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它是以儒家文化为思想主流,以道家和释家思想为基础,兼有法、兵、农、墨、纵横、阴阳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其核心是道德教育,重点是心性修养,基本特征如下。
1.1忠孝仁爱的中心思想
《论语》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这些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即忠孝仁爱,包括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是立身之本。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国家和家庭,注重对人的道德定位,通过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将小我规范于大我之中。
1.2中庸和谐的价值观念
《论语》中,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中庸》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孟子》中,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这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即中庸和谐。中庸的思想是凡事有度,一方面保证了发展的稳定性,防止了过度的破坏,另一方面,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1.3刚健自强的精神状态
孔子有云:“刚毅木讷近仁。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又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孟子有云:“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刚健自强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构成了现在一批又一批企业创新创业、昂扬向上的独特精神面貌。
1.4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论语》中,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汉书?河间献王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颜师古为其注解:“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汉书》中,“百闻不如一见。 ”这些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主要表现为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这种态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行为方式,也融汇在了当代一些企业家的思想中。
2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
在中国,国有企业包括央企,也包括省级国资委管理的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是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将“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5]的有机结合作为基本方略,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创造型组织,在培育和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全方位的文化引领作用。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在国有企业创新中,引领着国有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国有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国有企业技术理念的创新、国有企业服务理念的创新等[6],因而,文化创新在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步伐加快、国有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文化创新不可避免,但又不可直接使用舶来的创新文化,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脱节的文化创新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才能在稳住国有企业文化根基的同时,剔除传统文化中阻碍创新的成分,保留可以促进创新的精髓,融合其他先进创新文化的要素,实现国有企业文化创新。
3华润集团企业文化创新案例分析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是有着70多年光荣历史的红色企业,是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它的业务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主营业务包括:零售、电力、啤酒、地产、食品、医药、纺织、化工、水泥、微电子、燃气、压缩机、金融等。华润一直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即华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华润的企业文化创新是华润在7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中,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精华、剔除其中糟粕,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其符合华润发展战略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国有企业特色显著的忠诚仁爱思想
华润文化创新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不断探索、不断转型,始终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忠诚文化,是华润文化的特质之一,这种特质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忠孝思想。华润的经营理念也融入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仁爱思想,表达为一切以人为本、人口驱动增长、尊重人文精神、改善人们生活。这是华润的经营方针和对改革发展、内控管理、业务开拓等方面的主张和观点,随着华润从“联和行”,到改名为“华润公司”,再到改组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的各阶段战略目标的不同,而不断丰富、充实的。这也是华润标志中四个“人”字的内涵,它表达了华润经营企业、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的根本宗旨和不懈追求,体现了华润仁者爱人,造福人们的观念。
3.2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业绩导向观念
华润摒弃中国文化传统中与世无争的中庸观念,适应市场竞争,遵守市场规则,以市场为导向,树立起业绩导向、追求业绩第一的价值观。华润要求业绩不仅表现在经营规模、发展速度上,还要反映于效益和效率的改善、资产素质的提高、组织能力的提升、业务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各个方面,是均衡、全面、高质量的业绩,这是华润文化创新的又一体现。业绩是华润选人、用人、评人、励人的基本标准。
追求业绩的同时,华润更加信奉客户至上的理念。华润悉心维护客户和消费者的权益,努力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更为环保、更为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不断超越用户的期望,精诚和客户合作,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共同和谐成长,进而促进业绩,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相符合的。
3.3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主创业势头
华润创业有限公司是华润集团下属企业的上市公司之一,为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它专注于消费品业务,遍及中国大陆及香港,主要从事零售、饮品、食品加工及经销、纺织及物业投资业务,支持着集团零售业务的持续增长。
华润将自己定位于“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元化企业”,传承刚健自强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与您携手,改变生活”的庄严使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充分表现出了华润自主创业的势头。通过自主创业,提升客户生活品质,华润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和美化生活之中,表达了华润在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中求得企业自主、自强发展的价值取向。
3.4秉承优良传统品质的诚实守信核心
诚实守信是优良的中国传统品质,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华润的核心价值观。华润倡导全面的诚信观,诚信于股东、诚信于客户、诚信于员工、诚信于社会。
华润诚信观中的诚信于股东,就是要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说假话,不做假账,不做有悖于股东利益的事,全心全意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价值;诚信于客户,就是要想客户所想,竭尽全力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与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共同成长;诚信于员工,就是要关爱员工,尊重员工,努力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重视员工的职业健康,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保护员工的各项权益;诚信于社会,就是要认真履行社会化责任,致力于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积极开展慈善公益事业。[7]
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32-01
1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对人的品德的教养。20世纪20年代先生提出“文化是一种文明造成的生活方式”,把文化与文明联系起来。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在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诸子百家,其中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还包罗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风民俗;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等等,中华民族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正确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
2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2.1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
当今全球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但西方腐朽思想趁虚而入,极容易导致道德滑坡。
良好的道德修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儒学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对中国人的德行规范影响深远。儒学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的道德要求。在现代社会这些品质仍然是中国人民最珍贵的个人品质。儒家提出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
道家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注重人的责任与义务。道教提倡的伦理道德是忠孝节义,仁爱诚信。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主张平等,去恶从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育了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新文化的宝贵资源。
2.2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自中国自走上工业化道路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对大自然的过量开发,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天人合一”思想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任自然”,追求“不以人助天”,庄子强调顺应天性。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把天、地和人看作是一个全息同构的体系,天人相通,互相感应。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向了神秘和极端,但客观上也使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地位得以巩固。“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应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思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2.3 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也就是和谐。儒家重视“和”的原则,强调“和为贵”。在儒家伦理中,主张“修身养性”,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儒释道三教合一,诸子百家互相借鉴,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统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精神的体现。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以和为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习惯,如在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经济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文学上的“大团圆”结局,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等。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对中国社会长期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提倡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外交关系。中国人很早就提出构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必然会引起各种冲突和分歧,“和而不同”的原则,有利于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而促进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继承并发扬古代伦理中优秀成分,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
3 结语
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对现代社会来说,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在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改造和转换。
参考文献
[1] 马跃.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 宋银桂.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J].文史博览,2005(12).
[3]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篇3
1.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发展和壮大,已经构成了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截至2012年,民营经济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达73.1%,固定资产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1.3%。现在,民营经济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超过50%,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占我国新增岗位的80%以上,而且我国民营经济的技术创新也越来越有活力。可以说,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是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并有利于社会稳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外贸的新兴主力和海外投资的探险者,也是我国城市化和进一步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发展民营经济,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激发我国经济活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2.现状分析然而我国民营经济跟国际上的跨国企业比起来,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民营经济规模小、治理结构不规范:民营经济缺乏规模导致市场、经验、融资技术等都资源上缺乏竞争优势;(2)诚信度不高,有待加强:民营经济存在大量不正当竞争问题,导致其自身信誉不高;(3)人员素质不高,优秀人才待遇不高,导致民营企业缺乏知识经济的支撑:我国民营企业还不够重视知识和技术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4)民营企业家族式经营导致不能更好地吸纳社会优秀人才,不利于品牌缔造与传承,不利于产品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传统文化与我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关系及影响
1.传统文化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导性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创始人及企业员工的奋勇拼搏、兢兢业业的辛勤汗水,这其中我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强的指导、激励和规范作用,是我国民营企业创业期企业文化的活水源头。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条道德底线已经被写进联合国普世伦理宣言,在企业经营中,同样要秉持这样的理念,杜绝恶性竞争行为,追求双赢,才能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例如华为在初创期就不搞恶性竞争,而是与各地区主管通信的机关共同出资设立通信产品制造公司,这样既降低了成本,促进了就业,也扩大了华为的市场。实现了双方的双赢。中国传统文化从不缺乏感恩之心,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名典名句时刻在提醒企业家们不要忘记感恩于社会的扶持,要积极回报社会,这样的企业才会得到长盛不衰的发展。例如福耀集团的曹德旺,就积极做慈善,拿出企业的经营所得来搞助学、搞赈灾捐款等等,使他个人获得了中国首善的美誉,也使得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名声,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强调不要求人绝对服从某力量和意志,强调众人平等,并无贵贱之分。这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和重要价值观。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企业内部,不应搞企业领导的绝对权威,而是应用制度来规制员工的行为,同时企业领导跟员工要同甘共苦,共同实现大家认可的企业战略和目标,而且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例如华为就制定了虚拟股份的管理制度,每位员工,只要肯努力,为公司做出贡献,都会获得虚拟股份,并享受利润分红,这体现了尊重每位员工劳动,为员工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管理思想。道家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管理哲学上,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思想,中国民营企业正是选择了劳动密集型创业道路,乃至今天的知识密集型发展道路,才能规避外资企业的正面竞争。民营企业选择了外资企业所顾及不到的细分市场入手,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效果,例如近几年兴起的药妆,就是民营企业的高明创新,利用了日用品外资企业在药妆细分市场的薄弱而展开的攻势,现在看,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市场份额。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吃苦耐劳的重要性,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鼓舞了无数中国人,将苦难磨练视为成长必经的基石,进而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中国民营企业正是靠着无数勤恳刻苦的勤奋工作,才有了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例如我国快递行业的顺风快递,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正是靠着快递人的在较低薪酬下仍然勤劳拼搏,才打败了外资快递的高新技术,实现了快递行业我国民营企业基本垄断的大好形势。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例如儒家强调的“学而不思则罔”、“静坐常思己过”,都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反映在企业经营上,要注重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对企业经营战略的思考,头脑得灵活,这样才能抓住商机,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吉利集团的李书福,他在创业致富道路中,就不乏新点子促成企业的飞速发展,看似天马行空,其实这与他勤于思考,勤于考察市场所分不开的。我国民营企业家十分推崇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的战略战术精髓,在商战中大量运用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例如雅戈尔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李如成先生,就十分推崇孙子兵法,并在企业发展中灵活运用,高招频出,使得企业长久发展,屹立不倒。2.传统文化与民营企业后发展需要的契合(1)生态环保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不乏生态环保的主张,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等等。古人早就认识到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反对过度利用生态资源。先秦时期,政府就规定自已自然休养生息,根据时令来捕猎动物和砍伐树木,这与现代企业经营的环保思想不谋而合,现代企业应多学习传统文化的环保思想。(2)均衡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技术更新淘汰日益加快,这导致企业经营的风险日益加大,而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规范,行业发展常遇瓶颈,这时很多民营企业盲目扩张,撇弃本行业的根基,错误投资于不精通的行业,导致经营失败,企业亏损。而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法(载于《尚书--大禹谟》,是我国上古时期有道明君大舜传禹王的修心之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强调事业应当克制人性的贪婪和冒进,事物规律博大精深需要从细微入手,做事业应当专一而精益求精,秉持不偏不倚,不冒进不退缩的中庸之道。民营企业家应当立足本行业精专深钻,而不是盲目去多元化经营。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创立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战略指导作用,我国民营企业应当积极学习和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促使传统文化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民营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策略
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绘画教学;分析;建议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尤其在绘画艺术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绘画大师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贡献了无数经典作品。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思想的革新,绘画教学中产生了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教学的重要性。
1 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绘画教学的文化基础
在绘画教学的最初阶段,是对绘画技法的相关教学,可以说是绘画学习的技术基础。然而绘画艺术的最终发展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所以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至关重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文化储备才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不再以文化课单一指标的考量决定学生的未来,但在此背景下,文化课水平依然影响艺考生考试的整体成绩。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也会因为文化知识的匮乏而影响绘画的学习,制约他们绘画水平的提高。所以,无论在哪一阶段的绘画教学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绘画教学之中,为学生绘画水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绘画教学的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教学实践中的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创新建设,不断进行学科的完善。艺术类教学虽然覆盖面不及常规教学,但也肩负着艺术人才的培养责任,同样需要进行教学的革新。将传统文化引入绘画教学,能够充实绘画教学的内容,完善绘画教学的课程体系,为绘画教学工作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1.3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实现绘画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创造受到各方思潮的冲击,动摇了传统文化在绘画教学中的基础地位。西方文化的输入,让部分国人轻视甚至否定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传承面临危机。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也逐步向文化强国这一目标迈进,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一张最具特色的名片,是国家软实力提升强有力的文化支持。[1]绘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绘画人才,更高目标是通过人才的培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艺术影响力,推动世界绘画艺术的共同繁荣。所以,在绘画教学中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是培养我国艺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文化复兴的重要保证。
2 分析绘画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问题
2.1 绘画教学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在艺术生高考中,我国把文化课成绩同专业成绩一样作为升学的考量,这样做的初衷当然是想让艺考生们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2]但实际上,由于艺术考试对文化课成绩的分数线设置较低,导致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忽视了文化课的教学和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主了解和主动学习更加难以实现。然而在大学阶段的绘画教学中,类似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大学中对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学生又缺乏自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相关教学管理的约束,传统文化的普及更加难以实现。
2.2 绘画教学中偏重于技法教学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高校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法,导致高校的绘画教学产生急功近利的弊病。如此一来,学生接受的绘画教学往往是偏向于西方的,[3]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绘画中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虽然西方的相关造型技法有着不可忽视的优点,但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绘画者独有的艺术源泉,是我们都应该掌握并传承的。
2.3 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在绘画教学中,虽然有部分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学生们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普遍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并没有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而且教学过程往往枯燥单一,学生参与感不强,没有产生期望的效果。
3 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入绘画教学的建议
为了提高绘画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加优秀的绘画人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入绘画教学实践刻不容缓,必须让社会、学校、绘画教师以及学生产生应有的重视。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完善相关考试政策
在艺术院校以及相关艺术类专业招生时,除了对考生专业水平的考察,还应该注重对其文化知识的考量,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详细的研究和严谨的判断,适当增加文化成绩占艺考成绩的比重,在政策上引起绘画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3.2 更新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
与高中阶段的艺考改革相呼应,高校的绘画教学工作也必须作出调整。一方面,增加与中国传统知识相关课程,以选修或必修的课程形式让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的集中W习,提高绘画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考试的形式约束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在校园内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例如,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展,让学生们自发地了解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融入绘画创作中,而通过展览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动了解和使用。
3.3 提升绘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绘画教学的一线工作者,绘画老师应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绘画教学的实际工作中,绘画教师除却这一本职身份,也应该是一名绘画创作者,[2]必然要具备一个创作者应有的素质。我们讲“言传身教”,也就是说在对绘画知识的日常讲授之外,绘画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把传统文化融入作品的创作中。
3.4 强化绘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历史文物,不能将它束之高阁,而应该在绘画教学以及绘画实践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绘画教学中,绘画教师可以把代表性强的以传统文化为灵感而创作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详细向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产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创作的强烈愿望。
4 结语
在这个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同时,在对绘画的研究和教学中,我们不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对绘画教学的指导意义。经过相关研究,以科学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绘画教学,促进绘画教学的完善,培养更具文化底蕴的绘画人才,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参考文献:
[1] 刘劲蓬.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绘画中的借用[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02):114-117.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工科 课堂文化 道德理性 技术理性
一、高职工科课堂文化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高职教育已从外延式发展逐步转入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教育内涵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而改进课堂教学,就要从根源上改善课堂文化,因为课堂文化是课堂的“土壤”和“元气”,这是教学与育人并重的教育目标决定的。通过对高职工科课堂文化的研究,我们发现主要问题是学习环境和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对先进与学生被动学习与缺乏自律的学习内驱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再研究下去,就是高职工科课堂文化缺少理性精神,不少学者都赞同“技术理性需要大力提升”这样的观点。
二、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思考
理性技术、技术理性、工具理性这些名词都来自西方,技术理性精神意味着人对自我和世界秩序性和规律性的坚信与探究精神,它可以是人们在功利性的目的之外认识事物的精神动力。然而技术理性一但掺进了功利色彩,它就自然而然地只重逻辑而背离人文道德。所以“人与机器的关系其实是一个人文问题,也就是一个道德问题,并非是技术的问题,技术理性就是逻辑理性或者一种注重功利而不顾道德的理性,所以当技术理性背离了人文理性的‘最高律令’——道德之后,机器就变成一种冷冰冰的无任何情感的东西。科技本来是要提高效率造福人类的,但当一种功利性超过道德感的时候,技术就没有道德可言了,它会追求有利于自己的东西,而不顾及是否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技术理性过度扩张是导致西方国家后现代危机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要发展科学技术,为避免出现西方的后现代危机,就必须找到遏制技术理性过度膨胀的有效工具。具体到课堂文化来说,课堂文化的主导因素是课堂的价值观,课堂文化的转化或者说良性发展也就在于课堂价值观的转化。从整体上我们不能借鉴已经出现危机的西方文化,以我国传统文化为本,促进传统文化的课堂化就成为我们改革课堂文化的不二选择。
三、传统文化对技术理性发展的借鉴意义
1.传统文化可以为技术理性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理性精神发展的精神动力来自于对世界秩序性和规律性的信仰,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是对自己还没有达到的原理和境界的一种坚信。由于受教育者没有明确的远大志向,就缺乏发展自身和探索世界的内在动力。传统文化中,求学的目标是志在圣贤,《大学》中更是告诉我们思维的程序步骤: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现在需要恢复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重建我们的道德信仰。深究一步说,技术理性就是人的理性思考研究的习惯,理性思考的习惯养成来源于思考的兴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人性中逻辑能力的开发。传统文化提倡从人一生下来就培养他的道德能力,要“吾日三省吾身”,一直到老道德理性都要不断提高。理性也可以说是对秩序性和规律性的信仰,道德理性和技术理性是相通的。道德修养高的人精神能量自然充足,只要有需要有机会接触到技术问题和技术知识,就比较容易研究、掌握和使用,或者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百善孝为先,“孝”是大理性。在家能孝顺父母,长大之后就能孝忠社会和人民。回顾历史,我们很容易看到有孝心的人精神充实,能够有所作为,而不孝的人往往内心颓废,白白埋没了或滥用了聪明才智。
2.传统文化可以规范技术理性
西方后现代危机的根源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导致的技术理性的无限制的盲目扩张,我们现阶段虽然需要发展技术理性,但一定要有预防后现代危机的保证措施,从这方面来讲,我们也必须依靠传统文化。“内圣外王”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也就是一个人在内要有很高的修养,在外可以做现实中的事业,成为他人效仿的楷模。内圣是本,外王是末,要重本而轻末,崇本而息末,厚本而薄末。只要培养了本,末只要有机会就能得到发展。做好现实中的事业需要有技术理性,而技术理性是末,道德理性是本,要优先重视道德理性的发展,而后再发展技术理性,这个次序不能颠倒,技术理性始终要服从道德理性,不能本末倒置。要做到不让技术理性来主导人的精神世界,还在于对道德理性的信仰,这也离不开用传统文化来“化”人。
技术理性的过度扩张之所以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哲学根源是对世界的主客二分法,一开始就错误地把人和外界对立起来,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则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一个整体,人与天合是合乎规律的,人与天分是违背规律的。西方科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宇宙是一个整体,所有生物彼此相互依赖,交流互动。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依据这一思想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三、构建合乎理性的高职工科课堂文化
合乎理性的课堂文化,就是人的合理的本能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然体现,是中西优秀文化的集中,即道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和谐统一。构建合乎理性的高职工科课堂文化,也就是使高职工科课堂文化要凸显道德理性和技术理性,并且以道德理性来统驭技术理性。
教师是课堂文化的缔造者,课堂教学要求预设,所以教师不仅要预设课程,也要预设课堂文化,并且把教学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化在理性的文化之中。要做到这些,教师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理性素养,把自己沉浸在合乎道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文化气氛中,充分开显自己的道德理性和技术理性,先把自己化成一个合乎理性的人。自己转化的越充分,就越有能力转化学生,就象一块磁铁把其它的磁性材料磁化成磁铁一样。所以假如一个老师希望改变自己的课堂,能有合乎理性的校园文化推动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不必等待客观条件的改变,安下心来转化自己就好。所谓修身而后齐家,课堂就是一个暂时的家,是为师生开显理性聚到一块儿的家。当然合乎理性是说合乎人性,即人的合理的共同本质规律,并不排斥个性。每个人因自己的资质和经验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一定会多种多样,或者可能丰富多彩。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厚本而轻末,重视合乎理性的共同价值观,不用特别强调课堂文化中的个性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舒扬.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10
[2]郑航.和谐社会的“好生活”与“道德理性的生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4(2)
[3]刘利.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的困境及出路——对高职院校学习文化现状的思考[J].继续教育与研究,2012(9)
[4]林夕宝.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8(29)
篇6
【关键词】空;文字学;中国传统文化
一、引言
“空”字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的一个字,譬如《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这么一句话: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管子·五辅》也有一句话:“仓廩实而囹圄空”;《史记·庄子传》:“皆空言无事实”……随着其字义的不断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空”不仅是诗歌的一种境界,也是绘画艺术的一种境界,还是佛教道教的理想境界,更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二、“空”字的本义
辨析一个词的本义,首先我们要从这个字的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里对“空”的解释是:空,竅也,“从穴工聲”,哭红切。“竅也”,就是“孔”的意思。“从穴工聲”首先说明,“空”是一个形声字,“穴”的偏旁表示这是一个与土壤相关的字。除了从字形初步推测,我们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材料来证明。《史记·五帝本纪》“舜穿井为匿空旁出”,意思就是说舜把井壁穿一暗孔到别的井出来。再根据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对“空”的释义有:
kǒng 通“孔”。洞。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空”的本义是洞,且是一个通假字,通“孔”。
三、“空”字词义的演变与拓展
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自身的因素,字词的意义也在不断地作渐进式的发展或改变。字词的本义有时候却反而消失不用,只用最常用的基本义了。为了解析“空”字的字义发展脉络,笔者将自己在ccl语料库中搜检到的包含“空”字的句子进行一个统计,大致把握了“空”这个字的字义以及演变情况。从资料库检索来看,“空”字含义丰富,词性多样,可以作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下面,一一举例说明:
【名词】
⒈空中;天空
⑴复道行空。——唐·杜牧《阿房宫赋》
⑵浊浪排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⒉佛教用语。万物从来都是因缘而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空”亦特指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中的真谛。佛教认为世界一切皆空。因此佛教又称“空门”。如“遁入空门”。
“空”又可以指佛门,如:空王,这是佛教徒对佛的尊敬。
⒊道家谓虚静之性。
⑴澹乎若深泉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文选》。
【形容词】
⒈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
⑴空,空虚。——《广韵》
⑵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水经注·江水》
⑶而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⒉罄尽;空其所有。引申为没有。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范仲淹《岳阳楼记》
⒊广阔;空旷。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左思《咏史》
⒋岑寂;幽静。如:空峡,指寂静的山谷
⒌明净无挂碍。如:空洒洒,形容胸怀洒脱,毫无牵挂
⒍空洞而不实际;空泛;虚构。
⑴以空言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清?黄宗羲《原君》
【动词】
使空虚;使罄尽。
⑴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盐铁论·本议》
⑵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马中锡《中山狼传》
【副词】
⒈徒然;白白地。
⑴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⑵空余泪痕。——清·林觉民《与妻书》
⒉只;仅。
⑴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⑵此处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空”的基本义是
空,这个义项使用的频率高,致使我们都错把它当本义。而“空”众多的义项都是通过“天空”这个义项或引申或比喻得到的。但是,这个佛教和道家用语“空”具体和“天空”这个义项是什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不过,我们可以考证其形容词的义项全是“天空”这一义项直接引申得到,又叫做辐射式引申:
罄尽;空其所有 空洞而不实际;空泛;虚构
↖ ↗
明净无挂碍天空空虚;内无所有
岑寂;幽静 广阔;空旷
比喻义,是就汉字(词)的原有的某义项因为比喻而产生的意义。因此,比喻也是一种引申义,是一种间接引申。“空”之后的动词和副词义项都是其“天空”义项的间接引申,也就是比喻义。“空”字的字义发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它的词义事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变化过程。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文字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也是文字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下面,我们就研究下“空”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内涵。(下转第217页)
(上接第215页)
四、“空”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
⒈佛教之“空”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一直为广大人民所尊奉,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佛教的既丰富又深刻的思想和精神。“空”为其主要思想之一,当然,佛教的“空”,并不是我们常态理解的“一切皆空”“什么都否定”的消极思想,而是有着多层次的内涵。 首先,佛教的“无我观”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诠释,那就是:精神高于物质,人格高于生命,社会高于个人。这就要求我们忘记小我,成全大我;淡泊名利,淡泊享受。这也是“无我”与“有我”“自性”与“空性”的辩证统一。其次,佛教的“空”,从解脱的意义来说就是要超越生命的意义,视“生老病死”为常事,坦然面对自身的缺陷以及不足,不张扬不喧嚣,活出最真的自我,这是“无常”与“有常”的关系。
有无、虚实、真假这些根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历史上既留下了理论误区,也留下了理性思辨,利弊兼有。而复杂的佛家让笔者这个佛教“门外汉”始终不得其要领,因此,寥寥几笔,勾勒便罢。
⒉诗之“空”
毋庸置疑,“空”是文学语言,“空”在王维诗中营造出了一种幽美空灵的意境,它似乎是诗人王维用来描述其诗性人生的特殊画笔,将美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王维的神笔下,有“空山”、“空谷”、“空林”等意象和“虚空”等意境。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行踏空林落叶声。《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邱兰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句诗中的“空”,一字传神,这一“空”字不仅写出山中的幽静,更写出密林之幽深,溪流之清澈,以及诗人的情感。而“行踏空林落叶声”中的“空”也是不可替换,绝妙至极,空旷的树林,满地的落叶,飒飒的风声,以及脚踏落叶发出的沙沙声,惟妙传神。
古诗词中频频出现“空”字,一是与其本身的表现力有关,“空”者“无”也,而“无”正适应了诗歌充分想象力的需要,以“无”来表现无穷的“有”。二是与封建社会正直文人的坎坷经历有关,因为“空”字可传递出诗人或隐居或抑郁或惆怅或愤懑等诸多复杂的感情。
⒊人之“空”
不管是佛教,或者道家思想的宣扬,我们不得不承认,“空”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很多人都在追求这个“空”。玄奘的“空”成就了他的大爱,历经艰辛,取得真经。当然,人们所追求的“空”首先是“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这与佛教人士的又有所不同,“六根清净”“无欲无求”是说: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人更应该注重的是自己的心灵净化,是自己的精神提升,也就是说精神世界的丰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空”是一个意义丰富的字,是诗歌领域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贯穿佛教道家哲学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人们追求的心灵至高境界。尚“空”心态,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也有现实意义。在“空”的环境中,我们的创造才更加纯粹。
【参考文献】
[1]董山民.析“空”[j].唐山学院学报,2003(12).
[2]冯广艺.空:作为元语言和对象语言——以王维诗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 2005(10).
[3]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4]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
篇7
[论文摘要]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强化教育的倾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自强不息”及“允执厥中”等丰富的人文精神,它们对加强成教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是一个人在其思想、道德 、心理及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文素质作为人的综合素质形成的基础,它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文知识、人文文化的积累情况。成人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成人高校实施的亦是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其人文素质的教育。它可使学生的精神、道德、情感心灵都得到感染和净化,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因此,加强成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育 的整体功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不少成人高校亦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实用主义倾向,如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重技能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功利,轻道德等。大学的工具理性被过度夸大,而人文精神及素养却 日渐萎缩。
(一)理想观念淡漠,价值方向迷失
成教大学生的年龄跨度、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工作经验及能力等不尽相同,其中的一部分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他们仅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找一
个好的工作”“有一个好家庭”,并把能拿到毕业文凭作为上学的最高目标。同时,他们重物质利益、经济实惠。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影响,把 当官 、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精神世界空虚、迷惘。
(二)学习劲头不足,思想趋于片面
成人高校的学生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且他们中许多已建立家庭,故其学习与工作 、学习与家庭的矛盾比较突出,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也各异。其中相 当的一部分抱着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动力不足。与此同时,面对现实社会中局部的阴暗面,他们常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要么过分夸大 ,要么遇事抓不住其主流和本质 ,表现出情绪化、主观化、偏激化 、极端化。
(三)奉献理念淡化,功利色彩浓厚
一些成人高校学生时刻以“自我”为中心。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过于注重实用,重视现实,恪守 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 ,而忽视个人对集体 、社会的义务,缺少群体观念,缺乏集体的团队精神。行为上表现出无私奉献少 ,个人功利主义倾向强烈。如在就业问题上,他们不是选择到 “祖 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到能“赚钱最多的地方去”;生活态度上 ,他们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愿从事义务性的艰苦劳动等。
(四)文化素质低下,责任意识缺乏
部分成人高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文化功底较差,艺术修养不高,欣赏品位较低。也有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如简历造假 、考试作弊、忘恩负义,根本没有报效党和国家培育之恩的意识。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一味放纵自己,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
以上情况表明,当前不少成人高校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加强成教大学生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人文精神,积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 ,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培育成教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的总和,包括政治制度 、经济生活、宗教礼俗 、学术思想 、科学技术及衣食住行等。传统文化以社 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富于民族特色和人文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授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推崇优 良道德规范和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来促进大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的形成和优 良道德品质等的养成。传统文化教育是成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传统文化能在以下几方面提高成教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格齐治平”与“自强不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架构
传统文化规划了人一生的奋斗途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f《大学》)。即通过提高 自己的素养“为天地立心 ,为民生请命,为天下开太平”。同时,传统文化信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如先贤“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等,皆充分反映了中华英烈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自强不息精神。
“格齐治平”思想能促使成人高校学生将个人“小我”置于国家 、社会这个“大我”背景 中,将个人理想 的实现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在社会的发展中实现 自己的人生 目标;“自强不息”精神有助于磨砺成教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其化解挫折的能力及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竞争力和创造力。
(二)“允执厥中”与“天人合一”:处世观 与宇宙自然观的建构
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传统文化提倡“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贝达人”,推崇“礼之用,和为贵”,并把“中和”之道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又强调“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中庸·知法》)、“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追求一种超然、旷达、“海纳百川”的情怀。在对待自身上,传统文化追奉淡泊名利,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万事万物,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而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方面,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一方面强调天 、地 、人相统一 ,另一方面也强调人的能动性和特殊性。表现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地征服自然,而是追求一种“与天地和其德 ,与 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允执厥中”的处世之道有助于成教大学生正确地对待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意见 ,懂得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知晓对持不同观点的人不是强行批判,而是要宽容 、理解,这样才能游刃于人际关系;“天人合一”观让学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身,把 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和超越。
(三)“仁爱礼智”与“夙夜在公”:道德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塑构
传统文化尚德 、尚德育 、尚德风。孔子以仁、义 、勇为达德;孟子以 、义、礼、智作为四基德,并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法家管仲更将礼 、义、廉、耻称作“四维”。可见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归旨即在于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从而对人的内心进行启迪。传统文化还强调个人对国家、对社 会的责任义务及爱祖国、民族的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便提出“夙夜在 公”,《尚书》写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道出“举公义”。如此意念 历代经久不衰,如屈原、范仲淹、陆游、 岳飞 、文天祥 、于谦 、顾炎武及林则徐等皆高唱出一曲曲为国家和民族无私捐躯的慷慨之歌。 “ 爱礼智”思想有助于提高成教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解决 他们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难题;“夙夜 在公”精神能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意识的养成,激发他们关 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从而提高其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先义后利”与“求真向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重构
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讲求道义,弘扬仁德,遵 循 “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道义原则,是传统文化在 价值观上的体现。另一层面,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存在于其发展旅 程中的历代文学作品间的乐观进取的 人生追求 、务真求实的理性态度及各种 宽容仁厚 、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美德善行等长期以来也是人们所反复称颂的对象。这些作品具有音乐美和意境美的特点,是富于人情美、人性美的篇章。它们以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 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先义后利”观能促使成人高校学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种种复杂的 社会现象不茫然、不盲从,从而把自己 打造成一个正直公义、诚实善良、勤奋进取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人文教 育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人人“成人”。“求真向善”的审美观能使成教大学生 从悠久绚烂的传统文化中受到感染、 鼓舞、感动和启发,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商领域,成为一个具有美好情 感和高雅审美情趣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学林.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冯进 高校成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I]成 人教育,2004,(9)
篇8
一、动画题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经由各种媒介和艺术样式留存,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留存了浩瀚丰富的创作素材,当电影、电视成为传播媒介时,自然而然地会从以往的媒介留存中寻找文化的血脉和创作的素材。中国传统动画,作为一种新的影视形式,影片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传统文学、寓言故事等。如我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西游记》中的一个章节,《西游记》原着是一部极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伟大作品,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神话小说之一,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可谓家喻户晓。又如:王树忱导演的动画片《天书奇谭》,选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平妖传》是一部明代的章回体小说,是由民间神异传说故事收集整理而成,民间的传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演绎出的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往往反映了百姓的愿望,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题材。再如阿达导演的动画影片《三个和尚》,便是取材于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并在此谚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颠覆了原来的结局,创作了全新的立意。
中国传统动画影片的题材,总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事联系在一起。其中,取自古代寓言故事的还有《愚人买鞋》《猴子捞月》《南郭先生》等;取自民间传说的有《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九色鹿》《葫芦兄弟》《一幅僮锦》《蝴蝶泉》等;取自古典神话小说的还有《铁扇公主》《哪吒闹海》等。
二、动画角色塑造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孕育成长的,因此,纵观中国传统动画艺术中所塑造的角色形象和性格都被烙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的印记。
首先,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创作者们广泛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各种元素。如《三个和尚》中的角色造型,突出了中国漫画的特色,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浓厚的喜剧色彩。造型风格简单、平面化,体现了中国画中重神似、讲意趣以及散点透视的美学精神和构成原则,使整部影片灵动、传神,通体散发着中国味道。另外,《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渔童》《金色的海螺》等动画影片,在造型设计上都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既生动活泼,又丰满传神。还有“人参娃娃”“渔童”“哪吒”这些动画角色,他们在造型上都借鉴了年画中娃娃的画法,夸大角色的头、眼,凸显角色的活泼、可爱,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不同,他们在造型上也各有特点:“渔童”的性格活泼、可爱,因此就借鉴了戏曲武生的短装打扮;“哪吒”的性格刚正、英勇,因此就汲取了传统年画的元素;“人参娃娃”则直接运用了杨柳青年画的画法,使“人参娃娃”更显得稚气和烂漫。
其次,在角色性格的塑造上,也潜藏着中华民族隐忍、坚韧、善良、勤劳的高尚品德。传统民族艺术和动画都是大众通俗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我国传统动画影片里,人物的性格设置也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猴,因此具有机灵活泼的特征;他又是神,因此又具有人所不能的通天本领;在思想上,它具有正直、乐观、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玉皇大帝,位高权重,养尊处优。平时看起来外表端庄、慈祥,当遇到反抗时就本性毕露,眉梢眼角之处都尽显凶恶之相,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玉皇大帝的伪善和奸刁。两个角色的塑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了影片歌颂善良、正直,反对强权,勇于反抗的深刻主题。《三个和尚》一片中,通过对三个和尚的性格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自私、懒惰、贪婪。但经过火灾以后,三个和尚终于团结在一起,通过努力,获得饮水,三个人和睦相处。从表层含义来看,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鼓励大家战胜自我,团结一致,共同走出一穷二白的生活困境。从深层含义来看,传达了中国传统的善、恶观——善大于恶,善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换,但最终还会是善战胜恶。
三、动画艺术风格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指出:“民俗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美学。它代代相沿承袭,显示出一种孽生的沉稳性,在它身上集中聚显了一个民族的特征与个性。”中国传统动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取材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水墨动画即是对传统水墨画的继承发展,它独特的“中国风骨”为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功地奠定了“中国学派”的国际地位。传统动画一直沿用单线平涂的技法,而水墨动画却将将中国画中独特的笔墨情趣引入到动画中,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作品已成为“中国学派”的典型象征,具有典型的中国品格。
《大闹天宫》一片是最早开启中国传统绘画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它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片长2小时,在风格上大量汲取了庙堂美术、壁画以及年画的创作手法,在色彩上,大量运用了青、赤、黄、白、黑等中国汉代的色彩元素。这部作品也被西方人认为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又兼具了迪斯尼作品的美感。
此外,剪纸片也是“中国学派”中独树一帜的片种,它借鉴了民间剪纸、皮影的艺术形式,在线条、色彩、图案上吸收了皮影戏的元素,在工艺上又汲取了剪纸的镂刻技巧,使人物形象具备了新颖的立体透视感。剪纸片试制成功后,在国际上获得了普遍认可。《金色的海螺》《渔童》就是当时剪纸片中的华彩之作。
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还有很多被借鉴到“中国学派”的创作中。如极具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动画作品《一幅僮锦》;中国花鸟画风格的动画作品《小燕子》;汉代画像砖风格的动画作品《南郭先生》等。
四、动画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音乐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古代音乐不仅优美动听、形式多样,而且地位很高。在古代,音乐甚至被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境界和社会理想境界:做人,要“成于乐”,才能成为“圣人”;治国,要“通于乐”,才能造就“盛世”。在民间,音乐也渗透在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之中,民间音乐有系统的定义可溯自远古,例如:中国西元前的《诗经》歌曲就可以视为民间音乐。民间的器乐种类繁多,如弦乐,包括筝、琴、瑟、二胡、板胡、三弦等;木管乐器,包括笛、箫、笙、唢呐等;打击乐器,包括鼓、锣、梆子、木鱼、铙钹、木琴、铃、板、砂槌、扬琴等。常见的民间音乐乐曲调有:长安古乐、上阳化鼓乐、五圆鼓、八仙鼓、八仙板、南留锣鼓、华阴素鼓、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等。
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娱乐形式大多是观看一些民间演出,这些演出由于地域不同,形势就多种多样,这些演出载歌载舞,向老百姓们讲述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其中很多音乐、唱词在劳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深受劳动人民喜爱。中国传统动画的音乐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几乎全部取材于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比如《大闹天宫》一片的音乐都是采取的民间色彩的乐调,运用了京剧的打击乐器和锣鼓点子。《牧笛》一片中运用了南方民间音乐曲调,使用了包括牧笛、扬琴、三弦、高胡、铜板琴、钢板琴、小提琴、箫等多种民间乐器。《三个和尚》中把佛教色彩与现代风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使用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来刻画不同的人物。板胡音色清脆,小和尚机灵小巧,用板胡的中音、低音区来衬托小和尚,简直是惟妙惟肖;坠胡的演奏手法富于变化,高和尚的性格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坠胡所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感对于衬托高和尚也是适宜的;管子音色浑厚,胖和尚憨态可掬,以管子衬托高和尚,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另外,片中还多次伴有木鱼、鼓等打击乐器,增强了影片的形式感和趣味性。在影片《骄傲的将军》中,大量的使用了京剧配乐,使影片从头至尾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式京剧效果。以锣、鼓等为代表的传统乐器创造了强烈的节奏感,就像戏曲表演中用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一样,影片中的人物动作、镜头衔接、转换都与锣鼓点紧紧相扣、相得益彰。
五、动画作品情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用一定的符号来表达感情,而且,这个符号系统表现的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是人类普遍情感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动画作品饱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特征,“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追求超越自然、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在《牧笛》《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不射之射》《崂山道士》等众多动画片中都传达了这样的主题思想。
篇9
【关键词】南方 北方 南北差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在文化初期,第一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生活资料的空间配置和组合十分优越,因此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文明之国都出现在这一代。地理环境?,是指能够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产生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理环境?,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具有广泛的影响。如果单纯的从地理上划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一般都是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以南被称之为南方,以北则称之为北方。然而文化上的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般则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称之为南方文化,以北称之为北方文化。罗家伦先生曾在《历史的先见》中写到:“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长江流域。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所以说,中庸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然而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南方和北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南北文化上的差异总的来说表现在性格差异、饮食差异、艺术差异、方言差异以及建筑差异等方面。
首先是南方人和北方人性格上的差异。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造成北方人的生活条件较差,人们的心思大多会被用于和自然斗争,和生存斗争。因此北方人的思想比较单一,直率,质朴,甚至可以说是纯真的傻,在思维上善于走直线,不喜欢拐弯抹角。因为在强大的大自然面前,人们显得非常渺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于是北方人习惯于过这种简单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他们身材高大,粗犷彪悍,性格暴躁好斗,思想上则比较保守,进步虽迟却得寸守寸,败之不易。相比较北方南方则生活条件良好,人们的心思在满足生活所需的同时还会有大量的剩余,他们就可以对自身和大自然进行冥思,于是文学,艺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在南方就得到了迅速发展,他们逐渐养成了曲线思维的习惯,做事比较含蓄委婉,在考虑自己的情况同时还会考虑别人怎么想,因此处事灵活,头脑发达。相对北方人的好斗直爽,南方人则习惯于安逸委婉,勤于休养,身体柔脆退化,性格温婉喜和,比较开放,但感官敏锐,害怕死亡。
其次北方人与南方人性格上的迥异造就出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喜吃米;北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南方人则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的烂烂的,炒的嫩嫩的;北人喜欢大碗喝酒,甚至在冰冷的冬天也喝冰啤酒,南方人则喜欢把酒烫的温温的,甚至是煮出来的“黄酒”;南人喜欢吃青叶子菜,几天不吃就不能如厕,北人就无所谓,即使只吃肉也不影响;北方人爱吃饺子,尤其是过年或者团圆的时候最不能缺的就是饺子,在北方人看来饺子意味着团圆。南方人喜欢吃混沌,北方的饺子用醋蘸蘸就吃了,一口一个,而馄炖则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这也就体现了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考究;在调味料方面: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南人喜欢吃泡菜,而北方人爱吃咸菜;由于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方人吃辣椒则是为了驱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则多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不包括其他,南方人喜欢把吃叫做“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夹”,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喜欢吃各种各样的茶,细细品味每一种茶的味道。北方人大多只喝花茶就够了,他们觉得花茶既香且浓,却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北方人不懂品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如龙井、碧螺春,因为这些茶大多味道太淡,所以要细细品慢慢嚼才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这正如南北方人的性格,北方人直爽而南方人则感情细腻。
此外南北方的差异还表现在艺术的差异上:比如北方唱戏热闹喧天,甚至有些剧种干脆就是“吼”出来的,如秦腔。而南方唱戏则抑扬顿挫、一唱三叹,许多剧种近似于民间的小调,如黄梅戏、花鼓戏。北方剧讲究的是真功夫,适合演帝王将相,演绎历史剧。南方剧则是玩弄小情调,更适合才子佳人,民间传奇。北方剧艺术的代表就是京剧,其特点是男人妆扮女人。南方剧艺术的代表则是越剧,其特点是女人妆扮男人。北方的女人唱京韵大鼓,也能够唱出一股子英雄豪气。南方的男人唱评弹,咿咿呀呀的仿佛是小鸟依人,所谓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具有男子气概,除了吃出来,还有很大一部分程度都是唱出来的。北方人唱歌是燕赵悲歌,悲壮、苍凉、激越、凝重、悠远,南方人唱歌则是轻快、婉转、玲珑、亲切、凄凉。中国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绪来分量唱南戏或北戏,唱南歌或北歌,哼南方调或北方调。
另外,南北文化的差异在语言方面则表现在方言上,比如骂人,南方人喜欢骂人是瘪三,冲子,十三点,二百五,一般事从经济收入题,原因是南方人多少受到徽商文化的影响,因为穷人受教育程度不如富人高,而且骂得很委婉,充分表达了对你的蔑视,很符合南方人的思维习惯;北方人骂人骂得很干脆直接,比如下三滥,彪等,一般是从道德品质入题,这主要是受了北方晋商文化的影响,就事论事,从不指桑骂槐。在称谓上,北方男人称朋友父母为咱爸咱妈,偏重于自己与朋友的关系;南方男人则称朋友的父母为张叔李姨,偏重于双方父母的关系。北方女人称公公为爸爸,是顺着丈夫叫,南方女人称公公为爷爷,是顺着儿子叫。
最后南北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建筑风格上:南北方在建筑上风格明显,各成系统,一提起南方的建筑,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卷,江南的一些旧式的保留着原始气味的小镇,比如乌镇,它们大多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顺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由于南方纬度低气温高,多阴雨潮湿,所以南方的建筑屋顶大多是高而尖,且建筑的窗户较大,这样是为了利于通风散热,及时排水。北方维度较高,气温低阴雨少,所以北方的建筑屋顶大多数是平的,建筑的窗户较小,这样利于太阳直射取暖,且可以收集雨水,增加资源的利用,缓解干旱。在园林的设计上南北方也各自不同。南方园林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且层次分明典型代表就是苏州园林;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大多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严格分明,典型代表就是皇家园林。中国著名的园林学家陈从周总结中国园林特点:南方为相间,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
总的说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南北差异的特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南北文化的特点来实现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华民族几千的文化更加辉煌灿。
参考文献:
[1]张九辰.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其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6).
[2]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
[3]王坤红.原始之镜:怒江大峡谷笔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篇10
民族化是我国动画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及民族特色充分融入到在动画艺术设计中,是推动我国动画艺术设计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当前,我国的动画艺术设计开始走向多元化吸收元素和不断创新的发展之路,但是要想真正的形成“民族化”的动画艺术而设计还具有很大的差距。这不仅要求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而且还要通过借鉴和创新来实现实现和国际化接轨,从而让我国的动画艺术设计真正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本文将以我国动画艺术设计的“民族化”为出发点,详细阐述我国动画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我国名族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动画艺术设计;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动画片节目形式作为时代的一种标志符号一直在发展,动画片行业也逐步成为成熟和系统的文化产业。动画片不仅传承和弘扬着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也引领者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可以说,动画片的所具有的文化和传播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动画艺术设计作为动画片的核心内容,在动画片行业和领域中不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而存在,而是成为应用的重要文化传播新兴媒介。因此,在文化软实力日益突出的今天,更应该关注我国动画艺术设计的发展,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的自身文化,在动画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加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真正设计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动画作品,让我国的动画片能够在世界动画行业领域内“独树一帜”,真正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
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经历长达五千年的沉淀和积累,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孕育了肥沃的生长土壤,可以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具体来讲,我国动画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1)神话小说和古典小说。我国的神话小说和古典小说经历的时间非常漫长,有着十分丰富的素材和资料,可以说是动画艺术设计剧情的主要来源。很多民间传说、神话小说以及古典名著中的情节和内容都可以改变成动画片的形式,比如说,像干宝的《搜神记》为很多动画片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内容来源。
2)传统的琴、棋、书、画以及民族建筑和服装首饰。在很多动画片中,都会以我国传统的琴、棋、书、画等作为设计创作的重要内容,而传统的民族建筑和衣服装饰也会在动画片中进行展现。像动画片《美猴王》中,天庭和寺庙都会以传统的古代皇宫、寺庙等作为背景造型,这些元素都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
3)古代戏曲、传统名族乐器。我国的古代戏曲以及传统的名族乐器也会作为动画设计的重要内容,不仅在动画片中作为剧情和道具出现,同时还承担了动画设计中音乐的展示部分。比如说,像在动画片《铁扇公主》中,就有一段琵琶的音乐桥段,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动画艺术设计的内容和形式。
二、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重要性
1、拓宽动画艺术设计的题材。
在动画艺术设计中,题材是动画作品中的核心部分,能有效拓宽动画作品的内容。优秀的动画作品不仅具有赏心悦目的视觉观赏性,还需要具备寓教其中的教育意义。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能够拓宽艺术设计的题材,动画艺术设计就不仅仅只是围绕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这种具有国外科幻电影色彩的题材,而能够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丰富动画音乐艺术设计。
动画音乐是动画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烘托观看气氛、渲染故事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动画音乐主要是为动画情节服务的,大鼓鼓点让动画情节振奋、琵琶的“大珠小珠”让动画情节紧张刺激、古筝的“高山流水”让动画情节高雅淡薄,这种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乐器元素丰富了动画的音乐艺术设计。
3、创新动画艺术造型和表现手法。
动画艺术造型是动画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形神兼备的动画人物设计、协调搭配的动画场景设计、精彩纷呈的动画情节设计对动画作品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动画艺术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话,无疑会让动画设计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具有中国民间特色风情,在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
三、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艺术设计的影响
在我国的动画艺术设计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和汇集形成的,并且反映名族特征和名族风貌,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形式影响着动画艺术设计人员,同时也影响着动画片的受众人员。在动画艺术设计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符合我国中国人的自身审美观念,能够让国人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出现而产生共鸣,增强名族自豪感,同时对于我国动画艺术设计、动画产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从我国动画艺术设计形式还是动画艺术设计流程来看,都可以体现出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动画艺术设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未来这种影响力还会持续扩大。
1)体现名族特色。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凝结着历代古人先驱的智慧,这些传承下来的经典文化元素运用到动画设计中的话,能够给动画艺术设计带来非同寻常的本土化浪潮。给动画艺术设计和动画片内容中注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无疑将会给我国的本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也体现出了我国本土的民族特色,展示了本土的文化魅力。比如说,对于我国大型动画片《西游记》来说,这部动画片取材于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同时作为我国最为著名的神话小说,在众多中国人的心中都占据着非常大的分量。这部动画片既然描述的是我国唐朝时期的“故事”,那么在动画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个动画人物、每一个动画场景、每一个动画元素的设计都蕴含着非常强烈的中国古典风,而在动画后期的制作包括像动画的动作设计、音乐、背景等都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风格。依据于广大的《西游记》群众基础,为观众也树立了非常典型的形象,无论是唐僧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孙悟空机智英勇的形象,还是猪八戒贪吃幽默的品行、沙和尚老实憨厚的个性都十分符合原著的描述。这为动画片的艺术设计、动画片产业增添了强烈的本土气息,进一步展现了本土的名族特色,开拓了本土的动画市场。
2)传播了民族文化。毫无疑问,动画片作为一种有趣和艺术化的节目形式,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对未来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动画艺术设计中,无疑为我国的动画片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动画片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无疑会给广大少年儿童普及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像尊老爱幼、明礼诚信、谦虚谨慎、团结友爱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少年儿童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能够学习和遵守。比如说,在《孔融让梨》的动画片中,就是将礼让的中国传统美德充分体现在动画片中,由于少年儿童年龄较小,很多伦理道德通过口头说教的方式很难能让他们明白和了解,在动画片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能够让孩子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他们可能不完全明白,但这种“耳濡目染”式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3)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纵观世界动画市场,每一个地区的动画市场,其动画艺术设计都具有当地的地方色彩,欧美动画市场的动画设计传承的是西方文化,像唐老鸭、米老鼠等形象,日本动画市场的动画设计体现的则是日本本土的文化,像日本动画市场的奥特曼、忍者等形象。而我国的动画设计在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宣扬中国特色文化色彩的同时,不仅能够使得我国动画产业在世界动画市场能够拥有一定的竞争力,在世界动画市场中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产业在世界动画市场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同时能够使得我国动画市场和其他国家的动画市场能够构成新的动画格局,推动世界动画市场的兴盛繁荣。比如说,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中具有很强烈的中国特色,其中勾画出的喜洋洋、灰太狼、红太狼等形象很符合传统的中国文化形象,并且也逐步进入其他国家的动画市场。而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在世界动画市场也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国动画艺术设计中,极大程度上增强我国动画产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也进一步提升了世界动画市场的活力。
四、如何在动画艺术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
动画艺术设计在设计和创造中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这种设计创作规律在世界动画市场都是通用的,像色彩的使用、动画人物的创作、动画后期的制作、动画配音剪辑等工作;但是动画设计又具备民族化特色,动画市场才会更加充满活力。在动画艺术设计民族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推动动画产业的发展。
1、充分挖掘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的素材都可以作为动画设计的“瑰宝”。无论是传统的中国古典名著,还是民间神话传说;无论是中国民族地域风俗民情,还是传统的中国民间服装和饰品;无论是中国传统的礼仪道德,还是传统的建筑和字词古迹,这些无一不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动画设计人员要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善于挖掘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说,可以将《聊斋志异》、《封神演义》、《论语》等这些传统的中国古典小说或者书籍进行章节的筛选,或者是民间神话传说,像后羿射日、开天、女娲造人等选取其中具有教育意义、具有典型价值的情节进行动画形式的改编。当然,不仅是针对于题材内容的挖掘,还需要在情节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像中国长城、京杭大运河、唐诗宋词、京剧脸谱、笔墨纸砚等在动画艺术设计情节和场景中协调出现。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为动画艺术设计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施展空间。
2、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动画技术理念相结合。
当然,在动画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为了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强行“塞进去”,这不仅会使得整体的动画艺术效果大大折扣,给观众带来误导,而且有可能让观众感觉反感。因此,动画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动画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尺度,要让观众感觉和谐。同时,对于动画艺术设计形式要不断创新,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潮流元素相结合,提高动画艺术设计水平,让动画艺术设计更加符合当前的时代潮流。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博大精深,只有进行深入地剖析,才能在动画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更好地汲取传统艺术设计的内蕴。在未来的动画艺术设计中,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民族化”和“现代化”相融合,不断进行创新,推动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更加壮大,更大众创作更为优秀的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彭超.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艺术设计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4:99-100.
[2]高阳.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艺术设计的影响[J].神州,2013,08:211.
[3]马茜.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艺术设计的影响[J].神州,2013,15:208.
[4]翁华江.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4,12:45.
[5]李丹丹.中国传统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