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02 10:1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邮政储蓄银行;发展

2008年5月24日,海南省各市县邮政储蓄银行全部完成了内部揭牌,这标志着海南省邮政储蓄银行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阶段。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海南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如何抓住发展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现状

2008年5 月 1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正式挂牌成立。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级审批,原有的15个对外营业网点中,有两个被规划改革为邮政银行二级支行,另外13个网点由于不具备专业经营的条件暂按原来模式运作、管理。成立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彻底改变了过去只存不贷的历史,信贷产品不断丰富,从成立伊始仅有的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逐步发展成为以小额信用贷款、商务贷款、二手房按揭贷款等为主渠道的信贷业务体系。随着海南省邮政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不断探索开发中间业务,形成了以工资,理财产品,代理保险及基金等为主的中间业务体系。在业务产品不断丰富的基础上,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始终坚持邮政储蓄百姓银行的品牌定位,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并依托其网络优势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工作,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基础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设。

二、存在问题

1.金融服务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目前,支行以外的13个网点仅办理储蓄业务和代收话费等中间业务,客户如果需要办理贷款、理财等其他业务,则需到支行网点办理,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但给乡镇用户办理贷款等业务造成不便,也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普遍存在的混岗作业、频繁换岗,业务人员的业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及观念滞后等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邮政储蓄银行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的效率,也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成为当前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金融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共有从业人员105 人,人才队伍规模较小,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的金融业务产品逐步面世,邮政储蓄银行业务体系也日渐丰富,这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然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人员配备显然难以满足国际旅游岛和自身金融建设的要求。据调查显示,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现有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该支行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主导,占总人数的78 %,本科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20%,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博士研究生人数为0人;一线业务人员和行政人员数量较大,高中级管理人员缺乏,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仅占总人数的4 %。①

3.信贷产品仍缺乏市场竞争力。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成立之初,仅有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一种信贷产品,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邮政储蓄信贷业务逐步拓展,增加了小额贷款、房贷以及个人商业贷款等三种信贷业务。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海口支行已经开始试点企业贷款业务,正逐步向各县市支行推广。截至2010年12月末,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各项贷款余额为2 138万元,而同期屯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7 206万元,仅占2.5%。由此可见,其贷款市场份额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小额农业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特色项目,2010年末,该项业务的余额为1 400万元,而同期屯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农业贷款余额为13 723万元,① 基本不具备可比性。究其原因:(1)质押物范围狭小,仅限于房产。(2)贷款额度小,审批难。(3)营销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楚此项业务。

4.中间业务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包括养老金)、理财产品、代理基金及保险方面,基本没有开发、创新与营销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的中间业务,市场占有率也较低。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由代理基金收入、代理保险收入、理财产品收入三部分构成,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范围狭窄。2010年,该支行中间业务收入共计25万,其中,代理基金收入4万元,代理保险收入19万元、理财产品收入2万元。而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共计567万元,其中农行、中行、建行年中间业务收入均突破百万元,邮政储蓄代理中间业务收入只占辖区金融机构的4%,② 由此可见,中间业务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有待进一步发展。 、

三、对策建议

1.推进网点改革,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专业化经营是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邮政储蓄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经营网点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网点少、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首先,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善基层网点硬件设施的配备,增加存折打印机、自助补登折等设备,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同时要扩大投放和合理布局ATM、POS、商务通等自助设备,方便客户,提高效益;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的制约,邮政储蓄银行要在短期内实现邮政业务与金融服务业务的完全分离也不太现实,在当前形势下,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实现专业化经营,积极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金融需求;最后,要在加强标准化网点建设的同时,发挥邮银结合的优势发展特色业务,加强对前台业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2.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外语、营销等专业人才。一是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制定专门的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引进高素质、金融业务能力强的金融专业人才;二是要主动适应国际旅游岛的金融需求,积极储备包括外语、营销等在内其他专业人才;三是要不断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配套措施,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快乐工作;四是要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拓宽员工培训渠道,丰富培训方式,支持员工自主学习和提升;五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等中高层的业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培养各个业务战线的领军人物。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快发展公司业务,提高国际业务经营能力,加大邮政储蓄银行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第一,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优势,重点抓住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资金归集类重点客户,大力推广POS收单等业务;第二,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大中企业落户的契机,加快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公司业务的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尽快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市场营销,真正面向客户,做好公司业务产品的开发工作[1];第三,结合国际旅游岛国际金融业务的需求,发展专业网点,丰富币种和产品种类,开展多币种国际汇款、外币储蓄、外币理财、外币兑换等业务,不断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水平;第四,发挥邮政储蓄银行放贷周期长、灵活、方便、阳光等优势,开发新的信贷业务产品,加强风险控制管理,以信贷资金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第五,特色农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高度重视农户信贷业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形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了解和掌握农户准确信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提高贷款办理效率和营销贷款的针对性,逐步拓宽信贷业务和信贷领域[2]。

4.加大中间业务宣传力度,适时按需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一是要加大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客户,转变其投资理财观念,将理财产品、基金代理等中间业务做大做强;二是要吸取其他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总体竞争力;三是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的步伐,结合地区特点,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适时扩展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向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县域金融 县域经济 金融支撑 服务创新

一、当前广西县域金融发展现状

广西县域金融在近几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县域各项存贷款持续增长。至2010年末,广西县域各项存贷款余额比上年分别增长27.74%、33.75%。二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地位逐步显现。2002年-2010年,广西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存款市场占有率由77.71%下降到57.7%,贷款市场占有率则由75.28%下降到50.3%。而同期涉农金融机构存款由22.37%上升到37.3%,贷款则由28.99%上升到44.2%。三是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逐步好转,效益明显回升。其中不良贷款率逐年稳步下降,2010年末,县域金融机构不良率不良贷款比例从2006年末的27.93%下降至2010年末的4.2%。自2004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实现转亏为盈,2010年全年实现利润678亿元,整体经营效益明显回升。广西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支持县域中小企业、扶持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广西县域金融体系主要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构成。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商业银行集约化、扁平化管理不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逐步完成,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有所精简,特别是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上市后加大了分支机构的整合力度,广西金融业机构的数量和网点下降。2009年,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数量为2263个,从业人员21566人,资产总额2153亿元;邮政储蓄机构的数量为921个,从业人员9306人,资产总额582亿元;农业发展银行有92个网点。2002年,广西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有4382个,2009年上半年降为3276个;县域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也从2002年的37865人减少至2009年上半年的30872人。县域金融机构逐年减少,从业人数也相应缩水,有些乡镇甚至没有金融机构,致使县域金融服务缺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弱化的趋势。

当前县域金融服务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县域资金不能用于县域建设,而是被抽调到了城市。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一是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吸收的存款中相当部分流向城市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2010年末,广西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比前两年有所下降,但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占广西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50%以上。二是邮政储蓄在县及县以下吸收的储蓄全部流出农村地区。据田东县金融办统计,自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以来,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田东县的信贷投放力度,使田东县信贷资金由2008年净流出0.75亿扭转为2009年的净流入1.47亿,相当于使田东县信贷资金增加了2.22亿元。但这一数量远低于邮储一家银行从田东县抽取的资金。邮储银行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年利率达15.84%,比农合行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行的惠农卡贷款利率高7~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大量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称,农民工对创业贷款、社会保险等金融服务需求强烈,但贷款门槛过高和贷款程序繁杂制约了贷款需求的实现。调查显示,农民工认为“回乡创业贷款”得不到满足的占45.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继续居各选项首位;认为“异地创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占18%,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农民工创业信贷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调查统计司分析认为,整体看,金融机构针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仍处于较低水平,贷款满足率太低。其原因一是对农民工的贷款条件过于严格,二是农民工不了解贷款流程及优惠政策,三是缺乏适合农民工的保险产品。

目前广西县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只是扮演了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资金提供者这一单一的角色。广西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储备资金增长,对加工或龙头企业的粮食转换贷款增长,而对农村信用社力所不能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中小企业、龙头企业等大额资金需求缺口不能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

二、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存在的金融支撑问题

当前广西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中存在诸如:信贷业务单一、筹资渠道狭窄、经营困难、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内部管理机制僵化、资金外流等问题,使得其与县域经济发展无法同步。以广西县级农业发展银行为例,农发行支农职能严重弱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十分有限,甚至有人对农发行继续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农发行自身决策与管理失误,也不是通过其自身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从根本上说,由于农发行具有产权主体的单一性和决策权力的相对集中性,其支农职能和作用的强弱,受制于中央政府赋予其履行职责的空间大小。目前广西县域金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伴随着银行行为转变和资金外流现象而出现诸多“贷款难”的问题,尤其是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大量中小企业、个体民营企业以及相当多的农民很难指望能从正规的银行机构贷到款。

(二)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融资难成为发展的一大阻碍。县域经济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支持;另一种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和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导致县域经济融资难。一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国有金融机构对支持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二是现有的金融政策和产品对县域经济的推力不足。三是现有的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及运作方式无法满足县域终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发展银行至今没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受中央高度重视的战略性产业化组织开设具有专门的合融产品,金融政策严重滞后于行政政策。

2、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攀升,制约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向上浮动区间远远高于其它金融机构,造成农村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城市。广西农信社贷款平均利率曾一度高于同期城市商业银行平均利率水平1.568个百分点,有的农信社甚至一浮到顶,造成借款农户利息过重。同时,农村信用社的利率上浮,还成为民间借贷利率升降的标尺,并由此引起民间借贷利率的上涨。

3、县域特色产业经济不明显。县域经济是以资源为依托的特色经济。县域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各个县域的士地、气候、水等资源状况不同,人口数量及素质、开发历史长短、原有生产基础、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也不一样,必然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同的特色。但广西大多数县域潜在的比较优势没有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在对特色资源的发掘、市场营销、生产组织和县域内外的合作等方面都有待于加强。由于特色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县市的金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或处于闲置状态,或处于低效率利用中。这样即使扩大了金融的信贷,也无法使该地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三、促进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对策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1.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地支持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而且各地区的资源、产业和企业也各具特色。因此,金融机构必须根据国家政策,加强对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明确本地区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因地制宜地支持具有特色的产业。

2.广西区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县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长期以来,由于受财政体制的影响,广西财政对县及县以下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品供给短缺。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以来,由于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造成县(市)级财政出现困难,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大财政对县域基础设施,如水利工程、公路、供水、供电、通讯等的投入。

(二)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1.建立权责对称的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增加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各国有商业银行要科学界定内部部门之间的关系,真正建立起以权责利为中心的经营与发展激励机制,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是要适度下放基层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二是对基层行清收的贷款,允许留存当地周转使用;三是实行存贷挂钩,新增存款的50%留给县支行使用;四是适当放宽县域小企业的贷款条件,增加授信额度;五是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废除贷款终身追究制,要考虑信贷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对不可预测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信贷风险不追究信贷人员的责任,以鼓励信贷人员营销贷款。

2.调整信贷策略,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要把握好信贷增量的投向,重点支持五大方向:一是重点支持县域中小企业;二是突出支持技术创新;三是突出对农业支持;四是突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五是重点支持外向型农资企业。通过“五个重点支持”不断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3.中央银行应适当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银行再贷款额度,增加再贷款种类,延长再贷款期限,用于扶持和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增加投入,拓展信贷市场。

(三)放松市场准入制度,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

1.当前,广西存在如合会、民间借贷、私人钱庄、互助会等多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在广西县域金融市场中占有不可低估的分量。因此对其不能采取敌视的态度,而应积极引导,承认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并从完善法律、制度和政策入手,使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形式逐步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

2.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县域民间融资行为。明确民间融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间的具体区别和界定标准,将实际存在的民间融资行为合法化。同时,对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期限利率、税务征收、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加以明确。

3.化解风险,完善民间金融监管机制,使民间融资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一是广西有关政府部门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专门办理“民间融资”手续的管理和登记制度机构,科学管理,正确引导。二是建立监测通报系统,及时监测区内民间融资的总量、利率水平、资金来源及运用情况,适时进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三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大对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法融资行为的惩处力度,净化民间融资市场,降低民间金融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风险隐患。

4.应更多地鼓励自发的民间融资形式,适应县域经济对金融支持的多方面需求,比如私人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由于信息的交流和市场发展不够充分等问题,私人募股权融资不适应在大范围内推广,不能把分散的民间资本大规模积聚起来,但可以在少数范围内集资。此外,县域正规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为民间借贷双方牵线搭桥,使民间融资由地下操作变为规范的市场融资行为。

(四)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1.针对目前部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呈现出“三个高度集中”的问题,进一步深化银行机构改革、重组,适当增加对经营行的授权授信权限,争取本地存款更多地转化为本地贷款。其次以新的定位和超前意识做好金融网点设置。如目前随着广西边贸的飞速发展,针对银行开办边贸结算种类和办理边贸结算网点少的情况,可相应增加服务种类和营业网点。

2.针对当前广西县域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收益回报的金融业务品种少,特别是针对港口建设、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经济的个性化服务不多的现状,各金融机构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客户对贷款的需求情况,制定和开发更多的业务新品种。其次是完善现代化支付系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加强综合性金融产品的开发,如开办个人创业贷款,向民营企业、私人企业、个体经营者发放生产经营性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等。

参考文献:

[1] 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调研报告,金融时报,2005.

[2]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R],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

[3] 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4] 兰国良,赵国杰.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的多维视角[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5] 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学林出版社,2005.

[6] 郑玲.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7] 程翻身,郭荣.对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金融支持的思考[J].华北金融,2007(7).

[8] 杜晓山,刘文璞.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

篇3

县域经济是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民经济的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县级经济的GDP总量达到5.4万亿,占全国GDP总量的56%,全国县域人口总数9.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固国家政权的基石。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不过,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县级金融发展水平并不令人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促进县级金融深化改革,改善服务,是一定时期内我国县域经济与金融工作的重点。最近,我们对江苏响水县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就此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机构锐减。近几年来,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实行扁平化管理,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量撤并。到2005年6月末全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9个,比1997年减少了38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县及县以下机构10个,比1997年减少了37个。随着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些乡镇实施撤并,设在这些乡镇的金融机构也会发生同方向变动,金融机构数量仍存在减少的趋势。有限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分散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2、县域信贷服务日益萎缩。贷款总额增长缓慢,从1997年的128203万元增长到2004年176618万元,年平均增长4.09%,而该县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19%,贷款增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信贷服务种类少,且大多集中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尤其缓慢,有的已从县域退出,目前,各县级行均无贷款审批权。至2005年6月末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比1997年末还下降了20733万元。

3、县域金融机构功能逐步衰退。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收缩,信贷业务向中心城市集中,原有的信贷、融资、结算、房地产金融、代收代付、咨询评估等业务急剧减少,县域网点逐渐演变成了“存款服务所”。久而久之,这些金融机构不仅市场占有率极度下降,而且已有的功能也日益不复存在,其最终退出县域这块阵地也就成为必然。据统计,该县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从1997年的62.49%下降到2005年6月末的42.50%,下降了19.9个百分点,贷款市场份额从1997年的62.36%下降到2005年6月末的34.43%,下降了27.93个百分点。

4、县域金融资金实力不足。在现有的县域金融机构中,邮政储蓄机构除很少一部分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返流农村外,绝大部分都流出农村。以响水县为例,至2005年6月末邮政储蓄余额为74472万元,而支农再贷款余额为零,资金全部外流。国有商业银行存差逐年扩大,至2005年6月末为64327万元,比1997年增加了83003万元,也已成为县域经济的资金“抽血机”。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信贷服务的主力,其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上升到第一位,已从1997年的13.22%上升到2005年6月末的42.27%,上升了29.05个百分点,但其因历史包袱沉重,加之管理水平低下,结算手段落后,吸储能力不强,很难真正成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主力军。

5、县域金融制度安排失当。造成县域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制度安排。(1)由于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小,底子薄,而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县域经济各部门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县域内的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而我们又缺少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办法,客观上削弱了金融机构放贷和信贷人员营销的积极性。(2)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虽然现在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开发方面的业务有所拓展,但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仍受到很大限制。(3)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包袱沉重,目前仍然承担支持“三农”的政策性任务。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无疑加重了信用社经营的困难程度。(4)受政策性制约,我国县域内民间金融的发展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经营战略。现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股份制改造,在经营策略上较为注重对“大企业、大项目、大城市、大客户”的服务,也就是追求所谓的“四大战略”;在管理上实行扁平化管理和授权授信改革,这虽然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控制风险的能力,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活跃程度差异显著,容易挫伤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分支机构业务拓展的积极性,削弱其市场竞争力,最终也会影响该银行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对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对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忽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必将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最终形成整体性金融风险。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经营方针,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担负起支持县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任,要从面向新兴市场的角度认识县域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对县域经济给予充分的关注,把有发展潜力、诚实守信、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2、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宽业务范围。农业发展银行要重新确定其性质和地位,其信贷支持的重点应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扩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科技开发和推广的贷款。一是支持大型农副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于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既包括加工企业,也包括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的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带动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二是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社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三是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支持农业科技重点开发和推广。支持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高效益转化农业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五是发挥农发行机构体系健全、员工素质较高的优势开展中间业务,如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结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我国农村的转贷款业务等,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3、农村信用社要加快改革步伐。我们正在进行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即花钱买机制。要强化农村信用社的法入地位,确立民主管理、专家治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的高层管理人员应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聘任制、任期制、离职审计制、期权激励制等现代企业通行的治理制度,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及透明度。在解决这一问题后,还有三个问题应大力解决:一是增加信用社的实力,这是信用社生存的根本问题。如果规模过小,资金实力不足,不仅不能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连生存都会出问题。一方面要进行增资扩股,增加信用社的实收资本,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组织存款,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二是提升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功能和水平。当前需要尽快增加授信业务种类,以满足各方面不同方式的资金需求,要增加结算手段,解决结算难的问题。三是要通过教育与培训,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层次,教育与培训的对象是信用社的骨干员工,通过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并带动影响普通社员。教育与培训能改变农村信用社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从而有利于其向真正具有“造血”功能并为农村居民“自己拥有”的金融组织的目标迈进。

4、邮政储蓄银行要尽快成立。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即将进入实施阶段。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邮政储蓄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金融力量。从全国而言,其储蓄市场份额仅次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其市场份额更大,以响水县为例,截止2005年6月末,邮政储蓄占全县储蓄市场的份额已达到33.55%.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将有利于规范其经营行为,防范和化解邮政金融风险;有利于邮政储蓄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稳健经营能力和整体竞争水平;有利于通过寻求有效机制和途径,科学合理地运用资金,解决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使用的问题。通过其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和积极的资金运用,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便城乡居民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4

 

关键词:农业银行;企业使命;市(县)域机构;市场定位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经济建设的一大中心任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①。这一重大国策的制订和实施,为农业银行市(县)域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研究明确农业银行的企业使命及其市(县)域机构的市场定位,对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银行的企业使命

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担当的角色和责任,是某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而存在的理由。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在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时,均应先明确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履行的责任,所从事的业务性质,也即弄清企业的使命。使命不清,则事业不清,企业也无从进行环境分析,进而无法结合自身条件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市场定位和制订实现目标的经营战略。农业银行作为一个全国性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企业,在明确其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目标时同样必须先明确企业的使命。

企业使命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形象、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的生存目的。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信誉和形象应放在企业使命的首位。从农业银行1979年恢复伊始至现在,国家和中央政府作为农业银行的唯一所有权人和出资者,以及制度安排和责任设定者,对这个问题一直有明确的表述和规定。1979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农业银行的通知》,明确农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1987年,经财政部审定的《中国农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也明确:“农业银行是经营农村信贷业务的经济实体”1992年初,农业银行在《关于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开放的意见》中提出:“逐步把农业银行办成以农村金融业务为基础,多功能、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家银行。”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现有的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1992年l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家各专业银行要尽快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体制运行。”“允许国有商业银行之间有业务交叉,开展竞争。” 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以后,1996年8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中国农业银行要适应新的变化,努力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农业银行在农村的市场定位和分工,明确为三个重点:第一,支持农业产业化;第二,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第三,办好扶贫贷款。从上述文献资料引述可见,二十多年来,不管国家经济体制有多大变革,也无论农业银行是处于专业银行时期还是转轨变型为商业银行,党中央、国务院设定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性质和定位从来就没有变化,这也是农业银行企业使命的根本所在。

对于农业银行而言,国家是农业银行唯一出资人,农业银行的生存目的和经营目标必须注意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服务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且农业银行也需要一个广阔巩固的市场范围和有发展潜力的客户群体,以保持可持续发展。而市县域经济区域、城乡结合部经济区域、农村经济区域正是农业银行发展的优势所在,即农业银行应在切实发挥农村金融主导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保持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方面,国家作为出资人和农业银行作为企业的经营目的和利益是—致的。

概括起来,农业银行的企业使命应是:“在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导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元化发展金融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国家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相统一的效益目标,争取最大的发展盈利空间和企业战略地位的不断上升。基于这一价值判断标准,农业银行应建立分层次的业务发展战略,在市(县)域的农业银行机构的市场定位应不同于大城市、中心城市机构的市场定位,市(县)域机构应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于当地中高层次商品经济为主。

二、市(县)域农业银行与城乡经济互促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农业银行企业使命的首要社会责任应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特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要带动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农村同市场、同城市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而所有这些重大战略决策,都需要通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一定的经济形式来实现,而这一经济形式最主要的就是科技支持型现代高效农业和城乡名优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城乡,其在市(县)域的分支机构应承担起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的重任。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主要手段就是通过信贷融资和各种金融服务,促进市(县)域地区名优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群体发展,基础设施、文教卫生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此相适应,农业银行要创新信贷经营理念,实现信贷投向的战略转变,即由支持经验型传统农业,向支持科技支撑型现代高效农业转变;由支持低层次乡镇企业,向支持上规模上档次的名优企业转变;由单纯支持第一产业,向支持第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向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生事业、信息产业、高科技民营企业转变。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城市化程度提高了,市(县)域农业银行机构也就发展了;农业银行发展壮大,资金实力增强,又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农业银行战略地位上升。

区域农业银行和城乡经济互为依存、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市(县}域农业银行的战略市场定位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问题的核心是在既定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争取和建立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如何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营造自身竞争优势,获得生存与发展”①。“战略是一整套相互协调的使命和行动,旨在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②企业战略一般应包括公司经营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两个层次。市(县)域农业银行的战略市场定位问题属于业务层战略问题。 

如前所述,农业银行的主要企业使命是:在“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导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元化发展金融业务,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追求,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从内部环境分析,市(县)域农业银行机构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服务当地名优企业,培育新的优良客户群体方面占有比较优势。在品牌、人才、机构网络、人文和地缘优势、科技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从外部环境分析,“三农”问题和县域经济问题重新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为农业银行市(县)域机构的发展和战略地位提升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农业银行市(县)域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基础、网点网络、城乡结合的优势,把市场定位于服务当地名优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于市(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讯信息产业、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促进农村城镇化改造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升级和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市(县)域机构要逐渐占领当地高效业务市场。如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当地的名优企业,抢占专业市场、基础设施、供水供电、市政设施项目市场,发展城乡消费信贷业务等,逐渐形成农业银行鲜明的比较优势和经营特色,进一步培育和发挥市(县)域农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市(县)域农业银行的战略市场定位必须是服务和促进当地名优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有:

一是市(县)域大客户市场数量少,规模局限,单纯依赖大客户市场难以实现农业银行的规模效益。应该明确,积极营销发展大客户是调整农业银行贷款结构的有效手段,拓展区域优良大客户的营销观念不应该改变。但还必须看到,在市(县)域中,大企业信贷市场资源是极为有限的。以汕头市为例,2001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大型企业数为30个,占全市企业总数的0.2%,年创产值8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1%。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在市(县)域大企业对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市场空间仍是有限的,距离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的要求还是很远。从传统的业务划分来看,农业银行对大企业的贷款没有占据先机。从目前金融机构竞争的激烈程度来看,农业银行不可能也无法将全部贷款投向大型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因此,加强对优质中小企业和市(县)域机构事业类客户的营销,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显得更为重要。而随着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上述群体对金融服务无疑存在着广泛的市场需求空间。

二是从农行自身的特点看,农行也必须积极发展为市(县)域商业金融业务的主体。其一,农业银行的人员多。全行有印%以上的从业人员在县及县以下,包括城市郊区,并不是在大中城市里。这么多人在市(县) 区域工作,如果不把这个地区的业务发展起来,则农业银行不仅企业使命没有履行好,而且大量的机构人员出路面临困境,给企业自身和社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在巩固这个阵地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其二,农行的营业网点和主体资产也大部分在市(县)域。因此决定了农行不能片面强调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转移,向大企业群体倾斜,不能丢掉市(县)域阵地,而应该努力成为市(县)域中高层次商品经济金融服务的主渠道。这不仅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同时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农业银行走出困境、提升在全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的必由之路。

三是开拓市(县)域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和机构事业类客户有利于培育和提升农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县)域,农业银行有历史上的经营优势。其品牌优势、传统历史优势、人文和地缘优势、网点和网络优势、人才和科技优势不仅是当地中小金融机构无法比拟,而且是其它国有商业银行也很难比拟和模仿的。对这些优势加以精心维护和培育,就能构成农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农业银行的战略地位和拓展城市领域的金融服务,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必须指出,企业使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好的企业使命不仅要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经营理念和存在目的,使本企业区别于其它同类企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较为广泛以允许企业创造性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农业银行应在切实履行好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这一基本职责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金融服务,建立起明晰的分层次发展战略。在市(县)域的分支机构应以服务农村金融,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为主,服务当地名优企业、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分支机构则以多元化经营,实行“双大” (大城市、大企业) 、“四重” (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重点地区)的战略为主。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2年.

[2]蔡树堂,企业战略管理[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

篇5

【关键词】 县域经济 金融体系建设 思考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金融作为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终端环节,在支持辖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县域金融发展体系,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金融给力与缺力的困顿

当前,各地县域经济正处于跨越攀升的时期,县域中小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势头强劲,对融资的需求与日俱增,希望银行给力的呼声强烈。不少银行也关注这些需求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是县域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银行对县域经济支持的力度、贷款增长速度和投放结构仍然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在:其一,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投放给县域经济的资金比重增长缓慢,远低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速。从表1看,2000年至2008年,大城市的贷款余额增幅明显高于中小城市。武汉市贷款余额增长2.85倍,而黄冈仅为0.42倍,天门仅为0.17倍。2000年时,武汉市贷款余额是天门市的34.13倍,而到2008年则增至111.67倍。其二,信贷投放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表2看,咸宁市2000―2008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3.02%,而贷款年均增长率仅为6.55%,仙桃市2000―2008年GDP年均长增长率为12.04%,而贷款年均增长率仅为0.37%,信贷投放速度远低经济增长速度。其三,县域存贷比差距不断扩大。从表3看,县域存款数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贷款速度,存贷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2000―2008年,湖北省县域金融机构信贷存量逐年稳步增长,但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存量和增量则明显收缩。从表3可以看出,从2000―2008年,每个地区的存贷比例几乎都在逐步下降,咸宁下降2.19倍,仙桃为4.47倍,天门为3.47倍。这反映县域信贷业务不活跃,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没有持续提升。

由此,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的支持存在不匹配、不对称的状况。一方面县域资金需求大,需要银行支持,另一方面各大银行也期待拓展县域金融业务,但基于种种原因却使不上力。造成这种现状,总体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县域金融服务功能依然弱化。县域金融体系主要由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构成,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逐步向大城市转移,为大企业、大项目服务,对县及以下储蓄所等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撤并,使得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量在不断减少,服务功能不断弱化。从表4可以看出,2005―2009年,县市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逐年下降。如郧县,2005年减少了24个,天门2007年减少了8个。表5可以看到,在县域中农业银行的营业网点、自助银行,自助设备等都比大城市的要少。如整个武汉市,营业网点、自助银行、自助设备分布分别占全省的18.41%,28.33%,31.81%,有的山区县市只有营业网点。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和经营方针发生了重大变化,注重效率和效益,贷款投向出现结构性转移,倾向于大企业、大客户和重点行业的争夺,贷大不贷小,忽视和放弃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二是县域金融服务范围和领域依然狭窄、服务方式落后、效率低效。县域金融机构仍以存、贷、汇等传统业务为主,信托、租赁、银行票据承兑等业务发展较慢。信贷结构单一,品种少。除了“大额”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熟性大中企业能得到较充足的贷款甚至抢贷外,“中间”的其他贷款如大额农贷、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办企业和成长性中小企业、小城镇建设贷款需求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有的银行放贷手续繁琐,利率优惠少,放贷时限长,担保成本高,给县域企业贷款增加了压力。

三是县域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受制因素多。各基层金融机构均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贷款内控制度和信贷风险控制措施,推行“信贷风险终身责任追究制”、“新增贷款零风险制”等信贷制度,对新形成的不良贷款追究责任十分严厉,而与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导致信贷人员惧贷、慎贷和惜贷。商业银行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上级行调控力度加大,集中、集权、集约化经营,把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逐步上收,多数基层金融机构只有贷款调查权和推荐权,而无企业贷款审批权,却承担着主要的信贷风险责任,形成权责不对称,制约了县域信贷投入。

四是金融运行环境欠佳影响了金融机构信贷的有效投入。部分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尽人意,社会信用环境较差,担保体系落后,银行不敢拓展业务。少数中小企业失信行为时有发生,银行不敢贷款。有些地方政府、法院从发展经济角度过分偏袒企业,甚至指令性的要求银行放贷,而不顾可能产生的风险使一些银行左右为难。此外,县域市场配套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保险、担保业务发展滞后,财政资金投入不够,贷款损失补偿机制不健全也是银行慎贷、恐贷的重要原因。

五是中小企业自身运行机制不完善性,增加了银行的顾虑。不少县域企业存在规模小,效益差,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小等问题,它们很多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等传统抵押资产,寻找第三方担保亦存在较大困难,银行对此类企业顾虑颇多。不少县域中小企业经营方式粗放,内部管理较混乱,财务报表和财务审计报告不规范,银企之间缺乏诚信合作基础,造成县域金融机构对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十分。

二、完善县域金融发展新机制的对策

1、加强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以城乡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县域金融体系。进一步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体系,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县级城市和城镇设立分支机构或者通过设立服务网点、派出营销团队等方式拓展金融服务范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转换经营机制,扩大对农户贷款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其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用。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积极拓展商业性贷款,扩大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引进和支持投资主体在县域开办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充分利用其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服务手段参与县域经济发展,满足县域经济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2、加强金融信贷管理和服务创新

县域银行部门要树立信贷营销观念,深入市场、企业,了解客户,主动地去发掘、选择、培育和支持有效信贷需求。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架构,适度下放基层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申请时间,降低融资成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县域及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制度,创新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逐步实现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批量化、流程化、标准化。加快建立银行对企业的通用信用评级体系,在评级政策制定上对中小企业有条件地放松,提高服务的针对性。积极开展票据承兑、信用证、贷款承诺履约保函、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创新,灵活地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结算、汇兑、转账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加强个性化服务创新,根据城镇社区和村庄的服务需求,进行产品梳理和组合,建立开放式柜台和具有专业化功能的各种中心(理财中心、信用卡中心、ATM)等,为社区及农户提供全方位、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建立风险约束与激励相称的信贷机制,完善适应金融行业特点的考核方法。积极探索信用贷款新机制,借鉴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三表三品”(水表、电表、海关报表,人品、产品、押品)办法,服务微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不断优化县域信贷投向结构

银行应根据客户和市场信息的需求,在贷款的发放方式、还款方式、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大力推行小额贷款、发展大额农贷,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着力在消费金融、民生金融等方面拓展市场,发展农村信贷消费、旅游信贷消费以及助学贷款、创业贷款服务,拓宽信贷领域。加大对农田水利、电网改造、农村公路、教育文化卫生、农户建房以及城镇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中小企业债券,签发商业票据,开展信托产品、信贷理财产品等非信贷融资工具试点,打破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

4、完善县域融资政策扶持体系

加大政府对县域信贷的引导、支持力度。建立财政、金融部门工作协调和信息互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通过设立信贷结构优化引导基金、重点产业风险补偿基金以及税收减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介入重点支持领域和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加强县域担保机构建设,建立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担保机构,也可由县域企业作为会员自发参与成立股份制的担保机构。积极创新担保模式。对中小企业,可以推行票据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循环贷款、经营周期贷款、生命周期信贷等模式,积极探讨推行土地抵押担保、农业特色产品抵押担保、房屋抵押担保。大力发展县域保险业务,建立健全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陕西省针对发展大棚生产的农户推出“银保富”项目,农户投保后银行就贷款,政府对农户的保费进行补助,一旦出现还款问题保险公司负责赔付。上海、大连、宁波都积极推出了中小企业的“信用保险”产品,中小企业投保信用保险的费用远远低于担保费率。这些探索,都是以政府少量资金(通过担保、风险补贴)撬动保险机制,通过保险的介入有效推动信用贷款的发放,值得各地借鉴。

5、整治县域社会信用环境,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金融中介生存的根本。县域“信用高地”可以不断转化成为“资金凹地”。要坚持不懈地整治县域社会信用环境,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信用中介服务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农户)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农户)信用档案。完善信用户、信用乡镇、信用企业及金融机构等信用评估、披露、奖惩机制等考核体系,提高各级主体单位的责任意识。加大金融法规的宣传,不断推进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村、户工作,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对逃废金融债务企业法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保护金融债权;对被列入逃废“黑名单”的企业,通过维护金融债权联席会议等制度,使金融、工商、财政、公安、司法等部门联手行动,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 唐阳孝:县域经济发展亟需县域金融支持:以达州市为例[J].金融参考,2010(12).

[2] 吴楚平、王跃: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四大矛盾――对荆门市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金融,2009(9).

篇6

县域经济是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民经济的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县级经济的GDP总量达到5.4万亿,占全国GDP总量的56%,全国县域人口总数9.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固国家政权的基石。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不过,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县级金融发展水平并不令人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促进县级金融深化改革,改善服务,是一定时期内我国县域经济与金融工作的重点。最近,我们对江苏响水县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就此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机构锐减。近几年来,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实行扁平化管理,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量撤并。到2005年6月末全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9个,比1997年减少了38个,其有商业银行县及县以下机构10个,比1997年减少了37个。随着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些乡镇实施撤并,设在这些乡镇的金融机构也会发生同方向变动,金融机构数量仍存在减少的趋势。有限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分散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2、县域信贷服务日益萎缩。贷款总额增长缓慢,从1997年的128203万元增长到2004年176618万元,年平均增长4.09%,而该县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19%,贷款增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信贷服务种类少,且大多集中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尤其缓慢,有的已从县域退出,目前,各县级行均无贷款审批权。至2005年6月末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比1997年末还下降了20733万元。

3、县域金融机构功能逐步衰退。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收缩,信贷业务向中心城市集中,原有的信贷、融资、结算、房地产金融、代收代付、咨询评估等业务急剧减少,县域网点逐渐演变成了“存款服务所”。久而久之,这些金融机构不仅市场占有率极度下降,而且已有的功能也日益不复存在,其最终退出县域这块阵地也就成为必然。据统计,该县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从1997年的62.49%下降到2005年6月末的42.50%,下降了19.9个百分点,贷款市场份额从1997年的62.36%下降到2005年6月末的34.43%,下降了27.93个百分点。

4、县域金融资金实力不足。在现有的县域金融机构中,邮政储蓄机构除很少一部分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返流农村外,绝大部分都流出农村。以响水县为例,至2005年6月末邮政储蓄余额为74472万元,而支农再贷款余额为零,资金全部外流。国有商业银行存差逐年扩大,至2005年6月末为64327万元,比1997年增加了83003万元,也已成为县域经济的资金“抽血机”。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信贷服务的主力,其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上升到第一位,已从1997年的13.22%上升到2005年6月末的42.27%,上升了29.05个百分点,但其因历史包袱沉重,加之管理水平低下,结算手段落后,吸储能力不强,很难真正成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主力军。

5、县域金融制度安排失当。造成县域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制度安排。(1)由于县域经济规模小,底子薄,而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受因素较大,县域经济各部门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县域内的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而我们又缺少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办法,客观上削弱了金融机构放贷和信贷人员营销的积极性。(2)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虽然现在在农业龙头和农业开发方面的业务有所拓展,但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仍受到很大限制。(3)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包袱沉重,目前仍然承担支持“三农”的政策性任务。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无疑加重了信用社经营的困难程度。(4)受政策性制约,我国县域内民间金融的发展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 支持县域的对策建议

1、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经营战略。现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股份制改造,在经营策略上较为注重对“大、大项目、大城市、大客户”的服务,也就是追求所谓的“四大战略”;在管理上实行扁平化管理和授权授信改革,这虽然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控制风险的能力,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活跃程度差异显著,容易挫伤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分支机构业务拓展的积极性,削弱其市场竞争力,最终也会该银行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对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对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忽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必将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最终形成整体性金融风险。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经营方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担负起支持县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任,要从面向新兴市场的角度认识县域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对县域经济给予充分的关注,把有发展潜力、诚实守信、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2、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宽业务范围。农业发展银行要重新确定其性质和地位,其信贷支持的重点应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扩大对农业生产环节、开发和推广的贷款。一是支持大型农副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于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既包括加工企业,也包括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的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带动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二是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化、化建设水平。三是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支持农业科技重点开发和推广。支持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高效益转化农业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五是发挥农发行机构体系健全、员工素质较高的优势开展中间业务,如代理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结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我国农村的转贷款业务等,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3、农村信用社要加快改革步伐。我们正在进行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其核心是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即花钱买机制。要强化农村信用社的法入地位,确立民主管理、专家治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的高层管理人员应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聘任制、任期制、离职审计制、期权激励制等现代企业通行的治理制度,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经营决策的性及透明度。在解决这一后,还有三个问题应大力解决:一是增加信用社的实力,这是信用社生存的根本问题。如果规模过小,资金实力不足,不仅不能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连生存都会出问题。一方面要进行增资扩股,增加信用社的实收资本,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组织存款,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二是提升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功能和水平。当前需要尽快增加授信业务种类,以满足各方面不同方式的资金需求,要增加结算手段,解决结算难的问题。三是要通过与培训,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层次,教育与培训的对象是信用社的骨干员工,通过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并带动影响普通社员。教育与培训能改变农村信用社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从而有利于其向真正具有“造血”功能并为农村居民“自己拥有”的金融组织的目标迈进。

4、邮政储蓄银行要尽快成立。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即将进入实施阶段。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邮政储蓄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金融力量。从全国而言,其储蓄市场份额仅次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其市场份额更大,以响水县为例,截止2005年6月末,邮政储蓄占全县储蓄市场的份额已达到33.55%。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将有利于规范其经营行为,防范和化解邮政金融风险;有利于邮政储蓄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稳健经营能力和整体竞争水平;有利于通过寻求有效机制和途径,科学合理地运用资金,解决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使用的问题。通过其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和积极的资金运用,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便城乡居民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7

一、基本情况

和田地区是以农为主,半农半牧的农业地区,地处新疆西南边陲、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总面积为24.78万平方公里,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96%,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5亩,全地区190余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97.2%,是典型的以维吾尔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3%;农村贫困人口占到新疆贫困人口的47%。这里常年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十分便利,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落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宗教氛围浓厚,敌社情形势严峻。2011年全地区生产总值为126.63亿元,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37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为3443元,位居新疆十四个地州倒数第二。

截至2011年12月末,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存款余额172.27亿元,占县域金融机构全部存款的62.70%,较2008年末增加98.76亿元,增长134.35%,存款每年平均以34%的速度增长。各项贷款余额6.56亿元,占县域金融机构全部贷款总额的11.90%,较2009年末减少1.7亿元,降低26%,贷款每年增长速度不足1.44%。上存资金72.79亿元,较2005增加49.53亿元,增长212.94%,国有商业银行县域贷款增长缓慢,县域资金上存的趋势仍在延续。

二、国有商业银行县域贷款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门槛高,县域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少。国有商业银行大都以信用等级评为A级以上的企业为基本客户,以信用等级评为2A级以上的企业为主要营销对象。股份制改革后,县级支行的信贷准入门槛更高,只对信用等级评为2A级以上的企业授信,而且还要求企业达到一定规模, 产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企业有市场发展前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现金流、盈利情况等都有相应数据要求,在贷款担保方式上要求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或AA级以上企业担保。而县域绝大多数企业为中小企业,企业发展水平不高,不具备获得商业性贷款所必须的信用等级评定、抵押品和担保条件,能达到授信条件的企业寥寥无几。

(二)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贷款审批环节多,县级支行难以左右。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提高效益和防止信贷风险,逐步实行“扁平化经营”策略,对县域机构信贷授权上严格控制,贷款权限上收,上级行授予县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非常小,甚至对资产质量差的县支行停止贷款权。而且贷款申报手续和程序繁杂,大大增加了贷款申报、审查和批准的时间,影响了贷款发放的时效性。

(三)县域经济存在诸多的“滞后性”,使得金融支持的动力不足。近几年,县域经济发展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工业化程度较低,小而散、低水平的问题突出。二是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规模效益较差。三是担保公司少,企业担保难,企业缺少有效的第二还款来源保证。四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银行难以掌握其真实的资料。县域经济存在的上述诸多弊端直接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惜贷”、“拒贷”。

(四)县域信用环境差,制约了贷款投放力度。少数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多头开户,逃避银行信贷监督。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约束,一些企业借改制、破产之机逃废金融债务的问题较为突出。金融债权的保全和维护困难,加之一些地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助长了一部分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在逃废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恶化了信用环境,进而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此外,银行不良贷款追究制,客观上催化了金融部门的惜贷、惧贷情绪。

三、加大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成立小企业专营机构,降低基层行贷款“门槛”。鼓励各银行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灵活有效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企业贷款介入条件,主要是针对大企业、大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的。而县域经济则主要以中小企业为支柱,很难符合条件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应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中小企业评级授信系统和贷款条件,做到既要“抓大”又要“顾小”。一方面,发挥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好基层商业银行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提高贷款审批实效。县级行与县域中小企业处于同一地区,对企业各种信息了解掌握得比较多,对县域企业信用程度及经营情况最有发言权,所以应该修改现行县域贷款政策。一是合理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给予基层机构一定的贷款自,在授权额度内可自主审批贷款、贴现,有效解决基层行贷款权责失衡问题。二是改革贷款审批制度,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贷款审批发放速度。三是明确每年从新增存款中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四是积极创新贷款营销方式,突破抵押担保“瓶颈”制约。五是要完善考评机制,在考核存款、降低不良贷款的同时,也要考评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

(三)建立完善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县域经济如果没有相配套的信用担保体系,只是单方面地期望金融机构短时期扩大信贷支持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健全完善县级信用担保公司,扩大信贷担保能力,创新信贷担保方式,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信贷担保体系,积极为各类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降低银行的风险管控成本,切实解决企业办理担保、抵押贷款难的问题。

篇8

青海县域金融体系以农信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组成。截至2011年末,青海县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1.49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33.31%,青海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70.7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1.10%,县域金融在全省金融总量中的占比偏低,与县域经济在我省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符,县域金融服务失衡。

(一)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在经历了自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商业银行大幅精简机构和人员的背景下,青海县域地区金融机构一直呈撤并、下降趋势,许多农牧区金融机构纷纷退出市场。截至2011年末,青海省354个州地乡镇平均拥有金融机构网点1.56个,有164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占全省乡镇数的46.32%,乡镇级金融服务盲点覆盖率高达46.3%。此外,由于基层信用社或银行网点没有自主招工的权利,员工数量往往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大多存在人员少、一人多岗的现象,经常造成营业网点“排长队”的现象,金融服务还有待完善。

(二)县域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

2011年,海西、海东及西宁17个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7.75亿元,占全省县域各项贷款余额的86.61%,而其余5个地区35个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3.04亿元,仅占全省县域各项贷款余额的13.39%。显然,县域金融资金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域地区。而信贷资源县域分布不平衡,不利于全省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同时也造成果洛、玉树等偏远地区县域金融资源配置不足。

(三)县域信贷资金呈现净流出态势

截至2011年底,青海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0%,只有大通县、湟中县、平安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等5个县存贷比大于50%,银行机构“多存少贷”现象明显,对县域信贷资源投入不足,县域信贷资金呈现外流态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县域金融共生单元缺位

1.国有商业银行缺位。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一级法人的管理体制下,实行了撤并网点的扁平化管理,逐步退出县域地区,造成许多商业银行在青海县域地区的缺位,并且存在的网点也大都是单一网点,服务品种较少。2.政策性金融机构缺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支持农业中小企业贷款、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金融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国家开发银行在青海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有限。3.农村信用合作社缺位。截至2011年末,青海农村信用社各项存贷余额分别为275.58亿元和157.1亿元,存贷比为57%,可以看出对县域信贷投入比例失调。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实力弱,很难有效满足县域经济主体融资需求。4.新型金融机构缺位。县域金融缺少植根于农牧区的新型金融机构。截至2011年底,青海省只有大通国开村镇银行、乐都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称多农村资金互助社3家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五)县域金融共生模式不完备

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县域金融体系的形成,是县域建设的金融投入保证。它可以提供优质县域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主体需求的迫切性、多样性和层次性。青海农村信用社处于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单一性导致了效率低下、竞争缺失、贷款成本上升等问题,而其他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同质化,如不引入新的元素,将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县域金融机构之间缺少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使得县域金融机构之间没有形成互惠共生模式。

(六)县域金融共生环境不完善

1.经济环境欠佳。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2011年,青海省42个县(市、行委)中,有37个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不足50亿元;有15个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不足10亿元,其中果洛的玛多县、玛沁县、甘德县不足2亿元。海西、海东及西宁所属17个县的县域GDP为926亿元,占全省县域GDP的77.43%,其它25个县的县域GDP占全省县域GDP的22.57%。二是县域经济结构不平衡。2011年,青海省县域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2.31亿元、777.24亿元和266.43亿元,占比分别为12.74%、64.99%和22.28%。青海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效益低,产业化程度低;第二产业比重不高,全省大多数县域工业企业为资源密集型产业且技术落后,竞争力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大多数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对金融的间接融资形不成洼地吸引效应。三是地方财政“收不抵支”。2011年青海县域财政总收入340.4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2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7.63亿元。青海县域中只有海西的茫崖、天峻、大柴旦3县赤字依存度小于50%,而果洛玛多县高达99.03%。青海县域地方财政“收不抵支”,单靠地方财政无法解决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不足问题。四是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目标相矛盾。国家对“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后,三江源地区14个县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放弃了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

2.缺乏有效的县域经济风险分散体制。青海省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青海县域经济生产经营活动常常面临着突发性和随机性强的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破坏力大。虽然青海省建立了涉农金融机构县域“三农”信贷投入风险补偿机制,但缺乏有效的县域经济风险分散体系,贷款担保风险大部分集中在信用担保机构,严重制约担保业务的健康发展。3.社会信用环境亟待改善。县域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信息不对称使得县域金融机构处于一种被动的尴尬境地,制约了县域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此外,缺乏科学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导致债权人得不到有效保护,挫伤县域银行业信贷投入的积极性。信用户和信用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大,发挥不了模范效益。

4.融资环境欠佳。青海县域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且主要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直接融资主体少,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性担保行业基础薄弱,机构规模小;为农业服务的财政性担保公司由于资本不足,对农村信贷的担保面窄、单户担保额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有限;民间融资存在金融监管盲区,经济纠纷时有发生,青海县域融资环境欠佳。

二、青海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县域金融共生单元

1.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加再贷款种类,延长再贷款期限,用好用活支农再贷款。扶持和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增加投入,拓展信贷市场。研究引导县域金融机构试行微型企业小额信用贷款和企业联保贷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提高贷款满足率。不断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结构调整。用政策手段诱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县域经济建设的投入。

2.商业银行要重新审视县域金融服务。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应调整经营策略,明确市场定位,重新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为三农服务”。通过税收、提供贴息和损失补偿等政策措施,鼓励诱导资金流向县域经济建设,引导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投入资金。

3.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和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开办农业中小企业贷款、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农业综合开发等业务。转变发展模式,以改善政策性金融的运作方式和效率。综合运用财政直接补贴和招投标两种贴息贷款运作方式,发展业务招投标形式,采取补偿招投标的方法。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将其办成综合性的支农金融机构。

4.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规范操作机制,研究建立理事会经营决策机制,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更好的服务“三农”。

5.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适应县域经济组织化与合作化需要,鼓励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和多种所有制的县域城镇社区金融组织,培育新型县域合作金融组织,实现县域弱势群体微小资金的自联合。

6.适度发展县域地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填补现阶段县域金融服务的真空。积极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信贷服务。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具有融资功能的地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责。

(二)完善县域金融共生模式

根据金融共生理论,连续性对称互惠共生是金融共生系统的最佳共生模式。该模式使金融共生系统从一个稳定态向更高级别的稳定态演化,使金融共生系统成为一个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动态演化系统。因此,促进连续性对称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是青海县域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县域金融体系。调整好县域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相互协作,提高县域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提高县域经济参与主体的综合素质,保证县域金融的利润回报;另一方面,调整县域金融的内部分工协作,引导它们为县域经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优化县域金融共生环境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解决当前青海县域经济结构失衡、内需不旺问题的关键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要加快科技创新和生产力成果转化,加大分配和消费结构调整,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强化产业部门间的协调,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利用,推广运用高新技术,推动重化工业向高加工度化升级,推动农业和服务业从低质结构向现代型发展。

2.创新县域金融监管机制。制定适合青海省县域金融监管制度和政策,明确对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职责和规则,统一监管政策,弥补监管真空。引导并激励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主动调整信贷投放,提升风险防范能力。规范监管机构的权利与义务,改善监管机构执法环境。

3.完善县域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担保机制。依据青海县域实际,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数量和规模,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农业保险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探索中央和省级财政建立县域金融风险基金,建立县域金融风险财政补偿机制。适度实行强制农业保险,对风险较大的种植、养殖业,实行强制农业保险。健全保险经营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再保险机制和农业巨灾证券化体系。

4.大力推进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监督社会化。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用创评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将信贷政策与信用创建相结合。根据当地农村地区特色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大守信失信奖惩机制,确立失信成本递增的违约制裁机制,创建信用约束违规行为的良好环境。

篇9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仍显不足

县域银行业“血源”增势强劲,但“心动”放缓。截至2011年7月末,延边州县域(除延吉市以外的七个县)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74.37亿元和191.6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90.16亿元和19.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7%和11.32%,贷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12.15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款分别为46.53亿元和17.45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7.50%,比去年同期下降41.79个百分点。

县域信贷资金流出严重,导致县域信贷资金“失血”。县域银行存贷差额在2011年7月末达到282.72亿元,同比多增70.67亿元;县域信贷资金净流出额为255.57亿元,同比多增82.06亿元,同比增长47.29%。按行别看,除农业发展银行净流入24.14亿元外,其余8家银行全部净流出。其中,工商银行19.01亿元、农业银行36.02亿元、中国银行10.63亿元、建设银行32.09亿元、邮储银行91.14亿元、农信社57.53亿元、农村合作银行32.66亿元、村镇银行0.62亿元,说明县域信贷资金流出问题仍严重,县域信贷资金失血。

国有商行信贷投放不足,支持县域经济“体力”欠佳。7月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6.05亿元和67.62亿元,存量存贷比为32.82%;新增存款26.14亿元、新增贷款8.40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2.13%,比去年同期下降52.34个百分点。按行别看,工、农、中、建行的存贷比分别为49.96%、21.50%、24.09%和36.91%,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远低于75%的上限标准。

农信社成为名副其实的信贷支农“三甲医院”。到2011年7月末, 农信社存款和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0.72亿元和6.91亿元,分别增长9.20%和10.31%,增量存贷比为64.46%。农信社贷款余额73.91亿元,占全部县域银行贷款余额的38.57%;累计发放贷款36.59亿元,占县域贷款累放额的41.55%。

村镇银行“血压”过高,处于超负荷经营状态。村镇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7月末分别为18971万元和14910万元,存量存贷比为78.59%,比2011年年初的存比(84.17%)下降5.58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延边州银行监管部门责令下降存贷比,但村镇银行存贷比仍超过银行监管部门的75%的上限,仍超负荷经营。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明显不足的原因

县域金融管理滞后且创新不足

县域银行信贷审批权有限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为加强信贷管理,各行、社对所属县域金融机构实行了授权管理,核定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但各行、社对县域经济最了解的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一般都核定在较小的额度内,有的甚至没有贷款权限。在公司贷款方面,四大国有商行、邮储根本没有审批权。在个人贷款方面,四大国有银行中只有农行有质押贷款100万元以内和农户联保5万元以内审批权,其余各类贷款的审批权均在上级银行。县域邮储只有个人担保贷款和工商户担保贷款审批权,额度在10万元以内。县域银行机构在信贷管理上没有话语权,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束缚了其放贷自主权。具有法人资格的县域农信社的贷款权限也受到省级联社的控制。

审批手续烦琐,不适应县域贷款“少急频”的需求。在贷款权限控制下,县域绝大部分贷款都要层层上报审批,审批环节增加,审批时间较长。如农信社公司贷款的审批时间一般在7天左右,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少急频”的需求。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仍显不足,信贷产品针对性不强。目前,县域银行业虽然推出了较多融资新产品,但实际投放额微乎其微,贷款满足率较低。延边州七个县域中,只有敦化和安图分别开展林权抵押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敦化从2009年5月开始开展林权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贷款598万元;安图从2010年1月开展土地承包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512万元。无法满足延边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尤其是针对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组织和县域经济主体资产特点创新的产品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对资金需求量大,但因没有有效抵押担保物等原因贷款投放明显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贷款满足率仅为25%和10%左右。而且小额信用贷款限额不能适应当前规模化种养殖的需要。

县域金融外部环境存在问题

县域经济弱质特征制约县域信贷投入。一方面因县域工业大多竞争力不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大多数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松散等,县域信贷投放风险较大,银行投入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县域多数是小企业,没有抵押资产;农民及合作组织拥有的耕地、山林和住宅等,由于缺乏流转市场难以成为抵押物。调查显示,缺乏抵押担保是县域贷款未能满足的最主要原因。

融资中介服务及相关配套体系发展滞后。相对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新需求,融资中介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规模偏小,全辖7个县域中有6家担保公司,资本金在1000~3000万元左右,其中2家担保公司经营处于停止状态,尤其缺乏针对县域经济特点的专业担保公司。二是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仅在极少数县市开始试点并制定了相关办法。三是抵押贷款评估存在登记环节多,收费高,甚至有重复评估登记和乱收费等问题。据金融机构反映,贷款过程中,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等费用超过贷款金额的3%,而且手续烦琐,效率不高。四是农业保险险种仍然不足,水产、水果、蔬菜等较多的农副产品不在保险风险覆盖范围内。此外,相关法律体系缺乏及时跟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的支持。

地方政府对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项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投入奖励等措施。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提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政府在培养合格经济主体等工作方面欠细,对一些新型组织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三是政府推动银企对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包括通过政策对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等,推动银企沟通,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对银行业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的建议

银行改进管理、创新信贷产品并加大投放

进一步完善信贷资金授权授信管理。改进信贷管理,优化内部资金管理的权责机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当前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划、效益状况和银行管理水平,在遵守资产负责比例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基层分支机构的信贷投放自主权。一是适当下放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减少中间环节。二是对有价证券作质押的贷款可放宽限制额度。三是适当下放办理银行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权利。

进一步创新县域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下,加快开发适应县域小企业和居民需要的金融产品,为县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一是继续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放宽贷款对象、拓展贷款用途、提高贷款额度、合理确定期限、科学设定利率、改进服务方式,将农户小额信贷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支农信贷品牌。二是开发适应小企业生命周期和融资需求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小企业的需求。开发消费类贷款品种,满足县域各种合理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小额贷款业务,开辟创业信贷绿色通道。四是逐步将城市开办开发的代理保险、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金融产品推广到县域地区。

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创造宽松的县域监管环境。监管部门考核县域法人银行机构的部分监管指标应适当开点“绿灯”,并为其加大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力度提供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

一是银监部门对于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要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别对待,差别化管理,对于像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的考核可确定一个最低比例,然后要求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五年)达到规定要求,也可制订一定的鼓励政策,调动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达标。

二是在信贷管理政策的制订上要结合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符合其生产经营实际的个性化信贷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县域中小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县域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等信贷管理规定,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能够有专门的规章执行。

三是人民银行应尽快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将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息尽快纳入征信系统,并探索建立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用评级体系,加大对征信评级的运用力度,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能够依据征信系统中的信用评级发放贷款,为其放贷提供便利。

地方政府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

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需要银、政、企三方共同努力,实现银政联合、银企联动、银银联手。

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配套措施,支持金融创新。县及县以上政府应授权或指定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使用权、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等权利和抵押品的确权、登记、评估、交易流转等职能部门,联合银监等部门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支持培育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发展,为银行办理仓单质押贷款创造条件。

适当减免税费标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县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适当简化有关手续,减免或降低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和银行处置抵贷资产的税费标准。地方财政拿出部分资金,按照一定比例补贴企业抵押资产的评估、登记、公证费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篇10

一、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受制于县域经济资源不够充足和银行业机构信贷集权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县域银行业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仍存在信贷管理体制僵化、信贷要素单一、金融资源利用不足、信贷结构不够合理、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和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方面的问题,有待加以改进。

(一)体制僵化。一是基层金融机构贷款权限太小。商业银行的企业授信额度及大额贷款审批权限均集中在省分行。如有些行规定:企业首次贷款、所有项目贷款、新增流动资金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以及50万元以上的个人贷款均需报省分行审批,再贷款指标上收,基层行只能办理全额存单质押贷款和全额保证金信贷业务。基层有好的企业贷款项目也要报批省行,由于贷款权限的上收,造成存贷比例偏低,以峡江县为例,截至2010年6月底,全县银行业机构总的存贷比为54.22%,远低于75%的上限,按机构统计,各银行业机构存贷比均低于75%,最高为农村信用社62.66%,最低为邮储银行1.79%。存贷比例偏低,表明辖内银行业机构资金外流较为严重,大量县域资金没有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县域金融资源利用不足。二是授信管理未考虑地区差异。目前,银行对授信客户遵循:“先授信、后信用”的原则,规定“受信主体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对象统一”未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经济落后地区的小企业授信困难,贷款困难。三是信贷程序繁琐。所有银行都规定企业信贷投放要经过信贷准入、信用评级、综合授信、贷款调查和贷款审批等环节,由于贷款程序繁琐重复,延误企业商机。四是信贷约束机制过于严格。为了规避信贷风险,各金融机构制定了严律的贷款制度和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贷款回收责任终生制;有的行还提出了“双百”约束措施,即发放的贷款和贷款利息实行百分之百回收率。过严的管理约束机制,无形中给信贷员戴上了枷锁,束缚了放贷积极性。

(二)要素单一。一是贷款机构单一:以峡江县为例,目前全县银行业机构家数为6家,网点21家。银行机构少、类型较为单一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变。服务社区和中小企业的城市商业银行,具备小额贷款功能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均未在峡江落户。机构类型单一,市场缺乏“新鲜血液”,从源头上造成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不充分,竞争不足。二是贷款产品单一:目前,县级银行只有简单的信用贷款,品种单一,制约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影响企业的发展。三是贷款利率单一: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没有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确定不同的利率浮动档次,而是普遍执行利率上浮30%,即“一浮到顶”,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的资金成本。四是贷款期限单一:贷款的期限违背了企业的生产规律,银行不考虑企业的生产周期和材料采购的季节性,都采取上半年放款,年底强行收贷的方式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环境欠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信用环境依然欠佳。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困难,大部分银行不良贷款高于监管规定值6.86个百点。同时,新发放的贷款业务出现大量不良,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二是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具备贷款担保功能的公司只有一家,且为政府牵头组织成立。担保市场主体单一,担保能力有限,与银行业机构开展合作受到一定限制。三是中介服务收费过高。表现为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相关评估、抵押、登记收费偏高,并且随意性大,增加了企业负担。

二、加快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需要从加强政策引导、培育机构主体、改进信贷管理体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起主体多元、竞争充分、机制高效、环境优良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切实推动县域经济既好又快发展。

(一)政策推动。宽松的政策有助于市场发展。要推动县域银行业加大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从政策层面着手推动。一是上级行要制定灵活适用的管理制度,适度放权。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对有些贷款项目给地方金融机构一些自;对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对一些落后地区可根据发展的需要给予加大支持力度;要减少一些报批程序,提高放贷效率。二是提高县级贷款的比例。要确保县级贷款占其新增存款比不低于60%。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县域新增资金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规定的落实力度,以此督促相关银行业机构重视开拓县域市场。建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确保县域金融机构组织的资金应主要用于县域,加快推动邮储银行拓展信贷业务范围步伐,加快信贷业务发展,拓宽邮储银行资金运用渠道。三是加大对涉农贷款的政策补贴,支持和引导信贷资金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流向“三农”领域。四是落实中小企业贷款税前全额拨备损失准备金政策,通过差别拨备政策支持银行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二)引进机构。机构是市场参与主体,只有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才能搞活县域金融市场,提高县域银行业竞争力。为此,地方政府要重视引进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树立引进一家银行业机构,等于为县域经济发展招来了大量资金的思想观念,在招商引资的同时,着力进行“招银行业机构”。引进新的银行业机构可以采取:一是争取外地城市商业银行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寻找发起银行在本地发起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村镇银行;三是鼓励私营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进新的金融机构,从源头上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能力,搞活县域金融市场,从而让更多的客户从中受益。

(三)创新产品。金融产品是银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工具。好的金融产品可以提升银行竞争力。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可以有效解决县域银行业机构在服务县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此,各银行业机构要积极开发和引入多元化、有特色、适应县域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通过“适销对路”的产品,提升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要积极提供可循环使用贷款、贸易融资、银行承兑、票据贴现等授信业务产品,满足县域经济主体多元化资金需求。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探索推动税款返还担保、保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质押等多种融资创新产品。要继续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民住房、农户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抵质押的信贷产品开发,积极破解抵押担保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