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桂枝汤;推拿;治疗;厌食症
1小儿生理特点
除了先天禀赋不足(如解颅、五软五迟等)和新生儿特有疾病外,最易发生脾胃疾病,肺系疾病。其次是感染性疾病。由于小儿时期的消化系统未臻完善,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反映于生活的“脾常不足”。但小儿机体的发育较快,对水谷精微的需求量大,而脾胃的运化和吸收却有一定的限度,在临床上易出现积滞、疳证、厌食等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孩子的溺爱,以厌食为主要症状前来就诊的患儿越来越多,小儿长期食欲不振,甚至不思饮食,日久精神疲惫,体重减轻,抗病力弱,为为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必须积极治疗,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活泼的身体。
2中医基础理论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认真研读中医经典著作,根据卫气营血理论,卫气的主要功能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和营气的主要功能是“营养濡润人体脏腑及各部组织”,“营卫之气都以水谷之气为主要的生成来源”和脏腑辨证中“脾生营卫、生味、生肌肉、生四肢”的基础理论。运用内病外治的方法,用中药桂枝汤调治营卫之气,从而达到强化脾胃的功能,同时根据经络理论,配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简、轻、便、康”的特点。
3桂枝汤方解
桂枝汤为张仲景之名方,方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皆有平胃健脾之功,通过调和脾胃可达到滋化源,充气血和阴阳调营卫的作用。因为桂枝汤配合推拿,功效广泛,故既可用于太阳中风证,又可化截施治用于各种虚证及杂证,被后世尊为“群方之魁”。
4临床运用
在临床运用中,当根据不同证型以加减,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当加用焦三仙、陈皮、连翘、莱菔子、茯苓、半夏等;痰湿滋生,当加用半夏、陈皮、茯苓等燥湿健脾,化痰;虫积伤脾,当合用使君子汤;脾胃虚弱,当加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和中。
5中医推拿手法
中医推拿采用“三揉一捏法”。揉腹(揉中脘、揉神阙、揉天枢)、揉脾俞、揉胃俞、揉足三里,使脾胃消化器官的兴奋性提高,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另外,根据俞、募穴理论,“五脏有疾取其俞”“六腑有病取其募”,且两穴均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作用,当配合运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此四穴皮肤肌肉下面的节段性神经分布属8~12胸椎,它们和胃的支配神经节段是重叠的。因此,揉此四穴,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副交感神经调节胃肠功能活动,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5.1揉腹
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示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mm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3~5min。
5.2揉足三里
患儿仰卧,双下肢微曲,医者以两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3mm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min,频率80~100次/分。
5.3揉背俞穴
患儿俯卧,医者示指、中指、环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2~3mm为宜,点揉2~3min,先左侧,后右侧。
5.4捏背
患儿俯卧,医者两拇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抒穴开始向下至下穴,重复捏提6~9遍,再从下穴向上至大抒穴处重复捏提3~6遍。
篇2
严隽陶,男,1942年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三批中医药临床师带徒专家。从事中医推拿临床工作46年,在全国推拿专业领域学术地位高、理论造诣深、临床疗效突出,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严隽陶是推拿学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奠基人,在临床、科研及教学领域为中医推拿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 学术思想
严隽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对推拿学科发展的认识严隽陶在分析推拿学科的内涵时,把推拿学的发展分成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来认识。第一阶段是推拿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产生和发展期,表现为推拿疗法与其他外治法在中医防病治病的协同应用及推动中医理论的完善发展所起的作用。人所公认的推拿起源早、历史久,就是指这个时期。第二阶段是推拿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形成、发展期。严隽陶提出推拿学萌芽于明清时期,学科体系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因为明清时期,推拿的实践已经发展到有特殊的穴位应用及其特殊的手法操作,既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也有自身的理论总结,既有其特殊规律的理论,也具备了独特的治疗技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推拿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充实,以及应用手法时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增强,标志着推拿疗法日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88年推拿学被国家教委批准成为高等中医院校的本科专业。
严隽陶对推拿学发展史的认识,既充分注意到推拿的悠久历史,重视对传统推拿疗法的继承和发掘,又意识到推拿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尚短,应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1,2推拿学科的多元理论指导严隽陶认为,推拿作为一种疗法在治疗不同系统疾病时,临床思维方法和诊断、治疗理论表现为多元化的理论指导。如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时,基本采用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治疗内妇科疾病时,采用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的理论;治疗儿科疾病时,则是按照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等独特的理论进行治疗的。这种理论学说上的多元性,容易催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如果多元现象长期不能融合起来,则说明学科的不成熟性。所以他主张构架推拿学科的学术体系必须打破多学科的理论壁垒,将推拿手法、功法防病治病的特点作为融合点。
1,3推拿学科的现代研究思路严隽陶认为,推拿学科的现代研究应该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例如,在手法力的研究方面,需要与生物力学相结合;在推拿临床疗效评价方面,需要和康复医学相结合;在推拿生物学效应方面,需要和神经生物学相结合。只有通过与多学科的交叉结合,才能提升推拿学科的学术水平。
2 临床成就
严隽陶先后从师一指禅推拿代表人、名中医王纪松先生,及滚法推拿创始人、名中医丁季峰先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了一指禅推拿流派和滚法推拿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完整继承了两个学术流派的学术精华。严隽陶通过四十年余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手法技能和学术思想体系。他擅于应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等疾病,手法操作以“刚柔相济,柔者为上”为特点,其代表性手法滚法及一指禅推法舒缓柔和、持久深透,他强调滚法操作与肢体被动活动相结合,以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同时,他也强调推拿功法训练,不仅用于推拿医生体质的训练,也作为患者功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地提高了临床疗效。他的临床经验、诊疗思路、操作特点被整理归纳,贯穿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中。
3 科研成就
3,1确定推拿生物力学研究方向 推拿手法以“力”为本质特征,对推拿手法中力的应用研究是推拿学研究的基础。手法操作用力,具体表现在手法作用形式、用力大小、方向、时间和操作频率。随着生物力学的兴起和发展,采用其理论和技术对推拿手法进行研究逐步成熟。通过手法动力学研究,可以阐述手法力是如何发动的,并对手法力定量化、规范化和客观化。根据手法力方向的不同,可以对推拿手法需要重新认识和分类。
严隽陶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并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推拿手法深透性与生物组织作用机制研究”、“中医推拿摆动类手法动力学分析”、“中医推拿滚法及振法血流动力学研究”、“推拿滚法操作动力学参数优化及行气活血效应机理研究”,通过以上课题的研究,研制成功了Ⅱ型推拿手法测试仪,阐明了手法在人体的传导规律,揭示了摆动类手法的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理。
3,2坚持“推拿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原则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是现代医学回归自然,中医走向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吸收现代医学中先进的诊疗技术,为推拿学科的自身发展提供新的途径。现代康复医学的兴起,为推拿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康复评定成为推拿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共同语言和平台,为推拿疗效客观化、定量化的评价提供必要的方法和途径。严隽陶及时在推拿学中引入现代康复医学评估理念,成立了康复功能评估室,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功能评估设备,并先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规范化研究”、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中西医结合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上海市卫生局项目“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规范化研究”、“滚法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等研究项目,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实验设计,客观系统评价推拿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推拿对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奠定了基础。
3,3开展推拿生物效应研究推拿的生物效应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严隽陶将其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基于传统的中医理论,总结手法的“通”、“松”作用,可以达到“正骨”、“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使“经脉流畅”、“气血流利”、“通则不痛”的治疗经验;第二个阶段是从解剖、生理、病理多方位人手,从多个系统研究其生物效应。严隽陶带领的科研小组已在生理功能、蛋白质代谢、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探索手法的生物学效应,先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静力推拿功法训练对B-内啡肽基因表达的影响”、上海市卫生局项目“推拿防治老年性骨骼肌衰弱的临床研究”、“骨骼肌增龄性变化特征及手法干预机理研究”等,通过以上课题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同时也证实了传统推拿功法训练增强体质的作用,并在临床上应用于防
治老年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4 教学成就
4,1创建推拿专业1979年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招收本科生,使推拿学科走上高等学府的殿堂。1986年,在严隽陶及推拿同仁的努力下,推拿教学专业课分化为推拿学基础、骨伤推拿学、内妇推拿学、小儿推拿学、实验推拿学和推拿古代文献与学术流派等六门专业课程,并正式成立上海中医学院推拿系。1988年,国家教委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正式颁布将推拿学专业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直到1998年,国家教委实行专业合并,推拿专业再次与针灸专业合并,重新成为“针灸推拿专业”。
4,2创建推拿专业博士点随着推拿学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在严隽陶及推拿同仁的共同努力下,1997年,推拿学科与中医骨科联合,成为全国首个推拿专业博士点,严隽陶也成为全国第一位推拿专业博士导师。2001年,推拿专业博士点再次成为全国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严隽陶也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至今,严隽陶已经先后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7名,硕士20余名。
4,3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严隽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推拿学教材及教参的编写工作;2003年,他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作为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沿用至今;目前,他再次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的主编。此外,他作为主要的编写者及组织者,参加了大型权威性的中医学术工具书推拿条目的编写,有《中医大辞典一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简明中医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等。
篇3
表里双解法即解表剂与清热剂同时运用,达到解表的同时兼清里热的治疗效果,临床常用于表证甚而里热亦甚的患儿。郑景用表里双解汤(药物组成:荆芥、防风、桔梗、金银花、连翘、玄参、牛蒡子、薄荷各10g,滑石、生石膏各20g,芦根30g,甘草6g)治疗80例,总有效率96.3%。张云洲自拟白虎羌活汤(生石膏30g、杏仁10g、羌活8g、炒知母8g、炒黄芩6g、浙贝10g、射干8g、芦根10g、蕾香8g、砂仁10g)与西药对照治疗外感发热。退热总有效率,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平均所需时间,复热几率等均优于西药组,且汗出较少不影响食欲。马洪萍用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药组成:炙麻黄4g,杏仁8g,生石膏30g,生甘草4g,清半夏6g,柴胡6g,黄芩8g,知母8g)。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0例,总有效率96%。车德亚等用银翘白虎汤(药物组成有:连翘6g,金银花5g,生石膏15g,知母5g,生甘草3g,牛蒡子6g,粳米6g。)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36例,总有效率为97.06%,有效病例中最快退热时间6小时,最长72小时。
近年成药研究较多年前增多,尤其为民族医药的发掘。王彦平用白石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感冒发热106例,总有效率超过94%。其特点是汗出少,退热快。艾尔肯•米吉提报道维吾尔医验方祖卡木颗粒(药物组成有山奈、大枣、甘草、睡莲花、洋甘菊、蜀葵子、薄荷、大黄、破布木果、罂粟壳等),治疗风热感冒发热。结果12min痊愈和显效216例,24h痊愈和显效83例,48min痊愈和显效64例,3日总显效率为89.19%。孙泰俊等用藏药金诃安儿宁颗粒(由天竺黄、红花、人工牛黄、岩白菜、甘草、高山辣根菜、短管兔耳草、白檀香、唐古特乌头、蔗糖等组成)治疗小儿外感发热90例。以小儿感冒颗粒治疗9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3天一个疗程。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43例,有效率达95.6%。
中医外治法即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一系列非药物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推拿按摩,刮痧,栓剂等。中医外治法为起效快,平均1到2小时可起效,部分甚至半个小时即可。王华兰等人用补脾经;清肺经;揉内、外劳宫穴,板门,清天河水;推六腑;按揉曲池穴。揉大椎,拿风池、肩井;点肺俞、风门、脾俞、胃俞;推脊。按揉中脘、天枢,摩腹,按揉足三里。加闪罐(大椎、肺俞、风门、脾俞、胃俞)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例,结果大部分小儿在1次手法后即体温恢复正常或者降温。牟青慧用小儿退热按摩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与单纯推拿及西药组进行比较。总疗效优于推拿组,与西药组无差异,平均起效时间为46分钟,并且对伴随症状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两组对照组。张美琴用刮痧(颈部:从颈后发际至大椎穴;从风池至肩井穴;刮颈部侧面,从耳后乳突部位至锁骨,刮时略向对侧扬头,避免往下牵扯皮肤;背部:先刮督脉,膀胱经从上向下,亦可先大面积刮后,重点经络穴位: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加强)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总有效率97.3%,48h内体温回复正常者明显多于西药对照组。李萍等用小儿清热栓塞肛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40例有效率92.5%,退热起效时间明显短于西药对照组,且无毒副作用。
无论是在祖国医学还是现代医学中,发热只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病名,若小儿持续高热会引起高热惊厥及其他变证,对其生命造成威胁。在临床上,许多家长一见小儿发热甚至低热就令其服用退热药,甚至是抗生素,这是不正确的,只有找准病因才能正确、快速有效的退热。中药汤剂的退热效果是明确的,且效果呈渐进性,不会出现反复,毒副作用较少,对其他伴随症状的治疗效果也较好,中医外治法起效迅速,操作方便,成药更是简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文作者:赖碧婷、张云洲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篇4
立体化教学模式包括:1〉教学内容立体化:即注重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并实现“理论知识一临床实例一科研成果”三维一体。2〉教学形式立体化:即构建“理论讲授-临床实践-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形式,包括:理论讲授采用“文字一图片一音像”立体化教学手段及“规划教材一自编辅助教材一专题资料”立体化教材;临床实践建立“临床带教一学生试诊一技能培训一专题讲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构建“学习一巩固一提高”立体化的网络信息平台。
1教学内容立体化
1.1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 教学中注重儿科本身理论特点(如稚阴稚阳理论,纯阳学说,三有余、四不足理论……)与儿科临床病证之间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同时注重儿科课程内容与中医基础课程(如四部经典、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等)、其他专业课程(如内科、妇科等)及非医学类课程(如人文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纵向比较。例如讲小儿泄汚病证时,注重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感受外邪、为饮食所伤的病因特点,中医基础理论中肺、脾两脏的特性及功能讲述小儿为何常发生泄泻;同时注重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及中医内科学的知识,说明小儿泄泻在证候特点、证候类型、证候演变等方面与成人有何不同;与西医学秋季腹泻有何相似之处;诊治上应掌握什么规律,有何特点;在讲方剂的运用时,联系《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相关条文,结合临床经验,讲解如何抓住辨证要点,适时地运用葛根芩连汤、七味白术散等方剂,并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加减用药等。这样使学生对中医儿科学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既加深了对儿科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儿科特点,又巩固了中医基础、中医内科等其他课程知识,有助于临证思辨能力的提高。
1.2“理论知识一临床实例一科研成果”三维一体化 教学中,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将临床资源及系列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知识、临床实例、科研成果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2.1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讲授中,突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如讲小儿感冒时,讲述病因联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讲小儿感冒不同于成人,具有易“挟痰、挟滞、挟惊”的特点时,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及“神气怯弱”、“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讲述小儿感冒临床常见“寒热夹杂”证时,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等等。
1.2.2临床实例 教学中充分发挥临床优势,将临床中搜集的典型案例编写成了《中医儿科学案例式辅助教材》,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临证思辨能力。另外,通过临床音像资料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
1.2.3科研成果 本课程所在教学基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天津市卫生局重点发展学科,天津市重点中医专科、天津市卫生局儿童脑病重点研究室。小儿癫痫、肾病、心肌炎、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专病研究为本学科特色优势,相关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及奖励。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及专病优势,积极将系列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阐述专病证治规律,补充病因、微观辨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临床应用、应变能力,启迪了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例如:1〉在讲授儿科治法强调顾护脾胃的原则时,介绍儿科专家李少川教授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成果“李少川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如:采用健脾和中、顺气豁痰之小儿抗痫胶囊治疗癫痫的经验;小儿“肾病治脾”的学术观点;采用“疏解清化、调理脾胃”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等等。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中医临证思辨能力及创新意识。2〉在讲授小儿癫痫病时,介绍小儿抗痫胶囊治疗癫痫尤其植物神经性发作、熄风胶囊治疗强直一阵挛性发作、茸菖胶囊治疗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伴认知损害的病机基础、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在癫痫的辨证方面,介绍小儿癫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脑电图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病因辨证、病史辨证、体质辨证(“热痫”、“湿热痫”证型的提出及治疗)等多种辨证方法及思路,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创新思维。
2教学形式立体化
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三尺讲台、一个教室”的课堂形式,建立了“理论讲授一临床实践一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形式,实施理论教学夯实基础、临床实践强化技能、网络教学增强互动的多位联动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1理论讲授立体化
2.1.1教学手段立体化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临床优势(尤其是小儿癫痫、抽动症、肾病专病优势),将临床资料采集整理,并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临床典型案例的图片、录像制作成课件,运用到理论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文字叙述,实现了“文字一图片一音像”教学手段立体化。丰富的图表、图片及音像资料,使所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2.1.2教材形式立体化 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一本教科书”单一教材形式,编写了案例式辅助教材《中医儿科学》,专病教材《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实用小儿癫痫病学》,专题资料《专题外文资料》,实习指导书《新编中西医结合诊疗全书·儿科》,配套习题集《中医儿科学习题集》、习题试卷等等。实现了“规划教材一自编辅助教材一专题资料”的教材立体化。系列教材优势互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临床实践立体化 中医儿科学为临床学科,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科临床优势,建立了“临床带教一学生试诊一技能培训一专题讲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临床带教采用导师式带教,1名临床老师带教1—2名学生,手把手进行临床带教,包括病历的采集、诊法的运用、辨证思路、处方的选择、药物剂量、病历书写、医患沟通等等;学生试诊即独立实践,内容包括学生门诊试诊、病房管床、书写病例、参加病例讨论等;技能培训如针四缝、捏脊、推拿、仪器诊断、急症救治等;专题讲座包括专病讲座、临床小讲课等。通过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证思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由巩固一提高一升华一创新,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2.3网络教学立体化 改变了传统以“教”为主的方法,变为以“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立了“学习一巩固一提高”的立体化网络信息平台,方便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大纲、讲稿、教案、课件等;帮助学生巩固、检测所学知识的栏目包括:在线测试、习题集、模拟试卷等;开拓视野、利于学生提高的栏目:如名师点拨、专题讲座、外文资料等。此外,还设有网上答疑、联系你我栏目,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对教学效果进行交流、互动,以“学”促“教”。立体化的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
篇5
关键词 腰扭伤,急性 推拿治疗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蒙中华全国推拿学会副主任委员刘开运副教授指点,颇有所得。近10余年来,应用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108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08例中,男78例,女30例;其中伤右侧76例,左侧32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0,其中30岁以下25例,30~39岁52例,40~49岁23例,50~59岁4例,60~69岁3例,70岁以上1例;病程(指伤后就诊时间)最短10小时,最长2周。致伤因素,多为间接暴力,有挑、抬、搬重物用力不当所致,也有洗衣、刷牙、弯腰扫地引起的。损伤部位多在腰2至腰2之间。
2 诊断依据[1]、[2]①扭伤史。②伤后腰部立即出现剧痛,活动受限,腰部不能挺直、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坐卧、站立、咳嗽、打喷嚏、腹部用力等疼痛加重。③伤处局部有不同程度肌张力增高或肿胀。④腰部僵硬,病人常以两手撑腰,腰部活动均明显受限。
3 治疗方法治疗原则:舒筋活血,消瘀止痛,放松肌肉,纠正解剖位置异常,使肌肉间的力学失衡得以恢复[3]。①手法:以摩、点、按、揉、滚、推、振为主,配合擦、摇、拔伸、抖等手法。②取穴:腰阳关、肾俞、大肠俞、小肠俞、关元、白环俞、秩边、次、中、委中、承山、肩井等穴。③药酒按揉,药方:茴香酒[4]加草乌、生乳没、大血藤。制法:取茴香30g、丁香20g、樟脑30g、红花20g、生乳没各50g、大血藤80g、草乌20g,用50度白酒800g将上药浸泡密封,1周后即可用,功效行气活血止痛。④手法操作部位:腰、背、臀部及下肢,重点在腰臀部。手法操作步骤:①患者俯卧于治疗床,腹部垫枕,两上肢置于治疗床两侧,嘱患者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不要逆气。②寻找压痛点,了解肌肉的紧张,以便手法操作有的放失。③先以摩法在施术部位操作,根据肌肉的作用及工作原理[5],以药酒按揉穴位及有关肌肉的起止点。④用滚法在腰、臀部及下肢施术,再以平推带振在腰部操作。⑤点按白环俞及髂肌的起点。⑥用擦法直擦腰部。⑦腰部摇法、拔伸带抖法,最后拿肩井[6]。⑧注意事项:伤势较重者,手法操作时宜轻巧柔和。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伤处较放松的,不宜在强迫下施术手法。在治疗期间,伤重者应卧硬板床制动3~4天[7],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4 疗效标准[8]痊愈:疼痛完全消失,腰部活动正常,恢复日常工作。显效:疼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接近正常。好转:疼痛有所减轻,仍有轻微不适,腰部活动功能尚差。
5 治疗结果2次治愈者25例,4次治愈者20例,5次治愈30例,7次治愈者13例。本组108例,治愈88例,占81.5%;显效16例,占14.8%;好转4例,占3.7%。治疗结果附录如下:
表1 手法治疗108例急性腰扭伤疗效构成比较
表2 手法治疗108例急性腰扭伤男女疗效比较
表三:法治疗108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不同年龄冶效比较
表4 手法治疗108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不同部位疗效比较
X2=108 P>0.05
表5 手法治疗108例急性腰扭伤治疗次数与疗效关系
表6 手法治疗108例急性腰扭伤、受伤时间与疗效关系比较
6 讨论急性腰扭伤,从致伤因素,临床症状,体征来分析,主要是腰部肌肉和脊柱正常力学失衡,因腰部正常活动是骶棘肌、髂腰肌、腹内外斜肌、横突间肌功能的协调,一旦这些肌肉功能失衡,易造成腰部扭伤,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以及上述诸肌的附着点拉伤。故手法操作时应循序渐进,不能强拉硬扳,以免造成医源性损伤。手法治病欲达良效,关键是手法的技巧。俗话说:"推治成人没有巧只要手法练得好。"笔者认为除了手法的技巧外,应熟悉中医的基础理论及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明确诊,掌握手法禁忌症及特殊穴位的运用。一般在伤后24小时前治疗较好,伤后48小时治疗者,治疗次数相应多些,这与伤后的病理改变有关。因伤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伤处肿胀,局部循环障碍,甚则血瘀脉道,血循不畅,不通则痛。疼痛的信号输入到高级中枢,由高级中枢发出信号到达有关组织,使伤处及周围组织处于警觉状态,故伤处组织及邻近相关的肌肉处于收缩、紧张,导致肌肉间力学失衡。从表3、6来看,年龄越大,受伤时间长,手法治疗次数多,一般不超过10次,这与手法的技巧有关。总之,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可归纳为"松、"顺"、"通"三个字。但三者不能绝然分开,因松则顺。顺则通,通则不痛。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关键是放松肌肉,使肌肉间不协高的力学关系得到恢复或改善,从而使疼痛减轻或消失。本文大部分为门诊病例,有部分为家庭病床。
参考文献
[1] 陈中伟.实用骨科手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2,2,345
[2] 周善民。中医伤科学,全国中等中医学校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153
[3]俞大方,推拿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9
[4]黄荣宗.骨伤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131
[5]河北新医大学编写组编,人体解剖学(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1:404、405
[6]刘开运.小儿推拿疗法.1975年3月:54
篇6
【关键词】黄帝内经;治未病;和谐;治理
一、提出和论证了“预防――和谐”的健康指导理念
上工治未病,重在预防。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贼风,是指由于气候反常或者天气变化过度而导致的自然因素,如“六”风、寒、暑、湿、燥、火等,对于自然因素的外邪,应该做好防范,远离侵害;但为何又要“精神内守”呢?其实可推知,广义的贼风就暗含着社会层面的致病因素,只不过没有明说,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往往是内在的,人的情志、劳逸等等都与你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当今世界的疾病,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发病比例是逐年渐长,已经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古人提出了对于这些致病因素的防范法则以及措施。恬淡虚无,是节制人的贪欲,防止不必要的心理伤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外邪的侵害;精神内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颗平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即根据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身的阴阳协调,使自身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则不受外界致病因素的侵扰,如果不懂得保持精气的充满,经常过分地耗散精神,务求内心一时的贪欢,违反了养生的乐趣,则到五十岁左右便衰老了。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致病因素的预防,追根溯源就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之说。
二、“预防――和谐”的健康指导理念对当今医疗现状的启发
美国心脏协会曾生动比喻当今的医疗环境,医生都聚集在河水泛滥的下游捞人,而没人或极少人去上游筑坝。不是美国人悲观,中国现在的医疗现状也是如此,虽然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小儿预防接种以及传染病的预防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还有其它的许许多多的疾病呢?尤其是慢性疾病,中医治未病没有落到实处,陆广莘先生云:“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故而,笔者认为,国家应重视对养生和保健的推广,政府应为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提供政策支撑,社会企业也应该宣传预防之道而不是繁多的药品。就个人层面来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布于庭,……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提出了具体的应对四时的养生方法,除此之外,还有针灸、推拿、静坐等等富有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对于政府来说,可以借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医疗保险”变成“健康保险”。这是治未病思想在医疗制度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古今交流碰撞的结合体,从“医保”到“健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医学理念的巨大进步。
三、“预防――和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联系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当作一个国家来考虑,《黄帝内经》里已经明确指出了各个脏器的职位,他们各尽所责,使得国泰民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真正好的医生应该懂得怎样不生病的方法,而一个好的治理国家的政治家,也应该懂得如何使国家社会不得病的方法。
(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对于国家来说,虚邪可以看作是国家外部的威胁和侵害或者是外部自然界的威胁,当外部环境形势严峻,对手咄咄逼人时,可以暂避其锋芒,外交上采取独立和平的外交政策,而国家内部在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平稳的向前发展,这样待“正气存内”即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了之后,外部势力的虎视眈眈也将“邪不可干”;同样,对于自然界的灾害威胁,社会应该普及有关各种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国家或地方政府和主管灾害部门经常灾害信息,根据面临灾害的发展,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质、技术准备,保护灾害监测、防护设施,则虚邪贼风不可干也。
(二)“恬淡虚无”
于国来说,是指不通过军事扩张、掠夺资源、争霸或称霸,而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内需,改革创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尽量不要让别国成为自己的敌人,自己军事力量好,但不轻易用兵,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对内寻求和谐,对外寻求和平,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会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和谐世界,则也将“邪不可干”。
(三)“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治人要考虑体质、情志等因素,则治国也要考虑国情,协同发展,关注民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国家内部也就社会问题少了,即使出现了也容易解决,国家外部问题有人民群众的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也能震慑心怀不轨之国,故“病安从来”。
【参考文献】
[1]洪蕾,冼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92.
[2]孙广仁,郑洪兴.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73.
[3]周建扬,郝宗艳.中医“治未病”中若干问题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第四次“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20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