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运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机构运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机构运营管理

篇1

【关键词】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58-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据此,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例,介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一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昆明市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科学的专业定位加以体现。同时,科学的专业定位也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自2013年4月以来,地铁1、2号线南段开通,昆明正式进入了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批的城市轨道交通专门人才,同时,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通过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我院紧密结合昆明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依据地区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本土化人才入手,主动出击寻求与昆明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合作途径,共同探索专业定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密切关注地区轨道交通的发

展现状和动态,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系统化的岗位课程体系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基本原则。我院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对典型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和目的性进行职责分析,同时对职业能力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职业分析,从而确定该专业的工作岗位定位,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定位实现了“无缝结合”。首先,学院成立了以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及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确定专业定位,共同开发课程,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其次,规范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学院教学团队按顺序分别进行专业论证、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知识技能分析、知识技能模块重组等工作,根据专业定位、典型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能力构建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专家优势资源,全面分析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深入研究涉及的各种岗位和各项岗位能力,突出岗位能力所要求的实际技能,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最终形成“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按企业需求来设置,随企业变化而调整。一方面,以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加强培养核心技能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主要从企业入手,并以岗位设置为依据,聘请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经验丰富的企业骨干,担任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委员或实习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并邀请其参与审议专业教学设计和研究课程设置等工作。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构建“德、技、力”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目前,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等课程模块已基本构建成型。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论证,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社会、企业的人才规格需求,从而调整和精简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内容,增设了兼顾学生多方向就业渠道、拓展职业能力的课程,如创业指导、基础会计、物流管理、公共关系等,这一举措既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灵活性和就业竞争力。

三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工学结合的实训体系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突出高职育人特点,注重岗位技能培养,强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模拟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岗位训练和企业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安排、实习实训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实习实训效果。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为学生提供功能完善、高度仿真、符合课程改革方向和职业认知规律的实训环境,充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在这种职业环境氛围下的训练和熏陶,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快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为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实质有效的帮助。

四 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改变以往企业投入设备在学校建实训室的模式,学院与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是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该合作项目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厂中校”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其成长周期;学校培养与当地企业需求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从性;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设施,破解了学校“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总之,“厂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能使实训基地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确保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功能,校企双方经过协商后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规定了双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实施规范的管理机制。另外,校企共同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教师手册、学生实习手册等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共同考核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严格考勤和考核,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训基地的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即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五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师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育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需要。

篇2

关键词:案例研究;情境模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96-02

理查德·蔡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管理者,那就来学习运营管理吧!”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运营管理》所涵盖的知识点应该是每一位管理者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方面所必备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运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若想通过运营活动来创造部分优势,企业必须了解运营行为是如何提高生产力的,再一次给了大家一个学习并努力学好《运营管理》的强大动力。在对MBA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深刻地体认到,教师在努力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还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去自我发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案例研究、情境模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构成了一个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与实践运用能力的良性循环学习机制。

一、案例研究

MBA案例教学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在1908年开发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MBA学源的独特性,绝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故而此种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同时又能教学相长。在案例教学方法历经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它已经被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的优秀教育机构所接受,成为现代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并分别就这些方法在知识保留力、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提高人际技巧、态度转变和接受度等六个方面对各国专家做了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1998年,美国《商业周刊》曾对美国排名前25名的商学院进行调查,发现所有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比例均高于总学时的50%,以哈佛为例,每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要分析500~700个案例,这些案例中有些是经典案例,而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的案例分析后,在学生中会产生深刻的认知和共鸣。哈佛校友会出版的《哈佛案例教学方法:艺术与技巧》一书指出,“知识是可以讲授的,但智慧却是不可言传的”。在历经百余年的历史验证后,可以这样说,案例教学法是最适合MBA教育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MBA教育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案例教学法,强调所有的教师都要进行案例教学,所有课程几乎都采用案例教学,并鼓励老师以实践为背景扩充案例库,评选优秀案例文章等。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运营管理》的教学效果与案例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引入经典案例时,学员会有深深的认同感,并会积极投入到讨论中来,当我们引入当下背景中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学员们亦会给出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会主动提出观点,引发新一轮的探讨。比如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次生产运作方式方法方面的案例探讨,在讨论后,有学员主动提出要再进行一轮涉及到目前较先进的“3D打印技术”的探讨学习,这种学员自动自发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共享知识的过程,不仅让全体学员受益良多,作为教师的我们亦能够保持与企业实际接轨,同时这种即时的反馈也能让我们不断地去完善案例内容与研讨形式。有时由于教学时间限制,过长的案例我们会在课件中以大纲的形式给出,案例具体内容在课上以讲述形式深入介绍,把一些学员们会产生疑问的知识点预先讲授,实际上也是把曾经枯燥的理论融入到了案例实际中,形式的改变,达到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有时我们也会将不宜删减的较长案例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由学员们课后研读,深入理解知识点,再以小组形式研讨,最后课上以组对组的形式来进行观点阐述及辩论。除了中文的案例,我们还会以SSCI中经典的或正在发生的案例来展开讨论,形式上往往是在课上初步引入案例后,给学生一周至半月不等的时间来深入研读案例,进而采用分组及集体讨论或沙盘模拟等形式展开研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案例教学,学员们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认知,学习兴趣极为浓厚,教学效果也是极为显著。

二、情境模拟

在教学中,我们也会以情境模拟法来加深学生的认知,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沙盘模拟的教学课堂中,即我们会围绕有待探讨的某一运营管理问题,从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成“剧本”,然后在教学中统一阐释“剧本”,分组后将每组组员分派至沙盘,由学员自行决定“剧本”中的角色,同时每组要有一位学员承担记录工作记载“剧情”发展。通过沙盘及情境模拟,使学员从中学习并运用知识进行操作,达到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剧本是载体,沙盘是舞台,其核心是由学员充当管理者角色或“演员”,使学员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和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沙盘模拟及情境模拟之所以目前被各大高校广泛采用,主要是其实现了多种教学效果的结合:①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建立在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基础上编写的“剧本”,再以学生的实践背景和所学理论知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广度、紧密程度上也是十分突出的,因而这种方法法尤其能达到让学员学以致用和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②情与境的有机结合。这一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了人的“情”与“境”的高度结合。“情”包括人的感情、理念、情绪心态等情感性的因素,人是情感的动物,在处理问题时,不可能不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境”即是指实际案例中的非人因素,包括内部环境(如人事环境、运营环境、设施等)、外部环境(市场状况和国家政策)与企业文化氛围等,亦即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客观因素的影响。③教与学的真正结合。通过案例讨论记录以及随堂记录,教师不断完善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明确掌握哪些“点”可以更深入地展开探讨,哪些“点”可以一带而过,对案例进行总体把握,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对于学生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如是否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和预测,是否能具备知识综合能力来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是否能结合自己的角色在变幻的外部环境下做出较为清晰客观的判断等等。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我们往往会在开课之初,就会向学生传达“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其实无论是《运营管理》课的案例研讨还是情境模拟,都离不开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这两者是贯穿学习机制始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理念。

1.自主学习。在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以后,我们就会一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要求学生自主去调研和收集身边第一手的案例数据和资料,然后用学过的理论结合曾经的工作实际来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与优化,写出研究报告;有时也会由教师指定若干个大致范围的选题,由学生自己从中选择去进行研究。

2.合作交流。在前文中我们多次提到了研讨中要强调“多边对话”。即不仅要在师生之间创造讨论问题的氛围,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学员与学员之间展开思维的对抗与碰撞,从而达到学习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实现共同进步。在形式上,我们会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组成4至8人不等的研讨小组,在研讨时,会分派或自由选定组内角色,可在课后集体讨论后,课上指定一人来展示讨论结果,或也可在课上集体讨论,由教师指定1至2人进行记录并归纳总结。通过这种合作交流,引导学员们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并能够深层深化学生的思维,激活学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案例研究、情境模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这一良性循环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我们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及与企业的长期合作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通过这一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我们《运营管理》的教与学都取得了跨跃式的进步,学生们不再觉得《运营管理》教学枯燥无味、与实际脱节,教师们在教学中也不再有为难情绪,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小飞,陈雯.基于案例教学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

[2]洪家祥,张德秀.情境模拟游戏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研究[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

篇3

关键词:物业管理;物业服务;服务质量;现状;信息化;创新发展

物业管理与服务是一种记载且网罗一个团体或机构所有的资料,面向全体工作人员,服务大众,便于查询了解情况的服务性业务事项。它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与价值。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物业管理与服务质量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和挑战,问题亟待解决。对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引用现代化方式,推动物业管理方式与服务体制等各方面的创新,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深入调查物业管理与服务对象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改革服务模式,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国家,企业,个人服务。

一、当前我国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的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现状

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在国家和社会各个地方皆有广泛的应用,其中我将选取学校以及教育机构的物业管理工作与服务模式研究作为具体实例,反应当下整个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现状和普遍问题。

(一)高校等教育机构物业管理服务中的问题

在我国,全国大多数学校当前仍然采用的是人力物业管理与服务,实行的是实体物业管理,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这种物业管理方式开始滞后于时展,各种问题全面暴露,种种矛盾尖锐突出。譬如物业管理过程中服务不完善,效果不明显,资源浪费重复,物业管理效率低下,与时俱进更新换代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业管理服务的项目与种类将会逐渐增多,日益堆积,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这就导致了空间紧张,资金紧张,此外需要的物业管理整理人员也增多,这对人力,物力,财力都有极大的消耗。对物业的整理与清扫也成为了一项巨大的工程,执行起来过于困难,同时物业查询服务也过于繁琐。在人力物业管理下,各种物业项目分批,分类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部门之间交流沟通不畅通,对实现物业信息与资源的快速共享,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较大的不便。这种管理方式对普通群众的开放程度较低,家长及其他相关社会人员很难具体了解到关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相关情况。此外,随着社会发展,物业管理项目的增多,规模扩大,管理质量的保证与监管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正视的问题,因此,减少物业管理额外费用,简化物业管理服务程序,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增强办事效率成为物业管理需要持续改进的地方。

(二)服务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积极有效的物业服务模式应当严格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当前一部分物业服务模式极度封闭,并不是面向全体社会人员,仅对部分有关人开放,这样就不能及时有效的同社会外界进行交流,这种服务模式下,工作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容易出现,偷懒侥幸的心理与行为,导致服务不周,物业管理安全隐患等重大问题。而且由于物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监管惩治系统存在问题,导致一些物业服务态度恶劣,不负责任,服务更新换代比较麻烦,耗时较长,服务质量与速度跟不上。

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措施与途径

(一)促进物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数字化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因此,要促进物业管理服务的创新发展,质量改进与效率提升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物业管理应当在实际管理中逐渐地用智能计算机管理逐步取代人工管理,在计算机上建立完善的物业项目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监管与安全管理,在关键部位安装监控器,实时全面地监控记录物业项目情况,针对物业管理问题实施及时改进,保证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高效率,这样既能够更加全面做好安全保护与质量检测管理工作,更加提高了物业管理的效率,对整个物业管理种类不断增多,物业管理服务规模日趋扩大的今天,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实现电子信息自动化管理

根据目前我国学校物业管理服务系统的现况以及管理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清晰意识到推动与完善高校物业管理系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尽快促进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机制的信息化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积极促进物业管理服务电子信息自动化管理。首先,应当大力提升物业管理负责人员的计算机电子信息能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管理素质,为推动物业管理更加高效快速,高质量提供保障。其次,在原有基础上,坚持不懈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研究与借鉴中西方,国内外先进的物业管理与服务先进实例与经验,研究探讨适合的物业服务管理机制,推动管理愈加自动化。最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城市地区物业管理服务建设信息化程度地差异,管理运营中问题的不同,物业管理相关负责人员要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对策,要以顾客需求为立足点致力于开展物业管理业务。

三、小结

总之,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应当致力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现况,并且提出了改进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几点途径,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小斌.物业管理企业服务品质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4):153-153

[2]康琪雪.物业管理中服务质量维度分析[J].现代物业,2003(9):26-28.

篇4

关键词 TOT模式;筹资; 高校建设

TOT模式,是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筹资方式。其含义是“移交―经营―移交”。筹资方将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投资方进行运营。筹资方通过经营权的转让。一次性地从投资方融通到一笔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的项目建设,当经营期届满时,投资方再将项目移交回筹资方手中。因此,TOT模式是高校利用存量资产引进民间资本的有效途径。

一、TOT融资方式应用于高校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TOT融资方式只涉及经营权转让,不存在产权之争

采用TOT方式融资,转让的只是特许经营期内的经营权。不涉及产权这一敏感问题。巧妙地回避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易于满足我国特殊的经济及法律环境的要求。

(二)有利于打破金融管制。将直接融资变为间接融资

TOT融资方式不用直接与金融机构接触。就能为高校建设筹集资金,既降低了筹资难度,且无非法集资之忧。

(三)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产业。减少政府财政压力

高等教育作为一项特殊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人才积累。还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目前,我国受教育人群数量庞大。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4%,中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并且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提高。因此,民间资本通过TOT方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既可以轻松投资高等教育产业。又可以解决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政府财政压力。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四)TOT融资方式可以提高高校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效率,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原则”

作为融资标的的基础设施,在作为融资工具融通资金的同时。融资高校可以通过支付租金等方式将其回租用于教学,以此达到充分利用既有设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盘活资产存量的目的。

(五)对投资方而言。TOT方式投资风险较低。高校吸引民间资本的成功率较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巨大。国民受教育的愿望强烈,同时教育作为国家“百年大计”一直以来得到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民间资本投资高教产业的经济风险和政策风险均相对较小。

二、民间资本利用TOT方式投资高校教育的政策支持

中国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急需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事业。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受教育人口占全世界的24%,而我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1%。为提高国民素质、扩大教育供给、提升教育质量,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为民间资本在中国教育市场投资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为了增加教育投入,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对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领域,以建立多元参与、多方投资的新型办学投入机制。

近十年来,我国民间资本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蓬勃发展,为我国的教育进步和国民素质提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综观我国目前的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创办独立的民办高校,二是与公立大学联合设立二级学院。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特点是非专业人员或者非专业教育机构对办学参与较多。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市场性,兴办高等教育需要体系成熟的教育理论,对师资队伍、学术氛围等要求非常高。因此在非专业人员或者非专业教育机构独立办学或过多参与的情况下,培养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较难与公立大学培养的学生形成竞争。民间资本利用TOT方式投资高校教育的实质是社会力量间接参与高等教育,民间资本仅对高等教育提供财力支持,并从中赚取利润。而作为融资方的高校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的同时,则可发挥所长,集中精力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

三、高校应用TOT融资的方式选择

高校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而建。高校应用TOT方式融资,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同时,高校的基础设施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设计用途的排他性。决定了这些设施只有用于办学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鉴于此。高校融资应用TOT方式在“经营”环节应采用租赁方式。对投资方而言,通过租赁收回成本、获得合理利润;对高校而言,通过支付租金使用作为融资标的的设施。既筹集到了建设资金,又满足了教学科研需要。由于特许经营期结束,作为融资标的的设施将移交回高校。投资方在出租收益既定的情况下出于商业目的,很难对这些设施进行全面有效维护。与此相反。在融资过程中,高校出让的仅是经营权。不涉及产权变动,在回租使用过程中,必然将其与学校其他资产同等对待、合理使用、全面维护,因此。在“经营”环节采用租赁方式。符合融资方的长远利益。

四、高校应用TOT融资方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经营权出让期的确定

应用TOT方式融资,必须依据高校总体规划,科学分析。合理确定经营权的出让期限。在确定经营权出让期限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基建周期、建设资金需求量和收入组织能力。如果学校基建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较大、收入组织能力较差,为确保基建项目顺利完工。宜选择较长的出让期限;反之,宜选择较短的出让期限。

(二)经营权转让价格和融资标的回租价格的确定

TOT项目融资需要经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经营权的合理定价是必须的。由于在。经营环节采用回租方式,经营权的转让价格确定相对简单,可采用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拟转让的项目经营权的真实价值。由于经营期间风险的不确定性。承让方一般要求比较高的回报率。在确定融资标的回租价格时,应在转让价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进行修正。使价格趋于合理、可行。

篇5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给现代教育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远程教育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通过强化教育成本管理以提升教育产出效率,不仅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也与整个远程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息息相关。对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研究,是现代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分析、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远程教育机构发展决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的概念

建立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远程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有很多鲜明特点。如:机会均等、时空自由、交流无阻、信息多样、评价及时、互动性强的独特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并已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促进其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教育成本概念是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的。1958年,英国研究教育经济学学者约翰。维泽在出版的《教育成本》专著中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首次提出了教育成本的概念。随着教育成本的进一步研究,与成本会计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如何能够保证远程网络教育组织发展壮大,使整个远程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是对实际发生或支付的教育资源进行计量、分类而形成的成本概念,即以办学机构作为计量主体,确定时限,计算出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成本。它是通过对于从课程开发到实现整个远程教育运营过程中所发生或支付的教育资源耗费进行计量、分类和统计所形成的。

2 我国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现状

在我国,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4所大学作为网络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学历教育。2000年到现在我国网络教育规模迅速扩展,68所试点院校被批准开展网络教育。随着远程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教育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非常重视对网络教育市场的规范与管制,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引导市场的发展如(1)市场准入制度,(2)教学质量监管等。同时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得到拓展。但是,由于我国相对于国外的远程与继续教育发展相对较迟,各个继续教育学院往往以“低投入,高产出”方式来扩大招生规模来获取相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忽略了在成本管理带来的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其后续产生的连动效应。从目前对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的研究上来看,也只有极少数学者和网络学院重视。按照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的系统管理要求,其涵盖面将涉及教育产品的信息来源、市场拓展、课件资料开发、技术、人力资源、质量控制评价、教学过程管理、学习材料的分发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成本各个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无一例外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以增强远程教育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分析和研究远程与继续教育的成本管理问题,从理论上讲,可以弥补与充实远程与继续教育经济实效研究的缺失,丰富教育经济学的内容,推动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从实践中看,通过构建远程与继续教育的成本分析模型,有助于办学机构实现对教育运营成本进行经济核算,为优化决策和加强日常运营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促进办学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3 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新思路

3.1 结合成本管理理论,

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应由日常经营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将学院继续教育发展战略与成本管理结合起来,从战略高度对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进而寻求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手段。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战略定位、价值链和成本动态分析三部分组成。其中战略定位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创造和提高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转贴于

3.2 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导向:要“以人为本”

远程与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应以“人”为中心,人的因素是决定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立足于市场来实施全面的成本避免和成本控制,。一方面、从市场经济出发,更多关注他的用户即学生的需求,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毕业生率降低退学率。另一方面充从管理者出发分挖掘管理人员的潜力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保证成本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忽视人本理念的成本管理在实践中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也难以适应需求多变的市场环境。在现有的基础上引进国际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及教育服务经验,开展教学咨询、学术交流和引进课程等方面与人有关的固定成本的降低,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下这方面的成本将会大幅度减少。

3.3 由传统“成本节约”观向成本效益观转变

我们说远程继续教育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是为了尽快实现由传统的“成本节约”观念向现代成本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的今天,远程教育管理更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教育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尽可能完善的教育服务,力求使远程教育事业获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远程网络教育运营过程中,一切成本管理活动都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办学实体获取最大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

3.4 树立系统的成本管理理念

按照远程教育成本的系统管理要求,其管理的涵盖面将涉及到教育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市场拓展成本、课程资料开发成本、技术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质量控制评价成本、教学过程管理成本、学习材料的发送以及学习支持服务成本等各个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无一例外,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以增强远程网络教育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此,方能使学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在远程网络教育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学术与商业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

3.5 建立成本管理体系,保证成本控制

在远程网络教育实体内,要真正实行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方能确保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要建立准确的信息渠道,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完善成本核算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简.传统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现代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

[2] 茂华,市场经济的成本控制新理念,财会月刊,2002,02.

[3] 周佩.成本管理的新思维,统计与决策,2005.10.

篇6

企业大学起源于西方,从上个世纪初出现萌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企业大学的实践先于理论研究,也不断得推动着理论研究,并且理论研究内容大多也反过来聚焦于企业大学的实践领域。实践也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研究素材,并促使研究更具有实用性。

一、企业大学实践发展

(一)企业大学的由来

企业大学的出现和工业革命息息相关,其前身是厂办学校。19世纪上半叶,为了适应产业革命的发展,适应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企业对机械工人的教育运动在英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企业逐步要求工人熟练掌握机器操作技能及有关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大学及各类工程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掌握工程技术的员工极度缺乏,产业革命加速技术革新并对劳动力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厂办学校的盛行,许多企业选择为它们自己的员工提供培训与发展计划。厂办学校培训对象以生产一线的员工和学徒工为主,培训层次及培训地位不高。

第二次产业革命出现了电力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生产,由于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不仅需要掌握复杂的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方式,而且需要具有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的能够胜任工业化生产的经营者,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企业培训对象开始拓展至经营管理者及大学毕业生,培训层次、培训地位显著提升,企业大学由此萌芽。1914年通用电器公司(GE)倡导创办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创办是企业大学萌芽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并遍及制造业、保险业、出版业、公共事业和化工业等各行业,企业学校也越来越普及。从1927年通用汽车公司创办第一家企业大学“通用汽车工程与管理学院(GMI)”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但是企业大学这一术语当时也不存在,但他们试图把培训和学习带入职场工作中,为促进美国职场学习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影响了以后数十年企业教育的发展。GMI的基本原则是通过人力资本开发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原则至今仍是企业大学创建的基础。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第三次产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生产线出现,生产率空前提高,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很多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的数量大为减少,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大幅增加,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企业大学更为注重对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系统培训。并开始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全面支持,更加重视将实现企业目标与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

1955年迪士尼大学成立,目的是想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很强胜任力的高素质员工来服务企业的核心目标。1974年的摩托罗拉大学成立,摩托罗拉大学聚焦于企业的核心价值与能力,所有学习项目都与业务部门密切联系,并且有些学习项目(如商业管理等)己获得官方正式认可。从20年代到80年代,银行业机构、保险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建筑企业、电子技术禾口工程公司、健康医疗组织、计算机公司、纺织企业等行业领域的少数企业大学的系统化、专业化、正规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并获得了学位教育资质,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时间和资源获得正式认可的学位教育资质,企业?允佳扒蟠笱У雀呓袒?构帮助培训他们的员工,与大学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企业目前认识到通过与大学等高教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利用来自不同大学、学院等高教机构的各专业领域最好的教育项目。

80年代初,欧美企业大学兴起,这时的企业大学具有实体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其主要功能是为管理人员提供充分具体的专业培训,并改善内部沟通与协作,塑造企业个性与文化,解释说明企业战略等。8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领域科技革新,生产实践领域各种知识更新加速,培训需求日益增加,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致性,企业更加愿意出资为企业的所有员工提供培训与教育,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90年代末,一些在企业领导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最为先进的企业,或者是以学习型组织为发展定位的企业丌始将企业大学作为强有力且高效的工具来促进组织和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变革,以实施其全球战略。

(二)企业大学实践发展现状

虽然早在192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创办了第一所企业大学,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企业大学才开始成长,到80年代初美国已有400所企业大学,而到90年代企业大学才获得真正的发展,其数量增长至1600所,其中40%是财富500强企业。到2000年企业大学已增至2400所,财富500强中80%的企业已经拥有或计划创办企业大学。在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199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大陆最早迎来“企业大学”这一全新企业培训理念和形式。1998年5月,中国第一家本土企业大学――海信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企业大学创办的热潮正式拉开了序幕,中国本土企业大学开始兴起。

以摩托罗拉大学的创建为标志,现代企业大学在全球迅速崛起,从制造业很快发展到技术咨询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医疗卫生业、运输业以及农业等各个行业。欧洲企业大学俱乐部(ECCU)的研究显不:法国共有30所企业大学;英国有12所;德国有5-10所;北欧各国和荷兰则不超过5所;澳洲和东南亚的大型企业也开始建立自己专门的教育机构。尤其是全球跨国公司更是掀起了一个兴办企业大学的。譬如美国的通用电气、英特尔、微软、甲骨文、惠普、麦当劳、迪斯尼、花旗银行等企业都己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企业大学;德国的大型企业有贝特尔斯曼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汉莎航空公司、西门子公司、联盟保险公司以及德意志银行等也都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并且大多数组织在员工培训丌发上的经费投入占员工薪金的3%至6%,平均水平达4%左右。企业大学成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发达国家继续教育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企业大学己经扩展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当欧洲对近十多年来所涌现的大量企业大学引以为豪时,企业大学数量不断增长也出现在中国及很多其它亚洲国家、澳大利亚、南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企业大学全球协会(GlobalCCU)的咨询委员会的企业大学代表成员来自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法国、西班牙、瑞士、俄罗斯、阿联酋、中国、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世界各地企业大学竞相成立蓬勃发展,企业大学迅猛发展的势头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而我国企业大学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企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们通过上市不断规范,通过标杆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广泛深入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不断强大。2010年7月17日至18日,首届“中国企业大学发展论坛暨CLO首席学习官峰会”在北京召开,该论坛暨峰会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联合主办。根据此次论坛主办方透露的信息,中国企业借鉴跨国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正式成立了400多所企业大学。

二、企业大学理论研究

(一)企业大学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

1.研究主体

(1)咨询公司。在企业大学实践领域中,提供营利性市场服务的企业大学咨询公司在创办运营管理企业大学以及企业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咨询公司一般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和相对成熟有效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以及规范的研究程序。咨询公司对企业大学的发展状况、最新动态、最佳实践进行调研并归纳总结,基于自身对企业大学、企业培训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提供相关市场服务,如评选分享最佳实践、提供企业学习解决方案等。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业务发展的驱动,以专业研究为基础的业界知名咨询公司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研究实力。咨询公司还广泛参与业内专业协会、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并与培训供应商、教育机构等企业学习伙伴及企业大学进行广泛的专业交流。咨询公司基于调查研究及时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信息,不仅强化了其在业界的影响力,还拓展了业务市场。相关的咨询公司有:企业大学咨询公司、智能伙伴公司、全球学习资源公司,国内的凯洛格公司等。

(2)大学及科研院所。一般比较集中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等,如哈佛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国内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大学研究中心等。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与之相关联的比较全面的综合学科体系,如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便于进行多学科间协作,?哉瓜低橙?面深入的研究。同时又能与业界及相关领域的实践部门、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总结相关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其研究的范围也相对宽泛,研究对象广泛,关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大学,基于对实践领域的案例调研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理论建构,并注重一般原理、普遍规律、本质属性等方面的研究,注重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

(3)专业研究机构。有关企业大学的问题己经成为当今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讨论热点,相关的研究机构也不断发展。专注于企业大学、在职继续教育的非营利的专业研究机构包括政府的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下设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下属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企业大学以及行业内企业大学联盟等。如,企业大学全球协会、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丹麦企业学术合作组织协会、欧洲企业大学俱乐部、全球企业大学及企业学院协会、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摩托罗拉大学、GE克劳顿管理学院(杰克.韦尔奇领导发展中心)、中国通信业企业大学教学研究会等。不同的研究机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有所不同,有的关注世界范围不同行业的培训与发展,有的专注于国家政策研究,有的聚焦于本行业企业大学的最佳实践。

2.研究视角

篇7

1837年,英国一些教会女校为确保学生在上下学途中的安全,使用专门的红色马车来接送学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校车。但是长期以来,校车在中国不是个常用词。

2011年,因为几次重大事故,校车在中国不仅成为汽车界同样也成为社会的热词。进入2012年,2011年底刮起的校车旋风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今年已经成了客车行业公认的“校车年”。

校车的营销大战早已率先在网络上打响。最近几个月,如果你用百度搜索“校车”,就会发现客车企业正在这里展开一场激烈的校车推广卡位战,百度推广的前几位不断易主。

《汽车商业评论》注意到,最疯狂的时候,搜索结果的第一页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客车企业的校车推广广告。

宇通客车、金龙客车、上汽商用车Maxus大通、黄海客车、上饶客车、少林汽车、南京依维柯等企业你争我夺,甚至一些汽车改装企业也按捺不住寂寞,投身其中。

2012年2月15日,一场现实版的校车大战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上演。

在这场名为“2012首届中国校车发展研讨会暨国际校车展览会”上,来自于22家客车生产企业的52辆橙黄色校车齐聚一堂。

齐聚一堂的原因很简单,此次展会在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公安部、全国记协协办,看起来就是政府部门举办的一次校车大比武。

这是一次真正的交锋,面对着一片橙黄色的校车海洋,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校车翻身

对于现在正处于上学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和80后。彼时,学生上学的方式无非三种: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公交车。

但是现在,这些70后和80后的父母们必须要为了自己的下一代去了解和尝试一种从欧美流行过来的时髦方式――坐校车。

校车,一直以来是人们很少谈论的话题。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它早已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并扮演着它的角色。

在农村,为了帮助路远的孩子上学,有校车,只不过常常简陋不堪,有的根本就不算是一辆车;

在城市,为了能够提升学校的档次,招收更多的生源(客车企业也将此作为校车的卖点进行推广),有校车,但也就是高级一点的中巴或者大客。

2008年10月,当宇通客车率先在其“阳光巴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出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专业级校车ZK6100DA时,校车曾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初放异彩的新能源客车一起被客车行业认为是未来最具前景的两大车型。

但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与如火如荼的新能源客车相比,校车则显得寂寞、冷清,甚至无人问津。

直到2011年11月,甘肃一起惨绝人寰的校车事故发生,终于改变了校车的命运。

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正宁县一辆幼儿园校车与运煤卡车迎面相撞。这辆原本荷载人数只有9人的校车实际搭载了含幼儿园学生和老师在内共64名乘客,最终酿成20死、44伤的惨剧。

此事一出,震惊全国。一时间,校车开始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各地媒体对校车的关注也空前高涨,校车问题频繁见诸报端。

针对多个地方出现的校车安全问题,国务院总理在2011年11月27日出席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时强调,国务院已经责成有关部门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抓紧完善校车标准。

中央对校车关注的信号一出便迅速刺激了所有客车企业的神经,政府主导、财政支持,校车市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2011年12月,虽然《校车安全条例》尚未出台,但各家客车企业已经开始纷纷在市场上推广自己的校车产品,各地政府也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响应中央的号召。

标准之争

2011年12月11日,《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由国务院法制办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正式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征求意见稿共八章五十九条,分别对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单位、校车使用许可、校车驾驶人、校车通行安全、校车乘车安全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虽然给予校车道路优先权等“特权”还需要通过修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后才能实现,但最终定稿与征求意见稿变化不会很大。

真正产生纠葛的地方集中在了校车标准的制定上。

其实,在2010年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就共同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其中对校车进行了“用于运送不少于5名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及其照管人员上下学的客车和乘用车”的定义,按乘坐对象分为幼儿校车、小学生校车和其他校车,按车辆属性分为专用校车和非专用校车。

此外还对座椅、出口、行车记录仪、紧急标识、车内布置等制订了国家强制性标准。

2011年底,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等四项国家标准的意见,包括《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校车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幼儿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幼儿校车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四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简称“校车标准”),征求意见和建议的截止日期为2012年1月8日。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这份校车标准由较早研发校车的宇通客车相关人员执笔,但校车标准一出,瞬时激起千层浪。

这份校车标准对校车的车辆外形进行了一刀切,要求“校车应为两厢式结构,至少一半以上的发动机长度应位于前风窗玻璃最前点以前。”

这就意味着,中国所有的平头后置发动机客车和众多的轻客、微客将与校车无缘。而校车标准所大力推广的车型正是宇通客车多年来所投入打造的美式专业校车。

而实际上,即使在美国,校车标准也没有规定单一车型,而是分为四大类,百花齐放。其中平头校车也占美国校车总数的近30%。

一时间,“校车标准利益第一”、“曲解美国校车标准”、“不考虑中国实际”等矛头迅速指向宇通客车和校车标准。上汽商用车Maxus大通则干脆以硬碰硬的翻滚试验来向外展示其安全性能。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多数客车生产企业一致认为安全是校车的第一要求,只要符合安全标准,不应该剥夺它们抢占校车市场的机会,更何况中国市场的多样性,售价高达40万元的美式校车并非人人都能够负担得起。

现在看来,这场争论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2012年3月公布的校车标准已经不再要求校车的发动机必须前置,给予其他客车产品公平对待。甚至它更像是众多客车企业拖延校车标准执行时间的一种手段。

实际上,新增加的碰撞标准等仍会使大多数企业趋向于生产长头校车。但与之前宇通客车一家独大的场面不同,中国的客车生产企业都在这短短的2个月里准备好了长头校车。

在国家会议中心的校车展上,你会发现52款校车产品中,长头和半长头的校车就多达23辆。几乎所有的客车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美式长头校车。

一家客车生产企业的负责人甚至对本刊记者抱怨它们的长头校车产品要2012年4月才能下线,这让它们在校车展上和其他企业相比显得很没有面子。

系统之争

当然,如果现在哪家企业还在校车产品上耿耿于怀,那它一定已经落伍了。

校车展上,一场新的战役已经打响,而这一次的焦点不再是长头或平头校车,而是校车安全管理系统。

宇通客车、厦门金龙和苏州金龙三家企业是这场战役的发起者。

2012年2月15日上午,宇通客车率先了其在车联网产品“安节通”智能运营系统上升级的安“芯”校车管理系统,并提出了从产品到管理、服务、安全教育四位一体的校车360°安全解决方案。

随后,厦门金龙了其“金龙智慧校车运营管理系统”,这是厦门金龙在2011年12月“展翼计划”后推出的基于车联网的校车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系统的开发者正是金龙集团牵头组建的上海创程车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这套系统囊括了校车运营监控、基础数据管理、驾驶行为管理和监控、校车车况管理、校车调度、道路支援、影音娱乐及导航等7大功能,并且配备了天气预报系统、灾害预警系统、Topview全景环视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LDWS、前向防撞报警系统FCWS、侧面防撞报警系统、夜视成像报警系统等全方位的主动安全防护。

一直以来厦门金龙以“中国客车专家”作为其品牌定位,“金龙智慧校车运营管理系统”正是其希望在校车领域重新夺回领军地位的利器。

而作为“智慧客车”的领跑者,苏州金龙也自然不会在校车安全系统上甘落人后。

2012年2月15日下午,苏州金龙也举行了“有智慧、更安全”的校车安全管理系统会。一直以来,“安全”和“智慧”都是海格客车的质量特征和创新标签。

苏州金龙认为,校车安全,除了车辆本身的质量安全隐患外,还有很多“人为”安全隐患,提供质量过硬、安全可靠性较高的校车产品仅仅是校车生产企业的第一步,如何为校车运营商提供专业的“校车安全运营解决方案”,破解“人为”安全隐患,才是保障校车安全一直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010年7月,苏州金龙首次对外用于破解安全运营难题的G-BOS智慧运营系统,并在2011年开展“首届海格智慧科技助力行动”,已经证实G-BOS智慧运营系统可对车辆超速行车、空档滑行、急加速、急减速、发动机超转、ABS动作次数、超长时间驾驶等驾驶员的不良操作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影响安全的80%以上不良驾驶行为也可通过G-BOS系统得到有效改善。

因此,这一次,苏州金龙的校车安全管理系统更是在G-BOS智慧运营系统上升级和开发,并将协助政府和学校建设校车安全监控管理中心,解决校车的运营管理难题。

虽然校车安全管理系统跳出了对校车本身的竞争,但《汽车商业评论》认为,三家客车企业的系统在功能上仍然有很大的相似性,并且没有太高的门槛,未来其他客车企业也必将随之模仿,因此校车的这场争夺战将会在产品和系统双线开展,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难抑的冲动

但无论竞争将会如何激烈,各家客车企业对校车仍趋之若鹜,一时间校车产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车型遍及大、中型客车、轻客和微客产品。

客车企业保守估计,2012年校车销量有望达到5万辆,而更乐观者给出的数字高达10万辆。而各地政府响应中央精神的大力扶持,更加坚定了客车企业在2012年做好校车营销的信心。

2011年11月,浙江德清县斥资2000万元采购79辆校车,山东临朐县出资2000万元采购148辆校车;

2011年12月,山东龙口市花费2000万订购50辆美式校车;

2012年1月,甘肃庆阳投入980万采购40辆校车,上海所辖崇明县斥资600万元采购17辆校车;

2012年2月,陕西铜川以2000万元采购55辆校车。

这样的景象对于客车企业来说是那样的熟悉。

2009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计划,其中用单车5-60万元的补贴额度鼓励发展不同类型的新能源客车。

一时间,新能源客车四起,几乎每个客车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客车产品,各地政府也竞相争抢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城市。

但在随后的实际运行中,由于各地政府对地方企业的采购保护,最终导致新能源客车在技术上并没有如当初设想的那样,通过实际运行获取经验从而推动技术进步,2012年“十城千辆”10%的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也难以实现。新能源客车最终沦为了大多数城市的面子工程。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此次中央号召普及校车虽然出发点正确,但是略显冲动。

至少在决定推广和普及校车前,相关部门应该对国内现有的学生上学方式、乘坐校车的比例、在用校车的数量和车型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才能够针对中国现实国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校车。

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城区的上学学生中只有3%乘坐校车出行,其余选择公共交通、私家车等其他渠道。

篇8

一、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培训规模

从宏观态势看,成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正如火如荼,然而从电力行业内部深层改革看,一方面行业内继续教育的壁垒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院已属地化,与电力行业的距离逐渐加大,这就需要加大我院继续教育改革力度,以社会继续教育市场的良好形势为契机,努力开拓社会继续教育市场。与此同时,一如既往地创新继续教育品种,强化教育质量,完善培训结构,使工商管理培训与技术专业培训,资质培训与技能培训,高新技术培训与常规项目培训等百花齐放。从而扩大继续教育的培训规模,使我院“十一五”期间培训上一个新台阶。

二、顺应时代要求,实施联合办学

首先是顺应电力行业改革的要求,本着双赢或多赢的现代市场理念,与电力系统内相关部门或企业联合办学。一方面为电力行业培养急需人才、提高职工素质、创造学习型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使我院继续教育在电力行业实现软着陆,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在上述联合的基础上,为了顺应我国加入WTO的形势需求,本着“高、精、尖、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走出行业和国门,与行业和国外教育机构实施联合办学,这样既可以扩大继续教育的规模,同时又能更好地为电力行业和社会服务。

第三,在机制上,积极响应国家电网公司新一轮培训布局的调整,结合我院校区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互补双赢的联合办学,实现电力培训基地在我院的落成。

三、共享社会资源,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系统

基于继续教育培训规模的拓展,为了更好地为电力行业服务,培训的师资、对象、物质空间以及手段等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有效利用已成为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中心工作,也就是说,在形式上,成立“电力行业成人教育产学合作联席会”并以此为纽带,加强我校与电力行业及社会企业的长期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在空间上,以社会化、组合化为指南,全面盘活教育资源,利用现有的函授站,在华东地区建成若干个学历、非学历的教育基地,使继续教育重心下移,更便捷、更经济地为电力行业服务。

四、努力开发培训项目,打造特色精品系列

继续教育规模的扩大,实施联合办学,组建开放式教育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培训项目没有特色和新颖性,培训项目的可持续性就无从谈起。所以继续教育工作未来要做到:一是不断努力开发新的培训项目,使其具有培训一代、储备一代、研究一代和构思一代,形成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寿命周期系列。二是不仅要有承前继后的培训项目,更重要的是使所开发的项目能适应电力行业改革的需要,具有自身的特色,并在保证其实施过程中成为名牌,形成精品培训系列。如2000年的“独立发电公司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培训项目”、WTO对财务管理的影响;2002年的质检班、供电企业文化;2003年投融资管理、发电企业低成本运营管理;2004年电力注册建造师、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等培训;2005年燃气联合循环发电、全国最大机组循环硫化床岗前培训等。未来特高电压输配电培训、电网规划培训等。

五、科学管理继续教育,完善现有继续教育体制

与上海名牌大学中的继续教育相比,我院的继续教育不但规模小,松散零星,市场意识和竞争力弱,有待科学的管理、有效的内部整合和完善现有的继续教育体制。其改革目标为一是放水养鱼、挖掘潜力,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院继续教育,扩大继续教育规模。二是归口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三是建立一个既松散又统一,同时又有效的组织网络。四是通过学校内部的整合,形成继续教育市场竞争力,享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五是结合我院校园建设规划要求,着手培训中心ISO体系的认证,提升培训中心的社会认可度。

在上述基础上,实现学院和各二级学院的经济效益和稳定师资队伍双丰收。

六、聚焦市场,创新继续教育方式和模式

在竞争激烈的继续教育市场中,作为进入市场较迟的我院继续教育,要想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首先应该以市场存在为起点,实施现场开放式、案例研讨式、产学研配合式和共个性结合式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己任,创新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创新“送教上门”的教学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创建“合知”的教学模式;结合电力市场转型,创立“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更好地为电力职工服务,从而赢得更多的培训市场。

七、以继续教育体制改革为契机,健全培训项目体系

纵观我院继续教育,我们有享誉电力系统的工商管理培训班,施工项目经理管理培训班、点检管理培训班以及针对特定企业开办的检修管理班、质检管理班、WTO与财务管理班等,培训中心多为管理类培训,这与我院现有的专业配置比例不相协调,为了改变目前继续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不平衡局面,继续教育体制的完善可以调动电力、动力、信控、环境等自然科学院系的积极性,扩大电力技术培训的比重,全方位地为电力行业服务,同时也使我院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结构更完善,体系进一步健全。

八、针对电力行业培训环境的逆变,积极组织攻关

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布达拉文化旅游产业

1前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发办〔2017〕95号),明确提出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总体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显著增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可以说,产教融合成为近年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培养市场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一项重要方针。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推进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号召,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文章立足于西藏自治区本地市场经济背景下,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以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为依托,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校外物流生产实训基地为产教融合实践实训硬件保障,对西藏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进行探索。以此为产教融合的落地做出有益的研究,以便培养出更多适应西藏本土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2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现状

2.1深化产教融合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政策,建立了校企合作机构,与西藏的各大物流行业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但跟传统的校企合作没有多大区别,并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产教融合将要达到目标。目前,行业并没有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不知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企业的需求,多元化办学机制不健全,没有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总之,学校提出的产教融合目前还只是个空壳。

2.2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处于试探索阶段

虽然自治区政府很重视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问题,提倡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快产教融合,而且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但是推进本地区深度产教融合有效的制度体系并没有形成。国家层面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权力与义务。由于西藏本地方维稳工作的重要性,再加上没有国家制度层面上的保障,深化产教融合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培养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多元化的,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还有家庭、社会、国家的职责。而企业是纯粹的经济人,以创造更大更多的利润为原则,企业招聘学校的人才是为了创造更大的利润,创造更多的财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还要承担育人的风险,如果达不到企业获得更多利润的目的,大多企业是不愿意的,因此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不积极的原因就在于此了。因近年的扩招,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比例远超过师生比1∶18的红线。因西藏地区的特殊性,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教师大多双兼挑,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每届两个班,每届80人,专业老师4人,其中两人兼有行政工作,平时上课都得依靠外聘,老师们精力有限,能把日常的行政、教学工作协调开来已是不易,若要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教师们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其中,这也是产教融合能否深度开展的问题所在。

2.3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相应配套设施设备没有健全

企业愿与学校协同育人,关键在于学校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正能量,带来多大的财富。企业若能利用学校的资源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那么大多企业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如学校的实训条件,特别是能满足企业自己发展的生产性实验实训条件,院校是否具备。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外生产实训基地虽在2016年已经建成,至今为止还是一所空厂房,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并没有完全建成,不仅导致资源闲置浪费,还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3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路径

3.1前期与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进行产教融合的试运行

(1)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简介。2019年7月,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为加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补足产业短板,依据自身资源优势、业务方向,经过论证、分析拉萨市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城市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同时借鉴参考国内产学研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经拉萨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同意设立“拉萨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总院选址拉萨市柳梧新区。拉萨产业技术研究院立足于布达拉集团未来在旅游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定位10%在藏内,90%来自于藏外的战略布局,采用“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研发和销售在外,生产在内)的方式运营管理。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旅游文化产业和藏医药产业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培养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西藏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也作为布达拉旅游文化产业的科技开发和技术转移工作的部门,发挥布达拉旅游文化的优势,研究院整合全国各地的创新资源,致力于将西藏各类文化资源搭上科技创新的国际列车,走向世界。(2)拉萨布达拉研究院“景区酒店二销项目工作室”。研究院前期重点项目之一“景区酒店二销项目工作室”,主要作为按照西藏每一景区、每一酒店的特点设计客户二次消费的相关项目和产品,工作室由研究院与西藏自治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共同打造,先行从布达拉集团旗下的景区及文化项目开始塑造,结合需求与双创结合,提供创业市场和指导,定向打造创业项目,共赢共生。研究院打造互联网平台,建设“虚拟研究和技术转移平台”和“在线教育平台”,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和专家等智库集中“入驻”。通过重大科技专项、联合基金、合作等模式面向平台内机构招标、协同解决拉萨特色产业升级人才服务及科技发展关键问题。(3)拉萨布达拉研究院与我经济管理学院初步合作方案。研究院项目与拉萨多个产业结合,与当地知名企业和院校共同合作开发相关产品,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工作室,关于多个相关岗位的产业技术人才需求,可定向培养、委托培养或联合培养。基于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筹建的拉萨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产业方向,研究院相关领导于2019年7月到经济管理学院调研走访,表达了产教融合共同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意向。于2019年8月下旬再次到我经济管理学院四楼会议室就初步合作方案进行商讨洽谈,相关人员与我院教学管理科负责人就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进行讨论,预计9月底之前形成初稿再进行研讨,主要是以“学科共建+产教融合+创业”的合作形式,教学执行方式为“0.5+1+1”的教学模式。

3.2创新办学机制与制度,建立产教融合运营保障

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积极主动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达成共同育人的合作意愿,我校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创新办学机制,探索校企融合的有效方法。以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依托,以会计、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为专业群,与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苏宁、京东、西藏邮政速度物流、西藏物流采购与联合会一道,成立西藏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研究院,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相关资源,打造师资共享、生产基地和实训基地共建、专业服务的平台。为学生跟岗、企业实践、顶岗、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机会,打破传统的闭门造车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建设看得更远更深,人才培养思路活跃,办学资源丰富。建立产教融合运行保障机制,目的是保证本次产教融合能顺利开展与运行。制定与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产教融合项目中学校教师适应企业相关规范制度,企业实训教师适应学校的相关规范制度,制定学生适应企业文化运营的管理规范制度;制定学生实训、实习期间相关规范、涉及企业设施设备使用安全规范以及日常运营制度等。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之前的权力与义务,签订多方协议,达成本次项目能够顺利开展的共识。由于涉及与企业的深度产教融合,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物流管理专业更适应该企业末端的仓配作业,那么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大胆突破,应与企业一起研讨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做出周密的培养计划与进行试点后稳步推开。

篇10

【关键词】 高等教育发展;高校信贷风险;相关性;面板数据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与银行信贷快速增加,高等教育信贷风险凸显。吉林大学卖地偿还银行贷款事件,南昌大学、郑州大学高校高额信贷等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据调查,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 000亿元到2 500亿元。高校信贷风险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校信贷风险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理论界与政府部门的热门话题。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高校发展融资研究的实证模式较多,如美国模式、英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等,并且研究的重点在于高校发展资金筹措方面,而对于高校信贷风险控制则考虑甚少。

国内学者对于高校信贷风险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高校信贷风险进行分类,并提出防控对策。此类研究认为高校贷款存在政策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结算风险、经营风险等风险(朱永琴、王诚,2003),或是利率风险、法规风险、发展风险、管理风险、规模风险等五大风险(黄学峰,2005)。二是对高校信贷适度规模的研究。闫琳(2005)设计了“教育机构风险评价体系”,以评价结果作为是否发放贷款以及金额、期限、担保方式的重要依据;于志刚(2005)建议从高校现实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支出增长率、生均事业支出增长率、现金净流量等指标来衡量高校贷款规模是否适度。三是对高校信贷风险成因的研究。刘艳春(2009)将高校信贷风险形成归因于管理层风险意识缺乏、大规模扩招、缺乏财务预警系统三个方面;许振珊(2006)认为高校指导思想及项目管理责任的缺失是引发偿债风险的直接原因,贷款项目专业化、科学化管理的缺失是引发偿债风险的内在因素;而高等院校办学经济效益的变动则是引发偿债风险的根本原因。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国内外研究文献较为丰富。Thackwray, Bob(1997)不仅建议采用学校规模、学生规模、图书馆规模和学校股东等指标测度高校发展规模,而且还以英国高校为例,运用经济学的指标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和速度进行评估;John P. Murray也从规模因素、效率因素评估了高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效益问题。国内学者杨栋辉、刘慧峰(2008)从高等院校数量、高等院校学生数量、教职工情况、高等院校规模、经费投入五个方面,选取了每百万人口学校数、每十万人口毕业生数等11项指标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詹正茂(2004)选用了规模、效率和速度指标作为考虑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评价等等。

因此,尽管在实践方面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信贷风险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目前国内对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的研究尚处于“割裂”状态,缺乏对于两者之间互动机制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效率的提升和速度的加快三个方面,国内许多文献将高校信贷风险的形成归因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但究竟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并没有进行深入理论与实证探讨,从而也无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信贷风险的防范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二、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重点从规模、效率、速度因素来评价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水平(如表1所示)。

1.规模因素,反映教育整体的发展状况与水平。主要从学生、教师、资产等方面来进行说明。具体指标包括校舍面积、在校生总人数、固定资产总值、教育经费拨款、自筹经费、银行贷款额等。

2.效率因素,反映教育发展资源利用情况与投入产出情况。具体指标包括生师比、高级职称占专职教师比重、教学与科研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等。

3.速度因素,反映高等教育在现有的规模和效率的情况下发展和扩展的速度。主要从学生、教师、经费等指标的增长速度来进行说明。具体指标包括在校生年增长率、专任教师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

(二)高校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重点从高校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与自筹资能力三个维度建立高校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1.偿债能力因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偿债保障率等。

2.运营能力因素,主要反映高校对其现有资源的经营能力。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支出比、贷款依存度和贷款负担率等。

3.自筹资能力因素,反映高校利用自身资源筹集资金能力的强弱。高校自筹经费主要包括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投资收入等,即除财政收拨款以外的所有收入。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活动收入比重、财政拨款比重两项指标。其中财政拨款占比越大,说明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越强,自筹资金的能力越弱。

三、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之相关性研究:基于广西2004―2008年高等教育发展的面板数据

(一)编制二级指数

本文运用2004―2008年25所高校6个二级指数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但在实际中不能直接获得规模(GM)、效率(XL)、速度(SD)、偿债能力(CZH)、运营能力(YY)、筹资能力(CZ)的数值。因而,必须编制基于三级指标的二级指数。本文结合SPA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为三级指标赋权(如表3和表4所示),再加权编制成为二级指数。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调用Eviews6.0,先分别以CZH、YY、CZ作为因变量,以GM、XL、SD为自变量建立三个回归模型,分别采用似然比(likelihood,LR)检验与Hausman检验进行固定效应检验与随机效应检验,再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恰当的模型。Eviews6.0输出的效应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的效应检验结果,CZH与 GM、XL、 SD的回归应接受随机效应模型,YY与GM、XL、SD、CZ与GM、XL、SD的回归模型,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效应检验的结果分析,所采用的回归模型的变量系数及检验如表6所示。

从表5可看出,在模型Ⅰ中GM的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Ⅱ中GM与XL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Ⅲ中GM与SD的系数分别在1%、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样本的范围之内,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高校的偿债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规模增加1个单位,高校偿债能力下降0.261个单位;

2.在样本的范围之内,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的规模与高校的运营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规模增加1个单位,高校的运营能力下降0.559个单位;

3.在样本的范围之内,1%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高校的筹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加1个单位,广西高校筹资能力增加0.435个单位;

4.在样本的范围之内,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与高校运营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提高1个单位,高校运营能力增加0.285个单位;

5.在样本的范围之内,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高校筹资能力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增加1个单位,高校筹资能力下降0.155个单位。

结论表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规模因素对广西高校信贷风险有着全面性的影响,规模扩大既拓宽了高校筹资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的筹资能力,但盲目扩张同样导致了高校财务运营能力与偿债能力的下降。其中,运营能力下降说明广西高校正面临着规模扩张与经营能力不协调的矛盾。以单纯追求高校规模扩大为目的的高校财务运营往往会掩盖许多运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致使高校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中积累越来越多的风险。规模与偿债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恰恰证实了这一点。效率与财务运营能力正相关表明,高等教育发展效率的提高可增强高校的财务运营能力,降低高校的信贷风险,也预示高等教育管理者更应注重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另外,过快的广西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也对高校的筹资能力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快速发展以牺牲教育质量为前提,最终也会导致高校自筹资能力的下降,进而增大高校的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 [美]D.B.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沈红,李红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介新.普通高等学校贷款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 郑鸣,朱怀镇, 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预警研究[J].高教探索,2007:P36-38.

[5] 汤敏.关于扩招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P62-71.

[6] 朱桂枝.高校负债发展中信贷资金的管理和运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P55-56.

[7] 何国庆,石国胜.为“扩招”解燃眉之急省工行为我省高校贷款15亿元[J].湖南教育,1999(17):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