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镇银行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

篇1

摘 要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相对于其他诸如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更受高层及商业银行的青睐。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2011年将会是村镇银行设立的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探讨村镇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村镇银行 经济学分析 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9年7月份的“中国银监会关于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再次把村镇银行的设立推向了。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计划表》,至2011年底,国内村镇银行的数量要达到1027家。足见高层对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决心。那么,现实是否真如高层所希望的那样呢?本文将根据公开披露的村镇银行的信息对村镇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初步探讨。

一、村镇银行现状――关于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经济学分析

根据2006年12月底的《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而笔者根据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及计量分析从中得到不少有规律的分布。

1.注册资本与年份及注册地的关系①

2007年至2010年已开业及筹建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的平均数依次为1580万、4590万、7655万、8139万。

注册资本金逐年递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盈亏平衡点,注册资本金低于一定数量的村镇银行不具有商业可持续的基础。因为考虑资本充足率这个重要监管指标,一旦资本金没有一定的基础,其贷款也无法形成规模,在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点的中国银行业,这就意味着利润无法得到保障。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为例,该行初期注册资本仅200万元,按8%的资本充足来算(目前国内大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0%以上,当然,这里以8%来算可以放大贷款量),假定其所有资产以贷款的形式存在,那么其最多贷款额为2500万元,按一年期存贷净利差3.5%来算,净利息收入为2500*3.5%=87.5万元,而固定成本加所有可变成本至少也要上百万,显然是无法盈利的。事实上,该行2007年和2008年确实分别亏损20万元和30万元,于是2008年底增资扩股至3000万元,2009年才首次实现税后盈利270万元。

因而考虑地域因素,越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也应该越高,因为其租金等固定成本以及人力费用也应该越高,那么其盈亏平衡点自然也更高了。可以很合理的推断,随着先行者的经验教训的累积,后面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也自然会随之上涨。

各参数回归结果均显著(相伴概率为0.000),表明各参数均独立对因变量的变化起显著影响;F值等于29.03,相伴概率为0.0000,表明各参数联合对因变量的变化也起显著作用,因而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结果较好。

对结果的分析如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注册资本金平均每年增加1646.991万元;而在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资本金平均说来要比中部欠发达地区的高2435.356万元,比西部不发达地区高4870.712万元。

2.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与主发起人性质的关系

这里主发起人性质指的是外资银行(汇丰、渣打、澳新三家)、大型国有银行(国开行及四大)、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招商、民生等)、城商行(城市信用社)及农商行(农合行、农村信用社),分别以0~4表示。为了统计方便,这里将注册资本金按照200~1000、1000~2000、2000~5000、5000~10000、10000~15000、15000~30000、30000~50000(单位为万元)七档分类,分别以1~7七个数字代表。

从上表分项来看,由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有72%的银行其注册资本金在5000万-1亿之间,而由城商行及城市信用社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有57%以上的注册资本超过5000万,足见这些城商行(合作社)之“不差钱”(虽然很多村镇银行并不是由这些城商行独资的,但是在主发起金融机构控股的情况下,注册资本金越大其所出资也越大),而农商(合)行(农信社)也是如此,这个比例也达到58.67%。

事实上真正不差钱的“主”――外资及国有四大行在这方面反面显得谨慎,多数在2000-5000万,外资银行有60%处在这个区间,四大行也有近35%位于这个区间。

从年份来看,2010年开业及筹建的村镇银行有70%处在5000万以上级别,其中尤以5000~10000万居多,2009年也是如此,而在这之前的2007及2008年设立的村镇银行则有60%以上处于5000万以内。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年度差异相当明显。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预测未来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二、村镇银行发展趋势

1.村镇银行规模巨型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多在5000万以上,2010年3月份开业的由东莞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长安村镇银行更是高达3亿元;而注册资本2亿的村镇银行更是不在少数,由杭州联合银行发起设立的长兴联合、嘉善联合及乐清联合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都达到2亿元,而由九江银行发起设立的中山小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5亿,今年12月份由长沙银行发起设立的国内第一家地市级村镇银行――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也达到2亿,由天津农商行发起筹建的南阳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更是高达5个亿。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及农商行(农合行)的积极性极高,表现相当抢眼。

2.村镇银行注册地发达化

如图4所示,2007年设立的村镇银行只有一家处在发达地区,其余都处于不发达地区,真正响应国家政策要求。而到2008年,虽然不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增加到42家,但发达地区设立数量也剧增,所占比例剧增到35.38%。这一趋势在2009年表现更为明显,设立在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的数量比例进一步增长,达到57.14%,为最高值。

当然,这种分布有其合理性。监管层更多地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村镇银行的设立,希望设立的村镇银行能够解决金融生态不健全的贫困村镇地区资金有效供给不足的境地,能够起“鲶鱼效应”。但是作为商业银行的发起主体,加之其他商业性发起人的利润导向,单纯支持国家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也不现实。设立村镇银行需要谨慎考察当地的存款能力、运营规模、人均收入水平及农业发展程度等。希望发起主体只尽社会责任而无盈利显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基础。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累计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及比例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显然,发达地区是村镇银行设立的聚集地。无论从市场规模、收入水平,还是发展程度,东部沿海地区都更具持续发展基础,因此,村镇银行注册地的发达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3.中小商业银行积极性高

如图所示,城商行(城信社)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占比高达50%,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也不甘示弱,由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比为28%,仅此两类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占比近八成,足见其积极性之高。反观四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就明显较弱。当然,随着国家各项鼓励措施的出台,允许设立村镇银行数量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设立控股公司或集团,四大行特别是建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建行计划未来建设200多家村镇银行,其他大银行及城商行也有类似想法,显然,政策激励机制在此发挥很大作用。

4.跨区域经营是城市及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性的动力所在

相比于大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城商行及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就十分不足。于是众多城商行寻求突破,期望实现由“地方银行”向“区域性银行”乃至“全国性银行”的转变。然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分行的条件限制较多,在中国核准制情况下,金融牌照十分稀缺。因此,在政策利好之下,设立村镇银行成为城商行实现跨区域经营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各地监管机构也顺势而为,设立激励。比如四川银监局提出,外地城商行要到成都开分行,原则上“先下乡后进城”,包商银行先在四川广元剑阁县开设了包商贵民村镇银行,其成都分行才获批。而目前包商系村镇银行数量暂居各银行之首,仅2010年就新设7家,并筹建1家,数量超过之前年份设立总和,总计达15家,地区遍布东、中、西部,涉及9省(自治区、直辖市),真正实现跨区域、全国布局。农商行中江阴农商行的积极性最高,到目前为止共设立5家村镇银行,涉及4个省份。

5.村镇银行经营渐入佳境

随着各村镇银行资本规模的大幅提高,村镇银行也慢慢走出初期资本不足的亏损状态。以河南省最早成立的栾川县民丰村镇银行(洛阳商行为主发起人)为例,该行注册资本2000万,成立21个月以来,已经实现盈利244万元,股东回报率达到12%。截至2009年年底,其总资产达4.92亿元,各项存款3.23亿元,各项贷款1.68亿元,实现税后利润244万元。

6.村镇银行任重道远

设立之初,村镇银行就被寄予厚望。“村镇银行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贷款审批机制灵活,为农村经济和农户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支持;其较低和灵活的利率定价抑制了民间高利贷发展;而在许多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延伸的地区,更为农村提供了必需的基本金融服务。”监管层期待村镇银行能够像鱼箱里的“鲶鱼”一样激发农村地区金融生态,改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状况。

然而,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村镇银行无法开办新业务。目前村镇银行的电脑系统往往无法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致使资金结算手续繁、费用高、速度慢、查询难。村镇银行不能加入银联,不能发银行卡。客户存取款项都必须到网点办。这些成为制约村镇银行业务扩展的最大瓶颈。加之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在规模及声誉等方面暂时都无法与经验丰富的邮储及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可谓任重道远。

注释:

①数据说明:截止2010年6月末,全国已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214家,其中2007年底前开业的村镇银行19家,2008年底前开业的累积91家,2009年底前开业的累积148家;下面的分析所涉及的村镇银行截止2010年6月末共计197家,样本覆盖率达92.06%,完全能够满足样本的代表性.所有数据根据公开信息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银监会.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2006.12.20.

[2]银监会.银监会关于印发的通知.银监发(2007)5号.2007.1.22.

[3]银监会.银监会关于做好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72号.2009.7.23.

[4]银监会.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银监发(2010)27号.2010.4.22.

篇2

【关键词】村镇银行;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村镇银行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2006年12月20日,我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各类资本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中国的村镇银行建设才开始走向正规。作为三类新型农村机构之一的村镇银行,在发展之初,就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甚至出现了“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推出,但是发展却呈现村镇银行独大”的局面。

一、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的发展虽然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一枝独秀”,但随着银监会对新型农村机构提出的“质量为先”的发展理念的贯彻,在放缓村镇银行脚步的同时,村镇银行自身的一些问题开始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发起人门槛高,民间资本难融入

主发起人设立门槛,抑制了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一方面,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主发起人”的准入门槛,使很多民间资本无法发挥主要作用;另一方面,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动力不足,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偏离支持农业的动机,村镇银行很可能会成为其变相的分支机构。随着经济发展,民间资本投资能力虽逐步提高,非金融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但目前的法律法规限制了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的积极性。”

(二)社会认同度低,吸储难度大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普遍落后的现状,导致了我过农民收入偏低,因而在村镇银行的存款总额偏少。村镇银行设在农村,除了受到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少的客观影响以外,村镇银行设立的时间较短,农民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比较低,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很难把钱存到村镇银行。此外,由于村镇银行作为有限责任公司,只能以投资人的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存款人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村镇银行网点分布不均,业务简单,并且不能异地存取款,尤其给外地务工人员带来不便,容易丢失此类人群的存款业务。

(三)支付结算系统不对接,业务开展和发展受限

银行卡发行难,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以及支票影像系统接入难等,使得村镇银行丧失了大量优质客户,制约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没有基础体系的支撑,村镇银行的运行难以顺畅,没有同一明确的标准,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而且没有联行行号,不能开具票据、银行汇兑、发银行卡、系统内通存通兑、同行拆借也无法实现。受现有体制制约,村镇银行电子银行、银行卡、外汇业务等还无法办理,电话银行、投资理财、担保咨询等广受欢迎的新型业务也无法开办,影响了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

(四)发展目标定位不清,偏离政策实施初衷

由于村镇银行的目标的多元性、股份构成以及竞争压力的现实,在投资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下,村镇银行有可能偏离其成立的初衷,将吸收的农村地区资金投向农村强势群体甚至非农产业。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主要生力军,发展趋势也呈现出“不农村”的现象,明显的事实就是许多村镇银行成立之处总部设在乡镇,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很多村镇银行在县城或市区设立分支机构,其业务重心也开始向县城和市区倾斜。

(五)面临风险多,管控难度大

村镇银行主要面向农村和农民,而两者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也存在着严重的风险隐患,农民对多年形成的政策的依赖心理较强,通常以为在村镇银行获得的贷款就相当与在财政部门拿到了补贴,还款意识不够;而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加上农业和农村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经济行业和领域,也限制了农民的还款能力。村镇银行还存在与其他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进行同业竞争的风险。此外,金融创新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的活动,且失败率较高,加上金融创新产品很容易被其他金融机构模仿,使得金融创新活动本身具有风险。

二、完善村镇银行的建议

(一)扩大融资渠道,提升市场适应能力

建立产权清晰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努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把细分市场与市场的准确定位相结合。比如:允许村镇银行总行设在地市级城市,但只能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同时在县域设立若干分支行,既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同时,也可以推动大中型银行设立“村镇银行事业部”,使这些大中型银行在机构、人员、激励机制上与其他业务分开,能够把“三农”业务和城市业务适当区分开来,从而方便在内部管理上做出特殊的安排。

(二)政府与监管部门扶持,降低违约风险

政府与监管部门要综合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村镇银行发展针对农业和农村的金融服务。同时,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实行相对较低的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村镇银行一定再贷款的支持,建立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允许村镇银行进入现有的银行之间的支付清算系统,坚持现有的商业银行向经营状况良好的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政策。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村镇银行发展的信用基础。

(三)建立科学指标,加强监管保障

在监管方面,一方面,要设立严格的指标,确保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是服务“三农”的。比如,设定一个指标,如80%以上的贷款资金必须投向于农村或农村等,也可以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操作自由度,使其获得额外的利润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针对村镇银行还有操作灵活、决策快等特点,监管层还应出台更为详细的针对村镇银行管理层的监管意见与从业规范,尽早实施防范措施

(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要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农民从内心接受村镇银行,把它当作自己的银行。村镇银行可以积极寻求合作,加强和政府以及农民双边的联系,主动了解当地农业的发展情况,区分不同的客户对象,并依此开发对应的金融产品,如农户家庭子女教育费用贷款、房产土地抵押贷款、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等。同时,还可以根据当地情况,为农民提供理财服务。为了减小各种风险,村镇银行可以采取‘本地信贷员’的方式采集客户信息,在提品和服务后提供跟踪指导和及时反馈。此外,还可以与合作社进行合作,联合担保,风险与利益共享。

三、结语

村镇银行的存在为农村经济和农户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其较低和灵活的利率定价抑制了民间高利贷发展,为农村提供了必需的基本金融服务。但村镇银行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农村的金融需求是多层次的,在发展村镇银行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农村金融组织形式的发展,如何认识并克服村镇银行的困难,还需要今后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效梅.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浅析[J].调研世界,2010(3).

[2]徐信艳,马晓青.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及对策建议[J].上海农村经济,2010(12).

[3]陈一洪.村镇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新财经,2011(3).

篇3

(一)安宁稠州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现状

1.贷款支农支小见成效

经过较短时间的发展,目前安宁稠州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积极作用已初步显现。截至2013年9月9日,该行吸收存款8600万,发放贷款1.17亿,涉农贷款占比逼近80%。安宁稠州村镇银行目前共服务80家左右的中小微企业,三年准备5-6亿的贷款,惠及1000户左右的中小微企业。

2.信贷产品丰富

就目前来看,稠州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主要有个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三农贷款。其中个人贷款业务有针对具有稳定职业和工资收入的高端人群的白领贷、个人消费贷、个人创业贷、个人住房贷等;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小企业联合担保贷款、互助贷、及时予、抵全贷、动产质押贷款等;三农贷款业务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由此看来,稠州村镇银行的客户不仅是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组织,还为城镇居民设有专门贷款业务。

3.贷款方式及还款方式灵活

在贷款方式上,稠州村镇银行设立了农户申请用于生产经营的30万以内的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可直接通过信用贷款,银行在对农民的资产状况、个人履历等考察后发放贷款数额。针对中小微企业,稠州村镇银行目前实施的贷款方式是联贷联保贷款,没有实施信用共同体和订单农业贷款的方式。在还款方式上,目前稠州村镇银行有着多样化的还款方式,可按月、季分期还款,到期还款,定期还款的方式,这样有利于高效的收回本息,也能使客户能灵活的运用资金。

4.业务办理效率高

稠州村镇银行推出的《农村信用贷款管理办法》机制灵活,决策链短,使得贷款手续与其他机构相比较为简单,贷款业务的受理时间正在慢慢缩短,效率相比之下较高。通常情况下,企业贷款业务办理时间不超过8个工作日,个人信贷业务不超过5个工作日,如果是老客户则办理时间会更短。

(二)安宁稠州村镇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1.市场定位有所偏离

我国《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该全部投入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稠州村镇银行成立时把网点设立在连然城中心,没有设在真正需要它的农村地区,没有将目光重点放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三农”业务上,在农村资金需求还没得到满足时,就把资金投放在城镇内具有一定收入的个人消费贷款和贷款金额较大的中小企业,没有将资金运用到农村经济,使大量资金回流到城镇,农村地区不能得到大力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宁的“三农”问题,稠州村镇银行的“支农支小”市场定位仍需继续强化。

2.信誉不足

银行的发展取决于银行的信誉,这种信誉需要长期积累,村镇银行是一个新起的机构,不可能短时期建立自己在社会和客户中的信誉,因此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和拓展业务必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在所调查的70户农户和40个小微企业中,只有少部分人知道稠州村镇银行,在其网点办理过业务的更少,可见稠州村镇银行在安宁知名度和信誉度不高。大部分人认为稠州村镇银行不是正规银行,不敢去办理业务,尤其是较为边远农户,由于消息相对闭塞,对村镇银行不了解,存在不认知、不接受和抵制的现象。缺乏信誉度是稠州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不积极处理好这个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其发展。

3.吸收存款不力

据银监会规定,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不能超过75%。截至2013年末,稠州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为73.42%,依照目前发展趋势,稠州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呈现着上升的趋势,存款的增长速度和贷款的增长速度不匹配。导致这种结果主要由于安宁的经济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水平很低,闲散资金较少,客户对稠州村镇银行不信赖。稠州村镇银行进入安宁时间较短,网点数量很少,客户存取款不方便,客户更喜欢把存款存入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这些银行成立时间较长且网点多,不仅方便而且可靠。所以稠州村镇银行要想吸收存款很难,没有存款的大力支持很难拓展更多的信贷业务。

4.信贷业务发展受限制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明确指出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农”和小微企业,在这样地域和服务对象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稠州村镇的业务发展也受到限制,所面临的信贷风险更是难以转移。目前稠州村镇的信贷业务大多偏向城镇个人和中小企业,还对这类客户设立专门贷款业务,可是在支农贷款业务上并没有针对性和创新性,这极大偏离了村镇银行的设立初衷。而这主要是因为稠州村镇考虑到农民生产经营面临的自然风险大,会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信贷风险,同时安宁的部分农户信用水平较低,使得农村的借贷环境和氛围不容乐观,因此稠州村镇不愿发展支持各类农业建设的贷款。稠州村镇支农信贷业务的单一和信贷风险防范是其目前最主要的问题。

5.信贷审查机制不完善

稠州村镇在信贷业务受理的过程中强调的是简化业务手续、缩短办理时间。信贷员为了能高效快速的办理业务,信贷审批前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尤其当有关系贷款时,会出现信贷员在贷款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发放贷款的违规操作,一些信贷员还会高估抵押物的价值。这一系列不严谨的审查机制会出现一定的信贷风险。

二、针对西部地区村镇信贷业务现状的改进建议

(一)强化市场定位

当前农民的状况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他们农田很少,只有少量收入,没有其余经济来源;第二种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他们从事个体经营,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第三种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的企业已经做大,涉及许多行业,基本实现小康水平。村镇银行要帮助的就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吴少新,2010)。稠州村镇银行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致力于建设新农村。应该在乡镇地区设立营业网点,将对象定位于安宁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和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建立真正符合村镇银行的政策和定位。

(二)提高公众认知度

稠州村镇银行应积极通过政府各类媒介和会议等多种形式向农户和小微企业宣传其坚定的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提高公众对稠州村镇银行的认知度。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首先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利用政府信誉提高村镇银行的信誉度;其次应充分利用股东的资源与社会知名度;接着增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组织员工进行宣传,尽量普及到各个社区乡村(袁天昂,2012)。稠州村镇银行信誉度提升,将吸引更多的客户来办理业务,吸收存款会更加有力。

(三)加强业务创新

稠州村镇银行作为农民的银行,拥有针对性强、适合客户的产品非常重要。稠州村镇银行应把握安宁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农户、小微企业对金融需求的特点,与安宁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积极了解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优惠,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相应金融产品。安宁市的农业主要有种植业(水稻、玉米、无公害的蔬菜)、养殖业(猪、牛、羊)、旅游业(高尔夫、温泉)。在这样产业结构中,稠州村镇银行应该有发展这些产业的意识,通过信贷支持,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农业主导产品。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各种生产要素,这样的模式可照顾各层次农户。稠州村镇银行可以发展贷免扶补创业贷款,这是解决贫困地区失业人员就业的途径;美丽家园建设贷款,通过政府贴息、设立担保机构、开设贷款风险补偿,创新“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农户”的风险共担机制,推动农户贷款建房,建设美好家园;创新教育贷款,为农户子女上学提供最低利息的贷款,提升农户知识水平;创新巾帼创业贷款,通过妇联推荐为具有创业能力的妇女提供贷款;产业化到户贷款,采用“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贴息”的模式,将分散的贫困农户引入市场,提高农户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四)创新贷款方式结合调查分析

针对客户偏向信用贷款、大多客户找不到担保人无法担保贷款、所拥有的物件不能抵押或抵押值不足无法进行抵押贷款等问题,稠州村镇银行要在联贷联保、信用共同体和订单农业的贷款模式上积极创新。首先积极推广小微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的联保贷款,按“多户联保、按需贷款、到期还款、强化管理、控制风险、共同发展”的原则,对联保小组成员提供贷款;其次积极创立信用共同体,壮大融资担保组织,解决客户找不到担保人的情况;再者稠州村镇银行可以鼓励具有相同经营项目企业组织成经济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农业,稠州村镇银行为这些农户提供贷款,使农户专注于农产品生产,为企业、银行、农户带来利益;最后稠州村镇银行可扩大抵押物范围,除林权抵押和动产抵押,还可发展流动资金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铺底贷等。

(五)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篇4

关键词: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政策;完善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110—03

一、我国中央银行的支农再贷款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限额控制、周转使用、规定用途、设立台账”的原则对支农再贷款进行管理。

(一)对象与用途

贷款对象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设立在县域和村镇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支农再贷款用途为支持借款人解决其在发放农户以及其他涉农贷款资金不足的需要。

(二)贷款条件

一是设立在县域和村镇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二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设立存款准备金账户,并按规定比例足额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三是坚持支农服务方向,期末各项贷款中涉农贷款比例不低于70%;四是内部管理健全,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经营财务状况良好或趋于改善;五是支农再贷款可采用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方式,鼓励优先选择权利质押担保方式。

(三)期限管理

最长1年,可办理展期,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2年。

二、政策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及对业务发展的影响

(一)制度设计上不足的具体体现

1.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政策未能真正做到强农惠农。一方面,农信社使用支农再贷款资金的平均成本高于其通过其他融资渠道的融资成本而放弃申请支农再贷款资金;另一方面,农信社对以支农再贷款发放的贷款定价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的融资成本,给农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以上的两种情况均使支农再贷款政策 “支农”本意打了折扣。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政策与农村信用社收益、农民利息负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当前支农再贷款利率偏高和使用支农再贷款发放农户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偏高,农村信用社的盈利空间较小,难以给农民利率优惠。

2.风险的绝对转嫁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支农的积极性。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期限到期后,必须按时足额收回再贷款本息,发生逾期时,人行直接从农村信用社准备金账户扣收。这样所有的贷款风险最后全部转嫁给农村信用社。“三农”经济内在的自然风险、价格风险决定了支农信贷的高风险。一旦遇到台风等自然灾害或农产品市场低迷时,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就会遭受严重损失,无力归还贷款,金融机构的收益将受到影响,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将严重削弱,而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意图将难以得到贯彻执行。

3.支农再贷款的实际使用范围过窄。从目前情况来看,支农再贷款尚未真正投放到村镇银行等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小金融机构,而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实际上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可以说农村信用社单枪匹马地承担了信贷支农任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贷款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仍不能充分满足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特别是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储运业、农民住房和子女助学等方面的贷款需求满足程度更低。再加上农信社专项央行票据的兑付和存款的上升,流动资金增加后,农信社对支农再贷款资金的需求将大为减弱。这些都将大大地削弱支农再贷款的政策力度和效果。

(二)当前我国支农再贷款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农信社产权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人民银行票据发行与兑付等资金支持工作深入进行,全国大部分省市县农信联社都通过了央行专项票据兑付考核并获得资金,支农再贷款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由于支农再贷款政策设计理念的滞后和制度上的缺陷,致使曾经以服务“三农”定位、支持“三农”发展的支农再贷款业务却在不断萎缩,贷款规模呈下降趋势。截至2010年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723亿元。全国支农再贷款于1999年开始发放,11年来业务发展的规模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99—2002年的上升期、2002—2004年的巅峰期、2004—2010年的下滑期(见图1)。

图1 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趋势图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

三、对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政策设计理念的探讨

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政策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向。

(一)将支农再贷款政策作为一项国家重要金融支农政策,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

我国三农的发展离不开而且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但是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却仍然不足。一是支农金融制度的欠缺。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在支农方面存在着局限。二是支农资金投入不足。有着农村金融主力军之称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的影响,支农投入一直较弱。虽然近几年农村信用社获得人民银行专项票据资金支持,资金实力大增,但由于其信贷营销的市场化取向,和对农村贷款的风险性比较大、收益性比较低、且是长期贷款的顾虑,信贷支农意愿和动力缺乏,支农资金投入和支农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资金需求。因此,支农再贷款政策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金融支农政策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客观的依据。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效果将有效改善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支持严重不足的状况,同时,有利于弥补农村资金需求的缺口。

(二)丰富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增强政策的普适性和针对性

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资金互助;村镇银行;农民合作社;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2-0060-06

一、村镇银行:组建模式、资金配置效应与制约因素

(一)村镇银行的组建模式、资本结构与资本的跨区域配置

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人的政策框架的核心机制是对村镇银行组建中资本结构的设计。在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5条中,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一机制设计引起学术界激烈的争议。银监会在资本结构方面的严格规定,从积极的一面而言,可以使新成立的村镇银行有较好的经营基础,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和最大股东,因其以往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拥有较长从业经验的银行管理人员而为村镇银行奠定管理根基,从而增强村镇银行在经营初始阶段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消极的一面而言,现有银行(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作为村镇银行发起人和最大股东,必然会延续以往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有可能使新生的村镇银行不仅难以成为在经营管理和内部治理方面全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反而成为陈旧管理模式的继承者,从而可能使村镇银行成为新的不良贷款的来源。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作为发起人产权归属不够清晰,则会造成村镇银行的内部治理出现严重的扭曲,从而诱发人的道德风险。所以,银监会在村镇银行组建模式上的制度设计利弊兼有。但关键的问题是要对作为发起人和最大股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绩效和财务指标进行严格的审查,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设计的消极面。

从发起人和出资人的角度来看,村镇银行的成立无疑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产权结构改善和资金的跨区域整合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村镇银行的成立首先实现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的多元化,而这种股权结构的变化最终使得村镇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与原来的农村信用社迥然不同。其次,村镇银行的成立还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竞争,使得跨区域的资金整合成为可能。2007年4月28日,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出资1000万元,在湖北仙桃建立了北农商村镇银行,这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跨区域竞争的第一步。这个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4个月之后,即2007年8月18日,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建立了控股51%的湖北恩施咸丰村镇银行;7个月之后。即2007年11月28日。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发起人,在新疆五家渠市建立了国民村镇银行。这些事件表明,资金的跨区域整合已经形成一股清晰可见的潮流,而这种跨区域的竞争,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改善地方金融生态、对于先进地区金融经验向后进地区的渗透,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再次,村镇银行还引进了更多的外资银行加盟到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我国农村金融总体质量的提高有着深远意义。2007年12月13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出资1000万元,在湖北随州建立了独资的曾都汇丰村镇银行,这是外资银行涉水农村金融的第一步。事实上,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世界银行业的巨舰都试图驶进中国农村金融这片潜力巨大的“海区”。渣打银行正计划进入重庆建立村镇银行,而汇丰在开县也将建立第二家村镇银行。花旗银行在中国的农村小额信贷领域已经尝试多年。拥有丰富的“中国经验”,最近拟在湖北宜城成立村镇银行。尤努斯的格莱珉信托基金也在寻求机会建立村镇银行。

最后,村镇银行的建立还使得我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机构有了更丰富多元的投资选择,使它们可以借助新型的金融平台。把资金有效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开发银行在几个月的时间当中,分别发起建立了甘肃平凉市泾川县汇通村镇银行、青海大通国开村镇银行、四川绵阳富民村镇银行和湖北黄石大冶国开村镇银行等4家村镇银行,开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城市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例子也很多,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吉林磐石融丰村镇银行、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内蒙古固阳县下湿壕镇包商惠农村镇银行等,都是当地城市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大连银行也拟在近期发起设立瓦房店村镇银行和庄河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例子有吉林敦化江南村镇银行、甘肃庆阳瑞信村镇银行等。村镇银行发起人的多元化,表明不同金融机构对村镇银行都持有积极的看法。可以说,村镇银行开启了我国农村金融的“战国时代”(见表1、表2)。

(二)村镇银行面临的制约因素分析:以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例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增量改革的重要成果,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诸多优势和机遇,也必然遭遇各种制约条件。2008年3月7至10日,笔者赴吉林东丰县进行实地调研,本部分就以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案例来探讨村镇银行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方案。

东丰诚信村镇银行成立于2007年3月1日,是我国最早注册成立的村镇银行之一,其注册资本金是2000万元。其中最大股东是辽源市城市信用社,出资750万元。占总股金的37.5%,其他三个企业法人(辽源金刚水泥、东北袜业、振兴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分别出资200万元,分别占总股金的10%,另外6个自然人股东出资650万元,占总股金的32.5%。2007年10月26日,辽源城市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合并组建吉林银行,因此现在诚信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应该是吉林银行。东丰县共4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0万。有14个乡镇229个自然村。截至2008年2月末,诚信村镇银行共向14个乡镇开展了信贷业务,涉及94个自然村,并组建了431个贷款小组。到2008年2月末,贷款余额2184万元,累计贷款3459万元,累计投放贷款2649笔,现有客户2673名,存款余额511万元。到2008年3月,开业1年以来。尚未发生一笔不良贷款。到2007年底,税前利润2万元,扣除33%的所得税。净利润1.3万元。诚信村镇银行的全部贷款都用于支持农村客户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开业以来对于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在运行

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风险管理和营销的经验,为进一步发展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诚信村镇银行也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瓶颈因素。其中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制约条件是村镇银行的信誉积累薄弱,客户认同度低,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村镇银行存款总量的增长和其他业务的开展。诚信村镇银行现在贷款额度高。而存款规模小,目前可用资金仅有300万元。在继续发放贷款方面潜力有限。资金规模的约束很大。银行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银行信誉,这种信誉需要长期的积累,由于村镇银行是一个新鲜事物,还不可能一下子累积起自己在社会和客户中的信誉,因此,在短时间中,村镇银行在吸引存款和业务拓展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农民对村镇银行还有一个观望、观察、尝试的过程。要解决这个瓶颈。唯一的方法是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严格秉持严谨诚信的作风,严格按照规程办理各项业务。在社会和客户中树立良好的诚信稳健的形象,以此获得社会和客户的信任。一旦因为村镇银行员工或管理层的不谨慎或不诚信而出现问题,村镇银行的信誉就会急速下降,其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个制约因素是村镇银行网点少,基层网点开办成本高,这导致村镇银行的营销成本和业务处理成本高昂,不仅使客户感到不便,而且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东丰诚信村镇银行目前唯一的一个营业网点位于东丰县药业大街。距离最近的贷款对象也有20公里左右,最远的开车需要将近2个小时。而要开设一个新的营业网点,其费用非常高昂,因此村镇银行员工在开展业务时非常辛苦。同时农民也不愿意把钱存在诚信村镇银行。这种状况使得村镇银行可能处于经营上的恶性循环:网点越少,客户存款越少,资金约束越大;贷款越少,银行绩效越低,开设新网点的能力越低。

第三个制约因素是村镇银行汇路不通,难以实现通存通兑。一个农民在村镇银行存了钱。在别的地方很难兑取,这导致农民根本不愿意在村镇银行存款,对公存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没有通存通兑的网络,村镇银行只好借用邮政储蓄或者其他银行的网络对资金进行划转,这既制约了存款规模的增加,也加重了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负担。与邮政储蓄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有着明显的劣势。

第四个制约因素是村镇银行的贷款领域为种植业和养殖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其信贷风险难以有效控制。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在2007年6至8月共发放养殖业贷款101万,但由于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生猪蓝耳病疫情,贷款被迫停止发放。东丰县目前有生猪、牛、梅花鹿、鸡四大养殖业,生猪年出栏率达200万头。虽然在大部分时期有较高的收益。但是频繁的疫情使养殖业和村镇银行时时面临风险。在国家政策性保险体制和生猪期货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开展养殖业贷款时还有很多顾虑。解决农业贷款风险的有效途径是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提供农产品保险。现在,东丰县已经建立了生猪养殖保险,对能繁母猪每头投保120元保险,其中国家补贴96元(占80%),农户出24元(占20%),能繁母猪若因蓝耳病等疫情死亡。保险公司每头赔偿2000元;村镇银行和保险公司签有协议,村镇银行作为第一受益人。这样就有效降低了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人才问题是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第五个瓶颈因素。在吸引人才的硬性条件方面,村镇银行显然难以与大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媲美,更难以与外资银行竞争。村镇银行应在人才招聘方面更具灵活性,但应该严格避免“近亲繁殖”。村镇银行还应该重视对员工和管理层的金融教育,使他们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贷款客户评估、小额信贷技术、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从而应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未来金融发展的挑战。目前东丰诚信村镇银行的18个业务经理和员工中,绝大部分是从原城市信用社借调过来的,这些员工对农户业务并不熟悉,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与适应,同时还要招聘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内部治理与风险控制

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本质上就是农民信用合作社,是农民进行金融合作的合作社组织。2007年3月9日,吉林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百信资金互助社)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资金互助正式获得金融监管部门的承认。本部分将以笔者到梨树百信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内部治理、风险控制模式和机制创新进行探讨。

百信资金互助社2004年已成立,首批10户社员缴纳了3万元股金。2007年正式注册时发起社员32户,总股金100800元,到2008年3月社员有102户,总股金130400元,其中资格股10200元(每户100元)。2007年盈利649.45元,作为未分配利润处理。正式注册1年以来。百信资金互助社共贷款133笔,累计投放53.64万元,全部为社员贷款,其中已回收64笔,计25.53万元,贷款余额28.11万元,未发生不良贷款。截至2008年3月,定期存款(3月期)2.3万元,活期存款1.0011万元。从这些数字来看,百信资金互助社注册一年来有较大的发展。贷款质量较高,但是盈利规模和存款规模都较小。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银监会框架下单纯的资金互助也限制了资金互助社向综合性的合作社发展。

(一)股权结构与“股金额一贷款额”互动机制

根据百信资金互助社章程的规定,社员股金分成资格股、投资股、流动股(即活期或定期存款)和国家社会公共股。社员资格股是指社员参加合作社必须最低缴纳的基础股金,每户一个资格股,每个资格股有一个投票权。投资股作为抗风险资金的来源,同时也是合作社自聚资本的制度安排。使合作社具有自动增加资本的功能。按章程规定,社员借款最高额度不得超过自由股本金的6倍,这样如果一个社员加入合作社时入股200元,当他要贷款3000元时,还需要追加300元投资股。这种制度安排。一方面是一种风险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也使合作社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使贷款需求与贷款供给能够自动匹配起来,保证在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的时候,既保证资金规模,又能同时控制利率水平,使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达到自动的均衡。这个机制可以称为“股金额―贷款额”互动机制(见图1)。

图1百信农民资金互助社“股金额一贷款额”互动机制示意图

在图1中。曲线D为社员资金需求曲线,S为社员资金供给曲线。如果没有“股金额一贷款额”互动机制。则一旦社员资金需求增加,则曲线D1右移到D2,此时资金供给没有增加,势必使利率水平从i0上升为i1。但是有了“股金额一贷款额”互动机制后。随着社员贷款需求的上升,则社员的股金额必须随之增加,则此时资金互助社的可贷资金增加,从而使贷款供给额增加,则资金供给曲线从S1上升到S2,利率保持不变,但融资规模增加到Q2的水平。这种机制,可以很巧妙地起到自发补充资本金、自动

控制信贷风险的作用。

(二)内部治理机制中的“一人权票制”

在内部治理方面。百信资金互助社也设计了独特而科学的机制进行规范,即“一人权票制”。这种制度设计是按照一个社员拥有的资本数量,折合成表决权。使合作社同时实现人的结合和资本的结合,使民主和资本双方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百信资金互助社规定,资格股200元(非农民身份社员资格股500元)1个表决权,每个社员都有这个权利,同时为增加资本投入。章程规定每增加400元(非农民社员增加1000元)一个投票权,这就使资本有动力加入到合作社中。并拥有相应的话语权,使资本拥有者达到风险和收益的均衡,同时在合作社内部达到民主和资本的话语权的均衡。这实际上就是国际合作社运动中近期出现的加权投票制。如果资格股话语权过大,就会出现资金需求方压低贷款价格的情形,则资本就不会有很强的动力进入合作社;如果投资股话语权过大,则会出现资金供给方抬高贷款利率的情形,使得合作社失去互助合作的本来意义。而“一人权票制”很好地实现了民主和资本的权衡,既不破坏原有的民主管理的原则,义赋予资本相应的话语权,从而起到有效凝聚资金的作用。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以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对构建产权多元、竞争充分、多层次、多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而言,目前都存在资金不足、初期客户认同度低的情况,因此,政府应设计相应的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对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提供批发性贷款和再贷款,使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成为贷款零售商,它们可以利用自己与农户接近的天然比较优势,保证贷款质量和贷款支农功能的有效发挥。同时,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也应通过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来运作,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寻租腐败现象,也可以有效解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补足的问题。另外,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集中于农村的种植户和养殖户,受气候和疫情的影响,贷款的系统性风险较大。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政策性保险体系,尽量消除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的系统性风险。政府也可以建立担保基金,为种植户和养殖户的贷款提供担保。

篇6

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必须发生转变。发展趋势表明,银行正在经历,也必将经历由资本消耗型到资本集约型,由粗放式经营到精细化经营,由同质化到差异化、特色化的转变过程。

中小银行走特色化、差异化的科学发展之路,既是监管部门对于中小银行的战略指导,更是中小银行实现股东利益,履行社会责任和体现员工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国内银行业在业务经营上都存在同质化现象。作为中小银行,如果与大型银行进行同质化竞争,只能分一杯羹,无法做大做强,而且始终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如果走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模式,则有可能做精做强。以美国银行业为例,美国前100家银行中,综合性银行只占20%,更多的是专业性银行,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和比较优势。可以说,国内现在缺少的不是大银行,缺少的是特色化、差异化的,专门为中小企业、社区、“三农”等细分市场服务的特色银行。

中小银行走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之路,要加强市场和客户细分,坚持自身市场定位。徽商银行的市场定位就是“立足地方,支持中小,服务市民”。近年来,主要从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等三方面进行了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探索和努力。专业化就是设立专营机构,有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比如,在小企业业务方面,加快设立小企业经营中心和建设特色支行。精细化主要是指服务模式和营销服务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营销服务模式。品牌化就是在产品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比如,在小企业业务方面,自成立以来就在着力打造“小巨人”和“雏鹰”服务品牌。仅2012年一年,就培育“小巨人”企业893户、“雏鹰”企业3326户。

需要指出的是,中小银行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打造特色银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对中小银行实施更具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有效指导,为中小银行推进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使其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探索综合经营,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从国际银行业发展历史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大多经历了分业和混业经营的数次变迁和反复。总体上,国际金融业正在走向综合化经营。从国内金融发展历史看,1993年之后,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即银行不得从事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务。近年来,不少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纷纷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涉足信托、证券、保险、基金、融资租赁等经营领域,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已经呼之欲出。比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平安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拥有了金融全牌照。一些城商行也在逐步探索和涉足综合化经营,比如北京银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和保险公司,南京银行参股异地城商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徽商银行来讲,近年来在综合化经营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奇瑞汽车公司共同组建了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了无为徽银村镇银行,目前也在积极推进发起设立金寨徽银村镇银行,筹建金融租赁公司的工作。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就国内金融业发展趋势而言,未来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肯定会继续演进,经营方式、经营内容也将不断变化。首先,从宏观上来讲,国内经济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体,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难以满足各类直接融资需求,而提供直接融资的各类市场主体还缺乏强大的资源支持和服务能力;从微观上来讲,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加个性化、全面化和综合化,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要求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其次,中国银行业高度依赖信贷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信贷扩张-资本补充-信贷扩张”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特别是在监管趋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的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经营转型的迫切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银行依托自身雄厚的客户基础和业务渠道,积极探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在内的综合化、混合化经营,充分发挥业务协同、联动,综合服务的优势,开拓非利息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也是银行转变盈利模式,加快自身经营转型的必然选择。

尽管经济社会发展为银行业开展综合化经营带来了机遇,但是我国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比如,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跟不上综合化经营的发展步伐,无法保证金融监管合理、规范、有效地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建立等等。

从银行自身来讲,商业银行,特别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开展综合经营,会受到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制约。一是缺乏足够的客户识别和交叉营销能力,难以在附属公司之间实现客户资源的细分和共享,无法发挥综合化经营的潜在优势。二是缺乏跨领域经营管理能力,导致经营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脱节,难以处理综合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三是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综合经营可能放大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交易等其他类型的风险。四是跨业务领域经营的人才储备不足,缺乏跨市场、跨业务、综合经营的人才队伍。

中小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要充分考虑监管政策以及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不能超越自身的特定发展阶段。一方面,中小银行可以在监管政策和自身能力允许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和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发起自身具有控股能力的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另一方面,在自身能力和水平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积极与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互补性业务协作,借船出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与同业开展业务合作,既可以整合外部资源、拓展业务范围、提升自身能力,也可以为开展综合化经营储备经验和人才。

加快经营转型,提升经营发展水平

近年来,迫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国内银行业都在着力推进经营转型。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等先进同业已经在经营转型方面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小银行的主要业务还是在传统市场,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在传统业务。如果不发展新兴业务,中小银行的生存发展空间将会非常狭窄,而且经济结构调整、居民财富的日益增长,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也给银行发展新兴业务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新兴业务,开拓新兴市场方面,与大中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还存在不少诸如监管政策、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在监管政策支持和允许的同时,城商行还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推进经营转型,首先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经营转型的关系,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之间的关系。传统业务是基础,新兴业务是方向。业务发展是经营转型的基础,经营转型是业务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经营转型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业务发展,是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是相互协调的。我们不能放弃优势找优势,不能脱离发展空谈转型,发展和转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在发展中转型,通过发展为转型创造资源和条件,通过转型塑造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城商行推进经营转型,要更加注重特色化、差异化,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色,又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之路。要加快业务发展,在坚持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业务,逐步形成传统业务、中间业务、新兴业务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做精做强传统业务,巩固传统竞争优势,为业务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大做优中间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理清新兴业务发展方向和主攻点,重点拓展风险可控、效益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业务,做稳做好新兴业务。

近年来,徽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和加快经营转型。主要目标和方向是由资金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由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向传统业务和投行等新兴业务并重转变;由表内业务为主转向表内外业务并重为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由收入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向多元化转变。具体做法归纳起来是三个多元化,一是负债来源多元化,二是资产应用多元化,三是收入来源多元化。

一是以稳定负债成本为核心,实现负债来源多元化。银行负债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理财化、多样化的趋势,发行金融债、同业存款等多种形式的主动负债,将逐步成为银行增加负债、增强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坚持一手抓低成本负债业务,另一手抓主动负债业务。

二是以提升定价水平为核心,实现资产运用多元化。随着“金融脱媒”进程,直接融资将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银行原先以信贷资产为主体的资产结构必将要发生改变。为此,我们在做大资产规模,提高资产运用效率的同时,逐渐形成以信贷为基础、多种投资方式并存的多元化资产运用格局。

篇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个县域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机构逐步的建立,县域金融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电子银行也在不断的完善,对于县域银行的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银行的服务必然会有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经济发展 银行服务 新趋势随着城镇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优化配置资源核心环节的银行业,应当在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创新服务等环节,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服务是银行业最基本的职责,是打造银行业品牌,是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服务是银行业的本质所在,“服务立行”是银行发展的基本战略。

 

一、县域银行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县域银行服务明显得到改善,但是和县域经济新发展新要求相比,县域银行服务仍然有待改进和完善。县域信贷投入的总量相对不足,部分领域贷款比较难。调查表明,资金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中小企业和种养大户等领域。

 

现有的银行体系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新要求,县域银行机构和网点相对来说比较的匮乏,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的需求。另外,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中,政策性金融偏弱,与县域融资中弱质性主体多、政策性融资需求大的特征不相适应。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织、小额贷款公司刚起步,在各个地区的发展还需要一些时间。

 

银行信贷管理滞后,金融服务创新仍然不足,银行对于执行信贷政策缺乏区别对待。贷款审批手续比较繁琐,不能适应县域主体分散和多样化的特点,审批效率下降,也无形提高了贷款门槛。信贷产品针对性不强,目前金融机构虽然推出了较多融资新产品,但真正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针对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组织和县域经济主体资产特点创新的产品不多。另外,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对信贷人员奖罚不对称,尤其是一些过于严厉的考核问责制,县域信贷人员普遍存在畏贷现象。

 

支付结算服务有待改善,融资渠道仍然过于单一。当前,支付结算、理财等非信贷金融服务跟不上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农村偏远地区存款、汇兑、结算等仍不能满足需求。

 

二、县域银行服务发展的措施

(一)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推动银行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加服务的网点;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逐步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巩固现有机构网点的基础上,延伸窗口的服务;推动邮储银行加快储蓄网点改造。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等新型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管齐下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元化资金需求。

 

(二)创新信贷服务与管理体系

首先,要创新信贷服务产品,大力发展企业、农户联保以及企业、农户、合作社间多种组合形式的多元联保贷款;探索发展订单,股权、提单、仓单、收费权或收益权等权利质押贷款,土地、林地、矿产开采权等权利抵押贷款;推出简式快速贷款、贸易链融资工具、自助循环贷款等新产品。另外,要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将农民专业社等主体纳入评级范围,合理下放基层信贷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的程序。大力发展在线审批、派驻独立审批人等模式,提高贷款定价的差异化、精细化水平,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

 

(三)加强支付体系建设优化县域金融服务环境

通过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汇划资金,提高县域资金汇划的效率;推广直补一卡通、惠农信用卡等特色银行卡业务,增加银行卡业务办理网点,增加县域atm机和pos机等卡交易受理设备数量;推动县域电话支付、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创新。

 

(四)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首先,要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省、市级担保公司拓展县域担保、再担保的业务工作,依托县市财政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资本参与下的多种形式县域担保公司,面向农户、中小企业发展互助担保组织。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将水果和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另外,是完善中介及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建立以土地和水域等承包经营权为对象的县、乡级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进一步的降低中介服务收费的标准,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通过项目推介会等形式促进银企对接。还要优化县域信用环境,将县域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对县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加强货币信贷、财政等政策引导

首先,要强化货币信贷政策引导,加大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再贴现、再贷款的支持,制定出台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金融机构县域信贷支持效果的评估机制。二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对于在县域增设分支机构、网点的银行,新设法人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应给予奖励和免税政策。继续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企业贷款增量奖励比例和补贴力度,对于各种创新产品设立专项的奖励基金或贴息政策。三是加强市场培育与规划,积极推动农业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支持县域工业企业升级改造,引导县域经济主体健全财务制度,增强县域资金吸附能力,编制县域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形成符合县情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四是完善县域金融法治环境,明确县域主要金融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行为规范,并以法律形式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在县域的机构设置、资金运用等加以明确。

 

三、总结

总之,银行业机构应该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县域经济快速的发展,对于银行服务需求增大,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银行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可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信贷业务产品的自主创新力度,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县域特点的金融产品,为服务县域统筹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中琦,张莹,吕建新.县域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分析及建议[j].黑龙江金融.2010(08):142-147

篇8

【关键词】存款保险评级 全面风险管理 思考

一、中小法人投保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状况的实证分析

(一)公司治理架构尚不完整,全面风险管理不到位

存款保险评级打分相关指标显示,当前辖区12家中小法人投保机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不够完善,不能较好的发挥监督和制衡作用。

1.监事会架构不完整职能发挥不足。初次评级审核时发现,新疆近年新成立的多家国民村镇银行均未设立监事会,仅设立了外部监事。监事会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2.未设独立董事的投保机构偏多。辖区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下的12家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90%以上未设立独立董事(理事)。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村镇银行均未设置独立董事,一定程度的影响了董事会对关联交易的客观判断和正确决策。

3.部门设置未能体现有效制衡的职能划分。对风险部门的管理分工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完全实现业务与风险防控相隔离管理。如国民村镇银行未能将风险管理部门单独分设,风险管理由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业务操作与风险监控未能实现严格分离制衡。

(二)风控技术、市场融资等诸多方面先天存在短板

受人才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制约,地方中小法人投保机构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时间内无法克服的薄弱环节。

1.风险计量模型方面:受专业人才制约,伊犁州直12家法人投保机构目前均不能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和应用风险量化评估模型。

2.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辖区12家法人投保机构都未开发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存款保险系统建设不健全。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系统通过聘请外部工程师开发;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由省联社统一聘请工程师开发;村镇银行由发起行聘请工程师开发。外部工程师只能根据商业银行提出的需求,开发满足当前需要的系统。由于中小法人投保机构没有自己内部的软件工程师开发队伍,系统更新、改进时效性较差,信息系统整体不能充分满足存款保险业务发展需要。

3.市场筹融资功能方面:辖区12家法人投保机构绝大多数不具有多层次资本市场股权融资能力,目前农商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几乎都只是通过吸收股东投资的方式融资,都还没尝试通过发债、上市等其他方式融资,融资渠道极为单一。

4.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受管理体制制约,辖区75%的法人投保机构内控制度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自主修订完善,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内控制度大多由省(自治区)联社统一制定下发。地方法人农村金融机构仅遵照相关内控制度执行落实。

(三)地方中小法人投保机构外部生存环境普遍较为脆弱

1.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行为。地方中小法人投保机构业务发展都需要地方政府、财政等多部门的支持,没有任何一家法人机构可以回避与地方行政部门打交道,行政干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2.所处自然环境较为脆弱或恶劣。地方法人投保机构经营普遍受区域性、行业性、自然灾害等偶然性、突发性因素影响较大,贷款对象单一,风险较为集中。一旦发生重大区域性灾害或个别行业经营不景气等突发事件,经营极易陷入困境,无法持续经营,这是所有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软肋。

3.经济环境和地理位置相对较差。地方中小法人投保机构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设在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地区,人口密集度低,经济总量小,受教育程度低,自助设备使用率低、网络设备等维护成本较高,盈利模式较为传统,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和同业竞争中先天处于劣势地位。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存款保险评级的互促共进关系

(一)理论层面论证,存款保险评级有利于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对投保机构实施存款保险评级,能够有效地约束金融机构的风险行为,一是从理论上讲,风险越大费率越高,风险越小费率越高,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银行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后不会过度从事那些高风险的业务;二是法经济学(又称“法律的经济分析”)认为,好的法律能够提供正向激励,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存款保险评级结果与投保机构风险和适用费率标准挂钩,避免银行间的交叉补贴,有利于增加投保机构积极性和可接受度,能够提供正确的激励银行避免从事过度的风险活动,主动完善风险管理措施;三是存款保险评级工作相当于为银行增加了一道风险管理和监督屏障,从旁观者和全局的视角,帮助投保机构完善风险管理架构,更利于投保机构之间取长补短,借鉴推广更佳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

(二)调查实践分析,长期看存款保险评级与全面风险管理具有统一性

从现场调研结果看,风险管理制度执行较好的机构,内部检查、审计工作做的较为到位,隐性风险提前暴露,表面风险监测指标不甚乐观。但风险管理制度执行较严格的金融机构风险准备金计提较为充足,应对风险准备工作较充分,业务操作、流程管理等都较为规范。长期看量化风险指标逐步向好转变,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等指标均呈现健康平稳发展趋势。相反,风险趋于隐性化的机构,风险实质较高,由于监督管理检查不到位,业务操作、流程管理等也不尽规范,一旦风险集中爆发,必然带来惨重损失,社会影响面较大,如果事态继续恶化发展则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破产倒闭。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于促进完善存款保险评级的启示

从全面风险管理角度看,现行的存款保险评级对公司治理架构完整性、内控制度建设情况以及显性量化风险可以有效评估,但无法较好的评估潜藏风险。

(一)评级内容未能覆盖成长性潜在风险

如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手机移动支付等新生金融服务快速发展情况下,地方中小法人投保机构在现代科技领域运用方面仍较为滞后,客户信息网络化程度不高,网络银行等还处于起步阶段,业务发展单纯依靠网点和人工办理,业务发展经济效率低下,思维封闭、危机意识不强、不主动寻求改革创新出路,市场发展竞争潜力走弱等风险,现行的评级方法对投保机构的成长性风险未能实现全覆盖。

(二)评级未完全覆盖竞争对手和市场竞争风险

地方中小法人投保机构业务拓展局限于界定区域,一般不跨区域经营,限定区域内金融总规模已固定。然而,当前跨区域经营的银行机构和新生金融工具不断挤占地方中小法人投保机构金融业务市场。地方中小法人投保机构地方性金融市场主体地位和市场优势逐步被吞噬,同业竞争和市场风险压力急剧上升。因此,存款保险评级内容应尽可能对区域性金融市场风险和竞争对手风险实现全覆盖。

(三)存款保险评级无法实现对短期隐性风险的评估

从存款保险现场调研看,地方中小法人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安全性、资产质量、盈利性、流动性等指标基本都符合监管指标要求,资产负债规模呈平稳增长趋势,然而隐性风险存在较大差异,存款保险评级无法准确实现对短期隐性风险的评估评级。

1.短期内风险评级结果与风险水平或将存在偏差。调查结果显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较为完善,监督检查、审计频次较高的机构短期内各量化指标风险更趋向暴露化,如农村信用社改革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转制前期和转制初期接受外部监督检查和审计频次较多,组织架构较科学合理、风险管理制度较为健全,但改制初短期内资产质量、违规操作等风险表现出前移,隐性风险提前暴漏;相反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欠缺,检查、审计频次较少的机构资产质量等量化指标表面较好,风险趋于隐性化,实质风险却不可预知。

2.地方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性和灵活性或将风险向后顺延实现风险短期隐性化。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办理借新还旧贷款管理办法,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短期监测的真实性,通过办理借新还旧、转贷的方式,滚动贷款,无疑可以化解部分因流动性不足产生的信用风险,但也一定程度掩盖了贷款资产质量的真实性,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导致贷款质量数据监测严重失真,对此类操作隐藏的风险存款保险评级指标难以覆盖实现评估。

四、推动实现“优化我国存款保险评级、促进全面风险管理”双重目标的相关思考与建议

(一)完善存款保险评级配套措施,有效促进投保机构风险管理水平提升

建议一是将风险防控制度执行情况指标纳入风险评级体系,如将内外部监督检查次数,监督检查覆盖面、违规业务笔数与监督检查次数的比率等指标纳入风险评级体系中;二是设置隐性风险、竞争潜力考核指标,如将借新还旧贷款比率,是否主动推进改革创新(开展新业务种类),客户流失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等指标纳入风险评级体系;三是将银行机构的违规记录和重大风险事件纳入风险评级体系。以制度执行情况做支持,防止风险防控制度执行不到位,确保风险防控制度发挥应有作用。

(二)建立权重有别的评级模式,促进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鉴于我国地方中小法人投保机构种类杂、数量多,各类型金融机构管理模式、地方性法规政策千差万别,建议针对不同类型银行风险差异性特点,因地制宜、灵活操作、区别对待。如,可以考虑对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风险评级权重偏重定性风险判断;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风险评级权重偏重定量风险评估,从而增加评估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三)进一步完善评级指标体系,提升投保机构抗风险能力

鉴于地方法人投保机构承担着支持地方政府特殊项目、主导产业贷款,政府公益性贷款等多重社会责任,及先天不可弥补的高成本缺陷,受保险存款占存款保险基数的比例偏低等情况,建议在风险评级指标体系中加入中国特色的风险调整因子,给予地方中小法人投保机构一定的补贴和支持,保费征收有别于其它大中型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初期可实行简单的差别费率,根据不同机构类型实施简单层次化差别费率;制度逐步成熟之后,可实行与风险挂钩的层次化风险评级差别费率。通过实施差别化费率,减轻法人投保机构经营负担,增强抗风险能力。

(四)充分发挥存款保险早期纠正职能,一对一辅导地方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风险管理架构

建议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通过风险评级,找准地方法人投保机构风险管理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辅导,帮助其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达到降低存款保险费率,促进业务经营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艾蓓.阿根廷存款保险差别费率机制及对我国的借鉴[J].上海保险.2015,(2):61-64.

[2]付余,罗本.对存款保险差别费率拟定的研究――以十堰农村商业银行为例[J].武汉金融.2015(7):60-63.

[3]殷官林,焦少飞.国际存款保险的改革趋势[J].全球嘹望.2014(22):69-70.

[4]吴コ.台湾存款保险费率制度与经验借鉴[J].港澳台金融.2012(5):54-56.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银行

一、河北省民营银行的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利差收窄,同业竞争激烈。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利差将进一步收窄,利息收入占银行收入比将进一步下降。2014年,我省银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5.73%,比前5年平均下降了24.24个百分点。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选择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大集团向国际融资、大企业向市场融资、小企业向民间融资、新企业向私募融资趋势明显,来自证券、保险、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其他机构和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传统的银行信贷受到挤压,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受到冲击和挑战。而从负面因素看,随着我省过剩产能的压降,相关行业和一些上下游企业受到冲击,信用风险将持续暴露。在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河北省银行业的综合成本在过去几年持续上升;在大资管和存款理财化的背景下,面对的客户数量庞大、分布广,需求千差万别,零售银行业如何通过增加单一客户的产品拥有量,增加客户黏性以及提升客户价值等。严峻的市场环境要求银行进行根本的转型。

(二)市场竞争力差、资金来源短缺。目前,我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主要是结构性融资问题。大银行凭借自己的规模,信誉以及垄断地位在市场上经营多年,加上有政府信用作隐形担保,大银行的垄断程度已经非常高,给民营银行留下的空间非常狭小,即使民营银行将要努力的中小企业融资领域,也存在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挤压。所以在民营银行成立之初,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在没有政府信用支撑的前提下,民营银行的竞争力可见一斑。

(三)人才缺乏、同质化竞争严重。五家民营银行全部在2014年获批,但是最早也要到2015年才能正式落地,民营银行不同于一般的民营企业,银行的特殊经营模式,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需要非常专业的金融人才。我国目前的银行大多以传统业务为主,本身就存在金融人才的不足,民营银行则更为严重。与此同时,还面临的人才培育、管理消化等诸多前期问题。与人才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目前现存的银行同质化竞争极其严重,我国目前共有包括国有控股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大约150多家,此外还包括诸多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大量的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些银行的共同点就是同质化极其严重,无论是负债结构还是资产结构、利润构成以及经营管理模式没有明显差别,传统存贷款是其主要业务,利息则为其主要业务收入来源。民营银行成立之后,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更面临着被管理层寄希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所以如何创新、差异化经营以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将成为民营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河北省依托互联网金融发展民营银行的优势

(一)信用数据更加丰富。传统银行所依赖的主要是央行征信数据,形式单一且数据较少。随着产生数据的终端与平台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在2013年成为人们提及较多的话题。依托新兴的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从现有数据平台的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数据的价值,提供数据分析与挖掘服务,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也精准性等方面进行探索当然其他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所带来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应用与发展,金融行业整体业务和服务的多样化和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的扩大,金融行业的数据收集能力的提高,将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金融海量数据,其中不仅包括用户的交易数据,也包括用户的行为数据。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快速匹配供需双方的金融产品交易需求,发现隐藏的信息和趋势,进一步发现商机。

(二)互联网民营银行更适合于中小企业融资。互联网企业参与金融活动、向金融领域渗透具有天然的优势。互联网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具有快捷、方便、高效率等优势。未来若形成好的盈利模式,能够使得金融活动、银行活动有更高的效率,从而降低整个银行业经营的成本,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方向。民资设立商业银行全面铺开,对缓解目前经济下行压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有利,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中最为迫切和现实的问题。此外,民营银行的全面开闸,将重构中国金融特别是银行业格局。去年,银监会公布了国务院批准的首批5家民营银行名单,第一批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已全部开业,5家试点银行无一例外地选择各具特色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服务。具体来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主打“互联网+”概念,做“纯互联网”银行,服务小微用户、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

(三)互联网民营银行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提速,不仅有利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还有利于刺激银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倒推传统金融业改革。民营银行对金融业界可能产生鲶鱼效应尽管民营银行的开闸最初会与传统银行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但长远来看,两者会寻求到很多合作与互利共赢的机会,这也有利于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其次,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民营银行的设立将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三民营银行金融服务主体更适合地方经济的发展结构和市场环境。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十分活跃的地方,民营银行的服务形式与当地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环境相当吻合,将会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尽管民营银行的开闸最初会与传统银行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但长远来看,两者会寻求到很多合作与互利共赢的机会,这也有利于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三、河北省依托互联网金融发展民营银行路径

(一)民营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转变商业模式是银行业转型的关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是平台商业模式,因此,商业银行要在思维模式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及时转变以迎接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和契机。第一,要摆脱传统思维模式,先要摒弃产业链是单向垂直流向的看法,将互联网平台“开放、协作、分享”的精神融入到银行业务中。这种平台精神活化在商业活动中,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创新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第二,平台模式改变了盈利的着眼点———由传统的产品服务提供者转变为从产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连接点寻找盈利契机。在互联网平台模式下,仅仅提品和服务已不再是获利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变换其商业模式,从产品销售转而将自己打造成某种媒介角色的平台。相对于互联网企业,银行更懂金融,只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及早部署也能够抢占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互联网技术为大型银行克服大企业病提供了技术基础。大企业病的本质是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幅度之间不匹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导不畅等原因造成的。这些大企业病在银行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得到缓解。互联网银行为改善客户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小微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提前发现潜在客户和客户的潜在需求,开发满足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动向客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第三,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是银行转型和盈利的关键。平台企业不仅是提供渠道的媒介、提供机会的中间商,它的核心利益是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系统”,让有利益相关性的诸多群体彼此交流互动,实现价值的飞跃,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改革现状 趋势分析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使中国商业银行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家注意到商业银行自身体系稳健经营的重要性。在改革中对商业银行进行了收购、剥离不良资产,以及改制上市等公司治理,但就现状而言还是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若干问题

1.大股东滥用权力

国有股一家独大造成了股东滥用权力的现象。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国家作为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可能引发大股东滥用权力的行为,如执行国家的经济政策时,而不顾银行或小股东的权益。由于国有大股东的超脱性导致了大股东权力漠视,公司领导或管理人员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使银行、小股东以及债权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大股东拥有剩余索取权,委任的政府官员拥有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离,有关政府官员不必承担决策风险,为设租、寻租等不法行为提供了制度空间。

2.内部监督环节薄弱

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设置不尽合理,董事会、监理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决策和监督作用,实际决策权往往被经营管理层所控制,权力层面相互制衡力度弱化。董事会成员大部分由政府提名或是政府委派,这就使各银行在商业决策时,会受到来自政府的干预和牵制。而监事会的约束制衡作用,往往只注重财务方面的监督。实际的问题是商业银行对内部监督重视不够,虽然内部监督约束制度不少,但难以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3.薪酬激励机制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基本薪酬制度为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但总的来说,工作人员的薪酬结构还比较简单,大多是发奖金的短期激励,缺乏中长期的期权、分红制度,导致了商业银行领导或管理者行为目标短期化。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成员或者高层管理者的职位任免有着很强的行政性,人事权力垄断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

4.外部治理机制缺乏约束

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机制没有来自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债权市场等外部约束。商业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偏大,有着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使商业银行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偏小。由于股权相对集中,我国商业银行很少存在并购现象,外部因素对商业银行的治理约束有限。存款者与银行有信息不对称行为,存款者有搭便车的思想,缺乏监督银行的积极性。

5.存在贷款偿还风险

中长期贷款值过高表明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绩效考核以及风险定价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我国商业利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各银行的长期贷款居高不下使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加大,在央行取消了贷款浮动上限之后,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利率浮动,估价不同风险确定贷款额度。但商业银行没有独立的风险定价系统,只能延续中长期贷款行为。中长期贷款值的居高不下也受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的影响,因为中长贷款期限在十年以上,而高管的任期却达不到这一期限,所以决策层会更倾向于发放中长期贷款,借此来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突显自己的业绩。而当中长期贷款遇到偿还问题时,接任高管却不承担前任领导的责任。

6.风险评估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工作时,没有对应的风险评估体系,不能对风险进行量化,银行管理人员的评价标准比较低,数据累计资料也比较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采用的是内部评级方法即打分法,它根据既定的一些财务指标和特定性指标,让专家判断并设计出每个指标的权重,让评级人员根据打分表打分,相关评级工作人员只对相应指标进行打分判断,然后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评分标准确定信用级别。虽然这种评级方法操作过程简便,但由于使用的是以前的财务资料,没有现金流分析预测,不能反映评估对象在未来真实的偿还能力。

二、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措施

1.引入战略投资实施股权多元化

商业银行尽管可以通过规定的制度,有效地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但国有股占主导的股权结构使政府行使权力时,缺乏必要的约束与监督,进而会通过各种方式侵占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对此,要防范政府股东行使权力时的利益侵犯,其根本方法是采用股权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处理国有产权虚置,有利于对经营者进行约束;另一个方面可以通过股东之间的相互制约,减少政府股东对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侵占。所以积极引进战略性投资者,促使民营企业法人入股商业银行,在严格监管下充分发挥股东的正面作用。在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的同时,还应界定出监管部门的政府股东角色,使银监会具有相应的独立性,防止政府股东对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侵占。

2.加强商业银行内控监督

对于商业银行,进一步改善公司治理的方法是加强商业银行内控监督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的治理改革效率。商业银行内控监督制度的落实情况同相关领导的业绩内容挂钩,有效构建内控监督制度的考核机制,让各部门参与到这项考核中去,对于内控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奖励表彰内控监督制度严格遵守的部门,批评惩处违反内控监督制度的行为。内控监督体系研究者需要发散思维拓展领域,深入到商业银行的工作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变理论知识为实践经验。

3.优化商业银行薪酬制度

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薪酬制度,可以由商业银行董事会中的薪酬委员会决定,建立绩效业绩为主的薪酬标准。一是实现以员工职务、工龄为基础,向工作技能、竞争力为主的薪酬制度转变;二是提高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透明度;三是实行货币化的薪酬管理制度,减少住房、出国旅游等隐形薪酬;四是注意调整商业银行的薪酬结构,采用长期激励的薪酬方式,兼顾好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与银行资深人员的管理激励。

4.加大贷款偿还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要求监管部门对中长期贷款进行强制性的划分,使之成为次级贷款,在银行方面要有足额的提取准备金,把可能发生的风险映射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对银行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对高端管理人才进行高薪引进,规范商业银行领导者或管理人员的经营行为。

5.完善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与国际接轨,国外的金融理论不断深入国内金融市场。因此,需要有良好的金融管制来规范金融市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要防止因为国内与国外金融业务制度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管理上的漏洞,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损失。

6.建立动态评估评级体系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对会计信息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使日常业务真实化和高效化。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银行动态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动态的金融风险预测模型对金融创新进行预测和预警。做到在金融创新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都能进行风险控制,实时地反映出银行金融创新的风险,及时感应风险的变动趋势,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出合理判断,真正掌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性,让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再滞后。

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趋势分析

1.商业银行国际化

在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政策方面,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是必然趋势之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走出去”战略,必然要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高起点、高标准是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外业务的重要原则,选择跨国企业对商业银行参股的方式,加快商业银行在国外发展。

2.银行业务全能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竞争方面,主要受到跨国银行的竞争,尤其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的争夺。只有建立全能化的商业银行才能有效的应对竞争。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还没能组建大型的全能化商业银行集团,以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的不够强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对相关业务进行战略调整,组建全能化的商业银行集团,这应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3.业务流程规范化

相比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信息化进程,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网络化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程度也已基本实现,这为业务流程规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商业银行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通过加强对业务风险管理以及技术风险管理,使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有效实施,通过强化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的管理,商业银行从以业务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在开发客户、综合理财、风险防范等相关业务方面,通过优化集成,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因此,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是商业银行业务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4.网上业务个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注重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构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网上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网络化的重要标志,它主要靠充分利用数据库,内部网站技术,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进行重组,利用互联网进行客户的方便快捷交流,和传统的银行业务相比更加具有后发优势,网上银行业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也备受商业银行关注。

5.核心业务优质化

商业银行应抓住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时机,不断的吸收并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使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商业银行的产业升级开拓道路,使自己的金融服务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在已有金融服务种类的基础上,开发新的金融业务,努力使自己的金融业务更具特色,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产生较高的影响力,以提高中高端金融业务的比例。“大众业务打基础,高端业务增利润”是商业银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流趋势。

6.金融创新科学化

创新是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内动力。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商业银行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是难免的,但要有效降低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时,借助资产证券化把风险转入二级市场,让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之中,通过合理利用金融工具,使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时,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要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注意把握好创新的度,不要在风险不明确的情况下盲目创新,尽量不触及不熟悉的领域和业务。要充分强化银行风险管理思想,学习发达国家预防风险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借鉴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

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国家宏观方面的调控以及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配合,也需要在商业银行自身方面做大做强。在公司治理改革中所出现的若干问题,必须采用多种措施加以完善,只有努力创新,才能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磊,张彩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公司治理问题探究[J].技术与市场, 2009(07)

[2]刘小玄,王冀宁.新兴小型金融机构的产权和法人治理机制[J].经济学动态,2011(02)

[3]柴瑞娟.村镇银行公司治理制度之检视与完善[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0(08)

[4]王千.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田锦川.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应对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2011(02)

[6]王志文,吴雅玲.浅析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02)

[7]王晗,仝书峰.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18)

[8]滕腾,刘键.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分析[J].财会通讯,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