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学习感受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学习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学习感受

篇1

一、让学生动动“嘴”

现在,学校的劳动教育非常被动,一方面,学校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结合学校活动开展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劳动,但是家长不领情、不配合;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应试化”非常反感,甚至认为学校变相地弱化劳动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劳动教育仅仅是教师在“动嘴”,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

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国家的号召、学校的事宜、教师的教育,而应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自觉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主动地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成为劳动教育宣传大军,为劳动教育鼓与呼。

教师要学会善于发动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去。平时,不但组织学生学习《悯农》之类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学科知识,更应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农村,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宣传中。无疑,这样“动嘴”的活动,比单纯的说教教育效果好多了。

二、让学生动动“手”

劳动教育不让、少让学生“动手”,这看似悖论,却是我们劳动教育的现状。学生缺乏足量的劳动教育,甚至不知道还有劳动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劳动教育需要动手,这存在着些许安全隐患,还有什么比安全问题更让学校揪心的呢?于是,能不举行的劳动活动就不举行、能不开展的劳动教育就不开展;另一方面家庭也有一些显性的责任,主要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力受苦。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伟大,进而产生热爱劳动、喜欢劳动的良好品质。因此,学校要学会放手,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要做好周密的安排,做到有预案、有保障,以万无一失的活动安排去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让学生动动“脑”

有这么一种观点:世界是懒人创造的。这说明反省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更要教育他们思劳动。学会反思劳动的有效性,想出更好、更有效的劳动方法来。因此,要激励、鼓励学生“动脑”,学会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益达到劳动教育的教育目的。

有一种观点,劳动教育仅仅是劳动,不需要动脑,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劳动教育不仅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劳动教育不仅让学生在劳动中身体素质得到提升,更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发展,其对劳动的认识更深刻、更深入。我们要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劳动,即想出“快、好、省”的办法来,做一回劳动的“懒人”。

四、让学生动动“脚”

现在,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校园劳动教育,停留在大扫除这一老掉牙的活动上;不敢带学生去野外、社区开展经常性、系统性的劳动教育。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劳动教育如果仅局限于校内,这样的劳动教育是不完善的,其效果也是不完美的。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大胆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隅之地的劳动教育,而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会,让学生的脚踏出校园,走入社会,以大社会办大教育的视野,去统筹劳动教育,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教育责任,这才是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五、让学生动动“眼”

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简化的粗活,其实,它也是需要细致地策划、实施的。劳动教育需要一定的步骤去实施。因此,引导学生有效地观察很重要。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细致、细心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开眼界,看到社会七彩缤纷的一面。真正的劳动教育,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闭门造车式的教育,相反,它会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的新型教育。

六、让学生动动“耳”

劳动教育需要借鉴前人、他人的经验,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动动“耳”,听听他人的技巧、技术。学校组织劳动教育,应该向学生讲清楚劳动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所在,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就劳动教育自身而言,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劳动思想教育,这比任何形式学科教育的效果要好。

篇2

1 班主任工作与责任意识

所有从事过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自从担任班主任工作那天起,就感受到不大自由,心里总是惦记着班上的学生,即使自己没有课,不呆在学校,不与自己的学生在一起,心里老是不踏实,这种感觉就是一种责任意识。在以人为本,质量为先的今天,班主任这种责任更为突出,学生的人身安全,交往安全,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需要班主任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从事自己的工作。

学校安排谁来做来班主任工作是经过认真考虑和慎重决定的,因为班主任工作的到位与否,决定着学校大局的稳定,决定着学生的发展状况。一个班联系着几十个家庭,班级管理到位,学生健康成长,决定着几十个家庭对学校的良性评价,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这种社会效益不能小视,它就是民心,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认为,班主任与其他老师相比,没有其它优越感,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能主动积极地去研究班情,寻找对策,为班级建设尽心尽力,做到让学校放心,让家长和社会满意,让自己安心。

人来到这个世界,从独立生活、独立工作那天起,责任就会伴随终生。使人不得安宁,正是这种不安才促使我们克难奋进,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来,做出使自己问心无愧的事情来,真正这样做了“责任”二字又能使自己心静如水,宠辱不惊。

当今时代是个竞争的时代,就学校而言,优质生源的争夺战早已展开,每个学校的生源状况不一样,学校的声誉也不一样,但无论怎样,没有一所学校因生源不好而放弃努力,总是千方百计地加强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寻找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样的道理,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生源状况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作为班主任,无论接手到一个什么样的班,都要感到一种责任感,学生基础好一点就要想到学生在升学方面责任更重更大。基础差一点的就要想到管理的责任,引导学生进步的责任更大。只要有了责任意识,工作起来就会轻装上阵,无怨无悔地踏踏实实地工作,什么事只要尽心尽力了,群众会看在眼里,领导也会记在心里。

2 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班级管理的首位

一所学校由若干个班级组成,班级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发展。班级的特点在于它的群体性,班级管理的复杂性表现在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思想认识的个体所构成的一个群体,要做到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从时间的跨度上看又具有长期性。因此,班致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采取一种长效制机进行管理,效果才会明显,在班级管理中始终坚持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人长效机制。

2.1 理想教育。学生步入初中学校,总是带着一种好奇,带着一种任务,带着一种想法来到学校,无论基础好坏,表现优劣的学生都有内心的想法。这些想法其实就是他们人生理想的雏形,从入学教育的那天起,班主任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理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教育使学生心中有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让学生从“混日子”模糊生活圈子中醒悟过来,让他们从“好玩”转到“好学”。这种理想教育不是大而空的,要注意理想教育的渐进性和针对性,比如说引导基础较好的学生在班级,在学校展开学习竞争,争取他可能取得的成绩或名次,这是一种理想,一旦实现,学生学习的兴趣、个人信心就会大增,对于基础较差的,表现不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进步,这仍然是一种理想教育,试想一个班级所有学生都有一定的理想,那他们都会为之奋斗,注意力会转移到学习上来,人人都争取好的表现,班风、学风、在这种氛围中会逐渐养成。因此理想教育是实在的,让学生感到理想就在心中,理想就在身边。三年的时间,不断地坚持理想教育,不断的调整理想设计,学生会得到良好的理想教育。

2.2 劳动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享受着优厚的生活待遇,吃苦耐劳的精神欠缺,劳动意识淡薄,只求享受,不愿奋斗,造成许多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厌学情绪浓,学习上惰性十足,表现较差,自私心理严重。要根治这种毛病,劳动教育是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人的情感与意志要在劳动中形成。在学校生活中劳动机会是比较多的,比如定期值日,从拖地,抹桌,整理学习用品,参加公益劳动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有的学生在公共场所乱扔乱丢,有的学生将自己的垃圾扔在他人的桌上或桌下,有的值日不主动,这些足以说明劳动意识欠缺。需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学生朴实的劳动意识,长此坚持下去学生逐渐懂得珍惜一切,爱护公物。劳动中还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2.3 品德行为养成教育。在学校,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学生尊重所有的老师,课堂上尊重老师的劳动,课外尊重老师的人格,见到老师打声招呼就是一种很好的人际交往方式,既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作为老师不仅要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差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更讲感情,老师有时候一句鼓励的话,他会终生不忘,尽管他们的成绩也许一辈子也不理想。能做到这一点,老师会受到所有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要讲“团结”二字,绝不允许大欺小,强欺弱的现象,无论学生家庭背景如何,在老师的眼中都是自己的学生,引导他们互帮互学,互相尊重,形成团结向上的良好的气氛,喜欢说三道四搬弄是非的学生要引导教育,喜欢拉帮结伙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化解,避免学生中非正式团体的形成,这对于班级建设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的培养、卫生习惯的养成、尊师爱生的品德养成等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篇3

较差的行为习惯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1.从学生实际来看:

一是生源年龄参差不齐,原籍所在地的基础教育条件差,学前教育不到位。二是学生方言较重,师生交流困难,给接受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了难度。三是移民学生流动性大,异动频繁,学额巩固难。

2.从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看:

一是移民群众文化程度偏低,认识观念、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有差异。二是受到相对独立的居住环境和相对落后的家庭教育影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都比较差。三是移民群众大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家中子女又比较多,支持教育动力不足,投入教育的热情较低。

二、加强移民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做法

对一所移民学校来说,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大力加强养成教育,找准制约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引导学校上下以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作为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学校确定“诗书载道,翰墨育人”的办学理念,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办学宗旨作为养成教育的具体载体贯穿到整个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找准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突破口,齐心协力抓养成教育。一是师思想,打破教师认识局限,克服教师中存在的“条件决定论”和“生源决定论”等消极思想。二是在学生中明确养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调动起学生参与养成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切实转变家长认识,采取各种形式向家长进行广泛宣传,争取家长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2.把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把课堂管理作为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部分,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规范课堂语言,从坐姿、举手投足、待人接物等都要求用礼貌用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全体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课堂、课间的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言行督促指导和常规管理。

3.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突出行为养成教育。

班主任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制订班规班约,努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班风;利用晨、午、晚检、周一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进行点评。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养成教育氛围。

环境影响习惯,学校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文化熏陶。一是加强班级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办好班级文化阵地;统筹安排,每半月重点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二是营造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和长廊,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三是办好校报校刊,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

5.在学校生活中加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一是强化就餐管理。通过学校领导和生活指导教师陪餐、值周教师和少先队检查监督,强化学生排队就餐意识,教育学生爱护保持就餐环境,餐后主动擦餐桌、送餐盘,养成勤俭节约、文明就餐的良好习惯。二是加强宿舍管理。宿舍是学生密集、活动集中的场所,寄宿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自律能力较差,要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要求学生每天起床后整理好内务,坚持必须经宿舍管理员检查验收签字的制度,通过文明寝室的评比树立典型,强化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6.创设学生课余活动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养成教育效果。

学校建立了书法室、科技活动室,开展了一系列养成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一月一个主题,深化和落实养成训练。

7.结合法治教育,深化养成教育成果。

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派出所长)来校作报告,结合具体案例,谈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从反面事例中认识养成习惯不好的危害性,从而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8.评优树模,示范引领。

篇4

关键词:田园教育思想 中国农村教育 启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从教育实践出发,潜心研究,对教育和教学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见解,形成理论体系,而又用它来指导实践,验证他的理论。他的光辉人生,被世人称为“教育的百科全书”。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33年里,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帕夫雷什中学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通过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园教育思想。

田园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它不仅仅是让孩子跑到田园里去,而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回归。苏霍姆林斯基的田园教育是把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在生活中体现教育,他使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教育变得更加轻松和快乐。

中国的农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田园教育方面的理论为我国农村教育提供了许多可借鉴启发之处。

一、在大自然的教育中改变培养目标

目前中国农村教育的教育目的还是升学率和教孩子们跳出农门。农村的教育总是用一种自卑的心理看待自己,趋附城市教育。城市化倾向导致农村教育不会从自身吸取教育资源,一味的向前看,农村教育从教材、教法、课时安排都向城市看齐,缺乏自己的特色。

中国农村物产丰富,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孩子们也可以在‘蓝天下的学校’学习,农村教育的自豪感油然产生。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教学里融入一些适合农村教育的内容,还可以因地制宜,不同的农村开设不同的地方科目,在盛产柑橘的农村开设一些和柑橘栽培有关的课,在水稻种植集中的地方开设和水稻种植有关的课。大自然的教育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同时还可以理论用于实践,带动一方经济,也许他们还可以带这他们的家长学习。农村的教育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农村教育的特色也随之产生。

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在为高校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农村地方输送人才,让农村教育真正的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二、在劳动教育中育人

我国农村教育对劳动的态度是鄙视的,老师教育学生:不好好读书,你就一辈子当农民,一辈子挖土疙瘩,或者简单地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处罚那些学习不好的或者调皮的孩子,让孩子们从小就厌恶劳动。我国农村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不够,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缺乏将科学知识和劳动结合起来的观念。

我们的农村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建立劳动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生产劳动基地具有多种作用。首先,劳动实习作用。在生产劳动基地上,按农时、季节安排各年级开展生产实习,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受到一定的劳动教育;第二,科学实验作用。学生在生产劳动基地可以开展各种简单的农业科学实验,受到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和农业技术教育;第三,技术推广作用。生产劳动基地以其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的作物品种,向当地农户辐射和传播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推动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实验学校通过相应的教学计划与管理措施,发挥了劳动生产基地的多种功能,使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本领,还可以为学校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学校环境,树立起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观念。只有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际联系起来,农村人口的素质全面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更具可行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

三、爱——亘古不变的教育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事业里,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之基础的,有机的组成成分。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因为有情感,人会自觉地投入,获得很大的动力。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农村教育在情感教育这一块是空白的,老师认为教育只要让孩子学习好了课本知识就是对的。孩童时期,农村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成年人除了家长就是老师了,老师除了是孩子知识的启蒙,还是孩子情感的启蒙者。除了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孩子,更多的孩子很少在学校得到关爱,他们的内心世界是苍白的。而我们农村的发展,必须靠新一代的年轻人,用他们所学为农村的发展服务,那么孩子对的情感教育就成了关键。

教育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问题”,呼唤他们“爱”的力量。孩子们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人生的要旨。

我们的农村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孩子对农村的热爱,对土地的热爱。那么我们就应当让孩子们看到土地带给了他们什么,劳动又带给他们什么,应该让孩子们充分的了解他周围的世界。那么我们就应当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当中去,在大自然中去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爱,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年轻的教师在接触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东西,能在内心引起一种反响,产生进一步的联想或问题,并能继续去钻研这方面的理论或实践经验,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年轻教师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传承要取决于广大教师,取决于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随着人类的全球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当人们发现所谓的现代文明并不能解决人类自身发展的全部问题的时候,其实人们还是要回到思想大师那里来寻求指引。我想,苏霍姆林斯基思想正是这样一盏引导人类走向健康文明的明灯。

参考文献

[1]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 B.A苏霍姆林斯.M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中文译本.

[2]杨锦.J苏霍姆林斯基的环境教育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1998(6):18——21.

篇5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把“知”与“行”、“想”和“做”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把自己所明白所认知的真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并且能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获取真知。

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知”与“行”的结合。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都是说明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首先应该以“知”导“行”,就是要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的行动。

“学以致用”。对于学生所学的知识,我们不能讲完之后就算完成任务从此束之高阁,而是应该帮助学生落实到行动,运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真正地得到运用,从而转化为学生真正的本领、技能,达到提高素质,终生受益的目的。

比如我们学习了《自立自强》一课后,就要引导学生凡事都要认真思考,任何事情都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认识,如果是经过自己的头脑思考出来的,那也是难能可贵的。经过较长时间有意识的培养锻炼,会使学生变得爱动脑筋,在提问题、谈看法时也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并且通过实践真正理解了独立思考的涵义。

学习了《磨砺意志》一课后,我更是和同学们一起,从练字、写日记、做家务等小事做起,磨砺意志,培养毅力。

要做到“知行合一”,还要能够以“行”促“知”,指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与生产劳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经受锻炼,受到教育。我们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们中国孩子的聪明智慧是很有名的,但我们的孩子们行动能力都比较差,这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到位,我们学校的教育没有能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锻炼他们具备生活、劳动、服务、创造等技能。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劳动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远足野营、社会调查等。为青少年创造一些锻炼、学习的机会和环境;我们也可以抓住日常的、细小的、通过孩子自己去做的良好行为进行教育,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里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搞好学校环境卫生;如果我们是以军营为邻,不妨把孩子们送到军营里,让他们真正地过上几天军人的生活………总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办法总会想出来的。

前段时间,为了迎接“世界地球日”的到来,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珍惜生命之水”为主题的活动。利用位于我校东边一条河作为活的教材,唤起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们爱护环境的责任心、紧迫感。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向了河畔。望着污浊的河水,踏着满地的垃圾,学生们的欢声笑语消失了,表情十分严肃,心情异常忧郁。在这个露天的大课堂上,一切都是活生生的。天地人物情景交融,无论什么样的现代化多功能的教学手段都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这个活动并不复杂,但是学生们亲身经历了,亲眼目睹了,感受自然真切而且深刻。师生们一起清理了河岸两边的垃圾废物,把采取的水样拿回去作了检测,发现水质已经严重污染,浮游生物很少,鱼虾更是难以生存。

通过这次实地观测,同学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纷纷表示,爱护环境,珍惜生命之水必须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从不乱扔果皮纸屑做起。另外,从同学们急切、痛苦的表情当中,也可以看出他们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思索与忧虑。

篇6

二、情况分析

1、我班幼儿都是新生,整体思想品德状况不理想,主要呈现以下几点: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太差(如:大部分幼儿都不会自己吃饭,小便要老师脱穿裤子,基本的常规都没有。):不能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2、大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

3、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

4、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本子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等不尊重成人的劳动。

5、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6、文明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爱打架,说脏话。

三、措施、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对此,我们设计以下方案:

一)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1、班级每天进行晨谈,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谈的教育作用。

2、有重点围绕季节、时事展开、丰富幼儿的知识,指导幼儿了解初浅的德育知识。

3、开展系列活动,介绍先进人物(如:雷锋),引导幼儿学好样,做个守纪律、好行为的孩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常规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品德、行为也得到同化。

5、有效发挥德育氛围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二)学习标准,培养习惯。

1、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照本班幼儿水平,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学习先进园的德育工作经验,用于实践。

3、学习有关文章、理论,对照实践,寻找差距,不断做好本职工作,抓好思品工作。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常规教育

让幼儿熟悉一日生活常规。熟悉幼儿园环境,稳定情绪,较快的适应集体生活。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2、礼貌教育

进行初步的礼貌教育学说“早”“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十月份

1常规要求:

幼儿盥洗能力的培养。教育幼儿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和洗手的正确方法。

2组织幼儿秋游,进行“十月一“爱节日教育,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十一月份

1、常规要求

(1)学习常规的培养:上课专心听讲,坐姿端正。(2)继续学做有礼貌的好孩子,评出小红花。

2、进行爱集体守纪律教育,结合每周二擦椅子,进行劳动教育。

3、学习自己整理玩具。社会“我把玩具送回家”

十二月份

1、常规培养:

(1)养成幼儿爱护物品及节约勤俭的好品质。(2)三个轻:起路轻、说话轻、放下东西也要轻。活动“小熊轻轻”

2、家园联欢庆新年联欢活动,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

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活动,感受新年的乐趣。

一月份

1、常规培养:

(1)自理能力培养。进行自理能力比赛,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很能干,自己的事自己做。

(2)向幼儿进行友爱、谦让的教育。

2进行总结。

小一班德育总结

大家都知道,幼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为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小班幼儿刚入园,是由家庭教育过渡到幼儿园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因此,我们抓住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谦让合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幼儿进入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

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

课间活动: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帮助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

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

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等父母来接。

二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

1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周围成人的关心爱护。学期初,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我们首先组织他们参观幼儿园,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歌曲《我上幼儿园》。是幼儿尽快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虽让他们能够独立进餐,但由于家长的过渡爱护,大部分幼儿都不会独立进餐,独立性较差。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在语言活动《大公鸡和漏嘴巴》、看图讲述《吃得真干净》常识《认识餐具》,音乐歌曲《好娃娃》。等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独立的进餐、盥洗、睡觉等良好的自理能力。

3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进行礼貌教育。

礼貌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在语言《有礼貌的好宝宝》故事《两只羊》歌曲《我的好妈妈》《好娃娃》认识《老师》。认识《家庭》,向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二、节日中的品德教育

九月十日”教师节”让幼儿绘画送给老师,让幼儿知道老师的辛苦劳动,教育幼儿热爱老师,尊重老师。

十月一日“国庆节”让幼儿了解国庆节的来历,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要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一月一日“元旦”通过家园同乐庆新年联欢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新年的快乐,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活动,感受新年的乐趣。

四、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及家园联欢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

1.进行“五爱”教育的时候,我们要求家长们不给幼儿看内容不健康的电视、电影、书刊、画片,不给他们穿奇装异服,不烫发,不带项链、戒指、耳环、不染指甲,不涂口红等等。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

2.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

篇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中学生正处于认识社会,接触社会,逐步走向社会的启蒙阶段,应该把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当作一个专门课题。用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教育学生,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有效方法。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代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所说的美术审美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观念下的美术技术教育,不是简单的“画画儿”,而是通过造型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来陶冶学生情感,开拓形象思维,培养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方式。它主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为目的。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做到仪表美素质教育的作用。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在优裕的环境中,父母的娇惯下成长起来的,普遍存在一个“懒惰”的心理,不愿动手、动脑,甚至有的学生经不住现代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热衷于穿奇异服装,留怪异发型等,面对本来活泼可爱、应茁壮成长的青少年学生们,应通过素质教育使他们对美有正确的认识与追求。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呢?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仪表美入手。让学生从认识美、鉴赏美的角度自己谈谈什么是仪表美,说出自己作为学生应怎样打扮才能达到美的效果。进而引导学生仪表是因人、因事和需要而异。比如:各行各业具有自身待业特征的制服,有的庄重大方,有的威风凛凛,有的潇洒飘逸,有的自然朴实。我们也可以根据身边的实际,循循善诱,结合学生们学的《落花生》、《皇帝的新装》等课文的内容,道出人生美的真谛。如养路工身穿黄红色的工作服在路上修路是为了安全,让过往的行人能看到他们,能想到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才换来脚下又平又光的道路。又如环卫工人带黄色帽子,穿着黄色马甲,没日没夜地清扫着大街的垃圾污物,虽然干的是又脏又累的活,但正是因为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才给人们创造出干净、清洁美丽的生活环境,使人们生活在美好舒适的环境之中。别看他们的穿着并不耀眼夺目,但那衣着、那形象却在人们的心中闪烁着一种美的光辉。引导学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家庭情况,结合自己的学生身分,穿着、打扮、发型、服饰要干净整洁,落落大方。要求学生自己去创造美,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破了要自己补,要靠自己的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不能依赖家长,依赖社会,能在生活自理的基础上,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又培养了学生自理能力,使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受到素质教育。像《打石工》、《盲女》、《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作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方面有重要的人生教育意义。

二、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健全的审美心理,在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中实施遵纪守法,自律自重方面的素质教育。

举世闻名的古希腊雕刻杰作《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雕像的两臂已断失,但那雕刻地极其完美的形体仍使人感到它是完美无瑕的,女神的丰腴饱满的身体与端正、大方,具有古希腊妇女的典型容貌,使整个雕塑体现了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这幅作品充分表明了古希腊作家的审美观念。另有《大卫》、《蒙娜丽莎》、《自由领导着人前进》、凡高的《自画像》等不朽的美术名作,都具有强烈的情感陶冶功能,通过鉴赏名作,使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得到了充分而协调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健全的审美心理。

在培养学生心灵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尊、自重、自爱的高尚情趣,培养学生在群体生活中相互尊重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我设计美的环境,创造美的氛围,追求和达到美的理想境界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在感受、体验、理解美的过程中,也必然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感染,相应的“知”“意”心理内容也得到了协调发展。心理结构也日趋完善。像《仇娃参军》《开国大典》《艰苦岁月》《刘胡兰就义》《血衣》等现代艺术作品以英雄模范事迹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祖国,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乐于奉献的道德风尚,让学生知道哪些是社会弘扬的真、善、美,哪些是社会唾弃的假、恶、丑,在自己的心灵上筑起一道自觉抵御各种不良风气和黄毒侵蚀的防线,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良好品格和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良好心态素质。同时在行为上表里如一、尽善尽美,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比如“每个学生每周一件好人好事”、“雷锋精神在我校”、“向抗洪英雄学习”、“我为灾区献爱心”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陶冶心灵提高素质,有利于德育的开展。

三、促进想象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平衡协调地共同发展,让学生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想象力对于人类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未来“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比较,应试教育过分重视语言,数理化等“主课”的死记硬背,而忽视甚至排斥艺术、体育、生理、社会、劳动教育等“副课”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现代科技,推崇的是创造科技,现代的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若没有充分的想象力。何来创造力?同样一幅作品,不同的学生根据作品的线条、色彩、形体会产生不同的想象力,能在心里唤起用言词不能表达的不同的微妙感情。美术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线条、形体、色彩之美,而且能够通过有限的画面,形体的想象,进一步领悟到丰富的艺术内涵,大大增强想象力,直觉感悟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理解美的作品,了解中国美术发展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篇8

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4—0021—01

随着以新课程改革和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为标志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农村落后地区初中学生流失出现了反弹,这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反思。笔者在此就农村学生流失这一问题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流失原因分析

首先,近年来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变化不大,国家要求职普比例大体相当,要求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到职业教育学校读书。但实际上国家的用人政策并没有向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倾斜,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歧视职业学校毕业生,初中生觉得上职教学校没有出路,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升入普通高中没有希望,就早早退学打工。很多农村籍普通高校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有些则回到了家中。在这种形势下,“读书无用”思想滋长起来。

其二,一些地方政府对辍学问题不重视。虽然《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但多年来地方政府对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帮助离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对贫困学生的救助比例低,政府拿不出有效的控制流失措施,往往只要求学校对贫困生实行减、免、缓等政策。

其三,法律意识淡薄。由于政府和学校对《义务教育法》宣传还不够深入,社会上有法不依的现象仍然存在,许多农民、甚至干部不知晓不让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

其四,由于升高中人数有限,竞争激烈,学校压力大。学校、教师不可避免地尽可能利用空闲时间上课、辅导,导致部分学生不堪重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学、畏学情绪而辍学。学校以学生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教师更是把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视为自己评优选先、晋升晋级的重要条件,因而在教学中急于求成,高强度训练,延长晚自习时间,学生则无法承受过重的负担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教师中有的教法陈旧,有的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做细致的调查了解,不做正面引导和鼓励,一味批评指责,甚至把学习较差的学生视作班级的累赘,从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成了流失生。

二、控制学生流失的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问题,应该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进行有效预防和解决。

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作为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参与这项关系到民族素质提高的伟大事业中来,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是充分利用影视媒体、墙报、黑板报、印发宣传单、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营造一种全社会关注义务教育的氛围。二是党政组织要大力支持,将控制学生流失与领导的业绩考核和晋升奖惩挂钩,把控制学生流失当重点工作来抓。三是广泛开展“献爱心”捐资助学活动。捐助活动要由政府发起,救助不能仅限于校园内或教育系统内部。对经动员返校的学生,要及时对他们帮扶、补课,从生活上加以关照,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学习。

篇9

关键词:农村乡镇小学;教学途径;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生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德育以及全面发展的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新课改后,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但是农村乡镇小学中却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转变农村乡镇小学这一教学现状,我们深入探讨了《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实现途径和方法,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1、提高对《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重视度

要想大力加强《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使该课程能够进入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农村乡镇小学需要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成为学习中的朋友,积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小学生平等自由的交流和沟通。当学生们生活学习中遇到了难处,老师要及时帮助小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和困难,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面对一些困难时,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的逃避,要勇敢面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小学生多多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亲身体验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学生有着善良正确的道德观,但在生活中可能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使得小学生内心产生极大地困惑和矛盾。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跟小学生讲道理、说结论,而是要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具体实践中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只有对《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予以充分重视,才能充分发挥该课程强大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的推动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2、与农村乡镇小学的实际相结合 突出德育教学特色

2.1、加强爱农村、爱劳动教育

我们要在《品德与社会(生活)》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将爱农村、爱劳动的理念融入到课本知识中。举例来说,在学习《我的劳动感受》这篇文章时,我们采用类比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并让学生针对参与劳动的感受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农村的品德。

2.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品德与生活》的课本知识,提高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度。比如在上《春天的种植》这一课时,要在备课时准备好多媒体课件,主要内容是关于农事生产的相关知识,在宏观上对学生进行农技知识的教育,并组织学生围绕“种子发芽”进行课堂大讨论,结合相关事例对学生们的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积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科技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3、晓之以理与导之以行相配合进行德育教学

《品德与社会(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讲述各种道理,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行动起来。比如在学习《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小节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对待残疾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将优良的品德落实到位。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帮人助人的良好品质。

3、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开展德育教学

农村乡镇小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探索出了一种明理激情导行模式的教学途径,该模式主要以传统讲解模式为基础不断演化出来,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中较为适用。明理激情导行模式主要以教师作为主导,并通过直观展示、课堂讲解、阅读课本以及行为评价、情感激发等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理解和掌握,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在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比如在学习《我送老师一支花》这一课时,老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真实体验,表达自己对教师自己的情感等,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心中的老师,从而实现学生与老师情感上达到的共鸣,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行为爱戴和尊敬老师,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4、结语

农村乡镇小学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中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不断进行改进和弥补,使得农村乡镇小学的德育建设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篇10

关键词: 学生管理 班级管理 差班管理

最近,我校单招办在第一次月考后,将月考成绩的前42名学生抽出组成A班,其余学生分成两个平行B班(其实就是差班),11级也同样根据月考成绩分成A、B两个班级。因而接手B班的班主任,必然将面对许多伤脑筋的问题。如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经常违反纪律,还有自卑、任性、暴躁、逆反等心理问题[1]。作为负责班级管理的班主任,怎样对自己管理的班级尽职尽责尽义务,才能够让每一名学生都身心健康、茁壮成长呢?

一、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对于差班的学生,班主任应以身作则,做表率,用自己的品质去感染学生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至高无上的,尤其是班主任,孩子们会把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如果班主任能适时适地加以引导,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二、关爱善待每一位学生

作为班主任,尤其是差班的班主任,我们要用宽大的胸怀和真诚的关爱去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信任与关怀。要像妈妈一样爱班上所有的孩子,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被关爱与善待。而班主任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地幸福和自豪,都会给他成长的动力。

三、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

在班级管理中,让每位学生都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2]。B班学生尤其需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给他们信心,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若干类别管理小组,实行分工负责制。比如可以实行量化打分制,即把教育要求和行为规范的内容量化成一定的分值,然后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一对其进行考核测评,以达到强化学生意识、培养学生习惯、遵守学校纪律、形成良好学风、净化班级环境的目的。要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律、自制、自信、自主的良好品质[3],让学生感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体现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方向原则、全面原则、情感原则、疏导原则、民主原则和表率原则。是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在班级管理中的一种体现。

四、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并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这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形成良好的班风非常重要。因为真正触动学生的往往是集体的舆论,学生最不愿意的就是他在班级中的形象受损。因此,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从而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

五、根据差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差班的学生可分为四类:智力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反型。要对学生进行摸底分类,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智力型的学生,班主任应顺着他们的思维规律,多采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和心理特点,还要不定期地多挖掘他们的成功点、闪光点,让他们在赞叹声中不断进步;对于懒惰型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多用开导、鼓励、肯定的教育方法,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散漫的不良行为;对自卑型学生,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用“爱”的力量抚平他们内心的创伤,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对于逆反型学生,要了解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设法消除他们的敌对情绪,给予他们信任和帮助,采用谈心的方法感化他们。

不管是哪一类学生,都要密切和家长联系,多交流,家校合作公共努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提高班级的整体素质

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班级的具体管理者,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为顺利推动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1.要抓好学生的“德育”。成人先成才,要教育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等。要让他们仪表大方,语言得体,举止文明。

2.要注意身教重于言教。言行一致是班主任特别要具有的美德。班主任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如果班主任嘴上说得很动听,实际上做的是另一套,那换来的将是学生的蔑视。

3.班主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开朗的心胸、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平衡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进行班级管理。在班级的管理中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真诚相处,真心交流,讲民主,不搞专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4]。

4.要注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根据B班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充分利用每天下午的自习课开展硬笔字练习、英语单词背诵默写、演讲比赛、美文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瑜华.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转变[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姜玉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职业学校德育的实效性[J].考试(教学管理),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