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意识分层教育

缘起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安心读书,所有劳动应由父辈、祖辈包办,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于是出现了种种怪异现象。现撷取如下几个镜头:

镜头之一:上学书包家长背。每天早晨,不少家长肩背各式各样的书包上学来了,书包的小主人则亦步亦趋跟在大人身后,空着双手。家长说现在的书包太沉重了,孩子稚嫩的肩膀压不得,所以把书包直送到校门口,甚至送到教室里。

镜头之二:卫生值日家长做。每天下午放学后,很多的教室里活跃着男女家长的身影,他们有的搬桌椅、有的提水,有的扫地,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却晃来荡去,悠闲自在。

镜头之三:学习文具家长买。书包、文具、学习资料是孩子们经常使用的个人物品,这本应该由孩子自己选择购买。可是好多家长为了不耽搁孩子的学习时间,只要孩子有要求,家长一切代劳,跑书店、上商场,把文具送到孩子眼前。孩子稍不中意,家长多跑几趟也不在乎。

镜头之四:家中杂务家长包。回到家中,孩子们更是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六年级的孩子还得妈妈姥姥喂饭,说这样是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其他家务活更是不让孩子插手干,孩子的小房间、小书桌都是细心的妈妈早早整理好了,甚至连铅笔都给削好。

反思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能让孩子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从心底里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父辈祖辈这些包办劳动虽充满了爱心,殊不知包办了劳动后,带来了诸多的弊端一包办行为,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权利,让孩子失去了劳动过程的体验,带走了孩子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幸福,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劳动技能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扼杀了孩子们的劳动创造能力。学校该如何对各个年龄段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呢?

对策

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少年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会发生持续不断地变化,呈现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针对这个特点,我们提出了劳动分层教育。

所谓劳动分层教育,就是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不同认知和行为能力不同,采用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劳动分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分层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目标的逐步落实,直至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1.年龄阶段:低年段。

劳动要求:能完成简单自理项目,如自己穿衣、整理自己的书包、床铺

主要活动内容: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

对于一二年段的学生来说,劳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做好身边的小事,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这就是劳动。辅导员对队员提出明确要求,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能完成简单的生活自理项目,并组织开展这些项目的竞赛,要收集爱劳动的典型事例,给队员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开展各种活动激发队员的劳动兴趣。

2.年龄阶段:中年段。

劳动要求:能完成简单家务活

主要活动内容:家务活学着千

儿童一两岁年龄差距产生的心理和能力表现截然不同,按照年龄和年段进行劳动分层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选择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以适应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生理接受力,让他们感受到“步步攀升”的教育过程。辅导员要积极引导队员在家完成简单家务活,在校完成卫生值日等各项劳动任务,还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队员到社区去参加劳动。在劳动实践中,队员们亲身体验到劳动能创造美,劳动能服务别人、快乐自己,深刻认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

3.年龄阶段:高年段。

劳动要求:能独立完成家务劳动,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劳动

主要活动内容:家务活抢着干、田(车)间学着干

篇2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课程;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03-02[作者简介]谢兆萍(1979-),女,江苏江都人,本科,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教师,小学一级。

在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对少先队员们作重要讲话:“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当前,少先队组织要指导队员认真学习贯彻在“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通过引导队员参加力所能及的校园、家庭和社区劳动实践体验,使队员从小懂得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培养队员热爱劳动、勇于创造、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增强队员的身体素质,提高队员的劳动能力。

一、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目标看,注重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相结合

少先队活动课的目标明确提出: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劳动意识,锻炼强健体魄。在此基础上培养队员树立劳动的光荣感,把劳动内化为队员自己的意识,并形成习惯。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教师可带领队员认识科学家王选、袁隆平、吴孟超,劳动模范许振超、包起帆、徐虎,优秀公仆任长霞、丁晓兵等,让队员知道他们就是劳动者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是劳动光荣的典范。使队员了解:没有劳动,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教师要让队员树立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来了解社会、学好本领、将来去改造社会的劳动意识。

少先队活动要与家庭教育活动相结合,教师要督促队员形成劳动习惯。家庭教育活动中可引导队员去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辅导员要引导队员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做亲身体验,并交流畅谈体验的酸甜苦辣,为他们养成劳动习惯创造条件,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习惯还要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悟。少先队组织应定期举办自理能力测试、劳动能手竞赛、“今天我当家”等少先队活动,为队员搭建平台,让队员参与劳动实践,并结合隆重的颁章仪式,增强劳动的荣誉感,潜移默化地加速劳动习惯的形成。

二、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内容看,注重校内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校外劳动实践的锻炼相结合

(一)校内课程设置,全方位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少先队活动课”,进行主题鲜明的专项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的整合,比如结合六年级“劳动与技术”课程中“西红柿炒鸡蛋”一课,开展“最美小厨师”比赛活动。

教师可结合晨会课,对队员在校期间每天的值日工作进行评比:教室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黑板干净整洁,以此评比“最佳值日生”;教室的电灯及时开关、黑板前的投影仪用完就关闭、饮水机的电源线每天放学后就拔离插座,以此评比“最佳节能员”;及时为“植物角”的小花小草浇水、松土、晒太阳,以此评比“最佳小园丁”。

教师、辅导员还可充分利用少先队阵地,对劳动技能的形成推波助澜;利用橱窗校园“劳动之星”,培养队员劳动的荣誉感;利用广播台介绍劳动经验,如洗红领巾的要领、刷运动鞋的技巧、系鞋带的方法等,让更多队员掌握劳动技能。

(二)校外实践锻炼丰富多样,多渠道拓宽队员劳动视野

学校可以大队为单位,开展集中活动,带领队员走出课堂,组建红领巾小记者团、雏鹰假日小队等,开展专项劳动实践活动,走进工厂、农村、城市社区,走访亲友、邻里、家长,与身边的党团员等劳动模范结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如走进田间看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并帮他们拾稻穗、搬粮食,体会“粒粒皆辛苦”。走进工厂,进入车间,看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并体验他们的工作岗位,了解爸爸妈妈挣钱的不易。走到红绿灯路口,看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并戴上志愿者的标志,挥舞小旗指挥人行道上的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体会交规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三、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时间看,注重队员年龄特点的劳动与节日时效体验活动相结合

(一)关注队员年龄特征,开展恰当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教师指导队员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时,要结合各个年龄段队员的特征,有效开展各项活动。低年级队员以简单操作劳动为主,中年级队员以劳动技能培养为主,而高年级队员则更多的是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辛苦,更懂得感恩与回报。如在自理劳动方面,低年级学生能自己刷牙、洗手帕等,中年级学生能自己梳头、洗澡、洗小件衣服等。在自我服务方面,低年级学生要学会铺床、叠被等,中年级学生要学会洗餐具、茶具等。专项竞赛活动同样如此,洗红领巾比赛、系鞋带比赛适合放在低年级中举行,而包饺子比赛、蛋炒饭比赛则适合放在高年级进行。

(二)抓住节日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

每一个重大节日开展的活动都能给队员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结合节日活动开展的专项实践体验活动,既增强了队员的劳动技能,又提高了队员的劳动意识。如“3月5日学雷锋”时教师可带领队员走上街头,拾捡路边杂物、铲除墙壁“牛皮癣”、清扫道路垃圾等;母亲节当天,队员们在家为妈妈炒一盘菜,给妈妈梳梳头,帮妈妈洗洗脚,再抱一抱妈妈,在劳动中培养队员感恩之情;春节来临之际,队员们走进社区,为社区的爷爷奶奶写春联,送祝福;重阳节时,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擦窗户,拖拖地,再帮老爷爷老奶奶捶捶背。通过这些活动,队员们总能受到精神的洗礼。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这是党的十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人生价值的实践成果最充分的肯定。少先队员只有今天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将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游园.少先队社区教育活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8).

[2] 詹小娇.小学少先队组织工作现状调查与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6).

篇3

我19岁高中毕业(年7月),担当民办教师。年11月份考入乾安师范学校,年年底毕业。年3月份正式调入乾安一中任教,任两个班语文课并担当班主任工作。年10月调

入职业高中,任语文课、担当班主任。年3月提升为教导处主任。年3月份调入乾安县教委督学室。年5月份调入松原教育学院。担任职业教育教研工作。

本人学历:年—年在白城地区教育学院函授学习中文专业,年大专毕业。调入学院后,年—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函授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年4月份本科毕业。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师培工作:

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

承担两项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研究。

1、国家教委“九五”课题:制定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个案研究,于年结题.

2、面向21世纪小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技能,素质及相应的落实对策研究。即将结题,(国家级课题研究)

3、省级“试行二、一合段、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课题,年获二等将。

4、省级《“四自”教学模式探索》课题年获二等奖。

(三)论著

1、撰写两篇论文:年12月份在《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发表《因地制宜,灵活施教》文章。年2月在《松原教育》上发表《浅谈劳动技术课与并行学科的联系与衔接》文章。

2、参编11本书:《当代教育新视野》、《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学管理基础》、《中学劳动技术》教材和教参,《小学劳动》教材和教参,《当代小学教师游记选萃》、《中学生职业指导》读本。

(四)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市、省级优质课评选,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平和教学新秀评选活动,培养出省级新秀能手50多人。

2、协助省职教分院召开省级教研会3次。主持召开市级教研会8次。

3、深入基层搞业务讲座6次,内容为《改革教法,提高质量》、《专业课教学模式探索》

4、年组织成立了松原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5、组织了松原市劳动技术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6、组织了松原市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五)表彰

1、年、年、年均被省教育学院评为职业教育优秀教研员。

2、年被评为综合化。

3、年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工作者。

4、年、年获省级职业中学教师技能竞赛优秀指导奖。

5、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和院级先进女教工。

三、拟职能设想:

(一)我市职业学校现状:

我市高职15所,专业课教师300多人,高职在校生800多人。

我市初职14所,专业课教师350多人,学生数1多人。

(二)职业学校存在向题:

1、职业学校生员短缺。

2、专业课实验实习基地短缺,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受很大影响。

3、专业课设置不适合当前社会发需要。

4、缺少一专多能、有一技之长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三)面对现状应开展如下工作:

1、协同市教育局职教科,做好中等职校的招生工作,为增强吸引力,加强职业高中对口升学管理。

2、拓展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由农村初中以升学为主逐渐转变到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同时兼顾升学轨道上来。

3、加大在农村初中开设农业技术课宣传力度,使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都在思想上认识上、达到充分重视,从而出台政策。

4、搞好农业技术课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培训,使之观念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4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问卷调查;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43-02

一、调查目的

在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初中实施这门课程的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部分。采取随机抽样法,对石家庄市的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教师调查选取了20所学校,学生选取了20所学校,调查发出问卷75份,其中,学生卷4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75%。教师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份30份,回收率为85.7%。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信息。本次调查中,男女比例为1:5,女教师的人数比较多。教师的年龄在26~34岁的占40%,35~45岁的占40%,46岁以上占20%,教师的教龄在10年以上的为60%,所教的年级包括了三个年级,其中初一20%,初二60%,初三20%。学生中初三年级为50%,初二年级为40%,初一为10%,也涵盖了初中各个年级。

2.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教师方面:在本次调查中关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只有20%的老师知道,20%的不清楚,多达60%的老师不知道。并且8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培训。说明劳动与技术教育没能得到重视,教师都无法清楚地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所以根本也就不会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学生方面:50%的学生不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包括的内容,20%的学生错误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是班团活动,剩下的30%的学生虽然对此有一些了解,但是也没有正确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四部分内容,更不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3.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

(1)课程的设置。在教师调查中显示60%的学校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程,但是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0%的学校都没有设立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只有20%的学校选择有这门课程。结果表明学校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是脱节的。教师调查中,60%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中,67%的学校不具备条件,基本没有办法开设。并且开设学校的课表上规定每周一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但是67%的学校基本不占用课时,而是在课外进行。

(2)课程内容的选择。《综合实践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为7个部分:①劳动实践活动;②技能练习活动;③工艺制作活动;④简易设计活动;⑤技术试验活动;⑥发明创造活动;⑦职业体验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上课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67%的学校是劳动实践活动和工艺制作活动,33%的学校开设了简易设计活动。其他的内容在本次调查的开设的学校中没有涉及。可见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单一,不能根据以上规定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

(3)课程评价方面。参与评价的人员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等,有的只是教师为评价的主体,有的是学生为评价的主体,有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有的还包括家长。总而言之评价的主体单一,不能很好地把各个主体结合起来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形式,在调查中发现学校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依据单一,评价的方式33%是书面考试,33%是档案袋评价,34%是学生自评。

(4)师资水平。调查发现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所任教的老师67%都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严重影响这门课程的开展。这门课程的开展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有专业的知识又要热爱这门课程。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师经常是让教副科的、年龄大身体不好的教师来教,教师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5)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专门的费用,然而调查显示67%的学校经费不足,而且在教师的调查中,90%的教师认为无法开设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费不足,这也是制约这门课程开展的一个硬性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门课程便无法顺利开展。

三、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石家庄市的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并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不足,课程的内容单一,评价体系不健全,师资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觉得有必要解决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以下是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建议。

四、实施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认识到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加上实习才能树立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成为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知识和技能结构,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改变那种应试教育“纸上谈兵”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

2.改变单一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要涉及到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等方面。所以,课程内容要涉及到规定的每个方面。首先,课程的场所不能只是局限在学校内,要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要与课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然后,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要相互结合。劳动与技术教育不能独立地进行,要和其他活动相互促进。最后,劳动与技术教育内的内容如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也要相互渗透和融合,要把劳动教育贯穿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的学习过程之中。

3.完善评价体系。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在构建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评价办法时,要遵循发展为本的原则,评价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评价办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学生评价的参与者。在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自我评价的过程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学习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开展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等形式。

4.加强师资建设。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知识和实践、智力和能力的综合教育,因此要求所任课的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的素养。首先,所任教的教师是要受过专门的培训的,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熟知,要有相当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阅历。然后,挑选的教师要喜欢并且热爱这门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投身教学之中。

5.加大经费的投入。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和场地不能满足的话,劳动与技术教育便无法顺利地开展,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学校要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投入足够的资金,设立教学专用教室并添置必要的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要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基地,这样,才能在硬件上保障劳动与技术教育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z].2008.

[2]乐素芬.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46-47.

[3]叶德芙.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45.

[4]薛烂.初中劳动与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方法交流,2013,(05):154.

篇5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陶冶,良好的风气主要靠教师去营造。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思想品质方面要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首先,我们初一全体教师凡事身体力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各方面尽量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每个月定期教师座谈,共同学习和探讨教育教学新理论、新形式,共同探讨各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从而保证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再次,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兴趣等,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生活上,抓住各种细节和机会,真诚地互相帮助每位教师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注意协调好教师间的各种关系,使年级组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以上做法,使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一个有坚强战斗力的战斗集体。 二、确立以教学质量为年段工作中心的共识。

学期初即明确本学期的工作重心是:补缺补漏,杜绝偏科现象。为此,我们努力配合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特别是“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都要求及时进行商定对策,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适当的调整原有的计划,及时补漏,以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鼓励积极钻研教学业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寻求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三、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校共教”网络体系。

在学生的管理教育方面,继续努力探索新时期青少年的新情况、新总是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本学期我们分别在期初、期中后、期末前召开年段全体或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每次“月考”后都召开了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班主任主动同家长优质经常性的联系。

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

本学期成功地组织学生参加了学校校运动会、以及“纪念建党90周年演讲比赛”.校园艺术节等活动,同时还配合齐雪老师举行了初一辩论赛寓教于乐;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学以致用;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教育、劳动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学生劳逸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施现状;对策建议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内涵

如今,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内涵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高职院校由于其教育类型的差异,在“立德树人”的内涵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厘清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内涵,对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成效、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至关重要。那么,高职院校应立何德呢?用书记的话概括,“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明大德”就是要求学生能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德,要求学生能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面对诱惑不妥协;“守公德”就是要求学生守社会发展的德,要求学生尤其是干部队伍带头践行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严私德”就是要求学生严自己成长的德,要求他们能够恪守己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切实履行好相应的权利与义务。那么,何为“树人”呢?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即“育人”。新时代高职院校所树之人应是肩负使命之人,崇尚劳动之人,热衷创新之人。其中,树肩负使命之人,是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一步明晰其身上肩负的重任;树崇尚劳动之人,是指要重视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树热衷创新之人,是指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使其能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发展的思维思考未来。

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均在不同程度地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深入分析了解到,在实施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树人”、轻“立德”

立德树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虽经过千年的创新与发展,“立德”与“树人”的本质却始终保持不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主抓“树人”,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轻“立德”,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感染与熏陶,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空怀一身技能,却因道德品质不佳而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二)缺乏多方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想发挥整体育人功能,需综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协同运作,共同为落实立德树人付出努力。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时多以学校为主体,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搭建优秀传统文化长廊、树立先进事迹典型等,甚少考虑到要综合运用其他主体的教育功能和行为影响,与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立德”与“树人”,使得学校立德树人的阶段性成效并不显著。

(三)缺乏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和运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通过文化熏陶这一隐性的教育途径,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通过调查发现,不少高职院校着实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以不同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以期能够达到影响和感染学生的目的。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些学校并没能够取得预期成效,反而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甚至是反感。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可以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影响的优秀传统文化实则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与其行为举止相去甚远。

(四)德育重理论、轻实践

德育并不单单是课程教育,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难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一直奉行着德育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念,甚至花大力气通过诸如针对大学生自身思想状况设置授课内容、结合时事热点与学生开展交流研讨等创新性的授课形式,以期达到德育目标。可见,这些院校也仅仅是创新了理论授课的内容与模式,无一例外的把课程教育当作了德育的全部,但这种创新对学校德育工作本身而言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院校忽视了实践教育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影响以及对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指导。

三、提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成效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首先要健全学校的组织领导体制,始终坚持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做到从顶层加强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视度,进而至上而下布置落实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其次,要从多层面健全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确保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工作人员等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确保学校政策制度有利于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再者,要健全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不同主体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德育考核评价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落实好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评价,如在期末考评时增加学生品德的考核占比,切记以分数高低一刀切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如将师德考评与教师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绩效考核等相挂钩。由此多方面保障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集多方力量与学校共同育人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开展好立德树人工作,需要集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通力协作、共同育人。其中,政府层面要起到引领性的作用,从宏观层面制定政策措施,明确育人目标及任务,时刻监督其任务的落实情况并予以考核评价。社会层面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方面要增强德育的宣传报道力度,强调德的重要性,做到从思想上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活动,力求在“做”中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实现德育的社会功能。家庭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家庭对学生道德的影响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家风家规建设,让学生在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父母的表率影响、教育学生,达到提高学生责任感、道德品质及个人能力的目的。

(三)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教育,为全面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为此,各高职院校可将挖掘凝练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本校的特色校园文化相结合,并以不同的校园文化形式展现出来,以此达到文化熏陶与教育学生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可通过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的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其逐步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从无形中影响并塑造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第二,可通过优秀校友宣传、社团活动开展、网络媒体报道等,开展形式多变、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以具体的活动载体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第三,可通过邀请“校园技能能手”、“劳动模范”、“教书育人楷模”等进行典型事迹的宣讲,通过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模范文化,实现用典型育人、用故事育人。由此,多角度、多层面地抓好、落实落细立德树人工作,以提高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成效。

四、结论

篇7

高中政治课 德育 学生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同时大众传媒良莠混杂,面对着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因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急需加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多年,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却被忽略了。

3.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影响

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质疑和争论,但由于受知识能力及社会阅历的限制,看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对社会负面影响的理解,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材的德育观点往往持逆反态度。

4.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导致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纯粹的灌输、喋喋不休的讨论、翻来覆去的提问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浪费了,以至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割裂开来,结果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因此,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思想政治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2.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以往的政治课堂曾陷于这样的误区,上课满堂灌。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师与学生精疲力尽,但效果却不佳,事倍功半。经过探索,大家形成这样的共识,即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自学、讨论、讲授三结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循循善诱,有的放矢,释疑解惑,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使教与学显得有声有色,相得益彰了。

3.倡导学生自我体验,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自我体验亦即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去操作和感受教育对象的过程。道德教育为了把社会的期望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成分中去,必须让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去活动,将道德理论变成他们直接相关的对象,并在活动中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创造性把握和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者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当情景(包括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和活动条件),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知识对象和活动目标能够在活动中形成有机的统一。在这种情景中,由于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将教育者操作的知识对象变成自己的操作对象,因而能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姿态去感受知识对象的善与真。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因而,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较多地采用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观点。这些课型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乐于参与。一些诸如“人的本性是否自私”、“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假如我富裕起来,该做些什么”等问题,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道德理论变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从而使之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讨论、演讲和参与辩论的自我体验活动中,在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照、比较中,反省或重新选择正确的道德观念。此时,教师的引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4.美化教学心境,增强道德教育的震撼力

教学心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教学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由“心理流”(由具有方向性的知情意等心理要素构成)和“心理场”(具有不同层次,蕴藏精神能量的磁场)所组成的有机的心理结构出发的。良好的教学心境,就是教师整个地沉浸到由“心理流”到“心理场”所组成的有机完整的心理活动时间和空间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中的教师能把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语言、模式等有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能使教师讲解声情并茂,内容结构自然得体。教师良好的教学心境又能感染学生的听课情绪,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师生双方以相应的角色感受着授课内容,使整堂课犹如山巅瀑布,气势非凡,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良好教学心境的形成需要教师“胸有成竹”、“意在课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授课内容,占领教学的至高点,总揽全局;才能使自己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才能使自己的讲课如鼓风之帆,使整堂课如一幅引人入胜的字画,充满灵气。

5.开展活动,创设情景,实现知行统一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 概况 特点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中的违法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据不完全调查统计,2004年-2006年淮安高校保卫部门破获涉及大学生违法违纪盗窃的案件共有49起,其中2004年为13起,2005年为16起,2006年为20起。2006年10月29日晚,淮安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某,在学生宿舍盗窃被当场抓获。据该生交待,其先后在周边高校作案11次,盗窃的物品有手机、学生学习用品等,涉案金额累计4000余元。2006年6月30日下午4时许,淮安某高校学生赵某,在教学办公大楼内趁办公室无人,将一名工作人员的一台手提电脑盗走,因失主报案及时,在保卫人员严密布控下。该生最终在校门口被保卫人员截获。另据我们查阅的资料显示,外地高校如重庆市沙坪区检察2002年至2005年10月,共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51件66人,其中2002年9起15人,2003年11件15人,2004年12件15人,2005年1-10月就有18件21人。犯罪大学生涉及10所高等院校,其中4所重点大学就有43人。常州武进检察院统计:2006年该院共受理在校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10件20人,占在校生犯罪的100%,成为武进青少年刑事犯罪新的增长点。从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其次就是伤害案件。从总的趋势来看,大学生违法犯罪呈上升势头,违犯校纪校规,甚至以身试法者屡屡出现,有些案件在校内外引起极大震动。如:2005年1月8日上午,北京外事研修院心理系一年级学生小民,被刺身亡。刺死他的是其校友,19岁的大一学生小徽。伤害原因只是为了一点口角纠纷(《现代快报》2005.1.10)。过去常有的盗窃、流氓、伤害犯罪案件明显增多,以前较少发生的暴力型犯罪也开始抬头,尤其还出现少数团伙犯罪。如西安某大学5名大学生女青年。包括西安某大学5名学生在内的7名犯罪嫌疑人,在一夜间猥亵了2名女青年。被抓后,他们无知地问民警“关多少天?罚多少钱?”据审查,他们相约在27日通宵上网,28日到义兴旺酒楼住宿。有人提议找个女大学生来玩玩,随即其中一人将他认识的网友郑洁骗至酒楼,学生张矛、董乐提出与郑发生性关系。遭拒绝,郑未遂。几个人又对同学王小靓说道:“你不是认识一个叫‘小心眼’的女同学吗?”凌晨4点,“小心眼”陆艳被王小靓带至酒楼一个房间,四人按住她的手脚,将其(《江南时报》2004.7.16)。

二、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单一

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种罪名;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约为10: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犯罪目标固定,涉案金额较小

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手提电脑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一千元左右,也有极个别因盗窃手提电脑,涉案金额为八千元左右。

(三)侵害客体多是学生

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一般都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舍友)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当然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也有,仅占少数,但被侵害权益者也都是校内同学。

(四)处理结果轻微

大学生犯罪处罚一般都较轻。凡在校内查破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学校一般都不移交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处理,由学校内部按照大学生处分条例和校纪校规给予行政纪律处分。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勤令退学和开除学籍。情节严重的开除学籍。

(五)学历层次一般偏低

在涉案大学生中,一般以民办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生为主。公立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也有,但占的比例较小。

(六)年龄结构偏小

以本科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很少出现。

(七)户籍范围

多以外地来市上学的大学生为主。

(八)犯罪意图主观故意

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在侦查阶段一般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比较稳定,不会出现翻供现象。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苗头的形成与违法犯罪本身一样,有其深刻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诸如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即行为人的原因。笔者认为,其犯罪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思想素质差

由于受资产阶段处由思潮的影响,少数学生入校后不注重政治学习,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思想上缺乏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可贵品质,存在着混文凭的想法。以我院学生为例,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刚入校时,大多数人保留着勤奋、朴实的作风,进入二年级,少数人受社会风气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对学习开始厌倦,对生活开始盼比贪图安逸、享受,讲究吃、穿、玩、乐,有的逐步走向堕落。

(二)缺乏组织纪律性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单一的家庭到学校这个大集体,没有经过严格的组织纪律训练,缺乏应有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道德情操。因此,行动上不严格要求自己,随心所欲,长期下去,难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哥们义气大于法纪观念,往往一点小事可以引发互殴甚至打群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满足不了自己的大肆挥霍,一跃而变为盗窃犯;由于思想空虚而又不甘寂寞,成天游荡在网吧、录相室、游戏机室,最终由天之骄子变成了犯罪之人。

总之,大学生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多方面都是息息相关脉脉相连的。大学生自身也是受其他方面,如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上大多比较不成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原因,是情感比较脆弱的群体。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有增无减的事实表明,当代社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去引导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夹缝之间的大学生。

四、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思考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与其他犯罪具有类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患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合理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一)坚持“智力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

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金钱,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把追求美好的生活愿望同为社会多作贡献的行动结合起来。

育人要育人性的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学校要向学生广泛宣传新时代的英雄、模范,引导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抵制一切落后、愚昧、腐朽的东西。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为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感情丰富,没有走上社会却渴望走上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针对其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悲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

1、建立以宿舍、年级、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调适,消除其人格障碍,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必要时对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给予有效帮助。

2、丰富学校文体活动,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引导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发现多方面的价值,尊重差异,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面人生,热情生活,多交朋友,学会欣赏个体的独特性。

3、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正确交友。学校要教育引导在校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应该以友情为重,并利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友谊,正视同学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学会乐观面对困境,敢于承担责任,待人宽容,使心理经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

(三)多形式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校园内的安全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在校园里开展普法教育,绝不仅仅是单纯地让大学生读法律条文,而应当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感,让他们了解法律是他们生活及健康成长的保障,遵纪守法自然会得到好的效果,靠个人意志去寻求所谓的自由,只会触犯法律。要用科学的方法,从公平、公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去进行教育,并努力改进外在环境。

在大学里设置的法律课应当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不能作为选修课不计学分,应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校的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提高学生的法律观念。

(四)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里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因此要加强和改革高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

(五)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助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生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

(六)家长有针对性的引导

学校对大学生的引导是整体上的、普遍性的引导,而对大学生有针对性、个别性的引导则要靠家长了。因此,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联系,在配合学校教育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七)加强公益劳动教育,让学生融入社会,增强其爱心和责任感

篇9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陶冶,良好的年段风气主要靠教师去营造。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思想品质方面要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首先,我凡事身体力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各方面尽量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每个月定期召开年段教师座谈会,采用集中学习讲座的方式,共同学习和探讨教育教学新理论、新形式,共同探讨本年段教育教学中顾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从而保证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再次,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兴趣等,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第三,工作上的决策,通过各种民主方式,请教师参与,征求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生活上,抓住各种细节和机会,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每位教师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注意协调好教师间的各种关系,使年段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以上做法,使全年段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一个有坚强战斗力的战斗集体。获得学校和社会的赞誉。

二、确立以教学质量为年段工作中心的共识。

期初即明确本学期的工作重心是:补缺补漏,杜绝偏科现象。为此,我们努力配合学校各教研室特别是本年段各教研组,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特别是“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都要求及时进行商定对策,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适当的调整原有的计划,及时补漏,以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鼓励积极钻研教学业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寻求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途径。经常深入课堂调查研究,了解各学科的教学教育情况,通过召开各类型学生会议来了解情况,掌握新动向,研究新问题,制定新方案,拿出新办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力争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不断地更上一层楼。

三、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校共教”网络体系。

本学期更加强同各村小学校长发及老人会的联系,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教育的功能。在学生的管理教育方面,继续努力探索新时期青少年的新情况、新总是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本学期我们分别在期初、期中后、期末前召开年段全体或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每次“月考”后都召开了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班主任主动同家长优质经常性的联系。我们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年段全体科任教师会议,商讨各科的教学与协调配合以及年段班级工作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各科任教师对自己所负责的教学班中存在偏科现象的中、优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课外辅导,并责任到人;年段或班级每月必分别召开一次优、中、差和座谈会;等等。以上措施的实行已见成效,年段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风气不断更上一层楼,获得学校和社会家长的好评。

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本学期成功地组织学生参加了学校第17届校动会、以及“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歌咏比赛”等活动,同时还配合各科备课级开展了许多小型即兴式比赛,寓教于乐;等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学以致用;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教育、劳动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学生劳逸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年段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胜利地完成了初三年毕业年段的第一场关键性的战役——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总体上看,本学期学生的学习、纪律及精神面貌等方面都稳中有升,一学期来,学生的违规违纪现象大幅下降,反之,年段的良好风气,班风、学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巩生率得到确保;这就为下学期的最后冲刺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保障。

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年段还存在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亟待改进的问题:

1、有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沿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2、有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3、年段的教育教学环境同社会上的游艺机室、网吧等想比显得苍白无力,沿需大力加强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4、沿须加强对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针对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正:

1、进一步加强学习,并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讲究工作艺术,彻底改变单一方式,力求工作效率的提高。

篇10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健康状况波动很大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与其它阶段的教育相比更显重要。

对于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初中生活,来到陌生的高中,身边的同学、老师和朋友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同学需要住宿,从此离开父母,需要独自生活,这些变化都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海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来自于海城市各个初中的优秀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是自己所在学校,所在班级的佼佼者,但来到这里之后,他们只是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角色身份的转变,环境的适应等方面,对他们来说,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他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经常忽略了其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随着学生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大、社会阅历的增加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现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人格障碍。正确而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他们学习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

本学期,对我校高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随机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海城高中高一年级部分学生。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采用中国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高一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该量表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10个因子,每个因子包括6个项目,共6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制(从不为1分,偶尔为2分,有时为3分,经常为4分,总是为5分)。

发放问卷前,我们对这次问卷调查的意义和保密性作了解释说明,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据实回答。随机挑选4个班级(高一年级共有20个班级),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8%,无效问卷作剔除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96名被试学生中,各因子异常发生率依次为强迫症状65.2%、学习压力62.7%、情绪不稳定61.5%、适应不良59.4%、焦虑51.7%、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46.6%、抑郁46.1%、心理不平衡41.0%、偏执33.7%、敌对30.9%。从统计结果来看,当前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学习压力一项平均得分高达3.65分,说明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压力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示范性高中,高一学生与一般中学生相比,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承担的学习负担更重,更需要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因而在此过程中极易产生一些情境性和状态性的心理问题。轻度和中度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来改善和消除,否则可能会转成重度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加强对高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从调查结果来看,加强和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俨然已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应当将其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个体的心理学发展规律和要求,并结合当前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链各个方面入手。

(1)加强家庭教育。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而经过调查发现,每一个心理健康状态存在问题的孩子都有着其家庭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应停留在空洞的口头上,而应注意自己平时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不应只注重他们的成绩,而应将重点放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家长更不应将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应将他们当做完全独立的人。孩子表现好时,家长不要只注重物质上的奖励,而应及时夸奖和鼓励;孩子一旦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不应采取打骂的方式,而要平等交流、耐心说服,寻找问题的根源;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家庭成员应保持一致,而不是各自为战。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坚强、负责、有爱心。在学习成绩问题上,不要只关心分数,而是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父母与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应当是平时学习要认真、努力,而无论最后考试得多少分,只要有进步了就应该感到满意。

(2)优化学校教育。学校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不仅是解惑,还要传道。学校教育远远不应当是单纯的智力教育、应试教育,而是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现在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老师和学校仍然存在,这样的老师和学校,就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隐患。学校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应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应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每一位老师都应当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和教育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与其它各项教育工作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细化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伴随学生学校学习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