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艺术审美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篇1

关键词:建筑;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就其物质性而言,建筑是人类抵御风雨烈日的使用生活设施,人类与他朝夕相处,生老与共;就建筑的精神性而言,建筑又使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最庞大的,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建筑由于他的耐久性和社会性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1]。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建筑艺术作为"石头写成的史书"无处不在,它组成了大城市、小城市和乡村居民点,是人们最常见的艺术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审美意义,因而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审美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一、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和,建筑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巨大的工艺"可见在人类早期,建筑就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黑格尔《美学》一书说"就存在或出现的次第来说,建筑也许是一门最早的艺术"[2]。他认为建筑是艺术的起源,是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的代表。认为要找到建筑美在内的建筑艺术的全部意义,关键在于找到建筑本身的自有意义。这是"打开建筑的多种多样的结构秘密的唯一一把钥匙,也是贯穿到迷径似的建筑形式中的一条线索"[3]。

在西方美学视域里,建筑是一门与雕刻、音乐、绘画相提并论的艺术。当然,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建筑作为一种广义的艺术,也是从人类劳动生活中起源,并发育成熟于"实用"这一母体--即"待风雨""避群害"的实用性。同时,建筑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其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仍然是追求艺术的普遍性、和谐性、确定性和明晰性。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在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建筑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最表象的反应者。建筑是不仅仅是一种居住空间、活动场所,更是艺术的一种。从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再到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发展,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反应着社会思想。

二、建筑艺术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

建筑艺术是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建筑是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同时,作为审美对象,建筑和其他文化一样,他的审美功能鲜明地表现为社会功能。只不过建筑艺术突出了它的实用性。建筑艺术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符合人类物质生活的技术活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使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过程。建筑艺术是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它既具有物质的功能,也发挥着精神功用.实用功能是建筑的基础. 建筑首先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生产活动,建筑的最初目的完全出于人类本能的需要,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淡水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队建筑的审美处理越来越自觉和显著.王振复先生曾经总结道,建筑之美,是一种以一定物质材料与结构建造,再与一定自然环境结合,使一定社会人生内容抽象地展现于时空,具有实用与审美,认知,有时兼崇拜的褚种社会功能,一般地渗透着艺术因素的科学技术。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建筑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从科学的意义上的理论来说,就构成建筑学的全部内容。而从美学意义或艺术意义上的理论来说就构成了建筑美学的全部内容[4]。但总的说来建筑艺术的"美"都很难完全独立它的实用性。现在的建筑作为一种实用技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建筑最根本的审美特征。

三、建筑的造型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性体现在它的建筑造型或空间形式上。建筑艺术虽然是实用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与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建筑的形式问题一直是建筑设计考虑的重要问题。

纵观人类建筑历史的发展,建筑艺术从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师们一直在探索建筑的结构造型与美的关系。如:古典主义的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古罗马建筑,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建筑表象形式就是力求向上空间发展的,给人以震撼的美感。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建筑的造型和美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材料的创新和发明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如: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庇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根据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功能要求及环境地段的特点,决定各部分的形状、大小和布局位置,并按照使用特点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在设计上吸取抽象美术的构图手法,突破对称的格局,注重自由活泼的体积组合,讲究动态和对比效果.使校舍具有高低错落、多向伸展、优美灵活的建筑形体,给人以极强的形式美的愉悦。后现代建筑语言,更是追求造型美,具有"触目惊心"的美感效果。如法国建筑家勒.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以其怪诞的形式与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惊叹。同时建筑艺术除了强调建筑的造型上,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性除了它自身的空间形式外,还包括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城市机体的一个部件,成为周围建筑物和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建筑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因此建筑家在创作时不向一般艺术家那样自由,必须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整体构图。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融为一体,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使建筑艺术境界更为广阔和深远。如北京的颐和园、美国现代建筑家莱特的"有机建筑"等等。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仅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上,还应和周围的建筑群协调一致,要把社会人文景象纳入建筑的整体空间构型中。从而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更深的层次上加强建筑的审美特性。

四、建筑艺术抽象性和象征性

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建筑不是具体地描慕客观生活,而是用物质实体,几何形体,去抽象地象征、隐喻某种宽泛、朦胧的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本质。一座建筑物并不能具体地反映生活内容,它只是以建筑的空间形式、体量规模、色彩装饰等方面的处理,创造出一种整体氛围,从而激起人们或庄严、肃穆、爽朗、神秘等情感反应,引起人们的联想与共鸣。因此,有人把建筑艺术称作抽象艺术、象征艺术的代表。如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祭天的天坛用圆形,祭地的地坛用方形,就隐喻了天圆地方的观念。古希腊建筑用轮廓刚劲挺拔的陶立克柱式象征男性的雄健,用外形修长轻盈的爱奥尼亚柱式象征女性的温柔。欧洲天主教堂用十字平面象征基督耶稣的受难。在现代后现代建筑中,象征与隐喻运用得更为普遍。如纽约的TWA候机楼、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勒.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我国的"鸟巢"国家体育场等等。都是运用象征、隐喻的杰作。

建筑艺术是永恒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利益,满足人的生理心理、物质精神、实用审美、认知甚至崇拜等多种要求。尽管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道路曲折而漫长,建筑美富有更多的审美特征,但是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的审视和超越。当代建筑将会更全面深刻的表现和反映人类的审美能力,人类也将创造出更多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陈超南,姚全兴.走向新世纪的审美文化[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0:169.

[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

[3]唐孝祥.国外建筑美学观的变迁:从黑格尔到后现代主义[J].南方建筑,2004,(1).

篇2

关键词:现代建筑;商业模式;审美;思维重构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97-02

一、现代建筑艺术审美

1.建筑艺术和审美视角

所谓建筑艺术是建筑过程汇总,遵循美学的基本要求,把美学应用于建筑过程中,使得建筑物具备观赏并符合人民的审美取向。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建筑艺术体现出时代感和整个民族的文化导向。建筑艺术从不同视角是有区别的,有的强调纪念价值,如雕塑;有的强调功能价值,如陵墓;有的强调实用价值,如园林建筑。概括地说,现代建筑要求建筑过程和建筑物要体现时代审美和功能取向的一致性。

但是,建筑的实用和审美这两种功能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有不同的体现。在不同的建筑上,根据其自身功能的要求,实用和审美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如学校建筑偏重的是建筑物的实用性,世博会场馆的建设更突出其时代美的需求上。一般来说,现在建筑既要外形美观,设计大气,又要安全节约,耐用实用。达到二者合理的比例安排。

现代建筑具备时空延展性,建筑的艺术要求和周边环境要相互衬托,交相呼应。在现代比较经典的建筑中,如“鸟巢”体育场馆与周边环境的相互烘托,即体现了建筑本身的宏伟,又使之在色彩搭配、环境的和谐上成为佳作。现代建筑要注意其时空的延展性,要考虑环境的变化对建筑美的冲击,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就必须盘延在高山上,才会有永恒的性格,如果这两样建筑挪动了地方,比如互换了位置,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样的观赏效果。

建筑只能反映一般的社会生活,不会反映出复杂的社会情感,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在建筑审美中无法得到体现,比如一种社会运动的发展在建筑审美上是无法精准表述出来的。建筑只有借助于外在表现形式,如夸张的表情,深度的颜色来描绘事件本身,至于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则有观赏者结合历史去做出判断。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是现代建筑的又一审美特征。

2.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

建筑的美一方面需要审美者去审视,阅读建筑,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丰厚的审美修养。一个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内心豁达的建筑师建造出的建筑物是观者在视、感、触上都能领悟到其深邃的内涵,反之,再好的质才、精巧的设计,往往只有外在的躯壳,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不能变成流传千古的佳作。有人说,建造需要心灵的呵护,意指此。

世界经典的建筑物,都是建造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凝聚建造者内在的心灵感悟,才使其在艺术特征、外在形象、艺术美感上达到完美的结合。优秀的建造者需要教育,需要培养,要让他们懂得建筑的意义,即不仅仅是造一个钢筋水泥的混合物,而是要建造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式;要让建筑者不仅懂得建造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更要让他们明白建筑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唯此,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建筑师,而不是一般的泥瓦匠。只有不断提高建造者本身的修养,才能真正激发建造者的灵感,丰富建筑本身的艺术修养,提高建筑时代美和审美价值。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却往往忽略了建筑者本身审美修养的教育工作,只要让他们懂得建筑的过程,即为训练合格。造成我们大量的建造者缺乏对艺术的审美导向,审美修养不高,缺乏创新和实践动力,往往关注建筑本身,不在意建筑的审美底蕴。由此,在建造者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其自身的修养是当前建筑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3.现代建筑审美意象

中国建筑艺术一直都善于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赋予建筑无限的意韵。意象的一个特征就是象征,意象作为中国艺术创作者们内心自觉的审美取向,在建筑艺术中,尤其是我国的建筑形式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建筑意象是普遍存在的,是建筑的展现形式,是建筑物生命的体现。一个优秀建筑不仅仅表现物的庞大,结构的精巧,还在于其意象的表达,即“启发和唤醒”。建筑意象从一般意义上说,包含建筑本身的意象,即建筑“为何”,另一层意象则表现其展示的丰富内涵,即建筑的“生命”。这种意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在表现与本身内涵的相互关系。

在中国优秀建筑艺术中不乏意象表现好的建筑形式,中国建筑即看重建筑外在“意象”要求,也突出其审美的指向。在传统建筑中,意象就表现为“象征”的一般形式,我国魏晋时期的美学家王弼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周易略例・明象》)这里表明了以“象”求“意”的审美思想。

二、商业模式下的现代建筑

1.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设计的趋势

商业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学说,对于经理人来说,商业模式意味着他们拥有了一系列全新的方式方法可以用来规划自己的企业,每个行业现在都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商业模式。以前所有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大同小异,只要确定进入一个行业,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但是在今天,仅仅选择或者说确定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是不够的,你需要设计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才会得以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成功商业模式的快速复制,迫使所有公司必须不断地对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以此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一个公司来说,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组成商业元素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赶在自己特有的商业模式被复制之前重新审视并再次进行创新。

在当代新经济大潮的建筑活动中,新领域、新形制、新规模的建筑创造很多,比如绿色节能建筑、智能建筑、超高层建筑等。但这些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相较古希腊时期的建筑,逊色太多。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文化艺术是以建造者的本土文化的表达方式,在其突出对建筑材料的追求中,要展现出时代进步的印迹和发展的形态,现代建筑的文化艺术性是建筑师以特定的方式、形态展现不同时期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特征。所以,建造者既要仔细研习建筑的基本功,也要钻研本土文化,使建筑形式有时代印迹,更有本土风格。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要坚持本土文化的创作思路,立足本土文化,融入民族文化的意象,同时博采众长,借鉴和吸纳外国建设文化和设计思路。总之,在商业模式下的现代建筑既要有民族特色,又兼备商业运作的特征;既能让本国人喜欢,也能让外国人接受和认可;既要与周边环境相互烘衬,又要凸显建筑本身的与众不同;既要建筑物风格本土化,也要兼备走向世界的能力。

2.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美学表现

现代建筑美学的表现形式即建筑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具有价值和人文双重性。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美学一方面如同其他艺术作品一致:具有观赏性和品味性,另一方面,建筑美学又具有美学品格:凸显审美价值和美学功能。

一是商业模式下建筑美学的自然美的流露。建筑美学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显现其固有的建筑美,即建筑物自身的美的表现,如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互衬美,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美,这是商业模式下建筑美学的自然表现。

二是凸显商业运行模式下建筑美。表现在现代建筑在商业运行模式下,体现出的时代特色和商业价值运作。如,现代建筑的“高技美”融合了建筑特色和商业运作痕迹,更符合人们审美的标准和商业销售模式,把商业价值和建筑美有机的融合。

三、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与审美思维

1.现代建筑审美思维及心理建构

现代建筑突破传统建筑狭隘审美要求,更注重建筑本身对人的心灵的冲击和震撼。现代审美心理分为表现心理和内观心理,前者表现为建筑物本身外在的“视觉、触觉”感受,也理解为建筑造型的外化形式;后者表现为建造者的内心建筑预期,建筑物对观赏者心理的影响和掌控上,是内在的表现形式。

从建筑心理上来看,无论是审美中的表现心理还是内观心理都需要建筑物甚至是建造者与观赏者的相互沟通才能实现。建筑的表现心理观赏者通过感觉、触摸就能与建筑进行互动,好与坏,喜爱与厌恶也很容易在欣赏着身上体现出来;而内观心理则要隐晦的多,不仅需要观赏者用心去观赏,更需要了解建筑的历史,建筑的背景以及建造者的经历,才能真正了解建筑,才能体悟建造者的内观心理,才能用美的眼光审视建筑本身。

总体上看,现代建筑越来越重视建筑的结构主义倾向,对建筑的结构,材料的重组都趋于完美,但是,再完美的艺术表现也要借助于人的思想,通过人的整理、修改,在建筑体现出来,建筑外观可以千奇百怪,但建筑内观则永恒不变。

2.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重构

商业模式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重构首先是人的思维重构。建筑的生命力在建筑的时代美与人的审美趋于一致,与时代文化相交融。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建筑形式如何更新,表现手法如何夸大,建筑生命的永恒在于思想的表露。建筑思想的展现其实是建筑者的思想外露,所以,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审美思维重构首先在于人的思维重构,人要改变对建筑艺术呆板的印象,实现建筑与人的思想相结合,凸显建筑永恒的性质―建筑是人的建筑,要表现人的思想。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美学重构要深入生活,思考建筑美的大众需求。现代建筑的美学重构问题要考虑建筑的时代特色,即商业背景下的现代建筑的特点。在商业模式下,建筑风格、建筑特点及内涵表现形式都要打上商业的痕迹。在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的美学重构要考虑大众的需求,大众的审美层次。艺术要来自生活,来自群众,在生活锤炼,打磨,被群众接受、认可和喜爱,才兼备运作和审美价值。

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美学的重构要有序进行。现代建筑美学的重构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坚持有序的原则。建筑活动从建筑思维的构想、建筑材料的选择到建筑的实施甚至包括建筑后期的效果评估都是在规范的程序下进行的,打破有序原则,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可能会出现功利化的速成建筑形式,而失去了建筑本身的价值,其自身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出的思想都极为苍白。

总之,现代建筑的美学与商业运行是分不开的,审视商业模式下现代建筑美学问题,重构美学标准是现代建筑更具时代特色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柴瑞林.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J].专题研讨,2010,(7).

[2]张莲芝.现代建筑审美心理建构之探析[J].山西建筑,2001,(6).

篇3

关键词:美学 建筑 设计 思想 理论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esthetics mo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aesthetic architectural design thought and theory

中图分类号: 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美学属于一门理论课。尽管“建筑”在先,“美学”在后,但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建筑的侧重点是明确的。对学习建筑来说,经过几年系统训练基本上能形成从结构、材料、环境、造价等角度审视建筑的专业习惯:对非建筑专业的来说,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也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形成体系。有没有建筑美学方面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仿佛不影响什么,但换个角度看就值得深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人们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对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建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据有关方而统计,我国的建筑总量己达全世界建筑总晕的50%以上,各种流派、各类风格的建筑应运而生。

1.现代建筑设计美学思想倾向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有关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具有价值独特的科学与人文两重性即建筑语汇所表达的意义建立在整个建筑功利性空间系统的基础上,空间系统之存在是实用功利性和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建筑美学价值的独特性表现在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价值,这是其他一切艺术所不具备的:建筑美学价值的另一方面就是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共性,具有感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切艺术所共有的多元化的人文特色,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建筑应具有技术性、艺术性:建筑设计应遵循适用与关观的原则。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演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2.现代建筑设计中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刨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宜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溶为‘体,形成了各种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语言。不间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总结的建筑,向植物。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各种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体。建筑之美在于其随意之处竟显精致,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艺术刨作。无论是拼贴,是变异,抑或是残缺,奇险,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非和谐”意识引人注目的一种倾向。例如,后现代主义建筑将拼贴正式引入建筑创作中,矶崎新的筑波中心是典型事例。他将历史上和当代的烈度,罗曼诺,米开朗基罗,穆尔,霍来因等很多人的片断从原来的文脉中撕拉出来,进行了转换和拼贴,构成了一个相互撞击的新系统,建筑之美在于科学技术对艺术和建筑创作的影响,这是20世纪艺术和建筑发展中,最鲜明的有益于以往时代的特征。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师的梦想成为可能。艺术的作用表现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生活的爆满,从感性上体验自然和人生的韵律和诗意。这时候的建筑界逐渐形成了“反形式美学”“高技美学”“生态美学”和“可维持发展的美学”为代表的新兴建筑美学体系。总之,孕育着一个文化背景的建筑,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建筑,既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义精神,同时也以其自身诠释着美的概念,建筑丰富的语言中裹着的是让人无尽的回味。

3.建筑美学的意义

之所以建筑美学是设计工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因为建筑美学在实际建筑中存在着重要意义,建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概言之,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具有真实美。真实是美的内核,建筑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审美,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建的社会、时代或家庭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之真实状况。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审美,窥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对建筑美的构建的支撑力和制约力。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凝固的史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人们通过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的审美,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原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并且是勿庸置疑的。

2)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以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取向和美学追求。应该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决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水平。反过来,通过对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群的审美,也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群所建造的社会、时代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科技和创新是美的内涵,是美的创造的原动力,是美的母体。一般意义上的美是如此,建筑美亦是如此。3)建筑的实用性,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同样是建筑美的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建筑的美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实用性(实用价值)。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用,建筑尤为如此。一般说来,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实用性有直接实用性和间接实用性之分。没有实用性,就很难说有什么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实用价值可以产生舒适,可以产生愉悦,可以激发美感,让人感受美。显然,建筑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反过来,建筑的实用价值,彰显建筑的美学意义。

4)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也叫观赏价值)上。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建筑景观,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一般说来,建筑及其环境是同步设计,同步建造的。建筑群尤其是这样。环境强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环境又扩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建筑主体,有了与主体建筑和谐映衬的环境,其观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它(它们)的外观、神韵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结束语

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义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建筑美学的人文趋向,冒亚龙,

[2]试论现代高层建筑美学的内在和外在标准,谭汇川,赵翰文,‘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第7期.

篇4

现今在云南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民国年间建造的白族民居就有99院之多,占地717亩。其建筑形式大都为两层楼结构的“一房两耳或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式”等类型的三合院、四合院和重院,建筑风格统一和谐,布局合理有序,且用苍山石垒墙,房屋构架具有较强的防震抗震功能。民居因为地域性和习俗性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一种民居建筑文化,这种民居建筑文化不仅反映历史、宗教、风俗、地理,而且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

装饰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又一特点,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精致,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山墙屋角习惯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大方。只要条件允许,大理人总要费尽心思地对他们的家居进行装饰,屋里的各种吉祥物造型都经过了彩绘、泥塑、雕刻精湛工艺的处理,充分体现出了当地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通常采取内地殿阁的造型,飞檐串角,并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既显得玲珑剔透,又不失稳重大方的整体风格。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结,砖瓦结构部分也显得错落有致,精巧严谨,给人以一种均衡对称、和谐优美的感觉。在追求庄重大方的前提下,白族的能工巧匠们还把他们的艺术技能倾注于院里住宅门窗的雕刻装璜院里住宅门窗的雕刻装璜。一是门楼。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区的住宅都建有门楼以喜洲门楼最佳,装饰性的门楼也是白族民居建筑的重要特点。门楼雕刻精美,装饰华丽。是一户人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通常采用中原殿阁造型,飞檐串角,但多用石灰塑成或砖瓦垒砌。楼面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织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富丽堂皇,古朴大方。二是木雕。民居在木雕方面展示了白族木雕的精美,木雕艺术广泛用于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尤以格子门木雕最为显眼。喜洲严家民居共十九樘一百一十四扇格子门,二百五十多扇满堂雕花和部分雕花美女窗、插头、吊柱、吊枋、挂枋、照面枋等,采用各种雕法,有三层透雕、两层透雕、深雕、平雕等,很少有雷同图案。客厅门一般用六合六扇格子门组成。格子门工艺精巧雅致,分上下两节。下部雕以各种动物图案浮雕,造型朴实,上节采用多层镂空工艺,其底层为几何形连续花纹,表层以山石花鸟和人物故事图案做出浮雕。这些镂空的雕花格子门扇,多出自剑川木匠之手。三是石刻。民居建筑大量运用石头。石材不仅用于墙基、墙角,也用于门头、窗头的横梁。墙面全用石灰粉刷,洁白光亮,山墙屋角以图案装饰,典雅大方。在石刻方面有纯白大理石雕刻的大门,雕有麒麟、大象、人面兽等象征祥瑞的动物。两院台阶全用大理石铺就,在东、西三方堂屋前铺有线雕大理石,雕有八仙道具、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个个栩栩如生。喜洲白族民居的装饰充分体现了喜洲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是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建筑瑰宝,其造型独特,平淡素雅,装饰精美,功能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彩绘是白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遍布于山墙、门楼、屋檐等,技法为平涂,少有干皴,色彩以墨或蓝灰为主,多做渐变处理。图案主要有角偶纹样、适合纹样、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题材多取于自然,主要是动物和植物纹样。造型上主要是对称和均衡式,显现出一种均衡、宁静、素雅之美。在白族民居建筑中,木雕是普遍采用的的装饰手法之一,主要突出材料自身的特性,刷青漆,突出材料的纹理和色泽,工艺水平较高,图案线条流畅,雕饰精美,寓意丰富,具有传神之美。也反映出白族人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心理。这也符合我国古典美学特征。老子曰:“道法自然”,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等等。这些都在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粉壁画墙”的形式别具特色。白族尚白,在白色的墙壁上,书法配上山水花鸟等国画,白墙蓝色花纹,淡雅美观,而具意蕴。建筑造型的个性是建筑视觉美和独具风格的基础是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材料多土木结构的砖瓦房,极富装饰,对称均衡,典雅庄重,有节韵律感,色彩淡雅,形成清心悦目,优美和谐的居住环境,体现出静谧素雅,与世无争的含蓄美。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传承与创新

篇5

美术 感悟美术 美术学习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感知美术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二、分类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它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采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在工具材料上,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在表现方法上,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在画面构成上,它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

2.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 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 、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

3.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转贴于

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如何巧妙地学习美术,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作画非常刻苦、勤奋,但是技能并没有达到提高,至是在现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这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思路和方法不对。从表面上看,他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没有做到及时的总结,没有去看到自己的画为什么没有得到提高,只是手法上的熟练,在这样的情况下怎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多动手,多动脑,实战经验结合理论知识,每次作画后都要认真的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尽量少走弯路,达到学习的最高效率。

其次,要针对性地去学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就是要求我们首先要弄清自己的学习状况,存在哪方面的问题,针对性地去克服与解决。比如,有的同学技法比较熟练,但是色调的搭配上不是很好,也有的人色彩搭配很合理,但是手法不纯属,因此做不出完美的作品。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外观

0.引言

建筑设计与艺术审美的结合是指对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在内的全部环境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它型多地强调空间氛围的艺术感受,注重实体与虚空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从而创造出理想的生存空间。人类理翘的环境应该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社会制皮的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生存空间的科学建设,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的研究领域。建筑艺术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属于多元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建筑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其中以建筑、雕塑、绿化等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等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设计。前者可以称为景观设计,后者也可称为室内设计。两者成为当代建筑艺术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两翼。

1.建筑设计的艺术审美

建筑设计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性空间艺术。建筑作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场所。建筑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来的涵义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在人类的早期,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就已密不可分。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形体、节奏、色彩、质感、空间组合等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对于建筑设计的艺术审美,歌德认为它是“凝固的音乐”,而黑格尔则认为它是象征性艺术的代表,前苏联的鲍列夫认为它是石头写成的史书,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因此,当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寻找自己的象征物时,被看重的往往是那些伟大的建筑。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包括空间组合、形体、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空间组合,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求,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如北京的天坛,其整体平面是正方形,中央的圜丘是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圆台,通过这种空间组合,传达了用有形的建筑实体来表现无形的天宇,以具象的造型来体现象征的意蕴,附会了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同时,耸立在地面上的圜丘台同周围低矮的围墙形成鲜明对比,不但扩展了祭祀空间,而且增添了崇高感和神秘感。

(1)形体是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建筑物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例如南京中山陵依山而建,把连纳不断的自然山势作为建筑空间的组成部分,再加上宽阔绵长的多层台阶,营造了一种庄严祟高的气氛,使其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的同时,增强了它的纪念性与造型美。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整个建筑的巨大形体,在外观上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雄伟壮观。

(2)节奏是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宙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筑和音乐具有内在的共同之处,因而人们把它们分别说成是“凝固的音乐”和“流动的建筑”。例如,从天安门经过端门到午门,就有着明显的节奏感,两旁的校于有节奏地排列,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序列。

(3)色彩在构成建筑持有的艺术形象方面,色彩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可以说重视色彩语言的作用,恰恰是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突出差别;东方建筑重视绘画之美,西方建筑重视雕塑之美。例如故宫,总体色彩是金碧辉煌,朱红色的围墙,白色的台基,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大红色的柱子和门宙,使这座皇宫的色彩别具一格。

(4)装饰作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创造建筑美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起到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如中国传统建筑十分注重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格,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走兽装饰。

2.建筑设计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通过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如屋顶通过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他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其主要作用是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如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3)在建筑装饰中善于使用色彩。这种建筑艺术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节,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3.室内艺术设计

室内是指建筑物的内部,即建筑物的内部宅问。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进行设计。室内设计作为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最初从属于建筑设计,为建筑帅主持,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室内设计也看得很简单,没有认识到它是空间艺术、环境艺术的综合反映。17世纪以后,室内设计才逐渐与建筑主体分离,室内装饰风格、样式逐渐发展变化。19世纪以后,室内设计外始强调功能性,追求造型单纯化.并考虑经济、实用、耐久。

(1)空间形象的设计:就是对原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处理.按照人对这个空间形状、大小、形象性质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空间的尺度和比例,解决各部分空间之间的衔接、对比、统一等问题。

(2)室内空间围护体的装修:主要是按照空间处理的要求对室内的墙壁、地面及顶棚进行处理,包括对分割中间的实体、半实体的处理。它是对建筑构造体有关部分进行处理。

(3)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主要是设计、选择配会的家具及设施,以及对观赏艺术品、装饰织物、灯饰照明及室内绿化等进行综合艺术处理。

4.结语

总之,正是通过空间、形体的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的飞动之美。除了上述语言因家之外,比例与均衡也是建筑艺术语言之一。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洪.从“建筑艺术”质疑建筑是艺术—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建筑审美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2005,28(06):118~119.

篇7

侗族鼓楼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它不仅凸现出侗族建筑师们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黑格尔在论及艺术的独创性时,曾这样表述:“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3]建筑艺术的美,首先体现在建筑形式的和谐上。所以,许多优秀的建筑物,都十分重视其形式的和谐。而这种形式和谐又是通过形式美、自然美体现出来的。所谓形式美,就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的审美特性。”[3]178这种美感,实际是一种抽象意蕴。能工巧匠们修建鼓楼时,没有统一的图示或图纸,仅凭一根“香杆”(竹片)和“线”(竹条)画着“V(上)、≯(中)、Z(下)”等数码做标尺和标识,便能魔术般的建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鼓楼来。这种建造鼓楼的工匠技艺,一直流传到最近几年来新建鼓楼的工匠手里。

“形式美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形、色、声、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比例、调合与对比”[4]182等诸多方面,而这些特征在侗族鼓楼中一应俱全。在上述形式美的审美特征中,侗族鼓楼最主要体现在“形”的方面,按照有些学者的看法,所谓“形”,“概括地说就是点、线、面、体。线是点移动的轨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线条可以分为直线、曲线。直线表示刚劲、力量。曲线表示优美、柔和、流畅。……直线平列表现安稳,直线交叉成折线,表示突然和激荡。事物可以根据其线条的不同变化表达不同的审美需求。”[4]179一方面,从建筑结构来看,侗族建造鼓楼所用的柱子、枋、板、椽子都是直线形,是满足形式美的审美特征的。对于每一个侗族村寨而言,建造的鼓楼必须高出寨子中所有的房屋,故而我们今天在侗寨中所见到的鼓楼都显得伟岸挺拔,错落有致,给人一种人与鼓楼自然和谐的美感;另一方面,从鼓楼的形状来看,侗族鼓楼纵剖面左右均衡、对称,横切面也呈中心对称状,具有典型的对称美特质。鼓楼“形”的重要体现形式是雕塑,它主要镶嵌在楼身各层的翼角、顶层、屋背、檐下及门枋上。雕塑用的材料有扁铁、桐油、石灰、纤维材料等。雕塑的内容,在翼角上多为类似仙鹤状的鸟的图形,在楼顶屋背塑有龙,楼身下部的第一及第二层的隔板多塑有龙、猴、虎。如贵州省黎平县纪堂鼓楼底屋呈方形,上为八角形,共有九重檐,为四角攒尖顶。宝顶为铁制,下为如意斗装饰,屋背白色,翼角高翘,装有套兽,塑有狮、虎、凤、猴、蛇、虫、鸟等动物。楼上第一层与第二层屋檐之间有“二龙戏珠”木雕,大门上有“幸福堂”金字匾额。[5]20-27此外,在湖南省通道县马田鼓楼、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马胖鼓楼、贵州省从江县则里鼓楼等分别雕塑有飞龙、麒麟、千年鹤、“双龙抢宝”浮雕等等,这些雕塑装饰,不论用博大精深或波澜壮阔来形容,都应该是不过分的,其艺术价值也是堪称瑰宝。

“色”是侗族鼓楼形式美特征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在侗族鼓楼色彩的使用上,不管是雕塑或是绘画,其色彩均以绿色和蓝色居多,黄色次之,同时也会拌有其它色彩。这些色彩恰到好处的使用表明了鼓楼画师在运用色彩的调合技艺方面是独具一格的。人们在观赏这些雕塑和绘画图案时,都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侗族鼓楼的绘画来看,彩绘又集中体现了鼓楼“色”的特点。彩绘主要是在封檐板、枋梁以及第二层的板壁上,其内容丰富多彩。诸如犁田、村民扛火药枪上山打猎、“雀堂”捕鸟、汽车、马车、拖拉机和自行车在公路上奔驰;“踩塘”、斗牛、芦笙集会、“行歌坐夜”等等众多丰富的民情风俗;侗乡的自然山水、家畜、家禽、鱼类、野生动植物;其他民族的传说故事;诗词歌赋、楹联等都被技艺高超的画师们浓缩定格在鼓楼的画面中,是研究侗族文化的原始资料。此外,还有一些装饰品如牌匾、石碑铭文、水牛角、木质对联和在文体活动中荣获的奖状等物,[5]20-28整体显现出构造精细、形式和谐、图案精美的特质。从上述雕塑和彩绘这些装饰艺术来看,开放与古朴的嫁接、现代与传统的依存、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动感与静物的掺杂、色彩与线条的交织、典故与人物的匹配、房舍与山水的协调、神情与行为的和谐、汉风与侗俗的默契、简练与繁盛的唱和、寨邻与亲友的诚信等,在鼓楼装饰艺术中一一展现,将侗族百姓“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表达得淋漓尽致。侗族鼓楼里的这种高超的装饰艺术,不仅仅给人带来无尽的美的享受,而且在享受这美的过程中,更令人吮吸到了侗族特有的人性自然美。

我们日常语言中的自然美和侗族鼓楼所体现的“自然美”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日常语言中的“自然美”,“主要以其感性形式引起人愉快的美感。一般而言,审美对象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但是自然美的内容比较模糊隐晦,而其感性形式则鲜明清晰。人们往往是享受着自然的色、形、声的美妙及其排列组合的神奇。”[4]151侗族鼓楼的美虽然也涵盖了日常语言中“自然美”的审美元素,但显然又超越了自然物带给人的美感,“而且还超出了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如治理过的江河、驯养过的禽兽、绿化了的沙漠,盐碱地变成良田等),即人化的自然美。”[4]147-148所以,侗族鼓楼的自然美,除了“形式美”的特征外,更主要的是它展现了人们由内在而生发的众望所归、顶礼膜拜的信仰心态,这样一来,侗族鼓楼的美,就把形式的美感、自然的风光、建筑的社会功能等融为一体,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交织的审美特征。

物理和谐:结构与质料的统一

在侗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锦鸡翅膀凤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楼美。”它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侗族鼓楼美的赞叹。之所以能够引起美的称赞,不仅是因为其形式美的特性,还在于鼓楼的结构与质料所构成的物理的和谐。侗族鼓楼的高度少则1层,最多达29层(从江鼓楼,高46.8米,每一楼层的平面呈正八边形,耸立在从江县城郊的都柳江畔,于2005年11月建成,是我国目前最高的一座侗族鼓楼[6]),鼓楼楼层的平面总体上以正方形、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为体征,其顶部不仅有悬山式和歇山式,也有多坡面攒尖顶等形式。侗族鼓楼一般都由主承柱支撑,主承柱多为杉木,在使用数量上不尽相同,有使用一根作为主承柱的,也有用四根和六根的,最多的有用八根的。侗族鼓楼的设计、建造者都是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匠师们在建造鼓楼前,根本不需要设计任何图纸,手里的工具只是一把木角尺、一棵丈杆(一种尺度)、一节墨斗、一支墨纤(沾上墨斗中的墨之后当作笔使用)以及斧、锯、凿等民间流传的古老建筑工具,实用而简单。建造鼓楼时充分利用杠杆原理,以杉木为主材,凿榫衔接,无需一钉一铆。从表面看来,鼓楼的形式虽然各式各样,但其构造却有相通之处:支撑鼓楼的落地木柱有4棵、6棵,也有8棵、12棵,多者有14棵和16棵不等,这些木柱都是比较均匀地落在同一个圆周上或同一个圆心的两个圆周上。因为侗家人认为奇数寓意吉祥,故他们建造的鼓楼层数均为奇数,有3到29层不等。侗族鼓楼顶阁的艺术性色彩较浓,形式多样,既有歇山式、悬山式,也有多角攒尖式,瓦檐还有密檐式和疏檐式。顶阁与楼檐的多样性艺术特质丰富了鼓楼的外观,增添了鼓楼的艺术感染力。

然而,这样的结构艺术,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能够体会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部分,更为重要的是体现那虚无的空间。构建出这样的空间,才是侗族鼓楼艺术美的最终目的。正如侗家人在庄重场合和节庆日寨老们唱诵赞美鼓楼的歌词那样:“鼓楼高威威”。侗族鼓楼从底层到顶层都是中空的,好似一个竖立着的大音箱,能够烘托出侗家人演唱侗族大歌时悠扬嘹亮的歌声与大自然的共鸣。这种中空的建筑结构,比较容易将侗家人聚众议事时击鼓的声音传播很远。透过鼓楼的横向观测,每相邻的两个楼层之间没有遮挡物,风力完全可以横穿鼓楼,不受阻拦,对鼓楼不会造成伤害,所以至今未有听说过一栋完好的鼓楼被狂风刮倒的例子。这种建筑结构从外部看,高大雄伟,而内部又将中国古典艺术中“重虚”的传统发挥至极致,成就出一种巧夺天工的建筑美。建筑艺术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造型艺术,兼具实用和审美的特点。它通过体形、比例、质感、色调、韵律等空间组合或某些象征手法构成乐曲般的形体结构,反映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精神面貌、情趣、理想。因此,有人称建筑艺术为“凝固的音乐”,而侗族鼓楼更是“凝固的音乐”中生机勃勃且古朴悦耳的佼佼者。正因为如此,侗族的鼓楼建筑才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侗族鼓楼的整体建筑特色呈现出结构与质料相统一的特色,这样不仅保证了鼓楼的实用功能,更是在空间上显示出浓郁的美学风格。物理上的和谐把集体精神和人文理念有机融汇至鼓楼的外在形式之中,并且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把民族文化体现了出来,在审美体验中给人深刻的领悟与思考。

文化和谐:社群关系的融通

“文化是人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的生存和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社会规范总和。”[7]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由若干个层面构成,每一个层面的文化因子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的文化因子一起通过不同的方式构成一种文化网络,各文化网络间相互连接,构成了文化整体。[8]鼓楼在侗族社会中,不仅承载着优秀的侗族文化,而且还是各种侗族文化的聚焦点和传播地,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和谐。这种和谐大致有六个方面:

(一)歌以言情,舞动其形。侗族村寨大多聚族而居,一般一寨一姓,也有数姓一寨的。长期以来,侗族鼓楼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使侗族社会一直处于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侗族鼓楼不仅是“合款”集会议事的场所,也是宗族和村寨的标志及公众休息、娱乐的场所。因而鼓楼除了宗族“合款”以规约人们的行为外,还承载着侗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歌谣文化的传播与保护。侗家山寨被誉为“歌的海洋”。明代邝露《赤雅》载:“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①“长歌闭目,顿首摇足”是指男声演唱侗族大歌时的情景。因为侗族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暖心,哆耶暖村”(“哆耶”泛指侗族人集体载歌载舞)。在侗乡是人人唱歌,处处有歌,事事用歌,唱歌成了侗家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精神生命延续的必需。侗家儿女祖祖辈辈在鼓楼里练就了一身唱歌、跳舞的硬功夫———能在不同的场合与环境中灵活地即席措词“对歌如流”,其声调也能与歌友的声调“相映成趣”。鼓楼对歌是“哆耶”活动的,歌逢对手时,不仅通宵达旦,有时要连唱几天几夜。人们在“哆耶”活动中,不仅得到了一种高超的艺术享受,而且还在这一活动中使艺术得到高度的协调,进而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社会和谐图景。“哆耶”就是这一社会和谐的最好脚注。

(二)传授知识、聊天娱乐。鼓楼是侗族百姓的娱乐场所。人们休息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聚集在鼓楼里面和外面的鼓楼坪唱歌吹笙、跳舞、踩歌堂。歌谣文化是侗族鼓楼承载的文化因子之一,青年人通过在鼓楼里对唱,不但可以寻求到自己的知音,而且还能让民间歌谣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弘扬。侗族男女青年在鼓楼里以歌为媒,成就了他们的共同心愿。在摆故事、聊天、唱歌等传授知识的途径中,主要还是通过歌声向后辈传授历史知识和生产技能。谈斗牛、斗鸟的趣事(包括传授饲养斗牛、斗鸟的方法)以及议论以往的战绩,预测明天的胜败,等等,都是在鼓楼里的欢悦之中得到传承的。

(三)信息传递、击鼓报信。击鼓报信是常用的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与野外城墙上烽火台的作用相当,只不过一个用鼓声、一个用火光而已),由来已久。清嘉庆年间的《梦广杂著》有“……每寨必设鼓楼,有事则击鼓聚众”。据有关史料记载,侗族鼓楼最早也是用来报信御敌的。有史料记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流地方“村南通黔,村北通楚,各建鼓楼一座,取戍鼓戍之,遗制也。”至今仍流传在侗乡各地的传说,也可以作为佐证证明鼓楼的这一用途。现在仍有不少鼓楼置有一面皮鼓,作为召众集会和报警之用。鼓声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号令,是有特定的表达方式的,如鼓声密集而长久不断,表示呼救;如鼓声密集而短促,表示情况紧急等等。遇有重大事件,登楼击鼓召唤,众人闻声而至,众村民还可从鼓声里得知是警是喜。同时,只有寨老或款首才有下令击鼓的特权。

(四)聚众议事、排忧解难。美国学者摩尔根在考察美洲土著人的住处时提到:“家庭在各个发展阶段是个很软弱的组织,其力量不足以单独对付生活斗争,因此要几个家庭组成大家户以求得庇护。”[9]侗族人的社会生活的演进也是这样的。因此,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侗族就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组织———“款”。“侗款”“在侗语里是‘法律条款’之意。侗款包括立法、司法一整套的侗族法律体制,实质是原始军事联盟、司法职能机关和群众相结合的社会组织”。[10]侗款的形式有“小款”、“中款”、“大款”。“款”的首领被称为“款首”,是由每个村寨的寨老充当。“款首”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召集款内群众制定“款约”,而“款约”的内容则是对村民的一些不良行为的约束。“款约”制定出来后,款内群众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如有违反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如果某一个村寨遇有大事发生,“款首”就会亲自跑到鼓楼击鼓,召集全村人到鼓楼来,集体进行商议和表决。“款约”一切争端和纠纷也都由寨老或款首召集当事人和其他人员在鼓楼里集会解决。一些本寨及本族人举行的祭祀仪典,也全是在鼓楼里办理。寨老及款首没有特权,平时做自己的事情,有事召集众人民主协商解决,并无报酬。侗族的习惯法,就是款规款约,全都是在鼓楼里订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款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在侗族鼓楼里订立出的“法规”,就成了侗族百姓生活、言行的准绳。

篇8

[关键词]设计艺术;形式美;形式美法则;运用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051-02

1 形式美概述

对于美,自古以来尚无定论。庄子曰:“各美其美”。我们说,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美定性。那么,形式美是不是难以来定义的呢?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社会实践。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一系列符合自然规律的有序的客观事物,形成了初步的形式美的意识。我们认为形式美应该具有以下特质,或者说形式美应该这样理解:

(1)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这是设计的本质的需求。设计是为人的造物活动。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不仅要求有用,而且还要求美观。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事物的全部组成部分,是其特征、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的表现形式,是为人的直觉感官可以感知到的。

(2)形式美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的有规律的组合所表现出的美。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如形状、色彩、线条等,当这些质料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形成了形式上的美。这些规律包括了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3)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有独立的审美特性。一个产品,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形态、独特的结构、独有的色彩,对于这个产品来说是专有的、是独立的。因而,形式美的审美对象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有专有的审美特性。

2 形式美的产生

形式美的产生本质上是源于艺术设计的最本质的目的。美,形式美是源于社会实践的,设计同样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萌生出来的,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设计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存在的现象,只是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方式,融进了自己的思维,通过艺术的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是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

形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感性质料的特性,并对其形成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得出来的。可以说,形式美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

3 形式美的法则

(1)变化与统一。这一法则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的生存原则。大千世界,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和生命;而没有统一就没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所谓变化就不可能存在,最终只能导致混乱与衰亡。在艺术上人的艺术感受是有统一性的,艺术作品也必须具有变化和统一性,才能更好地为人所理解和欣赏。

(2)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是变化与统一的具体化。对比是变化的一种方式,调和是形的类似,是形体趋于一致的表现。对比强调的是各个部分的对立性,它使得各部分的特性更加突出,而调和是对比的一种内在的制约。

(3)对称与均衡。对称和均衡是自然力和物自律的综合体现。对称,是一种等量等形的组合形式,体现出一种稳重端庄的美。均衡,是一种等量却不等形的组合形式,是一种视觉力度所能够达到的平衡。

(4)节奏与韵律。这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而这些元素之间,具有可以认识的关系”。节奏,是画面中同一种元素运动所形成的运动感;韵律,是有规律的节奏经过扩展和变化所产生的流动的美。节奏与韵律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首先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形式上,韵律和节奏具有对视觉和听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服从于一般的审美形式规律,是内容的形式;在本质上,他们又具有内在性,是形式的内在秩序和结构。因而,节奏和韵律的设计又成为一种方法,它能够把人的视线和意志引向一个预设的方向和目标。

4 形式美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1)产品设计中的形式美。产品设计中,我们更加地关注材料和性能,造型和功用也是吸引人们眼球的首要要素。在产品设计中,新材料的运用,新的造型,新的形式运用,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创造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来表现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是依据产品特有的功能,设计师平时的审美素养和设计技巧,现代、时尚的审美趣味,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产品个性异样化与风格统一化并存的状况。”这便是对产品设计中体现形式创作的解释。

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设计的三种不同风格的椅子,它们各具风格,形式简单,在造型上都是在现实原有事物的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加工处理的。层压椅在材料上给人很严肃、沉稳的心理感受,在线条的处理上主要运用直线,坐垫的设计适当地运用了曲线和折线。蛋椅给人舒适、赏心悦目的感觉,运用曲线较多,很好地运用了人机工程学原理,是形式与功能完美的组合的设计作品。壶椅同样是结合了消费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心理。

沙里宁的郁金香椅,简洁大方,现代气息浓郁。动静感的对比和红白色彩的对比运用,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还有他的扶手椅也很有特点,材料给人温馨的感觉,在形态上像一个张开的嘴巴,极具韵律美。那蝴蝶椅,不仅在形式上运用了自然生态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运用了材料的材质美,充分运用了材料的纹理,有一种直观的形式美。

保罗•汉宁森设计的PH灯具既充分考虑了光的折射等方面的规律,考虑了功能的需要,在形式上,层层叠叠的像盛开的花瓣一样,极具美感。

(2)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建筑艺术设计中设计的材料、造型、建筑设计的风格集中体现了设计的形式美的法则。建筑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甚至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希腊帕提农神庙,它距今已经有2400年的历史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在形式上具有造型端庄、比例匀称的特点,千百年来的建筑设计师们在对希腊帕提农神庙进行了研究后一致认为,希腊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这样美,就是因为他的长、宽和高都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米拉公寓的设计曲线的运用较多,柱子和门窗的设计都比较独特。本来应该静的建筑,却给人以动的视觉感受。这便是节奏和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的体现。

图中所示为设计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这是一个极富创意的建筑设计作品。整个形式张扬又富有内聚力,像盛开的花朵,像展翅欲飞的鸟。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运用得很好。

(3)雕塑与绘画中的形式美。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与建筑一样属于带给人一种静穆感觉的艺术类型,然而,在一些雕塑作品中却蕴涵着无限动感,无限的力量。运用到了形式美的节奏和韵律、对立和统一等形式法则。对于绘画来说,在艺术家的手中,线条、色彩、构图也融入了艺术家独特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审美特点。同时,形式美可以使得绘画艺术具有生动的美感,使画面活起来,具有灵动的生气。这才是绘画艺术想要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要。

大家都熟知的雕塑《自由女神像》,其整个形象充满了动感的力量。原本静的雕塑因为她在线条上运用得细致、生动,赋予了神像以生韵。在动与静的处理上,恰到好处,体现出一种均衡与和谐之美。女神高昂的头颅、上扬的手臂,给人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感觉,是一种刚正的力量之感,与柔美的线条形成了对比,可是整个基调却是阳刚的,充满着生气和力量的,这是其主的韵律。因此,形式美的法则在雕塑上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而我们中国的极具意蕴之美的中国画,从整个构图和线条的运用上讲,重心平稳,画面简洁生动、透气。画面上有大块面的留白,大面积的空白与或浓或淡的墨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恰恰使得画面更灵动,更气韵生动,而并没有感觉到空。国画讲究“形神兼备”的意境美。注重情与景的融合,注重物我、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含蓄。这无不体现了形式美法则当中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的原则。国画不仅美在墨色的淡雅古香,美在意境的虚无深沉,更在形式,简单的墨色,简单的线条,简单的书法文字,简简单单的画面处理,简洁优美的形式表现,却能够传达出创作者的心境、思绪。可见,形式美在绘画中的运用非常重要。

5 小 结

形式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形式美渗透到了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我们研究形式美往往在设计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目的还是为了指导我们在将来的创作中,合理地运用好这种形式美的法则,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客观地、能动地运用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以便创作出更美、更有用的、赋予形式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篇9

关键词:构成艺术;建筑设计;运用;解析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构成艺术在建筑中的运用更是美学应用的代表。然而在现代的一些运用中,由于各种原因,构成艺术在建筑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统一、均衡、节奏和韵律的美学原则,因此,本文从构成艺术的点、线、面和色彩出发,深入探讨构成艺术在建筑审美法则中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构成艺术的起源

从美学角度理解,构成是一种造型美学上的法则。构成不仅应用与绘画与雕塑,也广泛的应用于建筑中,在建筑的形体塑造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构成艺术起源于 19 世纪 20 年代,荷兰一些青年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的造型艺术团体。当时,他们认为最好的造型莫过于几何形象与几何构图。后来,当人们发现这一简单的思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时,便开始将构成艺术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领域之中。设计师将几何形体、色彩、空间的构图关系进行大胆的引用,给人们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直到今天,很多建筑设计师试图通过构成艺术手法,打造耳目一新的建筑艺术。

二、 构成艺术的内涵与特征

“构成”,字面本身有“组织,重合,组装”等含义,“构”的原意是“筑土为木以为宫室”。“构成”从传统的概念上进行理解,可以理解为元素的组合和重组构造,具体指在一定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分解、组合。构成是一种造型活动,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一种构成方法。“构成”包括两方面的要素,第一要素是指形态上的要素,即点、线、面、体、色彩、材料、技法和技法运用的法则等;第二要素即心理要素,具体指人通过视觉和感觉器官来引起心理上审美的认同感。其中,构成艺术主张把形态和色彩等因素作为构成的主体,几乎不存在具体的对象。然后直接追求造型的纯粹、简洁、抽象,从而给人打造形态、色彩造型空间的时间感、空间感、运动感、节奏感等。这种美学创造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人以绝对的视觉享受。因此,我们说构成艺术是一种通过研究形态、空间、色彩来表达某种意图的艺术。

构成艺术赋予了所倾注的对象以特征,其中审美特征是构成艺术的主要特征。人们长期以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一定的审美特征,而任何造型都要服从与这种总结出的自然规律,这就要求构成艺术需要兼具个性与共性之美。既能够在建筑中体现个人独到的见解,又要体现社会文化的潮流。由于人与人的经历不同,因此对于每个人的感受也不一样。在构成艺术创作中会具有鲜明的个性表达,而共性特征是千百年来的积累。只有遵循共性特征,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其次,构成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了真、善、美的思想内涵。在构成艺术的应用过程中,设计师们常常喜欢把真、善、美的情感寄托融入其中。通过真体现人们生活中最贴近心灵的部分,通过善唤醒大众共同的心声,借助“真”、“善”获取“美”的升华。再次,构成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点、线、面、色、材质是表,而真、善、美是内涵。只有合理的将两者进行融合,才能在建筑中创造出大家喜爱的艺术品。

三、 构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随着构成艺术广泛应用于建筑中,在现有的建筑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代表,这些具有构建艺术审美风格的建筑为城市、为地区增添了美丽的风景。

1. 点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在几何当中,点不仅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构成艺术中,点是最小的单位,也是建筑形态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没有点就成不了线,任何物体都是从点开始积累起来的。我们把形态比较小的形态统称为点,无论点的形状如何,无论处于哪个位置,在建筑设计时都作为点进行布置和设计。点在建筑结构中虽然不起眼,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它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点的点缀和衬托,使人们充分的感受到具体的膨胀和扩大效果。因此,点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作为一种造型原色,可以有效的产生位置效应、集中效应、方向效应和动静效应,是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不同的设计环境中呈现不同的特色。

2. 线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在几何学中,线是由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相对于“点”在建筑设计中的活跃程度,“线”则显得沉稳了许多。线可以说是生命创造的符咒,利用线可以有效的进行空间的分割和链接。线主要承载的是建筑的长度和方向,有时也是宽度的体现。线按照不同的形状和性质可以进行区分,如直线、曲线、水平线、斜线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状态可以给人打造不一样的空间,从而形成了建筑或者明朗、或者庄严、或者静止、或者生动的形象,给予了建筑以生命力和审美情趣。比如在我国传统的建筑中,点和线的紧密结合就成就了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形式。歇山顶、庑殿顶等建筑形式,就是合理利用线的艺术形式。不仅利于采光,而且利用雨天的排水,从心理上给人轻盈轻快的感觉。

3. 面在建筑设计中运用

相对于点和线来说,面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力随着面积的增大而提升。面的特点是具有长度和宽度,在一定情况下具有厚度,在视觉上面给人的冲击总比点或者线大很多。面可以根据形状分为几何形的和自由形的,几何形有直线形和曲面形,而自由形的还可以分为任意形状和偶然形状,一系列的几何形状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于是,建筑设计师门利用面这种独特的特性进行设计。他们利用自由形状来实现张力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利用曲面造型的多样化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同时带给人艺术的美感。例如我国的奥运赛场鸟巢的设计,就是运用线与面的结合,给人以与众不同的视觉空间和想象。

4. 体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在建筑设计中,体是立体造型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在诸多的构成艺术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体通常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的三维立体空间的形态,通过立体空间表现建筑的视觉效果。在建筑师的手下,常常将体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然后通过链接、渗透的各种手法,体现各种各样的艺术造型,这些艺术造型给人带来动感、张力、稳定等不同的空间感受。比如垂直的方向的形体可以给人以庄重向上的感觉,适合设计雄伟的建筑;而水平方向的形体给人以平静坚实的感觉,适合设计住宅;具有倾斜性的建筑具有活动和动感,适合建筑一些公共场所。比如埃及金字塔的建筑,方锥体的形式给人高大、庄严的形象。

5. 色彩视觉心理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在建筑中的应用相对就显得比较自由,和其他元素比较起来有较大活动的空间,它可以很恰当的表达出设计创意和渲染文化气息。另外,色彩也可以对建筑造型中的某些不足之处可以进行合理调节。比如在欧式古典建筑中的墙面上的装饰物,如线条、透视门、山花、柱式、穹顶等。看上去很多但并不显得杂乱无章,反而让人感觉丰富多彩、细腻柔和非常美。现代许多建筑设计中,常常用色彩对建筑上的一些部件如门、窗户、阳台等进行装饰,通过这些装饰来突出生活气息。值得提出的是,单一的色彩是把许多看上去很复杂的造型进行整理的过程,而复杂的色彩搭配可以改变呆板的建筑形象。只有合理的恰当的运用色彩,才能在设计艺术中相得益彰。

四、 结语

总之,在当今时代下,建筑设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不单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明需求,还影响了精神文明构建。本文通过研究构成艺术,发现构成艺术已经根植于现代建筑之中,现在设计师正努力的结合实际把这些艺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构成艺术会在建筑设计中更加的完美。

参考文献

[1]邓宏.建筑专业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装饰,2009(03).

篇10

楚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

楚文化中的造型艺术,融汇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其主要类型有青铜器皿、丝绣帛画、漆器艺术、建筑艺术等,无不体现出楚人的精神特质与审美情趣。

(一)青铜器皿

在楚文化中楚青铜器艺术辉煌灿烂、敦实厚重、秀丽飘逸,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楚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这些楚器外型奇特精致,纹饰典雅灵动、富于变化,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中的精品。楚国青铜器大部分发现于楚墓内,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这些青铜器皿用途广泛,造型精致,楚文化特征明显,其类型以青铜礼器、乐器最具代表性。从楚青铜器出土分布地域来看,主要集中于现今湖北的江陵、襄阳,湖南的长沙,安徽的寿县,河南的浙川、固始等地,这些区域正是楚国活动的要地,也是楚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早在宋代,就有楚青铜器被金石学著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各地楚墓的发现和楚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大批的楚青铜器皿不断出土,为探究楚人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商代和西周前期的青铜器皿,在造型上比较敦厚,体积较大,工艺纹饰考究华丽,铭文一般词句不多,显得古朴有力。从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风格趋于简朴,形制放达随意,纹饰也多为粗线条的几何形图案,但篇幅较长的铭文却比以前增多,或许是这一时期文字较之前发达所至。春秋后期到战国时代是楚文化最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器形和纹饰图案一改过去的设计,大胆突破宗教的神秘色彩,体现出强烈的地方性和清新感。器形的改变表现为鼎上增加了盖等;而纹饰的改变表现为从过去奔放的粗花改变为工整的细花,最常见的是蟠螭纹,这些纹饰具有华美繁缛的艺术效果,纤细生动地浮现在器物的表面,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与记忆。与之相配的其它纹饰也都向图案化方向发展,形制轻薄精巧,纹饰除动物纹和几何纹外,还出现了反映人们渔猎、宴饮等场景的新题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铭文方面则极其简单化,笔道细长。此时青铜器皿无论是在形制、造型方面,还是在器物的工艺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且楚文化特征明显。例如,“河南浙川下寺楚墓群出土青铜器多达四百多件,其中大部分青铜器体现了楚国青铜器高超的技艺水平和特殊的装饰手法”[3]。楚人的青铜冶铸技术是从中原传入的,在此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体现为分铸焊接技术的应用和失蜡法的发明,这两项铸造技术都与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分铸焊接法最早见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河南浙川下寺楚墓和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两件青铜器,这两件佳作,精美绝伦,可谓是古代青铜工艺中的极品。这一时期的楚青铜器皿,从其中的精神层面和审美情趣来看,主要是满足人们巫术的需要,而不单单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加之宗教礼仪的正统性决定了其青铜器也必须与之相符,必须具有神圣性。因为这样既可以维护当时楚国国家的统治,又可以增强社会的亲和力。因而,楚青铜器皿在其价值取向上就呈现出以神为主、以人为辅的审美特征。

(二)丝绣帛画

楚国的丝绣品以它浓郁、夸张的色彩和严谨的构图形成了独特的楚域风格。从现今发现的丝绣品来看,其颜色种类众多,在同一类纹样上搭配有多种颜色,采用色彩相似的绣线,使得纹样搭配统一和谐。例如,在湖北荆州市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一件绣有龙凤虎纹的单衣,这件丝绣品尽管历史久远,颜色有所褪变,但仍可清楚地看出用红、黑两色构成的虎的纹样。同期出土的“龙凤相搏纹绣”、“飞凤纹绣”、“凤鸟花卉纹绣”也都是选用当时较为流行的红、黑、蓝、灰等颜色的绣线。楚国的丝绣品色彩缤纷、稳重、统一,纹绣的造型丰富多样、华丽典雅。无论是丝绣品的样式,还是其品相和颜色,都表现出楚人独特的天赋和才华。可以说,楚国的丝织刺绣是生产技术与审美艺术的完美结合,反映了当时楚国高超的工艺水平。纺织帛画是古代中国画的一种,就是在白色的丝织品上创作图画。当今发现的帛画多出土于先秦到汉代,至西汉时期帛画发展到高峰。尽管帛画是汉代的艺术品,却具有浓郁的楚域风格,可以说帛画是一种典型的区域特色文化,也是楚文化的重要标志。秦朝统一六国后,在文化上实行残酷的“焚书坑儒”,从而使得秦朝的帛画发展受到影响。但是,由于地处偏远,远离秦朝统治中心,不但没有被遏制,反而生生不息、默默成长,并发扬光大。据有关文献记载,楚国的帛画共发现了二十四幅以上,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分别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和长沙子弹库一号楚墓。《人物龙凤帛画》长三十一厘米,宽二十二厘米,此画最能体现楚人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帛画上的女性肖像,侧身站立,眼睛平视,头发高髻,婷婷玉立,双手合掌作祈祷状;整个人物秀丽、可爱、亭亭玉立,并不给人一种媚俗妖娆的印象,在她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对人的完美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正是楚造型艺术精神特质的生动写照。《人物御龙帛画》长约三十七厘米,宽有二十八厘米。画面正中绘有一位戴冠穿袍、侧身而立的男子,腰身配剑,驾驭着飞龙,整个画面有种浓郁的神秘奇幻色彩。这两幅丝织帛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意义非凡,它是迄今最早的具有独立性、主题性的帛画作品,不附着在任何建筑和工艺品上,在风格上也是楚国当时的一种流行样式。帛画上的内容主要是体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楚人对生命精神的理解与认识。除了画面意境深远、夸张怪异之外,在表现手法上大量采用中国画用线造型的方式,以墨线勾勒为主,只在局部涂上颜色,涂颜色的手法除了平涂外,已经采用了分层渲染的技法,由此可见绘画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

(三)漆器艺术

楚漆器是以天然大漆为原料,经过特殊的工艺,髹涂在特制的竹、木等胎体上,晾干打磨,然后在胎体上雕刻、镶嵌、绘制图形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楚人对漆“情有独钟”,在楚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漆器。漆器比较适合表现丰富含蓄的色彩,随着年代的久远,仍能保持完美的色泽,这是当时其它质地的器物无法媲美的。楚漆器艺术是楚人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种艺术,一方面有着生活所需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显现了某些审美情趣。楚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富于幻想、有自身独特艺术气质的国度,楚人往往采用直观的、想象的方式来表现社会,其中的审美情趣甚至是用宗教巫术的形式来呈现。所以楚漆器的外型特征不能不受到楚民族自身固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的影响,在楚漆器制作中常常表现为以一种圆融贯通的构成方式去塑造形体,去展示自我。楚人在制作漆器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系列相当成熟的制作工艺,尽可能利用各种材质,例如竹木、骨角、金属、皮革等制作形体。在制胎技术上已经出现了镟木、卷木和夹贮法;在工艺技法上采用素面单色的造型,或者雕刻与彩绘结合的造型手法。单色漆器与彩绘漆器相比,彩绘漆器本身更具有色彩的质感,使得楚漆器形体本身更加艳丽、优美,从而给人一种强烈的审美感。楚漆器一般有着明亮、艳丽的色彩,其中黑色与红色是主要基色。红色热烈奔放,黑色含蓄深沉,两色交相互衬,相得益彰。楚人在色彩表现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天赋,其共同的心理特征和美学基础都超越了单纯的临摹,超越了对客观对象的简单表现。楚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了精美绝伦的楚漆器艺术,也使我们从中领略到楚人坚韧执着、积极进取的精神特质和崇高的审美情趣。

(四)建筑艺术

建筑的艺术性昭示着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它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文明与历史的光辉写照。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时光流转、岁月更替,成就了辉煌、独特的中国古代建筑。作为楚造型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楚式建筑多采取多层宽屋檐、斜坡式的屋顶,气势恢宏。楚式建筑最早起源于长江中下游,随着楚文化的传播,其建筑样式逐渐在大江南北扩展开来。楚建筑文化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这一特点体现在“人居和谐”的建筑观上。楚讲究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在建筑风格上常以造型奇特的木结构为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楚国建筑体系。楚建筑依托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审美特征与其他楚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令人叹为观止。由于楚人继承并融合了商周、蛮夷等多种文化,在其建筑样式上与黄河流域高台建筑融合,逐渐演化、形成了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楚式建筑,其建筑类型包括:王宫庙宇、贵族府第、祠堂楼阁等。王宫的建造则以“楼台亭榭”为主要特色,成为当时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房屋建筑的主要类型。例如,楚国晚期的都城寿春就具有典型的楚域风貌——城内建筑布局合理,建设有很多市场,商业手工业相当繁荣。从现有的资料可以考证其建筑材料品种相当齐全,有板瓦、筒瓦、半瓦当、圆瓦当、槽形砖、大方砖等。一些瓦当有纹饰,较之先前的素面瓦当更精美细致。槽形砖、大方砖的大量使用,使得地面平整而美观。由此可见,这时期楚人的建筑和装饰水平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讲究与自然的融合、对自然美的推崇,也是楚文化中造型艺术的精神之一。在中国古代其它建筑中往往注重“风水”学说,而楚式建筑则普遍崇尚“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建筑意识,这些建筑意识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为中国古代“风水”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今虽然我们没能看到保存完好的楚式建筑,只能从遗留下的历史文献、诗辞歌赋中去揣摩楚建筑的样式和风采,然而我们依然能从楚辞文学中感受到楚人在建造“楼台亭榭”时拥有的乐观、充满幻想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情趣。

楚造型艺术的精神特质与审美情趣

“一个民族能否另辟蹊径,创造出风采卓异的文化来,取决于他们能否矢志不渝地追求文化的独创性,亦即历史的独创性。[2]38”楚人在建国初期,国弱民穷,然而楚王率领族人,在一片荒芜之地,拓荒垦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谱写了楚人自强不屈的精神特质。楚人立国以后,及时制定颁布国策纲领,开疆拓土,安抚臣民,选拔贤能,融合各方面思想,团结各方力量,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各民族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进而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起初,它们往往是由众多宗教巫术文化表象形成的“社会宗族活动”。那一时期的宗教礼仪、歌舞音乐成为这种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方式。由于这种社会文化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使得本来所具有的艺术性被神秘的宗教巫术所掩盖。因此,久而久之,当他们幻化成一种文化积淀时,就会演化成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绪反映,这种情绪反映,就是古人在审美和文化内涵上的认知与表达。

楚文化在楚人的心理行为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崇龙拜凤、眷念故土、喜欢幻想,反映在楚造型艺术中也是个性分明。楚人尚火尚赤,青铜器皿、丝绣帛画、漆器、建筑、均为以赤为贵,婚丧嫁娶都会用火和红色。楚人有崇拜“凤”的传统,从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帛画”、“凤踏虎架鼓”便是最好的例征。楚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感官享受的欲求,在欣赏动态美的同时,也对惊艳的色彩有着强烈的爱好。在《楚辞》中,我们看到了楚人对色彩美的赞赏与追求,而在楚造型艺术中,我们同样看到了这样的追求。不管是青铜器皿、丝绣帛画,还是漆器、建筑艺术,无不体现出丰富而又绚丽的色彩。“尚赤,爱绿,喜五彩,楚人追求的乃是惊采绝艳的意境世界”[4]。在楚造型艺术中,其主要的营构造型是对线条的运用,器物造型的统一与和谐、节奏与韵律全靠线条来表达。可以说,楚人喜欢优美的曲线,在实际的运用中也是曲线多于直线,这一特点在造型纹饰的表现上显得最为突出。例如,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青铜器大府铜牛,可谓是线条艺术的杰作。这件青铜器长十厘米,高五厘米,铜牛前腿跪姿,后腿曲于腹部,作卧伏回首顾盼状。通体装饰云纹,以脊背为左右对称,纹饰四面卷曲,线条流畅,把流动的曲线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飘逸、跳动之感。牛的眼、眉、鼻用白银镶嵌,充分反衬了铜质材料的特性,使作品的艺术形象更加充实、完整。弯曲丰满的造型,充分表达了充满弹性的身躯各部分的审美透视,传递了生命的动感和力度,体量感和肌理感表现得相当出色,显示了青铜造型持久的生命力度。“通过这件器物,我们可以看出楚人青铜工艺的精湛和浪漫的审美情趣。[5]”

楚造型艺术在纹饰上的表现,体现出一种如浮云般流动的飘逸美感。那些装饰纹样和动物造型,既奔放又多样。例如,楚造型艺术中常见的云纹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些回旋卷曲的纹饰,俊秀洒脱,有一种十分鲜明的动态美感,好像每一个纹样都蕴涵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具有活泼、旺盛的生命力。显然,这种表现生命运动之美是与楚人乐观的性格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特性分不开的,因为楚人确信到的自然界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的世界。楚造型艺术是在独特的地域环境、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中国艺术史上的明珠,它是楚人心灵历程和楚国时代精神的记录,表现了楚人独特的创造精神和非凡的艺术智慧,它蕴涵着楚人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情趣。楚造型艺术在其造型、纹饰、色彩方面所表现出的那种圆润、鲜明和艳丽,如同古老神话中显现的奇幻场景。那种达观、热烈、神话般的审美情趣,正是楚人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其精神特质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结果。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使楚造型艺术具备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地卓越的艺术水准和极高的社会文明,也使得当今社会的人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