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中间业务,发展创新,4P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根据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定义为: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并进一步细分为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和其他类共九大类。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表1 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规模
不断扩大
增长明显
效益
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大提高
不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偏低
品种
已达2万多种
260多个品种
客户服务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金融创新
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存贷款利差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减少,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商业银行经营总收入的比重却逐年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此时,拥有高收益、低风险以及低成本等特点的中间业务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方向,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特别是随着2006年底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限制放开,我国银行业对世界全面开放,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外商业银行凭借着自己科技化程度高,软件硬件设施先进,网络技术发达等优势,通过中间业务强势进入中国市场,并且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至少在中间业务这一领域领先国内不少商业银行。因此,国内银行应该改变策略,继续进行推进资产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从而转变经营收入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传统业务上面,即资产和负债业务,而缺少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和发展,从而导致了资产负债业务一统天下的局面。但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相继出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中间业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总体水平不高,无论从规模还是范围来看都不算广泛,虽然近些年来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仍旧处于低效益阶段,未能成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支柱,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依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德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超过了60%,花旗银行等20家大银行甚至超过了7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不足三成,甚至有些商业银行都不足10%。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集中度依旧很高,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占全部商业银行的八成以上,远远超过其他上市银行的业务量,如果统计前十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则达到了惊人的96.6%。由此可见,国内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中间业务这个领域。但近年来,中小型商业银行飞速发展,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国有银行增速。2011年上半年,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速达到64.34%,其中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甚至达到了90.05%和88.60%。同期,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增速仅为42.98%。从各行中间业务的具体收入来源来看,业务收入(23%)占比最高,其次是支付结算收入和银行卡收入,这三项业务合计共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57%。这表明了现在我国中间业务虽然品种繁多,但是依旧较为依赖存贷利差模式,传统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很大。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现状。商业银行并不是国家机构,并没有绝对的义务免费去帮助客户处理金融问题。但是,由于受到长期传统观念的束缚,银行客户普遍有一种银行就该为自己无偿服务的观念,没有在享受中间业务服务的同时去考虑收费的问题,少量的费用都会使客户产生不满的情绪。因此,银行为了防止客户的流失,并没有从根本上去改变这种无偿服务的观念。况且,现在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十分混乱,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样使在中间业务收费上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混乱性,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这样一个混乱的中间业务收费现状,是由银行自身、客户观念以及国家监管三方共同造成的一种情况。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营地位不够重视。这些年来,虽然我国各个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开始重视起来,但是在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上仍旧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渲染,国内多数银行依旧把资产负债业务作为发展的最重要业务,银行业的竞争也仅仅局限于存贷款业务的竞争,对中间业务未来的前景以及其无可替代作用的认识不够充分,仅仅把中间业务看作是增强竞争能力的派生工具,是一个辅助业务的角色,没有把中间业务当作一个银行的固定利润增长点。而国外商业银行,长期生存于市场环境,已经适应了市场竞争机制的洗礼,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保证利润最大化的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从最初目标的设定,组织框架的研究,产品业务的创新,目标市场的选择到经营战略的部署,都是建立在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从而成功地在竞争中获取先机,做到一切为了客户,一切为了市场,一切为了利润。
(2)经营品种单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渐渐地突破了业务单一的局面,开发了越来越多近数百种的中间业务品种,但是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显不足;另一方面,中间业务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业务、业务及银行卡业务方面,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依赖众多网点和柜面员工的手动操作。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附加值不高且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相应的辨识度,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很容易就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保险市场、信托市场和资本市场等方面依旧是相当稀缺,尤其是个人业务领域更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而国外商业银行不仅客户范围广,种类也是相当丰富,而且科技含量很高,电子化普及,金融产品的创新更是与日俱增,灵活组合,中间业务的品种有两万种之多,给客户以全方位的灵活选择,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那些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以及一些不占用资本却收益不菲的投资银行业务,利用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利用套利等手段保证收益处于领先地位
(3)技术服务手段相对落后。金融电子化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其重要的技术依托,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电子共同构成了金融电子化的主体框架。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化程度高,服务手段全面电子化,软硬件设施及其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电子化程度较低,软件硬件设施不完备,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柜面压力较大,各家商业银行支付系统并不联通,开发的硬软件互不兼容。尽管建立了网上银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但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其覆盖面仍然十分有限。国内计算机应用系统还没有考虑客户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功能,不能实现理想的客户分析和差异化服务,从而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以上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4)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产品技术全面、擅长市场经营,拥有丰富的金融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分析金融投资工具。国外商业银行在运作中间业务的时候,有着一套完善的人才开发使用战略,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通过证券、金融衍生品、信托等市场上的丰富经验为个人和公司提供科学高效的理财资产服务,获得了大量的收益。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复合型人才储备极其缺乏,缺少一个系统性、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拥有属于自己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面对着国外商业银行的竞争,还面临着人才外流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1)鼓励金融创新,加强产品开发。创新是中间业务的核心,中间业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满足客户的不同的需求。国内商业银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发展,就必须改善陈旧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传统业务的范围和方式,拓展中间业务市场,充分挖掘市场的潜在商机和分析客户心理及市场的发展趋势。例如,金融衍生产品方面,金融衍生产品固然有其高风险高投机的特点,但是也同时有规避风险的一面,如果因为金融衍生产品的高风险就弃之不顾或者放缓发展的脚步,那么与国外商业银行的差距会被进一步拉大。
(2)提高电子化水平。科技手段是中间业务发展根本所在,是中间业务竞争实力的核心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必将更加广泛地运用电子技术来开展业务,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的模式必将打破,新的营业方式、新的产品推出、新的管理模式,都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快中间业务的电子化建设,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以科技网络为依托,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
(3)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国内商业银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十分有限,相互之间消息封闭,即使有的商业银行设立了中间业务部,其职权也是非常的狭小,不同的部门,有其不同的经营重点,平时的考核体系会有差异,文化氛围也会因部门而异,在开展某些涉及面广的中间业务的时候,难以发挥其最大效率,反而有时会产生阻碍。中间业务的拓展涉及较为广泛,有时关乎到银行的很多部门及很多业务,所以商业银行应该以效益为根本出发点,整合中间业务,制定统一的管理效益评价体系,打破以存贷为中心、以产品设置职能的旧框架,有效衔接各个部门的职能,使其在发展中间业务的时候可以发挥最大效用,减少非理。
(4)优化人才结构。无论是哪个行业都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持,才能健康地发展,何况我国银行业这个特殊的行业,更加需要掌握先进科学技术、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来建设。商业银行需要抓紧培养新型的金融人才,壮大中间业务队伍,造就一大批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自己的中间业务服务。一是从现实出发,通过建立中间业务人才培养中心和人才储备库,采取多种渠道对员工进行中间业务的培训。二是可以联系部分重点财经院校并且委托其设立针对中间业务的相关课程或者专业,从而获得稳定的人才来源,为未来的中间业务发展做铺垫。三是面向全世界引进拥有较高专业技术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直接充实到中间业务的发展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梦觉,曾小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03):31-34.
[2] 杨淑娟,刘明显.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J].经济导刊,2011(10):38-39.
篇3
关键词:低碳;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前言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各类气候灾难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成为造成全球气温升高的元凶,节能减排成为全球人类迫切解决的问题。继2005年《京都协定书》为世界提供了节能减排机制后,哥本哈根大会再一次把发展低碳经济,联合遏制全球变暖摆在了人们生存面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相比国外而言,在时间上起步晚,在发展规模上相比而言比较低,在银行业参与方面,深度水平弱。中国碳金融市场虽然具有丰富的碳能源替代资源和减排市场,但中国碳金融市场也发展却先对滞后。据测算,2013年发达国家完成60亿顿的减排项目其中就有约40亿吨来自购买中国的减排指标,而中国每年至少约1.5亿吨的二氧化碳核定减排量则能够创造低碳交易最高可达23亿美元,但是,中国银行业涉及碳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减排贷款方面,仅有少数银行拓展了CDM咨询中介及相关服务、碳金融理财产品经营。当前,虽然中国银行业在碳金融业务市场有所发展,但是核心技术层面并未触及,中国银行碳金融产品政策、产品研发和销售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如果中国银行不能果断在低碳背景下就碳交易、碳证券等金融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那么中国银行碳金融业务就会和世界碳金融市场脱轨越来越严重,就会丧失在碳金融市场的发言权和定价权。
三、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战略分析
1.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优势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资本实力不断壮大,在管理上也更加科学化、专业化,部分商业银行已经走出国门在境外上市,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中国商业银行有着完善的机构布局和稳定的客户源,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商业银行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机构布局,积累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户源;中国商业银行与本区域政治、经济有着密切关系,有利于掌握充足的市场信息和吸收可靠的政策保障;在经历市场经济改革风险过程中,中国商业银行积累了宝贵的风险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
2.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劣势
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劣势在于社会责任感相对不足,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而碳金融发展盈利过程相对较长,这与商业银行发展的营利性追逐理念相背离;中国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认知缺乏,在对碳金融政策、市场、产品等方面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愿意扛着风险进入;中国商业银行缺乏碳金融专业研发、管理与销售人才,在我国碳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国际市场竞争,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人才储备时间短,人才结构相对单一,这使得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缺乏人才支撑。
3.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机遇
碳金融业务发展在国际上依然形成共识,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也日渐频繁,这些为我国商业银行了解世界碳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通过交流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发能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也对碳金融发展提供了支持,契合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国内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在履行节能减排义务的同时,碳金融业务开发也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挑战
一是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缺乏必备的碳金融交易制度,也没有完善的碳金融交易场所和平台,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在降低温室气体方面效率低下,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碳金融领域没有话语权;二是碳金融业务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不仅要承受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还要承受然金融国际政策和国家政策影响,因为国际碳金融协议具有阶段性,在协议完成阶段后国际政策和国家政策也会相应出现变动,这给国际碳金融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三是国际碳金融业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起步晚,不具有市场优势,在业务竞争方面缺乏竞争力。
四、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对策
1.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要善于运用外部机遇
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劣势处境决定了其必须进行高效的外部机遇应用,这就要求中国商业银行需要与经济、政治各界多交流、多协商,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商业银行技术整合和产品研发能力。
2.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要善于战略转变
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在发展战略选择上要具有灵活性。当前阶段我国应选择借鉴为主的道路,通过学习和交流,多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并做好引进工作,等发展时机逐步成熟,经验积累增多后,然后再选择创新发展道路,通过利用国内资源和政策优势,创造符合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市场平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发展渠道。
3.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内要抓人才,外要抓政策
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关键在于人才,通过储备碳金融人才来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的是一条可持续性较强的发展道路。因此,商业银行要专门组建碳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机构,多鼓励人才对外交流,吸纳国际市场最新的碳金融发展信息,为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碳金融业务发展离不开外部的政策环境。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碳金融发展符合当前发展需要,中国商业银行要善于把握政策导向,提前针对政策组建碳金融发展团队,以便加强碳金融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参考文献:
[1]陈游.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J].财经科学,2009,11.
篇4
摘要: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主要途径。文章从整体出发,通过联系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历史并且结合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背景和基本趋势以及结合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模式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出现的问题,并且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历史的纵向分析及将我国银行中间业务与外国商业中间业务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得出阻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种种的制约因素,并且得出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哪些因素是次要因素,集中力量解决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确定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为其业务的创新确立一个坚实的基础以及为其指明一个良性的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制约因素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实状况
中间业务在我国的起步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在这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其也远没有受到像发达国家对待的那般重视,而且国内商业银行才开始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对中间业务并没有现成的标准的制度去管理和约束,可以说是初级的管理,现在各家商业银行都对中间业务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受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某些制度和传统的经营理念的束缚和我国银行业以分业经营的方式发展的缓慢进度,贷款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支柱,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仍然缓慢而且扩展道路依然艰难。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
1.客户细分不合理,产品内容销售重叠
任何商品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那么企业则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和销售自己的产品。商业银行作为一种以金融服务为中心业务的特殊的企业当然也要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可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起步晚,发展速度慢,机构不合理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留下来的种种问题致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中间业务未能体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中间业务的创造能力不强,大多是仿造国外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再者我国实行分业管理的方式管理银行,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这就常常引起各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中间业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出现重叠和雷同的情况。
2.各产品收费项目整合不到位,零星收费产品项目种类过多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繁多并且没有一个对这些业务如何收取费用,收取多少费用的具体的标准,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各自的收费标准作出自己的规定,从而导致产品收费项目繁多而且重叠,从而难以使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理解和接受,这就中间业务在推广和普及的发展速度缓慢。
3.缺乏现代化的金融人才以及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金融制度不健全,对金融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我国的特殊国情导致我我国的金融市场上产生了人才的结构性不足,熟悉我国金融市场情况的高端金融人才奇缺,再者我国高校所教授的金融知识很多都是照搬西方课本的知识,缺乏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详细介绍致使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上不知所措,很难解决在商业银行中出现的问题。
三、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经营专业化,深层次的了解客户
将客户进行分类,集中经营管理银行中间业务的客户尤其是资金雄厚的大客户,为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客户客户奠定基础,以专业的职业态度和先进的银行管理方式管理自己的客户,而且组建专业化经营团队接近客户,向客户介绍本行中间业务的核心优势产品;通过将产品,客户分类,精细化产品管理和客户管理。
2、提高银行员工水平,大力培养金融人才
银行内部应加强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推广激励机制,对于有进步和努力地员工银行应给与奖励和宣传。
健全银行内部的培养机制,完善内部的制度,做到内部信息畅通,使内部员工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银行的政策和指示,提高他们的办事效率。
在银行内部建立一种高效,和谐工作的氛围,还有就是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员工如果能以企为家,工作效率肯定高,多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下功夫。
改善用人机制,做到不任人为亲,做到任人为才,优化人才选拨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的青睐,从源头上抓起来控制人才的质量。对于银行内部的人才,银行应该全力培养,不断提高这些人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从而推进银行不断向前发展。
3.提高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精细化管理程度
通过对银行的中间业务的产品分类,寻找这些产品的潜在客户并细化他们的潜在需求,仔细的管理这些产品以及将合适的产品与潜在的客户相对应,并且开始试行按这些潜在的目标客户的需求建立收入目标、分析预测这些客户的未来收入同时向这些客户推销合适的产品,强调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来提高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覆盖率和在各个市场的渗透性。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使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根据不同的客户销售差异化产品并且提供相应的服务,避免功能雷同产品的重复销售,使各种档次的客户均能获得满足需求的产品、公平的服务和价格,使这些客户的差别化需求得到满足。(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有胜,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收费偏低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1(4):20-26。
[2]王红.网络银行服务的定价策略[J].网络经济,2007,(5),79-85.
[3]马蔚华.网络银行再造招行[J].电子商务世界,2008,(5),39-43.
[4]李进.网银今年将实现互联互通[N].海峡都市报,2010-01-08(8).
[5]吕照斌,对商业银行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2(5):38-40。
[6]张云峰,制约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建议[J].金融参考2008,(4):88-89
[7]刘文华,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1(19):59。
[8]张翠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金融2008(14):42-44。
[10]刘蕊.利用金融创新加快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进程[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118-120.
[11]习蓉.我国网银发展问题分析及措施[J].魅力中国,2010,(23),12-23.
篇5
关键字:商业银行 ;个人金融业务;对策
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开放迫切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个人金融业务。外资银行抢占中国个人零售业务迫在眉睫,国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在发展策略、科技应用、产品创新、营销管理、市场分析、人才培训等方面比我国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要加快创新个人金融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开发收益性强,能满足市场消费主体需求的金融服务项目,否则很有可能失去市场份额。因此,找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办个人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为在实际工作中应对竞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
(一)个人金融业务类型日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收入大幅增加,银行的存款利率多次下降,保险市场和消费信贷市场的形成并取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居民对于个人金融业务的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他们不满足于仅将资金存放在银行,而是希望银行能为其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实现资金增值。鉴于此,我国拥有十分巨大的个人金融业务市场需求,于是国家大力支持金融市场、保险市场等快速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经营模式也显现混业经营的雏形。我国的商业银行为居民提供的理财服务也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储蓄业务,还涉及到消费信贷,外汇买卖,银保、银期、银证、银基一体化等业务。短短几年间,个人理财、个人支票、信息咨询、投资顾问等新业务也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新业务的产生,是商业银行服务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也是商业银行自动化和电子水平提高的结果。
(二)个人金融业务开发潜力巨大
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使得居民的货币收入越来越多,居民个人财富不断积累,而货币贬值速度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面向个人和家庭的金融服务呈现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促使商业银行个人金融各类业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居民对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需求量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通过银行更多的个人金融产品服务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这为银行不断进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优化银行信贷资产结构提供了内需动力,也为商业银行根据经济发展要求适时拓展个人金融业务,丰富金融产品类型,增强银行盈利能力提供了支持。商业银行传统个人存贷款业务发展的空间渐趋狭窄,单纯依靠存贷款业务很难获取较高的利润回报率。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内外同业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目前应先从传统的个人金融中间业务开始,积极为客户提供、咨询、结算、清算、汇兑、担保、私人理财等业务,并通过对现有的中间业务品种进行梳理、丰富和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产品缺乏创新
产品创新能力差。业务创新水平低且重复,一味求新却不适合客户需求,提供交易和保值的产品虽多,但缺少能够增值的产品,不能为个人金融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个人金融产品种类贫乏,缺少创新产品,如,国外银行为他国居民提供的旅行支票,就是为了方便外出旅行者,使其不必携带大量现金的金融工具,但这项个人金融业务,在国内个人金融市场上还处于一片空白。另外,受到现有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所限制,国内银行业现有的理财概念还比较狭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其次,针对中高收入者应提供更加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因为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客户就是这类中高端收入阶层人群。具体应包括现金管理、投资计划、保险计划、退休计划、税务计划等在内的全方位的个人金融服务。但部分银行仅仅是提出这样的服务理念,而缺乏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作为支撑,上述全方位金融服务也就难以实现,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的个人金融产品有待进一步丰富。
(二)业务人员素质尚需提高
个人金融业务是新兴的金融业务,其金融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网络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金融知识基础,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丰富的金融服务经验,现代的金融管理理念。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个人业务专业人才的不足与拓展业务的迫切性之间形成了十分突出的矛盾。因此业务的开拓与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银行没有系统地培养个人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专业的理论体系、经营理念和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机制,缺乏一个能支持这一业务发展的专家集团和一支能拼善战的营销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有些银行从事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寥寥无几,既懂政策法规又掌握金融、外汇、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只有拥有高素质员工的银行才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以服务水平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客户经理远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提并论。外资银行客户经理是一群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服务队伍,其服务水平和质量都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学习。
(三)技术手段落后,网络体系不健全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还比较低,电脑信息网络的应用我国金融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由于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性得不到很好保障,不断涌现出恶性的网络金融事故使得我国银行和居民对于较为先进的网络金融服务存在忧虑和抵触心理。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电子化服务还很不完善,电脑网络的联网程度偏低,一些先进的ATM、POS机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电话银行没有得以普遍使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刚刚起步。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和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许多商业银行尚未建成强大的网络安全体系,因此开展网络银行还存在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安全问题。其次,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据统计表明,目前我国个人金融业务中90%以上仍由柜台人工办理,在银行经常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许多简单的完全可由机器处理或客户自助的方式解决的存取款业务,往往大家都会选择到柜台办理。一方面造成银行业务处理速度慢,办事效率低;另一方面增加了柜台压力和劳动成本,耽搁办理其它业务。此外,我国的银行卡技术应用水平在整体上也较落后,在处理全国联网交易时,各商业银行自己所发行的银行卡会出现不稳定、出错率高、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我国商业银行无法完全把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在进行信息分析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挖掘系统,对于客户的需求掌握不全面,也就无法进行深入的客户的细分和差别式的服务,尤其是针对重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和产品开发不能得以实质性地展开。能提供还是较低水平的,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个人金融业务并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国外商业银行全方位的、高层次的金融服务相比,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应加强技术支持,健全网络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金融产品开发创新,促进消费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业务,需要与时俱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银行提高产品和服务,改进品种适应市场竞争。如,以银行卡为载体,使已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和功能完美融合,简化使用银行卡程序,便于客户管理,实现一卡多用。借助多功能银行卡来推动个人消费、外汇、基金、证券、债券、保险、消费信贷等各种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国外商业银行普遍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我国金融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相比依然不相适应。商业银行应该在优先完备和发展已有产品的前提下,不断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金融产品创新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专注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不可脱离市场凭直觉行事。第二,开发与仿制并行。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与无专利性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若要长期维持其产品和服务的优势,必须具备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第三,有所为、有所不为。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多种多样,单个银行不可能包揽一切,更不可能样样领先。商业银行要突出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这就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开发理财产品。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不断更新换代,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市场先机。
(二)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业务人员专业素质
随着个人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对银行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杰出的决策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是确保个人金融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尽早培养或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业务技术精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壮大个人业务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索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从现有的人员选择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学习和创新精神的人员分配到个人金融业务位置上,结合“送出去,请进来”方式,对他们进行个人业务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为个人业务的开拓奠定基础。由于个人金融业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培养方复合型人才尤其重要。制备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抓住个人金融业务高端市场的关键。除培养复合型人才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培育一批专业型的个人金融人才。针对某一领域或某项业务非常专业的人才,比如熟悉证券的证券分析师和理财师,熟悉房地产的评估人员等等。
(三)运用高新技术加快网络化进程
由于个人金融业务多,金额小,业务量大,成本高的人工处理的特点,银行网络电子化水平决定了未来的市场份额多少。科技在保证产品正常运行、改进产品功能、提升产品层次、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支撑水平,迅速提高个人金融业务综合竞争能力。一是要加快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大集中,实现柜面业务账务核算的集中处理、客户信息和账务数据共享、各类业务要素参数化、后台监管集中化。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使全国范围内的通存通兑、自动转存、约期转存、实时汇兑等业务更便捷、更通畅、更稳定。二是以建立网上银行为目标,完善个人客户服务体系。要以电子货币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建立以产品的多元化,渠道整合化,智能服务化为主要特点的电子服务系统,加大自助化服务设备的投入,将现有的网点服务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虚拟服务有机结合。三是扩大科技在业务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范围。要依靠互联网、数据库等技术,构建纵向网络贯通、横向信息共享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实现个人业务管理工作流程信息化和辅助决策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李修平.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5):58.
[2]满玉华,董雪梅,马兴梅.个人金融业务-中国银行业的战略选择[J].现代商业,2010(20):6-7.
[3]刘翔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51-52.
[4]曾庆海.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0(20):14.
篇6
【关键词】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商业银行
在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长期以来一直以利息收入为主,但是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一体化的和金融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其经营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营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理论
银行业历史悠久,早在古巴比伦和中世纪的一些文明国家,银行业就已经存在,现代股份制银行的产生是以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成立为标志的。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独立的企业法人,是以经营货币资金和向社会提供相关服务的特殊企业,其经营原则是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了满足这三个经营原则要求,处理好这三个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相继发展了不同的经营管理理论,如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对于资产管理理论,其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银行在负债方面是被动的,而在资产管理方面是主动的,银行可以通过适当的资产结构安排,通过对银行的资产管理,来满足商业银行对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经营三原则的要求。
2.国内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的目前利润主要是存贷差,也就是贷款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是各种服务性收入,比如理财顾问等等业务收入,各种保险,基金,国债收入一般大部分还是贷款收入不过现在很多银行对于保险,基金收入也很重视。
2.1 国内商业银行业的收入结构
首先来分析中国银行业的收入构成:
如表所示2011年度中国银行业总净利润为26584亿元,其中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20%左右,可见中国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率差以及中间业务手续费等。非利息收入主要为银行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而取得的费用和佣金收入。近年来,由于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领域竞争激烈、利差收入增长有限、且波动较大,银行家们发现通过积极推广服务,可以开拓其它收入来源、增加利润表中净利润、带来收入多样化、降低利率变动对银行的冲击程度等益处,因而非利息收入呈上升趋势。
2.2 国内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收入结构
下面以中国建设银行的数据来说明银行利润的来源:
中国建设银行在2007年到2011年的的净利息收入分别为3046亿元,2515亿元,2119亿元,2249亿元以及1928亿元,分别占到同期总收益的76.70%,77.75%,79.30%,84.08%,87.84%。说明中国建设银行的存贷差利息收入占到了建设银行总收入的七成到八成,成为建设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所在。
中国建设银行2007年到2011年的手续费以及佣金收入只占了21.91%,20.44%,17.99%,14.37%,14.27%。可见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也在中国建设银行的收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2007年到2011年度的营业支出费用远远低于利息净收入,可见中国建设银行的净利润的主要来源即为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综上所述,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基本上均来自于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而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其他业务收入却占到很少一部分。可见我国银行业的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还是较为落后,但从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表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传统存贷利差市场可获得利润空间已经不大,更加注重通过中间业务提高手续费及佣金等非利息收入。
2.3 国外商业银行(摩根银行)的收入结构
选取美国摩根银行2009年到2011年的收入结构表进行分析:
美国摩根银行的收入表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50%左右,从而可以看出国外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并不是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而是其他业务,从而可以得出国外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都发展都很快。
与美国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以下特征:客户贷款及垫款的利息收入占利息收入比重的绝大部分,而规模较小的银行在这方面比例要高于国有大型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在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高,不过大型银行近几年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已经有明显提高,要远高于中小规模的股份制银行;与国外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的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的绝大部分,非利息收入则比重不大,这和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到将近一半的情况大相径庭。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社会大众越来越频繁的进入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各家商业银行开始积极拓展新的业务模式。而中间业务以其对资本无要求、服务型强、风险较低、利润客观等优势,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新兴力量。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形势,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促进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类行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济和金融挑战日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有一席之地,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方向上来。目前,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中间业务创新己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发展战略。作为国内商业银行重要的新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创新也越来越被国内银行业所重视,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资源和收入结构配置,还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企业融资中的80%来自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源源不断,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下转第63页)(上接第61页)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比重缩小,银行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冲击,转向中间业务经营,这是商业银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经营理念上的误区;第二,中间业务金融创新应用不足;第三,定价收费不科学,民众认同度不高;第四,对中间业务风险的认识与计量不够。
3.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路径(对策)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对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中间业务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摸索出适合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第一,更新经营理念,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意识
首先,商业银行要彻底摈弃“重表内、轻中间”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要从战略角度去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高度重视,实现表内,表外,中间三大业务支撑点。
第二,丰富中间业务品种,加强中间业务创新力度
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完善,技术先进,种类齐全。因此,充分借鉴国外中间业务品种发展的经验,可以尽快发展我国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同时根据财富增长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必进行业务创新。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应重点从传统业务功能、组合创新等方面入手。加快结算业务的功能创新。同时,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收入阶层,采取差别营销战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开发层次不同的产品,扩大中间业务的种类,促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同时,提高银行的经营利润和效益。例如利用银行掌握的信息、技术、银行高素质人才等优势,充当客户的财务顾问、投资顾问,为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吞并等提供融资服务等。
第三,加强中间业务的约束,防范经营风险
中间业务是一种高收益、低风险的业务,但随着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中间业务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潜在的风险相应加大。中间业务创新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坚持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的原则,将中间业务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
第四,善制度建设,规范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规范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银行要结合中间业务的特点、现状,建立一系列完整、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开发经营,逐步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管理机制,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中间业务快速发展,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中单一的依靠存贷差来获取收益的模式中转变出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竞争力,优化收入结构,深化业务创新。使中间业务,表内业务,表外业务成为真正意义上我国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
参考文献:
[1]贾志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张峻.商业银行新兴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陈天慧.当前中间业务创新的路径[J].现代金融,2012,2:18-19.
[4]唐菁菁,孙灵刚.中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机制研究[J].金融实务,2012,1:72-74.
[5]张民.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J].金融商务:96-97.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比评价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况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
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日趋完善,科技手段不断进步,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技术条件。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同时也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企业与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传统的金融产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与个人的需要,这些竞争压力都迫使商业银行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由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上升,银行服务成本支出增加等因素,商业银行边际利润率的下降,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商业银行必须进行金融创新。所以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来看,如图1所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体现为经济发展、机制完善、技术进步、竞争压力、客户需求的综合作用,其根本动因源于商业银行的利润追求。
图1 金融创新的动因的关系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
1994年金融改革以来,尤其是近几年的经济改革和制度创新,为了顺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我国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宏观经济发展的状况,积极主动应对,不断地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内部机构设置、金融产品和业务、金融活动、金融交易方式、营销理念和方式、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也不断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为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于金融衍生品创新引发的金融杠杆运用过度,进而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殃及实体经济。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敲响了警钟,让我国商业银行对自身的金融创新进行反思,高度重视金融创新的风险,促使我国商业银行不断降低不良资产率,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根据自身情况推进金融创新,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析和评价
(一)国外商业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比
表1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
时期 金融创新发展历程
50年代一60年代 欧洲美元、欧洲债券、银团贷款的金融创新在于逃避各国金融控制和资本管制
70年代 浮动利率票据、货币远期交易等金融创新在于防范汇率、利率风险
80年代后 票据、期权、互换等融资方式的创新
90年代 国际证券化融资、新型金融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迅速发展。
21世纪 金融制度、金融结构、金融工具的完善和创新以及金融工具数量和种类增长的协同作用,己经使金融向最大程度节约交易成本和高流动性的方向发展
从表1、表2的对比来看,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而我国的金融创新起步较晚。从表二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是从1994年开始的,我国最大的创新就是金融体制的创新,即由计划型金融体制转变为市场型金融体制,虽然这一转变过程尚未彻底完成,但是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已经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通过对比,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处于很低的阶段,我国在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金融制度的建设以及金融产品和业务、营销理念和方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表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
时期 金融创新发展历程
1977一1980年 恢复与扩展原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
1981一1987年 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形成管理与运作相分离的二级银行体系
1988一1993年 开拓金融市场、证券交易所、外汇市场,强化宏观调控
1994—2005年 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各种金融市场和监管体系,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丰富金融产品、加强与国外金融体系的交流,
2006年以来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正式生效,全面履行对WTO的承诺,与国际金融业在同一规则下竞争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
我国商业银行在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相比,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仍处于一个很低的阶段,主要呈现以下一些特点:(1)从表二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很多是由政府或金融当局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创新,商业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变化灵活经营,创新的活力和主动性不足。(2)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品牌效应不突出,融资产品独创性比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部分金融创新都是吸纳发达国家的,原创性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创新很少。在缺乏必要的专利保护或政策保护等保护制度的条件下,各商业银行大量的金融创新在内容上区别不明显,这种“模仿创新”还延伸到制度、管理等非业务领域。(3)我国商业银行的科技化程度比较低,技术服务手段比较落后,所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处于数量型的以争夺市场份额为主的初级阶段的创新,是层次低、质量较低、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效益不明显的外在形式的金融创新。(4)缺乏必要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当前,各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控制虽有一定的防范措施,但对于开发杠杆放大效应较高的金融产品还是缺乏经验的快速积累。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完善建议
随着我国有步骤地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来自国内经济市场化和国外金融机构竞争的双重压力,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基础就比较薄弱,商业银行的服务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确保金融创新的目的性、效益性、规范性,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经营理念,把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市场发展作为金融创新的依据和方向。(2)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遵从产品创新的演化规律,先通过合作积累经验,逐步发展到自主创新,从基础业务创新,逐步发展到组合业务创新甚至是全新金融产品的创新。(3)应该重视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推进金融创新的不断升级和可持续发展。(4)加强风险管理,建立一套符合现代金融运营的风险管理体系,做好风险的预防与管理,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内控系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到制度、环境、技术、机制等因素的束缚,创新仍显不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来提升银行的自身服务力,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跟上世界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借鉴和吸收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我国新型的金融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M].北京:1998:34-35,102-147.
[2]杨高林.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70-99,120-144.
[3]吴文杰,刘路.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J].经济师,2007(6):239-240.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发展创新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特点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人)身份接受委托为客户办理收付、咨询、、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的过程中,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不涉及自己的资产与负债运用,发生的业务一般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总额不受影响。
1、资金的非占用性或少量占用性。商业银行进行投资或贷款业务活动时,必须动用吸收的负债或自有资金,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是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金融服务,一般不动用自己的资金,不以银行信贷资金为经营资本,而是利用自身的银行信用、金融信息、服务网络、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依靠自身强大的资金优势作为后盾,以银行信誉这种无形资产为“资本”,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有些中间业务,如承诺类业务,商业银行要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商业银行在做出承诺后,虽然不要商业银行立即为客户垫付款项,但为了应付客户随时提款需要,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流动资产。另外,开展中间业务同样要耗费商业银行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相当于动用了银行资财,只是同资产业务相比,在量上要远远小于它们而已。
2、业务品种繁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也不断涌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得到迅猛发展,中间业务品种日益多样化。从中间业务产生的基础来看,有的中间业务体现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这类业务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而进行的货币支付、资金划拨,如结算类中间业务。有的与银行信息、信誉、技术和机构优势相联系,商业银行通过对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记录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形成系统的资料,为客户在业务经营管理的特定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如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有的直接体现了银行的信用职能,如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担保类中间业务。从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所处的地位来看,有业务,还有自营性业务和委托性业务。随着金融工具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将来还会出现更多、更新的中间业务品种,各式各样的中间业务品种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业务经营的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收益。中间业务是在商业银行办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拓展和延伸。由于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时已经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因此开办中间业务不需要再额外投入很多资源,只是在原有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资源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了这些的资源条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这样,商业银行经营总成本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收益也得以提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另外一个特点是风险较低。传统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多,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如果借款人不能到期归还银行贷款本金,银行的资金就面临巨大的风险,就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只以中间人身份出现,不动用或较少运用银行资金,并依托商业银行在资金、技术、机构、信誉、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各类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因此中间业务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来讲,风险相对较小。当然,表外业务也有各种风险,它可以使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转化成现实的资产、负债,但这种概率还是比较小的。传统的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直接动用自己资金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这些业务依赖利差获得收益,而中间业务却以手续费收入作为业务收入。当前,由于传统业务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中间业务得到各家银行的重视和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那些科技含量高的中间业务,其带来的手续费收入相当可观,已成为西方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现在的中间业务已从单一的办理收付,扩大为包括清算担保、融资、管理、咨询、衍生金融工具等广泛内容的业务。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也逐步上升,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25%以上,国外有些大银行甚至超过了50%。由于中间业务的收益可观,且风险相对较低,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措施
1、发展中间业务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供贷款之外的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就成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战略需要。首先,中间业务的发展有助于银行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抵抗能力。在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条件下,银行贷款的扩张不仅会受到资金来源的影响,还要受到其自身资本金数额的约束。中间业务对资金本的依赖较低,甚至不占用资本金。其次,银行存贷款的规模变化容易受经济周期以及政策调控的影响,由此导致利差收入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过度依赖利差收入,会导致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大。相对而言,中间业务收入的变化则相对平稳,其发展会有助于银行风险的分散,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收入的稳定。
2、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重点。一是理财业务。银行利用境内外多类型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票据市场、贵金属现货及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多样化金融投资工具,进行代客资金的投资、交易,获取投资管理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二是金融衍生业务。随着利率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衍生业务已成为中国银行业创新发展中的关键性领域。三是私人银行业务。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这几年是个人财富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果正被广大人民所享受。国内一大批富裕阶层,迫切需要个性化的服务。随着监管限制的放松,从未来看,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服务领域(如各种投资银行业务、基金管理业务等),以及与保险合作的业务(如银行保险等等)都应该是银行重点发展的领域。在结构上,国外也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按照产品线分为公司银行、个人银行部门,还是应该以客户为导向,因为产品最后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外或以业务部门和行领导组成中间业务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中间业务的规划,负责管理中间业务及新产品的开发,协调中间业务与公司业务部门、零售业务部门的关系,使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创新对策。随着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有了一个飞跃的进步,大量中间业务产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创新是中间业务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就是不断创新以满足客户的新需要。银行业在中间业务创新中,应把握好几下几点:一是要把握中间业务的新趋势和重点。把握中间业务的新趋势可以使银行也在创新时引领创新潮流,把握重点可以使建行快速建立领先优势。二是在创新中应注意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风险防范。中间业务属于低风险业务,但不等于无风险,甚至创新产品的风险很可能要高于传统产品的风险。既然产品创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那么,与之相配的制度、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能力等,也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摸索到成熟的过程。创新产品的风险点和传统产品风险点有许多不同,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信贷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创新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就会出现纰漏,甚至是严重的不足。一是加快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三是强化风险工具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宋蓓超: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3).
[2] 阎子刚、吴小节: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3).
[3] 韩继云:应重视外资企业中间业务和金融产品技术创新[J].金融会计,2007(5).
[4] 程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国际经验及启示[J].南方金融,2006(8).
篇9
关键词:碳金融;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项目的投资、融资、谈权交易等金融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投资和交易、对于低碳项目开发进行投融资以及其他与碳金融相关中介活动。目前我国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相继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所,这意味着中国已逐步重视碳金融这一领域。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体,其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大意义。中国尚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底端,需要一商业银行为平台,构建我国的碳金融体系。
一、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1.碳交易机制
《京都议定书》确定了三种碳交易机制,赋予碳排放权商品属性。三种机制如下:排放贸易机制(ET)、联合履行机制(JI)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DM)。
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开展在CDM下的项目开发。在国外,凡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而在国内,金融机构为多个参与方都提供碳金融服务,这其中包括中介与咨询、设计与开发碳金融产品和碳排放理财产品、CDM项目信托、碳基金以及结算服务等。
2.碳金融产品开发
中国在碳金融产品的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CDM项目中,中国通过该项目核准的数量居全球的首位,在碳基金运作、碳结构型产品的研发及碳信托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CDM项目开发方面,随着我国第一个CDM项目-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于2005年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注册成功后,我国的CDM项目蓬勃发展,截止2013年9月,国家发改委已批准CDM项目数有4939个,其中有3700个在EB获得批准,有1300项获得EB签发的CERs。中国成为CDM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占注册项目数的43.25%,中国通过该项目核准的数量居全球的首位。
在碳基金运作方面,中国碳基金的成立,为更多领域提供了资金渠道,而这些领域能够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轻气候变化等多重利益的项目。中国绿色碳基金由中国绿化基金发起成立,随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7月在北京成立;与此同时,多个支持低碳经济项目的城市发展基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也相继成立,如海富通中证内地低碳经济证券投资基金、银河达华低碳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
3.碳交易所及平台的建立
2008年8月5日,上海环境交易所宣告成立,成为国内首个环境能源交易平台,同天北京环境交易所也正式挂牌。同年9月25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揭牌仪式。以上三家为国内最大最主要的碳交易所。另外,全国各地的碳交易所也相继成立。于此同时,一些民间推动的碳交易峰会也分别于北京、上海等地举行。碳排放交易开始在中国活跃起来。
北京环境交易所在2009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CDM信息服务平台,使中国的CDM市场的卖家更方便找到买家,发挥着价格发现和降低交易成本作用;北京环境交易所还与法国环境交易所联合在中国设立碳交易平台,使中国的碳交易平台于国际接轨。中国第一个自愿碳减排交易标准“熊猫标准”于2009年由北京环境交易所开发并颁布,并在同年实现了国内第一单自愿碳减排业务----北京奥运会期间绿色出行产生的8026万吨碳减排指标被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购买。
4.碳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
相比于国外商业银行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中国目前还停留在贷款业务这个单一项目上。碳权质押贷款和相关理财产品是目前中国快速发展的业务,但在中介机构的开展当中,我国的进程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发展本土的中介机构是我国在推进碳金融业务进程中的关键。
由于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具有分散度较高的特点,中介机构参与的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而且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机制还不完善,碳金融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较低。因此我国在前期的碳减排项目的核算、评估及验证等工作,都只能邀请国外的专业机构来完成,为此要缴纳高昂的中介费,这势必压缩了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为取得更高的收益,中国必须培养并拥有自己在碳交易方面的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很多碳减排大户相继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碳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包装。如华电成立了华电龙源碳资产公司,中电成立了中电投碳资产公司。这些专业的中介公司或者碳资产专业公司的出现,使得中国的碳减排能够很好地执行和管理。目前,中国本土的专业碳资产公司和碳金融的咨询服务机构已经发展了40多家。
二、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开展
1.碳金融业务开展进程
相较于国外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方面显得相对落后。在国内,兴业银行是第一个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本土商业银行。2006年5月17日商业银行就前瞻性的在上海地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在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在国内首创推出能效融资项目,为中国节能环保型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并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之后,国内多家商业银行也相继加入到碳金融开发领域。2007年6月北京银行正式与IFC签订《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的风险分担合作协议》,同年,中国交通银行在全国商业银行中首先提出“绿色信贷”理念,将全部信贷客户和业务实行环保分类管理,开展CDM、合源管理等同能创新型低碳金融研究和实践。中国农业银行率先推出“碳金融”业务,助力小企业节能减排,并于2008年首先在业内推出了清洁发展机制顾问业务,帮助企业获得碳减排收益。浦发银行在2009年7月,率先尝试独家财务顾问方式发展碳金融,继中国农业银行推出国内首个碳(CDM)财务顾问业务后,又在碳金融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该行还在2010年低碳银行倡议书,在业内树立了较好的形象。2010年4月8日,中国光大银行与北京环交所签订了,《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协议》,由此成为中国首家碳中和银行。2011年3月21日,中国工商银行也正式推出碳金融合约交易业务。
2.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状况
国内商业银行在快速地推行碳信贷业务过程中,将大量资金投向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从中获得稳定的收益,而且随着碳信贷在商业银行贷款比重的加大,银行业整体收益的稳定性都得到了提高。
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开展了有关碳信贷的业务,兴业银行有针对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绿色信贷”;中国银行有基于CDM项目的融资配套掉期业务,浦发银行开展了与IFC合作的能效融资绿色信贷业务等,但各银行在理财产品这块做得有所欠缺,理财产品种类单一,仅有如兴业银行推出的低碳信用卡绿叶版、光大银行的绿色零碳信用信用卡,其他银行其他银行还有未有成熟的产品。
3.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流程
在国内,兴业银行是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先锋,尤其在碳信贷业务的实践上。兴业银行是我国首个开展碳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以2011年4月,福州市闽侯县兴源水利发电有限公司向银行申请的碳资产质押贷款获得批准为例看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流程:兴源水利发电有限公司作为申贷者,首先要进行CDM项目的注册,以未来的减排而获得的CO2排放权作为抵押品,进而从兴业银行获得碳权质押贷款,发电公司执此贷款进行减排项目实施,在经减排部门减排量核查核证后,获得CDM项目的签发,企业把这些因减排改造而有盈余的碳排放单位,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获得的收入用来偿还先前的贷款。
三、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我国碳金融业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但限于我国还处于碳金融发展的起步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深入碳金融业务的开展,而且,开展的业务也都相对单一,不够丰富,这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从国际视角看,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碳排放大国,拥有数量丰富的碳资源,但由于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项目开发,因此,我国的碳金融业务主要是围绕CDM项目的投融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交易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展开的,不参与发达国家的碳交易项目,因此在国际上中国根本没有碳排放权的定价权,这是很大的缺陷。
从国内角度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碳金融人才缺乏
由于我国碳金融业务开展处于起步晚,很多人对此还没有了解,国内也缺乏配套的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和机制,导致在碳金融领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国内碳金融发展难以推进。另外,国人对碳金融市场发展、低碳经济等抽象词汇的认识还是不够充分,缺乏配合碳金融市场发展、促进低碳经济的意识。
2.市场风险大
碳金融市场风险之所以大可以归结于市场的本身属性和市场的外部条件。一方面,从碳金融市场本身的属性来说,由于其本质和气候相关,而气候是可预测但不可确定的,因此不确定性是其风险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国内的市场规模小、市场化机制程度不高、政治不完善等因素,都对碳金融的风险有较大影响。
3.缺乏碳金融监管制度
我国虽实施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但由于其作为强制的行政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其作用。而对于符合要求的企业项目,缺乏对企业碳排放成本进行量化的方法,因此难以进行指标上的监管。
四、对碳金融业务开展制约因素的对策建议
1.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人才培养是我国碳金融事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关键。碳金融在中国是一个新兴行业,专业人才稀缺。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可借鉴英国爱丁堡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学院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培养在碳投资领域的、拥有精深专业知识的人才的学校。碳金融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等待开发市场,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碳排放量位于全球第一的发展中的国家。有关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不容耽搁,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各自单位特点,拿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并早日实施。
2.鼓励碳金融业务创新
加强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具有巨大地推进作用。可通过发展融资租凭业务、碳债券业及个人碳交易业务进行创新。通过这些创新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积极性、降低债券风险性和提高人们减少碳排放的意识。金融业务的创新推动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势在必行的道路。
3.健全碳金融监管制度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为表率,制定相关政策、碳权指标分配原则、定价方式、交易规则、违约责任的划分、监管程序等,这些将成为碳金融监管制度的基础。尽快将贷款资金的使用、流动和成本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将环境相关成本进行会计记录。建立“国家监管部门-社会团体-市场主体”三位一体的碳金融监管核心体系,使政府、金融机构与市场三方在互相博弈过程中达到监管上的均衡。
参考文献:
[1]蓝虹.碳金融与业务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306.
[2]赵伟达.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2010:72.
[3]李昱,邓宇.国际碳债券发展现状及展望[J].银行家,2011(06):93.
篇10
论文摘要: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作为金融服务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及商业银行高利润的分支业务,在西方国家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经济的稳步增长,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将从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发展的现状入手,剖析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私人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开发的高端个人理财服务业务。2005年,中国银监会将其定义为“商业银行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可知,我国已开始步入私人银行业务迅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私人银行业务,已成为我国金融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内银行由于受到分业经营等方面制约,对全球资产运作的能力还有所欠缺,私人银行业务刚处于起步阶段。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商业银行在市场上推出的本、外币理财产品已达20多个品牌、上百种理财产品品种,个人客户理财资金已有上千亿元的规模。但是,限于金融制度、金融监管,以及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一波三折,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国内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运作制度
目前国内缺乏完全的金融产品创新环境和完善的金融市场,并且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即使是外资银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投资范围有限、无力开发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及理财规划。国内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运作制度限制了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多样化和创新。
2.组织体系改革滞后
私人银行业务是一种向顶端富裕客户及其家庭提供的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既包括运用信托、保险、基金等一切金融工具维护客户资产在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之间的精准平衡,也包括与财富管理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财务、财产传承、税务筹划等专业顾问服务,要求有非常完善、专业的服务体系。而目前国内银行仍采用总分行的模式,个人客户服务仍由多个部门分开经营,信息不够畅通,资源未能最大限度共享,横向及纵向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3.缺乏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的人才和海外投资实践经验
私人银行业务最大的挑战就是聘请、培训并留住人才。一个出色的私人银行家通常都有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并往往具备资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法律及税务相关知识和从业经验,甚至对艺术品和奢侈品也有足够的知识。顶级富裕客户的信任在这个业务领域至关重要,而顶级富裕客户不仅是对银行家专业能力的信任,更是对其人品和职业操守的信任。缺乏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的人才及缺少海外投资实践经验是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又一大瓶颈。
二、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建议
1.转变经营意识, 调整组织机构
首先, 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摒弃传统的“重批发、轻零售”的传统经营理念, 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未来业务的战略发展目标。其次, 私人银行业务涉及银行内部机构多、服务范围广、专业性要求高, 因此花旗、汇丰等都专门设立了私人银行业务部门, 对此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很好地加以借鉴。一方面, 国内商业银行应调整组织机构, 自上而下成立专门的私人银行业务部门, 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和业绩考核办法,理顺工作机制, 落实工作职责。
2.加强配套体系的建设
首先, 建立市场营销新机制。银行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 在今后的私人银行业务中,银行必须争取相当的富裕私人客户群, 而为获得这组客户群, 就必须尽快建立一套主动的市场营销新机制, 并配套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其次, 建立金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由于现代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因此国内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应适应发展, 从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从无差异服务转变为差异化服务。需要更密切地关注较富裕客户的需求,提供更贴身的服务,按客户需要制定战略计划,做好客户财富管理的主要顾问,并对不同层次的市场提供不同的专业化服务。
3.加快培养和引进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
目前国际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 如证券、会计师、律师等。对我国银行来讲,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负有责任感, 并且熟悉各种金融产品功能和具有较强市场研究和客户开发管理经验的个人客户经理队伍。
总的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的市场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如何有效地改善组织体系及营销模式,更好地培养一批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的专业化人才,尽快缩小同国外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业务开展的差距,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z].2005年第 2号
[2]唐韵:中外资银行暗演理财大战[j].中国经济周刊,2006,(2)
[3]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 07
[4]连建辉孙焕民:私人银行业务:高端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n].经济导报
[5]陶锐:2006中外银行对决贵宾理财[j].投资有道,2006
- 上一篇:现在的经营模式
- 下一篇:固定资产盘点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