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新常态下小微企业是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而融资难问题却成为其发展的瓶颈。电子商务涉足金融领域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的新时代,同时也给传统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并不健全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电商供应链模式的网络金融服务,应是商业银行推进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切入点,同时也是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借助电商平台中的交易信息,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闭环应用,既可以充分考量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也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风险。
关键词 :小微企业;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电商平台
中图分类号:F830.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4-0047-07
收稿日期:2015-01-28
作者简介:吴昊(1969-),男,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E-mail:wh771@163.com
杨济时(1976-),男,河南信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E-mail:yang13938519613@126.com
一、文献梳理与述评
(一)电商优势
从市场管理的角度,电子市场可以分为第三方交易平台、行业自发型市场以及封闭市场。易法敏[1]详细说明了三者的区别,第三方交易平台是指除了买、卖双方之外的,由第三方建设的为了买方和卖方开展电子商务的平台;行业自发型市场则指由某一特定行业巨头联合融资建立的电子交易枢纽;第三方交易平台和行业自发型市场均属于开放型市场,是面向所有具备资格的交易者的。而封闭市场则通常是由一个独立的买家与其商业伙伴创建的商业平台。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在电子市场上通过网络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过程,是把供货商、经销商等相互关联企业的业务模式转化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模式。电子商务模式按参与交易的对象分类,可以分为企业对企业的交易(B2B)、个人对企业的交易(C2B)、企业对个人的交易(B2C)、个人对个人的交易(C2C)和从线上到线下的交易(O2O)五种经营模式。中国主要的B2B电子平台有阿里巴巴、中国商品网以及好望角等,而常见的B2C电子商务平台有当当网、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以及凡客诚品等,C2C典型的例子是淘宝网、美丽说、拍拍网等等。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电子商务平台(以下简称“电商平台”)。
银行与企业紧密相关,任何商务活动都离不开银行,买卖双方均需要通过金融机构来完成交易。当企业大量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时,银行的支付结算服务也就成为电子商务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
银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中小微企业摆脱融资困境提供一条较好的出路。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巨大,运行机制灵活,是一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的活跃,也是新常态下促进增长的动力之源。然而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仍处于劣势,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往往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关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国内外学者大多从企业外部以及企业内部进行研究。
从企业外部的角度来看,蔡丽华[1]将中小微企业筹资难的原因归结于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银行融资成本高,缺乏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金融机构等因素。她认为政府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应起到引导作用。不仅如此,张丽琼[2]认为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也阻碍着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尽管我国于2000年颁布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但有关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细节的法律还不完善,再加上法律执行率较低,因而影响了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效果。
从中小微企业自身情况的内部角度来看,Petersen和Rajan[3]认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缺少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作为抵押,同时也缺少相应的财产权利作为质押,因此面对资信较差的现实情况,大型银行大多不愿意向中小微企业进行放贷,承担较高的违约风险。熊晋[4]认为小微企业有着经营风险大、信用观念差、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融资的有效性。而韦绪任[5]则提出,由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融资费用和成本高昂,缺乏贷款担保,其不能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因而很多小微企业对于银行融资的渠道望而却步。
针对上述问题,近些年,部分学者便开始从对金融体系的研究入手,来寻求小微企业融资上的新突破。通过总结归纳,现从政府、担保体系以及商业银行三个方面来进行详述。首先,从政府监管方面来看,马胜祥[6]认为由于商业银行本身存在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因此,为了鼓励他们对风险较大的小微型企业进行投资,政府及银行监管部门应从政策以及监管制度上给予支持;先应放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标准,加大信贷投入;再要大力扶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推动借贷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而从法律的层面,赵金凤和陈玉利[7]认为,中国应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来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的发展,同时要落实政府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财政资金渠道、执行机构以及管理办法,从而拓宽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其次,从担保信用体系的角度来说,尽管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已达十年之久,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刘志荣[8]认为,我国首先应在原有担保信用体系的基础上自我完善,通过担保机构与贷款银行之间的合作来降低信用风险;然后应对现有的担保组织进行制度创新,引入除银行、担保公司以及中小型企业之外的第四方来分担担保机构所承担的风险;同时鼓励担保公司主动寻求除了担保费用收入之外的其他收益来源;最后应建立以商业型担保为主,政策性与互担保为辅的融资担保机制;商业型担保机构是以市场为导向,有着明确的考核指标,同时使用商业化模式运营的机构。大力发展商业型担保机构不仅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且能使担保行为更加公平、公正、公开。最后,从商业银行的设置方面来看,学者们认为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特点,政府应大力发展中小型商业银行。林毅夫和李永军[9]提出在中国现有国情下,中小型企业仅依靠内部积累是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的,因此需要进行外部融资。然而,由于中小型企业与大型金融机构信息并不对称,由经营不透明所带来的高风险补偿便会造成中小型企业融资成本高的窘境。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以适应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特点,才是解决小型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针对金融市场上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黎刚华[10]认为中小银行在介入中小企业市场融资方面,较大型国有银行具有更多优势,因此需要发展地方性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不仅如此,从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学者们纷纷指出,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而从金融机构自身职能的完善角度来看,杨绍辉[11]认为银行应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这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投入。而由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集团首创的“信贷工厂”概念,则为银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贷业务理念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潘华富和蒋海燕[12]提出,“信贷工厂”是指银行像工厂标准化生产一样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批量化、流程化的信贷业务。与传统的小企业贷款管理相比,信贷工厂模式可以提高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规模。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模式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出一些风险。尹贻童[13]指出,由于小微企业具有信息不对称、经营风险大、抗风险能力低等特点,它的违约风险也相对较高,这会导致银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刘英卓和赵立永[14]也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商业银行的内外部技术环境还不成熟,对内,银行的经营管理缺乏准备;对外,由于企业和个人在网上的资产信息不全,缺乏社会各方交易的信息流和信息数据。其次,我国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建设硬件存在风险,安全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最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较为狭窄,大多仅限于电子支付和网络银行。针对上述问题,赵岳和谭之博[15]提出政府、银行与电子商务平台应共建风险池。政府可以通过向风险池注资,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甄选,真正帮助低风险、高效率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不仅如此,政府也应转变扶持方式,从直接补贴模式转为通过商业方式进行扶持,发挥市场的作用,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针对电子商务金融安全问题,李治平[16]指出商业银行应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改进的建议。
纵观上述研究,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都有着较为全面的研究。然而银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因此关于电子商务融资(以下简称“电商融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银行电商平台融资业务模式的研究,一方面利用SWOT模型,全面分析在电子商务时代,商业银行在发展电子商务融资时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以及内部优势和劣势。在充分肯定商业银行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银行发展电商平台融资所遇到的威胁和挑战。另一方面,本文针对银行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以下简称“电商金融”)时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为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业务转型、拓展盈利渠道、规避信用风险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电商融资模式分析
电商金融形成的背景主要缘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现实状况。
电商金融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资源配置高效,服务成本降低。阿里金融数据显示,阿里小贷单笔信贷成本平均约为2.3元,而传统银行单笔信贷成本为2 000元左右。二是数据信息共享,信用风险减小。在电商金融背景下,很容易从电商平台中获取交易双方的各类信息,而且还能将参与交易双方的资金流置于监控之下,极大减小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三是交易方便快捷,用户体验提升。电商金融服务提供的平台可以帮助用户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提高了服务效率,丰富了用户体验。
目前,电子商务平台种类众多,平台上的电商融资业务呈现多样化趋势,概括起来,主要的融资模式有以下分类。
(一)消费者信用贷款
消费者信用贷款是指通过分析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的日常消费数据,授予消费者一定的信用额度,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可以使用这一信用额度购买商品,先由银行垫付资金,然后消费者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款,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此类电商融资模式类似于虚拟信用卡,例如eBay旗下PayPal的Bill me later即为此类融资模式。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
1.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可分为自营式B2C(如京东商城)下供应商信用贷款、商城式B2C(如淘宝网)下第三方网店信用贷款和平台式B2B(如阿里巴巴)下会员企业信用贷款。此三类融资模式下,供应商、第三方网店或会员企业只需凭借在电商平台上积累的交易信用记录,无需提供任何抵质押,即可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并由电商平台提供信用担保,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2.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
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是一种电商平台上的供应链融资,融资方把电商平台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获得融资,待电子应收账款到期付款时,付款直接用于归还融资款项,主要包括自营式B2C下供应商应收账款融资和平台式B2B下卖方会员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流程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3.中小微企业订单融资
中小微企业订单融资是指在电商交易中,买方会员向卖方会员采购货物,银行根据买方会员提供的采购合同,先替买方会员向卖方会员支付相应的货款来启动采购过程,待买方会员卖出货物后,再行偿还融资款项,主要包括平台式B2B下的买方会员订单融资,业务流程如图5所示。
三、商业银行发展电商融资的SWOT分析
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力推进,我国电子商务正从一场消费者的革命向企业商务流程变革的方向发展,直至形成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稳定增长、发展动力十足,可以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交易都离不开资金流的需求,特别是电商客户的融资需求日趋旺盛,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服务领域和业务增长点,同时商业银行对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下面运用SWOT分析法对商业银行发展电商融资业务进行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商业银行作为专业化金融机构,具有系统的金融服务产品和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在金融服务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和专业化经营优势。
第一,商业银行资本实力雄厚,具有持续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资产规模和资本实力是代表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的基础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资本实力强,再加之完备的机构布局、制度设置、管理模式、战略规划、专业人才等,抗风险能力强,能够提供持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二,商业银行服务渠道完善,具有大规模电子化网络支持。在现代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是助推其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具备全国电子网络与物理网点协同发展的优势,具有广覆盖、多功能的新型电子化服务渠道,这是商业银行整合资源创新金融服务及研发灵活金融产品的有力保障。
第三,商业银行拥有良好的客户资源,具有广阔的要素市场。商业银行有着很好的买方和卖方资源。首先,商业银行的对公客户,包含各个行业,既有创造大量物质产品的制造商,也有提供丰富精神产品体验的供应商,这就决定着银行有着足够的卖方资源。其次,商业银行拥有的大量个人客户和有着产品消费需求的对公客户,提供了广大的买方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买方资源。
(二)劣势(Weaknesses)
目前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多种管理要求的限制以及自身传统风险管控观念的束缚,金融产品创新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商融资业务的发展,无法满足小微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快速增长。
第一,由于受到外部多种监管要求的限制,商业银行针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思维与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由于商业银行是一类特殊机构,不仅要对外提供金融服务,还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满足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商业银行的创新思维,难以及时推出与电商发展速度相匹配的金融产品。此外,历史负担与既得利益也会对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束缚。
第二,由于受到风险管控至上的传统观念影响,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与电商融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银行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下对于客户体验不够重视,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太高,导致很多优质中小微企业被拒之门外,无法得到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使得这些中小微企业只能望“行”兴叹。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仍明显不足,而电商服务平台中聚集的往往都是中小微企业。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日益活跃,交易量增长迅速,涉及的行业不断扩展,与此同时对融资服务的需求也日趋旺盛,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一,国家加强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力度,保障了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商务部对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措施进行了规划和具体安排,并在2013年11月21日公布了《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要使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国家政策的扶持,既为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必将为电子商务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第二,电商业务的发展促使大量中小微企业利用电商服务平台开展交易,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拓展及电商服务平台的普及,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商业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加入到电商服务平台中开展电子商务交易。电商服务平台中的中小微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由于暂时的资金短缺,产生了各种融资需求,这不仅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还有助于拓展新的电商客户群体。
(四)威胁(Threats)
在促进电商融资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信用风险和市场竞争加剧两个因素。
第一,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的信用风险。目前电商服务平台中的电商客户基本都是中小微企业,虽然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中小微企业不断发展,能较好地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但由于其自身的管理、经营、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抗风险能力仍然较差,可能会因政策的不连续而引发信用风险。不仅如此,由于电商金融的双方并不是面对面直接交易,并且电子商务平台是由非金融机构所控制,并没有受到具体的监管机构的控制。因此关于交易者身份的验证以及交易信息的真实性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机制,加以解决。
第二,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将打破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金融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民营资本市场活力强、经营灵活,必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环境将面临深刻变化和严峻挑战。
四、商业银行发展电商融资的对策建议
面对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需要放眼未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业务转型,满足电商融资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实现自身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主动营销,变革信贷政策
面对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商业银行要坚持深化改革,紧跟产业政策导向,加大力度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要利用自身优势,紧跟市场需求,加强专门营销人员的配备,开展积极主动的营销;要强化总分行之间、分行与分行之间以及各物理网点之间的联动效应,积极营销电商服务平台客户,抓住电商融资业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商业银行也要基于中小微企业的特点,确立新型信贷政策。首先,商业银行应该为中小微企业设立单独的授信通道,降低信贷标准,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其次,深化“信贷工厂”理念,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实行批量流程化操作,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商业银行贷款效率。最后,银行应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广泛招商,扩大其电商金融的规模,同时也可以通过积分兑款、打折秒杀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客户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提高客户体验度和参与热情以形成良性循环。
(二)重塑业务流程,转变管理模式
首先,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顶层设计开始,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重构,建立完善高效、便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机制。一是高效,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增强组织效率;二是便捷,简化业务操作流程,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三是多样化,将目标客户定位由大型企业下沉至中小微企业,加大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同时整合客户数据信息,分析客户偏好习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融资服务。其次,商业银行应将其管理方法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银行应将网络创新、个性化、协作化的全新经营理念融入到金融业务中,通过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来最大限度的拓展电子商务业务,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此外,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体验,对于客户所反馈的意见应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并有针对性地创新服务。
(三)加强电子化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在线交易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内涵,商业银行要紧紧抓住这一核心内涵,在渠道上创新业务功能,推进综合性、多元化、广覆盖的电子化服务。要加强电子渠道建设,重视网络金融、移动金融等新型服务渠道;建设一体化电商融资服务平台,对外与电商服务平台对接,对内与行内管理系统对接,为客户提供电子化、在线化、自动化的融资服务,改善客户体验,更好地满足电子商务对金融服务的灵活性要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重视数据积累,建立信用评级
首先,商业银行应注重大数据分析技术在融资服务中的应用,学习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数据深度挖掘应用方面的经验,吸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金融数据体系整合,在数据集的基础上实现深层次挖掘应用,将大数据分析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评分体系。由于小微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不同,其网上的信息大多是基于其销售量、交易记录、客户评价以及物流信息等。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选取特定的信用评分指标,然后使用现代化的计量方法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中小微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也能充分展示自身品质,进而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这不仅能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能使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资本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不仅如此,信用评分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实时进行监控,更新相关信息,及时评估信用状况。
(五)强化风险管理,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电子商务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巨大市场空间的同时,由于电商客户多为中小微企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相应的潜在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针对电子商务发展中衍生出的新领域、新主体、新业务开展潜在风险研究,完善考核机制,健全风险控制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抓好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不仅如此,由于电商平台和商业银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双方可以约定建立风险预警互动机制。电商平台如果发现不良的交易信息,可以将其反馈给商业银行;反之,商业银行也可以将预警信息传导给电商平台。这样便能实时对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以及经营情况进行监管以便控制其信用风险。
五、结论
通过以上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和商业银行发展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走电子商务金融之路实属明智之举,其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也能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原有的服务渠道、金融基础和客户资源来培育新兴市场。其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为商业银行拓展了新的客户群体,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然而电子商务在给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商业银行受到了自身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其创新能力不足、灵活性较差、对客户体验重视程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电商融资的发展。不仅如此,中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而如今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也会打破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基于电子商务给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业务转型,积极为中小型企业融资做出贡献。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进行营销,大力发展其电子商务,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增强其市场反应能力。不仅如此,商业银行也应确立与中小微企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信贷政策,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发挥其信贷中心的作用。其次,在电子商务时代,商业银行应重塑业务流程,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优质便捷的服务;商业银行也应转变管理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同时,商业银行应强化自身电子化建设,重视电商模式创新,提高其金融服务的灵活性。再次,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数据和信息,建立新型信用评分体系,实时监控企业交易情况。最后,面对银行与中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其考核制度,有效控制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蔡丽华.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西部财会,2012,(8):49-52.
[2]张丽琼.影响小微型企业融资的外部因素分析[J].商业会计,2012,(9):82-83.
[3]Petersen,M.,Rajan,E.G.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407-443.
[4]熊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学习月刊,2012,(2):82-83.
[5]韦绪任.微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6):149-150.
[6]马胜祥.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出路[J].农村金融研究,2012,(4):5-10.
[7]赵金凤,陈玉利. 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6):159-160.
[8]刘志荣.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研究综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2):28-32.
[9]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9.
[10]黎刚华.不对称信息与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探讨[J].开放导报,2006,(5):100-103.
[11]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服务[J].物流技术,2005,(10):179-182.
[12]潘华富,蒋海燕.“信贷工厂”模式的探讨[J].银行家,2009,(5):70-72.
[13]尹贻童.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模式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4]刘英卓,赵立永. 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战略构建研究[J].现代经济,2008,(6):5-8.
[15]赵岳,谭之博.电子商务、银行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一个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12,(7):99-112.
篇2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金融改革 商业银行
面对全球化经济格局的转变与国内效率普遍不高的金融环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在于金融改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后,金融改革势在必行,也引发金融界的巨大反响,金融机构都希望抢占先机,获取改革红利。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涌入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否则就会战而不胜,影响全行的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
(一)金融改革要点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于金融领域的改革是其中的一大亮点。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是世界各国自贸区建设的一般规律,是自贸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国家颁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这一建设任务。从全球各国已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普遍的建设规则来看,可以总结出“三大自由”,即货物进出口自由、投资自由和金融自由。金融自由相对于金融管制,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管制有深刻地理解,并能很好地运作经营,但对金融自由不太熟悉。金融自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宽松、自由的开放政策,外汇不受管制,可自由进行兑换,并且只要是合法收入,都可自由进出入,存贷款的利率根据国际市场的供需变化而变化。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汇账户开放,二是宽松的外汇管制,三是利率市场化。
《方案》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建设有着明确的金融改革内容。四大改革要点,一是开放资本项目,二是跨境使用人民币,三是利率市场化,四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在上海自贸区内实现市场化定价,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源和市场,改革外债管理方式,全面实现贸易投资、跨境融资的自由化、便利化。
(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打破各种制度对于金融的制约,激发金融机构创新的活力和热情,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自由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不能适应金融的改革开放,势必会被淘汰。那么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又将面临什么挑战呢?
1.从金融改革的政策来看,主要集中在宏观金融政策方面,但我们仍能够清楚预见金融改革对商业银行所带来发展机遇。
(1)扩大市场,提供更多资源。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资本实力和经营业绩已经备受世人瞩目,在全球占有一定的影响力,国内的市场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商业银行正在努力寻求对外扩张。但是海外扩张受到诸多壁垒限制,这一过程并不顺利。上海自贸区建设实行“境内关外”政策,这样开放的政策则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对外扩张的绝佳机会,能够让商业银行充分有效利用境内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
(2)拓宽业务经营范围。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往往局限于存、贷、汇,虽然近些年来也有拓展一些中间业务,但国际业务并没有普遍开展。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鼓励和支持区内银行发展跨境融资业务,推进跨境投资金融服务,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便能大大地扩展其业务经营范围。
(3)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经营模式基本同质,极大地限制了业务创新。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和汇率都受到严格管制,创新业务的审批制度审慎而又严格,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和范围又受到金融管理部门的严格限制,创新难以进行。而上海自贸区建设注重创新金融制度,鼓励和支持金融市场产品和业务创新,这样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创新业务的发展。
(4)降低运营成本。我国商业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内发展成为全能型银行是有很大机会的,全能型银行可以同时开展多种业务,如存贷款业务、跨境投资并购、离岸金融业务等。这样的经营方式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有利于业务规模的扩张。
2.机遇与挑战并存。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不仅仅是良好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大挑战:
(1)缺乏经营和管理经验。上海自贸区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我国商业银行一旦进入自贸区发展,就面临着重重难关。虽然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有办理一些相关业务,但业务经营规模很小,占银行整体业务比重也比较小,这样的经验根本不足以去应对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市场。
(2)难以适应金融自由。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金融管制下的运作经营模式,而上海自贸区实行金融自由,将一步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对于资产定价、存款定价等都十分陌生。在这样一个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资金价格受到直接触动,影响银行经营,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商业银行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资产定价和风险控制。
(3)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脱离央行保护。习惯于金融管制和利率补贴的中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由于官方定价所带来的存贷款利差,总能保障银行获取稳定且较大的收益,进入自贸区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也就意味着银行将不再受中央银行的保护,银行的盈利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4)同行竞争激烈。自贸区进行金融改革,其所能带来的改革红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上海自贸区发展,将来自贸区内还会形成银行机构的集聚现象,无疑也会使得同业之间展开激烈竞争,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风险控制的能力
上海自贸区是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市场,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必须具备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风险也是监管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才有资格和机会在自贸区进行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体制,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自身的业务。
(二)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上海自贸区建设有着一种全新的游戏规则,金融自由,利率市场化,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快速反应、积极应对。银行必须在各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机构布局、战略思想、业务流程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反应机制,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快速适应自贸区的游戏规则,尽快尽好地展开银行各项业务。
(三)坚持开拓创新
商业银行如果要在上海自贸区顺利地开展业务,必须打破原有的业务模式的限制,有所创新,开创出新的业务领域和业务种类,制定合理的业务流程和考核评价体系,以更好的适应在自贸区的业务发展。业务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保证银行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在自贸区内站稳脚跟。而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非常谨慎,根据我国惯有的监管模式,监管部门一开始并不会官方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会首先允许单个产品试行,成功推出一个,再允许推出下一项。逐步推出多个产品后,就会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就会逐步实现由点到面的改革突破。按照这种模式,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一个产品创新储备库,以及时申报,抢占先机。
(四)转变发展方式
长久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信贷业务,而在自贸区内,由于金融创新、市场监管更为苛刻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这种高资本消耗的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在自贸区内的发展。如果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抢占先机,商业银行就必须转变其发展方式,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自贸区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明确规范和清晰阐述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服务观念、企业愿景等。同时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企业发展中充分体现员工的自身价值,切实增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结束语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迎接这场挑战,才能实现自身最终的发展目标,更好地立足于金融界。J
参考文献:
1.戴小平.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5).
2.徐刚.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消费导刊,2013,(11).
3.姚慧.有关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突破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4,(1).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下行期,大大削弱了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高的信用风险,直接威胁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本文针对此,首先简要总结了各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存在的风险,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小微企业的特点及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
(一)我国小微企业的基本特点
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有这些特征:一是资产规模小,平均寿命不足三年,有着较短的存续期和较高的经营风险;二是财务制度不完善,有待完善的财务数据,增加了商业银行评估其实际经营及现金流情况的难度;三是较小的融资规模,使得银行贷款的单位成本较高;四是生产经营活动深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将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五是高度集中的经营权、所有权,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常常积累大量的风险隐患。
(二)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
商业银行针对上述小微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开拓思路,积极发展批量化营销融资模式,坚持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不断探索、研发新的金融服务项目和产品。
1、通过商圈进行融资。商业银行在为依托于商圈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重点考察商圈的地理位置、辐射范围、所处行业、影响力、经营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整体实力因素,并从中筛选出较为优质的商圈。根据商圈特征,为有较强发展意愿、较好管理水平及优良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依靠商会模式挖掘利益。商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经济组织,无论是区域性的还是行业间的,其内部成员都存在着各种利益、地缘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系为商业银行实施批量业务创造了条件。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会充分调查商会内部管理规范制度、信息透明程度、信用情况、发展前景、对内部成员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政治地位、经济当量、发展历史等。
3、紧抓产业链模式进行融资创新。所谓的产业链融资,即在考察、分析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及其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的经营状况、交易关系、行业特征的基础之上,基于货权、现金流控制的原则,制定一整套的金融解决方案。产业链融资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的到期付款实力和信用程度,向产业链中的上游小微企业提供验货融资、发票融资、订单融资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的资信实力、动产或权利质押等担保条件,为产业链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保兑仓业务、未来提货权融资、仓单质押、动产质押等金融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分析
(一)小微企业受行业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由于小微企业的实力较小,深受行业波动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授信之前,应充分评估其行业的周期性、产品供求关系、国家未来政策调整、市场饱和程度、生产安全隐患以及是否存在环保隐患等因素,以有效规避风险。举例来说,比如近几年波动较大的钢贸行业,由于钢材市场不景气、钢材价格下跌,企业经营惨淡,以及关联交易、虚假交易、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挪用信贷资金等,大大加剧了各商业银行的钢贸行业风险。
(二)批量业务中客户准入不严存在一定风险
尽管批量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突破口,但是在筛选授信批量开发授信客户项目中,常常出现客户信息审查欠严谨的现象。例如,很多银行业务员往往忽略深入调查第一还款来源,而凭借商会出具的推荐函放松审查贷款单位的准入条件,这样便无法深入、准确的调查、审核贷款单位资金用途的真实性、授信额度和合理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等。再如,只有当发生客户违约现象时,才发现产业链融资项目下核心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管理能力的问题。
(三)小微企业的产品多环节存在操作风险
从风险控制和营销的角度来说,产业链融资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重要方式。然而,产业链产品及流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产业链融资有着较大的操作风险。产业链融资,采取全封闭的资金流、物流操作方式,根据核心企业上下游各个环节小微企业的需求,提供实时性的金融服务,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综合定价水平,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三、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策略及对策
(一)严格把关,严控小微企业项目融资的准入条件
小微金融业务的关键环节在于项目筛选,在筛选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区域优势、受经济波动影响程度等多种因素。具体来说,在产业集群项目筛选过程中,淘汰那些分工不明显、同质化程度较高而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简单集聚的产业集群,选取内部分分工协调、周期较弱的行业的集群;在产业链项目的筛选过程中,充分评估核心企业的实力、核心企业与上游企业的合作期限长度、关系稳定程度以及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约束能力等因素。
(二)强化管理,加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的准入管理
在实施批量开发项目时,应避免片面追求规模效益而放松对单个客户的准入要求,秉持谨慎审查的态度,严格遵循审查准入条件。具体来说:在筛选产业链项目时,首先调研核心企业的市场份额稳固程度、发展前景、对上下游企业的管控能力、诚信度等,慎重选取和核心企业长期合作、受核心企业重点支持的核心经销商、供应商等;在筛选产业集群项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产业内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销售收入、销售渠道稳固性、行业经验等
(三)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放宽核销、重组的限制条件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因此常常出现欠息、逾期等现象,不良贷款也比较多。因此,商业银行在制定贷款、还款细则中,应放宽小微企业贷款的重组条件,针对一些经营政策、信誉较好、产品畅销、不良贷款形成时间不长的小微企业,实施部分还款、追加担保等重组方式,进一步细化小微企业的贷款核销标准,简化核销材料,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确保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
收件人:徐倩
篇4
摘 要:创新型企业间接融资体系的运行可以概括为政策金融机构引导、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支持下,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融资体系。由于创新型企业具有风险与收益的高度非对称性、无形资产密集度高、资本需求密集度高、发展的信息模糊程度高的特点,创新型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责任,对于风险的个体承担能力非常有限,往往达不到银行提出的贷款条件要求,使其间接融资机制往往会遇到巨大的障碍。作为技术和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创新型企业,得不到拥有全社会大多数资金资源的间接融资的充分支持,是各地区甚至各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发展悖论”。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间接融资;障碍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56-02
1 商业银行在创新型企业投融资体系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企业融资通道主要依赖银行,银行贷款占全部融资总额的90%以上,间接融资比重大、直接融资比重小的融资结构,导致风险向银行业集中,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而随着国有银行改制等变革,以及银行对风险管控的加强,各家银行贷款权限纷纷上收,企业申请贷款难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商业银行与自主创新型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支持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自主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专门扶持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体系中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 商业银行为创新型企业融资的障碍分析
由于制度和观念上的约束,商业银行不愿意甚至是不能够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也是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表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都必将是金融机构的主体,支配着社会资金的主要部分,如果创新型企业失去了商业银行的支持,必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也难以取得快速的发展。下面我们将从企业和银行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目前创新型企业在商业银行融资存在的障碍。
2.1 对于企业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障碍
(1)融资渠道单一。
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创新型企业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商业银行贷款就成了其融资的主要途径。2O08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38% 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在问及企业资金来源渠道时.94% 的企业在有融资需求的时候会首选银行,但认为银行融资难的企业占比则达92%,只有1% 的企业认为不存在融资难的状况。可见目前创新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2)经营风险大。
除了恶意逃避债务的企业外,银行贷款的风险与创新型企业项目成功的概率及企业经营效果正相关。而资金实力弱、市场开发能力不足是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创新型企业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着天然的屏障。另外,有的企业的创新技术或产品并不一定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创新型企业贷款就慎之又慎。
(3)企业信用观念不强。
有些创新型企业经营者信用意识淡薄,不乏恶意逃债废债者,导致金融机构对创新型企业的资信评估偏低,使创新型企业融资出现困境。一些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往往有意拖欠贷款。企业违约后,银行很难回收贷款本息,因此不得不加强信贷管理,提高放贷条件。
(4)抵押和担保难。
抵押和担保已经成为创新型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是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这一信贷方式对想获得资金的创新型企业存在相当大难度。一是创新型企业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二是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效率较低。
2.2 就银行方面来讲存在着以下障碍
(1)规模歧视。
按照优良客户的最低贷款条件,企业必须达到4项指标: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年实现销售额不低于2000万元,资产收益率不低于8%,资产负债率在60% 以下。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创新型企业难以实现上述指标,尤其是实现前2项指标。因此,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中小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贷款都有顾忌,均把目标市场定位于大企业、大项目。
(2)融资成本较高。
创新型企业的贷款一般要的急,多为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需求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较高。这种用款特点增大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客观上造成了银行融资成本较高,导致银行支持意愿不强。
(3)银行“惜贷”。
对创新型企业“惜贷”、“恐贷”现象,其深层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首先是现有法律制度对商业银行追偿、行使抵押权、诉诸法律等手段保护债权的信贷权利保护不够。商业银行只有通过逆向选择进行自我保护。其次是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评价创新型企业贷款风险的机制。另外,也很难找到为银行所认可的愿意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担保的企业。第三是银行无法解决与创新型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缺乏适用创新型企业的金融创新。在现存银行所有制和治理体制下无法平衡风险和盈利的目标也会导致商业银行对创新型企业的“惜贷”。
(4)风险控制要求严格。
在银行经营管理方面,随着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平等市场交易主体的地位不断增强,银行防范风险机制不断增强,尤其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金融体系的风险问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降低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改变粗放型的贷款管理方式,普遍上收贷款权限,严格控制贷款发放程序和条件,重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的考察,并要求提供抵押和担保。
(5)管理体制缺陷。
严格的授权管理制度,客观上削弱了基层商业银行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能力。审批手续环节过多使得创新型企业取得贷款的时效性难以保证。另外银行内部缺乏一个高效有力的激励(委托一)机制,片面强调对信贷各个环节的责任,尤其强化银行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增加对内部人的风险约束,与之对应的激励机制却没有根本改善,直接导致金融风险向个人风险同比传递,而经营绩效却与个人收益相关性较小。这样一来,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必然在经营中以稳健为原则,对一些风险较大,收益也较大的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不予理会。
(6)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审核程序是一样的,无论贷款金额多少,都需经过信用评估、企业财务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贷款委员会审查等一系列程序,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向创新型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创新型企业一般比国有企业规模小,其信息披露也远不如国有企业完善,关键是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受到多方面的管制和约束,如果向创新型企业贷款所得的利息收入不足以抵补这些成本,商业银行就可能对创新型企业“惜贷”。
3 拓展创新型企业商业银行融资途径的建议
对于创新型企业本身的问题,要靠创新型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打造自己的信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积极主动与债权银行联系来解决。
对于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善:第一,转变观念,塑造为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行为导向,要从思想上彻底除去对创新型企业的偏见,真正认识到创新型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调整信贷取向,建立符合创新型企业发展需要的信贷营销模式和风险管理机制。第二,建立创新型企业信贷部门,对创新型企业贷款业务进行专项指导和分账考核,使之成为能够支持创新型企业贷款管理模式的信用征集评价系统、业务受理审批系统,加强创新型企业贷款人员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第三,创新产品,不断满足创新型企业多元化的信贷融资需求。根据创新型企业贷款资金需求“短、小、急、频”的特点,创造适合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第四,建立贷款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各家银行与省经贸委、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等部门相互融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准确了解各个企业的情况,减少风险发生概率。第五,对按时还款付息,表现好的创新型企业要给予奖励。例如,降低信贷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第六,最好与创新型企业建立长期客户关系,或者,银行可以找一家自己信赖并长期有业务往来的创新型企业,与其建立信贷关系。再通过这家企业了解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其他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情况、信用情况等,这样就可以降低自己的调查成本。如,深发行采取的“1+N”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第七,商业银行可以与其他银行合作,引入银团贷款方式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授信服务。从而可以降低自己单独放款的风险。第八,银行可以购买信用保证保险,即保险人根据债权人的要求而担保债务人信用的保险。通过购买保险,银行可以将自己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降低自己的信贷风险。
对于政府来说,仅措施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必须要监督政策的落实情况,要有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例如,适时规定每个银行对创新型企业的授信额度,加快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城市合作社的改造;适当发展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的小型金融机构。这方面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英国1934年成立的“产业金融公司”,1945年成立的“工商业金融公司”,法国的大众信贷集团、互助信贷集团等。政府还可以组织成立担保基金为创新型企业授信服务等。
探索和完善商业银行支持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开创性的金融工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业要肩负起支持和完善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这一历史使命,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机构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开拓创新,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金融规律的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成功道路和运营模式,形成创新型企业健康发展、银行机构持续稳健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多赢格局。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创新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能够顺利地解决。
参考文献
[1]郭斌.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
[2]李金秀.金融机构创新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机制初探[J].财经界,2009,(7).
[3]王安妮.商业银行在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的作用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7,10.
[4]欧阳世伟.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篇5
承接产业转移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为例
房地产贷款风险显现
本期话题银行服务与银行收费问题
承受收费之重:银行中间业务如何突围
银行收费:激情言说与理性思考
我国农信社综合服务水平提高策略研究
制度与服务:中间业务的后劲
服务文化案例:从校长鞠躬致歉谈起
小企业市场拓展渠道创新论
碳的融通碳金融
四川省经济增长中的金融贡献度研究
公益信托:我国公益慈善的出路样本
个人客户金融消费行为分析及竞争策略选择
中国家族企业如何发展与延续
法律关系适用与未来现金流实现实现
“感动”之后怎么办
听听客户在说啥:女儿进了银行之后
凤凰探幽
迟交的读后感缅怀史铁生先生
又见玫瑰,又见玫瑰
回忆与总理握手的激动时刻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内容评析
商业银行IPO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全球最大IPO的喜与忧
由全球最大IPO看中国金融业成长——写在农行IPO成功之际
中国农业银行成功IPO与未来A股市场
城市商业银行IPO准备中——兼析强化独立董事效能和浙江城商行上市路径
我国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中流动性来源问题
银行服务收费的八个认识
银行的风险不该由股民来承担
A股国际板:期待中的兴奋与焦虑
2010年上半年十大企业危机事件盘点及分析
金融支持地方优势产业集群思考
商业银行公司业务人员培训需求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六安市分行为例
表外业务表内化将催生新一轮银行融资潮
实贷实付之思
无为而治与市场经济
杭帮客户经理故事:舆情关注人民币
希腊,让我们感怀
方寸乾坤
“楼脆脆”:酷暑下的炙烤
贷款猛增风险大调整取决城市化——2009年第2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本期话题银行卡业务
中国银行卡——挑战与策略
创建第一信用卡银行——可行性分析与实现策略
商业银行ATM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对我国12座城市的问卷调查
推进质量管理持续提升信用卡电话服务质量
开发新自助终端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分流能力
牡丹信用卡市场风险管理初探
商业银行防范克隆银行卡欺诈的控制建议
中间业务——杭州银行业转型标志与竞争焦点
“融”之是非论
职场宝典:和而不同——化解职场人际冲突的智慧
职场人物:新青年制造——访陈霖和他的班子
杭帮客户经理故事:跳槽者——“非诚勿扰”
《原酿初啜——80年代实验散文》之七:山中
食色西湖父女书
篇6
【关键词】走出去项目;柬埔寨;内保外贷;内保内贷;外保外贷;贸易融资
在中央“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越迈越大。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管局联合的《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中国企业已经将投资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与中国地缘上最接近的地区之一的东南亚日益成为中资企业投资的热土。其中,东南亚国家中目前与中国保持最稳定和友好关系的柬埔寨由于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较优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前来投资。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柬埔寨协议投资金额累计为89.1亿美元,占柬埔寨协议外商投资总额的36.1%,为柬埔寨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在柬埔寨进行直接投资的中资企业,面对柬埔寨的投资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如何解决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可以采用哪些融资渠道和方式,是本文讨论的问题,希望能对解决企业“走出去”项目的融资难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柬埔寨投资环境分析
1.柬埔寨政局稳定,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
自1994年洪森政府组建至今的十多年间,柬埔寨政局稳定,经济维持持续平稳的发展,政府执政理念得到百姓的拥护,政府各项改革举措稳步推进。柬埔寨政府与周边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尤其与中国政府保持了长期传统的友谊,双方还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自然条件优越
处于热带地区的柬埔寨,一年四季日照时间长,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和树木种植,农林业生产在自然资源方面有着较强的比较优势,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在矿产资源方面,目前柬埔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铁、铝、磷酸盐、宝石,其中金、铝、铁为柬埔寨的优势矿种,且矿产资源的开采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开采潜力巨大。
3.投资政策优惠
柬埔寨政府积极营造宽松优惠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和保护外商投资,充分利用外援和外资支持本国经济发展。柬埔寨鼓励国外投资,美元可在国内流通,对外资与内资基本给予同等待遇,在税收方面,免征投资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建筑材料、零配件和原材料等的进口关税;企业投资后可享受3-8年的免税期,免税期后按税法交纳税率为9%的所得税;利润用于再投资,免征所得税;分配红利不征税,产品出口免征出口税。
由于柬埔寨良好的投资环境,近年来赴柬埔寨投资的中国企业与日俱增。据柬埔寨发展理事会统计,2013年上半年,柬埔寨政府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中国协议投资金额达到2.43亿美元,为柬埔寨最大的外资来源国。随着海外投资业务的不断增多,如何落实投资的资金来源也逐渐成为制约“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中资企业柬埔寨项目的融资渠道分析
在柬埔寨,企业融资的渠道一般包括银行融资和非银行融资两种渠道,对于银行融资,可以向本地银行或者国内银行融资,而对于非银行融资,则主要包括私募基金以及股市融资。
1.本地银行融资
根据柬埔寨国家银行统计,柬埔寨本地有34家商业银行,37家微型贷款机构和33家农村放贷机构,商业银行当中包括了两家中资金融机构,即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金边分行。根据柬埔寨中央银行统计,截至2013年4月底,柬银行总资产已达120亿美元,同比增长30%,坏账率维持在3%左右。
由柬埔寨央行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柬埔寨本地的贷款市场规模较小,这是由偏小的经济总量决定的(2012年柬埔寨GDP为140亿美元)。尽管贷款规模不大,但是当地的筹资成本却是高度市场化的,利率普遍偏高,一般为15%左右,且更有甚者达到了20%-30%,期限则以一年期以下居多,很少能有超过5年期的长期贷款。对于中资企业中长期的投资来说,如此高的利率以及如此短的期限的确较难承受。
2.国内银行融资
除了本地银行融资,中资企业还可以考虑境外银行融资,即可以向国内银行申请美元或其他外币贷款,用于柬埔寨投资。随着人民币在国外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除了外汇贷款,企业还可以申请境外人民币贷款,用于从中国国内采购设备、原材料、劳务等。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外汇管制,因此企业在向国内银行融资前,需完成国内审批程序,即发改委、商务部(厅)以及外汇管理局的审批,才可以将资金从国内汇出国外。
3.其他融资渠道
除了以上两种传统的银行融资渠道以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包括股市、私募基金等其他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柬埔寨目前暂无成熟的资本市场,但2011年7月11日,柬埔寨证券交易所在金边正式成立,并向几家证券公司、银行发放了交易牌照;2012年4月18日,第一支股票——金边水务局上市交易,但一年过去,金边水务局仍然是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没有一家新IPO公司。从现实情况看,中资企业在柬埔寨想获得在上市融资几无可能。同时,由于柬埔寨经济发展速度快,已有部分柬埔寨当地企业获得了国外私募基金的垂青,但就目前而言,已进入柬埔寨市场的私募基金较有限。
三、中资企业在柬埔寨投资项目的融资模式分析
由中资企业在柬埔寨现有的融资渠道对比可见,对于大多数在柬埔寨投资的中资企业而言,相对于受众较少、门槛较高的私募基金或者股市等非银行融资方式而言,较可行的融资方式仍然为传统的银行融资。由于柬埔寨本地银行利率较高、期限较短,因此大多数中资企业会偏向于向国内银行融资。具体而言,常采取的融资模式包括以下几类:
1.“内保外贷”
“外贷”即由中资企业在境外设立的公司作为借款人,向银行贷款,“内保”则指的是由中资企业作为担保人向境内银行提供保证担保。除了保证担保以外,根据不同银行的要求,中资企业一般还需要提供额外的抵质押物,作为必要的补充担保。“外贷”包括向柬埔寨本地银行或者国内银行贷款,但若以国内的资产或保证人提供担保,则柬埔寨本地银行较难接受,因此此处的“外贷”一般指的是向国内银行贷款。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担保人为企业时,被担保人须为担保人按照规定程序在境内外设立、持股或间接持股的企业,且其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此处提及的担保,包括保证担保以及抵质押担保。
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担保人而言,其提供的保证担保在银行认可程度较高,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其他抵质押物金额和数量,但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的担保人而言,银行一般会要求提供更多的抵质押物以保障贷款安全。对于后者而言,企业一般可以向银行申请开立融资性保函,借助银行的信用来满足贷款担保的要求。国家外管局对境内企业提供的“外贷”,也有较严格的规定,需要向国家外管局申请审批,且对外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50%。
由于企业在境外投资或者开展工程承包,面临的环境可能会较国内复杂,就不得不考虑到可能会面临的诸如政治、战争、政策等风险,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的风险,有必要购买一定的境外保险。对于中资企业而言,可以考虑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保险,以规避种种境外投资的风险。购买的保险会增加保费的支出,但是一般也会从银行的利率定价中得到补偿。
2.“内保内贷”
此处的“内保”的含义与“内保外贷”中的“内保”相同,“内贷”则指的是借款人是国内企业,由其在国内向境内银行申请外汇贷款,用于境外投资。该模式与国内人民币的贷款流程类似,只是贷款币种换成了外汇(也可以为境外人民币)。如前所述,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前,一般需完成发改委、商务部(厅)以及外汇管理局的审批程序。
3.“外保外贷”
此处的“外贷”的含义与“内保外贷”中的“外贷”相同,即“外贷”既可包括向柬埔寨本地银行贷款,也可向国内银行贷款。“外保”的意思则一般为以国外的资产或者国外的担保人提供保证担保向银行提供抵质押担保。对于中资企业来说,在柬埔寨拥有的资产较有限,一般以机器设备或者办公设备居多,此类设备在银行认可程度不高,因此即便能向本地银行贷款,获批的贷款额度也较小。相对于国外担保人提供担保,柬埔寨本地银行更加认可该担保人向银行申请保函,以保函作为替代担保物。
4.贸易融资
企业在海外的融资模式除了传统的贷款业务以外,还可以采取贸易融资的方式,包括信用证、保理、出口信贷、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票据贴现、福费庭等,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采取上述不同的融资模式,以实现资金融通的目的。以保理为例,企业可通过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以加速资金的周转,并达到改善报表的目的。由于国外贸易融资所面临的客户以及环境较国内复杂,一般而言,企业在叙做保理等业务时,会向中信保购买一定金额的保险,银行会根据中信保保险覆盖的比例进行放款。
5.优惠贷款
上述提及的主要都是以商业贷款为基础的融资模式,除此之外,中资企业也可以考虑优惠贷款。优惠贷款主要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其较商业贷款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率较低,但其每年的额度都十分有限。柬埔寨每年都可获得一定额度的优惠贷款,对于利率较敏感的企业,也可以尝试申请优惠贷款。
参考文献:
[1]王艳.论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J].南方金融,2007年第3期.
[2]孙亚.我国企业“走出去”金融支持的障碍及应对策略[J].商务观察,2009年第9期.
[3]刘铁磊.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保障体系的政策性金融支持[J].经济论坛,2010年第8期.
篇7
一、供应链融资的特点
供应链融资指的是商业银行通过具体分析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将其联系起来,建立起系统的产、供、销链条,通过对核心企业的重点控制和上下游企业的把握,为供应链上不同的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自06年以来,我国开始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如我国工商银行已推出多种不同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并建立了供应链融资系统,使工商银行取得了更优秀的销售业绩。
而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供应链融资有着许多新的特点。
(一)融资方式灵活
传统融资方式中,客户的规模、资产、担保等因素制约了中小企业的信贷活动,而供应链融资所关注的仅仅是核心企业的经营规模,对于中小企业,更多的注重交易的真实性、连续性,通过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增加利润。
而对于物流、资金流则采用封闭式的运作方式,在交易链条上,商业银行采取直接将资金付给核心企业的方法,使得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有稳定的保障,保障中小企业的信用,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成本低廉
供应链融资业务重点关注核心企业,并通过核心企业进一步了解上下游企业,从而降低了贷款成本。供应链上每个企业的信息相互交汇,便于银行进行统一的整合与管理,降低了信息调查的成本。而在对单个客户进行调查时,银行可以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对整条供应链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对该客户的财产状况进行资格审查,初步确定后再进行更为详细的个体审查,而无须像传统的融资方式,对每个客户都进行详细的资格审查。
(三)市场庞大
供应链融资业务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型企业,而在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庞大,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整个市场经济构成的重要部分,对我国GDP的贡献超过60%。
而中小型企业分布零散的特点也适应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大小城市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能够迅速地捕捉到客户,发展潜在客户,进一步扩大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范畴,并不断扩大其服务范围。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较大
供应链融资作为融资的方式之一,也存在着相应的风险。虽然供应链融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的方式,但由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以及核心企业的管理能力与信用程度,因此随着中小企业的增加,供应链的风险也不断延伸。
1、信用风险
在供应链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信用风险,供应链在提供了便捷快速的融资方式的同时也使得其信用风险不断扩散。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得整体供应链的信用风险总和也提高,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不足,信用实力不强,更是进一步加大了供应链的信用风险。
2、操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具有封闭性,审批业务流程繁杂,环节多,加大了其操作风险。就商业银行内部来说,银行工作人员需要在对企业经营规模了解的情况下,对交易项下的货物、业务流程、账单融资、仓单质押融资等进行操控,以保证融资过程的准确性。而对于商业银行外部来说,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需要信用保险公司、仓储公司等外部服务企业合作,加大了融资过程中的操作风险。
(二)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创新
近年来,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其高效有特色的融资产品极大地冲击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与外资银行优秀的融资产品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产品显得十分单一陈旧,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需要。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产品单一,其仅能提供基础性融资服务,不能提供高附加值的融资产品,造成资金的流失。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供应链融资的制度保障,就我国目前来说,商业银行供应链主体主要包括银行、企业、中介公司和监管机构,主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与之相关的法律如《商业银行法》、《合伙企业法》等只是概括性地提及了企业的融资,而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法律体系。
法律的缺失使得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在操作时没有具体的规范,当出现新的问题时无法寻求法律的帮助,面对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时无法通过法律的正当途径予以惩戒,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三、解决供应链融资业务问题的对策
(一)多种途径规避风险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必须建立一整套的风险规避系统。
首先,从风险产生的源头出发,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则应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估体系,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因此,规避风险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综合性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供应链融资业务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与预测,避免只对单个企业、单个产品进行评估。其次,要不断完善专业性强的风险管理体制,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因此为了实现风险规避,需要有一支主要负责风险管理的队伍,包括审贷经历、审贷人员和贷后管理负责人员。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要实施统一的融资管理机制。由于供应链融资环节众多,往往是由不同部分负责不同的环节,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而通过统一的融资管理机制有利于实现不同业务的整合,加强对风险的把握力度。
(二)提高创新产品能力
产品的单一使供应链融资运行困难,因此必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独特性,使之灵活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在满足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潜在客户,扩大市场。
产品创新不仅应立足于客户的需求,更应结合运用金融产品,如利用期货、远期交易等金融工具实现保值,使得供应链融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在提高创新产品能力时,要以满足核心企业、中小企业需求为目的,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基础,促进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良好合作与发展。
(三)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
供应链融资业务不是单一的融资行为,而是与各企业、第三方服务企业,如保险、物流企业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综合性融资业务。为了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必须制定正确的合作策略,加大商业银行与企业、第三方服务企业的合作。
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注意区分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由于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只需重点评测其授信对象贸易背景是否真实。而对于中小企业则需加强监控的力度,确保其融资用于生产经营。在与第三方服务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物流企业操控着货物的运输、监管、储存等,对货物风险的防范具有重大的作用,以此保障商业银行信贷安全。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篇8
[关键词] 贷款营销 市场细分 小额贷款
一、引言
贷款营销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商业银行以贷款市场为导向,在深入的调研基础上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市场,并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可盈利的贷款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实现银行利益最大化。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既是各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贷款营销的研究着眼点集中为国内整体市场以及农村市场,在小商品市场上理论研究尚不足。然而小商品市场的市场主体个体小商户普遍存在着资金需求强烈且融资难问题,这也使得研究小商品市场商业银行贷款营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拥有500年悠久历史的全国重要小商品市场汉正街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问等形式对区域内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现状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汉正街各商业银行在贷款营销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营销的价值并没有真正实现。因此,如何加强贷款营销,如何在充分发挥支撑作用的同时,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要求,追求和获得利润最大化,应引起汉正街区域各商业银行的重视。这也为其他小商品市场提供借鉴。
二、汉正街区域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现状
近年来,各银行对汉正街市场普遍看好,贷款业务发展迅速。在贷款总额不断上升的同时,金融品种不断增加,服务也得到不断完善。如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市江北支行贷款总额由7000多万元上升到3亿多元;武汉市商业银行推出联保贷款、户主担保贷款;各银行简化了繁琐的贷款手续等。但是,真正理解并运用贷款营销理念的商业银行还为之甚少。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银行市场细分不足
银行市场细分是指市场和客户分成若干个区域和群体,一对一把银行产品和金融服务投放到适合的位置。首先,汉正街作为一个全国重要的小商品市场,有着区别与其他市场的经济特征。这些经济特征的存在决定了汉正街市场具有自己的资金需求特征。其次,汉正街市场内部的不同行业、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甚至是不同的商城、不同籍贯的经营户等对资金的需求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然而,汉正街区域各银行却很少专门针对汉正街市场推出与其需求特征相匹配的业务,该区域的贷款品种与其他区域的产品缺少差异性,只是在某些业务上存在这一些变通。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汉正街区域银行市场细分的不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正街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更使自身失去了大量的优质客户,严重影响了盈利。
2.金融产品品种单一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创新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机构创新、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其中产品创新是构成市场创新和机构创新的一个因素和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汉正街绝大多数商户属小规模个体商户,且资金需求主要为短期小额融资,这对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汉正街区域各银行的贷款品种仍然较为传统,且绝大多数针对大客户,在小额贷款方面产品创新严重不足。虽然部分银行推出了诸如联保业务、业主担保业务等,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在从银行融资的商户中,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以房产,商铺等做抵押的方式,通过担保人或自身信用来取得贷款资格的仍为少数。同时由于汉正街经营户店铺多为租用,且外省人居多,现有贷款品种适用性不强。据调查,约78%的经营户有着由于担保物不符合银行要求而:无法获得贷款的经历。
3.知识营销推广欠缺
所谓知识营销,也就是“先教育,后营销”。随着金融产品数量、品种和技术含量的增加,客户也越来越感到迷茫。因此,各银行在努力开发出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客户进行使用。由于汉正街区域人流混杂,个体经营户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银行金融服务的知识营销显得尤为重要。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大多数商户反映他们对银行的各种传统贷款业务缺少必要的了解,对推出的新贷款业务更是知之甚少。也正是因为商户对贷款业务知识缺少必要的了解,使得部分商户在有资金需求且满足贷款条件时仍不考虑银行融资渠道。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既不利于商户融资,也必然造成了银行利润的损失。
三、对汉正街区域贷款营销缺陷的原因分析
分析汉正街区域商业银行贷款营销问题,对其不足之处的原因探求不容忽视。汉正街的市场主体为个体商户,这对银行进行市场细分以及产品创新等各方面造成了一定困难,阻碍了各商业银行进行贷款营销活动。阻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的收集存在困难,且市场调研成本高
准确细分顾客的关键在于掌握顾客的行为信息并合理的运用顾客信息。而一方面汉正街区域商户众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现占地2.56平方公里、经营户1.9万多户、从业人员10万余人;另一方面,汉正街个体经济占主导,97.27%的个体商户文化水平不高,经营管理知识落后,且家族经营色彩强烈,信息不透明。这些都给银行的信息收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抬高了银行进行市场调研的成本。
2.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创新动力不足
解决汉正街贷款营销缺陷的关键在于解决其小额融资问题。根据抽样调查,汉正街经营户借款金额不大,100万以下占到98%,且81%还款时间为一年以内,属于短期小额融资。虽然总体来看需求规模巨大,但是由于个体规模小,单个经营户的金融需求也就相对较小,还款期较短。这种不具有规模优势的小规模、高频率贷款无疑增加了贷款的管理成本;同时,个体经营户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不足等使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增大。出于对风险的规避,银行通常更愿意为大客户提供贷款服务,或采用信贷配给等方法来降低风险及成本。这些都制约了商业银行进行贷款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3.营销系统战略缺乏
银行主动从事市场营销的意识不强,从具体深层理论和实践角度来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还未真正确立,在营销对象和品种上也仅限于熟人、关系户及其他客户的存、贷款营销,而忽视了诸如中间业务、理财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银行产品的大营销。在机构设置、品种创新、市场销售和营销策略等方面仍然顾及自身的需求,对现实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不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广大客户限于自身知识水平,缺少对银行功能及金融产品的认识和了解。
四、改善汉正街区域贷款营销现状的对策
贷款营销是一种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也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工程。鉴于以上的分析,汉正街区域商业银行要做好贷款营销工作,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效市场细分
汉正街各银行只有深入市场,重视商户的欲望和需求,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有效地捕捉市场的信号,才能明白客户追求的是什么。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对目标市场进行详细且准确的细分,有利于各银行设身处地的为其提供贷款服务,提升自我竞争实力。同时,细分客户市场是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基础。只有准确把握目标市场的资金需求特征,才能相对应的创新出具有市场潜力的贷款业务。
2.加强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着力点,也是开展市场营销的前提和基础。汉正街个体户可被看作是微型企业,而且其资金需求具有的“小、短、急、频、高”等特征,在信贷方面存在着金融抑制问题。各商业银行应根据各类商户的不同需求,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设计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满足商户的需求,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武汉市商业银行于2006年推出联保贷款、户主担保贷款在这方面就是一种好的尝试。以联保业务为例,5个经营户即组成联保小组,每组一次最多可有一半的经营户贷款,其余经营户为其提供担保。该业务大大放低了贷款门槛,简化了贷款手续的同时也考虑到了风险的控制。诸如此类的创新贷款业务应该在汉正街得到推广。
3.转变经营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除以上市场细分、产品创新两方面以外,汉正街各商业银行还应转变传统经营观念,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同时大宣传力度,树立银行的良好形象。各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把市场营销当作有效拓展业务的重要手段来抓。在调查中大多数商户对银行的评价不高,且在识别不同银行上存在混淆。因此,要拓宽思路,更新观念,不能简单地把贷款营销仅仅理解为改善服务态度、做点广告宣传、托关系拉客户等浅层次的促销活动。现代银行贷款营销应该包括广告宣传、微笑服务、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一系列,这就要求各银行既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色,又要考虑到面对服务群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宣传。
参考文献:
[1]何志红陈正达:寻找商业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模式――台州市商业银行“小本贷款”试点[J].中国金融,2007,(01)
[2]赵祺:对加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07)
篇9
关键词:金融脱媒 机遇 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银行的发展史上,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失去了其融资主导地位,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进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即产生所谓的“银行脱媒”。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具备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从1933年至1966年9月,美国出台Q条例促使银行纷纷出现利润下降,市场不断萎缩,利差收入减少,即出现了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事实上,现在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也正是“金融脱媒”。
一、金融脱媒的定义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银行脱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种主动性选择,反映的是市场中介与银行中介在金融产品提供上的竞争关系,银行中介正在面临被金融市场的制度性安排所替代的趋势。
二、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的表现
(一) 商业银行存差逐年增大,存贷款比率有所下降.我国金融机构在1995年之前一直呈现“贷差”,2005年我国金融机构开始出现存差,并且存差逐年扩大。至2006年6月存差为10.32 万亿元人民币。在存差增大的同时存贷款比率有所下降。1999年,2000年存贷款比率都在80%以上。2001年至2004年降为70%左右,2005年2006年降为67%左右。借存差的扩大,存贷比率的下降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但借款企业及个人借款需求的减少是导致此结果的原因之一。
(二) 借款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降低。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向银行融资外还有以下几种融资方式:
1.借款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来筹借资金。许多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部分质地优良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创业板进行直接融资或者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直接融资规模的增加对银行的贷款规模有显著的替代效应。
2.借款企业可以通过短期融资券融资。为克服我国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比例过大而造成中国金融体系中的诸多弊端,由于短期融资券的成本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预计有大量优质企业会利用这一工具进行短期融资,与之相伴的是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将出现下滑,银行的存贷差额将进一步增加,经营环境受到严峻考验。从长远看,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会对银行贷款产生较大的替代效应。
三、产生金融脱媒现象的原因
从金融发展史看,大规模金融脱媒现象发端于欧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诱致性变迁(市场环境改变)和强制性变迁(政策、制度改变)两种力量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主要西方国家都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市场利率大幅度飙升,而银行业由于仍受有关当局严格的利率管制,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率呈现负值,导致证券市场分流银行存款。
金融脱媒的出现进一步引发了金融创新热潮,又加强了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如,国际投资银行巨头美林证券在1977年与一家美国地方银行合作开发现金管理账户(Cash Management Ac-count)超越银行服务(BeyondBanking),集证券投资业务、支票业务、银行存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于一身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帐户。
而金融脱媒在我国的成因主要包括(一) 央行进入加息通道。2004年10月,央行时隔10年后首次加息。到现在已经加息9次,这意味着从商业银行借款的成本大大增加,于是企业更倾向于成本较低的直接融资市场。(二)央行对于商业银行监管较严格,不利于银行拓展收入渠道,参与市场竞争。
四、应对金融脱媒现象的建议策略
根据美国的经验,应付危机的办法主要有:在负债业务方面,拓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公司债券等;在资产业务方面,提高贷款业务的效率,同时拓宽中间业务渠道;从资产、负债业务的综合角度看,推行以抵押支撑证券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可是,由于目前的现实情况,这些方法在中国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就发行CD而言,我国在1986年即已出现CD,但在90年代中期被央行勒令停止。个中原因主要在于:这种创新突破了中国利率管制体制,在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未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这将引发存款利率大战,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就金融机构发行公司债而言,目前相应的法律和管理办法还不健全,或根本没有出台;就提高贷款业务的效率而言,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难以解决,就发展中间业务而言,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其余地非常有限;就资产证券化而言,尚存在诸种法律和监管限制。
(一)央行创新。在“金融脱媒”深化过程中,央行通过推出商业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和理财产品等方式,以及可能的大额存单和允许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等等,在促进商业银行变革的同时,减少“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以避重蹈美国银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出现的一些储蓄和提供长期按揭贷款金融机构的倒闭危机。
(二)商业银行寻求对策。8月12日,就在工商银行宣布债券承销团成立、首发350亿元次级债券的同时,浦发银行70亿元金融债券已顺利发行完毕。商业银行债券的大规模发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筹资模式有了新突破,也意味着我们的银行开始由被动负债向主动负债转变。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立行”指导方针在金融脱媒的影响下,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显然,商业银行已经逐步认识到了“金融脱媒”这一大趋势,并已采取了应对措施:
篇10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贸易融资竞争优势发展战略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及范围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的主体将向多层次扩展,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将呈现出多样化且新业务不断推出,与之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亦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复杂性和专业化,其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长和变化。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把握机遇,扩大国际贸易融资、揽收国际结算业务,最大限度地获取融资效益和中间业务,同时,又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操作管理较粗放,还没有完全建立各种融资业务的严格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减免保证金开证、出口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基本形式为主,而像国际保理等较复杂的业务所占比重较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与市场提供的空间相比很不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融资风险的成因。
1.1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认识不够
首先,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了解,也无经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普遍认识较为肤浅,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这直接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二是当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本币业务,国际业务的比重相对较少,在机构、人才、客户方面均不占优势,以致大部分人以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国际贸易融资,还不如集中精力抓好本币业务。另外,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贸易融资业务在整个信贷资产中的数量少,作用不大。
1.2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防范管理体系,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目前我国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相互独立运行,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以至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如融资业务由国际业务部一个部门来承担信贷风险控制、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风险控制既显得乏力,又缺乏银行内部相互制约和风险专业控制,面对我国进出口企业普遍经营亏损,拥有大量不良银行债务的客观实现,银行的贸易融资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1.3融资业务无序竞争破坏风险管理标准
我国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间相对国外较短,市场尚不成熟,各种约束机制还不健全,随着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家银行业务形式又较为单一,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竞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对企业客户的资信审查和要求也越来越低,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例如有的银行降低了开证保证金的收取比例;有的甚至采取授信开证,免收保证金;有的在保证金不足且担保或抵押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对外开立远期信用证等等,这些做法破坏了风险管理的标准,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1.4营销队伍薄弱,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业务人员
国际结算业务专业性强,对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人才匮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高度集中在管理层,同时,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由于各家银行都是把国际业务当作独立的业务品种来经营,在机构设置上由国际业务部门负责国际结算和连带的贸易融资业务。这就造成相关从业人员只熟悉国际结算而缺乏财务核算和信贷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无法从财务资料和经营作风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降低了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对其风险也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控制力度。
1.5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抵押、质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法律上对各种行为的权利和责任有具体的法律界定,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有些国际贸易融资的常用术语和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例如,押汇业务中银行对货物的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券关系如何,进口押汇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支付等。因此,这种不完善的法律环境,使我国的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2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2.1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进出口总额将大幅提高,这必将为发展外汇业务尤其是贸易融资业务提供极大的市场空间。各级商业银行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外汇业务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应从入世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出发,以贸易融资业务为工具积极发展国际结算业务,要调整经营策略和工作思路,密切注重外资银行的动向。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市场信息搜索,采取有利于推进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
2.2调整机构设置,实行审贷分离原则,执行授信额度管理
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银行有必要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重新设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将审贷模式进行剥离,实行授信额度管理,达到既有效控制风险又积极服务客户的目的。①应明确贸易融资属于信贷业务,必须纳入全行信贷管理。由信贷部对贸易融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据此初步确立客户信誉额度。通过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信贷审批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最终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风险专项控制,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物权,达到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目的。②授信额度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授信额度要控制远期信用证的比例,期限越长,风险越大;二是控制信用证全额免保比例,通过交纳一定的保证金来加强对客户业务的约束和控制;三是建立考核期;四是实行总授信额度下的分向授信额度的管理;五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跟踪基本客户的进出口授信额度,加强部门内部的协调和配合。
2.3建立科学的融资贸易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制定符合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客户评价标准,选择从事国际贸易时间较长、信用好的客户。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影响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因素相对很多,因此防范风险要求商业银行人员具有信贷业务的知识以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从而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2.4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
(1)做好融资前的贷前准备,建立贷前风险分析制度,严格审查和核定融资授信额度,控制操作风险,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险、汇率风险等进行分析以及对申请企业、开证人和开证行的资信等方面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及时发现不利因素,采取防范措施。
(2)严格信用证业务管理。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结算方式。审核信用证是银行和进出口企业的首要责任。首先,必须认真审核信用证的真实性、有效性、确定信用证的种类、用途、性质、流通方式和是否可以执行;其次,审查开证行的资信、资本机构、资本实力、经营作风并了解真实的授信额度;三是要及时了解产品价格、交货的运输方式、航运单证等情况,从而对开证申请人的业务运作情况有一个综合评价,对其预期还款能力及是否有欺诈目的有客观的判断;四是要认真审核可转让信用证,严格审查开证行和转让行的资信,并对信用证条款进行审核。
(3)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严格依法行事。应该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有关途径呼吁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利益,减少风险。
2.5加强和国外银行的合作,共同争取新的客户
在目前众多国外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对外贸易发展良好的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兴趣,与国外有关银行联手开拓和占领国内的外汇业务市场,共同争取一些在国内落户的、利用外资的大项目,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
2.6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融资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国际贸易融资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的业务,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我国开展这项业务时间短,目前急需既懂国际惯例、懂操作技术又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实质上是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竞争。因此,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应尽快培养出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知识的人才。首先,要引进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可充分利用行技术先进的特点,选择相关课题邀请行的专家作专题讲座,有条件的还可派员工到国外商业银行学习。其次,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案例的总结分析,及时积累经验,并有意识地加强国际贸易知识和运输保险业务的学习,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掌握商品的行情变化,培养对国际贸易市场的洞察力,增强识别潜在风险的能力,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三是抓好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和道德修养。四是强化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员工识伪、防伪能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徐延春.企业涉外金融实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刘姝威.如何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J].现代商业银行,2003(4)
3陈雨露.国际融资实物[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2
4张军.加快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策略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