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方案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7月15日,XXX大学党委书记XXX带队前往XX县XX镇食用菌产业园、“纳米小镇”筹建基地,XX镇XX村金银花产业服务中心,XX镇党定村XX养殖数据中心,考察调研学校定点帮扶工作。该校副校长XX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一同参加考察调研。
惟农是务 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在XX镇食用菌产业园的种植大棚,XXX与正在参加暑期劳动实践的同学们亲切交流,详细询问同学们的劳动和生活情况。“多到乡亲们家里走一走,多和村里的孩子们交流交流,在科技方面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听到同学们用温度传感器帮助解决大棚恒温问题后,校领导对同学们主动思考、积极寻求优化方案的行为表示充分肯定,鼓励同学们发挥所学所长,用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赋能。
XX镇是XX校友XX院士的故乡。结合当地产业、教育、资源特点,学校积极对接协调资源、提供智力服务,帮助XX镇形成了建设“纳米小镇”的乡村振兴方案。校领导一行在实地走访考察“纳米小镇”筹建基地后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入对接,挖掘拓展定点帮扶领域,帮助落实落细建设方案,深入促进教育资源互联共享,为“纳米小镇”建设及当地产业发展给予持续有力支持。
青春奉献 集聚人才振兴活力
在XX镇XX村金银花产业服务中心,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中的重要一环,本次劳动实践课程一经,就有800多名同学踊跃报名。竹园1号书院XXX同学便是其中之一,“大家挎着篮子开始采摘,心里都在暗暗努力,都想多采摘一些。走进美丽乡村,我们学到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体验了劳动的辛苦,收获了劳动的经验,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XXX为参加劳动实践的同学们讲述了学校帮助XX村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脱贫致富的历程。他指出,XX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底的不足4000元,到2020年的21000元,整体脱贫致富,正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贫困村脱贫的缩影,充分体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伟大成就。他表示,自2013年被确立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以来,学校始终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地方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西电贡献。
XXX勉励同学们珍惜参加劳动实践的宝贵机会,深入乡村、走近群众,亲身感受人民生活和乡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乡村、理解社会,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同时还要关注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民实际需要,结合所学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贡献力量。
科技赋能 汇聚产业振兴动力
篇2
《课程方案》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课程设置与调整
关于“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将其理解为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结合当前社会状况,音乐本科专业应当使学生具备尽可能多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实际情况。所谓“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实际上就是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当然这里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广义性和普遍性的,即使是一个普通的音乐“家教”,也应当是“复合型”的“高素质”教育者,这不仅关乎个人的生存,也关乎国民音乐素质教育的质量。当然,“复合型人才”的提法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简而言之就是要求知识面广,知识的融合度要高,在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复合,深度和广度的复合。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系根据《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提出的基本要求(即“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分设了四类课程:音乐学必修、音乐学选修、公共必修、跨专业选修。其中,前两类是指音乐学科的相关课程,后两类是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不仅学习专业技能,也能熟知专业理论,不仅通晓音乐学科,也能粗通其他学科。以此实现《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
《课程方案》没有明确“跨专业课程”的设置,这方面,我系充分发挥了长治学院做为综合性师范高校的优势,结合教育部对于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要求,同时根据音乐专业的需求,积极与相关专业教师沟通,从而开设了一系列的跨学科基础课程,包括: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赏析、电影电视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朗诵与正音、戏剧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现代教育理论、中外教育史、汉语方言、中国文化简史、外国文化简史、中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导读、音乐专业外语文献选读、自然科学发展简史、信息技术与现代科技、大学语文等,这些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将来的教学与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这样的做法,必然带来与《课程方案》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尤其是学时和学分上的出入:
从课程设置结构比例来看:总学时2537学时,比《课程方案》要求的最低限度2600学时还要少63个学时;而相关的公共课程1048(808+240)学时又明显高于《课程方案》要求的720学时。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
首先,总课时的减,少除了长治学院对各系整体规划要求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课程的时间。笔者认为,音乐的特殊性决定了任何一位音乐学生,都必须以实践做为基础,而这种实践不仅仅是在于课堂演唱(奏),更应该是舞台、实地教学的实践,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方面进行了加强,详见后述。
第二,以上四类课程设置与《课程方案》提出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地方和学校课程)”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跨专业课程在《课程方案》被列在“专业课程”>“选修课”>“任选课”>“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类下(约216学时)。笔者认为:此类课程不是音乐学的专业课程,而是跨学科性质的公共课程,所以应当划归“公共课程”类下,与“公共必修”同级。这个看似无关宏旨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于学科概念、内容,以及“复合型”、“高素质”概念如何认识的问题。做为一个音乐教育者,多元视角尤为重要,将“跨专业”提升到与专业课同级的高度,是强调人文素养、强调多元视角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力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比《课程方案》216学时,跨专业240学时也明显高出不少,这同样是出于对学生多元视野培养层面的考虑。而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影响到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反而使他们在学习中可以触类旁通。尤其是在对音乐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就毕业生论文来看,写作能力和研究角度也有了极大的拓展,这与公共课程的增加是有很大关系的。
《课程方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中,强调培养的学生应当是:“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恰恰是在音乐本专业上强调甚多。而在“较高的文化素养”方面关注不够,这种长期的“不够”,也使得学生难以更进一步地具备“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由此,“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强调,是十分必要和紧要的。
《课程方案》“实践环节”实施应结合社会需求
“综合实践能力”是一名音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的最重要的能力。因此,《课程方案》除了对课程设置加以细化之外,还专列“实践环节”以强调其重要性。具体为: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10-12周,其中见习1-2周,实习8-10周);艺术实践(6周,第二至七学期集中进行,第七学期安排1周时间作毕业汇报);科研实践(论文写作及答辩,4周)。其中,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科研实践,都应当以艺术实践为根本,毕竟音乐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只有专业技能上过硬,才有可能谈得上其他的实践,否则都只能是或为空谈,或流于形式。而强
调艺术实践,培养技能技艺,又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尤其是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当前,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是近年来提得比较多的一种理念,关键点是,不能将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演唱(奏),等同于舞台上的演唱(奏)实践。所以,我们提倡学生课堂学习与舞台汇报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而舞台表演也有差别,在学校音乐厅的汇报演出。还不能等同于诸如下乡、比赛、庆典等场合的文艺演出,二者对于表演者而言,区别在于心理状态――这对于表演者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点,观众的欣赏口味、评判体系,不同性质演出对于演员的不同要求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演员的现场表现。因此,我们不仅仅是组织校园内部的舞台汇报,还组织多种性质的音乐演出活动。例如,参加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开幕式文艺盛典(2007)、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录制(2008、2009)、文化部“唱响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贺建国六十周年大型文艺盛典演出(2009)等,做为地方院校,这种机会并不常有,而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学生们在国内知名导演、专家的亲自指导下,从根本上提高了师生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为学生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的这种做法还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实践,也不是单纯为艺术实践而实践。笔者认为,《课程方案》中提到的四种实践应当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和补充的。因此,在强调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环节上,我们首先做的事情是充分考虑和观照社会需求。自2008年3月开始,我系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中小学实地调查基础音乐教学现状,了解其实际需要及对我们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邀请中小学校长和音乐教师座谈。共同分析和研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文化活动;同时,长期关注各种用人单位、用人渠道的用人动向等等。以这些做为重要参考,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计划,并在恰当的时机,强化或侧重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及更长远的就业发展机会。
既然《课程方案》注意到了实践的重要性,那么基于这一层面的考虑,在教学目标上,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体现。音乐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既有的技巧、知识,又要敢于创新,敢于创造。《课程方案》实施以来,我系每个学期定期举行学生汇报演出,鼓励学生演唱(奏)原创作品,哪怕是一首普通短小的歌曲,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从建立自信开始,转而成为兴趣化的关注,进而系统化地学习创作,从而增强了能动性。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论在专业,还是在音乐理论课程、公共课程的学习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观。很多学生自发地写了心得体会,还有些学生根据当地曲艺、戏曲、器乐曲进行改编,这些都令我们教师颇感欣慰。
依托“非遗”保护项目拓展教学空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问题,《课程方案》也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在“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中一级分类(选修课一级)中专设“地方和学校课程”,规定以“约180学时,10学分”为参照系,“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内容包括“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
长治学院地处山西东南部地区,这里有大量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不仅有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潞安鼓书、襄垣鼓书、沁州三弦书、襄垣秧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国家级传承人,还有迎神赛社、庙会等多种民俗活动;不仅有大量神话传说,还有大量文物古迹。这些为我们的“地方和学校课程”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资源。
由此,我们增设了晋东南说唱音乐赏析、上党戏曲剧种名段赏析、上党八音会以及民间音乐采风等具有晋东南地方特色的课程,并根据课程需要编写了《上党地区传统音乐概论》(晋东南地区,古称“上党”),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整理拓展出《资料汇编》和“系列丛书”。同时,根据本科设置特点,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依托论文写作课程,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考察;同时,将当地知名艺人请人校园做专题讲座,并教授学生唱(奏)民间音乐。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使教学空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这种做法有两个突出的优点:第一,使学生感知并热爱传统,学习并传承传统;第二,学生以此为契机,可以采集汇报演出的创作素材,也可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而由此带来的深层影响是,使学生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过程,锻炼了“科研”思维,从而真正具备《课程方案》培养目标所讲的“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实施的几点建议
1,建议教育部每年对各试点学校下达明确的指导性文件,确定每年工作的任务与目标;同时,必须考虑到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制订相应的指标,对各个区域的试点单位进行教学量化考核。
2,教育部体卫艺司应当将各试点学校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教材统一审核后纳入国家统编教材范围。
3,建议各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组织本省试点学校向下发展自己的中小学教学试验基地,真正意义上推广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并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研改,将试点的各项工作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
篇3
关键词: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051-02
在当代每个人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立志于终身学习才能跟踪社会的发展,才能立足于社会。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开始从“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终身教育”转变。终身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目前,学校发展的漫长历史已经为人类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家庭教育随着父母教育意识的逐渐提高,也开始从经验逐渐向科学的教育方式过渡;然而,社会教育的发展却相对比较欠缺,在社会教育的发展中,目前在探讨的相对比较规范和富有成效的一种方式就是社区教育,如果说社会教育是一个有机体的成长,那么社区教育就是其中每个成长的细胞,它们的发展对于推进社会教育以至终身教育的实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因此说,终身教育呼唤社区教育的大力发展。建立符合实际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强化和完善社区教育服务功能,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发展社区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学校与其所属的社区能有效地互动,相互提供资源,实施资源共享是完善教育功能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因此,必须实现学校与社区双向开放、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在社区大力支持教育的同时,学校凭借人才、知识、信息等优势发挥对社区的辐射功能。
一、社区与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范围
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文化资源、社区人力资源和社区物质环境资源。社区文化资源是指社区里长期形成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方语言、生活方式以及社区成员的价值观等,是一种无形资源,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来源;社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众组织,包括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等,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实施范围和活动水平;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区图书馆、博物馆、高等学校、工厂、部队、商场、信息中心等,能够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学校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课程资源、学校人力资源、学校物质资源和学校管理资源。社区教育可以直接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出适合社区特点、居民需要的课程内容;学校人力资源是指学校内的教师、专家和学者等,选派中小学得力教师和干部做社区教育的专职工作人员,利用大专院校的专业人才优势,建立由教授、讲师、专家学者组成的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师资库,随时为各类培训提供服务;学校物质资源是指学校内的教育场地、教育设施和教育设备,社区教育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向社区居民提供广泛的服务;学校管理资源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思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可以借鉴这些资源提高社区教育的规范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二、学校与社区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有待健全
社区与学校结对共建,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双向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为社区开展各种培训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社区在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学校工作,并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提供方便。因此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就是要实现社区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但就现实而言,很多学校与社区并未能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共享,造成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巨额浪费,社区教育资源投入的严重不足;学校不能借助于社区内企业作为实训基地而重复投入,企业不能借助于学校的科研设备,培训机构进行技改、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正规的学历教育在人口逐渐减少下慢慢萎缩,而以转岗、再就业、为提高生活质量与情趣的技能培训则因时空、需在当代每个人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立志于终身学习才能跟踪社会的发展,才能立足于社会。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开始从“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终身教育”转变。终身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目前,学校发展的漫长历史已经为人类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家庭教育随着父母教育意识的逐渐提高,也开始从经验逐渐向科学的教育方式过渡;然而,社会教育的发展却相对比较欠缺,在社会教育的发展中,目前在探讨的相对比较规范和富有成效的一种方式就是社区教育,如果说社会教育是一个有机体的成长,那么社区教育就是其中每个成长的细胞,它们的发展对于推进社会教育以至终身教育的实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因此说,终身教育呼唤社区教育的大力发展。建立符合实际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强化和完善社区教育服务功能,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发展社区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学校与其所属的社区能有效地互动,相互提供资源,实施资源共享是完善教育功能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因此,必须实现学校与社区双向开放、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在社区大力支持教育的同时,学校凭借人才、知识、信息等优势发挥对社区的辐射功能。
一、社区与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范围
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文化资源、社区人力资源和社区物质环境资源。社区文化资源是指社区里长期形成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方语言、生活方式以及社区成员的价值观等,是一种无形资源,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来源;社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众组织,包括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等,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实施范围和活动水平;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区图书馆、博物馆、高等学校、工厂、部队、商场、信息中心等,能够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学校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课程资源、学校人力资源、学校物质资源和学校管理资源。社区教育可以直接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出适合社区特点、居民需要的课程内容;学校人力资源是指学校内的教师、专家和学者等,选派中小学得力教师和干部做社区教育的专职工作人员,利用大专院校的专业人才优势,建立由教授、讲师、专家学者组成的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师资库,随时为各类培训提供服务;学校物质资源是指学校内的教育场地、教育设施和教育设备,社区教育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向社区居民提供广泛的服务;学校管理资源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思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可以借鉴这些资源提高社区教育的规范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二、学校与社区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有待健全
社区与学校结对共建,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双向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为社区开展各种培训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社区在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学校工作,并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提供方便。因此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就是要实现社区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但就现实而言,很多学校与社区并未能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共享,造成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巨额浪费,社区教育资源投入的严重不足;学校不能借助于社区内企业作为实训基地而重复投入,企业不能借助于学校的科研设备,培训机构进行技改、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正规的学历教育在人口逐渐减少下慢慢萎缩,而以转岗、再就业、为提高生活质量与情趣的技能培训则因时空、需求的变化而无人顾及。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关部门对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区教育在内容上仍为传统的时政宣传、普法、计划生育、营养卫生、文体活动等;在教育手段上,多媒体网络教学应用很少,社区教育资源管理、师资保障等没有相应的制度与措施。这些同样是其他地区在进行社区建设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责任、利益不明晰导致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不高,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无法突破资源的专属性。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一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有一些学校比较愿意接受资源共享的理念,想向社区开放学校教育资源,但由于存在经费、安全事故以及双方责任协调困难等顾虑,所以资源共享迈出的步伐不大。
三、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发展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乡村城镇化,家庭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人们吸收知识的途径亦超越书本,超越课堂。学校在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正日趋减弱。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多方位、多角度地汲取知识,以改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社会也要求学校打破围墙,将教育对象延伸到校园之外的机关、工厂、部队等。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走社区化的道路,而教育社区化的前提是人们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社区教育的新观念。
1.社区教育必然要占用教育资源,但无需过多的额外投入,更不必独立设置社区学院,它应在职业学校、高职院校的基础上拓展其社区教育的功能下实施,它可以与学校、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共享实现社区教育低成本扩张与发展。学校的培训、教育功能,企业的就业、实习功能、社区人力资源、安居乐业功能的结合,在政府的牵桥搭线、政策引导、经费保障下实现多方共赢。
社区中存在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与作用是学校自身无法实现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对学生最具实效、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在与社区互动与构建中,挖掘社区教育优势,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同时,良好的社区环境,浓郁的教育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2.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办各种培训班。如可利用电脑房开办电脑学习班,向社区居民传授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知识;利用体育馆或运动场开办健身培训班,给居民提高强身健体的场所和正确方法;为社区提供教室开办各种劳动技术培训、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等等,这样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也达到了让居民终身学习的目的,为提高全民素质作出了实绩。
基于学校、社区整合的社区学院老师一部分可来自于学校的讲师团,一部分可来自于企业的工程师,还可以来自于社区的自愿者。通过有偿讲学、无偿服务满足老师物质,尊重、关爱、荣耀等精神需要,实现社区教育、实训、成长三结合的目标,通过整合后的人际资源更有效地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学校、企业、社区的合作。
3.以高等院校(并发挥其社区学院的作用)为联系纽带,将其置身于社区环境中,探讨信息网的作用、建立与运作,将政府的政策引导,招商选资与高校学生的创业,职高学生的就业有机结合,通过学校、企业、社区资源整合共享的合作模式,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图书、计算机网络、科研设备、甚至是师资,人际关系资源)、学校优雅的环境,将高校与各界各业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中心城市的联络、辐射中心,从而启动、拉动、驱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区建设。
由社区和学校双方的资源共享整合而发展成以社区学院为代表的教育机构,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时空分布的局限性,致力于为每一个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以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体现了政府对社区居民的人文关怀、对纳税人的回馈,同时也提供了全体居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更满足了居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社会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针对社区教育的功能、社区居民的需求、实践的需要,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课程的编制、教学实施的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应从高效节约的角度探讨学校、企业、社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互利互惠,实现多方共赢,也是构建和谐教育、服务社会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金单.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共享机制探讨[J].教育纵横,2007,(3).
[3]李立纲.城市居民社区资源共享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1,(5).
篇4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中央、省、市、县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司法行政机关作为一个与人民群众联系较为紧密的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以战略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增长点,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发展。
一、准确把握司法行政机关职能优势
一是预防性优势。社会矛盾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随机性特点,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司法行政机关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服务、法律宣传、法律保障三大职能,在根本上具有超前排查了解矛盾纠纷、及时调解稳控激化态势、准确分析把握规律特点、科学提出预防预警意见的优势,能够发挥专业性、社会性、前置性的预防功能,起到全面、深入、实效的预防功效。
二是机制性优势。司法行政机关具有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工作、培训提升人民调解员调解能力的职能,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在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基层调解组织网络,重点抓好调委会主任和首席调解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调解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在机制建设方面,健全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立足于抓小、抓早、抓苗头和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的工作原则,依托基层调委会,组织广大民调员和信息员经常进村入户,了解信息掌握情况,对于发现的个别苗头性纠纷信息要及时反馈,对辖区内的稳定状况要定期通报,对于一些倾向性并可能引发群体性的矛盾纠纷信息,在及时上报的同时,建立应急预案和防范机制,做到超前谋划,超前防范,把事态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搞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变被动调解为主动介入,变事后调处为事先防范,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资源性优势。社会管理涉及执政兴国的各方面,深及科学发展的各环节,触及和谐建设的各领域,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司法行政机关职能较多又相对分散,一方面造成管理不便,工作职能不能交叉;另一方面也成为司法行政机关的优势所在,主要表现在,司法行政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领域广、对象多、手段全,各方面的行家里手多,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鉴定执业人员、公证员、人民调解能手等等,可以说是众多的优秀人才都齐聚司法行政这个大家庭,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资源性优势。
四是服务性优势。司法行政机关的各项职能,在跟进社会发展需要和公众个体需求,在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益型、公众化、针对性的法律服务中,能够彰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理念,践行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群众工作路线,发挥全力维护合法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协调利益关系、规范行为秩序、助推依法治理等作用。
五是亲民性优势。司法行政机关的依法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部门,肩负着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倡导社会法律道德风尚,营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氛围等重要职能,发挥着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提高政府管理决策水平、营造民主法治环境、规范思想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必将更深层次地调动和集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因素。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即能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又能达到当事人在不伤和气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做到不因一件纠纷的输赢而影响当代甚至是后代的关系,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找准司法行政工作基本任务
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在落实、贵在利民。司法行政机关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中央关于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职能作用确定基本任务,创造性地提升工作站位、打造工作平台、夯实工作基础、健全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标准,争做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锋队”。
(一)立足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服刑劳教人员管控,突出抓好监管改造工作。一是创新工作载体。依托 “____县楚风生态园有限公司”敖家坝药材产业基地,投资近20万元建立了“____县社区矫正劳动教育培训基地”。购置课桌椅、档案柜60余套,基地内设集中教育室、谈话室、心理矫治咨询室、技能培训室、过渡性安置办公室,蓝球场、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健身器械。分区域、分批次定期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开展量化评比,建立个人档案。对“三无”刑满释放人员开展社会适应性过渡安置帮扶,解决生产生活问题。2013年以来,先后在该基地开办法制教育轮 训班八期,培训对象达265人(次)。二是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创新社区矫正管理工作模式,把建立社区矫正信息监管工作当作全年重中之重工作来抓:摸清底子,对全县范围内的社区矫正对象按照“严、普、宽”管理类型分别造册登记,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10万元投入到矫正信息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了司法E通全覆盖。通过区域监管、信息交换、警示告知、档案管理、考核奖惩的智能化,提高了特殊人群信息化监管水平。三是实行不定期走访摸底排查,建立严密的监管体系。实行与村((社区)组织联动跟踪、巡防调查、回访问查和家属监管、社区帮教、信息反馈、活动告知等监管机制,进行全方位动态掌控,做到及时发现苗头及时完善补救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二)立足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突出抓好法律服务工作。一是加强学习,提升素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公证律师、法律援助队伍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学习《公证法》、《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和新近颁布出台以及执业执法活动中经常适用法律法规的学习,学习司法解释、执业执法程序和相关业务,履职能力和执业执法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加强教育,规范执法。采取学习教育、警示教育、抽查卷宗、案件评查、回访当事人等不同形式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对服务态度、履职行为、廉洁自律适时进行跟踪督查,执业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三是畅通渠道,接受监督。为保障和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县司法局开通了举报电话,设立了举报信箱,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干警办证办案的投诉举报,同时定期不定期对卷宗进行抽查,对当事人进行回访,坚决从源头上杜绝各种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三)立足于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突出抓好人民调解工作。一是提升人民调解文化氛围,营造群众“崇尚道德”的仁和礼让精神。在巩固原有人民调解文化氛围的基础上,立足团结、和睦、友善、互信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弘扬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礼敬谦和的古朴之风,增进广大民众之间互信、包容、礼让的做人之本,积极营造尚和、尚礼、尚善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落实人民调解防控机制,营造司法行政干警和人民调解员“在岗有责”的敬业奉献意识。因地制宜,坚持和落实社会矛盾纠纷集中统一排查、信息联络反馈、领导接待、凝难复杂纠纷联合调处、已调矛盾纠纷回访反馈和责任倒查追究等矛盾纠纷防控调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司法行政干警和基层人民调解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三是坚持调解优先原则,营造部门“联动对接”的协作调处观念。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联系基层、贴近群众、信息灵通、方便快捷的优势,摸排清查和梳理掌握各地矛盾纠纷信息情报,积极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预测和排查调处工作;实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三调对接,整合调解力量,建立人民调解协议履行和诉前民事纠纷调处机制,以机制联动应对处理各种行政争议,处理化解各种复杂疑难社会热点问题
(四)立足于解决民生问题、帮扶弱势群体,突出抓好服务民生工作。一是援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进一步降低援助门槛,减少审批程序,畅通绿色通道,对需要法律援助的老、少、穷、病、残等弱势群体给予真情实意的关心,做到应援尽援。二是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扩大法律援助影响,在汽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制作悬挂大型广告宣传牌,公开法律援助受理范围、对象,以及联系电话,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的服务条件。三是援助服务进一步优化。广泛运用电话、手机、互联网等方式,推行延时服务、误时服务、预约服务、流动服务,提供网上咨询服务。尊重当事人意愿,引导当事人采取援助与非诉讼调解等手段提高办理援助案件水平。
(五)立足于增强法制意识、强化法治理念,突出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是按照法律“六进”的要求,采取送法下乡、进村讲法、送法进校园、送法进企业、学生带法回家、法制宣传中心户组织学法等多种不同形式开展全县普法教育;二是以举办法制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咨询解答等方式方法加强对群众生产生活中经常适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三是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结合起来,在调处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宣传法律,讲解法理,普及法律,从源头上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控制工作;四是以综治维稳、工商、妇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联合组织深入乡((镇)加强对“三八”妇女维权、“3.15”维权和专业法、部门法的宣传普及,围绕全县重点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五是结合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工作,积极深入各中小学校开展法制宣传讲座和安全知识教育,与政法各部门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法进校园和“学生带法回家”活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各种不安定因素从源头上得到及时预防和有效遏制。
三、着力提升司法行政机关为民服务水平
司法行政机关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解决思想障碍、制度束缚和保障瓶颈,不断夯实基层基础、转变服务方式、激发管理活力、提升综合效能。
(一)融合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司法行政机关要自觉立足主体多元的社会管理格局,积极探索整合社会管理力量的有效方法,增强与各类管理主体的协调互动能力。既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也要努力争取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协调配合,更要努力争取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水平。
(二)规范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升工作效能。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钱,依法健全完善 各相关业务制度,用制度来管理,用制度作保障,推进机关管理规范化,服务群众热情高效。
篇5
今天是学校开学的日子,同学们本该重返美丽的校园,但是为了防疫,我们按下了暂停键。今天我们用连线代替了会面,将身在全国各地的138位老师、1951名同学及全体家长朋友们连在一起,以这样一种特殊的在线直播方式,召开我校2020年的春季居家学习动员大会,启动我校的“空中课堂”,开始新学期的居家学习模式。
作为校长,在这个特殊时期,我该说点什么呢?我把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定为《凝心聚力面向未来共同期待春暖花开》,因为越是困难时期,我们就越要凝心聚力,越要将目光投向未来。当我们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我们开始审视自己,审视我们在忙碌的学习与工作中那些很少去思考的事情。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为什么要珍爱生命、敬畏自然呢?隔离在家的时间怎样进行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呢?在这段时间里又该怎样提升自我、面向未来呢?我想这些都是老师、同学和家长朋友们要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为此,我给大家上这节开学第一课,和大
家分享关于生命教育、生涯发展、自主学习、家庭教育等四个话题的看法。
话题一珍爱生命,敬畏自然,做生态小卫士
刚才,学校安全办张铮主任做了一个关于防控安全知识的讲座,我觉得讲很好,也很有必要。今天我为什么要带着口罩来上开学第一课呢?就是想告诉大家在非常时期要养成出门戴口罩的好习惯。此外,还要做到不随地吐痰,勤洗手,感冒了戴口罩,这是我们必须要养成的生活习惯。
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生命?今天,我们有必要上一节生命教育课,来探讨这些问题。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恩格斯说:“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蛋白质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不断地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会停止,蛋白质也就分解。”林语堂在《青春你好》中是这样描述生命的:“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对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学是对于生命的叹赏,艺术是对于生命的欣赏……”疫情已经夺去了数名同胞的生命,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那冷冰
冰的数字背后的悲凉。他们是我们的同胞兄弟,是大自然的子民,也曾经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可能是用生命呵护生命的像李文亮这样的白衣天使,可能是始终坚守岗位的平民英雄,可能是撑起家庭的人父人母,可能是安享晚年的祖辈恩亲,可能是刚刚步入社会对未来憧憬满满的血气青年……我想说的是我们在任何时候
都要珍爱自己,敬畏生命,人类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贪婪本性终将自食其果。敬畏不是示弱,而是对自然的尊重。地球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会成为最后一块倒下多米诺骨牌。
心存敬畏,但不畏手畏脚;
敢于作为,但不为所欲为。在人类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绝不可做,什么非做不可,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必须达成共识,成为品格,成为绝不可遗忘的集体记忆。在这场面对疫情的战斗中,生命、生活和生态如此紧密地相互印证。我们学校2019年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称号,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生态小卫士,深刻理解生命、生活、生态的内在联系;
学会如何与自己、社会、世界相处,是每一位同学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在这个特殊时期,我再一次强调要学会自我防护,要有健康第一、生命第一的意识。疫情防控期间一定要做好防护,坚持锻炼身体,不要人员密集的地方去!尽量不出门,出门戴口罩,在家勤洗手,要把健康平安放在第一位。同学们,无论你现在身在何处,不管你在湖北还是广东,我都希望你们照顾好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的,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再相聚,我期待着你们平安归来!
话题二心怀祖国,扬理想风帆,做生涯追梦人
时代需要英雄。每到危难时刻,定会英雄辈出,凡英雄必有过人之处,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他们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有两位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战士我们不
得不提,一位是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一位是73岁的李兰娟
奶奶,他们带领着团队出征战“疫”,步履坚定,给14亿中国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在疫情面前,他们没有丝毫害怕,他们的坚定和胆识来源于他们的学识与技能,更来源于他们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他们用知识拯救民众于苦难之中,是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
英雄虽是少数,但皆由凡人成长起来。疫情中,我们还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逆行者奔赴武汉,拼尽全力,和时间赛跑,抢救生命。海陆空三军主动请缨,在一纸战书上按下一个又一个手印,他们奋战在一线,不眠不休,抗击疫情。在公路上和社区里,警察叔叔、环卫工人、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的身影也在忙碌着,交通管制、清洁消毒、体温检测、疫情宣传。在这次战“疫”中,病毒施虐、封城隔离,却阻挡不住那最美逆行者前行的脚步。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什么职业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谁才是真正的大明星。我们学校2019年获得“全国生涯教育实验学校”称号,同时也被确定为“深圳市生涯教育试点学校”,我们学校的生涯教育已初见成效,生涯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告诉大家心中要有梦想。希望你们心怀远大理想,志存高远,努力当下,开创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来也可以像钟南山、李兰娟一样,像许许多多逆行者一样,成为国家的脊梁和民族的希望。在疫情面前,我们要学习这些奋斗者有力量、有温度的思想和行
为,学习这些逆行者在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你关注什么就会学到什么,学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要知道,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我们新中学子能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少年强,中国才会强!
同学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全校138位教师、1951名同学无1人感染,那因为有无数人在为我们防护;
我们美丽的校园依然美丽,那是有人在默默守卫。到目前为止,学校防控措施扎实有效,购买防控物质,每天进行校园消杀等工作有序推进。我们不时给滞留湖北的14位老师、135名同学和及他们的家长带去特别关心和问候,希望他们身体安康。学校的各项防控工作得到区教育局督察组、集团领导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在此,我向寒假期间依然坚守学校岗位的领导与老师、后勤管理人员、物业工作人员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我想在此道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话题三转变学习方式,提升自主能力,做学习的主人
因为疫情的影响,全国义务教育学校2020年春季延迟开学,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指示精神,我校教学处根据市区教育局的要求,第一时间制定了“空中课堂”在线教学实施方案,待会在家长会上教学处还将进一步说明。在此,我向就这项工作提几点意见:
1.关于课程安排和在线学习。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提高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注重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这也是我校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方向,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不能只是针对学科类的文化课程,还包括了生命教育、微观世界、环游地球、信息时代、艺术鉴赏等特色素养课程,还有体育锻炼、家务劳动等实践课程。我们将依托钉钉平台,老师们要以备课组为单位,加强集体备课,打造“双师”型课堂。我们有居家学习的课程表,安排了早读与眼保健操,还安排了主题班会与心理辅导,中学部还会在懂你教育平台在线布置作业,开展答疑辅导,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希望同学们借此机会,加强自主管理,开展自主学习,促进自主发展。
2.关于自主、自律和他律。前面说到了,我们要有理想有抱负,这样你才会有努力的方向。我们都是学生,学习是我们的天职,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一定自己负起责任。所有同学,特别是七八年级的同学都要知道,老师只是为你学习提供帮助的人,而不是替你学的人。今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指导者和陪伴者,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同学们提供服务,为你们的成长服务。所以,要想学习好,必须自己想学,主动学,而不是被迫学,不是无人监督就不学。通过主动学习,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律来自于外界,来自于老师,来自于父母,自律才出于本心,所有的他律都要通过自律起作用,自律要通过科学训练和长
期坚持才会有效。不懂时要主动和老师沟通,一遍不会学第二遍,上课不会再看回放。懂你平台还有在线作业功能,做错的题还可以汇编再练。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借此机会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能力。好的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够养成的,希望你们克服困难,奋发图强,持之以恒,砥砺前行,我相信你们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线学习,共度时难!
话题四面向未来,积极打造学习型家庭
各位家长,我们学校“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中有三句话:“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家长幸福滴陪伴”,这三句话凝聚了新人中的智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在这个假期里,我阅读了朱永新的《未来学校》和李希贵的《学校转型》、
《面向个体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等几本书,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未来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将走向何方?在未来,学习型家庭将成为教育“最基础组织细胞”,这才是教育正常生态。一个家庭的稳定,取决于父母的情绪稳定。教育只有得到家庭细胞的滋养,才能入眼、入心,让孩子们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幸福陪伴。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直努力在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家校携手,同频共振,共创美好未来。当下,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要深度转型,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也一样要好好学习,要懂教育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科学调控情绪,努力构建“学习型家庭”。在家庭,你们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你们的一言一行
皆教育,一举一动皆示范,希望你们注意言行,以身示范。在停工停学期间,要以身作则,多与孩子们开展亲子活动,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如亲子共读、家庭齐运动、小故事分享、旅途剪影、亲子小制作等。注意提升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多给孩子传递亲情与温暖,把延期开学期间的居家学习生活当成促进亲子沟通的良好契机。同学们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正确理解“停课不停学”的意义,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不仅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开展体育锻炼、阅读、劳动、文化艺术素养等,拓宽自己的视野,促自身全面发展。同学们要珍惜和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做几个家常菜,体会父母的辛劳,学会尊重、理解父母。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今天是在线学习的动员大会,也就是说,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反复提醒自己,寒假已经结束,新的学期学习已经开始。家庭就是“学校”,客厅就是“操场”,班级群就是“教室”,厨房就是实践体验基地,阳台就是瞭望台,沙发就是阅读分享地,环境变了,但是好学不变。在线教学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新挑战,在刚刚结束的教职工视频会议上,我说过,在开展在线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成了“主播”,要善于“自我解嘲”、“自我释放”;面对课堂管理,要善于“学来主义”、“拿来主义”,面对情绪管理,要善于“敏感觉察”、“主动调整”。线上教育更考验身处“终端”的“家长和学生”,尽管“空中课堂”是近期最佳的疫情防控措施,但是也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