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门近几年来不断加强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甚至在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幅上做足文章,其中一至六年级优秀古诗文70篇,七至九年级古诗及文言文共计50篇,另外还有 120 篇的篇、段背诵。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尴尬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推荐了背诵的篇目。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在加强。然而,文言文教学的高投入,低效率,也一直是个不争的事实。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也是伤透脑筋。站在讲台上大讲特讲,换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头昏脑胀,几欲入睡。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要经历这样痛苦的上课过程,学生实在难以爱上文言文,更别说课外主动去阅读文言文了。于是,考试中出现的课外文言文部分,成了大多数学生的拦路虎。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类题目让很多学生"谈古色变",得分率超低。
据笔者最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随机调查的不同年级的 300 个学生当中,有 91% 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很难学,有 90%的学生最怕背文言文,97% 以上的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类题目让很多学生"谈古色变",甚至在很多教师心中古文题目成为学生成绩的分水岭,数次中考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古文题目的扣分率都在 50% 以上。一方面是上级教育部门和专家的逐渐重视,一方面是一线的教师和学生陷入古文学习的无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凸显它的尴尬现状。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突破
2.1 言在文先,立足于言:首先文言文的"言"是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如《公输》,第一步文言知识的梳理,这是一个很集中的很直接的解决言的问题。"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对于这段话中的"公输盘"、"墨子"、"楚"、"宋"、"鲁"、"郢"等人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的句式古今也差不多,不必多花力气。对于"为"、"之"、"以"、"于"、"起" 、"见"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起于鲁"、"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
2.2 重视"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只有多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位和意蕴。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读准字音,读准句逗,读懂字义,读出情感,读进作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文言语感。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是坑坑洼洼、结结巴巴、破句连连、有气无力,没有美感的机械性的读书。只有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读到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从根本上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文言文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后,学生理解感染了,就会认为读或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对课文过多的解读是无法代替学生诵读的。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自然地理解,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样交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是自己悟到的知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以品味,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他们才会愿意接触,包括在课外。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能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
2.3 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任何知识的学习,再难,再复杂,总是存在一定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记忆,而且能让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学习的规律。如,实词"许"在文言中有"答应、允许、同意"和"左右、上下"两个意思。如: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高可二黍许。③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时人莫之许也。仔细观察分析可发现①②句的"许"属于"数词 +许","许"往往表约数,指"左右、上下"。③④句的"许"属于"许"+名词(代词)","许"是动词,指"答应、允许、同意"。又如,虚词"之"的用法虽灵活,但仍有规律:(1)之+名词,此时"之"往往是结构助词"的";(2)动词+之,"之"往往是代词;(3)名词(代词)+之+动词,"之"往往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只要掌握这些规律,以后碰到相关的情况,就能不假思索地准确判断。
三 、结束语
文言文是我国的古代文化遗产,堪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学好文言文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更是学好语文的需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为经典,文质兼美。因此,深入钻研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解广华.初中文言文高效自主阅读教学浅析[J/OL].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4)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有效方法;提问艺术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2.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32-02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本就是令广大语文教师极为头疼的问题,而新教材的改革却又刚好加大了中国优秀诗文的选取比例,这样一来文言文教学的难度的加大就显而易见了。那么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应如何上好初中文言文课文就成为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最急迫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更好的上好初中文言文课文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也希望借此机会能与诸位同行交流。
1.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正确观念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无数次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不好文言最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文言文"无用论"的错误认知。作为中学语文老师的我们有义务纠正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对于我们初中生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告诉学生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献,大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为了发掘也我国古代文化瑰宝,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就必须具备能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仅如此,我们初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大多都是经久考验、文质兼备值得我们去阅读、学习的名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和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所以说,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2.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的难度非常大,如果不好好引导,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刚开始学习,我们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初中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内容的学习都不是问题。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学习,享受文言文学习带来的乐趣呢?其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最为重要,在充分研究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让学生喜欢上古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可以利用一些成语的由来导入,还可以利用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引入等等。入选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其写作背景,教学时,可以将背景中的作者身世、遭遇等,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如在上《刻舟求剑》寓言故事时,课前布置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看看谁讲述最为精彩,上课时让学生来个讲故事比赛。在学生特别熟悉这个故事后,再来学习文言文,让他们比较文言文与他们讲述的故事之间的差异,文言文字词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异同,学生就会体会文言文字词的魅力。
3.加强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视积累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如文言文中的古代年号、地名可照录不翻译,翻译时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义词,调整倒装句的语序等等。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文言文的学习,遇到问题怎么办。如果遇到难词、难句,可以看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请老师帮忙等等。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让学生准备专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文言知识,这里面包括疑难字、通假字、重点词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指导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通过古今汉语词语的迁移理解,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每学完一课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何体会,感觉有哪些还没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方法去补救,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等方面去总结。每一节课都这样总结,既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又可以使学生养成凡事总结的习惯,总结也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的过程,也是系统复习巩固的过程。
4.强化文言文学习中的读背教学
读背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通过读背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读背,通过读背让学生慢慢形成内在的理解能力。刚开始可能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等到了熟练和背诵时,学生就会从最初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一个阶层,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读背教学符合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读背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记忆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读背是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当学生理解了文言文内容,从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对后续的读背会产生促进作用。在进行诵读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分段背诵;相互背诵;理解记忆等等,同时要通过诱导启发学生掌握。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初中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亮点。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认真学习,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阶段,但是对于现代的大部分初中生来说,文言文与其实际生活有很大差距,理解起来非常的难,所以就会让学生厌学、畏学。但是,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我们文学的过程。为了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传承和发展,文言文的教与学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研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有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以下是我对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进行的研究。
一、从文言文中的“字”开始进行教学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启蒙教育,没有文言语感,对每一个字都是生疏的,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生学文言文,方法之一就是把字的阅读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范读、吟读、诵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等,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的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范读,以加深记忆。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范读,能使学生掌握音节、停顿,读来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于教学中再指名朗读、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字学习的多了,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
二、教会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结果必是事倍功半,引起学生的厌学。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要求学生看懂课文下边的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解答或教师点拨。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进行直译,其次,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则在翻译的时候将原文保留就可以了。
三、鼓励学生平时多阅读文言文来增强语感
教师要在刚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鼓励学生课下多阅读文言文,然后从多读到熟读,从熟读再到可以背诵,让文言文的语感深入学生的内心,而且还要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感情和内心活动。通过学生一遍一遍的阅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感悟能力和对于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内心的情感与文言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达到共鸣,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语感增强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增强了,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也就更加容易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单独叫一个学生来朗读给大家听,也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分组阅读,还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节奏,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四、利用工具书随时查阅不懂的问题
文言文中涉及字词、句子、作者等多种知识点,这些都不可能一次性掌握,教师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地给学生讲解,所以学生就要在平时多学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问题就及时查找资料弄明白,所以教师要教会并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因为学生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可以学会自己独立地辨析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有差异的字和词,快速了解一个词汇的多种含义和用法,还能够正确掌握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用法和含义。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利用工具书较多的学生加以鼓励,还可以开展查阅工具书的活动,比如说查工具书比赛等。
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初中学生个性开朗活泼,喜欢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可以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来开展文言文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几个学生共同研究文言文的含义和翻译方法,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各自发表意见,让大家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互相沟通学习方法,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在一个人遇到某种学习困难时,多个人在一起可以打开思路,最终让问题得到解决。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相互交流是以独立思考和相互理解为基础的,每个学生在讨论前都要仔细思考问题,然后再进行观点的交流,对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要认真理解和分析,不可以在思想上依赖别人,也不要固执己见,要在相互讨论中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得到解决,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苏月娥.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版,2007(10).
[2]王新国.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方面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05(3).
篇5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2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习文言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品位的需要。朱自清认为:“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得经过古典训练,才成为受教育的中国人。”
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农村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得从教师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做起。由此,本人从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特点出发,思考、探究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法能够遵循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本镇九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理特点,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客观现状,针对本镇全体九年级学生文言文课堂学习,用问卷形式进行测试分析。
(一)问卷调查,把握学习心理现状
■
*每题选项可单选,也可多选。
(二)统计结果反映出的学生心理特点
1.初中生对所从事的活动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时,他们的学习目标就明确,那么他的学习态度也就积极,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度与他们对文言文价值的认识关系密切。
2.初中生已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学习自觉性,行动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仍较多地出现服从倾向,所以,还有不少学生不能坚持自己预习,喜欢和老师同学一起预习。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因而,他们喜欢老师布置文言文习题作业,喜欢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4.因为有了较深刻的内心体验,所以社会性的、精神的需要范围扩大了,对需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他们对老师的批评、表扬,也不再停留在口头上,更希望得到实在的肯定和有指导意义的批评。
5.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度不足,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所以喜欢通过老师讲解的方式学习。对探求事物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独立性,参与感和表现欲增强。因此,也喜欢通过和同学讨论、自己查看课外材料学习。
6.克服困难的毅力有所增强,所以很少找老师解决困难,更多的是和同学一起探讨来解决问题,也喜欢自己独立解决。
(三)问题根源
农村初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普遍存在畏难的心理,提到文言文就想到读、背、记,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在上初中前,绝大多数学生接触的文言文仅限于小学教材中的几篇短文和诗歌,平时能接触到的古文书籍不多。许多农村家庭中父母的学历偏低,文化知识缺乏,他们很难给予孩子学习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还有父母长年务工在外,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另外,农村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不能给学生提供文言文学习的书籍。作为教与学的另一主体教师,有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机械、单一;有的教师积极投身新课改,但是盲目崇拜所谓的“教学模式”,抛弃了一些传统的真正适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外在的客观环境因素很难改变,而学生薄弱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又需要去改变。如何改变?关键的因素就落在了教师身上,教师应该寻求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展文言文教学。
三、实施策略
新课标教学建议第五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也就是说,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下四方面是本人针对问卷调查之后所做的努力与探索:
(一)理解文言文学习的价值,明确学习目标
农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学都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文中重点字词、语法现象等知识的落实,而忽视文本的内涵意蕴,忽视了文本的阅读价值,导致学生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除了应付考试,没有多少意义,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当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时,他们对活动的目标就会更明确,那么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就会更积极。因此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甚至与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只见“言”而不见“文”,要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发掘文本中所具有的“价值”,让文言文阅读变得有意义。这里有个很好的范例。杭州市建兰中学的孔晓玲老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山水凄清影萧条,千万孤独谁人懂”《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由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到品味柳宗元的孤寂心境,体会人格品性之美;再到品析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领略人文思想之美。
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初中学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将他们引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将作品思想内容真正融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文言文教学要给学生开启一扇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门户,提供一条提高文化涵养、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途径。那么学生也就会有更强的学习文言文的意愿,更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激发文言文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兴趣
篇6
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作为教学的依据,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人学习方向以及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一般都存在着功利化的思想,运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主动地接受文言文的学习,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和厚重的历史知识,让他们爱上文言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能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学习和领悟,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消极厌学的现象,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教法有所革新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的满足于简单的灌输一些文言文的知识给学生,而是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以学生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为主要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该保证文言文教学的精彩性,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添加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者视频资料,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兴趣。比如说在对八年级上册的《岳阳楼记》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短片以及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下岳阳楼的具体状况,让学生对范仲淹所描绘的岳阳楼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加深“胸怀天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思考,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更多形式,比如小组合作翻译,每组选出纠错员、疑难大师,采取互帮互学的形式,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及聪明才智,有效地提高了初中文言文课堂的高效性。
三、教师在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时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我们虽然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但是这不意味着盲目的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坚决避免出现舍本逐末、盲目创新的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时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抓准纲目,以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和能力为目标。对于教学方式的创新,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进行充分的训练。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的诵读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文言文都是众多教育学者经过千挑万选所得到的最为精华的部分,这些文言文不仅所蕴含的思想比较丰富,并且气韵也比较生动,这些特点都需要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进行亲身体会和理解。比如说在进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学习时,从字面上我们虽然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但只有通过亲身的朗读,体会节奏和韵律,我们才能从中体会到作者那种胸怀天下,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另外,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明确地标明应该掌握的实词、虚词等内容,并对这些需要重点掌握的词汇进行解释,保证学生能够对文章有一个明确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篇7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效果 提高 策略
由于与日常用语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很多学生不是害怕学习文言文,就是讨厌学习文言文,但由于文言文秉承着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学好文言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更是学好现代汉语的前提,所以,教师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入手,解决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重拾学习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水平。在此,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文言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妙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力
良好的开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精心设计,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也可以借助名言名句,甚至可以用幽默的笑话,总之,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导语,才能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为后续学习进行铺垫。例如,在学习《醉翁亭记》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学生所熟知的成语“水落石出”来进行课前导入,引导学生追溯成语的起源,从而将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让学生产生阅读文章的欲望。另外,教师要抓住学生喜好听趣闻逸事的特点,利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既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能起到激励思想的作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补充背景资料,加深学生体会
阅读过程实际上是读者对文章的再创作过程,同样需要知人论世,文言文由于距离现代的年代久远,而且语言难懂、思想深邃、内涵深刻,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无法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围绕文本内容对其进行背景资料的拓展,拓展学生的视野,拉近学生与文本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实际上,背景资料不但可以包括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还可以包括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他人对作者和作品的评价等等。要尽可能的拓展知识背景,为读者深刻理解文章内涵找到通道。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这篇文言文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推荐《宋名臣言行录》中对范仲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相关介绍:“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通过阅读这段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抱负,从而为更好地学习《岳阳楼记》奠定基础。
三、多样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故事法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言文作品故事性强,比如《记承天寺夜游》《愚公移山》《曹刿论战》等,教师要抓住这些作品故事性强的特点,采用故事教学法,以讲故事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首先由教师讲,学生听,然后由学生自己讲,然后学生互评,看一看谁讲的生动感人,最后选出故事讲的最好的同学。讲故事的语言可以用现代汉语,也可以用文言语,也可以采用古今混搭的方式,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的效果。
2. 演读法
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狼》这几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文章,完成自学任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课本剧表演,一边演出一边解说,再现文章故事情节,同时也可以加入学生自己对文章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理解,进行即兴创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 绘图法
文言文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图画创作,然后再将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理解的更加透彻,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醉翁亭记》与《爱莲说》这两篇文言文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绘图法在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与才艺方面找到结合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 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也是学习的开端,产生疑问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学生的问题,要想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就一定要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这篇文言文时,有的学生认为“欧阳修虽然身为太守,但是不务正业”,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太守与谁游玩,醉翁之意为何?”一句引入现在的某些社会问题,如:很多国家干部以考察为由,进行公款旅游,而欧阳修身为太守却出去游玩、不务正业。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通过民主测评的方式给欧阳修评分。有的学生给他打出了40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解释:“欧阳修不务正业,不为老百姓谋福利,却沉迷于游山玩水。”教师可以抛出一个关键性问题:“欧阳修与谁一起游山玩水呢?”学生通过阅读找到答案:“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们都明白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真谛,欧阳修与自己的子民一同出游,并“醉能同其乐”,恰恰说明一州人民生活安定富足,体现了欧阳修的励精图治,而并非不务正业。由此可见,通过质疑与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和探究,促使学生由浅入深的把握文章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之,作为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并且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玉峰,宋艳华.初中文言文有效教法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03).
[2]范桦.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J].文学教育(上),2011(08).
篇8
关键词: 初高中 文言文教学 衔接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华的文明古国,其诸多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记载和传承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了文言文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都充分说明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2年以来,每接手新一届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教学。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但一进高中学生似乎把初中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全部忘光了。比如讲到粤教版必修一《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学生依据注释,知道“将”是“动词,请、愿”的意思;但一问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将”是什么意思时,大家则一脸茫然。实际上,后一句的出处《木兰诗》是初中的必学篇章。一方面,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所学知识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知识脱节”的现象呢?
事实上,不论是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广东考试大纲,都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9.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10.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11.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2.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2]。前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后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考试的基本范围与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浅易”二字如何界定,我们发现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主要来自课内。就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言文考查而言,文言文必考课内篇目,选考课外篇目(2014年除外)。
这种情况势必会误导教师、学生在复习时猜题押宝,即文言文复习时,老师会在全面复习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依照近几年中考考查的课内文言文篇目,筛选出几篇所谓重要的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把文章的译文死记硬背下来。如此这般,学生只会成为纯粹的考试机器,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文言文学习的应试化加剧,必然使得学生文言文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欠缺。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上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势必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样看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和断层。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搭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桥梁,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衔接。
结合从教经验,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教材[4],比较2013年至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笔者在做“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中作了探讨:
首先,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明确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意识。其一,建立“大语文”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语文”观虽然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但实际上一般的老师没有真正实践,我们要明确“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教育,而不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这就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参,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强记翻译。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及时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二,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衔接的具体办法。初中教师应该熟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亦然,并有意识将初中教学与之衔接;初高中教师要熟知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比如初、高中语文教师要熟悉高、初中的语文教材;初、高中语文教师要常常互相交流,到高、初中听课,更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教学方法等。
第二,要对中考的文言文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检测学生在7至9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比较2013年与2014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将以前的选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移至必考的范围。这应该是出题者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角度做的重要改革尝试。很希望这样的探讨、尝试一直继续下去。
第三,在整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培养很重要,反复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可是在初高中的文言文课堂中教学,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为了记录繁多的笔记,鲜有朗朗书声。早读时间的朗读,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上,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学生直接将文言文背诵转化为默写,文言文的朗读少之又少。
事实上,在文言文朗读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更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间传达出的真挚情谊。比如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作者一样沐浴着暮春的暖阳,随他一道享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心旷神怡,不由乐在其中。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音韵美,离开了朗读,也无法体会。
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自己曾“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5]。如何达到“立体”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美的、贴切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大量熟读、背诵经典文言文,学会尽情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文义,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筛选出课文的相关信息,最后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当然从“大语文”观出发,诵读的训练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笔者从2014年开始与其他家长结伴组织了“传统文化亲子读书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经典,到目前为止已经读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大学》等,正在读《笠翁对韵》。当然孩子们对读的书几乎完全不懂,孩子们不问,我们就不讲解,我们相信读了若干年之后,他们一定会“豁然开朗”。笔者听说惠州市部分小学早读也会安排学生读国学经典,真是让人欣喜,希望更多的小学、更多的老师能认识到诵读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四,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继续完善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语法知识的缺失往往是造成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困难的最直接的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每册语文教材后附录了现代汉语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因为语法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加上语法知识比较枯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这样初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就形同虚设。一般的高一新生分不清词性,不会划分句子的成分,教师讲解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他们只能如听天书。另外,从“大语文”观考虑,初中也应该强化语法知识的教学。
第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选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就认为在课内文言文上不值得下大工夫。但事实上高考的知识点还是课内向课外迁移,也就是说,学好课内文言文,注重课内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解决课外文言文所涉及的考点。落实好课内基础知识是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一,首先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6]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人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减少。进入高中,学生有必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当然这个复习不是单有语法的理论知识,还应适当配有初中学过的语言环境;语法知识的巩固要贯穿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继续复习、加强对语法知识的运用。
其二,不断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初中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粤教版必修二的《兰亭集序》中三处“修”时,学生应该结合文中的例句,将他归纳总结在笔记本上:1.修禊事也(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2.茂林修竹(修,长、高);3.况修短随化(修,长)。但到这还没总结完整,还要回忆初中所学:4.乃重修岳阳楼(修,修建、修造)。这之后学生可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习“修”的其他义项:5.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修,修饰)……如果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坚持如此积累,就定能将文言知识活学活用,课内课外自如迁移,文言文理解能力自然增强,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方法,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能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
虽然认识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现象,也做了探讨,可实际上笔者苦于无初中教学经验,以上看法肯定有不成熟和错漏的地方,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上下册[Z].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五[Z].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义理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因文言文的断句与现代文不同,学生一般难以读懂,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为主,先进行课文句意的疏通,然后分析文章的内涵和主题。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因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并不牢固。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材中所选的古文都有比较强的代表性,遣词造句值得分析和推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的字词知识和文章背景介绍,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需要介绍《出师表》的创作背景,结合当时的战略局势对诸葛亮北伐进行简介,使学生体会诸葛亮忠贞体国之心,感受文中肺腑之言中的真情实意,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二、以诵读为基础,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力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对字词句的掌握为重点,课程改革之后的语文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文言文的教学应该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指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章。初中教材中文言文的内容广泛,具有较强的文学和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文言文的文学性,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力。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言文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而非文章的实质内涵,文章的本质内容应该由学生自己感悟出来。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的文言文有不少篇目都要求全文背诵,背诵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学积累,使学生在多次诵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给学生的诵读制订明确的目标,如在初读的时候由教师进行断句,对文章的诵读节奏以及语气进行指导;每次诵读的过程都要有具体的诵读要求,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或者知道文章的大概意思,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意会文章的主旨。
三、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技巧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知识,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为了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可以尽量将文言文向现代汉语迁移,将文言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进行对比,关注实词中的古今同义和古今异义词语,关注虚词的用法,在辨析的过程中总结文言文的阅读规律,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总结和归纳,如虚词“以”的用法。“以”可用作介词,在文言文中解释为用(醒能述以文者)、靠,凭(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借(以天下之所顺)、因为(不以物喜)、拿(悉以咨之)、把(必以分人)、根据(虽不能察,必以情)等;也可用作连词,在表目的的时候可译为来,用来(属予作文以记之、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时则译为以致、以至于,实例较少。
四、引导学生课外积累丰富的文言文阅读经验
篇10
本文基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认为从反复朗诵课文、注重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生活、重视文言文的多元化理解,拓展思维、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措施着手提高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水平
1前言
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着我国民族智慧。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明,更需要文明去继承理解。要提升民族灵魂,就必须先从文言文学起,将文言文学好了,我们才能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充其量能提高点文学修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语文科目着重于学习其文化内涵。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句子文章含义知识,更要体会到博大精深的文化,提高自身全方面成长。
2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1)教师问题:受高考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一字一句去教学生去理解,而忽视了文言文本身的内涵。文言文知识是有生命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看到的知识单纯的字眼,很难理解一整段话的意思和整段文言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更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2)学生问题:学生的惰性心理。学生对于文言文这看似枯燥的知识提不起兴趣,不愿去学,久而久之,形成了懒散的心理。
(3)教材链接问题:我们仔细回想初中到高中的文言文课文,就不难看出初中到高中文言文的跨越性很大,初中文言文比较简单且注释很多,比较容易理解,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也只是熟记熟背,并没有要求很精细,而高中要求掌握每词每句的含义以及它的用法。所以学生刚接触高中文言文时学习起来很艰难,几乎找不到头绪。
3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措施
3.1反复朗诵课文:
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当培养文言语感。当前,高中文言文让学生倍感煎熬,大多数高中生都觉得文言文太难理解,就这现象该以什么方式去教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先从朗诵着手,能将文言文阅读流利甚至背出来会在之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帮助。文言文也分为不同类别,有的铿锵有力有的温婉抒情,教师依据不同的文言文的类别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1]。例如《滕王阁序》这课文中,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以有力的朗读方式来诵读,必将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展现出来,但是文中抒情语段也很多,“潦水尽而寒潭清”等诗句描绘了清幽、淡雅的风景,此处运用温润的情感来读,将自己化为王勃,探索他的内心世界。
3.2注重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感知:
文化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电视剧《花木兰传》便是根据史书,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改编而成。教材中的文言文也多半是一些经典的事例,比如《出师表》、《空城计》就是通过叙述故事歌颂古人的智慧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会对文言文逐句翻译,对不常见的生词逐字讲解,但这种枯燥的讲解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熟记,效果不明显。笔者通过已有的教学经验,浅谈看法。教师在上下一堂课前先告知学生要讲哪篇文言文,让学生先自行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各种书籍辅助理解,学生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查找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查看相关电影。根据文章讲诉的情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担任编剧、演员、导演、评委、旁白等一些角色,如《廉颇蔺相如传》就可以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言文翻译成台词,还原成情景再经过老师的讲解不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也把课本带进了生活,启发了同学们感知生活的意义,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探知、表演和创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3重视文言文的多元化理解,拓展思维: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学习文言文后一般只赞美主人翁的美德,很少从反面去剥析人物的缺点。例如课文《鸿门宴》,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会告诉学生们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原因是项羽狂妄自大、不听忠言、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有勇无谋,是刘邦的有勇有谋、善于用人。辅助时代背景看,后人对此事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刘邦是阴险奸诈的小人,忘恩负义,也有人认为当时项羽不杀刘邦算不得放虎归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特有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为先,鼓励学生多元化解读,启发他们的独特见解,还可以设定某一问题开展辩论赛,说明论据是文中哪一字句,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同学们对文言文深入探究的欲望,活化了人物形象而且在营造了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自然而然,摸索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也会变的越来越容易。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文言文除了字体、文章不易理解,还存在时空的限制,比如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不解读一下时代背景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那么哀愁。时代在发展变化,信息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当然也应该用于教学授课[2]。试想,相比在教室里反复朗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将文言文和动画技术结合,集声音、图相、文字于一体,后者是不是更立体化更容易被学习和接受?创造生情并茂、活灵活现的教学场景不但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文言文和学生们的距离拉近,不再陌生。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可以放一些高昂的、节奏感强且快的战争曲,营造一种紧张的课堂氛围以至于让同学们感觉身临其境更容易理解文章;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除了播放哀伤的歌曲还可以配上图片,比如配波涛汹涌、浪花高涌和风平浪静的大江图片,让同学们体验“大江东去浪涛尽”,待学到“多情应笑我”的句子时可以配一张头发花白的来人等着滚滚江水发呆的图片,情景再现可以让那种饱经沧桑但情怀仍在的风韵展现的淋漓尽致[3]。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全身贯注地体验文化的熏陶还可以让文言文对同学们产生吸引力,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结束语
高中文言中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去了解文言文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勤于诵读课文善于思考勤于理解词句意思,利用课外时间去增加文言文知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想办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会在不同的课文灵活运用文言文词句,真正的理解文言文知识,通过学习领会到古人源远流长的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李朗平.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课外语文,2013,14:134
[2]陈佳.试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02:168-170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