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02 10:1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篇1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为了让学生能主动融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只要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有了兴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古诗词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学习,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高效学习。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感情,都有作者专门创造的与众不同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深入诗中,想象作者创造的意境,融入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此诗的意图和作者的心境。

比如《氓》中有一段:“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一段有关于女子对于丈夫变心的诉说,教师应该首先以当前热播的婚姻题材电视剧作为引导,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而后教师应该对诗词进行充分解析,创造女子被男子抛弃后的悲惨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引导学生阅读背诵

背诵法作为学习古诗词的一大教学方法,在如今的教学中也非常适用。多次的朗诵和背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语感,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所以阅读背诵古诗词的好处极多。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第一步,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第一遍朗读,对古诗词产生基本的印象。第二步,教师简单介绍这首诗的作者,进而再对诗歌的创作年代和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从而初步断定诗歌的感情基调和内容。第三步,引导学生对此诗进行深入多次的阅读,通过阅读对整首诗的情景和情感进行想象,进入作者创造的情境,感受作品的思想。这三步完成后,学生对于诗歌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师再进行仔细讲解,就可以让教学效果有极大的提升,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所有的想法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对于古诗词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体裁,教师要用美的语言来解读,才能充分完美地将古诗词中蕴涵的感情和思想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精湛的语言将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充分传达出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蕴涵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诗歌时理解起来得心应手,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真正地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自身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为学习更难的古诗词做好铺垫。

三、加强学生感情交流

感情的交流在诗歌学习中是尤为重要的,通过感情的交流,让学生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复杂拗口的古诗词。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感情交流,重视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对于诗歌情感和思想的融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体会和领悟,充分探索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意境是指诗人的情感和环境融合所产生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关键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虚的变成实的,从而促进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

如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教师可以首先讲解此诗的写作背景,其中“伤客心”等词写出了作者的难过,学生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探索,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理解此诗。

篇2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练,想象力丰富,情愫真挚,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情感陶冶的最佳素材,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古典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因此,强化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组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读懂不太难理解的古代诗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以及尝试诗歌创作。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精讲与比较阅读相结合

因课时限制,教师与学生要将教材所选古诗词全部精讲精练不太可能也没必要。教师应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教师可以将同题材的诗词、同时代或同风格的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寻找契合点,编成组合,将诗词重组,如根据诗词内容可分成送别诗、边塞诗、思乡诗、爱情诗、登高诗、抒情诗等等,根据结构形式可分格律诗、自由诗,按句式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育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相同主题或题材精讲一首,其余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完成,精讲与比较阅读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理解诗词的文化内涵、社会意义与时代意义。

例如,抒情诗中的咏史诗与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词创作的人文背量,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诗歌大多短小精悍,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我们无法仅从诗歌字面上看不出来作者的感情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古诗词作品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借助于标题、作者简介、注释、细节等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风格、创作思想及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为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准备。如苏轼,我们在课文中学习过他的作品,那么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坎坷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思想都应该被同学们了解掌握,这对于理解苏轼的作品很有好处。

3.古诗词教学要进行整体规划,强化必修课的主导性,增强选修课程的自主性,拓展活动课的多样性

教师应注重必修课程实施过程的互动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与反馈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需求,让学生有扎实诗词阅读鉴赏的基本功,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进行学习,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教师应利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如举办朗诵会,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和修辞等方面对诗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训练

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学生古诗词鉴赏技巧的操练。在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引导学生抓主旨,抓关键句,抓诗眼,抓对诗人了解,抓诗题,抓注释;在诗词表达方面,抓意象、意境,抓表现方法、表达方式,抓修辞等等。要练出感觉,练出方法,练出对诗词鉴赏的最准确表述。

5.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深远意境,仔细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魅力

(1)在意境中品味词、句

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倍觉故乡的月更明。

(2)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

为了合乎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3)要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常见的有: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通感(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还有设问、拟人等。

(4)要了解典型的语言风格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之分。

6.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音乐及影视与作品,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音乐及影视与作品,创设丰富多彩与生动形象的古诗词教学情境,具体可感的形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激发求知欲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听课时的枯燥感和疲劳感,使积极参与审美鉴赏活动。

三、结束语

古诗词鉴赏是综合性较强、能力层次高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改进自己的教法,重视学生古诗词知识的积累,并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名作和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的习惯,开拓思路,找准鉴赏的切入点,扩展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素养,同时要求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鉴赏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其林.《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9,(05下).

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13-02

古诗词鉴赏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古诗词的文体、格式以及韵律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内容时,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部分对古诗词非常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感悟古诗词的内涵,但一些不喜欢古诗词的学生却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结合教学经验,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学习效率。

一、以探究形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且与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习惯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先熟悉相应的释义。教学时,教师通常会直接给出释义。这种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之后的古诗词鉴赏自然无法顺利进行。要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完善导入模式。探究模式通常都用于开放性较强的学科中,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在古诗词鉴赏课堂中应用探究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离骚》这篇诗歌的篇幅较长,且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具有多种内涵,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而传统的“释义―阅读―翻译―解析”的古诗词鉴赏模式很容易走入教学误区,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将“探究模式”引入古诗词鉴赏课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鉴赏学习,如第一组学习第一章“被贬”,第二组学习“反思”,第三组学习“再试”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小组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分组学习后,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且有更多的时间攻克诗歌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与感悟,为今后学习古诗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作者在写诗词时十分留心观察与自己主观情感相符的景物,并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由此达到诗情画意的协调统一。在鉴赏此类古诗词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水平。

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先讲解一下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活经历,这样学生自然能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随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进一步体会其写作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展现的是因为土地贫瘠,野草遍地,作物荒凉的景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写了作者早出晚归的生活,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总有明月相伴,可以称得上是怡然自得;“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几句描写了田园耕作的艰辛,其中“衣沾不足惜”这句诗看似平淡,但结尾处,作者说“但使愿无违”却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他人同流合污,更不愿意在这样污浊的环境中迷失自己,向往返璞归真的生活信念。整首诗语言平淡,没有进行太多修饰,而正是平淡的语言,才能够体现出诗的意境美。

可见,在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时,通过反复朗诵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创作时的心境,从而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会品味古诗词语言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诗词更是其中的精华,因为古诗词虽短小,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细细品味诗古词语言是鉴赏古诗词的重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阅读的过程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品味鉴赏古诗词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文”的过程。新课改对于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照语境来揣摩诗句含义,体会诗词的表达效果。此外,还需学会鉴赏诗词,感悟作品形象,品味诗词语言。”笔者认为在鉴赏古诗词语言时,可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把握古诗词的语言结构。在鉴赏古诗词时,学生先接触到的是语音符号,通过语音符号来把握语义。从接受的角度看,语音节奏就成了学生认识古诗词的表层形态。

第二,认真阅读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古诗词中的遣词造句都精炼且含蓄,具有深远的意境。词句的选择与组合,加上不同修辞的运用,是古诗词语义构建的单元,同时也是将情感融入语言的重要方式。从某种层面看,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环节。例如,《过华清宫》中,“长安回望”写出了皇帝本应该留在京城处理政务,但为了讨好贵妃,却去游山玩水,于是便有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描写,“绣成堆”这几个字用得非常传神,概括了骊山的风景,而“红尘”则描绘了送荔枝的艰辛。在《过华清宫》开头,作者并未提到荔枝的事,所以学生初读时并不了解为何“山顶千门”要打开,直到最后才知道“一骑红尘”居然是为贵妃送荔枝。

第三,品味古诗词的体式结构与表现手法。古诗词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形态包括层层铺垫、巧妙过渡以及起承转合等。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如联想、情景交融等。例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就充分做到了情景交融,上片描写景物,下片抒发感情。按照写景的顺序来看,是从仰视转为俯视,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写景物。

四、开展综合练习,提升鉴赏能力

在古诗词鉴赏中,除了鉴赏方法与技巧,还需要多开展综合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将古诗词鉴赏向课外延伸。

第一,向教材外延伸,使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例如,鉴赏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赤壁赋》,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学生得出了如下结论:从写景方面看,《赤壁赋》描写了浩渺之景,能够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渺小;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描写了宏伟壮观的场景,为接下来周瑜的登场做了铺垫。在怀古方面,《赤壁赋》发问曹操“而今安在哉”,感叹人生苦短;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通过描写周瑜“大江东去浪淘尽”,感叹人生如梦。从抒情方面看,《赤壁赋》表达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表达了伤感的情感。

篇4

关键词:高中生;古诗词;新课标

古诗词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诗词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新课标对中学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新课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以上所提到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策略改进古典诗歌的教学:

一、目标细分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工作的策略

将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工作按照高一、高二、高三来细分,对每一阶段的重点做专题细分定位,提高教学的准确性!磨练好每一阶段教学工作,组成了整个高中教学的高质量

高一阶段: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必修课程实施过程的“互动”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与反馈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需求,让学生有扎实诗词阅读鉴赏的基本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同时注重个性化的阅读鉴赏,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高二阶段: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选修课程实施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选择诗词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也可以按题材(如山水、田园、边塞、妇女、登临)、风格(如豪放、婉约、俚俗、典雅)或诗体种类(如绝句、律诗、古风、小令、长调),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搜集历代诗话、词话、曲话及其它资料中对作品的品评,用来帮助鉴赏作品。也可借助多媒体手段鉴赏作品,但诗歌是语言艺术,应致力于对作品整体意境形象和语言魅力的感悟。对自己喜爱的诗词作品,应熟读背诵,增强文化底蕴。

高三阶段: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强化古诗词鉴赏的操练;在诗歌内容的理解上抓主旨,抓关键句,抓诗眼,抓对诗人了解,抓诗题,抓注释;在诗词表达方面,抓意象、意境,抓表现方法、表达方式,抓修辞等等。要练出感觉,练出方法,练出对诗词鉴赏的最准确表述。特别在默写上不错字、添字、漏字,力求得5分全得。

二、培养兴趣,重视古诗词的教学的策略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如是说。老师可推荐经典诗歌,早读时间学生自主选择诵读吟咏;学生之间可针对熟读成诵的诗歌,交流感受及喜欢的原因;也可写不限字数的赏析性文字交流,校园教室应该定期张贴更换诗歌书法作品,学校班级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课桌角设计每日一诗等。给古典文化一席之地,营造一个诗韵氤氲的大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久而定见成效。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体会到了诗歌“兴、观、群、怨”的作用。在当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中,诗词教学无疑就承载了培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的使命。其次从近期目标在高考中取得语文好方面来看:古诗词在高考中占11分,诗歌鉴赏6分,默写5分,是高考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三、古诗词学习重视 “读”的策略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体会出诗的意境之美,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理解诗意。

1.默读。默读是学生获到知识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在课堂上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安静的默读时间。默读的过程是把诗词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此时无声胜声”。学生边读边思考,有利于对诗词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当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教会他们克服动嘴现象、扩大视觉距离和幅度。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默读效果的检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默而志之”的良好习惯,形成默读深思和猎取的综合能力。

2.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中的一个常用的重要策略。“朗,明也。”(《说文》),朗的本义是明亮的意思。后又引申为指声音清晰响亮 。所谓朗咏,即发声响亮地吟咏、吟诵的意思。“读,诵书也。”(《说文》),即通过诵,而理解书诗词的意义。所谓朗读,就是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使诗词语气连贯而见情意。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其心理过程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可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开展“以写促学”的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以写促学”是由王初明教授在革新外语教学时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满足学生情感需要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写出自信,写出表达能力,获取成就感,它使学生开阔思路,提高自信,克服恐写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王教授倡导的“写”是指英语写作,通过写作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笔者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尝试的“写”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圈点批注、名句或片段赏析、缩写、改写、扩写、续写、仿写、评写、创作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动笔、多动脑的好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实践,我深感“以写促学”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37-0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诗人抒感的方式,是文学与艺术的源头。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学生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层次的重要课程,但同时,古诗词鉴赏也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读出诗词的情韵

诵读是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读”,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古诗词中的节奏、意境和情感,为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古诗词的情韵奠定基础。读主要分为三种:音读、意读、情读。(1)音读就是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字词的读音,初步理解古诗词,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感。通过对古诗词朗诵节奏的掌握,学生可以确切地理解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激动、郁闷、喜悦、哀愁等不同的情感。(2)意读就是在音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深刻理解诗词表达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含义,真正读出诗词的气势。如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应读出诗中的恢弘气势;读《天净沙・秋思》时,应读出诗人惆怅、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情读就是让学生借助节奏、语感和对字词的理解,将自己从诗词中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将诗词中的画面勾勒出来,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象生动情景的习惯,从而能够更好地领悟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重要的读书方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深刻体会到古诗词用字的准确、简练、生动传神,体会到诗词的情韵美。

二、营造诗词的意境

意境既是客观景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反映和再现,又是诗词作者思想感情凝炼的化身和表达,意境通过将情和景融合起来,吸引读者进行无限的想象。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诗词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更容易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诗词的文字和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再现诗中之景,使学生抓住诗词表现的主要事物,然后勾画出相应的画面,进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笔者在教学《黄鹤楼》时,提问学生:“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道:“黄鹤、汉阳树,还有鹦鹉洲。”笔者接着问:“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学生结合自己对字面的理解,凭借自身的知识积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待学生发言后,笔者总结道:“黄鹤象征了历史,给人很飘渺的感觉,抒发了诗人的怀古之情。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巧妙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与诗词有关而且学生熟知的歌曲来营造诗词的意境。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其略显忧伤的曲调以及歌手清幽的演唱与诗词的意境达到完美的契合,学生跟着旋律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抑郁惆怅,以及对弟弟苏澈的怀念之情。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营造意境来引导学生抓住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可以让学生学会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知识积累来体会诗中的意境,进而体会诗词表达的寓意和丰富情感。

三、传达诗词的情感

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化体现,情感是诗产生的主要因素,是诗的生命。正如郭沫若所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诗歌情感中传达的美才是诗歌真正的美。古诗词中常抒发的感情有亲情、爱情、友情、爱国之情和作者担忧自身仕途的感情等。诗人通常会将情感的抒发聚焦在某一词甚至某一个字上,这“一词”“一字”即为整首诗的诗眼。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主旨的窗口。要向学生传达诗词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筛选出诗眼,通过诗眼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诗歌的主旨,进而领悟诗歌的情感。如下面杜甫《月夜》的教学:

师:这首诗写于杜甫为叛军所获,困于长安,与妻儿分离时。那么,此时人物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呢?

生A:思念亲人,思念故乡。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诗中的哪一句话最能体现思念之情呢?

生B: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么,诗中最能体现情感的诗眼是哪个词呢?

生C:整首诗的诗眼为颔联的“忆”,“忆”也就是忆亲人。

师:全诗通过“忆”,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不舍和月夜思家的情感。

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眼,让学生学会透过诗眼,窥见诗人的神府,感受作者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念,进而领悟诗歌传达的情感。

篇6

【摘 要】古诗词承载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地汲取古诗词文化的精华,涵养学生的心灵。但是,在古诗词的教学当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推敲,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学习古诗词的一些语言技巧,又能提高他们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出古诗词的情境

在短短的古诗词中,所蕴含着的情境则是非常壮观的,诗词中的情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够通过情境的重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对诗词进行诵读,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诗词的热情,将自己的情绪更好地融入到诗词中情境当中,此外,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多元素相融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结合诗词的情境进行欣赏,在这种这种直观的方式下还能够产生更为震撼的感觉。例如,我们在学习《蜀相》这首诗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播放一段成都武侯祠的相关视频,这种以视频教学的方式更直观地把学生的思绪带入到此诗的意境当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武侯祠中春意盎然的景象。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展示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绩以及主要事件,使学生在学习这篇内容的时候,还能够对主人公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拓阔学生的视野范围。而通过这两段视频的对比,既能使学生在对诸葛亮产生敬仰之情的基础上去主动地学习文章的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促使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想象,在创新思维中明白意象想象

想象也是学习古诗词中比较常见的方法,例如,我们在欣赏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可以让学生围绕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子的生动描述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加深他们的感悟:这些田园风味不仅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在一刹那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心窝和山峰中同时发出,组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在夕阳的陪衬下,美的无语言表,而天空中各种飞鸟正结伴向山中飞回,如此的自然之美,也是超凡脱俗的了,诗人此时也已完全陶醉在其中。因此,我们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一定要激励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将诗词中描绘的意境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生动地再现诗词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美妙的意境中其乐融融地去学习诗词。进而把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当中——进而在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地踏入到诗词描述的意境当中去欣赏、进而再与诗人在心灵上打成某种共识。

三、注重课外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普遍认识,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诵读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地指导学生背诵教材上要求的篇目,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地利用早读的时间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外的篇目,让学生进行背诵。比如,我们在学完李清照的《醉花阴》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李清照的其他阶段的古诗词进行对比、欣赏,比如《声声慢》等,让学生通过对比,将这些课外古诗词的诵读对其悲戚伤感的感情进行深入的感受。背诵完毕后,还可以让他们展开合理的讨论和交流,交流下他们对本词的想法。再如,在对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诗词进行鉴赏时,也可以将这些名家的其他的主要作品引入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加深对该诗文或该诗人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种有效的引入,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范围,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联系实际,学习古诗词

很多学生认为,古诗词距离自己真实的生活太过遥远,和实际的生活并没有多少交集,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兴趣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师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个,要把古诗词的学习充分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其实古诗词离我们并不远,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诗词之间的情感距离。例如,我们在欣赏王维的《终南山》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诗中描绘的终南山与今天的终南山有效地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先自行阅读本诗,并且初步勾勒出诗人所描绘的终南山,之后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关于终南山的宣传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去领略终南山的真正面貌,然后再结合诗人描绘的意境去学习本诗,这种对比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学习诗词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觉得古诗词的学习也不是十分遥远的东西,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去体会到诗人的写作心境,进而有效地领会到诗词的真正意义,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好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是具有灵魂的。如果我们只是从表象去看待古诗词的话,而不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样的古诗词教学也将会索然无味,进而也丧失了学习古诗词的具体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古诗词的精华,需要教师在教学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联想、分析和感受去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发挥出古诗词独有的灵魂魅力,让学生在吸收养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丽军.诵读涵泳让高中古诗词教学别有洞天[J].文教资料,2010,(25):66-67.

[2]黎宗斌.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3(12):18-18.

[3]安权虎.如何提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6).

篇7

一、提升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必要性

古诗词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年前的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也蕴含着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眼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应运而生,这些浮躁的气氛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于这种这会环境,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责无旁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一生都受益匪浅。

二、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1.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多了解一些文学典籍,增加文学底蕴,提升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只有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保证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古诗词讲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2.创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思想,将学生在作为教学主体,并时刻注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热情。

3.注意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把握,⑹词进行合理分类。例如按诗人的性格分为忧心于天下的杜甫,洒脱的诗仙李白,隐居山水的陶渊明等;按诗词类型分为送别诗、怀古诗、思乡诗、边塞诗等。在保证对诗词背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为以后的古诗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灵活的对诗词进行分类,将特殊案例单独记忆,鼓励学生从诗词的具体内容入手,牢牢掌握各类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如讲解李煜的《相见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所描写的具体内容,然后再换个角度分析当时的描写背景,这样才进一步的体会到诗人离乡去国的N心之痛,以及身为亡国之君的哀思之痛。

4.培养学生品析诗词的语言能力

(1)教会学生学会分析诗词的修辞运用,并能够理解其表达的含义,主要是从一些妙处着手。例如在分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茅店”、“鸡声”等处,以便于从这些富有特点的景物中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在赏析古诗的时候多从诗词的运用技巧和语言风格加以深入分析。

(3)鼓励学生多读品析诗词节奏、音韵等。使学生能够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心境。找准诗词的关键句,分析其中动、静结合的含义和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不要讲解的太深奥,言简意赅,鼓励学生多接触些常识性的典故,以便更好的品味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与此同时从多个角度剖析诗歌语言的各种技巧,理解每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目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和最终效果。

5.培养学生赏析诗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能力

(1)让学生熟练掌握拟人、比喻、夸张、双关、反复、对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判断诗词的表达方式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

(2)第二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想象、烘托、白描、映衬、渲染、先声夺人、虚实相映、动静结合等各种表达技巧。

(3)多开展相关训练,锻炼学生学会分析诗人的总体思路是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还是先景后情。从而能更加准确的判断诗人所使用的的是何种手法技巧,然后进一步结合诗句阐释使用这种技巧的原因,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的是“情景交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归纳方法,从诗意中解读意象,在意境中分析景物,把握好相关规律,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晓燕. 诵读阐释感悟深化――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教师,2011(1):61.

[2] 陆贵芹. 简议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 文理导航,2011(16):55.

[3] 杨振春.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 学周刊,2015(11).

[4] 刘诗. 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其教学建议――以高考语文湖北卷(2005-2014年)为例[J]. 基础教育研究,2015(03).

[5] 彭丽娜.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 才智,2015(18).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探究

中国的古典诗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诗歌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以至于人们提起诗歌必然会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到词一定会想到宋词,而随着文学发展样式的多样化,诗词也淡化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学生对诗词的了解也大多源自教材,这一种普遍现象而非个人的不自觉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

一、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认知观念的偏差和误区影响到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古典诗词永远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余光中就曾经这样评价李白:“酒下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具体到高中教学中出现了师生偏向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而不重视现代诗歌教学的现象,无论是教师的个人喜好,还是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使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存在认知不平衡的现象。

2.高中语文教材选录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比例不平衡

这是教材本身的客观原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的教材中仅在第一册选录了现代诗歌,而古诗词却贯穿了整个高中教材。在高考中很多地区的语文试卷中古代诗词较之于现代诗歌而言考到的频率相对较大,古诗词多以赏析为主,其分值相对较大;现代诗歌考试则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分值相对较低,出现了有的地区甚至不考现代诗歌的现象。这使得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被动地朝着考试的方向发展,而不重视诗歌整体鉴赏的现状。

3.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古今诗词的教学

首先,一些教师由于学习的方向的原因,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比较擅长,而对现代诗歌的知识却不甚了解,对现代诗歌认知的水平有限。很多教师可能在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比较感兴趣或是相对擅长,而对于现代诗歌没有兴趣或是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会直接地影响到现代诗歌教学的水平。其次,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非科班出身的现象,也会影响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也没有补充自己的业务知识,造成相关教学水平的缺失,而他们的教学势必会给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带来影响。另外,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到诗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注重诗词的内容和形式而不从审美认知的角度开展教学也会影响诗词教学的质量。

二、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的方法探究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古典诗词教学还是现代诗歌教学都应该予以同样的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是学习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不应该为考试而教学、为教学本身而教学,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众所周知,诗词是语言高度浓缩的精华所在,无论古今诗词都具备这样的特质,中国古代诗词的含蓄委婉、清新典雅,现代诗歌的无拘无束、自由洒脱都值得肯定和欣赏。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相关讲解,而现代诗歌虽然不是教学的重、难点,但是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学习现代诗歌创作的方法。

现代诗歌教学不同于古代诗词的教学。古代诗歌中不乏很多的优秀作品,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诗歌的韵律、修辞、句子翻译等方面来把握诗歌的学习,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深切地领悟诗句意思,进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而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主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知诗歌创作的情感。例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应主要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手,感受其自由、独立、自信的人格魅力。而纵观古今诗词,意境的营造是建构诗歌创作的活的灵魂,无论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论是戴望舒的《雨巷》还是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所营造出来的意象或是优美或是浪漫,都值得仔细的品读和鉴赏,诗人对意境的向往和营造自古使然,所以在高中古今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诗歌意境的讲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古典的诗词还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它们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值得认可的。如果说近体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那么现代诗则是“自由者的歌唱”,诗歌的产生使得文学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典雅气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全面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古代到现代,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感受不同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艳.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篇9

一、通过反复诵读,促使学生领悟诗文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是学好古诗文的重要途径,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学生能感知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这真正体现了“文章不是无情物,诵读更能起共鸣”。

古诗文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而篇章中的欢快、沉郁等韵律节奏的变化,都反映了作者的内在情韵。为把情感领悟与诵读体会结合在一起,我在教学时,会特别安排诗歌朗读课,促使学生不断去斟酌朗读的节奏,思考是否准确传递出了诗句的情感。如我上古诗《蜀道难》一课时,开头两句“噫吁剑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蕴藏怎样的情感?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噫吁喊”是惊异之辞,是对蜀道之高的惊叹。“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显出情绪之激昂。“噫吁喊!危乎高哉!”,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在这一声惊呼中,让人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经过我的引导及学生的积极讨论,有学生用深感惊讶和无限感叹的语调朗读了一遍,顿时有一种“声”临其境的感觉,得到了全班热烈的掌声。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无不是千古佳作。吟诵这样的杰出之作,在声音唇齿之间给人无穷的回味,获得审美体验。而这一切,单凭教师理性分析是无法让学生感悟到的。以往“教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的教学方法必然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倘若离开了读,学生和作者心灵的碰撞,对文本的“感受、领悟、体验”都将无从谈起。只有反复吟诵,才能感受诗文韵律之美,才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促使学生领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语言,领会诗文的意境美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活动应落实到语言层面上。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提出:“根据语境揣度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我认为应重视对诗文语言的品读,领会诗歌意境。

在新课程中,我们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总是引导学生抓准重点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图景。品味诗歌语言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抓住“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快速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的表现力。如王维《山居秋暝》首联一个“空”字写出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营造出清幽澄净的境界,“空”字不仅描绘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以抒发淡泊归隐的情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细细品读语言的精妙,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文意境美,才能领悟作者情感所在。

篇10

近年来,面对基础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尤其是面对许多基础教育学校把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于把学生送进高一级学校深造;中学生把中学阶段的学习看作是上大学的敲门砖的教与学上的急功近利和目光短视的现象,我们对我校传承百年的“诚恒”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做出了时代的诠释。“恒”即恒远、持久。它不光指学生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而且指学校里的教育使学生难忘,亦即要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恒久的印记、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久远的效果,甚至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使其终身受用。于是我们提出了“难忘教育”的主张,“实施难忘教育,实现教育难忘”既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之同步成长,而有效实施难忘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简言之:“难忘教育”期待怎样的语文老师。

从大的方面而言,“难忘教育”追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人品学问的同步卓越,因而“人品学问”是核心内涵的关键词。同时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更是以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涉及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专业情意的健全三个方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专业人员”,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到达专业成熟的境界。

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世界潮流。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组系列文章,核心内容是: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江苏省南通中学语文学科,曾经聚集了一批学问精深的先生。上个世纪初通中建校伊始,国文首席教员徐益修先生“江左国学大师”(王个簃语),以治学之余,报效桑梓执教于南通中学。徐先生一生“研治实学,不骛虚文”,这样的治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则“博洽多文,凝练厚重”。他的课往往旁征博引、山重水复,又要言不烦、文质彬彬。他以自己的丰厚学养奠定了南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风格,并影响了一代代追随者、践行者。人品学问同步卓越的精神需要传承,卓越的前提是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亦即“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标”关于“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有如下阐释: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的重心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但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不强,对主体教育理论的理解不够都会直接影响到主体教育的实施。故而教师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课程开发者和管理者,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实现与课程“同步发展”的前提。

(三)人格心理学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论者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全的机体,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四个要点。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通中语文学科优秀教师群体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

(二)新课程要求下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有效课堂教学与难忘教育;

(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与难忘教育个案研究;

(五)难忘课堂教学实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研究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特别是有关南通中学语文学科的前辈人品学问同步卓越的回忆录

与研究论文。

(二)行动研究

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努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写出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三)案例分析

分析难忘课堂的优秀案例,探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在建构难忘课堂中的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1.材料采集——个案研究、教学实录;2.理论学习

(二)第二阶段:整理材料,分析研究;

(三)第三阶段:教学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第一阶段

1.理论学习

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格心理学》与相关的教学理论,为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2.材料采集

搜集的教学案例有南通中学“导学式”教学案例,百年校庆“难忘教师”校友回忆录,研究论文有周度《南通中学前辈学者教学思想管窥》、许建平《江苏省南通中学人本化教师群体简介》。

(二)第二阶段

1.通过分析研究完成研究论文《从训练课谈语文教师对专业成长边际的突破》《30年前的名师们》。

2.确定走内涵式发展的专业成长方向。徐晓岚、李伟以古代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为专业发展方向。李伟的三篇论文《高中古诗词的人文教育价值》《古诗词意象教学三角度》《古诗词语言欣赏谈片》,有理论有实践,记录了个人专业成长的轨迹。夏立东的《内隐学习: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有力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平台首先是教学”的观点。

(三)第三阶段

1.教学实践及公开课展示

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20多节。

2.个人专业成长目标达成

课题组成员分别获评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南通市直属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新秀。多人完成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获得学位证书。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提升知能素质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课题组成员立足于学科专业理论,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读词小札》记录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由“教书育人”向“学术”领域“突破”的成长轨迹。

“小札”选唐五代两宋词人五十八人,选词约一百首。辑取古今词论,意在为非专业人士引入专业视角,提供一定的赏鉴武器。词论多选取灼见精警的。而札记有从某一词论生发开来,展衍深化的,更多的是融入个人情感的感悟,记录一般学术视野以外的解读体验。同时引进多元解读的观点,在继承的同时赋予了些许“现代”特色。当然,“个性化”又不能脱离词的“一般性”,因此特别注重词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音乐性的分析。

“散论”系作者多年来词学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心得,简择出四十篇,分为八个方面,每个方面涉猎五个问题,汇成一家之言。

《读词小札》作为“难忘教育”系列丛书之一2012年2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知识结构需要更新与丰富,要真正提升知能素质还必须突破学科界限。课题组以语文训练为切入口,从“多题一解揭规律”、“一题多解重多元”、“一题多变求应变”三个方面论述突破狭义的学科知识与借鉴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的重要性。研究成果《从训练课谈语文教师对专业成长边际的突破》发表在2008年10月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

《弹性表达之于情思的外化》一文是研修专业理论与“突破”专业限制有机结合的案例。“弹性表达”借助的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突破”专业限制求发展的思想方法的体现。“弹性”又是闻一多先生关于诗歌理论的重要学术观点。文章以丰富的材料,从“清灵而飞动”、“丰润而蕴藉”、“格高而韵远”三个方面,探讨弹性表达在情思的外化中的作用。实践着教师专业成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理想追求。

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教学,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让课堂彰显“语言”的魅力》《内隐学习: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试论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简约而不简单》《论视觉文化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误区》等研究论文,反映了课题组成员在提升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

(二)完善信念系统

完善信念系统,需从健全专业情意入手。《30年前的名师们》一文深入到精神与器识层面探讨“难忘教师”的成长规律。“理想主义、薪火传承”是南通中学前辈们之所以令人“难忘”的两大显著表征,也是他们“美丽人生”的突出表现。“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不断实现主体精神的超越,是他们的人生得以美丽的原因,也是他们信念完善所在。“乐为人师,羞为经师”是他们的职业理想,也是“难忘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课题组认为,理想主义者是最美丽的。正如美丽的色彩需要自我调配一样,要创造美丽的人生离不开审美化的人生设计。小到一个阶段,大到整个人生,都要有所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目标,追求怎样的境界,要了然于心。在进行审美化人生设计时,要关注社会,分析、总结现实人生,清理纷繁的主客观因素,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

要懂得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的轨迹只有一条,关上一扇门,才能打开另一扇门;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轨迹,美丽与否主动权在于我们自己。有了人生规划,我们还要积极地付诸行动。在践行中,学会挑战危机、障碍和困难,挑战从来不敢触摸的领域;在实践中,调整人生轨迹,完善人生设计。同时人生设计一旦完善,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要躬行履践执著不移,这样人生才得以美丽。

该文发表在2009年12月《福建教育》上。

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专业情意健全的老师,往往有自己的课堂教学审美诉求,教师的审美诉求,又是渗透在满足学科知识诉求、学生心理诉求的操作策略中的,而这些策略无不体现了教师“尊重生命,重视发展”的基本理念。《让课堂彰显“语言”的魅力》反映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12月《阅读与鉴赏》上。

综上,关于完善的信念系统我们的基本观点是: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优秀语文教师的精神本质;

乐为人师,羞为经师——优秀语文教师的理想境界;

尊重生命,重视发展——优秀语文教师的职业操守;

凝练厚重,博恰多文——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三)淬炼一支队伍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是最令人难忘的。课题组成员实现了各自专业成长目标,成为南通中学语文学科的骨干力量,并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在各类教科研比赛中获奖。

可题组成员还被聘为“江苏省优质教学资源(高中阶段)”研发创作团队主讲教师,面向全省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