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教育界、社会、家庭念念不忘的劳动教育,它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应该是以一种怎样的应然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呢?孩子出生在一个家庭,在家庭中成长壮大,与父母朝夕相处。因此,我们在讨论劳动教育时最不应该忌讳与回避以及绕行的就是家长。
那么,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应生成什么呢?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立场,即通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各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变式,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受用一生的劳动习惯。这些劳动习惯应该包括:高大上的劳动意识;历久弥新的劳动兴趣;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劳动中难能可贵的合作精神。前两者是构建孩子劳动习惯的前提与基础,后两者是家庭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应然结果。
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的生成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养成要及时、及早。现下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比较金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在家中凡事都被父母包揽,唯恐孩子在劳作中受伤害和受委屈,家长头脑中固有的“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越来越放大。呈现在家庭情境中是不断上演的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干活,孩子只管吃好、穿好、玩好就行的肥皂剧。岂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让孩子干家务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最起码的初级劳动锻炼,天长日久就助长了娇气与颓废之气,固化、定型了懒惰的坏习惯,甚至影响到日后上学读书的行为习惯,以至于波及学校教师对孩子管理以及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教养。因此,针对家庭背景中劳动教育的这一现实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及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索尼公司创始人、日本教育家深大曾说:“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作过精辟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二是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要警钟长鸣,不可懈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也重复过这句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也曾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基于此,这就警示我们父母在家庭背景下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金钟长鸣,不可懈怠。家长要懂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往往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因此,家庭中劳动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孩子劳动兴趣的养成既无计划性也无组织性,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亲情感召下、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演绎的。这种家庭劳动教育的环境极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劳动兴趣养成上或掉以轻心,或放任自流,或野蛮生长。为此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兴趣;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劳动学会欣赏;发现劳动中蕴藏的一切机会,用激将法激活孩子沉睡已久的劳动欲望,盘活孩子的劳动冲动;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家庭劳动的感受及时用有效地方式(如口头的、书面的、音像的、电子的等)表达出来;让孩子发现家庭劳动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三是把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当作家庭劳动教育的主要抓手。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为我们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指明了方向。自我服务劳动简而言之就是指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的劳动。它包括在家庭中的生活自理、学习自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家庭教育的实践表明,家庭中自我服务劳动应该以养成教育为主。如生活自理方面的盛饭、洗筷子、洗茶杯、穿脱衣服、钉扣子、叠被子、整理床铺等;学习自理方面的削铅笔、订本子、包书皮等;卫生自理方面的洗手、洗脸、刷牙、剪指甲、洗头、洗脚、梳头、洗澡、洗手帕、洗袜子、洗小件衣服等。由此可见,上述的三方面的劳动没有一样不是镶嵌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的。因此自我服务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生活化、常规化,从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在家庭生活的一分一秒中铸就,在家庭生活的日复一日中一路前行。家长要把劳动习惯在家庭背景下养成要坚持由简到繁的教育策略;劳动习惯的养成尽量不要脱离家庭日常生活,由于生活化、常规化是孩子好的劳动习惯养成的源头活水。劳动内容在一定时期要相对固定,要有可持续性;自我服务劳动与家务劳动要相结合,不仅要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强调“家里的事情主动干”的家庭劳动精神。
篇2
关键词:幼儿;社会;家庭教育
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一些误区会经常地出现,家长们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之心,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大大地超过了孩子们的承受能力,往往就会把孩子的优点给忽视了,极其严重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因此,幼儿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及其他人的家庭教育经验,谈谈幼儿家庭教育的几点拙见。
一、家长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宝贝
如今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每天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就问孩子:“今天你学什么了?”“你学得怎么样?”“会不会?”等等。当孩子回答不清楚时,就会批评孩子什么笨啦,为什么学不会啦,是不是不认真啊等等,甚至还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家的孩子对比,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一定的伤害。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总给孩子找缺点,日子久了,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消极心理,他对什么事情都会不感兴趣。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让孩子在赏识中长大。
身为孩子的家长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宝贝,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记得女儿刚刚懂事,我会在每件事上不断表扬和鼓励她,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和懂事,我发现孩子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会很自信,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时她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明创造,都显得与众不同。
二、家长要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家长都应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在我们的家中学会怎样走路,学会如何说话,学会一些行为习惯。在家庭获得自己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可以说,游戏、学习、劳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家庭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人生最初的游戏和学习场所,而且引导孩子从游戏过渡到劳动,都是由家庭教育
而成。
三、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力量
篇3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最优化
中国分类号:G61
s
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幼儿渐渐成为一个家庭的核心,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以及社会、国家的未来,幼儿教育的科学性显现出“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受工作压力大和生活节奏快的诸多困扰,很多家长无法为幼儿构建科学化的家庭环境,甚至不负责任地将幼儿送到爷爷奶奶家,造成亲子教育的弱化,直接影响了幼儿的科学发展。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能够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认知习惯、交流习惯等,能够直接决定着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起点和发展速度。因此,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关爱意识、担当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幼儿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身教胜言教”的良好教育效果,为幼儿树立学习和效仿的人生榜样,增强幼儿发展的实效性。
最后,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幼儿学习知识、体验情感、认识社会的起点。因此,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对“像白纸一样纯洁的”幼儿能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最优化的家庭教育无疑就是幼儿“全速前进”的推进剂。
二、构建最优化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温情的家庭氛围是幼儿快乐成长的源泉,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与机会都很多,家庭无疑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与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①
(一)构建关爱、开放、和谐的家庭环境
首先,父母要帮助幼儿种下爱的种子,让幼儿在父母的忙碌中感知到爱的存在和情感的交流,为幼儿塑造一颗充满热情与关爱、内涵丰富的心灵,为幼儿爱父母、爱家、爱社会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父母还要引导幼儿学会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爱,例如,父母下班回家时,幼儿可以帮助父母拿拖鞋,还可以告诉爸爸今晚几点有球赛,告诉妈妈今晚几点有选秀节目等。
其次,父母在讨论家庭事务过程中要注意发扬民主集中制,不能搞“一言堂”和“霸权主义”,甚至还可以让幼儿发言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过程,让幼儿在参与家庭事务的过程中了解父母的辛劳,通过引导幼儿关心家庭事务培养幼儿关心父母的良好习惯。例如,父母可以咨询幼儿回家看爷爷奶奶时需要买些什么东西,通过幼儿的积极思考,提高幼儿对家人的关怀意识以及如何给人买礼物的常识。
最后,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还要注意和谐,不能吵架,更不能打架,积极构建和谐、文明的家庭生活,帮助幼儿形成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知书达理的良好性格,杜绝偏激情绪对幼儿的快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事实证明:在父母经常吵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偏激性格和孤僻性格,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和沟通,在语言和行为上常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危害性,极容易造成人生的悲剧。
(二)借助生活琐事集聚幼儿成长正能量
首先,父母要注意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并以此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乐观、积极、主动的良好性格,消除幼儿在问题面前的畏难情绪,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和成长中的诸多问题。父母要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并适时给予语言上的表扬,激发幼儿勇敢面对困难的主动意识和旺盛的斗志。例如,很多幼儿胆小,遇到生人不敢说话,父母可以带领幼儿多到公园去玩,在与一些慈眉善目的爷爷、奶奶的交流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其次,经济社会的残酷竞争需要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要具备较强的耐压能力,不但要乐观积极微笑着面对挑战,还要拥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意志,因此,父母还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坚强、执着、不服输的精神,学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打击和挫折,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奋进”。②例如,父母可以通过幼儿学习系纽扣等小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并通过幼儿独立解决一个个问题而培养幼儿乐观、自信的性格。
最后,父母要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寻找教育时机,积极塑造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幼儿在盖完小房子后自觉地把积木摆放整齐,并收入箱子中。父母要对幼儿的进步大加赞赏,表扬幼儿爱劳动、爱整洁、体贴父母,用赏识教育给予幼儿成长的动力和发展的目标。父母要注重幼儿的思想教育,要遵循“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规律,帮助幼儿收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
(三)让游戏成为亲子教育的主阵地
游戏是幼儿的至爱,而情感交流是亲子教育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因此,游戏成为亲子教育的主阵地,父母在游戏中与幼儿一起娱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游戏的家庭氛围是一种具有良好氛围的家庭生活环境,每个家庭成员在其中都拥有温馨、宽松、愉快的心情,能体验到一种游戏者的发自内心的快乐”。③父母可以和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以《熊出没》游戏为例,父母扮演熊大或熊二,幼儿扮演光头强,伐木工具是塑料电锯,将客厅装饰为森林,卧室就是光头强的小木屋,故事情节和电视上差不多。游戏不但能够强化幼儿与父母的“血肉亲情”,也能够形成密切的玩伴友谊。另外,父母还可以通过自制玩具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从而实现幼儿的快乐游戏和幸福成长。
总之,父母积极探究家庭教育的最优化之路,通过人性化、科学化的家庭氛围感召幼儿的科学发展意识,引导幼儿在生活琐事的磨练中、在家庭游戏的参与中与父母快乐合作、幸福交流,真正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注释
①惠琴.《浅谈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7期,第229页
②柯君.《培养未来的男子汉》.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③李丽.《让游戏成为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第8期,第78-80页
参考文献
[1]邬春平.《浅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学周刊:C》2013年第8期第102页
篇4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 in Poor Areas.An Educational System Grappling with Poverty[M].China 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 Report on the Child Development in 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15、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角色要正确[EB/OL].教育互联网,2004-09-18.
篇5
关键词 农村 小学生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90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Lili, ZHANG Yu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three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have characteristics alone but also links closel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us quo, family education, rural pupils found many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responses to the major issu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ural pupils' family education, and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ural pupils.
Key words rural; pupils; family education
1 概述
1.1 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一个家庭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期待、父母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念、教育内容等等这些因素成就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最适合孩子,从古代先贤到现代的学者众说纷纭。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学科被学者们进行系统的研究。一个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归纳起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密不可分,可以说缺少了哪一项都不是完整的教育,都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其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家庭在儿童的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2 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的先导性、感染性、针对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一些特点:一是先导性。家庭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成功的起点和基地,家长是儿女以后人生的导师和助手,教育孩子生活的常识、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二是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体验。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天然感情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情感的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针对性。针对性指的是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针对性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而父母由于血缘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四是连续性。有人计算过,一个人从嗷嗷待哺的婴儿长大成人,几乎有一大半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之中,接受着父母的教导,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时不刻不在彰显着父母给予其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五是权威性。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体现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和伦理道德的需求,以及对于父母的依赖性上。孩子很容易就服从于父母的教导,父母若能有效地掌握这一特点,合理使用父母的权威性,对于促进子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得益良多的。
1.3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已得到很大的改善,农村教育也有了相当的规模。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农村,眼界的开阔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知识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一条出路。但是,普遍的农村家长由于受地域、文化程度、传统观念的限制,致使其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这些限制的负面影响就更加凸显。①广大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的科学性认识不全面,他们认为教育在于学校、在于老师并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委派给老师,而他们只要保证孩子的经济条件即可,不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的甚至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望子成龙成风心理过甚,以至于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种种缺陷,采取措施,协调好社会各方的教育力量,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2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儿童才能健康成长,只有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相互渗透、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不过当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家长教育观念认知的缺乏、家长的教育能力较低、家长的方式不当,以及亲情的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等等。
2.1 对家庭教育认知的缺乏
当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父母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认知方面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未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农民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许多家长认为它们只要保证孩子经济条件让孩子饿不着冻不着就行了,他们只负责挣钱,而教育的责任则全推给了学校的老师,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忙于生计,无法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深层次原因还是由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不足、不深,甚至忽视家庭教育,缺乏主动性。②还有一些父母一切向钱看,认为学习无用,对孩子上学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势必会给子女的学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另外隔代教育的现象在当今的我国也是比比皆是,这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有着许多负面的影响。
2.2 农村家庭教育能力较低
农村家庭教育能力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中家长自身家庭教育能力不足。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制约着家庭教育所能达到的效果。农村家庭在当前是一个弱势文化群体,他们由于代代生活在比较闭塞的农村,弱势文化也传给了子孙后辈,使得相当部分的农民的综合素质没有与现念的家庭教育接轨。③二是农村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够。虽然先当今我国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但在教育上的投资还是不够的。由于资金的匮乏,农村家庭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不足,使当前我们现有的各种家教组织有名无实,而且教育的网络平台也没有真正的为农村的学生所利用。而且广大农村也较为缺乏一定规模的、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等,许多农村小学生业余时间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起来,这无疑为孩子向社会其他渠道寻求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留下很大的无法控制的时间和空间。
2.3 农村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农村家庭的家长所受的教育普遍较少、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指导,农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围。现在很多农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些家长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得过多,时时事事都管,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也使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自尊心和上进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家长金钱观念至上,一味的忙于挣钱,不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缺乏对孩子相关方面的教育,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关心孩子的学业情况、心理健康状况;还有一些在家庭中非打即骂,致使家庭温馨局面荡然无存,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2.4 农村家庭教育亲情缺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来自于父母的给予有利于个体早期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而这些又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有学者认为,无论何种亲情都无法替代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没有父母的爱的是教育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然而近年来,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改变家庭的经济条件,许多农村家长纷纷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家接受学校教育,这一现象给这些留守儿童带来的是家庭教育的空白或残缺。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小学生其父母在外打工,他们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由他人代为照管。④儿童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在这一时期,孩子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人生目标、学习态度等等都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指导,残缺的家庭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3 解决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阐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不单单是个别家庭的问题,它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去深思的问题,它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的系统工程,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力量的协调与合作的。针对我国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3.1 提高农村家庭关于家庭教育的认知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生活的技巧,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农村家庭里的父母应该与时俱进,放远目光,通过书籍各种媒体等改变固有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大方向,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光辉的形象,让孩子以父母为傲。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成为温室的花朵,家长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同时学校也应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家长大会,向广大农村家长普及教育知识,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方式来向家长们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其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子女人生道路的重要性。
3.2 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能力
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能力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农村小学生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适时举办家长培训班。政府相关部门要将提高农村家庭家长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积极走访乡村、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家长的时间情况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制定出一整套系统的培训计划。切忌使其流于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村支书在村里邻间的影响力,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开拓其眼界,提高其教育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提供人力物力帮助,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划出对农村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使网络各种教育媒体等在农村家庭中的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另外,政府应深入农村因地制宜地去挖掘农村的教育资源,利用其乡村特色为孩子创设富有教育性意义的各种娱乐和学习场所,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改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信任是与生俱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落在孩子的眼里,都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教育也要讲究方法,不要辜负孩子的信任。在教育技巧上父母应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⑤模仿是孩子最初的学习动力,而其父母又是其身边最近的人,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榜样的示范能力去教育孩子,潜在的去影响孩子。另外家长应学会与孩子沟通,要尊重理解子女,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尊重孩子选择,帮助其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坚决摒弃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民主和谐相处。家长一定不要一味的溺爱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性格,这对孩子将来步入社会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因此,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做错事的时候,要启发诱导他懂得什么是对,什么不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道理。
3.4 强化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亲情观念
就国家和政府而言,一方面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优先发展县级城市的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大军,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让多数农民可以在当地就能找到工作不用和孩子分隔两地。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优化周边环境,充分认识到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危害,政府、媒体和社会公益组织可以综合发力,在加大报道、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同时,免费开设一些家长教育培训班,既扩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提高农村小学生父母教育子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⑥就农村小学生的父母而言,要更加注重在精神层面的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无论贫穷或富有,都以一颗平等的心来对待孩子,无论是忙绿还是闲暇,多注重跟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在思想上为孩子答疑解惑,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形成一种既是长辈又是朋友的亲子关系。在外务工的父母,每个星期都与子女联系,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在交流方式上要多样化,可以与孩子面对面的谈孩子的学习情况、交友情况,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总之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疼爱。
注释
①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24-30.
② 李伯玲.新农村建设中的家庭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51-52.
③ 李连英.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素质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8(5):71-72.
④ 梅明玉,梅子行.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隐患[J].基础教育研究,2003(12):16-17.
⑤ 余建林.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平师专学报,1999(1):78-81.
⑥ 孟育群,李强.建设少年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素[J].教育科学,2001(3):59-61.
篇6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篇7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长期的教师,是终生的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常常发现有好些父子俩和母子俩走路的姿势,说话的风格都很相近。这样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何等重要。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能够引导家长培养孩子成为有责任感、人格完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够帮助孩子成就完美人生。
然而很多家长为逃避和推卸责任,只是一味的强调学校教育而无视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而造成许多令人费解的家庭教育怪状。
怪状一:迁就溺爱,听之任之
案例 一家长曾向我透露,自己的孩子在家过的是少爷般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冬天,身体不适的自己帮他做好早点,还得到他房间给上初二的儿子穿衣服,而孩子睡眼朦胧,伸直手臂等妈妈伺候……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和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有些父母过分宠爱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从而使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习惯,让人感慨良多呀;更别提那些留守孩子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在这方面做得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家长们只会一味地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的不良心理,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一味地迁就溺爱,到头来可能害了孩子。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适宜的劳动有助于都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
怪状二:简单粗野,家长至上
案例 “老师,我家孩子又惹事了”满脸愧疚的父母随老师进入办公室,看见自家孩子,二话没说,爸爸重重一巴掌甩了过去,“的,让你到学校好好学习,就知道给老子惹事。”“谁叫他骂我,不揍他以为我好欺负”儿子无奈辩白,却掩饰不了神情尴尬……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了劣迹,不问青红皂白,对孩子非打即骂,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他们甚至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对立、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甚至会用攻击和敌意来对待他人。
父母恨铁不成钢,我们固然理解。但缺乏耐心和恒心的父母 ,他们的爱心会随着耐心和恒心的下降程度而同比下降,严重时则会出现逆转,也就是说,两者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爱反而会转化为恨。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发展下去,很可能会伤害孩子,伤害自己,伤害家庭。所以,父母务必要克制自己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一定要戒急戒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不怕反复,多站在孩子立场考虑,也要自己主观上去找原因,不断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怪状三:重智轻德,忽略根本
案例 “我家孩子这次月考阶段第五,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家务活我从不指望他(她)干,这不出来给买点好吃的。”一母亲满脸洋溢着笑意。
“我这个也还行。这周末难得在家,让他去亲戚家窜门,死活都不去,只能让他在家玩会儿电脑,放松放松。”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家庭教育目标偏离,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家长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不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少数孩子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常,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怪状四:盲目攀比,不堪重负
案例 “我对孩子是有要求的,经常告诉他,班级第一还不够,应力争级段第一,他也没让我失望,可最近这孩子也不知怎么啦,亲戚朋友只要提到学习,或者问她在学校的情况,她就大发脾气,不让问。有时候整晚不睡觉做各种习题,不吃饭,几天见不到她笑一下。医生说,孩子患上抑郁症,需要服药调理,而且说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应先给家长做辅导。我真有点搞糊涂了……”
这样的案例告诉我们,有的家庭教育太严格,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太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管教严厉,甚至剥夺孩子最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有的甚至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在很多家长的心中,“好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就不应该玩耍。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和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过于注重成绩,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只要看到孩子有一点点微小的进步,我们作为父母的都应该给予热情地表扬,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快乐和喜悦,鼓励孩子越做越好。相信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怪状五:知行不一,误导教育
案例 “儿子,赶快给老师道个歉,让你回教室上课,成绩本来就不太好,再耽搁可严重了。你刚才在校长那不是态度挺好的呀。”母亲一脸关切。孩子依旧一声不吭。“没事的,儿子,校长都同意了,你只要说一句就可以回教室了……”母亲逐渐耐不住性子。老师实在听不下去:“你家孩子根本没意识到打架的错误,你替他讲起不了作用……这毕竟是实验班,其他学生和家长也会有意见的。”
“你不要来这套,校长都同意了,你一个老师算什么?”“你这家长怎么这么难沟通呀。”“是呀,我没文化,就是这样的……”老师语噎。孩子在犯错却没有深刻检讨下轻易放过,最终这孩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因纠集他人参与社会斗殴而被学校劝退。知情的每一位老师都说这孩子就是被他妈给惯的。
篇8
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近九亿农民。其次,目前我国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村迈进小康水平的根本因素。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农村个人素质的提高、农村风尚的好转、农村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农民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其不良影响甚为担忧,而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与家庭道德教育质量息息相关的。因此,本文是在笔者着手调查研究目前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并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相关对策,以加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改善其不良现状。
一、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总结
结合调查问卷以及走访情况我认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是和当前的时代特征,农村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观的历史嬗变时期,承受着新旧道德冲突,一方面被新生活所诱惑,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忌,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而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亿万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农村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如农村劳动力过剩;农副产品、粮食价格不高;生产资料价格偏高;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从而导致了道德教育与时代脱节。
二、改变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对策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本来就处于我国教育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而农村的道德教育领域中,家庭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认为在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中,以下几方面问题急需认识并有待解决。
1.加深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解决当前农村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加深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调查结果中我发现,目前农村家庭中对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都缺乏相应的认识,这是导致许多农村家长忽视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父母的抚养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之中度过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要做好宣传工作,学校、社区、村委会要利用创办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等形式来贯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靠学校教育,还有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2.改变当前不利于家庭道德教育的观念。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个人主义、个人奋斗、权利、金钱、腐败、开放、竞争、平等、博爱……五光十色的新观念,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古老的长河上泛起粼粼波光,映进了中国新一代纯净的心灵,西方实用主义价值观、金钱万能价值观已大举注入东方文明的肌体。中国的家长自身也面临最大的困惑与混乱,加上农村家长一般不具备对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现实作出冷静的判断,例如,诚实正直与投机取巧,先人后己与先己后人,人不犯我和我不犯人等等,他们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正直、乐于助人,但又害怕孩子长大后上当受骗。这一点是社会的问题,这要求全体人民积极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大环境。作为教师或一个有良知的人,我们所能做到就是向家长宣传如今的道德趋向。告诉他们既然已为人父、为人母,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完成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给孩子创造一条健康的成长之路。纵然家长生意上赚到了很多钱,如果家长毁掉了孩子,家庭也就失去了未来,国家、民族也就失去了希望。
篇9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其自身独特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生长环境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每一个家庭是其子女的第一教育课堂,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行为深刻影响着其子女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家庭教育出现失误,就极有可能导致子女形成不良的个性,使这些有着潜在不安分心里的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家庭教育失误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方式不当。
(一)粗暴式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里,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这类家庭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有过强的“望子成龙”的愿望,期望度过高,但是又不懂得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这类家庭里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普遍较少,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经常以粗暴方式对待孩子,动辄就骂,甚至拳脚相加,这种偏执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产生恐惧心理,更加增大了孩子与父母的心理隔阂;如此,一些孩子就会到社会上去寻找同情和温暖,受到不良人士的诱惑,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
(二)溺爱型教育
这种家庭在现在这个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社会背景下屡见不鲜。很多家庭往往是数位老人及父母围着子女一个人转,造成亲情“过剩”,而这些家中处于“小皇帝”、“小公主”地位的子女们,在家长们的一味迁就过程中,在一次次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满足的过程中,对这些要求的非分程度却没有受到教育。同时,在社会纠纷处理的过程中,“护犊子”的现象日益严重,使这些青少年心中的是非观念更加模糊。
(三)无为型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出现在两种对立的家庭中,一种是父母有权有势有钱的情况,这种父母往往经常涉外交际,扩大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孩子一般是交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交给保姆、家教老师、学校托管等方式来教育;另一种家庭的父母为生活所迫,为了自己的孩子考虑,必须出外打工,贴补家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就是放在家里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看。不管是哪种家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都是少之又少的,这些家庭里的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事,也不懂得孩子现在的交往环境一味依赖于学校和其他人。这些家庭对自己的孩子不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和冷漠的性格或者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己、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别人的批评特别敏感,这种人心理会出现病态,很容易受外界刺激采取荒唐的行为,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有一句话叫:“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
二、家庭教育内容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绝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方式上。从教育内容来看,现在的一些家庭教育往往存在严重的“偏颇”现象,具体来说,有的偏重于“成绩”教育,有的偏重于“金钱”教育,有的偏重于“前途”教育等。教育要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同的“偏重”,同样会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不同影响。
(一)偏重于“成绩”教育
偏重“成绩”教育,是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家长们往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在孩子上学以后,一个“分”字便涵盖了一切。一旦给孩子树立起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在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出现消极、失望甚至厌世的心理。在这种偏重“成绩”教育的家庭中,极容易出现粗暴的教育方式;又加上如今“填鸭式”教育方式,容易扼杀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追求“成绩”中,容易造成对孩子的期望过大,没能达到预期“成绩”,有的家长便会棍棒相加。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的心理更加叛逆,容易丧失学习兴趣,从而造成失学、辍学,在外界被不良现象所诱惑,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而偏重“成绩”教育也有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书呆子”,也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往往只知道读书,不管是生活技能还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都很弱。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相当不利的,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会造成影响。
(二)偏重于“金钱”教育
对孩子来说,金钱教育是一生中很重要的课程。父母平时花钱的方式以及对金钱的谈论,很有可能在有意无意间决定了孩子以后的金钱观。怎样对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不使其对金钱产生强烈的渴望,也不让其对金钱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一点点探索,言传身教。如果将“金钱万能”的思想贯穿于家庭教育的始终,就会造成“金钱”教育的偏重。而从小被这种思想贯穿长大的孩子,会有对金钱索取不择手段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许多以钱财为犯罪对象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受这种思想影响的产物。虽然时下社会上存在“金钱就是一切”的思潮,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这种思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作为家长来说,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着眼于当下,而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要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正确的“金钱来源观”,树立“金钱是劳动所得”、“劳动技能越高所得越高”等正确的观念。
(三)偏重于“前途”教育
“为前途而学习”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一部分家长也逐渐用这种观点教育自己的孩子。过于强调“前途”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前途”在家长中的理解,本身就有可能存在偏颇;而且,自身孩子的前途是什么,可能在小时候还是看不清楚。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并未完全成熟,让其过早形成“为某一前途而学习”的观念,扼杀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某种天性,反而遏制了他们的成长。综上所述,每一个家庭教育都有一个侧重点,但是不论一个家庭更偏重于教育孩子的哪个方面,其最主要内容实际上是给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能理性地看待各种问题,面临挫折不气馁,遇到诱惑不沉溺。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使其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深刻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坚持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从而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应当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贯彻家庭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一)发挥家长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
对所处世界的基本认识,对人和事物的是非观念等,是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的教育对孩子起到终身的受益作用。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好奇心理;同时,社会经验不足,应变和自控能力较差。基于这种特点,他们一旦脱离家长的监管,很容易受周围环境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启蒙教育中所树立的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尤其是对人和事物的基本是非观念,对一些人在最初的人生选择关口具有重要的阀门作用。
(二)发挥长辈言行身教的默化作用
孩子和家长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其最初所效仿的对象就是家长的言行。为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跟上孩子接受教育的需求。总之,家长要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正确的方法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孩子,要言传身教,使他们在一个健康优良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三)发挥家庭在孩子接触社会中的纽带作用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对社会的接触会越来越多,他对社会的认识也就会陷入感知和反思、接受或不接受的矛盾之中。为此,要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发掘孩子的成长需求,善于引导他们,让他们正确地融入社会。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的成败是子女形成个性的基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教育阵地,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比较深远地影响青少年个性和气质的形成。
篇10
1、劳动意识的培养
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提高,科学的开展,我们的孩子在将来社会从事的劳动越来越依托智力而不是体力,但是,根底劳动是必须的,脑力劳动不会完全替代肢体劳动。但是我们多数家长所注重的是智力教育,却很少认识到,假如孩子从小缺少劳动这一课,那他未来就很难安康的成长成为一个有自我效劳才能、尤为别人效劳思维的社会人。在生活中对孩子不断的进行劳动意识培养,方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2、感恩认知的灌输
对当代孩子来说学会“感恩”特别重要。因为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就是家中的“皇帝”,凡事以己为先,极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感恩认知的灌输是让他们学会去尊重他人,感激他人。学会感谢给予养育之情的父母,学会感激老师给予辛苦教育的老师以及给予他们友谊的朋友等。如此,孩子才会以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社会,从而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
3、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是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里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往等等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古训也有‘幼则束以礼仪,长则教以诗书’,意思是孩子小的时候首先应对他进行道德教育,教他如何做人,大一点再教他读书。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所以,只有将行为习惯的基础打牢,才有使人变得更优秀的条件。
4、挫折面对的训练
我国古代文学哲学著作中,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挫折磨练、挫折教育的论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说一个人想要实现梦想取得成功,必定会经历一些坎坷曲折,所以要培养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挫折,发挥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国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存在片面强调正面教育的缺陷,适当的挫折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艰苦奋斗、坚强独立的优秀品质,增强他们的抗压心理。
二、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智力发展道德教育的忽视
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当一提到教育,绝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智力教育,而非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今的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否几乎是由孩子成绩是否优秀,是否考上重点学校来决定的。孩子的成绩优秀与否甚至可以成为两个家庭攀比的重要项目,孩子成绩好就认为孩子整个人都是优秀的,此时家长便对孩子百般迁就,一味溺爱,倾其所有来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而对于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情况却很少关心,对孩子身上一些品德问题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孩子也只知道一味的追求智力成绩的增长,在不知不觉当中形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大理想和抱负,只懂得被他人爱,对他人、集体的毫不关心的人。
2、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忽视
有一句广告语说的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大多数行为习惯是在父母身上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转化为优秀内在品质伴随孩子一生。但部分家长对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饭前洗手、整理内务、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优秀的品德等孩子长大后就会自然习得。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成人的行为影响,如果错过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塑造期,不但不容易良好的习惯养成,就连已有的坏习惯也不易纠正。
3、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美德教育遭到冷漠
我国古来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教育理念,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里几代人就守着一根“独苗”,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凡孩子受到一丁点儿的委屈,都会引起整个家庭的轩然大波。即使家中有的家长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严格要求,如让孩子学会分享、坚强面对挫折、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好习惯时,但总会遭到家庭中另一部分家长的反对,这就使得孩子无形中养成为我独尊的习惯。家长们过分的溺爱、呵护,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对学习不负责任、不关心身边的其他人、缺乏互相团结合作精神的人格特点。
4、家庭德育教育对学校过分依赖
许多家长认为在教育方面家庭只是起到辅助学校的作用,形成道德教育与家庭无关的错误观念。家长把德育教育责任全部推向学校,认为家长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行,其他的就完全交给学校,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扔给学校。家庭是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最小部分,是一种初级的社会群体,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行为品格在子女身上得以继承和延续。家庭亲情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和途径不可替代的。
三、家庭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家庭德育教育中,日常生活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到青少年的心灵或思想意识中。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就要树立好榜样形象,孩子每天和父母在一起,就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习惯和为人处事方式,如家长的穿衣打扮、谈吐举止、待人接物……孩子看着父母的行为表现就会贮存在他们的大脑里,铭记在心中,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
2、从小处着手,因材施教
作为家长,在家庭德育教育过程中,根据孩子的个性,善于发现一些具体案例并在适当的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从小处着手,例如在公交车上让孩子给老、弱、病、残等群体让座,不能随手扔垃圾等;勇于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学会礼让、宽容同伴。父母做错了事情或者误会了孩子,要立马主动向孩子道歉或承认错误。家长也不能认为怎样做是对的,或者看到别人家教育孩子的方法好就一味的全部照搬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样可能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反而耽误孩子的教育。因此必须从小处着手,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
3、理性对待,奖惩结合
爱,是世界上最宽广和深奥的主题。各种不同的爱,可能是理性的,但更多的爱是出于感性。想要在对孩子的爱上做到客观、理性对于孩子家长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是,想让孩子成长成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家长就必须要做到相对的理性并持之以恒,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家长在鼓励孩子的同时更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足,并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完善不足,把奖励和惩罚的手段相结合,才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善恶分明,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发扬自己优点的人才。
4、家校合力,共同促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