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

篇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素质差别分析。

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一般认为包括制度、文化、经营战略、技术等方面。作为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分析处在市场竞争中的各商业银行之间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素质差别,从而找出并且提升符合本行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否则,撇开区分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素质差别来讨论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很难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的。

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素质是指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基本内涵,以及这些内涵在市场竞争当中与同行业或者同类企业比较所体现出的本质上的特色和差异。考察核心竞争力要素在每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即要看哪些要素的素质对每个商业银行来说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这样有助于找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要素所在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首先在制度方面,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看,国有商业银行都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商业银行将建立起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为架构的公司治理结构;从内控机制看,各商业银行都有来自于内部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风险内控制度,同时,还有来自于央行和银监机构的外部监管等等。制度方面对各家商业银行来说没有本质区别。

其次在经营战略目标方面,各商业银行都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经营战略定位为“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并全面开拓和发展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积极创新各类金融产品。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说在经营战略方面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最后在技术方面,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国有商业银行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各类金融产品进行包装,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和支撑前台业务,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技术水平上也没有大的区别,形不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对商业银行来说,在行与行之间核心竞争力要素唯一有区别的只能体现在文化方面,每家商业银行都在创建有别于其它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来形成团队精神,以团队参与市场竞争,因此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绝对优势,商业银行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做文章,发挥绝对优势,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培育和形成企业员工对企业理念的认可和在企业理念支配下对企业发展壮大贡献智慧和劳动的动力。

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障碍分析

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存在思想误区。首先要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特别是对各级分支机构来说,还处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阶段,应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上下功夫。

对提升核心竞争力要素定位不准。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往往以各家商业银行共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相对优势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没有找准区别于其它商业银行的绝对优势,注重了相对优势,放弃了绝对优势,有失偏颇。 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重视不够。反映在对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总结、探索研究不够,没有形成能够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这也是观念误区产生的效应。

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对策选择

通过分析,在制度、文化、经营战略、技术四种因素中,作为商业银行只有在文化方面才能形成与同行或同业之间的素质差异,一家商业银行一旦形成了区别于同业的企业文化特征,并使员工能在企业文化理念的支配下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奉献,也就形成了该行的绝对优势,这是一种独特的其它银行所没有的优势。因此,商业银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既要发挥制度、经营战略、技术等相对优势,更要发挥企业文化这个绝对优势,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是形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经典作家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执行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主体,也是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企业效益的出发点和归宿。商业银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应赋予“以人为本”理念具体的内涵,建立起以实现企业价值和员工个人价值“双重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文化理念,让员工心里感到在银行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一旦人的积极性不高或者不去主动发挥个人智慧才能,即便有好制度、宏伟的经营战略以及较高的科技水平支持,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都将是一纸空文。

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薪酬分配制度,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要使商业银行员工能够在企业文化理念支配下充分发挥潜能,就必须赋予“以人为本”真正的内涵,空洞的、口号式的文化内涵等于企业文化的缺失。我们认为,目前在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必须从用人机制、薪酬分配制度上下工夫。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没有真正发育成熟,还没能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通过人力资源市场选拔人才的机制,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内部培育和建立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为人人要成才、人人能成才、人人会成才创造良好环境,使每个员工树立起成才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就感。否则,在人力资源市场还未发育成熟,通过市场机制选拔人才不现实的情况下,放松和漠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出现“人才缺、走人才”和“走人才、缺人才”的恶性循环状态。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在内部分配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方面都在作有益的探索,但普遍存在的倾向是注重各级管理层级的薪酬提升和绩效分配比重,而对一线经办岗位和经营人员的薪酬激励比重偏低或保持原有计划体制下的薪酬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为银行直接创造价值的经办岗位和经营人员的积极性。银行业是有别于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在公务员工资和优势行业的工资呈刚性增长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分配制度没能使员工的薪酬得到提升,反而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之一。商业银行薪酬

分配制度的改革,应该追求达到一种状态,即各级管理层薪酬的改变,并不会使员工的岗位薪酬待遇下降,也就是说提高各级管理层级的薪酬待遇,就必须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否则,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员工因薪酬待遇的不公影响创造力的发挥。商业银行应走出一条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改革和激励约束制度改革的路子。

关心和解决员工后顾之忧,提高福利待遇,是调动员工价值创造力、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银行的宏伟蓝图、经营战略和营销计划、效益、价值创造等等都要依靠员工的辛勤工作来实现。如果员工感受不到来自银行内部管理层对其后顾之忧的关心,感受不到除劳动价值创造外的福利(福利金和技能技术的培训、考察休养等等)回报,仅仅以考察绩效兑现货币收入作为对员工创造价值的回报(这种回报是理所当然的,是纯粹意义上按劳分配和按价值创造分配),必然会让员工对以人为本的理念产生怀疑。员工感受不到有别于其它银行或优于其它银行的福利、个人价值需求回报及温暖,不但增强不了员工对本行的凝聚力、向心力,而且原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会受到损害。因此,关心员工的后顾之忧,给予员工价值创造之外的福利回报,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篇2

概念释义

1.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的狭义含义只限于某些资本市场,着重指一级市场上的承销、并购和融资业务的财务顾问。

广义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的广义含义包括众多的资本市场活动,即包括公司融资、兼并收购顾问、股票的销售和交易、资产管理、投资研究和风险投资业务,而商业银行中的投资银行业务则因体制不同而有所不同。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其投资银行业务是广义的范畴,包含了投资银行的全部内容;而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其投资银行业务则主要指不超出分业经营模式的涉及经营牌照的中介顾问和资金业务。

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主要包括公司融资、并购重组顾问、债券承销、资产管理、投资顾问、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但并不开展涉及经营牌照如股票承销、非金融企业的股权直接投资、风险投资等业务、

2.商业银行的投行与纯粹的投行有什么区别

纯粹的投资银行机构包括证券公司、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这些机构包括专业化的投行和综合化的投行。专业化的投行机构其仅经营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的市场或领域,如基金公司主要做股票和债券的投资。综合化的投行机构如证券公司,除了经营承销与经纪业务,也开展并购重组、直接投资、资产管理等业务。与商业银行相比,这些纯粹的投行要么更专注于某些领域;要么拥有业务经营牌照优势;或者是点与面的差别,或者是准入方面的差别。不论有何种差别,投行业务实质就是一种中介顾问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便是区别于传统资金与业务的新兴业务范畴。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关系

1.商行与投行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从体制上说,商行与投行相互独立;而从业务上说,两者又相互联系。

在体制上,除了美国等少数国家以外,欧洲和我国的金融业大都施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有明显的分界线,彼此之间有严格的防火墙制度,即便是混业经营的美国银行体系,也都在商行业务和投行业务中设置了防火墙,这就从体制上决定了商行业务与投行业务有各自独立的体系与模式。

在业务上,两者又相互联系。现代的商业银行所从事部分业务,也在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投行领域,如并购贷款。从商行角度,这是一笔贷款业务;而从投行角度,这是并购业务。这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商行业务与投行业务的交集与融合。

2.商业银行为投行业务发展提供平台和资源

作为商业银行的新兴的业务领域,无论是理念、模式、产品、服务、管理、队伍,都将是依托于商业银行现有的渠道和平台,并依赖于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逐步发展的。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而言,这样的平台和客户资源,无疑是孕育的襁褓、成长的摇篮。商业银行多年的经营与积累,设立了众多的分支机构,拥有大量的结算客户与信贷客户。这些分支机构,将成为有力的营销的前线阵地,搜集和反馈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信息与需求;大量的结算客户与信贷客户,随着其不断的经营发展,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出更多、更高、更综合化的需求,包括并购、债务重组、夹层融资、产业链扩张、资源整合、资产管理以及综合性的顾问等需求。而这些信息,将通过众多的分支机构传递上来,这些需求则是银行系的投资银行业务的“食粮”。

3.投行业务拉动商行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体系内的投行业务,也许会分流小部分传统业务领域的资源,但更多的是投行业务成为了一把尖刀破冰而行,其对商行业务的拉动效应远远大于对商行业务的分流效应。目前的商业银行,由于一些制度性和经营理念的原因,其传统的产品线较为固定与饱和,可模仿性较高,服务的可提高空间也不大。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多,产品逐渐趋同,银行之间竞争加剧,使传统的商行产品与服务落入了拼价格、拼关系的恶性竞争中,银行的经营苦不堪言。

投行业务则不同,投行的产品与服务大多为个性化(非标准化)、综合化、专业化,可模仿性不高;或者模仿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与时间,这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则形成了竞争优势。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一般也不具备市场定价参照物,不会落入拼价格、拼关系的局面,并且可以多方面、多层次解决客户的需求。这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无疑在获得业务资源的同时,赢得客户信任,进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因而,投行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突破“价格、关系”僵局、获得优质业务资源、赢得信任与赞誉以及最大化获利的尖刀。通过投行业务和手段介入客户需求,商业银行传统的产品如贷款、结算、销售、保管等业务即可顺势进入,形成了投行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拉动效应。

4.商行业务发展后对投行业务的反哺

通过投行手段切入,商行跟进服务,商行现有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均能实现对企业的支撑,支持其经营与发展。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其经营上、管理上、资本运作方面又会提出更高、更综合、更专业的需求,这又为投行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形成了“割韭菜”的业务。

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必要性

投行业务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扩大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对商行业务形成了强而有力的拉动效应,所以投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发展之路,缺投行不可,投行将在这条道路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1.投行业务的优势

其一,理念优势。相区别于商业银行的业务思维,投行业务的开展需要预判市场、预测未来、预估发展态势,并且需要动态的调整模型、数据与结果,需要有一种前瞻性的理念,否则将会因准备不足而与转瞬即逝的机会失之交臂。而这种理念,则需要培养超前意识,不断的跟踪观察市场变化,并及时调整策略,为到来的机会做好准备,这将在业务上形成先发制胜的效果。

其二,营销优势。投行产品与服务是非标准化的,投行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是基于需求去拟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创设产品与交易,综合化匹配需求的。相对于推销即便是组合式推销固有的产品而言,这种模式更切合客户的要求,更能受到客户的认可,更有利于获得业务机会,营销的优势就更明显。

其三,产品与服务优势。投行的产品与服务基于各种各样的需求,个性化的拟定方案,创设产品与交易解决问题。很多时候,这些产品与服务需要非常强的专业能力与丰富的经验,需要解决的是一揽子的综合需求,这是既成的商行产品模式所无法替代与完成的。

其四,效率优势。投行业务中非常注重的一点是机会的把握能力,除了前瞻性预判做好准备外,还需要灵敏的反应和快速高效形成解决方案,并且很可能需要在瞬间出现转机时刻快速执行。因此,高效性亦成为了投行的一个有效竞争优势。

其五,效益优势。作为投行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综合化以及所形成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与难复制性,该项业务的收费将可带来商业银行的最大化收益,并带动其他传统业务的开展,拉动效益显著。

2.投行对商业银行的促进与完善

投行基于其具有竞争性的优势,在发挥其自身效应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业务与体系形成了促进与完善。

其一,加剧竞争,分化阵营。开展投行业务将直接加剧商行之间的竞争态势,并决定在竞争中的位置。纵观国内商业银行,较早、较好开展投行业务的机构如工行、建行,其通过投行手段“俘获”的客户就较多,议价能力就较强,中间业务收入就较多,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就越强。

其二,有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趋于同质化,仅能拼价格、拼关系的产品与服务推销环境下,融入个性化、专业化、综合化解决方案与创设产品交易,便能在竞争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投行开路、商行跟进,进而获取更高的收益。

其三,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用好投行这把尖刀,引入资产流动性管理的理念,将收益较低的票据、贷款等卖出的同时,将收回的资金投向于收益更高的资产,支持贡献度更大更优质的客户资源,大大提升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营能力。

其四,分散风险,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作为投行业务组成部分的资产证券化、表外理财业务等,通过将自身持有的债券、贷款、票据等资产证券化卖给其他投资人,实现资产的出表(资产负债表)或表外管理,如银行将期限较长的城建贷款卖出或证券化。腾出信贷规模向多个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从而降低资产的行业集中度和期限集中度,实现风险分散,并可通过资产流动性管理,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其五,完善商业银行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实现综合化经营。并购顾问与融资、股权投资与融资、资产与债务重组、夹层融资、债券承销、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战略顾问、经营管理顾问、综合性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无疑将大大丰富并完善商业银行的产品线和服务体系,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多方面满足客户的需求,获得更多的业务收入。既有投行业务,又有商行业务,既可以满足一般化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又可以针对特定客户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的需求提供顾问服务与产品服务,还可以实现资产的流动性管理、降低风险、提高资产收益,进而实现综合化经营。

结论

篇3

偏小的规模导致的各种竞争劣势与风险。首先,偏小的规模将影响中小商业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程度和信用评级。其次,偏小的规模将决定该银行是否达到规模经济,从而决定这类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成本竞争中是否处于有利地位。第三,中小银行缺乏自身的联行系统,其大部分结算需要通过人行或者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结算时间长,手续复杂,结算手段单一、落后直接影响了中小银行的信誉和竞争力。第四,偏小的规模也诱发中小金融机构粗放式经营,盲目扩张,表现之一就是存款虚增现象。

中小商业银行体制优势的边际产出呈递减趋势,有向“体制回归”的趋势,即“工农中建化”。原因在于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多依靠某种政府背景,自上而下组建,规章制度是参考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基本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挖过来的,经营者选择方式以及激励方式与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根本的区别,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更主要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董事会在聘任行长方面没有多少发言权。时间长了,中小银行也就变成了小型的“工农中建”,体制优势逐渐丧失。

银行治理机制有名无实,内部人控制与内控不力并存。一方面,作为股东利益代表的董事会、监事会对银行经营者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产权约束缺失,“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作为利益人的经营班子在权利、收益和责任方面高度不对称。 市场定位模糊。在成立之初,中小银行一般把自己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但在以后的竞争中,又都逐渐转向跟随性市场定位,热衷于向地方重点项目或大企业投资,不得不与国有商业银行在自己并不占优势的领域进行激烈竞争。其结果是信贷风险过于集中。

篇4

[关键词]品牌;营销;商业银行

同零售业一样,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始以品牌营销为卖点,展开了新的竞争。优秀的商业银行通常会用感性和理性有机统一的营销活动打造出高品质的品牌,从而使客户对其品牌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购买欲望。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丰富多彩的金融品牌产品,在品牌营销上加强了品牌的塑造。并在产品品牌的推广及品牌领域方面掀起了较为强劲的营销攻势,如工商银行的“汇款直通车”、“理财金账户”,农业银行的“金钥匙”、“通汇宝”,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外汇宝”,建设银行的“乐当家”、“聚宝盆”等产品品牌。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的意义

品牌是制造商或经销商加在商品上的标志,一个深度品牌应该具备属性、利益、价值、用户、文化和个性,才能在当今市场上真正具有竞争实力。借用这个界定,金融品牌就是为金融产品而设计的名称、术语、符号或设计,其目的是用来辨认金融机构各自的产品或服务。金融品牌有两个内涵:一是指这个金融企业的整体形象;二是指金融产品品牌一旦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会大大提高金融品牌的附加价值和金融机构的商誉。

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势在必行,不仅仅因为一个优秀的品牌会在客户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会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防御能力,也因为完善的金融品牌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需要,可以维护银行信誉,提升客户忠诚度,更因为品牌已经成为银行和客户双方沟通和深入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商业银行顺应客户需求变化的需要,因此,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促进商业银行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应对金融竞争国际化的需要,是保持商业银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产业相比,目前我国银行业总的来看是金融品牌较少,品牌质量不高,品牌意识弱,更没有国际著名的品牌。许多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研发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在发掘品牌价值、宣传品牌形象、积累品牌资产等方面还严重缺乏经验,而公众对金融品牌的消费意识也非常弱,大部分老百姓存款或消费其他金融产品仍是强调就近、方便,到哪家银行都行,缺乏对金融品牌的追求。

1.银行产品定位雷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银行复制的过程。金融产品也是一样,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特点。对消费者而言,金融机构只有来源的区别和大小的区别,没有好坏的明显区别。这就使得消费者往往只看重服务网点的方便性,忽略了金融品牌的差异。

2.品牌技术含量低

银行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银行形成品牌比较困难,银行品牌的形成,无论是在技术上、人才上、还是在法律上、市场实践上都有很高的要求。银行产品的无形性,使得银行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通过其产品给客户以视觉和感观上的冲击来形成其品牌效果。一家银行要形成独有的金融品牌,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查,掌握客户心理,又要在严格的行业监管约束下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进行复杂的风险控制,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品牌的技术含量低,模仿、抄袭、复制就成为普遍的现象。

3.缺乏品牌创新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创新法律环境比较好,商业银行有充分的自由根据市场需要创新产品和服务,而我国对商业银行的创新监管比较严,银行高管人员行政化色彩依然存在,银行缺少创新金融品牌的动力和压力,长期下去,银行形成了懈怠的心理,品牌创新受到阻碍。

4.品牌竞争观念比较淡薄

目前我国还缺乏形成银行品牌的市场竞争环境,资银行品牌竞争观念还比较淡漠,各家银行大多还是靠网点的扩张和降低融资条件来吸引客户,真正靠服务靠品牌来竞争的还不多见,因此,各行还没有真正形成育品牌的压力;另一方面,客户的金融意识还比较差,对银行品牌的识别能力、使用银行品牌产品的意识都还较弱,从而增加了银行实施品牌营销的困难。

5.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和品牌保护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品牌建设投入很少,缺少品牌报效应,创造一个品牌所需的投入和能带来的回报都不是很清楚,在国外,有成熟的考核模型,中国现在还没有此外,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的意识也不强,相关法律也还短缺,产品仿制、侵权现象严重,品牌营销缺少必要法律环境。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的设想

就品牌而言,品牌知名度可以通过广告迅速建立,然后通过长期不懈的投入、日积月累,在有效顾客群体中建立自己的市场形象,提供给客户满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带来金融品牌的美誉度,以及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提高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表现为品牌市场占有份额、新产品开发能力、国际化经营能力、服务质量推广沟通能力和文化感召力等。要创建具备这些能力的金融品牌,商业银行要学习借鉴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科学的产品设计和多年的市场运作的沉淀,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1.明确品牌定位,培养客户品牌忠诚

就像明确市场定位一样,商业银行要在客户心目中留下别具一格的银行形象,使自己成为某一细分市场中最佳的银行,提供最适合目标市场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也要明确品牌定位。定位的目的在于帮助客户了解竞争银行与竞争产品之间的真正差异,以便于客户清晰地辨认出他们最适宜的、能为其提供最大利益的金融服务品牌定位要有明确的诉求点,重要的品牌识别及其具有启发性的联想物是所有有效品牌创建的基础。例如“小红伞”是花旗银行的品牌标识。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地探讨和加强品牌识别,以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为诉求点使品牌的功能更有效、更显著,形成客户的品牌忠诚。

金融品牌的品牌忠诚主要体现在客户对该业务的高度信任和排他心理,让客户觉得只有这一品牌的金融产品让人放心、让人舒心、让人省心,这样就会树立金融机构的核心产品形象,为银行赢得竞争优势。目前,我国银行客户的金融意识还比较差,对银行品牌的识别能力、使用银行品牌产品的意识都还比较弱,商业银行要加强宣传,通过品牌营销,培养客户的品牌消费习惯,培养客户对自己品牌的忠诚,这也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主要战略目标。

2.增强品牌经营意识,建立高效的品牌管理体系

品牌经营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商业银行要正确认识品牌的内涵,扭转过去金融业的“官商”作风,扭转金融企业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和粗放的经营思想。在经营理念上要坚持市场营销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适时研发推出市场适应性强的金融产品。银行要善于经营金融品牌,强化品牌管理,实施品牌延伸,利用品牌发展品牌,不断对品牌产品进行开发和改进,以低廉的经营成本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巩固品牌的地位,并借助强势品牌使新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大大降低营销宣传成本,以取得理想的品牌战略效益。要善于从战略角度谋划,运筹好品牌的经营管理工作。要建立一套严格完整的品牌经营管理制度,明确各个职能部门职责,实行品牌组织化、系统化经营管理,一方面对原有服务产品进行创新,重新组合,以求更加适销对路。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潜在市场,通过对客户的购买历史、人口特征、生活变化、消费需求的掌握不断改进产品或推出新的产品。

可借鉴花旗银行的经验,造就一批有拓展银行品牌市场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一个高效的品牌管理体系,即由某人或某个小组负责某品牌,让其他品牌管理小组迅速而自愿地接受并执行他人业已得到的实践经验。按照实际市场情况,设置客户品牌经理,进行品牌经理管理,给予品牌经理充分的认可和重视,品牌经理可以对决策层有影响力,每种产品类别都由一个品牌经理负责,负责该产品的研发、制造和营销,这样就把管理人员的知识资本量化为银行的无形资产,全方位为客户服务,为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便利。

3.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实施完善的CIS策略

商业银行要十分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完善的企业形象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带来客户的满意和忠诚。我国商业银行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如兴办希望小学、建设敬老院、承诺并参与解决社区面临的重大问题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能够赢得公众的尊敬,强化品牌忠诚,并加强银行员工内部的交流,提高职员士气,赢得员工对银行营销和其他计划的支持。可借鉴花旗银行标准化模式的经验,实行统一的管理,不仅推行金融产品标准化,分行风格也实行统一化,卓越的企业形象能够极大地推进银行的发展,反过来又为银行形象注入新的生机和价值。

此外,可聘请知名的咨询机构进行企业形象的策划和宣传,通过有效实施CIS战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对内,通过组织、管理、教育、培训、福利分配等,做到制度严格化、服务规范化、操作标准化;对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文化活动等,充分利用标准字、标准色、标准广告、标准包装及标准服务等视觉标识,并通过印制精美的宣传资料、建立丰富多彩的网页、在各种媒体上不同形式的广告等,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知名度,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和企业品牌。

4.加强品牌创新,增加品牌的科技和文化含量

好品牌需要创新。创立品牌产品的关键是它与其他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服务和科技的含量,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市场开拓、业务创新与技术进步上下工夫。银行监管当局应从根本上改变监管理念,给商业银行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商业银行也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电子化建设,努力把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务处理上的运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品牌创新上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市场营销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对品牌进行改造,成立新产品开发专门机构,制定工作规则和操作规程,明确新产品开发的部门职责,加强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的组织管理等等,使品牌保持活力和新鲜感,使自己尽力成为强势品牌。

要增加金融产品的“含金量”,还要重视金融品牌的文化含量,在金融产品设计、款式、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增加文化投入,努力把金融文化注入到新产品的开发、营销等环节之中。这样才能将无形的文化价值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把文化财富转化成为企业竞争的资本,使金融产品在市场流通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5.实施品牌价值管理,科学制定品牌竞争策略

品牌价值是品牌独享的营销优势。从营销角度来看,品牌价值是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竞争优势地位。银行可以通过品牌价值管理估算出具体的财务价值,从而为银行的并购、融资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等财务活动提供量化的指标;银行也可以通过品牌价值管理,了解自身和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竞争地位,分析品牌营销工作各环节的优势和不足,在科学的定量依据基础上制订品牌竞争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运用CMO品牌价值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研究分析工具(如动态市场细分技术、品牌定位发展技术、竞争顾客关系分析技术)为银行分析品牌营销工作各环节的优势和不足,进而通过这些科学的定量依据来制订各类有效而有竞争力的品牌营销策略。图1揭示了品牌价值管理系统的完整工作流程。

品牌建设投入资源是银行为创建品牌投入的各类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力、服务、分销等,银行根据特定的战略和策略分配组合这些资源,同时还要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营销这个品牌,包括对品牌各类营销策略和活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经过了这一过程,客户就会在品牌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包括银行产品、广告宣传、银行网点、服务人员等)对品牌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感受,在心目中形成各类品牌价值因素(例如品牌知名度、品牌满意度、品牌忠诚度、品牌个性、品牌差异化、品牌形象及更换品牌的成本等等)。这些品牌价值因素就构成了品牌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它决定了客户对品牌今后会产生的行为,比如减少购买或增加购买,更换品牌或不更换,开始尝试新品牌等等。

篇5

【关键词】科技银行 科技型中小企业 融资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根本。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一直被重视,而又一直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在不断探索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中,“科技银行”一词逐渐走进大家视野,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也开始关注它。那么科技银行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定位。

一、科技银行的概念界定

科技银行是指专门为高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中国的科技银行是商业银行的一个分支,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如科技支行。当然这是狭义上的概念。在广义的概念上,中国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小企业科技债权融资平台也可以被称为科技银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中小企业科技债权融资平台是虚拟的信息技术。在美国,科技银行则被称为“风险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技术含量高、投入多、成长快、风险大的特点。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的投资多数都是风险投资。结合国内外科技银行的特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科技银行定义为:“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风险融资服务的金融机制”。

二、科技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区别

(一)提供融资服务的条件不同

传统商业银行在给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注重企业的成长周期、盈利能力等,更喜欢给处于成长后期、信誉好、盈利能力高的大企业授信。另外能够提供有形物质抵押、企业担保的企业也能够得到相应的融资服务。传统的商业银行吸收公众的储蓄存款,因而把安全性作为第一原则。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有形的抵押资产,并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而科技银行则不同,它更关注企业未来盈利的潜力,重点关注现金流。可见,消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还是要依靠科技银行的支持。

(二)管理模式不同

传统商业银行办理贷款业务时,面对的主要是一些成熟的大企业,审批流程程式化,主要采用信贷审批的管理方式,银行行长是贷款的最后决策人,即“集权制”;而科技银行面对的主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每个中小企业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不同的科技领域涉及的专业知识也不同,判断其是否具有盈利潜力、是否符合融资条件相当复杂。依赖主观判断,因而科技银行授予信贷员更大的权力,即“分权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这个特点决定了科技银行的内部管理模式,有利于科技银行优化信贷流程,提高授信效率。满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小、急、频”的特点。

(三)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联程度不同

传统商业银行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型成熟企业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多,类型各异,需要分散很多精力,造成传统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联程度低。而科技银行会派专业人员负责考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具体状况,所以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联程度较高。

三、科技银行与风险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风险投资一般是以股权的形式,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被投资企业的股东,参与企业管理。企业成功上市之后,风险投资再退出。受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较少;而科技银行则是多以债权的形式,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参与管理,受到监管较多。科技银行的服务对象并不是所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是一些已经获得风险投资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有助于科技银行降低违约风险,减少坏账。即使给不具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也要通过第三方风险投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科技银行凭借其高新技术领域储备人才的优势,也涉足一些风险投资。有的是设立风险投资公司,直接参与风险投资,有的则是以信托方式管理风险投资资金,间接参与风险。另外,由于科技银行与风险投资公司关系密切,科技银行还为一些风险投资公司提供银行服务,起到了连通二者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科技银行要优于风险投资,可以避免风险投资的一些不足。例如:科技银行的资金实力要强于风险投资。更多的资金支持能够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稳定发展。它可以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融资服务,还有许多其他的金融服务。在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其他金融服务的同时,科技银行也可以随时掌握企业的信息,起到监督的作用。科技银行最成功案例是美国硅谷银行。硅谷银行是银行与风险投资的完美结合,把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都作为服务对象,既可以进行债权投资,又可以进行股权投资。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四、科技银行中国化的基本概况

中国的科技银行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科技支行模式。科技支行,与硅谷银行有本质的区别。科技支行不是独立的法人,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下属支行,独立性不足。但因其是商业银行的一部分,所以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强于硅谷银行;二是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相对于科技支行,其独立性大大增加。可以较好地复制硅谷银行模式。其主要出资人等都是创投机构,风险评估能力很强;三是中小企业科技债权融资平台。它没有固定的营业网点,只是一种开展科技银行业务的机制。是政府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将财政嵌入金融交易,组建的一个虚拟的、集成式的科技银行。这是中国对科技银行的一种创新。中国的科技银行才刚刚开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银行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志彪.科技银行功能构建: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04:1-7.

[2]谢林林,廖颖杰.科技银行与风险投资关系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1,07:77-79.

[3]朱鸿鸣,赵昌文,姚露,付剑峰.中美科技银行比较研究——兼论如何发展我国的科技银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84-90.

[4]朱鸿鸣,赵昌文,肇启伟.科技银行是什么?——兼论如何建设科技银行[J].经济体制改革,2012,03:163-167.

[5]朱鸿鸣,赵昌文.科技银行中国化与科技银行范式——兼论如何发展中国的科技银行[J].科学管理研究,2012,06:113-116.

篇6

【关键词】影子银行 商业银行 金融 监管

一、影子银行特征与风险

(一)影子银行定义与界定

影子银行概念兴起于金融危机之初。美国以“金融交易型”特征,将几乎所有金融信用机构纳入影子银行范畴。我国则通过对“直接融资型”特征的界定,将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交易的业务归纳于“影子银行”。其实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即不受监管或较少受到监管的银行或类银行业务。近年来,我国业内对影子银行以业务还是以机构来划分出现了不同界定标准。如按后者划分,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与银信业务等受到严格监管的业务并不纳入影子银行范畴。本文所述影子银行,主要针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直接融资型”特征,依此提出相关分析和监管建议。

(二)影子银行特征与风险

影子银行最初也被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因其脱离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模式,平行地创造了新的信用创造模式:“影子银行-抵押品扣减率-私人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具有不缴纳准备金,不保持资本充足率,不受信贷规模控制与不受制于杠杆率的特征使其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中央银行监管,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因缺乏有效监管约束,影子银行相较于商业银行更具有信用创造优势。根据众所周知的信贷关系层层嵌套方式使信用不断扩张,不缴纳准备金就使这种扩张倍数被放大。这是影子银行存在并发展壮大的显著性优势之一,但这种优势存在流动性弱、集聚风险大、破坏性强的风险特性。同时,影子银行最后贷款人角色将不是中央银行,而是私人金融机构。显然,缺乏有效监管的经营模式与缺乏最后贷款人的责任承担,都使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贷款人违约的经营风险;又从全局视觉加大了风险传递和系统性风险恶性蔓延的可能性。

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因存在同样的存贷款对象,采用相同性质的金融手段与金融衍生品,即两者对同一块蛋糕进行争夺,金融资源势必存在一个再配置过程。显然,影子银行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也是其不断深化作用于商业银行系统的过程。

(一)拓展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提高了中间收入占比

金融创新往往是对金融管制与制度的创新。在严格的利率管制背景下,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如近年来不断上升的存款准备金率,都使银行存贷款业务开展更为谨慎。影子银行的“影子”特征即是脱离相关部门监督,一方面通过其自身在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市场和业务上不断拓展并获得相当大的中间业务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影子银行通过信托、担保、典当、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及小额信贷公司等充当“吸存拉贷”的间接中介,实现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及金融资产业务的快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中各类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金融需求。

(二)对商业银行存贷业务是一种有效补充

在利率自由化与货币政策相对紧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惜贷”现象较为严重。贷款市场上出现的“逆向选择”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需求旺盛而借贷限制较多的局面,很不利于经济处于“困难”期的微观企业主体的发展。影子银行的金融衍生品创新与制度创新,使其自身筹融资效力加大,并且能够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及其他通过银行信贷业务无法满足的融资需求得到相应的资金供给。从这个角度说,影子银行的信贷功能是对商业银行信贷功能的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市场上的融资难题。

(三)加剧了商业银行贷款对象违约风险的发生

影子银行之所以迅速发展,除了其适应形势需要,满足特定需求外,还在于其充分利用了银行资源。如担保公司为商业银行贷款客户提供信贷担保,就是依附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并从中获取利润空间。影子银行通过借助商业银行资源和渠道,快速发展形成了塔式融资链条,但因其不享有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保护,非常容易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而其破产造成的损失将由私人金融机构(目前也大量采用银行同业担保方式)买单,风险将迅速地间接甚至直接传递到银行。因此,建立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尤为重要。

(四)扭曲了商业银行的内部脱媒

银行理财业务作为银行的内部脱媒方式,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体系市场化的前奏与预演。存款压力的存在使商业银行将存款通过理财产品“从左手换到右手”,即“理财产品”的形式并非真正意义的理财,而是对信贷产品的投资组合。从此角度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甚至成为银行监管套利的手段。显然,银行内部脱媒可视为一种金融创新,但这种创新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会导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虚增,而非商业银行真实业务结构的变化。

三、监管我国影子银行的政策建议

我国影子银行是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逐渐进入大众视觉的,其发展过程具有我国利率管制下冲破管制的创新意义。然而,如果不对影子银行的存在与发展加以必要的规范,可能引起相当复杂的社会、法律与金融系统风险。

(一)区别对待国内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

前文所述,国外影子银行主要是“金融交易型”,我国则是“直接融资型”。这两类不同影子银行作用于商业银行系统的效果完全不同,因此管制方式和手段也应有所区别。ABS(资产证券化)是“金融交易型”影子银行典型代表,其对金融系统的作用从其作为“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环节可见一斑。我国对“金融交易型”影子银行,应加强严格的监管和制度约束,避免其对金融系统稳健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影子银行属于“直接融资型”,即作为对商业银行信贷体系的有效补充,满足了中小企业的部分融资需求,对于此类影子银行应区别对待,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发展,加以适时的引导与关注。

(二)坚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壮大的主要背景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子银行的发展正是对我国利率管制制度的创新。金融市场利率管制的结果,类似于商品市场价格管制下的“黑市”盛行以缓解“供小于需”的市场均衡矛盾所在,“影子”利率也势必存在。因此,坚持利率市场化进程,一方面为我国金融系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沃土。

(三)通过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积极关注影子银行动向

针对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天然的“姻亲”关联,如影子银行的担保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重要环节,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环节的稽核以及表外金融资产业务的同业担保额度来实现对影子银行风险的监督。

(四)建立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针对影子银行向商业银行业务与风险的渗透,商业银行应该尽快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相应的防火墙机制。如严格按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落实贷款全流程管理,严防影子银行从商业银行套取资金。保证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类机构的业务合作风险可控。定期进行压力测试,防止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向银行体系传递,保证国家和地区金融安全。

(五)逐步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健全行会自律机制

影子银行不能作为金融市场逃避管制的死角,而应当通过正规途径纳入银监局、银监会常规管理中。可通过调整金融行业标准,降低监管门槛,逐步让这些金融属性较低的机构纳入监管管辖下,使其阳光化,促进其合法合规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吸取其他行业经验,充分发挥行业性组织作用,通过使影子银行体系自律、主动的提高透明度,来赢得市场信任。

参考文献

[1]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03):70-76.

[2]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1):65-66,166.

[3]陈剑,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08):66-72.

[4]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5(01):82-87.

[5]周卫江.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监管[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3(03):9-14.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产品 风险与收益

一、引言

目前国内银行对银行金融业务的理解和服务定位,还有明显的差别,眼看外资银行迅猛闯入中国市场,以及人民币业务办理的完全开放,国内的银行怎样迅速地发展自己的银行金融业务对其的生存和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将试着应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联接的方式,总结商业银行在产品的创新方面所存有的问题,制定一套有用的能够完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的能力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产品发展所存有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产品的服务对象同质化

银行产品的服务对象同质化表现在所有的银行都想要独揽大企业、高端的客户,这就使银行之间的角逐尤为激烈。相同区域的全国性的银行的分机构和地方的银行也同时争抢当地的高端客户,对那些有需要的中小企业和客户却置之不理。这种景象不但影响银行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丝毫没有好处。

(二)商业银行的产品的创新模式同质化

银行的产品的创新模式同质化表现在每当市场上推出一款新的产品后,一夜之间,大多数银行都会推出相同的产品。中国的银行的产品的创新还正在简单的克隆和效仿时期,还没有各自独有的特点。

(三)商业银行的产品的推广模式同质化

银行产品的推广模式同质化表现在每家银行开发的产品尽管种类众多、层见叠出,但还是依傍数量上的上风,透过向市场不断的退出产品,而不是通过自己产品独有的特点来招引顾户,并没有真正地在产品的构造和期限上等做出创新。

绝大多数还是在期限和构造上的简单的叠加,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创新,差异性很是不明显。国内银行在市场推广方面,缺乏宣传,即使存在宣传,其推广方法也很单一,而且推广对象不明确。从具体操作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即使是一些不错的产品,实际了解的客户并不多。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完善银行产品的创新体系

银行的产品的差异化要以市场为主导,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考察产品。因此,银行应当建全以市场为主导的银行产品的创新体系。加快创新产品的开发流程以及审批程序,迅猛地攻占市场。银行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观念,才能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的创新体系,可以采用“走出去”的方法,第一时间获得市场上的全新事态。以市场为主导的银行产品的创新体系的主要因素是:制定出来一套适合本银行进行市场调研系的体系;建立一支由高知识结构和具有充足市场经验的人员的产品创新的队伍;同时还要对已投入市场的产品进行跟踪回访,通过市场来检验创新出来的产品能不能被市场采纳和认可。

(二)以客户需求为目标科学设计银行产品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效益。我国现阶段开展银行金融服务的社会需求很广泛,越来越多的一般顾客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但现在中资银行大多数都和外资银行差不多,只着重那20%的重要客户的市场上,而无视那80%的一般客户。客户的需要是不停变化的,银行要根据客户的需要来设计银行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要。首先,要将客户分类。其次,是研究各种客户的特点,突显各种产品的差异性。最后,是设计部一样的产品来满足各种顾客。研究完各种客户的特点之后,就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差异化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要不停调整对客户的划分,以适满足不停地变化的客户的需求。

(三)银行利用品牌特征实施产品差异化定位

在银行的垄断竞争中,突显自己的品牌,并建立优秀的企业的形象,以便与别的银行区别开来,进而实行差异化的产品战略。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银行可以透过媒体宣传来形成具有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来提高客户对银行的认知度。由于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属性,使客户很难分出银行间的产品的区别。利用品牌的差异化战略不但可以强调银行的上风范畴,同时还能增加客户对银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一旦客户对银行有信任感后,银行与客户的稳定的关系就是一种银行间差异化的表现。目前,银行也比较重视品牌的差异化战略,希望能够通过产品的差异性来突显出来银行的品牌,要把上风力量放在上风范畴里,并且能够做细做精,比如外汇业务、房贷业务、理财业务、中小企业业务等等。

(四)构建高效的产品创新机制

在国家积极地鼓励以及创新的背景下,各个银行都将创新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浪费人力、物资的创新,与透过创新达到提高收益、控制风险、加强公司治理等目的南辕北辙。因此,产品的创新可以遵守下面原则:好、快、易、省。所谓“好”,即产品在合法的情况下,质量过硬在市场上能够具有竞争力;“快”,即创新产品的业务处理速度快,工作效率高;“易”,即产品的设计应当让应用者操作起来简单方便,以便推广;“省”,即可以为客户节约费用、为银行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收益。要遵循这个原则,必须实行相应高效的产品创新机制,确保产品在创新的过程中的客户需求分析、产品功能设计、投入产出分析、风险控制、技术实施等重要部分责任明确,来提高产品创新工作的协调效率。

四、结束语

银行的金融业务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中高价值的个人客户,银行金融客户的价值越高,其财富就越多、老百姓就越富有;中高价值的客户越多,则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总而言之,对银行的产品的管理领域的理解已经不能只局限在某一点,应该是包括全部的内容,是一个系统管理的概念。建立银行产品管理的全局观念、掌控管理的环节,健全有效的组织方式,以及尽力寻求和有效应用相关管理知识对于提升银行的经营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个人理财产品中心.个人理财产品排行榜[J].Wisemoney,2010(4).

[2]易莞姣,薛博文.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探析[J].现代商业.2010(17).

[3]张兴胜.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J].中国金融.2001(11).

[4]陈杨.新形势下对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1(18).

[5]刘蝉娟.个人理财业务的拓展[J].河北企业.2010 (11).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品牌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2-044-04

一、引言

当今社会已进入品牌经济时代,拥有知名的企业品牌已经成为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共同特点,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引进优秀人才、进入新兴市场、赢得客户信任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率、满足不同客户差异性需求的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强化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丰富品牌内涵、建立品牌文化逐渐成为保持企业差异性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维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增加客户体验已经成为品牌竞争力的最终体现。作为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最为有效的联系纽带,商业银行品牌能够快速向客户传达商业银行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整个商业银行的社会认知度。如花旗银行的“客户至上、用心服务”的品牌形象、汇丰银行的“环球金融,地方智慧”,享誉全球。中国银行业在经历了20年的商业银行改革和开放过程中,也从随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质性的日益显著,价格手段运用空间的逐步缩小,商业银行必须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塑造商业银行品牌的个性特征,努力赢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如美国泽西联合银行在塑造品牌个性特征时突出了“快速”概念,努力将自身打造为“办事快速的银行”,在同业的业务竞争中脱颖而出,品牌形象和业务规模都有了很大提升。

二、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实施品牌战略的模式和途径

(一)国际先进金融企业品牌战略模式

1、综合品牌战略(一牌多品)

综合品牌战略就是一个企业只采用一个品牌,旗下多种产品均采用此种品牌。美国运通公司就是很好的例证,运通公司发行的所有卡种都是以运通为名字的。

2、产品品牌战略(一品一牌)

产品品牌战略有时也叫个别品牌战略。它的做法是给每一个产品一个独有的名字,并给予它们各自的定位,占领特定的细分市场。也就是说,即使同属于一个产品种类,但由于定位不同,产品有各自的品牌。

产品品牌要服从于企业品牌。根据运通公司的经验,如果一个企业有多种品牌,首先是有此需要,即是否细分市场,其次是否有资源的支持。

(二)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的形成及要素

1、品牌战略的要素

(1)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所在就是品牌所能带来的溢价效应。一个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必然非常重视对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一个品牌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自身的价值。

(2)品牌识别。品牌识别的本质就是差异化。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品牌必然与市场上的其他品牌有所差异。金融业竞争日益激励,金融产品趋同,差异才能使自身的品牌脱颖而出。

(3)品牌关系。品牌关系就是指企业要维护品牌和客户的关系。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就必须是品牌和客户之间有非常好的亲和力。以荷兰银行的梵高投资理财为例,荷兰银行就非常好地维护了客户关系。使得梵高投资理财在高端客户中迅速打开市场,知名度快速上扬。

2、品牌的形成

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经验看,一个知名品牌的形成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规划以品牌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并以品牌识别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时,制定品牌建设的目标,即品牌资产提升的目标体系。

其次,优选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在把握品牌化战略模式的发展规律,并深入研究企业的财力、企业的规模与发展阶段、产品的特点、消费者心理、竞争格局与品牌推广能力等基础上,按相应成本又有利于企业获得较好业绩、利润与实现培育优势品牌的战略目标,优选出科学高效的品牌化战略模式。

再次,以科学的态度与高超的智慧来规划品牌延伸战略,通过理性的品牌延伸与扩张,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实现企业持续的、领先的发展。

最后,创建具有鲜明的品牌价值、个性丰富的品牌识别、高品牌知名度、高溢价能力、高品牌忠诚度的强势品牌,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同时,要不断检验品牌资产提升目标的完成情况,调整下一步的品牌资产建设目标与策略。

所以,品牌战略管理要围绕上述四项环节和内容进行战略规划与严格的日常管理,使企业的价值活动紧扣品牌建设的目标,才有可能创建强势大品牌。

三、中国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的选择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需要品牌建设

1、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品牌建设是银行转型的推动力

金融产品和服务零售化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银行调整的一个趋势和方向。零售业有它本身的特点。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需要个性化,需要经营的综合化,更需要产品的差异化,所以在发展零售业务的过程中,无论是我们的实践还是世界那些成功商业银行的经验,品牌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举措。

2、品牌建设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效率

品牌具有需求导向作用,品牌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利器,不仅可以倡导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和模式,而且可以凭借其特有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吸引零散分布的客户向银行自主汇集,业务拓展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品牌建设能够优化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

品牌具有客户锁定作用,作为品质和信誉的象征,品牌能不断提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不仅有助于锁定银行老客户,也有利于发展银行新客户。另外,品牌具有形象提升作用,品牌建设能够加快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促进个人商业银行和中间业务占比的提高,展示银行的现代形象。

(二)品牌战略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之所以成为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标志,就在于品牌能够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占领目标市场、扩大利润空间,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中国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的目标。

1、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

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流动的便利使原本可以支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区别的差距在缩小。金融产品同质化往往使消费者无所适从,科技含量的提高又使消费者对其质量和特性更加难以识别。只有品牌,不仅代表着金融产品的质量、特性、功能、服务和技术等,还蕴涵着特定的文化和情感因素;它既为消费者提供了有关产品的综合信息,又传递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并指向明确的目标顾客,使消费者很容易从众多产品中识别出来,并对它形成特定的评价;不同的评价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目前有些银行的品牌正在形成、或已形成。它们优势在于亲和力,人员专业水平高,管理规范,服务人员态度好,和传统的银行相比形成一种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占领目标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

金融品牌形成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一方面能够吸引新的消费者购买,另一方面能够使原有的消费者更多、更频繁地购买品牌产品,并引导消费者形成品牌偏好。一旦消费者形成了品牌忠诚,不仅意味着更多的消费,而且意味着该金融品牌产品具有了一定的垄断权力,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例如,有些银行在零售领域初步树立了像一卡通、一网通、一柜通、财富管理等一系列品牌。在公司银行领域也比较早的推出了公司银行产品。这些品牌的形成和推广对于这些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客户、市场、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扩大利润空间

利润空间来源于巨大的金融品牌溢价与较低的品牌塑造成本之间的差额。金融品牌是在商业银行管理、产品设计、营销、服务和文化等一系列活动中相伴而生的,品牌本身并不需要过多的额外投入。树立了品牌战略目标可以通过整合各项已有资源,获得1+1>2的效果。品牌溢价不仅指更高的产品价格,还包括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更低的营销费用,以及更强的抗击市场风险能力等。

此外,品牌优势对中国商业银行抗衡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尤其重要。虽然品牌浓缩了各种潜在信息,但一个成功的品牌必然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个性,这个个性越是鲜明,越易为消费者所识别和接受。面对国外强势金融品牌,国内商业银行通过树立个性鲜明的品牌,必将能够在未来竞争中取得先机。

(三)品牌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市场定位

每一个金融品牌都拥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以区别于竞争对手。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的市场定位,实质上就是将商业银行品牌的竞争优势提炼出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市场,并以客户为中心、以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手段,牢牢占据目标市场客户群。

1、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

不同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一般客户重视的是方便、简捷、安全。高端客户更希望能给他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对不同的客户就要提供不同的服务。因此,明确品牌战略的市场定位,必须了解不同目标市场客户群的消费习性、消费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提供具有不同内涵的金融品牌。

成功的商业银行在品牌创建过程中始终致力于自身的市场定位,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这一切都以科学的市场细分为前提。在金融品牌的创建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根据客户所处的行业、地区不同,职业和消费偏好不同,划分不同的目标市场客户群,实施不同的客户关系管理,设计和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塑造出鲜明的业务特色。

2、确立不同品牌的市场定位

为了进一步区分目标市场客户群,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品牌识别来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强化品牌的市场定位。

例如:在零售银行业务中,招商银行已经拥有了3000多万的零售客户,他们把这个庞大的客户群体划分为“一卡通”普卡客户、“一卡通”金卡客户和“金葵花理财”客户三大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详见表1)。

(四)中国商业银行加快推进和执行品牌战略的措施和手段

创建金融品牌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对于目前的竞争环境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品牌不是一个部分概念,而是一个整体概念。企业文化、运营、推广、服务、产品创新等方方面面都是为一个目的在努力。这就是为创建品牌“加分”,并最终建立并巩固品牌。

1、“客户为本”是商业银行推进和执行品牌战略的指导原则

创建金融品牌,要坚持以“客户为本”,用持续地、全面地创新来提升品牌的生命力,激发品牌活力。在品牌的建设过程中,银行应该尽可能地把自己放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开发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明确品牌定位,设计品牌形象,打造品牌内涵。另一方面,市场在变化、客户的需求也在变化,要使品牌常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不断改善和改进品牌,关键就在于银行要有持续的金融创新能力。每个成功的品牌总是会向消费者提供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的益处,并用这种方法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和追随者区分开来。

2、品牌战略模式的选择是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

如前所述,商业银行的品牌战略模式一般可分为综合品牌战略和产品品牌战略。

综合品牌战略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整合银行的整体优势和历史资源,用一个形象去替代所有形象,减少了推广成本。但综合品牌战略也有缺陷,比如容易忽视市场的差异性使银行风险集中,同时不利于银行多元化拓展,对于同质化程度很高的银行业来说综合品牌战略并不是很合适。因此一般只有综合实力很强,各方面都具有优势的商业银行才能够采用综合品牌战略。

产品品牌战略则是指根据各目标市场的不同利益分别使用不同品牌。对商业银行来说针对不同的业务就比较适宜采用多品牌策略。由于不同的品牌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社会消费能力,因此运用产品品牌战略能较好地定位不同利益的细分市场,强调各品牌的特点,吸引不同的消费者群体,从而占有较多的细分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品牌的经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使一个品牌失败对其它的品牌和银行整体不会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但在实施这个策略时各个品牌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它分割了企业的历史资源和整体优势,加大了推广成本,商业银行在实施产品品牌战略时要处理好几个品牌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更加注意做好不同品牌之间的定位,才能形成差异化的优势。

3、品牌价值、品牌识别和品牌关系是推进和执行品牌战略的切入点

从实践中看,创建金融品牌不妨从品牌价值、品牌识别和品牌关系三个方面入手。

(1)提升品牌价值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创建金融品牌要有卓越的品质作保证。在品牌创建过程中,要结合商业银行的特点,从运行质量、服务质量和金融产品的投资质量三个方面开展品牌质量建设。

首先,把商业银行的运行质量和运营安全作为创建品牌的先决条件。

其次,把服务质量作为品牌的灵魂和精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中心,始终把客户的需求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敏锐把握市场变化,及时捕捉客户消费心理,积极营造服务文化,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供差异化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最后,将金融产品的投资质量作为品牌质量建设的落脚点,帮助客户实现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

(2)完善品牌识别

一个具有鲜明性格和较高价值的金融品牌,还需要通过完善品牌识别,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商业银行品牌不仅仅是一个视觉识别的体现,而且还有服务,以及客户对品牌的使用经验等。当然, 从国内外较为成为的商业银行品牌来看,完善品牌识别的关键在于建立统一、规范、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识别系统,同时又必须注重品牌之间的统一性、连贯性和继承性。

以招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品牌“点金理财”为例,“点金理财,智慧创造价值”,从品牌名称、标识到品牌内涵的诠释都秉承了招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因您而变”的服务理念,而在品牌形象标识的设计上又与原有个人金融业务的几大品牌同出一源、一脉相承,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3)维护品牌关系

企业的品牌得到客户的认同后,就需要良好的品牌关系来维护忠诚客户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维护品牌关系是非常难的,因为商业银行的服务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客户对于品牌的忠诚度较低。这更需要商业银行通过大众媒体、户外广告、互联网、公关路演、客户中心和银行内部宣传渠道(账单、用户手册等),迅速传递各种品牌信息,加深目标客户对品牌的认知,提高客户品牌忠诚度。

比如大通银行就十分注重品牌与客户关系的建立,从对一线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开始,向传递品牌的价值和内涵。而且,还利用客户数据库,把数据库进行分类,随时掌握客户什么信息和需求,帮助品牌提高服务质量等。

4、坚持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的有效统一与整体联动是推进和执行品牌战略的重要保障

品牌建设是针对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的持续不懈的努力,应该成为商业银行内部从上到下都关注和参与的问题。由于商业银行服务的特殊性,对员工进行品牌核心价值观的内部营销和有效培训,在金融品牌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每个员工都能准确地理解品牌所要传递给消费者的服务承诺和价值信息,才能将品牌的价值理念转变为统一的行动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曾朝晖.《品牌制胜》[M],重庆出版社,2002

2.保罗蒂发尼.《如何制定企业经营计划》[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3.曾康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菲力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0 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邓肯,莫里亚蒂.《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营销创造终极价值》[M],华夏出版社 1999

6.季先如,《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2.12

7.叶伟清,《推行品牌营销 促进业务发展》[M],中国城市金融,2001.3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分类 风险管理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获得利润的同时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管理方法,从而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并获得经营利润。

商业银行以经营货币借贷的业务的独特性以及其风险管理主体、所处风险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十分复杂多变,只有将风险的类别识别清楚,才能对症下药。

风险分类有很多不同的划分方式。传统教科书上,将银行风险分类将银行风险划分为资产业务风险、负债业务风险、表外业务风险和外汇业务风险。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只是将传统意义上的银行风险进行了划分,而忽视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或人为操作等方面的原因而给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根据《新巴塞尔协议》(2001)商业银行风险可以分成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三大类,但是,《新巴塞尔协议》(2001)这种分类方式考虑的是全球商业银行的共同风险,确立了全球统一的银行风险管理标准,随着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考虑到中资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也为了更好的找出优化中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案。本文结合《新巴塞尔协议》(2001)对中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类,认为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转移风险、声誉风险等八种。

二、中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2001)对中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类,本人认为主要有八种,作者认为: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市场风险是,因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法律风险是,因为银行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国家风险是,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有关的风险。转移风险是,一种事前控制贷款风险的有效手段。指银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将可能发生的贷款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银行或个人承担,以保证自身信贷资产的安全,而被转移的银行则承担了额外的风险。声誉风险是,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以上八中风险,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倘若,银行对风险没有足够的预测、处理能力,很可能因为处理不当而诱发别的风险,例如,从定义上看,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似乎是独立的,但是由于内部程序的不完善,也将导致各种利率、汇率等变量的未预料,从而引发市场风险;也可能因为法律风险而引发声誉风险等。这仅仅是风险的初级分类,风险是动态的,只有深入分析各类风险,才能系统化的构建一个风险管理系统去综合管理。

在中资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正确分类后,要有管理这些风险的话,就必须找出造成这些风险的真正原因,为如何构建一个适合中资商业银行的系统打好基础。商业银行的风险是由其内外众多因素引起的,风险的成因复杂,如果我们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去进行观察分析,可以发现,诱发商业银行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三类: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商业银行的主体因素是来自商业银行本身的因素。包括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个体内部的企业文化、产品设计、管理体制、经营战略、管理效率和人员素质等等。例如,由于商业银行以经营货币为主要业务,具有资产负债不对称、高负债经营的特征,决定了其资产的流动性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出现清偿力不足的风险,一方面会使银行产生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不信任,从而影响银行的信誉和经营安全,给商业银行的带来风险。

商业银行的客体因素指直接与银行有资金往来的企业、公众等各类客户。从负债方面看,商业银行的经营建立在各个存款人不会同时提款,而且存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假设基础上,这种假设是否成立,并不取决于银行本身,而是取决于公众对银行的态度,而公众的态度是银行无法控制的,所以公众的行为可能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从资产方面看,银行的多数资产是贷款,而贷款一般难以交易,不具备客观决定的市场价值,所以变现力差。当一笔贷款成为逾期贷款之后,就很难以确定这笔贷款未来的现金流量准确的现值,将无法正确衡量,从而会给带来风险。

环境因素又可以分为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商业银行的宏观环境影响,主要指宏观经济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经济结构、周期以及国家制度因素等。再加上由于中国实行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结构不够完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宏观调控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货币供应量、投资水平与投资结构,以及外汇流动等,这些因素自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与资金安全性。商业银行的行业环境影响,是指由于银行业的行业特殊性产生的影响,资金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生命周期、价格以及市场资源等变量区别于其他产品难以估计,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利率和汇率等市场变量变动并非行业本身能控制。商业银行行业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使得银行业外部的竞争激烈,银行盈利困难,而银行的日益增多使得银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增大了银行业盈利的巨大不确定性。

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例及特点

篇10

【关键词】银行 利率 风险对冲 创新

一、引言

利率的含义就是利息率,它是指在一定时间之中利息数量以及本金两者的利率,一般情况下都是用半分比的方式肀硐帧H绻这一时间是以年为单位,利率也可以叫做年利率。一般利率的计算方法如下:利息量÷本金÷时间*100.00%。利率是企业展开接待所产生的其他费用,这一费用和我国金融部门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利率是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主要的宏观表现,从利率的实质开看,它可以对当前的价格以及日后的价格起到很大的影响。我国一直是极具典型意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虽然已经开始逐渐关注金融方面创新工作,但是较国外发达国家仍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对银行利率风险对冲进行创新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本文就对此展开相应的研究,希望能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相应的依据。

二、银行由于利率改变出现的变化

(一)高利差的盈利模式需更改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一直都遭遇了体质改革的制约,因此,以往银行在利息上有着很大的效益,但是非利息的经济效益较低。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范围展开研究可以发现,在这之中,业务手续费,非利息以及客户的佣金业务也在之中。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在不断地创新与变化,已经从传统的业务模式向新的模式改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资产管理业务以及理财业务的综述较少的情况。从这一点能够看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改革开始往新型模式转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政府对利率改革开始,商业银行的权利领域不断提升,能够自己对利率的数值进行设置,这让银行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情况让银行的贷款利率距离减少,虽然这对客户的贷款具有好处。但是,利率改变的情况很可能给很多银行的运营带来影响,让运营的风险加剧。所以针对利率市场化改变,产生存款利率提升、贷款利率减少的情况,导致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持续减少。

(二)增加资本压力

通过探究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引入方式能够了解到许多银行都是通过内部以及外部融资共同进行的方式。近年来我国内源融资的比重持续提高,由于商业银行大部分内源融资的资本都是通过利润转增的留存效益部分,能够体现留存效益与银行的收益相关系,盈利的水平能够看出银行内部融资的空间增加。从这一点能够体现银行资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来增加资金。首先,一定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并且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增加外部融资,另外商业银行需要持续提升内部业务的类型,让中间业务以及个人业务的数量提升。同时,在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继续变化传统的运营方式及流程,把营销理念不断优化,让银行个人业务的经济效益提高。

(三)定价能力需提升

根据当前商业银行定价运用的几个主要制度来看,能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根据中央银行的利率标准作为基础,第二,根据银行与企业两者的存款利率与贷款理论,第三,根据银行内源资金流动所出现的经济效益。我国自从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在定价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有: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不同利率同时操作的情况,另外因为理论的影响,造成商业银行对理论定价的了解不充分,进而体现出商业银行内部定价能力需要改善的情况。

(四)风险管理水平需提升

利率市场变化之后,我国银行需要承受的风险持续提升,这就需要相应的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因为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改革,我国以往风险较低的企业开始把方向从风险较低的项目转到风险较高的项目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利率的提升情况造成商业银行资本的质量持续减少,让信贷的风险持续提升。除了这一点之外,利率市场化的情况让银行内部可能存在道德风险,目前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分为决策层、管理层以及运营层。巨额曾层的道德风险是对于下属员工的管理以及控制不足;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表现在符合上级、造成战略目标的规划没有结合持续发展;运营曾的道册风险体现在由于自己的利益而传递错误的信息。

三、利率风险的识别和计量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和我国银监会制定的利率风险管理指导,利率风险能够分为:重新定价、收益率曲线、基差以及期权这四种风险。利率风险的识别以及计算方式大都是用重定价缺口、久期、情景模拟、在险收益等方式。在这些方式之中,往往具有利率平行移动也就是每个利率改变程度一样的设想。比如重定价缺口分析实际上就是设想每个产品关系利率的改变情况一样;在情境模拟分析当中,巴塞尔委员会等监督与管理部门提供的标准理论冲击的情境设想为每个利率平行提升或者下降200个点,在行业中通常运用的利率变化情境也都设想为利率平行改变。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分析的判断以及计算当中,利率平行变化的设想具有诸多的不足。目前我国的利率制度中包括了市场化以及管理这两种,每个利率产生平行变化的情况较少。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存款有很多都是活期的,但是由于活期存款利率的变化程度往往和其他利率相比较少。因此,在我国利率环境之下,充分结合每个利率两者的关系针对正确了解及计算利率的风险有着很大的作用。

(一)原始重定价缺口

将银行账户全部资产、负债以及表外业务按照重新定价的时间(就是后一个重定价时间按照日期分开)成为不一样的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之中,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减掉利率敏感性负债,能够得出在这一时间中的重新定价(区间)缺口。自从第二天到某一实践中的各个缺口作为累计值,就能够得出累积缺口。

(二)调整重定价缺口

运用原始重定价缺口来计算利率改变对NII的影响,建设在不同利率平行移动的设想之上,没有重视每个利率改变情况两者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在现实的利率改变中是广泛存在的。在我国这十几年的升息以及降息的历程中,每年定期存款利率以及每年贷款的利率改变大都是同时的,但是货期存款利率的改变情况以及数量和每年存款利率相比要低,较为稳定。

使用理论标准系数(β系数)来了解不同利率改变两者的关联,并且使用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当做标准,对每个利率的改变以及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改变展开一元回归,把前者当成因变量,后者当成自变量。运用一元一次方程:y=α+β*x。基准关系系数β表带别的利率,也就是标准利率(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改变情况。假如活期存款理论的标准系数是0.2,那么在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提高100BPS时,活期存款利率提高20BPS。在原始重定价缺口的标准上,将每个时间中的每个利率标准的敏感性资产以及负债的数额*这个标准的系数,就能够得出在这一时间调节后的资产与负债情况,就是调整后资产(负债)规模=原始资产(负债)规模×β。

然后在每个时间段之中,讲调节后的理论敏感性资产减少调节后的理论敏感性负债,得出这一实践中的调节后的重新定价(区间)缺口。自从第二天或者某一时间段中的每个缺口的积累数,就是累积的缺口。因为货期存款的标准为0.2,在进行调节之后的规模很大程度的减少,导致重定价的负债缺口也有很大程度的减少。因为其他时间区间缺口大都是正数,所以累积的缺口也是正数。因为一年之中重新调节的定价缺口为正,所以在理论根据β系数上升时,日后一年的NII也得到提高,如下表:

因此,原始重定价缺口是建设在每个利率平行变化的假设中的,没有重视每个利率的改变程度以及调节数量的区别,经过调节重定价缺口来对每个利率变化程度以及改变数量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更科学的帮助银行了解实际利率的状况来应对风险。

四、利率风险对冲的策略及评估

(一)对冲策略

银行理论风险有着“资本敏感”的特点,就是在思考不同利率改变的区别情况下,资产的重定价和负债的重定价相比要更快,资本的平均久期和负债的平均久期相比要少。按照风险偏好以及风险管理的目的,银行使用“收固定/付浮动”的利率掉期,减少资产的重定价率,提升负债的次数,进而让资产与负债的利率得到平衡,提升其匹配效果。

对冲规模需要按照利率风险的情况、偏好、限定额度以及管理的目的来决定。比如A银行决定的风险管理目的是“情境下日后一年中NII的变化率不高于5.5%”,目前的情况是在情境之中日后一年NII的变化率有6.5%,每次对冲100亿元之后,NII的变化率会改变0.2个百分点,如果知识运用对冲的方式来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那它的规模大概要有5000亿元。如下表:

(二)效果评估

例如银行做“收固定/付浮动”的利率掉期,浮动端基准利率是一年贷款基准利率,每个季度重新定价,服务的时间为五年,名义本金一共为500亿元。从上表我们能够发现,在对冲之后,首先主要利率情境(情境9)在日后一年NII变化率从6.5%下降到5.5%,风险减少。另外,ENRR从5.1提高到6.0,所以整体的对冲效果是良好的。

五、结与建议

利率风险是银行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使用合理的风险对冲是避免利率风险的合理方式。经过分析,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我国银行提供相应的依据。首先,对于我国利率环境的特点,加入利率基准关系系数(β系数),调节重订价缺口分析方式以及情境模拟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发现与防范银行需要面对的实际利率风险。其次,银行能够从整体资产负债表开始,根据风险偏好、限定的额度以及管理目标来决定利率风险对冲策略,可以运用主要利率情境来模拟日后一年之中的年NII变化率与超额收益风险比率双维度标准体系评估风险对冲效果。最后,利率风险对冲是基于利率风险识别、判断、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之中的系统工作,我国各大银行应该提前做好准备,积极对其进行防范来面对利率市场化的监督管理需要以及内部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牛雨菡.国债期货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4.

[2]罗宏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吗――基于中国上市银行数据的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12:13-24.

[3]李宏,张健.活期存款与贷款承诺之间风险对冲机制分析――基于中美银行业的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15,11:37-46.

[4]夏和平,周茂彬,王小明.存贷款业务中的隐含期权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7,09:13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