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要素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要素

篇1

【关键词】投资项目 建设用地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苍南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概述

近几年来,苍南县投资建设紧紧围绕经济工作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想方设法扩大投入,凝心聚力促进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稳定增长趋势,形成了大投资大建设的热潮。主要特点有:一是投资规模超前扩张。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0.6亿元、150亿元、220亿元,增幅分别为25%、65.56%、年46.67%,2013年将计划投资360亿元,实现投资率达100%。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也不断增加,2011、2012、2013年投资项目数分别是306个、505个 572个 ,增幅分别为18%、65%、13% 。项目涵盖农林水利、能源设施、交通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信息设施、新农村建设及保障房建设、工业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等。二是投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在近几年消费拉动乏力,外贸疲软的情况下,作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对促进苍南国民经济依然越来越发挥其重大的作用,尽管经历国内外经济风波冲击, 2010、2011、2012年苍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继续保持11%、10.5%8%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功不可没,尤其是重大投资的项目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三是投资更加惠及民生。苍南固定资产投资更加注重投资的有效性,更加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产业的转型发展,近三年来,共投入200多亿元,全县每年都安排 “十大重点工程” 和“十大民生工程”的建设,这些民生工程的建成,对于促进苍南发展、改善民生、改变城乡面貌都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二、投资项目建设土地要素存在的问题

投资项目建设规模的扩张全面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民生追求所向,投资需要提供土地保障,而苍南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苍南县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制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供求矛盾突出。苍南县山地多、平地少,耕地资源、建设用地的稀缺性尤为突出,随着投资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结构与产业用地扩张迅速,城镇建设、工业发展、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县近几年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每年用地需求量大,供地规模都在3000亩左右,而每年新增用地指标有限,我县通过增减挂钩、加大土地整理,增加土地指标,解决了一些矛盾,但远远不能缓解用地难的问题。

二是土地后备资源有限。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底线不容突破,苍南为了谋求发展空间,大部分土地列入了农保地等国家农用地严格管制的范围,剩下可供开发土地极少;即使2.4万亩江南海涂区域建设用海报批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海域“直通车”的顺利实施和海域吹填还需一段时间磨合,近时期内很难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三是工业用地难于得到有效利用。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缺乏良好的竞争机制,现在的工业用地招拍挂实际上一种形式,没有竞争性和选择性,没有更多企业关注投放市场的竞争项目,土地流向没有真正符合产业的准入导向,而大多数企业却由于土地稀缺而没有拿到土地。同时,由于目前工业经济发展资金链条断裂,企业“捉襟见肘”,即使是招拍挂得到的土地企业的土地也得不到开发,而其他企业效益较好的,却由于缺乏土地被搁置。

三、破解土地要素素难题几个建议

苍南要发展,就的破解投资进展的土地要素“瓶颈”,开辟一条独特的途径。要切实抓好土地供应工作,在认真执行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保障项目建设用地。

一是“挖掘”增地。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造地,加强边角地、废弃地、控制地利用,结合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规划,进一步加大山坡地、林地开发力度,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加可用土地空间。国土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重点要加强对浙台经贸合作区等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力争省切块用地指标,加快推出一大批商业与工业地块。此外,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工程计划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双追加”等方式,努力增加建设用地指标。

二要“盘活”存地。积极开展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专项检查, 各部门、各单位要采取措施,大力盘活现有厂房、闲置土地等存量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对圈地囤地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重点清理“转而未供、供而未建、建而不用”等闲置土地,对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原因造成的“批而未用”土地,将查清原因,加大政策处置力度,排除万难,为企业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促使企业早动工、早竣工。属项目业主的原因造成“供而未用”的,要查明原因,若是利用土地证融资的,银行要息贷,有关部门要责令限期进场。

三是“节约”用地。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要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强化工程规划设计,在满足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用地规模。工业投资用地也要积极推行“零增地”技改,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同时,大力开展“两违”拆除,通过集中排查和整治,彻底拆除阻碍工程项目进场的违法违章建筑,为投资项目腾让发展空间。

篇2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会计要素;固定资产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

世界上任何事物几乎处在一个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这四个周期大致分别是诞生、成长、成熟、衰亡。对于企业而言,也不例外,只不过每个企业的周期时间的长与短及所处的阶段不同而已。

对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的研究,各国的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20世纪50年代,对生命周期的研究只是凤毛麟角。在此期间,马森·海尓瑞首次提出看待企业应采用生物学中“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生物学中的生命成长曲线也适用于企业。后来,哥纳德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又作了系统研究。他认为企业生命与生物生命周期存在几点差异:第一,企业的发展存在一些不可预测性;第二企业发展可能存在较长停滞阶段;第三,衰亡并非是唯一的结局。斯坦梅茨研究发现,企业的发展呈“S”型曲线。到了20世纪70、80年代,丘吉尔与刘易斯从两个维度,即企业管理与企业规模提出了五阶段的成长模型。葛雷纳认为企业处于不断变化中,而企业的历史情况更能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学者对生命周期理论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陈佳贵对生命周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企业最终点不是消亡,而是进入蜕变期,即生命阶段包括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与蜕变期。李业将企业生命周期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在孕育期与发展期之间划分出初生期,即生命周期阶段分为孕育期、初生期、发展期、成熟期与衰退期。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会计要素教学的联系

会计教学工作大体按照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顺序进行,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利润的顺序。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是每个会计子要素涉及会计处理时,脉络不是很清晰。单纯按照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会枯燥无味。本来会计教学内容较多,一般的教学课时较少,如何让同学们在较短时间的内掌握更多的会计知识,不得不使每个会计教学者进行深入思考。

笔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发现,每个版本的会计教材在进行讲解中都是遵循生命周期理论的思维。例如,在资产的介绍中,常规的思路都是资产的初始确认、后续计量、终止确认、更新改造等,这类似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对于初生期,也就是各项会计要素是怎样得来的,途径一般有:外购、自建、交换、捐赠等;而对于存活期,也就是后续计量,即资产的价值是如何转移到新增价值之中;衰亡期,也就是资产的终止确认。对于蜕变期,如对某项资产进行性能方面的改进,延长使用寿命,如同生命的又一次蜕变。当然针对上述的各个阶段,有相应的会计处理在实践教学中应一一针对不同阶段进行讲解。

三、案例讲解

经过上述阐释,下面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如何在会计教学中应用进行实例讲解,以固定产为例。

(一)初生期——初始确认

固定资产初始确认也就是固定资产的取得,其取得方式也不外乎外购、自建、租赁、投资、非货币换、债务重组等。了解取得方式后,关键是入账价值的确定。

外购:入账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包括买价、相关税费、专业服务费等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的必要的支出。自建:包括工程领用的材料、发生的人工费用、相关税费、资本化利息等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必要支出。其他方式:对于其他方式的得来一般按照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入账,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在初始确认时,一般涉及的会计科目是“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会计分录如下。

1.外购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等

2.自建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二)存活期——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涉及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主要涉及四种方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1.平均年限法

此种方法是将资产应计提折旧额平均分摊到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中,此种方法考虑资产的净残值。其计算公式:月折旧额=(1-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寿命/12*固定资产原价。

2.工作量法

首先了解固定资产的总工作量,根据每期的工作量来确定每期的折旧额, 即月折旧额=当月工作量*(1-预计净殖值)/预计总工作量

3.双倍余额递减法

该种方法又称加速折旧法,此种方法最后两年考虑净残值,改为直线法折旧,在前第(n-2)年不考虑净残值,在直线法的基础上加速一倍进行折旧。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2/平均使用寿命/12

4.年数总和法

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将固定资产累计使用时间作为分母,而某年的使用寿命作为分子,以此来确定折旧率。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尚可使用时间/预计使用年数之和/12

上述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每种方法的选择与确定要结合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方法一旦确定下来,不得随意变更,除非使用固定资产使用环境发生变化,使得原折旧方法不再适用。

有关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相关成本或者费用科目

贷:累计折旧

(三)衰亡期——固定资产处置

固定资产由于试用寿命结束或者是受到损毁,导致固定资产要终止确认,这就是固定资产到了它的衰亡期。这时候需要把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会计科目进行冲销,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将固定资产净值转到“固定资产清理”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等计入“固定资产清理”借方,清理收入计入“固定资产清理”贷方,最终将“固定资产清理”的余额转入到利得或者是损失中。

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借:银行存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原材料

银行存款

最终将固定资产清理期末余额,如果是借方余额转入到“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贷方差额转入到“营业外收入” 会计科目。

(四)蜕变期——更新改造固定资产

对于固定资产,存在更新改造的情况,如地震过后对震区房屋进行加固工程,飞机发动机出现问题之后进行更换发动机等。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该先将固定资产的净值转到“在建工程”,等工程完工之后,在从“在建工程”转入到“固定资产”会计科目。

四、结论

本文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到会计要素的实践教学之中,显得较为生动,因为笔者发现二者存在一些类似之处。会计教学工作本身是一门很枯燥的教学,运用生动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会计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会计知识体系,而不至于出现“一锅粥”的情况。本文仅以固定资产进行案例讲解,但是不限于此,此种方法可以适用于会计要素的其他子科目,这需要会计教学者或会计的自学者用心去划分。此种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之中,仍可能存在一些弊端与不足,需要各位同仁朋友进行指证,大家相互探讨,以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婷,平瑛.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08).

[2]刘永泽,陈文铭.会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 财务会计 措施

一、房地产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基础不科学

目前,多数房地产公司实施的会计核算是在原有预算管理模式和会计环境下进行的。但是随着财政新预算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基础又将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核算生成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主要表现为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

2.会计要素划分不合理

我国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将企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根据其规定,准则中净资产仅仅只是数量上的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不能说明会计要素的性质。也没有直观地将会计主体全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资金来源清晰地体现出来。另外,企业单位会计科目表的净资产要素类下面定义的结余科目的含义与净资产要素不相关,导致要素名称与其涵盖的一部分会计科目名称含义毫无关联。

3.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

公司基建监督管理不到位,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会计分离,部分单位将基建资金核算脱离于财务部门而由基建部门管理,存在内部控制不严或内部控制成本过高的现象等普遍,不利于实现对基建资金的有效监控。

4.租入固定资产和借款购置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不一致

《企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未付租金的部分在“其他应付款”中进行了反映,也充分体现了资产与权益的关系,并形成了固定基金。但由于借款购置固定资产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性质上是一样,而处理方法的不同,导致了利用借款购置固定资产和权益的关系不能充分的反映出来,违背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原则,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了解。

5.会计报表体系不健全

会计报表是房地产公司在每个会计期末,由于财政部门报表编制的要求,将本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和各项资金状况都反映出来的总结性报表。会计报表包括基层单位财务收支、经费来源与运用、资产与负债、机构、人员方面的基本信息,能全面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但是目前很多报表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收支表的关系重复累赘,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有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占有权没有准确的反映出来。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时点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情况;收入支出表是对公司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汇总。公司时常将会计的时期和时点的概念混淆,模糊了会计信息。

6.资产和经费管理不力

主要表现为随意进行资产购置,没有制定单位固定资产的配备标准,导致随意配置公司固定资产。另外,传统的手工操作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管理比较混乱,资产闲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在许多公司,由于固定资产的得资产的价值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而实物管理则由同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来完成,再加上各部门沟通不够,在缺乏严格有效的固定资产监管制度的情况下,造成公司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像大量性能还好的机器设备被闲置,由于管理使用不当等原因,加速机器设备的老化等十分严重,这些都大大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

二、完善房地产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措施

1.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

权责发生制能对收入和支出(费用)是在交易或事项发生进行及时准确的确认,会计期间已实现的数额由收入反映,而费用反映会计期间已经消耗的货物或服务的数额,两者均不管款项是否在本期内收到或支付。权责发生制,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运营业绩和受托责任向使用者提供主体控制的资源、资源的来源、运营成本等评价主体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能准确全面反映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业务收支及结余、对外举借债务时应承担的借贷款利息、拖欠职工工资、福利以及应收未收服务性收费欠款,财务状况和工作业绩以及资金运动的全貌;有助于公司准确的进行成本核算,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2.增设相关的基建报表,

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增设待摊投资明细表、基建投资表、基建借款明细表,列入事业单位报表的编报内容,为使用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完整的会计报表资料。这样能将单位基本建设收支情况真实详尽的显现出来。

3.加强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和监督

建立健全公司固定资产清查制度,确保账目与账目、账目与实物都要相符。提高财会人员的从业素质,增强财务会计人员的高度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加强与资产部门的沟通,及时与资产部门核对。此外,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彻底的盘点清查,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

4.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损耗,其账面价值一直不变,若不计提折旧会导致与实际价值就日益背离,企业支出和经营支出记录的数字不完整、不准确,这样就难以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核算,对损耗的固定资产难以进行价值补偿,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资金,造成公司设备逐年老化而得不到更新。

三、结语:

总之,房地产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需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改进与完善,实现资金的高效使用,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冯海莉: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财会研究,2003,(6):25

[2] 谢交发: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制定问题研究[D]. 湖南大学,2007

篇4

1用电效率的内涵与经典方法

1.1用电效率的内涵。用电效率指标是电力资源利用有效程度的综合反映,本文从产出的角度定义用电效率。在技术水平既定,电力资源等投入要素固定的前提下,实际单位用电量创造GDP与最大单位用电量创造GDP的比例。用电效率的值属于集合(0,1],在该集合内,值越大反映了电力资源的利用程度越高,用电效率则越大;反之,用电效率的值越小,反映了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越低,电能浪费越多,用电效率则越小。科学客观地度量用电效率的意义主要在于制定有效的投资管理策略。对于用电技术效率小的地区,提升效率潜力巨大,对产业或者企业的投资要以提升用电效率为主导,推动经济主体采用高效率的生产与管理模式,避免粗放投资行为;对于用电技术效率大的地区,生产能力已充分利用,产出水平逼近生产可能性边界,此时经济主体应着力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引进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等。因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低压配电网发展缓慢,自然功率因子较低,电能消耗重。近年来,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在我国理论研究与应用中取得较大进展,在削峰填谷、节约电力资源、能源替代上实施的途径和绩效,证明了需求侧管理在提高用电效率、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我国区域间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用电效率有所不同。对我国各地区用电效率进行科学测度,探究导致用电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各地区制定有效的提高用电效率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电力资源是生产的一种重要投入,用电效率的水平与生产方式、投入要素的构成、管理水平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用电效率测度的研究应结合反映生产本质的生产函数。1.2用电效率的经典方法。本文从技术效率角度综合衡量用电效率。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是测度技术效率的两类方法。SFA方法是参数方法的代表,DEA方法是非参数方法的代表。SFA与DEA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们可以科学估测随机前沿面,是当前广泛应用于技术效率测度的技术。SFA与DEA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特征,SFA的优点在于:第一,SFA适用于需要检验模型参数以及验证模型形式的情况,但DEA尚未解决随机误差干扰和结果的统计性检验等问题。第二,SFA易于解释企业(区域)间技术效率差异原因;第三,SFA具有经济理论基础;第四,SFA方法构造的生产前沿面是随机的,反映被外界随机冲击的情况。鉴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SFA方法测度技术效率,从而测度用电效率。SFA法测度技术效率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选择合适的生产函数形式。对于生产函数,广泛采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以及其衍生的对数生产函数。C-D模型的测算简单,但要求满足技术中性等前提条件。而对数生产函数规避了上述条件,又鉴于本文度量的我国各区域用电效率的相关数据数值差异大,避免了对数生产函数的多重共线性。由此,本文对我国各区域用电效率通过构建对数生产函数进行测度。

2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2.1模型构建。本文依据林伯强(2003)提出的电力消费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用电量这种投入要素列入生产函数,形式如下:GDP=β0Kβ1Lβ2Eβ3(1)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K为资本;L为劳动;E为用电量;β0反映生产的技术水平,β1、β2、β3分别为资本、劳动、用电量的产出弹性。为体现单位用电量创造GDP的情况,式(1)两端同时除以E,得到式(2):GDPE=β0Kβ1Lβ2Eβ3-1(2)对式(2)两端取对数函数,本文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定为:ln(GDPitEit)=β0+β1lnKit+β2lnLit+(β3-1)lnEit+vit-uit(3)其中,GDPit为第t个时期第i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产值;K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资本投入;L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劳动投入;E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用电量投入;u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用电效率水平,满足非负断尾正态的分布,uit~N(mitσ2u)(mit与σ2u分别为uit的均值与方差),即uit³0;vit为随机误差项,满足对称的正态分布,呈现出产出受非可控因素的影响程度,即vit~N(0σ2V)(σ2v是vit的方差)。生产的用电效率EEit可表示为:EEit=E(GDPitEit|uitXit)E(GDPitEit|uit=0Xit)(4)其中,Xit=(KitLitEit),为投入向量。从式(4)可以看出,用电效率EEitÎ(01]。根据B-C(1995)模型,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用电效率受水电产业投资的影响程度,可由以下回归模型表示:mit=δ0+δ1z1it+δ2z2it(5)其中,δ0、δ1、δ2为待估参数向量;z1it、z2it是反映第i个地区t时期水电产业投资的两个指标。2.2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各区域的产出采用生产总值(GDP)表示,资本表示为固定资本投资,劳动力投入表示为就业人数。用电量采用电力消费量表示。由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GDP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差异较大,为客观比较分析区域间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本文在考察水电产业投资对用电效率的影响时,通过构建水电产业投资对各地区GDP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的相对指标来考察。同时,利用已有相关资料,本文研究水电产业投资对我国用电效率的影响采用两个指标来反映,其一是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当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以下简称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其二是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当地GDP的比(以下简称单位产值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记做z1it、z2it。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表示水电产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与其他产业比较而言的相对情况,反映出在地区各个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相对地位,z1it越大体现了在所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位越重要;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例反映了单位产值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倒数,z2it越小体现了水电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越高。本文所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电力年鉴(2009—2016年)》与《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6年)》,选用2008—201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估测我国用电效率。

3实证分析

3.1水电产业投资对我国用电效率的影响评估。本文对2008—2015年我国水电投资根据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进行聚类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的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由表1可知,从水电产业投资的全国平均情况看,总体而言,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比例各年度逐渐降低,单位产值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则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从三大区域各年度的总体情况来看,这两个投资指标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从指标z1it的各年度逐渐减少趋势可见,虽然我国各地区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提高,然而投资额提高的规模和速度落后于其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我国电力投资增长乏力,主要原因是火电连年亏损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下降。虽然西部地区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小于东部、中部地区,然而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基数很小,因此,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西部地区最高。中部与西部地区的z1it差距具有逐年减少趋势,而东部与西部地区的z1it差距逐年增加。因此,为提升我国用电效率应增加水电产业的投资途径,提高水电产业的投资规模,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指标z2it的倒数反映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我国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到2011年我国三大区域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显著增长,达到近年来最高,而后又有所下降。事实上,2011年我国水电产业的投资成效显著。2011年我国建成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可实现储能、光伏发电、风电、智能输电综合利用。同年,上海的南汇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作为亚洲第一个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始运营;随着青藏的直流联网工程运行,我国内地电网实现了全面互联;国家电网陕西洛川变电站投入运行,它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变电站。2011年我国在上述方面的实践与成就有效提高了水电产业技术水平,促进新能源发展,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本文运用FRONTIE0.02R4.1软件,依据建立的生产前沿面随机模型(3)至模型(5),评估SFA模型及其影响因素模型,测度结果如下所示:β0=0.212,β1=0.580,β2=0.050,β3=0.304;δ0=0.242,δ1=-0.231,δ3=0.450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580,劳动的产出弹性为0.050,用电量的产出弹性为0.304。上述弹性结果意味着,固定资本存量每提高1%,将驱动单位用电量产生的GDP增加0.58%;从业人员每增加1%,将驱动单位用电量创造GDP增加0.05%;用电量增加1%,将驱动单位用电量创造GDP增加0.304%。根据对上述数据的比较看出,在推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要素中,资本投入的重要地位凸显,而用电量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也很显著。水电产业投资对我国用电效率影响的回归模型为:mit=0.242-0.231z1it+0.450z2it(6)参数δ1=-0.231,符号为负,表明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对我国用电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提高,则我国用电效率将提高。参数δ2=0.450,符号为正,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用电效率受到单位产值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负影响,而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对我国用电效率额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位产值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而我国用电效率将降低。比较参数δ1与δ2二者的绝对值,δ2绝对值接近于δ1绝对值的两倍,这反映出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对我国用电效率的影响程度大于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该结果表明,对于提高我国用电效率而言,通过提高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是比增加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更有效的途径。3.2用电效率测度。本文构建的我国用电效率测度模型为:ln(GDPitEit)=0.212+0.580lnKit+0.050lnLit-0.696lnEit+vit-uit(7)本文整理与分析我国各区域用电效率的相关面板数据,编写入FRONTIER4.1程序,经测算得出2008—2015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用电效率值,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与表1采用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划分标准相同,同样地,对本文测度得到的用电效率依据我国的三大经济带进行聚类分析,测算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由表2和表3可知,从我国用电效率平均情况看,我国用电效率总体较低,发展潜力巨大;用电效率各年度的平均值在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是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同,要高于西部地区。我国的用电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有较大差距,主要在于电力输送环节较高的线损率,以及终端用户环节的低电效。对于低终端用户,设备的老化与管理水平的落后造成电能利用效率非常低,电效损失更是十分惊人,我国终端用电年浪费约1500亿千瓦时。2008—2015年我国用电效率平均值排名前十位的省(市、自治区)从前到后依次为北京、海南、江西、河北、重庆、湖南、上海、福建、安徽、陕西;排名后十位的省(市、自治区)从前到后依次为新疆、山西、江苏、广东、贵州、青海、云南、、宁夏、内蒙古。用电效率高的前十位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部地区,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也高;用电效率低的后十位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西部地区,水电产业的投资效率总体较低,由此可见,增加用电效率应该提高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用电效率测度的大小对于制定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用电效率低下的区域,现有的投入要素与技术水平未能充分利用,上升与改进的空间较大,此时经济主体对产业或者企业的投入应致力于提高用电效率,特别要重视电力和资本投入的使用效率。对于用电效率较高的区域,已有的投入要素与技术水平已充分利用,产出接近于生产随机前沿面,此时经济主体对产业或者企业的投入应致力于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等。

4结论

篇5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139-02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医院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旧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不足逐步显现出来,据以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准确揭示公立医院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和绩效管理的需要。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深度解析了现有的医院会计制度,全面考虑了当前的医院会计工作的具体问题与情况,在多个角度的理念融合下最终完成。继承了原有会计制度的优点,并进行合理的创新,对于现代医院的会计制度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新旧会计制度的比较,主要从以下方面解析新制度所呈现的亮点。

一、确立了公立医院会计记账基础,完善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新制度规定公立医院会计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新制度明确要求“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并明确医院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而不再要求“医院的会计核算除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均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和本制度的规定进行”。 夯实了资产负债信息,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大大提升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程度,这必将强化公立医院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促进收入、费用的合理核算,提高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新医院会计制度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费用五要素,适用权责发生制,而原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支出,适用收付实现制,改“支出”要素为“费用”要素,体现与期间相联系的收入与费用配比的概念,反映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

原制度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医院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项目的金额只反映原值,未能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损耗,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虚增了固定资产总量,无从体现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和新旧程度,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新制度完善了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取消了“固定基金”账户,增设了“待冲基金”、“累计折旧”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账户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使医院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其资产、净资产以及收支结余的情况,保证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使用寿命的,费用资本化,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其他后续支出则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均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处置净收益或净损失分别计入其他收入或其他支出。

二、详细规定了医院成本核算体系

医院成本核算的目的是通过对医院和医疗服务成本的核算与管理,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减少病人费用,提高医院效率和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综合效益;(2)为国家财政补助标准和补偿机制提供最基础、最确切的数据;(3)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病人负担。新制度将医院成本核算作为重点,单独设置了“成本管理”一章节,对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明确了成本核算原则、成本核算范围、科室成本分摊流程,列出了不属于成本核算范围的支出,这样有利于将来医疗价格的确定,有利于合理补偿医疗服务耗费。医院应根据成本核算结果,对照目标成本或标准成本,采取趋势分析、结构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及时分析实际成本变动情况及原因,把握成本变动规律,提高成本效率。新制度要求医院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应纳入预算管理,医院应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分析和调整等各环节程序都做出明确规定,并确定相关部门的责任和权力,调动医院员工的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全面的成本管理体系,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从各环节上杜绝浪费现象,实现医院整体成本的控制。

三、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

新制度下的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现金流量表和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以及一系列的成本报表。报表体系比较完整,而且,与企业的会计报表已经非常相似。首先,新增了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就能够提供更为精确地信息,反映医院经营中的获取现金能力,现金运转效益和效果,收支结余的质量,为经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有助于加强医院对现金的规划和管理,从而提高医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其次,新增加的成本报表,它们可以把医院各种各样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成本展示出来。同时,公众可以通过成本报表了解医疗收费情况并予以监督。最后,医院要编制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这张报表将方便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医院进行监管,实际上兼顾了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这一系列变化一方面增强了医院财务报表体系的通用性,使其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另一方面也兼顾了医院的实际情况,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四、确立了公立医院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制度

篇6

一、关于事业单位资产会计要素定义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由《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共同规范。在其准则和财务规则中规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该定义描述了事业单位资产的三个特征:(1)是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2)能以货币计量的;(3)是一种经济资源。这与目前理论界对资产的定义是有差别的。正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财务报表的要素》中指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其重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资产蕴涵着可能的未来利益;(2)特定个体能借助它获得利益,并对其他方面之取得它加以控制;(3)使个体有权取得或控制利益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业已发生。

实质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关于资产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非盈利组织。其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企业和非赢利组织所需的资财都从各种来源取得,其二是资财或资产是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生命所系的血液。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其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明确公共部门(包括政府)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即资产具有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权属性两个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其部分被划归企业,部分被划归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因此作为其拥有的资产和其他实体所拥有的资产是同质的。都应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实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实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关于事业单位资产范围的问题

(一)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不协调之处

首先,关于存货的定义不一致。财务规则称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而在准则(试行)中规定的存货是事业单位在业务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为耗用或者为销售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实质上,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个实体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

其次,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不相一致。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准则(试行)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但对规定的标准没有进行说明。

(二)现行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涉及资产的几个重要问题

1.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根据现行准则和制度,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在使用过程中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这样导致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现时净值随时间推移相差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必然导致成本费用,虚增赢余。再者,修购基金的提取与固定资产的损耗没有必然的关联,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影响会计信息的提供。2.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之外。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没有对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事项做出规范,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对基本建设拨款收支及结余的核算有所涉及,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指出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三者之间的核算口径不相一致。

3.资产减值的计提问题。资产预期能否会为实体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实体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实体的资产。比如,事业单位在年末检查存货时发现存货毁损、无望收回的债权等情况,应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以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因为根据资产的定义,上述项目已经不能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将其继续列报在资产负债表上必将导致会计报表反映的资产价值有“水分”,从而导致不能揭示资产潜在风险,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4.投资核算过于笼统,不够细化。现行财务规则和准则对对外投资的核算过于简单。没有区分长、短期投资,没有细分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因此不利于加强事业单位投资项目的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几点建议

1.重新定义资产概念。事业单位的资产应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实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实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定义应突出资产的本质。

篇7

一、民办培训学校会计核算的基础规范

第一,民办培训学校属于民办非企业性质单位,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制度,填补了会计规范的空白,是民办学校会计工作遵循的规范。

第二,民办培训学校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不利于真实、完整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难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足够其决策的有用信息。采用权责制核算基础有助于反映民间非营利组织资产负债和业务活动的全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

第三,民办培训学校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与负债,可以划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业务活动情况的会计要素,这是民办学校设置账户的基本依据。

第四,民办培训学校须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实施会计监督。民办培训学校的账簿设置应包括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明细分类账。

二、民办培训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实例分析

1.民办培训学校的收入

民办培训学校的收入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指民办学校通过提供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向受教育者收取的学费、杂费、住宿费及其他办学收入,计入科目为提供劳务收入。一般情况下,民办学校提供服务收入为非限定性收入,按照实际收到或应当收取的价款,借记“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账户,贷记“提供服务收入”账户。

例:民办学校本年度招收新生,实收学费300000元,其中当年度学费50000元,第二、三年度学费分别为100000元,第四年度学费50000元。

(1)收款时:

借:现金300000元

贷:提供服务收入——非限定性收入50000元

预收账款250000元

(2)第二年度和第三年度结转收入的账务处理相同:

借:预收账款100000元

贷:提供服务收入——非限定性收入100000元

(3)第四年度结转收入时:

借:预收账款50000元

贷:提供服务收入——非限定性收入50000元

2.民办学校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和折旧的核算

对于民办学校而言,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始终是一个比较生疏的问题。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有些学校是按照事业单位的会计标准进行核算,有些是参照企业会计的标准进行核算。对固定资产也计提折旧,从而导致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信息未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不利为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为此,《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折旧、期未计价、处置等均作了明确规范,起到积极作用。

3.民办学校应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或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及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

(1)外购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相关税费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固定资产的其他支出(如运输费、安装费、装卸费等)确定其成本。

(2)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4)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计税基础。

(5)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4.民办学校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

按照规定,民办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民办学校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房屋、建筑物为20年;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4年;电子设备,为3年用于展览、教育和研究等目的的历史文物、艺术品以及其他具有文化或历史价值的典藏,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但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单独在“文物文化资产”项下反映。

篇8

关键词:会计 税务 要素确认 差异 核算

企业在进行税务缴纳时,会以会计财务为基准,财务会计的报告和资料信息都必须真实、有效,才不至于违法税法通则,与税务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冲突,如果税务和会计在某个项目上出现矛盾或者冲突的话,就要对税务的筹划或者是会计的核算进行调整,税务和会计的要素中存在确认的差异,对于差异进行有目的地明确,能够对会计的核算工作和税务的缴纳工作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一、 税务和会计对收入确定的差异

税务和会计对收入的确定,对销售出去的商品不是以消费者是否收到商品或者企业是否给消费者发货为标准,而是以商品是否在销售的过程中出现风险、商品所得的利润是否已经转移、商品是否继续受到企业的控制和管理、商品与消费者是否还保持购买和销售的关系和联系;企业对商品是否还具有继续控制和管理的权利、商品所得的经济效益是否已经在企业或者相关部分的预算当中等等这些为标准,对收入确定就是以这些因素为判断依据,对税务进行收入确认,销售的商品或者是在途销售的商品是否已经取得销售凭证或者是销售款项。

二、 税务和会计对税前扣除、成本费用确认的差异

会计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和税务的法律法规在进行核算时就有差异,这样的差异就是永久性的差异,属于税前就扣除的差异有:企业员工的工资和薪酬的支出;利息的支出;员工的福利费;救济性或者是公益性的捐赠;运输方面的保险费用以及财产的保险费用;企业进行商品宣传的广告费用;进行业务宣传时的业务费用;员工的工会费用;员工在进行教育时的经费;各种各样的统筹基金和保险基金;佣金以及业务招待时产生的费用等等,这些费用都是在会计报表中能够出现的成本费用,这些费用必须在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上进行处理,经过批准后才能够被扣除。

会计资料信息中的数据都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进行处理的,而且会计资料信息中还会有一些会计方面的数据,比如说:被没收的财物损失、罚款或者是罚金、违法经营法则时的罚款、税收方面的带纳金。意外伤害或者是自然灾害等等,这些也同样是会计的信息资料,非公益性的支出或者是非救济性的赞助等等,财务会计的处理上不能够将这部分的费用支出作为利润费用支出处理,会计利润会相应的减少,应该交的所得税不能够减少纳税的所得,而且不能够作为一项利润进行处理。

三、 税务和会计在资产核算方面的差异

(一)无形资产方面的处理差异

会计的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无形资产,是由价值的资产,而且会将实际的收入或者是成本计算在内,都是确定的实际数据,按照法律程序获得无形资产就是依法所得无形资产,律师费用和注册费用都将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费用,在开发或者是研究过程中产生材料的费用、参与人员的薪酬或者是福利成本费用、开发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租借费用等等,将会直接被记录当期的损益当中,税法还规定无形资产要按照在开发和研究的过程中的支出进行计价。

(二)处理固定资产时的差异

企业的固定资产包括的方面很多,无偿的固定资产、有偿的固定资产等等,固定资产是企业的财务基础,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一般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的方面很多,而且有很多的因素还是不固定的,会计法和会计制度中处理固定资产时要按照会计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税务的缴纳中出现差异。

(三)处理长期待摊的费用的差异

税法通则中明确规定,企业进行筹建和开办的成本费用,应该从经营的月份或者是开始生产的月份算起,在进行分期扣除时也不能够短于五年,会计的准则中也规定,除了建造的固定资产和购置的固定资产外,筹建购置固定资产产生的所有费用都应该属于长期待摊的费用,而且在企业准备开始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时才能够被记录当期发生的损益。

四、 税务和会计在其他核算方面的差异

应付款项指的是不需要进行支付或者是没有办法进行支付的长期借款和应付的账款;对债务进行重组并且收益时,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表明作为资本公积进行入账,不能够作为当期发生的损益,但是现在行驶的税法的规定中指出该计到企业应该进行纳税的范畴,而且是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

五、结束语

税务和会计在要素的确认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进行明确以后,会计的核算工作和税务的缴纳工作就能够做好,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税务的相关法律法规都要符合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准则和原则,在进行会计核算和税务缴纳工作时,一旦出现矛盾或者是冲突就要在差异上找原因,并且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和对策。企业的税务缴纳和会计核算对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讲都是非常关键且必要的,一定要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关云飞.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的差别.2010

[2]吴飞燕.会计—税收差异和英语质量.2011

[3]欧阳关平.新会计税务差异.2011

篇9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会计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性,事业单位会计内容包括对单位内各项经济业务、经济对象、经济事务的记录、反映与监督,以此用来保障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创新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财政部门在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稳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与保障。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变化

1.要素与主体发生变化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没有对要素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将会计科目作为会计要素。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在规定与要求中进一步明确要素,并将其划分到净资产、支出与收支内容之中。此外,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主体是预算资金活动,这种主体内容无法将我国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状态进行反映,并且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在新事业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对单位内的各项财务业务作为主体进行核算,不仅覆盖面广,并且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可以得到体现,不仅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并且能够保证资金的完整性。

2.会计核算内容增加

在旧事业会计制度中,财政性补贴与非财政性补贴没有进行区分,针对这一情况新事业会计制度则根据需求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像增加政府预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与国库集中支付等内容。

3.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有所变化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为了将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反映,很多事业单位会采取固定基金项目与固定资产项目,这种方法所致使的反应计量不准确,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作为主要的资金项目,并且还融入“累计折旧”内容,这样在计算固定资产的时候可以减少非流动资产基金。

4.财务报表结构与体系发生变化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财务报表中所设置的体系、机构无法将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进行充分显示,这种情况会对事业单位实际财务工作造成欠缺。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会计报表与附注内容所组成,其中在会计报表中所包含的内容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以及财政补助表。总而言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现实现了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的协调、统一,并且针对会计报表体系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实现财务报表的完整性。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措施

1.积极构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

伴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我国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了保障,并且在新制度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的、会计假设、会计基本要素等内容均有所增强,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之中,需要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围绕会计核算目的。在实际工作落实中,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将会计核算的职能与作用进行发挥,同时我国事业单位还要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与核算细则,利用这些细则稳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细则一旦制成,那么则需要严格落实,以此保证基础工作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事业单位还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不同岗位之间的权责进行明确规定,只有如此,才能对内部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2.改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物性资产推销会计核算工作

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是最为主要的管理内容,特别是使用年限比较长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重视与关注。根据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解读可以得知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得到明确规定,并且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能够保证实用价值与消耗、磨损价值真实在反映在会计核算之中。另外,在使用固定资产的时候,会产生实际消耗,因此,为进一步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情况的全面性,则需要严格依据新会计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方式将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反映,以此保证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

3.将会计核算基础设定为权责发生制

在事业单位不断改革的进程之中,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需作为主体,权责发生制需作为基础。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缺少经营业务收入,会计核算只能对核算资金的收支问题进行分析,没有将其内容涉及到资金周转问题之上。另外,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发生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呈现出不活跃现象,有部分事业单位为保证自身经济利益而减少国家财政拨款,针对这种现象,则需要事业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积极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其中,将事业单位经营资金周转情况进行充分体现。当前事业单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会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互结合,在体现资产管理公平性的同时,还可以将不同时期下资产进行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进行了完善与修正,在转变财务管理方式、财务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将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真实反映,这种情况不仅可以实现会计管理模式的变革,并且也会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与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发展,完善预算会计体系,对推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发展,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1 概念比较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校,预算会计包括第三产业中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企业会计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行业所运用的会计,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各个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都是用货币来计量,把各种耗费综合地表现为统一的货币量,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2 核算基本前提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与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会计主体、持续运作、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的表述、内容。也有相差异的方面。

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合法性前提的设立。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合法性前提表现为:

对于取得财政预算拨款的单位,在取得拨款时要特别强调合法性,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

对于从社会取得收入的单位,要将取得的收入及收支对比确定的净收益正确反映,并严格按国家法律规定上缴、分配净收益。

核算一般原则比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与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都具有真实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等的表述、内容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相差异的方面。其差异可表现为:

(1)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有,事业单位会计没有。

如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包括谨慎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两个原则。

(2)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没有,事业单位会计有。

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包括专门使用原则,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一原则。

(3)事业单位会计同时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则,而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存在。

如事业单位会计可以按不同的单位类型选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

3 会计要素的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相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相同的会计要素,如资产、负债的内涵、表述都基本一致。

(2)名称相同、含义不同的会计要素,如“收入”要素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名称相同,但内涵与表述有明显的区别。事业单位的收入是广义的收入概念,企业的收入是狭义的收入概念。

(3)名称不同、含义也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净资产和支出。

(4)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企业会计的要素会计等式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 会计等式的比较

两者的会计等式在意义和形式上都不同:

(1)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会计等式表示:

资产=负债+净资产

结余=收入一支出

(2)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式与事业单位会计等式有差异,其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一费用

5 固定资产核算比较

转贴于

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没有与之对应的固定资金。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在对增减固定资产核算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对应的固定基金进行增减的核算,其结果是“固定资产”帐户的借方余额等于“固定基金”帐户的贷方余额。

但也有特殊情况,即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在租赁费未清偿时,“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帐户的余额不等。

6 收入及收入核算的比较

事业单位收入与企业相比,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包括单位自身业务活动所取得的业务收入,

从财政或上级取得的拨款收入,进行业务活动时具有偶发性、边缘性的收入。

这一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对收入进行核算时,设置了多达7个收入性质的科目。而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其收入主要是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预算会计的收入目的与企业会计相比较是非营利的。资产供给者向事业单位提供资产后,不要求偿还或不要求取得与其所提供资产等比的经济利益,而是要求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某类商品或劳务,所以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相应地,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收入也就具有非营利性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因为收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企业与事业单位相比较取得收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收入的核算。不同的收入具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等级帐基础。

事业收入是为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收入,这些收入的目的具有非营利性质,应该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核算;经营收入是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取得收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盈利,为了正确地核算各期损益情况,可以采用权贲发生制的原则核算。

7 支出核算的比较

支出核算的依据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企业取得支出的目的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是为了收入盈利,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支出的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