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学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渗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93-02
提起传统文化教育,有些人会有一种误解,认为传统文化就是指文言诗文,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古代文本的诵读与分析。这种理解其实是狭隘的。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其实不是文本,也不是典故,是隐藏在文本、典故、民谣、民俗背后的内在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天人合一”;如“至诚如神”;如“投桃报李”;如“外化内不化”……我们说要弘扬民族文化,其实就是弘扬这些精神;我们说要汲取几千年的文化营养,主要也是这些精神。这些精神是文化的灵魂,至于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其实都是这种精神外化的寄托,都是由灵魂派生出来的。精神为本,文本为末。精神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理解的,不是靠简单模仿就能学会的,它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然后内化在人的心灵之中,再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和心理方式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这才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理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的策略是持久的渗透,而不是快餐式的突击。
笔者并不反对快餐式的教育方式,集中背诵古代经典,集中记忆古代名句,集中了解古代典故,集中解读古代名人。这样的快餐也是需要的。在当代青少年传统文化逐渐缺失的背景下,这种快餐对填补空白、丰富知识,的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方式毕竟肤浅,它抓住的只是文化之末,而没有真正抓住精髓。要想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需要的是持久不断地熏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得惊人,各种文化交织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既不能放弃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又不能闭关自守,关闭其他文化的窗口,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渗透。
所谓渗透,就是在一切教育活动中都加入传统文化的成分,或多或少,或浅或深,或外显或内隐。既不影响其他文化的传播,不影响语文能力的培养,又始终不脱离传统文化的主线。这就是渗透,就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这对教师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必须明确渗透的内容。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些文化全部传授给学生。同时,传统文化中也夹杂糟粕,我们也不能不分良莠,没有辨别地全盘托给学生。既要剔除糟粕,选取精华,又要在精华中选取重点,以一当十。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精神,那种催人奋进,也令人宽厚的精神;那种与人和谐共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那种虚心好学、求实求真的精神;那种诚信宽厚、求善求仁的精神;那种天人合一、求善求美的精神……在宣扬这些精神的过程中,我们难免要借助文本,借助名言,借助典故。所以作为教师,自身要有很高的修养,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明确了渗透的内容,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培养好学生。
其次,必须具备渗透的意识。如果不具备意识,可能就会忽略。
如现代文阅读,因为没有古代文化知识,就容易把传统文化忽略掉。我讲现代名篇《那树》的时候,因为有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我就很自然地在那一课里渗透“天人合一”,渗透“唇亡齿寒”,我还从文中的蚂蚁方面渗透“知恩图报”,还可以从人类文明方面渗透“未雨绸缪”,这些都是先哲们早就留下的思想。涉及这些,学生们自然会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的伟大,对这些精神领会更深。如果没有渗透的意识,讲这篇课文也许只从现代的意义上讲要保护环境,失掉了一次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
再如外国作品,作品里边是其他民族的文化。如《荒岛余生》,这是西方冒险文化与实用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如果没有渗透意识,可能就无法涉及中国的民族文化内容。但如果你有意识,你完全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文化,看它们的相同之处,辨析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更深刻理解两种文化各自的长处。
鲁迅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有的。也可以反过来说,传统文化就是海绵外的水,只要有意识,总能渗透进去的。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小学教育 必要性 教育方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发展是在继承先前的文明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发展也是在继承前人创造的文明基础上而发展至今的。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引导其学习认识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其爱国情感。同时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着的精神内涵也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
一.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延续中华文明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为世人瞩目的文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技术早在汉朝时期就已文明海外,使得邻邦国家来学习。然而曾经的文明与辉煌由于种种原因,流传到至今面临着中断的危险。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成长在文化多元时代,这使得其从小便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每年的12月24前后校园里的橙子和苹果特别受欢迎,因为这天是孩子们喜欢过的洋节---平安夜。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青少年对于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却知之甚少。
基于以上考虑,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学龄段的孩子从小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势在必行。不能让我们的文明在孩子的头脑与记忆中只是一片模糊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与发扬下去。
2.是提高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需要。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国内外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更为混乱,价值取向更为迷茫。在加上社会上一些良莠不齐思想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因而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3.有利于弘扬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多种价值观存在,在多种价值观众必有一种价值观为多数民众所认可,成为一个社会中所认可并遵循的价值规范,这就是核心价值观,顺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理念,更是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因而为了让青少年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让其了解与认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泉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如雨后春笋兴起,各地纷纷编制适合本地的国学教材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单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实践与积累中创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的精髓,其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代哲学思想、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古代制度等。但是目前中小学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将传统文化等同于单一的经典内容,因而在内容的选取上往往只选取一些古代经典文献,而在经典文献的选取上,有多以《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教育的内容为主。忽视其他内容,比如传统民俗礼仪,传统的艺术鉴赏等。
2.传统文化教育师存在的问题。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传承文化基因的教育,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在火热的进行,但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中师资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统计,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存在200万的缺口。一方面传统文化专任教师缺乏,虽然一些学校有传统文化教师,但大多数都是由语文教师担任。但由于两者教育的目的不一致,因而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老师的国学素养也令人担忧。在学者顾青、吴魏对一些学校做的调查问卷显示“63%的老师无法正确回答出四书五经的名字、74%的老师没有读过论语.....”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的现状,使得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结果远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训,提升国学教师素质,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与课程不统一。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增设科目;二是融入相关课程。前一种途径即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课程,并编制相关教材,并由专门教师教授。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要求教师国学背景知识深厚,但若把握不好度,则是变成单纯的灌输教育。第二种模式是指将传统文化融入相关学校课程中,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逐步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求任课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知识,也应有相应的文化知识,还要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意识。目前对于采用何种方式,仍没有统一的标准,两种模式都有使用。
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教材的选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涉及让中小学生接受和传承哪些传统文化,因而要慎重。目前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弟子规》、《三字经》等为主的蒙学教材。传统经典类和选编类。
三.提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1.全面理解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历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多彩纷繁,不仅有使人深思的哲学思想。也包括使用至今,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汉字、四大发明等等。因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选取也要全面。既要包括以诗词为主的古代文学,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也应包括古代艺术、古代风俗礼仪和古代技艺。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对于中小学的影响不同。因而中小学传统文化管理者和教育者首先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要能区分出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愚孝等糟粕思想,要坚决抛弃。
2.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充实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缺口。解决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紧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设立国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即设立国学教师资格证制度。设立国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是从制度上解决传统文化师资短缺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国学教师资格证在设计和操作上,要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报考人员上,应适当的扩大报考人员群体既可以包括应往届毕业生,也可以包括在职教师。第二,加强对相关专业教师的培训。目前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实施状况不统一,既有单独设立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也包括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学校已有课程。情况参差不齐,但共同的问题是教师国学知识缺乏。因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势在必行。在教师进修方面,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将其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激发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帮助相关学科教师,比如地理、历史、思品和语文教师,挖掘本学科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要素,让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国学素养。
3.丰富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全国25个省区,共500册的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经研发完毕。也即前面提出的选编类,并不是一本经典的内容全部包括,而是选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与此同时,在专家调研的基础上,为各省加入了符合当地特色的内容。该教材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阶段,并兼顾了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这使得传统文化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统一,但是对于如何开设,是单设课程,还是融入现有课程体系。尚不统一。笔者以为在国家统一规定教材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可以根据实际灵活开设相关课程,将单一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一方面,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增设专门传统文化课程,但此类课程的开设不能做量的评价,也不应纳入考试体系。另一方面,利用已有课程,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利用语文课进行诗词的鉴赏,利用思品课进行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等。对传统文化教材中的内容,由于时代变迁,有的已经不符合我们时代的要求。因而需要要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作出符合时展要求的解释。
4.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因而利用传统节日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统教育可以增进青少年对于节日内涵的理解,同时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计较热衷于过西方的感恩节、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而中国传统节日却受到年轻群体的忽视,因而利用节日热别是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和习俗教育对于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但利用传统节日教育既要注意节日的精神内涵,也要尝试将传统节日与时代因素相结合,将传统节日中不适于今天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比如七夕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在这一天除了传统的知识普及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也要从天文学的角度对去进行解读。比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更要告诉学生屈原的爱国故事进而引导学生要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对爱国精神进行现代解读。同时要避免方式的单一化,要注意方式的灵活多样,利于学生接受。比如角色扮演、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歌朗诵等方式。
参考文献
[1]廖婧茜.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难点与对策[J].教育探究,2015(5).
[2]胡晓丽.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模式与原则[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7.
[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注 释
篇3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通过研究西方的音乐文化,我国各大高校学习了大量西方的声乐知识,获得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高校并没有做到合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导致高校声乐教学缺失了民族气息。对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课堂与民族传统音乐,真正做到音乐民族化教学,让民族音乐文化流传下去。
一、明确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和艺术特征
首先,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律制。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同时应用三种律制,分别是纯律、平均律以及三分损益律。民族传统声乐文化起源很早,其三种律制也在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后来的时间里共同存在。其二,音阶和节拍。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体系与西方声乐文化体系有明显的区别,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偏音和正音共同构成音阶;通过均分律动和非均律动的有机结合与不规则应用,民族传统声乐呈现出节奏与节拍的巧妙结合,民族传统声乐作品中松弛有度,有坐唱念打的“紧拉慢唱”的说法。其三,记谱法。记谱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标记和符号,将乐曲中的高中低音、长短音以及强弱音表达出来。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应用了很多种记谱法,记录下了大量的乐谱,无数的古代经典音乐作品都是靠这些谱流传至今的。此外,乐谱还能帮助表演者明确曲子各部分音调的变化,感受作曲者融入曲中的情感,有利于表演者对乐曲的通彻演绎。第二,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同样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字正腔圆的声乐审美。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审美标准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字正腔圆。字正,要求表演者在表演声乐作品时吐字清晰,保证听众能够很容易听出声乐作品词的内容,结合音律的流转,让听众能够感受到声乐作品中传达出的感情,从而引发共鸣。腔圆,要求表演者在表演声乐作品时,能够圆润顺滑的奏出曲调,从而创造出连绵的意境,传达声乐作品的蕴意。其二,音色个性发展。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并没有对音色进行限定,而是重视音色的个性化。音色的个性化明显,表演者会对音色有更多的理解,从而促进音色的多样发展。而且,在民族传统音乐作品中,所追求的是情感的共鸣,在表达作品中的情感时,民族传统声乐的音色相对而言比较细腻。其三,润腔的创新。润腔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美化唱腔的激发。润腔的方式很多,可以从字、情、声三个方面进行。润腔可以将声乐作品的细节处理的更好,更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润腔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丰富声乐作品的意境,吸引听众的心神。
二、发挥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其一,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传统文化中,音乐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可以映射民族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特征,在表现民族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的同时,反映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有很多音乐作品的内容都是与民族情况紧密相关的,从中体现出的历史事件、地域文明和传统习俗等内容,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也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其二,优化高校声乐教学。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一直都是学习西方音乐知识,文化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作。中国作为传承数千年的文明古国,音乐文化也得到了非常长久的发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可以丰富教学的文化特色,数千年来,海量的音乐作品可以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大量的资源,供学生学习与参考。其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从数千年前流传至今的音乐作品,无一不是民族传统音乐中的精品,作品中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学生可以很容易从作品中找到创作的灵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提升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应用有效策略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重视情感与教学的结合。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追求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古代的音乐作品还是现代的音乐表演,民族传统音乐中都表达出了明确的情感。我国民族种类很多,每个民族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发展历程,这也让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各不相同,音乐形式也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具有明显的特色,但一致的是,各民族的音乐作品中都传达出了明确的情感。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应当重视情感与教学的结合。例如,在教学传统民谣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听一遍,然后在给学生展示歌词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歌词结合前面的欣赏体验,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当给学生讲述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作品相关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的代入情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而且,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能够更有兴趣和动力去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作品时,会受到自身性格特点、文化特点以及成长经历的影响,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感知,每个学生的经历和性格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的音乐感知也不同,但他们对音乐美的认定的统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不要限制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方向和角度,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欣赏和感知民族音乐的美。例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演奏或者播放一段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对这段音乐所传达出的情感有什么独特的理解,这段音乐所表现的文化特色是什么或者这段音乐在演唱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演唱技巧。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欣赏一遍音乐,而后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讨论与思考的过程中,就会逐渐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加深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学策略的合理应用,还要从基础入手,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教师音乐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教学各个方面的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磅礴浩大,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很难做到全面掌握,一时之间想要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也并不容易。对此,教师可以边教边学,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音乐知识,自己也要不断丰富自身,随着教学的深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教师在教学民族音乐知识之前,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去研究相关方面的书籍,练习民族音乐的唱法和技巧,对于一些经典的民族音乐形式,教师更要熟练掌握,在空闲时间多加学习,明确不同音乐形式的特色,把握不同音乐形式之间的区别和共通之处,达到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重视音乐作品背景的教学,在教学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学习。
四、结语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教师要全面了解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形式特征和艺术特征,在日常的教学中讲解给学生;应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师音乐水平,充分发挥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优化高校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作者:王丽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琳.《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J].《音乐时空》,2014,(18).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文化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重要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能促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更可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的文化冲突和失误。目前,许多大学的英语教材都已经被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与背景,但对于英语教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却几乎见不到,所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是必然趋势。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1.只注重英语语言教学。在我国,因为大学英语教学属于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通过“四六级考试”。所以,教师们在教学环节上往往都是对教材中的词汇和词法进行讲解,对于教材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却是只字不提。这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发展非常不利。
2.只注重西方文化灌输。经过对150名教师和6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之中是不必要的。而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和教师认为中国文化融入到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英语课堂中能够能显著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了西方文化,却完全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作用。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明明英语四六级考试都过了,却面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尴尬。我们随便翻开一本大学英语教材,里面的所有英语文章几乎都是讲述西方文化或者和西方文化有关的内容。而在测试和听力上也都被加入了西方的背景文化。在这种单方面的文化灌输之下,必然会造成东西方文化的不平衡,使学习英语的大学生意识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这就会给学生们一种学习英语只是为了了解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却完全不沾边的感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中外文化没有进行比较,也没让学生理解到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3.中国传统文化被忽视。英语教学所造成的中国文化缺失,使学生们在学习英语时只是以单纯的交流为目的,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只是非常被动地单方面接收英美文化,却不会将自己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反馈给对方,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也是最明显的暴露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当中的缺失。
4.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差。英语做为全球通用性语言的唯一工具,就会经常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这就需要双方将本国文化通过英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传递给对方。学生学习的英语不仅仅要涉及到西方先进文化,还需要将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用英语表达的方式呈现给对方。但在教学当中会发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而且还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表达出来,这就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败笔。所以,学生们应通过英语这门语言,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深厚,它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大学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特色,不仅能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抵御西方文化的冲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弥补中国学生本国文化表达能力的馈乏,提高跨文化之间的交际能力。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必要性。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积极作用,经过实践证明,在大学英语课堂加入一些中国元素的表达方式能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课堂气氛活跃,也综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交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重要性,使学生们产生民族自豪感。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方法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课堂中去,就要结合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现状,对症下药。主要方法有三种,其一是通过文化对比教学,在大学课堂中将中西方文化都融入进去,让学生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不同,加深了解本土文化,有助于提升表达本国文化的能力。其二是词汇联想方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挖掘相关背景文化,然后找到切入点,通过联想方式找到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方式联想翻译,用来增加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其三是通过文化拓展方式,在大学英语授课过程中,将一个词汇有意识的进行扩展,变成属于本国的文化表达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通过这些扩展词语表达出来,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将中国的实际情r相结合,更好的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
四、结语
大学英语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它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文化间的交流平台,在跨文化的国际交流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词汇和内涵既是英语学习中的语言素材,也是学习英语过程中应该探讨的核心。若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彻底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传统文化的地位将比西方文化更加成熟,学生在日常表达时,便会更倾向于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来阐述观点,这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将得到大大增强。
篇5
一、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众多文化因素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一种信念。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牢牢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例如“谦虚”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种美德,当我们中国人听到别人表扬时,为表示礼貌,总要客气一番,以委婉的方式对别人的看法加以否定。一位英国人赞扬一位中国人英语学得很好,中国人会连忙答道:“一般一般,还差得很远。”这使那位英国人士感到疑惑不解,怀疑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或是认为中国人虚伪自卑。根据英美的习惯,他们在同样情况下并不讲什么“客气”,而是用一句“Thank you.”表示欣然接受。而中国人对英美人得到赞扬后报以的“谢谢”,常感到英美人缺乏谦虚美德,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谦词和尊称,说“我”时,常用“鄙人”、“不才”等,而对于对方则用尊称,例如“尊姓大名”、“贵姓”,而在英美文化中却没有上述谦词和尊称,第一人称“我”用“I”,而且要大写,第二人称“你”用“you”。中国文化注重互助和依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例如中国谚语有“远亲不如近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等表达方式。英美文化注重自立和独立,在英文词典中有许多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就可以说明“个人”在英美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这种现象在其他语言词典中是不多见的。他们都希望靠自己的奋斗而成功,只要是自己能干的,决不让别人帮助,否则被认为是缺乏独立精神的表现。在中国,看望病人说“多喝水,不要上火”或“天凉了,注意多穿衣服”;病人心中往往感到暖融融的,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关心。然而,如果病人是英美人士,他们会感到这是对自己独立人格的蔑视,损伤了“自己不能照顾自己”的自尊心。中国文化尊重老年人,一个人对老人是否尊敬,常常被认为是否有教养。我们在公共场合,常看到尊老的告示语。在公共汽车上,要主动为老人让座;老人过马路时,警察主动搀扶,这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但在英美文化中,“老”却意味着不中用、衰朽残年、来日无多,他们对old(老)十分敏感,英美老年人不喜欢old people及aged甚至the elderly等称呼,宁愿人们称呼senior citizen(年长的公民)或golden ager(黄金年代的人)。他们有一种价值观,即无论年龄多大也要在外表上表现出青春活力,以赢得人们的羡慕和自己心理上的满足。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学习运用语言时,要格外重视。否则“好心不会有好报”。
二、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1.英汉词、词组的语言概念对应但文化内涵意义有异。如Propaganda一词,它源于College of Propaganda——教皇格雷戈里十五世于1622年建立,由红衣主教组成的委员会,它监督罗马教廷所在地以外罗马天主教教会的活动,并为他们培养神父。Propaganda原来没有贬义,只表示“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某一组织所提倡的宗教或政治上的教旨或原则”,但在现代英语里却有侮辱性的贬义:指“一方(往往是敌对或不友好的)为了使另外一方了解并接受他的信条或政策所做出的努力”。不友好或敌对的对方说你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及其他宣传媒介所进行的宣传是propaganda合情合理,如果将汉语里“宣传”的概念用propaganda来表达,则会引起English-speaking people的反感,而中性词publicity可以表示汉语的“宣传”。又如inpidualism(个人主义)一词,由于中西文化中价值取向的差异,便赋予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因此会带有贬义的色彩;而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尊重个人价值,尤其是美国人相当崇拜个人奋斗,这个词则颇具褒义色彩。
2.英汉语中指称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有不同的比喻含义。语言既有共性又有相对性。一方面,不同语言中某些词语的概念意义或描述意义相同,而其表达意义和社会、文化含义因文化不同而含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例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dragon(龙)的概念:在中国文化里,dragon是一个褒义词,象征吉祥、权势、高贵,中国人都愿意“望子成龙”,但如果将dragon直接用来表达此意,英美人见了会觉得惊奇。因为在英语文化中,dragon的形象并不好,是传说中替魔鬼看守财宝的凶猛妖怪,被视为不祥之兆,西方人绝对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dragon。又如,cowboy的英文释义与汉语的“牧童、牧工”相对应,看过美国西部电影的中国观众更是记住了cowboy的形象:穿着牛仔服,戴着牛仔帽,腰间别着枪,骑着马到处拼杀。但在美国人心目中,cowboy真正的文化形象是表现一个人独来独往、行踪不定、无拘无束、我行我素的性格。所以,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不能离开cowboy的这层文化含义:He runs a business as a cowboy.(他像牛仔一样管理企业),即,他办企业态度不严肃,缺乏经验和技术,工作随意性太大。再如英美人士怎么也理解不了中国人为什么会毫不留情地“痛打落水狗”;也难怪当“走狗”一词译成“running dog”时,不但没有能激起西方人的愤慨,反而使他们觉得这样的狗又蹦又跳,可爱极了。
3.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有时会出现空缺现象。如“13”在西方文化中有不吉祥的所指意义,楼层没有“十三”,而代之以“12B或14A”,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请客避免13人,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的13日,等等。而这些在中国文化中却没有。中国文化中的“红娘”、“月下老人”等具有独特的所指意义,在英美文化中也是空缺的。再如我们常用的“精神文明”词语,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似乎没有错误,但许多英语国家的人实际上并不懂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英语教学 融入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生存和延续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灿烂丰富,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高校中,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而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以语言为手段进行文化的了解。在了解文化方面,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可以更好的把握不同文化的核心,所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e极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对英语的产生以及用法,甚至是意义表达都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一、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来看,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融入加深了学生对于英语特色的认识。英语在表达上和汉语有着显著的区别,而传统文化的融入就是将传统的表达进行体现,通过这种表达方式的融入,学生对于英语表达的认识更加具体。第二是传统文化的融入使英语学习的单调性有所减弱。就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而言,单纯的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十分的不利,而融入传统文化之后,英语教学具有了现代感和古典感,这样,其教学的内涵丰富性增加,学生对其的兴趣会浓厚许多。
二、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融入
1.科学的设计英语教学课程。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做教学设计。而要想使得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是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考虑。英语不单单是一门语言,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所以其语言表达的内容必然会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对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做出考虑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融入提供更好的环境。第二是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想融入。虽然说英语背后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其在某些方面的表达还是相同的,所以从教学内容进行引申,可以发现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第三就是进行合适的教学案例设计,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入到英语教学案例中,这样,二者便可以实现有效的结合。
2.在教学中找好融入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找好切入点也是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步骤。之所以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文化角度去理解语言,从而使得学习的效果提升。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那么英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会成为两个单独的单元,这种独立性对于学生的文化统一性认识非常的不利,所以找好切入点使得传统文化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十分的重要。举个例子,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的内容会从旅游、法律、或者制度等方面展开,在进行这些内容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们对英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关性讨论。通过讨论范围的扩大,内容实现由点到面的扩展,学生们对于英语中的文化理解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会更加的全面。这样,学生可以在对比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英语的特征以及文化的特殊性。
3.在英语学习中强化传统文化与英语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在英语学习中强化传统文化和英语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分析也是传统文化融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教学的融合发展来看,具有相似性的内容在融合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会更小,融合的效果也会更,而差异性较为显著的内容,因为其对立性较强,所以很难实现有效的融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英语背后的文化分析,然后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强化,这样,通过对比模型的区分可以将二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表现得更加全面。在全面掌握差异和同一的基础上,采用统一融合,差异分立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英语代表的文化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因为英语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大环境下,对于载体的认识和把握效果会更加的具体。
三、结束语
英语教学在目前的高校中被普遍的开展,但是从具体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度不高。要学习一门语言,最好是将其放置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中,所以英语教学需要进行英语文化环境的建设。利用传统文化的融入,通过对比可以营造出具有具象性的英语文化环境,这样,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无论是对应于的兴趣度,还是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何立艳.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3,25:47+98.
[2]刘彦斌.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7:50-52.
篇7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46―02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
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音乐种类,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从而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一个兼收并蓄、传承融合的体系。
1.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律制为“三律并用”。据资料记载,古琴所用一般为纯律,琵琶与阮一般用平均律,而签上所用的应该是三分损益律。这三种律制存在的时间都比较早,而且长时间同时存在,不分伯仲。
2.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音阶和节拍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音阶采用的是五声性旋法调式音阶,它是由偏音、正音不同组合而成的。律动包括均分律动与非均分律动两种,两种律动的结合和不规则使用,就形成了节奏节拍的整散结合和戏曲中坐唱念打的紧拉慢唱。
3.多种记谱法并存。记谱法是用记号、符号把曲子中高低、长短、强弱等内容呈现出来,例如其中的工尺谱经过多次更改仍然沿用至今。这些谱式记录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使得千百年来的古代音律在今天得以重现。
二、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
1.欧洲音乐体系强权话语的影响
到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之后,欧洲的民族音乐也随之扩张,尤其是巴赫、贝多芬等万众瞩目的音乐大师的大量音乐作品使欧洲音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推崇。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把世界的各个角落囊括在内,经济霸权决定文化霸权,欧洲音乐也随之全球化,它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是极大的。在普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西洋音乐可谓是一统天下,除了中国音乐史等课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之外,其余的学科课程都是围绕欧洲音乐体系设置的,这对于高职声乐教学来说有害无益。
2.文化多元与陈旧观念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发展并有三大音乐体系汇合的态势。但是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共鸣,在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面向世界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登不了大雅之堂,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中国的乐器缺少谐波共鸣;乐队音响不干净、缺乏表现力;唱法不科学,缺乏多声部,总之,中国音乐要发展必须要向西方音乐靠拢,甚至需要全盘西化。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也存在这种心理,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以欧洲音乐为标准来衡量,可见,中国传统音乐要通过教育而走向世界,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等待与努力。
3.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高职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中,都有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音乐人才的内容,尤其是近些年各大高职音乐院校大都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方面,特别是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或者说有欠缺。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受欧洲音乐体系的影响和束缚,还不能很好、很快地转变思想观念,致使我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民乐重奏与合奏等在所有的学科比重中所占份额偏小,而且学分很少,大多是选修课,容易被学生忽略,本来应该重视的学科反而成了边缘学科,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
三、高职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1.在声乐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
近几年,高职音乐院校逐渐开设了一些和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课程,但一般都是概论性质的课程,实用性不大,学生能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很有限,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观念必须要转变,要纠正自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能只追求西方音乐文化,顾此失彼。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音乐中的优秀部分传承发展下去,不能厚西薄中,固步自封。另外,要适当调整中西音乐教学内容的比例,创造一切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机遇,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2.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体验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民歌种类纷繁复杂,形式丰富多彩,情感万绪千端。因此,在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时,首先就应该教学生如何把握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发声的方法,把珠圆玉润的民歌声音融入到美声的发声训练中,用共鸣来处理音色,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声音音质得到培养,还能让学生创造出有自我特点的声音风格。
3.在声乐教学中表达感知能力
高职音乐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在兴趣、能力、修养、审美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感知民族声乐艺术方面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歌曲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探讨歌曲的演唱特点、风格特征和情感向度等,之后放手让学生表演,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分析,以提高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优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并对学生的音色、节奏、速度等多方面技术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传统音乐文化的能力,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声乐教学中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增进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就一定要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民族音乐教学能力,使其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在日常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熟练掌握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声乐教学更具文化指向性。其次,应了解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民歌并且能够演绎不同风格的民歌。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是民族音乐的忠实拥护者和热爱者,在教授声乐的过程中能用歌声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音乐学习的正能量,影响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5.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
高职音乐院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民族音乐类型选取不同的教学资源,尽量要配备与教材同步的原唱资料。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换代,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方式可以为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原声音乐,体会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就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而言,要想发展,要想永葆其生命力,就必须有进行再创造的活力,这给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大压力,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遗产一样需要我们保护和继承,尤其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有使传统音乐文化代代相传、不失魅力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教师应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广纳博收,在音乐教育传承上使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不断推陈出新,能够创作出新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赋予传统音乐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杨丽霞.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母语的视唱练耳教材编制之初步论证[D].福建师范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影响;理解;作用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人们学习与传承的思想、观念、价值等教育知识,而由于在早些年间我国的文化学习受到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从思想到实践都有了明显的改变,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排除与替代行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逐渐封闭起来,这也是我国各地西洋学校能够快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阶级层面的人群对中西文化有了新的分析与判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被全面重视与传承,融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必然的。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理解现状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与改革的变化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防、科技、工业以及教育等各领域中也得到了重新认识,并经由多年的传统文化应用实践证明,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收藏与发扬意义,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文化建设的基础,更是引导中国更好的趋向于文明、文化方向发展,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建设文化大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鉴赏,是通过各种运用与实践过程中深深体会与领悟所得,而所有的行动都是建立在能够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就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不够充分,往往存在很多误区,因而在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流于形式,缺少真正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引导,这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淡薄,作为传统文化发扬的主体,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而如何才能正确的理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如何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发扬精神
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栋梁,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未来发展的精神支柱,而学生的发展是需要应用广泛的知识所培养的,知识是铸造人才的基础与手段,因此在学生受教期间,知识的教育内容与方法非常重要。学校承载着教育知识的主要任务,教研中更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与挖掘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合,并将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则需要教师能够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能够真正的明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解与认知,则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开创新的教育领域与新的教育方式,改善受传统教学方法与方式以及教学教材内容与题材而左右的思想意识,将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沧海一粟的地位进行改善,提高传统文化内容的覆盖面,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加强对文化的探索与挖掘精神,不断对文化进行质疑-解析、怀疑-肯定的转变过程,不断在解决问题中吸取文化精髓与营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文化理解、热爱精神以及发扬意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二)教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教师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发挥而形成,是为未来发展培养人才的施教主体,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已经呈全国普及的发展形式进行,这使得教育界的传统专利特点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因此教师在人们的理解中也出现了不一样的认识。在新环境、新化中教师应该重新制定职业地位与界限,正确确立职业、立场与地位,不断提高自我职业素养,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职责,满足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与厚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清楚地自己不仅是一个爱与知识的教育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发扬者,自身要提高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学习精神,只有壮大自己的传统文化理解与掌握能力,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教育献于职业中,才能在教学期间更好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提高自我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空间。
(三)做好传统文化的引导者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当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的明确要求。但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不是很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还不强,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很肤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对尊师重教的思想却越来越淡薄,甚至有些学生对教师还存在很大的负面情绪,这是不利于教师教育引导的。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学会育人,引导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使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时期也能生根发芽。具体表现在讲授文言文和古诗词时,结合典故学习,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古圣先贤的优秀品质和做人智慧,从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传统文化;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为“思法”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既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它以为指导,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要内容,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始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方向和宝贵的资源。在“思法”课的教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思法”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应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教师深厚的知识底蕴会在课堂上自然的由内而外地释放,使学生具体的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生修养、个人气质重要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成为生动的教材,比如个人气质的风度儒雅,课堂上的引经据典,授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娴熟运用等,都会赋予教师个人独特的魅力,使他们在思法课讲台上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力。而只有源自内心的敬佩与欣赏,才会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
2.将本课程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例如,在“思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找到授课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贯穿于课程教学中;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延伸课程内容,如开展儒家亲子伦理及其现在价值讲座让学生认识到“孝”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景,如采用互动式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视频等手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进脑率”,在加强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
“思修”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分组讨论式教学
分组讨论式式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之一。教师在开学之初布置相关课题,学生自愿以七八个人一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每人准备3至5分钟的发言。几周之后,在课下集中起来,与教师共同讨论。分组讨论式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发言之后,其它同学以对其内容进行质疑和提问。通过访谈,学生把个人思想和道德修养层面的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紧密结合,气氛既活跃又幽默,不但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主要起到引导话题、控制局而、调动气氛、总结发言的作用。通过分组讨论式教学,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也可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来促进科研,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2.阅读经典书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推荐一本好书活动,具体方法是,学生在一个学期中阅读与本课程相关的经典著作,再写出个人的理解、认识与感悟以及推荐给同学们的理由。这是是学生对心灵问题、热点问题的反思与总结。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每个学生,并要求学生参照意见进行修改。信息反馈是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利用学校社团开展主题活动
高校社团是开展“思法”课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思法”课程组可联系或组织成立国学社、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在中国传统的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在孔子诞辰进行尊师重教主题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尊老敬老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使学生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为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以学生为本位,贴近生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此课程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真正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M].大江网一江西日报,2010-10-18.
[2]刘明武.呐喊之后的文化沉思[M].新星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2014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这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和经典的人文理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宽厚等诸多优秀思想教育资源,将这些优秀的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发展史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了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中国要发展,要繁荣富强,就必须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有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人文情怀和崇高理想,是现今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受益于网络化时代信息爆炸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富有活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但也比任何一个时期更容易浮躁、功利和自我。因此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和运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融入思想政治课中,长此以往就会通过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把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上升到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发展。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20道题,内容主要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践行、认知等方面。调研对象选取上海9所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调研方法主要采用现场及网上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等形式进行样本的采集,共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其中理工科大学生占47.3%,文科大学生占46%。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特点: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甚少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90%以上的同学认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如图1所示,大学生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78.88%的大学生仅偶尔阅读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8.9%的大学生表示从未阅读过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如图2所示,有73.3%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经典人文理念表现为一般了解状态,仅有12.04%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
究其原因,虽然大学生已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的宝贵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内、外因的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缺乏兴趣,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面临着诸多困境,两者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遭遇尴尬。
(二) 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改革措施,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 上一篇: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水产品经营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