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的技巧范文
时间:2023-07-02 10:1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投资的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晚我很高兴能到人民大学进行这个关于国际风险投资发展趋势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国际风险投资的发展趋势”。
是什么驱使投资者投资不同的领域,比如房地产、股票、债券以及其他的许多风险投资?为什么他们选择在美国或者在欧洲等不同地区进行投资?为什么他们应该来或者不应该来投资?他们应该来中国投资吗?有些人从全球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将引导大家纵览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历程,并对各国的风险投资情况进行一个国际性比较。
我先提一个问题:“什么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我想先听听你们的回答。
“我认为风险投资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一位女同学回答道。
“这是其中的一个答案。我每次在中国或者在亚洲国家问这个问题,得到的90%的答案是‘投资、投资,回报、回报’。但对我而言其真正的原理是完全不同的。纯粹的风险投资是关于成长型企业的建立,是在中国的国内市场或从一个全球的范围建立盈利性的企业,最终获得可喜的与其高风险相对应的高回报。而风险资本只是使这些企业开始运作的前提条件,一旦风险投资企业建立起来,就要考虑其它各方面的因素。
风险资本的产生源自五个方面因素:分别是经济环境(包括人才、技术、货币稳定性、基础设施、政治稳定、竞争力、创造力和经营成本)、财政因素(包括一般税收原则、税收激励、国际税收协定)、文化因素(包括教育水平、权益资本所有权、风险厌恶程度、合作行为)、法律制度因素(包括投资来源、资金结构、劳动法、专利权、股票和期权、破产法、退出途径等)以及中介机构(例如银行、人、有关专家、律师、会计师等)。也就是说,一些外部因素会影响风险投资的运作,但是政府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就是财政政策和法制环境在起作用。我们再看看整体经济环境,意味着你即使拥有很多钱,但如果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也就是如果经济环境很糟,那么风险投资也很可能失败。社会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也是很重要的。我举日本为例。日本是世界经济最强的国家之一,但它的风险投资运作情况真的非常糟糕,所占比例非常之小。为什么会这样?有两三个原因可以解释。第一个原因是日本人非常厌恶风险,因为他们很爱面子,对风险的接受能力小。第二个原因是如果一个日本人生意失败,或者没有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将对他们的余生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风险投资意味着要冒很高的风险,要非常“勇敢”。其他方面是关于教育与培训,
这五个因素围绕风险投资的主要方面,它们之间也相辅相成。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同时完美地满足这几个因素,即使满足了这些因素,一些国家的风险投资取得了很高的收益,而另一些国家的汇报率则非常低。
我们知道在中国有一些大的问题,比如在中国没有“纳斯达克”(即中国真正意义的中小企业板块市场),存在一些对于国际投资进出的法制障碍,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因此我不打算讲风险投资在中国的运作,而我在这里要阐述的是风险投资如何在最佳的经济、最好的环境中运行的。
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投资者——国际风险投资流量与绩效;二、风险投资企业——国际化与技术;三、风险投资家——国际化挑战;四、机会与展望——马丁的水晶球模型。
首先,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对风险投资的成长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欧洲大陆、英国、美国和日本2003年至今的各年经济增长率,印度的平均增长率为5%,而中国高达8~9%,在部分沿海地区甚至达到了12~16%。投资者首先考虑的就是GDP。我们来展望一些未来20~40年世界各国的GDP增长情况。到205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排在全球第一位,美国第二,印度第三,日本第四,巴西第五,俄罗斯第六,这意味着今天的G6集团中将来只有两个国家能够继续处在经济前六强中,它们是美国和日本。其他几个经济强国将被新兴的国家所替代。记住,投资者总是在寻找哪里是成长型的市场。中国的GDP将从现在起任一时刻超过英国,在2008年左右超过德国,2015年超过日本,一切顺利的话,将在2040年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印度、巴西、俄罗斯这些国家也将在2040年左右超过现在的G6集团其他成员。因此到2050年世界经济将有一个大的转变。如果我是投资者,我将寻找每一个经济增长的角落。
第二,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良好,许多企业都能获得利润。在2001年世界经济突然陷入低谷,企业利润为负,投资者没有钱,就不能购买机器设备,不能购买股票,不能对成长型的新兴企业进行投资,所以原始资本对于风险投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start-ups来说。在美国,如果一个企业有很好的业绩,获得高额的利润,该公司的市场价值就会急剧上升,也就是公司的每股收益上升。这意味着该公司有钱进行投资。比如他们把钱投资于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总之记住:强大的经济—高额的利润产生了高的企业市场价值,从而刺激资本支出。这对于成长型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接着我们来看私人权益资本投资。在过去的25年中,美国有一个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这正是中国所缺少的。筹集的私人权益资本约有70%用于buy-out收购企业,上世纪90年代共有5500亿美元的私人权益资本,而80年代只有700亿美元。过去10年里,大约2500个基金共筹集到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金。在达到2000年的最高水平后,无论是收购还是风险投资,资金筹集水平又回落到96-97年的水平。
记住,美国有着50年的企业收购的经验,而欧洲进行企业收购的历史较短,亚洲就更不用说了。
可以看到,2003年,美国筹集到的所有资本中,有86%是在美国国内筹集到的,14%来源于国外(其中,来自欧洲的占9.1%,亚洲3.2%,其他地区1.9%)。欧洲筹集到的资本有72%来自欧洲境内,28%来自欧洲以外国家和地区(其中22.1%来自美国)。来自欧洲的资金大部分也是用于欧洲境内,不是进行风险投资,而是用于企业收购。因此欧洲的风险投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业绩。有趣的是,以色列有90%的资本来自国外,主要是美国,占55%,来自亚洲的在上升,占20%,来自欧洲的占15%。这些资本主要投资于技术部门,因为以色列以其强劲的技术水平而闻名。亚洲有63%的资本来自亚洲内部,37%来自亚洲以外,主要是美国。
许多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一些大银行等)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房地产、股票、债券,较少投资于私人权益资本。私人权益资本的全球分布情况是:美国始终所占比例最大,2003年占到了全部资本投资的7.8%,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欧洲从1999年的2.5%开始,到2001年的3.6%,再到2003年的4.0%,其增长趋势显而易见。我们预计到2005年底这一比例美国为8.2%,欧洲达4.5%。亚洲用于私人权益投资的比重小的很,比如日本资本充足,但多亿养老基金的形式存在。
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很需要资金。因为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中人”的养老负担大大加重。因此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要寻找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机会。
美国的风险投资和企业收购都占较大比例,而欧洲的企业收购占大部分,风险投资则比例较小。在公开市场上,无论是房地产投资、固定收益证券投资还是股票投资,每种投资最高25%的收益并不比其最低25%的收益高出多少。但是在私人市场上,无论是企业收购还是风险投资,其最高25%的收益远远高出最低25%的收益。有如此大区别的原因是:在公开市场上,信息容易获得,投资者能进行很好的分析,而在私人权益市场上,投资者要进行的是建立风险企业,一切从零开始,三、五个合伙人进行长达几年的合作。在这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来把企业做得更好,每个投资者都想获得最高25%的收益。
我们再来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在中国,没有纳斯达克,没有二板市场。而在欧洲,把所有的技术板块的股票加总起来,其规模还不到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份额的一半。问题在于,欧洲市场缺乏专业人员,没有技术基础,他们不了解市场的活跃程度,我记得4年来在瑞士只有17支股票上市。亚洲也有类似的问题。我认为,欧洲要有一个纳斯达克,美洲有一个,亚洲有一个,这三个纳斯达克市场要有相同的透明度,相同的上市要求,从而吸引国际投资者。我相信今后几年里,唯一能够有自己独立的纳斯达克市场的国家就是中国。因为中国跟美国一样有足够大的市场,允许强大的跨国公司和一些新兴的企业进入,但这需要几年的时间。建立这样的市场需要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中国要想吸引众多的国际资本,必须要建立一个国际通行的市场标准而不是其自身的标准。欧洲和亚洲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一个退出途径。但如果公开市场选择有限,则另外有一个退出机制就是被其他企业兼并。如果只有一个退出途径,没有竞争,这意味着市场价值和股票价格就会很低。但股票市场和兼并这两个途径并存,就会有竞争,就能推动风险企业的价值上升。由于中国没有纳斯达克,中国的地方风险投资企业在竞争上就处在劣势。因此其解决办法就是对欧洲和亚洲的成长型股票市场进行合并成立纳斯达克板块。
接下来,这几张图表把美国与欧洲的IPO以及M&A的情况做了一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市场的波动性较强,而欧洲市场则表现的相对平稳。
我们再来看风险投资在过去十几二十年发生了几个大的变化:一是高科技企业更加全球化,它们主要集中在无线电、半导体、电子通信、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你可以在中国建立,然后在欧洲或者美国上市退出,这无关紧要,因为全球的标准是统一的。另一个变化是技术的流动性,资金的流动性,也就是过去10年里资金的流动更加全球化。第三个变化是人口的流动性增强。比如有很多中国人与印度人到美国留学、工作,获得了很多技术、营销、管理方面的经验,再回国创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当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时,决定企业成败的不是技术,不是生产的产品,而是非常准确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定价策略等营销行为。这正是中国的中小型技术企业所要做的。
中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大多是在当地融资,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它们走出中国到世界各地融资,则企业的规模和收益都能够翻番。而到国外融资最成功的要数以色列了。以色列是一个小国,人口只有600万,但以色列技术十分先进,也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在美国拥有最多上市公司的国家。原因之一是以色列没有国内市场,那些企业在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目标定位于要国际化,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公司竞争。
一般来说成立5至10人组成的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非正式的投资,主要来自家庭、朋友与政府的支持,这部分占到了92%;另一部分则是正式的风险资本投资,只占8%左右。但是以色列的风险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达到35%这么高,而中国则是另一个极端,风险资本只占0.8%。
对于前景良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R&D上进行较多投资的企业,其回报将比一般企业高出2至3倍。而且小企业更灵活,发展也更迅速。
这里有一份2004年各国风险投资总量的数据,美国212亿美元,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紧接着的是加拿大、以色列和英国,中国以12.7亿美元排在第五,而在四五年前中国的风险投资排在很后面。我的预测是,在未来两年内,中国的风险投资规模将超过英国、以色列甚至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二。但这不意味着日本和欧洲在技术上不先进,只是融资结构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不同。比如欧洲人福利好,不喜欢冒险搞风险投资。
还有一份2004年风险资本全球直接投资流量的数据。美国87%的风险资本投资于本国的新兴成长型中小企业,13%投向欧洲、以色列等地;欧洲有25%投向境外,以色列14%,亚洲26%。为什么亚洲投资海外的比例这么高?一个原因是投资报酬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因为其利润很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于美国的风险企业,可以学习美国风险投资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再来比较一下美国、欧洲、以色列的风险投资合作情况。美国风险企业平均87%投资者来自本国,10.4%来自欧洲;欧洲的风险企业也有87%的投资者是来自境内,12.9%来自美国;而以色列风险企业的投资者来自美国与欧洲的分别占到26%和15%左右,使得这些企业易于国际化发展。这给中国的一个启示是:如果中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不试图与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的投资者合作,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很艰难的。
要想走向世界,风险企业面临许多两难选择。它们遇到的问题有:本企业只在当地或者国内发展,还是向另一国家或者全球化进军?如果选择国际化战略,是在企业发展的初创期或者早期,还是选择在后期或者平衡阶段?是选择单一的部门发展还是多元化发展?是雇佣当地的员工还是本国自己的人员?是采用单一投资者还是辛迪加策略?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总之,把前景良好的风险企业引向国际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强的管理能力、更多的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更大的成本来进行。
风险投资要获得成功传统上需要的三大因素是:丰富的操作经验、实体因素相似、地域经验。而在全球环境下风险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一些新的条件,即建立全球性关系网。首先要对文化差异非常敏感,还需要更紧密的国际性执行网络和认知网络。当然,成功的风险投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力资本。那么风险投资家必须具备的能力有哪些?第一,善于倾听;第二,招募顶级管理人员的能力;第三,优秀的分析技巧;接下来是深谙指导、咨询和建议;沟通技巧;战略计划;劝说技巧;企业家关系网;团队精神;特定的产业知识;获得融资的能力;营销技巧;技术;金融知识;会计知识;等等。
风险投资能给企业带来哪些价值增值呢?对来自美国、欧洲大陆、英国和以色列的350个初创的初创成长型企业的调查表明,战略发展排在第一位。此外还能在吸引顾客、引进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获得很大好处。
在美国,风险资本投向高科技企业在2000年达到顶点(7350万美元),这里有一个泡沫。2001年就急剧下降至3230万美元,2003年只剩下1540万美元。再做一个国际性的比较:风险投资投向高科技领域的比例为:欧洲为42%,美国为84%,以色列高达97%,中国台湾为73%;2003年中国的这个比例为48%,但不包括利用外资的部分。这里中国与欧洲比较类似。
高科技风险投资企业退出的途径有IPO和兼并收购(M&A)。从2001年至今,95%~98%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来退出。尽管选择IPO方式退出的企业所占比例很小,但其实现的价值在2003年却占到了30%以上。因此,选择IPO进行退出更能创造企业价值增值。
风险投资企业通常在地理上有群集效应。例如,在美国的硅谷,生产半导体的风险投资企业位置非常接近。而且它们都和学校、法律公司的距离也很近。
董事会管理和公司治理对于想要走向国际的风险企业来说是一个关键问题。尤其在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不是很健全,需要在这方面有所改善。
风险投资在欧洲发展的机遇很多,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其缺乏商业化运作的能力。许多技术是在大学实验室里产生的,由于各种原因,教授们获得了专利权,却不愿意把它商业化。解决办法是将这些专利权通过一些政府机构,把使用权转让给企业,交由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
从2002与2003年美国和欧洲最杰出的5家风险投资企业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平均都有25年的存在历史,丰富的风险资本运作经验,数量多、范围广的技巧,多数集中于美国市场,充足的交易信息来源,较好的退出途径,等等。
如果你想从国外对风险企业进行融资,这里有几个资金的选择标准№一是私人权益资本的投资经验,二是具备持续性的追踪记录,三是投资战略的相关技巧,四是具体的操作经验,还包括创建交易的能力、团队合作时间长短、融资技术等方面。我在中国曾问过许多风险投资企业它们是怎样运用资金的,许多企业的回答是:你也知道现在生意不好做,我们就把钱投向了股票市场!但问题是现在中国的股市持续暴跌。这样就损失了今后用于投资的资本。风险资本不知道往哪里投,我想这就是中国市场的结构性问题。
我们再看一下过去几年里北美和欧洲企业投资收益率的比较。通过收购企业投资的回报率,北美是14%,欧洲为15%,而进行风险投资的回报率在北美为17%,在欧洲仅为6%。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欧洲的风险投资经验不足。我预测在未来的5年里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回报率将达到19%,在欧洲也将上升到16%的水平。
篇2
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自1985年起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风险投资机构也由1996年底的38家增加到2001年底的246家,投资总量2001年底达到了405.26亿元,但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机制与环境尚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资金来源:官民结合、以民为主
美国的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基本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这些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又基本来自于私人,除了小企业投资公司得到以股权性质参与的一部分国家资金之外,国家几乎不投人,任何资金直接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风险投资活动。私人资金完全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中国,有鉴于风险投资业尚处于初始阶段,民间私人的大量资金不敢轻易涉足这片领域,因此政府应该首先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然后以这部分政府资金为担保,吸引社会上的或者海外的资金参与。政府的资金主要起了引导和担保的作用。结合政府资金以及民间私人或者海外资金的风险投资基金既可以依赖国家政府机关良好的信誉,又可以通过私人投资者的监督投资的决策和管理过程,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以及预算软约束问题,可谓一举两得。随着风险投资基金的日渐成熟,政府可以酌情逐渐减少政府的资金,增加民间以及私人资金的比例,向最终以私人资金为主的风险投资基金过渡。
资金管理机构:中外合作
为了能够将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风险投资基金应该聘请专业的投资管理公司或者投资咨询公司进行投资的选择。由于中国缺乏合格的风险投资从业人员,也没有多少风险投资的经验,因此风险投资基金应该适当挑选国外一些资深的风险投资公司作为基金部分资金的管理机构,与中方的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合作管理基金。如果基金有海外投资者,那么可以请海外投资者推荐适合的风险投资公司担任管理职责,然后根据外国资金占总资金的比例让他们管理相应的资金。
引进外国风险投资公司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和国外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从他们身上学习风险投资决策和管理的技巧和知识,通过中外合作投资培养中国自己的风险投资家。此外,外国风险投资公司还可以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影响基金的投资决策,使投资组合更加合理化,更加专业化,从而提高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对外国风险投资公司而言,他们一方面可以借此得到在中国进行风险投资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逐渐增加对中国各方面的了解,降低进入风险。
投资对象:以高科技企业为主,兼顾其他创新型企业
高成长性、高效益的高科技行业应该成为中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主流。应该向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有高技术含量,或者创新动力的企业提供创业资本,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同时为基金带来高收益。这些创业型企业可以是新兴高科技领域的创业企业,例如网络、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朝阳工业企业,也可以是对现有工业进行管理、工艺乃至经营创新的企业。
当然由于我国现在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要严格限制投向高科技行业的比例,否则很可能窒息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
投资出路:以海外上市、收购为主
我国现在并不存在一个创业板市场,而且建立创业板的时机也没有成熟。以公开上市为最优退出选择的风险投资基金无法在中国找到最佳的出路。风险投资基金可以充分利用海外的二板市场,包括香港1999年11月24日刚刚建立的创业板市场,以及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等等,在培育企业时有意识瞄准这些市场,一旦时机成熟,就通过一定的途径让这些企业到海外上市。海外上市部分解决了中国风险投资的出路问题,使风险投资基金能够顺利退出投资,进行下一轮投资。
篇3
一国际投资银行在风险投资领域的经验
从国外成熟的经验来看,投资银行家扮演着创业投资的策划者、组织者的角色,几乎每一家金融公司都有专门部门从事高科技公司的投资业务,在融资、公司购并、企业包装上市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从整个创业投资的运作过程来看,每一步骤都与投资银行的业务和技术紧密相关,证券公司从事这一业务,有着其他机构难以相比的优势。
创业投资为证券公司业务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而证券公司必须突破传统的业务范围,拓宽、延伸金融服务,服务手段从相对固定向不固定转变,服务方法从相对简单向多样化转变,技术含量从较低向较高转变,服务周期从相对较短向孵化型转变。
有条件的证券公司可以分步实施风险投资业务:(1)设立专业部门,专门从事高科技公司的投融资服务。(2)发起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公司。由证券公司发起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公司,积极实现风险投资组织革新,通过组织资产运作和管理投资直接投入到系统性专业化的风险投资之中去。
从机构组织和制度上保障风险投资基金不偏离基金投资的投资原则和经验宗旨,并借此规避投资风险,是今后证券公司开展风险投资的发展趋势和基本方向。
只要虚心学习国外先进风险投资机构的成功经验,并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不断进行业务创新,与之展开公平竞争,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将在业务竞争和创新中壮大成长。
二为风险投资服务的投资银行业务创新
在现阶段,我国的证券公司介入风险投资必须以投资银行业务及其创新和现有资源为立足点。因为证券公司开展风险投资业务的优势之一是证券公司是金融市场工具创新最具活力的主体,证券公司只有具备了不断引进和创新的金融工具,才能使与风险投资相关的新业务不断拓展。
1、可转换优先股
根据美国硅谷风险投资成功案例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的投资一般是通过优先股的形式进行的。这种优先股具有如下特性:
(1)优先清偿。以优先股形式入股可使风险投资在企业破产后对企业资产和技术享有优先索取权,这样便可将损失减为最小。
(2)收益性。风险企业能够支付优先股的红利给风险资本,再愿意冒险的风险投资者也不希望他们的投资颗粒无收。
(3)可赎回性。风险资本除了通过风险企业的IPO顺利获得退出之外,如果风险企业的发展速度未达到风险投资者的期望值,可以要求风险企业购回这些优先股。
(4)有限的决策参与权。参与风险企业的优先股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优先股并不享受表决权,但风险投资的股份一般对企业的重大事务,如企业出售,生产安排等享有与所占股份不成比例的表决权,对经理层的决策甚至享有冻结权。根据美国学者Max和Grmper分别利用1990年的实际数据进行的分析,这种优先股的投资方式较一般的证券投资在减少逆向选择和避免风险投资承担过高风险方面都更加有效。
(5)可转换性。这是此种优先股最具适用性的地方。当风险企业进展顺利时,风险投资者有权将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从而拥有风险企业的部分股权,甚至实现对风险企业的控制。
2、“棘轮”条件
“棘轮”条件(ratchets)指的是风险企业用低价发行新股票筹资时,风险投资有权获得一定量的股票以保证其持股比例不因新股票的发行而改变。这样,当风险企业因经营不善被迫以较低价格发行新股票筹资时,风险投资不会因“股份稀释”而影响其表决权。
3、再投资期权
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契约的约定,再投资期权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追加投资。当企业经营较好,发展前途乐观,股票有升值潜力时,风险投资还可用预先确定的价格向风险企业追加投资,这样风险投资便可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低价增加其在成功把握较大的企业内的股份,从中获利。这种期权已成为风险资本的一大获利源泉,以致有人总结道:“所谓的风险资本投资,不过是购买了对企业进行再投资权利的期权而已。”
第二,转换贷款。风险投资者向风险企业提供贷款,在风险企业业务发展顺利时风险投资者可以按照贷款时的约定将贷款转换成普通股。如果贷款已经由风险企业归还,风险投资者仍能按原来的贷款金额及约定的较为优惠的转换比例,购买公司普通股。
第三,可转换债券。风险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给风险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在风险企业经营不佳时,债券甚至低于面值发行,当风险企业上市或经营状况转好,其股份有很大升值潜力时,将债券转换成股份。
以上三种形式的本质是:风险资本凭借其较早进入风险企业的便利,设计了以债务形式存在、既能尽量减少风险又能在风险企业经营状况转好时增加股份、获得较高收益的金融创新品种,成功实现了控制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
4、合资
合资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比较适合国内证券公司采用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与其他风险资本共同投资。为分散风险,风险投资通常以共同投资的方式运作,即一般以一家证券公司的风险资本充当“领导者”,其他的风险投资实体作为“追随者”,在主要的融资阶段,一般有两到三家共同参与。这样,使得单个的风险投资可投资于更多的企业,减少了投资失败的风险,也可以通过风险投资的共同审计,减少判断错误的可能性。
第二,引进战略投资者或中小投资人共同投资。战略投资者看重投资对象未来对于自己公司战略发展的利益,在战略投资者是否作出合资决策时,非常注重风险企业未来产品或技术的使用权、产品市场分享权、产品经销权、未来产品或技术的共同开发权以及最终购买风险企业其余部分股权的期权。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虽然可能是投资银行退出风险企业的一个渠道,但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合资可能意味着失去对风险企业的控制。
而引进中小投资人虽然投资额较小,但往往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管理工作,对风险企业的重大决策干预较少,除了关心公司的投资回报外,不在乎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权问题,所以,引进中小投资人的合资是较理想的选择。
证券公司利用广泛的客户群,完全可以通过合资的方式帮助风险企业成功实现业务的拓展,从而为风险企业首次公募发行和投资银行常规业务的开发创造条件。
三为风险企业提供全方位创新服务
1、培育和储备风险企业的管理者
证券公司内部需要有管理、财务和科技等专家组成具有一定权威的高科技产业评估咨询小组,为投资和贷款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培养具备金融、保险、管理、科技、投资等各方面知识以及预测、处理、承受风险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创业投资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国风险投资离不开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服务和对风险投资家、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育。
2、为风险企业提供管理增值服务
风险企业的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有较大的不同。风险企业的管理是根据风险企业本身高科技或市场化的特性,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激烈竞争的新形势而诞生的管理模式,它以知识管理为内容、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战略管理为导向和以柔性管理组织形式,全面、高能量、高速进行经营管理和决策,选择企业最佳的经营方案,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达到最高的科学管理水平。
投资银行如何协助公司加强管理,通过管理创造价值,是投资银行提供风险投资延伸服务的核心。投资银行的专业人员必须揉合不同的技巧和专业能力,才可能协助风险企业通过管理提高其价值,这些技巧和能力包括行业知识、技术远见、服务方法、行业关系、全球业务、为顾客专门设计的建议、交易经验、新颖的财务结构、进入资本市场的能力、透析及深入的研究等各个方面。要达到管理增值的目标还须投资银行担任风险企业的财务和战略管理顾问,这包括私募配售、初次公开发行、股本设计、可转换债券、投资级别债券和高收益债务融资等方面的财务与融资服务,以及购并、战略销售、买方顾问、重组顾问、战略合作等方面的战略建议与业务指导。
3、为风险企业提供全新的售后服务
在支持风险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后,证券公司风险资本部门还应通过售后市场研究和交易支持、长期融资安排以及战略咨询服务三大块业务来保持与风险企业或高科技公司的持续伙伴关系。
首先,售后市场研究和交易支持主要是支持IPO后的股价和流通量,形成和保持较高的上市开盘价和日后股价的持续攀升,并能提高其二级市场的流通量,这是维护风险企业二级市场形象、保证公司后续融资的重要支持手段。其次,长期融资安排主要是证券公司未来协助高科技公司建立合适的资金结构方面提供长期专业服务,即利用各种各样的融资工具如增发新股、可转换证券、债券发行和合资等,以确保业务已上轨道的公司能实现最低的融资成本。第三,在战略咨询服务方面主要是随着科技公司规模日渐壮大,证券公司的财务顾问部门应向其提供多种不同发展战略,比如在购并、战略销售、买方顾问、重组顾问、战略合作等方面给风险企业一些战略建议与业务指导,为企业争取最高的价值。
四利用业务创新进行风险控制
对于中国的投资银行来讲,风险投资是对投资银行业务外延的拓展,是重大的业务创新。证券公司在控制风险方面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优势才有能力筛选成功的创业企业,良好的监控风险、规避风险的能力可以提高证券公司风险投资的成功率。
1、通过对客户的遴选规避风险
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部门应对风险企业进行广泛的遴选,聘请工程师、科学家、财务法律专家对风险企业的有形资产、企业合同等进行检查,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和识别风险的类型,并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发生后预期的投资损失进行计算,运用数学方法和模型,计算出在可以忍受的风险水平下的投资损益,从而作出对风险企业的投资取舍。
2、通过契约的合理设计规避风险
风险投资是通过明确的合约设计,将其权利和义务明确化和制度化来规避风险的。比如前述,设计可转让的优先股参与风险企业,既可为今后增资有前景的风险企业设计购股选择权,从而实现高收益,又可以在企业经营不佳时要求优先债务清偿,尽量减少损失。在前述的再投资期权方式中,证券公司通过设计种种参股的选择权,使得参与的风险大大降低,投资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3、通过有效监控来规避风险
通过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运用数学方法和模型,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发生后预期的损失,填写的潜在损失估计表,进行风险分析和测定,通过主观的推测和客观的财务比率分析,判定可能的损失,并对风险资本分阶段投入,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控,规避风险。
篇4
结果:融资2000万美元。
背后的力量来自于一位风险投资公司。
中国一位著名的风险投资家评论说如今的中国对创业者来说就是天堂。该论断并非言过其实。15年前,还很难在中国找到一位活跃的风险投资家,而如今的中国到处可以找到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家。中国市场有的是资金,规模在2亿美元以上的专注于中国的基益变得随处可见。然而,创业者在寻找投资者时需切记:除了提供资金外,创业者还应在潜在投资者身上寻找其他重要的或者说与资金同等重要的特性。
本案例的项目公司是先进半导体。公司开发出的一项新技术,其价格比目前同类技术便宜数倍,并且其很难被复制。该技术可能潜在地应用于电信、工业和医疗器材行业。当风司首先注意到此技术时,其还只是刚从大学实验室里直接出炉的科研项目。研究团队对于其所开发的技术的商业应用几乎一无所知。
看中这家项目公司的风司在电信、传媒、技术(TMT)和消费部门已完成了数笔风险投资交易,并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实现了数个成功的上市退出。风司共有四位合伙人,他们在美国和大中华地区拥有总共50年的风险投资经验。其中一位合伙人张先生曾在美国一著名相关行业的公司任职10年,他立即就认识到此技术的巨大潜力,因为此技术可以从一个产品或市场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生产线或市场,在该风司投资之前,以这位投资人的经验和知识看,该公司的领先技术将解决电信行业的根本瓶颈问题。在他的帮助下,项目公司开始专注于开发该技术在电信行业的商业应用。
风司开始帮助项目公司制作商业计划书,以吸引对该行业感兴趣的各潜在风司。该风司最终领导了为此项目公司进行的首轮机构融资。相比而言,诸如此类的项目公司由于团队缺乏商业和行业经验,很难吸引风险投资家。作为领衔投资者提供增值服务时,有三个关键因素。第一,领衔投资者必须组建一支优秀的投资者联合体团队,投资者可以通力合作,帮助公司取得成功。第二,领衔投资者必须熟知风投市场。不同的风司对企业所处的行业部门、地理位置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偏好。比如,早期投资者与成长或扩张阶段投资者之间在投资金额和组建公司技巧上的偏好会有很大不同。最后,领衔投资者必须能够执行一个顺利的融资过程。在本文的案例中,风司与项目公司的管理团队共同协作,设立融资目标,寻找潜在的有兴趣的投资者,制作便于投资者阅读的尽职调查资料,领导进行条款清单的谈判。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一个强大的联合体来完成第一轮机构融资。所筹集的2000万美元资金远远超过了先进半导体制定的400万美元的初始目标。
张先生及其团队在作为先进半导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魏青天的顾问时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魏青天在交通大学读研究生时创办了先进半导体。他几乎无任何商业经验,更不用谈管理经验。张先生帮助魏青天分析和构建先进半导体的组织和管理结构计划。最为重要的是,张先生强调发展强大的销售和营销功能,而非技术的重要性。作为科研出身的魏青天自然更喜欢技术,并且也带领其公司朝这一方向发展。六个月后,张先生清楚地意识到公司需要一个在电信行业拥有很强销售和营销技巧的CEO。后来,魏青天同意让出其CEO的职位,转而担任首席技术官(CTO)的职务。张先生能够与魏青天建立的关系和信任使得这种高层变动成为可能。
为企业提供增值的投资者的另一重要职责就是组建团队。很多风险投资家在帮助其项目公司招兵买马方面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有些说多达三分之一。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管理团队去执行的话,最好的概念也将化为乌有。组建强大的管理团队同时也包括招募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企业家加入公司的董事会或顾问委员会。在本案例中,张先生及其团队同时在中美两国积极地在各行业专家和公司间举办介绍会。几个月后,通过这些努力,先进半导体成功地招募了一个新的首席执行官、一个战略营销董事,以及一个由拥有中国移动、思科和北电等公司丰富经验的电信业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组成的董事会。
张先生还将项目公司介绍给电信行业的数个潜在大客户,他成功说服上海移动使其供应商思科在向上海移动提供的产品中加入先进半导体的突破性技术。风司对先进半导体建立合作关系的积极帮助同时也为其今后自身的退出提供了潜在的便利。投资者能寻找到的潜在买家的范围越广,进行成功退出的可能性就越高。与这些潜在买家培养关系需要时间。最有可能成为潜在买家的是与项目公司拥有相同顾客群的公司,尤其是当项目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潜在买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必要组成部分时。
总的来说,风司所投入的“资金”可以分为两类:智力资金和关系资金,这两类资金将真正为企业带来增值。很多风险投资家都拥有直接的或者相关的行业经验。也有很多风险投资家试图提高其行业或领域专长。风险投资家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经营经验可使一个公司免于再犯一些新手易犯的或是可以避免的错误。对于早期公司来说尤为如此,富有经验的投资者帮助企业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将对企业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为企业提供增值的投资者也经常作为企业高管,尤其是CEO的智囊或教练。智力资金并非金钱意义上的资金,但它是推动企业朝着正确方向,沿着正确路径前行所必需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篇5
所谓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在其所投资的风险企业相对成熟后,将所投资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的机制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安排。吸引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的最重要原因是其带来的高回报,与其他投资工具不同的是,风险投资获取收益主要不是通过分享企业的经营利润,而是通过上市、被其他企业收购或在股权变现过程中获得收益,所以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就成为风险投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对补偿风险资本承担的风险、准确评价创业资产和风险投资活动的价值、吸引社会资本加入风险投资行列,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和外部金融环境的不同,退出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公开上市(首次公开上市发行,IPQ)。IPO通常是风险投资最佳的退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风险资本家持有的不可流通的股份转变为上市公司股票实现盈利性和流动性,而且收益普遍较高;IPO是金融市场对该公司生产业绩的一种确认,而且这种方式保持了公司的独立性,还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以及保持持续的融资渠道。但公开上市难度较大。据资料显示,只有30%的风险资本选择公开上市退出。它需要有良好的资本市场条件,如Nasdaq市场、中国香港创业版市场。
2、股份转让。在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选择上,更多的风险投资家选择股份转让方式退出。一方面公开上市难度较大,时间长,即便公开上市成功,风险资本也要在发行股票后还需一段时间才能完全退出。另一方面公开上市硬性规定较多,不具有灵活性。因此,股份转让成为风险投资家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股份转让包括股份回购、一期并购、二期并购,其中股份回购是指风险企业或风险企业家本人买回风险投资家持有的本企业股份,这种股份回购方式在美国基本上达到38%,比公开上市还要多,也是最常采用防止股权稀释的方法之一。一期购并是指购买者是新的投资者,这种购并是企业间的收购与兼并,在风险资本退出方式中占23%。二期购并是指购买者为另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新的风险资本进入风险企业,在风险资本退出方式中占9%。股份转让在总量上比公开上市多得多,但收益率仅为公开上市的1/5。由于它具有简单、易行、灵活、方便、时短、费少等优点,所以股份转让仍不失为风险资本退出的良好渠道。
3、清算破产。由于高科技创新所具有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大部分的风险企业不是很成功的,相当一部分风险企业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对于处在萌芽阶段的风险企业,它的失败比例非常之高。当风险企业发展不利和已没有发展前途时,风险投资家便会想方设法摆脱风险企业,使自己的风险资本最大可能的保全。因此,清算破产就成为在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且形势难以扭转时减少损失的最好办法。
二、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现实选择
对于中国目前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问题,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倾向于大力发展二板市场,或者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实现中国风险资本的退出。
(一)公开上市(IPO)
1、从主板市场来看。高科技企业上市十分困难:一是受上市规模的限制,二是争相上市的企业多。现阶段我国企业普遍资金紧张,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高负债率、设备老化等问题,急需大量资金,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筹资,占用了大部分指标,使得高科技企业上市难上加难,风险资本也无法退出实现资本增值。我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的难度很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上市标准太高,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股本总额、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数额、企业经营业绩、无形资产比例都有较高的要求,风险企业难以逾越。二是上市指标太少,我国股票发行实行“计划控制指标”,而争相上市的企业又多,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筹资,占用了大部分指标,使得高科技企业上市难上加难,风险资本也无法退出实现资本增值。三是现有制度规定法人股、国有股不能流通和交易,只能进行场外协议收购,与风险投资通过股权转让、获取资本利得的特性相背离,因此风险投资通过主板市场退出几乎不可能。但我们仍能找到变通的办法,即风险企业可以利用现有上市公司资源进行“买壳上市”、“借壳上市”或“受壳上市”等操作,这是目前比较实际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
2、从创业板市场来看。近年来,虽然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体系,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产业还没有真正建立,风险投资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建立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目的,是为了给具有高成长性和高科技的中小风险企业提供筹资渠道,从而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为了给风险投资提供必要的退出渠道,以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虽然接受风险投资的风险企业不一定每个都能上市,甚至不乏失败的案例,但创业板市场毕竟能为风险资金建立一种释放机制、一个出口。没有出口,无法获得高增长阶段的高利润,就无法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而让资金卷入常规业务,风险投资的功能就丧失了,退化为普通资金。依靠境外创业板市场到境外上市的科技公司应得到鼓励,但不能没有自己的创业板或创业板市场,缺乏国内广大投资群众的参与,风险投资市场机制是无法建成的。
3、海外上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愈益密切。可以将风险投资退出的渠道选择在海外,即在海外创业板市场上市。要利用好二板市场,一是准备上市的高科技企业要解决类似于H股市场存在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建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司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二是有关部门在上市企业的选择和审批中应采取有别于H股的一些标准,尽可能按市场原则取舍,向高科技企业倾斜,放松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审批。在对待国内高科技风险企业到海外上市的问题上,我们应持一种乐观支持的态度,因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在风险投资领域或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面我们都存在的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通过使少数成功的风险企业到海外的二板市场上市,不仅可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而且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与标准规范内地风险资本的运作经营,拓宽内地相对狭窄的退出渠道。对风险投资来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本退出,至于退出的市场设在哪里并不重要,而且许多国外市场对其他国家公司的上市持积极欢迎态度。目前,我国已有中华网、亚信公司、裕兴电脑、青鸟环宇、搜狐和网易等高科技风险企业在美国NASDAQ市场和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但是境外资本市场对于风险投资的企业之国际化程度、境外上市的操作经验和技巧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股份转让。选择股份回购、一期购并和二期购并即股份转让方式的专家共计达到了38%,总和超过了选择通过二板市场退出的比例。结合中国特殊的法律政策环境限制以及实际操作的经验,这种方式也确实具有现实意义。股份转让的产权交易模式比较适合企业所处行业比较朝阳、企业成长性较好且具有一定盈利规模,但因种种原因不够上市要求和条件、或在二年之内无法尽快上市的被投资企业。股权转让可以通过投资机构自有的渠道完成,如促成不同投资机构之间的股权转让,也可以借助专业机构如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收购和兼并部门完成。在这方面讯龙公司被新浪收购以及邦讯被亚信收购都是很成功的退出案例。
篇6
1政府部门型
政府部门型中介机构即政府部门设立的中介机构,多是公益性。这类中介机构的优点是掌握着众多有效信息资源,信誉状况良好,容易吸引客户,有利于协调高校、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等多方社会利益关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作用,起到了市场风向标的作用,利于引导投资和在市场的引导下及时给予优惠政策,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以贯彻国家政策,促进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点,如主要依靠政府出资,资金来源渠道过窄,资金短缺现象严重,缺乏利益激励机制的驱使,配置资源效率低,行政干预严重,易产生黑箱操作,管理模式僵化,技术经验不足,提供的服务有限等。
2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型
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在我国目前比较普遍,可以由业内组织如农民合作社、大学、科研机构等组建,为一定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这类机构多采用会员方式,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服务对象也主要针对会员。其优点主要表现在:这类组织多是区域性的,对区域内经济技术条件有足够的了解和较强洞察力,利于成功经验的传递和吸收,信息传播迅速;另外非营利性使得其利于吸引客户,利于区域内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缺点主要表现为:辐射范围小、信息资源有限、资金规模小、来源不稳定、不以盈利为目的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与其他经济部门、各组织成员间不易协调,缺乏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3营利性股份制公司
型营利性股份制公司可以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出资,置于中介机构的顶层,组织协调各机构以及整合经过初步筛选的资源,提供有用信息和平台。优点是利用现代化公司的管理模式及运作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便于采用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利于机构的高效运作;用市场机制来对投资中介机构进行评价、监督和激励,有利于市场规则的建立,配置资源的力度强,有利于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缺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风险企业投资项目的开支。
二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设立模式的选择
比较上述三种最主要的设立形式,结合市场经济规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应越过政府的行政干预阶段,直接进入企业化管理阶段。实践证明,股份制公司形式是目前最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市场化运作的必然产物。股份制公司形式便于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解决非营利性机构难以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困难,并且其逐利性有利于市场发挥作用。结合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政策依赖性强、发展不规范的特点,开始时政府可以占有较大的股份,充分依靠政府引导、完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环境。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协调风险投资企业、农业科技项目来源、经济管理行政部门的关系;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宏观调控,打破区域性限制,逐渐培育全国性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体系。待该中介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要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政府要减少持股比例,只参股不控股,以董事身份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决策,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另外可以模仿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政府无论参股还是控股,都选择让利于企业的方式,通过转赠股份的方式把资金返还给公司。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参与一方面提供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经验;另一方面提供理论知识与技术指导和评价。这种官产学一体的组织形式既有政府支持,又能发挥民间机构的积极性,体现了辅以行政管理的企业管理,为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运行模式
1性质和宗旨
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为农业科技项目与风险投资对接提供中介服务的组织,可以是盈利性的,也可以是微利性的。一方面作为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全面搜集风险投资及农业科技项目的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研究筛选,建立信息数据库、人力资源库,为提供匹配服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对接平台,在提供匹配信息的基础上,对可行项目进行培训,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完善企业管理,尽力实现其与风险投资的成功对接。对接完成后根据需要对企业进行培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提供首次发行上市等方面的顾问培训服务。
2组织结构股份制
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客户经理、基层部门及专家顾问构成。设置客户经理使员工直接面对客户,对客户负责。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在保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并在公司内部实行有效的信息、知识、利润与报酬共享机制。同时对客户经理的激励与约束实行业绩记录,可将部分发展基金会员费作为对客户经理的激励。基层部门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和筛选。由业内权威人士担任专家顾问,匹配政策顾问、技术专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提供全面的咨询顾问服务。
3客户来源
客户资源是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运作成功的关键。2011年首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显示,社会上的优秀项目有很多,不仅存在于高校和科研单位,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区、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都存在很多优秀的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可以建立档案把这些优秀的项目集中起来,由县科技局负责对本地区的优秀农业项目进行筛选,把符合条件的有潜力的项目存入档案,并向市科技局备案,经过进一步筛选上报到省科技厅,再到科技部,最终把这些资源提供给公司。也可以由企业直接报名,由公司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评估,对有价值的项目备案入库。另一方面,要吸引业绩较好的风险投资公司的加入,了解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要求,以便更好地为其提供合适的投资对象。
4收入来源
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以营利为目的,收费标准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性质,对农业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应充分考虑到农业科技企业利润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收费也应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和法律的规定。基本费用包括:1)注册费,即客户登录、入库、信息、查看信息、出席相关活动所缴纳的费用。2)服务费,包括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特殊服务如定购出版物、电子期刊等费用。3)成功费,当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风险投资公司成功选择了投资对象的情况下,要付出对接成功的成本或代价,可按项目的盈利能力制定等级收费标准。4)发展基金会员费,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成立发展基金,使其具备更多的经费,方便业务的开展,可以在双方的合作期内,将部分年收入额作为发展基金的会员费,享受优惠待遇。
5提供服务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服务
贯穿于从研究和筛选、匹配、谈判、签协议、风险企业运作到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退出整个过程,主要提供信息和匹配服务以及咨询培训服务。
5.1提供信息、匹配服务
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基层部门负责对客户信息进行研究筛选,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按照需要进行供求匹配,避免了客户自己筛选信息的麻烦,降低了风险企业或农业科技项目的搜寻成本。根据客户需要,可以在先前政府提供的资源中进行筛选,如果能够筛选到合适的匹配对象则进行下一个环节。如果没有,可以定期出版刊物,刊载客户信息。举办大赛,进行客户集会,使得双方有机会共同探讨寻找合适项目对接。
5.2顾问培训服务
顾问培训服务可以在任何阶段展开,匹配前后都可以根据需要享受服务。单独的顾问培训服务有单独收费标准,对基础性的服务可以实行公益化,某些专业的服务对注册会员免费。匹配成功后的项目,要促成投资,使双方满意。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可以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管理经验、人才中介服务、再融资及贷款的匹配服务,规范企业管理,提供多方面的培训指导,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专业水平。
6绩效评价
篇7
关键词:高职;“企业经营决策仿真”课程;激励机制;课程基金;风险投资
一、课程激励机制改革的背景
“企业经营决策仿真”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它以课程仿真软件——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系统为教学平台,构建竞争性的生产制造行业及众多模拟企业,让学生以经营管理者的身份对企业经营的诸多方面进行定量决策;然后,由仿真系统输出各个企业对抗竞争结果,包括多张企业经营业绩报表、所有行业企业基本经营业绩指标值及其得分情况、经营决策总成绩及其行业排名等,因此,是一门极具对抗性、趣味性与专业性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和仿真实训,使学生掌握企业经营决策的内容、要点和思路;能够结合周期形势与模拟企业前期的经营情况,独自对企业进行综合经营决策;会根据企业经营报表分析决策的成败及其原因,并及时制定调整措施;培养学生的市场风险意识、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以及坚韧不拔的抗压能力等职业品格与素养。虽然,与专业的其它课程相比,该课程已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趣味性与实训成绩反馈的即时性,但是,学生在实际学习和仿真实训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性,与教学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决策实训时易烦躁,经常抱怨决策过程太复杂繁琐,因而心生逃避的念头;(2)决策时很随意、拍脑袋,不经过严谨细致的定量分析,导致企业亏损甚至破产,如不顾市场风险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导致企业陷入困境;(3)一旦某个周期经营出现失误就想放弃,而不是冷静下来找原因、寻对策。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该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综合性,需要学生真正花精力与功夫去认真学习、思考与分析,不像有些课程能随便应付;二是当前高职学生的心智特点和学习环境决定了他们缺少学习的压力与原动力,[1]他们普遍对感性体验式操作型课程比较感兴趣,而对理性分析与推理计算型课程缺乏兴趣。另外,由于是模拟企业的仿真经营,经营利润只是一个纸面数据,并不是真金白银,所以,当经营有方时,除了当期的实训成绩较高外,并没有其它直接收益,造成学生的成就激励不佳。反之,当经营不利时,除了实训成绩较差外也没什么直接损失,学生的挫败感就不强。课程的最终成绩对大多数不评奖学金的学生而言,是及格就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课程学习缺少真实有效的压力与动力,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因此,课程的激励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激励机制改革的实践来源
课程激励机制改革的灵感源于该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它以项目为载体在每学期期末开展,为期两个星期,是对该学期及前期相关课程的协同性综合训练,也是对这些课程所培养的分块技能和知识进行的一站式综合演练。[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是基于“企业经营决策仿真”课程的“第×届‘×××’杯‘×××’行业高峰论坛筹办”。该项目以高峰论坛筹办为载体,将课程所有模拟企业分为筹办企业和参会企业两类,前者联合筹办论坛,负责论坛的策划、营销、会务、安保等工作,使论坛有社会企业参与和冠名,并为项目提供资金或实物赞助;后者要付费参与高峰论坛,并在论坛上宣传、展示和分享企业的经营成败与心得。无论是筹办企业还是参会企业,都需要项目组发放启动资金,为了让项目资金的使用更加高效、科学与公平,项目组以每个模拟企业最后一轮经营决策期末的未分配利润总额及累计支付股息指标为依据,分配模拟企业的论坛启动资金,启动资金完全归学生支配。采用这种客观公正的经济型激励手段后,项目组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开始认真地投入到最后一轮仿真决策中,他们会耐心地向教师或同学咨询决策的技巧和建议,每次决策完毕后都会认真分析成败,并研究下一周期的经营对策。甚至有些之前对实训不重视或不在乎的学生,学习态度也有了质的改变。以上这些积极的改变不是偶发式的,而是自该项目开展以来的必然现象,这是经济报酬的激励效果。此发现也让项目组豁然开朗,由此找到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突破口,就是给学生的课程学习引入真实有效的压力与动力,即经济风险与报酬,并构建以真实经济报酬为核心的课程激励机制。另外,从改革的条件看,该课程具备了引入经济风险与报酬的先决条件,即每个模拟企业的经营利润指标。
三、课程激励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设立课程基金,构建基金运作机制,履行对风险投资的核算、收缴、管理和偿还功能
课程基金的原始资金为人民币贰万元整,来源于该课程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资金。为了实现对课程基金的科学、规范和有序管理,课程基金设立了由3人组成的基金理事会管理架构,其中,理事长1名,由课程负责人担任,负责基金的整体运作与管理;会计1名,由课程组教师担任,负责模拟企业风险投资增减值核算;出纳1名,由课程组教师担任,负责模拟企业风险资金的收缴、管理和偿还等业务。课程基金还制定了科学详实的《基金会章程》,使基金的日常运作和管理有章可循。另外,课程基金结合课程仿真软件拟定了《风险投资协议》,为风险投资的核算、收缴和偿还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明确了风险投资人与课程基金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构建基于模拟企业经营业绩的风险投资和交叉股权投资运作机制,引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激励机制
如图1所示,让每个学生作为风险投资人与课程基金签订《风险投资协议》,使学生享有模拟企业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并以风险投资额为限承担企业经营的亏损风险,同时,使课程基金享有风险投资偿还后的盈余收益,承担风险投资偿还后的亏损风险。风险投资额以模拟企业期初所有者权益(¥924.00万元)为依据,按照双方约定的抵价比例进行核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决定抵价比例,例如五万元抵价一元,但抵价比例不能超过设定的范围(100000:1—10000:1),即风险投资额最高不超过¥924元,最低不低于¥92.4元。每个学生在向课程基金足额缴纳风险投资本金后,开始在课程仿真系统中对自己的模拟企业进行一轮7个周期(年)经营和互相竞争。所有同学在完成一轮企业经营和对抗竞争后,课程基金以每个模拟企业期末所有者权益和累计支付股息两者之和为依据,按双方约定的抵价比例偿还风险投资,以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为了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同时,对冲投资风险,课程基金还允许但不强制模拟企业相互进行股权投资,只要他们双方约定并备注其中的投资额和分红等事宜即可。通过上述过程和步骤,基于模拟企业经营业绩的风险投资能够顺利地运作,并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风险偏好,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引入了真实有效的压力与动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契约精神和风险意识,这是课程激励机制改革的核心。
(三)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实现以课程考试
成绩为核心向企业经营业绩为核心转变为了进一步强化激励效果,并克服将课程考试作为课程核心评价方式的不足,提升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课程组确定,课程最终成绩的50%来源于学生平时的企业经营决策仿真实训成绩。此成绩由课程仿真系统根据企业经营业绩指标及其权重、并结合所有行业企业的指标值进行综合赋分而得,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仿真系统中设定业绩指标及其权重,以突出考核重点。为突出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课程组加大了模拟企业期末未分配利润总额、总资产、累计支付股息、销售额等指标的权重,其中,期末未分配利润总额权重为0.4,累计支付股息权重为0.2,周期销售收入权重为0.1,企业期末资产总额权重为0.1。此外,课程最终成绩的40%来源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还有10%来源于学生平时考勤和课堂表现。
四、课程激励机制改革成效及实践阻碍
基于课程基金和风险投资的课程激励机制改革已经尝试推行了3个学期,一共涉及6个班级约270位学生。为了验证改革的效果,课题组在每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了全数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了各班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以试图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3个维度,分析改革成效。其中,核心指标情况如表1所示。表1数据说明,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改革后较改革前都有较大幅度的改进,这显示改革是切实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该课程激励机制的改革可能面临两个阻碍因素:一是课程基金的来源问题,即是否所有专业课程都有相关的建设资金作为课程基金的来源;二是观念问题,即向学生收取钱款并让学生承担风险是否可行。从当前国家、地方和学校对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投入情况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争取课程建设资金不是难事,所以,前者不应成为改革的阻碍。而对于后者,笔者认为,需要解放思想,只要收取的钱款不足以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且运作透明、规范、科学,那么,这样的改革就是可以推行的。
参考文献:
[1]胡越明.高职院校课程学习激励机制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16(24):22-24.
篇8
Thomson表示,目前全球经济的波动性仍然很大,欧洲债务危机尚未平复,美国财政悬崖又让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CFO应首先考虑帮助企业建立一整套健康的财务体系。Thomson说:“我们在这里之所以强调财务的基础工作,是因为在当前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情况下,强有力的现金流保障、合理的债务水平至关重要。除此之外,CFO们也开始越来越彰显其自身的战略作用。目前,在企业重组、收购兼并、寻找战略合作伙伴等诸多项目中,CFO的参与范围就不再局限于传统财务,更多的是从战略层面出发,寻求新的机会。”
事实上,在严峻的经济形势考验下,企业CFO的角色正向战略者转变,并且已经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参与企业的核心决策。Thomson建议,CFO不仅要在与财务团队、项目团队、公司领导层的日常沟通中,而且要在与投资者建立关系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中培养自身的沟通能力、领导力和影响力。Thomson认为,“这里谈到的沟通,不仅是表达,更多的是学会聆听。无论对公司内部,还是对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投资者或商业伙伴,CFO首先要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逐步逐层地展现自身影响力,并最终实现对公司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对于逆周期投资火热、兼并收购案例层出不穷的现象,CFO应采取积极还是审慎的投资态度?Thomson则认为,这一点应取决于公司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而非CFO主观的意愿。Thomson说,企业应建立一套风险预测方案(Risk Profile),如果公司在兼并收购上的态度更为积极主动,并且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CFO也应遵循相同的路径,反之亦然。
事实上,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仍有2/3的并购属于失败案例,失败的原因或在于对被收购的公司估价过高,或在于并购项目本身与公司的战略定位不符。因此,投资有风险也正考验着CFO相应的能力。
“越来越多的CFO开始重视风险管理,并且建立风险投资组合(RiskPortfolio),公司的风险投资组合做得越细致,对于风险的预判就越准确,同时也可将风险平摊。特别是海外投资涉及的政策、市场、商业文化上的差异,CFO需要提前做足准备,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准确找出影响投资的关键点。此外,外汇风险亦不容忽视。事实上,目前精准建立风险投资组合在中国公司还并不普及。这中间需要CFO的决心和专业技巧,包括对于风险种类清晰认识、对于可能发生风险的预判、对于风险的量化能力,以及提出有效的风险应对和降低风险的措施,等等。”Thomson建议。
篇9
2011年12月5日,雷奇燃料公司(Range Fuels)宣布破产。这让科斯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质疑。雷奇——这个科斯拉在2006年主导投资成立的公司,在短短五年间获得了包括政府贷款在内的3.2亿多美元的社会融资。
很显然,人们质疑的不是科斯拉的投资能力,而是他对清洁能源技术的鼓吹。许多人怀疑,像科斯拉这样的人,不过是打着清洁能源的旗号赚钱,也有人把科斯拉这样的绿色技术投资者称为“社会套利者”。
科斯拉,这个来自印度的典型技术型投资客,在硅谷的四大投资巨头中,他因对清洁能源的偏爱而获得“绿色投资狂人”的称号。他为自己的失手存有一整套辩解理论,常说的那句就是:“人们总是极力降低风险、避免失败,而我的做法正好相反。”
这次,57岁的绿投狂人维诺德·科斯拉又失手了,而且这次事情闹得有点大。但维诺德·科斯拉依然是那个技术领域的“投资之王”。
不安分的创业者
1955年,科斯拉出生在印度新德里。凭借过人天资,14岁的科斯拉被印度理工学院录取。年轻的科斯拉充满干劲、傲慢好斗,他喜欢到处演讲,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不怕招致批评,因为他觉得他能驳倒任何一个批评者。
之后,科斯拉离开印度到美国攻读硕士,先后在卡内基·梅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获得学位。临近毕业,他和斯坦福大学校友安迪·贝赫托西姆在1982年创立了著名的电脑制造商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 systems)。
1984年,30岁的科斯拉精力充沛、雄心勃勃,对待员工也很苛刻。他脾气火爆,不屑于人情世故,先是退出了公司CEO的位置,由斯坦福的同学兼好友斯考特·麦克里尼接任,自己被挤兑成董事长供奉起来,接着又因为数次与董事会意见不和而被迫卷铺盖走人。
但当时没有人会想到,离开Sun之后的科斯拉会从创业者转型为风险投资家并成为其他风险投资家崇拜的偶像。
1986年,科斯拉跟随约翰·杜尔加入凯鹏华盈并学会了孵化创业公司的技巧。接着,他在万马齐喑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时迎来了个人的巅峰时期。2000年末到2001年初,科斯拉用500万美元的投资换回了150亿美元的回报,回报率高达300倍,最负盛名的成功案例包括次代(Nexgen)、超威(AMD)、兴奋(Excite)和瞻博网络(Juniper)。当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球100名最好的风险投资家中,科斯拉名列第一。
科斯拉经历了300倍超额回报的疯狂一年,便开始思考转变投资方向。他在与合作者投资Bloom Energy公司获得成功后,于2004年离开了任职近20年的凯鹏华盈,创建了自己的风司——科斯拉风险投资公司,主要从事清洁技术的投资。他戏称自己的投资项目多是“轻率的科学试验”,包括基于生物燃料、新型电池、引擎和照明、水净化、环保玻璃及清洁水泥等。
现在,他投资的清洁技术企业包括了可以把煤转换成天然气的巨点能源公司(GreatPoint Energy)、拥有新型玻璃产品的Soladigm公司、生产高效能发动机的生态马达公司(EcoMotors)、节能照明设备企业Soraa等知名公司。科斯拉认为,“全球变暖其实是4个问题:石油、煤炭、水泥、钢铁,解决了这4个难题,我们的工作也就完成了。”
其中,在他最得意的演讲稿《一个科技乐观主义者最便捷的真理》(Mostly Convenient Truths From a Technology Optimist)中,科斯拉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在投资新兴企业,而是在为科技实验提供资金。他认为采用渐进方式进行绿色事业不可行,要成功必须大胆实验。在过去的7年里,科斯拉投资公司向近百家与清洁能源有关的企业投资了近200亿美元。
不能少了“风险”
在科斯拉的投资策略中,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告诉自己的员工,只为我寻找那些失败可能性达到90%以上的科技类事物。”他的观点是,如果你投资了足够多的高失败率公司,虽然其中大多数都将失败,但只要有一家将获得成功,你就能成为大赢家。
另外,在给《能源》记者回复的邮件中,科斯拉将自己的投资策略(他自称为“失败策略”)总结为“一九理论”:宁愿投资失败率90%的技术项目,也不投资成功率80%的项目。因为一旦项目获得成功,成功率80%的项目收益只能让本金翻番,而成功率10%的项目收益却可能有本金100倍之多。这种裸的资本主义逐利精神,让他享受到“生人勿入”的探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科斯拉持赞赏态度,因为雷奇事件,最近华尔街的质疑声比以往更稠密。
美国著名博客罗伯特·让皮尔就是众多怀疑者之一。他借助雷奇公司破产的事件称,“我们的能源政策不能被那些制造大胆主张的人(科斯拉)所挟持。我们的政府把钱投给了他们,他们只能制造更多的相同论调歪曲我们的能量观。”
贝宝(PayPal)的合伙创始人亿万富翁皮特·泰尔的质疑声更为激烈。泰尔曾公开称,“清洁技术其实是一场灾难,现在连硅谷的投资家们都很少谈论它了。在交通和清洁能源上的失败表明了清洁能源政策的失败。”
但科斯拉对此不屑一顾,他的回应简洁有力:“我要挑战任何认为清洁能源科技是一场灾难的人”。
在过去的一年里,科斯拉的风险投资产生了超过10亿美元的利润。他说,“那10亿美元利润的意义,比过去10年里在IT行业的任何风险投资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2011年9月,科斯拉又成功募集了10.5亿美元,成立了第四只科斯拉风险基金(Khosla Ventures IV),其中的65%将被投向于那些可替代能源和绿色科技企业。这对于那些创意还处于概念阶段的绿色技术企业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科斯拉对《能源》记者说,“清洁技术必将提供一个比硅谷已有的传统市场大许多倍的新市场。”
投资“绿色”技术
如今,这位硅谷清洁技术大师跟30年前相比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为人礼貌谦和,甚至会因为喝水耽误回答问题而抱歉。尽管变了很多,但科斯拉一直不变的是对于风险的疯狂热爱。目前为止,他是唯一一个寻找90%失败率项目的投资人,把筹码压在10%上,只要获得成功,回报将巨大无比。
“有时候我们告诉企业家,‘你们的项目对我们来说没有足够的风险’”科斯拉说,“然后他们看着你,表情滑稽。”当然,科斯拉对于风险的追求也并不是盲目的。“我们做更多的基本技术研究,因此,我们有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科斯拉说道。
最近,科斯拉来到中国与布莱尔一起参加气候组织“中国在设计”项目的启动仪式。科斯拉的“金手指”又指向了绿色的清洁技术领域。在过去的六年时间里,斯科拉投资了数十家与清洁与技术企业和技术,他欣然承认,其中许多还只是停留在“科学实验阶段 ”。
至于为什么会关注清洁技术领域,科斯拉称,“我们从一点点开始尝试,看看是否有市场机会,今天我可以说,清洁技术的机会比我在2004年所想象的要多得多。尽管信息技术仍然有发展潜力,但我们在清洁技术领域看到更大的商业机会。”
除了技术,公共政策也是科斯拉投资的重要方面。2010年,科斯拉“拉拢”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入伙”,出任环境公司的高级顾问。“托尼的加盟,将使我们这些在硅谷的‘技术呆子’获得了更大的帮助。”科斯拉说。
现在,科斯拉的目光看的更远,投资的范围也更广阔。2011年,科斯拉到北京访问时会见了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王小康。而聘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担任公司顾问也是为了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的推广清洁技术。科斯拉说:“我不指望他能完成交易,但是在将某项技术引入欧洲之前,我会先咨询他的意见。我需要他提出建议。”在科斯拉眼里,他始终笃信科技的力量,“科学实验才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其他附加的东西。”
“我们并不追求每个项目百分百成功。我们不怕风险,喜欢风险,风险越大越好。”这就是维诺德·科斯拉关于风险投资的最好解读。
历程评述:
篇10
遗憾的是,大多数创业者完全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获得创业资本单一融资结果层面,而忽视了融资过程对企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也就是说,创业者只注重钱而忽视获得钱的方法与目标,其融资结果只能是失败。事实上,我们并不应该过多的指责创业者的贪婪与幼稚,毕竟,多数人还只是第一次接触独立创业,初次尝试融资。而对风险投资,实际上应该是私募融资相关知识的缺乏又是导致创业者融资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这样的矛盾也许可以很好的解决,《私募融资230问》一书可能会成为那些渴望获得发展资本的中小企业的最佳融资指导工具。无论你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创业者,还是一个沉寂商场多年的企业家,如果你还为如何获得企业发展必须的资本而发愁,翻翻《私募融资250问》一书,也许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该书的最大特点是一问一答,作者通过这种活泼的回答方式解答了中小企业在私募融资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和需要了解的实务知识,每一个问题都切中私募融资问题的本质,而没有浪费读者的时间在无聊的探讨中游走。
在“融资市场、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部分中,作者首先介绍了企业融资的四种模式,介绍了中小企业所关心的银行融资、担保、上市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并重点讨论了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的特点,在国外和国内的运作情况,以及国外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在中国的投资案例。最后,作者分析了中国民营科技中小企业对创业投资的需求,揭示了整个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私募融资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跃然纸面。
在“私募股权融资操作”部分,作者以翔实的案例具体介绍了私募股权融资业务的流程和步骤、参与各方主体的作用、融资过程中所用的各种文件的格式、投资协议条款的具体内容,以及谈判的关键内容、难点和相关对策。可以说,《私募融资230问》在这一部分所展示的内容就像一个专业的财务顾问, 为混沌中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私募融资方案及相关文本。
融资操作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如何保证融资方与投资方的目标一致、观点统一是保证融资成功的关键。尽职调查是实现这一过程统一的关键性工作。在“尽职调查”部分,作者以几个企业的案例向融资方回答了投资商在尽职调查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并列举了融资企业做一份完整、精美的商业计划书所必须分析的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所有重要问题,介绍了融资企业向投资商提供商业信息的格式或技巧。读罢这一部分的所有问题,会让企业感受到投资商在尽职调查过程中的细致深入的程度,作者力求通过这些问题说明,企业的融资目标只有与投资商的投资回报相匹配, 才可能取得投资商的信任,保证融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