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designs the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wo-factor theory, and according to surveyed 180 students of the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in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stands two factors effecting their learning and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激励

Key words: two-factor theory;specialty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mo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179-03

0 引言

昆明医科大学于2002年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下简称“社保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能从事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领域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实践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人才型,是昆明医科大学开设的众多医学专业中的非医学专业。随着时代变迁,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多元化思潮已然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此,探讨如何更好激励学生的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将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视角下进行医学类院校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激励方式的探索。

1 双因素理论概述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匹兹堡地区的11个工商机构中,向近2000名白领工作者进行了调查,研究个人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根据调查所得,赫茨伯格将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涉及公司政策、监管、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保健因素如果不当,易引发员工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但无法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也称为“维持因素”。而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成就感、未来晋升期望、职务和岗位上的责任感等,激励因素设置恰当的话能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从而触发满意情绪,相反也不会因为缺少此类因素而不满[2]。

综上所述,保健因素更多地与工作的外部条件发生联系,保持人们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状态;激励因素往往以工作内容为中心,能充分调动人们的潜力和积极性,做出最好的表现[1]。

2 影响社保专业学生学习的双因素

借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结构,再结合学校中的日常工作和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将影响社保专业学生学习的双因素做出具体划分。

2.1 保健因素

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基本建设、绿化、宿舍、食堂等),文体设施(文艺晚会、运动场等),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规章制度(校纪校规)和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同W关系等)。保健因素是学生求学、安心学习的基本外部条件,一般难以直接刺激学生产生学习意愿和动机,作用是帮助学生维持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2.2 激励因素

涉及就业前景,专业满意度(对专业的了解、认知和专业满意度),学习奖励机制(物质和精神),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计划、进度等),学习氛围等。激励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学生的自我价值识别、发掘、提升、实现,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动机,会对学习行为的长久持续性产生难以忽视的影响。

3 调查研究

本次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昆明医科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问卷设计较为简单,是学生主观判断选择分值程度,重要的是对学生分值选择观点的一个交流了解。问卷采用的是电子、纸质问卷同时发放、回收的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问卷对社保专业学生随机发放了200份问卷,后期共回收180份问卷。选取的调查对象的均是大二、大三和毕业班学生,都有2-4年的在校学习经历。

4 调查结果和讨论

本次调查的180名受访者中女生占81%,男生占19%,大致与社保专业的男女比例相符。另外在专业选择上,180名受访者中自主选择的仅占到34%,有66%的同学是被调剂的。

4.1 保健因素方面

针对校园环境、文体设施、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规章制度、人际关系五个方面的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为“非常影响”、“很影响”、“影响”、“不太影响”和“不影响”五档,数据显示各自的影响程度都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后五个因素可以分为两类:有影响和没有影响。具体如下。

4.1.1 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影响比例极高

人际关系包含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老师,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从而加强在学习上的交流,增加关于学习方面的疑难解惑。在调查访问中70%学生普遍认为除班委外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同学间的沟通较少。除了上课时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较少。由于此次调查对象女生占比81%,女生的感性化情绪使他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的好坏,融洽与否可以影响她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对于学习的影响程度非常大。

4.1.2 校园环境、文体设施、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规章制度影响比重较低

通过访谈了解到社保专业学生认为校园环境、文体设施、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较为合理健全。校园建设优美有序、宿舍安全且管理有度;学校众多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形体室一应俱全,辅之以大学的春天、迎新晚会、新老生见面交流会等,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教学设施齐备,再加上人手一本学生手册详细介绍相关规章,可有效约束行为规范。总之,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不显著。

4.2 激励因素方面

调查显示社保专业学生受到就业前景、专业满意度、学习奖励机制、课程的设置、学习氛围影响程度比例大体趋于一致,受到的影响比重极高,普遍都超过了90%。

4.2.1 专业兴趣是前提

66%的同学是服从调剂被调剂到社保专业的,仅仅有34%的同学是已经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自主填报本专业的。绝大部分同学认为专业满意度对于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基于很多同学是被调剂到社保专业的事实,因而一开始就对专业缺乏了解,后期也不太愿意去了解专业培养的思想、框架和细节。数据显示学生入学伊始对于专业的兴趣不高涨,学生个人的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厚,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不是很高。

4.2.2 课程设置是导向,学习氛围是基础

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了医学、保险、管理、会计、经济各方面,课程内容多样,符合专业发展方向。通过问卷调查,92%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对学习的影响程度很大,但通过访谈发现68%的学生认为很多课程缺乏趣味性,尤其是临床课程没有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医学知识跨度大,内容深奥,如内外妇儿等医学课程学习掌握难度较大,但在实习工作中用处不大,导致学习起医学知识比较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92%的同学均认为学习氛围对学习的热情也有很大影响,但社保专业在医学院校属于非医学专业,被同学戏称为“非主流”专业。受大环境影响,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最后反映出来的卷面成绩在很多时候也差强人意。

4.2.3 就业前景是主导

2014届毕业生共33人,男生5人,女生28人;2015届毕业生共计77人,男生11人,女生66人;据就业统计显示两届社保专业毕业生学生均实现就业,达到了100%就业。

男生主要从事于保险行业,已毕业男生中14届有80%从事保险行业,15届有82%从事保险行业,从事保险行业的比例遥遥领先。女生就业方向比例较为均衡,各行各业均有:14届中32%报考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22%从事保险行业,39%选择了到大中型企业从事具体业务工作,7%报考了研究生;15届女生23%报考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30%进入保险行业,39%到大中型企业,6%报考了研究生,5%选择自主创业。总的来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比例略少于保险公司和中大型企业。另外,男女生工作选择的视角不同也决定了双方就业方向的差异性。通过调查专业学生对于就业方向选择首选均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其次是保险公司或其他企业,保险公司的占比较小。但已毕业学生就业方向数据却显示出就业意向和最终就业去向出入较大,就业理想和就业现实反差明显。实际上,100%的就业率并未让学生对于就业问题放心,学生心里仍然认为就业困难,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业导向的激励作用为实际发挥。

5 对策建议

5.1 从保健因素着手的激励方式

5.1.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加强师生课余生活中的联系

充分利用昆医现有的教学网络平台,提高师生课后的沟通交流,避免因为师生时间引起的交流过少的问题,在课间课后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网络让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共同成长,而不是知道W校有此平台而不去使用。还可以以大学生创业项目、创新性项目、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和纽带,通过微信建立交流群,在虚拟空间中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或者合理利用好教师到校时机和学生的课余时间,创造更多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5.1.2 减少干扰因素

减少其他干扰因素的前提是要通过讲座宣传、网络宣传等多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常情绪如情感问题的自我控制约束能力,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督促学生劳逸结合,全方面发展[3]。此外,还应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情感变化,减少对网络的依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2 从激励因素着手的激励方式

5.2.1 加强社保专业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专业满意度、认可度

多方面加强本专业学生对现今社会就业背景下就业前景的了解,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向学生适当描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适当整合校外资源,与往届毕业生加强联系,创造条件使得他们有机会和平台为在校的社保专业学生分享其成长心得和工作感悟,甚至可以邀请一部分已毕业的同学承担部分的教学,以此促进校内外的信息畅通,优化教学结构。

5.2.2 改善医学课程设置结构,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医类教学内容难易设置应该适合专业学生,编写适用于专业学生的应用教程,而不是普遍使用正规的医学课本,增强实践实用性,发挥医学院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2.3 针对就业前景完善职业规划

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社保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就业选择有更清晰的了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依托学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大力开拓符合社保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基地,分批将学生送入这些基地实习实践,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现实诉求和潜在需求,以反作用于校内的教学组织和安排,在社会范围内提升专业知晓度的同时,开发出更大的就业潜力,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改善当前的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1]李忠斌,杨成国,卢冰.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

篇2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需要探索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当前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劳动实践,而后勤为大学劳动教育课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每个学期必要的劳动实践或者勤工助学进行管理与服务,感受服务和劳动的艰辛,和不同层面的人打交道,感受后勤工作、接受后勤环境氛围熏陶,为今后走上社会,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岗位需求做好充分准备。

2后勤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2.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

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2.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2.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2.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

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3.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

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

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4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4.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4.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

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4.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

“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4.5完善管理制度,用后勤制度保障德育功能的实施

篇3

创新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唯有通过实践,创新意识才能形成,创新灵感才能产生。在金工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设备,而且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去操作,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因此金工实习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最好课堂,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激发了他们求新钻研的动力,培养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学生们可以从金工实习教师那里得到实践经验,使他们能把自己的设想和具体工程实践结合起来。而两年一届的吉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就是最好的体现,不但作品创意独特,还使得他们在参赛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金工实习是大学生接受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园地。

2金工实习提高了大学生的成就意识教育

创新意识教育是金工实习的核心要素,而成就意识的教育则是创新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例如,对机械类的学生,在实习中安排学生就一张零件图,根据技术要求,认真分析图纸,编写零件加工工艺路线,选择机床加工出零件。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既要考虑技术要求、材料、工艺、设备等多方面的因素,又要解决此过程出现的许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又如在钳工实习的锉削过程中,除了基本的要求外,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设计各式各样的造型,这些创新后的小工件看上去就更像是精心构思的艺术品一样。这些创新设计与制作,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成就意识,成就意识是创新的不竭动力。

3金工实习提高了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

金工实习的实习地点是由一个个开放的车间组成,场地开阔,实习人数多,基地里又摆放了各种机床设备,工卡量具和材料。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意识教育,保证实习过程中做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在实习时,学生要穿上实习服,带上安全帽,像工人一样准时参加实习,不得迟到、早退,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认真听从指导教师的指导,按时开关机床,遵守工艺流程,逐步完成所要加工的产品;按照标准的工艺尺寸,正确使用量具对产品进行检测,以达到产品质量。这一切就构成了一整套强化纪律的训练,并贯穿于实习的整个过程。在这种强化纪律的训练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遵守纪律、安全实习、文明生产的良好风气。

4金工实习提高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

篇4

关键词 教育 有效途径 探析

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向受教育者宣传、讲授的基本内容,离不开各种教育工具、手段、方法,以及所面R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环境情况。途径实质上是一种方法。马克思在谈到方法时曾指出,“撇开自然物质不说,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

1教育的一般途径

教育对象具有主体性,其对思想信息的接受是以自身的判断、内化等为基础的。“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这要求教育方法能够调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多元发展,教育的一般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传播教育和自我教育。

1.1理论教育途径

人的需求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教育应满足受教育者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理论教育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讲,应遵循下列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科学对待。是科学,需要当作科学来对待。“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认为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完备的体系。“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受教育者学会运用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联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是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原则。这需要教育者能够准确把握的内涵并将精华传播给受教育者,引导其能够运用方法论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坚持理论教育的长期性和层次性。教育是一个动态的、需要累积的过程,教育者应长期坚持理论教育。层次性是指教育的内容、方式根据教育对象类型和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大学生可组织认真阅读经典作家的原著,而广大群众则学习的基本原理。

第四,坚持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当今社会生活多元化,人们思想日益复杂,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理论教育的方法应予以创新。

1.2实践教育途径

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的教育。在受教育者意识活动过程中,实现教育内容由“外我态”向“为我态”、“属我态”的转化。但是由知识层面发展到信念层面,需要通过教育对象具体的实践。列宁指出:“只有学会独立地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你们才能认为自己的信念已经十分坚定,才能在任何人面前,任何时候,很好地坚持这种信念。”能够自觉运用思维分析问题,需要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付诸实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实践的内容、范围、方式更加丰富,实践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劳动教育、社会服务和社会考察。劳动教育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社会服务是指运用智力、知识、技能、体力等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困难,比如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社会考察则是通过认识、研究社会,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1.3传播教育途径

传播教育途径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通道,主要包括组织传播教育、大众传播教育和网络传播教育。

(1)组织传播教育。组织传播是现代社会开展教育的主要传播形态。利用党、政、工、团等正式组织进行教育是十分有效的途径。的组织传播教育应遵循组织传播的规律,并符合组织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带动成员共同参与;营造安全、平等、开放的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发挥教育者在组织传播中的核心作用。

(2)大众传播教育。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期刊、书籍等形式,对广泛的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使教育对象在接受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教育,提升理论素质,确保教育的实效性。

(3)网络传播教育。当今社会已发展为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广而深,信息传播和更新快捷,传播手段具有兼容性,传播方式具备互动性。网络传播教育可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有效性,运用先进思想营造教育网络阵地,符合教育大众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1.4自我教育途径

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本身进行知与行的转化,是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途径,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自我思想品德提升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2教育的特殊途径

教育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具有相应的特殊教育途径,主要涉及对党政领导机关、高等学校和社会群体的教育。

2.1党政领导机关

党政领导机关、军队、党校、团校、工会等组织,可通过理论灌输、讲授讲解等方式开展教育,比如开会学习、、学术报告会、专家讲座等。充分发挥党政领导机关的组织性、架构性、系统性、正式性、规范性等特点,有利于开展教育。

2.2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的教育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2.2.1思想政治课程

高等学校通过开设教育的理论课程,并运用现代化的媒介平台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同时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比如教育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发挥多学科的教育、影响作用。学校开展通识教育,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道德教育与有机结合,这符合的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课程内容精品化、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有效化、动态化、长期化。

2.2.2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其将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实践对于学生运用十分重要。各级政府和部门、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走进基层,走向社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

2.2.3校园文化建设

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活动设施、校园绿化等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方面;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等制度文化,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校风学风班风、教学理念等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发挥校园文化隐性教育的特点,滴水穿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寓教育于各种文化活动之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3社会群体

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组成社会生活共同体,比如村庄、街道、城镇、大都市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以喜闻乐见、通俗化、简单、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方式,宣传,理论教育效果更佳。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还可以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全方位的育人氛围,有利于的传播和教育。

家庭对每个人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最深入人心、最直接。家庭文化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新闻媒体、电视网络平台的影响。个体是家庭的一员,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思想对家庭价值取向、个人价值观有引导作用。家庭不仅带给人们在思想品德、人格伦理等方面的成长,在正确传播、宣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教育途径的特点

3.1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理论应与时俱进,并且符合实践发展的要求,得到人民的认可;理论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融入最新的时事政治内容,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让理论更有说服力、感染力、真实性、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教育的进行应依据理论的指导,即使在实践中发现与理论有偏差的现象,人们能够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判断,做到明辨笃实。本身是科学的体系,其传播和教育过程也应是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教育的效果。

3.2猿纸逃主体与教育客体相结合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相结合,主体要有一定的客体性,能从教育客体一教育对象的角度考虑开展教育的方式、途径,力争运用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教育途径,真正使客体了解、接受。教育的客体要有一定主体性,在受教育中由被动学习逐渐转为主动学习。“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客体真学、真懂的动力源泉,“实然我”向着“应然我”的目标前进是客体学习、接受、运用的刺激来源。

篇5

关键词 陶行之 美育思想 当代大学生 艺术教育

陶行之一生十分重视美育,并在实践中研究美育方针,创新美育办法,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美育道路,形成了丰富的美育思想。陶行知在一生办学之中,无论是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还是在育才学校、社会大学,他都把美育与德育、体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以期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艺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的“健康、科学、美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生活,即和谐的教育”[1]。在办学实践中,他形成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富有创新精神的美育思想。这无疑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读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回归陶行知对美育的相关论述,发现其对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重视实践在艺术教育的作用

什么是美呢?陶行知说:“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做一桩事情,画幅图画,写一张字,如能慰人就叫做美,一餐饭烧得好,能使自家人吃得愉快舒服,也能够使人家愉快舒服,岂不是一种艺术吗?”[1] 1926年,陶行知在《我的信条》中指出:“应当用科学的办法去征服自然,美术的概念去改造社会。”陶行知把美术作为生活教育纲领之一。1927年,陶行知在《晓庄的第二年》中,将“艺术的兴趣”作为“生活教育的五目标”之一,并且主张“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2]。1929年,陶行知主持成立晓庄剧社,亲自担任社长。他在百忙之中写了《香菇的烦恼》等剧本,带领剧社到镇江、无锡等地演出一个月,并亲自登台演出。陶行知注重将美的概念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美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概念教育,而是要用“美的概念去改造社会”。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参与艺术实践,带领剧社在巡回演出中“赚了群众的眼泪”。陶行知不仅发现了实践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十分重视实践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艺术教育,是人类美化自身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实践在艺术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来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最好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艺术鉴赏、艺术史、艺术理论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艺术实践,体会艺术带来的各种美感,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创造,把自己心里的所感、所悟、所想通过某种的方式和途径表达出来。这种活生生的画面对实践者的美感意义,是一般欣赏类课程所不及的。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学生艺术团举办艺术节及各类演出,将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广大同学,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艺术、懂得艺术和展现艺术,强化了艺术的教学效果,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2]。艺术团队通常是以一种集体表演艺术的形式存在,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艺术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方面得到增强,也体现出“社会性”功能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提供给学生一个与他人一起活动的机会。这不仅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生活体验,更是用“美的概念”改造社会。

二、重视环境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改造人。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个人品格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这种熏陶作用。1923年,他在《杭州大学之天然环境》中指出:“天然环境和人格熏陶,很有密切关系。”并提出大学校址要考虑五个要素:“一要雄壮,可以令人兴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扩大,可以是胸襟开拓,两度宽宏;四要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五便于交通,使人常接触外界之思潮,以引起他们自新不已的精神。”[2]但陶行知所说的校园环境并不只是强调自然环境、全赖天工,而是要依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劳动创造。在建设晓庄师范时,陶行知强调:“本校一切建筑,一面应该与自然环境谋和谐;另一面建筑标准应适合教育、卫生、美术、经济、耐久五种原则。”[3]并在建造第一栋房子时,他与13名同学一起住帐篷,搭露天灶做饭,他们给房舍以教育意义和耐人寻味的名字,如礼堂叫做“梨宫”,图书馆叫做“书呆子莫来馆”。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重视学校校园地址及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及潜移默化作用,更突出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环境,以此加强学生的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对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作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者,我们必须考虑使学校的每一壁墙、每一个角落、每一种设备和设施都能替我们说话,发挥出大家所期望的教育功能[3]。这说明学校环境的重要性。在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更应当重视环境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在环境在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在学校环境创设中,要充分考虑环境美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使校园环境成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美化。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因此,在艺术教育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学校环境美化,包括宿舍环境的美化,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灵感,掌握美工技巧,培养学生从色彩、造型、形象、构图、制作、声音等方面的动手能力。可见,加强校园环境美的建设及积极引导学生美化环境对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作用。 转贴于

三、重视行为美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行为美是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出的美,是心灵善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意志的外在表现。培根曾说:“相貌的美高于色彩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3]在育才学校时期[8],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制订了《育才三方针》、《育才十二要》、《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等规章制度,提出了许多具体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讲团结友爱的行为美规范。如在《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中规定学生穿衣要“衣不违时;整洁;钮扣扣起;破烂即补;衣服洗凉晒干后,即折叠收存”[2]。陶行知以身作则地带领育才师生员工自觉遵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陶行知先生在1922年所说的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有团体,有个人,在这个团体和个人中,便发生相对关系。此种关系,应互相联系,以发展人性之美感。”[4]陶行知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行为美,应当从生活小事上做起。为此,他从美学的观点对学生洗衣、缝补等事情作了明确的要求。他说:“补衣服所用之线与原线一致;补充钮扣大小颜色与原扣一致;针线需用心依规矩缝等。”[4]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不仅十分重视行为美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提出了从生活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行为美,以加强美育。陶行知先生“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美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人民和家庭不满意的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在加强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时,仅仅停留于管住学生、防止罪错已经远远不够。如果将行为规范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在艺术教育中渗透行为规范教育,或在行为规范教育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艺术特长的同时,应当重视学生良好行为规范教育,以艺术教育为载体,以“艺术怡情”、“以艺术养性”、“以艺术促行”为手段,通过一系列艺术活动,让其受到健康和谐情绪和高雅艺术的影响和感染,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内化和养成。另一方面,将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美学的观点、艺术的标准来强化学生的行为美。即要求大学生讲社会公德,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不粗暴、不低级下流,仪表要整齐整洁、朴素大方。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即把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规范、要求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经常性的实际活动,逐渐形成良好品质,使学生能够明是非、辨善恶、修德行、定心志,进而提高其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艺术教育。由此,加强学生艺术教育与行为教育彼此促进,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推动着大学生艺术教育。

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美育思想和实践是适合当时社会实际的,将他的美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指导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2:570

2.陶行知全集,3:167

3.陶行知全集,2:132

4.陈洁.浅谈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J].海峡科学,2008;(2)

5.陶行知全集.书信集,1991.4

6.陶行知全集,3:15

7.彭建希.创造良好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审美水平[J].教育探究,2007

8.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1980.77

9.陶行知全集,2:496-500

篇6

关键词:音乐 理论 意义

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宗旨。它既强调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又强调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强调受教育者潜能素质的挖掘和后天的培养;强调受教育者共性素质和个性素质培养的统一;强调关键素质和辅助素质培养的统一;强调知识、能力、方法、思想品质等的统一;强调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统一。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忽视音乐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因此,音乐教育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能促进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

一、音乐不仅仅代表唱歌

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它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音乐已经渗透到保护大自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爱劳动教育、珍惜友谊教育、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了解民族风情教育等。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二、掌握音乐的理论基础上好,学好音乐课的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廉洁教育;路径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对于腐败问题,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全面推进惩治和防腐败体系建设”。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对于廉洁问题的基本态度,也决定着我国未来廉政建设的社会基础是否稳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廉洁奉公、诚信守法的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廉洁意识亟待加强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体较强,但廉洁意识不高。多数学生认为廉洁教育与己无关,甚至对身边的腐败现象习以为常。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奢侈攀比之风仍存,表现在学生攀比吃穿用度,使用高档消费品如手机、电脑甚至驾豪车上学等;二是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在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违规骗取或者拖欠国家国家助学贷款现象时有发生,求职简历造假现象经常出现;三是学生干部 “提前腐败”,表现在干部竞选请客吃饭拉选票。广西大学董伟武对某市5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了问卷调研,也同样表明,当代大学生对腐败现象的认识普遍存在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现象。例如,问卷中对于“您对请客吃饭拉关系走后门怎么看”这一问题,有46.4%的调研对象选择了“支持,因为普遍存在”,32.4%的调研对象选择了“视情况而定”,有21.2%的调研对象选择了“不回答”。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是未来该专业领域的主要储备人才,对其开展廉洁教育有助于净化该领域的行风,也关系到我国未来廉政建设的基础。然而,多数学校认为廉洁教育的重点是社会而非高校,有的学校认为廉洁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干部而非普通学生。因此,当前高校中针对领导干部、教职工的廉洁教育相对较多,但针对学生的廉洁教育极少。为数不多的教育活动,大多局限于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层面,形式也较为单一,尚未深入到广大学生中间去。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资源匮乏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据了解,国内开设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的高校凤毛麟角,相应的专业教材和教师几乎没有,指导学生进行自身廉洁教育的仅仅依靠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资源相对匮乏;二是相关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高校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研究较少,使得相关文献资料比较缺乏。

(四)大学生廉洁教育针对性不强

在校大学生是该领域未来的主要储备人才,大多数人将来从事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各行各业都有其行业特点,滋生腐败的案例也有其行业特点。廉洁教育针对大学生的行业特点,总结案例教训,对于提高廉洁教育的效果非常有益。而当前开展廉洁教育的高校中,针对性显得不足,效果欠佳。

二、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发挥三个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始终恪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重要;学生干部和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在学生中拥有较高的威信和号召力,发挥“朋辈”效应,亦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开展廉洁教育,务必要发挥好教师、党员和学生干部的这三个重要群体的影响力,切实做好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在教师选聘中,要始终坚持政治合格的标准,加强对教师政治素质和廉洁素质的要求,防止引起言行不当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对学生干部的选拔,要严格审查,加强教育特别是廉洁教育,讲求奉献,倡导廉洁;对党员的发展,要始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严格审慎的把关。

(二)通过课堂教育培育廉洁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础和主渠道,把廉洁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教学根据有现实性、针对性和时代性。还可将廉洁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感恩教育、荣辱观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养成训练,互相渗透,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

(三)加强载体建设营造廉洁教育氛围

《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应加强平台建设,为廉洁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努力营造廉洁教育的文化氛围。一是加强网络媒体的阵地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廉洁教育活动,通过网络互动,自媒体等方式,形成网上网下廉洁教育的合力,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载体。二是建立廉洁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高校通过各组织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形成廉洁教育的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锻炼、积累经验,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方位教育格局

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只依靠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十分重要。要做好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衔接,创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联动的教育模式,形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父母启蒙作用,引导子女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在社会教育中,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宣传教育格局,在全社会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联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的大学生廉洁教育新模式,共同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董伟武. 新时期大学生廉洁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略论[J], 学理论, 2014:332-335

[2]宗惠.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之路径探析[J], 学理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21-122.

[3]邓闵心. 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4]侯文军. 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7(4):35-36.

[5]刘和贤,张传航. 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3):64-65

[6]夏云强. 基于心理保护视角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原则[J].改革与战略.2006(11):111-113

[7]蔡红梅. 大学生廉洁教育初探[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3):106-107.

[8]何玉叶. 高校开展廉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41-142.

篇8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和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大学生心理障碍患者既多又杂,客观分析心理降碍产生的原因,积机探索心理障碍排除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一、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当你以一个学生思想工作者的敏锐眼光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常发生这些现象:有的同学由于不能妥善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而张惶失措,焦虑不安;有的由于经受不了所遭遇的挫折而悲观厌世;有的由于不能同别人和谐相处而终日烦恼苦闷;有的在恋爱上的不尽人意而灰心丧气,郁郁寡欢;有的被难以摆脱的消极思想和情绪所困扰.不知所从;等等。有的人胆小、怯濡、遇事萎缩不前,有的人易暴躁,有的人爱嫉妒,有的人性情孤僻。所有这些,笼统来说。都属于心理失常,心理不健康,严重者就是心理疾病。大学期间正是心理品质发展、成熟阶段,价值观的撞击,物质利益的诱惑,人际交往的复杂,择业选择的困扰,加之学生年龄的降低,学生类别和层次的多样化,心理障碍患者越来越多,在大学生中都占有一定比例,他们为数之多,为害之大.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应试式教育”形成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健全。大学生出现心理间题多半是小学有苗头,中学现症状,大学出悲剧。长期以来的应试式教育,使学生围着考试转,在中小学,无论教学评估,评选先进甚至教师的晋职提升都离不开考试分数。学生若考了好分数,自然成了学校的尖子,重点保护起来。学生的德、体、美、劳如何,则提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这种以一育代全育的做法,造成了学生素质的畸型发展,形成隐患。正如北京五中吴昌顺校长所说:“青少年当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大都不是思想品质、道德纪律问题,许多是因为认识偏差。情绪激动,内心矛盾而产生苦恼困惑,或是受到刺激,挫折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因此正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应是我们教育思路的重要一环。峋因此,如何扭转围绕分数这一指挥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

2,家延教育“老鸡游小鸡的保姆式关怀”造成了学生公理承受能力差。关中地区广大农村虽然还不富裕,但家长们宁可把所有苦和累全部担在他们的肩上,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孩子学习好,家长几乎包揽了一切,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孩子从小失去了除学习之外的劳动、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生存环境等环节的锻炼机会,一点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困难和生存的艰难。所以当离开父母后,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无所适从,缺乏磨难教育的保姆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贻误非浅。

3.社会不正之风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困感。校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和风气时时冲激着校园。如号召见义勇为,而见义勇为者却备受溪落,国家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而有些地区农药、化肥的价格一涨再涨;大力惩治腐败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再如拜金主义盛行,部分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精神正在淡化,以我为中心,以金钱为动力,迫求享受已成为时髦。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困惑,他们失望、消沉、心理变态。

4.市场经济的二重效应使一邵分大学生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作用(正效应)主要是:“商品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促使人们树立竟争观念、开拓观念、更新观念和效益观念。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一些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实行的“奖学金滚动制”、“试读制”、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择业等,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容易诱使人们注重个人利益,产生利己主义甚至产生拜金主义倾向,特别是来自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高消费’、‘贪图享受’等”,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如部分教工想方设法在学生身上赚钱,以经济处罚代替思想教育等。学生方面,“打工热”、“经商热”、“计算机热”等,面对这些,有些同学迷惘、不理解、动摇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5.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锻炼,使大学生容易偏激。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应付繁忙的学习任务和激烈的考试竞争,其生活基本上是在钻研知识中渡过的,缺乏对困难、社会现实的了解,当用书本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感到迷惘、苦闷,产生消极情绪和某些“短期行为”.

此外,因恋爱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经济负担间题,毕业分配问题等不能正确对待而优虑、焦急,产生心理障碍在大学雄中椒比转常甲一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研究和改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使毕业生成为身心健康的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1.抓好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决不单纯是专业知识的载体,他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所以在搞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时进行基本知识理论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人生观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以及其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意志和能力,在前进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认真对待,冷静思考,把同题处理好。

2。引导学生积桩参加社会实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和民情,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使思想政治、实践能力等多方面都受到锻炼,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改革开故意识,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公正地看待一些现象和问题,避免书生气十,足的高谈阔论和看待问题的偏激情绪‘

3.对学生进杆磨难教育。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果实的获得,事业的成功.都是人与自然,与环境斗争,历经千辛万苦,克眼重重困难才获得的,决不是一帆风顺,一跳而就的,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在老师、家长的关心保护下一路顺风走过来的。对人生的艰难,对挫折的承受,可以说是体验很少,有一部电视剧叫《少年军校》,就是把一群中学生放在严酷的环境中,对他们进行生存训练,来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对艰苦环境的承受能力。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有积极尝试,如把学生放到农村、山区等艰苦环境中,使其受到锻炼,部分高校还专门开解学时设立《劳动教育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定的劳动.在艰苦的劳动中去体验、·感受生活,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今后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学校和家长应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些磨难环境,使其心理在同环境作斗争。在克服困难中逐步成熟起来。

篇9

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引用的内容要按顺序编码标注,要用阿拉伯数字和方括号顺序编码,然后在参考文献表中按文中标注的文献顺势依次排列写作。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参考借鉴。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2]伍延基,王计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田.旅游科学,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23(5):11-12.

[4]陈耀.坚持旅游规划创新,推进”大旅游”统筹发展[J].旅游学刊,2010,25(3):7-8.

[5]郭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3(5):566-571

[6]谢彦君.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J].旅游学刊,2005(4):8-9.

[7]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30-34.

[8]程遂营.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12):9-10.

[9]简玉,峰刘长,生徐钮.无景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长沙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J].旅游论坛,2010,3(6):756-762.

[10]方田红,雷可为.关于我国无景点旅游兴起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88-90.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川刘松.休闲旅游理论及实证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4-21.

[2]李洪涛.我国自助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2-24.

[3]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11.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6-126.

[5]伏六明.无景点旅游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82一84.

[6]克莱尔.A.冈恩(美),特格特.瓦尔(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_5:4.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8]王林伶.银川休闲旅游开发与空间构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1_5-16.

[9]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_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_5:19_5-207.

[10]张景群.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8.

[11]张素娟,樊莉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9:17.

[12]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6,(3):9.

[13]陈秀琼.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理性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8):14-17.

[14]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1995,(3):53-56.

[1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会基本论的视角[D].广州:中山大学,2009:1-7.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王云良.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8.

[3]郭小东.基于旅游心理动机视角的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10:31-60.

[4]顾金梅.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4-18.

[5]钟丽娟.武汉市无景点旅游者行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26-40.

[6]钟丽娟,钟丽姬,涂建华.无景点旅游下导游的应对措施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5):473-474.

[7]袭金红.服务场景中的“其他顾客”.商场现代化,2009(34),27-28.

[8]姜玲玲.大学生自助旅游体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

[9]兰龙耀.邮轮旅游体验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3),77-78.

[10]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杜,2002,320-378.

[11]李晓琴.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与动态模型的建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5),609-611.

[12]李祗辉,白讳,马琪,等.体验经济视角下服务场景对顾客满意影响的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14,34(6),197-200.

[13]金立印.服务接触中的员工沟通行为与顾客响应一一情绪感染视角下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9(18),28-35.

[14]倏静,张丽华.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过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1-43.

[15]王志文.购物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以海南岛为例.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10-12.

篇10

1.1构建德育体系,推动德育工作,建立了以党、政、工、团、学生会和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的工作网络。依照市教委下发的德育工作大纲,把德育工作分解到各科室,实行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校级领导亲自过问德育工作,定期接待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以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要求任课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引导学生,还要求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因素。同时,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竞争观念、质量与效益观念、信誉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修养。

1.3在学生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和敬业爱岗精神。缩短学生从实习生到劳动者、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到企业管理者的距离。使学生成为既具有高尚的道德教育和职业风范,又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

1.4在职业院校建立家长委员会。我院组成由每班具有代表性的一名学生家长参加的家长委员会,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旨在由学校德育工作向社会、家庭的延伸。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5充分发挥学院业余党校的作用。通过上党课、思想交流和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学生中的积极分子靠拢组织,带领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2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内容

2.1加大专业改革力度,按需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过去职业院校远离企业办学,理论脱离实际的纯书本教学。针对这种情况我院校适时确定了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专业改革计划。理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学时分配比例由6:4向1:1过度,在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学时比例上,教学倾斜于实践课;并通过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毕业教育及各类各门课程总学时中的20%学时作为能力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水平。从而实现了由单纯传授知识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

2.2推行“一书多证”教育,适应社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求“一书”即专业毕业证书,说明毕业生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多证”即指获取国家批准的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我院06级采用“多证书”模块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学院09年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极其尖锐的情况下,仅O6级焊接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达到85%以上。

2.3改革教学模式,走工学结合之路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架起了职业院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范畴,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由封闭式向开方式转化。

2.4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潜质,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我院先后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大讨论:探索易于学生接受、吸收、消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