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范文

时间:2023-07-02 10:1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

篇1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名医经验;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2.024

中图分类号:R2-05;R259.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2-0094-04

曾斌芳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室主任,为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刘继祖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和药物研究经验,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诊治有独到见解。本研究运用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1],将曾斌芳教授治疗CHB的信息数据化、结构化,建立医案数据库,采用复杂网络分析系统和点式互信息法,对其辨证、用药等隐性知识进行挖掘,揭示曾斌芳教授临床思维模式、诊疗规律,形成CHB的辨证方案和核心处方。

1 资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病例数据来源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曾斌芳教授诊治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和住院的CHB患者,共132例、277诊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CHB的诊断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3];②采用中草药治疗,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合并用药不限。③同意参加该项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病毒性肝炎者;②经确诊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包括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淤胆型肝炎等;③在入选阶段,患有肝衰竭和肝细胞癌,或者任何一种恶性肿瘤的患者;④酗酒和吸毒史;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3 数据采集

①一般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职业、婚姻状况等;②病史:主诉、现病史、刻下症;③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及西医诊断,并记录修正诊断和补充诊断;④辨证要点和体会;⑤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⑥中药处方:方名、药名、剂量、给药方式及特殊用法等。

1.4 数据规范与录入

按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3]规范证候、症状名称,按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4]规范药物名称。将规范后的数据录入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系统,建立相应数据库,分析数据挖掘计划和内容,并进行数据集成、预处理、规则处理等。

1.5 数据分析

1.5.1 复杂网络分析方法 通过计算复杂网络的节点度及度分布、平均距离、集聚系数等基本特征度量以及其他的特征度量如介数、度相关、节点相似度等,并与已知的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无尺度网络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中药处方药物配伍网络的核心药物、药物配伍和用药加减规律[5]。

1.5.2 点式互信息法 建立相关因素如症状、药物、人口统计学指标和基线理化指标等与疗效指标的对应关系数据,即计算相关因素与疗效指标的二元频度关系,然后计算简化点式互信息。基于互信息数值排序确定某疗效指标的相关影响因素。将“证-症-治-药”作为事件,分析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发现临床要素间内在的规律[6]。

2 结果

收集CHB病例132例、共277诊次,其中男性78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43.3±9.3)岁。涉及277首处方,121味药物。

2.1 高频症状

3 讨论

“证-症”相关度即指证候的辨治要点。本研究结果表明,曾斌芳教授治疗CHB辨证要点为倦怠乏力、腹胀、胁痛、双下肢水肿等。CHB肝郁脾虚证辨证要点为倦怠乏力、口干、右胁肋隐痛、纳呆、腹胀等。曾斌芳教授在辨证中重视“肝病传脾”的核心环节。肝者,罢极之本,肝木旺则乘脾土,脾主四肢,脾虚则清阳不达四末,故倦怠乏力;脾失升清,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肝脉布胁肋,肝郁气滞、不通则痛,故右胁肋隐痛;肝气郁滞,木不疏土,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气滞水湿蕴阻中焦,故腹胀;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故纳呆。

曾斌芳教授治疗CHB常用方法为和血柔肝健脾、清利湿热、滋养肝肾、理气活血、活血运脾等。治疗CHB肝郁脾虚证常用药物为柴胡、党参、黄芩、当归、赤芍、炙甘草、法半夏、生地黄、香附等,其药物组成以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为基础方;归经以脾经、肺经、肝经为主。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曾斌芳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以甘味药(党参、炙甘草、生姜、大、炙黄芪等)补中实脾、缓肝之急,防“肝病传脾”之变;“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为治则,以辛味药(柴胡、陈皮、香附、郁金等)行气和血;《临证指南医案》概括肝的特性:“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类证治裁》:“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以当归、赤芍、丹参、生地黄养血柔肝;以苦味之药(黄芩、茵陈、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利湿;以咸味之药(龟甲、鳖甲等)滋阴补肾、滋水涵木。风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难经》载:“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肝木旺则乘脾土,脾失健运,气滞湿阻蕴,阻肝络,或脾虚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蕴阻,发为肝著;CHB以肝郁脾虚、湿热内蕴为主证,治以和血疏肝健脾、清热利湿;进一步发展至肝硬化代偿期(肝纤维化)是在肝郁脾虚的基础上,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脾失健运,水湿蕴阻,气滞湿阻蕴阻肝络,致血运不畅、血络不和而发为积聚,其中血络不和是关键的病理因素,治以调和肝脾、和血通络;而肝硬化失代偿期在肝肾阴虚、脾虚的基础上,多伴有气滞湿阻、瘀滞蕴结,治以滋养肝肾、活血运脾。由于纳入病例数量有限可能导致抽样偏倚,而在肝著、积聚、鼓胀的每一阶段,“肝郁脾虚、血络不和”均为病机核心,因此,在CHB治疗过程中始终以“和血柔肝、疏肝健脾”为法则。

本研究数据分析后进行专家访谈,得到曾斌芳教授的认可,“人机结合”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曾斌芳教授指出由于研究入组病例分层不均且已假定为治疗有效病例,故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分层及治疗前后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451-455.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3-24.

[3]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

[4] 陈蔚文.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篇2

1.1设计技巧

可通过回忆学生看中医的亲身经历,将四诊与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分析四诊与辨证的关系、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辨证论治的正确思维。课堂上,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看中医的经历,笔者结合之前已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的介绍给予适当点评,对学生描述的看病过程存在的不足予以补充;然后播放一段患者看中医的视频,笔者以旁白的方式对“望闻问切”四诊、辨证(理)、论治(法)、处(方)、用(药)等各个环节进行说明;最后鼓励学生扮演患者,指定另外3~5名学生充当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采集,通过辨证提出治法,进而给出适宜的方剂。结束时笔者指出学生诊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重点讲解四诊,特别是问诊的技巧,并就如何把握辨证要点做进一步分析。

1.2效果

这样的情景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避免课堂过于沉闷,增强师生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问病荐药的基本步骤,明白了通过辨证提高荐药准确性的必要性,而且能将分属四诊、辨证、治则不同章节的内容,甚至将后期要学习的中药、方剂内容串联到一起,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初步建立起整体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思维。

2利用身边案例创造情景

学生形成正确的辨证论治思维后,掌握问病技巧成了准确荐药的另一关键点。笔者针对常见的感冒、头痛、咳嗽、不寐、抑郁等病症,采用随堂情景教学法,即上课前先通过课代表了解班级身体不适的学生,将其作为课堂案例,围绕其所患病症进行备课。上课时先用一半课时对该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做理论讲解,然后用剩下的课时选取3~5名学生对身体不适学生进行病情资料采集,要求学生选出最适宜的中成药(或处方),最后笔者再对学生的诊治过程进行点评。

2.1设计技巧

比如感冒,先让学生明白其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指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它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狭义才是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发生率较高,成人每年发生2~4次,儿童发生率更高,可达6~8次。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病因以风邪为先,所以在中医上又叫伤风,随四季六不同多有兼夹。风邪伤及肺卫,肺气不宣,所以多有鼻塞、咳嗽、咽喉不适等症状,卫阳郁于体内不能温煦肌表,则见恶寒发热。辨证应根据四季六性质的不同,先分清风寒、风热、暑湿、燥邪犯肺之证型不同,分别采用麻黄汤(或桂枝汤)、银翘散(或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或十滴水)、桑杏汤(或杏苏散)进行治疗。在向学生介绍完感冒的全貌及通识治疗后,由学生根据身体不适学生发病在春季、症状以咽喉疼痛为主、兼有发热,做出风热感冒的诊断;然后学生从预备好的藿香正气水、维C银翘片、感冒清热颗粒3个中成药中,根据其药物说明书中的成分、适应证,做出选择维C银翘片的判断,并从预先准备好的甲方(麻黄、桂枝、杏仁、薄荷、石膏、防风、甘草)、乙方(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杏仁、桔梗、芦根、甘草)与丙方(藿香、苏叶、茯苓、生姜、大腹皮、淡豆豉、甘草)中做出选择乙方的判断。

2.2效果

活用随堂情景教学法,利用身边案例创造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药学类专业学生见习机会少、与患者互动少等问题,在加深对中医知识印象的同时,还提高了与患者沟通、采集病情资料的能力。

3借助道具模仿情景

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尽管抓到了好药,却因缺少煎药常识,如不知道如何选择煎药用具、如何浸泡中药、煎药要加多少水等而功亏一篑,煎药成了影响中药疗效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在具备准确荐药能力后,要充分理解煎药的注意事项及要点,以便交待患者正确煎药,其中包括煎药器具的选择、煎前泡药、煎药火候、煎药时间、特殊煎法等多个知识点。

3.1设计技巧

针对煎药知识,笔者在课堂上借助道具,准备不同材质的锅具、炉灶以及不同质地的中药材,再现煎药实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煎药要点。课前要求学生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预习,课堂上笔者演示煎药操作过程,同时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找出笔者演示中所犯的错误,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演示操作,相互找出操作中所犯的错误,最后笔者逐一分析、讲解,并进行总结。

3.2效果

通过借助道具模拟情景,一方面拉近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轻松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小结

篇3

【摘要】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记录237例RA活动期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变量聚类分析。结果 RA活动期患者证候分为4类:邪郁壅络、痰瘀互结、湿热痹阻、气虚血瘀,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候的诊断要点。结论 RA活动期中医证候可分为4型,基于中医四诊信息的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可确定其各证型诊断要点。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聚类分析;证候分类;中医诊断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TCM syndrom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the active stage by using variable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37 cas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ctive stage, including symptoms, signs and manifestation of tongue and pulse, were recorded and dealt with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TCM syndromes in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including pathogenic factor and depression in collaterals,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blokage due to damp-heat, blood stasis and qi deficiency, and main diagnostic points were determined for different syndromes initially. Conclusion The variable clustering analysis combined with expert’s opinion is helpful to study the classification of TCM syndromes and main diagnositic poin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ctive stage.

Key words:rheumatoid arthritis;clustering analysis;syndrome classification;TCM diagnosis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1]。RA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其活动期对患者的损害尤甚,目前临床已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RA活动期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的研究对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其疗效评价的意义颇大。我们对临床收集到的237例RA活动期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了聚类分析,归纳出其中医证候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诊断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2008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院针灸科共收集237例经血清抗类风湿因子特异性抗体检测证实的RA活动期患者。其中男性89例(37.6%),女性148例(62.4%);年龄18~75岁,平均(47.22±12.60)岁;病程1~32年,平均(7.15±6.72)年;合并血管炎者51例(21.5%),合并心脏病者3例(1.3%),合并肺病者45例(19.0%),合并肾病者34例(14.3%),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26例(11.0%),合并其他疾病(如干燥综合征、雷诺氏现象等)49例(20.7%);关节肿胀数目平均(14.24±6.55)个,关节触痛数目平均(10.85±2.70)个,随访当日持续晨僵时间(2.48±1.28)h,血沉(ESR)平均 (61.64±31.80)mm/第1 h,C-反应蛋白(CRP)平均(41.01±25.03)mg/L,类风湿因子(Rf)平均(154.69±140.80)IU/mL;关节功能Ⅰ级31例(13.1%),Ⅱ级67例(28.3%),Ⅲ级125例(52.7%),Ⅳ级14例(5.9%)。

1.2 诊断标准

RA的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学会(ACR)1987年RA分类诊断标准[2];其关节功能分级标准参照《现代风湿病学》[3]、《实用中医风湿病学》[4]。RA活动期必须同时满足下列3条[5]:①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②8个或8个以上的关节触痛;③符合下面3条标准中任意2条:随访当日晨僵持续时间≥45 min;ESR≥28 mm/h;CRP≥正常上限的115倍。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尪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6]、《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7];中医虚证的诊断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于1986 年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8];中医血瘀证辨证参照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制定的标准[9];痰证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代码》[10];热证、湿邪等参考第5版《中医诊断学》教材[11]。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患者同意接受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在18~75岁之间;④处于RA活动期。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肺、肝、肾和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②有药物过敏史;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有明显的关节畸形,而无疾病活动性指标。

1.4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以专家咨询、文献整理为基础,制定并采用统一诊断标准和统一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量表,并对参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临床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完成一致性检验(症状一致率≥0.75)。用Access建立病例数据库,所有数据均采用双人双机录入方法,并通过软件进行校对。将237例RA活动期患者与中医证候相关的47个变量中的原始数据库导入SAS6.12软件进行分析,建立矩阵,根据所得矩阵进行变量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基于聚类分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证候分类

依据以下原则建立证候判别模式[12]:①证候识别变量优先原则;②证候鉴别变量次优先原则;③证候定位要素和证候定性要素相结合的原则;④舌脉变量单列的原则;⑤变量名称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诊断学》的原则。使用SAS软件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在内的47个变量进行2~4类的聚类分析。从所得的3种分类结果来看,聚为4类使得四诊信息的分散性较好,证型分布清晰,较符合临床实际;结合相关文献整理与专家意见,分别将这4类证候命名为:邪郁壅络、痰瘀互结、湿热痹阻、气虚血瘀。见表1。 表1 RA活动期患者证候分4类摘要(略)

聚类分析所得出的相关系数平方(R2)是指与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同类内R2越大越应该划分在同一类中去[13],因此,我们可以将R2作为证候指标的权重来看,某一具体指标(症状、体征或舌脉象)的权重越大,则其对所对应的证候诊断的贡献度越大。RA活动期患者各证候下的具体指标权重见表2。表2 基于聚类分析的RA活动期患者证候分类及其诊断(略)

聚类分析所得的类际相关的绝对值越小,表示分类越好[14],本观察研究所得的类际相关值均较小。症状能够作为辨证论治乃至个体化治疗的有效信息[15],结果提示中医传统辨证分类法符合现代统计学基础[16]。如表3所示。表3 各聚类之间相关程度情况(略)

2.2 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证候诊断要点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及临床各项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文献整理与专家意见,初步确定RA活动期患者4类证候的诊断要点。①邪郁壅络证诊断要点:疼痛游走不定、甚则肌肉萎缩、急躁易怒、眩晕头痛、大便干结、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滑数。②痰瘀互结证诊断要点:胸闷痰多、局部紫黯、面色晦滞、屈伸不利、关节刺痛、舌质黯或有瘀斑、脉涩。③湿热痹阻证诊断要点:红肿胀痛、触热、重着痛、活动时痛甚、舌质赤或红、苔黄、脉濡缓。④气虚血瘀证诊断要点:面色少华、气短乏力、结节瘀斑、口唇黯淡、疼痛绵绵、抑郁失眠、脉沉细弱无力。

3 讨论

聚类分析是将随机现象归类、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多元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其思维朴素,可按照样品个体或变量指标的内在规律和性质进行合理分类,可用于中医证候在分类面貌不清的条件下进行探索性分类[17],降低了主观判断所造成的误差,使数据在量化的基础上得出的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等现代数理统计方法能够较好地提高RA活动期中医辨证及诊断的客观性、规范性及准确性,并进一步探讨其病机治法,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RA病情顽固,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属中医学“顽痹”、“历节风”等范畴。有学者研究指出,RA发病机理为风、寒、湿、热、痰、瘀、虚七端,气虚、痰瘀互结于关节是RA的基本病机[15]。RA活动期多属于湿热痹范畴,多数医家从热、从瘀、从虚论治。本研究通过使用聚类分析与文献整理、专家意见相结合的方法,将RA活动期中医证候分为4类,并将其归纳为邪郁壅络、痰瘀互结、湿热痹阻、气虚血瘀证。从研究结果分析得出,RA活动期的病机主要是以邪实为主,多为湿、热、痰、瘀之邪,结合专家意见得出痰瘀互结、湿热痹阻为RA活动期临床常见的两类证候。RA活动期邪气亢盛,正气奋力抗衡,邪正相争处于激炽状态,故症状较为突出,临床常表现为发热、关节红肿胀痛、功能活动受限、胸闷痰多、舌质黯或有瘀斑、舌苔黄、脉象濡数或涩等。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宜重在祛除邪气,邪去则正安。关节既是气血汇集之所,又是容易受邪之处,在一定条件下,外邪侵袭,邪气郁闭,炼液为痰,津血凝滞,痰瘀互结,湿热内阻,流注关节而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久则关节胶结固着,甚则出现尪痹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重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痰、瘀多为其病理产物,痰瘀互结则怪症百出,致关节僵硬畸形;湿、热多为内外合邪,湿热痹阻则易致关节胶着,难以屈伸。提示临床治疗应重视RA活动期整体性病变及其传变状态,以祛邪安正为原则,痰瘀互结证治以化痰通络,活血化瘀;湿热痹阻证治以利湿清热,通络止痹。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侵袭,郁而壅络,久之正气消减,出现气虚血瘀之证,故提示RA活动期患者在以祛邪为大方向的基础上兼可扶正,以增强祛邪效力。

综上,我们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试图加强RA活动期患者症状、体征在疾病诊断分类、疗效评价和作用方面的准确性,初步阐释RA活动期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信性。结果可为临床中诊断RA活动期中医证候提供一定参考。有关RA活动期中医证候分类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相应的RA活动期中医证候的分类及诊断标准的制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申洪波,白云静,胡荫奇,等.病证结合中药组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临床对照试验[J].中国骨伤,2007,20(12):826-829.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

[3] 姚凤祥.现代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00.

[4]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2.

[5] 侯 勇,张奉春,黄 烽,等.Infliximab治疗RA的随机双盲平行多中心临床试验[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10(11):658-663.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

[7] 程绍恩,夏洪生.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M].第3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7.

[8] 沈自尹.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2):11.

[9] 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 9(2):11.

[1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代码[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

[11] 邓铁涛,郭振秋.中医诊断学[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303-323.

[12] 何庆勇,王 阶.基于聚类分析的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J].中医杂志,2008,49(10):918-921.

[13] 胡立胜,周 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与SAS编程统计分析[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68.

[14] Braunwald E, Antman EM, Beasley JW, et al. ACC/AHA2002 guideline updat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mmary article[J]. Am Coll Cardiol,2002,40(7):1366-1374.

[15] 吕爱平,何羿婷,查青林,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与疗效关系的回归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6):432-437.

篇4

摘要: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包括两大方面,即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因此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教学实验十分必要,根据辨证理论所施行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其有效完成离不开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两者互补的共同结果。因此可将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巩固。具体做法有:重视学习和交流,运用当前护校中现有的中医方面的资源进行交流式教学,将中医知识贯穿于基护教学实验中,重视护生操作技能与课后考核与反馈,既学会了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发扬了祖国的传统医学。

关键词:中医; 整体护理; 基础护理教学; 辨证施护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医学至今仍在不断地应用与发展,这对护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临床护理方面,除了西医护理外还存在着我国特有的护理类型中医护理和中西医结合护理。中医护理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中,在中国人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预防和康复护理[1]。因此,作为护校的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运用这些理论维护自我健康和病人的健康,并不断实践上升至高层次的中医护理理论,使祖国的医学护理事业发扬光大。

1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它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两大方面[2]。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影响的,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辨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官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辨证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

2 将中医护理引入基护教学的必要性

整体护理是当前我国护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特征,整体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1],保持人与内外环境的平衡。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辨证理论所施行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其有效完成离不开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两者互补的共同结果。因此将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巩固,对提高护理的价值和地位是十分必要的。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辨证观指导下的护理方法,中医整体护理思想贯穿于护理过程的始终。如口腔溃疡以补充维生素、口含消炎片等法治疗,往往收效欠佳。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整体护理的角度进行护理,就可在疾病的初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即心通过舌窍与外界相连。中医认为,口舌生疮是心火上炎或小肠实热所致,治疗除选用清热解毒、导热下行的药物外,还应选取一些寒凉清火食物,如鸭、鳖、豆芽、豆腐、藕、海带、梨、西瓜、白萝卜等,勿食辛辣温燥之品。同时要避免情志过激,以免出现过喜伤心、急躁伤肝之弊。

转贴于

3 具体方法

3.1 学习和交流教师首先要懂得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加有关中医护理知识的培训,到中医医院参观学习,到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可与中医系或中药系教师共同探讨中医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利用学校中医康复系从事过中医诊疗技术的老师来参与中医护理的临床实践与教学,从中学习不同教师应用中医护理知识的技巧,探讨在基础教学中应用中医护理的知识。在基础护理实验课教学中,结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认识和理解整体护理。可以在理论课讲授时先进行中医方面知识的穿插,先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认识,再在基护实验操作课中具体讲解中医学的知识的运用。如在褥疮护理教学中,结合中医护理的特点,重点讲解褥疮的分期和各期护理的要点;运用中医知识讲解褥疮的形成是由于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阻,持续的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在具体操作实验课中,可结合中医的穴位知识,进行按摩,从而完成褥疮护理的实验课教学,既讲解了它的原因,又具体操作了它的预防方法,这样把中医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既好懂也好学,效果不错[3]。又如在讲给药法实验时,指导学生根据病情和医嘱用药,不要自己滥用药物,以免延误病情,用药中还要根据年龄、性别、环境、气候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知识基础,也就是新的护理观,即对人、环境、健康、护理要领的认识。又再例如对高热不退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法。当热入营血时,护理上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当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时,护理上应在”调“字上,通过调养使病症得到痊愈。这些也是运用了中医护理的知识。

3.2 基护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基护操作中“灌肠法”与中医的“导便法”相似,在保留灌肠中,学习运用中药灌肠治疗某些疾病,重点讲解各种不同的灌肠液及浓度与温度等,使学生掌握灌肠的技术。又如按摩法,是运用医护人员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推穴道,循经络,并结合有关部位进行按摩,使机体内部产生发散、宣通、补泻等作用。在基护操作教学中,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见疾病的护理:如发热、咳嗽、疼痛等,通过布置护生这些疾病的护理操作,使同学们更加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中医护理理论对医学事业的贡献。针对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在基础护理操作实验课中,除了要练习基本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操作的步骤和要领及实践的运用。运用中医护理的知识到基护操作实验中,除了在操作过程中提问及讨论外,还可以留置课后习题,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中医的护理诊断这个方法,具体体现在写实验报告中,规定学生要写出中医的一项护理诊断,既可完善护理诊断计划,又可复习中医护理的知识,也学会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将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基础护理的实验教学中,是可行的。它不仅发扬祖国医学的长处,又促进了基础护理学实践的发展,使中西医护理相互促进与提高并产生积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燕京.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教学的尝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31.

篇5

【关键词】络病理论 冠心病 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05-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中医即胸弊心痛,其特点为心前区闷塞疼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吴以岭认为心气虚乏、络脉瘀阻、绌急而痛失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1]。近年来,国内不少医家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进行了探讨,多数医家已趋于认为本病基本不离本虚标实[2]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中医护理,强调辨证施护。通过实践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是通过对我科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护理而得到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1 一般护理

1.1 环境护理 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 。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使患者纳气吐新,以增强气血运行。保持床铺干净整齐,保持病区安静,使患者心情愉快,以利气血通达。

1.2休息与活动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免剧烈活动,应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适当活动能减轻并且控制体重,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应变能力。急性心肌梗死时绝对卧床休息。日常作息有规律,切忌敖夜。经常作肢体功能锻炼,主要为散步及太极拳运动等, 采取间歇运动, 开始运动和休息时间的比例大约是1:1, 交替进行, 随着体力改善, 精神好转逐渐延长持续时间, 缩短休息时间, 直至运动持续时间达到30min以上。运动频率开始每周2-3次, 随着持续时间延长, 可增加至每周5次[3] 。

1.3 病情观察和监护 气短、喘息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立即持续吸氧,流量5-6L/min,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低流量吸氧。急性期给予心电监护,定期测血压、脉搏、呼吸,做好记录。严密观察胸痛发作的诱因、典型症状、伴随症状,以及神色、汗出、尿量、生命体征。

1.4 生活起居护理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以护心阳。 起床动作要慢。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者,早起可饮一杯蜂蜜水,以滋阴润肠通便,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勿摒气用力排便。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减轻工作压力。戒烟,因吸烟会使小动脉收缩。限酒,少量饮酒无妨,只要每晚饮酒量不超过20-25m1,并不会增加冠心病变,还可改善血液循环。但禁止大量饮酒或饮烈性酒。保证充足的睡眠,失眠者可耳穴压籽。睡前温水浴疗,嘱患者睡前用温水泡脚,每次二十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

1.5 饮食护理 调养膳食,养护络脉,应禁烟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有营养,少食多餐,过饱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胸痹的发作。食物应低脂肪,低胆固醇,少吃动物脂肪、蛋黄、内脏,尤其是脑,肝,肾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最好以菜油,麻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为食用油,忌浓茶、咖啡。老年人也不宜多进糖类制品,以免影响糖代谢,间接使胆固醇增高,促发糖尿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超重者应限制食量与热卡,进行减肥,减肥对于积极治疗冠心病是必要的。

1.6 用药护理 心绞痛发作观察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疼痛发作时遵医嘱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或速效救心丸10粒,舌下含服。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给予度冷丁或吗啡肌肉注射以镇静止痛。介绍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服用时间、方法、剂量,出院后应定期复诊,遵医嘱服药,不随意增减药物,私自停药。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硝普钠、异舒吉、欣康等扩血管药时,要调整好滴速,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应用洋地黄之前心率不小于60次,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防止洋地黄中毒。坚持中医调护,通心络胶囊具有改善内皮舒张功能,降低血液粘滞度。

1.7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建立在尊重人、关爱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之上的。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健康教育。护理过程中应向患者说明情志失调的危害性,经常与病人交谈,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疏导。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恬淡虚无,以养心气 ,情志平和,以养心神,淡泊名利,以安静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保持精神愉快与乐观的心境,避免情绪激动。

2 辩证施护

胸痹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临床护理,都是以调养心气、疏通络脉为主要原则。因此,胸痹患者的“养心”之道,在疾病治疗、康复和预防中显得颇为重要。

2.1 阴寒凝滞型辨证护理要点护理原则为通阳开痹。注重保暖, 病室温湿度适宜,操作时尽量减少暴露患者。饮食以温阳散寒为原则,禁食生冷寒凉之品,可食用桂圆、莲子、银耳、西洋参等补气养阴之品。胸痛发作时,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

2.2 心肾阳虚型辨证护理要点 护理原则为补益阳气。绝对卧床休息,症状缓解后可适当活动。宜食温阳补血补气,低盐食物,如桂圆、甲鱼、山药、人参、木耳等。 水肿者不宜久站,卧床休息时下肢宜抬高15~30°,重度水肿者应保护皮肤,预防褥疮的发生。使用利尿剂时,正确记录尿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神志不清、手足冰冷等情况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预备。

2.3 气滞血瘀型辨证护理要点 护理原则为化瘀通络。情志护理尤为重要,耐心解释,解除焦虑心理。因胸痛入夜更甚,应加强夜间巡视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病初期要绝对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减少气血的耗伤,尔后酌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以利气血通畅。中药宜热服,以利活血化瘀、温阳补气。给予吸氧外吸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低盐、低脂,忌食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 。中药穴位外贴,贴于膻中 、阿是穴、内关。

2.4 气阴两虚型辨证护理要点 护理原则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注重休息,保证睡眠,忌劳累。饮食宜予补气养阴之品,如红枣、莲子、桂圆、瘦肉、牛乳、蛋类、每日用西洋参1g煎水代茶饮,或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各10g煎水代茶饮,适当配合益气养阴的中药如山药、黄芪、百合熬粥以调补。此型患者多为久病者,情绪多表现为焦虑、忧郁,护理上要多沟通。对阴虚阳亢较重者,要注重观察血压变化,以防阳升风动而发生中风。自汗、盗汗多者,应及时更衣,避免受风。

2.5 痰浊内阻型辨证护理要点 护理原则为通阳豁痰。病室安静向阳,适宜温湿度。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肥甘油腻之品。可进薏苡仁粥、萝卜粥以起到化痰开窍之功。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以免损伤脾胃,助湿生痰加速病情发展。肥胖者控制体重,减少痰浊内生。休息适当活动,改善脏腑功能,以助气行血。对咳嗽痰多者,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以豁痰除瘀。对肢体沉重、水肿、 要观察尿量,必要时记录24h出入量。

3 结果

通过辨证施护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主观幸福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社会及家庭支持度。

4 体会

因我国居民对冠心病的预防和保健意识相对薄弱,护理中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提高生活质量。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辨证施护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情志、饮食、生活起居护理与合理用药结合起来,才能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吴以岭.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71-74.

篇6

我们于2007年1~2008年12月,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2例,获效良好,兹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共观察我院ICU收治的重症患者中有肺部真菌感染者104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25例;年龄51~89岁,平均72.6岁。上述患者均予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管、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原发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病48例、肺炎12例、重型颅脑外伤18例、脑卒中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①基础治疗: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相关的抗生素;注意二重感染;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②常规护理: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保持呼吸道畅通,做好饮食、皮肤护理及各种管道的护理。

2.2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方法:①辨证服药:ICU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临床上以湿热蕴毒型及气阴两虚、痰毒互结型为常见。湿热蕴毒型,除原发病外,以口腔粘腻,口气秽臭,牙龈肿痛,舌红、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利湿解毒。自拟基本方:夏枯草、白茅根、土茯苓各30g,虎杖、太子参各15g,黄连、黄柏、山豆根、山栀子各6g,桑白皮18g,淡竹叶、金银花各12g。中药煎剂皆由胃管注入,1日2次。气阴两虚、痰毒互结型,除原发病外,以口腔粘腻不爽,口干,舌红绛、苔少或舌光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治宜益气养阴、解毒化痰,自拟基本方:黄芪18g,太子参20g,石斛、黄精、沙参、绞股蓝、红景天各15g,夏枯草30g,百部10g,麦冬、丹参、党参各12g。服法同上。②含漱疗法:湿热蕴毒型,用夏枯草、淡竹叶、山豆根各15g,黄柏25g,甘草10g。加水500ml,煎成150ml,放凉后行口腔护理,每日4~5次。气阴两虚、痰毒互结型,用生黄芪、黄精各20g,夏枯草、羊蹄草、淡竹叶、百部各15g,甘草10g。加水500ml,煎成150ml,放凉后行口腔护理,每日4~5次。③中药氧雾吸入:用黄连冻干粉针1支,加生理盐水20~30ml氧雾吸入,1日2次,每次15分钟。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价标准: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用药前后ICU患者深部痰液真菌培养情况。方法: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1周末、2周末取患者深部痰液培养。采用直接镜检;接种沙保罗氏琼脂培养基,放35℃培养箱24~72h,阳性菌株用美利埃ID32C板条鉴定。

3.2 结果显示:1周末、2周末治疗组肺部真菌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4 体会

篇7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偏瘫

中风病是近年来临床上常见的突发病,无论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还是缺血性的,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1],应值得临床上高度的关注,然而,近些年,在这方面的临床研究报道却非常罕见,特别是与临床治疗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就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对文献的参考学习,随机选取来我院就诊的36例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与传统西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希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实质性参考标准。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来我院就诊的36例经脑CT与临床诊断确诊的中风后脑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每组1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在35-60岁之间,病程为1个月-2年,绝大部分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且其中有7例完全偏瘫,29例不完全偏瘫,经检查发现,其中病因为脑出血的患者有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5例,脑梗死的有11例,合并高血压的有30例,合并冠心病的有6例,但是经SPSS17.0统计学分析,所有患者在年龄、病程、病因、体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以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为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以《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3]为标准,且在诊断期间可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的有关调项进行诊断依据参考。在诊断过程中,应着重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语言表达能力、清醒程度、以及以往病史、病程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静滴曲克芦丁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服用曲克芦丁片120mg 每次,3次每天;尼莫地平片20 mg每次,3次每天;对于特殊病情的患者,可加服肠溶阿斯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晚1次,在治疗期间,对于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应进行降压治疗。治疗2个月后观测疗效。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静滴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0天为一疗程;中药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升陷汤 [5] 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平肝益气,补肾活血诸药,进行辩证治疗以达到活血通络、升清降浊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也可以加服B族维生素,以滋养神经。

1.4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临床表现显著好转,可以进行自主进行简单行走,对基本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显效:临床表现好转,基本生活可以自理,可以在别人帮助下进行简单行走;有效:临床表现有好转迹象,可在别人帮助下进行短暂战立;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两组治疗后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组别 n 基本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8 36.81 40.23 17.45 6.29 93.71

对照组 18 10.23 28.71 20.99 22.66 77.34

注:秩和检验,与治疗组比较,P

3 讨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与文献[6-7]一致,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的偏瘫确实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也有文献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只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亦有显著性差异,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恢复快,治疗时间短,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韩振廷.中风病辨证论治[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

[2] 中华神经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 29(6): 379-381.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1,17(3):64-67

[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5] 王淑兰,张富平,贾宝学.补阳还五汤对心肌梗死溶栓后微血栓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3,(5):15-16

篇8

关键词:高血压病;白细胞介素6;心脑血管事件;中医证候

中图分类号:R544.1 R25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01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9-1033-03

Correlation between IL-6,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Infarction

Events,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in Hypertension

Wu Aiming,Zhang Dongmei,Zhai Jianying,et al// Dongzhimen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leukin 6 (IL-6),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infarction events,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26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collected.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IL-6 was detected by ELISA.The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L-6,infarction events and TCM syndrome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infarction even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IL-6 (P

Key words: hypertension;interleukin 6;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高血压病患者是发生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高危人群。评估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风险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降低致死、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方面,中医证候与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1]。在病理上,炎症反应是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多种炎症因子参与其中。白介素6(IL-6)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主要参与机体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有报道证实,IL-6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中医证候之间密切相关[2,3]。本研究检测22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IL-6的浓度,分析其与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及中医证候之间的关联,旨在探讨IL-6对评估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风险和辅助中医辨证的参考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例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患者,男性123例,女性103例,男女比例为1.19∶1;年龄62.41岁±11.18岁;高血压病程9.87年±9.17年。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78例,未发生心脑血管梗死事件148例。

1.2 诊断和辨证标准 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诊断标准[4],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诊断参考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和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6]中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中医血瘀证辨证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86年11月修订的血瘀证辨证标准[7];虚证辨证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和老年病专业委员会1986年5月修订的虚证辨证标准[8];风证、痰证和热证的辨证参考1988年卫生部药政局高血压中医诊断的辨证分型[9]和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10]中的辨证标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纳入本研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急性创伤和手术以及孕期和哺乳期妇女。

1.4 方法

1.4.1 临床资料收集 使用统一调查表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和中医四诊信息,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参照诊断和辨证标准进行疾病诊断和中医辨证。

1.4.2 变量赋值和数据管理 当某中医证候的诊断成立时赋

值为1,不成立赋值为0;有心脑血管梗死事件赋值为1,无心脑血管梗死事件赋值为0;定义性别女为0,男为1。由专人录入数据库,使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管理。

1.4.3 IL-6检测 空腹静脉采血4 mL,离心分离血清。IL-6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IL-6 ELISA试剂盒为R&D Systems公司产品,检测结果上限为100 pg/mL,检测仪器为奥地利CliniBio 128c酶标仪。

1.4.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样本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变量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以P

2 结 果

2.1 无事件和有事件亚组间临床情况 根据患者是否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将患者分为无事件和有事件两个亚组。与无事件组比较,有事件组男性比例偏多,年龄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无事件和有事件亚组间临床情况

2.2 血清IL-6浓度与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偏相关分析 无控制变量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血清IL-6浓度均与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当控制性别和年龄因素后血清IL-6浓度仍然与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P

表2 血清IL-6浓度与高血压并发

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偏相关分析

2.3 不同中医证候亚组间血清IL-6浓度比较 根据患者中医辨证情况,按风、热、痰、瘀、虚5个基本证候是否成立划分亚组,分别比较血清IL-6浓度的差异。血清IL-6浓度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经非参数检验,痰证成立组的血清IL-6浓度显著高于痰证不成立组(P

表3 不同中医证候亚组间血清IL-6浓度比较 [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pg/mL

2.4 血清IL-6浓度与中医证候的相关分析 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IL-6浓度与痰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371,P

表4 血清IL-6浓度与中医证候的相关分析

3 讨 论

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高发病。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估计患病人数达3.3亿人,约有45万人死于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超过660亿元,占我国卫生总费用的3.4%[11]。由于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趋势,防控形势不容乐观[12,13]。加强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符合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的医疗重心前移战略。并且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既包括“未病先防”,也包括“既病防变”。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符合中医“既病防变”的思想。

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病理机制与长期血压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高血压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在炎症因子参与下,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脂质浸润,泡沫细胞形成,进一步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破裂、出血,最终诱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多种炎症因子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特别是IL-6在斑块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IL-6由18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1~26)kD,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产生。IL-6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2,14],IL-6参与血管内皮炎症反应,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表达,刺激巨噬细胞摄取LDL,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此外,IL-6还能刺激其他炎症因子的产生,加剧血管炎症反应。IL-6能刺激巨噬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促进单核细胞趋化和黏附。IL-6还可作用于肝脏和下丘脑,促进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合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IL-6能通过刺激单核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使纤维帽变薄,降低斑块的稳定性。IL-6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失稳、破裂直至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血清IL-6浓度均与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显著相关,当控制性别和年龄因素后血清IL-6浓度仍然与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提示除性别和年龄这两个传统危险因素外,IL-6浓度的变化也与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中医证候方面,痰证患者的血清IL-6浓度显著高于非痰证患者,血清IL-6浓度与痰证的出现呈正相关。中医的“痰”既是病理性代谢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IL-6可能是与痰证密切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之一。IL-6除有助于评估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风险外,对辅助痰证的辨证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爱明,张冬梅,翟建英,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血管危险事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3,32(4):248-251.

[2] 赵卫新,苏国生.白细胞介素6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5):244-245.

[3] 袁长武,王建清.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白介素-6相关性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8,26(2):24-28.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全文)[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1-37.

[5]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6] 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7]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血瘀证诊断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29.

[8] 沈自尹,王文健.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0):598.

[9] 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228.

[10]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23.

[11] 李镒冲,王丽敏,姜勇,等.2010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5):409-413.

[12] 苏懿,王磊,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67-469.

[13] 刘晓婷,李镒冲,姜勇,等.2010年我国居民脑卒中疾病负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12):1121-1123.

[14] 张丽丽,刘晓静,王会奇,等.白介素-6、白介素-10和MMP-9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8):1513-1516.

篇9

1联系中医药学基本理论

中医药学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药基本理论是中医理论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中医医理密不可分。因此,在中药学实践训练中,必须注意中医理论对中药用药的指导,在具体药味讲述中适时复习中医理论,强化学生对理法方药体系的理解,增强其对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例如,川芎为治头痛要药,请学生讨论头痛有哪些常见证型,病因病机分别是什么?川芎治各型头痛的机理是什么?结合川芎的性能特点,思考川芎最适宜治何种头痛,不适宜治何种头痛?可否及怎样通过合理配伍扩大川芎对头痛的治疗范围?通过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以识药带动基础知识学习

传统的临床中药学教学是按照大纲及教材的要求,讲解药物的来源、药性、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其结果是学生容易产生大脑疲惫,厌倦本课,以致课堂教学收效不佳。我们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开设中药实训课,设计“模拟药房”带动中药性能的复习巩固,提高了学生识药的兴趣,进而增强了其辨证用药的能力,为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很快适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模拟药房”按中药功效分类建立常见饮片辨认区、真伪中药识别区、毒性药物警示区、中成药样品区。“模拟药房”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载体,相当于学校的一个“实验室”,模仿药房的格局,设立柜台、货架、药品,供学生学习实践;配套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看到一种常用饮片,要能够识别,并回答其药性特点、功效、适应范围;给出一种常用中药的性能描述,能够回答是哪味中药,并到药柜中找出对应饮片。“模拟药房”以生动直观的中药饮片引出问题———是什么药,有什么性能,如何应用,注意什么?即以饮片辨识带药性功效[5-6],巩固中药基础知识,强化用药能力训练。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视觉记忆、感性认识引导理性思考,是“模拟药房”的价值所在。我们根据“模拟药房”中药饮片编号制作“中药饮片辨识及双向考核系统”,建立中药实训与考核评价体系,为学生识药用药提供保障。

3区别同类药物功用异同

功效相似药物的鉴别是临床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亦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问题。然而学生在这方面学习中往往掌握不好,对同类药物的性能特点差异、临床应用区别难以建立深刻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在实践训练中强化学生对药物功用异同的把握[7]。本部分训练可以与上部分训练同时进行,在“模拟药房”中给出两味及两味以上功效相近药物的饮片,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药,分别有什么性能,功效应用有哪些区别,临床上如何合理应用。可以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例如给出石膏和知母的饮片,首先让学生辨认,思考温热病气分实热,壮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如何用药?肺经实热,发热,喘咳,如何选药?肺热燥咳,干咳无痰如何选药?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如何选药?并以药性功效特点解释不同情况下区别用药的理由。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和重视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4熟知常用药味配伍内涵

临床上中药更多以复方形式应用,配伍则是用药的基本方法,因此有必要强化训练学生掌握常用药味配伍的法度和内涵。可以在“模拟药房”中,给出常用配伍药味,让学生回答是什么药,分别有什么性能,配伍的目的及原理,配伍后适应病证的变化。例如给出苍术、厚朴、枳实3种饮片,要求学生辨认并回答各药性能功效,三者之间常用的药对配伍,不同配伍的目的和适应病证分别是什么。进而结合病例,湿阻中焦,脘痞呕恶,舌苔厚腻,选用哪两味药配伍?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不通,选用哪两味药配伍?给出选择依据。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临床用药的法度,形成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因证选药,灵活加减的思维。

篇10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授课之前,教师应根据针灸治疗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拟授课班级学生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好课时安排,理顺讲授顺序,依据先总论再各论,边理论边实践的顺序展开教学,理论结合临床,理论结合实践开展教学,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学习,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内容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要讲清、讲透,要注重总论知识和各论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延伸性。

总论的讲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针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简单的配穴处方,过程中要注重两点:①针灸辨证论治内容“理法经穴术”的讲授。通过讲“理”培养学生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的辨病、辨证思维;通过讲“法”体现针灸治疗特色,比如脏腑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陷下则灸之”、经筋病“治筋者首选阿是”、络病“宛陈则除之”等等;通过讲“经”、讲“穴”、讲“术”,让学生掌握“术法关系”、“穴法关系”,能根据确立好的治则、治法选择合适的经络、腧穴、操作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②把握要点和难点进行讲授。讲“理”要注重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同时兼顾气血津液等辨证;讲“法”要注重讲明“证法关系”;讲“经”捋顺选经的原因;讲“穴”要说清楚选穴的原则、配穴的方法和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各论的讲授,要讲清楚“理法经穴术”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在每个病证的讲授中反复重复这一辨证论治规律,培养学生临证思维,使学生看见患者表现,就能沿着“辨病辨证治则治法处方治疗及观察”这一思路进行思考。讲授中,既要讲清、捋顺书本上的知识,又要介绍临床中行之有效的经验,比如在讲授急性腰扭伤和肩周炎等经筋疾病的内容时,可以介绍针刺运动疗法,包括针刺运动疗法的历史沿革、具体操作方法、不同病症的腧穴选择、临床疗效等内容。要注重将理论教学与课间见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模拟病案诊疗相结合,加深学生针灸治疗的具体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以多案例平行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同用,强化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针灸治疗涉及众多疾病的教学和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仅靠语言的表达很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如醒脑开窍法、针刺运动疗法等。在授课中,以多案例平行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同用,把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启发学生的针灸辨证论治思维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针灸治疗讲授中,既要讲清楚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要讲清楚这一个病中不同证型的诊断和随证配穴。教学中,我们模拟案例教学法进行“多案例平行教学法”的尝试,同时呈现多个病名相同、证侯各异的病案,设置问题让学生解决,通过在知识比较中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病名诊断中存在的共性和证名诊断中存在的个性,最终能对病、证进行准确地判断并制定出相对应的针灸治疗方案。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在某一疾病的讲授中,精心选择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的病案1~3个,每1个病案都要符合该病主要证型之一的证名诊断标准。(2)设置问题,让学生阅读病案资料,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主要问题和讨论内容涉及三个方面:a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针灸处方;b证名的诊断和治疗配穴;c根据特殊症状选择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有效腧穴治疗,例如感冒时鼻塞流涕当配合迎香、经筋病变局部疼痛明显者当配合阿是穴治疗等等。(3)师生共同讨论并对各讨论组作出的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多案例平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病、对证的辨识能力,加深学生对主方组成和随证配穴、随症选穴的规律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理法经穴术”的规律,掌握针灸临床思维方式,能在临床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法,通过详细准备资料,认真备课,把握知识的基本点,突出知识的重点难点,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进行讲授,利用一些口诀、诗歌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记忆疾病症状的特点和要点。比如周围性面瘫病人症状就可以总结为七个字“歪漏浅少全面肌”进行来概括,方便学生了解、学习和记忆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症状和病变的范围。

使用多媒体教学法把语言无法表达的临床症状和一些治疗方法,通过图表、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看得见、易理解、印象深、好记忆。比如周围性面瘫病人患侧面容的静态观和动态观、针灸治疗中风的醒脑开窍针法等等。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制作模拟病案诊断和治疗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学习和模拟进行临床诊疗从问诊、体检的四诊开始,到诊断、处方、治疗的全过程。

以多案例平行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同用,有利于渐次加深学生对疾病诊治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3 早临床、多临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治疗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教学,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疾病诊断能力和运用毫针刺法、灸法等操作技术治疗疾病的能力,既要注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针灸基本功的培养,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培训的过程,在教学中和业余时间都要注意指导和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勤练基本功。

在理论讲授中注重案例分析和模拟诊疗过程的训练和练习,帮助学生自主形成学习讨论小组,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间分次分批参加临床见习,观摩学习教师从接诊病人开始到治疗结束的诊疗全过程,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让学生通过参与临床诊疗工作,积极和病患沟通交流,通过治愈疾病产生做医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练针灸基本功,尤其腧穴定位、毫针刺进针手法和基本行针手法的操作,最终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扩展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4 提出参考书目的建议,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