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

篇1

关键词: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16402

1 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以及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财务运行状况混乱,造成企业经营活动不当,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决策风险。在筹资过程中,企业没有从自身经营情况出发,在筹资渠道、筹资数额上没有进行准确分析,影响了资本结构的稳定性。企业财务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现外汇风险、资本营运风险、利益分配等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等。其主要特征如下:

(1)全面性。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表现在筹集资金、使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资金等财务关系环节,涵盖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内容。

(2)客观性。企业在开展各种财务活动时,存在着两种结果:能够实现和不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

(3)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企业采取各种措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但是并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准确定位,其可变性较大。

2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即为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采取各种方法和对策,对采取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财务风险和财务风险管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2.1 企业财务风险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经营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跨国企业也不断增多,企业财务风险也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的风险增大。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充足的资金基础之上的,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家加大了金融机构监管的力度,影响了企业的筹资决策,企业筹资环境更加恶劣,也增加了企业筹资的风险。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延长资金回收的期限,也加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

(2)企业外汇风险加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企业不断增多,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与合作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外汇结算业务和支付业务,增加了外汇折算风险和交易风险。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发展,国外金融机构进驻到中国市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企业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但也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外汇风险,对企业财务风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企业资本运营及管理的风险加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不少企业采用了重组、收购、兼并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有效运作。随着我国物价的上涨,企业的经营成本也相应的增加,企业资本运行及管理的风险加大。

2.2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从企业经营全过程来看,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也有很大差异。从目前来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比较复杂。从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来看,社会文化、法律法规、市场情况都会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外部环境多样性、复杂性特征,是引起企业财务风险最重要的原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财务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变化情况不相适应,必然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2)企业资金结构存在问题。资金结构是对企业全部的资金来源而言的,对权益资金、负债资金比例关系进行分析。企业筹资决策失误,可能会导致企业负债经营规模较大,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也影响了企业的偿付能力。

(3)没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深入认识。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中必然存在的问题,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财务风险。但从目前来看,不少企业并没有对财务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和认识,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还仅限于资金管理,风险意识比较淡薄。

(4)企业财务关系管理比较混乱。财务关系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财务关系混乱的情况,资金使用和利益分配没有进行严格规定,影响了资金使用的效率,也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风险。

(5)营销决策的财务控制力量薄弱。由于市场竞争不断升级,产品滞销严重,不少企业为增加销售量,普遍以赊销方式来促进销售,导致赊账资金较多,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比较困难,不仅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也增加了财务风险。

3 企业财务风险规避策略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规避财务风险:

3.1 深化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是引起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减少商品直销。同时,还应该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2 规范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流程

从财务风险管理来看,规避财务风险的方法有很多,取得的成效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创新和改革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分别采用降低、转移、回避、分散等方式,以多元化经营来分散和化解风险。同时,还应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减少企业负债经营的规模。企业筹资决策应从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确定筹资规模,选择最佳的筹资渠道和方式,才能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

3.3 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不仅能约束和规范企业的各种不良运作活动,还能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来约束财务管理工作,避免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决策、成本控制中的低效现象的出现,才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3.4 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机制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应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机制,对企业经营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找出企业财务风险的规律,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风险预测机制需要建立在财务信息基础之上,合理规划和安排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的监督机制,在财务风险发生后能够自动发出警告,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严密监控,才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问题,降低财务风险。

3.5 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财务人员的素质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我国企业的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活动也更加活跃,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资金管理理念,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财务风险也大大增加。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开展多元化经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财务风险也不断增加。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的失误,不仅会对企业的资本运营产生不利影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造成严重阻碍。因此,企业应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春梅.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分析[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2,(8):180.

[2]陈国平.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3]李子珺,鄢浩文.集团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12,(36):7577.

[4]左桢,李哲.我国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的规避策略分析[J].中国经贸,2009,(24):116117.

[5]吉泉烨.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J].现代商业,2012,(18):243243.

篇2

关键词 风险投资 企业经营 目标错位 纠偏方略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助推器和高科技巨人的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则是将这些理想变为现实的市场平台。全国风险投资活动方兴未艾,风险投资企业经营目标定位,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理想目标的实现。因此,摆正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目标的关系,纠正其经营目标的错位,对于提高我国风险资本经营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 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

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解释,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是由职业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国际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则将风险投资定义为,凡是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由此可见,风险投资企业一般是指高新技术企业,即从事高科技新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及其服务的工商企业。

从企业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企业都存在一个经营目标定位,即将自己的目标定在产品经营、资本经营,或两者并重。产品经营是指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它主要关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注重产品市场、产品生命周期和销售利润成长。资本经营是指企业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以追求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的。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都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方式之一,但两者从形式上看分别处于不同的层次。前者反映的商品经济,传统企业经营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后者反映的是市场经济时代,资本化企业经营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在当今两者是密切相关,相互兼容的,不可偏废。

高新技术企业是一种运用风险资本进行产品经营的市场主体,或者说“资本化的契约集合体”,是资本保值增值、获得资本收益最大化的载体,因而它对产品经营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本质上是对资本的组织和管理。任何企业的产品经营都是资本经营目标的实现形式,高新技术企业也不例外。所以说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目标,主要应定位强化资本经营,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最大化(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2 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目标的错位

指少数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者,不清楚资本经营的目标,或者将企业产品经营目标与资本经营目标相混淆,只管技术开发与产品经营,而不顾资本的增值和效益,引起企业风险投资者资本损失或报酬缺失,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的一种经济现象。武汉市一家报纸曾经报道过一位“海归”专业技术人士,利用风险投资创办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因经营目标错位而破产的案例。该海归人士声称拥有高新技术而吸引了2 000多万元的风险投资,在光谷创办了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埋头进行新产品研制,不注重资本经营,经过近两年仍未能拿出新产品,研发重点、工艺设计无一成熟,结果创业资本消耗殆尽,还净亏损几百万元,投资者只好让其清算歇业。

结合以上案例和其他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情况,这些企业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倒闭破产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是这些企业的经营存在着目标错位。这些企业的经营者缺乏风险投资的明确目标和风险防范意识。作为知识经济产物的风险投资企业经营者与其说是产品经营者,不如说是资本经营者。根据委托契约,如果他不能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风险与盈利能力之间的特定平衡,争取资本增值的最大化,那就偏离了风险资本经营的目标。

一些高新技术之所以出现经营目标错位,主要是经营者片面地认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通过新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赚取企业利润,而忽视了资本经营。有的经营者把企业经营单纯地看作是产品经营,只顾埋头苦干搞技术和产品开发,不管投入的资本是否有回报,或者有无后续资本投入。由于处于“种子期”或“初创期”,新产品开发和市场风险都非常高,结果是新产品没有开发出来,或者市场没有打开,创业资本已经耗尽,又无后续资本投入,企业只好倒闭破产。

3 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目标纠偏方略

(1)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者应把实现企业风险资本增值最大化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高新技术企业是一种资本化“契约的集合”,他不像早期的企业主(老板)往往是集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于一身,而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理阶层”,拥有独立的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他的毕生事业就是经营资本,他获得的经营大权,是建立在他与投资者签订的“军令状”(企业经营合同)基础之上的。后者选他(或者是自己应聘)来掌管企业,正是看好了他可以给风险资本所有者带来高额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经营失败,便会丧失自己的一切。因此,他的首要职责就维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并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保值增值,把实现企业风险资本增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当作首要目标。

(2)高新技术企业应实现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的最佳结合。一是以产品经营引导资本经营,夯实企业产品经营基础。之所以称作高新技术企业,就是因为它是专门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制、生产与销售的盈利组织。这也正是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吸引风险投资的关键所在。二是以资本经营促进产品经营,实现企业资本增值。在经营者通过自己的技术专利或高新技术产品吸引到风险投资后,就应着手进行资本经营,即在搞好产品经营的同时通过合资合作、收购、兼并、资产重组、企业战略联盟等资本经营方式,最终实现企业上市,以解决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过小和过于分散、缺乏规模效益的弊端,像海尔、海信、康佳、三九等高新技术明星企业那样最终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和跨国经营。三是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好比是风险投资企业这部汽车的两个轮子、或两台引擎。通过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服务,可以创造企业利润,实现企业内部扩张战略;而通过并购、重组、战略联盟、上市等资本经营方式,可以获得资源优化配置效益——企业资本增值,实现企业外部扩张战略。

(3)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者应学会资本经营的知识与技巧。作为教学或人员出身的企业创业者应该加强资本经营知识的,资本经营是一种高级复杂的企业经营活动,比一般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风险更大,对经营者要求更高,补上资本经营这一课,增强资本经营理念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自己的技术团队和经营班底要吸纳和培养资本经营人才,建立企业资本经营智囊团和资本运作组织机构,经常关注企业资本经营业绩,提升企业资本经营水平。此外,风险投资企业经营者还应与风险投资者多沟通,听取他们对资本经营的意见和建议,也可聘请在企业资本经营方面有专长的投资银行、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请它们帮助制定和修改企业资本经营方案,指导企业资本经营活动。

1 赵文明,庞锦.解读风险投资:经典案例与实践[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 赵国忻,曹惠丽.对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用的反思[J].进步与对策,2004(1)

篇3

关键词: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管理;职能转型

1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市场背景下,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即财务与业务独立进行的模式,已经无法展示出其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很多企业都希望改变这种经营模式,转变财务管理职能,以推动财务管理和业务经营之间的有机统一,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以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2关于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应用一定的技术,使财务管理和业务工作之间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的匹配和共享,实现财务业务工作的有效融合,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的业务包含内部业务和外部业务,这两方面的业务都会涉及财务相关事项,因此,在财务业务一体化过程中,内部业务和外部业务都应该受到重视。一方面,企业的日常业务会涉及资金的流动,有资金的流出,也有资金的流入,资金的流动就会产生财务数据,需要通过财务系统处理这些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将结果反馈给业务系统,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经营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外部业务,例如银行结算业务、账款催收业务等,这些业务也都会涉及财务管理工作,因此,需要实现外部业务与财务工作的一体化。企业经营中外部业务涉及财务事宜,可以将相关数据或者信息传输给财务系统,经过财务系统处理之后,将结果反馈给相应的业务系统,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3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编码不同

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编码的不同会影响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建设。当前,很多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会有一套编码,而财务管理系统也会有编码,但两者的编码不同。两种系统编码的不同,导致业务活动中产生的信息难以有效传输到财务系统之中,使财务系统的信息处理结果与实际不匹配,阻碍企业的高效运转。

3.2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编写规则不同

企业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在编写流程的时候侧重点不同,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运行规则。企业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运行规则的不同,导致两种系统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融合,进而阻碍财务业务一体化发展。企业在编写业务系统的时候,通常会以业务流程为主要考量,所编写的业务流程大都便于业务操作,能够顺畅运行并及时得到业务经营的结果。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并不容易,在业务系统中反写财务计算结果,这是部分企业会采取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其几乎没有减轻工作量,反而会威胁到业务系统的平衡。这种操作也会给审核和对账带来麻烦,影响财务人员的正常工作。

3.3财务和业务系统不同步

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会出现财务和业务系统不同步的问题,阻碍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的业务系统主要是跟进企业的经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并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效果。企业的财务系统则需要核对企业的业务数据,计算业务数据,并通过计算的结果反映企业的经营结果。由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作用可以看出,为了企业更好的运转,应该实现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让两者之间互通,及时实现数据的处理和反馈。但是当前部分企业的财务和业务系统还存在不同步的现象,财务系统需要对企业的经营业务进行核算,如果两者不同步,财务核算中出现问题并将问题反馈给业务系统的时候,业务系统可能已经完成了那部分的工作,难以再对工作中存在的失误进行调整。这种财务核算落后于业务运行的工作程序,无法及时反馈企业的经营状况,阻碍企业对业务的管控。

4实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有力措施

4.1科学融合财务和业务管理工作

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存在一定的矛盾,阻碍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需要采取措施,科学融合企业的财务和业务管理工作。首先,可以保持原有的管理方式不变,应用原有的财务核算程序,在这个基础之上,将企业经营的内部业务元素进行分类处理。实现业务元素分类处理之后,可以分析财务核算和业务管理中这些业务元素的影响程度,据此进行科目分类。其次,科学融合财务和业务管理工作的时候,如果完善业务管理流程难以实现,就可以通过核算项目的维护来完成。

4.2加强部门信息共享,促进财务业务一体化

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难以实现,就会影响到企业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一体化运转,阻碍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进程。为此,企业应该完善两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一体化的发展。首先,实现信息共享,需要企业业务工作人员加强与财务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以便于业务发生变化,可以及时将信息传递给财务部门,使财务系统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可以实现财务和业务系统的有效融合,集中处理数据。企业可以统一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编码,建立通用的编码结构,让财务和业务可以在一个平台上维护基础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这种信息共享模式的形成,能够有效提升信息传输的效率,减少问题的产生。

4.3重组业务流程,完善财务信息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如果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不匹配,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等的问题,这种问题会导致财务核算的结果与业务经营不相符,无法反映企业真实的运行状况。为了完善企业的管理,保证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应该重组业务流程,使业务流程中产生的信息能够有效传递给财务核算流程,实现业务经营和财务运算的一致性,促进企业的合理运行。企业经营中还存在财务事后核算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导致业务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影响企业对其真实运营状况的掌握,因而,要实现企业经营中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改变这种核算方式,避免财务核算流程落后于业务流程而产生信息不对等的现象。

5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的有效策略

5.1健全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

要促进企业管理职能转型,就需要促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健全一体化的建设。首先,企业要健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建设,就需要掌握生产经营状况,同时还应该了解财务管理状况,寻找两者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财务管理工作和业务经营工作之间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应该分析这些问题,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问题的不同情况,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分析这些解决办法能否实现。之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促进一体化建设的详细设计和规划,设计规划需要包含阻碍一体化建设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当前一体化建设的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措施,一体化的建设中还会应用到很多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也会耗费一定的资金,因而设计规划中也应该注明健全一体化建设所需要耗费的资金、软硬件设备等。其次,企业做好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设计之后,需要采取措施实施规划方案。为了有效推进设计规划的实施,企业可以设置部门监督管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建设,及时发现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而推动一体化的有序进行。企业也可以加强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提升两部门之间的熟悉程度,进而促进一体化的建设。

5.2强化风险控制

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型,需要强化风险控制工作,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合理控制财务风险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效果,减少企业的经营损失。强化风险控制工作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完成:一方面,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基础上,应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中可以使用预警系统,对财务风险做出预警,提出解决措施。针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做出风险报告,进而避免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推动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在原有的控制财务风险的基础之上,还应该重视价值的创造,使财务工作可以创造价值。此外,还应该合理调整财务部门的职能,之前财务部门需要对业务部门的业务进行核算,实现对业务经营的管理。调整改善之后的财务部门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之上还可以服务于业务。在业务实施之前,财务部门可以针对业务的实际情况,对业务所能带来的价值进行合理的测算,并将测算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给其业务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5.3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因而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型,就应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部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能还存在不足,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此,企业应该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信息化培训,使工作人员都能够准确操作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因为技术会不断更迭,所以企业应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的培训。企业还可以健全财务工作人员的管理体制,针对不同工作人员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培训,促进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的提升。

6结论

总体而言,企业经营中实现财务管理和业务经营的一体化,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虽然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经营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一体化的发展,但是企业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推动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发展。技术还在更新,市场仍在发展,企业应该不断探索,完善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宋开慧.浅析业务财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J].财会学习,2019(25):19,51.

[2]李立成,金翠霞,徐明一,等.基于XBRL的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式构建[J].会计之友,2019(15):34-38.

篇4

一、中小企业为何需要防控法律风险

在现代法治社会,任何市场主体的行为都要处于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之下,每一个理性的市场主体都应当在法律的框架下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法律体系逐步健全,法律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制更为深入和细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环境也更为复杂,同时企业所要面对的法律风险也变得更大、更复杂。尤其是对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而言,一个法律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导致其经营陷入困境甚至迅速消亡。从这个角度讲,中小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对自身法律风险的防范控制。但遗憾的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家企业因经营问题产生法律纠纷面临诉讼,经营者总是希望不惜一切代价以追求胜诉,但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往往是付出高额成本却仍然无法避免败诉的结果。这种“重诉讼轻防范”现象的本质上就是企业经营者尚没有意识到事前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性。

诉讼一旦发生,说明企业实际上已陷入法律风险之中,“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胜诉需要坚实的证据基础为后盾。而一家企业如果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和严密的管理流程,则非常容易陷入纠纷前未保留证据而事后又无法取证的窘境。因此,在企业法律风险的处理上,事后控制不如事前预防。事前防范可以在在源头上消灭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法律风险演化成企业的法律危机。因此,中小企业经营者必须走出“重诉讼轻防范”的误区,将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贯彻于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之中。

二、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点的识别

法律风险点的准确识别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前提乃至关键。对与中小企业而言,其法律风险在企业创立、经营的全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总体来说,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设立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创始时,因法律意识欠缺,往往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有的企业创始人为追求所谓规模和形象,在自身投资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注册资本额,导致企业注册资本不实,从而造成企业及其投资人可能因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在合伙创立企业的过程中,很多经营者未意识到企业章程等企业设立过程中的法律文件对规范企业经营的重要性,盲目套用工商部门提供的范本作为企业设立的依据,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股东意见不一而又缺乏决策依据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僵局。

2.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施行以来,我国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愈加严密。对于企业来说,在劳动关系的处理上面临更多更严格的法律约束。但很多中小企业在用工过程中的做法仍十分粗放,缺乏严格的管理规范。这就导致企业一旦与员工发生劳动争议,往往会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从而导致经济损失。比如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如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需要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但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在用工过程中缺乏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导致被劳动者依法请求双倍工资。这极大增加的企业的用工成本。

3.合同法律风险。合同关系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最基本法律关系之一,可以说任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必须面临合同关系的处理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在合同签署、履行、争议处理的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管理规范,导致经营过程中出现签订的合同对自身不利或者虽合同条款设置对自身有利但在履行过程中失控而最终失去有利的地位的状况。

4.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管理法律风险。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问题是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很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而言,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甚至构成其核心资产。然而很多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问题的处理上普遍缺乏法律意识。要么缺乏对自身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导致自身权利被侵犯而无法有效制止侵害,从而影响企业经营;要么缺乏对他人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的尊重意识,导致在经营过程中因侵犯他人权利而被追究法律责任。

5.财务税收法律风险。依法纳税是企业的义务,但对于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的来说,税负构成企业经营的最主要成本之一。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全面的财务管理规范和税务筹划,导致其避税行为触犯法律规定,使企业陷入随时可能因财务税收问题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尴尬境地,从而埋下巨大的法律风险隐患。

三、中小企业应如何防控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现代企业的一项战略性管理制度,它要求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对各种法律风险都要制定相应的防范预案,从而最大限度防止法律风险的发生。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尽量把法律风险化解在规范的常规管理之中。毫无疑问,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面临降低企业法律风险的现实需要和需要维持较低经营成本和经营灵活性之间的巨大矛盾。因此,如何在不大幅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不降低企业经营活力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设计一套符合其自身特点、满足其现实需要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选择合适的法律风险防范模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建立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外聘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二是在企业内设置专门法律实务岗位,如法务专员。上述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综合考量上述两种模式的特点,以企业内部法务人员为主同时辅以外部律师参与的混合方式应是对大部分中小企业适用的法律风险防控模式。一方面,法务人员全程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可以利用其熟悉企业经营状况优势在事前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发生,或在法律风险发生时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避免风险的扩大。另一方面,如遇到法务人员无法处理的复杂法律事务时,再针对问题类型聘请外部专业律师介入处理,利用外部律师经验较为丰富全面的优势及时控制法律风险的发生或扩大。

2.建立内部法律事务管理流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针对其容易发生的法律风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建立内部管理流程:

规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小企业应围绕员工招聘、录用、工作考核、解聘等环节规范管理流程。杜绝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等严重违反劳动法的现象。避免因公司行为不符合劳动法的规定的而导致风险。同时应完善公司用工规章制度,注意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为企业行使用工自提供直接法律依据。

建立合同管理流程。应在合同谈判、签署、履行、纠纷处理的全过程中贯彻法律风险防控理念。尽量在事前防止合同漏洞,并注意合同履行过程的监控,及时固定相关证据。在纠纷发生后应及时跟进处理,争取有利时机,提前设计处置方案。

建立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机制。一方面,要注意建立对企业自身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保护机制,及时界定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通过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等方式建立保护机制。另一方面,要注意对企业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审查,规避企业经营过程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的情况。

完善财务、税务管理流程。应注意打破企业财务系统封闭操作的经营管理,让法律人员介入企业财务、税务管理过程中,保证财务、税务操作过程的合法性,同时也要提前做好企业税务筹划,在确保合法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企业税负。

参考文献:

[1]徐先明.中小企业如何防范法律风险[J].人民论坛,2011年2月中

[2]杨悦.关于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律适用,2012年,第4期

[3]刘勇军.论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2期

篇5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跨国经营 风险 对策

一、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分析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其进行跨国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和经营失误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 又有内部环境因素。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企业外部因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东道国的政策和政局的稳定性对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东道国政策经常改变、 政局不稳定,企业将无法进行良好地经营, 风险很容易出现。

2.文化环境。文化差异也是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进而演变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排斥, 从而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人力资源风险。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对于如何输出跨国管理人才、如何在当地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仍处于摸索和学习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带来了风险。

4.市场经营风险。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其经营活动要受行业竞争状况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如果企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不能与利益相关者搞好关系, 风险就会产生。

5.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 必然要受到东道国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与东道国社会环境相适应已成为跨国经营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消费者的排外心理所导致的企业经营失败。

6.企业外汇情况。中小企业在跨国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都会面临着外汇风险,一般将外汇风险划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交易风险是外汇交易时产生的风险;会计风险是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会计上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是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成本、价格从而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收入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汇率的变动情况,一旦汇率波动的方向不利于企业经营,风险就会产生。

7.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良好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企业信誉、生产效率、员工士气、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员工利益等。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如果这些方面出现问题,风险就会产生。

8.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部指标。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支付能力、财务结构状态、财务运营能力等。稳健的财务状况有利于企业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风险就会产生。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规避对策

1.建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流程。该流程把观测点作为起点,通过观测事先发现风险的迹象或征兆,进行风险预警、识别。决策中心根据风险情况采取防范与调险的对策,企业对风险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总结,将执行的结果反馈给决策中心和观测点,使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工作计划,以实现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流程如图1所示。

2.建立企业风险观测点,形成动态的风险观测系统。企业通过建立风险观测点,可以对以上八个因素进行实时观测,形成动态的风险观测系统。

(1)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政治风险的观测。跨国经营企业要密切关注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①东道国的政府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政策及其变化情况;②东道国对外来企业的权利进行约束和限制的程度及变化情况;③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出现情况;④母国政府对跨国企业在政治、法律方面能够给予的各种援助。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2)对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风险的观测。按照文化层次划分,可形成的文化风险有物质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制度文化风险、精神文化风险如图2所示。物质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构成浅层风险;制度文化风险构成中层风险;精神文化风险构成深层风险;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在不同层次文化风险的情况;②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③企业跨文化战略的制定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3)对人力资源情况的观测。企业可以观测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是否制定;②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否适应了跨国经营的需要;③人才本土化战略的执行情况。根据以上观测的结果,可以确定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4)对市场经营环境的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行业的竞争状况;②企业与外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两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5)对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营销观念是否与东道国的市场环境相一致;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③公众对品牌的认可程度;④公众对广告的反应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6)对企业外汇情况观测。可以对东道国的汇率波动情况进行观测。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是损失还是收益,一旦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是损失,风险将会产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交易风险状况;②会计风险状况;③经济风险状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汇率方面的风险程度。

(7)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内部领导班子的素质情况;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情况;③企业生产效率的变化情况等。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8)对财务状况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跨国经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②债务偿还能力情况;③财务运营能力情况;④财务支付能力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3.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风险预警与识别。根据以上定性的分析,确定各种风险指标及各项指标的风险程度。风险程度可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级,各项风险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从而可以对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及时预警、识别。

4.建立风险决策中心,制定风险规避的方案。风险决策中心根据观测点提供的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决策。若综合评判结果为较差和差,说明企业跨国经营中已经存在着风险,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以便尽快消除风险;若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或较好,说明企业跨国经营状态良好,当前状况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要及时关注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若综合评判结果为一般,这时也应引起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关注其变化趋势,一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应立即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效地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避免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5.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企业根据决策的执行情况,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中心及观测点,使其及时了解风险的化解情况和实际观测到的结果是否一致,据此决策中心提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之,只有加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分析,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及时预警、识别各类风险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鲁 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2]马春光: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

[3]赵曙明:企业跨国经营研究――兼论中国企业国际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篇6

【关键词】资产负债结构 财务风险 建议

一、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资产负债率偏低。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资产负债率偏低。MM 理论认为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利用负债通过财务杠杆作用,降低资本成本,扩大企业价值,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然而我国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偏低,且在负债结构中偏好使用短期负债进行经营活动,这主要是资金筹措渠道不畅造成的,它们的主要资金来自于自有资金,外源资金很少,这种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使企业不能获得财务杠杆效应,企业本身决策的最优资本结构无法实现,无法使企业加权平均成本最小,企业价值最大。

(2)负债结构不合理。负债结构是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50%左右较为合理,偏高的流动负债水平将增加上市公司的资金周转风险,是公司经营的潜在隐患。我国民营企业在负债结构中偏好于使用短期负债来进行自己正常的经营活动,对长期负债使用很少。

(3)上市民营企业重股轻债。改变目前我国企业负债过重的状况,利用股票融资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过分依赖股票融资方式。不愿意发行债券。融资优序理论则认为企业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是混合型筹资,最后是权益资本融资。保证企业控制权的稳定。而我国不少上市的民营企业把发行股票视为公司融资的最佳途径,认为发行股票,企业不但可以永久地占有这部分资本。不必像银行信贷和发行债券那样需要到期还本,而且可以减少利息支出,增加利润,提高工时的经营效率。因此,认为权益资本越多越好。这同国际上债权融资兴起、股权融资衰落的局面正好形成强烈的对照。

(4)过于依赖外部筹资。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融资平均比例不到5%,民营企业亦是如此,过于依赖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中,上市公司过度偏好股权融资,通过配股方式的融资占相当比例。从每年的配股情况来看,基本上只要符合规定,达到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都会申请配股。根据新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顺序是先内部融资,也是利用留存收益筹资,其次选择债务融资,最后才是外部股权融资。可是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与新优序融资理论的结论是相反的,实践上,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这些发国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内部融资多年来一直保持在50%~60%,外源融资比例一直在50%以下,并且来自金融市场的股权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徘徊,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严重依赖外部融资的现状是不符合证券市场发展规律。

二、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1)无力偿付债务风险。民营企业本身的资金短板,财务上对负债无力偿还的风险更大。对于负债性筹资,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用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者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企业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这些因素都会使负债经营不仅造成上述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而且还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2)民营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自有资金利用率。假设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税前资金利用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那么借入的资金就会获得相应的利润,而且如果这个民营企业不足够支付利息的话,就需要用它的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这个利息,从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我们知道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在现今社会的财务状态下是可以降低自身的资金利用的问题,达到利用率降低,从而实现民营企业的经营达到更大的利润。

(3)民营企业再筹资风险。由于负债经营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大,对债权人保证程度降低,企业投资者也因企业风险增大而要求更高报酬率,作为可能产生风险的一种补偿,会使民营企业借款筹资成本大大提高,难度加大。企业过度负债导致财务债务负担过大。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还本付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若是信誉好的企业,可以很容易地举新债还旧债;但是信誉不好的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就不愿再给此企业提供资金,再筹资能力也就降低了。

三、优化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建议

企业负债经营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负债经营又利弊并存,由于民营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因此民营经营者在决定举债经营时必须权衡利弊,尽力去寻求最佳资本结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如何兴除利弊,强化负债管理,合理有效地负债就成为企业负债经营的核心问题。

(1)完善资本市场,拓展多元化的融资工具发展民营经济,首先要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完善资本市场。在国家宏观层面加强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监督作用,可以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格局,实现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适当放宽政策以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发展民营经济。各级政府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以拓宽民营企业的债务融资渠道。要梳理分析现有的经济政策,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让二者都参与市场竞争。我国民营企业应充分根据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融资经验,结合我国各地的实际,考虑上述资金筹措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合理运用创新金融工具。民营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创新金融工具,如金融期货,股指期货等等,要对金融市场变革进行深层次总结,合理运用的同时要在节奏、对象、力度、防控能力等方面进行阶段性总结,不但要考虑当前,更要立足长远,保持民营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2)确定企业负债经营的负债规模和负债结构。企业的负债规模取决于所有者与债权人的认同程度。负债规模通常是用资产负债率指标来表示的,资产负债率的大小与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直接相关。同时,预计负债比率的高低还应考虑以下一些情况:销售收入的情况,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较高的企业,其负债比例可以高些;经济周期波动情况;行业竞争情况;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情况。除了要考虑企业负债规模外还要仔细分析企业负债结构。一是考虑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二是资产结构,长期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应少利用短期负债,多利用长期负债或者发行股票筹资。三是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企业可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大小,分别选择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或向资金市场拆借,还可以引进外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去发展,速度太慢,极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打败。民营企业要想壮大,在残酷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自身积累和资本运营并进。国际上有实力的大企业,都是在完成自身积累之后,走资本运营之路。现在民营企业已完成自身积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应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充分运用资本经营。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在这个债务限度内,应在资金数量上及时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同时又力求不造成资金过剩,以免减少权益收益。

(3)选择适合的举债方式。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举债的方式由过去的单一向银行借款,发展到可多渠道筹集资金。筹资方式主要有:向银行借款,这仍然是企业举债的主要渠道,也是企业的首选;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当今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筹集融资方式,成本低,使用灵活,在交易活动中,可以背书转让,在资金紧张急需现款时,可以在银行贴现取款;发行企业债券,向企业内部发行债券,可以把职工紧紧团结起来,但筹集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向资金市场拆借,通过金融机构组织,对某些企业的闲散资金通过资金市场集中起来,然后再借给那些短期内急需资金的企业;引进外资,即从国外引进资金,但需要考虑汇率风险。

(4)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后,下一步就是怎样管理好资金。这就要求在做投资决策时,应尽量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以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在资金的筹措上,也应以需求为依据,举债过多或过早都会使资金闲置,增加利息负担,造成资金浪费;举债不足或延迟又会影响企业经营,使企业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企业管理还应在产品结构、质量、经营、工作效率等方面切实统筹规划,实现企业管理最佳状态,提高资金利用率。

参考文献:

篇7

一、强化财务监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必要性

(一)财务监督管理是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之一,是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强化产权约束,依靠产权制度自身运转的内在机制,构建企业内部决策、执行和约束职能相统一的有机体制,从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财务监管方面自动地防范和避免背离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从而实现对资产运营过程中的产权控制,硬化产权监督。财务监管制度是构成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机部分,在内部约束机制运行中发挥财务监督职能。这种监督具有及时性、有效性、经常性、自觉性特点。可以说,其作用于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监督是企业外部任何监督所无法取代的。

(二)强化财务监管制度是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需要。在一人企业或小型私营企业,所有者往往是经营者,财务收支完全是由自己决定,显然财务监管是可有可无。但是,一个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下的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中,投资者无力,也根本无法事必躬亲地实施经营与管理。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规范运转,需要在组织上和机制上采取对经营者及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采取有效的财务监管。

(三)有效的财务监管体系有助于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有效的财务监督控制体系,可以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使企业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序进行,达到科学合理配置资金,依法有效组织业务收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业务成本开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及时、准确反映现代企业财务状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督。从而通过规范的财务监控和财务管理活动,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财务监管可以强化现代企业风险控制。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监管,完善财务预警尤其必要。而加强财务监管不仅是企业外部投资者及监管部门的需要,更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财务监管有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督促企业坚持合规经营,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章经营,赢得投资者及监管部门的信赖,避免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树立规范经营的社会形象。

二、强化财务监管的原则性

有效的财务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平衡。要充分调动各级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做到层次分明、责任明确。

(一)全程监控原则。财务监管活动应渗透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贯穿于企业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等各个环节。只有做到对企业经济业务全过程和财务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监管。

(二)分级监控原则。为确保财务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财务活动,由适当的财务监管主体进行监控,实现管理界面清晰、层级分明。达到既要维护投资人权利,对财务监管的权限适度集中,尤其对重大财务事项的监控,也要维护企业作为独立经营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

(三)制度化原则。为有效加强财务监管工作,必须将财务监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制定科学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规范财务监管程序。

(四)内外监管结合原则。由于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和内部利益的影响,内部财务监管对部分不规范的现象可能忽视。结合外部监管,可弥补内部财务体系的疏漏,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完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水平。

三、强化现代企业财务监管的策略性

(一)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企业自我约束,规范经营的保障,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为投资者监督经营管理提供体制框架,为经营管理者施展才能搭建平台。而企业的财务监管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在这种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上,从而确保企业规范经营。

(二)健全财务监管组织架构。在企业设立财务监管机构配备总会计师,实行财务委派制应当是现阶段强化企业财务监管的有效组织架构。财务监管机构专门监督企业各级单位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及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总会计师重点监控所属公司、分公司和子公司的重大经营计划及预算的执行情况,确保资产经营考核指标和其他重大经济事项的全面完成,参与重大的经营和资金运作工作;实行财务委派制有利于对企业的财务实行垂直领导,避免因利益关系而受制于本企业的领导,减少财务违纪违规现象的出现。

(三)完善财务监管制度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监管办法,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财务监管制度化的重要措施。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财务监管应体现法律监督、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原则。内部控制制度是实施财务监管的有效手段。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系统,使财务监管程序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全方位控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报告等措施,全面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

篇8

【关键词】企业财会部控制 防范企业风险 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防范的有效手段,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引起企业风险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企业风险的防范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伴随着内部控制的执行,使企业的风险从识别、计量、处理到风险的防范,在各个不同环节进行监督与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的关系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以内部管理制度为基础,企业经济的协调、风险的监控、保护企业资源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为目的,在企业内部对生产经营过程建立控制体系,使企业内部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将企业风险控制程序与企业风险控制方法进行规范化,组成为一套完整的控制体系。

企业风险防范又称为企业的经营风险防范,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制定各种风险防范的管理条例。企业风险防范主要是包含财务风险防范、技术风险防范、资金风险防范、对外投资的资金风险防范等。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防范相互紧密联系,二者在最终实现的目标上保持一致,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就是为了防范企业日常经营风险而制定的,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也是企业风险防范组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相互配合。

二、企业内部控制在防范企业风险方面的作用

(一)内控在防范企业财力风险方面的作用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风险,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产生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增加,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降低企业内部财务工作的随意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该能够强化企业会计的内部监督职能,及时发现企业潜在的问题,对产生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从企业内部开始防范、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内控提高企业信息正确性以防范风险

合理、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企业信息的正确性、保证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及误区、财务信息的差错及时纠正,使企业的各个流转环节得到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因此,企业内部控制通过提高企业信息的正确性,来防止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管理、财务方面的风险。

(三)从保护企业财产方面来防范风险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财务部门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核算,对企业财产、物资的真实性、准确性提供保障,企业内部控制能够直接对企业的材料成本、人工费用、机器设备等进行预算,将企业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找出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偏差,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对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行控制,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从而减少企业财产方面的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等各环节进行监管,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企业的损失。

三、企业内部控制是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针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运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经营情况作出评价,审查出企业内部潜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完善、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护企业的财资安全,提高企业信息质量、管理水平,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将企业内部控制渗透到每个部门,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实现企业内部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控制能力,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发现企业内部薄弱环节,使企业内部控制在风险防范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健全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风险防范机制要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分类,对各种不同的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等;而企业外部风险包括:市场竞争、政治风险等,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筹划,运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识别各种不同的风险,对这些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进行有效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执行、监督、审计过程中,对企业的风险防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价,对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管理及控制措施,近些年来,我国内部控制机构长足发展,许多大型企业内部都设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机构,从不同层面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等诸多问题进行监控,重新定位企业的内部控制经营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企业应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使内部控制机制与风险防范意识相互结合,加快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保证企业内部监控制度的有效实施,使企业经营过程出现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这些已经成为企业当前的首要任务,使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金彧防,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5 (2):32-38,94.

[2]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2008年5月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篇9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前提,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根据新的审计准则,总体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的缺陷及具体认定本身固有缺陷也会造成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审计的最根本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来进行设计。会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和相关经营风险的副产品,①其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不恰当或存在缺陷,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3.经营活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经营风险,而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关键经营流程。

4.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财务报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因素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

5.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差错和舞弊,如果内部控制不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下面的审计风险评估中,我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①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注重于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是从经营风险的评估入手,评估企业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和漏报。目前审计人员的一般做法是:在各种情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水平应该高于50%;反之,如果有某种迹象表明有可能存在重大错误,就应该将企业经营风险定为非常高的水平,甚至100%。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3个具体步骤如下:需要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各要素所占的权重以及各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最后将各要素风险值与其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企业经营风险值。即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其中,x表示各指标(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y表示各指标(要素)所占的权重,而P表示各指标(要素)本身风险的最大值(为一常数)。下面举例说明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

步骤一、经过对企业经营风险要素的识别,从指标体系中,选择一部分指标来进行计算。它们是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状况指标,资产营运效率、安全边际指标,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等。

步骤二、确定每个指标的取值A=企业长期偿债能力,B=盈利能力状况,C=资产营运效率,D=安全边际,E=顾客满意度,F=市场占有率,G=主营业务市场份额,H=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I=合格产品比率,以上指标取值均为1—5分。

其中1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强、资产营运效率非常高、安全边际程度非常高、顾客满意度非常高、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大,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短、合格产品比率非常高。5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弱、资产营运效率非常低、安全边际程度非常低、顾客满意度非常低、市场占有率非常低、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小,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长、合格产品比率非常低。运用专家意见法,通过反复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假设每个指标取值如下:A=3B=3C=3D=3E=2F=5G=4H=2I=2

步骤三、运用矩阵技术,得出9个参数的相关重要性(即各自的权重,见表1。需说明的是,本举证仅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多元比较,而未采用高等数学中矩阵来求解。矩阵中每一数字表示该数字所载列的参数相对于该数字所在行的参数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相关加数值(即各自的权重)是由其上一行的平方根除以4得出。因此,可以计算出个指标的权重如下:步骤四、计算企业经营风险根据公式: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可知,企业经营风险=(1*3+2*3+3*5+3*1+2*1+5*3+4*2+7*2+7*2)(/1*5+2*5+5*5+1*5+1*5+3*5+2*5+7*5+7*5)=80/145=55%

(二)企业控制风险的评估

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要素效果的函数。审计人员无法改变控制风险水平,仅能评价控制系统和评估未能揭示出错报的概率。如果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控制政策与程序与认定不相关;(2)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3)取得证据来评价内部控制显得不经济。那么审计人员可以将控制风险定为100%,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如果审计人员将控制风险定为100%以下的某一水平,则要执行下面的步骤来评估控制风险的水平。

1.根据识别初步评价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先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流程,识别相关的控制风险,对控制风险水平作一个初步的评估。了解内部控制时,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每一结构要素中制度和程序如何设计;(2)这些制度和程序是否得到执行。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控制风险识别的结果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

2.通过控制测试降低估计的控制风险水平

审计人员决定通过有效方法进一步降低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时,可以设计追加的测试程序来进行,包括3种方法:重新执行、进一步观察和文件测试。审计人员进行测试时,应该对3个层次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即对最高层、中层和最低层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由于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可以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来更好地了解,所以大多数审计人员在没有实施控制测试时都不愿意将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水平。

3.控制风险的计量

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按层次可分为3个控制层次,即最高层、中层和基层控制。每一个层次都是一个子系统,3个层次中的每个层次的可靠性程序决定着整个内部控制的可靠性。控制风险为:C=1-P;P=P1*P2*P3其中,C表示控制风险,P表示内部控制的可信性,P1、P2、P3分别表示最高层控制的可信度、中层控制的可信度和基层控制的可信度。首先,对最高层控制所设计的控制风险指标包括权力决策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达标率。这些指标越高,则内部控制设计相对较为健全,控制风险较小。在中层控制流程上,所运用的指标主要为评价管理部门设立的全面性、互为牵制作用性指标,当这一指标越高时,即管理部门的设计越全面,各职能部门之间能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则控制风险就可能会小些。在基层控制流程上,评估控制风险的指标主要有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岗位轮换率,业务操作的换人复核率,稽核程序执行率,稽核统计差错率,稽核重大事项的及时报告率等。当这些指标比率较高时,控制风险相对较小。上述控制风险评估的计量结果与控制测试的测试结果相结合,就可具体地评估出控制风险。

(三)检查风险的评估

检查风险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程序有效性的函数。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其水平的高低与被审计单位无关,而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有关。审计人员能够控制检查风险,但受审计资源、审计时间等要素制约,以及审计人员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检查风险不能根除。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同,检查风险是根据审计风险模型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即:检查风险=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随着审计人员实施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变化而改变。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财务分析 ; 企业管理;意义;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enterprises are fac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market environment,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ly fierce form. To achieve modern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s becoming the new direction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has no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the financial analysis of enterprise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have an irreplaceable role. We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enterprise financial analysis and financial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argeted some reinforcing measures to comprehensive study on financial analysis application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Keywords: financial analysis; enterprise management; significanc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所重视。通过财务分析获得企业在某一段经营时期内的财务信息,并据此制定经营的方向或者是调整发展的战略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鉴于财务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如此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有必要对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探讨,以确保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长久的经营发展以及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

一、做好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正确的管理决策财务分析是对企业最近资产、资本的基本状况以及运营的情况进行信息的收集及整理的过程。这些信息最终以各种财务报表的形式传递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手中,对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资本运营的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与判断,可以检索出企业在经营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从而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或者是调整方案,以保证企业的合理运转。

(二)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有利于企业合理的规避经营中的风险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总会因为外部的经营环境的变迁或者是内部的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这样或者是那样的经营风险。比如说,资金周转能力下降造成资本的积压、现金流吃紧面临断裂、资本利用率低下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以及市场开发受阻造成资金回流减慢等等。财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各种风险最终的表现形式。做好财务分析在有利于企业经营者了解企业财务现状的同时还有利于经营者在分析的前提下合理规避财务风险。

(三)做好财务分析是企业合法化经营的首要条件

当前企业的经营已经不仅仅关系着经营者和国家两个方面了,同时还关系着企业员工的利益以及股东、股民的合法权益。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已经越来越为人民大众所关注,这也是当代企业经营发展的社会立足点。从另一方面来讲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公开也是国家税务部门对企业经营的基本要求。因此说做好财务分析是企业合法化经营的首要条件。

二、财务分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对财务分析的认识和意识

现代化管理体系纳入到我国企业经营中的时间还比较短暂,目前我国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比较重视的还是经营利润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在管理中也比较倾向于各种资源的管理,对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还缺乏一定程度的认识和重视,对财务知识以及财务管理手段缺乏系统的学习。

(二)企业财务分析往往太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性的分析

只重过程或者是只重结果都不是正确处理事情的出发点。在现在企业的财务分析中, 大多数的企业往往将企业的经营利润作为财务分析的重点内容来对待。普遍认为企业只要盈利了就说明运营状态良好。往往忽略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作用,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链管理和现金流管理对于控制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投资产出比率以及资本运营的能力有着根本性的提高作用,并非简单的实现盈利那么简单。

(三)企业财务分析只是作为事后分析存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分析应该做到事前分析、事中分析以及事后分析整体实施, 即在会计期间最初就应该对企业的财务信息与状况进行收集与分析,对所要发生的财务事项进行评估和预测。在财务事项发生的过程中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有助于对财务事项进行很好的管理与控制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效果,实现最初经营管理目的。事后的财务分析有助于对各种财务事项进行经济上的评价以便于改正其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