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土壤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土壤的支撑。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不仅导致复垦土壤的质量严重下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迫切需要对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及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行为过程,土壤中重金属的不同结构形态,以及复垦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并且研究可靠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以评价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为生态体系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1 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
据文献资料可知,学者们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行为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者们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生态化学过程进行了重点研究,尤其对不同重金属元素进行专门的研究,其中主要包含汞、铜、锌、铅、镍等元素。专家们还对土壤中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吸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对铅的吸附能力最强,对锌和镉的吸附能力最弱,由此得出,在土壤中迁移能力最强的元素是锌和镉。正是由于土壤吸附了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同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导致污染链扩大。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生态建设。
除了各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还存大量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主要是由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水以及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秽物形成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具有交互性,他们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通过化学作用过程、微生物过程以及吸附行为表现出来。
2 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2.1 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重金属一旦进入环境,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会阻碍植物的生长发育,例如将青豆的种子种植在含重金属的土壤上,在重金属浓度较低的区域,幼苗能够正常萌芽,但在重金属浓度高的区域,种子的萌芽率大大降低,有些即使发芽也不能够存活。即表明重金属的污染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会造成重大影响,严重的话可能对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生态建设计划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2.2 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动植物修复
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动植物修复是指有些植物本身具有吸附重金属的功能,它们能够吸收土壤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起到了一定的修复作用,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是指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可以将含有重金属元素的土壤毒素降低,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 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有效性测试评估
评价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有效性主要有两种测试方法,一种是体外实验,另一种是动物实验。动物实验主要是通过喂养动物时将它们的食物中添加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饲料,观察多大浓度的重金属会对动物造成影响。有研究者对老鼠进行过实验,研究表明含汞浓度过高的土壤对粮食作物有很大影响。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同样会造成巨大威胁,它对人体存在的健康风险评估需要采用人工胃肠液模拟实验,专业术语称之为浸提法。研究者通过对浸提法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复垦土壤重金属在消化道中生物可给性的评估,只需将有机酸加入消化液中,在生理学原理上进行浸提法实验即可。
为了研究某污灌区土壤的铜、锌、镉等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及形态分布,研究者们采用体外消化法来进行实验,将蚯蚓作为实验素材,从它的肠液中将其体内含有的微量重金属提取出来。之所以选择蚯蚓的肠液,是因为从中提取的重金属比较特别,更符合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的要求。研究者们在后来的实验中也发现,不同的研究方法在重金属生物有效成分的含有量上也不同。
4 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中的植物培养法
植物培养法在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采用的是人工控制和人工模拟的方法,对植物进行栽培实验,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植物所吸收的重金属量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有效性体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讲,它其实是生物浸提法,通过实验来探究生态风险与土壤重金属浓度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者以小麦幼苗作为素材进行试验,以此来对制革污泥土壤中铬的化学形态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与植物有效性之间的联系,通过研究发现使用制革污泥后,铬的植物有效性有所提升,铬的有效性含量会随使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使用时间越近,则它的有效性含量就更大。
5 蚯蚓生态毒理实验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评估中的运用
虽然化学分析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仅采用化学分析法是不全面的,还需要对这种方法进行补充评价。研究者们在经过一系列预实验后决定采用蚯蚓做生物监测的方法来对原有的分析法进行补充,因为蚯蚓浓酶体膜具有稳定性,所以采用它来做生物标示物。
将蚯蚓放在含铅的土壤中,蚯蚓体腔细胞浓酶体的中性红滞留时间与土壤和蚯蚓的接触时间成反比,接触时间越长,中性红的滞留时间就越低,土壤中铅的含量大小变化与中性红的停留时长基本一致。另外,还将蚯蚓毒理学实验运用到对重金属尾矿的研究中,对重金属尾矿进行毒性评估。采用蚯蚓作为生物标示物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6 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地理信息系统
6.1 地理信息系统的含义
地理信息系统被环境科学领域所广泛应用,它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整理的学科和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很多功能,它能够对重金属属性、土壤环境的要素以及污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6.2 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曾在矿区土壤污染指数、重金属含量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面显示出极大的运用价值。由于矿区的开采作业,导致该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铅和锌等重金属元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环境进行检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大量工业区都已经将其运用到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的行列之中,它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以文字和图形结合的方式将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表现出来,简化了评估形式。
7 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过程比较复杂,在对其的生态风险评估上,对土壤检测的标准比较局限,在实验过程中基本都选择农业用田,具体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也还没有完全成形,这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不利的。
生态环境评估方法上存在很多不足,评价方法中的化学分析法实验测定的生物有效值其实是不准确的,它大于实际生物有效值;植物培养法也存在缺陷,由于它受降雨、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多,会受到环境的限制,导致实验很难控制;TCLP评估法也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将生物的有效性反映出来。三种评估方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对象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的评估不够系统,为了让评价体系变得更完善,国家应该对受污染的土壤加大管理力度,使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系早日建成。我国应加强对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以期提出更完善、更准确、更可靠的评价体系。
8 结语
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风险评价的方法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其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能为建立健康的环境体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加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作用;另一方面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这样对维持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冬寅.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人体健康风险研究[D].长安大学:第四纪地质学,2011.
[2] 吴汉福,田玲,吴有刚,等.煤矸石山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8).
[3] 黄金,廖照江,杨磊.恩施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和来源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3).
篇2
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s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是一种较高级的统计学外推方法,置信度较高,可以给出特定效应或结果发生的概率,可用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效应评价和环境标准的制定等工作,被列于欧盟风险评价技术导则(TGD,Technical Guidance Document on risk assessment)的标准方法中,被美国环境保护署研究者推荐用于特定生物的保护,不仅可用于水生态环境和沉积物的生态风险评价,还被推广至土壤环境,我国也开展了一些排序和评价方面的应用尝试和环境质量标准设定的研究。
太湖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由于周边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致使水体污染严重,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多环芳烃PAH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和部分内分泌干扰物EDCs(Endocrine Disruptors Chemicals)在太湖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均有检出,合理的监控和管理这些物质,有利于维护和修复太湖水生态系统,有助于遏制蓝藻爆发和防止湖泊退化,迄今为止,对各物质风险进行系统性比较的研究并不多,针对太湖水体的研究更加稀少,太湖的生态风险并不清楚,天目湖位于太湖的上游,为国家级大型水库,是重要的城镇饮用水源地,因此本文以天目湖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与太湖进行了对比。
本研究参考相关资料设计了一套应用SSDs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对水和沉积物中的典型污染物进行了风险值计算,并结合以往报道对其进行风险排序,以找出主要的污染物,本研究大批量、工程化地应用SSDs法对水体中污染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希望能推动生态风险评价在重要水体和自然景观保护区环境管理、治理和修复中的应用。
1 实验方法
1.1 排序步骤
风险排序分4个步骤:暴露评价,使用之前文献所报道的环境浓度;效应评价,应用SSDs法;风险表征,使用商值法;风险排序,按照各类生态基准值和风险值大小进行排序。
篇3
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工业、建筑业等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取得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但是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化学品带来的爆炸、泄露、辐射等时间不断的侵扰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存环境的污染等产生了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成为当代各个国家重点治理项目之一。因此对存在风险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工程风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了人类安全及生态循环得以保障的最为急切的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对建设项目进行前期飞风险评价,如可能突发事故原因与概率分析并对后果危害进行预测,提出能够避免或减少的对策,这样能够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损失到最低[2]。
2环境工程的风险评价的问题分析
2.1选择风险评价终点
对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终点一般为一个物种,受体是人,无需选择。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终点却不一样,不仅仅一个,因此需要进行终点的选择,这个选择也决定了风险评价过程。终点选择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环境组织中,选择的原则根据生态系统及污染物的特性进行选择,了解越多选择越准确。鉴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情况以及评价员的主观性,因此选择的终点不尽相同,对此现在缺乏一个统一的选择方法与标准对评价终点进行选择。
2.2优化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环境风险评价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人为活动造成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而该过程是通过对已有资料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其中涉及到大量数学计量模型的使用。因此数学模型质量的好坏对整个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涉及模型有:污染物的环境转归模型及时空分布模型、外推模型、暴露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是多种模型的有机组合,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连接组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风险评价变得日益复杂,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对数学模型的完善与优化是风险评价研究重点工作。
2.3暴露评价
对人体风险评价过程中暴露评价主要是指预测人体的暴露值、暴露时间、频率、途径,表征为受到暴露群体。而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生态暴露评价比人体暴露评价要有难度,特别是暴露群体表征的确定,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栖息地环境,且该环境差异大,如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生态的暴露评价属于风险评价中基本组成部分,且因为暴露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因此当前仍缺乏一个可以适用于全部生态风险评价的暴露描述。对生态暴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成为当前本行研究工作者研究重点项目。
2.4处理不确定性风险
处理不确定性风险作为风险评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不确定性来自于多种外推的结果,如,非同级生物之间的外推、实验室对野外状况的外推等。对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定量化的处理,是当前风险评价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与发展多种外推的理论,并建立科学外推的模型。
3风险评价的应用
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目的是有效科学的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质量进行提高。环境风险评价首先就工程进行分析,从中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并对项目原有风险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有工艺、包装、运输、原料及燃料用量、贮存等。其次在确定了风险源后,根据选择的模式进行风险评价,最终确定该项目风险的级别,同时对事故造成进一步污染后果进行预测[3]。
4结论
篇4
【关键词】旅游资源 环境经济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风险损失 损益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它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对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使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是目前首要研究的问题。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
旅游行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行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耗损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当前,对于旅游业这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往往注意前者而忽视后者,认为其是无烟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而旅游消费又是一种精神消费过程,旅游资源不存在枯竭问题。实际上,过度开展旅游活动、不合理开发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也会排出废物、污染环境、消耗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自然资源破坏、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破坏、社会污染。
一、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人们的思维惯性认为,自然生态区如果没有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它的存在就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某些专业旅游人士也存在这样的看法。原因在于:虽然它的存在有其自身价值,但这种价值并没有通过货币形式体现出来,或只体现其中的一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货币形式得以体现,而一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门票收入、住宿收入、出售纪念品的收入等等大量的资金收益,让人们看到资源开发后形成旅游区带来的利益,进一步认识到开发的价值。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人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味只重视开发后的经济收益,忽略资源的固有价值。导致对资源的野蛮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考虑在内。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通过一系列方法可以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如印度加尔各达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就曾经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为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它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价值约196000美元。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1)替代市场技术法。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很多,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等。(2)模拟市场技术法。又称假设市场技术法,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价方法为条件价值法。目前,常用的方法为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和市场价值法。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损失评估
1、旅游资源开发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1)充分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地区自然和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土壤、河湖分布、植被分布、社区分布等等。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旅游开发项目的社会经济调查围绕项目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人群健康以及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毗邻的工矿企业等。具体包括区域总人口、城乡比例、人口密度、人均耕地与水资源、收入水平与主要来源、居住特点与村镇分布、占地拆迁问题及安置办法、区域社会文化特点,有无特别风俗、教育普及程度、人口文化素质、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2)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包括开发活动的直接影响范围和间接影响范围。按照程序,可分为调查范围、分析范围和影响范围。按照受影响因子的性质,可分为植被、动物、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应的调查与评价范围。一般确定此范围所考虑的因素是:地表水系特征、道路交通状况、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特征、旅游开发项目特征等。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及其影响范围分为三级,如表1所示。
(3)风险识别。逐项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社会因子各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风险种类及风险发生概率。历史记录法——历史上许多类型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不断重演,如一定频率的暴雨、洪水都有出现期。通过查阅区域的地方志可了解当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及灾害事件,再根据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现状,分析历史环境破坏在当前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损失。成因分析法——对于自然环境破坏不仅可分析发生原因,还可以找出其发生的规律,揭示其发生的可能性及时空分布。预测法——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旅游开发的性质和强度,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
(4)风险估算。不同的风险种类具有不同的风险估算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分析各种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后进行加和,得到总的风险损失,估算方法如表2所示。
(5)风险评价。对风险损失严重程度进行评价,计算规避风险可能付出的代价,进行全面动态综合比较,以确定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是否应在这些可能产生风险的地方有所规避,或进行先期预防,并制定风险规避防范对策与建议。其中主要包括:主要对象——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主要目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解决优美和持续性问题,为旅游资源开发区域长远发展利益服务。评价因子——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根据旅游开发活动影响性质、强度和环境特点来筛选。评价方法——重生态分析和保护措施,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综合分析评价。工作解度——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后果。评估生态风险损失,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寻求保护、恢复途径和补偿、建设方案及替代方案。评价标准——法定标准、背景与本底、类比及其它、具有研究性质。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损益分析
通常,在对旅游资源开发收益情况进行分析时,一般考虑开发的费效比问题,即开发后产生的经济收益与开发所需的资金及日常维护费用之间的差值,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价值,低估环境破坏的社会成本。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在市场中环境的社会价值通常得不到正确的反映,造成市场失效。这主要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第一,由于很难制定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正如空气一样。第二,有些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可以市场化,而其它的则不能,比如森林、木材可以市场化,由分水岭保护而产生的环境服务则不能市场化。因此,一些非市场的收益经常被忽视。第三,公共可取性资源导致它们可以被所有人开发。如开发者并没有认识到森林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大量开采。
在将生态环境价值和损失纳入到分析系统中之后,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终收益及区域最终长远价值计算不再只是单一的经济因素,而是包括了3个方面:自然生态区未开发前的自然环境价值a;自然生态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在风险损失b;自然生态区旅游资源开发的费效比(旅游资源开发后产生的收益——开发所需的资金及日常维护费用)c。
在将生态环境经济价值及生态环境损失纳入到旅游资源开发的损益评价之中去后,自然生态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终收益将变为:c-b,而不是简单经济增长计算中的c,自然生态区旅游资源开发后的最终长远价值将为:a+c-b。通过这种方法,在对自然生态区进行资源开发之前,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进行货币化计算,是将环境问题外在化处理的一种方法。这种计算,把旅游区未开发前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价值与开发的潜在风险损失,纳入到开发的收益和旅游区的长远价值计算中去,使开发的损益分析前后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旅游工作者们在制定旅游规划时,以及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就不会单纯考虑到开发的费效比c的最大化问题。而是把原生态环境经济价值a与开发的风险损失b一并考虑进行计算。因此,通过这样的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旅游开发行为对区域整体环境造成的长远破坏,从而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关键领域寻求一种平衡,促进旅游业可待续发展(见图1)。
【参考文献】
[1]曾贤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马彦:我国西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
[3]t.阿姆达尔:挪威风险评估的新准则[j],水利水电快报,2001.
篇5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价 识别
环境风险管理
应急预案
环境风险是指由自发的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或社会)引起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良效果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而环境风险评价和管理就是指人类的各种开发活动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等)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所引起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由此进行管理和抉策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发期,认识和重视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对开展好现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风险评价。
1. 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分类。
按照环境风险事件分类,可分为突发性环境事故风险评价和非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价;从其评价范围而言可分成三个等级,即微观风险评价、系统风险评价和全国(或宏观)风险评价;若按环境风险评价的应用领域,则可分为自然灾害的危险评价、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
2. 环境风险评价的具体步骤
(1)环境风险识别
环境风险识别是在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识风险影响因素。它包括两个层次:项目筛选和风险因子识别。项目筛选法一是利用核查表筛选,二是应用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筛选,如德尔斐法等,对一些新的、复杂的、蕴含风险因素的项目进行筛选。经筛选后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进行影响识别,确定有那些是可能引发重大后果的风险因子以及引发的原因。识别项目风险影响是在该项目的一般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对识别出来的影响因子进一步筛选。
(2)环境风险预计
随着科学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预测方法:如初步危险分析法、故障树和事件树分析方法等,这些风险预计的方法都可用于环境风险评价事故的计算,目前通常采用故障树法和事件树法,它们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够使评价的安全性问题更加系统、准确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逻辑的演绎法,它在给定一个初因事件的情况下,分析事件可能导致的各种序列的结果,从而定性、定量地评价系统的特性,并帮助分析人员正确决策。
(3)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评价的目的是确定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可以说环境风险评价是评判环境风险概率及其后果可接受性的过程,事故性风险概率分析的最终结果可以两种形式表述,即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
二、环境风险管理。
1. 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
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建立于环境风险基础之上,在行动方案效益与其实际或潜在的风险以及降低的代价之间谋求平衡,以选择较佳的管理方案。决策的过程必须在潜在风险和现实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2. 环境风险管理主要内容
显然,环境风险管理属于政府同时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责,而风险管理是建立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首先政府应该研究制订相关的法规条例及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规定和理论方法,为合理有效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提供指导和依据。其次,政府的决策者应根据评价出来的风险和可能的代价,以及预防和减少风险措施进行决策,在效益和损失面前进行权衡,同时在决策过程中要考虑公众的可接受性,让公众积极参与进来。最后是政府监督落实各种防范和预防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形成政府监督、企业具体落实、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三、建议。
1. 加强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在吸收、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的模型、方法个系统,研究制定环境风险评价的法律程序、相关政策.为在我国科学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2. 将环境风险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政绩考核体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推动各地政府提高认识,促进监管力度的提高。促进各地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从源头降低环境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风险意识。对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要加强环境事故隐患教育,通过定期的应急处置预案的模拟演练,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健全环境风险事件处置的应急机制。对居民开展必要的环境事故应急处置和防范知识的教育培训,培养风险意识和应急知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4. 加强法制建设,制订有关法律、法规或条例,对潜在的环境风险源隐患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工作加强法律监督,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安全保障。
5. 利用科技手段,建设信息化的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系统。利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在线数据平台,构建环境风险防范系统,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总之,随着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必然会促进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的新发展,为我们更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胡一邦;彭理通.环境风险评价实川技术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0.
[3]张忆普.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方法.陕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
[4]海玲;程声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初探.上海环境科学.1995.
[5]郭文成;钟敏华;梁粤瑜.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管理.云南环境科学.2001.
篇6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风险评价不仅是环境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亦是当前社会安全保障的迫切需要。环境风险评价的出现标志着环境保护战略由事故后被动治理转向事故前预测和有效管理,可见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是环境宏观控制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更是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中重点提倡的基本工作之一。
一、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是风险评价的一种。在环境科学中定义为:“评估事件发生概率以及在不同概率下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采取适宜的对策”。广义上讲是指对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引发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可能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上,环境风险评价常指对有毒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对策。
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们在采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决策,并在行动之前指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风险评价步骤
环境风险预计或称环境风险度量,是指对环境风险的大小以及事件的后果(包括事件涉及的时空范围和强度等)进行预测和量度。环境风险预计常常采用定量化的方式估计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来表示,例如用单位时间内不希望出现的后果或某种损失超过正常值或背景值的增量来表示。环境风险评价与对策,是根据风险分析、预计的结果,结合风险事件的承受者的承受能力,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并提出减小风险的措施和行动建议。
1、源项分析
综合不同国家和组织机构提出的环境风险评价的程序和步骤,风险评价的第1步都是源项分析。即找出风险的来源,确定事故的类型和发生的原因,事故发生的频率等。源项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等故障树是一种演绎分析,用以描述能导致一个过程达到“顶事件”的一种特定的所有可能故障关系。“顶事件”也是风险评价的目标事件,它可以是一个事故序列,也可以是风险评价中认为重要的任一事故状态。通过故障树分析还能估算顶事件的发生概率。
在应用故障树之前,先将复杂的环境风险系统分解成比较简单容易被识别的小系统。例如,可以把建设化肥厂的环境风险分解为化学风险、物理风险等。化学风险可以分解为:有毒原料的输运和贮存;各条生产线上单元反应过程的控制和有毒物料的单元操作;有毒成品的贮存和外运等。
事故分解的原则是将风险问题单元化、明确化。其评价过程是:
(1)调查原始资料,熟悉评价系统。对系统结构、作业情况、环境状况都应充分了解,并画出其工艺流程图。对本系统或类似本系统发生过事故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如可能的机械故障、设备老损、操作失误、管理失误以及环境不良等。
(2)作FT图。从顶上事件开始,按琐绎分析法逐级找出所直接发生的原因事件,一直分析到最基本事件为止,按照其他逻辑关系用逻辑门连接上下层事件,并作成故障树。
(3)估算底(基本)事件概率并计算所分析事故(顶事件)的发生概率。从污染物系统向环境的事故排放为顶事件的故障树分析法,给出了导致事故排放的故障原因事件及其发生概率,而事故排放的强源或事故后果的各种可能性需要结合事件树作进一步的分析。
2、危害判定
在确定了事故风险源之后,就进入到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阶段。“事故”的含义比较广泛,既指那些突发性污染事故(如爆炸、毒物泄漏等),也指常规水体和大气污染事件,以及土壤侵蚀、气候变化等长期事件。目前对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而言,研究最多的还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风险影响。所谓危害判定,主要是判定某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系统产生的危害,并确定危害的后果。通常采用的评估方法是:确定其理化性质和接触途径与接触方式;结构活性关系;代谢与药代动力学实验;短期动物实验;长期动物实验;人类流行病学研究等。
3、暴露评价
暴露评价重点研究人体(或其他生物)暴露于某种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条件下,对暴露量的大小、暴露频度、暴露的持续时间和暴露途径等进行测量、估算或预测的过程,是进行风险评价的定量依据。暴露评价中应对接触人群(或生物)的数量、分布、活动状况、接触方式以及所有能估计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描述。对于污染物的暴露水平,可以直接测定,但通常是根据污染物的排放量、排放浓度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等参数,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暴露评价还应考虑过去、当前和将来的暴露情况,对每一时期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最后,根据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人群活动参数、生物检测数据等,利用适当的模型,就可以估算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总暴露量。
4、风险表征
风险表征是风险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必须把前面的资料和分析结果加以综合,以确定有害结果发生的概率,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及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等。同时,风险表征也是连接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桥梁。此阶段,评价者要为风险管理者提供详细而准确的风险评价结果,为风险决策和采取必要的防范和减缓风险发生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1、评价目的
安全评价侧重于为初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风险评价侧重于可接受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包括了决策。
2、适用范围
环境风险评价是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目前,开展工作的建设项目主要为石油化工、化工、制药、核电、渣库(尾矿库)、水坝等。其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
3、评价内容
安全评价没有明确后果评价,侧重危险度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相对较为严谨和全面,强调最大可信灾害事故和风险最大可接受水平的概念,明确了后果评价(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等内容。
4、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采用的三个方面的方法: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后果计算。未明确最大可信灾害事故、最大可接受水平、应急预案等。
通过比较,可得出:两者无明显的界限,但有侧重点,安全评价更关心危险度,环境风险评价则更关心向环境迁移影响的最大可接受水平。环境风险评价的适用范围明确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后果计算更单一和深入,关注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实际工作中,环境风险评价应坚持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评价的原则,源项分析可利用安全评价的结果,侧重筛选对外环境产生影响的源项,侧重对社会公众的影响。
4、后果计算
分别计算各功能单元最大可信灾害事故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途径、浓度、范围和概率;事故发生后对环境、人、财产的影响,包括暴露历史长短对毒性的影响的定量分析和剂量-效应评价或危害分析。
5、风险评价
表述各功能单元最大可信灾害事故的后果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灾害事故后果,与同行业同类项目风险可接受水平比较,评价其可接受与否。在最大可信灾害事故的风险值高于可接受水平的情况出现时,应进行反馈,进一步确定其次的灾害事故,并进行风险值计算,直到低于可接受水平的灾害事故出现为止。风险评价应侧重社会公众,而非职业人员。
结束语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境风险的评价和管理将更加重要。同样也可以预见,科技不断进步必然会带来环境风险评价和管理手段的发展,为人类更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成晶. 环境风险评价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S1)
篇7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并以陕西省某氟化工建设项目为例,提出了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指出了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应达到的目标。其重点是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减缓措施及应急预案,以使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
【关键词】 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20世纪80年生的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酷毒气泄漏与前苏联切尔诺利核电站事故,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所发生的重大环境灾难事故,一再告诉人们环境风险评价不容忽视。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此次地震震级之高,并引起海啸、火灾、核事故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尤其由强震和强震引发的海啸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使日本东部地区出现宛如世界末日般的景象。2011年4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把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提升至最高的7级,至此,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平级”1,2。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环境安全事故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地震撼,环境安全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大工业化的文明时代,为什么人类变得越来越脆弱?举世震惊的重大突发性事故环境危害问题已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已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环境风险评价是风险评价的一种。在环境科学中定义为:“评估事件发生概率以及在不同概率下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采取适宜的对策”。广义上讲是指对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引发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可能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上,环境风险评价常指对有毒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对策[3]。
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们在采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决策,并在行动之前制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
本文以陕西省某氟化工建设项目为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提出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和环境风险评价应达到的目标。以为实践提供参考。
一、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陕西省某市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该市市域内萤石资源丰富,根据该市《萤石矿产资源整合方案》,萤石资源的保有储量为240多万吨,萤石矿区分布于一州、四县,主要矿区有谢湾乡―高耀乡萤石矿区、杨峪河松树咀―麻池河桃园萤石矿区、十里坪镇萤石矿区、九间房萤石矿区。但由于现有矿山企业分布散、规模小,存在采富弃贫现象,造成了宝贵资源浪费。另外,目前大部分萤石矿均作为初级原矿销售,不能发挥资源的经济优势。
萤石是氟化工的基础原材料。氟化工作为国家化工新材料优先发展的行业,其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在该市建设氟化工项目能够整合萤石矿产资源,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可使地区资源优势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与该市政府合作,利用该地区丰富的萤石资源,在规划的循环工业经济区内,建设氟硅化工产业园,生产氟系列产品,该园区是陕西省发展的重点项目。
在评估以氟污染为主的化工和以苯系物污染为主的石化项目中,曾反映出未进行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缺憾。如以氟污染为主的化工企业选址在两河交汇地带,且最近距离不足30m,历史上造成的选址不合理,显然是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规划布局存在相当大的环境安全隐患。由于规划环评滞后,从重化工园区规划、选址、布局、环境风险因素与几率、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环境可行性来看,为该项目及今后项目建设均留下制约发展的伏笔。对于化工石化类新建项目,应注重满足在规划环评的基础上,对环境风险评价进行重点评估;拟在化工石化集中工业园区、基地建设的石化项目,应考虑相邻企业之间是否具有“相容性”,项目布局、厂界距离、生产装置、储罐区等应考虑风险避让,防止某一企业风险事故引发连锁作用,殃及相邻企业发生连锁风险事故,产生新的伴生、次生污染,为此,应提出区域性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5]。石化企业在环境影响评价所确定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情况下,环境质量仍存在着被破坏的风险,而这种风险的产生往往就是由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对这种不确定性的产生及所要寻求的对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6]。
二、国内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技术风险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也促使人们不断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技术的风险事故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核管制委员会(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NRC)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大型核电站中重大事故的理论可能性及其后果”。到60年代初期,科技文献中已有风险分析的文章出现。1973年,NRC首次提出了环境风险的概念,标志着环境风险评价的正式开端。1975年,NRC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核电站风险报告》(WASH-1400),该报告所建立的概率风险系统评价方法,为评估核电站事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其后世界银行很快颁布了有关《控制影响厂外人员和环境的重大危险事故》的导则和指南[7]。同时,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方法等也得到了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实际应用程序。
随着人们对环境风险的日益重视,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已部分融入了风险评价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在国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法国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工业环境及风险研究所,研究内容涉及除核技术之外的所有化学污染风险和技术风险,并且对不同介质(空气、水及土壤)、不同责任者(从工厂到用户)、不同性质(物理、化学、生物及经济)、不同受体(人类、动物、植物及人类财富),不同阶段(从事故发生到恢复过程)的多种风险进行分析。对事故风险评价的流程,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研究。1983年美国科学院(NAS)《联邦政府的风险评价:管理程序》,提出健康风险评价的“四步法”,即危险鉴别、剂量-效应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后被美国环保局采用[8]。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很多学者对于我国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研究目的、内容、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2004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明确指出:为有利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提出评价流程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应急措施等共六项。作为对我国建设项目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性规范,是国内的环境风险评价法制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部分。环境影响评价中考虑的影响是指由系统引起的,其影响后果是相对确定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易度量,而对影响的条件性、不确定性或概率性方面一般是不考虑的。而环境风险评价主要是预测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后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可以这样说,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人风险评价不是为了增加另外一个评价体系,而是为了提高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9,10。
表1列举了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区别[11],从中可以看出,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重点是正常运行工况下,长时间释放污染物,采用确定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时段较长,采用的多为确定论方法和长期措施;而环境风险评价其重点是事故情况,瞬时或短时间释放污染物,评价方法多以概率论和随机方法为主,评价时段较短,其对策主要是以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为主。
表1 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不同点
项目环境风险评价(ERA)环境影响评价(EIA)
分析重点突发事故正常运行工况
持续时间很短很长
应计算的物理效应火、爆炸,向空气和
地面水释放污染物向空气、地表、地下水释放污染物、噪声、热污染等
释放类型瞬时或短时间长时间连续释放
应考虑的影响类型突发性的激烈的效应以及事故后期的长远效应连续的、累积的效应
主要危害受体人和建筑、生态人和生态
危害性质急性受毒;灾难性的慢性受毒
大气扩散模式烟团模式、分段烟羽模式连续烟羽模式
照射时间很短很长
源项确定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很小
评价方法概率方法确定论方法
防范措施与应急计划需要不需要
三、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通过拟建地自然、社会经济概况调查、生态调查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了解该区域环境功能定位,掌握评价区环境特征;通过工程分析,明确工程污染源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特征,确定工程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排放量;根据所在地环境特征和项目污染物排放特征,选择相应的预测模式和有关参数,预测工程投产后对厂区周围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及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论证工程环保设施的可行性,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和措施,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工程建设与所在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环境的角度,明确提出项目环境可行性的结论、并提出项目环境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建议,给政府部门决策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保护管理以及设计部门完善环境保护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框图见右图1。
四、结语
本课题运用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和预测氟化工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氟化工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破坏)引起有毒有害的泄漏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火灾、爆炸等所造成的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减缓措施及应急预案,以使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
图1 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框图
【参考文献】
[1] 邹树梁,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
[2] 林柯,赵辉.“3.11”日本地震后的通信需求和应对措施[J].中国减灾,2011(4上).46-47.
[3] 郑铭.环境影响评价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9-10.
[4] 田野,赵文喜.环境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6:1266-1269.
[5] 耿晓梅.有关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评估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2).83-85.
[6] 王英彬.石化企业环境风险评价应用研究[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8.8(7).24-26.
[7] World Bank.Guidelines for Identifying,Analyzing and Controlling 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Office of Environmental and scientific Affairs,1985.
[8] 杜喜臣.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 郭颖杰,张树深.风险预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2002(5).30-32.
[10] 胡二邦,姚仁太,任智强等.环境风险评价浅论[J].辐射防护通讯,2004.24(l).20-26.
[11] 金腊华,邓家权,吴小明.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48-267.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泉州湾;河口湿地;重金属污染;污染评价
中图分类号:Q95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河口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是水环境污染的指示者,能明显地反映水体被重金属污染的程度[1-3]。作为重金属的源和汇,沉积物对于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和变化有重要作用,因此,沿岸海域沉积物在重金属污染评价中至关重要[4-7]。泉州湾是福建省的重要的沿海城市及水产养殖海域,作者于2005年10月对该海域环境质量进行了调查,并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进行分析,对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为今后泉州湾的保护及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采样站位布设
研究区域包括从惠安县秀涂至石狮市石湖内侧连线以内的泉州湾河口湿地,位于 24°51′21″~24°48′50″N,118°46′30″~118°46′50″E。在图1中,标明了7处本次研究的采样地点:西滨(1#)、陈埭(2#)、后渚大桥东(3#)、后渚大桥西(4#)、秀涂(5#)、蚶江(6#)及东海(7#)。3#站位和4#站位分别在洛阳江的两侧,2#和7#位于晋江两侧。
图1.泉州湾沉积物采样站位布设图
Fig.1 Location of sediment sampling stations in Quanzhou bay
1.2 样品采集
沉积物样品采集按照《海洋监测规范》的要求,在划定50×50cm的采样区域内,选用梅花分布式对泉州湾滩涂进行采集样品。用塑料铲采集了7个深度0~5 cm的表层沉积物样品。
1.3样品处理与分析测定
沉积物样品低温烘干,研磨过100目尼龙筛。采用等离子光谱法(ICP)测定样品中的Zn、Cu、Cd、Pb等重金属含量。仪器为Agilent7500i系列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
2 重金属沉积
由表1得出,表层沉积物中总的重金属含量在2#、4#和7#站位含量高,在3#和5#站位含量较低,站位1#的重金属Pb和Cd的含量高于其他站位,而Zn和Cu的含量却低于其他站位。按站位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Cd、Cu、Pb、Zn等4种重金属在晋江、洛阳江、陈埭镇及西滨镇等入海处含量较高,而位于湾口的秀涂位点含量最低,滩涂重金属陆源输入特性明显;各
表1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μg/g,干重)
Table 1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surface sediments(μg/g,DW)
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四种重金属含量呈现类似变化趋势。可以初步推断,Cd与Pb、Zn与Cu分别具有同源性,Cd、Pb主要来源于沿岸的电子行业,Cu、Zn则主要来源于五金电镀业[7]。
按照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中的一类标准进行评价,该地区表层沉积物中1#处Cd含量超标,Cu在7#超标,Pb、Zn含量均能达到相应标准。测得的Cu、Pb、Cd、Cr、H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3.32mg/kg、27.47mg/kg、0.24mg/kg、17.7mg/kg、0.060mg/kg。则Cr、Hg、Pb、Zn的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洛阳江和晋江是泉州湾主要的入海河流,但晋江对泉州湾的重金属输入量要远大于洛阳江[2-3]。研究发现位于晋江海岸线河口湿地区的1#、2#、7#站位受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1#站位,该采样点附近河水污浊发臭,岸线西滨、陈埭镇的工业企业较多,尤其是西滨镇内的易造成重金属污染的五金厂,造纸厂、电镀厂众多,工厂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造成该地区重金属浓度较高。6#采样点蚶江有大片的河口湿地养殖区;5#采样点秀涂靠近外海,海水交换对重金属浓度有稀释作用,加上该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较弱,所以四种重金属含量都最低。
3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目前国内外评价重金属污染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地质累积指数法[8]、 脸谱法[9]、沉积物富集系数法[10]、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11]等 。
本文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于1980年建立的一套应用沉积学原理评价重金属污染及生态危害的方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是,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Csi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浓度的实测值;Cni为计算所需的参比值;Cfi为某一重金属的污染系数;Tir为各重金属的毒性相应系数;Eir为单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以工业化前全球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评价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Cu、Zn、Cd、Pb四中重金属的Eir 均小于40,7个点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均小于150的 ,由此可知泉州湾滩涂受Cu、Zn、Cd、Pb四种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不高,然而Cd的污染相对比较严重,但还未构成显著的潜在生态风险。
表2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
Table2Result of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总体上河口处和养殖区含量较高,由表1可以看出表层中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一般顺序为Zn>Pb>Cu>Cd。由表2可以看出污染最严重的为西滨,此处位于养殖区,污染主要来自水产养殖,同时地区工业发达,受工厂所排污水的影响也较重。7#、4#、3#处在海洋与河流的交汇处,污染主要来自两岸的农业及工业排水。
4 结 论
(1)泉州湾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除Cd、Cu分别在西滨和东海点位超标外,其他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中的一类标准限值。泉州湾河口湿地重金属来源具有明显的陆源输入特征,Cd、Cu、Pb、Zn等4种重金属在入海处含量较高,在湾口处含量最低。
(2)通过运用潜在危害生态指数法评价发现Cd、Cu、Pb、Zn四中重金属的Eir 均小于40,7个点的RI均小于150,由此可知泉州湾河口湿地受Cu、Zn、Cd、Pb四种重金属的污染并不严重,存在其他重金属的污染可能。
参考文献:
[1] Liu WX, Li XD, Shen ZG, et al.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study of heavy metal enrichment in sediment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3, 121 (3):377-388.
[2] 海热提,谢涛,齐凤霞. 天津海域底质重金属分布与矿物质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 29(6):6- 9.
[3] 袁建军, 谢嘉华. 泉州湾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福建境,2002, 19(6): 45-46.
[4] 丁振华,贾洪武,刘彩娥,等.黄浦江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及评价[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 29(2):64-66.
[5] 王燕萍,高梦南,陈丰等.微波消解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农产品产地土壤中的痕量汞[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 4(1):54-56.
[6] 国家海洋局. GB 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3.
[7] 林晨,耿安朝,王伟力等.泉州湾滩涂表层沉积物与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研究[M].海洋化学研究文集,2006, 336-341.
[8] Muller G.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Rhine River[J].Geojournal , 1969,2 :108-118.
[9] 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应用多变量脸谱图进行河流与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的综合对比研究[J].环境化学,1997, 16 (1) :23-29.
篇9
关键词:职业病;风险;评价;突变级数法
中图分类号:X9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6204
1引言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是指使用工程分析法、资料调查法等方法对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作业场所发生职业病以及职业卫生事故的可能性,从而为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然而关于职业卫生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一直是一个难题。我国在GBZ/T 194-2007《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中采用了单项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单项指数法是指通过某单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超限倍数作为评价指标对作业场所进行评价分析。综合指数法是指在各单项指数基础上进行加权对作业场所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由于各单项职业危害因素并不仅仅是加权的关系,所以综合指数法与现实结果一般具有较大出入。
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先后提出了诸如MES法、单项指数法、综合指数法、有毒物质控制效果分级法、模糊综合数学法、蒙德法、集合比数法、人工神经网络法、Fuzzy模型等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1~3]在这些方法中定性方法居多,其中模糊综合数学法应用较多[9],较好的解决了职业卫生评价上的一些问题。然而模糊综合数学法是依赖权重选择的方法,其权重的准确性与评价人员的素质等多个方面有关,而且这些方法计算比较复杂,对于一般的企业并不适用。因此,建立一种适合企业自身风险评价方法,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估各企业职业卫生健康程度,也有利于职业卫生工作深入开展,减少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概率,对于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某家具厂为例,提出的突变级数法是一种基于突变理论和模糊综合隶度指数的多指标评价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不同的是,突变级数法无需人为确定权重,只需把握各评价指标的重要度,分清主次关系。该方法运用简单,同时又不失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目前突变级数法已经广泛应用与多个领域,但是应用在职业卫生评价上的较少。
2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职业卫生风险评价原理及步骤
2.1突变级数法
法国数学家Rene Thom先生于1972年提出的突变理论,在突变理论中,将描述系统状态的参数称为状态变量,将引起突变状态的因素称为控制变量。势函数是描述系统控制变量和状态变量相互关系与相互位置的函数。突变理论研究势函数的变化使得状态变量从一种稳态到另一种稳态的理论。
突变级数法是由我国都兴富教授在突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多目标评价方法[5]。该方法是一种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形成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按归一公式可以计算出各控制变量的中间值,称为突变级数值,再利用系统中各突变模型的归一公式逐步向上综合直到归一为一个总隶属函数值,从而对多个目标进行重要度排序分析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
2.2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步骤
2.2.1构建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职业卫生基础理论将待评价系统划分为多个作业单元,再根据相关理论对每个作业单元进行职业有害因素辨识,辨识出作业单元内所拥有的职业有害因素,构建职业卫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职业有害因素的接触人数的大小进行指标重要度排序,接触人数多的重要性大,将重要性大的因素排到最左侧。
2.2.2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
根据相关标准对对每个作业单元的单项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并记录。根据职业有害因素的实际监测情况,借鉴常用风险评估等级划分的标准并结合毒物划分标准,将各个单因素风险分为5个等级,即Ⅰ、Ⅱ、Ⅲ、Ⅳ、Ⅴ,分别对应轻微危害、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高度危害、极度危害。对应的也给评价指标赋值,分别为1,2,3,4,5分。将总隶属函数也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等级,分别对应“优,可忽略风险”,“良,低风险”,“一般,一般风险”,“差,高风险”,“极差,极高风险”。
2.2.3对最底层的控制变量指标的分值进行规范化处理
由于在归一化过程中,控制变量代表的是系统状态变量在不同方面的特征,每个指标的数据取值范围以及量纲均不相同,导致数据之间无法相互进行比较。因此,在使用归一化公式之前,需要将各控制变量的指标的原始数据转化为0~1之间越大越好型数据,就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无论控制变量指标是越大越好型还是越小越好型数据,都可以通过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0~1之间的越大越好型指标。
2.2.4确定各层次突变系统类型
根据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确定各指标的突变系统类型。突变系统类型一共有7个,最常见的有3个。即尖点突变系统、燕尾突变系统和蝴蝶突变系统[4]。
尖点突变系统模型为: f(x)=x4+ax2+bx (3)
燕尾突变系统模型为: f(x)=15x5+13x3+12bx2+cx(4)
蝴蝶突变系统模型为: f(x)=16x6+14ax4+13bx3+12cx2+dx(5)
上面f(x)表示一个系统的一个状态变量x的势函数。状态变量x的系数a、b、c、d表示该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若一个指标仅分解为两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若一个指标可分解为三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若一个指标能分解为四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蝴蝶突变系统。
最初的控制变量代表不同质态,无法进行比较。归一公式将各控制变量的的不同质态归为可比较的一种质态,即用状态变量表示的质态[6]。根据不同的突变系统选择对应的归一公式。可以通过突变理论的分歧方程导出归一公式。
3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职业风险评价在某家具厂的应用
3.1家具厂基本情况概述
某木质家具厂主要生产实木椅子,其生产工艺为木料开料、木料加工(包括弯料、锣机等)、油磨、喷底漆、喷面漆。四楼生产车间作业岗位有木料加工岗位、油磨岗位以及喷底漆岗位,五楼生产车间作业岗位有喷面油岗位,基本作业情况及各个岗位接触危害因素如表1所示。
3.2职业危害因素体系建立
根据车间的职业危害有害因素以及各个岗位接触人数和接触时间进行重要性排序,接触人数越多,则重要性就越前。若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划分,则此家具厂的重要度顺序为噪声、粉尘、化学毒物。若按生产单元和岗位划分,接触人数一样,则按照接触危害因素的数量进行分类,若都一致,则按照接害因素的种类数量进行重要性排序,构建该家具厂职业危害因素指标体系(表2)。
3.3各单项危害因素量化分级
依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对该家具厂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化学毒物、粉尘以及噪声检测结果分别如表3、表4以及表5所示。
在《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能超过限值,以此作为化学毒物以及粉尘评判等级最高级的标准。使用的最低评判等级;若用人场所设置的是无尘车间,则可以直接判别为最低评判等级。另外,参考茅辉军在《模糊数学模型评价方法在喷涂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的分级方法[9],化学毒物以及粉尘的评判标准为检测的浓度值与浓度限值的比值,在同一岗位所接触的化学毒物中,以检测出浓度值最高的物质作为计算。而噪声的评判标准以LEX,8h作为分级标准,评判分级标准如表6所示。
4五楼生产车间喷面油岗位5――1
3.4原始数据规范化处理
化学毒物、粉尘以及噪声的得分是越大越好,因此属于越大越好的指标。根据公式(1)可得各岗位职业有害因素的标准化数值如表8所示。
3.5确定各层次的突变模型
根据建立的家具厂职业危害因素指标体系,确定各层次的突变系统类型,经分析,只有尖点突变模型与燕尾突变模型。
3.6归一公式风险递归计算
将各层次的突变模型确定以后,将每个作业单元职业有害因素标准化之后的数据带入,根据不同的突变模型选择不同的归一方程,先对每个工作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归一化逐一计算,得出各个岗位的隶属数值,再根据生产单元逐层计算,直至算出总隶属函数,在该家具厂中,各个指标的选择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采取相互平均值来计算。计算结果为0.8649。
3.7该家具厂职业风险标准制定
一般风险评价五个等级将风险评价指数分为0.2,0.4,0.6,0.8,1。然而由于归一公式的特点,导致突变级数法算出的评价值一般较高。所以需将绝对意义下的综合指数转化为突变级数法下的各级分级标准[8]。从理论意义上,最后转化成突变级数法的隶属值如表9所示。
3.8结果分析
经现场调查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析,该家具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噪声、粉尘和化学毒物有害因素,其中木料加工岗位的噪声等级为Ⅳ级,属于高度危害,木料加工岗位的粉尘等级以及五楼喷面油岗位的化学毒物等级为Ⅴ级,属于极度危害。通过突变级数法算出该家具厂的计算结果为0.8649,说明该家具厂存在的职业卫生风险等级为Ⅳ级,代表该家具厂的职业卫生风险情况为差,具有高风险。
4结论
目前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中,仅仅是简单的将监测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部分,本文将各单项因素分为5个等级,相比于合格以及不合格,更加科学和客观。将检测结果分为五级并评分赋值了之后,采用突变级数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通过在某家具厂的应用,证明突变级数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突变级数法相对于其他定量评价方法计算简便,有利于企业自身评估和政府对企业职业卫生的监管工作,值得在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符传东. 化学因素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1.
[2]胡训军,徐慧萍,朱毅贞,等. 化学混合物GHS分类方法在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初探[J]. 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6):88~92.
[3]李戬. 基于Fuzzy模型的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90~95.
[4]田冬梅, 姚建, 蒋仲安,等. 粉尘作业场所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J]. 金属矿山, 2009(7):122~126.
[5]翁钢民,鲁超.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西北五省为例[J]. 软科学,2009(6):57~61.
[6]陈晓红, 杨立.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障碍诊断模型及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33(6):1479~1485.
[7]陈克亮, 时亚楼, 林志兰,等. 基于突变理论的近岸海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方法――以罗源湾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1):213~221.
[8]魏婷, 朱晓东, 李杨帆,等. 突变级数法在厦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7):1522~1528.
[9]茅辉军. 模糊数学模型评价方法在喷涂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3.
[10]杨乐华. 类比法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与问题探讨[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9(3):230~231.
[11]王焕强, 张敏, 李涛. 高危职业危害监测内涵及预警系统探讨[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4):135~139.
[12] 吴传安, 谭庆平, 刘开钳,等. 职业卫生1-2-0分类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 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7):1106~1109.
[13]周捷森. 建立职业暴露评估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8, 21(2):126~128.
[14]袁伟明, 冷朋波, 周莉芳,等. 应用国外两种风险模型评估职业危害的对比研究[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5, 32(1):51~55.
[15] 郑文慧, 王志平, 柴鹏飞,等. 美国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在某电镀企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4, 31(10):764~769.
篇10
1、风险概念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风险这个词,对风险的内涵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关于风险在理论上进行准确的定义却不简单。从不同角度出发不同的学者对风险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对于项目风险的一般性特征和内涵具有共识。第一,风险表现为事件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即某一事件所带来的结果,无法预知是会带来经济效益还是带来经济损失。这种风险,如金融风险,是属于广义上的风险。第二,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看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但是损失多少不确定,这种风险属于狭义风险。项目风险就是指在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在可能会遇到的会造成项目经济损失的未知因素。这些因素是无法预知也没办法完全避开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许多风险因素以及其它相关的因素,相互作用就可能导致具体风险的发生,这是一种随机现象。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有些风险可能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而有些风险会发生并且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在项目进行的各个阶段,新的风险还可能出现。虽然项目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束手无策对它的变化全然无知。人们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统计数据对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做出科学的判断预测和评估。
2、项目风险管理
站在过程和系统的角度来看,项目风险管理涉及到好多的因素,包括对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在内的复杂的系统的活动,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项目风险管理是本世纪30年代从美、英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科学管理方法,因为当时很多的工程规模巨大,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都特别的多,所以很小的闪失都有会造成无法承担的损失,即在项目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面临着很多的风险,为了尽可能避免风险,减小不必要的损失,风险管理被慢慢引入项目管理范围内,项目风险管理就应运而生。项目风险管理就是具体来说项目管理组织通过采用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工程项目可能会遇到的风险进行识别、规划、监控、评价、应对,以此最大限度地降低或者避免风险发生,尽可能减小风险对项目的不良影响和损失,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二、生态旅游项目风险管理
1、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概念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就是指以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由生态区当地政府进行投资或者发起,建立一定旅游风景区和生态目的地,以此来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开发项目。根据旅游业的特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可分为新建生态旅游项目、改造旅游项目、维护旅游项目等几种情况。
2、生态旅游项目风险
生态旅游开发项目风险是指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而致使所产生的结果与预期目标不一致。要对项目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管理,就必须要认识到生态旅游项目的风险特性,并对其进行认真科学的研究,才能降低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够以付出最小的代价与成本达到保证项目安全的目的。具体来讲,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具有多样性、可变性、覆盖性、系统性等基本特征。
3、生态旅游项目风险识别
第一,引起风险的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引起风险的因素有很多而且不是特别容易被预知和推测,所以查找和研究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很困难。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找到风险事件与其他事件和因素的各种联系,或者通过类比间接的找到与项目有关的风险信息。总而言之,风险识别的起始阶段就是要尽可能多而全的搜集和整理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第二,分析各类不确定的因素。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的不确定决定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因为不确定所以就要找出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行。工作方案与内容的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可能性,由于未知风险因素的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做工作的结果的利弊也不确定,所有的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第三,风险清单的建立表明风险识别进入实质性阶段,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风险都应该在清单中明确列出,比如生态项目建设的投入资金,项目进行的时间和完成后的质量等各种因素。第四,项目管理者对所列风险清单较为满意时,就要编制风险识别报告,为风险分析和评价提供依据,如果管理者对所列风险还不是很满意时,需要重复上面的步骤。风险识别报告应标出一些关键性问题,比如已识别风险、潜在风险、风险征兆等等。
4、风险分析
生态旅游项目风险分析就是分析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的对生态旅游项目影响的大小在已识别的风险中把对项目影响较小可以接受的风险和较大的、主要的风险分别开来。做风险分析说简单了其实就是分析已经识别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会对项目造成的影响。在这一步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旅游项目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其他项目不曾遇到过的问题,它还会带来许多环境影响。而这些影响很难估计的,因为造成的环境影响是长远的,不是经济利益能够衡量的。任何风险分析方法都不可能将项目带来的环境影响量化,所以管理者在进行这类项目的风险分析时,应该结合实际,采取灵活的策略和分析方法,不能够过于教条僵化。进行风险分析时经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故障分析法、主观评分法、模糊风险综合评价、计划评审技术、期望值优化法等等。
5、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将风险分析所得结果和一开始规定的评定准则对比并进行级别评定。也就是说,评定出可以接受的风险和需要处理的风险。当地政府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应该优先考虑项目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而项目负责人也要同时考虑项目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生态旅游项目风险的应对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