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篇1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生命力 现代化

一、文化自身塑造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大地,,与西方被摧毁和沉睡的文化相比,五千多年的历史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与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贯穿整个中国历史,从历史中走来,历经坎坷,走向未来,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离不开的,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绵延至今的奥秘所在。

统一性和多样性同时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样性就能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统一性则是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内核因素;延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存之道,能做到坚持和创新是一种智慧,这种文化的延续性和变革性并不冲突,文化的延续性就是保留自己的精神内核并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的延续性,变革是不中断的变革;独立性和包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特性,独立性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己独立创造的,是对长期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人文的思考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心理特征、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性既是文化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实现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根据。

二、保留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推动现代化弘扬时代价值

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是21世纪的时代主题,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理性的亮光总能带我们冲出迷雾,现代化的进程不仅仅只是物质层面的高度发达,它还需要有精神文化方面与之相对应的构建。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不仅包括政治和经济的现代化,同时也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实现文化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的片面发展不是社会主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的协同并进才是经济发展时代自身对文化内涵的需求。

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在道德失落感和价值选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在开放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受西方文化消极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像一样在蔓延,这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来拯救。对于“义”“利”的选择,对于付出并得到相应的报酬,古人早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中国的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部经典,更多的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正确选择和判断,让我们不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丢掉自己最原始的纯真。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上其他文化无可取代的重要意义,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比德国的伦理更加完善和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因为中国的发现,他们觉醒了。社会实践的不断向前发展,全球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对文化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中国特色的文化打造成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这就是时代给传统文化的客观现实课题。

三、推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推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呼唤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需要,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为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铺好路,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赋予文化发展新的内涵,用文化来深刻撰写着经济基础现状,使文化的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要从传统出发,注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已经内化成为中华儿女的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深藏在每一代人的深层次意识中,不是说消失就能消失的东西,相对于西方外来文化而言,还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民族认同价值,传统文化只有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起来,才能使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才会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主动这传承,也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再造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在继承传统文化原创性的基础上,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到“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提高民族自信心”,用批判的眼光“兼收并蓄”。这种批判式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既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我们现代化文化建设可以借鉴和引用的经验。

第四,在开放的国际背景下,学会辨识外来文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成果和成功的管理经验,重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家罗素在《中西文化比较》一文中曾经说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我们要在弘扬传统文化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包容性,也会丰富文化以时代性内涵,为世界文化贡献自己的精神内涵,同时用理性的眼光加强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中国特色。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 公共艺术设计 现状 融合应用

艺术设计的问世,是人化与物化的高度融合,它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使人类文明摆脱了黑暗,走向了光明。通过调查,任何好的艺术设计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因此公共艺术设计必须要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够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风格、满足国民审美需求的作品,同时还能够向世界各国展示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目前我国公共艺术设计的观念、思维受到西方设计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导致设计者不能够注意到传统文化,不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公共艺术设计中,使设计出的作品失去了民族特性,更使作品缺乏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此,在下文中,笔者将浅探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融合应用。

1 传统文化与公共艺术设计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髓,更是价值观的表现。而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西方国家,是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产物。可见,传统文化是公共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从表面来看,传统文化制约着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创新,但实质上,传统文化能够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使整个作品富有意义与价值。艺术设计不能够否定传统文化,而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创新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拥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才拥有设计魅力,而艺术设计也要不断吸收西方国家新进的设计理念与思想。

概括来讲,公共艺术设计必须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又高于传统文化,在设计过程中要把握传统文化与创新借鉴,使两者之间能平衡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2 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

通过调查分析,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融合,确实能够赋予公共艺术设计生命力,使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必须要恰到好处,不能够给人生硬的感觉,否则会使得其反,同时还要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1)公共艺术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三大特性:整体性、辩证性以及因果循环性。一般较为注重事物内部的辩证统一关系,更为注重综合与归纳。公共艺术设计中要顾全大局,把握平衡,才能够使公共艺术设计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避免公共艺术设计失去意义。

(2)公共艺术设计需要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文化底蕴,就要注重文化符号的运用,因为文化符号具有非常强的民族象征意义和传承性与生命力。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将其运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能够使人们的内心情感得到宣泄,增强公共艺术设计的舒适感,更能够体现现代生活的古朴典雅。

(3)公共艺术设计要融合传统文化的陈设艺术。我国的陈设艺术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能成功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主要原因就是它蕴含两大品质:庄严典雅的气度和潇洒飘逸的气韵。无论何种设计都是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因此必须要注重人性化。公共艺术设计必须要结合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换言之就是要融合传统文化,但是不能够照搬,而是要继承与创新。

3 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艺术设计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也就是说好的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念。公共艺术设计要想有可能成为经典,就必须要具有民族文化。

(1)传统材质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当前,人们生活压力非常大,生活节奏快,因此公共艺术设计中,要注重传统材质的运用。将传统材质运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倡导的绿色生活的理念,还能够给予人们返璞归真的感觉,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运用传统材质制作具有现代设计理念与思想的公共艺术设计,能够赋予公共艺术设计时代感,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传统文化的精神得到发扬与传承,使整个设计具有文化底蕴。

(2)传统图形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传统图形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象征,留给后代无限的想象之美,同时它还具有时代意义和当代的设计观念。传统图形是我国人民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具有非常强的民族文化,通过传统图形的运用,可以赋予公共艺术设计无限的想象空间,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能够停下脚步,歇一歇,更能够使公共艺术设计具有象征性,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我国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我国5000年发展的精髓,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因此公共艺术设计中要融合传统文化,且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为公共艺术设计注入生命力,使设计具有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生命力;特色

现代医院是传统文化的产物,建设现代化医院也应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点中寻找对策,探索医院文化特色。医院的发展壮大必须靠医院的先进文化来推动,只有建立先进的医院文化,才能真正使医院形成品牌、拥有品牌和发扬品牌。因此医院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只有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高综合实力,才能赢得患者,创造优势,才能持续发展。文化是人类或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等所构成的最深层的软件系统。文化是人类或一个民族的”“生命力”。由此延伸到卫生管理,可以说文化也是医院的“生命力”。一个医院的活力和凝聚力的大小都来自于医院的文化,没有成功的医院文化,医院的生命力是脆弱的、有限的、不稳定的。

医院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 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作为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 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生存的发展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竞争力。而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培育职工的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医院领导提高医院自身竞争力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1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并不排除或代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搞好医院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中作用的发挥,正是通过加强职工队伍思想教育和素质表现出未的。医院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医院行为,同属思想文化范畴,研究及作用的对象都是人,在医院文化建设理论方面有相同之处。医院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各有各的优势,相辅相成,互补互促。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将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有利于培养职工的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2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是培育职工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新思路

医院文化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医院精神、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内容,也是一种管理理论。是医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3培育整体意识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医院要发展,必须在社会上要有良好的形象,要有良好的信誉,这样才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大力培育职工整体意识,培养职工团队精神,培育自尊自强、争创一流的团结协作精神,培育职工的群体价值观,这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医院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 的管理文化,以文化引导为基本手段,以实现职工共同价值取向为核心,以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以激发职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是当代医院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型管理和人文管理是文化凝聚原理的具体表现。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要用高尚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精神塑造人才、凝聚队伍、激励员工。由此可见,培育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培养职工正确的整体意识和群体价值,对提高医务员工整体素质,在医院内形成凝聚力和推动力,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意识和职工的凝聚力.培育职工的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是医院管理工作者搞好医院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所在,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努力工作的目标,也是一个医院获成功的根本保证。

总之.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建设现代化医院也应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点中寻找对策,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探索医院文化特色。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大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医院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建设优良健康的文化形态,从而使医院文化建设在提高职工素质,树立医院形象,增加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推动医院管理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小平.第二次宣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2.

[2]孙亚林,李斌,王向东.医院文化建设中的误区[M].中国医院管理,2002,10:57.

[3]陈金,雅戴锦,梁彩霞.浅谈医院文化建设[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10,8(12):93

篇4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就是一笔财富,她提供给我们许多的资源和经验。从某方面来说,一部民法典的特点,根本上是由它所存在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未来民法典,代表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根植于我国国情①。

 

一、我国未来民法典是否需要传统文化?

 

法律是对传统的一种选择性的继承,民法典调整一般社会关系,必然反映社会中的各种因素。

 

第一,从现实来看,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

 

文化传统影响着我们日常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且随着现代化建设将进一步发扬光大。我国未来民法典作为我国文化的高峰,必然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是我们全面把握传统文化和我国未来民法典之间关系的前提。

 

第二,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法律的完善和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继承,传统文化是应然之意。

 

我国《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如草案的第四编和第五编(亲属和继承),不仅这两编由法律馆会同礼学馆起草,而且草案第1323条:凡隶于一户籍者为一家。父母在欲别立户籍者须经父母允许;第1324条:家长以一家中之最尊长者为之。②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规定当然不合适,但是却反映当时传统文化对民律草案的深刻影响。

 

第三,从现实的民事法律规定看,有些规定极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如《民法通则》中民事责任承担中的赔礼道歉等,其他的如民事习惯等在司法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从民法存在的土壤——民法文化上看,它是民法存在和起作用的基础,我国古代强调宗法伦理,民事方面注重的是“礼”及习惯的运用,并且几千年来也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动,可以说“礼”及习惯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唤起和坚定民众对民法典的信仰,必须要坚持从本土出发,这方面主要是从心理方面进行。一部民法典要获得民众对她的尊敬和信仰,必须在某些方面能够和民众能够达成“一致”。民法典对传统文化吸收与重视,可以调和法律与实践的矛盾,增加人们对民法典的“好感”,从而为民法典的在中国乡情社会中打下夯实基础。

 

第六,从民法的产生上看,习惯是民法的内涵之一,而习惯的产生必然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另外,民法制定者都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未来我国的民法制定者们肯定是具有高学历、丰富的经验,必然熟悉本国的传统文化和法律发展史,这些因素影响着制定者,也影响着民法典。

 

二、传统文化在大陆法其他国家民法典中的影响

 

1、法国

 

法国民法典继承了法国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些传统影响根深蒂固。

 

明显的一点就是《法国民法典》的体例,采用的是没有“总则”编的三编制,其显然继承了《法学阶梯》编排体例。

 

“大革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法国人似乎要摧毁过去的一切;在第二阶段,他们要恢复一部分已被遗弃的东西。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③托克维尔的这段话可以清晰的看到法国大革命后传统的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

 

2、德国

 

《德国民法典》在很多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学派之争”更能说明此点。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萨维尼在《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方面的使命》一书中对民法典的立法作了相关阐述。他认为法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并由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决定,他主张制定的法典,必须要饱含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历史法学派的该观点对法典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理应体现在法典之中。

 

3、日本

 

日本民法典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法典论争”中发出了“民法出,忠孝亡”的悲呼,窥探出传统文化对日本民法典的制定的影响。后来,日本民法典的起草更加重视本国的国情,并且对外国人参与持保留态度,由本国人编纂,传统文化得以保留。

 

4、瑞士

 

一方面,作为瑞士统一私法和民法典的理论基础,胡贝尔著名的著作《瑞士私法的体系与历史》就是对瑞士的传统及历史的一种理论上的把握,同时也体现出瑞士关心本国法律现实,注重法律继承。④

 

另一方面,《瑞士民法典》的一个特殊点就是法典的第五编——债务法,它先于法典产生,并在瑞士实施,人民已经接受,在纳入民法典时只是做了极少的修改,这恰恰表明了瑞士对本国国情和传统的重视和接纳。

 

三、传统文化对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影响

 

传统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力,民法典的制定必受其影响,我们必须加以认真对待。

 

首先,在民法典制定的指导思想方面,我们坚持本土化和开放性的平衡,重视法律的继受。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具有开放精神。从另一角度看,一个国家民法典重点是调整本国的社会关系,其根本性在于本国的国情,只有尊重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的使一个国家的民法典具有实际的社会作用,民法典才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否则,没有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民法典就如镜花水月一般,没有实际效果,也不会令普通民众满意。

 

其次,在历史使命上看,我国传统上是礼仪之邦,我国的文明持续时间最长,在我国人民的心中,具有一部恢弘的民法典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一座高峰,在这种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下,新时代我国的民法典必然要承担起一种象征意义和历史使命,它必须体现我国文明的新高度,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复次,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之处在于其具有的民族性。综合分析法国、德国、瑞士民法典,他们特色为世人所称赞。我国制定民法典,必须具有具有中国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会使民法典更具民族特色和鲜活的生命力。

 

再次,在吸收借鉴内容方面,我国未来民法典重点要发掘传统文化中对现代法治建设有用的积极的方面。我国传统上是人情社会,注重邻里关系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在这其中,“家”起了很大的作用。“家”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单位,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安宁,更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维系于“家”。

 

最后,重视民事习惯,科学合理地确定民事习惯在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同时发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法律资源和法律思想,充分合理地利用,并在日常生活和争议处理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以人为本;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6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我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优良传统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1.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法、佛为主,其中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法、佛形成互补之势。实际上历代皇朝交替使用道家、儒家、法家、佛的治国思想。一个新的皇朝建立时,为了医治战乱的创伤,往往采用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当皇朝已经稳定,经济已经恢复,皇帝便转向儒家,兼用佛家、法家,以此来巩固政权、巩固已经形成的社会、政治制度。皇朝末期,矛盾重重,社会大乱,皇帝更多倚重法家,想用严刑峻法来挽回危局。这种互补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富有极强生命力的基础。

2.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

3.重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征,由来久远。而以理论形态去呈现则在先秦儒、道、法、墨诸主要学派中,尤其是深受儒家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经世思潮的影响。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经验,重视直觉顿悟和整体思维,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实践理性注重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的行动哲学,尤重道德功利主义。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深得人心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践理性学术传统在实践中的积极效应。据考证,实事求是原意是一种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它所奉行的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的信条对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人生价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传统的重经验的思维方式,影响和阻碍了中国人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4.厚德载物的文化兼容精神与强大的生命力。“兼收并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庸》中也讲“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意即要人们以大地般宽广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顺承天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以汉族文明为主,吸收本国各民族文明以及外国文明而形成的。汉唐时汲取外来文化的气魄十分博大,显现出强大的汉唐雄风。近代中国在中西方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将西学中的优秀成分加以吸纳、摄取、涵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1919年的以后,经过对多种思潮的百家争鸣,推求比较,中国革命选择了指导思想,仅仅二三十年时间,中国人就走完了欧洲花了三四百年时间才走完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想历程。从而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文明正是因为既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主体,又能从别的民族的文化中选择、吸收其优秀的部分而极富生命力,历经5000年不衰。

5.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以大一统为社会理想状态,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这种爱国主义情愫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不知感染和熏陶了中国历代多少志士仁人!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格言至今仍闪烁熠熠光华,无一不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写照。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让当代大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是我们当前高校教师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落不应只归因于大学生本身,更应该归因于社会因素。由于传统文化一般很难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与一些应用性强的知识相比,传统文化知识看似无用,因此也容易被冷落。另外,社会知识体系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只能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分配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让他们认识其重要性,其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现代社会文明呼唤人的素质的提高。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民族素质的现代化。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以人的理想、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民族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人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受到海外文化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他们所看重的就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突出的人文精神。当今社会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具有创造力。而创造力从哪里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通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显然哲学就可以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都是不同的哲学体系,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张岱年教授也曾说“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的演变与哲学思想的演变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中国哲学。”惟有继承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发展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好好学习它,在思想观念上重建起传统文化的框架。科学思想是具有一个内在规律的系统,思想的发展必然形成一定的逻辑构架,同时也构建起一定的观念体系。让当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并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学研究具有的指导意义。

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篇6

关键字:平面设计;传统文化;导入

从平面设计的角度来看,对于文化身份的关注应当是每一个平面设计者所重视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应对发达国家文化冲击的一个重要策略所在,平面设计者承担着构建民族特色视觉的重要责任。从设计的本质上来看,设计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历史性的,这就使得人类的设计活动必须基于历史和地域两个空间维度,而正是基于这样的属性才能够使得人们更好地分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联,也正是基于这种时空活动属性,也使得设计工作者不能够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也无法让自己的设计成果独立于传统之外。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如何继承民族文化并且将这种民族文化进行发扬和创新,就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平面设计者的文化认同感。只有在平面设计当中添加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从而更好的去应对全球化的冲击。

一、平面设计传统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从当前现实的角度来看,在平面设计当中导入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地重视西方的科学和设计经验,通过对于这些方面的学习中国的平面设计在很短的时间来就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平面设计开始更多的为商业服务,在艺术设计领域人们更加愿意接受西方的思想西方的精神,这些思想在设计方面尤为突出,而这样的一种设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审美,相较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却遭到了整个手机市场的排斥,这就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中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必须保证拥有文化上的独立,只有文化上的独立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进而实现整个民族的独立,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我们就有必要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平面设计当中。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要实现发展,要提高自身的水平需要走出一条新路子,而这样一条新路子就必须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上,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平面设计来说就如同树根一样,只有树根强大了,才能够枝繁叶茂。纵观世界各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平面设计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正是因为西方的设计能够很好地根植于西方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基于这种根性才能够使得西方的平面设计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因此中国的平面我设计也只有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特色的设计,才能够使得中国整体的平面设计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平面设计传统文化导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平面设计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平面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导入中国特色元素却是需要把握一定策略的,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处理:

1、切忌照搬照抄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的,传承千年而不衰。所以我们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借鉴的时候不能够照搬照抄,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存在着一些消极的部分,这些消极的部分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是不适应的,还有一些文化已经严重地与当前时代的发展脱节,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我们不能够照搬照抄。纵观发达国家的平面设计发展史我们都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平面设计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革新。虽然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水平非常之高,但是国外的平面设计者却不会因此对这些文化内容照搬照抄,他们会结合时代的思想,结合自身的经验并且进一步的结合自己的创意思维来对于这些文化元素进行处理,而不会依照其原有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设计,添加更多的时代元素和个人元素。中国的平面设计也应当借鉴这样的方式,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吸收一些传统的文化要素,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就在于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包容,在平面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充分的把握好这种文化的特征,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去适当的添加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添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平面设计更加具有生命力,更加能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而绝不能够对于一些传统的文化照搬照抄,更多的还是要发挥设计者个人的一些创意,要结合当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添加一些更加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如果一味的去照搬照抄传统文化来进行平面设计,那中国人的平面设计水平将永远只能够处于一个阶段,想要实现进步和发展是不现实的。整个设计的水平也将不会提高。就任何行业来说,创新和革新永远是一个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平面设计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要在平面设计当中导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整个平面设计的根本所在,而只有对于这种根本进行很好的把握,才能够保持平面设计在文化上的独立性,也只有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加一些更多符合时代的内容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平面设计的水平,这样一来,整个中国的平面设计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千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秀的部分也有其糟粕的部分,这是文化包容性的体现。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人们不仅仅会传承一些优秀的部分也会传承一些糟粕的部分,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这些糟粕部分在传统文化当中的地位,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除此之外,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要更多地重视继承其优秀的部分,尽可能地去除一些文化当中的糟粕,只有优秀的文化才更加具有生命力。所以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导入需要有一定的选择性,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需要选择一些适应当前社会价值观、适应人们视觉体验的一些优秀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往往是因为其自身的优异性才能够被传承至今的,所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需要去辩证地看待传统的文化,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坏的,也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好的,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师需要结合当前设计的主题,尽可能地向中国的传统文化靠拢,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添加更多时代性的元素和传统文化当中积极的元素,这些元素的添加更多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而这些元素的添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个平面设计更加具有传统色彩,更加能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具体来说平面设计师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来合理地使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首先,设计师个人需要强化自身的文化分辨能力,了解到哪些文化是自己应当继承的,是积极的,哪些文化内容是与当前时代要求所不符的,哪些文化内容是消极的,只有明确文化的性质才能够在平面设计过程当中更好地拿来使用;其次,设计师个人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平面设计的根本所在,设计师个人需要重视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使用,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不自觉的去添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来让整个设计看起来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最后,设计师个人应当不断学习,通过学习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古典吉祥物,都可以很好的,在当前的平面设计当中使用,只有更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在平面设计过程当中更加得心应手的使用这些文化元素。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千年,是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身份,西方国家的平面设计水平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西方的平面设计更多的是根植于西方的传统文化的,所以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平面设计的水平则需要进一步的把握文化的传承,了解到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对于这些传统文化辩证的去看待,辩证的去继承,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整个中国的平面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曼娟《.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导入》[J]《.内蒙古艺术》,2006.

[2]张俊.《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J].《中国科技信息》,2006.

[3]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欧阳中石.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窦文宇.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篇7

特有的吉祥情节

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经过几千年来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中国气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传统审美理念。“趋吉避凶”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美好愿望,并由此演生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图案,它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它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了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这些深厚的传统文化正是现代家纺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源泉。

吉祥图案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纯朴的艺术样式,在现代社会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而在设计上,它与现代设计在风格上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因此,传统吉祥文化元素成为了现代设计创作灵感的宝贵源泉。而吉祥图案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特别是家纺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就决非偶然了。可以说,吉祥图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戚戚相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域的封闭逐渐消失,吉祥文化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没有各个国家民族独具特点的设计风格的融入,没有人们热切的关注,现代设计风格将成为无源之水。吉祥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方式,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度有时远高于对外来文化的认同。

因此,将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引入当前家纺时尚设计,能真正实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促进家纺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双赢。一方面,这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一种最时尚、最易被接受的形式得以传承;另一方面,这对于提升家纺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者的时尚需求、缔造民族家纺特色品牌以及开拓国内外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发展国家纺民族自主品牌的有效途径。

流动的千年文化

以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元素进行家纺设计,要求家纺设计师学会分析当代社会的审美动向,了解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审美心理特征。家纺行业是一个时代性、时尚性很强的行业,当今社会已不是传统美学规则一统天下的时代,家纺时尚设计只有顺应时尚审美的发展,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在现代家纺产品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就考虑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采用传统吉祥元素中的宝相花、折枝纹等有象征意义的纹样,运用在设计上,通过这种形象在大众的文化心理上达成情感诉求。在这些作品里涵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中国人而言,这种意蕴是特定的,受众对这些形象的熟悉与接受,不是任何一样东西可代替的,而其中传达的信息与内容可让受众马上心领神会,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既反映了人文意识又体现其人文精神。这种特性使其成为现代设计中一种特定的设计语言。

用家纺产品体现自身生活理念,这种以情感为主的艺术语言,实实在在表达人类的人生哲理,展现情感世界中的精神本质。启发我们在表现手段上使用大与小、松与紧的对比形式,选用粗与细、软与硬、涩与滑等面料,或以特殊的工艺形式对造型进行表现,使家纺产品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从而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在设计过程中,要以宁静的心态吸收借鉴民族文化,并力求体现民族文化中永恒的精神本质号情感。

吉祥图案的美不仅仅停留于图案形态的视觉美,更多的在于其深层侧寓意带给人的心理满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关注和追求时尚的人们越来越多,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内涵,但它一旦形成便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传统文化要引领时尚,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因此,吉祥图案在现代家纺设计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拷贝套用过程,而是应该先去认识和了解图案的形、意、神,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取舍、衍化,取其内在精华和内涵,设计出焕发时代生命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家纺产品。

创新打造新家纺时代

在现代家纺设计中,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若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家纺设计,备受设计师、以及消费者的青睐。

不同时期的吉祥图案形态各异,它如实反映出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审美品味,代表了那个时期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如现代家纺融入中国传统“牡丹、莲花、、梅花”造型,代表了一年四季,达到了满地花的效果。同时,更要以全新的现代审美视点去诠释古典文化,来延伸传统文化的“意”和“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我们可以借助图案本身所特有的持久性和广泛影响力,促进古今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婚庆床上用品,采用传统吉祥婚庆纹样“百子图”象征家庭美满和谐,多子多福。将这些美好寓意用于设计之中,打散传统一体式布局,以现代点、线、面的形式重新排列组合,具有浓郁的时尚特点。

篇8

关键词:应用 创作 国画 笔墨文化元素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元素很丰富,而笔墨文化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而且在国画的创作中也被大家广泛应用。[1]

一、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概论

我国传统的笔墨文化历史发展悠久,距今为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创作体系。笔墨元素应用在国画的创作中,既是墨、笔等绘画材料的综合元素的应用,也是笔墨文化的沉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流传。笔墨在绘画艺术和书法中得到了很大的传承,使其本身所固有的思想精髓和审美价值得到了弘扬和继承。笔墨艺术表现在历史过程中所运用的材料都比较简单,而且形式单一,这些简单的材料与形式的单一化却能充分表现国画意境。

二、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特征

中国文化笔墨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基本材料,基本元素包括墨、笔、纸、砚等。中国文化笔墨也是国画创作中运用的手段及笔法,表现出国画特有的神韵美,能体现国画的精髓,向世人展示我国传统国画的魅力。

(一)线

线条是国画创作中最基本的元素,它是构成国画创作中复杂场景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把握好线条,就不可能使国画有好的表现力和活力。

(二)写

写是国画创造中的重要元素。因为各种文化传播和国画创作都离不开写,不写就不能使国画的生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

三、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

(一)中国笔墨审美价值的应用

笔墨是国画创作过程中的技巧展现,是画家心灵和才情的重要表现形式。画家创作出赋有灵魂的国画,也因为笔墨的灵活运用,才可以让情感在国画的创作中收放自如。笔墨具有很强的灵性,可以通过灵活地运用表达出画家本身的思想和情怀,以及画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国画创作者运用笔墨技法,把各种美好的事物呈现在作品中,体现了对美的追求,通过对绘画技艺的提炼和加工,通过绘制的各种物像来体现笔墨之美。整个创作都充分体现了画家与笔墨完美的融合,作品反馈出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审美特点,而作品的呈现也是画家的一种感情的奔涌与释放。因此,一幅好的国画作品不但要形神俱备,而且笔墨层面的完成水平也要高,还要充分显现国画流露出的正能量,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表达。

(二)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点”的应用

在中国笔墨国画的创作中,笔墨元素“点”是一切笔墨艺术表达的开始,所以很多的国画画家都会借助点的形状、点的大小、点的浓淡程度、点的方向等来表达对绘画的思维。因此在笔墨书写或者是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对点的运用也将会对一幅作品的优劣起到关键的作用,[2]可以用来衡量国画创作的好坏。

(三)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空”的应用

在中国笔墨国画的创作中,笔墨元素“空”也被称作“留白艺术”,它是国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对国画思想的表达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留白就是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画面中留出的空白之处。其实一幅绘画的空白位置也是绘画的中心思想的表现,与创作笔墨元素息息相关。在整个画面布局设计中,要兼顾笔墨与留白,使两者有机结合,表现出创作的深远的意境,给大家留下很好的审美感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作品可以达到画外有画的更高的艺术境界。

(四)中国笔墨语境的应用

在中国国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笔墨的应用得到了各个时期文人墨客的大胆创新,具有鲜明的传统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各个时期历史文化特征,使不同时期的人们享受到了美。国画的创作过程需要一定的笔墨语境,如果脱离了相关的环境,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所孕育的思想都是一个层次的,大家对作品的体会也就比较单一,没有了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内容,也就没有了鲜明的文化特点。因此,笔墨元素的巧妙运用既增加了绘画作品的意境美,也使作品内涵深刻,体现了绘画作品意境的震撼性。把绘画技巧和笔墨语境完美地结合,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宝藏,是绘画艺术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内源动力,并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四、结语

中国传统国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宝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墨文化元素是国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与国画的创作紧密相关。笔墨在国画中的巧妙应用,能使国画充满生命力和意境感,并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赋予人们对国画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在国画创作过程中,只有把笔墨的技法和笔墨的应用完美结合,才能体现出国画的精神内涵,才能使国画的生命力更加旺盛,经久流传。

参考文献:

[1]张巍.试论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篇9

这让人想起冯友兰先生于上世纪提出的“抽象继承法”。

所谓“抽象继承”,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可以继承传统文化里优秀的精神内核,但不必亦步亦趋于其旧有的具体形式。

比如,上述新闻里的学生给父母洗脚、请安,这种老派做法在21世纪的今天可能并不合适,也不自然(对两辈人大概均如此),估计行之不远;但其主旨精神是培育对父母的感恩和关爱,则无可厚非。

所以,按抽象继承法,多年来流行民间的歌曲《常回家看看》,以及近几年央视播放的关于家庭情感的系列公益广告,同样是培育提倡“孝道”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但其与时俱进,贴近当代人生活的新形式,就比向父母早晚请安,为父母洗脚来得高明而自然。

同样,汉服毕业典礼,其主旨大概是想在学风日益浇漓,“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的当下,重拾庄重诚敬的传统师生之道。想法也并不错,但仅从服饰冠冕上着手复兴古道,似乎是模其形而遗其神,不是对传统的抽象继承,成了具体继承。所以,这种缺乏形式创新和想象力的做法引来很多吐槽和笑声――虽然或许并无恶意――就不足为怪,也难言委屈了。

因为在重建理想的师生之道上,教育部官员除了这种“冠服改制”外,应该有更多重要的工作可做。

当年韩愈也感叹“师道之不存也久矣”,但他的做法就不是提倡“唐人汉服”,而是发起“古文运动”,身体力行,“文起八代之衰(苏轼语)”,复兴日渐歇绝的儒学传统,为此后有宋一代的儒学复兴发出先声。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儒家又称新儒家,所谓“新”,正在于他们对先秦两汉的儒家,有继承,但更有其创造性的发展。

可见,对传统的真正有生命力的复兴,继承之外,更需要紧贴时代的新的创造。传统文化复兴绝非复古,而是 “阐旧邦以辅新命(冯友兰语)”,是“创造性转换(林毓生语)”,或“转换性创造(李泽厚语)”。即使望文生义者也可以看出,其中最关键根本的,是创造。

篇10

博览会上,有人喜欢苗家蜡染的男士褂衣:“图案很有味道”,“平时就可以穿,还能挂在墙上做装饰”。有人喜欢苍南夹缬的被面,虽然丝绸很合胃口,但“这种粗粗的面料、乡土的图案,让人没有距离感”。生活中可看可用可亲近的东西,最受欢迎。

然而,竹艺区一个报价1600元的八角篮,明明也是可看可用可亲近,却被评价为“这么贵?市场里花几十块就能买到”。尽管做这个篮子要劈许许多多条超薄的竹皮竹签,要细细编上七八天,却仍然受到了冷遇。对比之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青神竹编“牵手”世界顶级品牌“爱马仕”共同打造的竹编定制品,却能卖到上万元。

青神竹编大师张德明于2008年开始和爱马仕(中国)合作,为瓷胎穿“竹衣”。合作的第一年,没能做出让爱马仕满意的作品。张德明采用两根丝交叉起来编,才让爱马仕一方觉得有点感觉。第二年,张德明将编织的经线变细,“线条开始流动起来,变得生动”。最终受到认可的作品出来时,距离最初提出合作,已整整过了三年。

张德明说:“能与这样的大品牌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我想让中国竹编艺术真正登上大雅之堂,把竹编艺术推向一个高度。”

让传统工艺成为时尚的缔造者,青神竹编谋划来一场“越传统、越时尚”的转型:一是高端品牌嫁接,比如与爱马仕的合作、为宜家生产灯具;二是瞄准国际市场,比如专门针对国际市场推出竹编女包,售价不菲;三是构建电子商务渠道,在淘宝开设青神竹编店,集中所有竹编企业;四是培育新产业,从单一竹编产品拓展到竹家具、竹建筑、竹纸巾。

相关主题:合作/品牌/影响力/优势互补

文化合作享共赢

如平价女装H&M和大牌范思哲合作、优衣库和爱马仕联手,大牌想要提升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平价品牌想要提升形象,两者的合作,让“阳春白雪”不那么“高冷”,令“下里巴人”也多了一些“气质和颜值”。在这样的优势互补中,权衡和冷静是关键。对于传统的手工业而言,与大牌合作,无疑可以将“中国元素”做出“国际范”来;对爱马仕来说,加入中国传统元素,能使自己的产品更精致、更富特色,这是文化的合作共赢。

相关主题:生命力/活力/价值/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