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预防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的预防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预防措施
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肺结核疫情在我国的情况十分严重,我国肺结核患病人数据世界第二位。根据现代的医疗水平,若是肺结核疾病能够及时发病并给予规律合理的理化治疗,有望治疗痊愈,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失败病历较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慢性传染源的存在。因此,对慢性传统源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寻找相应的预防策略十分重要,下文将对这两方面内容做出具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选取50名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其中27名男性,23名女性,年龄为8-82岁,平均年龄为(44.2±1.2)岁;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月实施预防管理后的50例肺结核患者,称为观察组,其中25名男性,25名女性,年龄为6-80岁。两组年龄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对比方法
采用回顾对比的分析方法,根据根据预先设计好的统计方法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出传染源的特点和传染规律,找出预防治疗对策。
1.3判断标准
根据两组康复率的统计,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地判定2014年1月-2014年6月患者的预防治疗对策的有效性。或者采用问卷调查表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方式为SPSS21.0,P
2、结果
2.1肺结核治愈率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优势,差异显著(P
2.2肺结核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高,差异显著(均P
3讨论
3.1肺结核慢性传染源的特点
(1)肺结核慢性传染源的传播率高。我国约有5.5亿人口已经受到肺结核感染,其感染率为44.5%,其中受感染人群中老年人居多, 0 岁~14 岁儿童的受感染率仅为9%,之后随年龄的增长其感染率也在增长。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城市人口的受感染率高于农村人口。
(2)耐药性强并在这年上升。肺结核的慢性传染源为结核菌,此菌体的耐药率达到27.8%,该病菌的初始耐药率为18.6%,而其继发耐药率则达到46.5%。并且此病菌趋向于耐多种药物,针对肺结核的主要治疗药物的耐药率更高。
3.2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预防策略
(1)加强肺结核疾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和健康知识教育。为了提高大众对于肺结核疾病的认识,医务人员以及相关的公益组织应承担起肺结核疾病防治宣传和健康知识教育的任务。国家政府部门应通过电视媒体、报纸、宣传册等途径宣传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和肺结核病产生的原因、传播的途径以及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防治等预防知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肺结核并的重视,促使民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1]。
(2)接种免疫预防疫苗。目前,我国已有的卡介菌免疫疫苗针对新生儿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但是此免疫疫苗用于成年人其预防作用相对差些,因为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随年龄的增长期传染率也越高,成年人患结核病的概率也就越高,因此需要相关的疾病预防部门不断研发新的结合预防疫苗。
(3)加强医防合作。各非机构机构诊疗医务人员对于结核病的诊疗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结核病的早期治疗和肺结核慢性传染源的控制有着直接影响[2]。因为非机构的诊疗医务人员对于国家流行病学知识的了解和防治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针对此类病症患者可能会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期或是误诊而导致其传染源逐渐扩大,进而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加强非机构义务人员工作质量的提升。
(4)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预防。化学药物预防措施是肺结核疾病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药物防治能够有效控制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传播。通过体检对感染由结核杆菌且其试验成阳性的群体根据具体情况,给其服用预防药物。以遏制结核杆菌的进一步传播和结核病的形成。
总之,对于肺结核疾病来讲,首先需要对医院慢性传染源特点分析,针对性制定预防策略,确保肺结核患者治疗安全,降低患者治疗感染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3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百姓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同时,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差,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当前农村地区重点关注的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原因,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63例,女性1336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64.1±15.5)岁。主要慢性疾病种类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肿瘤等。病程1-34年,平均病程16.7年,其中512例有手术史。
1.2 方法 主要采取回顾性分析的办法,对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以及慢性病预防、控制不善的原因,再通过客观分析,总结出应对措施。
2 结 果
2.1 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 ①近三年中,农村居民部分慢性病的发病率虽然低于城市,但其发病的升高幅度高于城市。如1998年与1993年的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城镇居民在高血压、糖尿病方面的发病率升高了32%、53%,而农村地区则升高了36%、128%[2]。②患病年龄明显提前。研究中显示,农村地区居民病发脑卒中的年龄在35-54岁阶段明显多于过去10年,本组研究中,最小的脑卒中患者为36岁。③农村地区的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2.2 农村慢性病预防、控制现状 因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农村居民在知晓、预防、治疗慢性疾病的水平较低。本组研究显示,农村地区成年人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晓率分别为22.8%、31.9%,治疗率仅为17.3%、21.0%,控制率只有4%、4.9%。
3 讨 论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慢性病预防、控制形势比较严峻,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力度不足、缺乏先进的疾病监测体系和专业的防治人才,因此,农村地区关于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水平明显差于城市[3]。城市对于慢性的防治控制有着较好的做法,通过开展社区综合性防治以及管理,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参照了城市慢性疾病管理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地区的防控疾病模式。例如广东省中山市的古镇村,对整个管辖地区进行一次慢性病的基线调查,并据调查资料制定一系列防治规划、干预方案、监测及评价等措施,形成全民性的慢性病防治体系[4]。
本组研究中,针对我县海河镇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客观地体现了当前苏北地区慢性病发病的基本特征及防控现状,及防治现状对此,可尝试制定出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防控对策:
3.1 除充分用好国家下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以获得充足的防治基金,同时,努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促进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实施,以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机会。
3.2 建立以村为单位,以医、护、防、村医为组成人员的慢性病防治责任健康团队,对辖区进行划分,实施片区负责制,尽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防治服务,严格落实疾病的发现、随访等环节管理,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对居民和患者进行慢性疾病的健康宣教,采取宣传册、座谈、电视广告等多种途径,实现慢性病健康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居民的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及增强其保健意识[5]。
3.3 建立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监测体系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措施 利用已建网络,进一步强化对村级医生的计算机操作及综合业务能力的培训,实现县、镇、村三级网络防治、管理与考核,对患者的资料实现网络共享,同时,进一步规范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的随访与管理,以方便对慢性病患者疾病信息的查询、监测等活动。
总的而言,上述提出的各项对策是否能够顺利在农村实施,并获得成效,需要在各级公共卫生及医疗机构中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断完善慢性病防治理论体系建设,全方位做好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疾病经济负担的宏观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6(6):56-58.
[2] 李立明,吕筠.中国慢性病研究及防治实践的历史与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741-745.
[3] 井珊珊,尹爱田,孟庆跃.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行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32-34.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07年张家港市各级医疗单位填报的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报告卡,冠心病、脑卒中发病以28d为期,超过28d再次发病者为新发病例。如该患者同时被诊断糖尿病、脑卒中则视为2例病例,余类同。
1.2 方法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单位填报的3种慢性病报告卡进行整理、审核,并录入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Epidata 3.0数据库,导人Excel 2003软件中,剔重后进行统计分析。2007年平均人口数由张家港市公安部门提供,用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标化发病率。
1.3 质量控制
对每张卡片进行审核,发现漏项、错项和逻辑错误后,及时与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慢性病报病人员进行核对,补漏纠错。定期对慢性病报病单位开展漏报调查,发现漏报及时补报,2007年慢性病漏报率为3.79%。
2 结果
2.1 3种慢性病发病的性别分布
张家港市2007年平均人口数为890 422人,其中男性440 888人,女性449 534人。2007年全市报告新发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病例共5 016例,3种慢性病总报告发病率为563.33/10万,标化发病率为353.14/10万,其中脑卒中的报告发病率最高。总体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X2=19.86,P<0.01),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的男女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X2=5.33,28.97,分别P<0.05、0.01)。而糖尿病的发病率则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2.08,P>0.05),见表1。
2.2 3种慢性病发病的年龄分布
3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总发病率从65岁开始升高明显,85岁以上组最高,但每种慢性病发病率增高的年龄组却有所不同。糖尿病最小发病年龄为10岁,且在各年龄组中均有发病,见表2。
2.3 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发病情况
2.3.1 心病 冠心病以其他类型居多,占冠心病总数的62.58%,冠心病猝死最少,占0.52%,急性心肌梗死占9.96%,心绞痛占26.94%。间隔28d后发病2次及以上者占冠心病发病总数的6.81%。
2.3.2 糖尿病 在糖尿病发病中,以2型糖尿病多发,占发病总数的96.15%,1型糖尿病占3.04%,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占0.54%,妊娠期糖尿病仅占0.27%。
2.3.3 脑卒中 以脑梗死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1.43%.脑出血占16.37%,蛛网膜下隙出血占1.80%,未分类者占0.44%。间隔28d后发病2次及以上者占脑卒中发病总数的2.34%。
2.3.4 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并况
脑卒中合并糖尿病者84人,分别占脑卒中和糖尿病发病总数的2.85%、7.52%;脑卒中合并冠心病者53人,分别占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总数的1.80%、5.56%;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22人,分别占冠心病和糖尿病发病总数的2.30%、1.97%。
3 讨论
张家港市2007年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3种慢性病总发病率为563.33/10万,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男性应是慢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在3种慢性病中,脑卒中的发病率最高,为330.74/10万,标化率为203.27/10万,低于深圳市2003―2006年脑卒中事件发病率(标化率为268.22/10万)。脑卒中主要类型为脑梗死(81.43%),脑出血占16.37%,与欧美等国家相似。28d再发率为2.34%,而脑卒中的再发将增加脑卒中患者死亡的危险。为此,当地政府和医务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针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通过各级医疗单位执行35周岁首诊测血压制度、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高血压筛查等措施,尽早发现和及时治疗高血压病人,有效控制其血压水平,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病。同时要重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以防复发,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在1117例糖尿病病例中,96.15%为2型糖尿病,其发病率虽位于脑卒中之后,但也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冠心病的初发年龄为25岁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其原因可能与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压力大、体力活动减少及吸烟或饮酒人数增多等因素有关。
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2种以上并发事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表明多种慢性病之间互为危险因素,可能与它们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关。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类的疾病谱、死因谱正在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等问题日益严峻,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之一[1],同时也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全国仅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这4种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占全国总卫生费用的12.5%[2]。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60.0%,由其造成的死亡比例已达到传染病的两倍[3],经济损失几乎占了全球疾病负担的一半[4]。由此可见,慢性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慢性病的干预模式主要包括社区干预模式[5],自我管理模式[6-7]、家庭干预模式[8]、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等[9]。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慢性病主要由高危行为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例如吸烟[10]、过度饮酒[11]、超重[12]等。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各个干预模式在干预单位、干预方式、干预技术等方面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完善的干预模式还不成熟。本文就常见的慢性病干预模式及各自的特点作简要综述,为我国慢性病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慢性病干预是以慢性病患者作为干预对象,对其采取有效的慢性病预防及控制措施。干预对象单位的选择对干预措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的干预单位主要包括以社区、家庭以及自我个体。
1.1 社区干预
社区卫生工作是慢性病防治的前沿,以社区为干预单位实施慢性病防治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而有效的方法。社区干预模式,对社区内慢性病病人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而创造有利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子水平,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3]。社区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行为干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
1.2 家庭干预
家庭干预模式的特点是以家庭为最小干预单位,对患者家属开展疾病知识的教育,或在此基础上结合医务人员定期家访、实施训练,以加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8]。家庭是社会支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14]。同时由于慢性病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情况[15],将
干预对象扩大到家庭成员层面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及管理。家庭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及心理干预。慢性病单纯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例如高血压病,它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因此,家庭干预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嘉兴市某院66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家庭干预的研究显示,实施家庭干预后,患者家属了解了健康饮食、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患者的血压控制及服药依从性得到了改善[8]。
1.3 自我管理
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是指个人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完成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卫生保健活动,强调患者以个体为干预单位,主动参与管理自身健康状况。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具体实施在不同个体、社区之间存在差异。英国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实践主要包括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状况,制定个人的自我管理行为,开展自我管理技巧的培训教育等,从而加强患者在认知、营养、心理及沟通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16]。黄丽勃[17]在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中强调社区医师与个人的合作,在社区医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自身症状、个人行为危险因素、心理情绪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而在判断和分析问题后进行自我评估,与社区医师共同商讨治疗方案,随时反馈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国外社区较早应用慢性病自我管理,且慢性病病种的覆盖面也逐渐扩大。国外一项关于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的研究显示,自我管理有助于改善关节炎患者的活动,促进放松行为[18];英国1项为期5年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显示,成功的自我管理可促进患者的健康行为,减少就医时间,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增进与专家的沟通,有助于强化个人知识及技巧以期达到有效的管理长期带病状态[16]。近年来,我国部分社区也尝试在社区慢性病患者中推行自我管理模式。傅东波等[19]对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自我管理项目的干预组在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及部分健康状况方面得到改善,并减少了就医次数。于普林等[20]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研究显示,干预组在健康知识知晓率、膳食及健康状况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2 干预方式
近年来,我国居民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种危险因素促使慢性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它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许多地区已尝试推行慢性病的干预工作,实践证明,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疾病防治和心理、行为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综合干预方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1 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旨在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限制钠盐的摄入,控制吸烟、饮酒,同时注重参加适宜的体力活动。家庭干预模式中的行为干预是以改变整个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为目标,通过向家属讲解合理的膳食模式、烟酒对疾病的危害等改善家庭的不良行为,并要求家属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在众多行为干预理论中,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糖尿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上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1]。此外,国际上也开始探索行为阶段改变模型在健康行为干预中的应用[22-23],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旨在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心理干预常用的方法有心理支持和放松疗法,通过启发、鼓励、关怀、倾听音乐、放松训练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保持一定的人际交往,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社区干预模式中常采用心理干预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刘向红[24]对社区60例慢性病病人的干预显示,支持性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减少心理应激,改善健康状况。家庭心理干预的重点则是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干预人员需给予家属心理指导,改善家属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同时要求家属在患者情绪不良时给予安慰、理解,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
2.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指导患者掌握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的能力。社区作为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一个共同体,是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因此,健康教育干预方式是社区干预模式中较为常见并很受重视的一种干预方式。在社区举办慢性病学习班,组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参加,利用图片、影像、广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宣传,让广大居民更直观的了解慢性病防治知识。根据患者的病种、文化层次不同,实施群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健康知识的普及。一项关于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研究显示,经过健康教育,社区离退休人群吸烟、饮食偏好、少运动、心理不平衡等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25]。开展家庭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家属的健康意识为目标也很有实际意义。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危险因素、护理知识、识别疾病恶化的先兆等,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2.4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指尽最大可能让人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佳状态,其宗旨是使人们了解健康知识,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并且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26]。健康促进理论作为一套实用策略需要广泛的社会联盟作为支持,不仅要开展教育、组织管理等干预工作,还需有相应法规政策配合。因此健康促进干预方式主要应用于社区干预模式。社区健康促进的内容包括制订指导和管理健康策略的政策,加强政策与环境的支持,开展社会动员,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参与,并对基层医护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育培训,对社区人群展开健康教育。社区健康促进是促进社区人群健康、改善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胡运红等[27]对健康促进在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一项研究显示,实施健康促进的慢性病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率、药物治疗依从性、身体健康状况方面都有所改善,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芬兰冠心病发病率最高的北家里里地区运用健康促进模式使20年里35~64岁男性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42.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48.0%[28]。
3 干预技术
随着慢性病干预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与推进,人们已开始不断探索新的干预技术以更好的实现慢性病的管理。
3.1 知己健康管理技术
慢性病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的核心技术即为知己健康管理技术,与其他干预模式相比,该技术的运用是知己健康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也是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知己健康管理是针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它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一种从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的健康理念发展出来的量化管理技术。知己健康管理的特点是针对个体,通过个性化的信息收集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旨在预防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并在评估的基础上促进对象参与制订个体管理方案,在管理者指导下改变不良行为从而改善自身的健康。知己能量监测仪是量化行为的有效工具,它采用运动加速度传感器原理来监测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并直观地以能量千卡值形式显示出来[9]。此外,知己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健康管理系统软件作为一项新技术也被应用于知己健康管理中。该软件通常与知己能量监测仪结合使用,将运动数据与饮食内容输入软件中进行自动化分析,便可准确得到各项指标,从而清晰的掌握患者的运动行为及饮食习惯,做出合理的干预[9]。这一技术有效地避免了服从的盲目性,有利于促使干预对象自觉按运动与饮食的指导方案去实施。王慧敏等[29]在知己健康管理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研究表明,知己健康管理有效地提高了老年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对自我健康行为的重视,改善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吸烟量,并形成了规范服药等良好习惯。
3.2 契约管理技术
契约管理是指患者按自愿的原则签订保健合同,以契约的形式将医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加以固定[30]。研究表明,契约制度有利于建立医患之间稳定而又相互信任的关系,加强患者合理用药等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管理的认同[31]。由于契约管理技术可建立更加牢固的医护关系,因此,当干预对象人数多、依从性差时可重点采用该技术进行管理。
3.3 载体干预技术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有研究人员提出载体干预技术,即以实物为载体,携带健康信息进行反复刺激,长期连续地对某一种或几种危险行为实施良性诱导,从而有效地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及发展,干预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效果评价[32]。载体干预技术的实施需在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较好的地区进行,以便能够承担载体干预所必需的费用。另外,优越的政策环境、人们的卫生健康意识也是载体干预技术实施的有利因素。
对慢性病患者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帮助慢性病患者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健康行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慢性病在我国普遍流行,研究有效的干预模式对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常见干预模式在干预单位、干预方式及核心技术等方面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这几种模式的可行性、管理成本以及众多干预手段的交互作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为选择最优的干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4 参考文献
[1]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6):651-653.
[2]孙爱国,邹跃威,钟志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2006(25):137-138.
[3]Zhi-Yin Y, Zhen Y, Li-Fang Z, et al. Human behaviors determine health: Strategic thoughts on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J].Int.J.Behav.Med.,2011,18(4):295-301.
[4]Kelishadi R M S N. Short-Term results of a community-based program on promoting healthy lifestyl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setting isfahan healthy heart program[J].Asia-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1,23(4):518-533.
[5]王秀花,王景俊,马庆云.社区慢性病干预的实践[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6):52.
[6]王媛媛,刘薇薇.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1):50-51.
[7]Mendelson Ad M C C A. Integrating self-management and exercise for people[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11,26(1).
[8]金钰梅,朱胜春,邵翠颖,等.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家庭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评价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6(1):6-7.
[9]孟春英,郭颖,曹爽,等.“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15):59-61.
[10]Gu D, Kelly TN, Wu X, et al.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smoking in China[J].N Engl J Med.,2009,360(2):150-159.
[11]Bazzano LA, Gu D, Reynolds K,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for stroke among Chinese men[J].Ann Neurol,2007,62(6):569-578.
[12]Bazzano LA, Gu D, Whelton MR,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risk of stroke among Chinese men and women[J].Ann Neurol,2010,67(1):11-20.
[13]严迪英.社区干预[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1):46-47.
[14]章玉玲.家庭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08(28):2624-2625.
[15]翁根龙,沈宇.三级医院-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慢性病综合干预模式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
[16]Davies NJ. Improving self-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long-term conditions[J].Nurs Stand,2010,24(25):49-56.
[17]黄丽勃.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3):287-288.
[18]Nour K ,Laforest S,Gauvin L,et al.Behavior change following a self-manegement intervention for housebound older adults with arthtitis: an experimental study[J].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06,30(3):12.
[19]傅东波,傅华,Mcgowan P,等.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223-225.
[20]杨依,蒋晓莲.慢性病自我管理概述及其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报,2011(20):8-11.
[21]熊建菁,卢伟.糖尿病患者非药物干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5):382-385.
[22]Petrocelli JV.Processes and stages of change:counseling with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80(1):22-29.
[23]Steptoe A,D Sc,D Phil,et al.The impact of behavioral counseling on stage of change in fat intake, physical activity,and cigarette smoking in adults at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1,91(2):265-269.
[24]刘向红.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2(1).
[25]靳祥堂,高爱丽.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厂矿医学,2008(5):636.
[26]朱荣,李士雪,滕芬.以社区为平台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J].实用全科医学,2007(12):1035-1036.
[27]胡运红,李奎生,谢艳华.健康促进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6):102-103.
[28]林中,林惠玲,曾念彬,等.社区健康促进在预防慢性病中的作用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1(4):743-745.
[29]王慧敏,卢运红,文宏. 知己健康管理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158-1160.
[30]张学军.高血压患者社区契约式管理后知、信、行的改变[J].现代预防医学,2007(4):803-806.
篇5
关键词 社区居民 慢性病 分析 控制
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医疗卫生事业亦取得了长足发展,居民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开始攀升,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国家重大的社会问题,甚至成为考验政府工作能力的重要表现。据报道,我国因患慢性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率的70%[1]。目前不少国家都已提倡慢性病应以预防为主、以社区为主的早期防控模式开展,亦取得了较大成绩。我国目前正面临医改的重要时刻,社区医疗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笔者通过对近年开展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分析当地居民的慢性病发病情况,以探讨今后应采取的有效防控措施,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对象为罗定市罗城社区35岁以上常住居民。
方法:根据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1月~2010年6月建立的常住居民健康档案资料分析。
疾病判断标准:高血压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即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或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物为高血压。血糖异常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空腹静脉血糖(FPG)≥7.0mmol/L或有糖尿病的症状,任何时间的静脉血糖浓度(RPG)≥11.1mmol/L或正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者。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最新体质指数(BMI)标准,BMI>18.5kg/m2>/sup>为正常水平,>24.0kg/m2>/sup>为超重,>28.0kg/m2>/sup>为肥胖;吸烟:每天吸烟≥1支且持续或累积≥3个月者。饮酒:每周至少饮1次者。体育锻炼:每周≥1次、每次>20分钟且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各种活动。不良饮食:有偏咸、偏甜、偏酸等饮食嗜好,或有喜烫食、快食、不定时进食等行为。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及Excel2003进行统计学分析,患病率及百分构成比用趋势X2>/sup>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基本情况:经统计,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8年1月~2010年6月建立了8067份35岁及以上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其中男5244人(65%),女2823人(35%),差异显著;年龄35~92岁,平均57.4±6.8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929人(11.5%),小学2065人(25.6%),中学4251人(52.7%),大学及以上822人(10.2%)。
各种慢性病患病情况:从统计数据来看,罗城社区35岁以上居民主要的慢性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其患病率分别为36.80%、9.95%、7.40%、5.19%、1.05%。
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及顺位,见表1。
表1 罗城社区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不同年龄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分布,见表2。
不同年龄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讨 论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罗城社区35岁及以上居民主要的慢性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除了脑卒中发病率较高外,其余四种主要慢性病患病率与余娜等[4]在武汉市社区研究报道的相当。本次研究还显示本地区>65岁老年人>50%患有高血压,明显高于国内一些研究报道,可能与我院加强了对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而导致部分有症状老人积极参与有关。但高血压已被医学界公认为冠心病、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今后应加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排查,按要求对>35岁居民实行首诊测血压,对发现的患者进行社区跟踪随访,并教育其对该病要知、要信,更要行,以避免或延缓后期重要器官的损害[5]。
本次分析还显示,肥胖、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不良饮食、高龄是这几种主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在慢性病的防治上应加强社区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社区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指导,要用一些鲜活病例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许多患者在早期往往不重视,导致了温水煮青蛙效应,到严重时已经出现多器官病变,难以治疗,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为此,笔者建议:①积极争取政府重视;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掌握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制订长远的宏观防控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从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免费为地区群众制定一套可行的体检方案,一个可以加快落实国家推行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另一个又推动了群众到社区建档的积极性,自觉参与,所得的体检数据可靠真实。②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责;控制和管理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区卫生服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6]。所以卫生管理部门应合理制定社区慢性病管理考核标准及考核工作要点,使慢性病防治工作得到逐步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落实对患者的随访工作,并加强督导。③加强社会健康知识教育;政府应从多层面积极推行相关疾病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包括电视,播放一些简短的防病公益广告;报纸、网页、短信、横幅、标语,在社区建立宣传长廊等,均可以收到良好效果。通过知识的传播,引导群众走上良好的防控道路上来。许多群众其实是知道饮酒、吸烟等不良行为是对身体有害,但因为没有急性危害,导致意识不高。所以,慢性病的防治应以公共卫生观念为主,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原则,全人群干预,高危人群重点干预,患者进行随访管理相结合,以健康促进为手段,才会获得防治效果,达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严俊.中国慢性病流行现状与经济负担[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2):49-51.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3 Roden M.Diabetes mellitus-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J].Acta Med Austriaca,2004,31:156-157.
4 余娜,袁林.武汉市社区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医学与社会,2009,22(3):6-8.
5 刘晓春,章梅云,彭莲梅.高血压脑卒中患者既往史干预因素的作用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4):311-313.
6 孙爱国,邹跃威,钟志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现状与应对策略[J].健康教育,2006,3(25):137-138.
篇6
慢性病是块绊脚石,对人均期望寿命影响最大
“人均期望寿命是指在一定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后平均可存活的年数。它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国际公认指标,反映了一个社会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是一项‘硬指标’。”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胡传来教授说。
今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未来5年“人均期望寿命增一岁”的目标。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第一次成为我国五年规划纲要的预期性指标之一。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对人均期望寿命损失的“贡献”最为巨大。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前4位死亡原因依次是脑卒中、癌症、老慢支、心脏病,均为慢性病,占死亡总数的75%。根据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有八成的死亡者死于慢性病,在过早死亡和寿命损失中,慢性病占据了“大头”。其中,过早死亡的494万人中,慢性病患者占75%;早死导致的减寿人年数达1亿,慢性病占49%,为4900万人年。
“慢性病是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提升中的最大难题。”胡传来说。
防控慢性病是对人均期望寿命的直接提升
“人均期望寿命的目标一点也不抽象。”卫生部卫生政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说,慢性病防治目标,可以与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的预期目标完美结合起来,控制慢性病造成的死亡,就是对人均期望寿命的直接提升。
根据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等数据进行测算,2005年我国慢性病造成的人均期望寿命损失惊人。其中,脑卒中就将我国人均期望寿命拉低了2.4岁,心脏病为1.56岁,肺癌为0.5岁,肝癌为0.53岁,糖尿病为0.16岁,老慢支为1.3岁。根据测算,如果扣除慢性病原因,可增加人均期望寿命13.2岁。
饶克勤指出,慢性病控制与期望寿命增量的关系密切,对重点人群进行干预,并设定控制目标,可将慢性病的防治和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的预期目标进行量化分解。比如高血压干预,重点干预人群设定在50岁以上,通过将高血压达标控制在70%以上,就可以降低一半的脑卒中发生率,从而提高人均期望寿命1.2岁;同时还可以降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人均期望寿命0.51岁。
恶性肿瘤也是一样,对50岁以上重点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早期干预,也能取得类似效果。比如,通过早期筛查发现30%的食管癌和胃癌,则能提高人均预期寿命0.2岁。
“防治慢性病是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的必要途径。”饶克勤说。
慢性病各地有差异,防治策略应因地制宜
我国各地人均期望寿命变化曲线存在着差别。胡传来说,这种差异说明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反应了各地生活方式的不同。慢性病发生、发展的特点各异,提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时不能“一刀切”。
卫生统计数据反映了各地慢性病特点的差异。比如脑卒中造成的死亡,1990年城市高于农村,而到了2005年则发展为农村高于城市。在恶性肿瘤中,城市发病率和死亡率要高于农村,但食管癌、胃癌和肝癌这3种肿瘤,却是农村高于城市,值得关注的是,这3种肿瘤都与早诊早治有关。恶性肿瘤、糖尿病造成的寿命损失,东部要高于西部。这样的差别,首先影响的是慢性病防治策略,在各地制订不同的“人均增1岁”目标中,应该体现这种差异。
篇7
衡量5至14岁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情况颇具挑战性,因为没有世界范围内运用的儿童期肥胖标准定义。
食品工业应减少加工食品的脂肪、糖和盐含量,缩小每份的大小,推动引进创新,给人们提供健康和富于营养的食品选择。
关于肥胖预防和控制策略将会把重心集中在加强国家政策、促进健康专业人士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对公众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产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干预。
肥胖症全球红色预警
3.88亿人将在今后10年死于慢性病
在世界所有地区、所有年龄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这些危险因素是导致绝大多数慢性病死亡的原因。它们包括:不健康饮食; 不锻炼身体; 使用烟草。
每年至少:490万人死于吸烟; 260万人死于超重或肥胖; 440万人死于高胆固醇; 710万人死于高血压。 这就是说,据预测在2015年因各种病因而死亡的6400万人中,4100万人将死于慢性病――除非我们采取紧急行动。慢性病阻碍经济增长,而且会降低国家发展的潜力,对中国、印度等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然而,即使在坦桑尼亚等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卫生与发展工作范围内进行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些国家,慢性病的危害和死亡已经在大幅上升。
全球应对力度不够
虽然在慢性病方面有一些全球性成就,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但是总的来说,在国际卫生和发展领域中慢性病方面的工作是被忽视的。慢性病在世界各地区都是成年人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慢性病的防治仍然没有被纳入全球千年发展目标的指标。包括慢性病预防在内的卫生工作有助于减少贫困,从而有助于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
慢性病开始危害中年人和儿童
人们一般认为慢性病主要危害老年人。我们现在知道,几乎半数慢性病死亡过早地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慢性病死亡总数的四分之一发生在60岁以下人群。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年人特别容易患慢性病。
儿童超重和肥胖是日益显著的全球问题。大约2200万五岁以下儿童超重。在英国,2~10岁儿童超重率从1995年的23%上升到2003年的28%。在中国的城市地区,2-~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现象在1989年到1997年期间有显著增长。儿童和青少年二型糖尿病过去闻所未闻,而现在这类病例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出现。
个案观察
Malri Twalib:我们的下一代
Malri Twalib是一个五岁的男孩,生活在坦桑尼亚乞立马扎罗区一个贫困的乡村。附近一个医疗中心的卫生人员去年在一次常规社区巡回活动中发现了他的体重问题。诊断是明确的:儿童肥胖症。 一年过去了, Malri的健康状况没有改善,他也没有改变过多消费麦片和动物脂肪的情况。Malri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仍然严重不足,“在旱季实在太难找到价格合理的东西,所以我无法把握他的饮食,”他母亲Fadhila埋怨说。最近社区卫生工作者对Malri家进行了一次随访。他们也注意到,Malri和从前一样抱着那个瘪了的足球,上面所印的“健康”字样还清晰可见。Malri家所在的街区到处乱放着锐利而生锈的建筑废料,而家里的庭院又太小,所以Malri无法玩球――实际上他很少外出玩耍。“实在是太危险了,他会受伤的,”他母亲说。
Fadhila自己也患有肥胖症。她认为儿子的肥胖没有危险,他的体重将来会自然而然下降的。“这个家庭有很多人都很胖,又没有慢性病的家族史,干吗对此大惊小怪?”她面带微笑地辩解道。事实上,Malri和Fadhila面临因为肥胖而患慢性病的危险。
肥胖:WHO基本档案
什么是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界定为异常或过量脂肪积累,可损害健康。
体重指数(BMI)是体重/身高的简便指数,通常用于在成年人群和个人中进行超重和肥胖分类。其定义为按公斤计算的体重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的平方(kg/)。世界卫生组织把“超重”界定为体重指数等于或大于25,“肥胖”界定为体重指数等于或大于30。这些取舍点提供了个体评估的基准,但有证据表明人群的慢性病风险从体重指数21开始渐趋上升。
2006年4月的新的世卫组织儿童生长标准包含婴儿和5岁以下幼儿的体重指数表。但是,衡量5至14岁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情况颇具挑战性,因为没有世界范围内运用的儿童期肥胖标准定义。世卫组织目前正在制定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国际生长参照基准。
超重和肥胖的全球数据
2005年全球约16亿成人(年龄15+) 为超重; 至少4亿成人为肥胖。
据世卫组织的进一步预测,到2015年将有约23亿成人为超重,7亿多成人为肥胖。
2005年,全球至少有2000万5岁以下儿童为超重。
超重和肥胖曾经被视为仅在高收入国家存在的问题,但在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现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
肥胖和超重的原因与后果
肥胖和超重的根本原因是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全球超重和肥胖的因素包括:摄入过多高脂高糖但缺少微量营养素的高能量食品;常坐的工作性质、变化的交通方式和身体活动减少的趋势。
超重和肥胖可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体重指数上升是以下慢性病的重要高危因素之一:
心血管病(主要为心脏病和中风)――这已经是世界上的头号死亡杀手,每年造成1700万人死亡。
糖尿病――已迅速成为一种全球流行病。据世卫组织预测,糖尿病死亡人数在今后10年内将在世界范围内上升50%以上。
肌肉骨骼疾患――尤其是骨关节炎。
某些癌症,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大肠癌。
如何减轻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及其相关的慢性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预防的。健康和节制的饮食,适当的体力运动可达到并维护能量平衡和健康的体重。
健康的饮食――限制脂肪的能量摄入并从食用饱和脂肪改变为食用不饱和脂肪;增加水果和蔬菜以及豆类、全谷谷类和坚果的食用量;限制糖摄入。
增加身体活动――多数日子至少进行30分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活动。
依照2002年的世界健康报告,日常饮食中过少摄入水果和蔬菜会有31% 的可能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全世界有11%的高血脂和 19%癌亦是来源于此。目前已知270万个死亡事件归因于低的水果和蔬菜的摄取。身体的长期静止、不运动引起10~16% 乳癌、直肠癌和糖尿病、22% 缺血性心脏病。目前已知190万个死亡归因于身体的静止状态。在全世界减少死亡和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在 2004 年5月已经采用“在饮食、身体的活动和健康方面的全球的策略”。
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
控制全球肥胖流行病
相对于营养不良而言,在营养失调的另一端,肥胖已经在今天成为了最显而易见且最易受疏忽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很多地区肥胖与营养不良共存,超重和肥胖的全球流行病正在蔓延到世界的许多地方。和传统的观念相反,肥胖流行病没被限制在工业化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估计超过一亿一千五百万人受苦于肥胖症。
政府、国际伙伴、民间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和私立部门在形成健康的环境和使人们能够承担得起并方便地利用更健康的饮食选择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对穷人和儿童等社会上最脆弱的人群尤为重要,他们在食物及生活环境方面的选择很有限。
食品工业应减少加工食品的脂肪、糖和盐含量,缩小每份的大小,推动引进创新,给人们提供健康和富于营养的食品选择。
早在19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开始发出警报, 很多专家在学术上带头参与了普及健康的教育。很多公众也敏感的察觉到了相关的卫生政策制定者、药品研究单位、医学的专业人士和民众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肥胖患者过多将是一种“社会环境中的恶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制定和推行改善该流行疾病相关的策略。如与悉尼 (澳洲) 、奥克兰 (新西兰)的大学合作,世界卫生组织正在计算超重和肥胖对全世界经济的冲击。
肥胖症在欧洲
肥胖是21世纪最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目前肥胖症的传播和流行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在欧洲许多国家调查数量的3倍,而且数字继续在疯狂飙升,特别在孩子之中。 肥胖已经吞噬了欧洲区域2~8%健康费用和10~13%生命。
社会和政府需要行动抑制此种流行病。国家的政策应该鼓励并且提供机会给人们有效的身体活动,而且必须与健康的饮食相结合。为了促进最大范围内的抑制肥胖的行动,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分部)于2006年11月15~17日在伊斯坦丁堡,土耳其特别针对此类问题组织了一个部长级会议。会议中,美国了一个欧洲各国采用的用特别手段治疗肥胖的特许状。
肥胖症在西太平洋
超重的传播和肥胖正在以惊人的比率在全世界内增加,而发展中国家亦被严重影响。 在低收入国家中,肥胖在中年女人、较高社会状态和都市社区人群更常见。在较发达的国家中,肥胖通常不只出现在中年人中,也正出现在年轻人和孩子之中,并且日益普遍。此外,它容易与比较低的社会精神状态有关,尤其在女人中。城乡差别较大的城乡结合地区更为明显。
篇8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统计分析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并发症多,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疾病经济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年45.9%的全球疾病负担是由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引起的,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最为常见〔1〕。有专家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和卫生年鉴推算了2003年4类慢性病(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916.19亿元。其中住院医疗费用344.67亿元,门诊医疗费用为571.52元;4类慢性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占国家医疗总费用的15.95%〔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中国今后10年由于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导致过早死亡而损失的国民收入数额估计值约5580亿美元〔3〕。疾病经济负担是指由于疾病、失能和早亡等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了防治疾病而消耗的卫生资源〔4〕。为掌握江山市高血压、糖尿病疾病经济负担情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订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从经济型、复合型、生态型等三种经济形态中各抽取二个乡镇,从抽取乡镇中又随机抽取了3100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常住人口中2013年及以前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二)方法。根据乡镇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区域特色的不同,将江山市各乡镇分为经济型(Ⅰ类)、复合型(Ⅱ类)和生态型(Ⅲ类)等3类,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从3类乡镇中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在所抽取的乡镇中,根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登记的慢性病患者随机抽取高血压患者总数2350人、糖尿病患者总数500人、同时患有两种疾病者250人共3100人进行调查。现场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教育、职业、家族遗传史等)、家庭经济情况、生活方式和主要慢性病史、疾病治疗行为(包括两个月就诊次数,每次门诊医药费、门诊交通费、年住院次数、住院医药费、住院时交通费,去药店购药费等)、医疗保险利用情况和治疗费用可承受程度等,不包括相关的间接经济负担和无形经济负担调查。
(三)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利用Excel 2003和SPSS 17.0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分析方法主要为描述性分析和x2检验。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1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38份,应答率为98.00%,其中:居民户口501人(占16.49%),农民户口者2537人(占83.51%);高血压患者2341人,糖尿病患者458,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患者239人;男性1209人(占39.8%),女性1829人(占60.2%);40岁以下29人(占0.95%),40~50岁154人(占5.07%),50~60岁428人(占14.09%),60岁以上2697人(占88.78%);文盲(半文盲)1473人(占48.5%),小学学历1088人(占35.8%),初中学历383人(占12.6%),高中(中专)学历79人(占2.6%),大专及以上学历15人(占0.5%);从事农业劳动者1788人(占58.9%),从事家务者785人(占25.8%),其它职业占15.3%;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718人,占23.6%。
(二)诊治情况。70%(2126/3038)的患者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就诊,11.3%(342/3038)的患者选择到村卫生室就诊,其余18.7%的患者选择到县级及以上医院或私人医院、诊所等其他医疗机构;在治疗方式上,有81.47%(2475/3038)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18.53%(563/3038)的患者使用非药物(饮食+运动)治疗。
(三)经济负担情况。(1)总体负担情况 3038名调查对象中,用于治疗相应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的医疗费用共4143307.50元,其中门诊医疗费用为1891998.00元(占45.68%),住院医疗费用为1681609.00元(占40.58%),药店自行购药费用为569700.50元(占13.75%)。调查对象人均医疗费用为1363.83元,有88.2%的患者年均费用在2000元以下,高血压、糖尿病及同时患两病者人均医疗费用分别为1103.37元,1677.94元和3313.07元。(2)不同病种患者自感经济负担情况有50.36%的调查对象自感经济负担“完全可以承受”,分别有36.18%和
13.46%的调查对象认为经济负担“勉强可以承受”和“难以承受”。高血压患者中“完全可以承受”情况比例最高(52.71%),三种患者该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9.04,P=0.00),相应地,“勉强可以承受”和“难以承受”情况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比例要低于其他两类患者(表1)。
表1 江山市不同疾病患者自感经济负担承受程度情况
(3)分类型乡镇患者慢性病医疗费用情况按2000元分档,经济型(Ⅰ类)调查对象慢性病医疗费用在2000元以上的占20.18%(207/1026),复合型(Ⅱ类)相应比例为8.9%(89/1000),生态型(Ⅲ类)比例为6.32%(64/1012),不同乡镇慢性病人群医疗费用档次分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9,P=0.00)。从平均医疗费用看,I类乡镇、Ⅱ类乡镇、Ⅲ类乡镇三种类型乡镇慢性病患者年平均医疗费用分别为2037.82元、1179.37元和862.78元。无论Ⅰ类、Ⅱ类还是Ⅲ类乡镇,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的慢性病平均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上者的平均医疗费用(表2)。
表2 江山市不同收入家庭慢性病患者年平均医疗费用
(4)居民与农民患者的治疗方式、费用及费用接受度 居民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88.02%和
11.98%,农民患者则分别为80.17%和19.83%;居民患者的慢性病治疗总费用和人均费用分别为1156602.5元和2308.59元,农民患者则分别为3127467元和1232.74元,居民患者人均费用为农民患者的1.87倍。从对治疗费用的接受程度看,按“完全可以接受”、“勉强可以接受”、“难以承受”分类,3种接受程度在居民和农民两类患者中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9.65,
P=0.00),其中居民患者表示“完全可以接受”的占59.68%,明显高于农民患者的52.9%(表3)。
表3 城镇、农村治疗费用接受程度情况
(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及报销情况。有2899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占95.1%),129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4.25%),分别有2人、6人参加商业保险、公费医疗,另有2人未参保。从医疗费用报销情况看,慢性病医治费用实际能报销不到三分之一(表4)。
表4 江山市慢性病患者医疗报销情况
三、讨论
在当前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趋势下,除了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外,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减少发病或并发症发生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对于居民和社会都将变得难以承受。今后重点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实际报销比例等提高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照三级预防原则切实减少慢性病发病人数和并发症发生人数,减轻群众的慢性病经济负担。调查还显示:同时患高血压、糖尿病两种疾病的患者经济负担要大大高于患单一疾病的患者,因此也应加大对这部分负担最重患者的医疗救助、经济扶持等措施。
参考文献:
[1] 流丽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中国医药导刊,2000,(2):3-25.
[2] 刘克军,王梅.我国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5,10(24):77-80.
[3] 张开金,姜丽,邱晓艳,等.南京市中老年慢性病病人直接经济负担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09,20(2):4-7.
篇9
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课题组的一位专家说:“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慢性病的经济负担将吞噬掉经济发展的成果。”
家庭账本:慢性病就像吞钱的
总费用:过万元/月。
直接成本:2430元/月。包括药费1600元,其中母亲1200元、父亲400元(这部分医保承担);营养费330元;保姆费500元。
间接成本:女儿辞去工作,每月收入减少近万元。
――安徽省某个家庭的慢性病治疗账本
35岁的孙红英,对“有什么别有病”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来自安徽省一座靠近长江边的县城,独生女,1997年大学毕业,2001年远嫁温州,曾是浙江省温州市一所学校的计算机老师,月收入近万元。
孙红英的父母亲是普通职工,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父母亲工资加在一起约4000元,当地生活费用不算贵,每月花在吃饭上不超过900元,再加上水、电、通讯费用,一个月1000元左右基本够了。看病的费用,医保也可以报销一部分。
然而,这一切在2002年改变了。54岁的父亲一只眼睛视力突然下降,看东西逐渐模糊,偶尔头痛,在县医院没有查出病因,在省城的医院被诊断为脑部肿瘤。为确诊是良性还是恶性,一家人又辗转到了上海,最后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确诊为脑膜瘤,良性。
“治疗的直接花费前后用了不到5万元,回来后报销了3.9万元,相当于自己花了1万多元。”孙红英说,“但是间接经济成本很大,父亲在上海住院期间,我们母女二人住在宾馆里两个月,吃、住、交通费用,加上其他各种花费,最后花了约10万元。”
手术很成功,但孙红英的父亲因脑膜瘤留下了后遗症,主要是不定期发作的癫痫和记忆力减退。之后,其又出现了老年痴呆症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从上海回到安徽后,孙红英的父亲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工资一下少了600多元。为照顾父亲,孙红英的母亲也办理了退休手续。
2005年,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母亲突然晕倒,被诊断为脑卒中。孙红英从温州赶回安徽,将母亲带到合肥治疗,还将需要照顾的父亲带在身边。当时,孙红英住在医院附近的旅馆里,住宿费158元一天。孙红英还请了两个护工,分别照顾两位老人,一个月光请护工就花了4800元。这场病后,母亲的语言和记忆能力都出现了问题,说话不太利索,常常记不住事情。
这一年,孙红英作出辞职的决定。“我算了一笔账,在温州请懂点家庭护理的保姆,一个月最低要2800元,如果给父母租住一居室的房子,一个月需要1500元~2000元。温州消费较高,带父母到温州养老,每个月花费超过6000元,而在安徽老家,这笔费用可以省掉。”孙红英说。
此外,老人在安徽可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特殊慢病报销政策,如果一年看病费用超过800元,由医保承担70%,自己只需付30%。但转到温州看病,将不能享受这一政策。
在父母生病之后,孙红英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无限期推迟了要孩子的计划,其次要在温州和安徽之间往返,每年都要在安徽老家待两个月以上,照顾和陪伴患病的父母。
国家账本:慢性病经济负担增速赛过GDP
2010年疾病总负担:48000亿元。
直接负担:20000亿元(资料来自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
间接费用:28000亿元(根据业内专家推算,推算主要依据是因疾病造成的劳动力损失以及护理费用等)。
“测算国家的慢性病经济负担,数据是触目惊心的。”卫生部卫生政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指出,我国居民前4位死亡原因依次是脑卒中、癌症、老慢支、心脏病,均为慢性病,占死亡总数的75%。
饶克勤披露最新卫生统计学数据(来自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等),介绍慢性病导致的沉重负担:
2005年,全国居民病伤持续的时间为1.1亿人年,与1993年相比增加了16.7%。慢性病的增长异常引人瞩目:恶性肿瘤增加了111.5%,糖尿病增加了482.9%,高血压病增加了387.2%,脑血管病增加了251.3%,心脏病增加了82.4%。
2005年,全国居民因病伤卧床的总天数为67.3亿天,比1993年的37.9亿天增加了77.4%。其中增加最明显的依然是慢性病,因糖尿病卧床天数比因病伤卧床高5.4倍、比高血压病高4.4倍、比脑血管病高3.4倍、比心脏病高2.1倍、比恶性肿瘤高1.1倍。
由此带来的医疗花费也很惊人。饶克勤领衔的第四次中国卫生服务调查覆盖全国20万人群,测算出更细的2005年慢性病“国家账本”:
脑卒中:具有代表性的慢性病,在所有疾病类别中死亡率、致残率均处于第一位,发病呈上升趋势。因脑卒中造成的疾病经济损失高达1853亿元,占疾病总负担的7.7%。
糖尿病:是45岁以上人群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死于冠心病,还增加了心梗或脑卒中的死亡风险。我国糖尿病患者接近4000万人,占世界患者总数的22%。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5930万。专家估计,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40%(500万人)坚持服药治疗,每人年均医药费1600元。
慢阻肺:2005年调查测算,我国有慢阻肺患者4400万,城镇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约为每年1.17万元。
此外,心脏病还将花费1974亿元,高血压病花费为1005亿元,恶性肿瘤2883亿元,其中肝癌672亿元、肺癌497亿元、胃癌386亿元。
在“直接账本”中,2005年全国门诊住院医疗费用总额为7589亿元,其中心脑血管疾病费用就占了总费用的23%。
对于“间接账本”,饶克勤说:“有这样一种简单的算法,如果按照200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053元来计算,一位患者如果丧失劳动能力,平均损失为每年14053元。”
在以丧失劳动能力为主要构成的间接成本中,20.7%是由心脑血管疾病造成(其中9%为脑血管疾病、7.9%为心脏病、3.1%为高血压病),17.3%是由恶性肿瘤所造成(其中4.3%为肝癌、3%为肺癌),9%是由呼吸系病所造成(其中4.6%为老慢支)。
“最让人担忧的是,慢性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的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饶克勤说,据测算,1993年到2003年10年间,GDP由3.5万亿元增加到13.6万亿元,增加了2.89倍,但是疾病经济负担增长4.04倍,由3208亿元增加到16180亿元。根据推算,从2003年到2010年,虽然GDP从13.6万亿元增加到39.8万亿元,增加1.93倍,但疾病经济负担却增加了1.97倍。疾病负担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
饶克勤说:“慢性病已成为造成我国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慢性病防控策略亟须调整
饶克勤指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就已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疾病发病、死亡模式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变化,我国健康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我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才完成的疾病谱转变。当前,我们既面临发达国家的健康问题,也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简称为“双重疾病负担”。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课题组医疗模式转换与医疗体系完善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指出,急性传染病防控相对简单,而慢性病防治是个长期的过程,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很大,会让整个社会医疗资源需求趋于紧张,让社会不堪重负,因此政府管理体系要作出相应调整。
饶克勤认为,在我国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然需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的卫生发展战略,要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公共政策激励机制。
首先要适应疾病模式转变,卫生工作重点要从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要从医疗机构走向社区、走向家庭,把预防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建立鼓励预防、减少疾病发生的公共投入激励机制,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合,实现卫生发展重点和方式的转变。
在策略上,要制定把卫生发展重点从提供医疗服务转移到改善健康上来的公共政策,强调临床治疗、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的系统整合,加强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合作。
篇10
【关键词】 慢性病;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29-01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群的疾病谱和死因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公共卫生突出问题,采取行动减慢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公共卫生的当务之急及政府的重点工作目标。研究表明,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预防是取得公共卫生最大效益的关键。由于人们的生活植根于社区,而对慢性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持续的监测、追踪和管理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大特点和优势之一,所以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必须通过社区干预。
1 高血压的分级管理
高血压与遗传,吸烟、高盐饮食、过度营养、缺乏体力劳动、精神过度紧张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社区护理的主要实施者在于护理人员,我们需要要先从完整的健康档案开始,可以通过随访将所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的家庭状况、家庭结构、身体状况、家庭依赖程度、生活习惯等录入计算机,建立完善的个人和家庭的健康档案,便于资料管理和病史记录和医院共享资料系统。同时落实责任制管理,为了做好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将辖区内现有高血压患者按居住地分为若干片,社区科的护士根据管理对象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疾病情况进行管理。可分为一般管理-正常高值及低危患者(140/90-159/99mmHg),中度管理-中危患者和强化管理(160/100-179/109mmHg),强化管理-高危及很高危患者(≧180/110mmHg),已有早期并发症的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病人;血压控制情况差的病人;其他特殊情况:如妊娠、围手术期病人,治疗上有积极要求的病人;相对年轻,病程短的病人。三者的非药物治疗可以立即开始,而前两者的药物治疗可以在非药物治疗的同时观察疗效再加以使用。
2 高血压的健康干预措施
2.1 认知干预 高血压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为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培养健康行为,社区护士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纠正和生活方式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如电视、广播、报刊、画册、黑板报、讲座、咨询、家访、门诊等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使之对高血压病的概念、危险因素及高血压病的危害性有充分的认识,以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摒弃不良的行为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了解非药物治疗与长期随访的重要性和坚持终身治疗的必要性,使患者及家属明确高血压是可以控制和治疗的。
2.2 心理干预 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身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形成和治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社区护士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实行包干负责制,在提供帮助和支持时对患者讲解心理情绪对高血压的影响,同时对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减少家属的应激、焦虑情绪,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在患者焦虑烦躁时给予关心支持,避免其情绪激动,从而改善治疗护理效果。
2.3 行为干预 讲解改变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影响。促使患者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包括: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减少食盐摄入,每日摄取不超过6g,少食刺激性食物。每日食用新鲜蔬菜和牛奶,补充钙和钾,并相对减少脂肪的摄入,控制在总热量的25%以下。最新研究表明,低强度和中等强度的锻炼具有足够的健康效应,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至少30min,可以分次完成,逐渐增加强度。同时控制体重,对体重超标者因人而异制订减肥计划,根据患者体重,估计每天所需的热量,三餐提供热量分配2/5、2/5、1/5。使体质指数
2.4 转诊干预 社区和各级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转诊途径,患者一但出现以下情况:按治疗方案用药2-3个月,血压仍不能达标;血压控制平稳的患者,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并难以控制者;血压波动较大,临床处理有困难者;随访过程中发现新的严重临床情况或靶器官损害;患者服降压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或合并症。一定要及时转入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3 预高血压的干预结果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得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意识得到提高,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提高了家属的认知能力,使得家庭护理和康复得以更深入的开展,使患者得到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合理利用了卫生保健资源,使得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各医疗部门不各自独立,双向转诊更加完善,医疗体系成为一个整体。
社区干预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手段,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有其漫长的过程。慢性病的防治应以社区为基础,三级预防相结合,运用健康促进策略,反复地开展健康教育,逐步培养居民的健康理念,结合多部门的综合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持续有效地健康发展。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生,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期望寿命以及降低医疗费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