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员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9 08:5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格员履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格员履职报告

篇1

一、监区警务网格化管理的内涵

1、基本涵义。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项信息组织和处理方式的革命。监区警务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网格化管理的借鉴、迁移和延伸,即以网格警区为基本管理单元,依托信息管理平台,囤警网格,建立起“权责明确、条线清晰、节节相连、分工合作、责任到人、覆盖全面”的值勤模式,实行“定格、定点、定人、定责”,通过强化单元网格的巡查防控,加强值班民警对监区的管理能力,对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反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和解决,从而有效掌控管理区,压降罪犯违规率,提高改造绩效。

2、理论涵义。效能是管理的逻辑起点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根本特征。监区警务网格化管理,即以警务效能为导向,彰显三项特质:一是职责细化到员。优秀的管理者 + 无所事事的员工 = 管理事倍功半。这一公式揭示了“人尽其责,各尽所能”的效能管理真义。按照江苏监狱系统执法标准化的要求,监区现场带班须要1名带班领导,2-4主副班民警,1-2名以上机动班民警。针对每班警力增多,而分工模糊,职责过粗的状况,每个警务网格可设“四大员”(狱情信息员、监管安全员、教育矫治员、劳动管理员),实行“区”“格”划分,“警”“员”挂钩,建立“网格民警职责分工图系”,从顶层设计上保证效能管理到位。二是警力优势互补。配置网格警力,贯彻“能岗匹配,结构互补”的理念,注重年龄、经验、能力、性格、心理特征等因素的有机合成,网格组织具有协调整合工作目标与个人需求关系,发挥“互补聚力增效”的功能。三是运作规范高效。践行现代警务理念,以信息化推动网格化管理,实现值勤流程再造。围绕岗位目标责任制,构建“效能矩阵”:在每个值勤环节上列出责任人,将单元、工序、名称与履职具体内容、要求、目标、责任人合在一起;在现场管理、业务处理、功能协调等方面确定统一规则,实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失职追究制,推动实现工作跟着规范走,责任跟着履职走。

二、监区警务网格化管理的模式

“安全来自监区、效益出自车间”,监区警务网格化管理无疑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其模式要凸显“管区网格化、用警集约化、执法规范化、反应灵敏化、考核信息化”的效能管理特征。

1、网格化设置警区。押犯监区按照生产型和功能型监区,合理设置网格警区。以试点监狱为例,生产型监区按照生产特点、厂房布局和罪犯构成,原则上每条生产线为一个警务网格,每个监区设4-5个警务网格,分别为__监区第x警务网格,每个网格区域 60名左右罪犯(不同网格区域罪犯可统一制订不同的标识)。功能型监区按照不同的功能性特点、监管区域和罪犯构成,合理设置警务网格。如后勤监区以罪犯的工种、改造任务和劳动场所作为划分依据,分为菜组、烧制、服务、水电维修、瓦辅、卫生等 6 个网格警区。遇有监内维修和基建任务,须建立临时网格。

2、集约化配置警力。在试点实验中,每个网格警区按照“1+1+4”配置警力,即:每个“网格”由1名挂钩监区领导、1名网格长、4名网格民警组成,网格民警分别担任狱情信息员、监管安全员、教育矫治员、劳动管理员,“网格四员”在业务上由监区条线专职民警指导。监区在班次安排时,每个网格安排一名民警在班,“四员”相互错开,保证同一班次中“四员”齐备。在带值班时,“四大员”承担当班期间全监区的相应职能,以实现防控“零距离”、管理“全覆盖”、诉求“全响应”。

3、规范化定置职责。按照执法管理标准化、监管安全精细化管理等要求,细化网格内岗位职责、责任制度、岗位规范和工作流程,并将之统一制板上墙、设栏上网,予以明示,使民警形成清晰的时间化、标准化和程序化概念,力求“岗位零隐患,制度零折扣,执法零缺陷,履职零差错”。挂钩监区领导,对警区负直接领导责任,负责调配当班警力,合理布置任务,协调处理值班时各项事务。网格长,专司警区的监管、改造、生产和民警管理工作,由其提出网格内罪犯考核、奖惩建议,提出网格内民警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建议。网格民警,履行带值班职责,严格落实直接管理和“走动式”管理,同时,狱情信息员负责当班信件收发、亲情电话复听监听、视频监控回放、重点人员动态排摸等项工作;监管安全员负责当班监管设施、重点部位、劳动工具使用管理和检查;教育矫治员负责当班罪犯主题教育、矛盾排查化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劳动管理员负责当班生产组织、现场管理、安全生产等项工作。

4、灵敏化处置狱情。根据网格内出现问题的易难、轻重、缓急程度,分别制定处置流程,第一时间介入,迅速妥善解决,避免问题发酵升级。对一般性狱情,网格民警负责现场处理,做好登记记载;对需协调的狱情,网格民警现场受理,并向监区值班领导汇报协调处理;对突发性狱情,网格民警立即报告监区值班领导,监区值班领导组织紧急处理,网格民警现场跟踪;对需审批报告的狱情,网格民警负责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向网格长报告,由网格长报监区领导审批,遇紧急情况,由网格民警直接向监区领导报告审批。

5、信息化明置考核。试点实验中,监狱在内网设立监区警务网格管理信息平台,分为通知通告、每日一记录、每周一汇总、每月一评比等四个栏目,分别按照监狱、党总支部(公司)、监区设定管理进入权限。监区由每日值班领导将当班期间网格内考核情况录入系统,主要有:网格民警履职及分管工作完成情况,各网格警戒设施与劳动工具检查情况,重点人头及内控对象表现情况,罪犯改造秩序情况,个别教育及心理矫治情况,及时排查出的隐患问题情况, 生产进度及产品质量完成情况,被监狱或督察组查到的问题或通报表扬情况,视频督查检查情况等。监区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对所属网格的具体考核办法,监管安全方面参照监狱 4A 等级评估考核办法,生产劳动参照公司生产管理办法,对民警及时兑现考核,各监区每月对所属网格进行排序考核,监狱则常态化开展“复线”督查考核。监狱根据考核结果,对网格动态性划分等级,科学规范地兑现绩效考核,以此警示和激励网格单元深化整改,推进工作,并且考核结果与每月值勤标兵评比挂钩,每年开展评比表彰优秀网格、优秀网格长活动,优先提拔担任网格长的科级后备人才。

三、监区警务网格化管理的实证

在“建设现代监狱、推动领先发展、服务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将网格警区作为监狱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从根本处强化效能导向,对深化现代警务改革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验证明,网格化警务管理较之粗放型监区警务模式,更能体现“集约、规范、精细、效率”的效能管理原则。

一是由单兵值勤向协同值勤转变。在同等警力状况下,传统监区警务模式中的民警各自为战,分工不清,职责交叉,效率低下;而网格化警务模式,则有效地整合了警力资源,横向取长补短,“四员”联勤配合,纵向条线分工,“四员”各司其职,实现了警务效能的叠加增长。网格化警务的协同优势在于警、格、区“同心运转”,围绕监区的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下达到网格、网格民警,作为网格民警不能孤立地履行包干、包教、包管理的职责,要有“一盘棋”思想,还得依靠挂钩监区领导、网格长和同班次其他网格民警的支持、配合,使个体履职与网格、监区的运行节奏合拍,岗位目标与整体目标相一致。

篇2

2009年初,连云工商分局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随着“两费”停收、公务员实施阳光工资等重大变革的落实到位,“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已经成为困扰基层工作的重要难题,原有的公务员绩效考评越来越不适应基层转型的需要,制约了考评的实际效果。

一是内容笼统、标准模糊的考核指标体系削弱了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现行公务员考核的内容主要有德、能、勤、绩、廉五项,从表面上看,是对公务员综合性的全面考核,但是,这种考核过于笼统,许多属于主观思想动态的内容在实践中无从把握,缺乏可操作的准则;其次,考核不具有针对性。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职业特点的公务员,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其要求自然也不相同,而现在的考核指标缺乏针对性,千人一面,考核难以客观全面;此外,这五项内容都是些原则性规定,没有具体、量化的考核标准,考核要注重实绩这一原则无法落实。因此,考核中更多依赖个人的理解或感觉,增加了考核的主观性甚至是随意性,大多只能是评印象打分,由此得出的结果也是估算的、模糊的,削弱了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

二是形式单一、机械化的考评模式难以体现真正的绩效情况。原考评方式对公务员的考核多以静态的为主,每年由公务员个人填写年度考核登记表或述职报告,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然后由主管领导作出评鉴意见。这种方式随意性大,被考核者在填写时也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业绩或说些大而空的套话,定性陈述多,领导者也大多作出定性评价,并未针对被评价者的岗位要求作出能力和实绩的具体评价,因而考核就成了写工作总结,对提高个人能力和组织绩效的作用不明显。此外,这种考核模式没有和日常履职情况有效衔接,只是在年终时,凭着记忆回想一年的工作。这样的考核方法,不但不能体现真正的绩效情况,而且会导致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起不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不利于对公务员的管理,也难以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是考核结果实用性不强,以考核提升履职绩效的内生动力不足。考核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考核评定优劣、奖优罚劣,从而推动工作的开展。由于现行考核机制存在的弊端,考核的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很难发挥应有功效。不少公务员抱着只要称职就行的心态,对是否评优并不十分看重。此外,由于考核结果与工资、职务的晋升关联度不强,也削弱了一些人评优的积极性,甚至一些部门,为了避免矛盾,实行轮流坐庄,考核由管理手段蜕变成安抚工具。同时,由于公务员退出机制的不畅,除非违法乱纪被处分,很少因为履职绩效差而被评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一些单位碍于情面或不想得罪人,对于表现不好的也不予以深究,还是评为“称职”。考核没有任何影响力,使人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久而久之,公务员的考核产生了形式主义的弊端,难以起到奖惩激励作用,影响公务员履职尽责的动力与激情。

连云工商分局通过探索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以公务履职记分卡为载体,从明确岗位职责人手,强化效能督查,实行履职记分,最终以全年积分评定等次、兑现奖惩四位一体新的绩效考评机制。

所谓公务履职记分制,是指根据公务员岗位履职内容和要求,设定相应的扣分和加分标准。通过日常履职情况得出相应的分值,以年终累计分值的高低对公务员考核等次进行综合评定,并据此实施相应的奖惩。

1.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履职标准依据。开展履职记分绩效考评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职责明确、标准清晰的履职标准依据,即首先要明确应该干什么。才能评定干得怎么样。国务院“三定”方案虽然对工商总局的职能作了原则界定,但对基层工商部门岗位职责的设定一直缺乏明确的标准说明,导致基层部门事权集中但职责模糊,履职的标准及好坏缺乏评价的基础和依据,绩效考评难以有效开展。

为此,根据工商业务职能和日常工作要求,连云工商分局结合自身实际,在涵盖对公务员五项考核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出台了《岗位职责说明书》。首先将对公务员的普遍性要求如政治、业务学习、作风纪律、宣传调研等整合归类为公共履行部分,将不同岗位的履职要求归类为业务部分,避免了大而全的空泛,重点突出对履职绩效的考核。二是根据不同的岗位、职务,设置了36个岗位职责说明。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明确基本工作量和工作要求,做到定人定岗、职责明确。三是签订履职责任状,明确了每位同志的履职内容和标准,传递了责任与压力。四是将上述内容纳入到每位同志的履职记分卡中,为记分考核提供了依据。

2.设置公务履职记分卡,建立绩效考核载体。为使绩效考核有一个简便易行、公开公正的载体,连云分局设置了公务履职记分卡,制定《公务履职记分考核实施办法》,对在编在岗的全体人员实施记分考核。

(1)将履职内容、标准分值化。公务履职记分卡设置常规工作履职状况、重点工作事项推进效果、工作目标进展情况以及作风纪律执行情况、亮点贡献和民主测评六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记分标准都予以明确。对履职说明中的公共部分严格按照公务员考核要求,统一标准设定分值,在业务部分则根据履职内容的重要性、难易程度以及对不同层级人员的分工要求设定相应分值,做到客观公正。

(2)根据责权对等原则,设立履职效能系数。根据岗位职责、权能及被督查的频次设定效能系数,扣分值乘以该系数为纳入记分卡的分值,以上不包括作风纪律扣分项和加分项。履职效能系数的设定,使考核计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3)在记分的程序上做到简化易行。记分考核分为个人自评、部门自查、组织督查等形式,总体上借鉴交警部门对驾驶证的记分办法,采取以扣分制为主、加分制为辅的原则,即在诸多的考核内容要求中,只对问题项进行扣分,对个别有突出贡献项目进行适当加分。同时。为了体现民主公开,也设定了一定民主测评分值。

(4)在加、扣分的执行上,强化效能督查的作用。效能督查的主要内容是常规工作、重点事项、目标推进以及作风纪律,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履职记分卡规定的分值予以加、扣分,得分情况每月按时公布。此外,对扣分有异议的也设定了申辩的程序,不仅方便了考核的操作执行,也实现了公开透明,并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5)强化履职记分结果的运用。分局将全年履职记分的累计积分作为评定考核等次的依据。公务履职记分卡设置基本分值为100分。优秀公务员在总分达到90分以上的人员中确定;称职公务员在总分达到80分以上的人员中确定;基本称职公务员在总分70分以上至80分之间的人员中确定;不称职公务员为70分以下的人员。增强了考核的公正性、真实性,也有效避免了考核

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3.开展效能督查,建立日常履职监督机制。履职记分绩效考评的目的在于促进履职到位,促进职能到位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抓好督查。为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履职绩效,分局制定了《效能督查办法》,全面实施效能督查,建立日常履职评价监督机制。

实施效能督查的过程中,分局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整合职能,成立效能督查办公室。将过去依附于办公室的职能独立出来,同时整合纪检监察的职能,监察室主任兼效能办副主任:二是实行立项督查与常规督查相结合的动态督查。对阶段性重点工作通过立项申报的形式开展督查工作,对常规工作履职状况以及作风纪律执行情况等则随机开展督查,督查工作贯穿于事中、事后,通过督查立项、任务落实、实施督查、督查催办和问题整改以及督查通报等形式,在动态中把握履职状况;三是强化督查结果的运用,督查结果作为考评记分的主要依据,实现以督查促进人人充分履职尽责的目的。

新的履职记分绩效考评体系实施后,分局与全局69名同志签订了《岗位职责说明书》,分局专门成立效能办,会同相关业务部门实施效能督查72批次,共下达《督查立项通知单》16份,临时性督查8项,督查内容涉及四大类24项重点和常规工作,通过督查,发出整改通知15份,先后对47人次问题责任人进行了通报扣分。有2名同志诫勉谈话,2名提醒谈话,1名被免职。另有47人在亮点贡献方面得到了加分,成效逐渐显现。

1.履职尽责意识明显增强。推行公务履职记分制,实施记分制督查。将督查结果与个人的绩效评定联系起来,解决了过去考评督查与个人的绩效评定挂钩不足,压力难以传递到具体责任人的问题。通过签订岗位职责说明,每位同志都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履职标准。许多业务能力低、工作责任心不强的同志开始认识到如果不认真学习,提升技能、扎实工作,履职不到位累计扣分达到一定分值就将被定为不称职,而两年不称职将退出公务员队伍。改变了过去许多人认为只要不违法乱纪就不会被评定为不称职的思想,责任、压力明显增大。

2.队伍活力得以有效激发。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公务员的奖惩、升降和工资待遇,充分发挥了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使奖优罚劣的考核功效得以实现。不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履职尽责,争先创优的工作激情与动力。

3.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服务态度明显改善。实施绩效考评后,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督力度加大,全局人员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公仆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效率、服务态度明显改善。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了个人的职责,各项任务都各归其主,过去互相推诿、等靠拖的现象大为减少。对工作任务全局人员都能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按时完成,工作节奏明显加快。效能督查中对群众反映服务不好的行为要扣分,因此促进了干部职工改善服务态度,优化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4.规范了行政行为,推动了廉政建设。通过实施绩效考评,强化了内部和社会监督,把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有效的纳入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改变了过去办人情案、收人情费、发人情照等现象,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同时,加强对全局人员的日常监督,及时发现不廉洁行为并记录扣分,从而有效前移了反腐败的防线,促进了廉政建设。

创新履职记分绩效考评机制的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是强化公务员队伍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基层工作转型、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突破口。在全面实施履职记分绩效考评制度中。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重点环节。

第一,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突出定量考核。把对公务员年度考核的评价建立在定量测评分析的基础上,依托测评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确定出总的定性评价结论。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是对考核对象进行的多要素、多侧面、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充分发挥定性与定量两种考核方法的整体效应,考核结果比较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在连云工商分局的绩效考核中,明确了岗位职责,对基本工作予以量化,对日常考核考评也实行量化打分,提高了定量考核的程度。定量考核由于测评标准客观、统一、具体,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考核人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

篇3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遵循“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社区属地监管”和“属地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坚决落实“管行业(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牢牢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通过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促使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得到层层落实,确保全街道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体系始终处于有效运行状态,切实提高全街道安全生产监管的实效性,有效地遏制较大以上事故,预防和减少一般事故。

(二)工作目标。通过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对全街道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体系进行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细分,促使全街道各社区、有关部门认真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社区属地监管”和“管行业(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切实履行好各自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的精细化;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建设,为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持,不断提高整体监管效能,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的信息化管理。

(一)细化安全生产责任网格划分。全街道安全生产网格划分坚持条块结合的原则,建立办事处(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相关部门)、社区、生产经营单位三级网格。各社区、有关部门也要合理划分确定各个层级的网格,落实到每一家生产经营单位和点位,切实做到工作到人、责任到位、奖惩分明。

(二)科学、合理进行网格化责任分工。各社区、相关部门要将管辖范围内的每一家生产经营单位和点位的监管责任落实到每位联系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身上,确保责任落实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在进行网格责任分工时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和“一岗双责”的原则,并结合本社区、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确保网格责任分工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进一步明确岗位工作职责。街道负责提出党工委、办事处、安全生产分管领导、“一岗双责”分管领导、街道安监办及“一岗双责”监管部门和社区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意见和考评办法,各相关单位要参照街道相关岗位职责自行制定本部门、本社区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

(四)落实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各社区、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奖惩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认真履行职责,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予以表扬奖励。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要及时提出批评,问题严重的,要采取组织措施,导致事故发生的,依法严格追究责任。

(五)加快推进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各社区、有关部门、相关单位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编制网格化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并正常运行,将辖区内所有监管对象纳入信息平台管理,并进行合理划分,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使所有信息均可定量、定性并定位到单元网格中。同时建立信息平台的动态管理制度,定期对信息平台进行维护,对各类监管信息进行及时更新,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使信息平台高效运转,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在安全监管中的技术支持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调整以街道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社区、有关部门、相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且有专人兼职,建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靠上抓,责任人员全面抓落实的工作落实机制,确保本单位网格化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篇4

一、工作要求

(一)组建街道应急指挥部

整合街道原有各类应急指挥机构(包括安全生产、消防、森防、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救灾等),组建以党政正职为总指挥,分管副职为副总指挥,相关工作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综合性街应急指挥部,负责辖区内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消防、森防和防灾减灾救灾的组织、指导、协调等工作,下设办公室承担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同时街道组建应急救援队伍。

(二)建立社区、村应急管理机构

社区、村应急部门要加强对工作的领导。要制定应急工作预案,上报街道备案,要成立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以300居民为基本单元划分为一个网格,与平安建设网格制相结合,做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消防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三)提升人员素质

要加强对社区、村应急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急救援队伍队员和应急管理网格员的业务培训,使每名应急管理人员做到《实施意见》明确的“五知十会”:知道应急管理的相关法规,会排查隐患、会登记造册;知道防灾减灾的基本要求,会辨识风险、会监测预警;知道灾害救助的政策规定,会统计灾情、会核查灾情;知道应急救援的基本常识,会初期处置、会组织疏散;知道信息处理的基本方式,会接报信息、会使用应急管理信息平台。不断提升社区、村应急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二、实施步骤

社区、村应急管理机构组建工作11月份启动,12月25日前全面完成。具体工作分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11月20日—11月26日)。深入学习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论述,成立领导小组,研究落实《关于加强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明确具体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及责任措施,召开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改革动员部署会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上来。

(二)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阶段(11月27日—12月10日)。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社区、村完成应急管理机构组建、职能划转和人员转隶工作。通过统筹使用行政、事业编制人员或公益岗、社公岗等办法,在现有专职安全监管人员的基础上,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实际需要等实际情况,配足配强应急管理工作人员。

(三)验收阶段(12月11日-12月20日)。由街道组织对社区、村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完成情况验收,并形成验收报告逐级报送。

(四)整改提高阶段。(12月21日-12月25日)。各社区、村针对验收提出的问题,认真组织整改,切实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社区、村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大应急”角度出发,做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大网格化治理力度,形成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新应急管理格局。

篇5

金美凤,海宁市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自2007年首次当选人大代表,因其舍我其谁的担当和尽心尽力的履职,不仅成了选民心中完美的“代言人”,也成了同级其他人大代表履职的“榜样”,还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当了10年人大代表,领衔提出议案建议71件,截至目前,已解决或基本解决68件,提出率和解决率在同级人大代表中排名前列。

在新常态之下,新一届县乡直选代表该如何履职?有人认为,代表就是为选出他的选民服务,也有人认为,代表不仅要立足选区,更应跳出选区,用更高更广的视角,更多的手段去履职。面对新常态,海宁这位人大代表的履职实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为我的选民代言

“我是选民选出来的,不为他们代言,何谓‘代表’?”在金美凤看来,自己的背后是11000位选民,为他们履职是自己的法定职责和本份所在,因为身兼代表与社区负责人双重身份,因为来自基层,所以她的履职也在基层,老人、孩子、病人、城市环境、城市管理是她关注最多的。

10年的履职让金美凤最大的感悟是:对于直选代表,履职不能仅限于“提建议”,还得为自己所提建议找支撑。而她的“支撑”往往源于她自己的实践。2007年海宁市刚提出“居家养老”概念,金美凤所在社区正是全市老年人最多的社区,为此她决定在自己社区先行试验该养老方式,“有亲身经历,就更知道‘要什么、缺什么、怎么去完善’。”随后几年,金美凤每年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市政府推行居家养老提建议支实招,从服务设施落地、服务项目完善,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如今,9年过去了,海宁社区养老成功化解全市90%以上老人的养老难题,由代表建议催生的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每月15日是金美凤所在选区的代表接待日。每次接待选民时,她都比其他代表多一项内容――向选民汇报履职情况,重点汇报选民反映问题的办理情况。80岁的范仲元反映,最近新调整的公交路线比原来不方便了。为此,她带着老范坐上公交车去“体验”了一下,Y果发现沿线中转车变少了、停靠点变少了、线路绕远了。这些问题她即时向交通部门作了反映,第二天交通部门反馈因中途有工程才临时调整了线路,两个月后线路便可恢复正常。10年里,金美凤从不缺席代表接待日活动,还走访了所在选区的每家每户,共收集到问题建议300多件,目前已基本得到解决。

“我们平时都喜欢找她帮忙,能解决的,她一定会尽早给我们回音,不让我们一直等一直等!”这是选民对她的评价。

“她总是会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经常来不及吃饭,所以我们变着花样给她带过来,监督她把饭吃好。”这是选民对她的另一种褒奖。

我为海宁的市民履职

“走出选区,我还是海宁市的人大代表,海宁市民的事就是我的事。”在金美凤看来,作为代表不仅要立足选区,更应跳出选区,用更高更广的视角去发现问题,维护本级百姓的切身利益。然而,人大代表履职也会遇上瓶颈,特别是当信息资源不足时。为此,2012年,金美凤玩起了微博微信,成为海宁市首位实名注册的人大代表,她的履职也接入了“互联网+”:“执行代表职务,需要大量的调研做基础,当自己的眼、耳、手、脑不够用时,就要想办法加上别人的。好在现在工具多、平台多,只要会用,不怕没信息,掌握得越多,履职越有底气。”翻开金美凤本届五年的履职档案,参加人大或政府的各类座谈、征求意见等活动26次,医疗、城建、新居民、养老……她的调查报告和发言材料总能点到政府最短处、百姓最想处。

在金美凤的近万名微博粉丝中,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一有问题就“@”她。吴瑞鸣说:“上次发现海宁蒙努大桥下人行道的路灯不亮,就‘@’金美凤,她马上就转到供电局的微博,结果两天后供电局就派人换上了。”

“职能部门在哪里?河里的浮萍又不能做菜吃,为什么金家浜河道还没有专人负责打捞?”“塘南东路群利小区门口水管爆裂,是不是因为流的不是自家自来水,自来水公司就不管了?”……金美凤的微博言语犀利,常令一些政府部门负责人颇为难堪。“有些人认为我生性泼辣,有了微博这个平台更是‘无法无天’。但提出促使政府部门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建议,是我们人大代表的责任。”对此,她理直气壮。

“五水共治”之初,借着人大代表的公信力和网络的力量,金美凤拉起了一支“网络治水监督团队”,通过手机随手拍,在微博发起了曝光海宁黑臭河行动。她在线上收到博友爆料后,马上反馈相关部门去实地查看,并督促其解决相关问题。从许村到袁花,再到丁桥,直至整个海宁,一条又一条的黑臭河,在社会各界力量的联动下,得到了整改。在代表监督已治理的河主题活动中,金美凤不仅自己认领河道、监督治水,还通过博友认领河道的方式,引导博友和市民积极投身到全民保水、护水、治水的行动中去。在这个300多人的团队里,有她的选民,有海宁市民,还有各级人大代表,他们分成18支监督分队,分布在海宁市各个镇、街道,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网格化监督网络。

后来,金美凤还将这支监督团队延伸至嘉兴地区各县、市、区的人大代表和博友:“因为水是流动的,治水自然不能单打独斗,可以利用网络,联合周边力量共同推动整个嘉兴地区的治水工作,开创区域联动网络治水新模式。”

我与市长、局长互相“@”

10年的履职,让金美凤切身感受到,人大代表与政府其实并不对立,当一些选民与政府部门之间就某些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人大代表往往能很好地发挥“剂”作用。

这不,2016年以来,金美凤在每月接待选民时又“拉”入了新成员――政府部门负责人。在代表联络室里,代表、部门负责人与选民面对面沟通,既澄清误会,也接受监督、听取意见,当面受理、即时解释。如此一来,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少了“火药味”,多了“人情味”。

“‘五水共治’以来,环保局长经常@我,要求帮助跟踪已摘帽的河的后续治理情况,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仔细想想,正因为大家目的一致,都想把事情做好。”金美凤认为,当政府部门感觉到代表不是在挑刺,而是实实在在地为选民,为城市发展办实事,便会主动向代表抛出橄榄枝。

“特别需要这样的问题反映方式和监督方式,我们正与金代表联系开通城市管理方面的监督通道。”金美凤的这个“网上联络室”引得海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赵亚锋上门来“洽谈业务”。 在与金美凤互相关注的微博里,有海宁市的很多局长、副局长和一些乡镇的书记、镇长,甚至还有市长、副市长和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等。

海宁的南关厢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可由于缺乏系统保护,该街区内房屋破败不堪。为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2008年海宁市政府决定对南关厢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修缮。历时5年,南关厢终于还原了历史风貌。然而,细心的金美凤发现,连通南关厢的一座拱桥没有残疾人通道,管理人员说是为了保持历史原貌,但她认为从关爱残疾人的角度考虑,让残疾人多一个休闲场所,改建一个残疾人通道很有必要,她马上“@”了海宁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副市长觉得金美凤的想法很有道理,立即要求城建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论证。结果,不到一个月,这座桥上就新辟出了一条残疾人通道。

篇6

            站南在2018年一季度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中,积极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部署,针对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在着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

一、第一季度工作推进情况:

1、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各级执法队伍人员公仆意识明显提高,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要求全面落实到执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执法环境明显净化。

2、营商环境规章制度更加健全,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整治、查处措施更加有效,营商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3、站南广场及周边市容管理常态化。

(1)在区执法局大力配合下,对站南五交化区域背街巷乱堆乱放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从根源上清除五交化区域安全隐患。

(2)联合铁路消防和蓝鲨执法人员,对站前商家店铺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增强商家安全意识。

(3)对胜利广场、宏孚商务酒店、渤海明珠大酒店等11家企业单位进行垃圾强制分类,并跟踪督导,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利用站南广场广播系统等资源积极开展垃圾强制分类社会宣传,强化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

(4)主动报告2017年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5)联合发改局对火车站周边饭店、商户明码标价情况进行检查,进一步提高了辖区的文明指数。

4、 为优化营商环境,站南开展加强机关工作纪律活动。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在活动中,重点查处了在岗在位、迟到早退、履职尽责等情况。 通过此次整治活动,机关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第二季度工作计划:

继续强化市容管理,树立文明的城市形象。

1、继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质量。

2、积极主动认真处理益治理平台、智慧城管、网络诉件的工作。

3、协助胜利广场硬件的改造及周边整治。

4、协助执法局对站南周边广告牌匾集中整治,做到整齐划一。

5、在站南重要路段建立“路长制”和“网格化”管理相结合的日常城市管理模式,全面强化主要路街、重点路段市容环境综合管理。

6、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建立健全文明城市长效机制。

篇7

一、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风险

(一)体制性风险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依《食品安全法》实行分段管理体制,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指导下,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各尽其责。但由于职责划分比较原则,各部门间存在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监管不力、效率低下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监管的效果,而且也增加了监管部门的行政风险。例如,对无照经营餐馆的治理,按照有关规定,应予以取缔,但在实际工作中,因涉及部门众多,工商部门无权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统一行动,造成此类问题难以解决。但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工商部门必然承担不作为的行政责任。

(二)行政许可风险

《食品安全法》和《实施条例》规定,在食品流通许可与食品生产许可、餐饮服务许可以及食用农产品监管之间仍存在界限界定不清,而各地区未能及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导致各职能部门对相关许可对象与范围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分歧,对一些职能交叉、界限模糊、职责分工不明的许可对象都因怕承担责任与风险而不予办理相关许可证。比如,现场制作类的小作坊、小商贩的行为既涉及生产又涉及销售,其前期的许可既涉及工商机关又有其他相关部门。在市场中一些原本证照齐全的商贩,如今却要面临卫生证到期后无法取得新的相关行政许可,造成实际上有照无证的现象,工商机关也面临如何处理其已取得的营业执照问题。此类小作坊、小商贩的数量较大,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工商机关如果强加取缔将会对社区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也会引发经营者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激烈矛盾。如果不予以取缔,一旦上述领域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然会因行政不作为或监管不到位等原因被迫究责任。

(三)网格化监管风险

实施网格化管理后,每个监管干部都有一个监管责任区域,各工商所要在其管辖区域实现100%覆盖检查。然而基层工商机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监管任务重、人员少、问责严。以天津某工商分局下辖某工商所为例,该所共11名工作人员,要监管64平方公里的面积,4778家企业(其中386户食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食品销售种类繁多(一个中等规模食杂店就有近100种食品)、个体工商户个人素质差异、工商所人员少、任务重等原因,使得食品安全检查不可能面面俱到,食品安全监管难度较大。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一是在监管中未及时发现并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前置许可失效等违法行为,可能造成安全事故隐患,不利于公平竞争,危害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要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二是在监管中食品经营者索证索票制度未按要求落实到位,可能对发现问题的食品不能追根溯源,导致不能及时有效控制食品安全事故;若在监管中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进货查验及记录制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亦可能承担相应监管责任。

三是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未按法定程序进行登记、录入,未及时留存文书档案,以及发现的安全隐患未及时给予制止、上报并函告相关单位,可能导致监管失职。

四是对监管中发现的案源线索未及时上报、登记并向相关部门移送;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和隐患因素查处、指导不及时,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而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四)食品质量检测风险

一是技术性风险。由于现有的检测设备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不能熟练掌握应知、应会的有关食品常识,甚至在食品质量检测中仍在使用眼看手摸等传统检测手段,很容易形成食品质量检测结果不准的技术性风险。

二是社会性风险。对检测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处置不当,工商机关将面临被追究责任的风险。对于要求下架食品的监督检查不力,由于商家的素质不一,经常出现下架食品经过加工包装再次上架的情况:另一方面对必须销毁的食品,工商机关如不认真履职,落实到位,易出现不合格食品再次上市的情况,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三是公信力风险。检查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如果工商机关仅仅根据政府指令进行专项检查,不仅可能导致食品经营企业与工商机关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矛盾,而且极易降低国家公信力。

(五)执法程序风险

一是自由裁量权方面。依据法律规定,工商机关在食品安全的行政处罚中享有自由裁量权。作为一种法定行政权力,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但若随意改变行政处罚的定性、种类、幅度,大案小办、小案重罚或不予处罚;滥用裁量权,重责轻罚或轻责重罚,就会导致行政处罚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

二是证据收集、保存与运用方面。调查取证分为收集证据和查实证据,未按照程序规定依法调查、取证,就会出现遗漏证据、证据不实、证据未在处罚决定中记载等现象。如执法人员在一家超市检查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照片中只有场所、物品等,没有人员或参照物,根本无法证明这些违法行为发生地是哪家超市。现场拍摄的照片、录像不能说明违法的现场。有的办案人员只注重收集证据而没有利用收集的其他证据来相互佐证,也易造成证据之间存在矛盾,使得处罚决定不能成立。

三是文书送达方面。当事人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确定的义务必须以行政处罚决定文书的送达为前提。因此,处罚文书的送达对象必须明确。文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的,由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收到日期,并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是法人、经营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交其收发部门签收;本人不在的,交与其同住的成年家属或所在单位签收;当事人指定代收人的,交代收人签收。

二、监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理顺监管体制

在目前的行政架构下,优先的选择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五条第二款关于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的规定,健全地方立法,明确本地区食品安全办公室、质监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部门等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尽量避免原则性,增强可操作性,以解决诸如小商贩、小作坊无照经营的监管难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可以考虑的另一个选项是,改革食品监管行政体制,整合监管部门权能,借鉴深圳市机构改革的经验,成立以国家工商总局为主导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实施全程无缝监管,避免多部门分散管理造成的工作

漏洞和浪费资源,克服相互争权、推诿的弊端。

(二)完善网格化管理

一是加强监管,做好巡查记录。日常监管巡查是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良好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一个地区的市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监管干部应切实加强监管巡查工作力度。要严格按照市场监管职责和网格化管理规定科学划分监管区域,明确监管责任,细化巡查的考核目标和责任,科学合理的制定巡查任务,增加巡查的人员配置,保证日常的巡查能真正落实到位,把食品安全事件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监管干部一方面要熟悉网格区域整体情况。同时还要严格按照日常监管情况做好巡查记录。在日常监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以及涉及相关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做好收集、上报和请示,经过共同商议研究后再作出决定,避免导致执法风险。

二是加强对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违法行为的监管,做到监管工作留痕迹。将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违法行为查处工作纳入日常监管,做到责任到人。监管干部要准确熟练掌握网格内食品企业和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情况,对新增食品企业更要严格按照工商所网格化监管手册所规定的时限完成实地查看并做好记录,做到底数明、情况明,以备问责时能讲清楚。做到监管工作留痕迹,就是要将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违法行为的日常监管情况及时、准确地做好检查记录,保留执法痕迹,作为积极履行职责的证据。对食品安全监管严格按照“十查十看”标准,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因工作不到位或不履职而带来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风险。

三是充分发挥信用分类监管优势,实现差别监管、有效监管要按照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的要求,突出日常监管工作重点,看死盯紧高危风险类市场主体,随时知道它们在哪里,在干什么,有什么违法行为,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监管措施,以确保市场秩序安全稳定。

(三)规范行政行为

一是科学控制自由裁量权。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行政执法方式总体上强制性色彩减弱,行政执法方式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工商执法也应改变“执法等于处罚”的执法理念,对行政处罚过于倚重。这容易造成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滥用。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市场监管中要推行预警和警示等行政指导措施。对在市场监管中发现存在的违法问题要先予以警示;对警示后不予纠正且违法后果严重的行为再依法予以处罚,以逐步建立市场监管执法的综合机制和方式。在工商行政处罚实践中,积极与相对人进行对话沟通是落实听取意见制度、控制行政裁量权的较好方式。在听证报告、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者其他处理决定中应当将处罚裁量的情况进行充分表述,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从重行政处罚的,应当说明理由。

二是按法定方式和程序调取证据。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各类证据的提交形式调查收集证据,避免出现在现场检查笔录或询问笔录中只有1名监督员签字;使用证据登记保存未在7天内作出处罚决定:在发出行政处罚决定后,执法人员发现有些违法事实未调查清楚而进一步收集证据等情形。在执法办案中,办案人员要注重收集证据还要注意利用收集的其他证据来相互佐证,避免造成证据之间相互矛盾,使得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实践中,一线工商执法人员也总结了一些防范取证风险的措施,比如,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根据不同情形加以适用;在取证中运用摄像方式,摄录执法现场和周围环境,以此作为未来的执法证据;再如,在实施行政处罚中邀请公安机关配合,作为旁证,避免风险。

篇8

今天的会议是市局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农机安全监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下一步的农机安全监理工作重点,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依法监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刚才,大家听取了市的典型发言,传达了全省农机监理站长学习座谈会精神,并对如何深化平安农机合作社创建及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下面,我就推进全市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建设平安农机,全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市农机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为目标,以构建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十百千”示范创建为先导,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平安农机”建设活动,强化“六抓”措施,通过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开创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抓责任,把农机安全生产纳入了县、乡、村工作目标考核,层层分解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并加强与安监、公安、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齐抓共管的社会化管理机制。

二是抓网络,推行县监理站+中心乡镇农机监理中队+村农机安全协管员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了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三是抓样板,开展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市创建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农机安全生产示范典型,营造了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

四是抓规范,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提高了队伍素质,完善了装备建设,规范了执法行为,全面提升了农机监管能力。

五是抓源头,开展星级农机市场、星级农机维修点创建活动,加强了对农机销售、维修环节的监管,提高了农机产品质量和维修质量;开展组合式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了驾驶操作人员素质;强化年度检验,推广机械检测,提高了农机安全技术状态,有效减少了事故隐患。

六是抓整治,把小型拖拉机清理整治活动作为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率及驾驶员持证率的重要手段,深入持久开展,大大提高了农机安全监管水平。

目前,全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在册数分别达到12万台和11万人,农机“三率”始终处于全国、全省领先水平,莱西、平度两市分别被评选为国家级、省级示范县,17个乡镇被评选为省级示范镇,我视的执法体系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和拖拉机清理整治等多项工作得到了部、省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平安农机”建设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统一思想,认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回顾、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正确对待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2012年、2011年连续三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了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能力的要求;最近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又提出了强化农机安全使用监督管理,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的要求。省政府最近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农机部门继续开展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活动,加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公安机关和农机部门合作机制,结合不同农时的农机作业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对在乡村道路上行驶的无牌无证、违法载人、未检未审拖拉机及驾驶人进行检查处理。这既为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也进一步明确了农机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

二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法律依据得到逐步健全。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省出台了《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修改了《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农业部了一系列配套规章。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构建了统一、完整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法规体系,这既为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也对农机监理部门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发展基础得到充分保证。近年来,随着购机补贴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市农机化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农机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农机装备水平实现了新突破,全市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0多万台,农机化发展速度加快、领域拓宽,这既为抓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农机安全监督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加。

三、提高认识,明确网格化管理的目标任务

为适应新的形势,切实抓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扎实推进平安农机建设,根据市安委会《关于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的意见》和《2012年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推进方案》的有关要求,7月22日,市农机局与市安监局联合下发文件,决定在全市全面推行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最早应用于城市管理领域,是将基层执法单位管辖范围按一定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根据网格内工作量大小,配备适量的管理人员和装备,由网格队员全面行使各项管理职能。这种管理形式的意义在于将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

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健全监管体系,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基层管理,优化治理结构”的指导思想,以“一格三网九定”为总体框架,将网格化管理引入农机安全生产领域,旨在通过逐级地定责、立制和考核评价,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把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涵盖到农机生产、销售、培训、使用、维修等各个领域,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农机安全监管网络,构建覆盖全市、责任到人、职能到位、流程规范、运转灵活的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形成各司其职、相互联动、综合监管的工作格局,使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促进农机“三率”水平的稳步提升,降低农机事故率,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

四、突出重点,强化网格化管理的各项措施

实施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重点是落实“一格三网九定”。

“一格”,即全市逐级建立安全生产监管网格。按照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以行业管理为主的原则,以市农机局为主体建立1个一级网格;以各市(区)农机主管部门为主体建立8个二级网格;以各乡镇农机站(农业服务中心、农机监理中队)为主体建立若干三级网格;以村(居)、农机合作社和农机生产、销售、维修企业为主体,建立若干四级网格,在每一个网格内建立严密科学的监督管理体系。

“三网”,即通过建立健全管理网、监督网和信息网,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健全管理网,就是进一步健全以县农机监理站、乡镇农机监理中队(农机站)和村农机协管员为依托的三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农机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安全责任,形成“政府主导、农机主管、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制,强化政府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专项专业监管,突出对基层的安全监管,确保在各个区域内安全生产有人抓,目标责任有人负。

健全监督网,就是整合政府、部门、媒体、群众、行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有效的监督监察。一是从社会人士中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二是以新闻媒体为平台,在网络、报刊、电视上开设专栏,对农机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进行曝光;三是不定期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户和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民众呼声;四是设立专门投诉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受理群众举报进行有效监督;五是加强和完善行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并采取有效措施,使监督制度有效地运作健全信息网,就是依托市金宏网和农机化信息网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及时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行业标准,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及时传达给基层,同时对实施网格化监管的信息及时,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对存有违法行为和隐患的单位及时曝光,对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充分发挥数据库作用,实现安全监管的精细化和信息化。

“九定”,即健全各项制度,对基层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规范。其主要内容是:

领导定点。各级网格确定一名领导到下一级网格挂点,强化对责任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检查和指导。

全员定责。各级各类人员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岗位和个人,层层签订责任书,明晰责任主体,分解责任指标。

监管定位。根据职责分工,逐一明确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实施有效监管。

排查定级。根据隐患和风险的辨识标准,确认等级,确定治理方案。

应急定制。建立农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明确体制、机制和编制,落实队伍、装备、器材,强化演练,及时处置农机事故。

配置定量。明确各级网格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人员,落实保障措施。

培训定岗。对网格负责人和网格内从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信息定时。将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汇总上报,发生农机事故时按规定时限逐级如实报告。

奖惩定格。通过督查、检查、考核等形式,奖优罚劣,对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和完不成工作指标的,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和追究制度。

实行“九定”,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让最初的风险得到控制和消除。

五、加强领导,确保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成效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网格化监管,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监管机制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迫切需要。各市区要高度重视,切实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人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为加强组织领导,市农机局、安监局联合成立了由陈志颖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要在“条块结合”的前提下,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本级网格的职责区域范围,落实网格内每个责任单位与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并逐级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切实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对完不成工作指标、发生伤亡事故或虽无伤亡但事故影响恶劣的,要自下而上逐级调查各责任人的履职情况。属于责任事故的,要严格追究各有关人员的责任。

篇9

中国的食品市场多年来一直比较平静,2008年一个“三鹿奶粉”事件打破了这份平静,食品安全问题开始走向社会大舞台的前沿。“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染色馒头、牛肉膏、回炉面包、毒豆芽、石蜡墨汁薯粉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相继发生,让广大的老百姓一提起食品添加剂就胆颤心惊。“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目前上市食品安全状况逐年好转,但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标、法律法规缺失、检测及环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沉重地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中国的食品怎么了?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暴露出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说明已对当前社会造成了明显危害。

一、形成食品安全危机局面的原因

1、消费者主客观认识不足。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购买者在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第一因素是商品的价格。较之目前社会购买能力来看,食品的消费比重仍占据着主要位置,重点还是低价的生活食品,对于高价食品往往不予问津。而低价往往带来质量的低下,这也就为“价低质次”的食品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再则,食品内在质量要求,并不为普通群众所普遍知晓,如食品添加剂有哪些、哪些物质是不能加入食品的、怎么通过网络查询食品的生产许可情况等等。第三,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很多的食品制作方法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是不卫生或不安全的。第四、消费者对一些不法行为的不闻不问也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

2、食品经营者的道德问题。当前很多食品经营者在营销观念上忽略诚信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中小微型的经营户对构建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和经营意识显得更不在意。很多的食品经营者更注重的是如何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怎样获取更大的利润,至于诚信只是非物质的口号而已,可有可无。道德的滑坡,严重影响着我们的食品消费的环境安全,它就像一只无形的黑手,诱惑着食品经营者一步一步滑出正常的轨道,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可怕得后果。

3、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的品行和素质问题。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食品,其最初形态都是来自于农产品环节,食品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最初原料的影响。有部分农产品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最高化、产程最短化和利益的最大化,瘦肉精、硫磺熏剧毒农药等手段得到了“极致的滥用”,甚至出现了用有毒有害物质直接作为种植要件的行为。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缺失的操守品行和基本素质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4、监管部门的体制和履职问题。食品安全的监管是复杂的行政管理体系,其具体实施涉及到二十多个职能部门,任何一个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或者出现监管缺位,都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食品安全监管讲究的是部门间的合力,然而在现行体制下,往往会因为部门的职责不同,监管环节不同,所调整的利益不同或部门性质不同等因素造成部门之间工作的不平衡性;在部门之间的监管还存在环节的交叉和盲区;同时很多部门的监管执法人员惧怕履职风险,畏苦畏难,进而产生了履职不力、推诿扯皮,甚至胡乱作为的问题。

5、国家食品生产规范与标准相对落后问题。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但要求食品“好吃、好看、好闻”,而且对便携性、营养性、易储性也提出了更高需求。一些为食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改善食品的口感品相、延长保质期、提高营养成分指标的食用添加物质被大量的添加在各类食品,甚至形成了滥用的现象。而与此同时国家的相关使用规范和生产标准没有能够及时得到修改,形成了“有监管无办法”的局面,特别是针对地沟油的检测标准至今仍没有出台。

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伴随着各种社会问题深化而日益凸显,对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目前流通环节监管现状来看,效果不容乐观,监管工作忙忙碌碌,回头一看劳而无功。一方面监管压力到只气喘吁吁,另一方面工作成效力不从心。而分析想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在监管中出现了单打一的局面,缺乏部门间、群体间的协作合力,没有能够发动全社会的作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食品安全的监管不是依靠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个人能实现的,实现社会协同,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社会管理格局的重要途径。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化管理必须确立一个基本原则:即部门监管为前提,社会协同作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三方共治。

三、创新举措,破解食品安全监管的难题

1、提高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为社会化管理提供土壤。借助各种媒体和多种手段向全民普及宣传《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发实施条例》和与之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教育效果。通过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鼓励消费者共同监督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用行动展现态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维护食品安全。自觉的抵制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畜产品和食品。用拒买行为促进食品安全屏障的形成,让有毒有害食品没有市场。特别是要加大社会诚信建设,运用信用体系评价引导作用约束食品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比如,利用每年开展“3?15”主题活动和一系列的专题方式,邀请市民参与体验,逐渐让消费者的观念由“事后消费维权”转变为“事前理性消费”。

2、加强加对经营者自律意识的培养,构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经营主体对其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并且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明确了相关惩处措施。工商部门的职责是依法采取相关措施,促使经营户履行义务。从大量基层监管的事实表明,很多的食品经营户对于最基本的进货查验和登记制度都不能及时到位,自律不能到位和诚信缺失是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如何强化经营者自律,做法可以有三点:第一,利用宣传培训的手段,从理论层面上强化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在必要的情况下开展点对点的辅导,促使其能清醒认知;第二,强化在流通环节的巡查监管,督促执行;第三,依靠社会群众和舆论的力量,加大监督力度,让不能切实履行自律义务的经营者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3、重点治乱,以强势执法促进经营者规范经营。加强问题食品和行为违规的查处力度,对事故责任人和生产经营者严厉处罚。以强大的法律威慑力来震撼那些良心缺失的生产经营者,使食品生产经营市场风清气正。在经过充分宣扬教育的前提下,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经营行为,必须采取“严打”的高压态势,做到露头就打,违法必究,起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批、整治一家,规范一个行业的作用。通过强势执法迫使食品经营主体提升规范意识、诚信意识、守法意识,变被动应付检查为主动防范风险,变他律为自律。

4、创新监管模式,实现基层转型升级。社会管理是多方参与的社会行为,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新监管理念,把市场监管作为第一职责;更新发展理念,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更新执法理念,把依法行政作为第一准则;更新维权理念,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创新模式、务实培训、优化服务、尽责监管、规范执法、高效维权”的六项主旨作为工作要求,加速推动基层转型。

5、加强队伍作风建设,强化履职督查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干部队伍建设是达到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必须发扬三种作风:一要勤思善学、勇于实践的作风。要建设一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队伍。善于向先进学习,开明不保守、创新不守旧,将突破监管执法无缝对接作为首要任务,将解决经营户自律作为执法重点,将落实长效机制作为核心目标。二要执行有力、敢于碰硬的作风。要加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一线队伍的战斗力。克服主客观、内外部的困难,集中力量,迅速行动,重拳出击、强势执法,加大对各类食品经营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三要务实肯干、乐于进取的作风。在执法监管工作中不管取得多大成绩,不骄傲懈怠,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进步。四要进行效能评估,实现过程可控、结果可查。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加大问责力度,将问责机制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增强行政部门领导和干部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履职能力和执法效率。

篇10

关键词:网格空间 城市管理 管理创新 网格化 数字化

2004年10月,北京市东城区首创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分3批选择若干城市(区)试点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从各地的运行实践来看,应用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以后,城市管理整体效能得以提高,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普遍得以创新,城市管理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和动态化,这就为城市管理理论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本文首先对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核心要素进行梳理,然后引入网格空间的概念,从管理创新的角度构建出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框架,从而完善和创新现代城市管理理论。

一、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主要经验

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主要核心要素为“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和“城市管理双轴制”等。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在城市管理中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管理单位,将城市所辖区域按照各级政府、街道、社区划分成边界清晰、无缝拼接的多边形实地区域(即网格状单元,又称“单元网格”),由城管监督员对所分管的单元网格实施专业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准确定位。

“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各项设施,即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分类管理;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利用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管理。

“城市事件管理法”,就是把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市政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作为城市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可将城市事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对其进行管理。

“城市管理双轴制”,就是将原有城管的监督评价职能和综合管理、综合整治职能分离,成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两个机构,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中心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连接,协调一致地工作。

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主要成功经验是,管理区域实现网格化,管理设施实现精细化,管理工作实现两分离。这三点经验,相互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联系。监督员对网格内的城市管理工作承担监督责任,管理设施和城管事件依托网格实现管理对象的准确定位和管理责任的清晰界定,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和各专业/主管部门分工负责,协调工作。

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城市城区的新开发区、待开发区甚至郊区城镇如何实行网格化管理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城市管理体制实行监督轴和管理轴双轴运转之后,监督轴自身的监督工作成为新的尚需应对的挑战。城市管理中还牵涉到上下级政府权限划分、横向工作衔接、城管队伍运行成本、工作质量评价等诸多问题。

因此,可以认为,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所建立的城市管理体制,其核心要素本身只是一些零星的经验,这些要素之间也开始展现出某些联系,但是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远没有发展成为一种严密且完整的新型城市管理理论,亟需从理论上加以创新和完善。

二、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架构

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架构,是在继承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核心要素内在精髓的基础上,引入网格空间的概念,将城市管理的关键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并再造运行机制,以精确定位管理对象、全面把握城管动态、有效协调各级职能和主管部门、科学调配管理资源,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城市管理理论体系,进而实现量化城管、精确城管和敏捷城管。

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架构的主要框架内容如图1所示。

从静态结构来看,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架构包括管理责任区域网格和映射到网格上的城市管理要件;从运转流程来看,它包括监督、指挥、执行、评价4个相互关联的工作环节。城市管理责任区域根据分级行政和驻地管理原则分为分级行政辖区和管理区域两类网格。城市管理内容,即城管要件,根据物化和人化区分为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叠加到网格之上就成为网格部件和网格事件两类。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包括监督、指挥、执行和评价4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执行主体和参与主体不全相同。该架构假定支撑业务运行的信息工具内嵌在全流程管理的每个环节中,对这些信息工具不作专题说明。

具体而言,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就是将行政管辖区域和驻地责任区块划分成块状的城管网格,以某个基本单位的城管网格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区域,据此将城区划分成具体的块状单元进行管理。在每个单元网格中载入城管对象的基本属性和城市管理的其他相关信息,在管理工具的支撑下,再造基于网格空间的城管流程,创新与网格空间相适应的城管体制,构建以网格空间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管理体系。

三、网格空间管理过程

城市管理中的网格是指在各级政府行政辖区和驻区单位管理区域的空间上准确嵌入和精确展现城市管理空间数据和行为属性的基本单元。引入网格之后,城市管理就建立起一个分层、精确、立体、透明、可控的管理空间,即网格空间,就可以实现管理空域、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部门和社会参与者的整体融合。在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中,城市管理过程与空间数据和行为属性通过网格做到密切相关,城市管理者可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反映问题,快速处理问题。

⒈网格划分

网格的划分,可以明晰城管责任,细化管理空间,均衡配置城管人员的工作量。城区可以分成多个责任网格,网格内的公共部件和事件都加以量化并实现定位,每个网格都有专人负责。

划分城管网格,首先,要确定城市职能部门、城区、街道/乡镇、社区的管辖范围,尊重各自的行政权限和行政界限,明确责任边界;其次,根据城管工作的不同环节,划分监督、指挥和处置等不同类型的城管网格,合理配置不同部门的管理工作量;第三,在社区网格之下的管理区域上进一步划分驻地单位、公共空间的主责单位,建立单位网格,将城管对象的处置责任纳入网格空间;最后,划分最小单位的网格,即单元网格,均衡配置每个城管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量。这样,可以初步构建出一个城市管理的网格空间。城管网格的划分如图2所示。

每一层次、每种类型网格的实际划分,需要以现有行政区域和实际占地空间为准绳,以均衡管理、连续管理和属地管理为原则,以街道、社区管片边界和单位驻地范围为基础,结合自然地理布局现状,将城市管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出若干个边界清晰的多边形块状管理区域,由城管人员对所分管的地域实施监控和管理。在城市的非建成区,城市管理部件经常变化,临时性问题比较多,事件数量波动较大,为此管理网格需要不断调整。

对于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和不同隶属关系的职能部门,需要划分适于他们履行城管指挥、处置和监督职能的责任网格。在实际运作中,各个专业主责部门的网格,还是保留采用原有的行政层级网格,不做进一步的划分,以避免网格层级细化而带来的内部机构调整。但是,每个专业主责部门所负责处置的城管部件或者事件,必须纳入监督部门的城管监督单位网格内。

⒉城管要件

网格需要结合城管要件来描述城管问题,将管理对象定位到网格中。本文沿用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对城管问题的分类方法,采用部件和事件来描述城管要件和城管问题(具体如图3所示)。城市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园、绿地、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以及门牌、广告牌匾等部分非公共设施,就是部件;随地丢弃垃圾、随意占道摆摊、路边烧烤、乱贴广告、违章搭建等,属于事件。南京市鼓楼区把固定的管理对象称作部件,把动态的城市管理对象称为事件。

城市管理单元网格中的每个部件和事件,都可以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实行分类分项定格管理。这样,每个城管对象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编号,相当于“城管身份证”,其中包含或者表征网格位置描述信息和城管要件属性信息。只要知道任一个部件或者事件的编号代码,就可以查出其名称、种类、状态、主管单位、网格编号、地理位置、处置联系人等城管要素信息。在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中,不同管理环节的责任部门和社会参与者,依靠内嵌有城管要件的城管网格,准确获取城管要件的信息,分类指挥调度部件和要件的主责单位,对其进行科学处置。

四、网格空间的演变路径

网格只是城市管理的空间基础。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需要将传统的城管体制引入到网格空间,相应地要求城管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管理方式等实行变革。具体来说,网格的格子划分完、城管要件调查清晰后,还需要理顺每个格子之上的部门间的职能关系网,甚至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

⒈城管机构的调适

传统城市管理在城管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市政府与区县政府之间也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部门工作侧重点和法律依据各不相同;产权部门和使用维护部门相互脱节;部门之间缺乏统一调度,协调配合的力度不够,难以实现有效的联动,等等。

网格空间中构建城管工作机构,可以直接参考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经验。各试点城市在工作中,重新调整城市管理机构,建立起城管指挥中心和城管监督中心,实现双轴化管理1(详见图4)。监督中心的职责,就是专门发现城管问题,对专业城管部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指挥中心就是根据监督中心的城管信息通报,通知各处置单位限时处理;收到处理结果后,再通知监督中心派人到现场核实。各处置单位(城市管理专业部门和责任单位)具体负责各类部件、事件问题的处置。在网格空间中通过机构分设实现监管分离,做到了发现问题的人与解决问题的人彻底分开,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执法的效率和公正性。

网格空间中重建城管机构,还需要横向协调好同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纵向协调好市、区各级政府部门。

⑴横向衔接各职能部门

在网格空间下要做到城管机构的有效运行,需要通过调整机构设置来协调好各个职能部门,有效发挥各个主责部门和专业单位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这是网格空间条件下重塑城管机构的重要前提条件。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分属于省市有关部门、区县职能部门、街道、村庄、物业公司、企业等不同的组织,单靠城管部门或者各个专业单位来管理是无能为力的,需要将城管、市政、房产、园林、市容、环卫、建设等各专业部门以及区县、街道的城管资源、执法力量和其他社会资源整合到统一的指挥机构下,以形成管理合力。各处置单位经整合后都作为城管的直接责任部门或牵头协调部门,供指挥机构派单调遣。

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所建立的网格空间,就是通过重建城管指挥中心和城管监督中心,统一履行城管监督和指挥处理的职能。具体做法是:依靠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工具,为各单位的协调行动提供统一的信息平台;监督中心对各个专业部门的城管问题处置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指挥中心对城管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调度指挥,协调部门城管工作。

⑵纵向衔接各级政府

在政府间纵向关系上,城管网格空间要求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必须遵循“部件按属主,事件按属地”和“省市和区县合作分工”的基本原则。

部件按属主,要求网格上的城管部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符合现实,也充分尊重区县政府、市政府、省或中央政府驻地各部门的权属,但是网格部件问题的巡查和事后监督,采用属地管理比较方便。城管部门在确定网格问题部件的产权单位之后,就可统一部件的责、权、利,落实责任。

事件按属地,要求在辖区上发生的问题原则上由各区县和专业部门处理,突出区县属地的主体地位,保证城市管理问题得到及时、快速的处置。对于重大城管事件、跨区域性城管事件或者地方上难以解决的城管难题,可由上一级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处理。事件问题的巡查和事后监督,如同事件处置一样,以区县政府部门为主、市级政府作为补充的方式进行。

在政府间纵向关系管理权限的划分上,各地在基本上遵循上述原则的情况下进行创新。例如,南京玄武区提出“部件归口,事件属地”的划分依据;扬州市推行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管理、指挥和处置原则;杭州市则按照“体制属地为主、机制市区联动”的基本思路开展数字城管工作。

⒉城管员配置

城市管理中引入网格空间之后,需要对城管员进行重新配置,合理划分管理网格,以实现人力资源和管理网格的均衡配对。配置方法就是根据每个网格的预期工作量、实际管理面积来决定负责该网格的城管员数量,将多人共管某个层级的行政辖区改为单人专责若干个网格,从而有针对性地增强网格处置力量,实现管理区域的精细化,提升城管问题的发现能力和管理能力。成都市中心城区每位监督员负责10个万米单元网格区域内的巡查监督工作;武汉市江汉区每2名监督员管理12个万米单元网格。

城管员数量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城管事件在各类城管问题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特性决定了城管员数量配置主要考虑网格事件,而网格事件的多变性也决定了城管员网格配置需要不断进行调整。

通常,事件问题发生的数量高于部件问题发生的数量。例如,2006年6月26日至7月5日,江苏扬州市城市管理问题共立案1795起,其中,事件问题立案1167起,占65%,部件问题立案628起,占35%2。而且,网格事件的发生数量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的特征。如南方城市进入汛期后,排水管淤塞、污水外溢的事件明显增多;农作物成熟季节,农民进城占道售卖的事件增加;酷暑天气,年轻市民户外活动增多,占道烧烤的事件容易增加;夏秋季节,装修房屋的家庭开始增加,乱倒垃圾和渣土遗撒的投诉也就增长。即使在一天之内,城管问题也带有规律性,城管员数量或工作时间也要灵活调整。每天中午、上下班时间、下午4时至晚9时等时段和周末、节假日等公众休息时间,大型超市商场、集贸市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居民区、车站、城铁出入口等人流密集区,发生城管问题的可能性在增加,需要在这些时间段内对这些网格加大巡查,甚至是增配城管员。

对于这些富有规律性的城管问题,城市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城管网格重新配置监督员,重新分配专职人员的单元网格,做到负载均衡。

⒊管干分合

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在城管流程上实行管干大分离。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机构独立设置实现监督和指挥相分离,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处置城管问题来实现问题处置与具体执行的适度分离。监督和指挥之所以相分离,主要是因为过去城管部门集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监督检查的职责于一身,容易形成“养懒汉”的逆向激励导向。在试点工作中,监督中心负责发现城管问题,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处理,最后监督中心进行监督考核。问题处置与具体执行适度分离,实质就是外包城管问题处置工作。例如,浙江椒江城区将110条主次街道为期一年的“牛皮癣”清洗保洁工作,外包给公司,实现市场化操作;杭州市通过招投标将城市管理问题的上报外包给多家信息采集公司。

城市管理引入网格空间之后,是否都要实行管干大分离这种做法,值得商讨。

⑴指挥管理和监督评价

指挥管理和监督评价相分离,依靠监督中心来监督和评价处置部门的工作情况,初步解决了专业部门处置结果的监督问题,但是,在理论上又必须面对如何监督监督中心及其监督工作人员的现实问题,如何针对监督员和监督中心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探索监督员的监督机制,防止监督员和城管问题主责部门合谋监督中心。“背靠背”检查就是监督监督员的一种方法:每天由监督中心抽调部分监督员组成巡查队,随机抽取若干网格,对照监督员标准化的巡查路线图,对当班监督员上报问题进行“背靠背”检查,重新全面上报该网格内城管问题;监督中心受理后,与该网格主责监督员上报问题进行比对,若比对结果不一致,即作为该监督员漏报问题进行处理3。此外,城市管理还可以发挥信息工具的技术监督特长,利用监督员手中的信息采集器的空间地理定位功能,对监督员一天的监督行程进行电子跟踪,查看该监督员的行程是否和其规范的巡查路线图相吻合。无论是“背靠背”的人员监督还是技术监督,都是对管理员的内部监督。如果对监督中心的工作监督存在普遍缺失,那么监督中心的监督权力就会缺乏有力的制约。

指挥管理和监督评价不能绝对分离,两者需要根据城管问题的性质进行适度的融合。对于简易城管问题可略去其中的指挥调度环节,将监督职能和处置职能相统一,由监督员直接处置,事后报告职能部门。如针对井盖错位、零散垃圾、零星乱张贴等小型且量少的轻微事件,监督员可以“现场发现、自行处理、快速结案”,避免因机械执行指挥管理和监督评价相分离的规定而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指挥管理和监督评价两者职能相分离,主要还是靠监督创新、工作过程公开、部门和人员责任公开来实现,这必然意味着机构和职能要各自独立。即使是对监督中心及其监督工作人员建立起科学的监督机制,或者再新建一个专职监督机构来监督监督中心,城市管理机构仍然比较复杂,内部行政管理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⑵问题处置与具体执行

问题处置与具体执行适度分离,必须解决外包的边界及其边界管理问题。从现有经验来看,城管外包重点放在受损部件的维护、非执法类事件处置和信息支撑上。在外包过程中,主责单位还需制定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确定履约方式,监督履约,控制成本,加强监管。

五、结语

网格空间的本质就是量化管理空域,细化管理责任,创新管理手段,规范工作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属于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范畴。基于网格空间进行城市管理,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刚刚起步,需要不断丰富;在实践中尚需继续总结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的最新经验,融合各方特点,拓展衍生功能,从而解决城市管理中“政府失灵”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政府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齐国生,吴刚.公务创新――城市公共事务理论创新和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9-65,76-8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部件、事件手册[S].2006

5 南京市鼓楼区信息中心.数字化城市管理[EB/OL].(2006-10-09)[2007-11-2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工作的报告[R].2006

作者信息:

张勇进,男,汉族,湖北大冶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电子政务、政府管理创新、格网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