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团资金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救灾救助资金,是指各级财政安排的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灾后重建补助资金、其他救灾救助资金,纳入灾区恢复重建资金计划的其他救灾资金和社会各界、个人捐赠的救灾及救灾专户利息收入等资金。
第三条遵循以下救灾救助资金使用管理原则:
(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二)专款专用,突出重点;
(三)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四)强化监督,注重时效。
第四条救灾救助资金的来源:
(一)上级财政及各部门补助的救灾救助资金。
(二)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救灾救助资金。
(三)接收社会各界捐赠的资金。
(四)救灾救助资金专户的利息收入。
(五)其他救灾资金。
第五条救灾救助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用于紧急抢救和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解决灾民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
(二)遇难人员家属抚慰资金。
(三)因灾倒房重建,一般性损坏房屋维修。
(四)救灾物质储备及相关费用。
(五)符合救灾资金使用规定的其他支出。
第六条救灾救助资金要按以下规定安排使用
(一)财政、民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可能,确定对受灾群众的救助项目和补助标准,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救助资金的发放,要做到手续完备、凭证齐全、账目清楚、公开透明、群众知情满意。
(二)民政部门依法接收的捐赠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设立捐赠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接收捐赠的资金,定期缴入救灾捐赠财政专户。
(三)对纳入财政专户的救灾救助资金,财政部门要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开通“绿色通道”,按照相关规定尽快拨付,保障资金及时到位。
(四)依法接收捐赠资金的慈善会、红十字会等社团组织,要及时向地方民政部门报告接收捐赠情况,确保资金安全,并服从地方政府对捐赠资金使用的统筹安排。
第七条救灾资金的拨付程序:
(一)救灾救助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提出资金安排方案,报经市政府批准后,由财政部门、民政部门联合下达。
(二)接收救灾救助资金的县(市)区民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的要求,通过“户报、村评、乡审、县(市)区定”四个步骤确定救助对象。
(三)生活救助资金实行灾民救助卡制度,原则上要通过“一卡(折)通”实行社会化发放;采取实物形式救助的,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管理有关规定,及时采购救助物资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第八条民政、财政和相关部门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严格执行救灾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程序,强化管理。
第九条各级民政、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对救灾救助资金实行专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和擅自扩大资金使用范围。负责对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工作和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要按职责范围定期向社会公布救灾救助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主动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第十条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把救灾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列入重点专项审计和监察计划,对救灾救助资金及时、动态地实施全过程审计和监督。单位和个人存有截留、挤占、挪用、贪污救灾资金行为的,对其主管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2
招领是为有爱心的人提供学习、交流、服务,作为招领服务中心,其目标就是发扬拾金不昧的精神,积极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爱心,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促进协会健康蓬勃的发展,并进一步加强对协会的管理,推动协会开展各种有益于同学的演出活动,发挥招领服务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招领管理中不断贯彻落实综合管理办法的执行特制定本细则。
二、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协会知名度
制作简易的宣传单及海报,组织协会成员到各大队进行宣传,联系图书馆、食堂、IC卡充值室及各大队寝室楼、教学楼的教工人员,做好各项宣传工作,形成健全的失物招领网络。协会本学期将实现服务警院师生,发扬拾金不昧精神而奋斗。
三、团结务实,以人为本
倡导积极务实的工作态度,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
四、加强合作
加强与外界的沟通,特别是与院内各协会、各学生会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联合我协会实际,相互贯通,相互融合,不断创新,为协会的发展谋求新的方向。
五、工作要求
协会首先应该进行内部的整合,把各自的工作和分工都重新明确,建立一个合作的团结的集体,并确立相应的制度,每两周开一次例会,我们将积极配合社团从实践中真正去实现这些规划,相信我们的协会会更加辉煌!
六、规范管理制度,系统管理
招领服务中心制度应不断的完善与修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缮,特别是会员管理及资金管理制度,实现会员管理的全面化、人性化;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为日后招领的发展做好铺垫。
七、工作机制及制度
(一)会长负责制:即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作为招领中心的总负责人,负责管理招领中心的各项工作。
(二)工作室:成立一个汇总中心室,并在各大队教学楼、寝室楼处设立分点。汇总中心室负责将各分点一周内未认领物品的保管、宣传工作。
(三)工作室和网络双轨运行制:本招领中心除设立工作室外,还将设立专用招领QQ群、电话号码做接收、宣传,公布等。
(四)值班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07:30—8:00,下午12:30—13:30。
(五)登记事项:失物上交登记时,志愿者应详细登记失物及拾者的具体信息;认领者应凭借身份证、学生证等有效证件登记领取。(登记薄:日期、姓名、区队、联系电话、备注)
(六)保管制:失物由工作室保管员保管,设立保管箱。钥匙由保管员掌管。
(七)公示黑板:设立在食堂门口,内容详略得当,及时公示。
(八)奖励和处罚制度:对主动送交失物到中心室的同学及积极工作的志愿者给予通报表扬。对中心工作人员作出的有损坏、遗失、私吞失物者,给予相应的赔偿及批评警告等处罚。
八、注意事项:
篇3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助
1 概况及概念界定
为了解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杭州市财政局、浙江理工大学《基于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助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0年7月~2011年5月在杭州市开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助状况的调查与访谈。
此次调查行业涉及通信、环保、科技、生物、电子、农业等,地域涉及杭州下沙开发区、滨江区、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等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7个。依据企业规模、产业特点、技术含量、受资助频次、企业成长性、享受资助类型等。经过筛选和比对,最终确定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埃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农科院、杭州机科院有限公司等17家中科技型小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企业实地走访、电话(网络调查)等形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助问题进行调研,希望进一步厘清资助体系、寻找不足、探索解决对策。
行业不同,标准也不同,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学术界目前都尚无统一的表述。一般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发,具有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技术性收入,企业中具一定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工作并具有相应的研发经费投入,并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2 杭州市现有科技创新资助概况
总体来说,杭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助体系在结构上主要可分为横向类别结构和纵向层次结构两大类。横向类别结构主要包括奖励类、环境类、融资类资助及各种补贴型资助;纵向层次结构主要涵盖国家、省、市、区四级的地方配套资助。
2.1 横向资助种类
2.1.1 环境类
①创新平台建设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以智力为依托从事科技创新,及时转化科研成果,进一步发挥科技的辐射功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软硬件共享、产品检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服务,杭州市颁发了《杭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杭州市于2006年先后建立了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孵化器平台。目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达16个。平台建设对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农业科技企业等根据不同规模、技术含量提供硬件、技术支持,成功解决了一批小企业的技术发展瓶颈问题。杭州市科技局、财政局从2007年至2010年共资助孵化器资金金额达447.8万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6个,资助金额达3590万元,如下图所示(单位:万)。
②行业研发中心及产学研合作
行业、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及相关奖励措施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水平,发挥技术创新作用,杭州市科技局了关于《杭州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鼓励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的实施办法》等对一批能起到榜样、示范效应的特色行业、企业研发中心进行资助、奖励。同时,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现有研发部门成立研发中心,杭州市在资金划拨、人员配备、场地等方面也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及进一步发挥好社会服务职能。自2007年以来,各种研发中心共资助经费8045万元,如下图所示。有效促进了同类行业间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应用,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
另外,为进一步鼓励与支持杭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联合了《杭州市产学研合作项目奖励办法》、《关于鼓励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的实施办法》等通知,有效促进了杭州各新城区及县(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科研合作,从2007年杭州市共资助产学研项目金额达4116万元,见下图。
③大院名校、大院大所
为进一步营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发挥外内外尖端科技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杭州在引进技术方面了《关于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的若干意见》,拟以杭州余杭区“海创园”依托,临安青山湖科技城为载体,通过市政府出资的模式打造一批“大院名校”,切实发挥高科技技术对杭州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2010年起设立引进大院名校专项资金,出台了《杭州市引进大院名校研发机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用于杭州市区域范围内重点推进省级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研发机构的科研条件建设。
2.1.2 融资类
①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为了更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以便对具有潜力的初创性企业进行引导性资助。杭州市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它旨在通过扶持商业性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对初创期企业进行投资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基金。该项目伴随着2008年的《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而全面实施,杭州市、各区、科技银行按比例出资,通过阶段参股和跟进投资方式,支持了大批新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2007年至2010年共资助资金金额达67010万元,见下图。
②信用担保
为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杭州市财政局于2002年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企业法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事业法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社团法人)等三种信用担保机构,各级政府、各区、县(市)也在设立专项资金,创业资助、风险补偿的资助以及奖励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大开绿灯,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③科技银行
运用金融载体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延长“助困”手臂是杭州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帮扶的途径之一。受传统融资体制机制的制约,以高成长、高风险为特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处于银行信贷的“盲区”。而在杭州市政府牵头下,当前依托杭州银行成立和运行的杭州科技银行,按照相应比例的基准利率对中小企业贷款,政府给与科技银行基准利率20%的补助,科技银行将这笔款项作为“风险池”滚动积累,以增强信贷抗风险能力,进一步降低放贷门槛,有助于解开杭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有利于实现科技金融合作模式的创新。通过建立“银行 担保 投资 政府支持”的独特运行机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④天使担保
杭州市科技局通过深入调查后,大胆改革科技财政投入使用方式,从2008年起,从4000万元的种子资金中保留1500万元仍按照原来项目申报的资助方式,安排2500万元设立“天使担保风险池”,由无偿资助改为“风险池”,为处于种子期的初创企业提供“天使担保”。为大批初创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贷款机会,财政科技资金也得到了高效利用。天使担保基金通过与银行合作有效放大了资金,增加资金扶持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后续辅导和管理,从而持续有效的推动杭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2.1.3 奖励类
①种子资金
根据企业发展潜力、具有一定成熟度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也是杭州市对中小企业进行科技扶持的有力举措。杭州市,《杭州市科技创业种子资金资助管理办法》,设立种子资金。通过对经市级以上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孵化项目根据项目大小进行种子资助,对一批成长性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2007年至2010年,资金金额达8779.5万元,见下图。
②创新资金
为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杭州于2003年设立的技术创新资金对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奖励,同时对创新技术获得国家、省、市等创新的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例如凡获市创新基金及国家创新基金、省创新基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可以按照比例得到市、区创新资金的资助。2007年至今,已划拨创新资金4277.5万元,每年划拨金额分布图如下。
2.1.4 各种奖励及补贴
①孵化器奖励
为鼓励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激活创新潜力。杭州市对被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等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项目,在不同阶段给予一次性或不同等级的奖励。目前为国家级奖励100万元、省级50万元;对年度考核成绩优秀的市级孵化器给予各企业不超过10万元的奖励;孵化企业在孵化期间或孵化毕业后1年内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给予每家奖励15万元、10万元和5万元(以最高标准奖励一次)。另外还包括技术创新项目奖励、企业研发中心奖励及专利资助等。
②企业奖励
为进一步优化创业机制,集合创新要素,改善创业环境,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初创企业,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杭州市政府了《杭州市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雏鹰计划)的实施意见》,该计划通过“雏鹰计划”专家组对入库“雏鹰企业”筛选的方式,选择一批优势项目在融资、政策等方面给予奖励资助。该项目旨在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形成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群,该项目自2010年6月起全面启动。在“雏鹰计划”实施期间,杭州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5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采用项目资助、奖励和其他政策支持等形式,对列入“雏鹰计划”的企业进行扶持。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 1)05-165-01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其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大部分,是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它们生产规模小、经营模式灵活,生产成本低、效率高。但同样的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常常受到经济、法律和制度上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政策的限制、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生产设备落后,以及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社会诚信缺失而导致的融资困难等等。目前来看,缺乏资金仍是阻碍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财务管理薄弱。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融资方面,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非常困难。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会计账目异常混乱,管理者无法获得及时、有用的财务信息,影响了决策的客观性和及时性。中小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积极防范、化解财务风险,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所有权经营权不分,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过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财会人员任用“家族化”“亲缘化”,财会管理职能无法发挥、重核算轻管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违规现象严重。
2、企业资金严重不足,筹资困难,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首先,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一般是合伙投资,资金多是业主家庭自己积累或向亲朋好友借的,这使得企业的资金规模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些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又不健全,基本上还是非公开,信息透明度差,可抵押资产又少,个别企业抽逃资金、拖欠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使得借款信誉大打折扣。其次,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高,技术水平落后,经营业绩不稳定,抵御风险能力差。第三,我国的金融机构也没有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充分的政策优惠,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也不健全。第四,政策上不允许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金。中小企业筹资必须通过增加股本金和银行借款融资。所有这些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筹资困难,限制了小中企业的发展,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3、投资盲目,项目论证缺乏科学性。由于资金短缺,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致使其在投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有些企业管理者至只凭个人经验和想象做决策,投资方向难以把握,资金浪费较大。
4、现金管理效率低下,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丧失增值机会;未参加生产周转,造成浪费,有的因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造成资金流动性差,陷入财务困境。
5、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坏账比例高。因为没有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无科学合理的信用调查和评价方法及有效的收账方法,造成大量应收账款沉淀,或形成坏账,使企业资金周转失灵。
6、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许多中小企业对存货缺乏有效管理,无存货计划,无存货定期监督和检查制度,对日常存货的控制不到位,都会使存货周转失灵,造成资金呆滞。
7、管理水平低。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普遍较弱,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甚至好多企业家族式管理,使企业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形同虚设。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对措施
1、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拓宽筹资渠道。(1)从税收上给予优惠。推进我国新科技、新产品、新服务类的开发。(2)给予支持性的信贷政策。对资信状况良好的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尽量满足这部分中小企业合理的流动资金需求。(3)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机构可采用企业、事业和社团法人的法律形式,在创办初期不以营利为目的,担保资金和业务经费以政府预算资助和资产为主,同时可吸收社会筹集资金。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2、建立现代企业价值观,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应着眼于企业的总目标,中小企业应把“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不断增加财富,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财富最大化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深层次的认识,是现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有利于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3、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财务控制。(1)要使资金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分配,充分预测到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地进行资金分配,产生最佳效果。(2)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3)对存货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合理的物资采购、领用等操作程序规范操作程序,以维护财产的安全。分开财务管理与财务记录,形成内部牵制,定期盘点财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要丰富完整财务资料,以提供更有效的财务管理来帮助管理人员分析、预测未来。
4、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的投资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与变化,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规范项目投资程序,规避投资风险。
5、加强财会队伍建设,规范企业会计秩序。努力提高广大财务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抓好后续教育工作,并在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的同时,开展好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吸纳及培养,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能力的企业应专设财务管理机构并赋予应有的权力,实现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运用资金,加强有效的财务分析与监督。严格执行财政部规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证、账、表的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明确。
参考文献:
1.方文.财务管理防范财会研究,2002(10)
篇5
今年以来,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及《××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整个民政工作当中,促进了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贯彻实施情况检查的通知》以及《××到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09年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局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民政工作管理水平,是民政部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是提高民政工作质量与水平的现实需要。我局始终把坚持依法行政作为开展民政工作的基本依据和准则。为了强化对贯彻推行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并列入局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成立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由局支部书记、局长为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任组长),对全局推行依法行政工作负总责,两位副局长为直接责任人(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具体落实抓好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工作机构的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并落实了局办公室具体承办,具体组织实施,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我局依法行政工作。同时,要求全局干部职工把民政法律、法规、政策作为必学教材,采取自学和集体学习方式,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全体民政干部职工自觉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民主和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法律素养
学法懂法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民政执法活动涉及法律法规较多,为使执法人员准确理解和掌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我局十分重视对工作人员的法律培训,根据《实施意见》精神,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参加了全市行政执法学习培训。根据《2009年××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结合我局的实际,制定《××县民政局2009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明确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一是坚持了每周星期五集体学习的制度。根据各科室每周工作安排和全局工作重点,组织全体干职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法定职责、法定程序、法定权限,务求广大干部职工在执法过程中依法依规,按程序,不越权,严格掌握执法步骤、执法顺序、执法时限、执法形式等程序性要素,以保障履行好法律义务。二是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观看廉政教育片,以深动的事例教育身边的人,警示广大干部职工要时刻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三是订阅中央、省、市党报党刊和《云南民政工作》、《乡镇论坛》、《社区》、《保密工作》、《纪检监查》等报章杂志,供干部职工学习。
今年主要集中学习了《玉溪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婚姻法》、《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及民政业务规章等法律法规。截止目前,共召开会议4次,参加学法培训的民政干部达162人次,局机关所有执法人员均参加了玉溪市政府法制办举办的行政执法培训,通过了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全部拿到了行政执法证件。同时,以争创云南省第八届和玉溪市第四届双拥模范县为契机,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烈士褒杨条例》等政策法规。通过开会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参加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机关干部进一步熟悉了执法依据和政策规定,提高了业务工作能力。
三、加强防灾减灾、避险自救知识的宣传及灾害应急演练工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切实普及提高群众的灾害常识、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能力,全面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一是通过广播、发放宣传册、悬挂宣传标语等方式,向公众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在“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中,共展出展板22块,发放宣传画240张,宣传册子1000份,前来咨询的群众达500余人,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二是积极配合防震减灾局、消防大队在学校开展灾害应急演练活动,通过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寻找不足、积累经验,进一步补充完善预案内容,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燃。
四、依法行政,积极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民政自身建设,保障民政服务对象的基本权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自我县各行政单位全面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学习,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积极贯彻执行,并结合我县民政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了《××县民政局政务信息查询制度实施细则》、《××县民政局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实施细则》、《××县民政局重要事项公示制度实施细则》、《××县民政局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实施细则》。今年,按照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把殡仪馆扩建项目进展情况、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实施情况以及救灾工作情况作为重点工作进行了网上通报,把城镇退役士兵双考安置及社团注册登记情况作为重要事项进行了公示。同时在政府信息网站平台上设置了
“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窗口,依法设立公开栏目相关的内容及信息,为公开查阅信息提供资料,有利地推动了民政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服务意识,增强了政务公开运行的透明度。
五、制定完善措施,促进依法行政
今年以来,我局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全体执法人员按职尽责,依法办事,既不不作为,也不乱作为,没有发生一起因执法依据不准、程序错误或徇私枉法导致的执法纠纷、复议上诉等案件,至今没有行政复议案件发生,在行政执法工作中,未发生立案处罚案件。
1、认真组织有关科室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并对清理后行政许可项目进行提速,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县级部门行政审批项目清理改革结果进行复核确认的通知》要求,经逐一对拟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认真复核,同意县政府保留“社会团体成立、变更、注销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变更、注销,收养登记、婚姻登记”等行政审批项目以及保留“地名命名、更名审批”为正常工作管理项目的意见。同时,为了更高效、便民的给群众办事,对需合并办理的及时合并,对需分类办理的及时划归职能科室办理,如:对原先在婚姻登记室办理的弃婴收养登记、社会团体登记等事项划归社会事务科集中办理。
2、及时制定出台县乡两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规范有序地防范和处置突发性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全面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和应急救助能力,修改完善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指导各乡镇制定出台了各乡镇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3、严格执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对婚姻登记、社会组织登记、老年优待证办理工作中,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收取费用,没有摊派、超额收取费用现象。
4、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和机关服务承诺制,实行挂牌上岗,同时,设置公布监督牌、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不定期检查监督、定期汇报等措施,督促规章制度的落实,切实用规章制度规范、约束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行为,推动机关作风的转变。至今,各科室和工作人员之间无推诿扯皮现象,没有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工作中无吃、拿、卡、要现象,没有接到群众投诉和批评意见。
5、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各科室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定期进行矛盾排查,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准确掌握上访人员情况,研究制定相关处理措施和应对方案,依法处理好每一起事件,较好地预防和化解了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
6、贯彻落实《云南省行政执法案件评查办法》等四项工作制度情况。近几年我局在行政执法中未发生立案处罚案件,不存在行政执法案件评查工作。
四、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法行为
在执法活动中,我局从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入手,坚持权责统一的原则,自觉履行法定职责,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公、违法必究。
一是积极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截止目前,共对328户因灾房屋倒损户进行补助,支出资金22.57万元;发放救济粮138吨,受救济人口达5999人次;为381户家庭发放被子349床,衣裤32套,确保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工作按照群众自愿,政府补助的原则,规费收缴顺利,全县共有35594户农村居民投保,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81.47%,实收保费71188元,全年共出险农户41户,支付赔付款3.08万元,现已赔付到位。按《云南省民政厅关于开展相关救灾工作检查的通知》精神,我们对2008年度及2009年上半年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自上而下的检查,从自查情况来看,全县救灾款物管理严格,使用合法。
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继续深入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依法保障广大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全县村务公开规范有序,坚持经常,实施率达到100%。
三是全面落实《中国人民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各项优待抚恤政策,确保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各类优抚费按时足额发放,保障其合法权益。按政策为50人“三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发放定期抚恤金17.56万元;为52人伤残人员发放定期补助25.99万元;为156人的在乡老复员军人发放定期抚恤金26.73万元;发放30人的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定期补助金4.76万元;对473人“两参”人员和135人出国参战民兵民工进行定期补助,共发放资金85.2万元。春节前,为761人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12.92万元;发放军休人员工资和各种补贴20.69万元;发放义务兵家属优待金122户34.16万元。
四是依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按照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对2008年7月1日前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了年检,共注销社团2家,新成立登记社团组织2家,截止目前,全县共有23家社团组织和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五是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玉溪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严格坚持上报审批程序,通过设置举报箱、监督电话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低保对象审批公示监督力度,确保救济对象准确。全年共对3563户4847人的城镇居民进行了最低生活保障,支出保障金752.27万元,为8999户11807人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709.88万元。
六是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和《玉溪市殡葬管理办法》,草拟了《××县殡葬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修改完善了《××县殡葬改革发展规划》和《××县殡葬管理实施细则》。目前,殡仪馆扩建工程进展顺利,火化房和太平间等建设工程已完成80%,支砌挡墙、沙夹石回填工程已基本完成,现已累计完成投资85.08万元,今年共火化尸体52具。
七是严格执行《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1-10月共退回违反《婚姻法》、《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的40份结婚申请和18份离婚申请,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581对,(其中:初婚1159对,补登292对,补领113对,复婚17对),离婚登记104对。
八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按《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以维护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为重点,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依法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293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5414元,积极为2009年“××金芒果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以及建国六十周年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全县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九是勘界和区划地名工作以《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为依据,在充分听取各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依据地名命名、更名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及时办理甘庄农场、红侨农场地名更名工作,同时圆满完成了青龙厂镇和甘庄农场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为推进侨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是老龄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累计为8266人次发放了健康补助金134.84万元,为954位老人办理了《云南省老年人优待证》。
六、存在问题
1、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差参不齐,整体水平不高,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6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新《环境保护法》;环保NGO;主体;成效;困境;出路
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现状
(一)立法现状
1.在环境资源法方面
新《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这一法律规定明确规定环保NGO在环境公益诉讼中主体资格的法律地位,是环保NGO环境公益诉讼在法律上的一大突破。
2.在诉讼法方面
首先要指出的是,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中规定:“对于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此举表明我国正式确认了公益诉讼制度,但该条规定对诉讼主体的规定并不具体,“并未将公民个人列入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公民个人提起公益诉讼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范围界定不明确,无法实际解决公益诉讼中的问题,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2013年,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中心督查诉讼部提起8起环境公益诉讼,但无一立案,法院给出的理由均是“原告主体不适格”1。由此可见,仅仅是民事诉讼法这种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具体实践所能起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讼。此条限定了提起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即只有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主体,才是提起环境行政诉讼的适格原告。
3.在司法解释方面
今年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新《环境保护法》以及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环境公益诉讼进行具体规定,《解释》。第三条规定:“设区的市,自治州、盟、地区,不设区的地级市,直辖市的区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第四条规定:“社会组织章程确定的宗旨和主要业务范围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且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的,可以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第五条规定:“社会组织在提讼前五年内未因从事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受过行政、刑事处罚的,可以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无违法记录’”。另外《解释》第二条进一步扩大了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的范围,规定:“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等,可以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社会组织”等,这些都为环保NGO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提供坚实的法律后盾。
(二)司法现状
新《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以后,尽管还没有正式实施,但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环保NGO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频频被受理,去年12月4日,江苏泰兴“12・19”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二审在江苏省高院开审。该案曾因一审判决污染企业赔付1.6亿元,创我国环保公益诉讼赔付之最而引起广泛关注。当年12月26日,环保部下属中华环保联合会为原告提起的土壤受污染公益诉讼案件在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开庭,并当庭宣判被告对环境进行修复。今年1月1日,新《环保法》实施当天,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和“福建绿家园”针对福建南平市损坏林地的采矿主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也得到受理,这些案例都无一不显示出环保NGO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而新《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也预示着实环保NGO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二、新《环境保护法》及其解释背景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
(一)政府双重管理体制
我国还没有统一 的《民间组织法》,对民间组织的监管主要依据国务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法规,我国对民间组织实施双重管理体制,也就是说一个民间组织需要有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两个政府部门来管理,这使得自下而上由民间发起的民间组织很难找到业务主管部门,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登记注册管理,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日常性管理,业务主管部门一般为政府机构。i政府部门为了规避责任和风险,不愿作为环保NGO的挂靠单位,这种管理制度与环保NGO的自治性质相违背,不利于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环保 NGO出现登记率低的情况。2
(二)非竞争性原则的限制
非竞争性原则的限制即规定在同一地域不允许有相同性质NGO的成立,不可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这种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具有合法地位的环保NGO的成立,使环保NGO的职能一味停留在协助政府的方面。这些限制已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制约中国环保NGO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其环境公益诉讼作用的发挥。
(三)诉讼费用负担沉重
《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表明:我国74%的环保民间组织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44.8%的环保民间组织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很多草根环保民间组织为了节省资金,通常是两个组织共同租用一套民宅作为办公用地。现阶段我国环保NGO资金的匮乏不仅成为其发展中最大的障碍。而且也增强环境公益诉讼的难度,尤其是高额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费用更是让许多环保NGO望而却步,比如自然之友在 2012 年提起云南曲靖陆良化工铬渣污染环境公益诉讼时,在艰难地完成取证后,鉴定成为横在民间环保组织面前的一道坎,除了具备司法鉴定资质的机构难找外,高昂的鉴定费用也让民间环保组织无法负担,直接导致这起环境公益诉讼无法走完所有的诉讼程序。如果在诉讼费用的负担方面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即使能作为原告的环保NGO也会因为诉讼费用问题而无力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四)专业化的司法审判人员缺乏
2014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宣告成立,并了《关于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标志着环境审判专门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环保法庭的出现必须解决审判人员组成的问题审判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功能的发挥。然而尽管我国截至2013年年底,已成立180多个环保法庭、审判庭,但是180多个环保法庭却面临无案可审的尴尬局面,3有些环保法庭甚至被撤销,如沈河区人民法院环保法庭。由此可见之前我国环保法庭的发展并未受到重视,相应的环境司法审判人员相对较少,司法审判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同时也缺乏环境侵权纠纷案件的审判经验。
(五)未规定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根据诉讼性质和诉讼目的的不同,环境公益诉讼分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两种。对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来说,其已经在《民事诉讼法》第 55 条中得到体现,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却至今没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怠于履行行政职责或其具体行政行为(如对建设项目的审批行为)危害公共环境利益的情况,“相较于社会主体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政府部门有关环境的不当决策有时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
三、环保NGO困境的破解
(一)改变双重管理体制
政府对环保NGO的成立可以采取自愿登记原则并降低注册资金等门槛,同时规定经过登记的组织可享受税收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这样登记与否就不再是社团合法性的标准,而是是否享有税收优惠等其他法律权利的标准,以利于其发展壮大。这一点对草根环保NGO尤为重要。政府还可以把对环保NGO的监督权交给社会公众、登记管理机关和司法机关,减少业务主管部门过多的权力干预以使环保NGO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这也是为了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干预,目前除了中华环保联合会是全国性的社团外,其他的环保NGO都是地方性的组织,而环境污染企业一般是地方纳税大户,本身就收到地方政府的过度保护,环保NGO在地方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本身就需要很强的抗压能力,而改变这种双重管理体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环保NGO更多独立的空间。
(二)改变严格限制竞争原则
严格限制竞争不可避免地使环保NGO走向垄断和官僚,从而偏离了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形成多元化的公民社会。因此,必须在环保NGO活动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在立法上对环保NGO的义务予以明确来达到对其监督管理的目的。三是适当扶持草根环保NGO。植根于民间的草根环保NGO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草根情结”,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公众环境权益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环保热情较高。其不足之处在于绝大多数组织规模较小,专业技能较弱,经费普遍不足。因此,政府应当在其能力建设方面给予更多政策上的优惠,使其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应对环境公益诉讼,这也有利于增强民间环保组织在地方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抗压能力。
(三)建立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
为了解决环境公益诉讼费用问题,推进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我国一些环保法庭在司法实践中的做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如贵阳中院和清镇环保法庭联合颁布了推进公益诉讼制度的意见中规定,原告时存在费用困难的,可以申请公益基金援助,如评估费,鉴定费、诉讼费等。2010 年 12 月贵州省清镇市环保法庭审理的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华环保联合会和贵阳市公众环境教育中心诉定扒造纸厂向南明河排污一案,该案是我国第一个鉴定费用得到环保基金援助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解决了诉讼一方单独承担诉讼费用的困难状况,消除了该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评估费、鉴定费、检测分析等费用对于诉讼方的庞大压力,解除了诉讼方的后顾之忧。而关于设立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的文件在地方已经,如2010年,昆明市政府颁布的《环境公益诉讼救济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专门设立救济专项基金,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环境侵权案件的受害人进行救助,对因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侵权人给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修复。最高人民法院也在《关于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中明确“人民法院审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可以根据原告请求判令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因此,本文认为,应该建立环保专项基金,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及时、充分的资金援助,这会是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有益尝试。4
(四)实现环保法庭组成人员的多元化
其一,选择及培训合适的法官。
其二 ,组建专家陪审员队伍。完全依赖法官个人的努力不可能解决所有的技术性问题,为了提高环保法庭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可以考虑吸收专家参与环保纠纷的处理过程中5。
(五)明确环境公益行政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是“一体两翼”的系,立法仅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偏废其一的行为。因此,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对《环境保护法》第 58 条“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是否包括行政机关不作为或违法作为做出解释性规定。同时,建议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写入正在修改中的行政诉讼法,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
参考文献:
[1]李洁琼:《NGO 迎来环保公益诉讼寒冬里的暖意――新环境保护法施行符合条件社会组织 700 余家》,载于《中华工商时报》,2015 年1 月13 日第 008 版
[2]李义松、陈昱晗:《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原告胜诉奖励机制》,载于《西部法学评论》,2015年第1期
[3]蔡守秋:《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几个问题》,载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4]肖建国、黄忠顺:《环境公益诉讼基本问题研究》,载于《法律适用》,2014年第4期
[5]张颖:《环境公益诉讼费用规则的思考》,载于《法学》,2013年第7期
[6]王灿发、程多威:《新环境保护法下环境公益诉讼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载《法律适用》,2014年第8期
[7]臧菁、曾心泉:《环境公益诉讼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载于《法制博览》,2014年第8期
[8]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现状调查报告》,载于《学会》,2007年 第3期
篇7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文化建设
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高校志愿者是指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利用业余时间,结合专业知识、技能、资源等积极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无偿性的援助的在校大学生。20 世纪90年代青年志愿者活动进入高校以来,大学生志愿者团体就在全国各地高校中蓬勃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是当代中国大陆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深圳市早在1990年就诞生了第一个注册志愿者社团,近些年来,深圳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稳步推进,蓬勃发展。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离不开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领导和指导。而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组织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却又不可忽视的。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在其应对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体化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发现和发展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并用来教育形成长远正确认识、思考和感觉上述问题的基本假定。樊耘教授将组织文化划分为理念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个性层面的文化和背景层面的文化四个层次。
本文旨在以深职院为例探讨和研究高校志愿组织文化建设现状,为提高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力,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自身建设,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基础探索。
一、组织理念层次文化的建设
(一)组织文化核心-价值观建设
组织文化理论认为,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建立,决定了组织所进行活动的领域。价值观在组织文化中居于最高的层次,是决定组织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准则和纲领。
作为组织的粘合剂的组织价值观,为组织及组织中个体成员间的交往提供了共同的标准和调节手段,规定了组织成员行为的价值取向并决定了实践方式的选择。当价值观根植于组织之后,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慢慢内化为组织成员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组织价值观作为组织文化的核心,对于组织的生存、维持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深职院志愿组织的价值观在糅合志愿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可以概括为:帮助他人,传递爱心,服务社会,实现自我。
(二)组织文化动力-组织精神
深职院志愿组织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帮助他人,实现自我,服务社会,共筑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学校志愿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成为学校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二、组织制度层面的建设
深职院出台了志愿服务管理办法“1+3”文件,包括志愿者的注册与管理,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以及激励保障制度等等。
(一)注册与管理
深职院校志愿者联合会负责全校志愿者注册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学院志愿者分会、机关部门志愿者服务队负责各学院、部门的志愿者注册工作。注册程序为:申请人直接到志愿者组织提出申请,或通过网络方式提出申请,填写《志愿者注册登记表》;志愿者组织对申请人进行审核;符合志愿者条件的,参加志愿者组织举行的《志愿服务理念与实践》专项培训,培训合格后签订志愿者注册协议,举行宣誓,授予志愿者编号,佩戴志愿者标志。为便于注册志愿者的统一管理,志愿者注册后即获得深圳市统一使用的注册号。每年对注册志愿者进行年审,每年参加志愿服务时间20小时及以上者年审方合格,否则取消其注册志愿者资格。
(二)志愿者培训
深职院志愿者培训分为通用培训和岗位培训两类。通用培训主要包括志愿服务理念和心态、文明礼仪等知识的培训,岗位培训主要是让志愿者掌握与服务岗位相关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作业标准等知识和技能。
学校开设《志愿服务理念与实践》专项培训,共20个学时,其中理论培训6个学时,志愿服务活动实践14个学时。所有志愿者均需参加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成为注册志愿者并取得志愿服务证。20个学时的时间记录为志愿服务时数。志愿者参加每项志愿服务活动前,需参加相应的岗位培训。校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建立“志愿者培训师资源库”,负责集体备课和讲课,并统筹协调各学院培训的师资和其他教学资源。
(三)激励与保障制度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志愿者之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社会建设与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统筹协调全校师生志愿服务工作;各学院和机关学校成立“志愿者之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设立志愿服务中心,明确责任领导和工作人员;各学生班级要设立志愿服务团队,各团支部在其支部班子中可以设立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委员。
2.投入保障
学校设立志愿者工作专项基金,为“志愿者之校”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志愿服务资金募集机制,改善志愿服务物质保障条件;加强和规范志愿服务资金管理,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志愿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发展。
3.志愿服务保障
一经深职院注册的志愿者即可享受深圳市义工联所规定的交通、保险、医疗等基本保障。校外志愿服务活动有需求方时,一般情况下,志愿服务需求方应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交通、餐饮、临时休息场所等基本保障。学校倡导志愿者参保校园意外险,费用由政府、学校和个人三方缴纳。志愿者参加市外志愿服务活动或者市内多天或市内具有一定风险的志愿服务活动时,由校志愿者组织或校外需志愿服务的单位负责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
4.激励机制
深职院将志愿服务纳入推优入党和评优、评奖工作体系,将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必备条件;同时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卡,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关情况记录到就业推荐材料和毕业生信息库;成立志愿服务储蓄银行,实行志愿服务时间和学时、学分转换制度;依据志愿者服务时间和业绩,实行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和志愿者服务证书制度;设置志愿服务“校长奖”,定期开展志愿服务优秀集体、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的评比、表彰。
三、个性层面的文化建设
个性层面的文化是组织中成员和成员所组织成的非正式团体的精神追求。充分认识到组织成员的个性化需求,注重他们在个性层面的要求,使个性与共性层面达到良好的平衡,才能使组织产生创新力,推动组织发展。
深职院“志愿者之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统筹协调全校师生志愿服务工作;除此之外各学院成立“志愿者之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志愿服务中心,学校鼓励各学院依托学院专业,发展学院特色志愿服务。
如汽车与交通学院深圳地铁志愿者有一套完善的招募与管理办法。艺术设计学院“蓝心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确立“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完善自己、弘扬新风”的行动宗旨和“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志愿者口号,服务中心下设9个服务队,珠宝鉴定和会展志愿服务队是学院的特色项目,广泛参与深圳文博会、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水墨双城双年展、深圳动漫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华・美术馆、鹏宝轩艺术馆等各种大型专项志愿服务活动,或到深圳市各社区开展珠宝首饰鉴定等服务,为深圳的创意文化产业做出积极贡献,生学院的食品安全志愿者提出“义家人,超开心”的志愿服务口号。外语学院利用自己学院专业开展“Open your mouth,open your world”英语第二课堂辅导――四点半课堂,充分利用学生放学后到家长下班前的空闲时间,即16:30――18:00,以一对一的形式,协助孩子们完成作业,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孩子们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对话的交际能力,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深职院经济学院“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对”和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合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沙头角鱼灯舞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志愿服务,如进行鱼灯舞传承辅导、鱼灯编扎培训、“非遗”文化辅导、专题讲座、专题展览以及合作研究等。通过师生的文化志愿活动与“非遗”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活动参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背景层次的文化建设
背景层面的文化是组织所在地区、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组织的文化离不开背景文化,且组织的文化不能背离背景文化。
志愿服务是现代民主国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二战后志愿服务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的轨道,目前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完善的志愿服务法律,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欧盟诸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5]。
深圳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毗邻港澳,受港澳和境外志愿文化影响较大。同时,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深圳的历史短、文化积淀少、文化底蕴不足,文化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从2003 年起,深圳市就把“文化立市”作为一项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任务来抓。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的文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2011年8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的举办,深圳市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构想,使深圳成为一座爱心之城,也是全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全面提升了深圳市的文化建设水平。
深职院是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积极响应深圳市委市政府打造“志愿者之城”的号召的形势下,做出建设“志愿者之校”的决定的,在以后的志愿服务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组织领导者会认真且全面地考虑深圳当地的背景文化,更好地理解组织成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制定具有更好执行力的政策,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
在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日常工作中,应将组织文化建设作为长期不懈的工作抓紧、抓好。在一个统一且明确的组织文化核心和理念体系下,健全和完善校内志愿者管理制度,按照广大青年学生的能力特长和志愿意向进行分类记录,进一步完善志愿者考核激励制度,创新志愿者服务形式与志愿组织运行机制,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加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的联系,实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资源共享模式,充分发挥组织文化的优势,提高高校志愿服务的质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美晖,周成刚.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文化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0):80-81.
[2]韩娟,阎亮,樊耘.组织文化四层次模型对于组织管理的意义[J].人力资源管理,2012,(03):35.
[3]樊耘,顾敏,汪应洛.论组织文化的结构[J].预测,2003,22(3):1-5.
[4]左一明,张长力.组织文化建设思想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9-12.
[5]赵枞安.借鉴域外经验推进国家志愿服务立法[J].学术界,2011,5:224-229.
[6]乐正,王为理.文化立市发展战略与深圳文化建设的近期走向[J].改革与战略,2003( 4) : 73-76.
作者简介:
黄川川(1974~),男,湖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篇8
关键词:诺贝尔和平奖;农村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3―0064―03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12
[作者简介]王晶(1964-),男,河南西华人,经济师,本科。
自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尝试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些信贷项目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出现了一批较好的机构和项目,它们覆盖了大量贫困客户,且逐步实现了机构的制度化和可持续性。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创始人・尤努斯,在支持贫民脱贫致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我国小额信贷现状
小额贷款,在我国主要是针对中低收入者提供的总额在5000元以下的贷款。目前有三种模式:一是由政府开办,比如扶贫基金开展的小额信贷;二是以国际捐赠等方式形成的民间小额信贷组织;三是由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小额信贷。
从2005年开始,央行在山西等5省区开展了小额信贷公司试点,由私人出资,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但不能吸收存款。中国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金融服务能力有弱化趋势:存款不断转移到大城市,农民缺乏融资渠道。
二、当前我国农村的几种小额信贷业务
(一)农信社发放的小额农户贷款。如近几年,河南省某市辖区农信社发放小额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额的33%左右,其占比有逐年增长趋势。农信社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是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贷款额度在万元以下,利率大体在9%左右,贷款对象为评定的信用户,贷款的性质为商业性质,贷款期限较灵活,一般在一年左右。这从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农户贷款,降低了信贷条件,提高了融资效率。存在的主要不足是:1.小额贷款属于商业性质,信用户评定仍以家庭贫富为主要标准,基本上贷富不贷贫。2.由于农信社资金有限,并不能使贷款户的合理申请得到满足。3.贷款期限与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周期不一致,贷款逾期率高。4.小额贷款与其他农户贷款基本上无利率差别,贷款利率偏高。5.小额贷款应属信用贷款,但目前农信社为防范风险,一般采用农户联保方式,大部分是担保贷款。
(二)农业银行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和一般扶贫贷款。农业银行发放的扶贫贷款,具有政策性扶贫功能。贷款发放以项目为主,一般先确定地区、项目,最终确定贷款户。扶贫贴息贷款和一般扶贫贷款金额一般在2万元以内,利率相对较低,期限在1-3年之间。此类贷款融资额占农村地区小额贷款的8%以内。扶贫贴息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发放面窄。2.由于利率低,如果审核不严,容易被挪用,往往难以起到扶贫作用。3.在项目选择上,借款人选择余地小,如果项目选择不当,贷款风险较大。
(三)“GB”扶贫模式。即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扶贫模式,主要是以小额信贷方式扶持贫困地区妇女从事各种小型经济活动,实现脱贫致富。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有部分贫困县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确定为全国小额信贷试验基地,并相应成立扶贫经济合作社。主要通过接受国外扶贫信贷机构投资和接受国外捐赠两种途径募捐信贷资金。河南省小额信贷试验基地县近年来接受的有孟加拉银行、台湾富商、美国乡村银行基金会、澳大利亚开发署的捐赠款、慈善款等。其中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投资需5年后逐步归还贷款本息。扶贫经济合作社作为民间社团法人在民政局注册,在银行开设独立账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业务上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指导。具体组织管理小额信贷。其贷款对象是家庭收入较低的妇女,贷款具有扶贫性质。贷款额度一般在3000元以内,期限1年以内,采取整贷零还的方式。贷款实际利率在12%左右,管理较为严格,贷款回收率高,损失率极低。存在的不足是贷款管理机构和人员非专业化,贷款额度小,期限短,覆盖面窄,资金总量少,单位资金管理费用高。因而造成实际贷款利率高,降低了其扶持发展和扶贫作用。
(四)民间借贷融资。当前,民间借贷融资基本上处于一种隐蔽、分散和不规范状态,民间借款融资数量很难有确切统计,且各地区情况差别较大。据测算,民间借款融资一般占地区融资总量的20%-25%之间。借款用途多为农业生产、生活急需,期限一般较短,大部分额度较小,利率情况较复杂,纯商业性借款利率一般在10%―20%之间,高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民间借款最大优点在于借款双方较为熟悉,借款时间短,手续简便,能解决借款人资金急需问题,但易导致经济纠纷,影响社会稳定。
三、建立完善小额贷款组织应明确解决的问题
(一)功能定位问题。即小额信贷组织是商业化市场组织机构或政策性组织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解决农村融资功能而建立的组织,还是以政策为主,不以盈利为目的,在解决农村融资问题的同时又体现扶助发展、扶助贫困功能,或者是兼具两种功能。只有明确功能定位问题,才能确定小额信贷组织创立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产品设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从实际情况看,商业化性质的小额信贷组织,必然把风险和收益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信贷资金会投向经济实力相对较好的借款人,借富不借贫,这是市场规律所决定的,不能期望其扶贫济困,承担国家政策性职能。而组建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性小额信贷组织,其管理必然要以国家某一部门为依托,主要以国家投入资金为主。从以往国家扶贫性质的政策性资金使用情况看,由于扶贫性质的资金比商业性质有优惠条件,真正的贫困户缺乏这方面的信息和获得资金的能力,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资金支持。同时也不能有效地解决管理和道德风险问题,实际的损失率高,扶贫效果不明显。由此看来,以政策定位的小额信贷组织能否解决这一问题,能否达到政策设计者初衷,尚很难判断。因而,按市场化原则组建小额信贷机构,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扶持应是相对现实的选择。
(二)组织机构设置问题。即设置的规模和服务范围的确定。小额信贷特点就是借贷额度小,贷款覆盖面广、周转快、方便灵活。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服务管理成本高。如果在乡镇一级设立组织机构,服务范围限于本地区,由于地区资金供求量有限,不可能规模过大。但规模越小,均摊到借款单位借款资金的成本费用会越高,因而其贷款利率很高,不具
有竞争力,其生存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如果规模较大,服务范围在县域一级,巨大的覆盖面单个机构是难以做到的,就必然涉及设立分支机构或委托问题,其在业务人员培训、委托费用支出、资金规模等方面与农村信用社相比也不具有竞争优势。其发展也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因此,应根据成本法设立经济区域性分支机构。
(三)市场准入问题。小额信贷机构的设立,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无论是公司(企业)性质还是社团法人,都要经过国家管理机关的登记批准方能成为合法的经营组织。如果小额信贷组织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基础上组建,应不存在法律政策障碍,其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资格,经营过程中的监管也较为容易解决。但如果是以个人投资入股新建组织机构,则涉及较多的政策、法律、金融监管问题。如新建组织机构的资金来源问题,如果能准许吸收公众存款,必然要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和监管措施,如果不准许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规模必然很小,服务功能单一,经营管理成本也会很高,市场生存能力很差。如会计核算制度适应问题,如果像其他金融机构一样设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各种制式的凭证、合同,无论是对人员要求还是成本费用都会很高;如果降低核算门槛,会涉及监管信息获取难、税收征管难,也可能出现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等问题。
四、几种小额信贷组织模式的设计与比较
金融是高风险而非高利润行业,特别是小额贷款机构,这两方面的特征更为明显。在小额信贷组织模式的设计上,应持慎重态度,既要避免现有金融机构适应市场能力差和低效率问题,又要注意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问题。
(一)在规范民间借贷的基础上组建小额信贷机构。多年来,民间借贷一直处于自发状态,使其规范化、公开化、成为农村金融市场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自然人出资,组建小额信贷机构,必然是以盈利为经营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按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可比照或依据合伙制企业规定,或有限责任公司规定进行组建。
合伙制企业出资人员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适宜于规模较小的信贷组织机构。经营信贷业务金融经营范围,应获得银行监管机构许可。合伙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业务范围仅限于单一的资金借贷业务,其资金来源,全部为出资人入股资金,不能办理吸收公众存款业务,为保持其健康发展,从风险监管角度出发,应有一些具体的限制,如合伙人的最多人数,出资的最低资本总额,执行的会计核算标准等。为降低社会风险,特别应规定合伙人不能变相借入个人资金入股,否则,一旦出现经营不善,清算解散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依据有限责任公司规则设立小额信贷机构,适宜于规模相对较大的经营组织。按有限责任公司规则组建起来的小额信贷组织,其资产业务以小额贷款业务为主,其资金来源不应仅限于资本金,应准许其从货币市场拆入资金,或用国家支农再贷款资金给予支持,但不能准许其吸收公众存款。同时,对此类小额信贷组织,应实行等级划分制度,规定相应的等级标准,随着经营规模扩大、管理的规范,逐步提高其等级,并准许其增加某种业务。如合伙制组建的小额信贷机构,其经营规模和经营时间达到一定条件后,可准许其升格为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经营规模、经营时间、管理规范达到某种条件后,可准许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同业拆入资金的资格,并设置最高同业拆入比例的限制。甚至达到一定程度,可以申请国家支农再贷款资金,以解决经营规模扩大和资金来源不足问题。
小额信贷机构业务相对单一,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办理小额信贷业务,其信贷手续的具体办理可委托农信社或邮政储蓄机构办理,如现金保管,信贷业务中的取款还款业务,应进行委托,以提高安生性,减少经营成本。同时,其贷款资信调查,还款催收等,也可以聘用农村兼职人员办理。小额信贷机构风险控制的最大优势不仅在于担保方式的完善,更在于对本地区借款人的准确了解程度,也在于便捷、灵活、快速的信贷服务。
在规范民间借款基础上组建的小额信贷机构,其优点在于:1.建立起产权关系明晰,属于完全的商业化组织经营,可以避免国有金融机构权利责任不对称,经营效率低下等弊端,为民营金融机构在市场化经营中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2.有利于增加农村融资渠道,缓解农户借款难问题,特别是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引入的竞争机制,能有效解决农信社信贷业务独家垄断的局面,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3.为农村金融市场借贷利率的市场化提供了基本条件,从长远看有利于合理降低借款利率水平,使农村借款人受益。
组建此类小额信贷机构,也有许多现实困难和不足。一是市场准入问题。如何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获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的许可,当前银行监管在此方面的规定则尚属空白。二是规模和盈利能力问题。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地域限制和业务特点,决定了其经营规模不会太大、盈利水平不会太高,加上诸多经营风险和条件限制,投资人是否有足够的内在动力申请这样的经营组织,仍有待实践检验。准许小额信贷组织办理存款业务,就要达到诸多严格的监管条件,同时,经营场所、安全保卫、电子设备购进等一系列要求会大大增加经营成本,如果达不到一定规模,是无法获得盈利的。不准许其吸收公众存款,其经营资金来源有限性也会制约其建立机构的积极性和盈利能力,能否从金融市场拆到资金,也属于市场选择行为,要求其达到的条件也会较高。特别是如果账务核算不完善、监管不到位,极有可能发生为增加信贷资金来源而变相吸收个人存款行为。如某一股东从其他个人手中借入资金入股,这种个人行为很难得到有效监管。如果小额信贷组织经营失败,同样也会引发较多的风险和社会稳定问题。三是办理小额信贷业务,需要有一定金融专业知识和管理素质的人员,是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组织一大现实问题。
(二)准许县级以下邮政储蓄机构办理小额信贷业务。邮政储蓄机构,分布面广,现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办理储蓄存款业务的经验,在邮政储蓄改革中,可考虑以邮政储蓄机构为依托,组建小额信贷组织,使其成为专营小额信贷的组织机构,是当前发展小额信贷机构比较现实的选择。
把基层邮政储蓄机构转变为小额信贷的专职机构,其优势在于:一是邮政储蓄机构现有的经营场所和人员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开办小额信贷业务不会增加较大的经营成本,避免出现经营亏损问题,经过短时间的组织培训,即可以开办此项业务。二是建立了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长效机构。准许邮政储蓄办理小额信贷业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村资金外流,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三是不存在新建小额信贷组织的法
律政策障碍,风险监管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邮政储蓄办理小额信贷业务,也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邮政储蓄机构仍为国有性质,其经营服务效率能否高于农信社,贷款风险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仍有不确定性。特别是积累大量金融风险后,仍需要国家作为最后的损失承担者。二是邮政储蓄银行如果仍为全国统一法人组织形式,也会像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可以对不同分支机构资金实行统一调度,资金流向发达地区和低风险地区,这是经济规律自然决定的,不发达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仍会存在。三是贫困地区小额信贷业务办理成本高,风险大,邮政储蓄机构开办此项业务的积极性可能不高,对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量小,仍需要国家政策调节或限制。
(三)在基层农业发展银行设立小额信贷部门。农业发展银行属政策性银行,在县级都设立了分支机构,可考虑将所有涉及农村的政策性资金,包括支农再贷款资金,扶贫贴息资金等由农业发展银行管理。以此为资金来源,在农村开办小额信贷业务。其好处是不用开办新的金融机构,节约社会成本,政策性资金统一管理,利率定价国家有主导权,能更好地起到扶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作用。同时,也对农信社形成一定竞争。
由于农业发展银行机构只建到县一级,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办理小额信贷业务可采取委托方式,即可以委托农信社机构进行现金贷款发放,回收等手续的办理,而贷款发放对象的确定,借款条件的审核等仍由农发行确定。
由农发行办理小额信贷业务,关键是能否有合理的制约机制,真正将资金用于国家政策扶持的借款人,并保证偿还,控制道德风险。否则,有限的资金,逐年沉淀损失,信贷资金无法循环周转,其政策性扶持功能会逐渐丧失,国家开办此项政策性业务的初衷也很难达到。
五、目前几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小额信贷管理模式
(一)公司+农户模式。成立有一定规模、技术和经济实力的公司,采取与农户签订种、养殖等方面的合同,由公司担保农户贷款的方式取得小额信贷的支持。这种方法不但使没有资金的农民取得了资金,同时也减少了金融风险。
(二)农户联保模式。由3-5户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贷责任。目前农村信用社基本上采取此模式发放小额贷款。该模式增强了联保农户的信用意识,提高了联保农户的互帮、互助精神,增进了联保农户的关系,减少了信贷风险,达到联保农户共同致富的目的。改变了收贷行为,由以前信贷员上门收贷转变为联保农户主动还贷。
(三)加强信用乡(镇)建设,通过评定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采取发放信用贷款证模式。
(四)由政府提供资金担保,指定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文玲,实至名归的“穷人银行家”[N].金融时报,2006-10-20.
篇9
一、*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1、服务业持续稳步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666.45亿元,比2000年增长78.6%,年均增长12.3%。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35%,比20*年的49.1%增加了3.4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9:44:49.1变为20*年的5:42.5:52.5。
2、生活和生产业竞相发展,现代服务业正在崛起。
—会展业发展强劲。*会展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拥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展馆2个,总面积8.8万平方米,展览公司120多家,相继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大型会议和展览,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年,全市共举办会展103个,其中全国性展会3个,区域性展会19个,地方性展会36个,综合性展会12个,全年展会成交额370亿元,创造综合效益39亿元。
—现代物流业健康起步。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现代物流业实现健康起步,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项目为标志的现代物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物流产业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金融服务业实力不断增强。*金融保险已全部实现电子化管理,综合服务水平和资金结算效率显著提高,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逐渐形成。20*年,*地区各类金融机构达1859个,从业人员4万余人。各项存款余额3599.70亿元,较年初增长16.7%。各项贷款余额2158.10亿元,较年初增长12%。保费收入44.94亿元,赔款和给付9.5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30.92%和139.9%;电子结算中心同城票据交换日均交易2.4万笔,交易额39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1.03倍和1.22倍。20*年区域票据交换业务不断扩大清算的覆盖面,清算网点增至532家,是2001年参加同城票据交换清算网点的1.38倍。电子联行日均结算量15899笔112.1亿元。
—信息服务业市场逐步形成。*信息产业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多元化信息服务市场逐步形成。20*年信息产业企业逾千家,邮政业务收入62.34亿元,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19.25万户,ADSL宽带网用户33.93万户。目前拥有各类信息通讯服务机构42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
—房地产业发展稳步、健康。20*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房屋施工面积4030.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9%。房屋竣工面积1131.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7%。商品房施工面积2174.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1%。商品房销售面积497.34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71.30亿元,同比增长110.6%。
—商贸、餐饮业发展迅速。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48亿元,比2000年增长54.2%,批发零售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8.30亿元,同比增长12%。全市餐饮业销售总额达到72.62亿元,同比增长11.8%。
—社区服务业崭露头角。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代表的社区服务业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了以利民、便民为框架的服务体系。截至20*年,全市已建成各类社区基础设施260多个,总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以上。创办各类社区服务实体580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4.8万余人,安置下岗人员2万多人,收入达850多万元。
—中介服务业增势强劲。伴随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和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中介服务业显示出良好的潜在需求和发展态势。以律师、会计(审计)、房介、职介、广告设计、工程监理、工商、税务、出国留学咨询等为主体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3、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国企改革不断深入,*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知名服务性企业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东亚银行等纷纷落户*,全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不断增长。20*年,全市实际引进外资5.5亿美元,增长102%,增幅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服务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不断上升,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格局。
4、服务业人员队伍日渐壮大,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第一大产业。*服务业不仅吸纳了新增就业,还承接了第一、二产业转移出的就业需求。同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愈来愈多具有现念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加入服务行业。20*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64.32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9.5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达39.6%。服务业已成为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5、服务业优化城市功能配置,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随着*一批标志性市政工程相继建成,有效改善和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835.1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1%。城建投资完成100亿元,累计完成573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电信通讯、市政道路、居住环境、购物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市民出行、居住和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二)主要问题
*服务业虽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与我国主要城市尤其是与全国副省级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1、总量规模较小,增长速度不快。2004年,*市第三产业总值为540亿元,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十四位,增长速度为12.3%,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十一位(见表2),这种状况与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与国外发达城市差距更大。近年来,世界各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主要发达国家已达71%,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
2、门类不齐全,新兴服务业实力较弱。从横向看,*服务业结构不够完善,专业服务市场、特色服务市场、新兴服务市场还没形成;从纵向看,服务业链条不长,甚至有“断链”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服务链条无论是向上延长,如研发、咨询、金融、信息、培训,还是向下延长,如物流、会展、中介、商务服务等,都缺乏有实力的“航空母舰”。
3、基础设施不足,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我市服务业现有基础设施少、档次低、布局不合理,发展后劲薄弱,特别是服务功能完备、经营技术先进的现代化设施缺乏,无法吸引更多的具备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素质服务人才。
4、辐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集聚态势。由于产业规划制定滞后、市场监督机制缺失等因素,我市现有服务业横向联系不够,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集聚优势,特别是品牌服务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实力不强,难以有效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聚集、辐射作用和比较优势。
(三)机遇和挑战
1、国际形势有利于我市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将为我市扩大出口、利用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增加机会;国际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为我市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进而承接服务业转移提供良好机遇;加入WT0过渡期的结束,将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2、“四化”发展理念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树立了更高的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确立了内陆中心—外向型城市—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模式,确立了把*建设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对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规划性、指向性和目标性。
3、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市不断拉大城市骨架,发展新区,为服务业扩大开放、加速升级创造了广阔空间。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出现,将刺激教育、医疗、疗养、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以城市居民生活为中心的服务业带来有效的市场开发空间。
4、关中城市群核心城市地位提升了*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中心城市,陕西“一线两带”和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其经济增长的内在支撑力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借助区位优势,挖掘比较优势,发挥后发效应,作为西部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交通、信息中心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
5、“十一五”城市发展规划促使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期间确立建强创佳的五大主导产业,各产业关联发展,相互促进,现代服务业作为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强力支撑,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服务业既遇到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国际、国内竞争加剧和自身发展不足的挑战和考验。区域经济圈内的城市抢占服务业发展先机,尤其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相继制定了加速发展的扶持政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积极应对挑战,加大力度、重点推进,实现全市服务业突破性发展。
二、*服务业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为指导,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坚持生产性和生活业发展并举。重点发展相对滞后的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的能级,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的规模,以产业化促进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的形成,以社会化拓宽服务业的领域,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以法制化改善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促使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水平,为促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总体目标
紧紧抓住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加大科技投入、更新经营观念、改进经营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品牌形象。以会展、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以欧亚经济论坛、*国际港务区项目为切入点,做强会展业和现代物流业,做大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做足商贸、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使*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把*建成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区域性、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
总量目标:“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⑴年均增长13.3,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9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0%;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5%。
三、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
在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聚焦强势行业,打造若干个特色鲜明的服务产业集聚区,增强区域经济中心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一)构建区域性的会展中心
依托*国际展览中心、陕西国际展览中心的资源优势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浐灞国际会展中心,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设施,以举办国际性的欧亚经济论坛、曲江论坛和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博览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为契机,培育和扶持品牌会议和展览,充分发挥会展业吸引力强、拉动力大的作用,着力打造“五大会展集聚区”⑵,使*会展业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区域性会展中心和中西部会展之都。
(二)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
以*国际港务区项目⑶为龙头,重点推进六村堡空港物流服务中心、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华圣果品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提升海星百货物流配送中心、方欣冷冻品配送中心、大明宫建材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的运作水平,使*成为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物流平台和我国中西部区域性的物流枢纽。
(三)建设高新中央商务中心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结合高新区一期商业改造和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更大范围的吸纳国际知名的银行、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证券、律师、会计、咨询、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科技公司总部、国内外机构的办事处等进入区内,形成高新区一、二期和紫薇田园都市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成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商务中心之一。
(四)建设新北城商务中心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以*行政中心北迁和铁路新客站设立为契机,以张家堡广场为中心,结合未央大道改造,突出抓好北城新区建设。围绕出口加工基地和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加快对生产制造业提供及时、全面服务的金融、中介和集团总部的引进步伐,促使新的城市服务中心尽快形成。
(五)构筑盛唐文化的曲江新区
依托大雁塔旅游商贸区、大唐芙蓉园和大唐不夜城等项目,围绕唐文化,集中发展文化旅游、影视广告、商贸餐饮、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产业,形成以盛唐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文化、商贸产业集聚区。
(六)建设新型专业化特色大市场
以现有专业批发市场为基础,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工业消费品、纺织服装、医药、粮食、农副产品、旅游产品等专业特色批发市场。以康复路、长乐路为重点的纺织服装市场集群;以太华路、大明宫为重点的建材市场集群;以义乌商城、轻工市场为重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集群;以汉城路为重点的医药市场集群;以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为重点农副产品市场集群;以西部国际车城、*汽车自选市场为主的大庆路、三桥汽车销售集散地。
(七)完善商贸集聚区
根据*市四级商圈、多级中心的商业布局,打造突出特色的商贸流通企业集聚区。
1、中心商业区。以钟楼为核心,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解放路等主要街区为依托,形成行业齐全,功能完备,集购物、餐饮、旅游、休闲、娱乐、金融、商务的为一体的商贸服务集聚区。
2、区域性商业中心。开发建设二环商业带,重点推进小寨、土门、沙坡、张家堡、胡家庙、红庙坡等6个区域商业中心的建设。
3、浐灞三角洲商业中心。围绕浐灞国际会议中心、陕西国际会议中心及浐灞三角洲商务行政中心等项目的实施,建设集商务办公、总部经济、文化娱乐、配套商业为一体的商务行政中心区,促进三角洲成为*东北方向的商业副中心。
四、*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按照强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努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思路,确立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作,同时,实施重点项目⑷带动战略:
(一)突出发展会展业
发展目标:
发挥区位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招商力度,做大会展业,培育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把*建成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到2010年,展馆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专业性展览占主导地位,国际性展会比例达20%以上,培育出一批品牌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品牌展会,会展业收入达到5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达50亿元,初步实现会展经济的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重点工作:
1、加快会展场馆建设。利用多渠道融资,科学布局,加快*国际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和*国际博览中心项目建设,启动*浐灞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建设。
2、推进品牌塑造和市场开发,争取并创建固定的品牌展会,形成*的特色和专业化方向。重点抓好欧亚经济论坛、曲江论坛和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国际性会议和展览,
3、加快体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的同时,重点加强与国外著名会展机构的合作,引进品牌展览公司和会展人才,申办高端会议和名牌展览,吸引一批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大型展会在*举办,实现展会专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规范化。
4、加强对会展业的规划和管理。出台*市会展管理条例,制定全市会展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我市会展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5、营造良好的发展会展经济的舆论氛围。广播、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开辟会展专栏,大力宣传会展经济、会展企业、会展人才,传播会展信息。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发展目标:
以培育和完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物流体系为目标,做大现代物流业,使*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和半径为500公里经济圈的现代物流产业重要枢纽。到2010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7%。社会物流成本降低2个百分点。物流企业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率达100%。
重点工作:
1、制定物流企业认定、市场准入、指导监督等地方规章条例,研究、出台扶持物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有竞争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和引进3-5家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2、2006年全面启动*国际港务区、*六村堡空港物流中心、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⑸审批、设立,完善重点项目的功能设置,建设内陆无水港口,实现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货运航线直接对接。
3、加快物流项目信息管理技术升级和*物流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出口加工基地建设速度和外贸企业加工创汇能力,促使其不断提升物流经营的运作水平。
4、科学布局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快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海星百货物流配送中心、方欣冷冻品配送中心、华圣果品物流配送中心、大明宫建材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的建设。
5、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增强和完善贝斯特、欧亚等货运市场的物流经营能力和服务领域,为“四区一基地”提供快捷、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
(三)加强金融服务业
发展目标:
加快金融业市场化步伐,使*成为信用制度发达,资金交易活跃,金融组织机构健全,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工具齐全,金融设施先进、金融信息畅通,具有强大金融凝聚力和辐射能力的西部金融中心。到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5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200亿元,保费收入达到100亿元。
重点工作:
1、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加快组建西部开发银行。要提高金融机构在现代市场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实现金融机构体制、机制的突破与经营理念、经营行为的创新、
2、加大直接融资力度,争取发行市政债券,为市政建设发展融资。积极为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股票发行创造条件,鼓励在深沪两大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鼓励业内兼并重组,发挥规模效应。
3、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方式。加强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发展金融租赁,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4、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引导市民更新金融观念,树立合作、投资、创业的金融理念。
5、建立和完善金融资信评估、信用担保、金融咨询、保险评估等中介机构,特别是为中小企业贷款搭建金融平台。
(四)提升信息服务业
发展目标:
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实现自身突破。到2010年现代信息通讯服务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年增长率20%-25%。实现电话、广播、电视“村村通”,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42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2部/百人,宽带用户接入比例达12%,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达19%。
重点工作:
1、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网络设施合理布局,拓展有线宽带网络与宽带无线网络,建设天地一体的城市宽带网。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
2、积极促进各通信运营企业与信息服务需求紧密结合。推进各通信运营企业的技术发展和业务创新,提升信息通讯服务业的网络服务功能,为社会和居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3、全面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政府网站为企业、市民服务改革。以陕西省CA中心和已开展电子商务服务网站为基础,推进CA认证,引进、整合国内外各类电子商务资源,建设*市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带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加快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步伐,重点实施服务企业上网工程,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4、加快结构优化和调整。推进传统信息通讯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引导信息通讯服务企业联合与重组,培育一批大型信息服务业企业集团,提升信息通讯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5、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搭建公共信息与专业化信息平台。大力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个性化增值业务,降低成本,使基础性信息服务资费水平不断贴近居民消费能力。
6、大力发展信息外包服务,不断丰富、拓展数字服务的内容和领域。重点推动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服务、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等服务的发展,鼓励数字内容服务商在数字传媒、文化娱乐、电子商务应用等领域开发、利用,传播健康的数字信息,推动网络语言和文化多元化,建设“数字*”。
7、充分发挥高新区软件园的领军作用,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积极培养高水平的软件人才,扶持、壮大各具特色的品牌企业,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名牌软件产品。
(五)培植中介服务业
发展目标:
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介服务行业达到50个,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以上。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
重点工作:
发展中介服务业要在加强监管,提高信誉的基础上,确保其有序发展。
1、发挥中介组织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权威性的特点,提高中介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服务,降低交易成本。
2、加强行业自律,实现规范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世界级中介机构及分部落户*,促进中介执业水平的提高,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门类齐全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
3、扩大中介服务业与国内外的合作,通过引进专家、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外部服务支持。
4、培育我市知名品牌的中介服务企业。积极引导部分条件成熟的,经营规模、业绩、品牌等在行业排名前列的本地法律、会计、咨询、广告、招投标等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建成若干个全国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
(六)开拓社区服务业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需要,走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建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服务效益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
重点工作:
1、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引导和培育各类社区民间服务的发展。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做到专职、兼职和志愿相结合,通过培训,促进社区服务队伍的合理化和专业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整合社区资源、拓宽服务内容。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便居民就近就医。
3、分别按照200米半径设立早点快餐店、便利店,400米半径设立物资回收部、修理部、理发店的要求,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
4、发展以家政和休闲、娱乐为重要内容的文化服务以及以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为重点的体育健身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便民服务和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七)提升商贸流通业
发展目标:
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招商引进力度,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管理科学”与现代化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16%,2010年总量1200——1300亿元。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250亿元。连锁经营年均增长速度15%以上,到2010年,连锁经营销售达3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3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0%。
重点工作:
1、根据新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我市商圈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布局商业基础设施和新兴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营造方便、快捷的购物网络。
2、积极推行现代营销方式,进一步提高连锁经营规模化、规范化运作水平,加快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鼓励发展特许经营、制、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
3、加大改革力度,加速国企退出步伐,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商贸流通领域诚信建设,确保商贸流通市场环境公平、公正,企业经营运作规范、竞争有序。
4、稳步推进农村生活、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保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康进行,改变和提升农村市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
5、积极开拓旅游餐饮、商务休闲、文化体育、时尚消费等市场,以节造市、抓好假日经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6、培育和打造十条特色商业、餐饮街区。以突出*文化特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培育和打造北院门民族风情街、德福巷咖啡茶秀街、南二环专业酒楼美食街和桃园路、纬二街、建设路、互助路等餐饮街,以及洒金桥、骡马市、大唐西市等休闲、购物、餐饮特色街区。
7、评选、培育十大餐饮品牌。从单体经营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连锁经营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年销售在3000万元以上,年纳税额在150万元以上且菜品质量稳定、特色突出、服务规范、质量上乘的餐饮企业中评选出十大品牌餐饮企业,并采取措施扶持、培育其做大做强。
8、提升传统服务企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积极建立现代化的内部管理机制,加速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在内的先进管理理念、新兴业态的应用、引进。
9、加大电子商务工作推广力度,研究确定点、线、面相结合的电子商务试点体系,选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突破口,在实物配送、网上支付、企业信用等方面积极实践、总结经验,引导企业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开展电子商务设施建设。
10、提升企业素质和资本运作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规模化程度、规范化水平和参与竞争的能力,争取尽快做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实现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飞跃。
(八)做足房地产业
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布局、有序运作、做足房地产服务业。到2010年,房地产增加值实现1*.68亿元,年均增长11%,新建房屋5000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开发2000万平方米;同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平方米。
重点工作:
1、加强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市九区四县及四个开发区的房地产交易登记网络系统,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2、积极发展以居民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完成全市危旧公房改造工作;同时,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建立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3、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不断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4、继续贯彻执行《*市物业管理条例》,规范物业管理市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申报国家、省、市级文明小区50个。
5、加强对装饰装修行业市场监管,发挥协会作用,提倡诚信经营,进一步规范装饰装修市场行为。
五、*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服务业是涉及多行业、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围绕“机制创新、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环境优化、组织保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重点,限时突破,整体推进。
(一)机制创新
1、所有制结构创新。打破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垄断,合理引导民资、外资参与服务业企业的改组改造,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服务企业集团。
2、管理方式创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内部实行新的运行机制,推动各类企业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包,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降低经营成本。
3、经营业态创新。鼓励、引导服务类企业增强市场竞争意识,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加快现代组织形式、管理技术、新型业态推广应用步伐。
4、技术能力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网络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促使企业内部管理、经营模式、市场合作等实现微机联网,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发展。
5、行业设置创新。围绕市场需求研究开辟、设置新的服务行业,特别是积极发展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务业。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投资兴办咨询、中介、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增加服务供给总量,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资源。提倡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增加会议服务、公务管理等服务外包需求,优化配置社会服务资源。
(二)政策激励
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干,凡是过去规定不能干但现在已不合乎实际情况的可以试着干。要充分利用*城市骨架拉大、陕西省“一线两带”经济发展、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崛起的机遇,制定有利于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优惠政策。
1、完善市场准入。进一步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认真清理,大幅度减少行政性审批事项。严格金融、保险业市场准入,加快通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放宽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大型市场、中介服务等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2、规范土地使用。要对现代物流产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项目用地做出规划,对符合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优先予以安排。
3、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凡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均可享受15%税率⑹交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4、职能管理统一。劳动、质检、市政、交通等管理部门应对服务业实施统一的市场检查、管理。对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车辆停靠以及门头标识、业务培训等要根据实际、放宽政策、提供便利。
5、依法建立网点。要按照国家规范和规定,比例配建社区商业网点。新建住宅区必须按照每千人500-800平方米配置社区商业面积;同时,在新建社区应建设2.5-3万平方米的社区邻里型商业中心。
(三)资金扶持
要研究制定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资金管理办法,细化资金使用方向、投放规模、时间安排。资金扶持重点用于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1、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各类现代服务企业,用好、用活、用足国家、省、市及行业已出台的专项资金的政策;通过重新策划和包装,争取靠近、列入具有资金支持的各级各类产业,享受多方面的资金支持。
2、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2006年--2010年,市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3、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疏通使用国家“旅游服务业专项资金”、“流通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和“西部鼓励类产业发展奖励”等渠道,加大与国家各部委联系、协调的工作力度,扩大我市使用各类专项资金范围和数额。
(四)环境优化
要紧紧围绕我市“四化”发展理念,通过制定规划,突出发展重点,抓住关键项目,明确完成时限,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和推动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市场协调透明度。各政府部门要增强法律意识,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为宗旨,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建设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加速电子政务实施步伐,实现市区之间、行业之间信息联网、提高行政透明度。
2、合理规划,优化服务业空间结构。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制定,并强化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实施,以引导服务业优势资源的聚合与合理分布,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的产业格局。
3、加强考核,规范现代服务业发展统计体系。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考核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统计体系。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服务业预警、预测和信息制度。
4、扩大开放,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稳妥地推进金融、电信、商业、中介、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要深化“一站式”服务,在工商登记、财税减免、资金管理、出入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方便。
5、培育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落实、完善人才引进、培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业人才结构,提升从业人员学习、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和水平。
6、提倡诚信,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围绕诚信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体系、信用评级体系、社会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等。清理与信用体系建设不相适应的现行政策法规,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和规章,指导信用体系建设。
(五)组织保证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是确保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的关键。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顾全大局,齐心协力,按照职责分工,抓好任务完成。
1、建立协调机制。成立*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搞好政策督查和年度考核,推动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落实。
2、实施区县联动。各区、县也应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机构,形成市、区联动工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形成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服务业管理体系和工作推进制度。
- 上一篇: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 下一篇: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