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3-07-02 10:1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保险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保险规章制度

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养老保险;标准化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连带着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公司职工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所提高,而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最主要的构成内容,是对于职工老龄化之后的一种基本保障措施。某电力公司担负着湖北省能源优化、电力供给上面的任务,公司内部员工为湖北省的电力公司奋斗了一辈子,为了确保职工退休之后福利、维持内部员工团队稳定、解决后顾之忧等,就需要加强公司养老保险管理工作。

一、加强养老保险标准化管理的目意义

社保工作直接影响着职工的生活利益,其服务的对象是庞大的个人信息,对个人压力的降低和安全意义重大。在新的形式之下,养老保险标准化可以有效的优化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确保公司创造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因此,电力公司需要以原有的政策为基础,健全统筹计划,确保养老保险流程化、专业化、标准化,才能降低业务经办风险、提高公司服务水平。

二、目前电力公司养老保险遇到的问题

(一)缺少科学性管理

养老保险具备政策性强,且涉及期限长特征。养老保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这段时间之内产生了大量的养老保险机制,或者实际运用的资料文档,且这些资料文件都直接影响即将退休或者未来五年之内退休的职工。然而,正是由于信息量的庞大,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导致信息散乱,长此以往下去非常不利于养老保险工作者全方面的掌握社保政策的变化过程,这样的话在遇到特殊状况的时候,就无从入手。电力公司养老保险具备一定的行业特征。原电力公司员工1990年开始设置个人账号,湖北省为了满足国家制定的政策要求进行省级统筹工作,个人账户于2007年开始执行。这样的话,造成在养老金发放、财务管理等方面电力公司遇到一些特殊性事情,尤其是最近几年员工流失度比较高,造成不管你是哪个行业、什么时间、什么工种都需要面对员工的流动性,增加了经办工作难度不说还带来一定的风险。电力公司经办缺少规章制度。电力公司养老保险的经办是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的,比如,湖北省城镇员工养老保险中心颁布的行业统筹指南,或者行业内部的养老保险计划书等,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都缺少针对性的详细规则。

(二)养老保险经办和实际运用产生矛盾

首先,参保员工的管理方式比较松散,但是养老保险工作需要集中管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湖北省电力单位实施的是基本养老险省级统筹,全省预计有六十家,在职员工缴纳保险的员工预计两万,距离退休的员工长不多占到一半,且参保员工分布在省内各个地区,尤其是一些离退休很近的员工全国各地都有,少部分的员工可能移居到国外,这无疑给养老保险管理和服务增加了难度。其次,养老保险业务比较繁琐、冗长,但是经办工作者具备主动性,两者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养老保险工作具有一定的繁琐性,因此要求经办人花费很长的时间和耐心,且高精确度的处理。但是社保业务付出的多少,并不能会提升个人业绩,长时间下去,很容易影响工作者主动性。

三、实现标准化养老保险管理方式

(一)加强对养老保险的认识

从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上来说,社会保险具备一定的困难度和不可缺少性,尤其是在养老保险上面。所以,养老保险不仅仅当作职工退休后的福利,还应当结合当地政府的监管情况,提高对养老保险的积极主动性;保险的经办政策比较独特,尤其是养老保险,直接跟随职工的一身,所以应该做好梳理工作,确保所有的政策的系统性。

(二)注重科学化的管理

首先,全面了解所有与之有关的养老保险政策机制,参照业务的种类匹配相应的政策。此外,对于一些无用的、已经废除的文件或者资料,一定要留有底单。其次,依据湖北省城镇员工养老保险中心颁布的行业统筹工作说明、行业养老险申办流程等,结合本公司实际发展需要制定出养老保险计划,此方式不仅仅可以让经办工作快速了解电力公司内部养老保险涉及到的内容,还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还可以确保所有业务办理都有理可依;再次,加强养老保险工作的档案管理,确保所有的业务记录可以查询,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定不仅仅可以方便信息的查询,还可以当某一个员工离职的时候快速掌握公司状况;最后,加强电力公司养老保险经办人工作能力,确保其可以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三)注重经办和实际运用的协调

为了解决养老保险经办和实际运用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保证其统一的管理、有制度可依、人性化发展、高质量的服务,还需要加强经办业务的岗位职责、规章机制、操作步骤、参考标准和考核需求等,以此提升养老保险专业化管理水平和高质量服务。其具体方式为:第一,注重行业统筹公司的申报工作,确保所有的参考公司的申报不厚,提升养老保险工作的效率,以此降低经办工作的奉献;第二,注重机制的设立,加强基础性工作管理,提升公司养老保险管、支柱和服务水平;第三,将所有的操作流程细分出来,并将其复印装订出来;第四,注重人才培养工作,确保职工工作在良好的氛围之中,以此才能激发职工积极性。

四、结语

随着养老保险影响力度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经办业务越来越趋于标准化管理,而电力公司为了确保养老保险的标准化管理,就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本文选取湖北省某电力公司,从实际运用中阐述了养老保险管理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为电力公司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聪,常安萍.浅谈电力企业社保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J].大众用电,2015(S1):11-13.

[2]王景兵,刘希,黄永聪.电力企业养老保险标准化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7(6):362-363.

[3]张晶.统一经办标准打造服务品牌——陕西养老保险经办标准化建设工作纪实[J].中国社会保障,2012(7):44-45.

篇2

关键词:养老一体化 地区特色 多层次 法制化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问题以前所未有的紧迫度提到了议事日程。目前,我国在城乡养老一体化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发展水平不均衡、养老保障能力脆弱、基金管理不够规范等,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到广大城乡老年居民的福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尽快实现养老保障的真正一体化,笔者认为,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一体化原则

此原则不言自明,这本身就是城乡养老保障的一个奋斗目标。无论是从管理角度分析还是从社会公平出发,如果同一种类型风险的基本保障制度相统一,那么相对应的管理成本会得到增加。所以养老保障制度不应该是专为某一人群设置,也不是专为某一类用人单位设计。然而,现在很多制度一直按照人群设置老年经济保障制度,造成制度碎片化,且有日益严重之势,这导致人群之间待遇差别和运作效率低下。所以,相关部门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从实际角度出发,将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发展。

二、坚持地区特色原则

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一体化制度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制度的动力,是实事求是的很好体现。根据国外与国内比较好的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的经验中可以了解到,要保证社会发展与养老保障水平的一致性,并且在整个城乡养老保障体系之中,需要积极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实现同步发展。如果个别地区存在发展水平差距大、老年比重大的现象,则需要遵循从零散到整体的基本原则,针对对象的不同建立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如果城乡发展变得比较小,需要针对性保证城乡一体化,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制度,如果在发展过程之中缺乏经验与教训,则需要积极制定统筹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 ,进行改革与创新,对重点领域以及关键环节进行分析与探究,如果在发展过程之中出现新的问题,则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保证城乡养老保险的有序发展。

三、多层次原则

养老保障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区域进行划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还需进行不同的制度安排,提供多层次、多品种、多要求、广覆盖、高效率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丰富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内容,提高整体的社会福利水平。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应该由附加层次、中间层次和普惠层次构成。对于普惠层次所制定的国民年金制度,需要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发展基础,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性。在进行养老保险缴费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社会统筹以及个人账户相互结合的发展原则,为事业单位人员制定单独的个人账户信息,实现资金与制度的衔接融合。同时建立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的养老保险逐渐“下沉”为全省统一的国民年金制度,而由雇主缴费的部分则“上浮”为职业年金制度。而中间层次在开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时候,需要依据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将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两种格局,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前者作为发展基础,后者则作为补充。附加层次包括商业保险、家庭理财等。

除此之外,对于有着不同需求的不同家庭而言,政府需要切合实际的制定补充性养老计划。从某种角度分析,这种补充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与强制性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同的,是城乡养老保险的一种补充与说明。另外这种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是以满足城乡居民年老后生活质量的重要资金储蓄。从层次角度分析,补充性养老金划分为多种形式,比如具有商业性质的保险,以社区微单的养老福利或者储备金等。

四、法制化原则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制度需要以法律作为基础与保障。众所周知,法律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法制化社会的关键因素,将法律融入其中能够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发展。从立法角度而言,需要针对性的制定社会保障法律,积极遵循城乡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丰富城乡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保障资金的管理、发放、监督均需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以及要求。此外,还要在积极维护城乡社会保障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方针与方案,比如制定一些法律条例《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条例》、《农民工养老保障条例》等,保证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形成统一性与规范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城乡养老保障制度能够不断完善,不断健全,才能为实现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五、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进原则

自古以来,由于城市与农村发展情况不同,基础设施差距过大,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在21世纪中要想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则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造。一般而言,生产与生活设施的好坏最终会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且生产力好的区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比较优越,当地的经济也会有所提高[3]。所以,在积极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快速发展过程之中,需要从农村作为出发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农村县城以及重点村庄作为发展中心,保证交通网、信息网、供电供水网、市场网得到有效建设,真正加快城镇基础设施与农村的对接与延伸,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构建其新的发展人流以及信息流,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为实现城镇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基础保障与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国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

篇3

[关键词] 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体系完善

【中图分类号】 F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41-2

养老保险是指我国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是由针对不同群体而设立不同的养老保险模式构成的,它们之间在筹资模式、缴费模式、待遇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碎片化”的格局。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加大改革步伐,积极推进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

一、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不足

(一)难以应对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支付危机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同一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口绝对数量大的特点。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根据现有的资料,考虑到人口结构、出生率、不同年龄组死亡率、城镇化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等因素。在未来发展中,虽然我国城镇人口规模增长速度较快,但乡村人口仍占较大比例,乡村老龄人口的比重将远高于城镇水平。

(二)养老金缺乏有效的运营监督和约束机制

养老金的运营与监管,在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普遍遇到财务危机的情况下,转向寻求市场筹资,是我们所缺乏的考虑与选择。鉴于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养老保障金的运转过程中对基金的安定,实施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是我们国家现在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动力机制

现阶段,由于针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各自的主管部门不同,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力度较差,缺乏统一规划,或者干脆是各自为战。使得养老保险经办部门疲于应付接踵而来的检查,无法抽出足够的精力、人力、财力和物力去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养老金管理日常工作。而且在实际监管工作中,监管信息往往也得不到广泛的交流和共享,即后面监管的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前面监管部门所监管的内容、重点、范围、所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先进的监管方式、监管理念也无法得到交流,使得养老金监管逐渐陷入孤立、单兵作战、机械的怪圈之中。

1.监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全方位监管的客观要求

现阶段,有关养老金的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不但影响了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同时也降低了监管的权威性。就行政监督而言,由于政府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本身日常工作比较繁忙,监管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的行政人员,自身对于养老金业务、运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不完全熟悉,再加上养老金本身就具有日常工作数据量大、业务烦琐、涉及部门广泛等特点,这就使得行政监督往往是“蜻蜓点水”、或仅仅是做表面上的工作,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或例行公事;就审计监督而言,由于其工作性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再加上年复一年、接踵而来的审计任务已经使得广大的审计人员疲于奔命,以至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习先进的经济理论与监管知识往往不被重视。由于监管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养老金监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2.监管立法滞后、法律框架不完善

从国际实践操作来看,养老金制度本身仍然出于不断的演进之中,因而有关养老金的监管就国内外而言,至今仍然处于一个不断探索的领域。从已经颁布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规章制度来看,还难以涵盖我国社会保障的全部,仍存在着依法监管的“真空”。就目前现有的法规制度来分析,原来制定的单一的条例、规章,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客观要求,也难以发挥其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效力。与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有关的立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改进、修正过程,还难以完全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了养老基金管理、使用的不确定性、风险性。

3.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监管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部门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通用性强、易于操作性的社会保障信息化操作系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监管信息库,监管实践中往往缺乏一套完善的有关养老保险基金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及分析系统,这也造成了养老金监管支持系统非常薄弱。同时,现阶段,有关养老保险基金的计算机软件仍然很少,即使是现在全国各地区运行的各个软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涵盖的内容广泛(除了养老基金外,还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而即使是一套成熟的社会保障软件,也无法容纳所有社会保障品种,做到面面俱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调整监管战略,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冒然实行激进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政策必然会引起社会经济运行的波动,养老金制度改革进程中的风险则会更加凸现。

篇4

 

关键词:社会转型 农村养老保障 制度缺陷 对策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一)保障水平低,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管作为国家“九五”计划的一项重点农村民政工作的头等大事,民政部门以及政府其他部门投人了相当大的精力,但距离满足农民最基本的养老需求尚有相当的距离。《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规定,保险费的缴纳标准实行多档次,月标准分别为2元、4元、6元、8元、10元、12元、14元、16元、18元、20元,供不同的地区以及乡镇、村、企业和投保人选择。缴费最长年限为40年,受益者从满60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仅仅是刚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农民选择的缴纳档次大都很低。按照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计算,农民每月交费2元,交费10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若每月交费4元,10年后每月领取9.4元;15年后领取20元。且投保年龄越高,积累时间越短,收益越少。若再考虑到利率下调、通货膨胀、管理费等因素,农民领的养老金更少,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所起到的保障作用十分有限,此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现象也比较突出。2002年我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5461.8万人中,东部10省(自辖市)有2832.2万人,占51.9%,人均保费达到了86.9元;而西部地区参保人数则仅为748.1万人,人均保费2元。

篇5

李竞成(1990-),男,土家族,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生,会计学理论与实务。

李镭(1989-),女,汉族,在读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比较政治分析。

罗夏(1990-),女,汉族,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理论与实务。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在中国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可耕土地逐年减少,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新的社会问题群体。本文在分析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现状的基础上,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设想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一方面,失地农民规模不断扩大。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高达4000万-5000万人,而且还在以每年 200 万人的速度递增。另一方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我国农村的养老一直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土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也是农民的养老保障。然而,土地被征用,传统的土地养老模式已失去。加之失地农民处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界,被彻底边缘化。处于低保无份、社保无门的窘境。失地农民成为最弱势、最缺乏保障、最边缘化的群体。因此,探索出一条符合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制度,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务之急。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普遍实行的是一次性货币补偿,由失地农民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一旦当失地农民花完这些补偿费,尤其是当这些人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因此,货币补偿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自1990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启动,采取了农民自愿缴纳养老保险费进入个人养老账户这一与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不同的模式。到2006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 万人。据2000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只有 1.5% 的农村老人享受了社会保险养老金。

直到现在国家没有统一的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执行办法,各省会城市及部分地级市已纷纷根据其失地农民及地方财政情况出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初步建立起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政策设计上的缺陷是失地农民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

1、养老保险政策缺乏一定的强制性。调查显示,政府强制要求失地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仅占8.3%。失地农民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理财能力不足,养老观念相对滞后,无法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作出合理的安排,因此,本着对失地农民负责的态度,目前的养老保险政策还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以确保失地农民养老无忧。

2、个保障水平过低。目前各地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多在二三百元,有的地区不到一百元,靠这点微薄的养老金要想实现养老无忧几乎是不可能的。

3、保险层次单一,满足不了失地农民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目前,各地养老保险大都缺乏层次性,致使部分失地农民因保险层次过低不愿投保,部分失地农民又因缴费负担过高无力投保。

(二)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降低了失地农民参保积极性

1、宣传不到位,影响养老保障工作的开展。调查显示,有高达 43.3% 的失地农民不了解当地的养老保险政策,54.2% 的人表示了解一些,仅有 2.4% 表示非常了解。

2、养老金不能足额、准时发放,影响失地农民参保积极性。调查表明,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有 32.7% 的人不能足额领到养老金,40.5% 的人不能准时领取到自己的养老金。

3、实施过程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缺失,使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缺乏信任。因为对养老保险制度不放心而拒绝参加的占受访人数的25.7%,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失地农民养老观念滞后、政府又未能很好地宣传从而导致失地农民对这一制度不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作中,失地农民被剥夺了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导致失地农民对这一制度不放心。

三、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一)强化政府职能

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发展经济、安定一方、致富农民的历史使命,在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的过程中,确保被征用的土地征用补偿资金如期足额到位。在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过程中,要制定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民主监督机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倾斜。

(二)保险经办机构牵头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业务市场潜力很大,在为失地农民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也为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保险经办机构要为政府解难,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新途径。

(三)相关部门配合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土地、财政、银行、镇、村及保险等相关部门应做好材料传递、资金收缴及存储等工作的衔接。将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交由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保险经办机构依据保险合同向农民支付保险金。

(四)解决好保险转移管理工作

主要有 3 个方面:一是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市区各类企业就业的,企业及个人必须按规定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二是失地农民符合城镇自由职业者参保条件的,允许按城镇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三是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后,可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退还原缴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同时终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

(五)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应当改革现有农民土地征用制度,依据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占用土地要严格履行审批权限,要进一步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六)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

在条件成熟后,可借鉴国外普遍实行的专门法院审判方式,建立我国专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院,专门从事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争议案件,使失地农民在其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获得有力的司法保护。

参考文献

篇6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现状

随着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城乡居民当中逐渐普及开来,为我国的城乡居民提供了有效的人身保障,但面对我国如此庞大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

1.1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管理方法落后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仍然处于初步阶段,而在这些保险档案的管理上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地的管理规范与管理水平也各不相同,特别是针对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分类管理等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运行机制,导致在需要对这些档案信息进行查找或领取时出现了漏洞[1]。而且针对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方法也较为落后,比如在需要查找利用时费时费力,档案数据的统计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1.2档案材料收集不严谨,管理意识薄弱

在我国的一些城乡地区,由于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缺少在档案管理方面进行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甚至有些管理人员认为对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不会给单位带来相应的效益,而且在档案资料的收集统计上经常出错,比如出现错填,漏填甚至丢失的现状,严重影响到了养老保险事业的良性发展。

1.3缺乏档案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上,离不开相应的管理人才,而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上,大多都是兼职人员在从事这方面的管理工作,而剩下的少数专职人员对档案管理也并不专业,实际上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索,并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非专业人员不能胜任,而在这方面我国就还有所欠缺。

2新形势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非常重要,随着如今计算机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在档案管理这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管理,为档案信息的查找,领取以及使用提供快捷与便利。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是我国档案管理机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直接体现出我国养老保险机构对城乡居民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而且也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结合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养老保险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体现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而且也为广大的城乡居民提供了便利,有效简化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流程与手续,提升了档案管理工效率,既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又为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2]。

3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根据上文所述,在新形势下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非常重要,但是面对我国现如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方法予以改正完善,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

3.1完善网络建设

我国要想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首先在信息化建设上要不断完善网络系统,构建一个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平台,无论是文字档案,声像档案,还是会计,设备档案,又或者是业务档案以及实物档案等都做到统一管理,使这些档案资料在查找使用时更透明,更快捷,通过系统网络平台充分实现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另外还要不定期地开展交流学习会,让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法》等法规知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并充分明确各自的责任,奖惩分明,加大对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力度。

3.2完善服务方式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求,因此在服务方式上要不断完善。首先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服务,这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制定的一个档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一些小型档案信息的管理;其次就是缩微技术服务,这方面主要是用来管理一些较为珍贵的档案资料,比如利用光盘或存储器等存储设备可以实现较大容量的档案资料的存储与管理,而且在检索以及阅读时也要比传统的储存方式要快捷方便许多;最后就是公共网络服务,这方面主要是利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等公共网络系统来对档案资料进行信息化地管理与服务。

3.3提升档案管理意识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且还要对城乡居民加强社会障保意识方面的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对于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也要予以解决,可以不断引进高素质管理专业型人才,不断充实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而且也要充分结合现代高科技产物以及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系统,为档案资料的有效收集,整理,分类管理以及查找领取等提供便利,全面实现养老保险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3.4健全档案管理法制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离不开我国相应的法制法规,因此还要不断健全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制法规,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对此可根据我国的《档案法》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规定,制定《文件材料归档制度》,《档案资料保密制度》,《档案保安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规章制度[3],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具体责任明确到位,并且还要保障档案管理人员还要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使得档案资料的管理合法合格,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4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非常重要,但现阶段我国在这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上要不断加强,首先要完善网络建设,构建一个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其次要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服务方式,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再次要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改善管理方法,最后就是要健全档案管理的法制,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对我国城乡居民各项保险制度所形成的档案资料,在信息化的管理上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游淑芬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白涛社保所

参考文献:

[1]苏本超.浅析如何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0):30.

篇7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财务 档案管理 困境

一、引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是对农民参保过程真实有效的记录,是在农民参保业务办理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性的文件、纸质文档、电子文档、图像等,这其中与财务内容有关的信息记录材料总称为财务档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主要包括与养老保险缴纳明细,支取明细、申领明细、记账凭证等有关的信息资料。财务档案是对财务收入、财务支出等财务信息的有效记录。财务档案管理对于财务的统计、核算等工作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目前由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多,涉及范围广,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分析与探讨,找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发展的新路子。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存在意识缺失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是对养老保险缴纳、申领等信息的有效记录,是解决财务纠纷的重要凭证,同时还是打击经济违法犯罪,对养老保险金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尽管随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规模的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有所进步,但是目前我国有关单位却依然没有对财务档案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也没有加大对财务档案管理的投入力度,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人员思想比较保守,认为财务信息是保密的,所以对于一些财务票据等资料进行了封存,并没有建立财务档案。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存在制度缺陷

完善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却有所缺陷。一方面,虽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财务档案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有关单位却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内容建立财务档案管理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标准不一,管理缺乏统一规范,没有明确的账目分类规则,财务信息记录标准等,这使得财务档案的记录显得杂乱无章;另一方面,财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多数单位缺少专门的财务档案管理部门,缺少档案室,档案管理制度,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缺口也较大,并且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技能与水平有待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财务档案管理也进入到已信息化为主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却相对较低,财务档案仍以纸质档案为主,电子档案相对较少,这极容易造成财务档案的损坏与丢失,并且财务纸质档案内容与电子档案内容不同步,无法便捷的通过电子档案查找所需信息,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此外,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存在不小的缺口,并且有关单位对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不够,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与水平不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三、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的对策与出路

(一)强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意识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意识是做好财务档案管理的思想保障,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强化。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强调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使相关领导与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对此重视起来,充分认识到财务档案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的投入力度,使相关人员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并积极引进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充实财务管理队伍,着力提升财务档案管理质量,使相关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与档案管理意识。

(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建立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标准与规范,包括财务信息的记录标准、养老金的缴纳记录规范、养老金的支取记账凭证、财务信息的立卷和归档等都要进行严格的分类规范等;二是要建立财务档案管理室、档案管理部门,优化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结构,重新规划财务档案管理部门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人,保障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是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数据维护等引入到财务档案管理当中来,以此来提高财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水平;二是要加大对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的投入等,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三是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为提高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做好人才保障。

四、结语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是保证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还存在意识缺失、制度缺陷、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强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档案管理意识,完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等,保障我国强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舒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的困境与突围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33).

篇8

关键词:新农保;基金;监管

本文是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2年度课题《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现状》(编号:JRS-2012-2028);2011年度唐山市科技局资助项目《唐山市农民参加新农保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编号:10140208A-15);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长效供给机制研究》(编号:20120306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5日

2009年9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10%的地区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预计到2020年将在全国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2,273个县实施了新农保,新农保参保人数达21,100.2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9%。其中,个人缴费41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基金支出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3%,基金累计结存1,199亿元。在新农保试点地区,政府制定了相应措施来加强新农保监管。同时,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为了使新农保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各试点县均成立了新农保监督委员会,负责对新农保管理机构工作与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一、新农保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目前新农保试点中的监管效果良好,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新农保基金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目前的新农保基金监管并没有完整、系统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在新农保的试点中执行的仅是部门规章或其他方面的制度规范,其权威性和稳定性较差,从而致使监管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造成新农保基金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将会影响新农保制度的健康发展。

2、以行政监督为核心,融“运动员”和“裁判员”为一身。新农保基金监管制度是以内部监督为约束,行政监督为核心,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监督模式。这种过分依赖行政手段的监管方式,会由于政府失灵,从而造成行政监管的低效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既当“运动员”即基金营运,又当“裁判员”即行政监督,缺乏监督的制衡机制,是目前监管体制存在的最大弊端。新农保基金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虽然劳动保障部下发了《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社会保险审计暂行规定》,但是由于受编制的限制,地市一级经办机构基本上都没有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新农保基金的社会监督透明度低。在政府主导的监管体制下,社会保障部门充当委托人、投资者和资产管理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没有透明的信息披露,缺乏市场监督。社会监督工作没有正常开展。按照有关规定,各地人民政府都要成立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委员会,健全社会保障监督体系,依法组织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征缴、支付、调剂、投资运营、管理等情况实施监督。但实际上各地的监委会大都没有正常开展活动。应该向社会披露的相关信息,没有及时披露,无法接受社会监督。作为资产管理者的政府,应当对社保基金运营管理信息充分公开,通过相关规定确定信息公开制度,让普通公民都对基金的使用以及运行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基金参与人和受益人的利益。

4、新农保基金监督系统难以形成合力。行政部门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无序,不协调。新农保基金的行政监督涉及到多个部门,包括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在基金监督上,缺乏明确分工,时有监督“缺位”、“越位”现象存在,出现监督不协调甚至不配合的现象。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出现重复检查,缺乏有效沟通造成规章细则难以实施到位。缺乏独立的新农保基金的监督机构,使得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效性降低。

5、尚未建立风险预警监督机制。风险预警监督是新农保基金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因素会加大养老金支付风险,如何对未来基金的风险预警显得尤为必要。但是,目前尚未建立一套监测新农保基金运作的风险预警监督指标体系,这也是监管机制中的薄弱环节。

二、完善新农保监管的措施

1、建立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实现有效的多方协同监管。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具有对新农保基金管理进行监督的职责。理顺新农保基金管理体系,理顺基金管理各主体的关系,并明确各主体在行政事务性管理和运营业务性管理事项中的职权划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具体执行监管职能的政府机构,应对各级人的行为进行监管,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以确保基金的安全。

2、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新农保基金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新农保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投资顾问公司、精算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它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对新农保基金管理机构的行为进行合法、合规检查。国际经验显示,依靠审计、会计、精算和信用评级机构等新农保基金中介服务机构及时而客观地提供有关资料,监管机构和参保农民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基金的运营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有效防范新农保基金运营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在我国,审计、会计、精算和信用评级机构等新农保基金中介服务机构是新农保基金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进行非政府监管的主体力量。

3、建立监督检查联席会议机制和公示举报制度。由监察部门牵头,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审计等各职能部门召开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并形成长期运行机制,定期交流情况,分析问题,帮助基层及业务部门堵塞管理漏洞,建章立制,严肃查处违反制度规定的突出问题。各级新农保机构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并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投诉、举报内容进行了详细记录备案,做到及时调查核实并给予尽快答复。同时,对享受待遇人员的生存情况进行跟踪,杜绝养老金虚领、冒领情况的发生。

4、加强立法,为控制委托-风险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针对新农保的制度规范性文件只有国务院颁布的《指导意见》及各试点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应实施办法。而《指导意见》对新农保基金的监管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地方政府制定的实施办法多注重操作性的规定,对监管的规定也十分模糊,新农保基金的监管基本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法律体系,可以以《社会保险法》为基础,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的立法步伐,并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构建完善的新农保基金的监管法律体系,从而建立规范的新农保基金监管的法律制度,明确基金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监管职责,确保基金管理运营过程中的安全。

5、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新农保基金管理透明度。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将使基金管理中各级委托人和受托人等获得充分的信息,减少因不完全甚至虚假错误信息而导致的风险和损失。为提高新农保基金管理透明度,应建立严格的新农保基金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第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托管机构定期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情况,披露有关信息,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使监管者可以随时了解整个基金收支运行情况。农民也可以借助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个人信息及相关信息;第二,新农保基金运营机构作为经营权的人,必须及时向参保农民、委托机构披露有关基金投资运营的成本、效益及其他重大事项。通过信息披露,将新农保基金管理运营置于监管机构和基金持有人的双重监督之下,从而有效防止各级人违规操作,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5.

[2]刘瑞莲.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必要性和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9.

篇9

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关于做好年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确保符合条件的适龄人员参保率达到90%,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待遇领取人员发放率达到100%。

二、工作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阶段。年3月31日前,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完成调查摸底和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召开动员大会。

(二)参保登记阶段。年4月2日前,完成参保登记和信息录入工作。

(三)保费收缴阶段。年4月30日前,完成养老保险费收缴工作。

(四)信息核对阶段。年5月31日前,完成参保信息的核对工作。

(五)首次待遇发放时间。年6月20日前,完成首次待遇发放工作,确保首次待遇发放到位。计发养老金时间为年1月1日。

(六)补缴截止时间。年1月1日前年满60周岁及以上人员自愿办理一次性补缴的,最迟应在年12月31日前办理一次性补缴手续。从年1月1日起,全市不再办理此类人员的补缴手续。

三、基金募集

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其中,政府补贴由市财政和市财政按2:8比例分担;市财政与镇财政按1:1比例分担,由市财政统一结算,及时划拨到居民养老保险财政专户。

四、有关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村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确保取得工作成效。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镇政府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劳保所、财政所、派出所、社会事务办、等单位为成员的镇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镇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工作班子,确保机构、场所、人员、设备四到位。有关单位要切实履行好自身工作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好事办好。

(二)加强宣传发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使这项重大惠民政策深入人心,提高广大符合条件城乡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各新闻媒体要制定宣传计划,开设专栏进行宣传,形成自觉自愿踊跃参保的工作局面。镇宣传材料发放到每家每户,并在各村行广泛张贴,为群众释疑解惑。

篇10

一、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特点

(一)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在众多的人口中农村人口占较大比例,这也使农村的发展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在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过程中,农民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服务对象,针对于农民自身的特点,需要为参保农民建立养老保险档案,有效的维护参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档案来源的广泛和内容的复杂性。农村养老保险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这也使农村养老保险档案来源具有广泛性特点,档案内容十分复杂,这也使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难度增加,特别是当前处于基础建设时期的农村养老档案管理更加繁杂,参保人员具有复杂性,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面临许多新情况及新问题,因此强化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非常必要。

(三)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以农民为主,这就使农村养老档案必然会受到当前农民流动性大这一特点的影响,因此在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建立时要进一步完善档案记录,从而为后期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

二、加强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档案建设意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同时还受制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这也导致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得不到重视,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农村养老保险档案数量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就需要树立良好的档案建设意识,加快观念的转变,努力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水平,为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建设工作奉献自己力量。

(二)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当前加强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并进一步加强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投入的力度,为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已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档案工作中基本上也做到了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但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民对养老观念的转变,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新农保档案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管理,强化对档案工作的监督,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档案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

(三)做好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收集工作。有关养老保险相关档案信息的收集要具有法制观念、拓展观念、规范观念。对于拓展观念,是要以发展的观念来认识相关档案的收集,然后去不断拓展收集信息渠道,来确保相关档案资料的完整、真实和齐全。对于法制观念,就是要根据国家的档案法去实施相关档案信息的收集。对于规范观念,就是统一档案的格式,从而充分规范有关档案的记载内容。档案收集的根本就是要做好相应的协调。要取得领导的支持以及相关参保人员的信任,充分确保相关档案在收集上的真实和准确性。

(四)加强新农保业务档案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目前很多县乡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模式,查找资料费时费力,数据统计困难且不准确。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推广应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发信息系统,完善新农保业务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培养专业档案管理工作队伍,通过业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依靠科技力量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提供档案信息查询服务,并接受其监督。新农保业务档案管理是支撑养老保险制度健康运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依法加强和规范档案管理,才能不断提高经办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推动新农保经办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新农保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强档案队伍的建设。目前,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不适应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职工的职业培训,大力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的建设,规范相关管理制度,使得各部门工作合理规范,划分清楚,从而达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规范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