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审美作用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的审美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古代的美学命题一般都不是依靠论证而是在形容和比喻等描述的基础上让人们去猜测、把握、理解和感悟。由于中国缺乏严格的美学范畴和严密的论证手段,使得中国古代美学缺少像西方那样严整的美学体系和美学专著,许多美学观点均散见于诗论、乐论、画论,以及随笔、杂感、评点之类即兴式的艺术评论中。之所以说中国古代美学是经验的、实用的,是因为它丰富、具体、形象、生动,其论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因而常常会从个别的审美经验入手,去发现艺术实践不同于科学认识的独特规律。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它主要立足于对美的本质的抽象分析上。
西方古代美学并不以实用为最高目的,而是首先看能否言之成理,符合逻辑。其美学范畴虽然没有中国那么丰富,但却比较严格,诸如“美本质”、“崇高”、“悲剧”、“滑稽”等都有严格的范畴界定,这一切都说明西方古代美学范畴具有理论性和科学性。在论证方法上,西方古代的美学家们也表现出对于形式逻辑的充分尊重。推崇逻辑思维,长于精确的分析,而且有比较系统的哲理性的美学专著。之所以说西方古代美学是理论的、思辨的,是因为它抽象、深奥、宏阔、严密,其论者一般都有坚实的哲学功底,因而常常从总体的哲学框架入手,去引发一定的命题和结构。
一般说来,人类的审美方式是同步的,但具体的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哲学理念以及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等都可能使其审美方式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性质。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就很不同于西方传统审美方式。如果从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审视中西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许多差异。这些特殊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历史个性和独特风格。首先,中西方的审美方式差异表现为对整体性与个体性的把握。中国人看待任何事物都强调整体性、全面性。整体思维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即视天道与人道、天与人、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可以达到本质上的统一与协调。用现代哲学语言讲,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等。这种统一是辩证的统一,是相关的统一,是整体的统一。西方人在思维上则注重局部和个体,注重分析和实证,偏重于对世界某一部分或部门的专门而精确的研究和考察。分析性、多元性、发散性是其基本特征。黄金分割、多样统一、天人相分等文化上的形式观念就是这种思维的具体表现。
其次,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偏于表现,以言志缘情为基础,使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审美的愉悦性而削弱了它的写实内容,或写意,或抒情,有充足条件趋向艺术意境理论即表现理论的形成。西方古代审美心理偏重于再现,以摹拟写实为基础,使西方传统美学注重审美的真实性,而增强了它的写实性,也失却不少审美情趣,或模仿,或再现,有充足条件趋向艺术典型理论即再现理论的形成。
中西文化中,西方艺术以“美”作为西方美学的最高审美范畴和西方艺术的终极审美形态,它注重形象的逼真性与空间布置上的匀称、平衡与和谐,其形式是建立在部分与整体之间充满差异和对立的统一之上的。亚里士多德宣布“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丹尼尔•贝尔曾指出:“西方意识里一直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理智与意志、理智与本能间的冲突,这些都是人的驱动力。不管其特征是什么,理性判断一直被训、为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而且这种理性至上的秩序统治了西方文化将近两千年。”
而中国艺术则把“韵”视为最高美学范畴。北宋范温在《潜溪诗眼》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艺亡其美。”中国艺术不追求漂亮,不追求形式的美丽,而是追求内在的生命力的韵味和律动,自然以“韵”为旨归。从西方油画和中国画就能看到其对审美的不同追求。此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此画被誉为空前之作,为达芬奇最具盛名之作。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以及严格的体面关系而获其盛名。在此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美学对形象逼真性与空间布置上的严谨。构图时,达芬奇将画面展现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
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从这幅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达芬奇那对空间透视法的强大运用能力,以及对人物神态、个体的极强塑造性。而欣赏郭熙《早春图》时,当你被其雄健秀润之气撼动之余,又会被许多渐次闪出的细部所吸引,先是中部左侧往远处一层层推过去的平川,而后是隐匿于翠障之间的楼阁,右一大山头被云雾掩遮一半,当中有一条通向山头的“路”,忽又发现左右下角水边水中有人物活动,终又看见左下部巨岩后有露出半身的人在行路。
这种忽明忽暗、忽远忽近,既大气磅礴,又精细幽微,引领我们的视线形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而仿佛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可以说,在“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的山水画家与大自然是融合而为一的,中国山水画家在流动之中把握空间万象,而不限定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视觉方式体现出流动性的特点,在共时性的画面空间展现中暗含了历时性的观察和感受。所以,当我们欣赏中西美术作品时就会有着不同的评判,不同的感悟。虽然中西方的审美文化不同,但这都代表着“美”,从不同人生态度,不同文化领域所感悟的美。
篇2
【关键词】粤剧艺术;审美教育
我国有数以百计的地区,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粤剧便是众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不仅具有特色鲜明的特点,部分人群对其也有着难以言明的热爱。首先,粤剧是我国传承的文化之一,经过近700年时光的锤炼早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其次,粤剧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据调查,我国有近40%的人群对其有着深厚的热情。由于这些观众的存在,在极大程度上为粤剧体系的展现提供了动力。在长期的粤剧艺术实践中,对于审美教育起到的作用则相对明显。
一、粤剧艺术的审美教育手段
(一)“以情感人”
众所周知,粤剧的题材无不取自于生活,而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无一不透露着对于情感的表达。所以,基于情感对人本身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从情感处着手。以《六月飞霜》为例,《六月飞霜》又名《窦娥冤》,此间蕴含的情感可谓匠心独具,采用东汉年间“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进行改编。主要讲述一位书生为偿还高额债务,将其女抵押他人,从而引发的后续故事,最终结果则是窦娥被人诬告毒害杀人,被昏官处斩。在临死前,许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而后,虽是六月天气,却突然天降大雪,这漫天大雪似乎是在诉说着窦娥冤屈。至此,戏剧的情感已经被尽数引发,能够使观看的人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这部剧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但也万幸,这部剧却被赋予了一个尚且令人宽慰的结局。窦娥的父亲最终官爵加身,并为窦娥一事平冤昭雪。这部《六月飞霜》虽然是我国著名的悲剧之一,但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对情感的体现,都已经有了极高的水平。所以,使用粤剧进行审美教育,以情感人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潜移默化”
其实,无论是粤剧艺术还是审美教育都是以人为载体开展的活动。但是,基于意识对人的教育,并不一定是通过表演者对观众使用强制手段达成的,而是有欣赏者在对粤剧艺术欣赏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以及审美得到提升。此外,粤剧艺术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止于此,通过粤剧艺术的展现方式,能够有效地对人本身的现实情感乃至精神面貌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教育作用。但是,基于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人在长时间处于粤剧艺术的氛围内,或者在对粤剧艺术有着较高层次的理解后,更容易对自身的精神状态以及审美进行提升,并且是自主状态下的提升。而且,当知识获取到一定程度时,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质变,也就是转化为人对其的精神感悟,而这也正是潜移默化的体现方式之一。
(三)“寓教于乐”
通过对粤剧艺术的分析,从本质上讲,艺术的审美教育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形式。因为艺术本身的审美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其对应的审美教育则是以审美教育价值为基础,从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与艺术价值。在一般情况下,艺术家大多也会采用化真为美的手段,将生活上蕴含的情感融于艺术中,并以艺术的特殊形式展现出其本身存在的真实,然后供人享受,此为寓教于乐。而根据当前的粤剧艺术形态来看,在生活节奏较快以及工作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对粤剧艺术产生好奇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等于变相地扩张了粤剧艺术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中,人们出于对粤剧的好奇以及基于粤剧艺术本身具有的影响力,开始逐步感受粤剧艺术。但是,要想有效地利用粤剧艺术进行审美教育,就需要保证粤剧艺术足够优秀,能够对刚接触的人群有着足够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张粤剧艺术的影响力,从而实现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雄厚的国家,不只是粤剧艺术文化,在其他领域上的文化都经历着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并且在这千百年的时间内,我们的先人也对其作出了不断完善的工作。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秉承先人的意志,将传承的文化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以至于在增加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所以,对于粤剧文化也同样如此,要想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不止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也要对粤剧文化体系进行完善,从而将完善的精神文化带给更多的人群。从艺术上进行传承和创新,让粤剧艺术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校园舞蹈艺术;大学教育;审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46-01
一、校园舞蹈艺术在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舞蹈教育主要包括专业的舞蹈教育与非专业的舞蹈教育两种,本文所论述的是非专业的舞蹈艺术教育,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情操,而不是为了学到非常专业的舞蹈技能。从校园舞蹈艺术的教育中,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让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属于大学美育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它有着挖掘大学生想象力、提高审美鉴别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校园舞蹈艺术的教育,可以充分拓展大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在充分领略舞蹈艺术的独特美之后,也扩大了自己的审美视阈,提升了审美的层次。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象思维活动主要由人的右脑来承担,抽象思维活动主要由人的左脑来承担,舞蹈艺术活动属于形象思维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使用左脑和右脑可以有效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进行舞蹈的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可以让全心身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开启换位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思维的领域。
舞蹈中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核,不同国度的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不同形式的舞蹈,其中所能体现的艺术思想、文化思想、美学风格、哲学内涵都是不同的,舞蹈具有更广博的艺术包容性和综合性,从中可以充分领略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生活风貌,在相互的融合中也可以达到自我的完善。在校园舞蹈教育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智水平,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境界。很多大学都有舞蹈选修课,大学生在舞蹈选修课上不仅可以逐渐加强对舞蹈艺术世界的认识与了解,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来感受舞蹈艺术对人的形体美、气质美、心灵美的影响,并身体力行,使自己的风度、情感、形貌、言谈举止都得到了美的陶冶。
二、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民族永葆青春的源泉。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园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每一门学科都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着世界和人生,舞蹈艺术也以其特有的感觉方式来提高人们对生命形态的认识。舞蹈艺术非常注重感觉的敏锐程度,包括对音乐、灯光、旋律等的感觉,这也是人认识世界万物的根本所在。校园舞蹈教育的中心不在于培养多少个舞蹈家,而在于要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通过运动神经的刺激,不断积累一种内在的感觉经验,为智能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创造力的发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其次,校园舞蹈教育可以更好地解放心灵,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美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用艺术美的方式去思考人生,会给本来稍显平淡与枯燥的生活增添很多情趣,也使大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精神与生理的双重放松中,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舞蹈艺术的博大精深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灵和身体处于愉快的状态中,并且舞蹈艺术本身就有着极大的创造性,从舞蹈的创作到排练,再到最后的演出,都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人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创造能力具有迁移性,在舞蹈艺术中的创造力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的领域中,优秀的情操和高水平的创造力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三、总结
综上所述,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教育的功能,扩大其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篇4
一、美的形式
从古至今,东西方对“美”的探寻就从未停止过。在古代中国,孔孟儒学对美的论说趋向于把美的概念伦理化,精神化,最终用善统一美(取消美)。英国的温克尔曼从理性主义原则出发提出关于美的观念。沿着理性主义的思路,学者们从古典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建筑)概括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美的形式原则,如: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和变化、和谐统一。
使用这些形式美原则分析任何一个古典造型艺术作品,几乎都能得到肯定答案。然而,从审美经验来说,这种普遍化、绝对化的形式美原则存在不足。黑格尔说形式美的原则是抽象的原则,它所实现的统一是抽象的,没有生命的不真实的统一。我们应当赞成黑格尔,“在生气贯注的生命里,再往高一级走,在自由的心灵里,这种单纯的整齐一律就要让位给有生命的主体的统一。”①
二、从审美角度探寻艺术美
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艺术为审美服务,这是艺术存在的基础,是艺术的一个根本标志。
1、艺术的本质
从审美个性来说,“美”是由生活在现实中的具有个性特征、自我意识的人来具体创造和体验的;审美经验是非概念的直观感受活动;更进一步来说,个性价值成为一种自觉的基本审美价值。
在人们的生命活动中,社会成员间情感的普遍交流,以及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与际遇,形成了审美主体的个性化感受和创作。因而,从生命角度来看,审美是自由的。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都在为美的发现和体验作准备。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审美创造和体验中,艺术家们独特的眼光和对生命的感悟比普通人更加深刻,他们所看见的不止是自然与人生的表面,乃是自然与人生的核心。他们眼中的一枝花、一块石、一湾泉水,都是一段诗魂,他们能将这种灵肉一致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描写出来,生意跃动,神采奕奕、仿佛如“自然”之真。正因为艺术家对自然与生命独特的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才使艺术的美直达审美者的内心,引起共鸣或遐想。
2、艺术的形式美
艺术形式是艺术意味的外在表现。艺术家们受生活之启发而反映生活,并用贴切的艺术形式反映这绝佳的艺术内容,从而产生新的艺术创造。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宗白华将形式美作为艺术美之首,认为只有通过形式的引入,才能“由美入真”,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宗白华指出,形式除了有间隔艺术与现实,组织艺术境界外,还有揭示生命真理的作用。艺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把材料象征化、形式化,以表现生命的意境。②
三、艺术美与生命的关系
1、内容上的相互吸引
黑格尔把艺术看作是形式和内容的呈现与展示,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的方式;形式和内容为了表达两者在同一时间的普遍存在,必须充分了解对方,特别是在描绘感官方面的形式和精神上面的内容时。可见,艺术的形式美与生命在内容上是相互吸引的。
另外,艺术的目的是确证人自身。人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综合体,作为一个不断生成变化的心理结构随时随地发生着变化。而艺术因确证欣赏者的生活经验而具有审美价值。因而,艺术家创作作品时总是尽可能地将为更多人所共有的生活经验包容到作品中,或是专门写某一类人所熟悉的生活经验。而对欣赏者而言,他们总是热衷于去寻找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似的细节。这是出于人们的本能。
2、内容即本质,形式即表达
没有内容的艺术形式是虚幻的,而没有艺术形式的内容不能成为艺术。艺术中的形式与内容是互补的关系。艺术只有探寻艺术的本质内容即生命,并用妥帖的形式表达,才能成为富含内容的艺术,而形式也将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节奏、旋律、和谐等等都是艺术形式美的体现,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
四、多元语境下的探析
现代社会中,伴随着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艺术成为一种自我体验和自我表现的基本形式。当今,多元文化呈现出十分丰富的视觉特征。多元的内容和自由的形式使艺术的构成形式和审美意识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在今天,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对艺术有不同的需要。但是,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艺术对于人生最根本的价值,也是它真正的重要性,是为我们的人生开拓一个既非现实也非虚假的有价值、有意味的世界。在这充满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世界中,我们的人生境界被深入展开了,我们的生命、情感和精神都从中获得超越和提升。”③艺术将带领我们去感受美、感受自由、感受生命。
注释: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中译本,《朱光潜全集》第十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第169页
篇5
首先,本书最引人瞩目的成果是创建并系统论证了“自由情感美学体系”。所谓自由情感即“任何审美客体激发审美主体产生的无功利性愉悦情感”,因此,自由情感就是审美情感,是主体在与审美客体互动过程中能够切身体验到的心理愉悦。显然,这是一个既不同于古典美学,又不同于现代美学的一个崭新的美学观,是马立新对美的重新“立法”。这一美学理念的独特价值,在于超越了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各种清高和孤傲的弊端,首次实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有机统一。古典美学将美作为一种客观属性来分析,而现代美学则将美作为一种纯粹主观属性,它们看似观点对立,但本质上都是一种美学上的机械论。这些观点单独来分析,似乎有其合理之处,但与实际的人生审美经验背离,严重脱离普通社会大众的审美生活,尤其不利于文化产业时代的艺术创作。
马立新在对古今中外的各种美学观分析、比较和批判的基础上,恰当地对准一般大众的审美生活和审美经验,并针对大众艺术产业发展的时代感召,建构起一种人人都很容易体验、把握和理解的美学理念,它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审美客体的普遍性和审美情境的重要性。“美不是独立存在的自由王国,即美不具有客观实在性。审美主体不具有特殊性,即任何具有完全生命能力的人只要存在着审美情境都可以成为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不具有共同的属性,任何一个客体都存在着成为审美客体的潜能,即在一定的审美情境下都有可能引发主体产生美感。美是抽象的概念,无法比较测量;但美感是具体的,可以比较的,这就意味着美感既是可以分类的,又是可以测量的,我们不妨用‘美感指数’来表征美感的强度。”这些原创性的观点也许未必能让所有人认同,但的确为一般大众开辟了一条朴素、真诚和可感的审美道路。
第二,在创建自由情感美学观的基础上,本书阐明了数字艺术的独特美学原理——双重互动不确定性机制。自由情感是美的情感,是审美主体能够体验到的心理愉悦。那么,艺术或其他审美客体为什么能够激发审美主体的自由情感呢?马立新认为,原因就在于审美客体固有的不确定性机制。一幅好画的魅力就在于其丰富蕴藉的审美意蕴,这就是一幅画的意蕴的不确定性。一部好看的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其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出人意料,这就是故事的不确定性。同样的,一部好看的电影的魅力也必然在于其自始至终的不确定性意蕴。
然而,数字艺术除了这种一般艺术固有的意蕴上的不确定性之外,它还具有强烈的致瘾作用,这尤其表现在像网络游戏、微博、QQ聊天软件等新型数字艺术品种中。如何解释这一特殊审美现象?马立新通过大量试验发现,数字艺术具有的致瘾作用和它较之传统艺术强烈得多的自由情感激发功能的根源,在于它与生俱来的双重互动机制,他发现一切数字艺术的创作、传播和消费都必然是在互动中完成的。借助于电脑的人机互动、人人互动本身就充满一种莫名的魅力,马立新将其定义为“本真情感”。然而,他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社会中的人际互动并不足以产生特殊的魅力,也就是说,数字艺术特有的互动具有不同于人际社会中的那种互动的特殊性质,这种性质他认为就是互动中的“不确定性”。这一发现揭示出数字艺术的美学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这一发现也破解了互动性数字艺术的致瘾机制,从而为根治和戒除严重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网瘾毒瘤带来了希望。
第三,本书系统阐明了数字艺术的生产机制。数字艺术在创作主体、创作思维和审美诉求三个方面都显现出迥异于原子艺术的特点。首先,数字艺术家获得了高度自由的创作个性,自我确立了民主的创作秩序,实现了彻底的精神解放,建树起和谐发展的文化人格,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艺术思维范式——数字思维;数字思维既是一种多向度发散性的思维,也是一种平等性和平民式的思维,还是一种创新求异性的思维,更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放量思维。最大限度地制造感官,最大限度地开拓新奇的审美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体验梦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制造“轰动性产品”,是数字艺术创作中主要的审美诉求。
第四,本书对数字艺术传播规律的探讨也不乏创见。在数字艺术传播中,传播和媒介不断融合,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之间传播方式的区分,在数字艺术传播中变得微不足道,语言、文字、印刷、广播电视等媒体,在数字时代逐渐成为一种整合的传播形态,过去独立的多种传播渠道融合成为一种媒体,网络媒体便成为数字艺术传播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播媒介,数字图像、数字电影、数字文学、数字游戏等多种数字艺术形式也统一在这一传播媒介中。同时,网络媒体打破了我们所熟知的大众传播的单向传播,双向交互成为传播的主流,传受双方的界限已不再明显,最为重要的是受众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数字艺术在数字媒介和传统媒介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扩大受众群,除了满足最直接的数字传播媒介受众群,数字艺术转化为原子艺术走向有形的市场,也满足了传统受众的传播需求。但媒介和受众并不是影响传播的唯一因素,数字艺术传播与传播环境相互制约,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最终与社会大背景挂钩,受制于政治,并走向市场。
篇6
影视艺术是当代最具群众性的艺术之一,是通过银幕或荧屏上的艺术形象进行思想熏陶、情绪感染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精华,变成了一门崭新的艺术。本文从影视画面的精神意蕴,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影视艺术的审美作用、影视艺术的现实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同时阐述了影视艺术欣赏要善于捕捉影视作品的思想光芒,要善于把握影视作品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审美作用
就人类艺术发展历程而言,影视艺术是最富有活力、创造性最强的一门艺术。尽管影视艺术诞生得较晚,但无可否认,影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地位也不逊色于一些传统的艺术。影视艺术主要借助光和电来带给人们听觉和视觉的享受,不仅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也使得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为便捷。影视艺术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必备形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去欣赏这一类艺术。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对于一个艺术作品,觉得作品好,需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对于影视艺术,要想领悟这门艺术的美,就必须把握住以下审美特征,才能对影视艺术进行全面的解读。
一、影视画面的艺术内涵
不同的艺术都很注重画面美的营造。诗歌艺术的画面美往往是通过营造特定的意境来表现的,散文则主要是通过文章的情韵来营造一个充满美感的世界,小说则可以借助一个个故事来表现现实生活里的美感,戏剧艺术主要是借助具体的动作来表现这一艺术的美感,而影视艺术则主要是借助影视画面来表现特定的美感。在影视画面里,最基础的构成部分即一个个屏幕画面,这也是影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里的美感所采用的途径。对于影视艺术而言,屏幕画面就如同诗歌的意境、散文的韵味、小说的章节、戏剧的动作一样,借助具体的屏幕画面,向观众传达出影视艺术的美感。影视艺术自身要表达的美也是贯穿于现实生活的,可以说,影视艺术借助的屏幕画面就是一种活动画面的表现,不同的画面将观众带到不同的场景里,通过连续性的画面变更,就创造出了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带有艺术元素的一个个画面,这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爱森斯坦曾说,影视艺术领域的画面带有很深厚的情感元素,这种情感主要在于创作者自身情绪和心境的表达,是一种情感艺术的浓缩。影视艺术借助具体的画面,将观众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再试图将艺术本身的情感注入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如果说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作品的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那么影视艺术则是借助一个个持续性的画面来表现真实的生活,也正是借助画面,才成功塑造了影视艺术。倘若没有视觉上的享受,观众也难以领悟到影视艺术自身的美感。对于艺术,最主要的表达对象便是一个个形象,艺术形象自身的承载量是十分丰富的,能够将一些难以表达的定义生动地表达,也可以弥补艺术在传播交流方面的缺陷。然而,文学作品只能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一个形象,影视艺术则可以借助的画面来表达某个形象,这就使得这类形象更加直观和具有感染力,在形象的表现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影视艺术不仅能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还能对现实生活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从而表现出创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感染观众。影视艺术能够将生活直观地表现出来,此外,这门艺术的信息容量又是十分丰富的,作者往往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作品里,影视作品就被赋予了具体的内涵,这也是作品由理性转移到意识层面的表现。因此,影视作品的创作需要重视画面的构建,只有创造生动的形象,才能有效感染观众,才能充分展示出影视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追求,这样才能使得影视艺术成为一门凝聚了现实生活元素的艺术。
二、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1、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由很大的区别。尽管文学作品也有具体形象的塑造,也有具体的情节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概况,然而,影视艺术所塑造的形象更具直观性,观众可以直接通过视觉来接触影视艺术塑造的形象,文学作品则必须依靠描述的语言来进行塑造。影视艺术和音乐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尽管影视艺术一个个画面的组成也是有规则的,如同音乐艺术里音符的衔接,但影视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却是画面和声响结合的情境,这是音乐艺术无法同时满足的。影视艺术和美术比较起来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尽管这些艺术都注重造型的塑造,但影视艺术创造出来的形象却是可以活动的。影视艺术和戏剧相比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尽管这两类艺术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然而,影视艺术突破了传统的舞台视角这一局限,可以穿越不同的情境来突破时空的限制,不管是从艺术跨越的时间还是空间元素来看,都远远超出传统的戏剧艺术。影视艺术自身的综合性,进一步丰富了这门艺术的感染力,可以使得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随着屏幕画面的变化穿越不同的时空情境,表现形式上也是十分灵活的。以影视作品《牧马人》为例,节目开始时就呈现了蓝天与白云整合的完美画面,观众随着镜头仿佛一起进入了美丽的大草原,但随后,影视作品的视角就变为了北京的饭店,让人们将自身的角色幻化成一个个旅行者,紧随其后的便是黄土路场景,带领着观众在短时间内体验不同环境的氛围。在影视艺术里,会根据角色的需要切换到不同的情境,而且在时间跨度上也是十分灵活的,这部影片在画面情境变化的同时,借助旁白,让人感觉刹那间已经穿越了三十年。因此,影视艺术作品只要不违反人们生活的逻辑,根据艺术的需求,可以对作品进行主观的创作和重组,不同的画面也可以自由地进行转换等,这都充分表现出了影视作品的综合性。
2、影视艺术的视觉性从形式上来看,影视作品是视听结合的,可以充分发挥多种艺术和手段,为观众创造更好的体验。影视作品的视觉性主要表现为一个个具体的画面,这也是该类艺术的关键元素,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画面,才得以构成影视艺术这一整体。影视作品能够借助变化的画面来传达人物的思想情绪,这鲜明地体现了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征。戏剧只能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现,然而戏剧会受到实体舞台的局限,观众的视角也会严重影响戏剧表演的质量,所以戏剧在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方面存在很多缺陷。由于在实际表演过程中,观众的视角是较为固定的,演员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尽可能清晰地看到戏剧动作或情节,表演过程中往往都带有夸张的成分,对于一些细微的动作,则很容易被观众忽略。以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为例,主角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女孩子,得知母亲逝世的噩耗时,一路上跌倒了很多次,药包也散落在地,摔倒时主角还有一个伸手抓的细节,这一细节对于表现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逝世的悲痛有着显然的作用,在一细节在传统的戏剧艺术里就是难以表现出来的。在影视艺术领域,还可以借助镜头特写的模式来进一步表现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例如可以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放大或细节的模式,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这也是影视艺术视觉性特征的鲜明表现。具体的影视作品里,镜头可以选取人物的面部表情,诸如眼神等,这就不仅增强了艺术作品的现实性,也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这也是影视艺术独特的优势。以国产片《归心似箭》为例,中玉贞将烟袋赠给魏得胜时,便充分运用了以物托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要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细节表现优势,更全面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以物托情的表现手法可以极大地激起观众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地感染效果。
3、影视艺术的造型性与运动性整合特征影视艺术主要是依托屏幕上的画面来表现的,通过屏幕画面的活动来反映生活,创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另外,影视艺术的造型性和运动性具有重要的美学特征,造型性涵盖美术、摄影以及导演等众多造型艺术,也涵盖了演员的众多外部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通过画面来表现的,所以影视艺术的画面是体现美学特征的典型元素。画面造型又具体表现为美术、雕塑以及摄影等艺术,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自身具备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画面的造型性具体可以表现为颜色、光线以及构图等模式。影视艺术也被人称作运用的美术,运动性是其核心特征之一,这也是和传统美术、雕塑等艺术根本属性的差异。所以,运动性也是影视艺术显著的美学特征,这一特征的运用十分普遍。不仅涵盖客观事物的运动,也涵盖主体的运动,也可以将静止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时空的运动。但运用的复杂性也表现为连续性的变化,这是影视艺术和其他类艺术最大的差异之一。但造型性和运动性也是辩证统一的,造型性专注于画面本身,运动性则更注重不同画面内部的联系。此外,影视艺术的造型性又是以运动为基础的,画面涉及到的情节、情感等发展都是在动态的变化里实现的,一旦画面的运动脱离了造型性,画面的运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4、影视艺术的真实性与虚拟性整合特征影视艺术是集真实性和虚拟性于一体的一门艺术,可以对现实生活里的事物进行切实的表现,这一性能主要是借助该类艺术的记录性而实现的,从而影视艺术里的事物与现实生活里的事物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加上声音以及颜色等元素的充斥,进一步提升了影视艺术里相关事物的真实性。影视艺术涉及到的事物表现出的都是一种直观的真实,观众往往是难以接受屏幕上事物的虚假的,主体的美感也与艺术里事物的真实性密切相关。但无可否认的是,影视艺术所借助的事物都是一种形象,主要在于表现某一种本质,所以影视艺术里的形象更应该追求事物本质特征上的真实。影视艺术相关形象的创作也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的,创作者自身的努力也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知,影视艺术的真实性与虚拟性是辩证统一的,真实性在于表现生活的本质,而虚拟性又是以真实性为基础来进行创作的,这种虚实结合的特征便鲜明地体现了这门艺术的美学特征。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作用
影视艺术吸取了多类艺术的精华,依托现代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密切。影视艺术不仅可以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工具,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审美艺术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影视艺术在具体的播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主体的情绪和精神境界进行感染,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和形象,鼓舞人的精神,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在教育领域,发挥影视艺术的效用,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有效的引导,可以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避免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影视艺术还是一门审美性极强的艺术,主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管是古今中外的事件,都可以包揽于一体进行浏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加强了主体对外界的了解,还能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陶冶的作用,使得主体能够在一种比较舒缓的节奏里,得到身心的愉悦。由此可知,影视艺术不仅能培育学生的兴趣,拓宽其视野,对于学生想象力以及情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艺术作品的认知能力。
四、影视艺术的现实性
能够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加以重现,正由于该特性的存在,赋予影视画面两大突出特质:首先,影视画面可被理解成事物所对应的一种单义再现,其仅是以现实为对象,抓住其在时空下一系列具体化的形态加以呈现,所以,单独审视某个镜头所给出的画面,其可理解成对事物的一种单义再现,而非文学作品那样泛意性十足。正由于该性质的存在,影视所呈现出的人物事态便脱离了普遍性的范畴,而是特殊情形之下的一个独有状态。所以,画面呈现给人们的物体形象以独立视角来看是单义性质的,然而当这个拥有独特个性色彩的单义画面和另外一个拥有独特个性色彩的单义画面有机组合一起时,两者便会在结合过程中产生火花,衍生出其他的、不同意义的、更具内涵的价值意义。此种以不同画面片段为对象,利用特有序列加以组合,形成新概念的方式便是所谓的蒙太奇表现手法,能够深化单个画面所拥有的内涵,又或使其得以拖延,最终赋予影视画面以更高水平的美学价值。所以,在影视艺术创作中,蒙太奇思维得以广泛运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特性。其次,其始终保持为所谓的现在进行时态,因为画面通常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化的片段性表现,因此,观众能够看到的是只能是“现状”,属于当境正在发生的事情。在影视艺术中,通过画面来描述现实生活,还表现在画面通常不是对现实生活生搬硬套、简单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的一些观点和想法,渗透了不同程度的自我主观意识,所以,能够赋予画面以一定程度的感染价值,给人以不同观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王世德.影视审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3]李鸿明.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策略分析[J].电影文学,2013,16(7):18.
[4]吴建新,赵伯飞,王彩凤.试析当代中国影视文化审美价值的实现[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篇7
艺术价值既具有审美价值的一般性涵义,又有其特定的涵义。艺术价值一般包括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认识价值、教育价值、道德价值、娱乐价值等,是以审美价值为主体的多种价值的综合体,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审美价值,是指客体对象与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的生成中所体现出的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具有某种社会性的客观属性。从广义讲,审美价值不仅体现于艺术活动之中,而且是诸多社会实践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狭义的审美价值表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是艺术创造所追求的最重要的价值目标。
艺术的审美价值存在于艺术活动之中,是指在艺术的创造和交流过程中,艺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审美关系的生成以及创造过程的实现,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具有强烈的美感特性和社会性的、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客观属性。在艺术活动之外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同样可以创造审美价值,它体现于人类许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掌握世界、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理想追求。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会在越来越多的实践活动中渗透进审美的因素,创造更高的审美价值。然而,只有艺术活动,才能最集中地表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因此,艺术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核心。
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不同于其经济价值,但与经济价值有着密切联系。艺术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以其综合性价值服务于社会与人民大众,人们在消费艺术品时须支付费用,并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艺术活动应当也必须生成其经济价值。艺术的经济价值首先是维系其艺术再生产的需要。如果没有充足的经济收入,就不能维持艺术活动的持续生产,而推进艺术活动持续运行的经济动力,最主要的应当来源于艺术生产自身。艺术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艺术活动居于整体文化产业的核心的地位,本身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与艺术相关的其它大部分文化产业类型的活动,均具有或多或少的艺术成分。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逐渐具有了主体性地位,其间,艺术活动所体现出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当代,艺术活动不仅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在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及其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但是人们又看到,由于艺术的经济价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强化,艺术的经济价值所具有的负面作用也愈加体现出来。它作为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有时又以其巨大的经济作用,冲击着艺术的审美作用以及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一些艺术家在可观的经济利益的诱使下,逐渐放弃了艺术的审美理想,以及作为艺术家的使命感,一味追求其经济利益,致使艺术出现一系列堕落的趋向, 诸如艺术的过分感官化、低俗化、商品化等现象均有所泛滥。因此,不论是脱离艺术的审美理想而一味追求其经济价值,或是闭眼不看其经济价值而奢谈其审美价值的做法,均是十分有害的。
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不同于理性的认知与教育价值。过分强调艺术的认知价值与教育价值,也会驱使艺术活动走向偏颇、失去艺术特质及其审美魅力。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曾经在较长的时期里过分强调艺术的上述价值和作用,致使艺术一度成为某种政治理念或政治路线的附庸与传声筒,失去了作为艺术的基本的审美特性,以及娱乐和经济的特性,同时也就失去了对于大众的审美吸引力,大众消费及其艺术活动的衰落自然就是难免的,而其努力追求的认知与教育价值也就微乎其微。无独有偶,20世纪以来西方乃至我国近年来一些自诩为前卫和先锋的现代的艺术中,也不乏这种现象,他们将其作品自称为探索性与实验性艺术,但究其实质,一方面失去了基本的审美价值,同时又赋予其艰涩的、只有他们个人方能阐释的理念,因而在失去大众的同时,也就同时失去了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而其一味强调的理念也就变得比较可笑,认知价值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艺术的各种价值均与艺术的审美价值联系为一体,离开了艺术的审美价值,其它价值的实现是不现实的。换言之, 艺术只有在实现其基本的审美价值时,其经济价值或认知价值与教育价值才能同时实现。脱离了艺术的审美价值的经济价值,就会导致艺术的低俗化,甚至堕落,这不仅是对艺术的损害,更重要的是对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大众精神素质的损害,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损害;脱离了艺术的审美价值的对于认知价值与教育价值的过分强调,也会驱使艺术活动脱离大众审美需求,走向衰微与凋敝。
审美活动是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之一,它体现了人类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所具有的特有的能力, 只有人类才能具有审美能力,也只有人类才能创造美。正是在人类的长期的发展与繁衍中,人们创造了艺术,同时也创造和丰富了人类的审美意识。而当一些现代艺术家及其理论家在否认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其审美创造之时,他们实际上也就同时否定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人类的审美理想,其内容十分丰富,它应当包括人们的审美创造意识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人的审美创造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人的审美领域的不断扩展,人的更多生活领域的审美实现等等。在这一理想不断确立和趋于实现的过程中,人们必须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锻造和冶炼自身,而在其间,对于艺术的创造和艺术品位的不断提升,正是实现审美理想的主要途径。
人类的审美理想体现了人类各种重要的价值取向:其一,进取性。它始终具有不断进取和持续发展的特性,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履;其二,进步性。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艺术在其主体上始终表达着人类进步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理念,其相应的美的艺术创造已经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创造性。审美活动及其艺术具有不可重复的不断创新的基本特性,正是在其动态和历史的创造过程中,人类持续地提升着自身的创造能力;其四,愉悦性。艺术的美感创造无论是在其形式还是在其内涵上,均体现出令人愉悦的基本特性,这一特性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基本特性之一。以上基本价值取向充分表明,人类的审美理想应当属于人类的本体属性以及人的本质追求的范畴。
在新的世纪,人们看到,艺术世界呈现出纷纭复杂的情景。比如,纯粹艺术与各种实用艺术的并存。可以说,更多人类文化的和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具有了艺术的和审美的特质,这正是人类审美意识不断深化的体现;优美的和各种不同范畴的艺术美形式同在,这也充分展示出人类审美创造意识与艺术精神的丰富及深化。
而与其同时,艺术活动也出现一些不和谐音,比如:有的非艺术的文化活动形式纷纷假艺术之名招摇过市,特别是一些根本不具备人的美感需求和艺术特质的所谓“艺术”也要冠以艺术的名义显示自己的存在;一些以表现丑陋为主要目标的艺术样式多了起来,在个别领域或地区甚至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人们承认,在一些艺术美范畴中,例如悲剧、崇高、滑稽等,均有丑的艺术因素的出现,这不仅是艺术表现的必要,而且也是对与艺术美领域及其表现力的丰富与扩充。即使是在有的以表现丑为主旨的艺术作品中,人们也可看到,其间潜隐着对于丑的贬斥与否定,而并非只是对于丑的津津乐道的欣赏。只有极少数艺术品浸满了对于丑的事物貌似客观的表现与激赏,这当然应属于艺术的逆流。事实上,当他们对于艺术的和社会审美活动的意义生发怀疑乃至予以颠覆的同时,他们也就颠覆了属于人类的进步的价值观及其生存理想。
美作为一种价值形态,实质上,它在创造与表现美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是从事艺术审美实践的人同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即价值关系。人们创造艺术审美价值的劳动,一方面,必须借助于外部世界的自然属性和感性形式。另一方面,人们也需要有发现与创造美的素质,即能够从客体世界的自然属性和感性形式中找到具有审美价值的质素,并能够予以创造的素质和能力。而这种对艺术审美价值的创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活动。不仅人的感受美、创造美的器官的成熟和审美心理基础的奠定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且人们的艺术审美活动实质就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的形态中,艺术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土壤。审美价值所独具的特色在于,它既是形象性的,也是超象性的;既是精神和情感的,也是物质和实践的;既是功利的,也是超功利的;既是主观意识的,也是客观的和社会的。艺术的审美价值正是上述几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艺术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美”的创造,是艺术审美价值的核心,艺术活动中的许多方面,均与“美”的创造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崇高、壮美、悲、喜、滑稽、丑等审美范畴的创造,均能充分体现其艺术的审美价值;而主体对于形象、典型和意境的营造,则是实现艺术审美价值的基本目标;艺术家对于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和形象性表现,更是较深层次的审美价值的创造。在当代,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对许多课题的感悟与思考,均上升到审美价值的高度,对社会与公众具有重要的启示。而在艺术及其审美领域内部,更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追求。自20 世纪以来,属于社会艺术活动的领域及其方式在不断拓展,审美的和艺术的类型也在扩充,这正是艺术活动持续发展和艺术审美价值不断提升的表现。 由于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状况,以及人们理念与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化,促使艺术世界出现了许多新的景观,同时也出现一些混沌与迷乱。面对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人们当会基于审美理想的基本内涵,通过对于以往世纪艺术历程的冷静思索,逐步予以厘清,更加坚信人类审美与艺术活动光明的发展趋向和前景。
创造审美价值,是艺术活动的基本宗旨。艺术的全部价值,均是艺术主客体审美关系的生成以及主体创造的结果;艺术审美价值的生成,更是主体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以富有审美意味的形式建构出不同样式的作品,并通过形象、意境和典型等凝结了人类和世界上具有普遍审美意义的精神质素,其间所充盈的精神性价值即为艺术的审美价值。创造审美价值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活动本身,而且在于以此达到净化人的心灵、改善人与世界的关系,提高人的精神品格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创造审美价值,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体现。主体在创作中,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理想模式渗入其间,使之在创作过程中成为规范总体作品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为作品导航,同时又在作品的最终形式中得到体现。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的审美理想有着特定的时代和民族的特征,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积极的、进取的人生目标的追求,对于生命意义的探讨,总是相通的。高尚的审美理想必然导向作品的高雅,低劣的审美情趣势必导向作品的低俗。凡是得以传世的艺术作品,大都在某个方面凸现了主体对于人生或世界某个方面的审美追求,昭示着具有一定社会、时代和民族特色的审美理想。
篇8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物化,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所以,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当然是舞蹈美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舞蹈教学中的审美,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个已然的存在物,通过这一存在去把握其形式美,把握其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把握其真善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生成过程,去把握其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以及其生成过程中的美的传统等等。舞蹈美感实质上就是舞蹈的审美意识。舞蹈审美意识的客观标准和个性差异,舞蹈美感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舞蹈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都需要我们联系丰富多样的舞蹈艺术实践,去做深入一步的研究。因此,要重视舞蹈审美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二、审美教育与舞蹈教学的关系
(一)舞蹈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够将美的意境十分形象地传达给学生
因此,想要进行审美教育,舞蹈教学就是一件必不可少的重要用具。它为审美教育的萌发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当审美教育体系成熟,又能够为舞蹈教学提供一系列的帮助,两者互相作用,互为依附。简单来说,舞蹈教学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审美教育是舞蹈教学的动力。
(二)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学生在建立起深厚的舞蹈功底之前,一定要对舞蹈有着透彻而深刻的理解,然而达到这种程度的理解,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从基础开始,建立起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保证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发展。同时,审美教育还能有效提高舞蹈的美学价值,使舞蹈更具有观赏性,对舞蹈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作用。
三、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的方法
(一)明确审美概念
首先要明确审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审美,舞蹈的审美与生活中的审美有着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然后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审美观来进行舞蹈学习活动,使舞蹈教学充分与审美教育相融合。学生得到了正确的教育,具有了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的基础,即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也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二)培养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只有提高了鉴赏能力,审美教育才能算是取得了成效。学生在舞蹈教学中想要发挥主动性,就必须将锻炼鉴赏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舞蹈教学中的很多细微之处,包括舞蹈本身所蕴含的精髓,都需要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够体会。因此,做好审美教育中的鉴赏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与艺术相结合
审美教育与艺术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加强鉴赏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改善。从而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学习方法。这不仅是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艺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者相结合,是共同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结果。
四、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了美学的发展
舞蹈作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和教育能力。学生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舞蹈当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使舞蹈中所蕴含的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舞蹈教学成为了美的代表,激发了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促进审美教育的融入,两者相互作用,使美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二)促进了审美观的建立
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只有好的审美观,才能产生好的舞蹈作品。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观,才能真正领会舞蹈中所包含的美的精髓。同时,正确的审美观为舞蹈教学的美学树立起了好的榜样,也奠定了舞蹈的美学基础,对于舞蹈教学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三)促进了的整体发展
要辩证地看待审美教育和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却有各有特色。舞蹈教学为审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促进了美的传播;而审美教育为舞蹈教学指明了发展道路,树立了美学标杆,使舞蹈更具有美的感染力,促进了舞蹈教学的发展。因此,审美教育融入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使舞蹈和审美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五、总结
篇9
一.高职院校舞蹈中审美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内外的气质
舞蹈教学作为美育中最理想的展示形式,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审美方面的鉴赏力以及对丑方面的鉴别,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表现对美的愿望与创造美的能力不懈追求,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内在以及外在的气质。比例舞蹈《雀之灵》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了优美的体型以及高雅的气质。
(二)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全面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舞蹈教育是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以及潜能的挖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舞蹈的表现既有形象性,又具有抽象性以及多义性等,它并不是使用具体的动作,而是大部分需要借助人的想象来进行感悟的。在舞蹈审美中需要培养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例如舞蹈作品中《奔腾》。
(三)有利于培养出大学生完美的人格
舞蹈艺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充满了真、善、美,同时也是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较容易地接受心灵的洗礼,并且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全面促进了完美人格的形成。例如在舞蹈作品《五壮士》与《黄河》中可以感受一种强烈的爱国之心,使学生很容易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二.教学中努力塑造学生美的形象
形体美通常是指人体外表形体的匀称、和谐以及健美。所以,身体的整体指标与比例需要适度。形体美大都是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但是由于身体的围度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造的,身体的形态也是可以因肌肉体积的大小而产生新的变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的脚位、手位、把杆以及脱把来进行练习,全面培养出学生正确的行走以及站立姿势。比如:在课堂的练习中需要学生的头部正直及两肩放松,同时还要做到背要直、挺要胸、立腰、收腹、臀部以及两腿肌肉收紧等。学生通过把杆的练习,能够使学生的腿部以及臀部肌肉得到良好的改善。正确地目视前方,能够保持与发展人体脊柱形态和产生曲线的美。规范的把杆练习需要经常性的刺激臀大肌和髂腰肌、股四头肌以及股二头肌等各个腿部及臀部的肌肉,从而使得练习者的腿部以及臀部肌肉形成上收,下肢进行拉长,将重心升高到腿部及臀部从而使身体线条更加优美。在舞蹈练习我们通常需要进行各种组合,合理的组合这些动作可以把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之间动作很好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把组成各个环节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样的组合能够更好的协调好全身肌肉,对改善舞蹈练习者的身体形态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综合的训练不仅可以去减少身体其它多余的脂肪、消耗热量,同时还可以使身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以及韧带得到全面均衡的锻炼,向匀称和健美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培养正确的姿态,全面塑造出健美的形体目的。
三.加强学生对动作美的理解和表现
动作的优美是指在舞蹈练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动作协调组合,是人舞蹈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美。舞蹈动作美意思是指通过个体或者群体以形体动作组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全部动作都会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同时在动作的方向、速度以及力量上都会有着十分明显地表现出运动的主动色彩。舞蹈中各种练习姿势都会发生有序的变化,他们变化包括了力量、速度、节奏以及韵律等。学生通过对舞蹈练习可以使某些个部位发生一定变化,在各个方位正确的用力方法以及每一个动作所发生变化中需要精确感觉和慢慢的体会。在这些练习舞蹈中,我们需要增强学生自身的协调性。让学生可以在练习中全面的体会到动作的节奏、发力、方向变化以及身体姿态产生的各种特殊要求,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在各种舞蹈练习中充分地感受到动作美是舞蹈美的一个核心特质。在现实中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不一样的表现,它不仅体现了动作的有力程度以及产生幅度的大小上,同时也体现在对动作的全面理解上。只有对舞蹈动作进行充分的理解,才会使学生的表现更加出色。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性
学生是作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同时也是提升审美能力以及提升审美素质中培养的主体。由于舞蹈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因素,舞蹈训练虽然离不开教师指导,但是教师是无法取代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达到新境界。舞蹈教师也需要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舞蹈内涵,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体会舞蹈其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全面培养出舞蹈创新力以及爱美审美的情操,展示自我健康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思想品格。主要实现的方法有这些四点:首先是通过动作美以及形体美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问题。(2)其次是教师在授课时需要着装规范、得体,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更多美的信息,从而激发和感染学生整个心灵的美。(3)再次是需要加强规范礼仪动作要领的训练。(4)最后是将课堂规范行为全面地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来。
五.提升大学生舞蹈艺术修养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不仅是文化知识水平方面的提高,同时还需要在审美观念、理想、意识、修养、能力、感受和情趣以及品质的提高。虽然舞蹈这种艺术无法完全代替美育方面的教育,但是舞蹈艺术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一个的情操、纯洁人的心灵,是作为美育的一个中心环节,艺术美作为是美的集中化体现,这是可以肯定的。舞蹈的审美观教育脱离不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离不开大学生的自身艺术方面的修养。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其实是通过舞蹈审美实践课程来作为主线开展舞蹈审美能力方面的训练培养。开设舞蹈课程可以让大学生了解舞蹈学科的基本内涵,领悟舞蹈艺术的精髓,感受舞蹈的民俗风情,体验舞蹈艺术新境界。从而更好地全面地、多元化地学习好舞蹈课程,把握舞蹈魅力的关键所在。舞蹈艺术修养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舞蹈所具有的独特性是其它课程不可取代的,它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十分有用的,舞蹈不但可以健美、健身,而且还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仪态。
篇10
关键词: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论文百事通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