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02 10:1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骨伤科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骨伤科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 中医骨伤科学;实训课程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155-02

1 引言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体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与疾病的学科,与临床结合紧密,实践性很强。它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为了进一步深化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河南中医学院在中医骨伤科学实训课方面做了许多尝试、探索和改进,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构。在此,笔者结合学校情况,进行简要论述。

2 中医骨伤科学实训课程体系构建

目前,河南中医学院在临床非骨伤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将中医骨伤科学设置为54学时理论课,由于该课程不是非骨伤专业的主要课程,学生没有系统接触过中医骨伤科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对他们而言仅仅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去掌握中医伤科学疾病解剖结构、辩证方法和手法整复等临床操作技能非常抽象和困难。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对骨伤疾病纸上谈兵,实战经验缺乏,不能很深刻地记忆和理解该课程内容,而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又属于后期教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直接来源于临床并应用于临床,在良好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将各种抽象枯燥的疾病在有限的课时内深深烙印于学生的头脑中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呢?

实训课以其直观性、生动性、可操作性,显示出理论课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课堂教学难以讲透且教学效果不佳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训的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同时也能模拟真实临床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学生学习的早期开设中医骨伤科学实训基本操作技能,成为保证学生早期安全接触临床实践和患者的必要条件。

中医学专业认证(行业标准)中需要本科生达到的临床能力目标是:具有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察、病史采集、病历书写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具有正确运用中医理法方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具有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体格检查的能力;具有合理选择现代临床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断、治疗的能力。参考开设相同专业的兄弟院校实训课程及实验项目的设置情况,确立开设河南中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实训课,在授课教师、相关专家、教学管理者反复论证后确定了学时、内容和实训项目。

一般院校中医骨伤科学课程以理论课为主,实训课或见习课为辅,开出的实训项目一般都有骨与关节检查法、固定器材的认知与操作、骨折脱位的手法整复。河南中医学院将原有的理论课减少8学时用于开设实训课,分为6个实训项目:骨与关节检查法(2学时),骨折、脱位的手法及固定 (2学时),上肢骨折整复固定方法(1学时),下肢骨折整复固定方法(1学时),骨伤科常用的理伤手法(1学时),骨伤科常见病(颈椎病、肩周炎、腰突症等)治疗手法(1学时)。这些实训项目根据由易入难、层层深入的原则设立先后开设次序,它们都是一些经典实用,在临床和生活实践中应用性强,可反复操作、练习的项目,可以为将来在医院临床技能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中医骨伤科学实训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中医骨伤科学实训课实现了由无到有,为了规范实训教学管理,有效实施教学过程控制,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监控,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实训教学质量,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行为、态度、实践能力等学习活动和效果,促进实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制定实训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体系。每学期对承担实训课的所有教师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对本科生实训课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教师实训教学质量评价

1)评价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同行专家和教学督导团共同评价的原则。

2)评价方式。

①学生评价:由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中心会同教务处、学生处及各院(部)每学期适时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根据教师实际授课情况,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②同行专家、教师评价:由骨伤学院同行专家、教师通过开展听课、检查教学文件、与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状况,并做好记录,在此基础上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③学校教学督导团专家及管理人员评价:学校教学督导团专家及各级管理人员进行随机听课评价,评价结果计入督导专家评价成绩。

3)评价实施。

①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由学校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中心组织有关专家、教师及学生在充分调研和实施验证的基础上,制定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计算方法,并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教学评价要求适时调整。

河南中医学院制定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有10项,分别为:精神饱满,仪态庄重,穿着得体,语言生动,讲课有热情,富有感染力(10分);仪器、材料等准备充分,摆放整齐(10分);教学内容层次清楚,概念讲述准确清晰,详略得当,时间分配合理(10分);操作技术要点、难点演示规范,讲解精练、细致(12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师生互动良好(10分);能认真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安全的实践操作训练(12分);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9分);教学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达到教学目标(8分);能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与职业素养(9分);对该教师授课的总体评价(10分)。

以上十个评分指标分别设有A、B、C、D四个评价等级,分值分别为总分值乘以1、0.8、0.6、0.4。除此之外,实训教学质量评价表中还有两道简答问题:该教师授课最佳之处,该教师最需改进之处。

②评价组织:评价工作由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中心具体组织,教务处、学生处和各院(部)协同实施,骨伤学院成立相应的同行专家督导教学质量评价小组,学校成立教学督导团。

③评价方法:采用网上评价或填写相应纸质评价表评价。教学质量评价采用以学生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补充的综合评价方式,综合评价成绩包括三项内容,其中学生评价占60%,同行专家评价占20%,督导专家评价占20%。

学生评价:每学期,以无记名方式在网上或填写相应纸质评价表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

同行评价:每学期,骨伤学院同行专家督导教学质量评价小组根据需要,完成对承担中医骨伤科学实训课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并填写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表。

督导评价:每学期,学校教学督导团专家及各级管理人员进行随机听课,并填写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表。

学生实训形成性成绩考核

1)考核成绩:中医骨伤科学实训课每堂课均应给出成绩,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其总成绩为每次实训课的考核成绩之和。

2)考核项目:每次实训课考核应包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①教师评价(占85%),为全形成性考核,即每次实训均应有形成性考核成绩,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训态度、预习情况、实验报告、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临床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确定学生分值[1]。

②学生评价(占15%),包括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自评分值占5%,互评分值占10%。自评成绩是该组根据每个成员个人表现,集体决定每位学生成绩;互评成绩是其他小组根据该小组成员个人表现,集体决定每位学生成绩。学生评价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师可以提前或临时指定学生本次答辩内容,实训预习情况、上次实训小结、本次实训总结或本次实训相关的知识点等均可。随机安排一个或几个小组,每组利用15~20分钟,在实训时对相关内容进行协作完成或答辩,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配合补充完善。组内或组间根据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确定成绩。

篇2

耳濡目染,从小立志学医

出生于一个医者世家的程灏,自小就经常听大人们讲: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医生这一职业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受到当医生父母的耳濡目染,让他幼小的心灵对穿上白大褂无比神往。

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程灏医师仍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和父母住在医院宿舍,父亲经常夜晚被叫去做手术、抢救病人。第二天早上回到家总是带着成功的喜悦讲给我和母亲听,手术做得如何如何漂亮,抢救的怎样怎样成功。”这让他被医生这个能救死扶伤、讲仁慈、讲仁爱的职业深深吸引,并认为这是一个光荣神圣且富有成就感的职业。这也是后来他经常说“治好一个病人,我比你更高兴”的原因。

上世纪70年代,父亲参加了天津市早期的西学中学习班,开始学习中医,程灏那时刚上小学。父亲希望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医学,便让他一起学习。也是从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到中医的很多名词和基础知识,并且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学习中医、治病救人。

1987年,程灏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从此便踏上了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道路,走上了从小梦想的从医之路。

创建医疗平台,打造一流团队

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工作十年后,程灏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参与创建了望京医院创伤一科,目前担任该科室主任。在这里,他注重突出中医特色,继承发扬中医骨伤科事业。同时,融入创新理念,中西医并举,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不仅提高了科室患者的治愈率,更为传统医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据程灏主任介绍,望京医院创伤一科建科于1997年,到今天已经18年的历史。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医生14名,护士14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医学博士3名,硕士4名,高级医学顾问1名。目前有开放床位44张,包括创一科病区、专科门诊、全年24小时骨科急诊的完整科室,曾担任重大群体交通事故救治,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的救援等工作,是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作风硬朗的医疗团队。

在程灏主任的带领下,创伤一科全体成员本着“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并举”的原则,遵循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传统骨科理论方法结合现代医学骨伤科理念技术的学术指导思想,为患者提供最恰当的治疗方案和方法。他们应用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技术、中西医结合外固定技术、现代生物学固定理念微创技术和手术钢板髓内钉固定等技术治疗四肢、骨盆及关节的各类新鲜、陈旧的复杂难治性骨折,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急、慢性骨与软组织感染等。同时,注重中医中药三期辩证施治(内服外用)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总体水平和同期国际接轨,已经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科室的治病特点是:中医特色不拘泥,西医特点不落后。

多年来,创伤一科的医生们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医德,他们勤勉敬业,满怀仁爱之心,精益求精,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敢于承担风险,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尽全力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凭借着娴熟的技术,高水平的理论,打造了一支卓越的护理队伍,努力为我国的创伤医疗事业发展做贡献。目前,该科室还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院级科研课题三项,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创伤急救教研室工作,负责“三生”的临床教学任务。

因病施治,为患者谋福

“凡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任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任也。是以大凡医者,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为医也。”这是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对“医者”的界定,也是程灏主任始终践行的行医之道。

在程灏主任所在的创伤一科,多年来都保持着这样一个理念:做医生做该做的手术,给病人一个最好的、最恰当的治疗方法。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法不一定相同的,但每一个方法对这个病人是最恰当的,作为医生就为患者提供这样的服务。“大多数疾病,包括骨折,治疗的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手术不是万能的,很多骨折也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解决。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病情,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哪种方法对病人最有利就采取哪种方法。大多数病人是不懂医学的,作为我们医生要把治疗其所患病的各种治疗方法的利与弊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患者会权衡,提出他们最能接受的治疗方法。有些骨折需要赶紧手术治疗,比如需要早期下地活动的、关节内骨折等,医生就不能犹豫,必须果断做出判断”,程主任如是说。

去过程灏主任门诊的患者都知道,在他的出诊台上放着一个小册子,上面写着“在我们的医学帮助下,您能早日康复,我比您更高兴。”这是他及他的团队发自内心的感言,更是一位医者所不懈努力的方向。

“做该做的手术,做病人需要的手术。”是大医精诚、仁慈博爱的体现。当一些疑难杂症摆在医生面前,运用所掌握的丰富的中西医学知识和高超的技术,将最恰当、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医学帮助,是医生的一种本能。但是做到这些最基本的前提是,医生必须了解中医并掌握中医骨伤的精髓,同时还要对西医现有的先进技术材料了如指掌,真正做到学为所用。

一位来自北京朝阳区的患者,60多岁,没有工作,由于不小心手腕骨折了,经过北京的其他两家医院的检查,医生都说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由于怕手术治疗会留下后遗症且费用太高患者选择了放弃。后经人介绍,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一科找到程灏主任,当时,他非常担心程主任也动员他做手术。没想到,在程主任看完片子并详细询问他现在的生活环境、工作情况后,极其自信的说:“我们可以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估计最后和手术效果差不多。”程主任的治疗方法让他的手腕在短短半年之内就基本灵活自如活动,不仅减少了很多痛苦,还节省了大笔医疗费用。

创新研究,追求卓越

创新驱动发展,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如果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走向衰亡。中医学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一直屹立于世界东方,少不了我们的祖先在传承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突破。程灏主任也深谙此道理,为此,他在近几年带领科室推出了系列微创手术方法,他非常注重创新,对目前骨科医疗界普遍使用的小夹板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3202167560)和“发明专利”(专利号:2013 101484267)。

程灏主任介绍说,微创手术是现代骨科的精髓,指的是在微创理念指导下采用的手术方法,是一种相对的根据不同病情所采取的方法。近年来,创伤一科运用微创手术方法,已经让许多严重股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朋友重新站立起来,提高了生活质量。另外,程主任曾多次参加关于微创手术的各种国际性、国内医学交流会、研讨会,创伤一科的微创手术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充分肯定。

从事中医骨科的医生都知道,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我国著名老一辈骨科专家尚天裕等老先生总结出的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四肢骨干骨折,尤其对固定四肢中段骨折有明确的疗效,到目前为止已经被中医界使用了几十年。但是,在使用的过程,程主任发现有些小夹板的设计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近关节或关节内骨折的应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在固定肱骨近端的外科颈骨折时,内侧夹板下坠,前、外、后三板相互聚拢、向外开裂等,起不到固定作用。于是,程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小夹板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创新元素,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技术创新。这一创新设计的新型小夹板,克服了原来小夹板的缺陷,对上述骨折起到了明显的稳妥固定的作用,为更多骨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位30多岁的外科颈骨折的女性患者,在一次摔跤的过程中,导致非常严重的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程灏主任亲自施以治疗,并且使用了他发明的新型小夹板。不到8周时间,恢复情况很好。程灏主任还建议该患者,间断性地可以拿掉夹板,开始做一些功能锻炼。

传承颂扬,见证先进理念发展之路

中医骨伤科学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基于朴素唯物论的科学,它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观念的学术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滞后性也不断凸显。因此,程灏主任非常注重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西医也一样,即使是在当今现代医学逐步发展到微观细胞、基因等研究水平,但仍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需要因时依症来治疗疾病,同时需要权威而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的引领。

程灏主任介绍说,AO理念和BO理念是当今西医治疗骨科疾病所遵循的主要理论指导思想。1958年,西医骨科确立了治疗骨折的AO原则,该理念强调坚强内固定。但这一理念并不完美,出现了大量失败病例。于是,骨科专家们经过二、三十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在近十年间逐渐形成了新的骨折治疗理念――BO理念,这是一种生物学固定理念,不仅损伤小,且治愈率高。

AO理念与BO理念的主要区别在于:AO理念采用绝对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而BO理念是以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为前提,不必以损伤骨折周围血运为代价的解剖复位,主张生理学复位和远离骨折局部的稳妥固定。中医治疗骨折主张功能复位和保留骨折上下关节功能活动的弹性固定。功能复位是指满足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的复位方式,不必强求解剖复位而过多损伤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有中医专家将其称之为CO理念,“C”即是“China”,即中医骨科理念,其实也不为过。

一位来自江苏的患者,锁骨骨折,做完手术半年多后,仍有一些不舒服的地方,疼痛难忍。程灏主任在看了他一下片子之后,说道:“你这个手术应该不是在我们医院做的。”该患者说:“是在当地一家医院做的。”

为何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源于程灏主任对骨科疾病治疗理论的了解以及创伤一科先进的骨科治疗技术,他说:“从钢板固定的方法来看,首先肯定不是我们医院做的,至少不是我本人或我科做的手术。该患者的手术方式是在AO理念指导下的方法,它要求骨折钢板坚强内固定,钢板贴敷越严密越好,螺丝越多越好,越坚强越结实越好。这位患者使用的钢板,在所有钢板钉孔上打满了螺丝钉,在骨折处中间再又加上2颗螺丝捆上钢丝,”这种骨折所应用的方式,是违背目前最先进的生物学固定BO原则,所以导致半年了骨折还没有愈合迹象,接下来钢板很快就会断掉,原因就是没有跟进学科的发展。

治病方法非常重要,选择的材料也很讲究,手术材料不是越贵越好,进口的材料不一定适合每位患者,比如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人体形健壮,其生产的人工关节质量确实很好,一个股骨头假体数万元,而台湾联合公司生产的人工假体(应该属于国产)一万多元,其使用寿命不相上下,但是台湾联合的人工关节质量也是世界一流的,其产品设计可能更适合中国和亚洲人群的体型特点。不适合的产品,再好、再贵也没有意义。

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在多年行医过程中,程灏主任深刻理解到,无论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医中药文化,还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西医理论,都是能够治疗疾病、为人类健康谋福的医学,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他说:“中医、西医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选用哪种方法治病不是医生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看哪种方法对病人有利,中西医结合是理念的结合,绝不是方法的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临床工作中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大多数人认为,医生所提出的保守治疗就是中医治疗,手术治疗就是西医治疗,且中医治疗骨伤相对便宜,西医手术治疗比较昂贵。程灏认为,一个东西的好坏,不在于价格、材料,关键是真正为病人解决多少问题,当然,能够达到好的疗效就是好东西。便宜的东西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程主任表示,其实中医的麻醉术和手术要比西医早几千年,查阅文献几千年前就有华佗拟行开颅手术的记载。但是由于麻醉技术的发展,无菌技术、抗菌药物的出现,使得西方医学和手术疗法发展更快。所以说,保守治疗并不等同于中医治疗,中医也包括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中医治疗骨折有独特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穿针外固定等。另外,骨折三期辨证施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等,都是中医骨伤科的特色原则和手段。

再比如,对于伤口、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医几千年就开始强调“提脓祛腐,煨脓长肉”,是说伤口有分泌物不一定是坏事,有分泌物伤口才能够长得更快一些。过去,西医一直认为伤口愈合一定要干燥,现在刚刚认识到湿性愈合的重要性。然而,这些转变都恰恰符合中医的理念和方法。程主任说:现代伤科的理念和治疗方法,似乎逐渐地向几千年前中医的理念和治疗方法转变和靠拢。我认为中医与西医的发展方向,是在一个平面上沿着两条不同直线发展,而不是平行线,总有一天会有相交点。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医和西医应该是不能够分家的,也不是对立的,中医也叫“汉医”,中国还有“藏医、蒙医”等,国外也有适合自己民情的民间的医学,虽然在理论系统上各有区别,使用不同药物和方法,但是都能治病。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怎样对病人更适合,医生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内涵。

淡泊名利,关注医改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作为一名医者除了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良好的医德,这才能被称之为一名真正的医者。在医患关系尤为紧张的今天,有些医生因夸大病情不被患者理解,甚至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报复,这让作为医生的程灏主任很痛心。

程主任说,其实医生夸大病情的现象有两种情况必须区别看待。第一种:医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科,很多疾病的严重性往往被暂时的表面现象掩盖,然而这些难题患者是无法看到的,就像“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患者或家属不懂,也看不到,但是看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第二种:医生受当前复杂恶劣的医患关系环境,和个别不良媒体故意夸张的虚假报导,和不公正的司法判决等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把疾病可能发生坏结局所谓有义务的告知。否则哪一点没说到,医生就会被认为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其实,病情的发展、治疗的效果与告不告诉患者毫不相干,与病历写的好与坏也不存在因果关系。

但是,总是免不了会出现第三种情况,那就是在极个别医德不佳的人,他们故弄玄虚,拿回扣、要红包。但是“这不能代表整个医务界,不能让所有医生护士背黑锅。”这是中央电视台某节目中某著名主持人说的。

在中国几十年的医改过程中,这一现象并没有杜绝,甚至有的医疗机构变本加厉,这让我国的医患关系更为紧张。但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程灏主任认为,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应该面向医疗群体,要考虑医与患双方的利益,绝不是仅仅依靠强行推行一个“医生与患者签署拒收、拒付红包协议”的规定,就希望将医改搞成功。所以说,国家投入不平衡,医保政策畸形,法律不健全,司法不公正,个别媒体虚假或不实报道,犯罪成本过低,法律保护意识滥解等等,都是导致今天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需要政府真正的重视起来,要让全社会包括医务人员都明白和理解,什么是“医学帮助”的真正的内涵。

精勤不倦,弘扬中医学

除了做好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程灏主任还积极参加各种灾区救治活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专家指导组,程灏主任主动请战,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参加了专家组。在灾区,程主任成功完成第一例骨折救治手术,在后来十天的奋战中,他们圆满完成了地震伤员的医疗救治,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伤员进行心灵沟通,不仅治好他们身上的伤,还为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他主动为灾区的重建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由于程医师的积极参与及做出的较大贡献,他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批准授予“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奖并通报表彰。

篇3

[主题词] 教育,针灸;教育,医学,本科

ThinkingandProspectforHigherEduc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theNe

wCentury

WuFudong,LiuYifan(ShandongUniversityofTCM,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 Basedon10years

investigationon81graduatesstudent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specia

lityof2grades,

thepresentpaperanalyzeschangesofemploymentstatesofthegraduatesinthe

10yearsandexploresproblemsandcurrentsituationsofacupunctureandmoxib

ustioneducationatpresent,

prospects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andindicatesthatitisinexorabletrendof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of

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oreformcoursesoffered,

increasenewspecialities,payattentiontotrainingofknowledge,

capabilityandquality,andtrainhighqualitycomplextalents,etc.

[Keywords] Education,AcupMox;Education,Medical,

Undergraduate

针灸学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保健作出巨大的贡献,也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及人类回归自然观念的转变,针灸医学以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点,正愈来愈受到高度重视,也必将为全人类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进入21世纪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针灸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今就针灸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针灸学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针灸专业人才。高等中医院校则是培养针灸专业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针灸学的高等教育则起始于当时针灸基础比较雄厚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几所中医院校,随后其他兄弟中医院校也相继开设了针灸专业教学。我校于1985年设置针灸专业,1987年建立针灸系,1998年建立针灸推拿学院。此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即为我校第1、2届针灸专业本科毕业生(5年制),采取信函跟踪调查的方式,主要调查他们目前的工作现状,所有被调查对象都给与了具体明确的回复,10年间其从业状况的变化值得认真分析与思考。

1 针灸专业本科生毕业10年跟踪调查

1985、1986年级针灸专业本科毕业生共81人(男51人,女30人),1990、1991年7月毕业于我校。除其中6人从事行政、管理及西医内科专业外,其余75人(92.6%)都被分配在省、市、县级中医院针灸科或西医院理疗科及中医院校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10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目前仍在从事针灸专业的人员有53人(占65.4%),从事其他医疗专业工作的人员有22人(27.2%),其余6人(7.4%)则从事医药、贸易、管理等其他职业。见表1。

从以上调查对比可以看出,10年间从事针灸专业的毕业生由92.6%下降至65.4%,毕业生从事专业的流动方向主要局限于医疗行业,如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西医内科、麻醉科、痔瘘科等。所从业单位的性质也呈多元化,除国有医院外,也有民营、个体性质的医院,就业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从被调查人员的知识层次结构来看,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已有5人研究生毕业(博士、硕士),12人研究生在读,共占总人数的20.9%,另外有6人次(7.4%)出国从事针灸医疗工作。

2 跟踪调查综合分析

由于10年间人员的变化比较大,给调查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研究中务必做到落实至每一个被调查者,以确保获取每个人的可靠信息,采取了信函调查结合电话询问的方式,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真实可靠的。从调查资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10年间两届针灸专业本科生从事针灸专业的比例下降了27.2%。这10年间正是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大学生的毕业分配体系亦由国家统一包分配变为供需双方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学生就业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被调查者10年间专业流动去向分析,除个别人员外,大多数毕业生仍未脱离医疗卫生界,多趋向内科、骨伤科、康复科、男性病、痔瘘科等专病专科,其中不少人还创建了个体医疗机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也是在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专科、专病医院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及竞争力之所在。针灸学虽然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但由于其专病特色不突出,其收费相对固定、低廉,仪器应用、药物使用相对较少,毕业生自身所处的环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少市、县级医院针灸科尚未建立专门的病房,而已设有针灸病房的医院则因效益不佳而撤掉,再就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病人不能系统地按时到医院就诊,对针刺治疗的畏惧心理等诸多因素皆影响了针灸事业的良性发展。

3 中国针灸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中国针灸高等教育历经40余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为我国和世界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以上跟踪调查信息的反馈,我们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及不足。虽然此次调查只是我校针灸专业2个毕业班的情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中医院校针灸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从反馈的信息分析,虽然针灸专业有本学科自身的优势及特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其特点是针灸手法操作的实践性较强,疗效迅捷、肯定,虽然其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等多种疾病,但目前由于中医院科室划分参照西医院设置,针灸治疗疾病种类受到限制,明显萎缩,仅限于中风后遗症、腰腿痛、面瘫等有限的病种,自身特色受到抑制。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再者,就是毕业生反映的中、西医临床知识技能掌握的不够全面、扎实,自身有迫切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专业进修与提高,信息及学术动态掌握不够,外语水平受到限制,不能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从以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可以折射出目前针灸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针灸专业的教学不能适应已变化了的医疗市场要求,课程设置僵化、重复,知识更新不够,学生中医理论不精,西医知识面窄,针灸临床及西医临床技能掌握不够扎实,临床适应期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对外交流能力培养不够等。以上的反映也是目前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不过针灸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更有一定的代表性。

4 新世纪针灸高等教育展望

针灸学不仅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世纪的来临,针灸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NIH)举行了针刺疗法的听证会,会议邀请了23位专家和学者,包括我国的韩济生、曹小定、俞瑾教授,他们所作的专题报告得到了广泛好评。听证会上,专家委员会报告指出,起源于中国的针刺疗法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作用确实,而且副作用极小,可以广泛应用。听证会的成功举行表明我国针灸医学的发展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正式认可,为针灸医学的普及与推广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医针灸进一步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有利的机遇。近年来,由于医学模式由实验医学时代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整体医学时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疾病死亡谱、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范围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的增多等诸多因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的中医针灸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世界针联名誉干事长日本的中岛宏博士也预言在21世纪针灸医学在治疗老年病、疑难病方面将有着光明的前景。

在新世纪针灸医学发展的大好国际环境下,目前国内针灸存在问题只是其发展过程中暂时的低潮。因此,针灸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世纪形势发展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在目前专业调整、合并的情况下,改革课程设置,增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专业如运动医学康复、老年医学保健等。另外,目前国际教・465・ChineseAcupuncture&Moxibustion,Aug.2002,Vol.22No.8

育界树立的全面素质教育观念也应值得中医高等教育工作者借鉴,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才的综合水平,即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高要求[1]。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宽度,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外语教学,扩大对外交流,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注重针灸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把终身教育贯穿于针灸高等教育的始终,为针灸事业的繁荣、发展和进一步走向世界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国际通用型人才。

5 参考文献

篇4

本文针对中医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要转变观念,明确本科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构建培养多元化中医人才的机制,促进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

【关键词】

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系统地规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相应的教学组织和运行方式。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包括了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规定;二是过程要素,即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及运行方式,包括教学模式;三是制度要素,即为确保教育系统按预设的程序运行并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教学制度和机制,如学制、学分制[1]。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要素是有机的整体,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这三方面的因素,对于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个性化中医人才的培养在中医教育和中医院临床实践中也应该遵循人才培养的三要素原则。目前,我国高等中医教育中五年制中医本科仍是中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形成了高等中医教育体系,培训了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西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使得中医人才的成才过程面临巨大压力,现有的中医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医教育使得中医个性化人才的成长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全方位的培养。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予以归纳总结,期望能给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借鉴。

一、中医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中医学的基础课、临床课、经典课等都是围绕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实践开设的,本科中医学生在进入中医理论教育之初基本上没有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没有前期课与理论课、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明确界限。目前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按照西医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遵循的是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顺序。而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强化和训练,尤其是经典条文更需要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来体会、领悟,反复强化和训练,对同一概念、方剂、治法的多次学习,不能笼统地认为是不必要的重复。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通过教学改革、编写教材,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中医专业的学生既对经典中医著作有一定的掌握,又能够加强临床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2、中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青年一代的中医专业授课教师的主要弱点在于临床实践经验功底浅,缺乏中医诊疗经验,而这一弱点对培养中医学生是非常不利的。中医学的产生来源于医疗实践,神农尝百草而成功,李时珍遍访各地才成就《本草纲目》等等。在中医学现代化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其理论需要大量的临床实例才能使学习者有所领悟。这是中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中医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中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又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在中医学本科教学中除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外,在教学实践上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医学生在中医院实习的条件各不相同,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病种相对单一或是病人较少,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讲授的很多典型或特殊病案在实习阶段不能或很少见到。二是学生自己进行诊疗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是一些中医基础理论较好、病人较多的名师,实习生也是以抄方为主,试诊的机会较少[2]。三是带教中医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中医带教老师中医理论或中医诊疗能力不强,或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四是实习中病人对中医实习生认可度低于西医实习生,一般普通百姓均认为中医师是要经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积淀才可能自如运用中医技能,故中医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上较西医实习生更容易受到病员的拒绝或推辞,实习生更少实践中医技能的机会。

在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人才群体,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传统,彰显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发展中医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对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想法。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和中医医院在个性化中医人才的培养上坚持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二、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观念,明确本科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1982年,卫生部在衡阳召开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高等中医教育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办学方向,并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又红又专的中医师”。1998年,当时国家教委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可见,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不断在调整和完善。多年来,泸州医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确立“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一培养模式,在坚持和丰富“培养中医传统文化根基”这一内涵下,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为此,确立了“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巩固中医专业思想,扎实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以及增强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能适应临床工作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定位,首先突出了中医专业思想和中医继承能力的培养,大力弘扬要培养“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发挥中医临床独特疗效的中医名家思想,针对此目标建立相关的培养计划,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中医人才培养

(1)推进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教育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中医教育规律。古代中医师承教育和现代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要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张新仲将基本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辩论、自学成才这几种基本模式,提出了现代中医教育应吸收古代师承教育的内核、将师承教育的方式与中医现代教育相结合,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师徒式密切关系,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还要从思想、方法、学术方面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尤其对学生的从医品德上更要注重教育。也有学者提出现代化中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中医思维,而要建立中医思维模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与经典中吸取精华。泸州医学院根据五年制本科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从2008年开始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展开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和PBL教学法。对大类招生的学生采取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耳鼻喉科学及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方向辅修制培养方式。在课程考试方式上积极探索并引入形成性评价,中医内科、经典学说、方剂等教研室等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对每个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对《名家学说》等考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图书馆、资料室,此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进行课程规划改革。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一专多能为特色规划课程,以学生就业所需为立足点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机会,也为学生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供条件。在教材选用中,一方面遴选高水平教材,另一方面有计划地主编、参编高规格教材,近年主编、参编了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基础、中医儿科、方剂学等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再次,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学校从2008年开设了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骨伤、皮肤性病学和中医耳鼻咽喉等专业方向,以培养高质量、个性化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该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核心,深化中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以中医执业考试内容为主线,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以双导师制度设立理论导师和临床实践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继承名中医学术精华。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一对一地安排跟随省级名中医临诊,每周1-2个半天,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巩固中医专业思想,学习中医诊疗技能。

(2)加大中医专业师资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中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我们所在学校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对中医教学师资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是注重青年中医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师资人才梯队,通过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跟师带徒等师承工作加大对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授和继承,加快青年中医教师的成长。二是建立中医教师进临床工作制度,中医青年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工作的同时兼任了临床诊疗工作,使之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既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将生动鲜活的临床病案带到教学中,临床生动的病案实例更有利于激发中医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进而巩固学生中医专业思想。三是开展各类兴趣活动,让更多的中医名家走进课堂。医院和学院开设了“名中医大讲堂”和“我和名中医对话”以及“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浓厚中医学习氛围,促进中医人才的成长。

3、构建培养多元化中医人才的机制

(1)中医人才批量培养。医院实习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基础教学阶段对中医人才全面进行中医基本理论教学后,进入临床实习时,主要加强对其中医基础理论的运用、基本诊疗技能与医德医风的培养,要按照国家初级中医临床人员培训原则,参照中医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在临床实践中普遍对中医实习生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中医基础知识内容,使实习更具科学化、标准化。[3]只有搞好面上的中医人才培养,才能不断提高中医队伍在医院医疗服务中水平和中医学科的竞争能力。泸州医学院中医本科生在接受整体的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后取得了较好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最新分析报告显示:本院中医本科毕业生参加2011年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考试平均分为396.8,远远高于全国考生平均分360.27;考生通过率为80.16%,高于全国考生通过率52.62%。

(2)中医个性化重点人才培养。在对中医实习生临床带教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中医个性化重点人才的培养。重点人才的培养是在对中医专业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培养后选择一些人才苗子进行个性化的重点培养,原则上是从实习生中选择中医理论基础扎实、技能操作娴熟的人才苗子,为其设立成长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其扎实的中医思维方式,掌握西医临床基础知识和技能,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实施步骤,建立评价标准。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原则,建立中医个性化人才实习培养评价标准。个性化重点中医人才培训在名中医老专家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要求撰写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撰写学术论文论著。加强临床实践、临床临证和学习领悟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精华,写出临床病案、跟师学习心得,对名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精华进行揣摩、研究、整理、提高,使其早日成长为人才。

(3)建立双导师运行制。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医本科生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双导师运行制度。即在参加理论学习时选择理论教学的导师带教,在完成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培训后在进入临床时间阶段时遴选副教授、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老师作为实习带教老师,在带教导师的选择上注重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每名导师指导3-5名学生,一、二、三年级学生由基础导师+校外导师进行指导;四、五年级学生由临床导师+校外导师进行指导。在学习中注重固定与转移相结合。在第一学期末,由辅导员将各导师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临床方向或者执导课程公布给学生,同时将学生的入学成绩、平时表现、特长等公布给导师,双方自愿选择,再统一调配,给学生指定导师,师生见面,一起制定下学期的指导计划。分三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第2学期-第4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愿望和能力特点,由专任基础导师完成相应的指导计划,第4学期末由第一导师负责引荐学生给第二导师,第五学期到第六学期的学习。此阶段导师要求全面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针对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向学生介绍学科和专业内容与发展方向;对学生选修课程和选择专业方向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组成由导师指导的科研小组,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数据处理和写总结报告的能力;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开展基本科研实验。学生需要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撰写学术论文。第二阶段(第5学期-第8学期):由指定的临床导师完成指导相应临床课程的学习以及临床见习。第三阶段(第期-第10学期):由其所实习科室的相应科室的指导老师完成,此阶段要求学生通过临床各科考试,在导师的指导下临床病例分析、综述或相关方面论文撰写。

中医本科新生实行导师制与高年级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择优试行导师制相结合,做到专任与统管相结合;小组与大组教研相结合;竞争与淘汰相结合。通过双导师制度运行,泸州医学院中医本科生在理论教学向临床教学转化的过程中,中医本科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与就业单位满意度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4)中医科研能力培养。在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严格按照临床中医人才评价标准进行中医科研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泸州医学院和附属中医医院开展了学生科研能力指导培训班和学生科研课题实践活动,要求中医本科生在大三时由专门带教老师指导,开展中医科研的学习和探索,培训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科题研究。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工作。此举收效甚好,既带动了中医本科生的科研积极性,又给科研指导老师以新的研究方向,也浓厚了学院的科研氛围。

展望21世纪,传统的中医学必将以其返璞归真的自然取向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焕发出新的活力,辨证论治的精髓也将不断为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作出新的贡献。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也将给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带来更多的途径,中医个性化人才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医人才培养和成长,更有利于中医个性化人才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袁宝权,罗祥云.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