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经营模式及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资经营模式及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农资连锁经营起步于本世纪初,在服务“三农”,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功能。本文就农资连锁经营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探索性的建议。
连锁经营最早起源于30年代美国商界,以其先进的经营模式,统一的形象、商品、服务和管理深入人心,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业态,如沃尔玛、肯德基、百姓大药房等,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连锁经营向农业生产资料方向发展,在我国最早出现在本世纪初,以江苏苏果和山东德农为代表农资连锁店最早涌现,这些优秀农资龙头企业经营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农业基础生产资料,连锁店主要设于县、乡镇、村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实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进功能。
一、农资连锁经营对三农的影响和功能
1、净化了农资市场
深入乡镇村落的农资连锁经营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农资市场存在的资质不全、价格垄断、假冒伪劣充斥的混乱格局。农民购买农资渠道渐渐由非法经营者、小个体经营者转向购买环境良好、服务周到、质高价低,权益受到保护的正规商家,促进了农资市场的良性竞争,农民真正受益。
2、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资连锁店所到之处,提供完善的农资产品售前售后服务摘要:以农资连锁经营为载体,带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带动农业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送到农村和农民,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保障农民权益
农资产品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一个重头,约占农村消费市场的80%[1]。农民在购买农资时出现质量新问题,往往索赔程序复杂,时间长,困难重重。自从农资连锁店深入乡村后,“连锁店内无假货”妇孺皆知,背靠有品牌有信誉的大商家,享受城市里的购物环境和服务,品牌和信誉使农民不仅卖的放心,而且享受贴心的售后追踪服务和农业生产指导,没了后顾之忧,增产增收有了保证。
二、农资连锁经营困难的目前状况和原因分析
农资连锁经营给农村和农民生活带来实惠和全新的感受,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近年来发展缓慢,陷入低谷,商家缺乏积极性是主要原因。“商业”最终要双赢,在惠农、便农的同时,如何也让商家盈利,提高农资连锁经营者的积极主动性?需要企业实践探索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为了落实中心提出的“在农村逐步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的精神,加强对农资连锁经营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农业部于2004年9月13日公布了一批“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全国仅83家,陕西仅有华圣、秦丰和亨通三家。由此可见农业的连锁经营发展的难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在陕西。拓展连锁经营领域,尤其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经营不能复制其他行业成熟的连锁经营模式,必须考虑三农的非凡性。
1、农业的特征
农业生产有区域习惯性。我国地形复杂,尤其陕西的陕南陕北地区少平原,多为山区、丘陵、沟壑地形,这些地形“十里不同天”,相距不远的村落和乡镇区有不同的自然气候,只能适用不同的农资,导致相距不远的区域农民用种、用药、用肥的习惯不同,对农资需求在品种上分散且量小,无法通过市场培育而增大。统一进货、集中采购,量大从优的规模优势无法形成,供给环节利润源受到影响,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2、农村的特征
居住分散、消费分散。在城市发展连锁经营,注重选址。门店位置多居于闹市或是四周有充足的购买力商圈的郊区生活区。小范围内密集式地毯式的开店,能带来每月高额的营业收入,这是立店生存之本。而农资连锁经营的大量店铺深入乡镇、村落,距离远,人口少,辐射到商圈内的消费者少、购买力低,营业额低,门店存在难以维系的新问题,更谈不上赚取利润,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3、农民的特征
低收入弱势群体。陕西农村年人均收入仅为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24.7%,再加上我省国定贫困县50个,省定贫困县27个,共计77个,占全省的72%[3]。农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属于低收入的弱势群体,购买力极低。逐渐形成了赊销的习惯。据作者几年在陕西各县农村实地调查统计,农药、兽药赊销超过50%,种子赊销也超过30%。农民一般会在整个生产周期赊账购货,待季末获得收入时才归还欠款,碰到收成不好或是农民没有诚信时,货款难以回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并存,呆坏账比例高,增大经营成本。
4、农资需求季节性强
其他行业连锁经营,商家可以通过促销手段刺激提升需求,做到“淡季不淡”。而农资经营却不同,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只在需求季节购买,淡季促销无法提升营业额。农业生产的显著季节性造成农资销售淡旺季明显,开店、经营的高投入和一年之中近乎一半时间的销售淡季,超低水平的营业额,常使初入此行的农资连锁经营者望而却步。
5、农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地形复杂,村镇分布分散平均距离较远,农资连锁店的物流存在“点多、线长、面广、量小”的特征,物流配送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成本居高不下,管理难度极大,第三方物流望而却步。因此企业大都建以自己的物流体系。以陕西亨通连锁为例,一次性购买配送货车70辆。有些商家为减少配送次数加大门店库存,从而积压资金、货品呆滞、形成恶性循环。“送下去难,返上来更难”,由于门店距离远,地形复杂,门店之间的余缺调剂和退货换货等正常经营环节高成本、长时间,无法适应经营需求。
6、低销售利润和高售后服务成本
生产资料零售加价率低。化肥最低,平均2%-5%,且受国家限价,种子居中,平均10—15%,农药、兽药稍高,10—25%,售价低、利润空间小,且售后整个生产周期的服务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以农作物种子为例,售前的宣传和品种介绍、种植技术要求讲座培训、播种期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使用、出苗期田间察看、用户走访出苗率调查,成长期长势监控、指导用肥、用药、自然灾难的应对处理、收获前对产量和纯度的估算,以及突发新问题的处理和鉴定等等。农业收成往往受到很多不确定的自然因素影响,加之农民知识匮乏、素质较低,碰到灾病,经常会归咎于购买农资的质量,拒付货款、甚至武力冲击门店,经营者不仅要为此做说服解释工作、付出鉴定费,有时还出于人道和同情对农民给于一些经济补偿,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售后成本和风险之大可见一斑。
7、信息不畅
受农村地理条件的限制,连锁店相距较远,日常的巡店和数据采集等管理滞后新问题异常突出,加之营业额不高,为减少开店投入,一般不会配置先进的信息管理设备,销售、库存、订货等信息大多通过电话传递,不能实现销售时点监控管理。信息渠道不畅引起库存过大、进货、结算不及时,资金回笼不平安等一系列管理新问题。
三、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的建议和策略
1、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农资连锁经营的支持力度
农资连锁经营由于行业特的非凡性,很多企业付出了高昂的进入成本,视农资连锁经营为“有市无利”的“鸡肋”,因此要加快农业领域的连锁经营发展,呼吁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出台有关扶持政策,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名牌企业,实行名牌带动战略,引导、支持和鼓励各类名优农资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组织创新农资连锁模式,协助企业构建覆盖广大农村的新型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在税收上、农业补贴、政府招标供货、品种推广和农业技术普及上为服务三农的企业保驾护航。
2、建立行业间的联盟
目前国内大型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八十多家,分布在各省,各自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急需牵头将这些企业组织起来,形成行业协会等形式联合体,集中需求,打造规模化的营销网络,共用商业配送中心,共同运输配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效益,也有利于控制农资商品质量,起到规范市场、节约社会资源和降低物流成本、经营风险的功能,同时在技术和经营模式上推广先进,发挥行业协会领头羊的功能。
3、改变传统的连锁经营模式
县、乡镇层级发展直营店,村层级发展加盟店便利店,投资小见效快。力争“一乡(镇)一店、一村一点”密集覆盖提高市场占有率,以点带面,构筑农资连锁经营的“零距离”服务网络是适应目前三农目前状况的合理定位。选取当地诚信的个体农资经营户发展加盟连锁,发挥地缘、人缘优势,扩大销售,回收货款,减少售后服务成本。授权使用品牌、部分商品统购、总部统一管理,分散了经营风险和服务成本。连锁经营在相当程度上是品牌经营,加盟者背靠总部品牌效应和优质产品扩大销售,企业依靠加盟者占有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和风险,农民又通过品牌连锁店得到实惠,“三赢”促使企业和加盟者积极性增加、形成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形成连锁经营有利态势。
4、寻找多种经营新路子,使淡季不淡
由于农资经营的季节性鲜明的特征,着重做到旺季抓利润,“淡季不淡”抓维持,可尝试根据当地需求特征增加相关的增值服务项目,如农用机具、五金杂项、生活用品的经营、信息咨询、增加技术力量开设“植物医院”、“动物医院”、农副产品购销双向代办服务,农业相关保险的推广销售等一切利农、惠农的合法商业活动,不仅维系淡季生存,也为旺季的经营打下良好群众基础。
5、利用连锁的网络优势
篇2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重庆市
1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自从1982年我国开始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产以来,重庆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无公害蔬菜生产、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重庆市在1999年提出了用3~5年的时间让重庆的蔬菜无害化。2000年末,北碚区龙凤桥镇、潼南桂林镇、武隆木根乡、涪陵大木乡、万盛景星乡、璧山璧城镇、大足复隆片区等7个蔬菜基地被市政府检查验收授牌为第1批无公害蔬菜基地。2004年5月,重庆市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已达到15个。2009年,各区县先后有39个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重庆市农业委员会认定。据农情调查统计,2009年1—10月,全市蔬菜定植面积为49.3万hm2,比2008年同期增加6.6万hm2,增长15.4%;累计产量1 069.2万t,同比增加239.8万t,增长28.9%。预计201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将达到54.7万hm2以上,同比增长13%左右;蔬菜总产将超过1 150万t以上,同比增长18%左右,总量首次超过粮食成为全市第一大宗农产品。
2存在问题
一是公众对质量要求重视不够,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对“无公害”缺乏认识理解;二是无公害产地管理薄弱,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不够;三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效益低;四是无公害技术普及面窄;五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六是蔬菜基地受城市建设和三峡蓄水的影响大。
3发展对策
3.1产前策略
一是进行无公害蔬菜基地统一规划,打好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整体战。市农委可以对各县无公害蔬菜基地进行统一规划,依托市场优势,走出一条以股份合作建市场、以标准化生产推动蔬菜市场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把分散的农户密切联系起来,形成“监督互保、责任共担、统一经营、集中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无公害蔬菜区域化生产。根据土壤特性,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几个蔬菜品种,各县的蔬菜品种应尽量减少重复,以避免个别蔬菜生产过剩。二是对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水源、土壤、空气等的污染度进行检测,并进行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认定。选择远离城市及工矿区,无大气、水源及土壤污染,土壤肥沃、质地砂黏适中、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有机肥料来源充足的地方。对已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应先探索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科学治理方法,科学整治后再使用。三是加大无公害蔬菜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无公害蔬菜生产,介绍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过程,宣传使用无公害蔬菜的好处及超标蔬菜对人体的危害,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等。用多视角、全方位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农民,扩大全社会认知面,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编印资料、信息交流等各种形式对生产者、管理者进行广泛培训,提高农民无公害生产意识和道德意识,推动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篇3
(一)贵州农村居民收入低,购买力有限。
1、贵州农村地区山多地少,农业产值小,农村居民收入低。贵州农业总产值从2004年至2008年分别为317.7亿元、335.0亿元、354.6亿元、392.2亿元、464.8亿元。可以看出贵州农业总产值增长缓慢,而且规模小,占贵州总产值的比重不大,而贵州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因此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根据中经网数据显示,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远远低于中东部地区,从2008年数据看出,贵州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为2796.9元,只占上海的24.4%,江苏的38%,浙江的30.2%,四川的67.8%,重庆的67.8%,河南的62.8%,湖北的60.1%,占贵州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23.8%。2008年末,按照扶贫新标准统计,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585.38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7.4%,占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的14.6%,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不仅农民人均收入低,而且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2、贵州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小,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根据中经网数据,贵州社会消费品市场小,消费总额2008年为1014.9亿元,只占广东的7.94%,占上海的22.36%,江苏的10.5%,浙江的13.6%。2004年贵州零售业总资产为126.66亿元,只相当于周边各省区的31-55%。总资产仅为广东的9%;而且资产质量相对较低,资产负债率达76.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27个百分点,比云南(72%)、湖南(71.85%)、广东(68.42%)、四川(67.75%)高5个百分点以上。由此可见,贵州零售业总量规模偏小。和城市相比农村市场规模也过小,农村消费严重不足,1978年,贵州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4%,而县及县以下为1053亿元,占77.6%。1995年,贵州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超过县及县以下,城乡市场规模相差1.2倍。2005年,城乡市场规模差距扩大到2倍。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1996~2006年贵州农村居民现金支出中用于生活消费的金额由456.35元增长到1167.92元,增长额为711.57元/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92%速度上快于同期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5.21%)。从生活消费的现金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看,基本呈逐年提高的趋势,说明农村居民消费中商品性消费的比重逐年提高,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年下降。但2004年自给性消费的比重仍高达36.61%,在2005、2006年,这一比重仍接近30%。
3、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比高。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虽然不断增加,所占纯收入的比重较高,从2005年到2008年,人均生活支出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2.7%、82%、80.6%、77.4%,虽然比重在不断降低,但是总体比重仍然非常高,农村居民能够用于其它购买的资金有限,制约了商品购买和流通。
(二)贵州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布局不合理。
1、贵州地方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拨款小。目前贵州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投入不足,从2000年到2008年贵州地方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拨款分别为93486亿元、176234亿元、248180亿元、431347亿元、364034亿元、316396亿元、382750亿元、412285亿元、419335亿元,2008年,贵州拨款占广东的15.4%,四川的36.5%,上海的10.6%。
2、贵州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供应链网络不畅通,货物运输量偏小。贵州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地区铁路运输里程小,物流运输主要靠公路和水运,2008年贵州公路里程为123247公里,远低于周边省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贵州农村交通运输设备落后,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少,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交通网络不健全,没有形成多式联运交通网络,致使农产品流通不畅。2008年贵州公路货运量为25272万吨,为上海的62.7%,浙江的27.6%,四川的24.5%,水运货运量为737万吨,为上海的1.7%,浙江的1.7%,四川的19.7%。
3、贵州农村流通网点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比较简陋。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农业省,是全国石漠化最突出的省份,石漠化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20%以上。农村居民主要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偏远山区、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制约因素多。“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和石漠化的地理特征,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求高,商品流通难度大。由于贵州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大多数农村超市建立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在偏远乡村多采用集市集中销售采购,农村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甚至露天市场也有不少。
(三)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目前,贵州农村市场实行连销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生活用品方面流通中的商品质量差、种类少,很多商品是非正规厂家生产的,设备落后,环境差。农村的超市仅仅是引进了大型超市的“名字”、“货架”等外在的东西,对于货物的摆放位置以及布局等并没有完全学到位,所以往往是杂乱无章的,也不够方便。而对于摊位式销售的,卫生状况则更差;农用产品方面,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和信息的不灵通农用产品主要是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粮仓等农用器具,这些商品的购买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农产品销售方面,对于和一些经济作物,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所谓的市场价格,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蔬菜等需要运到城里,城里的竞争和要求都比较高,卖不出去的,因没有储藏设备,只能浪费掉。
(四)贵州农村零售业市场竞争力弱小。
1、贵州零售业从业人员少。2004年我省法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仅34.43户,只相当于周边各省区的34%~72%。就业人员仅52.42万人,只相当于周边省区的30%~66%。仅相当于广东的16%。商品销售额为182.72亿元,只相当于周边省区的28%~60%,仅相当于广东的7%。
2、贵州零售企业管理绩效水平低。资产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管理绩效水平。2004年贵州总资产利润率为-0.56%,全国平均水平(1.87%)和广东(1.71%),周边省区云南(0.93%)、湖南(2.03%)、广西(1.37%)和四川(1.23%)均为正数。
3、贵州零售企业劳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劳动资源利用效率看,2004年贵州省零售业人均销售额26.11万元/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41%、广东的53.16%,在周边省区中低于四川(30.50万元/人)、云南(29.67万元/人)和湖南(25.5万元/人)。人均利润额为-10.14万元/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55万元、广东10.64万元,在 周边省区中低于四川(0.24万元/人)、云南(0.21万元/人)、广西(0.22万元/人)和湖南(0.34万元/人)约10.35万元左右。从人均销售额和人均利润额分析表明,贵州零售企业劳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二、农村商品流通模式分析
(一)随着流通组织的多元化,农村各种流通形式也在迅速发展。工业品流通包括:供销社、农业系统的统一采购、分散销售;连锁企业的特许经营、统一配送;厂家委托销售;企业设点专营专卖,提供的专项配套服务;经营者自采自销等。农产品流通包括:农民通过市场的自产自销农民按订单组织的生产销售;农民通过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进行的购销;国营农场组织的销售;地方各种加工企业的收购和国家的专项收购等。
(二)连锁经营在农村商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国农村市场特许加盟连锁发展势头良好,特许加盟连锁的特点在于,不管是农村哪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业,只要认可特许加盟企业,能够拿出开店的资金,就可以进入特许加盟体系;不管是竞争能力强弱,只要遵守加盟契约,通过总部的企划、培训、营运等支持,企业就能正常运作;不管是经营规模大小,只要纳入总部的运行系统,通过品牌整体促销策略,企业就能降低成本,取得明显发展。连锁经营的统一配送有利于保证农村市场商品的质量。农村加盟连锁店通过总部统一配送商品,既能保证商品的品种、规模,又能享受优惠价格,保证商品质量,在购物环境上,由于装饰统一,标志醒目,灯光明亮,设施先进,使其成为农村理想的购物场所。国外的沃尔玛超市就是从农村的连锁经营中发展起来的,国内苏果超市等或通过投资、联营、合作等方式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基地一加工一市场”产业链,把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接起来,带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或通过合同订单、产品开发、品牌定制等方式,与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相互促进发展;或通过自身连锁网络、流通渠道,为农村各种生产者、经营者提供购销服务,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万村千乡工程的流通模式。200598月国家八部委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商务部又《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贵州的万村千乡工程进展顺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所建乡级点多,村级店少,交通便利的地方多,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方少。
(四)国内农村商品流通模式的经验教训。
1、成功案例的经验。浙江推广“七统一”模式,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工程。具体措施是推行“七统一”模式,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核算和统一服务,有效监控直营连锁。安徽采取四种建店模式,推出“万村千乡”工程。具体措施是积极引导各类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乡村投资建立改造连锁“农家店”(连锁超市、便利店);鼓励各类大中型连锁企业通过吸引小企业加盟的方式到乡村建立、改造“农家店”;吸引其他类型企业和个人投资建立、由大中型连锁企业直接进行物流配送的“农家店”;支持各类中小企业以自愿连锁、自愿结合、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设“农家店”。河南建设三级网络,推进供销社改造工程。具体做法是:由省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公司牵头,打造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等骨干网络建设区域网。对原有经营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建立起商品购进、配送、运输、结算、管理的细分体系;建设终端网。实施超市进乡村、进社区工程,鼓励各地供销社发展农村小超市、农产品直销店。
2、失败案例的教训。海南“农改超”是用超市化的模式改造现有的低层次的农贸市场,给百姓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和便利的购物方式。但由于各地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出现了超市竞争不过农贸市场的现象。海南“农改超”遭遇尴尬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基础设施和摊位费等导致高成本,与传统农贸市场相比有较大的劣势在建设无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乱批滥建,重复建设,造成市场闲置和市场摊位过剩管理难以跟上。县域连锁经营应汲取山东德农超市教训。山东德农农资超市所有店铺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经营,采取“八统一”经营模式,以此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效应。大型仓储式农资超市设在地级城市、县或县级市的城乡结合部,中型农资超市设在乡镇,小型农资连锁超市设在乡镇以下,8~10个自然村,3公里商圈半径。同时,还创新农技服务方式,把农资连锁超市搬到田间地头,设有“坐堂医生”。由于受到德隆事件的影响,资金链条的断裂坐拥500多家连锁店铺的目前已偃旗息鼓,面临清盘。问题就出在上。
三、适合贵州农村商品流通的新模式探索
由于受限于贵州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和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完全照搬大连锁企业经营模式和其它地区模式无法适应贵州农村地区现状,再加上目前的万村千乡工程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偏远地区农村居民的商品流通需求,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总结其它地区经验教训,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在贵州农村重点发展农村本地物流企业,搭建大连锁企业和商品生产采购企业与农村村级店之间的商品流通桥梁,具体是建立大连锁企业和商品生产采购企业与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之间批发与回购以及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与乡村连锁店之间终端零售相结合的层级分销运营模式,建立日用生活消费品、农资产品和农产品销售相结合的双向商品流通模式,建立商品流通消费梯度模式。
(一)贵州农村商品流通的层级分销运营模式。具体讲就是由大的连锁企业或者商品生产采购企业只在农村地理区位比较中心的县市或中心城镇建立经营点进行配送,由农村本地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品进行配送乡村连锁零售网店进行配送并返销乡村零售网店收购的农副-产品到县市和中心城镇经营点。在农村地理区位比较中心位置建立网点一方面可以减少大连锁企业和生产采购企业在广大贵州农村地区进行商品销售和采购的店面运营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一方面减少了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销售成本。而在乡村实行连锁零售店可以规范和统一商品质量和购物环境。中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参与可以极大的发挥中介企业的资金参与和运营,扩大商品流通的规模。
(二)贵州农村商品流通双向物流模式。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在将日用生活用品和农资产品运送到连锁乡村网店的同时可以采用易货或者销售方式将农村农副产品运送给大连锁企业或采购企业。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把质优价低的日用消费品送下乡,另一方面把农副产品收上来进入超市销售,搭建起农副产品进城的“绿色通道”,解决农产品卖难。还可以将农户农副产品生产、销售风险与采购企业挂钩,转嫁农户的生产销售风险,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降低物流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空车返回率,降低运输成本,在此农村商品流通模式中,根据贵州的实际情况应该特别重视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作用,使无法深入农村的连锁企业的商品能够运输到农村偏远地区,又能够使农村地区农产品有效的运出来卖出去。
(三)从贵州农村家庭消费的结构来看应该采取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就是在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利用网店销售终端贴近农村市场、贴近农民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本地农村的不同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贵州农村不同地区消费水平差距的实际状况。同时针对农民新需求在综合服务、拓展经营领域上不断推陈出新,突破原来传统日用消费品销售范围,既开展科技培训、信息咨询、文化娱乐、收费代缴等公益项目,又相继开展电话卡代卖、彩票销售、保险和医药、图书、建材、家电、种子、农机等新型经营性业务。
[参考文献]
[1]周庆举,贵州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特征分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8、5.
[2]王淑静,对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现状的分析与建议《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篇4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农资行业经常使用的两类活动营销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活动营销,这通常是农资制造业营销的致胜法宝。企业通过投资主办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以产品促销、提升品牌、增加利润为目的而策划实施的一种营销手段和营销模式。企业活动营销的形式有产品推介会、会、路演、促销活动、赞助各类赛事论坛、系列主题活动等等。借助活动营销可以提升企业的媒体关注度和消费者体验与沟通。企业对活动营销的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是通过赞助活动来向市场推广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有的是通过和政府合办活动来达到获取政府资源;有的公司则为自己量身定做专门的活动来新产品、增加销售、并强化公司形象。国内很多家农资品牌都使用活动营销,如产品推介会、新品会,秧歌队或者京剧团等文艺队下乡路演,各类季节性促销,各地举办的论坛,每年的磷复肥会议企业形象展示等。
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媒体活动,主要是由媒体发起策划组织的以丰富和完善媒体自身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活动。随着媒体资源的过剩,媒体越来越借助活动来吸引受众和商家的注意力。“超级女声”就是一个最成功的媒体活动,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由湖南卫视主导,吸引互联网媒体、平面媒体、手机媒体等高度关注的社会文化事件,创造出了非凡的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样世界杯期间央视五套利用独家买断对赛事的转播使得其在该时段的收视率飙升,广告收入也是平常的数倍。那回头来看我们的农资制造企业,很多企业经常与央视农业频道7套中的《致富经》等栏目合作,另外山东农科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有必要指出的是,当今的农资制造业的媒体活动大多数使用媒体的硬广告,比如电视广告或者行业报刊广告版面等,有些企业甚至是广告版面都是由媒体设计的,这对于企业形象及品牌传播会大打折扣。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农资制造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市场部来对接媒体,做出全年的宣传推广方案,而且要非常注意传播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要从传播主题、传播时间、传播方式、传播地点、传播受众、媒体覆盖等维度去全方位分析。另外媒体活动不仅局限于上硬广告,如软文报道、制造事件营销利用媒体闲置资源进行有效传播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传播方式。
另外农资制造业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企业营销再造问题,深圳市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指出农资制造企业营销关键点在于锁定商业模式、聚焦选择市场、实施差异化商品组合、突破客户价值、把握品牌价值等几个方面去整合营销资源,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使企业的营销达不到预期效果。
我们先来看一下通过网路手段红透中国的“小米”美女——
案例分享:小米手机的成功靠的是其对社会化媒体的有效利用。依靠电商销售降低渠道成本,依靠口碑营销降低市场推广费用,加上小米在人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小米手机的整体成本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加上不靠硬件赚钱的策略,小米手机的定价令人无法拒绝。也正因如此,很多体量比小米大很多的公司也无法推出与小米性价比相当的产品。而低价这一核心竞争力也使得小米迅速占领市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能看到营销在小米手机的战役中功不可没。
最后,回到我们商业模式的话题,如果说有一种力量,最广泛最深刻的改变了世界面貌的话,那就是商业的力量。人类探索的推动力来源于商业,不断增长的生活空间来源于商业,商业的活力维系着社会的活力,商业的创新引领着社会的创新。农资制造业也只有解决了技术、生产、采购、营销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并产生联动效应才能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
如果说一个行业能快速的发展,那么它的源动力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好的商业模式就是一个行业的推动器,进而加速行业及人才的更换和整合。众里寻他千百度,农资行业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商业模式。连锁也好,联盟也好,只要我们能有效解决资金、文化、人才、管理、信息等问题,不管你是什么模式叫什么名字,成功就在你眼前。所谓商业模式,不是挂个牌、去几个人、开几家店那么简单,而是把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不断地在更大更广的市场空间上延伸复制,获得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在不同的地区,凭借不同的人员把简单的东西无限的重复放大,放大后不走样,这才是真谛。
篇5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篇6
示范区按照“五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奶水牛为主导产业,规划建设面积18090亩,其中核心区3090亩,拓展区5000亩,辐射区10000亩,打造以“蒸酒-酒渣(动植物药渣)下脚料-奶水牛(牛胎衣、牛鞭)-微生物有机肥和沼气(发电、蒸酒、保健酒)-有机种植和蒸酒-酒渣(动植物药渣)下脚料-奶水牛”为主链的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到规划期末,示范区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处于全区先进水平,高于非示范区20%以上。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以上。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区乃至全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样板。
2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措施
2.1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责任明确
示范区成立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为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从农业、水产畜牧等部门抽调20多人组成创建办公室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示范区建设日常工作。同时为加强示范区的创建指导,成立了3个产业专家指导组。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和督促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
2.2规划科学合理,方案具体细化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现代化水平”的创建思路,委托广西南宁合慧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对示范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对示范区的各项建设内容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制订推进情况表,定期通报推进进度。
2.3创新模式经营,加大扶持力度
为有力推进示范区的建设,合浦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创建要求,制订落实示范区创建行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农村小水利改革试点、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和建设工作方案。示范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民致富。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聚集效应,整合涉农资金5000多万元,拉动经营主体投入1.2亿元用于示范区建设,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4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创建实效
示范区建设列入政府绩效考评,作为重点督办事项纳入县委、县政府2017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管理,按照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内容、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检查指导,以强有力的执行力和担当意识深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确保取得实效。
3目前建设情况
东园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区经过1年多的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规划期内建设内容。“五化”及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循环农业经济链条更加完善,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循环农业行业的标杆。
3.1筑巢引凤,全面提升经营组织化水平
示范区自创建以来,按照路相通、渠相连、电并网、集中连片的要求,统一规划布局,分区设置,生产、加工、物流、冷链、销售等主要环节既相对集中又合理分隔。示范区通过筑巢,成功引入广西东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绿鼎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浦维新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77家。主导产业奶水牛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养殖场,生产管理科技水平处于全区同行业领先。示范区是国内6个循环经济实践示范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具有较强的物化实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其中中国中粮集团、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2强基固体,逐步完善农业设施装备
示范区内路相通,电并网,适宜运输车辆和作业机械通行的道路贯通全区域。建有2.5万m2国内最大的奶水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是全区首例“高架床”养牛场。配套有运输车、大型铲车、TMR撒料机等先进机械装备,牛场的养殖生产环节如饲料收集、搅拌、投放、喂养等程序全部实现自动机械化;建有奶酪和牛肉干加工厂,开展牛产品系列深加工,年产优质奶酪300多吨、牛肉干500多吨;建有微生物固、液态肥车间,利用粪便微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年产固体有机肥1万吨,液态肥5000吨;配套建设2.5万m2的饲料堆放棚和1.6万m2的粪便堆放棚;配套建设55个110m3规格的大中型沼气池群和150千瓦的沼气发电机组以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池;配备有大型的产品包装生产线,冷藏仓库、物流配送等设施,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
3.3量质并重,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
示范区建立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遵照“绿色生态,循环利用”的发展战略,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制订奶水牛及相关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主推“微生物+高架床”、“微生物+饲料”、“微生物+粪便”等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物循环的生态养殖及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主推技术覆盖率95%以上。奶水牛应免疫疫苗的免疫密度达100%,12年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疫情。主导产业牛场养殖建立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达100%。
3.4外引内联,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有效集聚
示范区引入和培育东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田野创新股份有限公司等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绿鼎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6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租赁耕地3600多亩。投入资金1.2亿多元建设以牛为主的国内最大的奶水牛养殖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示范区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经营管理队伍,其中硕士或副高以上职称3人。集聚中国农科院、华东农大、广西大学动科院、广西水牛研究所、自治区畜牧研究所等著名专家团队,建立东园奶水牛综合试验站,开展“人工授精、同期、X-性控技术、胚胎移植、饲料营养、奶酪加工”等技术研究与推广,主推“微生物+高架床”、“微生物+饲料”、“微生物+环境卫生”、“微生物+粪便”等核心技术,示范区在生态养殖方面居全区首位。
3.5突出特色创建,农业循环经济不断壮大
示范区以牛为主,围绕奶水牛生态养殖中心,开展“蒸酒-酒渣(动植物药渣)下脚料-奶水牛(牛胎衣、牛鞭)-微生物有机肥和沼气(发电、蒸酒、保健酒)-有机种植和蒸酒-酒渣(动植物药渣)下脚料-奶水牛”为主链的有机循环农业模式。示范区根据不同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原理,依托生物技术手段,通过设施标准化、环境生态化、饲料微生物化、产品有机化、粪污的资源化和投入品无害化等“六化”相互循环,实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物”的平衡、和谐、共生。示范区完成奶牛养殖3800多头,年加工牛肉500多吨、生产奶酪300多吨,牛产品初加工率达75%;利用有机肥发展有机水稻种植3600亩、豇豆5000多亩。有机牛肉、牛奶、微生物有机肥、有机米、东园家酒等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各大中城市。
3.6综合治理,乡村建设美丽宜居
示范区新农村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村务民主管理。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完成廉北下村村庄道路修建和硬化、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完善村屯绿化和亮化等村容村貌改造,建设篮球场、休闲场所、文艺演出戏台等健身娱乐设施,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4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4.1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示范区建设与农民建立紧密的联结机制,主导产品年产值3亿元,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年安排农民就业720多人,解决了662户扶贫户(农户)脱贫,培训510户养殖户的养殖技术。2017年1~6月,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72元(所在的廉州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0元),扩展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6元,辐射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79元。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扩展区15.38%、高于辐射区27.84%、高于所在的乡镇21.62%,经济社会效果明显。
4.2品牌推广效果显著,循环农业模式创造多个第一
示范区通过规模化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展示示范、科普教育、宣传、技术咨询培训等有效措施,推动经营理念、科技、品牌向示范区内外广泛传播,品牌建设推广取得效益。示范区主导产品水牛奶、牛肉制品等获有机食品认证,注册东园牌商标,经营主体东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获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一种高架牛舍和一种发酵青贮饲料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示范区建设目前已经成为华中农大、广西农职院等产学研基地及广西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年接待等1万多人次参观学习。同时作为合浦县创建特色旅游名县的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年接待农业休闲观光人员2万多人次。示范区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模式,先后创造了十项第一:国内最完善的“畜牧养殖-种植-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循环经济发展系统;国内最长的示范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国内规模最大的奶水牛养殖场;全国首次利用“高架床+微生物”养牛的示范区;国内首家以自产牛粪(沼渣、沼液)为主要原料生产高效生物固体肥、液体肥并存的示范区;国内首家利用微生物菌种同时对二十多种企业下脚料进行发酵并将它变成牛常用饲料的示范区;广西有机品牌数量(认证有机产品8个)第一的示范区;国内率先利用微生物处理方式攻克了沼气池“结壳”难题的示范区;国内6个循环经济实践示范企业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唯一一个入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把示范区列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
4.3助推产业扶贫、推进产业富民
示范区积极响应扶贫攻坚和产业富民战略部署,在产业扶贫和产业富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贫困户建立“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施“保底价收购”,一是累计发展农户102户,养殖架子牛256头,增收373.76万元;二是通过租赁承包方式种植有机水稻3600多亩;三是免费提供62.5万元的有机肥250吨发展豇豆种植5000亩;四是开展牛品种改良、有机肥种植技术等培训,培训农民、技术员800多人次,辐射全县235个行政村改良能繁母水牛23750头,年产杂种奶水牛12000多头,年产值1.2个亿,推进产业富民。
5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产品深加工有待开展、示范带动面还不够大、奶水牛产业基础还需投入。
篇7
一、立足本职,求真务实,扎扎实实为企业办实事
(一)红盾护农,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结合州委“农村改革发展年”的具体要求,市局行动早,动手快,从治本入手,不断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以农资商品监测为手段,加强日常监管,确保农资市场健康有序。立足本职,围绕爱农护农帮农行动,铲除坑农损农害农行为,狠抓大案要案查处。市工商局以化肥、种子为切入点,抽检了*个批次的农资;邀请中棉所种子专家对干部进行种子打假培训,使巡查干部掌握农资及种子知识,提高了执法水平。
目前,立案查处农资违法案件*件,已结案件*件,收缴罚没款*.*万元,案值*.*万元。查扣涉嫌假冒种子*吨;涉嫌假冒化肥*吨,总案值*.*万元。其中一起*吨的“早产儿”化肥案件引起了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农业部的重视。*年,*市工商局在“红盾护农”行动中查处涉农案件种类多,案值大,有力地维护了*市农资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商标富农,提升本地产品知名度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年开展了“商标兴市”、“商标旺企”、“商标富农”的系列商标战略工程,重点围绕“商标富农”做文章,全局继续推行“一所二标”战略工程,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加大商标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商标意识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了商标执法队伍素质和全社会的商标法律意识。
“商标富农”工程是*市工商局今年商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之一,科、所都高度重视,制定相应的计划、有安排、有落实,认真开展此项工作。为了深入推进“商标富农”工作的开展,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服务意识、扎实工作,积极推进商标富农工程,针对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中存在农民和部分涉农企业商标意识淡薄、经济实力差、不知道注册商标、不愿注册商标、不会注册商标等问题,从实际出发,强化服务,努力为农村、农民建立注册商标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市商标机构作用,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商标富农工程,深入基层和各乡镇场、深入涉农企业和农户,以最低收费的标准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为涉农企业办理商标注册申请,*年、*年,*市工商局共动员企业、自然人申请办理涉农商标*件。
*.摸清底数,重点扶持一批农副产品商标。继续推行《申请商标注册建议书》、《注册商标续展提示单》、《已注册商标农副产品登记表》、《未注册商标农副产品登记表》、《拟申请农副产品商标登记表》、《商标策略提示书》等各种文书,建立拟申请、已申请和以注册商标台帐,特别是具有原产地特征的“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进行梳理、筛选,分门别类、登记造册。
围绕资源、支柱产业、重点行业,把那些已形成规模生产的特色农副产品、特定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作为指导和扶持商标注册的重点,动员、指导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者申报注册商标,引导和帮助他们抢占先机,早申报、早注册、早保护、早发展。
*.明确重点,着力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知名商标。为提升*市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商标富农工程中,实施“龙头企业(公司)+商标+农户的经营模式,各所把引导、帮助企业争创著名商标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制定争创计划,填写帮扶联系卡。
按照择优扶强、定向培育、跟踪服务的原则,在已有的农副产品中选择重点的有价值的农副产品商标,综合运用工商职能,集中精力重点进行培育,打造“拳头”商标,创造“高知名度的商标”,进而带动整个“商标富农”工程的深入推进。
*年,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推行“一所二标”商标富农战略工程,即各所结合本辖区实际,指导动员至少*个农副产品商标申请商标注册,重点培育帮扶*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农副产品商标参加巴州知名商标的评选活动,商广科负责推荐*个涉农注册商标申报某省著名商标,在每个干部中形成“动员*个、培育*个、上报争创*个”的目标。
目前,*市工商局已上报某省三届著名商标“*”、“*”二件商标参加复审;上报“*”注册商标参加六届*著名商标认定,我局上报的“*”、“*”商标获得*五届著名商标。各所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商标富农工作,推行“一所二标”工程并制定帮扶计划,填制帮扶卡,上门服务,共上报“*”等*件商标参加*第二届*知名商标申报评审工作,动员*件涉农商标申请商标注册;
*.发挥工商职能,为*知名商标“*”排忧解难,赢得先机。*月*日,*市工商局接到了*经理*从*打来的电话,请求该局和*工商局出据一份证明“*”商标使用情况的证明,尽快提请国家工商局进行商标评审,因为“*”商标经过使用已经有较大的知名度,在全国已有加盟店*多家,为了使钱先生早日取得“*”商标专用权,以便得到期法律的保护,经过几天的调查,我们及时向上级出据了证明材料。
*.对农产品商标的保护取得成效。在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活动中,就把侵犯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作为重点之一列入其中,*年、*年两年期间,我局共立案查处商标违法案件*件,收缴罚没款*.*万元,案值*.*万元,其中:查处“*香梨”地理标志商标案件*件,罚没款*万元,总案值*.*万元。如,*市工商局查处的王某侵犯”*香梨”地理标志案,案值*.*万元,罚款*.*万元,责令改正的香梨纸箱*.*万个;还有*某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侵犯“*香梨”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案,案值*.*万元,罚款*万元,销毁*.*万个香梨纸箱上的*香梨地理标志商标。
*市工商局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培训指导,提高执法效能;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商标办案指导的超前性;三是观念更新,捕捉信息,强化商标办案指导的应变性;四是提高效率,强化商标办案的的协调性。
其次,该局对流通领域销售纸箱和香梨销售储存地进行全面检查,突出对重点地区、终端销售市场检查,采取日常巡查和及时查处假冒侵权行为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治标又治本。今年,*市工商局以文件的形式制定了《*市工商局开展*年培育引导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帮扶计划》和《*市工商局*年重点商标帮扶名录》下发各工商所,积极引导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及中国驰名商标,力争三到五年内使*知名商标达到*件以上,*著名商标达到*件,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达到*件。
据统计,*地区商标注册总量约*件,*著名商标*件,*知名商标*件,地理标志商标*件,驰名商标*件。商标机构*家。
一是保护中国驰名商标“*香梨”(地理标志商标)工作,*市工商局对*市内的*家生产香梨的纸箱厂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和检查
。二是继续开展“商标兴市”、“商标富农”、“商标旺企”,*市工商局推行“一所二标”工程并制定帮扶计划,深入企业、乡村进行帮扶帮助申请商标注册。三是召集*市*余家商标企业代表参加企业商标发展战略座谈会,为帮助企业稳步渡过金融危机难关。
(三)权益保农,净化消费环境
利用“*.*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之际,组织*余家行政职能部门、新闻媒体、企业个体工商户共*余人,在州行政广场隆重举办纪念活动。对收缴的假冒伪劣商品集中进行了销毁,此次销毁的商品涉及有食品类、烟酒类、农资、通讯器材类、其它类等*大类*个品种的商品,涉及金额达*.*万元。
在人民广场开展了*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现场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州市*个行政部门及各大知名诚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余家参加了这此咨询服务活动。在*、*乡及各工商所辖区主要市场、繁华地段设立了“*·*”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的分会场,受理咨询服务一千多人次、放发宣传资料一万七千多份。
(四)创新监管手段,保证食品安全
加强食品电子监管系统备案审查监管工作。*市工商局自*年*月开始在食品生产经营中全面推广以“大备案、一单通”为主要特征的食品电子监管系统工作以来,经营者自律、执法者监管、消费者监督的监管模式已基本建立。“一单通”票据已逐渐成为生产、批发商户与零售商户交易过程中索证索票的最主要的依据,其成本低、便捷、真实的特性已受到商户的普遍认可。
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市工商局设专人每天对各所的食品电子监管系统备案工作进行认真审查,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工商所进行整改。*市现有食品生产批发经营户*户,现已全部进入电子监管系统。已备案产品信息*条,食品零售户*户,“一单通”使用率*%。为更好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全面提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让广大经营户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法》,六个工商所分别举办了《食品安全法》培训班,共举办《食品安全法》培训班*期,共累计食品经营户*人参加,发放宣传单*余份,全市*户食品经营户进行了《食品安全法》的考试。
(五)用好政策,为企业排忧解难
*、运用工商动产抵押登记职能,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帮扶各类市场主体和私营企业做好动产抵押工作,及时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为私营企业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开通绿色通道,主动充分运用办理动产抵押登记这一法定职能,协助企业共同办好相关手续,抵押物价值自行约定,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市工商局及时为私营企业办理原材料、商品、机器设备等存货抵押*件,抵押物价值*亿元,为私企解决融资*.*亿元。
*、*企业登记注册中心积极贯彻《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充分发挥企业登记注册职能积极服务自治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和《*工商局履行登记注册职能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十三条措施》,主动与存在困难的企业联系,为其办理出资期限延期等登记,帮助其渡过难关。
二、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干部综合素质
一是在全局开展了计算机操作能手、注册登记能手、执法办案能手“三项能手”的岗位练兵活动。组织每月一考,并与平时业务考核相结合,最终在全局各评选出*名能手,给予命名奖励,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学法律、学业务、学技能,比工作、比业绩、比奉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全员学习的浓厚氛围。
二是加强学习培训,采取集中统一授课的方式,对全局业务基础比较差的人员集中进行培训,每月一考,考试成绩与月考核挂钩。我局还开展了“结对子、一帮一”的促学活动。
三是在全局开展创建“信息化建设达标所”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
四是开设了民族干部夜校。针对部分在综合业务软件运用、电脑操作技能等方面不够熟练的民族干部,聘请民族电脑老师,以开办夜校的形式来强化培训,促使其尽快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到目前“三项能手”考试已组织了三次,参加*人次,评出了三次前十名并予以了公布,此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干部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专项业务培训已进行了三个月,培训人数*人,并进行了考试,及格率达*%。
对少数民族专门学习电脑培训一个月,学习人员*人,培训完后进行了上机考试,及格率达*%。
五是为了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在实处,积极推进*市平安建设创建活动,六个工商所根据市政府的安排,联合州工商局、市公安局派出所、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委会召开创建“无传销社区”活动,拉开了我市打击非法传销活动的序幕。
三、以人为本,解干部后顾之忧,构建和谐工商
一是为了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在区、州工商局党组的直接关心下,困扰该局干部六年多的住宅楼置换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预计今年*月即可入住,干部群众对此十分满意,真正体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长治久安固根基、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要求。
二是为了缓解工商干部的工作压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商文化活动。在民族团结教育期间,各工商所同辖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拉近了工商干部同经营者的感情,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充分利用周三“学习日”和周五“工商文化活动日”,唱响“某省工商组歌”,
积极参与百日文化广场活动,于*月*日晚在*广场参加了*市财税党委“法律法规宣传专场晚会”,市局*名干部大合唱《红盾进行曲》、《*工商之歌》,展现工商干部的崭新面貌。*月*日组织全局干部到*乡*开展了“阳光田野工商人”户外野炊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市局干部更加团结、和谐、感恩、知恩。
三是为了掌握干部身体状况,下发了*张《身体状况调查表》调查表中列了常见慢性病*种,其中按大类分:心脑血管病占总人数的*%、腰椎病占总人数的*%、眼睛视力不好的占总人数的*%、妇科病占总人数的*%、关节病占总人数的*%、肢体残疾占总人数的*.*%、其它占总人数的*.*%。每年全局干部体检身体一次*人,通过调查,市局党组基本摸清了干部队伍的身体健康情况。按照“调出和谐、调出健康、调出凝聚力、调出的战斗力”的原则,对部分干部岗位进行调整。从而是干部能更加安心工作。
四、注册登记开辟绿色通道、服务市场主体受赞誉
(一)降低门槛、放宽准入。
一实行“登记畅通工程”。对于当地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和大型国有企业重组兼并,注意跟踪企业申办项目进展情况,主动及时提供指导;对于需要办理增资、增项,改制等手续的,通过建立企业联络员制度,实行“提前介入、跟踪服务、专人专办、限时办结”。
二解决融资难问题,拓宽出资方式。对于股权权能完整,采取股权出资、出质等方式,切实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为企业融资开辟新渠道;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发展。扩大非货币出资在追加注册资本时的比例。公司注册资本全部到位后追加注册资本,可不受货币出资的比例限制,股东可以全部非货币方式认缴增资。
三延长出资期限。对于*年*月*日以后出资期限到期的无违法记录的企业,因资金紧张无法按时缴付出资的,依企业申请,允许延长出资期限至*年底。四放宽对住所(办公场所)或经营场所的限制。凡能够提供家庭住所、临时商业用房产权证和使用证明的,可以申请作为企业的住所(办公场所);同时提供倨委会、物业管理委员会或利害关系人同意作为经营场所使用证明的,可以作为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场所。
截止到目前,*市工商局为*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办理了延长出资期限至*年*月*日的变更登记;为*商贸有限公司办理了全部以非货币财产*万元人民币认缴增资的变更登记;为*户有限责任公司在办理设立、变更登记时,放宽了住所(办公场所)的限制;
(二)积极扶持帮助企业,大力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一积极开展市场主体登记信息综合分析利用工作,更好地分析判断企业发展形势,深入反映相关区域内的企业数量、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产业优势等综合情况,为经济发展决策服务,为经济主体投资服务、为人民群众科学消费服务。
二扶持国企做大做强,对国有改制企业及大型企业进行回访和走访。就当前金融危机中,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存在的难点,工商部门如何为企业服务等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组织专人进行跟综服务。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资”、“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等经营,促进农业、农产品向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局已为一户企业办理了“化肥批发”经营的核定;四、积极探索新兴行业的登记业务,于*年*月办理了一户“某省金色在线企业清算服务事务所有限公司”。
(三)开展“促发展大走访”活动。
支持帮助企业有效地应对当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走访改制企业、纳税大户、著名(驰名)商标企业、各行业龙头企业和代表性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户企业;所走访的经营户涉及农业、养殖业、制造业、旅游业、房地产开发、工程建筑、批发零售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
在走访中,主要是了解企业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经营发展情况、变动状况和阻碍企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市场主体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摸清企业对工商部门的职能需求,积极宣传工商部门保增长、扩内需、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全州工商系统深入开展“服务年”活动的各项工作举措,引导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切实把政府各项经济政策、扶持措施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帮助企业寻求发展机遇,有针对性地提出帮扶的对策措施,解决企业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积极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难,大力促进巴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8
一、广东庄园经济兴起的背景与类型
庄园经济是一种利用现代融资渠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柱,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资产股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其典型的形式是:土地开发商通过购买土地所有权或租赁一定面积的土地,并把土地相应地划分为若干等份,通过出售土地权益证或股份受益凭证向社会招商融资,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广东庄园经济就其类型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
1.观光农业庄园。观光农业已成为广东庄园经济的显著特色,常见的形式有:①采果园。它包括荔枝、柑桔、杨桃、葡萄、橄榄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属产地采果业型农业观光。这是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作为观光对象,获取收益。③挖掘园。挖掘园以种植著薯为主,兼及马铃薯、芋头、萝人胡萝火花生及竹笋等,农庄在收获期间供学生和市民挖掘,让其接近自然,亲近泥土。③观光花园。这类在园培植花卉、树木,创造优雅环境,使之成为生产和观赏结合的花卉园。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市场发展潜力很大,除鲜花、盆景外,对阴生观赏植物需求量很大,攀援植物行情也很好。一些农庄利用这一形势积极发展花卉生产,已取得初步成绩。观花类、观叶类和观叶赏果类植物的栽培以及盆景生产都有发展。④药材园。这类农庄利用本省山区野生药材资源繁多的优势,栽培许多名贵药材和普通药材,并建立一些贵重或市场紧缺而需要量大的药材如甘木通、肉桂等的生产基地,进行批量生产。⑤农业文化娱乐园。它包括休闲别墅区、饮食文化区,汇集粤菜佳肴、地方小吃,让游客一饱口福;或供应潮汕功夫茶,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传统的功夫茶茶艺吸引游客,让游客得到一种高雅的享受。
番禹市化龙农业大观园是此类典型。化龙农业大观园占(坡)地6000亩,这里原来以种植甘蔗为主,经济效益很低。数年前,该镇农业总公司与当地6个村在租赁了此地,组织了本地、广州和香港23个单位联合开发,在此基础上兴建出农业大观园的首期工程――“绿野乡风”。类似的还有顺德生态公园、三水荷花世界等。
2.集商贸、种养业、加工业、旅游农业于一体的开发型庄园。榕洽果庄有限公司是此类典型。它占地12000亩,是广东特大型现代农庄企业,创建于1996年11月,地处粤东沿海的饶平县。公司创办以来,始终明确“林果农业,科技兴业”的经营思想,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经营方针,以“高资金投入,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综合化利用,多元化发展”的经营策略,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各方面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已发展成为粤东地区最大的集商贸、种养、加工、旅游农业开发于一体的科技型、综合型、生态型的现代化农业企业。目前,该农在种植果树12万株,速生工业林木2万多株,拥有各具特色的果场5个,养猪场1座,拥有名、特、优果树育种基地和科研中心、生物有机复合肥厂、果品销售中心,总资产达6000多万元。
3.在原有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以股份合作制或“公司十农户”形式联合组建的庄园。广东湛江的廉江县长青水果场比较典型。该场是1981年组建的,是生产廉江红橙的基地,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产品的40%对外出口,在场承包种果的农民近8000人。1998年以长青水果场为依托,成立了廉江水果企业(集团)公司。这是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下有农资、红楼、果菜、工贸、运输、旅游等7个分公司和果品加工、塑化、纸箱、饲料加工、肥料等6个工厂,成为一个种养、加工、包装、储运、销售一条龙的全国最大的水果集团。
二、广东庄园经济的创新意义
(一)产权创新
农庄产权制度属租赁模式,从制度上看,它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股东委托经营者经营。在委托关系下,庄园出资者、经营者和园工构成了资、权、利的经济契约关系。在资本结构方面也实现了多元化,以股份资本为主,适当吸收金融资本,发挥银行和投资公司等债权人的监督约束作用。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①土地开发商以租赁形式获取土地经营权,所需付出资金较少;②开发商和投资者不能获得国家颁发的土地使用权证;③开发商出售的只是土地单元,并不是某一确切位置的地块,因此,投资者所购买的土地单元是获取土地经营总收益相应份额的凭证;④投资者一旦投资购买土地单元凭证以后,不能退还,但仍可以转让和继承。
(二)融资方式的创新
我国农业发展不稳定、后劲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资本投入。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关于此点,樊纲早就提出:现在发展农业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农业投入,不可能单靠政府的投入,目前政府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的能力本身也十分有限,从长远看,主要还是靠社会上的各种资本源源不断地投向农业,并与其他部门的资本投入保持一个均衡增长的比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从根本上说,不可能光靠“支农”或“补农”的良好愿望,而同样要依靠盈利的原则。要使对农业的投资像对其他产业的投资一样,获得一份平均利润,从而使农业也像其他经济部门一样,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庄园经济的兴起,将有助于国内沉淀于金融、股市、房地产等资本投入现代农业的开发之中,减少高盈利预期和投机行为的泡沫经济成份,增强现代农业内在推动力。而我国个人投资渠道狭窄,社会资金不能参与经济营运,缺少产生经济效益的载体,资金最终不能成为生产力。现在,社会闲置的资金投入庄园进行农业开发,是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而直接融资将是中国未来资本营运的方向。
化州龙汇庄园的经营模式是上述创新的一个先例。龙汇庄园有限公司向化州市那务镇政府承包12000亩(后扩大为31000亩)为期50年的宜林荒山,大规模地种植龙眼树,形成包括水果种植、养殖林工、旅游等内容的综合型的现代庄园。但开发商本身资金有限,银行又不可能贷款,国家更不会拨款,发债券和股票都不具备条件。于是,开发商策划了一个利用城市的闲散资金、城乡合作开发的经营模式。开发商把承包的山岭分割成每5亩为一个单位,以每单位2.5万元(后调整过几次)的标价向海内外招商。投资者一次性出资,无须追加投资;开发商统一开发种植和经营管理,收益二八分成(投资者占八),权益50年不变。这个策划突破了现行金融结构的框架,既不是发债券,又不是搞股份制,也不是基金募集,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
现代庄园经济的兴起,也将成为海外向中国农业投资的载体。根据黄九渊和王江流(2000)的统计和研究,目前,外商在国内农业领域的投资仅占外资总额的1.5%,大大低于工业、第三产业的投资额,造成投资失衡。导致这种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对国外产业资本而言,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投资载体,即没有合适的合作伙伴;二是对于国际金融资本来说,主要问题是还没有形成“中国农业”的概念,我们还没有精选出好的农业开发项目加以推荐。不过,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农业很可能在21世纪初成为继轻工、基础设施和汽车工业之后,下一个新的国际投资热点。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市场前景好。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家优先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②成本利润率高。虽然从总体上看,农业投资周期长、风险(自然和市场风险)大,但据农业专家分析,中国农业的成本利润率已由1978年的5%左右提高到90年代的60%,已高于5大行业平均数的5倍。③绿色食品走俏。中国大部分山区水热资源条件好,生物生产力高,有些地区尚未被污染,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自然条件、环境质量最优良的山区之一,适合生产绿色环保食品,又能为投资者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④发展空间广阔。目前,我国拥有1.3亿公顷可利用的荒山荒坡,6700万公顷可开发的沙荒地,3.1亿公顷可利用的草原草地,1700万公顷内陆水域,1200万公顷浅海海域,所有这些资源大部分还没有利用起来。⑤发展潜力巨大。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农业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农业资源,还有着数量庞大的农业科研院校和农业科技推广站,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可应用各种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投资经营与承包农庄,将其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引进来,与粤、闽、琼3省的土地、劳动力优势直接结合,促成土地相对集中,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三)农业功能的创新
在现代农庄,农业正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
篇9
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三绿工程绿色生产线示范单位、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会员,被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企业称号,并连续三年荣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集团产品营销坚持国际与国内并举的策略,产品通过自主经营和销往日本、美国等4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集团构建起辐射全球的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形成全球性、多层次农产品贸易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让中国优质农产品更好更快地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战略农业中致力完善内在品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领军”企业。
河南超大现代种业有限公司是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在河南注册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568万元。
主推品种:玉米:济研94、济研118
小麦:漯麦9号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内环路20号楼
电话:0371-60155108
http://
河南金囤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是河南省首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总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科研基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三个科技园。主攻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并常年承担河南省农作物区域试验。
2001年改制成为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实现了经营、管理体制的彻底改变,连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被漯河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05年被省科技厅授予“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被省人民政府确认为“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被科技部批准成立了“河南省金囤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金囤种业星火科技培训学校”,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是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主推小麦品种:济麦4号、济麦6号、百农160、矮抗58、源育3号
主推玉米品种:金囤118、漯单8号、漯单9号、丹玉53、招玉2号、国审鲁单9002、国审鲁单981、国审郑单958
电话:0395-2666311 3167396 传真:0395-3152345 3397777
公司通讯地址:河南省漯河市昆仑路58号
铁东公司地址:河南省漯河市人民东路15号
漯河市阳光种业有限公司
漯河市阳光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诚实守信经营,有着稳固的市场基础;公司拥有三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阳光98玉米种、漯麦4-168小麦种、阳光香稻水稻种,这些品种以其高产、稳产、优质、综合抗性优异,深受农民喜爱;
公司现有员工36名,大专以上学历占95%;以全国知名育种家、河南省小麦首席育种家赵全花研究员为首的科研队伍实力雄厚,优秀新品种层出不穷,后劲充足,为公司快速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信阳光的未来,来吧,一起投入阳光的怀抱!
阳光种业已审定品种——玉米品种:阳光98(2009年最新审定) 小麦品种:漯麦4-168 水稻品种:阳光香稻
后续品种:玉米:阳光99 小麦:阳光838 阳光56 阳光66
公司地址:河南省漯河市孟庙镇 电话:0395-6933377
驻郑联络处:郑州市文化路126号北晨小区14-704
电话:0371-63563368 传真:0371-63897833
免费咨询电话:800-883-8068 13903713873
网址: 邮箱:
河南许丰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许丰种业有限公司是集农业科研、生产、加工、经营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现有员工30名,中高级科研人员10人,农艺师10名,会计师2名。长年可生产玉米、小麦、棉花、大豆、芝麻、瓜菜种子1500万千克。在北京、西安、山西、郑州、武汉建有分支机构,并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公司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严把种子质量关。自育瓜菜新品种十二大类,160多个品种,农作物新品种合理的价位和精美的包装倍受各地农民朋友的信赖和种子经营部门的称赞,公司多次被誉为“商品质量计量信得过单位”、“许昌市民营优秀科技企业”,并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地址: 许昌市许繁路南2公里处
电话: 0374-8311928
传真: 0374-8315374
网址: http://.cn
河南北原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北原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注册资金506万元。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现有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6人,高级职称农艺工60余人,省级种子检验员2人,机械加工人员2人,储藏员2人,耕地200万平方米,三圃田3万平方米,试验田607万平方米。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繁育基地常年保持在130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齐全,有水泥晒场6000平方米,仓库3000平方米,晾仓500平方米。公司始终坚持奉行“客户至上,质量第一,诚信为本,优质服务”的宗旨,健全完善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严格质量管理,确保种子质量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公司立足本地区,面向省内外,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竭诚与种子界同仁携手共进,不断开拓,密切合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贡献。公司联合开发生产销售小麦新品种:豫保1号,2008年通过了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05。
主推小麦品种:豫保1号、衡观35、周麦16、周麦18、周麦22、矮抗58、众麦1号、西农979、平安6号、漯麦4号、郑麦9023
地址:临颍县107国道东侧石窝公路十公里处
电话:0395-8381196
场长兼总经理:谢国军 手机:13839520306
业务经理:赵场立 13839563728 宋志永 13939532551
河南奥鑫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省奥鑫种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5万元。2006年10月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守合同重信誉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8年9月被批准通过“许昌市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奥鑫”商标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公司现有职工38人,高中级专业人才16人,特聘小麦专家评审员张清海先生为生产技术总顾问。公司主要从事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优良农作物及各类蔬菜种子的研究、开发、繁育、销售推广工作。该公司独家买断国审品种豫农035河南省生产、经营权,并取得了周麦22、衡观35、百农矮抗58、平安6号、众麦1号、师栾02-1等优良品种的生产、经营权。在玉米的推广工作中,取得了金丹玉1号金丹3号、雅玉12等优良品种的经营权。
主推小麦品种:豫农035、衡观35、衡5229、周麦18、周麦22、周麦24、周麦27
主推玉米品种:豫单811、雅玉12、兴农998、吉祥1号、忻玉110
主推大豆品种:周豆18、豫豆15、豫豆22、菏豆15、中黄13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京珠高速北口东100米
篇10
关键词:合作社;茶园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40006
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绿色食品,不仅仅是国外消费者的追求,同时也是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国内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建立标准化茶园,按照绿色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且必须完全使用未受污染的有机肥料,并采行自然方法防治病虫害。茶园开发、茶树栽培等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有机茶生产操作规程执行,从而保证所生产的茶叶是无污染,纯天然的茶叶,是茶叶中高品质的代表。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可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农产品流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带动及辐射能力分析
1.1 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大多是逐步成为一个以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向社会提供优质茶叶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因此,建立有机茶园基地、带动农民增收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迫切需要。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十分重视基地建设,更要在生产经营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创新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途径,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增值收益,可以尝试探索实施由龙头企业吸纳专业合作社参股,建立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或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长效联结机制,具体方案如下:
建设标准化茶园,在地方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监督下,可先对公司现有资产进行评估,通过合作社参股形式,形成龙头企业与合作联结利益分享机制,从而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体;为了切实维护合作社利益,公司对合作社实行保底分红,稳定农民收入;合作社对企业的参股资金在合作社内部平均分给每一个社员;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出售农产品的收入,而且可以分享联合体的经营利润,由合作社按社员所占股份将联合体利润分配给每位社员。这种模式下,订单农业是利益联结的基础,参股经营是保障,同时在运行中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逐步实行合同可追溯管理,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并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在茶园种植的过程中,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确定种植方案,确定基地规划、品种布局并开展统一供种,提中技术服务,在提供茶苗的同时与合作社签订优质优价收购订单,产后按订单约定价格收购农民种植的鲜叶。以基地为载体、以合作社为中介、以订单为手段、以优质优价为原则、以农企共赢为目标,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农户双增收。
通过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长效联结机制的建立,接受地方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监督,依法签订规范协议(合同),确保农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各方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最终保证茶园的顺利建设以及健康发展。
1.2 带动农户及增收效果分析
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茶园后,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加、储、销一体化的体制,始终把农民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重视科技与农户的紧密联系,及时将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以便形成高效便捷的扩散通道。
建立标准化茶园,形成以绿色茶叶为主导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和农户的经济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订单生产为保证,把以前分散经营的农户聚集在一起,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完全市场化的种种困难。公司实行定量收购,保价收购,使利益保障机制落实到户,保证茶农种植收益,提高茶农种植上的积极性,为企业提高效益和茶农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果按照每户种植667O基地计算,完成后,每亩茶叶增收30kg,每斤茶叶价格增加至少10元,每667O增收至少600元以上。每户种植667O计算,每户将增收6000元以上。同时,项目将间接带动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步伐。建设标准化茶园,每年可使附近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a。
1.3 带动就业
建设标准化茶园,可使年人均增收2000元,间接带动周边农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步伐,同时安置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通过项目实施,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缓解地方就业矛盾,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2 对保障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的作用
合作社一步完成建立标准户茶园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资金限制、规模限制、人员限制,又如部分合作社属于农民企业,在茶园生产技术还是传统技术,设备也是过时的,设施相对老化,不能满足目前国家食品卫生的新要求,更不能跟上社会发展和人们食品安全需要的步伐,所以,联合周边茶叶专业合作社将部分茶园建设成为高标准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地区开展标准化茶园建设,切实提高优质毛茶的生产能力和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突破的路径,可以扩大生产和建设能力,逐步发展企业。
通过标准化茶园建设,建立起“科工贸农一体化”的绿色茶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体系,形成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检测认证管理等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体系。实现茶叶产值提高10%,鲜叶价格将提高20%,茶农户均增收6000元的目标,确保农民增收。标准化茶园按照绿色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且必须完全使用未受污染的有机肥料,并采行自然方法防治病虫害。茶园开发、茶树栽培等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有机茶生产操作规程执行,从而保证所生产的茶叶是无污染,纯天然的茶叶,同时,通过茶园建设及生产工艺改造,提高茶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使产品的价格和优势进一步提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茶园,是一个双赢的策略,更凸显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3 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