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02 10:1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的基本内容

篇1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分旁;基本要求

1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管理最主要的一项工作组织原则,就是对存在于财务组织中的不相容职务实行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集中一人办理容易产生漏洞和弊端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

不相容职务分离其核心在于实现牵制、制衡。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要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是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不相容岗位是指涉及经济业务的岗位不能交叉,不能重叠,不能由同一人担任,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体系。无论何种企业,从经济业务活动的处理上,不相容职务大体不外分为以下类型: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会计记录职务、财产保管职务、稽核检查职务。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必须按照不相容分离的要求,合理设计相关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内部牵制、内部制衡机制。

2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实施要求

控制不相容职务的方法,就是从组织设计以及职务安排上进行分离,将不相容职务分别安排给不同人员、甚至不同部门,以形成一个可以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相互核查的业务机制。具体如下。

2.1 授权批准职务与业务经办职务分离

比如,有权决定材料采购的人员不能兼任采购员。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见过很多既是单位的供应科长又同时去亲自采购的现象。曾有实例反映,某企业物资部门主管同时也兼任采购员,利用职务之便,购买其亲属开办企业所生产的质次价高产品,从中获取高额利益。这就是利用了不相容职务未进行分离所带来的内部控制缺陷,从而谋取私利的典型案例。

2.2 业务经办职务与稽核检查职务分离

例如:现金出纳、会计与稽核职务相分离,采购员与库管员职务相分离,库管员与盘点稽核人员职务相分离等。这样可以做到出纳、会计、采购、保管等业务执行人员都受到应有的监督。同时也应使稽核、审计人员处于相对客观、独立、超脱的地位,保证监督质量。业务经办职务与稽核检查职务分离,会使得经办人员相对有所顾忌,督促他们更加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正常工开展。 转贴于  2.3 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企业必须要将业务执行和记录职务分离,不应该让员工自己记录自己经办的业务。比如:企业的会计绝对不能兼任销售人员,对自己的销售行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企业的会计也绝对不能兼任采购员,对自己的采购行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如果不进行职务分离,业务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就缺乏了在记录时所应该进行的复核和确认。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最基本的要求。

2.4 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会计和出纳相分离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全国各地关于会计兼出纳而发生的贪污、挪用案件发生过很多起,这一方面是个别单位领导不重视,没有配备应有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故意减少内部控制环节来谋取私利的可能。

2.5 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分离

企业财产物资的保管职务应该与实物核对和财务盘存职务相分离。如果一个企业的材料采购员既负责材料采购又负责入库保管,那么这样身兼数职的行为,就有可能给经办人员创造舞弊的机会,缺乏内部牵制和监督,形成职务犯罪的隐患,给企业造成损失。

3 完善控制环境是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实施的保证

篇2

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着大量现代科学研究,从中获不少新药物,如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等。它们均具现代科学内容:物质组成成分清楚,质量能够控制,可制成多种剂型;生物活性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表述,治疗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应疾病。尽管如此,但却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仅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现实摆在面前:若所有中药均被如此研究,则中医临床无药可用。问题提出: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到底要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药物?笔者之见,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即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现代科学化中药,正如上述,应具两方面内容,具体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应包括:(1)药物本身性能得特殊表述,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安神、舒肝平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得君臣佐使关系,各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得作用。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可称中药。所谓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阐述,就是以现代“科学”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达相关内容,例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呈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再如活血化瘀作用,到底是哪些类型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的结果,又是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改变达到的,其它亦然。

根据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令现有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固然可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令现有西药具中药基本内容,亦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否具有中药基本内容,即西药能否中药化。

二、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第一、理论上讲,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故二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第二,历史上看,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其它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吸收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吸收为中药。第三,实践表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视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治疗表热证,六十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到:“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陆续也有具体西药研究结果发表。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性热、味辛,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解释何以0.5-1500毫克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不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金亚诚等研究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不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体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具效,其它证型不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如此多类型病例研究,则可确定相应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试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三、西药中药化为中药现代科学化捷径的分析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史达百年,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为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固然与以往研究目的相关,亦与研究难度大相关。就物质基础看,中药大多为动植物的组织或全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水平,是可能研究确定内中各种成分的,但实施难度确客观存在。而确定每种成分对具体中药基本内容的贡献程度,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阐述者,若将一种中药的基本内容各方面均达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实施难度很大,尤其现代科学对中医药学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尚未确定之前,更有实际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以人参为例,尽管已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近百年,确定内中百种以上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报告达数千篇,但仍陆续有新成分,新作用的报告,可见难度之大。

西药中药化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从近10余年研究情况看,尽管尚不能说哪种西药已被中药化,但却明显呈现方便之处。第一,现有西药已为法宝药物,可按前述研究方案和方法,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第二,研究工作在医院进行,病例和病种多,检测指标多,可在较短时间获具体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更多资料,且资料准确性高;第三,研究者可多方面的配合,如中医间配合、中西医配合、研讨会更广泛配合,故资料和结论可靠性大;第四,现有西药已积累的大量临床和试验资料,可资参考。

上述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等在较短时间取得的研究结果,尽管尚不能说它们已达中药化,但就所确定的中药基本内容,已在很大程度上可指导临床用药了。

现作有根据的设想,一名中医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决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两千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即获4种现代科学化中药,可见速度之快。加之现有西药多为单练化合物、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其生物活性、将这些内容与中药基本内容再做联系性分析、归纳研究,则较方便地使中药基本内容的共性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如寒性、理气、活血化瘀等的物质基础和对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关系,易得以确定。众多此类单体化合物中药得到后,又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现代科学的复方中药,且利于中医药学组方规律的现代科学阐述。可见西药中药化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误解与澄清

中医药学吸收西药而用,正象西医药学吸收中药而用一样,乃为学科丰富和发展的正常情况,但目前对西药中药化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1、西药不能中药化。此认识源于中药不能西药化、理由是由中药所得西药尤单练化合物西药,不能代表原中药全部功效,且又有西药弊端为不良反应,即未达中药化为西药,同理、西药亦不能化为中药。对此,只要明确中医药学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优势在微观。则能澄清。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微观用来阐述宏观。故中药难于完全纳入西医药学,但西药却可能完全纳入中医药学,即西药能中药化。例如前边举到的头孢菌素,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并未丢失其对细菌感染的可能应用内容,只是使应用针对性提高,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者。再如黄连及其活性成分黄连素,被研究成俱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后,置中药基本内容如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等于不顾,应用于细菌感染的虚寒证者,虽抑制了细菌,但亦出现纳呆、腹胀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中药化与中药西药化不能等同类比。

2、西药中药化是药物研究的倒退。此误解依据是:西药成分清楚,作用明确,已很科学,若再研究确定其性味、补气、养血等模糊不清的内容,实为倒退。若从西医药学如此认识,确可理解,但若从中医药学看西医,连寒热性都不知,简直不科学到不能使用。客观情况却是,对具微观优势的西药,并做到中医药学的宏观认识,只能是被认识得更全而深刻。例如前边提到的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即为明证,提高使用针对性,有意避免不良反应。再者,还可能发现现有西药的潜在作用,例如D860,有人研究其对阴虚阳亢糖尿病者具效,表明其具滋阴潜阳功效,但阴虚者决不止糖尿病,有人试用于阴虚的慢性支气管炎者,男性不育者、同样具效,可见,西药中药化是前进,非倒退。

篇3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32-03

Abstract:

Keywords:

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理解,系统而概括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通过流利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教学研究人员、领导、同行阐述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重点阐述教什么,教学对象是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况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对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的设计,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重点及难点的处理、说体会,现介绍如下。

1说教材

11教材概况我校大专针灸推拿专业一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吕文亮、徐宜兵,出版单位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针推等专业使用。

12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学习中医类各专业的入门课、必修课和主干课。

13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共有九章34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哲学基础主要阐述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藏象主要阐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主要阐述了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章经络学说主要阐述了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以及循行部位;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循行部位和功能。第六章体质主要阐述了中医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生理变化、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主要阐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为外感病因包括六和疠气,第二类为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第三类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和结石,第四类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主要阐述了发病、基本病机、疾病演变。第九章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主要阐述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养生,如何防止疾病,得病后要遵循那些治疗原则和康复原则。

14教材特色 突出重要的知识点,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做深入阐述;突出对成熟理论的介绍,对未有定论、学术见解不一的观点不做介绍;这三个突出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大专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本科有五年,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求泛泛而谈,以适度、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本教材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材中增加了知识链接、课堂互动模块,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材还有网络增值服务,包括模拟试题、教学案例、扩展阅读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运用能力。

15教材的不足本教材的部分概念不准确,比如肺主宣发肃降,本应该是肺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本教材中却写为肺的生理功能,不利于学生对肺主宣发肃降的理解。还有章节编排不合理,比如在哲学基础中分为三节,第一节精气学说学生最难理解,第二节阴阳学说学生最容易理解,第三节五行学说难易适中,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本人讲课时先讲阴阳学说,然后五行学说,最后精气学说,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接受。

2说目标

2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目标,第二理解目标,第三了解目标。

第一掌握目标,主要有概念,内容。概念包括阴阳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病因的基本概念、病机的基本概念、治则的基本概念。内容包括阴阳的基本内容、五行的基本内容、藏象的基本内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内容、经络的基本内容、病因的基本内容、病机的基本内容、治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理解目标,主要包括一分布,两应用,三个致病特点,四大功能。一分部是指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在人体的循行部位。两应用是指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个致病特点是指六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四大功能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基本功能,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基本功能,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了解目标,主要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体质学说、疾病的预防等。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体质等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23素质目标树立中医学思维,坚信中医,热爱中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提高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说学情

31教学对象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从高中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但是他们的高考分数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刚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专业的学习都有兴趣,但是兴趣不够足,原因是专业前景不明确,或者说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

32学习态度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的学习态度是热情的,认真的。因为他们对新学科感到很神秘,人本性就有探索精神,他们很想知道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

4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1教学方法根据本门课程以理论为主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一讲,二练,三讨论。一讲是指直接讲授法,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相关的知识点,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授课方法;二练是指案例教学法,举出临床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三讨论是指讨论教学法,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讨论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42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本门课程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视频、互联网等方面。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一退,二进,三回顾,四布置,五预告。一退是指每堂课在讲新的内容前,用两到三分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对上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复习记忆。二进是指每堂课的主要部分,即每节课要讲的新的内容,用时大约30min;三回顾是指讲完新的内容后,要给学生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回顾,用时4min;四布置是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课后复习,用时1min;五预告是指提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查找与重点内容相关的医学进展。

6重点难点

对于重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五步法:一剖,二析,三总结,四强调,五歌诀。一剖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解剖,比如阴阳的概念,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把这个概念剖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自然界中,第二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第三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具有对立性,第四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二析是对剖开的每一部分进行分析。三总结是对重点知识的总结,很多重点知识太多,纷繁复杂,学生很难背诵,这时要给学生总结,比如在讲病机时,阴阳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也不好理解,通过总结帮助学生记忆,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可以总结为热、红、数、干、乱,热指身热,红指面红、目赤、尿黄,数指脉数,干指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口干舌燥,乱指心烦,甚者出现神昏谵语。四强调是指强调重点知识对以后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如阴阳学说,《中医诊断学》强调“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中药学》中每味药物要分阴阳,《方剂》中每首方剂要分阴阳,临床各科的各种疾病的证候要分阴阳,比如《中医内科》的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五歌诀,通过编写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一些知识点,比如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可以编为“阳主热来阴主寒,阴阳寒热想周全,想不周全要人命,想的周全赛神仙。”对难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两步法:一补、二简。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产生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储备的知识不能解释他所面对的知识点,所以需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需简化知识点,把抽象的、晦涩的、深奥的知识点变成具体的、易懂的、浅显的知识点,让学生容易学习。

7体会

在十年的教学中,笔者的体会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讲的好与不好,精彩与不精彩,和平时的积累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需博学广识,与时俱进;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作为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要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篇4

针对医学高职高专中医学基础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兴趣学习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比较学习法,以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医学高职高专;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在医学高等专科院校中,中医学基础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它是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专多门主干课程教学的缩写版,授课学时仅仅54学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基础全部内容难度非常大,因而,在中医学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该课程存在理解困难、内容多且抽象、文字难懂、知识面较广等特点,再加上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知识积累较少、学习兴趣不浓、学校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等现状,对学生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学习、理解、掌握如此深奥的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对老师来说,传统的讲授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笔者在中医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总结了几点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兴趣学习法

这种方法重在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兴趣,才会认真听讲,才可能学好。中医学基础作为学习、认识中医的入门基础课程,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比较难理解和记忆。作为老师,首先应把难于理解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而不是照搬课本。比如在讲解时适当运用“示意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如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时,可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表描述相生相克关系:相生就是顺时针相邻相生,相克就是隔一行克一行。这样结合图表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描述,学生容易理解。再如在讲解阴阳学说中阴阳互根互用时,可举例“阴和阳的关系就像生活中没有白天,就不会没有黑夜;没有黑夜,也就不会有白天”,以这样通俗的语言讲解,学生能够较为愉快的接受且理解。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或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授课生动性及学生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开展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5组,并让每一组各自讨论并举例说明其中一个基本内容的的含义。再如讲解病因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六七情的致病特点,然后进行相互交流。分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教学法中最常见的就是病案讨论,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变过去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为师生双向沟通、相互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气氛,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该方法是让学生首先对病案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内容的要求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讲解的方法。案例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也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列举“某急性热病的病人,入院治疗时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问该病例体现了阴阳学说的什么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病例从而得出问题答案。再如在讲解完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可问“一位贫血的病人去一家中医诊所看病,中医医师在处方上除了开补血药之外又加入了补气的药物,请用气血关系来解释为什么需要加入补气的药物?”通过这样真实的案例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活跃了教学气氛。

4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通过“教”与“学”双方主动参与以揭示规律的教学方法[2]。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不同,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思考主体的自身潜能,认识事物本质,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记忆内容繁杂。医高专的学生一般对西医知识较为熟悉,且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故在讲授中医某些知识时可通过中西医的对比来讲解。如讲解“心”的生理功能时,中医“心”的主血脉功能就相当于西医生理学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主神明功能却和西医不一样。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容易把中医西医常常混淆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再如在解释“辨证论治”的含义时,由于初次接触中医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一中医特有的治疗基本原则,笔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把“辨证论治”和“警察破案”对比讲解,看似不沾边两个内容实则有着相同实质内容。“辨证论治”就像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往往需要先搜集证据在根据证据来判断真正的罪犯,从而确定并实施逮捕方案。在这一教学法中,思考、联系和启发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建立了与以往知识体系不同的、较为清晰的概念,明确了差异,避免了概念的混淆,使所学知识更加浅显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在中医学基础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实践性、创新性,从而使学生最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津,闫润红.浅谈中医基础类课程教案设计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0):81.

篇5

    根据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课堂授课时,首先应对其背景、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做详细介绍,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其次,对中医护理学基础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等要做重点讲解。尤其是基本操作,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操作进行讲解,让学习更加直观,增强感性化认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一些护理操作基本知识。然后,再通过实际操作,把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另外,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避免重复讲授之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把有限的教学学时用到新知识、新技能教学中去,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最后,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根据课堂授课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课时,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医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更新自己的知识,多了解、多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真正地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作为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和常见临床操作技术,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因此,在备课时,每课时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开始时,要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告诉学生,使他们了解在本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心中有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有限的时间内可掌握更多的内容[1]。其次,丰富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是一名教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然后再对问题的难点、重点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明确基本概念。中医护理学基础基本概念多,容易混淆,在课堂授课时可以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地做好这些基本概念的讲解工作,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这些基本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中医学基础学科,是高等医学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其理论性强、基本概念繁多、内容抽象,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改革中,要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临床护理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突出中医护理的特色。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论结合实践,教与学并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比如说在讲授放血疗法等基本操作方法的时候,可以事先选择好适宜此方法的学生为演示对象,进行现场讲解并演示,把此操作的要点讲明,亦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其次,要以中医护理学基础为支点,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各学科知识,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要注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医护理学基础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抽象、枯燥,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如中医护理学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艾灸、拔罐、针刺、刮痧等内容,可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有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中医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理论联系临床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努力,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后期的临床各学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中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早在1978年,中国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了“向中药现代化”进军的倡议;本世纪初,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出台《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可以看出,中医药现代化的概念随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延伸、变化[3,4]。岳凤先[5]指出,中药现代化的实质乃为中药现代科学化,中药现代科学化的中心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那么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为何?标志有二:一是仍具备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二是对中药基本内容给予包括物质和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的宏、微观阐述,即从物质层面阐述中药的功效成分,生物活性层面从分子水平揭示功效成分的理法方药原理。同时具备这两点标志的药物,宏观与微观优势共具、作用与机制共呈,即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必然: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际医药市场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赋予整体观念的中药治疗病症的特点在于获得人体康复的最终结果,而很少关注是什么化学成分作用于何种靶标发挥作用的过程;然而,恰巧这正是国际主流药界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为此,中药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造福全人类就必须让世人认识中药治病的本质。另外,现代药学的成功发展给中药发展的启示:作为治病或保健的药物,不论其理论基础是整体还是具体,在微观水平上应是“清楚体系”。

分子中药学

概念及内涵:李石生[7]认为中药的物效基础在于一些具有特定骨架的化合物或特定骨架的分子群,其与中药的性味呈现规律性。“分子中药学”即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药的物质基础,从宏观优势向微观优势迈进,是研究和分析单味中药及其复方中的成分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及其机制规律的科学。除观察研究临床疗效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中具有一定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分子(即有效成分或部位),探讨两个或两个以上活性成分的药理、毒理、复方制剂等,都属于现代中药的研究范畴[8]。

研究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提取、分离、纯化,得到中药有效成分[9],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滤膜分离技术、分子印迹分离技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分离效应高、易于自动化生产控制等优点,能提高现代中药产品质量,逐步推进中药工业化生产;由于很多中医理论的表述与现代医学差异很大,中药发挥作用的原因往往是诱导机体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产生,因此选择、探索、建立恰当且与中医中药临床适应症相吻合的细胞与分子药效学模型,进行最佳疗效的筛选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化学成分分离及其活性筛选方法的结合,阐明其作用原理、作用靶点和体内过程,建立专属中药的评价机制是目前研究分子中药学的基本策略[10]。

分子配伍理论

概念及内涵中药的主要药效物质不能单以“有效成分”来说明,应是中药及其复方中多种有效分子的组合。因此,即便能分离复方中所有的化学成分,也不等于知道了中药有效成分的组合[3]。中药合理配伍即“辨证论治-君臣佐使-七情和合”,使之增效减毒、适应不同个体的复杂病情,最终达到高效低毒驱除病证之目的。21世纪中药方剂配伍应具有时代特点,在中医辩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将具有特定生物活性作用和明确结构的化学成分或有效部位即称之为“中药分子”[10],按照理法方药的思想遣方即为“方证组方”[11]。“方证组方”采用中医病证实验模型评价证实功效及其机制的药物称为“分子中药”。可见,“分子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遵循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和理论,优化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配伍制成的现代中药。

研究方法:分离各个标准组分,建立组效关系,明确有效成分,优化有效分子配伍处方比例[12]是分子中药研究的基本方法;故分子配伍的现代中医药理论是对传统中药配伍模式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分子配伍坚持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念,充分体现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的原则,克服中药成分、机制不明确的缺点;利用分析还原法,借助化学组学、基因组学等在分子、基因水平上阐明分子复方的作用机制和合理性,体现了系统思维与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13]。利用中药指纹图谱,结合GC/HPLC-MS等联用手段,以相关指标进行成分-效应的评价[14];采用正交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优化分子配伍比例;选用针对性强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如血瘀动物模型、寒症热症动物模型,建立起现代中药研究的新技术平台是创制分子中药的重要技术与方法。

展望

篇7

[关键词] 规范教学;中药化学;实验记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5-118-03

中药化学是我国中医药本科院校中药类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药化学实验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任务。认真做好中药化学实验记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形成科学、严谨和务实作风,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中医药创新型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尚未独立开设实验记录课程,任课老师和学生对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及其规范要求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对任课教师而言,由于教师自身的学历、学缘结构方面存在差异,而他们受到的实验记录方面训练不同,导致面向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教学时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因而在实验记录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也就不同。目前大多数院校中药化学实验分小班教学,同一专业方向学生在实验课上将面对不同的带教老师,各个实验班中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如何教授学生做规范的实验记录十分不利。对学生而言,由于未受到系统的训练,对于什么是实验记录,规范性实验记录有何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做好规范的实验记录等问题认识不清。例如常将笔记和记录混淆,将记录与实验报告混同;实验过程中不知应该记录些什么东西,常将教师的课堂板书或PPT抄录当成记录;对于记录形式和书写的地方都十分随意,常将实验记录写在讲义或者小纸片上,信息分散、凌乱,缺乏完整性。这都导致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中,规范的实验记录教学未能得到良好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 中药化学实验中开展规范实验记录教学的必要性

实验记录是实验研究过程的日志,是实验发生过程及结果的原始证据,是可供同行参考的科研资料。在申请专利中,作为记录发明行为的实验记录,还是证明在先发明的重要证据,具有法律效力[1]。作为新药研发的实验记录,是药品注册、生产审批的重要申报资料[2]。因此,重视实验记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医药经济进入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阶段,重视科研,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急需培养大批科学素养高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加强学术规范训练,已成为提升人才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而规范实验记录是学术规范训练的重要措施[3-4]。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的科技创新、新药研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规范的中药化学实验记录教学,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基本科学素养[5-7],从而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专门人才。

2 中药化学规范化实验记录的要求与内容

2.1 实验记录书写的基本要求

准确、详细是科学实验记录的基本要求。结合中药化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中药化学实验记录应注意以下几点[1,3,8-9]。

2.1.1 使用专门的记录本 针对学生随意记录,常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讲义或临时的纸片上,所记录的数据分散、凌乱,甚至缺失等现象。应要求学生使用专用记录本,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

2.1.2 记录的书写 实验记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文件,应使用黑墨水进行记录,其书写的字迹应清晰、内容应完整。

2.1.3 记录的用语 记录语言应简洁,尽可能使用专业语言,如涉及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尽量使用提取分离流程图;各种实验数据,应使用各自规范的格式进行记录。

2.1.4 记录的修订 实验记录应真实,不能随意涂抹,即使存在错误的地方,也只能用单划线删除,使删除内容可辨。

2.2 中药化学规范化实验记录的基本内容

除记录时间、实验课题等基本信息外,笔者认为规范的中药化学实验记录的基本内容,可简单概括为“四所”,即详尽记录实施过程的“所用,所做,所见,所得”。

2.2.1 所用 记录实验所用药材、仪器和试剂,特别注意用量的记录。中药药材质量是保障实验结果可靠和再现的重要保证。应注意药材信息的完整记录,如药材的名称、俗名、来源、产地、经销商,甚至包装盒上的批号,生产时间等。对于大型仪器和特殊试剂还应注明名称、型号和产地、批号等信息。

2.2.2 所做 应详尽记录各种实验参数,如温度、压力、提取时间,操作方式等。特别注意实验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记录,如加料顺序、加热方式、搅拌模式、物料转移过程等。

2.2.3 所见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检识过程中涉及各种物理化学变化。应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如颜色变化,物态的改变(如溶解、沉淀、结晶)等。

2.2.4 所得 详尽记录实验结果,如中药提取物或化学成分的得量、得率,应记录所得物质的理化性质,如性状(颜色、状态、晶形等)、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数据。薄层检识(TLC),还要对薄层结果进行拍照或临摹,记录显色的位置与颜色等。

3 具体教学措施

3.1 课前详细介绍

针对中药化学实验课分小班教学的特点,先安排合适的时间面向全班学生讲授实验记录的目的、意义、书写要求及规范内容,还应与参与带教的老师协商,在小班带教过程中同步展开实验记录教学。具体实验操作开始前,再次就规范实验记录提出要求,并将实验记录的基本内容在黑板上板书,方便学生参考。

3.2 实验过程中的随堂督查

加强对学生做记录的情况进行巡查,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应着重要求学生仔细记录实验细节,如药材外包装上标注的药材来源、批次、产地等信息,实验现象(颜色、物态变化等),特别关注量的记录,如试剂溶剂用量,所得产物的质量等信息。遇到学生记录不完整或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进行询问并让其复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0]。当学生实验失败或者出现实验效果不明显时,除倾听学生的口头叙述之外,应着重查看学生的记录,综合实验原始记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记录的线索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记录对实验成败分析的重要作用。

3.3 问题的反馈

为强化学生做实验记录的习惯,全面掌握学生做记录的动态,应对实验记录进行及时评价[11]。每次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将实验记录交予教师检查签字认可,并当面指出和纠正学生实验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实验记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在下次实验课上及时点评。

3.4 结合实验记录评定实验成绩,优化实验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记录真实反映学生做实验动态过程,比单纯的实验报告更能体现学生做实验的整体情况[12]。应要求学生同时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记录,并以实验记录作为实验报告真实性和成绩的评定依据,突出实验记录在实验成绩评定中的地位,强化学生对实验记录质量的重视。

4 结语

规范的中药化学实验记录教学已越来越受到中药化学任课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教师对实验记录认识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中药化学实验中规范的实验记录教学并未得到全面地开展,不利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学部门的重视。尤其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研室应承担起这一责任,在教学活动中组织教师认真研讨这一课题。通过研讨充分认识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和教学的必要性,并就记录书写规范及内容达成一致意见,编写好讲义,然后付诸统一的教学行动。有理由相信,在全体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中药化学实验记录的规范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冬云,高敏.美国科学研究中实验记录管理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9):118-119.

[2] 尹爱武,张敏,田润,等.新药研究中常见实验记录问题及解决对策[J].广州化工,2012,40(6):144-145.

[3] 胡忆,孙俊,陈光学,等.规范科研实验记录加强项目管理[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S1):208-209.

[4] 朱缨.学术规范教育及其制度安排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143.

[5] 张纪周,李艳茹,刘畅,等.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记录书写习惯的培养及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73-775.

[6] 康胜利,刘明生,魏娜,等.实验记录是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J].药学教育,2011,27(1):61-63.

[7] 孙,魏海明,田志刚.研究生实验记录的培训和规范化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7(4):26-29.

[8] 谭大志,张真,刘雪飞,等.浅议实验记录[J].实验室科学,2012,15(6):206-208.

[9] 于震,李铮,李慧芬,等.药品研究实验记录要求与存在问题分析[J].首都医药,2009,13(20):10.

[10] 李炜,王洁,谢琼,等.实验记录随堂检查与讨论制度在实验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3,29(1):46-48.

[11] 刘艳.实验记录不容忽视[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27(Z1):110-111.

篇8

随着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病已为社会所深刻的认识,加强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基点,从体育的角度谈武术教学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及提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素质教育;武术教学;武术

素质教育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来的扶正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现代社会及经济发展对学校的客观要求[1]。武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体魄,还可以增长知识、调节感情、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促使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2]。以武术教学为突破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是体育教育者所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本文仅就武术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浅谈如下。

1 在武术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

武术这种容易为广大百姓所接受的民族体育运动形式服务于一定社会伦理标准的“善”,从属于道德和精神教育的实践。表现以下特点:第一,武术家在以搏击格斗为基本素材创作人体运动形式美的同时都以“善”作为衡量美的标准;第二,武术的功利常与社会的、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第三,寓教于乐,乐中有教,教中有道,而体现出“善美统一”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正是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心理上准备。武术中的各种竞赛,是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教师通过比赛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进取,超越自我。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创造,人类只能停止在一个水平。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多提问,多启发,鼓励学生多思考,灵活运用技术,让学生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在武术教学中,由于个体存在的差异,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等,往往有一些学生不能跟上教学的节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负担。作为教师,应及时细致地发现问题,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善于发现差生的某些细微的长处,有意识地让其展示特长,树立信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5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人的基本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等方面,在武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3],全面地发展这些基本素质,而不能单纯地或过分注重发展一种素质。

6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武术锻炼的队伍中来,如何科学地进行自我锻炼,警惕伪科学的渗透,就成为当前人们的迫切需要。武术教学也应结合当前的形势,加强学生自我科学锻炼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意的是,武术教学不能停留在课堂,要把培养学生课余自我锻炼观念当作一个重要课题,这样,才能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 穆.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 中医药教育;机遇;挑战

中医药学在历史上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今天,仍在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卫生保健做出新贡献。笔者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三十余年,本文从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角度,剖析我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中国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一、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政策方面

新世纪之初,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医疗体制改革已到攻坚阶段,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医药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选择,在这关键时期,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讲话虽然简短,但内涵十分丰富。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一贯关心和重视,同时对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医药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但明确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文化性,同时肯定了中医药学历史和现实的作用和地位。

2、中医药学自身的专业特色

(1)中医药学的医学哲学特色:“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哲学特色所在。朱熹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这个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医的哲学基础,所以强化“道在于一”,是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分析中医药学发展史,历史表明:古往今来的中医学家都没摆脱哲学对他们的支配,这是把握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关键。

(2)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特色:其一,中医传统研究方法早就寓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逻辑方法于其中,诸如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证明和反驳、三段推理等,尤其重视逻辑推理的作用。

二、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中医药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医学与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缺乏灵活多变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未能紧随医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而变更,专业结构不合理、范围狭窄、缺乏灵活性的结果是:中医院校毕业生择业难,甚或无人问津,出现医疗卫生人才的短缺和中医药人才相对“过剩”的尴尬局面。

2、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安排不很合理,学生知识掌握泛化

在中医药有关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包括因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性所出现的病症(如烈性传染病等)以及对此必须采取的诊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在当今医学科学一体化的背景下,陈旧或被西医内容所代替,而在中医学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的更新,却远远滞后于现实。面对现代西医学的强劲冲击,中医学生难免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产生一种困感和茫然,理想的、系统的、规范的中医思维的培养受到置疑和影响,更甚者,极易出现“西化”、“异化”的倾向。

三、结语

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应该有的放矢,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首先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只注重中医药理论中的基本内容的讲述,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质将起到很严重的阻碍作用,这就需要从老师到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将原来的“传授”型教育理念转变为“引导”型教育理念;其次,需要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医学是一门富含哲理和临床经验,并自成体系的学科。无论是其理论体系,还是其研究方法,均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地方。再次,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回归制度”,定期对毕业生实施返校继缕教育。“回归制度”就是要高等中医药院校对毕业学生定期实施返校再教育,进一步使毕业生有一个继续受教育和继续学习、深入研究的机会。最后,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全面发展,着眼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达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合理知识结构,又有较强能力和创造才能的中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就学习重要讲话》,引自《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6月。

[2]王庆国:《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选自《面向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版,253-255页。

篇10

关键词:西医院校 四诊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40-02

四诊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实践的桥梁,历来是中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四诊内容丰富、复杂,但某些内容如脉诊十分抽象而难于掌握,并且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课时少,而四诊教学课时更是极为不足,因此,四诊教学一方面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另一方又让学生感到畏难,很多学生学完之后仍然抓不住四诊的关键,操作技能不规范,应用不自如,无法对疾病症候作出正确诊断,影响了中医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因此,积极探讨西医院校中医学四诊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四诊运用能力,发扬中医诊疗特色,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笔者教研室经过多年的中医四诊教学模式探索及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一些体会,供同仁参考。

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现阶段西医院校中医学学时安排十分有限,而四诊内容丰富繁杂,因此,详细讲授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在具体教学中应当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浓缩精华,突出重点,对于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合理优化整合。以四诊中的望诊为例,望诊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望舌等诸多内容,全身望诊中又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中又包括望头面、望五官、望颈项躯体、望皮肤、望毛发等……内容十分之多,在讲授时要抓住贯穿望诊全程的神、色、形、态的望诊方法及临床意义,突出舌诊的主病原理及方法,其他如望诊中的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等相对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四诊之中又要突出极富中医诊断特色和临床应用价值的舌诊、问诊的中医十问和切诊中的脉诊,学生便可在有限的课时内扼要地抓住四诊的中心内容。理论课堂讲授是学生系统了解掌握四诊基本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而四诊临床见习,能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理论课和见习课都不可或缺,两者都必须重视,尤其实践教学,一直备受学生欢迎,如果运用得当,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并重甚至超过了理论课时。

2 重视四诊基本技能训练

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临床实践才是学习掌握中医的最佳途径,四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都应该掌握四诊的基本功,必须加强见习课堂四诊基本技能训练,尤其重视中医问诊、舌诊和脉诊训练。问诊时应有目的地围绕患者主诉重点询问,突出主要症状、体征,兼顾次要症状,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此外要配合中医的“十问”歌,突出中医特色,训练学生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医者向由教师或其他学生扮演的患者询问病情,然后让学生将问诊获得的相关资料用中医术语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舌诊时,带教老师先讲述望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接着示范如何望舌质、舌苔及舌底脉络,可以结合舌诊教学视频、多种舌诊图片进行示教,然后让学生相互进行舌诊实践,达到熟练自如;脉诊时,教师给学生示范脉诊的基本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脉诊实践,教师给予技术指导,通过实际诊脉,让学生体会脉诊指法的正确运用和正常脉象的特征,并初步体会浮、沉、迟、数、虚、实、弦、滑等常见脉象的特征,避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情况。

3 合理安排临床见习带教

四诊基本技能掌握后,下一步就是深入临床,见习病例。学习四诊的目的是了解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掌握望舌、诊脉、中医问诊、闻诊等基本技能,因此,见习带教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好适当的带教病例,应选择一些病史、体征较为典型的、具有特征性舌象、脉象特点的较单纯的病例对学生进行四诊训练,一则有利于学生掌握四诊技巧并应用于临床;二则可以激发学生对病例分析的热情。此外,带教老师事先要与见习病人进行沟通,让其积极配合学生的见习操作。见习时,老师先全面示教一个病例,现场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之后将见习学生分为每4~6人一组,各组独自临证见习1~2个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技能操作并收集临床资料,之后由学生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讨论,各组指定学生代表向大家汇报完整病例资料及四诊结果,学生可以围绕汇报的病例提出疑问或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带教老师主导对各组病例进行纠错补遗、总结点评并解答疑难。

4 教学手段灵活多变,导入多种教学方法

4.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我们现在全部课堂讲授均采用多媒体 PPT课件演示,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有机组合,使短短的课时能够容纳更丰富的内容,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望、闻、问、切四诊的诊病特点。如望诊中的望神、望色、望形态以及望舌等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展示非常清楚、生动;抽象的脉诊则通过视频辅助教学再结合现代脉诊仪图谱示教,使学生对临床常见脉象的感知能力得以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生动地体现在声音、影像、动画及图片中,使四诊的抽象概念、复杂过程以及临床形态特点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2 导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传统“灌注式、填鸭式”的讲授法,相对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四诊教学过程中积极导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元互动教学法[1],将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归纳式、联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及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能促使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获得改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技术为师生课堂之外的交流创造了极佳条件,网络教学成为课堂和临床实践教学之外的重要平台。我们的老师和带教的学生班组建立了QQ群联系,在网上与学生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困惑,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寻有价值的四诊学习资料,把丰富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教学录像等学习资料放到网上共享,扩大了西医院校中医的影响力。

5 将现代中医诊断研究成果引入课堂

当前中医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舌诊为例,传统中医认为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轻重,苔薄者邪气在表而病情轻浅,苔厚者邪气深入而病情较重。现代研究认为健康人正常薄白苔由丝状分化的角化树与填充其间的脱落上皮细胞、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厚苔的形成与舌上皮增殖加速、细胞退化延迟、剥脱减慢等密切相关。而剥苔是由于体内各种原因导致舌上皮角质化过程发生障碍,缺乏次级以及表面细胞黏着力减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舌象。研究表明在病理条件下,口腔细菌过度繁殖,造成酸性环境,致细胞间的黏着力增强,阻碍了角化上皮细胞的正常脱落,故舌苔增厚;酸度增加到一定水平,还会同时影响舌上皮血液供应,致使舌上皮细胞营养代谢障碍,细胞角化受阻,从而过早变性、坏死,导致舌苔剥落。在教学中通过适时导入四诊客观化研究成果,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授课内容的认同和理解。此外,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四诊科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学习中医文献的检索方法,关注医学研究动态,培养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初步基础,有利于培养出医疗、科研素质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

6 结语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是培养现代医学生不可或缺的环节,现代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模式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要求构建和完善能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新模式。我们对中医四诊教学模式的探索,为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将来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