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3-07-02 10:1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保险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保险规章制度

篇1

摘要: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存在着层次不高、适用对象范围狭窄、缴费分担比例不合理、责任机制缺失、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应当通过公平合理的多元化路径、构建“五位一体”的农民养老保障模式、设立罚则和完善责任机制、提升立法层次完善法律体系等途径,促进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养老保障 立法 缺陷 完善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瓶颈,而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公民物质帮助权的实现、计划生育国策的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农村社会稳定。 加强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的现实意义在于:首先,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一直未把全体农民纳人保障对象,农民养老保障始终处于社会养老保障的边缘。这种现实中的歧视与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规定的全社会劳动者依法获得社会保障的规范要求相距甚远。其次,农村居民不能很好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社会养老保障严重缺失,农民养老主要依靠子女养老。只有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法律制度,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才能使计划生育工作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落实。再次,使农民享有必要的社会养老保障,才能解除其后顾之忧,加速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人。最后,这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对于庞大的农村老龄人口而言,其养老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这一庞大群体的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一、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的缺陷 我国综合性或专门性的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律至今还没有,特别是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严重滞后,仍然存在着以下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漏洞,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立法的层次不高 现行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法律制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行政法规。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第二类是部门行政规章。如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其协同国土资源部、审计署联合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年已停止执行)、《关于当前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关于认真做好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通知》、《关于进一步防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紧急通知》、《社会保险经力、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第三类是地方规章。因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困难等多种原因,国务院在年曾发布通知,“对已有业务进行清理、停止接受新业务。”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它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政府相继颁布和实施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规、规章。如《上海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天津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暂行办法》、《成都市农民养老保险办法》等。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还颁布了关于农民工、失地农民社会养老的地方规章。如《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长春市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试行办法》等。 上述立法层次不高,效力有限,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难以形成权威性和普遍性。目前,新型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尽管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推行有显著成效,但由于没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专门法规,各地在农保实践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其原因之一就是在制定本地农村养老保险办法时缺少立法依据。 .适用对象范围狭窄 自新中国成立,我国制定了许多社会养老保障的法规、规章,其适用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未被纳人社会养老保障的范围。一些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法规、规章缺乏公平性,只有少数农民能参加养老保险,绝大多数农民未能享受保障待遇。如《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年龄为周岁至周岁,使周岁以上的农民无法参保,被排斥在该制度之外。从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来看,主要以中青年人群为主,严重存在着“保小不保老”的倾向。再如《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规定,筹资方式由过去的“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变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个人账户模式由过去的完全个人账户模式变为个人账户与待遇调整机制相结合的模式,各区

    

县财政在补贴参保农民的同时,还要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待遇调整储备金,适时提高养老金水平。但是,由于全国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参保农民大多数是比较富裕的农民,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则没有条件参保,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窄小。据统计,到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万人,共积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 亿元。截止年末,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仅为万人,全年仅有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缴费分担比例不合理 现代社会养老保险需要国家、集体、个人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参与,而我国农民养老保障,因多数集体经济无力补助,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未履行,并未完全落实分担的原则。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资金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显然,该筹资模式政府责任缺位。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法规、规章不是把集体、国家及社会各方面作为责任主体,而是把个人作为责任主体;在责任分担上,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责任缺失,不同地方政府分担的责任不明确。如《天津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暂行办法》规定,“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实行个人账户完全积累模式。”《成都市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筹资原则“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给予补贴为辅,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适当补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而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因为集体经济空白,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实际上交费全由农民个人承担。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实施比较好的发达地区,市(县)、乡镇、村三级补贴补助的资金约占一半左右,个人缴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但这仍然存在资金的可持续筹集问题。由于地方财政普遍紧张,承担的社会事务越来越多,加之地方政府筹资还受本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没有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分担,在养老基金筹集和支付上是有许多风险的。 .责任机制缺失 没有责任和制裁措施的法律规范是难以正常发挥规范功能的。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法规、规章就缺少责任机制,虽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年、年分别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防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紧急通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等行政规章,但这些办法、文件既没有行政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又缺乏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难以对行政责任人产生有效的制约。特别是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中缺乏责任规范和制裁办法,使挪用、挤占、截流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的行为得不到有力的惩罚。如我国《刑法》第条规定,“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刑法》并未将社会保障基金列人上述条款特定的款物范畴,从而使挤占、挪用,甚至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比较严重。 .监管力度不够 ()缺乏科学的监督和管理,监管部门比较分散。如《成都市农民养老保险办法》规定,区(市)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农民养老保险的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农民养老保险业务经办;区(市)县财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农民参保政府补贴的筹措、安排和使用以及监管;区(市)县国土部门负责耕地保护基金的管理、分配、发放和监管。 ()难以摆脱本级政府的不当干扰。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是农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依靠,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顺利运行的物质基础。但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基金是以县区为单位统一管理和运营的征缴、管理和使用都权集于县区相关部门,而这些部门都隶属于县区政府,难以摆脱本级政府的干扰和影响。对此,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审计署在《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强调,各级农保经办机构要按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基金内审稽核制度,规范经办行为。三部门还强调,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要落实《关于进一步防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紧急通知》,将农保基金纳人日常监管业务范围,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对农保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一些基层政府利用管理的便利条件,挤占、挪用和挥霍农民养老保障基金,有的把农民养老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企业效益差,使基金难以顺利回收和安全风险加大;有的把基金违规存人信用度不高的银行和非金融机构,使资金造成重大损失;有的用基金搞投资、炒股票,投资形式单一,缺乏保值增值能力,最终使基金严重“缩水”;甚至有的利用职

      

篇2

>> 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论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思考 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初探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探析 关于我国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意义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 浅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完善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浅析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解决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现存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与完善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雷柯柯")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当前,制定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显得尤为急迫。通过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甘肃省庆阳市的实施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找出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第一,加快新农保立法步伐、完善新农保法律体系。第二,加强养老保险法的执法力量。第三,深化司法改革、实现司法保障作用。关键词:法律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173-03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及相关政策实施情况概述 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规定集中体现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 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2、23 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章第20 条、21 条中。在甘肃,甘肃省人民政府制定有《甘肃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为使新农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庆阳市、各下辖县也纷纷出台了各种政府条例和暂行办法,如:庆阳市《关于对县区农村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督查的安排意见》、《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督查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的通知》(庆政办电发[2011]54 号)。(一)庆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1.庆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象 根据《庆阳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解答手册》规定,为未参加行政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年满16 周岁的农村居民设立新农保,其享有在户籍所在地自主选择是否参加新农保的权利。岁届甲子,无须缴费,共享参保之收益。

2.庆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实行个人自主缴费,凡未参加行政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年满16 周岁的农村居民,享有在户籍所在地自主选择是否参加新农保的权利。其须按法律之规定缴费,庆阳市标准为从100 至1 000 共10 个档次,缴费多少与收益多少呈正比例关系。集体补助,农村地区之基层自治组织在可负担情形下可给予本组织成员以补贴,标准由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及相关政策实施 概况

在对庆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状况的

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庆阳市各县区坚定不移地实施新

农保基本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庆阳市新农保实现了广覆盖。截至2012 年11 月底,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144.73 万人,实参139.19 万 人,参保率96.17%。环县、庆城县、西峰区、镇原县、合水县、宁 县、正宁县、华池县参保率分别为98.42%、97.12%、96.67%、 95.87%、95.7%、95.21%、95.2%、95.13%。60 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金发放工作开展顺利发放及时,27.79 万名老人的养老金发至11 月,累计发放1.56 亿元。该制度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养老负担,提高了农民对政策的满意度,体现了新农保制度的惠民为民属性。

政策宣传样式多样,宣传力度加强。庆阳市通过印发 《庆阳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解答手册》,加大市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在庆阳电视台、广播电台制作播放宣传节目,在《陇东报》刊登专题报道,扩大宣传面和覆盖面,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普及率。”[1]经过全方位、多样化的政策宣传,全市干部群众对新农保的知悉度大为提高,为新农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2011 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社会保险法的配套立法和实施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为“甘财教(2011)181 号”文 作者简介:雷柯柯(1988-),男,甘肃宁县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经济法学研究。

新农保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新农保作为为民谋利的重大惠农政策,庆阳市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对县区农村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督查的安排意见》、《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督查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的通知》(庆政办电发[2011]54 号)。抽调相关部门同志成立督查组对全市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各县区进一步加强基金的管理工作。全市的新农保工作信息化水平和业务经办能力大幅提高。信息化是新农保工作扎实开展、方便群众的技术支撑,庆阳市高度重视、狠抓网络信息建设,在信息输入和信息采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信息化水平大为提高。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笔者对新农保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问卷调查,45% 的被调查者认为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养老负担,但仍存在以下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新农保法律体系不健全、相关政策强制性不足。2011 年7 月1 日正式实施的《社会保险法》是我国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法律效力最高的法律,该法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仅做了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研究发现,当下关于农村地区养老的规章政策唯有《指导意见》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此专门之立法尚属空白。地方政府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层次低,其稳定性、规范性、强制性都难以满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实需求。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中政府责任尚未到位。我国现阶段在农村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城市人员养老保险相比只是初级的、低层次的,养老保障在城乡、地区、行业间的不平衡依然严重。新农保制度中公共财政承担的给予符合领取条件的每位老人每月55 元的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相对较低。按照庆阳市现行办法,居民符合领取条件时,其所获待遇之标准每月最低者

74.6 元,最高者也仅有172.2 元,受访者表示这样的养老金标准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养老所需。政府似应切实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责。

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体系不完善。新农保资金筹集各方主体责任不清。《社会保险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新农保资金的筹集虽有规定,然并未对相关责任主体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厘清其权责义务。当前有关新农保的法律政策对地方政府财力难以为继发生亏空问题和基层集体补贴的名存实亡视而不见,制度价值之发挥受限,新农保资金管理的法律规定不清。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来看,现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暂由县级统筹管理、有条件的省份亦可实行省级统筹管理,机构附属于同级人社部门之中,政出多门,徒添行政成本;新农保资金监管的法律位阶较低。从《宁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宣传手册》第33 条、第40 条可见,基金监管,所依据之法律法规位阶效力低,内容不全面,基金的收缴、管理、发放集中于一个部门之手,给基金的安全埋下隐患。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新农保法律体系不健全,查究其深层次原因,一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方财政情况差距较大,保障的标准必然参差不齐。二是中国第一次实施社会化的养老保险,理论思想、体制机制、财政情况、社会基础、人才队伍建设各方面准备尚未十分充足。相关政策强制性不足、有弃保现象存在,究其深层次原因乃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杯水车薪所致。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中政府责任的缺位。导致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一是由于本项制度本身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很多方面尚不成熟。二是政府决策时需要稳健考虑,量力而行,要留足政策回旋余地。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体系不健全。究其原因,一是法律未明确三方缴费主体之权责义务关系,导致无法从立法上对该项制度进行有意义的监督。二是基金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监管主体实质上的单一化,导致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仅限于体制内监督。三是资金监管的法律位阶较低,资金的收缴、管理、发放往往集于一个部门之手,现有监管体系很难保证资金不被挪用、误用,因而基金安全存在风险。

三、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使法有必行之法,而后能用法强国富民。立法先行、建章立制、使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法网严密、多方监管、使物拓殖增富、持续发展。深化司法、强力保障、使法劝恶扬善、最终实现公平正义。

(一)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步伐、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鉴于城乡、区域养老水准之差别,未来养老保险须着力于全国统筹的长远设计和解决与其他制度之间衔接的问题,故制定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刻不容缓。

从远期看,应制定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法律。以《宪法》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社会保险法》中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作为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性法律,以法律之神圣权威制度安排,规范养老保险市场的行为秩序。从近期看,应制定和完善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行政法规或规章。国务院有关部门似应尽快制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条例,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条例》《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条例》等,使该项制度之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篇3

第一条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政〔〕58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城乡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和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城乡居民普遍参保;四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属地管理。

第三条建立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和其它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相结合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城乡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第二章参保范围

第四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市辖各区农村居民和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所在区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五条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需携带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等材料到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办理参保申请和登记手续。

第三章基金筹集

第六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和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提供的资助构成。

第七条个人缴费。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0个档次,各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区政府按照市统一安排和规定程序,结合区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年度为每个自然年度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参保人缴费后,经办机构应及时为参保人出具缴费凭证。

第八条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分别由市、区财政按确定的标准给予补助。纳入国家试点后,所有参保人员均由中央财政和试点区财政按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

市、区两级财政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市财政每人每年补贴20元,区财政每人每年补贴10元。纳入国家试点后,按照国家、省的要求给予补贴。

区财政为重度残疾人代缴100元养老保险费;对烈士遗属、领证的独生子女父母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父母,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适当补贴;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给予适当鼓励。具体补贴办法由各区政府制定。

各级财政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不能抵销个人缴费。

第九条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第四章建立个人账户

第十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每个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提供的资助,各级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完全积累,一步做实到位。

第十一条个人账户储存额参考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第五章养老金待遇

第十二条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按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确定,在纳入国家试点前,中央应负担的55元由市、区财政各负担50%,剩余的5元由区财政负担。纳入国家试点后,按照国家、省的要求给予补贴。有关区确定的标准超过60元的,高出60元的部分由各区负担。对于长期缴费的参保人员,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各区支付。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

第十三条参保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一次性支付给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无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的,个人账户资金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第六章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第十四条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年满60周岁,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不用缴费,在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后,由区经办机构核定待遇领取资格,于次月起每月按标准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农村居民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补缴应按补缴当年的缴费标准,补缴不享受政府缴费补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应引导城乡中青年居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

第七章待遇调整

第十五条区政府按照市统一安排和规定程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

第八章基金管理

第十六条区经办机构应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和出纳,持证上岗。按照国家和省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加强基金管理。

第十七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实行分账管理,不得混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暂实行区级管理。

第九章基金监督

第十八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切实履行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

第十九条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定期披露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区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

第二十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虚报冒领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和村委员会(居委会)每年在行政村(社区)范围内对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章经办管理服务

第二十一条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认真记录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长期妥善保存。

第二十二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使用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按省统一安排,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第二十三条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实行区级垂直管理,按照每万名参保人员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的比例配足工作人员,按规定标准配备固定办公场所、必要信息化设备和其它设施。

第二十四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建立与服务人群和业务量挂钩的经费保障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十一章相关制度衔接

第二十五条已参加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

第二十六条已参加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其养老保险关系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自动转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二十七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章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十八条区政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试点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列入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应认真履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篇4

第一条为保障城乡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政〔〕13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政〔〕77号)和省政府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实施的精神,结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坚持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与我县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坚持个人(家庭)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坚持政府主导和居民自愿参保相结,引导城乡居民普遍参保,对参保对象实施属地管理。

第三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县农保中心”)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具体经办机构,负责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及养老保险待遇核发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负责本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工作。

建立村(居、社区)社会养老保险协办员制度,负责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参保等工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县财政部门根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实绩,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由县财政对村(居、社区)社会养老保险协办员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第四条县财政部门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保管好资金,落实工作经费;县公安部门应配研究城乡户籍人口流动、变化、年龄等相关情况,及时提供相关基础数据;县残联负责对重度残疾人的认定和提供残疾人相关信息;县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人员认定,及时准确提供相关信息;县民政、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协同掌握相关群体的收入状况和其他保障待遇情况,配做好政策衔接工作;县宣传部门要制定并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县编制部门要根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任务,确定县、乡(镇)两级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县发改、统计、审计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规划、数据采集和审计监督等工作。

第二章参保范围

第五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和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三章基金筹集和管理

第六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应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暂定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200元、1500元、2000元13个档次,由参保人在一个缴费年度内选择一个档次作为缴费标准,多缴多得。今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和标准。

(二)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对参保缴费人员给予财政补贴,补贴标准如下:

选择缴费档次100元,每人每年补贴30元;

选择缴费档次200元,每人每年补贴35元;

选择缴费档次300元,每人每年补贴40元;

选择缴费档次400元,每人每年补贴45元;

选择缴费档次500元至1000元,每人每年补贴50元;

选择缴费档次1200元以上的,每人每年补贴70元;

对城乡重度残疾人、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三级以上)后未再生育夫妻(女方年满49周岁)、节育手术并发症人员(三级以上)等缴费困难群体,县财政按最低缴费标准100元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其同时享受30元政府补贴。

实行计划生育的城乡居民夫妇参保缴费的,除享受所选档次缴费补贴外,县财政还对每人每年增加30元的政府补贴。城乡独生子女和双女父母(独生子女父母须领取光荣证、双女父母须落实绝育措施)参保缴费的,在其享受计划生育政府补贴基础上,县财政对每人每年再增加30元的政府补贴。

缴费补贴不抵扣个人缴费,增加补贴部分由县财政承担,政府补贴部分计入个人账户。

(三)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第七条县农保中心为每个参保人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及利息、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及利息,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第八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专户管理。县财政部门应加强基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定期结息。县财政、监察、人社、审计、人民银行等部门应建立健全基金风险防范机制,按照各自的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养老金由县财政部门依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编制的养老金用款计划,安排资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第九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切实履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职责,制订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县农保中心应在每年底督促指导乡镇(开发园区)劳动保障事务所(局),对参保人员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章领取养老金条件和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条参保人员符下列条件的,可以从次月起享受养老金待遇:

(一)年满60周岁;

(二)按规定足额缴纳养老保险金的;

(三)未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及国家规定的其它养老保险待遇的。

第十一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支付终身。

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60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55元,县财政承担5元)。对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缴费每超过一年,基础养老金加发1%,最高不超过10%,加发部分由县财政承担。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积累额除以139,从个人账户中支付。

建立待遇调整机制。基础养老金标准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予以调整,具体调整标准,中央财政支付部分由中央确定,县财政支付部分由县政府确定。

第十二条本办法实施时,年满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未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及国家规定的其它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参保条件的农村籍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当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当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第十三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参保人在缴费期间死亡或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的本息外,由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一次性领取,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第五章社会保险关系衔接

第十四条制度衔接

(一)与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老农保”)衔接

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参加老农保的暂未领取养老金人员,现又符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将原老农保个人账户积累总额全部转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按最低缴费标准折算缴费年限,折算年限最长不超过15年(原个人缴费部分政府不再补贴),同时应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和缴费标准继续缴费,达到领取条件时,享受养老金待遇。

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60周岁以上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人员,在原领取养老金的基础上,加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二)与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村(居、社区)干部符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条件的,任职期间按照村(居、社区)干部养老保险标准缴费,离职后按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继续缴费,达到领取条件时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

(三)与其它制度的衔接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办法,待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后实施。

第十五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跨省(市)、县流动的,迁入地未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暂时封存,待迁入地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再办理转出手续,转出者只转出本人个人账户部分;社会保险关系转入的,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继续缴费,达到领取条件时享受养老金待遇。

第六章法律责任

篇5

天津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城镇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一)国有企业及其职工;

(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

(三)城镇中的乡镇企业及其城镇职工;

(四)股份制企业和联营企业及其职工;

(五)城镇中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

(六)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及其中方职工;

(七)外国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驻津办事机构及其中方职工;

(八)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其他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第三条 职工养老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为强制性保险,用人单位和职工必须参加。

提倡用人单位根据其经济能力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鼓励职工自愿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自主选择经办机构。

第四条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进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筹集和统一调剂使用。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当保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

第五条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第六条 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应当与本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与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费相联系。

第七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

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筹集

第八条 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下列规定缴纳:

(一)用人单位按照职工个人缴费基数之和的百分之二十缴纳,由用人单位开户银行按月优先代为扣缴。

(二)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百分之八缴纳,由所在单位按月在职工工资中代为扣缴。

(三)职工本人工资低于本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六十的,以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六十作为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

(四)职工本人工资高于本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的,以本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作为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超过百分之三百的部分不作为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也不作为计发基本养老金的基数。

(五)个体工商户按照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二十为其本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其中百分之八记入个人账户;个体工商户按照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十二为其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职工本人按照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八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职工本人缴纳部分全部记入个人账户。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标准,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存储,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所得收益全部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及其所得收益不计征税、费。

第十一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不敷使用时,由市财政根据情况予以支持。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在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手续之日起三十日内,必须向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办理养老保险登记,并按照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人单位终止或者变更与养老保险有关事项时,应当在终止或者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受理登记的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办理注销或者变更手续。

用人单位与职工建立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应当及时向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办理职工增减登记。

第十三条 企业解散或者破产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宣布终止时,应当在资产清算处理中根据有关规定,按照第一清偿顺序清偿所欠职工工资和退休人员养老金之后,清偿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需要预留退休人员养老保险费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第十四条 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由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社会保障号码(国家标准GB11643-89),为每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第十五条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包括:

(一)职工个人缴费的全部;

(二)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部分的收益;

(三)个人账户的利息。

第十六条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第十七条 职工或者退休人员死亡的,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发给其指定的受益人或者法定继承人。

第十八条 职工在本市范围内流动的,不更换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职工因各种原因停止工作或者失业而间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予以保留,储存额不间断计息。

职工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动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九条 职工按照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后,按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基本保险费满十五年的,从职工办理退休手续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直至死亡为止。

实行个人缴费制度前,职工参加工作的年限,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视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

第二十一条 1998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其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按照以下规定的月标准计发:

(一)基础养老金,以职工退休时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按缴费年限计算,缴费每满一年发给百分之一。

(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算。计发月数按照国家规定,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1997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20xx年1月1日后退休的人员,在按照前款规定发给基础养老金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20xx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人员仍然按照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

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实施之日起,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满十五年的,职工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二十三条 建立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本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上年度职工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每年相应调整基本养老金。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实施前退休的职工,在原退休待遇的基础上,每年可以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调整养老金。

第二十五条 退休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继续享受基本养老金以外的待遇。

第二十六条 职工因失业或者其他原因中断就业时,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予退还。再就业后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前后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合并计算;未再就业的,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按照缴费年限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五章 养老保险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七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履行下列管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的职责:

(一)编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事业发展规划;

(二)组织实施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三)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和内部审计制度;

(四)定期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和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情况;

(五)对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实施业务监督;

(六)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八条 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负责下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具体营运工作:

(一)负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支付、保值和增值工作;

(二)定期编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决算草案;

(三)核算用人单位与缴纳养老保险基金有关的报表和账目;

(四)接受用人单位和职工以及退休人员对养老保险的查询,做好服务工作;

(五)应当办理的其他养老保险事宜。

第二十九条 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双重审计制度。市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对下级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进行内部审计;市审计部门对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预算、决算进行审计。

第三十条 设立由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工会代表和退休人员代表组成的养老保险监督机构,加强对养老保险法律、法规、规章执行情况和基金管理工作的监督。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和职工以及退休人员有权对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用人单位的工会有权对本单位的养老保险申报、缴费和支付待遇等工作进行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政府有关部门或者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一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为用人单位和职工办理养老保险手续的;

(二)擅自改变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基数或者缴费比例的;

(三)延期或者不按照规定支付基本养老保险金的;

(四)未将养老保险基金及其利息和所得收益全部存入养老保险基金专户的;

(五)挪用养老保险基金的;

(六)违反有关养老保险基金营运规定,进行投资经营的;

(七)违反规定提取管理服务费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仍未如数缴纳的,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克扣或者无故拖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并按照克扣或者拖欠数额的一倍至五倍支付赔偿金。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挪用基本养老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以挪用数额二倍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以非法手段获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由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追回其全部非法所得,并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以非法所得二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阻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发生养老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起诉。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依法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并获得一个月以上工资收入的从业人员。

第四十条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按照本条例有关个体工商户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调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计发办法,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第一条 为切实保障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以下简称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保证参保人员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跨省)流动并在城镇就业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包括农民工。已经按国家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再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第三条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由原参保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保经办机构)开具参保缴费凭证,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应随同转移到新参保地。参保人员达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其在各地的参保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含本息,下同)累计计算;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前,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其中出国定居和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定居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时,按下列方法计算转移资金:

(一)个人账户储存额:1998年1月1日之前按个人缴费累计本息计算转移,1998年1月1日后按计入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

(二)统筹基金(单位缴费):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

第五条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参保人员返回户籍所在地(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就业参保的,户籍所在地的相关社保经办机构应为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

(二)参保人员未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参保的,由新参保地的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但对男性年满50周岁和女性年满40周岁的,应在原参保地继续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同时在新参保地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记录单位和个人全部缴费。参保人员再次跨省流动就业或在新参保地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将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中的全部缴费本息,转移归集到原参保地或待遇领取地。

(三)参保人员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调动,且与调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不受以上年龄规定限制,应在调入地及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第六条 跨省流动就业的参保人员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按下列规定确定其待遇领取地:

(一)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户籍所在地的,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满20xx年的,在该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三)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不满20xx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回上一个缴费年限满20xx年的原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四)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每个参保地的累计缴费年限均不满20xx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及相应资金归集到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按规定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七条 参保人员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后,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xx〕38号)的规定,以本人各年度缴费工资、缴费年限和待遇领取地对应的各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其基本养老金。

第八条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按下列程序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一)参保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规定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缴费后,由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

(二)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转移接续申请,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向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发出同意接收函,并提供相关信息;对不符合转移接续条件的,向申请单位或参保人员作出书面说明。

(三)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接到同意接收函的15个工作日内,办理好转移接续的各项手续。

(四)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收到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转移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资金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手续,并将确认情况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

第九条 农民工中断就业或返乡没有继续缴费的,由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保留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保存其全部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继续按规定计息。农民工返回城镇就业并继续参保缴费的,无论其回到原参保地就业还是到其他城镇就业,均按前述规定累计计算其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与城镇职工同样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农民工不再返回城镇就业的,其在城镇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全部有效,并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或在其达到规定领取条件时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民工在城镇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在农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政策,另行研究制定。

第十条 建立全国县级以上社保经办机构联系方式信息库,并向社会公布,方便参保人员查询参保缴费情况,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发行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为参保人员查询参保缴费信息提供便捷有效的技术服务。

第十一条 各地已制定的跨省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相关政策与本办法规定不符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参照本办法制定,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篇6

关键词:养老保险;改革;任重道远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03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特别是在我们国家,老龄化的速度快、基数大,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任务紧迫,意义重大。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建立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和财政投入规模持续增长,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制度运行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强调养老保险的重要性。2010年10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的《社会保险法》,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顶层设计,确定了今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向。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治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历史影响,以及生育制度、老龄化趋势和地区间差别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当前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原因,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一、《社会保险法》构建的养老保险体系

《社会保险法》全文十二章九十八条,较全面涵盖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其中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立专章共十三条,搭建起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性法律框架。

具体到养老保险制度层面,《社会保险法》主要明确了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所有劳动者,其覆盖范围包括职工、个体工商户、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等等,其中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研究中,具体将由国务院规定;

二是通过法律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和基金筹资方式,即明确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各项养老保险基金缴费由用人单位、个人以及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同时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由政府承担兜底责任;

三是明确了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账户归属,原则性规定了各自的缴费比例,而具体比例可由国务院根据统筹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四是就个人账户养老金予以专项规定,具体包括个人账户养老金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等等,但对于个人账户是否做实,如何确定记账利率以及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管理模式,并未明确规定,这为日后个人账户做实及市场化投资运作预留了政策调整空间;

五是规定了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并将养老金待遇水平同缴费年限和个人缴费等挂钩,但是对于养老金计发方式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等,保留了政策调整的弹性空间;

六是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支付条件,确定最低缴费年限为十五年,同时对缴费不满十五年的个人提供多项制度选择;

七是明确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可转移接续,缴费年限累计计算,退休时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

八是明确国家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九是规定了社会保险费的统一征缴制度,但征缴主体、具体步骤和办法仍交由国务院制定;

十是对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现全国统筹以及社保基金的预决算、投资运营和信息公开予以明确,未来涉及社保基金如何实现保值增值的投资运营规定,授权国务院具体规定。

概而言之,《社会保险法》中关于养老保险的规定有四个新的亮点:

一是完善了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社会保险法》规定了三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三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城镇和农村的所有人员。

二是扩大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社会保险法》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这里的职工,包括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进城务工人员。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是改变了缴费不满15年的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办法。《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改变了现行个人达到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人员,将个人账户一次性退还给本人,并解除养老保险关系的办法。如果本人不愿意继续缴费至满15年,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这样规定,有利于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也符合社会保险追求公平性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保险再分配的功能。

四是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全国转移接续。《社会保险法》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养老保险待遇。转移接续的具体办法及养老保险待遇的计算方法,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有明确的规定。这样规定,适应了劳动者流动就业的需要,解决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接续难的矛盾,维护了劳动者的养老保险权益。

二、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情况及面临的挑战

1.基本情况

我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步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较早,但在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未形成可持续的保障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制度的运行机制、制度模式方面进行了较深层次改革,主要是推动现收现付模式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转轨。到2010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570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9402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305万人。

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开始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当年试点范围覆盖全国60%的地区,次年覆盖全国。年满16周岁,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保;年满60岁、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在农村地区,主要是民政部1992年推行,后来移交给社会保障部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8月,国务院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重新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式启动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0年末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国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277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2863万人。全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53亿元,其中个人缴费225亿元,基金支出200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23亿元。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2011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接近3亿人。

2.当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困难和处境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到今天,迎来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对社会保险的原则、各险种覆盖范围、筹资渠道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标志着我国从此开始了依法进行社会保障的时代,《社会保险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不可低估。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要全面实现《社会保险法》立法目的,全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依然任重道远。

(1)“未富先老”给养老保险带来空前压力

根据201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总人口为13.4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0年的73.5岁。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总数1.79亿,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8.87%,绝对数接近1.2亿,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如果按照惯例,即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的人口结构称作老龄化人口,则中国已经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了。今后4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以世界少有的年平均3%的速度增长。从联合国2010年的估计和预测看,中国老龄化程度甚至更高。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健康水平提高,中国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达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超过了1万美元。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40美元,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4000美元。“未富先老”给中国养老事业带来比任何发达国家都要严重的挑战,政府需要拿人均不高的收入去做很多的事情,既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养老金支出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家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再加上经济转轨过程中的退休潮和违规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现象,更加重了养老保障的负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长期内将入不敷出,面临严重的赤字。

(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负担过重

一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导致养老保险金的“隐性债务”。我国的新旧制度的过渡是在背负着退休人员负担条件下进行的,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实行个人账户,因而,已经退休的人员和在新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由于没有建立个人账户,没有为自己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积累,形成了个人账户的“空账”和养老金的“隐性债务”。同时,政府为弥补养老金支付方面的不足,借助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不断透支个人账户来支付现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致使空账的规模越来越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8年底个人账户缺口已经积累到1.4万亿元。空账的存在意味着政府对职工的明显负债,从而加大了未来养老金支付的难度,影响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是养老基金没有增值能力。从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看,基金增值不仅不能低于通货膨胀率,而且不能低于名义工资增长率。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仅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始终低于通货膨胀的水平,基金积累额实际是在不断地贬值。据中国社科院郑秉文表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到2%的名义收益率,既低于国外任何一个实行国债投资的收益率,也低于国外任何一个实行市场化的投资收益率,几乎是世界上收益率最低的。

三是养老金会计制度不完善,财务机制失衡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会计处理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研究较早,其养老金会计体系比较成熟。我国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仅对社会保障机构的养老金会计作了规定,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养老金会计同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正处于探索阶段。另外,养老金缴费率的上升极容易破坏养老金财务机制的平衡。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一方面养老基金来源减少,另一方面,养老金支出剧增,加上缴费率已无上升空间,这将导致养老金财务机制难以达到平衡。

(3)户籍壁垒和地区差异不利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增加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过程中,新参加工作的职工(简称“新人”)和在实施个人账户制度前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简称“中人”)要承担旧体制和新体制双重责任,既要负担自己在新体制下的个人养老金积累,又要负担已退休人员(新体制开始前以退休的“老人”和逐渐退休“中人”)的统筹养老基金。因此,在转轨过程中,通过扩大“新人”总量,可以部分缓解历史欠账问题。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新人”在很大比例上来源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但是由于户籍改革相对滞后,进城务工人员大部分没有成为合法、稳定的城市劳动者,既没有为自己积累相应的养老基金,也没有为目前的城市社会养老统筹做出贡献。另外,到目前为止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依然没有实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又具有相当大的流动性,进一步影响了这部分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4)制度“碎片化”影响了养老保障的公正性

目前,我国不仅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各地还有形式各异的农村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夫妇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老年津贴制度、农村五保户制度、优抚制度和城市孤寡老人福利制度等,过度分割的格局造成社保制度的“碎片化”。这就直接导致各类人群退休待遇不公。同时,制度“碎片化”还直接导致各地养老保险费率负担轻重不一,进而损害市场经济的公平环境,影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直接阻碍全国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因基金不能统收统支而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和全国范围内财政补助同时存在,资金无法调剂使用,严重损害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不解决制度“碎片化”问题,就不可能真正获得解决现阶段劳动力市场不统一、劳动者养老保险权益受损、养老保险费率总体偏高、各地负担轻重不一以及制度自身难以健康发展等问题。

三、完善顶层设计,推动统筹发展

实现公平是所有社会保障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养老保险是实现全国人民老有所养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在《社会保险法》设计的框架内,进一步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着眼全局,统筹推进。

1.完善后续立法,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目前《社会保险法》对一些制度授权较多,可能导致权力集中在基层,进一步加剧社会保险制度的地方化、碎片化,导致各地差异大,带来保险转续更加困难的问题。因此,在下一步制定《社会保险法》配套规章时,除特别规定外,应坚持中央配套法规规章先行。特别是一些显然与《社会保险法》的要求相违背地方性政策,必须尽快清理、废止和修订,力争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

2.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保证制度红利城乡共享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了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已成为必然趋势。各地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打破城乡身份限定的行政性藩篱,实现城乡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平等竞争,为人口广泛流动创造了更大的自由度,对于广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化,是一个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强大激励机制,同时也为基本养老保险带来了大量的缴费资源,有利于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同时,要适应劳动力流动性的需求,加快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工作,普及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促进和提升社保业务经办、基金管理、就医结算等运行效率,适应公民对社保服务的新需求。

3.按照“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要求,不断缩小不同人群间的待遇差距

要按照《养老保险法》的规定,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平性。要尽快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纳入养老保险的轨道。在力争公职人员待遇不降低的情况下,尽快缩小企业职工与公职人员养老待遇的差距。要进一步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强化养老保障功能。

4.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养老保险财政投入机制

要在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经办执行、行政监督等社会保险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险职责,并按照有权必有责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属于中央政府的责任,如规划和具体设计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包括确定各险种制度的具体计划、基金筹资模式、待遇保障标准等,事关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大局,必须由中央政府负责,并采取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保证统一的政策法规在全国贯彻执行。属于各级地方政府承担的社保责任,像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提供社会化服务等监督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自身监管能力等实际情况,细化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并建立起有效的调度、检查、考评工作机制,激励各责任方积极主动履行职责。如,各省级政府应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尽快建立健全本地区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以保证县一级政府履行社会保险费收支、管理等监督检查职责有章可循。要根据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工资收入增长因素,建立起财政补贴养老保险的法定增长机制。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如利用国有资产变现或国有股分红的收入解决养老保险转轨成本,尽快解决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和部分地方统筹账户个人账户”混账”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社会保险法[OL].http:///jrzg/2010-10/28/content_1732870.htm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OL].http:///gb/zwxx/2011-05/24/content_391125.htm

[4]白天亮.社保如何更给力(民生视线·2012民生对话·社保篇)[OL].人民网,2012-1-12.

[5]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1.4万亿"做实"困难重重[OL].人民网-经济频道综合,2009-05-22.

[6]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28.

[7]万亿养老基金缩水急寻增值出口求解市场化路径[OL].人民网-民富社区,2010-11-03.

[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偏低缺乏吸引力[N].人民日报,2011-11-17.

[9]岳经纶,郭巍青.中国社会政策评论(第2卷)[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李培林.中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1 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缺失

1.1 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缺乏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三方面,涉及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五保”供养,优抚安置,社会救济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作为其发展的支撑。但是,目前只有2006年3月1日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1992年民政部制定并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农村医疗保险、优抚安置、社会救济主要以政策为导向,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仅数量少,而且层次低,属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1.2 已有的规章存在不足

农村养老保险由于《方案》的实施,获得较大的发展。《方案》对保险对象和参保年龄、保险金的筹措、缴费标准、保险基金的管理以及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化、规范化,民政部于1992年之后相继颁发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费提取使用办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计制度》、《关于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章程》等规章制度,地方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健全和完善起来。但《方案》本身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第一,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上,呈现出城乡差别。城镇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而农村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政策扶持”的方针,在农业税免征后,农村集体补助在大多数地区更加缺乏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变成农民个人储蓄的积累制,形同商业保险。第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方案》规定,基金保值增值主要是购买国家发行的债券和存入银行,虽然保障了基金的安全性,但使其保值、增值困难大。第三,基金违规使用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方案>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基金被挤占、挪用或贪污时有发生。

2 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缺失的影响

(1)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挤占、挪用资金常有发生。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盗窃,致使资金大量流失,造成资金使用风险大,保值增殖困难,严重影响资金正常运转。

(2)农村社会保障政出多门。农村社会保障因项目的不同,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由民政部门负责,合作医疗由卫生部门负责,社会福利由民政部门、教育、卫生等部门负责。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具体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政出多门,造成部门之间要么争着管,要么互相推诿。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稳定。由于立法的滞后,地方政府制定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出台的许多措施具有行政性、过渡性、临时性特点,靠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制定和执行政策不免存在随意性,管理漏洞多,监督不力,国家投入的资金浪费、不到位现象严重。

(4)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有农村社会救济、优待抚恤、五保供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刚刚开始全面推行,农村中大多数人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也十分低下,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乡村两级统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保障的程度,经济发达的乡村,社会保障程度高,经济落后的乡村保障程度偏低,而后者更为迫切需要社会保障。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主要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推行,容易产生主观随意性,造成“人亡阵失”的后果。因此,从广大农民的需要出发,必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依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明确农村社会保障的性质、对象、内容和标准,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解决了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资金短缺的问题,使五保供养从农村集体供养转为国家财政供养。新《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五保”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不仅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参考。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涉及救灾、救助等社会救济、五保供养、优待抚恤等社会福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项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空白。

(1)加快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对已经实施的农村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可在全国各地实施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制定部门规章,完善实施细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可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条例)》。此外,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各地应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特别对尚处于空白或者开始试点进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开展研究,具有前瞻性地制定农村社会保险的具体保障方法的规章或法规。在进行农村社会保障地方性法规立法时,既要考虑农村社会保障内容的特殊性,又要考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性及与城市社会保障的衔接性等问题,以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序规范地开展。

(2)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单项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和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急需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因此,全国人大或国务院可在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救济、农村优待抚恤等法律法规,使农村社会保障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法律化,增加其可操作性。为国家出台综合性社会保障基本法律提供参考。

(3)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律。全国人大根据地方性法规和单项法律法规实施的情况,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原则、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与发放、保障项目的标准、社会保障的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统领各单项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确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4)增强农民社会保障的法律意识。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重点是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但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出台后,农民是否接受,是否满意将影响着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农民社会保障法律意识这一问题。农民养儿防老,以地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较低,缴纳社会保障金比较困难,因而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还很淡薄。增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社会保障法律意识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是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实施的保证。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从而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进,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宋斌文.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篇8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新生事物,近年来,在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县档案局与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县农村养老保险处高度重视、通力合作,切实抓好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建档、利用工作,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地健康发展。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特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安定团结、人民的安居乐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具有社会性

 社会发展至今,养老保险涵盖了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自谋职业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越来越具有社会化性质,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也就具有这种社会化的性质,其服务对象也具有社会性。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来源具有广泛性,内容具有复杂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决定了其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复杂性。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档案的收集、处理和提供往往由各企业单位的人事机构负责,档案来源单一,内容也较简单。随着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档案来源广泛;又由于参保人员身份不同,复杂多样,而社保档案没有统一的格式以及统一规范的记载内容,社保档案内容比较杂乱。因此,规范社保档案管理十分必要。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具有流动性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员的流动性相当大,调动、辞职、辞退、脱离原单位和没有工作单位、自谋职业等。而流动人员一般没有固定的单位、工作变动较大,其养老保险档案流动也很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的数量还会逐步增多。因此,要十分注重流动社保档案的收集和管理。

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齐抓共管,健全网络

针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长、操作规定要求高的特点,县档案局、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县农村保险处、乡镇农保所“四个轮子”一齐转,使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形成了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县档案局负责统筹规划、监督指导;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协调,抓好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县农保处则把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成立综合档案室,解决好人、财、物问题,发挥中坚作用;农保所的专兼职档案人员勤奋工作,认真完成保险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具体任务。这样,建立健全了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体制和网络,使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真正做到了行政上有领导、业务上有指导、档案管理任务有人干。

(二)建章立制,依法治档

 无规矩不成方圆,做好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保证。在开展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中,我们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建立起档案工作约束机制。县档案局与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通知》,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意义、机构人员到档案的归档范围、案卷质量、保管利用和制度建设等作了具体规定,使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精心指导,注重规范

为确保农村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统一和案卷质量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奠定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好基础,必须使档案工作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相同步,与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相适应。为此,县档案局派出业务指导人员,从文件材料的收集、分类、组合、编目、案卷装订到检索工具的编制,都精心指导,热情示范。

(四)综合管理,开发利用

集中统一管理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实行档案的综合管理是这一原则的重要表现形式。为此,县农保处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集中管理。目前,县农保处档案室已形成了以保险业务档案为主体,包括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电子档案,音像档案等多门类、多载体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成为保管和利用档案的中心。为切实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县农保处编制了案卷目录、全引目录、文号索引、专题目录等检索工具,编写了机构沿革、大事记,基础数字汇编、保险业务文件汇编等资料,并将保险业务数据录入计算机,实行微机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

篇9

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规定集中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45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2、2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章第20条、21条中。在广东,广东省人民政府制定有《广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为使新农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肇庆市及各下辖县也纷纷出台了各种政府条例和暂行办法,如:肇庆市《关于对县区农村社??保险工作进行督查的安排意见》、《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督查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的通知》等。

1.1 肇庆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1.1.1 肇庆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象

根据《肇庆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解答手册》规定,为未参加行政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年满16周岁的农村居民设立新农保,其享有在户籍所在地自主选择是否参加新农保的权利。70岁届甲子,无须缴费,共享参保之收益。

1.1.2 肇庆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来源。

实行个人自主缴费,凡未参加行政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年满 16周岁的农村居民,享有在户籍所在地自主选择是否参加新农保的权利。其须按法律之规定缴费,肇庆市标准为从100至1000 共10个档次,缴费多少与收益多少呈正比例关系。集体补助,农村地区之基层自治组织在可负担情形下可给予本组织成员以补贴,标准由该组织委员会确定。其他非公法人组织亦可成为赞助主体。政府补贴,中央政府财政支付符合领取条件人员基础养老金省级政府给予参保者以每年不低于30元之缴费补贴,县级政府亦须为参保者进行一定数量之补贴。

1.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及相关政策实施概况

在对肇庆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状况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肇庆市各县区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农保基本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肇庆市新农保实现了广覆盖。截至2014年12月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144.73 万人,实参 132.56人,参保率96.17%。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德庆县、广宁县、怀集县参保率分别为99.20%、97.62%、95.27%、96.35%、95.56%、93.46% 。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金发放工作开展顺利发放及时,28.27万名老人的养老金发至 12 月,累计发放

1.67亿元。该制度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养老负担,提高了农民对政策的满意度,体现了新农保制度的惠民为民属性。

2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新农保法律体系不健全、相关政策强制性不足。2011年 7月 1 日正式实施的《社会保险法》是我国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法律效力最高的法律,该法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仅做了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研究发现,当下关于农村地区养老的规章政策唯有《指导意见》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此专门之立法尚属空白。地方政府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层次低,其稳定性、规范性、强制性都难以满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实需求。

2.2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中政府责任尚未到位。我国现阶段在农村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城市人员养老保险相比只是初级的、低层次的,养老保障在城乡、地区、行业间的不平衡依然严重。新农保制度中公共财政承担的给予符合领取条件的每位老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相对较低。按照肇庆市现行办法,居民符合领取条件时,其所获待遇之标准每月最低者74.6元,最高者也仅有 172.2元,受访者表示这样的养老金标准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养老所需,政府似应切实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责。

2.3 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体系不完善。新农保资金筹集各方主体责任不清。《社会保险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新农保资金的筹集虽有规定,然并未对相关责任主体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厘清其权责义务。当前有关新农保的法律政策对地方政府财力难以为继发生亏空问题和基层集体补贴的名存实亡视而不见,制度价值之发挥受限,新农保资金管理的法律规定不清。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来看,现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暂由县级统筹管理,有条件的省份亦可实行省级统筹管理,机构附属于同级人社部门之中,政出多门,徒添行政成本;新农保资金监管的法律位阶较低。从《德庆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宣传手册》第33 条、第 40 条可见,基金监管,所依据之法律法规位阶效力低,内容不全面,基金的收缴、管理、发放集中于一个部门之手,给基金的安全埋下隐患。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新农保法律体系不健全。查究其深层次原因,一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方财政情况差距较大,保障的标准必然参差不齐;二是中国第一次实施社会化的养老保险,理论思想、体制机制、财政情况、社会基础、人才队伍建设各方面准备尚未十分充足。相关政策强制性不足、有弃保现象存在,究其深层次原因乃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杯水车薪所致。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中政府责任的缺位。导致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一是由于本项制度本身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很多方面尚不成熟;二是政府决策时需要稳健考虑,量力而行,要留足政策回旋余地[2]。

3 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3.1 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步伐,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鉴于城乡、区域养老水准之差别,未来养老保险须着力于全国统筹的长远设计和解决与其他制度之间衔接的问题,故制定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刻不容缓。从远期看,应制定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法律。以《宪法》、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社会保险法》中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作为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性法律,以法律之神圣权威制度安排,规范养老保险市场的行为秩序。从近期看,应制定和完善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行政法规或规章。

3.2 加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法的执法力量

加强对基金管理机构的监管。为形成一个廉洁清正高效的行政监管体制,借鉴域外的经验,在中央设立养老保险监督总机关,在地方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关,应当由职能涉及社保基金的部门派员组成监督委员会,以制度化常态化多元化地监督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同时相关部门在审计、监察、审批等环节也应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同时贯彻落实内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广东省财政厅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通知》、《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只有法律监管和自我监管相结合,基金管理的价值和目标才能实现。

加强政府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监管。为实现资金保值增值起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新农保实施现状,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根据投资的期限和可用程度,适宜以如下投资方式进行。首先是投资股票。股票具有风险大、收益率不稳定的特点,国外先进经验表明,将一部分资金进行股票投资是通行做法,但是,法律要明确规定其投资份额,并由政府承担连带责任和财政兜底责任。资金统筹机关宜委托专门投资机构和专业机构在立足现实,把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依据《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体系和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准备金[3]。

3.3 深化司法改革,实现司法保障作用

“徒法不足以自行”。由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既具有公法的性质也具有私法的性质,现并未有法律明文规定此类案件应由哪个庭受理。借鉴外国在处理该问题上的先进经验,笔者建议:

篇10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发展目标 政策需求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的农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二元对立的格局必将被逐步消除,农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也会不断提高、范围会不断扩展,逐步建立国民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该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本文结合国内外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分析了为实现国民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需求,即法制先行、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因地制宜采取多层次原则、规范基金管理以提高基金收益率。

l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战略目标:国民一体化

从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史看,都经历了由城市逐步向农村覆盖的过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国民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社会保障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国民一体化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非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享受一模一样的保障待遇,而是指城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体系、政策制度应一脉相承,保障项目大体一致,保障水平相对合理,基金管理办法原则一体化以及相互之间可以自由选择与转换。长远来讲,就是要改变农民远离以国家和政府为责任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状况,使农民能够有效化解风险、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格局决定了城市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完全意义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于是往往设计出一些过渡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些主张都暗含一个共同假设前提,即农村应该实行与城镇一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统一模式。从价值取向上看,这些主张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际的制度设计和技术操作中,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可谓“花样百出”,管理口径的不一致本身就限制了城乡统筹及接轨。因此,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中,我们必须持战略性、前瞻性、可持续性的角度去重视和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性模式,以在全国层面构建一个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的统一的国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为导向,限制或控制城乡及各地农村之间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差异,尽可能确立统一的制度框架和缴费标准,同时允许实施方式有别及有限化的待遇差异。一方面,逐步削减政府在城镇养老金的财政投入,逐步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与城镇企业职工并轨,以减少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轻乡的政策,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已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前政府采取的“挖农补工”的政策,以“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村抽走的大量利润,应适当返回给农村和农民,把该资金作为建立农村保障机制的基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同时,国家应当在政策、资金上向农村、农民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障的建立奠定经济基础。

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政策需求分析

2.1依法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法制先行

通过法律来明确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责、权、利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农村养老保险良性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如德国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1957年颁布的《农民老年救济法》建立起来的;瑞典的公民基本养老金是根据瑞典全国退休金法案规定来实施的。通过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详尽具体的法律条文,可以保证养老保险的制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制度建设明显相对滞后农村养老保险一直是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进行引导,不仅没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相应法律,而且已经制定出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法规普遍存在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这样就容易造成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基金管理缺乏约束性。

但是,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截止2005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442万人,普遍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农村养老保险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在许多地方已经出台了一些部门规章或管理暂行办法。如上海市早在1996年就已发布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该办法从有利于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衔接与转化的角度出发,参照城镇职工基本保险的缴费模式和制度框架对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作了较大调整,主要体现在改原来的个人帐户制为个人帐户与统筹帐户相结合的模式,调整了缴费标准和办法,规定了最低缴费额和补贴比例。2003年l0月推出了《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加快推行小城镇社会保险,逐步淡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战略思路,逐步探索并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向小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换。这种农保制度的创新与转换,既保证农民的养老水平,又适应了新的“三农”形势,向城乡统筹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处于苏南地区的常熟市以其发达的乡镇企业为突破点,于2001年出台了《常熟市农村养老保险暂行规定》,建立起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接轨的统帐结合模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中明确规定了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与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一致为25%,并加强了对乡镇企业职工参保的强制性。

上述这些地区所出台的并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一些部门规章或管理暂行办法,都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的制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应尽快建立《农民养老保险法》,从法律上确认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农村社会保障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资金筹集与支付、社会保障的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规范农村社会保障执行者的职责和参保者的权利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农村养老保险条例》,就账户模式、筹资标准、政府责任程度、待遇计发方法及基金运作模式等内容具体化、详细化。此外,各地方可根据本地农村实际情况,在全国性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以便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