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期货交易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02 10:1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短期期货交易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短期期货交易策略

篇1

关键词:实物期货;协整;基差套利;向量自回归;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64-02

1 引言

研究近期期货价格与远期期货价格的关系,对于判断市场有效性以及以此为前提寻找套利机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分为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价格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意味着短暂的背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能够重新回到均衡状态,套利机会稍纵即逝,长期内市场无套利。若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价格的背离不能被纠正,意味着这种短暂背离不是一个真正的套利机会。实务界中常常用“基差”进行套利,但往往忽视了基差套利的前提是近远期价格需要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如果两者不存在这样的“同步趋势”,那么基差套利策略是没有意义的。从短期关系看,如果指数之间在短期存在领先――滞后的关系,那么领先的指数将对滞后的指数起到“指示器”的作用。以上工作对分析微观市场的有效性做了合理的尝试,但没有更深刻地揭示计量结果带来的投资学意义。主要缺陷是:(1)未能协整关系引申出经济的长期均衡意义,更没有对于是否能提供投资者套利机会给出明确结论。(2)仅仅研究现货与期货的关系对投资的指导意义不强。从实务角度看,由于现货的储存运输交割等原因,运用现货-期货交易进行套利远不如运用近期――远期期货交易来得便捷。克服了上述不足,采用fu0505和fu0506燃料油两个期货价格作为研究对象,从协整关系检验判断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给出是否能进行套利的明确指导意见,使得更具有实践意义。

2 定价理论与计量模型的联系

2.1 期货合约定价理论

无套利定价理论是资本市场上强有力的定价规则,在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期货价格可由无套利定价规则给出。如果期货标地物易于购买、储存,可以卖空,且近期与远期供求市场是连续的(即没有现货便利),那么近我们认为上述的基差方法只是简单的统计运用,缺乏经济依据。如果F1、F2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就没理由相信那些超出波动范围的走势就一定会回落到范围内。通过协整检验,可以判断价格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而判断利用基差策略进行套利的合理性。

3 燃料油近、远期期货价格的协整检验和领先―滞后分析

3.1 数据描述

我们选取2005年1月4日-2006年9月29日燃料油期货fu0505和fu0506两个品种的日收盘数据,共计452个观测样本。数据来源是上海期货交易所。文中fu0505价格记为F1,fu0506价格记为F2。考虑到对原始价格序列曲对数差分后为日收益率,因此我们把协整检验的对象定位于两产品的自然对数,即LN_F1和LN_F2。

3.2 单位根检验

由结果可知,fu0505和fu0506的对数序列是非平稳的。下面再对上述两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即fu0505的日收益率(RE_F1)和fu0506的日收益率(RE_F2)进行单位根检验,选择不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的选项,根据信息准则,选取RE_SH的滞后阶数为2,RE_SZ的滞后阶数为5,结果如表2。

3.3 Engle-Granger协整关系检验

LN_F1和LN_F2都是 过程,以LN_F2为被解释变量,LN_F1为解释变量,作OLS回归。之所以选择LN_F2为被解释变量,是因为许多理论与实践均表明,较远期货价格受较近期货价格的影响。建立回归方程:

从残差序列图可以初步判断序列是非平稳的,通过5阶的AEG检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值在绝对值上均小于临界值,从而认为残差序列是非平稳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实务操作中,F2=F1(1+f)(1+c)的关系是值得怀疑的。当前国际油价一直处于上涨中,根据无套利的假设条件,当标地物现货不能卖空(我国商品或证券都不允许卖空)或存在现货便利时(即囤积现货比出售有更大的利益),由于市场的连续性不能得到满足,近远期价格差的波动就不能称之为是对长期均衡的背离,这种价差的波动不能视为一种套利机会。

3.4 近期与远期期货价格的领先-滞后分析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s)和基于此的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 causality tests)研究了时间序列之间的短期关系和因果关系。建立VAR时,必须确保所选的序列都是平稳的。上述单位根检验表明,fu0505和fu0506的日收益率是平稳的。因此用fu0505和fu0506的日收益率(RE_F1、RE_F2)建立VAR,分析价格过去的收益变化对未来趋势的影响,这对价格走势和制定投资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建立包含截距项的VAR,Schwarz信息准则判定最优滞后阶数为3。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fu0505日收益率本身的滞后值和fu0506日收益率的滞后值,都不能很好解释fu0505合约价格的波动,且方程总体解释能力较差,而fu0505日收益率的一至三阶滞后和fu0506日收益率的一阶滞后、二阶滞后对fu0506本期的波动有显著影响,且方程总体回归效果较好。综合这两个方程的结果可以看到,近期期货价格的波动具有一定的外生性,而远期期货价格的波动则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另外,fu0505日收益率的滞后值和fu0506日收益率的滞后值对fu0506本期的波动的影响是相反的。这样看来,近期期货价格的波动,似乎起到了“抑制”远期期货价格的波动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证实近期期货价格的外生性及其对远期期货价格的引导作用,我们对两个合约的日收益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其方法是检验VAR中某一个变量的滞后值对另一个变量的当期值的解释是否显著。如果是这样的话,而且后者的滞后值对前者的当期值的解释不显著,则认为前者在时间顺序上引导后者,即“领先”后者。选取滞后阶数为2,检验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近期期货价格的日收益率是远期期货价格日收益率的格兰杰原因,而反之不然。因此可以说,燃料油0505合约价格“领先”燃料油0506合约价格。

参考文献

[1]王洪伟,蒋馥,吴家春. 铜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引导关系的实证研究[J]. 预测, 2001,(1):75-77.

[2]华仁海,仲伟俊. 对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02,(5):57-61.

[3]高辉. 大连商品期货价格协整关系与引导关系的实证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40-43.

[4]华仁海,仲伟俊. 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价格有效性的实证检验[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1):133-136.

篇2

关键词:定价机制、定价效率、市场微观结构、套期保值、价格稳定机制

期货市场的定价效率和定价机制问题一直是期货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其原因在于通过对期货品种定价效率的实证分析,有利于交易所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而现有的前沿研究通常是从两个方面出发实现这一目的:首先,结合国际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我国三大期货交易所(大连、上海、郑州)上市的品种,特别是主要品种的定价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探讨找出影响期货定价的因素或条件。其次,探讨如何让期货品种满足这些条件的路径,减少中间环节,使定价具有计划性,及早为市场所接受,提高期货定价效率,进而从规则设计、品种选择、市场开发等方面为三大交易所品种定价提出规划。

国外研究文献背景综述

国外研究金融市场价格形成的理论主要是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分析金融资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其要素包括交易机制、交易规则和信息披露规则等。国内外许多文献涉及证券价格的形成和发现机制的理论和实证。

对于期货市场的研究,是遵循一般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的方法来讨论期货市场定价效率以及定价机制的形成。这方面研究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1)凭借资金实力,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进行操控。David J.Cooper、R.Glen Donaldson(1998)发展了一个多期期货市场博弈模型。Robert A.Jarrow(1994)把大交易者定义为其交易能影响价格的交易者,他认为,大交易者能否操纵获利,决定于价格过程对其交易的函数关系。因此,他的研究着重考察价格过程的特征,而不是交易者的策略。(2)利用信息优势。Chakraborty、Yilmaz(2004)将知情者交易与Glosten-Milgorm模型结合,让知情者反复交易,得出结论:只要市场面对知情交易者的不确定性,交易的时间足够长,均衡必有操纵。Praveen Kumar、Duane J・Seppi(1992)认为:期货市场中,如果知情交易者在交割前得知基础资产的价值,而公众需在期货交割日才能知道,那么,知情交易者的出现意味着价格受交割前交易的影响,包括不知情操纵者。他还指出:阻止操纵的因素有交易成本、价格组件、头寸限制、保证金要求和操纵者对风险的厌恶等。(3)利用市场摩擦。Stephen Craig Pirrong(1993)更重视市场摩擦对操纵的效果的影响。用“端点博弈”(end game)形象的捡取运输成本来说明空间市场受操纵的机制,运输成本把空间市场隔离。这样,当操纵多头要求增加交割合同数量时,空头从其他地点采购商品来交割的激励降低,操纵者利润越高。这种思想可以推广到商品持有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的不同特制而产生的市场摩擦的操纵分析。当没有市场摩擦时,操纵市场完全凭市场垄断来完成。操纵发生至少有下列条件之一满足:A、交割商品非耐久/易腐;B、大交易者承诺交割后限制销售量;C、大交易者跨时期价格歧视。一个纯垄断操纵者会接受全部交割。

上述研究成果有助于认识如何形成期货价格均衡,同时也是进一步认识期货市场定价效率的理论基础。

在金融资产定价机制理论模型方面,比较关注的是在集中竞价、连续竞价和做市商制度等几种交易机制下的讨论价格均衡,Madhavan(1992)的均衡分析框架是讨论的基础。而对市场的稳定机制、交易订单(order)进行实证的文献比较多。对大宗交易机制、开盘机制、收盘机制也以实证为主,主要是寻找这些机制对价格、波动、成交效率的影响程度和信息传播方式,企图为不同的交易环境寻求合适的交易机制。这些研究大都以一般的证券市场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期货市场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研究文献背景综述

在价格发现的效率研究方面,张小艳,张宗成(2005)利用单位根检验与自相关检验的结合,并同时利用方差比检验和多重方差比检验来探讨国内铜、大豆、小麦三大期货市场是否呈弱式有效态势。其结论为:各种检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铜、大豆、小麦三大期货市场的对数期货价格序列符合随机游走假设,而期货价格遵循随机游走即蕴涵着市场呈弱式有效。而唐衍伟, 陈刚, 张晨宏(2005)关于利用修正的R/S 分析方法, 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分形特性和长程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我国期货市场高Hurst值表明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场还未达到弱式有效。张小艳,张宗成(2005)利用协整检验技术,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证实了小麦与大豆的期货价格序列和现货价格序列之间不仅有协整关系,而且协整向量为(1,-1),并有利地证实了郑州小麦与大连大豆期货市场在风险溢价条件下均呈弱式市场有效状态,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弱式有效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中,期货品种应该是规范成熟的品种,它们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有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周应恒,邹林刚(2007)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通过协整检验、VECM估计、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中国大豆期货市场与国际大豆期货市场价格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三大期货市场间存在着市场整合关系,在国际大豆期货价格形成中,美国大豆期货市场在全球大豆期货定价中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和日本对全球大豆期货价格形成的影响有限。姚仲诚(2007)利用协整模型和Granger 因果检验方法, 对DCE 与CBOT 大豆期货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DCE 大豆期货市场CBO大豆期货市场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CBOT 大豆期货市场对DCE 市场具有明显的引导性, DCE 市场对CBOT 市场的影响不明显。

而期货市场价格均衡状态的实证研究文献,近年来比较多。在研究波动性方面文献较多。如高志杰(2006)通过中美小麦期货价格的直接对比,价格收益的对比,运用了GARCH (1, 1)模型研究了波动的特征,对比研究表明:效率高的美国小麦期货市场,价格收益率的波动持续性强,更好的发挥了期货市场转移风险的功能。

在对套期保值效果的研究方面,王骏,张宗成(2005),在考虑套期保值的日和周数据的影响下,用四个模型对上海期货交易所金属铜的套期保值比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齐明亮(2003)通过对上交所期铜合约的套期保值功能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套期保值的效果与选择的策略和套期保值比率紧密相关。上交所期铜合约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低于1, 在短期内, 最优的套期保值比率仅为0. 5。随着套期保值期限的增加, 最优的套期保值比率也不断变大。在风险最小化的框架下比较了不同套期保值策略的效绩。蒋美云(2001)对我国期货品种的基差情况进行了研究,表明中国期货市场各合约品种基差普遍较大, 保值效果并不理想,指出可以利用基差交易增强保值效果。

对信息效率的研究有一些初步成果,如高金余,刘庆富(2007)构建了基于t分布的双变量EGARCH模型和日内信息传递速度检验模型,并利用LME和SHFE的日数据对两市场间的信息传递效应作了实证。王郧,张宗成(2008)构建了双变量EC-EGARCH模型,对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和恒生指数现货的波动溢出效应做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恒指期货与现货之间存在强烈的不对称溢出效应。

目前的研究对开盘、收盘和结算机制对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影响的研究明显不足。其次,对套期保值、套利(包括基差套利、跨期套利和品种间套利)的研究显得不深入,在有关套利研究的策略上,对套利组合的决定过于简单化。此外,在理论上对我国期货市场的结构、监管状况对均衡价格的影响研究也很缺乏。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期货市场是一个新兴的期货市场,发展时间短,参与者对市场的基本功能认识不足,机制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培育市场就是要动员更多合适的投资者参与市场,产生规模效应,增加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信息传递效率和市场结构;在机制上要改善价格形成机制,提高价格机制的效率。通过研究定价效率与定价机制,完善期货市场均衡价格形成机制,促使整个期货市场运行平稳、流动性增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让其强大的经济功能得以更大限度地发挥。

期货市场定价相关问题理论意义在于:传统的针对期货市场的研究可以分为1、对价格发现的效率研究,2、对价格波动性的研究,3、对套期保值效果的研究,4、对套利的研究,5、对信息效率的研究等。而针对上述各方面所采用的研究模型多为多元线性模型或者一元波动率模型(例如GARCH类相关模型),而定价相关问题则可尝试用非线性模型和多元波动率模型来拟合价格均衡机制的形成,例如使用门限自回归TAR模型来改进线性逼近,拟合价格在上升和下降阶段的不对称性,使用马尔可夫转换模型来衡量价格变量在各个状态之间的转移,以更好地观察均衡价格的形成,使用多元波动率模型如二元GARCH,二元ARMA模型来衡量国内期市与相关国外期市收益率之间的波动溢出。当然,最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于对这些模型拟合的结果作实证分析,并评判这些模型在期货交易所品种定价问题研究中的适用性,从而给出一个最佳的建模方案。

而研究的实际意义则在于:现有通常的研究都只是简单验证了期货市场中某些品种的定价是否是有效率的,并给出了一些笼统的定性分析和政策建议,而更合理的研究则重在从实证中找出影响期货品种定价效率的因素和约束条件,探讨如何设计一条形成均衡价格的路径,实现提高期货品种的定价效率,并从多个方面,对我国三大期货交易所品种定价提出规划,从而有利于一些新品种引入后,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提高定价效率的方法,提高产品交易量,活跃期货交易市场。

四、研究的前景展望和结论

近年来,研究期货市场定价机制与定价效率的文献呈雨后春笋之势,而定价相关问题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结合当前期货市场形势,今后的研究有以下三个方向值得注意:

(1)借助微观结构理论和国内研究成果定义均衡。在研究中,应力图设计一系列指标和统计量,便于研究和日常监管,并便于投资者决策。这个问题涉及的面广,要求涉猎的文献量多,工作量大。

(2)对我国的参与者结构进行考察,探讨这一结构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均衡的影响。关于市场结构对机制效率的影响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计量方法涉及都是比较困难的。这可能成为一个研究上的难点。

(3)对价格确定机制、稳定机制对市场价格的形成影响做实证分析。主要机制对波动、流动性的影响,如对开盘、收盘因不同机制而造成的波动和流动性影响的差异进行对比。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中国期货市场定价机制和定价效率研究的相关文献做了一个国内外文献综述,其次分析了此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最后对今后的研究前景做了三点展望。而对于期货市场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新交易品种的引入,交易机制的设计,风险的控制,市场的监管,理论总是走在实践的前面。一方面要本着“坚定信心,宁缺勿滥”的原则,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推出或者引入;另一方面,要加紧对相关基础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而对于中国期货市场定价效率和定价机制的研究,则是解决上述所有实际问题的基础,是解决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所有重大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小艳,张宗成.期货市场有效性理论与实证检验,中国管理科学,2005.6.109~112

篇3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推出预期,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由于先有融资融券,后推股指期货,相关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机会将有先有后,其顺序是标的指数沪深300成份股,受益于融资融券交易的券商,得益于股指期货交易的参股期货公司。除此外,提供金融技术服务的IT公司以及可以作为融资融券抵押物的封闭式基金和ETF基金也都面临相关机会。其中有些是短期机会,有些则是相对长期的机会。

沪深300有阶段机会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股指期货推出的预期,对指数权重股通常会有正面影响。过去几十年,股指期货不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壮大,而且还在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迅速发展。从这些国家的过往经验来看,股指期货在维护股票市场稳定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股指期货推出前后,市场对指数权重股的需求往往增加,供给不平衡推高股价,进而引发市场相关指数上涨。以美国为例,美国第一只股指期货标普500指数期货1982年4月21日推出,当时市场四大权重股为IBM、美孚、通用电器和柯达,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后,除美孚受石油危机的影响而表现不佳外,其余3只权重股均跑赢指数。

在股指期货推出前期,标的指数的权重成份股往往会出现估值溢价,这主要由两个重要方面因素推动。一方面,从需求角度看,股指期货推出前夕,机构往往都会对资产配置结构进行显著调整,权重指标股一般都会成为绝大部分机构持仓资产中的必配品种,由此导致市场对权重指标股的需求迅速增加,进而对权重指标股的估值提升产生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从供给角度看,为了能够参与股指期货的投资,机构必然要配置一定比例的权重指标股,以增加参与股指期货投资的主动性。即使权重指标股估值偏高并面临价值回归压力,在股指期货推出后,机构也可以通过持有标的指数期货空头合约,以对冲权重指标股面临的估值回落风险。因此,这就导致在股指期货推出前期,机构不大可能集中抛售权重指标股,且往往对权重指标股采取惜售策略。

2006年10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仿真交易通知。此消息极大地刺激了机构投资者,机构调高对沪深300指数权重股的配置比例,在权重股上涨带动下,沪深300指数涨幅巨大,这即是一例。

申万巴黎基金相关人士表示,从美国等海外投资市场经验来看,估值相对偏低的权重股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很容易受到资金的青睐。中国市场应该也会如此,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以“沪深300”指数作为交易标的可能性最大,这使得沪深300的权重股近期可能会受到资金追捧,比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平安等流通市值比较大的股票。相对沪深300而言,沪深300价值中的100只成份股作为优中选优的“杰出代表”,更具估值优势和盈利能力,未来的上涨空间值得期待。

在这种情况下,沪深300成份股或是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基金都是可以考虑的投资方向,也是捕捉股指期货概念最简单的方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股指期货正式推出之前一段时间,股票市场中相关标的指数大多会保持上涨趋势,权重成份股会出现一定的价值溢价,而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后,短期标的股指下跌的可能性较大。

另一个潜在的风险是,市场流动性能否支撑权重股的连续上涨,这一点从目前中小盘股活跃的情况来看,依然是个问号。尤其在准备金率上调后,风格能否成功切换成为了疑问。

券商股少数受益

即将率先推出的融资融券业务,和券商股颇有关联,券商将从融资融券中直接获取相关的佣金收入。另外,券商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或套利获取低风险收益,亦可通过自有资金主动投资或方向性投资博取差价。

摩根大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国内证券公司将是融资融券业务最显而易见的受益者,融资融券业务会增加券商的交易费用收入,预计将为券商经纪业务部门带来10%―20%的收入增长。此外,由于融资融券将有助于增加A股市场的流动性,大市值、指数成份股将成为市场新流入资金的最大受益者。摩根大通认为,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将变得紧俏,因为外资机构只要能取得QFII投资额度,就可进行股指期货交易。

据了解,目前共有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光大证券、国泰君安证券、银河证券、东方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申银万国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11家券商参与首批融资融券牌照的角逐,其中4家是上市公司。来自监管部门消息显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行政许可受理和核准程序已基本确定,将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择优选择优质券商进行融资融券业务首批试点

显然,并不是所有券商都能从中获利。根据规定。只有取得证监会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许可的证券公司,方可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按照证临会要求,证券公司应按对客户融资业务规模、融券业务规模的10%提取风险资本准备。因此,目前净资本额高的券商被认为是首批试点券商的优先选择。

相关的4家上市券商中,海通证券和中信证券在净资本方面的优势明显。而从营业网点数量看,海通证券的优势较大,其次为光大证券、招商证券,中信证券(母公司)的营业网点数量在4家公司中最少。同时,中信与海通分别是沪深300指数的第5大和第13大权重股。各家券商潜在的受益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投资者还是要密切关注估值和潜在预期之间的互动,在市场动荡期间,过高的估值隐含巨大风险。

期货股好坏参半

按照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的先后顺序,券商股之后的受益者将是期货概念股。一旦股指期货正式推出,期货公司将因开展这一业务而收入增长,因而参股期货公司(拥有此牌照)的期货概念股,也将从中受益,这是最近期货概念股备受推崇的主要逻辑。

对投资者来说,有几个问题是必须关注的,其一,期货概念股中,期货业务利润贡献占比究竟有多高,股指期货对其影响到底有多少;其二,估值因素,对估值期货的预期是不是已经完全反映在股价之中,这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7家上市公司不同程度参股期货公司,其中18家控股,其余为参股。但有趣的是,目前所谓的期货概念股为数众多,但实际上期货业务真正对上市公司有较大贡献的却是凤毛麟角。

期货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公司有中国中期,拥有辽宁中期期货90%股权,并收购中国国际期货18.53%的股权。新黄浦持有华闻期货100%股权,并持有迈科期货、瑞奇期货的股权。中大股份则握有中大期货

95.1%股权,厦门国贸全资拥有国贸期货,天利高新持有天利期货66.67%股权,大恒科技持有上海大陆期货49%股权。其中,中国中期、高新发展、中大股份被认为是受益最直接的3只个股。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期货公司近年来经营情况普遍不佳,统计表明,2008年平均每家期货公司盈利只有230多万元。同样的,很多上市公司持股的期货公司在2008年盈利也不理想,超过一半公司的利润贡献低于500万元,甚至有若干家利润低于100万元。盈利贡献额最高的是中大股份控股的中大期货,2008年盈利贡献达到3035万元。

IT类公司的持续性机会

和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相关的公司还有提供金融服务的IT类公司。金融创新所必须的IT系统推出和维护,是这类公司的潜在亮点,而且所带来的机会可能是相对长期的。A股市场中为金融行业提供IT服务的公司主要有两家――恒生电子和金证股份。两家公司来自金融行业的收入规模相当。

恒生电子是国内金融IT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在券商、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都拥有很高的份额,其中,券商核心业务系统的份额达到50%,期货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40%,基金公司市场份额则达到80%。作为领军企业,期货、券商等领域对交易系统的需求增长将拉动公司业务增长。

金证股份在行业内的地位略逊于恒生电子,但在券商营销服务系统中拥有强大优势,在国内券商呼叫中心系统的市场份额超过60%。

封基和ETF需求上升

除了相关股票外,与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相关性较大的还有封闭式基金和ETF基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封闭式基金。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随着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市场里唱多封闭式基金的声音愈加响亮。

对于封闭式基金,目前市场观点以为看好的原因有三:其一,由于股指期货针对的是远期市场,封闭式基金可以作为近期的现货,两者可以形成对冲。由于封闭式基金可以作为融资融券的抵押物,这将增加对封闭式基金的需求。

其二,可利用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来进行套利,方法是买入封闭式基金,同时进行卖空,从而锁定封闭式基金到期后的折价套利,这也将加大对封闭式基金的需求。这种情况对到期日较近的封闭式基金最有利。

篇4

【关键词】 港口经营;大宗商品;高油价;能源贸易;套期保值

2002—2011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由12.03万亿元增长到47.16万亿元,增长292%;进出口贸易总额由0.62万亿美元增长到3.64万亿美元,增长487%。这种长期增长态势在2011年下半年出现一些变化:外贸方面,全年顺差自2009年开始连续3年下降;实际利用外资方面,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连续5月下降;基建投资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至7.5%,M2增长目标定为14%,政府在大规模投资及货币政策方面趋于谨慎。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总体扩张速度可能正在放缓,将会给外贸窗口、内贸枢纽的国内港口带来深远影响,港口业可能会在2012—2013年间出现不同以往的局面。

经济总量扩张速度趋缓,港口吞吐量高速增长局面可能改变

10年间,我国GDP增长292%,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487%,这种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伴生现象是外向型经济的明显特征。我国经济依赖外贸拉动,国内产能与美、日、欧等地的消费能力形成对接,由发达国家来消化国内产能,一旦经济低迷就会对接不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我国经济出现下滑迹象。为避免经济波动,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加大铁路等大型项目基建投资,同时扶持房地产业以拉动建材等相关产业,这种做法提振了经济,但也产生了通胀、经济过热、成本上升等问题。2010年后我国CPI持续高位运行,迫使央行自2010年收紧银根以抑制通胀,而信贷的过快紧缩导致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正常运营以及融资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加之汇改后人民币升值较快,原材料、人工成本上升较快,实体经济利润受到极大侵蚀,政府在调控上面临两难境地。

2 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大宗商品贸易 须注意规模、价格、费率下挫风险

由于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国内投资趋于审慎,我国经济总量扩张速度放缓的局面可能在2012—2013年到来。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和滞后性,港口吞吐量高速增长的局面仍将至少持续到2012年下半年,预计2012—2013年下半年后我国港口可能会逐渐感受到传统的港口装卸业务规模缩小、利润缺失等风险,尤其是对中小港口而言,传统的装卸业可能会在2012—2013年后其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港口及港口设备供应企业对此应有所准备。

从内部环境看,我国信贷2008年新增贷款4.91万亿元,2009年信贷规模跃升到9.59万亿元,2010年又迅速降为7.95万亿元,2011年7.47万亿元,这种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不可避免地会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宗商品走势。央行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5.5%上调至21.5%,迅速紧缩的信贷遏制了物价较快上涨步伐,也给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营及融资戴上了笼头。至2011年下半年,国内CPI开始拐头向下,物价上涨趋势得到遏制,但实体经济增速也开始放缓:2011年下半年,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开始下跌,2012年虽转为上涨,但样本侧重中小企业和进出口的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却持续下跌,至2012年4月已连续5个月收于荣枯分水岭50的下方,显示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境况不容乐观。

受内外部需求疲软影响,2012年国内铜、锌、铝、钢材价格多次出现批零倒挂现象,再加上房地产业不景气,大型基建项目开工不足,银行贴息成本持续高位,下游厂商拿货囤货意愿不强。这种上游成本上升、下游销售不畅的局面将抑制厂商矿石等原材料拿货意愿。受此影响,港口在矿石、矿砂等大宗商品贸易、疏运局面不容乐观,考虑到经济增长惯性以及合同执行的滞后性,总体需求缩减可能会在2012—2013年间倒逼大宗商品贸易,整个产业链出现总量、利润双下降风险。传统港口装卸业必须警惕2012年下半年后可能出现的大宗商品装卸规模、费率下降局面。

3 能源品长期上涨趋势已难以逆转

沙特自2011年6月起连续将本国原油产量推高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高位,连续3个月刷新30年来最高纪录,非常罕见。从经济角度看,沙特油井已稳产多年,连续高产的做法将产生高昂的边际成本,从长期看,对油井产生的损伤更是难以估算。2011年9月后,欧佩克集体增产,战后,伊拉克油井也不断复产,但国际油价自2011年下半年起持续盘踞在历史高位。2012年3月底美英曾宣称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但油价短暂下跌后又迅速反弹,进入4月中旬这一传统淡季后,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仍双双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上高位,布伦特原油更是维持在120美元/桶大关。今后,油价下行空间可能已相当有限。

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源价格套期保值机制,规避燃料成本变动风险、降低运营成本将成为今后港口经营长期面临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伊朗日产原油约359万桶,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2011年占世界原油产量的5.2%,同时伊朗又是我国第三大原油输出国,2011年进口的伊朗原油约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11%。目前,美国、欧盟已对伊朗实施禁运,伊朗已基本丧失外汇、粮食等硬通货来源。一旦伊朗核问题激化,战争爆发,短期内我国将直接面对难以回补的能源缺口,国内原油能源品将出现短缺、断供等恶劣的局面。

4 利用套期保值机制对冲能源成本 上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