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

篇1

由于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许多学生出现会说不会写、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等问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并未将语文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学科,仅仅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范围内,而不像专业课那样做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据一份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书信格式不甚了解。苏步青曾经说过,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同时也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基础。因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掌握水平的高低,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语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就业基石

新时期,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即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择业或转业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市场用人需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性还体现在就业的质与量的高度统一,就业不但要有基本的数量保证,同时也要有基本的质量保证,扩大就业人数是基础,而提高就业质量则是根本。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基础,语文素质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拥有高水平的语文知识素养的大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持续发展动力与拓展张力,提升大学生持续发展的人格魅力。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爱岗敬业以及成功转岗就业。因而,语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基石。

(一)语文素质教育以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高分低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贯彻落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语文教育中,注重将知识体系融合于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文本形式上,发挥它们知识载体的作用,实现交际的目的;若工具性不强、使用方法不当,就很难产生出实际的应用效果。缺乏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大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时候,会遇到种种问题,如口语表达能力欠缺、求职意向书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不能够正确理解用工合同中的条款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发展空间。高等教育不仅服务于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服务于社会管理、领导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全面型、德才兼备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人才培养目标,它是与时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目标。语文教育要与时代紧紧相连,对大学生进行文采、口才及人才的专项训练,以保证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二)语文素质教育是生存之本

大学生毕业之后,由于初步踏入社会,难免会带有一定的学生气,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中,在工作岗位上也会表现出一定不足之处,这些困难的克服,都需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作支撑。实践证明,对语文有着较好的理解和把握的学生,往往也会有较为宽泛的阅读面,能够对生活形成更为客观、成熟的认识,能够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抱有乐观的态度,做到爱岗敬业。我国文学界泰斗张志公先生就医时,面对病历写不通顺的医生,感到自责,他认为自己没有教好学生,连基本的病历都不会写,是一种失职。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学习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此类事件看出我国语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说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主人而非永远的跟随者。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在职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

(三)良好的语文素质教育是就业的基础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能说、善听、常写、好读,这些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推而广之,应用到其他的学科及领域中,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完善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惯并不能够直接产生知识或技能,却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持续的、能够终身受益的自我拓展能力。高等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语文素质就是该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缺乏最为基本的语文素养,必然会在其以后的交流与生活中遇到种种障碍与困境。随着新时期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必须做到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让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在今后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做到正确的转岗就业;语文教育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大学生就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结语

篇2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不但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品味,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研究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文化素养;大学生;音乐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个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处事的态度。通过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在德行、智力和情感等方面达到理想的标准,从而帮助其更好的处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

(一)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社会理性,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在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养成文明和高尚的品格。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提供审美体验的教育活动,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受,触动内心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唤起大学生不同的个人情感,再通过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思维和激发的情感相结合,就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就是音乐教育,同时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审美教育。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潜移默化的升华大学生的情感、陶冶大学生的心灵。从而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提供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育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现有的音乐教育考核制度还有待完善,而且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缺乏,造成学生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兴趣较低。同时音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也缺少学生主动表现音乐、讨论、欣赏的动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不利[2]。

(二)有待加强音乐教师队伍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角色就是音乐教师,但是在高校中音乐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而且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极为缺乏,即使在高校中设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音乐教研室等,但是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充足的教师数量,而且还存在音乐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致使对音乐教育没有过多的深入研究,难以实现理想的音乐教育效果,因此急需加强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音乐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除了本专业将其设置为专业课程,其他的专业大多将其设为选修课程,而且课程设置的时间较短,课时较少,通常音乐教育课程的学分2分。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较少,音乐学习的连续性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于是导致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很难发挥作用。

三、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活动

目前音乐教师关于教学科研的活动设置的较少,开发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深度,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而音乐科研活动的选择也要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为音乐教学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作用。不断加强本校音乐教师和其他院校音乐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音乐教学视野,及时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在音乐教育科研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3]。

(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针对高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问题,在组建音乐教师队伍的时候应当积极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情况,改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已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定期进修学习、向优秀院校参观学习等形式,使音乐教师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推动整体队伍的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音乐教育课程

在设计音乐教育教材内容的时候,应当选择大学生普遍喜爱和熟识,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曲目,使学生可以在欣赏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材内容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选择具有较强民族性、普遍性的音乐作品,将色彩各异、不用风格和区域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入教材中,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或者选择具有较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作品,突出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

综上所述,通过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培养更多全面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朱亚楠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晓虹.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218+228.

[2]陆钰娟,兰海涛.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J].音乐大观,2012,03:81.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就业能力

一、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构成元素

(一)全面科学的思想认知

职业与就业,都是学生在掌握了知识、学习技能后,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变现方式,而如何变现,怎么变现,所体现的就是学生本人在从业领域中的思想认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将表现在学生对于自身有较为科学的定位,对未来的发展有较为清晰的规划,对进入社会,走进职场后所经历的过渡期,所遇到的困难有较为合理的预期与提前筹谋准备的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及与预期存在差异的现实环境有较好的承受能力与变通能力等。

(二)匹配职业的从业技能

从业技能,是构成学生个人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核心元素,它表现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掌握并且具备与工作内容,与劳动力市场要求,与企业所急、所需、所期相配备的专业技能。从近几年来企业“用人难”的心声中可以判断,从业技能是大学生当前在职业素养和就业技能中最为薄弱和欠缺的。以“人工智能”为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在自己的产品设计和长期规划中,但是大部分计算机科学出身的毕业生并无法在毕业之时就掌握这一领域的关键技能,这是大学生“硬件”能力不足的一个表现。

(三)追求发展的进取精神

新技术、新观念让社会始终处于动态发展当中,拥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追求发展的进取精神。承接上文所举的“人工智能”的例子,当前,这一行业的人才大部分还是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专业,而该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在就业择业时,还是在进入企业之后,都应当时刻关注技术的发展与行业趋势,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不安于当前,不满于现状,才能够让自己始终拥有与职业相匹配的就业技能。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路方向

(一)创新学校的教学模式

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大来源,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应当主动求变,大胆求新,通过创新学校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应当融入与结合更多实践因素,尤其是要与学生的实际就业内容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为为实际劳动力的可能性。比如在教学方式中,应当融入当下的信息接收方式与大众主流渠道,尤其要与学生推崇的方式载体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与主动性。比如在就业指导中,应当融入社会所需、企业所急、学生所盼、发展所望,尤其要与学生迫切需要得到点拨的关键点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适应期。

(二)吸收社会的资源力量

社会是教育所处的大环境,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上,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吸收社会的资源力量。比如将社会上的创新工厂、就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实验园与学校教学相结合;比如宣讲与介绍国家与政府颁发的针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政策(包括对大学生创业的税收支持,场地支持等);比如将优秀毕业生引荐给各个行业中的领军人物或者有影响力的机构团体,帮助学生前期拓展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源具有分散性与特定领域性的特点,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如果能够在前期有所接触,则在其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上将具有很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三)加强学生的自我提升

大学生作为就业择业的一个群体,它与其他求职者一样,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在具体岗位上不断地磨炼。为了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学校应当加强与督促、勉励与提醒学生加强个人的自我提升。从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构成元素角度上看,大学生应当从思想认知、从业技能、进取精神这几个角度入手,这部分内容将在下文中展开并做重点陈述。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的方法策略

(一)培养政治正确、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

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坚实的思想教育基础之上,因此,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政治正确、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就业信心,将更多的就业信息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掌握充足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以辅助其做出正确的就业分析与就业判断,从而舒缓因就业所带来的压力与不适感。另一方面,要将正确的思想观念灌输到学生群体之中,有效消除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不良影响,坚决抵制各类不良思想对学生的错误引导。比如,有的学生在毕业初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较好的经济条件而尝试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对此,教师应当提醒学生保持警惕,避免不法分子以门槛低、放款快为诱饵,诱导大学生贷款消费,随之而来的是高额利息、手续费和违约金,甚至是连环借贷等。又或者被蒙蔽进入传销组织等。教师应当提醒学生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是抱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而是应当培养自己敢于吃苦,勇于挑战,勤恳上进的务实精神。大学毕业生唯有先在思想上武装自己,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才能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与思想心理来迎接就业择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难关。

(二)树立多元选择、个性就业的从业观念

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应当坚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多元选择、个性就业的从业观念。首先,在教学上,学校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长处与短处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与指导,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里面深耕细作,从而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体系,确保其在今后的就业发展中始终具有一定优势。比如:有的学生个性外向,喜于交际,乐于向陌生的、新鲜的事物发起挑战,这一类学生会更适合于外向型的工作,比如市场推广、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外交公关等。基于此,教师可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处理纠纷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展现。再比如:有的学生个性内向,乐于个人思考、单独作业,那么这一类学生会更适合于内敛型的工作,比如财务管理、数据运算、内勤支持等,其培养的侧重点又与外向型工作存在差异。唯有针对性的、匹配性的就业培养方式,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其次,在就业选择上,学校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形成多元选择的模式。从就业岗位多元化、就业地区多元化、就业形式多元化等多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不要执拧于固守传统老旧的就业观念(比如国企一定比民营企业好,大企业一定比小企业好,成熟企业一定比初创企业好等),不要过分追求社会上推崇的但可能并不完全适合自己的岗位或职业。另一方面,应当给自己更多发展的空间,勇于向当下发起挑战,不要过分惧怕或贪图于舒适圈。总的来讲,学校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就业选择,确保学生能够在就业过程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三)尝试信息载体、数字技术的教学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快速更迭,越来越多的成熟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模式。一方面,信息的生成与传播正从过去常规的书面文件、口头告知、电视新闻、广播新闻等方式渐渐地发展为当下主流的PC端互联网、移动端互联网。另一方面,信息的交流与讨论也从过去完整的某一个时间段渐渐地发展为当下的碎片化时间,各种各样的资讯正以打破传统的方式向我们扑面而来。高校也应当主动适应并拥抱这种时代的趋势与发展的特征,在教育教学上尝试信息载体,数字技术的教学工具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比如,可以尝试通过建立针对实践教学的移动网络,与学生建立紧密关系,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对学生的远程指导、实时指导。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解决教师与学生不在同一个地区所可能产生的交流障碍,而且还能让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保持在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中而不至于学生毕业之后就难以继续得到来自于学校与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文将着重分析)。再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移动渠道持续分享就业相关信息,紧密伴随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与就业择业有关的各类信息都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频率进行传播,以便学生保持足够的敏感度,而且能够让更多元的信息都借助移动渠道得以流通,以保证学生的思维触角更深更远更多样,这也符合劳动力市场对多技能人才的一种需求与期望。

(四)搭建过程追踪、定向指导的帮扶模式

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技能的培养与打磨,无法在学校内就很好地完成,因为还需要在实践中被检验,于实践中去优化,借实践来塑造,这也就意味着职业素养与就业技能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部分学生在刚踏入社会后表现出很多的不适感,这其实就是身份转换必须要经历的过渡期,倘若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学生无法得到来自于外界正确的引导、恰当的点拨、充足的帮助,就很有可能会走偏走歪,遭遇挫折或失败。因此,学校与教师对学生就业从业的帮助,其时间期限还应当从求学期间适当延伸至学生毕业初期或更远的时间段。基于此,学校应当主动搭建过程追踪、定向指导的帮扶模式。比如,在学生找工作或者实习阶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所反馈的实际情况,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的对策。类似于简历的书写与呈现、面试时的仪容仪表、着装服饰、谈吐技巧,求职应聘时的注意事项,对求职广告信息的辨别等,大部分在平常的教学中难以体现,但一实践就能发现学生的短板所在,也是必须有针对性的强化与提升。再比如,学生从最开始对就业择业的期望,到最后实际求职所得岗位与行业,这一过程也会经历迷茫,同样地,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就业规划与有意义的就业尝试。唯有搭建过程追踪,为学生在就业初始阶段保驾护航,定向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自身存在的错误认识和能力不足,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五)设计环节相渗、系统条理的全线链条

本文多次提到,在劳动力市场中,职业素养与就业技能,是置放在每一位求职者面前的问题,是每一位求职者都必须去磨炼与提升的,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大军中的一个群体自不例外。然则这种从业就业的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或是数堂就业指导课就能够完成的,它是多个方面、各个角度的综合性成果。回到本文开头所提出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构成元素从大方向与大视野的角度上讲是包含了全面科学的思想认知、匹配职业的从业技能、追求发展的进取精神这三个元素(乃至更多,本文就不展开分析),因此,学校应当建立更为系统化的培养模式,通过设计环节相渗,系统条理的全线链条来于潜移默化中持续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充分发挥学校的培养优势。首先,在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对其进行基于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教学或活动,可以是为学生们提供更多贴合于社会,对口于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再者,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或劳动机构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前做好准备或是提前培养个人的就业择业意识。再者,在就业促进与初期帮扶的阶段,鼓励有经验,能力卓绝的往届毕业生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指导与点拨。总的来讲,学校应当围绕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技能的各个环节同时发力,让各个环节能够得以有效的衔接而避免脱节(比如避免课外实践只是为了拿学分而不是为了提升实际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渐进式的全线链条中有序地成长。

篇4

一、职业素养强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何为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就是劳动工作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具备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各个方面的综合品质。各类研究文献或有不同,但究其内涵,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方面。[1]新型社会下,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不再是单一的专业能力,而是要求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即高素养职业人才。在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就是职业素养的竞争,职业素养在人生成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职业道德是核心

职业道德在职业素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长河中,美好的道德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职业道德也不例外,职业道德也是从事工作所必备的基本前提。在人的一生中道德必不可少,好的道德素养备受青睐。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当代大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有形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无形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是就业的基本。不管是当今的和平社会还是战争不断的混乱时代,无不大力提倡敬业、爱业、勤业、精业等良好道德。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在《论语学而》中提到“敬事而信”,后来《礼记学记》当中更是明确提出“敬业乐群”一语。其所为“敬事”、“敬业”均指的是聚精会神、全心全意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朱熹曰:“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这种“不怠慢,不放荡”正是之尽职尽责的工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把“爱岗敬业”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2]从而可以看出职业道德在从事职业中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是通行证

出了大学门,工作靠证件,而证件直接体现的就是各种技能。在这个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有关注自己就业能力。职业能力是通行证,在人力资源招聘中各种技能证就是进入企业的前提资格,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阶梯,是竞争者之间的基本武器。

3.职业意识是调节器

意识就是人的所思所想,人的意识是无穷的,它带来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它也是人生成长中无形的手,鞭策自己走向理想的殿堂。积极的职业意识让人走向成功,有了职业意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在自己意识的调控下规划人生,实现人生理想。人的潜意识十分重要,意识能让职业者积极主动起来,不处于被动状态。用人单位更看重职业意识,更关注职业者的所思所想,意识控制行动,是行动的调节器,有了好意识才能更好的行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状况下脱颖而出。[3]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人生目标模糊、人生价值观浅薄

在新时展下,人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美的同时学生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当今学生是家里的娇宠,无论做什么都有家长在后遮风挡雨,抗压意识越来越薄弱,享乐主义越来越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人生目标模糊,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碌碌无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何,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目标,没有人生的规划和打算,只有堕落和颓废。

2.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薄弱,个性化很强,但心里承受能力弱

现阶段团队合作在职业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然而现阶段大学生越来越有个性,独立性很强,不听他人意见。与此同时,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薄弱,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做到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职责。当代大学生赋予创新精神,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爱挑战,然而承受能力薄弱。[4]

3.职业素养不足

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往往没有几个大学生能找到理想的职业,而用人单位也很难找到所需人才,主要是大学生职业素养不足。在校大学生只有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其他的无形技能几乎没有,在大学期间也没去主动培养。

三、职业素养的培养

1.大学生的自我培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在校园里理应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自我培养,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好自己的职业素养,学会思考,能吃苦耐劳,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综合型人才。

篇5

【关键词】信息处理流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一、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信息的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信息素养作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已经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美国DeniseE.Agosto教授(2005)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技能。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素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检索信息素养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最早是在1995年,由金国庆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概念,随后,有关学者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刘纪菲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马费成等,对武汉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当前,有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开展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较少从信息的角度研究信息素养问题。本文将从信息角度出发,分析人与信息的关系,比较人与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方法、方式上的相似性,据此,从信息系统的角度重新认识信息素养,并以此探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二、人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实物。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即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具有一定含义的数据集合。具体地说,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包含在数据中,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符号表示,数据是可以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可以鉴别的符号资料;数据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数字、文本、图形、声音等。由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可以看出,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事物,实际上是眼睛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的图像数据;人的耳朵听到的各种声音,也是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所发出的声波数据。人的感觉器官从现实世界获取图像、声音等数据传送到大脑,通过大脑对数据存储形成记忆,通过大脑思维对输入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提取信息,形成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最后,大脑再根据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调动身体其他部位产生行动。而一个信息系统要表达现实世界,首先要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描述,形成输入数据;随后,信息系统根据所应用的领域,采用相关算法,处理输入数据,提取信息,最终实现决策过程。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人的信息处理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基本一致,二者区别仅在于:人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输入信息,而一般信息系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输入信息,处理信息。由此看出,人可以看作一个主动的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方式与一般信息系统类似。

三、信息视角下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来源于InformationLiteracy,又译为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Zurkowski,PaulG于1974年提出,其表述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总统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中提出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要求个人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000年,美国大学与图书馆研究协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正式采用该定义。由上述定义知,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首先要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即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信息需求,随后根据需求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接着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信息分析评价结果,有效利用信息,指导自己的行动或实践。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其实是反映人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整个流程的信息处理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信息处理速度快慢,因为个人信息处理速度只是反映思维的敏捷性,类似信息系统的运算速度,因此,不能将信息素养所指的信息处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处理速度。信息素养所反映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当重点体现在有效性上,即有效地获取、处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处理速度。信息素养所反映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当重点体现在有效性上,即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其中有效性应该理解为所获取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经过个人的分析评价后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

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既然信息素养是一种根据信息需求,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那么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提升个人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性利用信息的过程。1.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当前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由大学图书馆承担,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图书馆面向读者开展的核心服务之一,无论是文献检索、信息获取,还是资源推广、技术普及,都构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部分。黄蕾对20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也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由图书馆来承担,而且很多学者也认可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另外,还有些学者也比较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也是图书馆担任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管理服务部门,拥有海量的信息,加上相应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教育,似乎也符合Paul在1974提出“信息素养”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承担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符合实际。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信息素养早期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只解决了信息素养定义的前半句要求,即信息获取问题,而后半句“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并非有了信息源就能自然解决问题,其实,获取信息后,还需要进一步正确分析和评价信息,最后有效利用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的1989年的信息素养定义首先明确表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是简单数据获取技能,因此,简单地将文献资料检索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从信息素养含义来看,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能算作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教育,不是完整意义的信息素养教育。2.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措施高校图书馆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加强高校图书馆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十分必要,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仅仅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环节。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以及科学思维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当前,国内外有关学者提出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将图书馆信息获取教育与专业的信息分析、评价和应用教育相结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以及信息正确评价和有效利用问题,因此,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教育应包括信息基本原理和理论的通识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科学思维方法教育3个方面的教育。(1)加强信息基础理论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信息表达形式多样,从文字、数字到视频、声音、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等,现实世界所出现的事物在信息世界都能够有效地表达,甚至可以毫无差别。如果大学生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够,无法区分虚拟信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以致出现很多学生在网络交友、交易、求职过程中被骗的事情。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网络上所见的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数据表达,任何数据表达都存在准确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因此,相信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等同于相信网络数据的正确性。我们知道,在引用一个数据之前,都需要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等。对于信息的这些认识不是一门课程或几次培训就能完成,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基本理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深刻理解信息的本质是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2)加强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高校专业知识是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了各个专业。大学生通过图书馆可以获取大量专业信息,面对海量的专业信息,首先需要分析专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价信息的有效性,随后进行合理专业技术处理,获取专业信息。这种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不仅涉及专业背景知识,还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信息素养,只有具备较高专业信息素养,才能完成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应用。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处理技能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重要手段之一。(3)加强科学思维方法教育。信息素养涉及信息分析、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分析、评价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过程,而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客观的态度以及深厚的专业背景。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法就类似信息系统的处理算法,只有算法正确,才能分析出正确的结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五、结论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能力教育过程,不是大学图书馆或一两门课程就能完成的教育任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以信息素养标准中所包含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基础,以提高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缺乏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标准的研究,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参考文献:

[1]DeniseE,Agosto.Informationliteracy:E-ssentialskillsforthein-formationage[J].JohnWiley&Sons,Inc,2005,56(9):1008–1009.

[2]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5-106.

[3]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4-29.

[4]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Presidenti-alCommitteeonInfor-mationLiteracy.FinalReport[R].(Chicago: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1989.).

篇6

功利主义是一种个体为追求幸福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结果对最大快乐值影响的价值观念。同样,就业功利主义是毕业生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在求职过程中不考虑主观努力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工作提出的过高期许与要求。个体追求幸福本无可非议,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否则就是功利的、盲目的、不可取的。

一是拜金思想盛行,将高薪酬看作求职的唯一标准。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于看重眼前的薪酬待遇,将其看作评价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薪酬高的单位门庭若市,薪酬低的单位却无人问津。然而,薪酬高的单位一般招聘程序多,考核标准高,高薪的背后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严格要求和巨大的求职压力。相反,很多薪酬低的单位入职门槛相对较低且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能够为毕业生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和较大的晋升空间。

二是地域选择偏向前沿城市,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便捷。前沿城市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健全的服务体制,能够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很多毕业生将生活在前沿城市当做荣耀和奋斗目标,为了留在大城市、沿海城市宁愿放弃西部和基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蜗居”一隅,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但是前沿城市具有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想要立足非常困难。生活环境相对宽松的基层和边远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十分迫切,却无法吸引大学生前去发展,造成结构性失业和地区人才匹配不均等问题出现。

三是追求工作“稳定”、“体面”,择业类型单一。受传统思想和家庭环境影响,众多毕业生将目光聚集在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稳定、社会评价好的职业类型上,而对其他类型的职业不予考虑。但是,这些职业类型对毕业生的需求相对较少,而且一般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筛选程序,结局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思维定式会裹住众多毕业生求职的脚步,最终错过最佳就业时间而无法顺利就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二产生就业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原因

就业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有来自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因素,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能为解决就业难题,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寻找突破口。

1社会层面

一是社会问题凸显,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拉大,生活成本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等诸多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势必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为赚取足够生存成本,争取顺利过渡,避免刚踏入社会便遭遇窘境,他们必将把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看得至关重要。

二是传统思维影响,职业评价观念落伍。受到“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将地位、薪酬、职业稳定性等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惟一标准,这种标准也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各类职业所进行的优劣排序。受不合理的职业评价观念驱使,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受功利主义思想支配,优先考虑社会评价高的职业,争做管理者而非劳动者,以期花更少的时间拿更多的酬劳,忽视社会需求与就业形势,最终与很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三是社会风气浮躁,服务奉献意识淡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时期,民众更多地将目光聚集在谋取利益和物质享受上,而对于道德和文化素养的自我培育十分漠视。受这种风气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其次才是社会责任,对于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等美德更是避而远之。如今大学生已鲜有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激昂热情和建设边陲的豪情壮志。相反,爱慕虚荣、喜欢攀比、以自我为中心等标签已贴在青年学生的身上。

2高校层面

一是招生数量多,就业关口造成人才拥堵。近年来招生数量的迅猛增长为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就业关口,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社会总体就业需求却基本固定,很多精英行业人才需求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无法满足大学生已有的就业期望。当很多学生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和理性的眼光看待时代变迁时,功利主义就更加明显,就业难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

二是教育模式脱离社会需求,大学生难以形成准确定位。当前的教育模式重智育,轻德育,一味将大学生打造成高端学术型或者精英领导型人才,却将服务奉献、踏实勤奋、团结协作等用人单位看重的基本素养忽视。此外,学校的授课方式与内容也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学校一般偏重理论教学,容易忽视学生个人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对自身实际的实践和操作技能没有清醒认识。

三是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提供职业信息不全面。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就业指导只抓临时工作,没有形成持续不断的指导体系,导致学生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就业指导只重局部工作,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就业信息,使学生无法对社会需求情况、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透彻掌握,容易带有盲目性;就业指导只搞表面工作,缺乏就业价值观与求职理念的教育引导,很多学生在产生功利主义价值观时无法得到及时正确的纠正。

3家庭层面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培养一个大学生意味着投入整个家庭大部分金钱与精力,有的甚至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为回报父母,缓解家庭生活压力,大学生就会迫切希望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此外,家长们也盼望子女工作后能够获得环境舒适安逸、社会地位高、收入稳定、离家较近的工作。很多学生为满足父母的意愿,在选择行业、地点或待遇时会有严格的要求,使自己的择业范围缩小,最终限定求职步伐。

4个人层面

大学生较少接触社会,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全面,社会经验不足,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凭想象判断事物,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此外,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仅仅把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生活和工作的目标。很多大学生缺乏对未来的规划,缺乏有助于追求自身幸福和完美的就业指针,导致职业价值观念的模糊或偏差。

三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前途与命运,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安定。为此,社会各方应携起手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舆论氛围,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切实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社会层面

一是提高就业保障,吸引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例如,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就业援助,发放就业补贴,并号召企事业单位积极向家庭贫困的学生倾斜;对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公益性项目的学生给予良好的薪酬待遇,发放生活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并完善后续就业政策,保证毕业生无后顾之忧;敦促基层企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改善福利待遇,完善休息休假制度,并为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工作能力。

二是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大对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设立毕业生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制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专项政策,通过发放创业补贴,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减免行政事业性税费等形式减少毕业生创业风险,并通过提供创业信息与专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几率,让毕业生减少顾虑,放开手脚,在创业中锻炼能力,实现个人追求,同时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公平自主的就业氛围,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充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倡导公民注重文化素养,提升道德品质,弘扬传统美德,转变陈旧落伍的思想观念和重利轻义、浮躁虚荣的社会风气;此外,社会还应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健全就业选拔机制与监督机制,消除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创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就业环境。

2学校层面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素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功利主义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坚持以为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使大学生明确责任,坚定信念,务实肯干,勇敢面对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本领,历练品质;用民族精神鼓舞斗志,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号召大学生增强自身责任感,提高服务奉献意识,积极投身到祖国各项建设事业中去;还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高大学生服务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意识,从思想观念入手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

二是就业指导工作提早入手,贯穿全程,全面到位。高校应切实贯彻落实四年不断线的就业指导方针,建立层次鲜明的分年级就业指导体系,正确引导,及时纠错,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大一开展入学适应教育和专业认同教育,并引导学生了解就业方向及所需职业素养;大二进行专业基础教育与综合素养教育,并引导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三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同时明确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大四强化求职技巧与社会适应教育,加强求职技巧培训和实践演练,并引导学生关注职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确保专业学习和能力提升不断线,就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不断线,力求全方位、多角度,保证学生观念正确,眼光开阔,素质过硬。

三是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增强就业教育的吸引力与说服力。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进行就业指导时既要加强理论教育,深入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讲解求职策略,又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增强教育效果。例如,邀请从基层和边远地区艰苦工作环境中成长起来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往届毕业生返校做就业经验交流,用亲身经历和体验来说明基层和边远地区在锻炼自身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中的优势,打消大学生心中的误解与忧虑,也可以从反面典型入手进行劝导,说明功利主义价值观对于毕业生今后发展的阻碍。同时,还需要高校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机制,对往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和职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与统计,建立毕业生就业典型资料库,以确保就业指导案例资源充足。

四是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与社会需求匹配度。高校应改革传统教育体制,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教育,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业务实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建立严格的考核与管理制度,避免实习流于形式,使学生真正在亲身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了解未来职业性质,提前调整就业预期并掌握职业技能与素养。此外,还应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到德育与智育并重,能力与成绩齐抓,尤其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分别与党员发展和评奖评优相挂钩,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品德高尚,能力全面,心理成熟,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家庭层面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的思维容易影响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的价值观,因此父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父母应该多关注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及时调整自身心理预期,改变职业评价标准。在子女进行就业选择时,能够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与建议,并充分尊重子女的就业选择,避免对其施加压力。针对子女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功利主义倾向,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劝导,使子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其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满意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4个人层面

为改变或有效避免就业功利主义价值倾向,大学生要调整心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目标。大学生应该主动搜集就业信息,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各行业就业形势,为自己挑选合理的就业方向。也可以对理想岗位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社会实践或业务实习等形式了解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及时调整职业规划和心理预期。此外,大学生还要学会对自我价值观进行调整与控制,主动陶冶情操,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勇于承担,乐于奉献,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念,在发现问题后积极与老师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及时纠正错误观念,用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迎接挑战。

十上,总书记关于“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论述阐述了当前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要求、新任务”。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与发展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为此,社会各方要合力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正确引导,大学生也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观念。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充分利用国家的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的政策,顺利完成从校园向社会的过渡,才能实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凯,叶正平.“90后”大学生功利主义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与研究[J].才智,2012(21).

[2]吴正龙,李冬.当代大学生功利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20).

[3]任献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3).

[4]张晓芳.我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研究[J].科技导刊,2010(6).

[5]张萍.当前大学生就业地域取向及其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

[6]六根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9(11).

[7]何丽君.大学生毕业待业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8]包春飞.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

篇7

论文摘要:在“学会做事”成为职业社会价值导向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为改善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应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

1996年德洛尔代表闰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后,“学会做事”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种价值导向。随着时代的演进,学会做事的内涵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局限,“学会做事··…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理解为其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不能看作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知识和信息的支配作用使得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学会做事,不仅是指通过开发技能和实践专门技术以创新的方式将知识和学习融人到实践中,而且还要发展各种能力,包括生活技能、个人素质、兴趣和态度。”

在职业社会的价值导向发生变化时,大学生自身的角色也在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已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更多的大学生要进人中低端职场,从事一般社会性劳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业社会,学会做事已成为他们在职业现场生存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越来越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在“学会做事”的价值导向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

1“学会做事”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rokeach(1973)认为,价值观影响行为,并且有间接的和直接的两种方式。133229.CoMelizabethc.ravilin(1987)的研究表明,价值观与对职业事件的知觉和决策具有一致性。即个人准则可直接影响意向和行为,也可通过态度进行间接影响。而价值观的形成,又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价值观取向的总格局,教养方式等亚文化特质决定具体价值取向的强度”。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力度与效度。“学会做事”导向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以学会做事为价值引导,以培养符合职业世界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为目标,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适合职业社会的发展要求。

当前,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职业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不管是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来看,还是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选择意向来看,学会做事导向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都显得不可缺失。

1.1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如果拥有正确清晰的职业价值观,就会真正明白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也会有付出努力去争取的倾向,自然也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是职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激发工作的责任感,才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创新的激情和发展的动力,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职业价值观教育能赋予大学生有效参与工作的机会与能力。因此,为了促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拥有持续的竞争力,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可缺少。

1.2顺应职业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现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规格内涵也日益丰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人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职业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要使大学生具备适合职业社会所需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

2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虽然,在学会做事价值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然而,当前职业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曾担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谈松华研究员不无忧虑地说:“珍爱生命、同情友爱、平等待人、热爱劳动、热爱本职、勤奋钻研,这些价值和情感,正是为人处事和从事本职工作的立足点。联系中国的现实状况,恰恰是这些看来不言而喻的内容在教育中被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太欠缺了”。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值得优化与改进。

2.1重显性价值轻隐性价值

职业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既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性的一面。显性的作用是人们直接可以感觉到的,体现在大学生求职就业时,对就业心态的调节、对职业选择的把握方面。隐性的作用则表现为暂时不被人重视和发现,蕴涵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之中。由于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的不同特点,使人们更容易重视显性价值,忽视隐性价值。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在对显性作用的认识上,即停留在对择业就业的价值观教育上,只把即时就业上岗作为职业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长效素质,甚少顾及。

2.2重说教轻沟通

一直以来,教师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似乎讲授是教师亘古不变的唯一教育方法。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重理论,轻体验;重灌输,轻沟通,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以长者身份说教的方式,给学生以价值灌输,教师俨然成为教育活动唯一的中心。然而,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既需要单向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双向的互动交流,而重说教轻沟通的教育方法往往忽视了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这必定导致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断裂。

2.3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知识与德性本是内在一体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功利主义日益泛滥,德性教育日趋淡化,知性与德性开始分离。“特别是到现代时期,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导的知性教育居于宰割地位,而德性教育却日益丧失其领域与地位,甚至在市场化力量面前逐渐边缘化。这样,教育出现一种知性取向,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就业导向下的急功近利,使完整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技术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处于被疏远和边缘化的地位。情感诉求、价值关怀、道德规范、伦理明察等顾及甚少,造成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2.4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生活结合不紧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理念层面来看,根本之点在于构建合理的教育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但影响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最终是在职业生活中得以体现并发挥作用。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职业生活相适应。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还没有真正触及到职业价值观的内核,仅仅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更多地强调“做人”的一般价值观,而没有切合职业社会的动态,没有融人有利于“学会做事”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的元素,使得这种价值观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主体的效用的意识和观念。由于价值观念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核心和思想意识的精髓,它具有支配人的思想活动和决定人的行为趋向的重要作用。因此,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还有许多消极的因素,如功利主义,个人本位严重,团体意识少,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又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市场要求的职业价值观,使之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确保大学生养成适时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他们更好地就业、工作和生活,必须注重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应该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

3.1内容上:价值引导,做事做人双重建构

从价值层面来讲,教育就是一种价值引导。职业场所对人才价值观的重视和内涵的要求,决定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地位和内容。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遵循职业社会崇尚“学会做事”的价值导向,对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更新与优化,应从“做事”“做人”两方面进行建构。

首先,要坚持价值引导。对价值的理解决定了人们的行动方式,决定了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有效程度,决定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到底能否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价值引导。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认知、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价值实现的教育。

通过职业价值观认知与理解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通过价值标准的教育,把握价值的内在尺度。实施价值取向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并优化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相互照映。通过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化,促其行动,使他们在对待择业就业的态度、社会职业劳动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态度上,真正得到体现。从而完成价值认知与理解—价值实践这样一个知、情、意、行的完整教育过程,使价值引导成为规范其行为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活动,把自我职业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精神。

其次,要解决学会做人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经济收人的高低,物质生活的舒适安定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部分大学生在其个人知识和能力水平较大提高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却越来越淡薄,对诚信、美德等人格修养方面重视不足。因此,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与合理的生存方式,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人格修养,树立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与自身所处的职业社会所提倡的职业价值观相吻合。完成从自我意识到自我定位,从自我改进到自我完善的转化过程,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做人境界。

再次,要解决学会做事的问题,即满足从事社会职业的基本需要。职业化的人才素质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基本能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除了职业的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外,职业精神(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人合作和职业规范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职业精神和职业基本能力也是学会做事的必备条件。然而,许多大学生对个人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抽象的个人”,缺少对社会整体环境、职业精神约束的认知。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回归职业世界,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必需的职业素养,树立做事中所需要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职业价值观。

因此,“学会做事”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围绕“做事”、“做人”两方面,在提升专业技能素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学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人。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拥有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把握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高效、敬业和负责地工作,完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内化确立。

3.2形式上:渗透体验,课内课外双向结合

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有口头讲述、书面阅读和课堂讲授等。它有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是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在时代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众多信息冲击大学生头脑,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相应地采用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式。不能囿于课堂教育,而要通过课堂教育、生活教育和职业世界的亲身体验等方式,将职业生活引人教育世界,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扩展到职业世界,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融人职业世界和社会生活。

3.2.1加强课内渗透

课堂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认知和概念把握是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必要的价值观的系统教育和深人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将职业价值观融人到与职业技能教学相关的课堂教育之中,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专业知识的讲坛,也要成为进行职业价值观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职业素质的阵地。

在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渗透时,应从现实世界人手、以时代价值为切入点,以“学会做事”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导向,把握职业价值观要求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使大学生成为职业价值观渗透的受益者。

3.2.2尝试课外体验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通常,只有当学习者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体验时,这种价值才对他们具有意义。也只有这样,这种价值才真正被一个人所拥有”。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职业价值观教育纳人大学生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

利用社团组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爱心回报社会行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情感,抛弃短视的功利性的职业价值观,站在一个新的价值高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进一步协调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人企业体验生活。实习期间不仅是技能的训练,而且要了解企11%文化、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使顶岗实习成为磨练专业技能的平台,成为感悟职业道德、学习为人处事、培育职业素养的最佳场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课外,特别是企业场景来进行,能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使之能真切体验企业真实的生活,为“学会做事”提供最直接的教学资源,能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更有效地与企业文化精神相融合,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为“学会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课内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渗透,课后开展一系列职业体验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知、交流、行动的可能性。通过这种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将理想性的职业价值观融人现实的职业世界,将情感、体验、需要、意志等纳人到职业价值观教育世界中来,使知识世界、文化世界、职业世界互相融通。

3.3方法上:内在感化,教师学生双向互动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保证。为了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效益,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改变生硬的说教式、强制性的价值观灌输教育方式。“教育者只要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氛围,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自由地进行探索、表达和发现。最终,学习者会把自己有意识选择和内化的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教育者与社区的其他教育资源一起,为学习者自己的判断和体验进行指导。”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内容向过程,从认识向评价,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改变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从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升华到情感的认同,从而使之在自觉中践行。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成功不是仅靠有关价值观的说教或几堂思想品德课就能解决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等同于价值观传授或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传授或品德教育仅仅是职业价值观学习中的一个过程,更多是教会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一种概念认知,而很难使学生能在现实中去执行。奎苏姆宾博士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我们并不是因为知道某件事情所以就去做的,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做这件事情所以才去做它”。因此,在教育中必须把握和充分利用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要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要师生相互交流,双向互动,在一种开放、坦诚的氛围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彼此分享各自的价值观,将认识阶段获得的价值观,进人到情感阶段,使学生找到自己内心价值观的一致性,使职业价值观真正内化,从而确保职业价值观整合到学生的行动中去。

篇8

职业素质在当今职场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如何培养员工的职业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职业素质的必要性和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方法,从而更进一步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就是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驱使劳动者去适应的一种综合能力,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制约和影响职业素质的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资源、实践经验、职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素质有关。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一般说来,职业素质具有下列一些主要特征:一是职业性,对于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不同于对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二是自觉性,职业从业人员经过长期的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对于职业活动中的对错,具有自我识别,觉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这样有意识的内化的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养的内在性;三是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在长期的从业过程中积累而成,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后会随着个人的不断学习、积累和环境影响更加稳固。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素质培养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大学教育一项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取得事业成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意义。因此,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各类合格人才的场所,而社会对于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后者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校期间着重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既是大学教育的本来之义,又是时展的迫切要求,从而更进一步拉近企业与校园的距离。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对于在校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多数的本科高校只注重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偏于大众方面,而职业教育也沿袭本科高校的学生能力培养方案,忽视了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毕业后面向一线的企业,在校期间无法培养其较高的职业素养,这样延长了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时间。2、大学生能力培育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在中功利性主要表现是实用主义至上,近些年出现一些“考证热”,很多大学生开始将能力培养的表象放到各类证书上,对于该行业的基本职业素质缺乏认识,虽有很多职业证书,但证书的含金量还需考究。例如考取“电工证”,即使拥有这个证件但对于电工应该具有的职业要求,职业安全意识等等方面没有认识。3、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学校通过校内、校外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很多学生只当做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没有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一员来严格要求自己,把一些散漫的恶习带到了实训中,这样更谈不上职业素质了。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方法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转变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员工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建立长效的考察机制,同时不断加强学生对于企业制度与职业素质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进一步拉近学校与企业的建立。其次要步步深入的教育学生,努力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具体方法如下四个阶段:自我约束知道什么不可做。自我约束简单地说就是严格要求自己,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行为,有原则地处理事情。有效地控制不良思想行为、言语情感、个人欲望。从学习中得到职业的要求,从思想上树立职业准则,在日常学习实践中不断的强化自己的行为,做到与企业一致的标准。不断告诫自己什么行为在职业领域是不允许的,从而树立严谨的职业操守。

自我管理知道什么可做,只有单一的做事。在不断自我约束行为成为习惯之后,这时就要发展到自我管理,这个阶段学生会明白什么可以做,从而去参与生产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自我激发,这个阶段的学生知道做什么,而且做得很好,这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摸索,从而得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生产方法,但他的前提是符合企业生产的标准,符合职业的需求。自我学习这个阶段学生知道做什么,做得很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能够解决生产中碰到的问题。这时,一个成熟的职业从业人员就培养完成了,他不仅有严格的职业操守,而且在自身岗位中,能够不断地学习,能够不断改进操作技能。

四、小结

新时期,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仍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将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我国高校目前现状来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校、社会、学生等各方面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哲.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新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2]董红波.高职毕业生素质现状调查的实证分析[J].职教论,2008.22.

篇9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观念超前,个性鲜明,多才多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环境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日益下滑的综合素质和普遍欠缺的人文素养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缺乏人文素养不仅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高职教育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但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人文素养不仅表现为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优雅的气质等。但当今的一部分大学生,虽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往往茫然失措;不认真学习,反而花钱大手大脚,追求享乐,丧志;过分张扬个性和自我,道德意识淡薄;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考虑自己的不良行为对社会和他人产生的不良影响;更有一部分大学生考试弄虚作假,忽视诚信。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2.1来自家庭的影响

如今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很多父母只注重给孩子物质条件的满足,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很多独生子女自私自利、心胸狭~、唯我独尊、目中无人。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今后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

2.2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向钱看”等拜金主义观点成为很多人为人处事的衡量标准,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很多大学生只关注读书学习,只关心将来能否找到理想工作,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对民族的存亡无动于衷,终日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对周围的事物都麻木不仁。

2.3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学生选课时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就业的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英语、政治等必修课外,多数学生都会选技能性、应用性的课。他们注重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几乎无人问津。

3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迫在眉捷。高职院校必须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此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

3.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积累、进步的过程,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校园氛围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学校的整体环境、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之外,也要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运用到校园氛围中,可以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用文化设施的形式投入到校园建设中;也可以将师德建设、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运用到校园设施的建设。

3.2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院校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和管理模式,建立起学生参与的人文素养培养机制。要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进步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活动小组等;让学生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如运动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同时,学校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3完善课程设置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和综合课开设的较少,导致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高职院校应多开设相关的人文素养课,如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和实践类等课程,多开设选修课,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多种课程,同时也能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文活动,从多方面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4加强实践和劳动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高职院校应通过改革课程设置,为学生增加实践类课程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投入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切实体会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此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可以联系企业、社区、组织等,将学生的实践活动形成固定的、多元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人文素养对其人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高职院校多方面的努力,以及学生自身的进步,必定会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升道德素质、综合素质和感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陶冶审美情操,帮助学生发展成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追寻自己人生的价值。这既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同时也能够完善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就业教育;缺失

作者简介:王旭明(1981-),男,浙江金华人,浙江海洋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浙江 舟山 3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微博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SCG127)、浙江海洋学院2012年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12M06)、2013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重点研究课题“新媒体视域下青年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20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据统计,我国高校上网人数目前几乎达到高校学生数的100%,其中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通过新媒体营造的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的第二生存空间。[1]新媒体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早已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环境。新媒体的跨时空、海量、即时、互动交流信息等独特的功能吸引着青年大学生,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如何帮助青年大学生顺利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应当以青年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质量。

一、青年大学生就业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个人方面

(1)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的问题,甚至有的青年大学生沉迷于与学习无关的事件中不能自拔,导致青年大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被迫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学历就是能力,大学毕业就是人才、精英。不从实际出发,高估自己的能力。“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不能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以及就业格局和用人机制的变化;并且往往忽视家庭支持的作用,不愿亲人过问自己的工作和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就业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大学生的专业兴趣不浓,而大学里转专业又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处于这种状况下的青年大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出现自动退学的现象;部分青年大学生盲目参加社团等活动而耽误学习,没有处理好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导致补考、重修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目标非系统化,主次不清,存在一定的冲突,出现了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青年大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理想而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现象。

2.学校方面

(1)就业指导理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展现才华的舞台随之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了多元化态势,但高校就业指导理念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许多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党政干部,他们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青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职业发展教育。部分高校只注重信息提供和求职技巧指导,却忽视了职业素质教育、生涯发展指导和个性化心理辅导。很少组织青年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及人才市场等现场学习和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仅仅局限于围绕“提高就业率”来展开就业教育,就业突击教育现象严重,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

(2)就业指导功能存在一定的狭隘性。部分高校将就业指导狭隘地理解为就业指导服务,即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重心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其职责更多地表现为收集、存储、提供、就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协办人才交流会,负责毕业生的分配派遣和毕业典礼相关事宜以及办理相关手续等。就业指导部门就如同一个事务管理部门,更多地行使了其行政职权,发挥了其行政功能,而失去了其教育的功能。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在内容上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导致目前大学生存在职业意识淡薄、就业准备不充分、择业的目的不明确等诸多问题。高校就业指导没有回归到它本来的教育过程上来,没有更好的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贯穿于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2]

3.社会方面

(1)招聘单位的用人理念不适当。一些招聘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出现了“人才高消费”。另外,有些招聘单位没有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节约员工培养成本只看重工作经验,这也给青年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困难。目前许多企业苛求大学毕业生必须“立刻能用”和“立刻好用”的用人观,既是企业对教育特征认识不足的结果,也是目前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对企业组织产生影响的一种反映。

(2)宏观就业环境不乐观。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双重因素的作用下,由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失业问题日益显性化。加之“十二五”期间又是我国劳动力增长、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容易出现就业难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职业、岗位的变化,加上缺乏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致使热门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使原有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3]

4.家庭方面

家长缺乏对青年大学生理性的就业引导。读大学前家长对孩子填报志愿没有给予理性的引导,或者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来选择专业;读大学时家长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和就业方面的引导;大学毕业时家长对孩子的就业期望过高,从而耽误了就业。

二、有效利用新媒体建构青年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

1.提升青年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育水平

高校可以开设专业课程,重视青年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从物质保障、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对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投入。重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定期聘请新媒体从业人员开展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通过选修课、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新媒体参观、新媒体见习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媒体素养专业教育。[4]密切关注新媒体发展动向和学生新媒体接触状况,出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利用新媒体来缓解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新媒体与青年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互动。青年大学生自身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熟悉网络技术,并具备一定的承受高强度压力的能力。

2.提高青年大学生新媒体就业指导能力

转变观念只是就业教育工作的第一步。从新生入学始业教育开始,高校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观念教育,使得青年大学生的定位从“天之骄子”、精英层面下移到社会普通劳动者的层面,促使青年大学生拓宽就业视野,鼓励他们下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高校的就业教育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将教学瞄准就业环节,注重专业培养的实用性。在理论教学中,不断加大实践环节,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必修课,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注重高校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和新媒体素养的培育,鼓励青年教师去相应的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将锻炼的实践经验带到课堂。针对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因素,进行职业生涯测评,给予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建议。建立大学生就业案例库,编写就业指导校本教材。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及时了解行业就业需求,根据行业的就业需求及时调整个人的知识体系、增强职业素质。通过“微招聘”、“微”等“微平台”及时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指南,吸引广大微博粉丝,尤其是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关注。指导青年大学生制作“微简历”,通过“微互动”,进行“微求职”等。

3.营造青年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氛围

出台支持创业的政策措施,搭建富有实效的创业平台,使大学生不仅“愿创业”,而且“能创业”、“创成业”。组织高校教师参加团中央、全国青联组织的KAB创业教育项目,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成立KAB创业俱乐部,探索建立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为毕业生搭起创业的“舞台”。成立创业学院,推动创业教育专业化,高校可以设置创业教育必修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创业管理等与专业知识融合的理论及实务培训课程,有效地提高自主创业技能。举办青年大学生网络创业沙龙,鼓励青年大学生尝试互联网“网店创业”,尝试通过网络创业的形式解决就业问题。

4.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教育中心可利用新媒体来介绍一般心理知识,以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心理教育中心以毕业生心理调适工作为重点,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形势、摆正心态、调节自我,增强毕业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同时心理教育中心还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青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4]依托新媒体虚拟传播手段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相互信任,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心理健康宣传橱窗、“朋辈心语”、心理知识折页、书签等传统形式,以及“心理微博”和教育网络平台的心理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使心理健康知识滋润学生的心田。

5.注重青年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从青年大学生一入学就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加强与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沟通交流。将就业招聘信息整理分类,通过新媒体将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青年大学生。从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实、做细、做扎实。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择业困难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矛盾,要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广泛开展毕业生文明教育活动,积极倡导开展简朴节约、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师生座谈或联谊活动,规范毕业生谢师活动;要注意引导让毕业生回顾和总结大学生活中的收获与不足,进行深刻的自我再教育,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针对尚未就业和就业不理想的学生,学校要集中抓好择业观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通过就业教育增强就业的信心,通过就业服务帮助就业;针对就业难的学生,注意逐个摸清情况,引导他们全面认识就业形势,并切实帮助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谢师茶话会,让同学们带着对母校的感恩、师长的眷念,用自己的深情厚意献上对学校和教师最美好的祝福。

6.搭建家校共同教育的网络平台

新媒体时代下迫切需要探索更加便捷高效的家校沟通模式。譬如建立“学生家长QQ群”这个崭新平台,学校可以直接和家长沟通,具有便捷性和高效性等特点。能主动和家长沟通配合,共同从时间、内容等方面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对于美好的事物,做到发扬鼓励;对于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及早察觉,防微杜渐。大学生家长与时俱进通过新媒体关注孩子、关注学校、关注教育,不仅是对大学教育特别是思政教育的补充,也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方面,可促进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成长成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参考文献:

[1]陈应琴.新媒体:考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智慧[N].中国教育报,

2011-03-07.

[2]杨晓东.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