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式

篇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支气管哮喘; 缓解期;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7-0039-02

doi:10.14033/ki.cfmr.2016.27.019

世界范围内非常普遍的多发病之一就是支气管哮喘,这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正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所以全世界都应该对支气管哮喘的有效防治给予高度重视[1]。支气管哮喘可以被分成三种,分别是: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及慢性持续期,其中在缓解期采取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能够预防和降低支气管哮喘临床发作概率。利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基本原则完成各环节调治工作,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对缓解期哮喘的有效治疗十分有利,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并且降低支气管哮喘临床发作程度。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产生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都达到相关诊断标准,同时排除精神异常者和合并全身严重疾病患者。按照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8~70岁,平均(49.5±4.6)岁,病程为1~5年,平均(2.6±0.8)年;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7~69岁,平均(48.3±3.9)岁,病程为1~7年,平均(3.1±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解痉及抗炎等基础治疗手段[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手段。如果是肺虚型患者,就应该实施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治疗基本方为:白术10 g、黄芪15 g、防风9 g。采取水煎方式处理药物,患者每天服用1剂。如果是脾虚型患者,就应该实施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治疗基本方为:法半夏10 g、陈皮10 g、党参12 g、茯苓12 g、白术12 g、甘草3 g。采取水煎方式处理药物,患者每天服用1剂。如果是肾虚型患者,应该实施金匮肾气丸治疗。治疗基本方为:牡丹皮10 g、泽泻10 g、附子10 g、山萸肉10 g、熟地黄12 g、茯苓12 g、桂枝6 g及山药15 g。采取水煎方式处理药物,患者每天服用1剂。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哮喘症状体征具体量化积分[3]。基本治愈:所有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且积分减少不低于95%;显效:各种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积分减少不低于70%,同时在95%以下;有效:各种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有所改善,积分减少不低于30%,同时在70%以下;无效:各种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没有改变,并且积分减少低于30%。其中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502,P

2.2 两组哮喘症状体征具体量化积分对比

接受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哮喘症状体征具体量化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哮喘症状体征具体量化积分为(3.25±1.55)分,明显小于对照组的(4.83±2.9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气道慢性炎症主要疾病之一就是支气管哮喘,其是由不同细胞(包括气道上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肥大细胞等)与各种细胞组分参与的一种疾病[4]。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到哮喘疾病的产生,其中哮喘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是过敏体质和所处外界环境带来的影响,哮喘病因及具体发病机制依然不是非常清楚。对于传统西医治疗方式来说,其主要通过控制急性发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虽然目前治疗药物以及治疗方法均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可是依然无法显著降低哮喘疾病复发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有超过40%的哮喘患者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和不重视哮喘缓解期的及时有效治疗有关。同时,因为哮喘气道炎症相关学说的构建导致糖皮质激素变成了临床防治哮喘疾病的第一线药物,可是如果用量过大或者是长时间使用这种药物,就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或者是出现药物抵抗症状,最终使得患者依从性降低。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能够减少激素实际使用量,有效减短患者的病程,降低哮喘发作概率,将西医治疗方式及中医治疗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站在中医角度上看,哮喘病理基础就是宿痰伏肺,会由于劳倦、外邪、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而触发,使得肺气宣降功能降低[5]。长时间反复发作,同时寒痰伤、痰热耗灼机体肺肾之阴以及脾肾之阳将会耗伤正气,等到缓解期的时候会产生肺脾肾等虚弱症状。如果肺虚卫外不固,并且脾虚积湿生痰及肾虚摄纳失常,就会对肺气之升降造成影响,使得哮喘非常容易受外邪诱发,出现反复发作及缠绵难愈等各种慢性特征。所以,重视缓解期的有效治疗,能够减轻并且降低哮喘发作概率。此外,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也倡导应该在缓解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治疗哮喘疾病。

本组研究中,以12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接受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手段,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同时观察组哮喘症状体征具体量化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唐立伟,冯蕊,许国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4):1714-1715.

[2]易兴亮.中西医结合与传统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15,27(1):47-49.

[3]董丽萍,党小伟,张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9):1563-1565.

[4]房体静,冉宝兴,严宏彬,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3,20(9):48-50.

[5]江剑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患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6):131-132.

篇2

1.1治疗方法1.1.1研究组均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式。50例患者均行输卵管通液术治疗,于月经净后3d开始使用输卵管通液,药物组成:5mg地塞米松,8万U庆大霉素,4000U糜蛋白酶,以及20mL生理盐水。按照1次/2d的方式连续治疗3次,并于下1月经周期按照同样的方式治疗,连续进行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每次连续治疗后7d禁止性生活,并进行消炎处理。同时,联合中医通管药方治疗。药方组成:20g穿破石;白术与党参各15g;香附、当归、薤白、丹参、没药、赤芍、路路通、泽兰以及王不留行各10g,穿山甲和三七各6g,甘草5g;各药物联合水煎后取药汁早晚2次服用,1剂/d。服用时间:月经净后开始,连用3周为1个疗程,共用3个疗程。用药期间使用避孕措施。1.2评价方式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1年:①对比两组治疗后基本情况,包括输卵管通畅率、1年妊娠率、宫内妊娠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作统计对比。②对比两组综合疗效。有效:治疗后输卵管炎症减轻明显,通液阻力减小明显,且无返流或返流不明显,但未受孕;显效:治疗后输卵管炎症消失,无返流,通液无阻力,可受孕;无效:治疗后输卵管炎症未减轻,通液阻力未改变,返流明显;或以上症状出现加重;无受孕[3]。1.3统计学分析以上统计数据用SPSS15.0软件处理,所统计的计数资料均以χ2验证,P<0.05为相关对比存在显著差别。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基本情况治疗后,研究组输卵管通畅率90.0%;1年妊娠率76.0%,其中,宫内妊娠率74.0%;并发症发生率2.0%(1例异位妊娠患者)。对照组输卵管通畅率74.0%;1年妊娠率52.0%,其中,宫内妊娠率48.0%;并发症发生率6.0%(3例异位妊娠患者)。对比显示,研究组治疗后基本情况相对更佳(P<0.05)。见表1。2.2两组综合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92.0%,显效率78.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治愈率54.0%;研究组综合疗效更为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篇3

【关键词】 中医;急诊;治疗

急症治疗需要医生对病人的突发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并及时的对症治疗以挽救病人的生命。而内科急症正是急症治疗的难点与关键。随着近几百年间西医的日益壮大,人们更多的选择用西医治疗的方法去代替中医治疗,尤其是在面对内科急症发生时,人们更是普遍认为西医会对治疗内科急症更有帮助。这使得我们几千年发展流传下来的经验几乎无用武之地而且逐渐走向衰败。这种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回顾其发展历程,正视现状,分析原因,重树中医内科急症治疗之风,将其发扬光大。

1 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发展历史

1.1 古代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发展历史 最早论述中医内科急诊的书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它奠定了内科急症治疗中热病的基础。将中医内科急诊的辨证论治大大推进一步的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他所著的《伤寒论》记录了对急性出血、急黄、高热、昏迷、暴吐、暴喘等急症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治疗急性热病的专著。到唐代中医急诊发展迅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很多治疗急病的经验。明朝吴又可著《温疫论》,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这些法则方药对于我们今天治疗内科急症都有十分显著与重要的意义。

1.2 现代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发展历史 1983年,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急诊工作座谈会上,经讨论决定把中医急症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学科水平标志的高度。1987年,举办的中医急症学习班为现代中医急诊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2年,第二次全国中医急诊学术会议明确提出急症治疗三原则: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199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学术会议正式提出中医急症工作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科水平的标志,是中医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具有历史性的理论。时至今日,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并仍在为其发展不断努力。

2 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基本原则

中医内科急症治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例如肺痨病人咳痰带血为标,阴虚火旺是本,在病人突发咳血时,会先治咳血即治标为先,待其病情稳定后再调理治本。中医认为怪病久病重症多淤,因此应用活血化瘀中药能明显改善内毒素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有些重症甚至可以用针刺放血的方式来排毒。清热解毒、菌毒并治对感染性急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一方面可以消炎抗菌,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抗内毒素作用,保护机体免受损失。

3 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独特之处

与发展迅速的西医相比,中医内科急症治疗有以下三点特色:一是辩证论治。众所周知中医是标本兼治,但是在面对内科急症时,我们采取的治疗方式往往取决于病人的实际情况,一般都会以治标为先,使得病人尽快脱离险境。当其生命特征平稳之后,我们会及时改进治疗方案,对其进行深度调理,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二是宏观整体监控。中医治疗最基本的四点就是望闻问切,而宏观整体监控则充分将这四点融合。在对病人进行内科急症治疗时,可以对其精气神变化,脉象,舌象及身体内部气血的细微的变化进行整体监控,这对病人整体情况的掌握十分有益;三是复方整体治疗。由于中医治疗采用的是标本兼治并结合整体调节,因此,治愈的可能性大且日后病情多不会反复发作,能达到良好的根治效果

4 中医内科急症治疗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我们正在积极地加大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投入力度,但是现在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情况还是很严峻。一方面是墨守成规,缺少创新与发展。在治疗方法上多选择以前有记载的方法,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对已有的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另一方面,并没有抓住当前发展的趋势,应借鉴西医发展的一些方式,比如大量的深入性的临床试验,用来研发新型的治疗性药物。我们应该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充分的创新研究相结合,发展出更多速效高效的多种治疗途径。在药品方面也要研制出更多的给药途径,不能一味的只是耗时费力的熬制并口服,可以像西药一样,口服药物、冲剂药物、皮下注射药物等形式。只有不断跟紧时展的脚步,我们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的挑战,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5 如何发展中医内科急症治疗

针对上述的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发展道路上的几点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建立专业的医疗队伍。完善的治疗设备及专业的医疗团队是治疗急症的必要条件。专业的手术室及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应对内科急症时,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快速的准备工作,否则就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性状况,给治疗上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问题。而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面对危机情况时,具备高素质的团队可以及时作出应变,用其过硬的专业知识针对各种突发状况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这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才能真正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病人生命。

加强基础研究。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于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让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人能进入内科急症治疗领域。在研究课题申报过程中也要严把质量关,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以提高整体研发水准。内科急症种类繁多,在发展内科急症时应该有侧重,将其中心放在中医比较擅长的病症上,例如闭、痉、厥、脱、大出血等常见的且能发挥出中医治疗特色的病症。

丰富中医药品的种类,增加针类制剂。在急症治疗过程中,可以说是分秒必争。传统的中药需熬制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故研制更加快捷方便易使用的针剂及片类的口服药品更是迫在眉睫。融合现代工艺技术,将传统的草药汲取精华后制成新型的制剂,这在安全性及有效性上有了更稳定的保证。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给药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例如,综合针灸、口服用药、外敷用药等多种方式,进而达到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6 结 语

目前,我们还是面临着重重的困难,需要不断的努力去进行基础研究并深度钻研提出新的具有革命性的观点来推动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以及传统中医的复苏,相信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优势一定会越来越突出,中医内科急症治疗也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乔之龙.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9(3).

篇4

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11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应用传统的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应用中医内外治结合治疗方法,并给予加强化护理,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应用中医疗法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加强化的护理能够保证治疗的更有效地实施,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关键词:中医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93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71-02

本研究中对我院的55例患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应用了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对应了强化的护理,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于2013.05到2013.12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110例,其中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在28到77岁之间,平均年龄(55.8±3.5)岁。患者的发病时间为1个月-2.6年之间,平均(9.8±0.8)个月。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各例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本研究所有入选对象均经过X线以及CT诊断,并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休息,药物加饮食补钙,应用止痛药。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如鹿瓜多肽、血栓通等。

1.2.2观察组。在常规应用药物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手段治疗,如中药熏洗,截血膏,微波治疗等。基本配方:急性子30g,伸筋草12g透骨草15g,防风10g,泽兰20g,寄生15g,苍耳子40g,地丁20g,苦参15g,莪术25g,三棱25g。

1.2.2.1截血膏。敷与病人患处,每日一次每次敷6-8小时后应取下。

1.2.2.2中药熏洗。取基本方25g药包放于清水中。嘱患者躺在熏洗床上,熏患处皮肤,注意保温,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1.2.2.3微波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应用超短波或者中频波进行治疗,超短波每日一次每次四十分钟,中频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1.2.3护理措施。①宣教: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相应的宣教,解释治疗的过程以及目的,告知患者配合方式以及治疗的禁忌症等。②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以及发展程度调整治疗时间。③熏洗时,把患者功能受限的部位作为重点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内收、外旋以及屈髋等练习。④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定期评定,提示患者功能恢复进展,帮助患者树立信心。⑤饮食护理:应禁食辛辣刺激肥腻之品,应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⑥做好八防,严格进行交接班以及护理记录。

1.3效果评价标准[2]。基本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坏死灶消失,骨质恢复好。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影像检查坏死灶大部分恢复。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关节活动度改善,影像学检查坏死灶部分恢复。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影像检查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5.0数据库,采用X2检验或者t检验整理数据。

2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均完成了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是由于机体虚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加上外邪入侵导致经络不畅所致,肾气不足、骨不生髓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重要的病理机制[2]。中医药的外法治疗结合相应的心理护理调护能够使药物通过皮毛直接渗透到肌肉、韧带以及骨骼,达到通筋活络、活血祛瘀以及调养气血的作用,弥补了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足[3]。配合的加强化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调养身心,加强病情观察,加强饮食治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易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中,对我院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收到较高的治疗有效率,证明中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确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庆华,吴昭克,庄至坤,等.中医辨证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3):24-25

篇5

【关键词】逍遥散;经前期紧张;临床效果

经期紧张症状通常出现在育龄妇女身上,临床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反复出现一些行为、思维以及体质方面的变化,但这种症状会在月经来潮之后短时间内消失。这一病症由于更倾向于精神科,因此在早期被称为“经前紧张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病症被发现还与女性体内其它器官有所关联,因此被更名为“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我院根据这一状况,创新采用逍遥散这类中医药物治疗经前期紧张,希望能够对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有所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患者均为我院在2011年7月-2013年7月这两年时间内收治,共80名,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大为41岁,最小19岁。所选取的患者经前期紧张情况最短时间为半年,最长时间为5年。患者均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1.1.1 经前一周到两周时间内出现情绪异常状况,精神紧张,容易脾气暴躁。另外,患者身体上会感觉到疲劳,面部、腿部出现肌肉浮肿状况,感到全身乏力。部分患者出现胀痛,肠胃功能较弱,存在腹泻症状。

1.1.2 研究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间在一季度以上,并且紧张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工作学习。患者在月经前期出现紧张情绪呈现出周期性特征,伴随月经来潮与消退呈现出程度上的变化。

1.1.3 经诊断发现,所有患者在月经后半期体内孕酮水平呈现出低下状态,但雌二醇浓度呈现出偏高状态。同时,患者催乳素呈现增长状态,一般增长量在每毫升30ng左右。经过体温检测发现患者黄体功能下降。中医检测发现,患者舌苔偏白且薄,常叹息。患者舌质正常,脉相弦滑。

1.2 一般方法

将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人。两组患者治疗方式如下: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让患者采用口服维生素方式,口素维生素B以及维生素C。患者每天3次服用谷维素,剂量约为25毫克,同时服用20毫克的维生素B6[1]。患者口服时间需要在月经来潮前两周开始,直到下月同期为一个疗程。本次治疗共三个疗程。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逍遥散加味治疗方式。这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由多种中药材共同组成。本次研究主要用到的中药材有:15g炒柴胡、10g香附、10g当归、10g钩藤、10g白芍、6g陈皮、10g炒白术、8g青皮、6g甘草以及12g茯苓[2]。

这是基本药材,加味药材需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决定。若患者存在胀痛感,可以另加15g王不留行与15g路路通;若患者情绪躁动甚至达到狂躁状态,可另加石菖蒲15g、琥珀25g以及30g磁石;若患者胀痛难忍,可另加15g穿山甲、15g夏枯草以及15g橘核[3];若患者肢体浮肿,可另加15g泽泻与15g泽兰;若患者头痛(由肝郁气滞所致)可另加15g黄芪与15g。

同样,这种治疗方式也应在患者月经来潮前两周开始服用,至下月同期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记录数据进行汇总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P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三个疗程之后的临床表现,观察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采用显效、有效与无效三个程度来判断,各程度判断指标如下:显效――患者在疗程结束后的月经期间没有出现情绪暴躁情况,内分泌状态基本上恢复正常,患者胀痛感与四肢浮肿情况消失,内分泌状态趋于稳定,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有效――患者情绪状况明显好转,但仍旧存在一些内分泌失调症状。经跟踪调查发现情绪紧张状态没有复发,患者对治疗结果比较满意;无效――患者情绪紧张状态没有得到明显好转,少量患者紧张状况加剧,患者在月经期间持续胀痛,四肢浮肿情况无明显改善,对治疗结果不满意。两组患者对比情况如下表:

3 讨论

经前期紧张在出现时间与消退时间方面基本上与女性月经来潮与结束时间保持一致,其规律大致为月经快要来潮之前一周到两周时间开始逐渐加重,在行经期间的前两天达到紧张情绪高峰,之后逐渐消退直至消失[4]。这种情况属于月经病范畴,需要调节内分泌,因此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治疗更能够达到调养效果。逍遥散作为中医的一种,能够对女性体内肝郁气滞情况做出改善,调节内分泌,缓解紧张情绪。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看出,采用逍遥散加味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女性经前期紧张状态,梳理情绪,通过中药达到对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效果,并且帮助患者降低血雌二醇与泌乳素,让内分泌趋于正常状态。总之,在临床上采用逍遥散来治疗能够达到缓解经前期紧张的功效,并可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调节加减药物,达到针对性治疗效果,适合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青.逍遥散加减在月经病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23):74-75.

[2]杨可可.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月经病临床应用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10):888-889.

篇6

关键词:消化性胃溃疡;中医;治疗效果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选择我院在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2例消化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消化性胃溃疡患者7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每组36例,其中中医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为31~50岁,平均年龄为(39.84±5.26)岁,病程为1~25年,平均病程为(5.38±2.42)年;西医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为29~49岁,平均年龄为(39.68±5.12)岁,病程为1~24年,平均病程为(5.24±2.36)年,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研究中对比数据可比性较强,此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方法

1.2.1西医组治疗方法 西医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式,即给予患者奥美拉唑进行口服,20mg/次,2次/d,为期4w的连续治疗;同时给予患者阿莫西林进行口服,0.5g/次,3次/d,给予患者甲硝唑进行口服,0.4g/次,3次/d,为期2w的连续治疗[1]。

1.2.2中医组治疗方法 以中医辨证理论作为依据,将消化性为溃疡患者进行中医分型,并根据不同的分型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分型为肝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寒型、气滞血瘀型[2]。具体治疗方法如下:①肝胃湿热型,此型的患者治疗的重点为疏肝、和胃、泄热,给予化肝煎进行加减治疗,处方为:牡丹皮12g、黄连9g、青皮9g、佛手10g、陈皮10g、山栀子10g、吴茱萸6g、甘草6g、白芍15g;②肝郁气滞型,此型患者的症状为频繁嗳气、痛处不固定、胃脘胀痛、经常叹息,主要受到情志因素的影响,其治疗的原则为疏肝理气、止痛,给予患者柴胡疏肝散进行加减治疗,处方构成为:柴胡12g、白芍12g、川芎9g、郁金10g、延胡索10g、香附10g、炙甘草6g;③脾胃虚寒型,此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脘腹隐痛、脉迟或沉、舌苔淡、呕吐清水,此类患者的治疗原则为和胃止痛、温和健脾,给予患者黄芪建中汤进行加减治疗,处方构成为:黄芪20g、白芍15g、大枣13g、炙甘草8g、桂枝9g、延胡索12g、郁金12g、白术12g;④气滞血瘀型,此型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嗳气吞酸、太喜善怒、胃脘胀痛,同时因为情志不遂病情也会随之加重,脉弦、舌苔薄白,因此,其治疗原则为理气、化瘀止痛,给予患者失笑散联合丹参饮进行加减治疗,其处方构成为:炙甘草6g、砂仁6g、方药丹参15g、当归12g、延胡索12g、香附12g、蒲黄10g、五灵脂10g[3]。以上处方均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加减治疗,1剂/d,分为早晚2次服用,为期4周的连续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①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当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胃镜检查显示胃溃疡呈现愈合的状态视为显效;②当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胃镜检查显示胃溃疡减少大约50%视为有效;③当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任何变化,甚至是有加重的趋势,经过胃镜检查溃疡范围几乎没有减少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4]。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中中医组和西医组两组患者的对比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整理和分析,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计数资料均用χ2进行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经过不同的治疗,中医组36例患者中达到显效的例数为19例(52.78%),有效的例数为15例(41.67%),无效的例数为2例(5.56%),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西医组36例患者中达到显效的例数为10例,有效的例数为15例,无效的例数为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9.44%,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P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中医组患者发生恶心的症状者1例,发生率为2.78%;西医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症状者9例,发生率为25.00%,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对比P

3 讨论

消化性胃溃疡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比较常见,主要包括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常发人群为中老年患者,该病致病原因主要有生活及饮食习惯不规律、吸烟、胃酸、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应用、胃蛋白酶异常、胃十二指运动异常等等,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5]。其临床表现为嗳酸、反胃、烧心、呕吐、嗳气等[6]。在临床上一般采用西医方式进行治疗,但是有较多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也并不理想,本院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方式进行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

综上所述,在消化性胃溃疡治疗中采用中医治疗方法有确切的疗效,同时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小丽.中医治疗消化性胃溃疡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72-72.

[2]李甲光.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66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4020-4020.

[3]尚朝南,杨定荣,段济平,等.60例消化性溃疡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500-501.

[4]陈元野,韩春明,陈元穆,等.研究中医治疗消化性胃溃疡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9):193.

篇7

关键词:温针灸;腰椎间盘突出;针灸疗法;功能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慢性骨科疾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不断增高,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疾病。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相对较多,中西药内服外用、针灸、局部封闭、按摩、推拿和牵引等都是临床上应用于该病治疗的可用方法。近些年,有专家指出功能锻炼配合针灸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可以恢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正常活动功能,能快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改善生存质量,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并降低致残率。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功能锻炼配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效果的改善情况,以期为临床医学提供参考依据和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组别之间的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和病程)进行差异统计学分析,最终组别之间的患者具有可比性,见表1。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依照该评价体系对100例患者进行诊断,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

1.2方法 两组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法治疗,温针灸、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要进行TDP照射和功能锻炼配合。

1.2.1温针治疗 穴取肾俞 、白环俞等穴位。操作方法:让患者持俯卧姿势,伸髋,保持放松状态下呈四肢放松状。使用指切进针法,取直向腰间盘的方向入针,点燃施灸,1次/d。

1.2.2针刺加TDP照射 针刺处方、针具、操作方法均与温针治疗相同,但不施灸。用TDP照射患者腰部,以患者不感到灼痛为度,留针40 min。

1.2.3功能锻炼 卧硬板床休息和制动,下肢自然伸展,嘱患者下肢尽力训练,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带腰围下床等活动逐渐过渡到腰背肌肉力量的锻炼和恢复。

1.3评价方法 由专业人员进行临床效果评定,标准为:患者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诊断结果展现在根本上属于正常为有效;患者的症状依旧存在为无效。按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评定。优:直腿抬高大于70°,下肢感觉、运动、肌力正常,腰腿痛消失;良:直腿抬高较手法前增加30°,但小于70°,下肢肌力4级,偶有轻微腰腿痛,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可:直腿抬高较手法前增加15°,但小于70°,下肢肌力为3级腰腿痛较手法前减轻,偶尔使用止痛药;差:手法前后无变化,甚至加重,需用止痛药。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和GraphPad Prism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通过P值来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经过了临床疗效标准的评测后,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优异,其疾病的症状控制更为理想(P

2.3 MacNab评分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MacNab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在临床上表现为腰腿疼痛,中医采用正骨等按摩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病情。在正骨的同时,传统的物理针灸,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加强疾病的治疗效果。中医学更多的采取针灸结合温针灸等方式,起到温热疗和针灸针刺疗法的双重效果。针灸治疗是一项成熟且实用的中医措施,降低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者的炎性症状,疏通患者的经络。传统的推拿疗法伤不到肝、胆、脾、肾等脏器,没有不良反应,安全可靠,促进血液循环,温通脉络,活血和血,具有温经散寒,通调血脉,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的功效。

腰椎间盘突出属中医"骨痹""筋痹"范畴,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活活动。在治疗中,依据患者的情况,尽最大限度的选择最适宜措施,做好医治工作。针灸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在治疗后的效果,能有效地平稳病情,达到长期的控制目的。近些年温针灸融入到常规治疗中,对于疾病的控制良好,加强患者的预后,没有出现常见不良反应,对于平稳患者的心情,提升治疗依从性有所帮助。

当前,已有学者发表使用功能锻炼医治腰椎间盘突出的报道。采用功能锻炼,依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设计个性化康复计划,部署康复作业,指导患者将日常生活活动经过多次反复训练。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接受功能锻炼配合温针灸的患者MattaMacNab评分要较接受针刺的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全杰.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6):1424-1426.

篇8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胃溃疡 治疗体会

胃溃疡是是上消化道黏膜受到胃酸与胃蛋白酶消化作用而出现的一种慢性溃疡,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胃痛,若未进行积极的治疗,则会引致出血、穿孔,甚至出现癌变的情况。对于胃溃疡的治疗,临床大多使用西药,近年来,我院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胃溃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3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3例,女性55例,年龄介于22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2.4)岁,病程介于4个月到42年之间,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伴随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反酸、食欲不振、嗳气的症状[1]。138例患者中,胃角溃疡87例,胃窦部溃疡22例,幽门管溃疡8例,复合型溃疡13例,多发性胃溃疡8例。排除标准:伴随其他严重的心、脑、肾、肝疾病;经活检溃疡有恶变可能;未按时按量服药;资料不全者。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3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9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来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69例患者,病情一般者口服泮托拉挫胶囊40mg,每日服用1次,连续服用4周;阿莫西林0.5g,每日服用3次,连续服用两周;替硝锉0.25g,每日服用2次,连续服用2周。病情较重或合并出血者住院治疗,治疗方案采用第六版《内科学》治疗方案执行[3]。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上述西药治疗的方式上,配合中药进行治疗,中药基本组成:黄芪18g当归9g白芍15g延胡索15g乌贼骨15g锻瓦楞15g香附12g白芨15g乌药9g甘草9g

治法:温中健脾 行气止痛

加减:根据第七版《中医内科学》证型分型加减。寒邪客胃加生姜、吴茱萸等;饮食伤胃加法夏、山楂、枳实等;肝气犯胃加柴胡、川芎、陈皮等;湿热中阻加黄岑、黄连、藿香、苍术等;淤血停胃加丹参、蒲黄、三七等;胃阴亏虚加沙参、麦冬、生地等;脾胃虚寒加肉桂、生姜、薏苡仁、山药等。中药治疗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制定,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则可酌量减轻黄岑用量[4]。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戒烟戒酒,忌食不易消化及生冷食物,停服其他治疗药物。

1.3 疗效评定

治疗完成后,对所有患者行胃镜检查,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显效即溃疡面完全愈合,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即溃疡面基本愈合,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无效即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5].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经t检验,期间比较以x?检验并以p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一些改善,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胃溃疡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是造成胃溃疡的主要因素之一,截止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单一的药物能够治疗胃溃疡,抗幽门螺杆菌已经成为治疗胃溃疡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人体胃部环境之中,西药的抗菌活性较低,极易出现抗药性,且幽门螺杆菌主要生存于胃液与胃粘膜皱褶位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杀菌难度,导致西药的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显著的疗效[4]。从中医辨证的角度而言,胃溃疡属于胃脘痛、痞证的范畴,中医认为,胃溃疡主要是胃气郁滞,胃居中州,为气机升降枢纽,肝主疏泄,能够促进气机升降运动,只有肝胃的密切配合,才能够达到治疗的效果。近年来我院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胃溃疡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达到显著的效果,中药药物包括黄芪、当归、白芍、延胡索、乌贼骨、锻瓦楞、香附、白芨、乌药、甘草。现代药理研究:黄芪能提高机体内CAMP水平,使细胞生理代谢作用增强,细胞生长旺盛,因此有利于胃内溃疡面的愈合,促进胃肠消化机能的恢复。当归能兴奋胆碱能受体使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加强机体消化功能。白芍含芍药甙,能松弛胃肠平滑肌,故可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延胡索含延胡索乙索等十几种生物碱,既能镇痛,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又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之功。乌贼骨主要含碳酸钙,有中和胃酸,缓解呕酸及烧心症状又可促进溃疡面炎症吸收。锻瓦楞含碳酸钙、磷酸钙,制酸止痛作用,其内所含的胶质与有机酸和胃酸作用后,可在溃疡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出血减轻局部疼痛。香附、乌药均有镇痛作用,且香附又能促进消化液分泌。白芨含黏液质,能保护并促进溃疡面愈合。甘草成分FM100与芍药甙有协同镇痛作用,其提取物甘草次酸可促进溃疡愈合。本组调查结果也显示,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一些改善,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总而言之,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胃溃疡能够缩短患者病程、强化治疗效果,该种治疗方式的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使用[6]。

参考文献:

[1]田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78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12(20):32-35

[2]冯福洪,孙月梅,汶明琦.四神汤为主配合西药三联法治疗中焦虚寒型胃溃疡30例[J]. 现代中医药. 2011(02):102-103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2004(02):384-392;480-485

[4]白雪梅,张庆远.白及粉、三七粉、乌贼骨粉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胃溃疡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03):79-80

篇9

关键词:温针灸;肩周炎;疗效;结果;

中图分类号:R3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35-01

肩关节周围炎,被简称为肩周炎。主要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感,肩关节疼痛与活动不便受限而且日益加重,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发病常在于50周岁左右的中老年人身上,特别是女性劳动者占比重较大。肩周炎患者若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将会导致肩关节失去能动力。我院针灸科收诊了160例肩周炎患者,并采用温针灸治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先获得了很好的成效,现将其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现将来我院门诊就诊,并在符合肩周炎诊断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患者进行观察。依据就诊次序按照随机的数字表格分为常规的针灸治疗组(28 例)、温针组(32 例)。这两组患者根据性别(例)、年龄(岁)、病程(天)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 1。

(2)治疗方法

1常规的针灸治疗

要求患者采取坐位的方式,医师选用1~1.5寸的针灸针为工具,首先用75%酒精对针灸针与患者的相关皮肤进行消毒,然后从、肩前、大椎、曲池、腕骨、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同时要对3个阿是穴进行针刺,刺中穴位且得气后,将针停留20分钟至30分钟。患者每天必须就此方法针灸1次。每2个周为1个疗程。

2 温针灸治疗

要求患者采取坐位的方式,医师选用1.5寸以上的毫针为工具,首先用75%酒精对针灸针与患者的相关皮肤进行消毒,然后从、肩前、大椎、曲池、腕骨、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同时要对3个阿是穴进行针刺,刺中穴位且得气后将针停留在原地不动,接着用一个圆形纸片刺穿套在每一支针灸针的底部保护皮肤,随后选取半径1.5cm、长2cm的艾条放置在针柄上端,在点燃艾条时必须注意要远离患者皮肤3cm左右,在燃烧过程中要使患者感觉到温热,要十分注意避免出现灼伤皮肤的现象,艾条燃烧完后要立马更换,每一个穴位每次都应使用3支艾条。每天一次,每一次应20分钟,2周为一个疗程。

(3)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肩周炎的疗效评定为:1、基本痊愈:肩关节相关的疼痛感消失,肩关节活动能力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2、有效:肩关节疼痛感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能力有着明显的改善。3、转好:肩关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疼痛感减弱。4、无效:经过治疗以后没有任何改变。}

二、结果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2)。

温针灸治疗率为 68.7%,常规的针灸为 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温针灸治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的针灸;温针灸治疗有效率为 96.9%,常规的针灸为 85.7%,2 组比较χ2=1.2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肩周炎是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主要表现为肩周关节疼痛。根据肩周炎的病发特点,我们将肩周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是一种特发性肩周炎,而继发性肩周炎在相关资料记载与分析是指继发于患侧上肢创伤和手术之后的肩痛和关节僵硬。据中医学认为:气血虚弱,肝肾亏损,血不养筋,复感风寒湿邪,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受阻而产生肩部麻痹。

温针灸特意用毫针进行针灸,并在针尾放置艾条,将艾条点燃后,热量通过针体传输至人体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这是一种针灸与艾条共同来使用的方式。这种治疗方式可以使经络顺通,血液流通顺畅,祛风、散寒等功效。针刺肩、肩、肩贞等穴,可调节人体局部经气,使局部气血畅通,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体内物质的代谢与吸收,可控制机体的炎性反应,缩短炎性过程,减少粘连。选取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位可行气活血止痛,达到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滑利关节的效果。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针刺期间医师指导患者要不断的加强肩部的活动的锻炼并注意保暖,这样可使疼痛尽快缓解,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宏,赵婷,刘保延,刘志顺.条口穴不同刺法对肩周炎疗效差异的观察,中国针灸2006:26(10):729_731

[2] 彭跃.肩周炎的综合疗法与痛点注射疗效比较.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40):181_182

篇10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之肿瘤,也是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肌瘤主要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纤维组成,故也有子宫纤维肌瘤之称,但子宫肌瘤实际来源于平滑肌细胞,临床都称为子宫平滑肌瘤。由于子宫肌瘤大小不一,肌瘤小且无症状,故患者自觉有肌瘤情况几乎为零。基本于体检或普查,或有少数压迫出血症状就医方可发现。

1治疗中的特殊性

子宫肌瘤由于症状不明显,故不太引起自身重视,加之有陈旧观念认为子宫肌瘤不会有影响,待长大后行子宫切除。给早期发现治疗带来影响因素,且单一行手术治疗不是最佳治疗方案,应结合妇女实际情况、身体状况、肌瘤大小、个数多少行选择性治疗方能取到良好效果。

2治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经过多年妇产科工作,在实践中体会到子宫肌瘤虽为妇女良性肿瘤,治疗效果一般也不错,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保留生育功能凡有生育功能及生育需求者在治疗子宫肌瘤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生育功能,对此类患者在非不得已情况下可不行子宫切除术,应采用其它保守治疗方法。

2.2保持内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以及对生活的追求渴望,在治疗子宫肌瘤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到内分泌功能的保持,特别是调节功能的保持。故使用激素治疗时切勿顾此失彼。

2.3功能的同时避免漏切在行手术治疗时,应认真检查,肌瘤的大小、个数,在不影响功能的同时应避免漏切,特别是较深的肌瘤应彻底清除。

2.4个体化治疗原则对每个患者治疗必须采用个体化选择原则,应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年龄、身体状况职业家庭背景,肌瘤的多少及数量包括生长部位来选择治疗方式,治疗效果会更人性化和合理化。

2.5动态观察了解肌瘤变异情况通过就医(如:自觉压迫感、排尿障碍、阴道出血等)或体检普查者发现子宫肌瘤,但治疗者毕竟少数,没有发现者约占妇女总数20%尚有潜在存有大小不等的子宫肌瘤。一部份绝经后妇女子宫肌瘤不是常规性缩小而是继续增大,表示有继发变性发生其中也发生恶变。故对子宫肌瘤应予行动态性观察了解,并充分重视肌瘤变异情况,一旦发生变性应立即手术中断。

3子宫肌瘤治疗方法

3.1手术手术治疗是大多子宫肌瘤进行治疗的方便简捷方法,它有见效快彻底的优点,但对于不能手术治疗者应选用其他方式。

3.2手术方式的选择

3.2.1传统开腹手术如肌瘤数量多,小深层肌层多见,可选择行传统开腹手术。优点是手术方便快捷,缺点是小的深层的肌瘤不易发现易漏掉。一般适应用子宫切除术及子宫次全切术。当肌瘤超过三个月妊娠子宫大小,或经过治疗仍月经过多、造成贫血者、当肌瘤充塞盆腔引起排尿障碍,甚至尿潴留以及合并恶性肿瘤时可用开腹手术行切除术。

3.2.2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为了腹部不留疤痕或个别腹部肥胖者,子宫肌瘤不超过三个月妊娠子宫大小(7-10公分之内)。加之阴道宽松无子宫脱垂者可选用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优点是创面小恢复快失血小。不留腹部疤痕可充分利用这一手术特点。

3.2.3腹腔镜手术如肌瘤均少为浆膜下三个以内,可选择行腹腔镜手术此手术创面小、流血少、损伤小、恢复快、病人可减少痛苦,但受肌瘤大小及个数限制存有一定选择性。

4保守治疗

子宫肌瘤保守治疗一般在肌瘤不超过10公分,肌瘤位于浆膜下或肌层内,无症状者且处于快绝经或绝经者在出血时以减少出血可行保守治疗。

4.1药物治疗可选用雄性激素,促性腺激素,配合对症止血药治疗,以此对抗雌激素,对抗肿瘤生长。通常选用甲基素10mg/次/日。也可用丙酸酮25mg,每周1次肌注。使用雄性激素时用量不超过300mg,以防止男性变。

4.2促性腺激素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以缩小肌瘤体积及促进绝经到来。

5中医中药治疗

子宫肌瘤就其临床表现在中医“瘕”范畴。即为妇女下腹部包块。历代中医均认为妇女下腹部包块系外因风寒邪入侵或湿邪。因热邪与气血搏结,气血运行受阻发生。而瘀血内停是本病的主要原因,通常中医根据其发病机理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疗方法。

如子宫肌瘤过大超过妊娠子宫三个月大小并有明显压迫症状粘膜下肌瘤出血且伴严重贫血有感染者,不适宜中医治疗。子宫肌瘤较小症状不明显可选用中医治疗,可用桂枝茯苓胶囊、宫瘤清胶囊等中药调理。

6中西医结合治疗

凡西医手术治疗前后可用中医进行术前术后调理以增强体质,配合治疗及促进康复为目的也会取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