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02 10:1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邮政储蓄银行;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67-02

2008年5月24日,海南省各市县邮政储蓄银行全部完成了内部揭牌,这标志着海南省邮政储蓄银行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阶段。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海南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如何抓住发展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现状

2008年5 月 1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正式挂牌成立。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级审批,原有的15个对外营业网点中,有两个被规划改革为邮政银行二级支行,另外13个网点由于不具备专业经营的条件暂按原来模式运作、管理。成立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彻底改变了过去只存不贷的历史,信贷产品不断丰富,从成立伊始仅有的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逐步发展成为以小额信用贷款、商务贷款、二手房按揭贷款等为主渠道的信贷业务体系。随着海南省邮政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不断探索开发中间业务,形成了以工资,理财产品,保险及基金等为主的中间业务体系。在业务产品不断丰富的基础上,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始终坚持邮政储蓄百姓银行的品牌定位,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并依托其网络优势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工作,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基础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设。

二、存在问题

1.金融服务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目前,支行以外的13个网点仅办理储蓄业务和代收话费等中间业务,客户如果需要办理贷款、理财等其他业务,则需到支行网点办理,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但给乡镇用户办理贷款等业务造成不便,也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普遍存在的混岗作业、频繁换岗,业务人员的业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及观念滞后等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邮政储蓄银行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的效率,也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成为当前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金融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共有从业人员105 人,人才队伍规模较小,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的金融业务产品逐步面世,邮政储蓄银行业务体系也日渐丰富,这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然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人员配备显然难以满足国际旅游岛和自身金融建设的要求。据调查显示,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现有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该支行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主导,占总人数的78 %,本科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20%,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博士研究生人数为0人;一线业务人员和行政人员数量较大,高中级管理人员缺乏,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仅占总人数的4 %。①

3.信贷产品仍缺乏市场竞争力。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成立之初,仅有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一种信贷产品,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邮政储蓄信贷业务逐步拓展,增加了小额贷款、房贷以及个人商业贷款等三种信贷业务。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海口支行已经开始试点企业贷款业务,正逐步向各县市支行推广。截至2010年12月末,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各项贷款余额为2 138万元,而同期屯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7 206万元,仅占2.5%。由此可见,其贷款市场份额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小额农业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特色项目,2010年末,该项业务的余额为1 400万元,而同期屯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农业贷款余额为13 723万元,① 基本不具备可比性。究其原因:(1)质押物范围狭小,仅限于房产。(2)贷款额度小,审批难。(3)营销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楚此项业务。

4.中间业务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包括养老金)、理财产品、基金及保险方面,基本没有开发、创新与营销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的中间业务,市场占有率也较低。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由基金收入、保险收入、理财产品收入三部分构成,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范围狭窄。2010年,该支行中间业务收入共计25万,其中,基金收入4万元,保险收入19万元、理财产品收入2万元。而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共计567万元,其中农行、中行、建行年中间业务收入均突破百万元,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辖区金融机构的4%,② 由此可见,中间业务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建议

1.推进网点改革,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专业化经营是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邮政储蓄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经营网点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网点少、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首先,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善基层网点硬件设施的配备,增加存折打印机、自助补登折等设备,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同时要扩大投放和合理布局ATM、POS、商务通等自助设备,方便客户,提高效益;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的制约,邮政储蓄银行要在短期内实现邮政业务与金融服务业务的完全分离也不太现实,在当前形势下,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实现专业化经营,积极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金融需求;最后,要在加强标准化网点建设的同时,发挥邮银结合的优势发展特色业务,加强对前台业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2.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外语、营销等专业人才。一是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制定专门的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引进高素质、金融业务能力强的金融专业人才;二是要主动适应国际旅游岛的金融需求,积极储备包括外语、营销等在内其他专业人才;三是要不断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配套措施,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快乐工作;四是要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拓宽员工培训渠道,丰富培训方式,支持员工自主学习和提升;五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等中高层的业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培养各个业务战线的领军人物。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快发展公司业务,提高国际业务经营能力,加大邮政储蓄银行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第一,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优势,重点抓住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资金归集类重点客户,大力推广POS收单等业务;第二,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大中企业落户的契机,加快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公司业务的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尽快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市场营销,真正面向客户,做好公司业务产品的开发工作[1];第三,结合国际旅游岛国际金融业务的需求,发展专业网点,丰富币种和产品种类,开展多币种国际汇款、外币储蓄、外币理财、外币兑换等业务,不断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水平;第四,发挥邮政储蓄银行放贷周期长、灵活、方便、阳光等优势,开发新的信贷业务产品,加强风险控制管理,以信贷资金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第五,特色农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高度重视农户信贷业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形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了解和掌握农户准确信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提高贷款办理效率和营销贷款的针对性,逐步拓宽信贷业务和信贷领域[2]。

4.加大中间业务宣传力度,适时按需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一是要加大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客户,转变其投资理财观念,将理财产品、基金等中间业务做大做强;二是要吸取其他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总体竞争力;三是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的步伐,结合地区特点,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适时扩展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向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仍显不足

县域银行业“血源”增势强劲,但“心动”放缓。截至2011年7月末,延边州县域(除延吉市以外的七个县)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74.37亿元和191.6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90.16亿元和19.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7%和11.32%,贷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12.15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款分别为46.53亿元和17.45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7.50%,比去年同期下降41.79个百分点。

县域信贷资金流出严重,导致县域信贷资金“失血”。县域银行存贷差额在2011年7月末达到282.72亿元,同比多增70.67亿元;县域信贷资金净流出额为255.57亿元,同比多增82.06亿元,同比增长47.29%。按行别看,除农业发展银行净流入24.14亿元外,其余8家银行全部净流出。其中,工商银行19.01亿元、农业银行36.02亿元、中国银行10.63亿元、建设银行32.09亿元、邮储银行91.14亿元、农信社57.53亿元、农村合作银行32.66亿元、村镇银行0.62亿元,说明县域信贷资金流出问题仍严重,县域信贷资金失血。

国有商行信贷投放不足,支持县域经济“体力”欠佳。7月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6.05亿元和67.62亿元,存量存贷比为32.82%;新增存款26.14亿元、新增贷款8.40亿元,增量存贷比为32.13%,比去年同期下降52.34个百分点。按行别看,工、农、中、建行的存贷比分别为49.96%、21.50%、24.09%和36.91%,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远低于75%的上限标准。

农信社成为名副其实的信贷支农“三甲医院”。到2011年7月末, 农信社存款和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0.72亿元和6.91亿元,分别增长9.20%和10.31%,增量存贷比为64.46%。农信社贷款余额73.91亿元,占全部县域银行贷款余额的38.57%;累计发放贷款36.59亿元,占县域贷款累放额的41.55%。

村镇银行“血压”过高,处于超负荷经营状态。村镇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7月末分别为18971万元和14910万元,存量存贷比为78.59%,比2011年年初的存比(84.17%)下降5.58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延边州银行监管部门责令下降存贷比,但村镇银行存贷比仍超过银行监管部门的75%的上限,仍超负荷经营。

县域银行业信贷投放明显不足的原因

县域金融管理滞后且创新不足

县域银行信贷审批权有限束缚了其放贷自。为加强信贷管理,各行、社对所属县域金融机构实行了授权管理,核定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但各行、社对县域经济最了解的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一般都核定在较小的额度内,有的甚至没有贷款权限。在公司贷款方面,四大国有商行、邮储根本没有审批权。在个人贷款方面,四大国有银行中只有农行有质押贷款100万元以内和农户联保5万元以内审批权,其余各类贷款的审批权均在上级银行。县域邮储只有个人担保贷款和工商户担保贷款审批权,额度在10万元以内。县域银行机构在信贷管理上没有话语权,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束缚了其放贷自。具有法人资格的县域农信社的贷款权限也受到省级联社的控制。

审批手续烦琐,不适应县域贷款“少急频”的需求。在贷款权限控制下,县域绝大部分贷款都要层层上报审批,审批环节增加,审批时间较长。如农信社公司贷款的审批时间一般在7天左右,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少急频”的需求。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仍显不足,信贷产品针对性不强。目前,县域银行业虽然推出了较多融资新产品,但实际投放额微乎其微,贷款满足率较低。延边州七个县域中,只有敦化和安图分别开展林权抵押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敦化从2009年5月开始开展林权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贷款598万元;安图从2010年1月开展土地承包抵押贷款,2011年前7个月累计发放512万元。无法满足延边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尤其是针对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组织和县域经济主体资产特点创新的产品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对资金需求量大,但因没有有效抵押担保物等原因贷款投放明显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贷款满足率仅为25%和10%左右。而且小额信用贷款限额不能适应当前规模化种养殖的需要。

县域金融外部环境存在问题

县域经济弱质特征制约县域信贷投入。一方面因县域工业大多竞争力不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大多数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松散等,县域信贷投放风险较大,银行投入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县域多数是小企业,没有抵押资产;农民及合作组织拥有的耕地、山林和住宅等,由于缺乏流转市场难以成为抵押物。调查显示,缺乏抵押担保是县域贷款未能满足的最主要原因。

融资中介服务及相关配套体系发展滞后。相对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新需求,融资中介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规模偏小,全辖7个县域中有6家担保公司,资本金在1000~3000万元左右,其中2家担保公司经营处于停止状态,尤其缺乏针对县域经济特点的专业担保公司。二是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仅在极少数县市开始试点并制定了相关办法。三是抵押贷款评估存在登记环节多,收费高,甚至有重复评估登记和乱收费等问题。据金融机构反映,贷款过程中,资产评估、抵押登记等费用超过贷款金额的3%,而且手续烦琐,效率不高。四是农业保险险种仍然不足,水产、水果、蔬菜等较多的农副产品不在保险风险覆盖范围内。此外,相关法律体系缺乏及时跟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的支持。

地方政府对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项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投入奖励等措施。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提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政府在培养合格经济主体等工作方面欠细,对一些新型组织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三是政府推动银企对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包括通过政策对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等,推动银企沟通,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对银行业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的建议

银行改进管理、创新信贷产品并加大投放

进一步完善信贷资金授权授信管理。改进信贷管理,优化内部资金管理的权责机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当前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划、效益状况和银行管理水平,在遵守资产负责比例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基层分支机构的信贷投放自。一是适当下放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减少中间环节。二是对有价证券作质押的贷款可放宽限制额度。三是适当下放办理银行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权利。

进一步创新县域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下,加快开发适应县域小企业和居民需要的金融产品,为县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一是继续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放宽贷款对象、拓展贷款用途、提高贷款额度、合理确定期限、科学设定利率、改进服务方式,将农户小额信贷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支农信贷品牌。二是开发适应小企业生命周期和融资需求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小企业的需求。开发消费类贷款品种,满足县域各种合理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小额贷款业务,开辟创业信贷绿色通道。四是逐步将城市开办开发的保险、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金融产品推广到县域地区。

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创造宽松的县域监管环境。监管部门考核县域法人银行机构的部分监管指标应适当开点“绿灯”,并为其加大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力度提供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

一是银监部门对于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要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别对待,差别化管理,对于像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的考核可确定一个最低比例,然后要求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五年)达到规定要求,也可制订一定的鼓励政策,调动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达标。

二是在信贷管理政策的制订上要结合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符合其生产经营实际的个性化信贷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县域中小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县域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等信贷管理规定,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能够有专门的规章执行。

三是人民银行应尽快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将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息尽快纳入征信系统,并探索建立县域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的信用评级体系,加大对征信评级的运用力度,使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能够依据征信系统中的信用评级发放贷款,为其放贷提供便利。

地方政府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

创建良好的县域金融发展环境,需要银、政、企三方共同努力,实现银政联合、银企联动、银银联手。

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配套措施,支持金融创新。县及县以上政府应授权或指定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使用权、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等权利和抵押品的确权、登记、评估、交易流转等职能部门,联合银监等部门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支持培育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发展,为银行办理仓单质押贷款创造条件。

适当减免税费标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县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适当简化有关手续,减免或降低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和银行处置抵贷资产的税费标准。地方财政拿出部分资金,按照一定比例补贴企业抵押资产的评估、登记、公证费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加大金融债权案件审理和执行力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司法部门对各类审结胜诉而未执行到位的金融债权案件,应在全面清理排查基础上,成立执行专班,集中强制执行,提高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威慑力;对于已经执行到位的款项及时移交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新发生的贷款债权案件,要做到快审快结。

篇3

关键词:农行县域支行 零售银行业务 存在问题 发展方式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16-01

一、当前农行县域支行零售银行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滞后;二是新产品、新业务开发与实际推广应用难以衔接;三是部分经营网点临柜服务不佳,员工技能、效率低下。

二、坚持金融创新,转变农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方式,实现零售银行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1.转变零售银行业务的经营机制。一是按照个人业务发展短程、中程、远程三种路径划分,应对个人业务经营机制进行梳理,发挥出不同路径对个人业务发展的推动力。二是理顺零售业务管理体制,统筹全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同时,坚持分配与培养并举,加快充实金融、营销类的人才。此外,完善配套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充分调动县域支行发展零售业务的积极性。

2.改进和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现行金融产品的普适性不够是制约银行产品市场营销的主要问题,需要上级产品和服务开发部门予以解决,才能够真正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目的。一是在产品开发阶段,要树立个人客户为中心的观念,以尽可能地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核心目标开发新产品和对已有产品进行完善。二是个人业务的审查、审批权限应该尽可能地下放或者转授到基层县级支行,建议对基层行实行额度和总规模相结合的控制方式,予以信贷决策权力的下放,上级行重在对县级支行履行审批权的监督管理。三是对个人银行产品制度和监管、审计制度进行有效的整合,尽量减少在执行中“营销部门、自律监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对同一产品制度认识存在较大误差,从而使制度不统一的现象发生。四是加快自助网点建设。五是做好PCRM、CFE系统优质客户的指派和维护工作,稳定和扩大优质个人客户群体。

3.不断提高零售业务管理水平。一是严把监督服务关。扎实开展内部监管活动,规范全行员工个人零售业务操作与经营管理行为,对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建立客户投诉处理、业务咨询责任追究制度,对客户投诉及咨询处理不及时,影响农行声誉的,按回访责任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实行分层分级回访责任制,加大对高端客户的服务维护,确保全行个人零售业务健康稳步发展。二是严把考核激励关。要改进和完善《网点柜台服务明星评选办法》、《网点文明标准服务考核办法》、《基层营业网点“十佳大堂经理”评选管理办法》、《基层营业网点优秀内训师评选管理办法》。根据不同时段的特点,制定各阶段服务营销竞赛活动方案,如支行服务营销PK赛、网点专项产品营销PK赛、分岗位营销PK赛等。同时,在二级支行行长、大堂经理、客户经理、员工层面分别实行等级考核,共分为6级,最低6级,最高1级。二级支行行长要晋升到支行行长助理或副行长,必须达到考核1级,连续两年考核为1级的客户经理有机会晋升到二级支行行长助理岗位,柜员到客户经理必须首先达到柜员一级。等级考核机制的实施使得每个岗位都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激发他们你追我赶,争创业绩。三是严把制度执行关。严格执行信贷制度,强化贷后管理,严格落实到逾期贷款停职催收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控新放贷款出现不良;严格收费管理,规范政策传导,避免潜在纠纷;持续做好各类检查的后续跟踪和整改工作;严格零售业务客户动态管理机制,做到有进有出,提高个人中高端客户比例,进一步提升县域支行零售银行业务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有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4

                               --以文成县为例

   文成县总人口37万,下辖33个乡镇,总面积1293平方公里,其中人均耕地面积0.41亩。1986年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1997年全县基本脱贫,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30个乡镇,人口27万。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亿元,财政收入1.46亿元,尚属欠发达地区。

   经济决定金融,欠发达的文成县决定了其辖区金融机构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经营状况一般等。全县有农发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太平洋财险、寿险公司、中华联合五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一家证券公司分理处等金融机构。2003年,全县存款余额26.8亿元,贷款余额12.3亿元;保险收入0.4亿元,理赔支出0.1亿元;证券交易额2.02亿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弱化

   1、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主要表现

  从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分析(列表一):1999-2003年,文成县工业总产值每年稳定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13.2%,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从1999年末的7533万元下跌至2003年末的2560万元,呈逐年递减趋势,年均减少速度高达22.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3%,同期农业贷款的年均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幅度,但波动幅度也大,农业贷款大幅减少或相对增加少的年份里,农业总产值就相应降低。

   列表一

   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及其增长幅度变化表

   单位:万元

   内容日期 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增长(或减少)幅度 工业贷款 工业贷款增长(或减少)幅度 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增长(或减少)幅度 农业贷款 农业贷款增长(若减少)幅度

1999年 53883 / 7533 / 37666 / 11835 /

2000年 60501 12.3% 4637 -38.4% 37409 -0.1% 8081 -31.7%

2001年 69398 14.7% 3429 -26.1% 40822 9.1% 12342 52.7%

2002年 74666 7.6% 2517 -26.6% 38893 -4.7% 18308 48.3%

2003年 88209 18.1% 2560 1.7% 40736 4.7% 30118 64.5%

年平均增长速度 / 13.2% / -22.4% / 2.3% / 33.5%

从存贷款增长速度及存贷比变化趋势分析(列表二):1999--2003年,文成县金融机构存款的增长速度与贷款的增长速度是极其不相称的,存贷款虽然都在同步增长,但二者的增长速度相差一倍以上,存款年平均增长率为29.6%,同期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12.6%。金融机构存贷比也从1999年末的80.3%下跌至2003年末的46%,呈逐年下降趋势。

列表二:

存款、贷款及存贷比增减变化表

单位:万元

内容日期 各项存款 各项存款增长幅度 各项贷款 各项贷款增长幅度 存贷比

1999年 96051 / 77095 / 80.3%

2000年 112795 17.4% 80204 4.0% 71.2%

2001年 141512 25.5% 93080 16.1% 65.8%

2002年 196214 38.7% 107137 15.1% 65.8%

2003年 268026 36.6% 123394 15.2% 54.6%

年均增长速度 / 29.6% / 12.6% 

从经济总量发展趋势和贷款总量增长趋势分析:1999--2003年,文成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9%,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平均增长率12.6%,略高于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但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比较,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贷款年平均增长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数,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对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支持明显不足。

2、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弱化的主要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过分强调集约经营的统一性,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没有找到集约经营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结合点。在机构网点设置上实行收缩战略,撤并在偏远山区或经营效益差的金融网点,据统计,从1999年末到2003年末,文成县金融机构网点由86个减少至41个,减幅高达52.3%,使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尤其是镇级金融机构没有审批贷款的权力,只负责实地调查、组织材料申报;在信贷考核上实行"零风险"和"信贷人员第一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即便是由上级行履行审批手续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也要基层行承担主要责任,信贷员本身也将背负上重大责任,造成信贷人员的"惜贷"、"惧贷",削弱了信贷支持的力度。

(2)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经营机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因素,邮政储蓄部门上缴全额存款、各国有商业银行将剩余资金上划等,使资金流出县外。从1999年以来,文成县金融机构存差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1.9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4.5亿元。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50%以上流向了城市,进一步削弱了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3)信贷投向政策发生很大变化。县金融机构在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业经济等国家产业政策的信贷投入时,逐步从一些高风险行业退出,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等新兴贷款。如住房消费贷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个别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中已占1/3以上,一方面减少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此类贷款对地方经济发展无丝毫作用。

(4)信用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由于历史等原因,全县信用观念仍然较差,2004年文成县国有商业银行在剥离了4017余万元不良贷款和核销了637.4万元不良贷款后,不良贷款依然出现反弹,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沉淀和流失,严重威胁金融资产安全,并使对好的经济个体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信用环境更趋于恶劣,使金融机构惧而却步,贷款发放慎之又慎,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逐年下降。

(二)贷款使用效率降低影响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现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货币信贷处所做的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衡量贷款使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两组,一组是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 实际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之比;另一组是绝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 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当期贷款增长率对当期GDP实际增长率影响不明显,而当期贷款余额对当期GDP问题影响非常明显。

1999年-2003年,从全国范围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科学技术的进步、信贷管理制度的健全,贷款使用效率逐步提高。而对文成县GDP 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着项绝对指标的分析,1999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4,2003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0。这说明文成县域贷款的使用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现象。

2、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1)信贷长期化趋势降低了贷款的周转速度,直接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近几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长很快,在贷款中占据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2003年末,县域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32.7%,同比上升近3个百分点。这表明贷款结构出现了由以前的"借短用长"向"借长用短"的趋势,信贷长期化必然降低贷款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

(2)县域投资结构的一些不甚合理面弱化了贷款的使用效率。2003年文成县域房地产开发共完成7000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2.6%,县域信贷投入房地产开发的量亦增长明显。房地产开发具有直接进入最终消费的性质,而文成县工业不发达的特性使得钢筋、水泥等生产建设资料绝大部分在外购买,因此,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对文成县GDP的贡献相对较弱。此外县域中的一些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对有限的信贷资源造成浪费。

(3)银行经营体制变化,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的使用效率。某些商业银行支行为了既完成上级行的贷款投放任务又完成存款考核任务,采用虚增贷款方式,信贷资金仍然流在银行,并没有进入经济活动当中,从而降低贷款效率。

(三)政府越位和市场缺位现象使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的金融意识增强,政府越位现象在淡化,但由于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真正完成,市场缺位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1)金融机构的贷款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干预。金融机构的信贷自主权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管制,甚至于出现地方产业与国家产业政策矛盾的现象。

(2)金融机构的业绩考核由行政做出,而非市场做出。近些年强调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时,则干脆不发放有风险的贷款,浪费了有限的资金,而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3)金融机构负责人的任免由行政决定,没有建立银行家制度。金融机构内部的任免奖惩和工资制度,类似于行政机构而非企业机构,导致金融部门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和机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面临竞争时,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二、措施、建议

(一)改善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建议

1、整合金融资源,建立有利于减少县域资金流失的机制,确保县域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人民银行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有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适时信贷政策指引,确保县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二是规定各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提高存贷比率(最好确定一个最低存贷比),将上存资金降到最低水平。三是要求邮政储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改变当前邮政储蓄全额转存的情况,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资金须全额委托县级法人金融机构使用,风险由县级法人金融机构承担,这部分资金用途和对象不受限制,只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2、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县域经济支持的力度。商业银行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争取最大限度的信贷审批权限、指标和较宽松的信贷政策,增加经营自主权。县域经济特色各异,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调查研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加强和改进信贷工作,避免信贷资金运用上的"一刀切"。建立完善信贷考核制度,发挥信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用好用活每一分信贷资金。

3、加快县域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金融意识,加快信用村、信用镇的创建,协助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营造和维护好镇域的信用环境,使金融部门能够放心地增加对镇域经济的贷款支持。人民银行要积极发挥现有信贷咨询系统的作用,加大推进金融业征信体系建设,为"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创造条件。县域企业、个人应珍视信用,诚实守信,贷款有借有还,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

(二)提高贷款使用效率的措施、建议

1、商业银行要切实以市场为导向,贯彻适度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应注重结构上的优化和调整。要围绕文成县政府确定的"五大基地"建设,寻找信贷工作新的切入点,以此统领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2、建议建立担保公司,引导资金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当前,银行资金之所以趋向于基础设施、消费领域和少数优势企业,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信贷投入环境。政府部门要出台政策、改善环境,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因找不到担保企业而无法贷款的问题。从而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贯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政策,实现投资资源优化配置。要以"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引导企业、民间资本投向。民间资本相对于银行间接融资更具有单纯的趋利性,其流向和流量完全以市场为准则。市场化的民间融资行为必须与信贷资金的投放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也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更为合理,使信贷投向更贴近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实际需求,从而更高效地发挥效用。

(三)政府归位和市场到位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1、减少行政干预,转移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目标。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和监管者的监管必须要制度化,要严格依照现有制度进行监管并及时披露。政府要从汲取金融,转向建设金融。要建设金融,必须赋予金融机构以独立决策权,强化银行独立审贷和风险控制,变金融机构"钱袋子"的角色为"资源配置者"的角色。

篇5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初探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广西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研究——以广西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为例”(项目编号:11BGY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代洪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税金融系经济师、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农村金融、区域金融),广西 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 F830.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5-0020-0002

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适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大量的分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农村金融的特点是:交易规模小、次数频繁、缺少担保品和抵押品,难以获得征信信息,金融服务简便、灵活、及时,交易成本、资金使用成本和交易风险高,收益又比较低。

一、农村金融发展运行概况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提出很多改革措施,积极扶持农村金融,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比如通过完善金融体系,进行农村金融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免除农业税,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农业生产中的申请贷款所付的利息也进行了财政贴息,减轻了农业生产者的利息负担;对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给予支持。财政部还了《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农村金融机构减免金融机构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措施,鼓励农村金融积极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针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对经营这些业务的部分金融机构贷款利息收入减免营业税,进一步放宽政策,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各类金融机构也积极配合,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不应求

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目前农村居民、微小型企业,养殖专业户获得金融服务仍比较困难,他们需要的资金额度相对城镇各类贷款单笔额度不高,总量多,缺少担保品。究其原因,已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大银行贷款发放审批比较严格,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的各项业务在县域以下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不具备优势,其业务活动往往没办法适应小农经济、微型企业,也无法解决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高风险和巨额成本等问题。中国有很多的大银行,但真正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非常少,特别是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是少之又少;对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了解甚少。

(二)农村金融资金严重外流

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但是支持形式比较单一、规模偏小,两大农村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化经营的考量,将信贷资金投向城市,造成农村资金的严重外流。以广西为例,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65.11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存款4648.95亿元,占39.85%;各项贷款余额9186.07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贷款2913.69亿元,占28.62%。从广西存贷款的区域结构观察,农村金融资源严重分流,资金流向非农领域现象普遍。

(三)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作用未真正发挥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2006年试点以来,目前已在全国各省份普遍建立,但是在服务县域经济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定位不清,重企业轻农户;吸储难,竞争力不足;放贷风险高,银行经营成本高,赢利能力差,宣传力度不够。

(四)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空间有限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受到层层限制,只发放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不稳定,发放贷款额度受到限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缺乏金融监管,准入门槛过低,不利于风险控制,种种因素使这两类新型金融机构很难成为促进金融发展的主力军。

(五)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匮乏

在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具有深厚金融理论基础和精通银行实务的专业人才,更缺少既熟悉传统金融业务,又熟悉投资和风险管理等现代银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使农村金融创新的理论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较低的层面。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制约金融创新能力。

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对策研究

(一)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首先,加强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组织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其他小型金融组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营业网点。其次,完善政策性金融组织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功能,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充实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给予优惠的税收和利率政策;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和覆盖面,加大政策性银行的专门立法力度,全面规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再次,发挥合作金融组织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最后,建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激励机制,坚持以商业性运作为主的方针,对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农村金融业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篇6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首先,邀请各家银行的信贷科长召开调研座谈,通过分别汇报各机构的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以及业务发展情况,存在问题,确定了需要进一步实地调查的金融产品。通过会议筛选,我们确定了需要调查的金融产品主要有:农行惠农卡工程、简式小企业贷款、农村生产经营贷款;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失地农民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龙街肉牛养殖基地联保贷款;邮政储蓄银行的农户小额贷款。

其次,深入嵩阳镇、小街镇走访农户、个体户和小企业,从客户层面来了解贷款产品的适应性,并与经办信贷员交流沟通,从银行层面来了解金融产品的各方面情况。目前,嵩明县主要农村金融产品情况见下表:

二、主要金融创新产品的特点

通过对各金融产品的调查,我们总结了这些金融产品所具有的主要共性特点是:

(一)从农户的角度来看,额度小、期限短、无抵押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这些金融产品除了“简式小企业贷款”之外,其它的“三农”金融产品都具有额度小、期限短、无抵押的特点,其额度一般在5万元以下,期限在1年以内,贷款方式一般采用信用或担保、联保的方式。尤其是额度较低,不可避免地制约着农户的经济发展规模。因为从现在的“三农”经济来看,由于各项成本持续上升,而且由于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5万元的贷款额度对于农户目前的经济水平而言,显得非常的不够。

(二)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三农”贷款品种由于笔数众多,金额偏小,客户分布分散,由于农户的流动性趋向于加大,有些农户甚至流动到其它省市,无疑会加大银行的办理成本和管理成本。更加之农户涉足的经济领域广泛,其经济意识、风险意识参差不一,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这部份贷款的风险。从效益来看,由于农户承受贷款的利率能力有限,更加之“三农”信贷具有一定的普惠性,其利率档次具有一定的优惠,所以“三农”信贷的收益性相对较低一些。

(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业务发展需要紧紧依托农村基层组织

从已经办理或正在筹办的“三农”贷款品种来看,这些业务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依托于农村基层组织。在前期宣传、评定、发放、管理、清收中,都需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熟悉农户、熟悉农村经济的信息优势,而且还需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对于农户的管理效力。可以这样说,农村基层组织是“三农”信贷得以迅速发展的政治保障。

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发展与风险之间,科学设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发展“三农”信贷:对于县域金融的发展,具有引领的作用,是县域金融的发展之源;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如果没有“三农”信贷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将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谈得上农村的社会稳定。

从上述来看,县域金融必须发展好“三农”信贷。这是一项利国、利民、有利于银行自身的大事。但在发展的大前提下,银行也要充分考虑“三农”信贷的风险,叭有了解掌握了风险,才能防患于未能,具体而言,“三农”信贷的风险主要存在于:经济意识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参与市场有一个接触、熟悉和掌握的渐进过程,只有经过不断的市场“洗礼”,才会真正在感性和理性上树立起来经济意识,但这是需要时间和历练的;管理风险。“三农”信贷涉及的地域广泛、业务繁杂而且分散、涉及行业众多,这些特点,在客观上加剧了“三农”信贷的管理难度;业务脆弱。“三农”信贷的业务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难度大,二是收益低,收益不足以全覆盖风险,三是围绕着“三农”经济的保险、保障机制仍显脆弱。

(二)农户在主观的发展意愿与客观的运作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

从长期对农户的接触调查来看,我们认为“三农”信贷的风险基础,更多地来源于农户在主观的发展意愿与客观的运作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户对于贷款的需求非常旺盛,往往存在着能贷多少就贷多少的心理,至于贷款拿来做什么、项目的风险、可还资金测算等等问题,则不是考虑得很清楚,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反正在贷款到期的时候,想办法偿还就可以了。

在调查中,我们还越来越发现,农户的资金运作能力,是与其经济规模、经济参与程度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磨练,超出其运作能力的贷款额度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偿还风险。这种情况的存在,就需要银行一方面根据农户的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信贷额度,另一方面,相关的经济部门也要加强对农户的资金运作能力、市场经济意识的培训。

四、相关思考

(一)发展“三农”信贷,是我国的政治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的银行经营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将“三性”确立为自己的经营原则。这些改革成就的取得,也不可避免地让一部份银行从业人员一心忙于发展业务,而忽视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我国是在发展市场经济,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却没有变,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宗旨也没有变。而且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发展“三农”信贷尤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银行,尤其是县域银行机构,即使面临着种种的困难和“诱惑”,也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三农”信贷,而且不但要发展,而且还要发展好。

(二)进一步拓宽有利于发展“三农”经济的体制空间

目前最主要要解决的,是“三农”经济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三农经济的散、小、多;二是三农经济的制度保障。

建立农村合作社、行业协会,是有效解决三农经济的散、小、多的举措,这样比较能够在市场信息方面共享,在市场风险方面共担。目前农村合作社、行业协会在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经济的凝聚力不够,对农户的凝聚力不够,作为社员的代表,其与下游产业的结合度还不够紧密。农村合作社、行业协会目前处于先期的阶段,应该由政府牵头,结合当地经济特色来开展典型性的试点。

(三)研究落实真正具有吸引力的农村信贷政策

为了鼓励银行开展“三农”信贷,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建立真正具有吸引力的农村信贷政策,具体可以是以下几个方面:财政政策。根据“三农”信贷的发展情况,给予银行以税费减免,甚至于财政奖励政策;金融政策。设置科学的“三农”信贷考核指标,对于达标银行,给予存款准备金、存贷比、利率、再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技术支持。在POS机、自助银行、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国家应该给予资金支持,逐步改善“三农”信贷的硬件环境。

(四)长期、有针对地展开“三农”经济意识教育

经济意识提高之后,可以从理论方面,进一步让农户的经济、金融行为更加合理规范,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教育的主体。可以是政府相关部门,根据辖内的经济特点来宣讲。可以是银行,可以根据“三农”信贷中突出的问题进行宣讲。也可以是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可以紧密结合行业的经济特点来进行宣讲;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应该是紧密相关于农户的经济特点、市场特点,另一方面,要对农户开展资本运作、现金流等金融理财知识的宣传教育,尤其要对农户开展风险教育,要让农户有意识地开始去发现风险,以及对可能的风险采取一定的预案措施。

篇7

一、四川省经济发展概况及欠发达县城发展存在问题

2013年,四川省共有36个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县即落后县、欠发达县,欠发达就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欠发达与贫困有相通之处。因此,本文把四川省36个国家级贫困县定为四川省欠发达县域来展开研究,主要针对达州市的宣汉县和万源市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1.产业优势不足。分析36个贫困县的经济状况,不难发现,大多数贫困县没多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即使拥有一些主导产业,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主导产业日渐衰退,如贫困县万源一直主打旧院黑鸡,黑鸡蛋、富硒茶叶,政府给予很大支持,但这些东西的销量还是很有限,主要在达州市的各个县以及离达州市较近的南充市销售,其它省市也不是很认可,销量甚是堪忧,持续产业尚未形成,企业发展压力颇大。

2.缺少民营企业。四川省不发达县域主导产业内的主体为民营经济,具有经营灵活的优势,但是,民营企业规模小,整体竞争力不强,省内大规模以上的企业比例很低,有些欠发达县基本没什么企业,更别谈是否有品牌产品,大多企业生产的是初级产品,没有附加值或附加值很小,企业都是独自小打小闹,没形成产业集群,因此这些企业缺乏显著的竞争力。如宣汉市的“老君菇”、 “蜀宣花牛”,宣汉县工商局对具有特色的种养殖业实行“零准入”,虽然在政策上有很多优惠,但这些都是非常小的民营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经济。

3.城镇化水平低。长期以来,省内对欠发达县域(如石渠县、理塘县、色达县、德格县、雷波县、普格县、喜德县、盐源县、木里县、越西县、甘洛县等)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发展进程慢,人力资源素质低。同时由于城镇工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缺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农民进城后无法解决生计问题,有许多农民想进城而不敢进城,因而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

4.金融体系落后。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民营经济内源融资层面,是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资金,而是在本单位内部筹集所需资金,主要是通过以前的利润留存进行资本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二是民营经济外源融资层面。主要是民营经济在证券市场的融资,而四川省贫困县的民营经济在该方面的融资能力十分有限。大多都依靠当地的信用社来进行融资,一些大的国有银行、外资银行是很少给这些民营企业贷款或注入资金;三是暂时闲置的可用来周转的资金,民营经济虽然在最近十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因民营经济的产业、产品、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其自有资金不足、自我积累有限仍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问题,这与发达县域民营经济内源融资占到50-60%形成鲜明对比。

二、产业集群促进四川省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

1.依托县域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是一个地方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往往得益于特色产业。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充分发挥县域的资源和地域空间比较优势,依托当地的产业、地理资源、社会人文背景,形成特色,更好的发挥聚集效应。

一是因县制宜。选择本县最具优势的产业,如万源市大力发展旧院黑鸡产业,建立旧院、白羊、井溪等10个主产区乡镇为原种资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禁养殖其它鸡种,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完善产业体系。二是培育核心,万源市设立“旧院黑鸡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负责旧院黑鸡产业发展规划、技术推广、品牌保护、招商引资等工作。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强化畜牧科技教育培训,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旧院黑鸡产业新型技术人才。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三是打造品牌。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品牌,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2.发展民营经济,建立地方产业集群。一个县域拥有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企业数量是反映县域经济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方面。四川的品牌比较多,四川省最发达的县域双流县有很多知名品牌,如致力于川味复合调味料研发的天味食品、开发出的“大红袍”“好人家”“天车”“羊羊羊”四大系列畅销全国并远销海外,成都标建铝业有限公司、成都泓奇实业有限公司等也是非常著名的民营企业。双流县有较好的地理优势,交通便利,投资环境好,能吸引众多的企业去投资,形成一个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所以双流县能进入全国百强县,一直是非常发达的县域,同时也是四川省不发达县域效仿的对象,因而不发达县域要发展民营经济,建立地方产业集群,对提高各个县域的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3.加快城镇建设,聚集优势产业群体。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培育小城镇经济,通过推进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工业小区、商贸小区集中,形成连片发展的集聚效应,促进三产及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消除体制政策障碍。三是搞好城镇化水平。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0.9%以后,将会出现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2013年四川省欠发达县域城镇人口比重即将达到了30%,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并充分加以利用,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只有突出产业特色,方能凸现城镇特色,提高城镇化水平;只有加快培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集群,才能带动城镇兴起。

4.优化融资体系,引导产业集群发展。要培育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一是激活民间资本,积极探索以政府资金启动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正常范围的民间借贷活动,调动民间资本投资产业开发;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推动国有银行非国有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坚持农村利率自由化改革实验。培育信贷新主体,改变信贷方向,积极向民营经济和产业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在中央银行统一政策框架下,实施辖区监管;三是加大产业集聚的资金扶持,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投资,制定规范的操作办法,稳步推进产业聚集投资,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三、四川省欠发达县域经济产业定位的战略选择

1.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目前,四川省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四川省宣汉县按照“三化同步、三业并重”的思路,突出“农业四区”建设,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思维打造品牌,以市场力量推动创新,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加强服务,开创出一条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做强做响宣汉农产品。宣汉县地处大巴山南麓,地势恶劣,山多地少,农民增收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是宣汉农业要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

2.壮大民营力量,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要采取“抓大促小带中间”办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县域经济的聚集程度。 “产业互动,城乡相融”是四川省欠发达县域城镇化的必然模式和选择,也是区域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必然趋势。目前,省内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实力弱,在多数城镇,无论是集聚力和辐射力,都还不足以成为强有力的经济中心,因而,当务之急是加快县域城镇化的进程,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农村聚焦点,重点建设现有县城和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

4.促进县域金融深化改革,改善服务。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不过,由于多种原因,四川省县级金融发展水平不令人满意,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县,金融体系呈现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促进县级金融深化改革,改善服务,是一定时期内四川县域经济与金融工作的重点。

篇8

关键词 县级财政资金 问题 对策措施

县级财政资金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实施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规范和提高县级财政资金的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县级财政资金仍然存在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支出不合理、财务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拟以X县为例就县级财政性资金如何提高效率、规范使用、保值增值、防范财务风险提出初步探讨。

一、X县级财政资金的现状

从X县2014年12月31日的财政资金余额来看:国库余额15亿元,各类支出专户余额52亿元,非税收入户余额29亿元。

二、存在问题和主要原因

(一)县级财政资金管理分散,资金大量闲置

县级财政各类专户众多,种类繁杂,专项资金沉淀过大。通过对近两年X县专户余额的分析,专户平均月余额是国库平均月余额的近10倍,大于该县全年财政收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边是国库和各类专户沉积庞大资金,低效存放;另一边是融资难,地方政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获取银行贷款。

(二)工程项目类支出审批不合理,资金虚假结余较大

专项资金都有具体专门的用途,但现在县级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众多,资金使用量大,审批项目多,管理者和资金申请者不熟悉财政业务规范,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结算流程不了解,容易造成支出审批不合理,专项资金没有按规定程序及时办理拨付,而是较多地通过国库资金垫付。例如,在城市基础建设中的上级污水管网资金和棚户区改造资金,一般存放在专户中管理,但在项目建设中,一般不从工程款中单独分项,囊括在某项工程款总额中或某类项目款垫付中,工程方申请结算资金以及领导审批支付时,不分资金项目,一方面容易在国库库款中形成暂付,正常支付资金被挤占;另一方面专项资金有特定用途,无法用于弥补其他资金不足的开支,从而形成专户资金结余过大。

(三)基金收支预算不规范

近年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县级地区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体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快速膨胀。在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支出中一般用于拆迁、基建等项目建设居多,此类项目大多资金需求量大,时间跨度较长。现在县级基金预算编制一般只根据上年基金收入水平预测本年基金收入,再根据本年基金预算收入编制本年基金预算支出。由于政府性基金支出中大的项目居多,政府部门对大的项目预算管理重视不够,预算不细致,而在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占比例巨大的土地出让收入又具有很大不稳定性,容易带来政府财务风险,造成项目搁置、烂尾等情况。

(四)非税收入汇缴户中沉淀大量不明收入项目资金

各地的非税收入暂行条例虽然明确了非税收入汇缴清算程序和汇缴期限,但对项目不明、收入款项不明的资金无法起到控制作用,在地方非税收入汇缴户中经常滞留大量的待查收入。X县的非税待查收入,月均余额达到亿元,加上暂时无法分解的土地出让收入,达二十多亿元,闲置资金量较大。

三、建议和对策

(一)转变财政资金管理理念

首先要转变财政资金只是注重支出和防范风险的思想,把政府的资产受托管理责任引入到财政资金管理中来,从市场经济的思维重新认识如何进行财政资金管理的问题,把做好资金管理上升到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在不违反财经法规和保证支出的情况下,促进财政资金的保值增值。

(二)实行国库现金管理

国库现金管理,是指在确保国库现金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国库闲置现金余额最小化,投资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财政资金管理活动。随着县级财政收入规模的不断增长,财政资金不断充盈,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的实行,使得国库库款及专户余额出现了大量稳定的结存。鼓励县级财政实行国库现金管理,将多余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如购买大额存单或进行定期存款,实现财政资金的保值和增值。从X县2014年来看,仅县本级国库月均库存余额保持在6亿元左右,非税收入集中汇缴户月均余额保持在20亿元左右。考虑收入波动及确保财政支出需要等因素,国库及非税收入集中汇缴户闲置资金约10~15亿元左右。按10亿元以现行银行利率计算,银行活期存款月利息仅29.17万元,而银行3个月定期存款月利息为235万,为活期存款利息的8倍,可见实行国库现金管理能大幅度提高财政闲置资金的收益。

(三)完善支出审批程序

在各级政府推行先进的办公系统,改变支出资金拨付由领导审批,支出科室执行的方式为先由预算和相关科室提出意见,领导审批,回到支出科室执行的方式,优先安排使用专项资金,有效避免国库垫支资金,专项资金形成沉淀并虚假结余。

(四)规范基金预算编制

改变原来的以收定支的预算方式,实行滚动预算法编制基金预算,以项目预算为基础,将项目预算进一步细化,按项目预期进度编制基金预算,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正。由于基金支出的项目一般金额较大,应在基金项目预算中充分引入公开评审和专家评审制度,对政府的财务支持能力进行合理预判,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和资金安排进行合规、合理性审核,避免“拍脑袋”项目上马,防范政府财务风险。

(五)促进非税收入及时缴库

首先,规范收入汇缴程序,与银行、软件公司三方合作,增加非税汇缴户款项的指标说明项,从源头限制信息不完整的款项进入汇缴户,减少收入汇缴户待查款项的金额、数量。其次,以非税收入票据为切入口,加强对非税执收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其对非税收入及时确认。

(作者单位为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 卢健云.加强财政预算执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财经界,2014(26).

篇9

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与人员配备呈明显的缩减之势。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面向“大城市、大企业”的集约型经营战略,从欠发达地区县市和农村地区大量撤并分支机构,农村金融供给实际上由农村信用社在唱“独角戏”。而农村信用社则面临着服务面广,人员少,职工文化素质偏低的窘境,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很难到位。

2、农村金融资源流出现象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县域基层行已演变成单纯的存款机构,从县域吸收的大量资金通过上存流向大中城市。另一方面,邮政储蓄机构凭借其网络优势,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此外,基层农村信用社因政策性规定和多元化经管的需要,每年通过缴纳存款准备金、购买债券、向城镇非农行业放贷等方式,导致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出农村。尽管几年来中央银行虽致力于通过支农再贷款方式反哺农村资金,但由于支农再贷款存在投向固定、手续复杂、考核严格、利率偏高等特点,致使不少资金充足的信用社不愿使用。

3、涉农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不清晰。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三驾马车,三者之间的职能分工存在着严重错位的现象。一是农业银行已逐步从地广人稀、经营成本高的农村地区撤离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和市场定位的问题。三是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单一,业务范围过窄,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受到较大限制。

4、现有金融支农功能已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性需求。集中表现为一是贷款需求主体由分散种养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贷款需求由小额向大额转移,而信用社对农户贷款规定的限额过低,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的实际需要。三是贷款期限由短期向长期延伸,资金占用时间长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农村信用社长期形成的春借秋还贷款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户的需要。四是农业生产的低效益特点无法适应农业贷款的高利率化。五是信用社系统结算渠道不畅,电子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篇10

一、农村金融发展运行概况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提出很多改革措施,积极扶持农村金融,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比如通过完善金融体系,进行农村金融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免除农业税,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农业生产中的申请贷款所付的利息也进行了财政贴息,减轻了农业生产者的利息负担;对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给予支持。财政部还了《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农村金融机构减免金融机构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措施,鼓励农村金融积极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针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对经营这些业务的部分金融机构贷款利息收入减免营业税,进一步放宽政策,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各类金融机构也积极配合,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不应求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目前农村居民、微小型企业,养殖专业户获得金融服务仍比较困难,他们需要的资金额度相对城镇各类贷款单笔额度不高,总量多,缺少担保品。究其原因,已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大银行贷款发放审批比较严格,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的各项业务在县域以下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不具备优势,其业务活动往往没办法适应小农经济、微型企业,也无法解决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高风险和巨额成本等问题。中国有很多的大银行,但真正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非常少,特别是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是少之又少;对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了解甚少。

(二)农村金融资金严重外流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但是支持形式比较单一、规模偏小,两大农村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化经营的考量,将信贷资金投向城市,造成农村资金的严重外流。以广西为例,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65.11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存款4648.95亿元,占39.85%;各项贷款余额9186.07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贷款2913.69亿元,占28.62%。从广西存贷款的区域结构观察,农村金融资源严重分流,资金流向非农领域现象普遍。

(三)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作用未真正发挥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2006年试点以来,目前已在全国各省份普遍建立,但是在服务县域经济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定位不清,重企业轻农户;吸储难,竞争力不足;放贷风险高,银行经营成本高,赢利能力差,宣传力度不够。

(四)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空间有限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受到层层限制,只发放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不稳定,发放贷款额度受到限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缺乏金融监管,准入门槛过低,不利于风险控制,种种因素使这两类新型金融机构很难成为促进金融发展的主力军。

(五)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匮乏在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具有深厚金融理论基础和精通银行实务的专业人才,更缺少既熟悉传统金融业务,又熟悉投资和风险管理等现代银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使农村金融创新的理论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较低的层面。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制约金融创新能力。

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对策研究

(一)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首先,加强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组织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其他小型金融组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营业网点。其次,完善政策性金融组织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功能,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充实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给予优惠的税收和利率政策;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和覆盖面,加大政策性银行的专门立法力度,全面规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再次,发挥合作金融组织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最后,建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激励机制,坚持以商业性运作为主的方针,对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农村金融业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二)推动利率市场化首当其冲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机构创新的难点和重点。实行利率市场化,放开存贷款利差,鼓励银行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综合化经营,理顺优化资金配置的价格机制,促进银行加快转型发展。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是银行在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唯一出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包括农商行、农合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垄断支配地位。但由于竞争主体的缺失,难以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部分农村信用社依然沿用原有理念运用传统模式开展业务。所谓创新产品大同小异,产品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替代性,换汤不换药,金融创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很好地体现和发挥。

(三)鼓励民间资本入股农村金融机构,扩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近期,银监会表示允许民间资本100%控股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筹集资金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优化资源配置。

(四)规范管理与风险控制(1)完善立法工作,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及相关的部门,应该加强有效监管,尽快制定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相关法律,做到有法可依。(2)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入存款保险制度的试点范围,建立金融安全网。(3)鼓励广大农户积极投保农业保险,优化担保措施。

(五)推进各类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金融机构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国家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人才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近期具体来讲,迫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比较完善的人才基础。

1.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首先是个企业,其次是个特殊的企业,因此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在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需要的管理人才是具有深厚金融理论功底并且了解中国实情,而且能够运用现代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目前最合适的培养渠道就是选择这些具有银行业丰富工作经验,熟悉金融机构各个领域运用的人才,这部分人最好具有同时在高校或者相关研究机构从业经验的人。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避免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