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营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02 10:1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经营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无论是进口家庭影院,还是国产家庭影院,其品牌所发散出来的只是单纯的吆喝或者一味的自作多情,品牌甚至厂家名称在我们的感受中一直如履薄冰,没有呈现出如同其他家电品牌一般的声势或者地位。
再者,和电视机、影碟机不同,提升视听境界的家庭影院产品迟迟不能打开多年来重形象、重营销但卖不好的宿命;然而市场上出现的品牌和产品还在很大倍数的增长,大家是在赌命,还是为了蝇头小利不愿放弃?我们看到,许多品牌连年招商,搞加盟连锁,我们也看到,县级城市以上的市场纷纷涌现出许多“品牌”与“非品牌”家庭影院加盟专卖店,我们这里的品牌与非品牌是相对主流而言。 家庭影院卖的是概念,其次才是产品。
于是有人说,一个好的概念可以支撑一个家庭影院品牌的内涵和文化,产品本身的概念只要延续品牌概念就大致可以了。
果真如此?那么我们的营销就很容易做了?
确实,家庭影院产品甚至品牌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概念无疑是区隔市场的利器,但是否凭借一个清晰的概念就可以运作市场取得成功了呢?现前的家庭影院品牌和企业他的加盟连锁招商的发展瓶颈在哪里?如何突破?
我们说,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他都是以毁坏旧制度、旧观念为基础,建立新的资源分配链、新的行业规则为导向,并且通过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实施来达成的。山寨小厂他追求的只是小利,只是一个闭环的内部资源价值重组,这种方式的不利后果就是利润贡献值会不断缩减,整个行业在竞争中会不断流失利润,造成行业整体空间缩减,对行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CAV当初的变从外在形式上创造出一种行业标准,一种建立在家庭音响消费之上的标准,他的根本在于以产品创新带动营销创新。
同样在家庭影院行业,CAV之后爱浪品牌的“变”则是优化渠道结构的“变”。CAV赢得了市场的主动之后,采取终端渠道全部自营,自营就意味着管理成本、管理质量、企业资金实力以及企业抗风险能力的高度需求,虽然渠道能够自控,但发展速度收到制约;这个时候,爱浪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品牌连锁加盟店”的渠道运作模式,并细化了品牌加盟专卖店的店面规范制度、导购员规范制度、渠道授权政策制度等,创造了国内家庭影院品牌从无到有再至极的神话。
我们说,无论是CAV还是爱浪,他关键不是在于创造一种营销模式,树立行业准则,重要的是他们以营销模式的发展推动了家庭影院行业的进步,他们同样为后来者造成了区隔,尤其是近两年,爱浪、CAV将其品牌、产品双线推动,各自“创立”了涵盖高、中、低端的品牌及各自的产品线,比如爱浪,高端威发,中端爱浪、雅佳,低端丽尊、威莱,每个“品牌”都有一段“历史”,也就是人为的一段文化。
因此我们说,家庭影院行业的前两次变革只是“概念营销”的推动,诸如SAV、君悦等等更是凭借一段“野史”立名,倒霉的香武仕行运不济,成了最大冤屈的替罪羊。也正因此,我们说,在这两个阶段内成长起来的家庭影院企业大多是根基很浅,几乎没有塑建品牌的基础,这样的前提下的扩张注定了没有聚众效应,注定了要经受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
自爱浪2002年发生的出身危机以后,虽说事件得到缓和并有进一步的平息,但这种危机却如同一个毒瘤深刻地滋长在家庭影院行业的身上,不能散去。
中国的消费者(城市消费者为主)经历了最成熟产业——彩电、VCD市场的洗礼,已经在家电消费的过程中越发理性,能够自觉分辨品牌和产品的实质,这正是家庭影院行业目前市场难以解冻的重要原因,但这个原因不是根源。
根源在哪里?我们看到,家庭影院品牌、产品已经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相当成熟的产业群,可以说,家庭影院产业已然相当成熟,照理说,成熟市场需要的是成熟的消费行为以及成熟的品牌基因,而现在就缺成熟的品牌基因;品牌遭遇挑战遭遇危机,这就是目前家庭影院行业的最大灾难。
家庭影院不同于一般家电(比如彩电、DVD),一般来说,家庭购买家庭影院很大一部分人群不外乎把家庭影院当成彩电、DVD的辅助器材,也就是说家庭影院就其功能而言只是一个娱乐工具,相对于发烧友的选购,家庭影院它的娱乐性和大众性更强;所以,其与彩电、DVD产品的可比性更强,因此,我们大可参考国内彩电、VCD的突围史分析音响行业的困局,把凭“耳朵和感觉”买家庭影院演变为凭“品牌之下的性价比”买家庭影院。
国内家庭影院没有品牌,所谓的名牌大多自封或者一厢情愿,因此老百姓走进终端卖场,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大多是企业的不负责任的王婆卖瓜或者就是“看不懂听不懂感觉不到”,落实到行动,很多消费者听的高兴看的舒心感觉就是不太妙,不敢买!为什么不敢买?不是耳熟能详的品牌,买回家坏了谁敢保证说修就修?到时候品牌、企业都不见了,坏了的产品如何处置?这样来考验自己的预测水平,相信很少人能够自信。
不自信又如何,总不能自己请木匠做音箱,请铁匠做功放?进口的品牌虽则信得过,但价格昂贵,看看可以,听听也差不多,真的购买太贵了。于是更加怀疑,国产音响为什么要卖这么便宜?莫不是有诈?
我们说,品牌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深深懂得做到两点,一是持之以恒专注于此;二是不断推动自身进步的基础上去教育消费者,做好服务,也就是我们“后概念营销”的由来。
简单概括,家庭影院的后概念营销就是优质产品之上的优质服务,这是打造品牌的必由之路,来不得虚假和偷懒。
这样的历程我们可以一步步实现,也可以用数年的路程完成人家数十年的积累,但一定要持之以恒一定要专注一定要做好服务,这三道工序做得好,完全可以短时间造就强势品牌,因为这个行业普遍很浮躁普遍过不了诚信的关口普遍缺乏长远的目标。
一个人要长大,需要营养和教育;一个行业要发展,同样需要营养和教育,营养是内,包含诚信和宣传,教育是外,包含消费者信赖以及社会关注。
对,诚信说到底就是我们做企业做品牌的心态,心态对于家庭影院企业和品牌的成长尤为重要。一步登天、甚至CAV、爱浪式的成功的幻想都不可取,在市场规范、消费者成熟的前提下,没有什么能够代替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忽略细节和过程,对结果成功的渴望对于任何一个厂商来说都是艰难的藉口,所以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古罗马和中国的消费者都不是一天之内而成或者大彻大悟,所以我们不能侥幸或是不切实际的铤而走险。
品牌非一日而成,只有品牌的成熟才能催生行业市场的成熟。前两次变革我们说也是CAV和爱浪的相对成熟催生了细分市场的成熟,如果要催生整个家庭影院的市场,光是这两个还远远不够,新贵TCL、夏新、熊猫以及旧势力步步高、新科的整体发力让我们依稀看到了希望。
但是,我们看到,无论是进口品牌还是国产品牌,随着家庭影院的销售萧条,都把力量放到了降低价格这个竞争环节,没有经过品牌的过渡就直接进入惨烈的恶性价格战,注定了诸多品牌竞争的无序,必然要遭遇更为惨重的“巷战”或者“资源消耗战”,短兵相接的较量和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篇2
1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大部分地方都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然而却发展缓慢,存在土地地理条件本身、承包经营权、干群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2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
2.1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不到位,顾虑重重。一是对土地流转本身心存疑虑。一些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不清,对相关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于一部分场镇周边打工的农户,他们一边务农一边打工,务农效益较低,但是他们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手不但不交农业税,还可以获得农业补贴,害怕土地流转出去后,没有农业补贴。二是对流转合同存在疑虑。土地流转都是在双方协商下确定的,口头协议较多,签订合同的较少,没有一套评估机制,也没有权威的指导价格,各地土地流转价格悬殊较大。对于长期流转,流转价格怎么增长,心中没底。再者,随着土地流转市场日趋活跃,大家对土地租金的期望值也是越来越高。三是对流转年限存在疑虑。一些农民担心流转出去的土地多年后没有地界,或者国家政策影响,土地存在收不回,或收回土地矛盾多,不愿长时间流转。2.2部分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草率承诺留下诸多后遗症。有的基层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不支持、不引导,任其自然发展,导致出现“缺位”现象;也有少数基层干部不顾客观实际,占地为王的思想,把政策引导变为行政干预,强迫农民土地流转,造成土地流转主体不合法。2.3规模经营主体存在二大困难。一是集中连片流转难,土地承包到户,是根据土质、家庭人口分配到户的,再经过多次承包调整,每户的承包地块零星分散。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难。流转期限短,再加上部分农户纯在毁约现象,并且农业预期效益不明显,经营主体就不愿加大投入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2.4缺乏开拓型和创新型的农民全市农村中具备创业能力和条件的经营能手本身并不多,对于部分镇级来说更是寥寥无几,带动农民增收成为天方夜潭,大部分农户仍然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据调查,全镇种养殖能手10人,仅占乡村人口0.05%。其中,种植能手5人,养殖能手3人。在种养殖能手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0.8%,初中文化程度占10%,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占1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以上数据显示,我镇农村种养能手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开拓和创新潜力有待提高。
3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篇3
关键词: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深人分析总结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农村工作,充分肯定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在农村飞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并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双层经营体制内涵
所谓双层经营体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为特征,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农村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家庭经营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是我国农业的一下基本经营制度。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有效经营方式,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效的实现形式,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二、双层经营体制实施情况
十一届三中三全会以来,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全面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就云南省双江自治县而言,落后的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村经济跳跃式的增长。1980年到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由889万元,增达50928万元,增5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6元增达2436元,增43.5倍。粮食总产量由3180万公斤,增达5494万公斤,增长1.7倍,农民人均口粮由227公斤增达339公斤,增长1.5倍。这惊人的数据完全说明农村改革的成功。
但是,随着深化农村改革,近年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现有的管理制度,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有部分基层干部对双层经营体制的认识不够,重家庭经营,轻集体经营,甚至折扣政策时常发生,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的进程。
三、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措施和对策
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不容忽视,必须予以加强,并巩固成功的改革成果。为此,结合双江自治县实际,就如何搞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提出一下看法:
1.正确处理好双层经营体制中统分关系
实践证明,双层经营体制绝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益之计,而是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已成为我国农村不可动摇的基本制度,要长期稳定不变。讲稳定,主要是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尊重农民的自,保护已经给予农民的物质利益,使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变成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独立主体,在市场中平等竞争。讲完善,核心就是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处理好农村经营的统与分的的关系。如完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增强机体可以统一支配的财力。稳定是前提,不稳定无法完善;完善是保障,不完善难以稳定。
2.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包括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多种形式的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联合组织。这些组织都是联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市场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正确的引导,促进农民们向组织化生产、规模化生产迈进,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好,是稳定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要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健全内部的各项广利制度,在具体工作上,步子要稳、工作要细。不能动摇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基础;不能加重农民负担;不能改变农民自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3.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支配的财力物力不够,适应不了为农民服务和举办公益事业的基本要求时。不仅影响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也影响基层政权的巩固。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必须严格掌握政策特别是要依靠生产的发展和集体自身的积累,着力于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兴办集体企业、发展服务行业,增加统一经营收入
4.加强农民负担管理工作,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民负担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减轻农民负担事关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因此,必须加强农民负担管理工作,不折不扣地把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真正的杜绝向农民群众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做好“两212'’管理工作。并积极的调查研究隐性负担的对策。当然,搞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关键是各级党委必须重视。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真正的提到议事议程,切实保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地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5.加强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赖以生活的最基本保障,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就是稳定了民心,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正确的引导农民珍惜土地,增加农业投入,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篇4
近年来,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益和效率、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家庭农场成员组成、用工需求、经营特点和适宜规模等多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家庭农场农机具配套和使用以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有效方式,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新课题。
1家庭农场成员及雇工情况分析
1.1家庭农场及其经营特点
1.1.1主要内涵农业部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或生产经营者,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家庭农场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经营范围以谷物、蔬菜、水果、园艺作物或其它农作物种植以及水产养殖为主要经营项目,可以种养结合或兼营相应的农场休闲观光服务。
1.1.2经营特点家庭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单位,可以保证生产者对农业劳动过程负责,保证农业生产对各种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农业生产因空间分散且必须对自然环境的微小变化做出及时反应,这使得农业生产监督成本较高。农业家庭成员之间利益高度一致,不需要精确的劳动计量和过程监督就能保证农业生产进行,减少了监督成本。
1.1.3发展方向家庭经营的突出作用是由农业产业特性决定的。江苏省人多地少,土地规模经营存在地区差异,难以走大规模农场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挖掘家庭成员用工、配套农机具等方面的潜力,通过研究实现农业机械化有效方式,进而推动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1.2家庭农场成员组成及农机手分析
1.2.1成员定义家庭成员是指相互负有扶养义务的一定范围内的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广义的家庭成员是指在一个家庭内共同生活的具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或法律上的继、养关系的人员,包括夫妻、父母和子女以及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兄弟姊妹等等,少则3人,多的可达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狭义的家庭成员主要是指夫妻、父母和子女,少则2人,多则8人左右。
1.2.2成员分析课题中的家庭农场成员是狭义上的家庭成员,即夫妻和父母、子女及他们的配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家庭为3~7人。通常情况下,3人即夫妻、儿子或女儿;4人即夫妻、儿子和媳妇或女儿和女婿;5人即夫妻、儿子和媳妇或女儿和女婿及他们的子女;6~7人即夫妻、父母和儿子、媳妇或女儿、女婿及他们的子女。
1.2.3农机手分析狭义的家庭成员为夫妻和父母、子女及他们的配偶,通常情况下提供劳动力的范围在3~6人,产生的农机手范围也在3~6人(6人即夫妻及父母、子女及他们的配偶都能驾驶农机,但这种情况极少)。目前江苏省种地农民的平均年龄在58岁左右,他们的父母一般在75岁左右,驾驶农机的极少,子女一般在30岁左右,女儿或儿媳一般照顾孩子上学和家庭老人,驾驶操作农机的较少,这样的家庭产生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最多3名。假如种地农民的年龄在45~50岁之间,他们的父母一般年龄在65岁以上,子女一般在25左右,女性可能刚生育或照顾孩子,肯驾驶操作农机的较少,产生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最多2~3名。
1.3家庭农场规模及雇工分析
1.3.1家庭农场规模家庭农场不是小农经济的简单扩大,而是生产方式上质的飞跃,这包括经营者的能力、资本的投入、科技的应用、管理方式的创新、机械化的充分运用等方面,否则难以达到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的质的提升。据省有关部门统计调查,目前江苏省家庭农场平均规模7.33hm2左右,其中种植业家庭6.67~20hm2为主,家庭农场盈利能力基本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是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国家公布的调查数据,我国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13.33hm2左右。
1.3.2家庭农场雇工分析一是需要雇工。农业生产因季节性强、用工环节多,家庭成员自身劳动力不足的原因,需要雇工。通常分为长期雇工和短期雇工。长期雇工主要是技术型雇工,如生产管理和农机操作人员;短期雇工主要是用工量大的生产环节而产生的辅助用工,如育秧。二是雇工较难。随着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相对紧缺,参与种植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多数进城打工,农忙季节家庭农场难以雇到得力的劳动者;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一些劳动力不愿意到家庭农场中进行劳作,增加了家庭农场农忙的雇工成本,也降低了劳动力的质量。
1.3.3家庭农场雇工数量雇工数量取决于家庭农场生产中劳力需求与家庭成员所能提供劳力的差距。目前雇工主要为农忙时临时性雇工,少则1~2人,多则10人以上。雇长工最多2人,一般1人,而且要求会驾驶操作拖拉机、插秧机等。家庭成员也能在农闲时外出打工,但其主要劳动场所在农场,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区别于非农收入为主的兼业农户,是家庭经营型的职业农民。按20hm2土地连片规模种植计算分析雇工情况。育秧。配置1台育秧播种流水线(服务面积可达到66.67hm2)计算。将泥土或基质等装载、生产线播种、运送秧盘至秧池等,作业时除家庭成员外(以下雷同),需雇临时工4~5人。插秧。配置1台6行高速插秧机(服务面积可达到33.33hm2)计算。需驾驶、装秧、起秧、运秧等人员,作业时需雇临时工3~4人,按一天机插2.67~4hm2计算,5~8天可完成。植保。配置1台机动植保机作业计算。1台植保作业需要用工4~6人,由于植保作业时间短暂,最多3天,每次植保作业时需雇临时工2~3人。耕整。配置1台66.15kW拖拉机计算,一般作业自行解决。收割。配置1台收割机计算,通常雇临时工2~3人或不雇工,也可引进有偿服务解决,。烘干。配套1台10kg烘干机(服务面积可达到33.33hm2),临时较少雇工。通过上述分析,在家庭农场20hm2以下连片规模作业时,配置的高性能农机具的作业能力一般情况下有剩余,还可以进行有偿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机具使用效率来创收。
2家庭农场合理配套农机具优势分析
农机在家庭农场生产中承担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重任。对于以粮油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来说,让有限的家庭成员经营管理较大规模的农田,如果缺乏农机具的合理配套,是难以完成生产工作量的,也无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1合理配套农机具的必要性
2.1.1经营需要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或经营者,有别于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个“主要劳动力”的概念绝不是“人力劳动”,就家庭农场规模而言,不可能仅靠家庭成员和雇工能够完成。如果缺少农机具,不仅抢收抢种等速度慢,误了作物生产周期,而且增大劳动力成本,缩小了利润空间。国外的家庭农场,大多数拥有数量较多、功能配套的农机具。像法国,全国约50万个家庭农场,户均劳动力1.5人,主要劳动靠机械。家庭农场有的操作电脑遥控机械,不可能靠自己“躬耕于田亩”。家庭农场的成立和发展,应当以机械化弥补劳动力不足或降低劳动成本为基本条件。
2.1.2规模需要根据农业部提供的调查数据,我国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达到13.33hm2,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0.5hm2的近27倍,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占4.33人,长期雇工占1.68人,家庭成员占据多数。目前我省家庭农场平均规模7.33hm2左右,其中种植业家庭6.67~20hm2为主。现代农业的家庭农场或多或少都需要配套常用的农机具,有的是必不可少的,配套农机具大小和多少,需要按照经营面积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以及农场主经营能力和发展目标等来确定。
2.1.3集约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与小规模自然经营的农户相比,家庭农场规模适度且不是很大,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发挥规模效应和家庭经营优势。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户均不到0.67hm2,农村劳动力老化与农业生产低效并存,单位面积上耕种、收获、施肥、植保等农业生产成本反而较大。迫切要求从事种植业家庭农场,配套合理的农机具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效率,通过耕地流转,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农机具和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起来,实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2.2合理配套农机具的作用
有利于农机具与作业规模和农作物变化需求有效衔接。农机具是家庭农场进行农业生产和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家庭农场规模有大有小,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也不一致,需要的农机具类型、品种、数量、大小不尽相同。由于配套农机具主要考虑自用为主,农场主会综合农场的经营面积、作物品种、作业时间、经济能力和发展前景等因素考虑配备农机具的类型、数量、大小等,通过连片规模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率,降低农机作业成本,发挥大型复式农机具作用,有利于实现与作业规模和农作物变化需求有效接轨。有利于发挥农机大户或农机合作社的作用。现阶段,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类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都有适应性和发展空间,是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相互补充、促进和融合的关系。江苏省有1.58万个家庭农场,有5006个农机合作社、1594个农机作业队(服务公司)、125万户农机户,多种经营主体并存。江苏省农机合作社拥有联合收割机3.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4.2万台、插秧机5.3万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1%、43%和48%,作业服务范围已覆盖耕整、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收割、植保等农业主要生产环节,还延伸到粮食烘干加工环节。家庭农场根据周边地区的农机保有量及作业量等情况,配套合理的机具品种,实现与周边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机具的需求互补,避免重复配套或机具需求短缺情况的发生。有利于土地流转与农机具的承接。“耕者有其田”的,难以解决人多地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小及土地碎化的矛盾,不利于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随着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老龄化、空心化、兼业化现象严重,农业种植水平不高,许多耕地被抛荒,“谁来种地”成了严峻的问题。据统计,全国超过58%的农民家庭有人外出打工,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超过48%。家庭农场让“能耕者有其田”,通过租赁、土地流转等方式把耕地集中到家庭农场手中,是当前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主要途径。保留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家庭优势,又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规模化生产经营,实现家庭农场较大的盈利;通过合理配套农机具,促进了土地流转的有效承接。随着家庭农场较大发展,也能增强社会职能的履行。有利于推进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具发展,建设合理配套的农业生产基地等。随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配套大型复式高性能的农机装备,促进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适度规模作业和集约化经营应当逐步成为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通过连片规模作业便于充分发挥大中型、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的优势,减少了机具转移折旧、人工占用和油料损耗,促进农机节能减排,符合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必须建设适度规模的生产基地与之相配套,从产中环节扩大到产前、产后,由机耕机播机收向粮食烘干和农产品加工延伸,将农产品初加工和农超对接的经营成果留在农村,致富农民。有利于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部分成员在农闲时还可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即使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也有农闲时间。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大大减少了家庭农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如美国农业机械先进适用,每个农场主平均经营161hm2的土地,农业生产全部依靠机械化完成。部分家庭成员还可以进行农机有偿服务,也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3家庭农场配套农机具情况分析
3.1使用情况
一是使用大型农机具相对较少。走访的多个家庭农场发现,自有大型机械不多,许多家庭农场需要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来耕种或收获,容易错过最佳的种植或管理时期。家庭农场规模6.67~20hm2,且分散种植,购买大型机械有较大的资金压力,他们没有必要也不愿意购买大型机具,另外大型机械需要专业的操作手的操作和维护,加之农村道路和沟渠不配套,大型机械进场难。为了赶时间、抓季节、节成本,家庭经营比较粗放,有些种植方式还退步,造成田间高低不平,沟垄不足,管理不便,不利于作物生长和病虫草害管理。二是农机作业成本和维护费用较高。虽然购买农业机械有政府补贴,减少购买成本,但是多数农机使用是季节性的短暂行为,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仍要进行维护保养,保养不好会影响下个季节使用。另一方面,许多家庭农场还难以连片种植,机械的空驶行程较多,机械老化损耗等因素都增加使用成本,影响购买机械的积极性。三是现代经营理念不强。根据走访的近80%家庭农场经营理念还沿袭了以往的农业惯性思维,缺乏对农业种植和经营的长期规划,在农机具配置和人员分工管理等方面有许多不足,满足于当前利益和短期效益较多,部分农场主不太愿意投资农机具。
3.2配套情况
按家庭农场20hm2规模连片种植,从理论上计算。水稻生产最忙的时节是“双抢”,现在“双抢”的时间越来越短,过去是15天左右,现在为10天左右,有的地区也就是7天完成;一般而言,其中收获约二天、耕翻约三天、用水种植约四天。农忙意味着劳动力紧张,请工较难,家庭式农场的主要劳动力按2人来计算,加老人和孩子帮忙,根据作业需要临时雇工。耕翻。一般配一台拖拉机(66.15kW)及相应的配套农具。农忙工作10小时计算,一天的作业量约为4.67~6.67hm2,一般3天完成。插秧。一般配1台高速或2~3台步进式插秧机。1台插秧机(乘坐六行机)农忙工作8小时计算,一天的作业量约为2.67~4hm2,一般7天完成。收割。如果家庭农场自己配置1台收割机,按1合收割机)农忙工作10小时计算,一天的作业量约为4~5.33hm2,一般4天完成。烘干。假设有充裕的干燥场地,运输和场院翻晒一天作业量约为3~6kg,相当于0.53~1hm2的产量,20hm2要20天完成。如果有1~2台10kg(或12kg)烘干机,一天24小时不停烘干,可烘干1.33~3.33hm2左右的粮食,大约5~12天完成。
3.3操作大型复式机具的能力及配套机具数量分析
3.3.1操作机具能力前面已提到家庭产生的农机手最多为3人,加上1名农机手为雇工,可达4名。江苏省实施秸秆还田补贴政策,为提高还田质量和进行多功能复式作业,一般购置的拖拉机为66.15kW以上。按照一台66.15kW拖拉机一般一季作业40~53.33hm2计算,家庭农场的作业能力和规模也能达到166.67~200hm2。
3.3.2配套机具数量分析按家庭农场机具操作能力计算,达到133.33hm2作业规模需要配置的机具如下:一是66.15kW功率拖拉机2~3台及配套农机具(深松、施肥、旋耕、播种及开沟、镇压复式作业机具、秸秆还田机);二是乘座式6行插秧机4~5台;三是高地隙喷杆式植保机1~2台左右;四是联合收割机3~5台;五是育秧播种流水线2~3台;六是手扶等小型运送物资用的拖拉机2台。多出的作业能力,可进行农机社会化服务,不够的作业需求,可请农机手或合作社有偿服务。
4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机械化方式分析
4.1不同类型分析
常熟市尚湖镇康康家庭农场,经营面积29.33hm2。自备育秧流水线2台、高速插秧机5台(开展插秧社会化服务)、植保机5台、拖拉机2台(配套机具6台)、联合收割机2台、6kg烘干机1台等其他机械。每年可完成自有经营面积的耕整、收割、植保和烘干作业,插秧社会化服务80hm2。常熟市梅李镇中瑞家庭农场,经营面积60hm2。自备植保机5台、联合收割机2台、10kg烘干机2台等其他机械,耕整、育秧和插秧接受社会化服务。每年可完成自有经营面积的收割、植保和烘干作业,提供烘干社会化服务。苏州市相城区迎湖家庭农场,经营面积133.33hm2。自备育秧流水线2台、高速插秧机8台(开展插秧社会化服务)、高地隙喷杆植保机1台、担架式植保机3台、拖拉机7台(配套机具18台)、联合收割机4台、12kg烘干机3台等其他机械。每年可完成自有经营面积的耕整、收割、植保和烘干作业,插秧社会化服务66.67hm2.
4.2实现农业机械化有效方式
4.2.1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前面已就20hm2、66.67hm2、133.33hm2三种情况农机具配套作了测算和说明,但无论哪一种配套,由于作业各环节机械不同、时间长短不一、茬口矛盾大小差异等原因,在劳动力允许且满足自身家庭农场作业的前提下,都存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可能性,而且家庭农场规模越大,达到66.67hm2以上时,由于雇佣人工和机具保有量的原因,开展社会化服务就成为必然。
4.2.2接受农机作业服务当家庭农场在6.67hm2以内时,由于购买大型农机具存在较大的资金压力,加上作业成本和维护费用较高以及农机具使用的季节性,对于用工量大的环节如植保、插秧以及投资较大的收割,可以接受专业较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从而减少雇工数量及避免农机具闲置时间,并降低成本。当家庭农场在13.33~66.67hm2时,可以配置一定的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和高效植保机,可以自身作业与社会化服务并举。
4.2.3依靠农机服务办农场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步伐加快,在我省江都、高邮、睢宁等地区出现了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一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流转土地,自己不投入或较少投入农机具,主要依靠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提供有偿服务,解决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主要生产环节要素不足的问题,减少投入,提高农机使用效率。二是村集体组织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份,集中流转农民承包地,再发包到本地信誉好、服务优的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这些家庭农场考虑投资效益,再扩大土地规模的可能性不大,依靠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进行保障的较多。
5结语
篇5
(一)农家超市
笔者认为农家超市主要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村级超市,更类似于城镇的便利店。经营范围以每日新鲜瓜果蔬菜,烟酒副食,学习用具,孩童玩具,零食小吃,家用小电器,时尚礼品等为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微型超级市场。每日营业额在500(日常)-8000(传统节日)不等,尤其是春节前后的二十天里,营业额时有破万。经营地点多为自家住房改建或是租用的有限用地。
(二)民俗文化的保护
文化其实并不只是舞台与荧屏上的高雅时尚,也不只是刻印在卷卷书册上散发浓香,它更展现在亲近广大百姓的传统民俗之中。人们需要这样的民俗文化,是因它具有其他文化形态更少有的功能:记录功能――保留着先人特定的文化创造,以供后人继承;认知功能――张扬民族个性,让人们从中得以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差异;教化功能――在认识和接受传统中塑造和完善自我;凝聚功能――通过内向的凝聚和外在的融合,形成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变革功能――通过文化活动改变精神状态、变革思想观念,扩展思维领域;融合功能――与其他文化既碰撞,又融合,在双向互动中演进。民俗文化,不可替代。
二、对河南农村市场的实证研究
(一) 研究过程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传统市场风俗文化的保护情况和农家超市的发展前景,笔者进一步大量查询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还就为了解农村超市的日常运作在商丘市虞城县大候乡的一家较为典型的农家超市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追踪研究。
(二)农村传统市场危机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把集市的不足扩大化:一是市面上假冒伪劣产品较多。如粗制滥造的盗版书籍、光碟,地下工厂生产的所谓名牌衣裤、洗衣粉肥皂等生活日用品。二是市面上存在着国家有关部门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如仿造人民币图案加工制造的冥币,毒性极强的老鼠药,各种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类的书籍。三是个别小商贩的秤有问题。时常有顾客买了货物之后,在其他处再称发现短斤少两。四是农村集市缺少维持公共秩序、安全的保安、治安员等,时常有小偷混入其中,造成人民群众财产的损失,而又无法挽回;个别地方甚至存在欺行霸市的“地头蛇”。 更甚者,一些演出团体在乡下演出一些格调低下、庸俗不堪的文艺节目等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传统市场存在着重大的安全、卫生、产品质量等隐患。
(三)农家超市的发展
我国的农家超市也有其独特之处:
1.行政村级超市多数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主要调查对象),面对的顾客为本村的村民为主,辐射至周围三至四个村庄;
2.经营的人合性,经营者多数为本村或本村亲戚,因此人合的经营为多;
3.经营的灵活性,以所在村为主要消费市场,和消费者沟通极其方便,赋予了其灵活性的特点;
4.准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大多以城镇大型超市为模本,给农村带来了城市的消费、商品、观念等;
笔者在追踪调查的超市里通过与消费者交谈、观察、问卷等方式对消费者选择超市消费的原因进行了搜集,经过对千余份调查结果的筛选、整理,笔者得出了农村消费者对农家超市的态度和认识(如上图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知,相比于传统集市而言,新型农家超市正是由于弥补了传统集市脏、杂、乱等现象而“崛起”。但由于农家超市存在着点多、分布散乱等特点,加之从业人员法制意识普遍淡薄,而县级、乡镇监督管理力量又相对比较薄弱,致使许多农家超市弊端重重。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行政村级超市缺点:经营场所狭小,经营资金的限制,经营管理的不科学性,竞争意识的极端性,法治观念的淡薄,安全观念的忽视。但农家超市的发展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四)农村市场的特点
1.传统市场民间组织的缺失,所调查的七次庙会中仅有一处设有民间管理委员会性质的组织,集市也很少设立此类组织,往往靠自己的自约自束,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经常被经营和消费的习惯性左右;
2.超市产业竞争的无序,如果农家超市开得过近的话很容易引起恶性竞争,即使是一方无意为之的行为,对方也会误以为是一种挑衅的信号,从而盲目的跳进恶性竞争的怪圈里。所调查的村级农家超市中比较典型的有四家:分布在三个村庄,有两家在一个村里相距不过三十米,另两家虽分布在两个村庄但相距更近,双方都为此花费了极大的不必要的精力和资金,并且影响了附近几个村级超市的经营者,甚至是两头集镇上的超市;
3.内部治理不够完善,不科学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是平时经验的积累,对许多突发事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处于弱势,例如连锁超市向乡村进军。
三、农村市场发展策略
(一)发展:“政企”的互动保证
1.乡镇政府具有决策性质的职能,如确定市场发展目标、市场经济政策、颁布行业法规等,主要由政府承担,经营者可以开展开业前市场调查工作。
2.市场发展中属于推动和引导性质的职能,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可以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例如,当前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情报信息的集散、经济与技术方面的培训、科技成果的推广、产品质量的认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实施等。在这些工作中,政府与市场主体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分工。
3.市场主体间应自律,主要是同行间的良性竞争。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有关法规,对良性竞争涉及的某些原则问题做出一般性的规范和指导,并对市场主体间竞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管理。
(二)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应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农村信息的滞后性造成经营者往往盲目调节经营方向,影响经营生产,进一步影响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一个好裁缝,量体裁衣功夫的优劣是其主要衡量标志。抓政策生效,职能部门的官员对政策的把握是农村市场细分能否对号入座享受政策的关键,伴随政策颁布实施和细化落实,抓紧培训官员理解和掌握政策尤显迫切。
(三)共存:“朝野”的互动合作
笔者发现传统市场文化具体保护当中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传统市场文化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乡镇政府不肯承担责任、放任少管是主要原因。因此,只有完善自身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才能更好的办法。传统市场文化应该完善保护构建、结合现代、与时俱进,形成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健全民间保护的社会组织
传统市场应按照自主、自理的原则建立规范的保护组织结构。(1)大力发展本地传统市场文化的特色;(2)与时俱进,融合现代文明成果,注入新的活力;(3)积极与政府合作,申请传统市场风俗文化的保护政策;(4)清理传统市场中的消极因素;(5)积极与其它地区合作,借鉴先进经验;(6)根据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可以下设保护委员会和传统市场风俗文化发展委员会。
2.乡镇政府的保护机制,包括:(1)财力支持制度。(2)协商调节机制。(3)监督约束机制。
四、结论
篇6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对于指导农民产业化生产、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加快农村经济合作交流、增强农民经济发展意识、提高农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同于农村合作社,是适应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业经济组织,能够满足农民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提供组织化平台,使农民的利益最大化。随着政府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随着科技生产力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劳作方式和销售方式己不能适应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向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转变,必然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把农村个体经济转变为集体经济,促使农村产业由微观经营模式转变为规模经营模式,体现了农业经营的专业化和现代化,提高了产业信息共享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工业化社会转变的重要举措。农民入股经济合作组织,将自己的土地交给合作组织经营管理,解放了劳动力,再不是以单纯的农业产业为家庭经济的支撑,或服务于经济合作组织,或外出务工,在土地产出效益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推动了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企业加大了对农产品的科技投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农民的产品面对国际、国内企业双重竞争压力,分散经营的模式和农民的现有素质都决定了农民难以成为市场的主体,市场竞争力得不到提高,收入水平的提升陷入了困境。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在资金、技术、信息、加工等环节展开互助合作,形成一个个具备实力的团体,提高了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并把风险降到最低,为农民利益争得了最大化。同时在形成产业链条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第一产业延伸到二、三产业,又为农民增加了一条增收途径。并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培训制度,促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整体的提升。
2农村合作经济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和立等历史的概念,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现代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曾任国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给以现代农业总结: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其鲜明的特点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以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可持续产业发展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其产业化生产制度和机械化生产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产品的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直接、最明显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农业发展本身是可持续的,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模式,广泛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了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达到了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农业本身成为一个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2.2以先进的管理方式,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户自愿地组织在一起,进行共同生产、共同管理、共同销售的。经济合作组织以提供给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有效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都逐步向市场化接轨,更要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通过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带动以当地资源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3以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劳动者科学素质,促进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农业合作经济把技术教育培训和信息化服务列为其工作的重要方面,一方面组织农户不断进行实用技术的短期培训,提供给农户技术、信息咨询,从而帮助农户改进生产技能,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减少农业的风险和损失。一方面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结合起来,以“示范户”的形式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的科技含量。
2.4以科学的农业机械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篇7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论述,近几年来经常见诸报刊。许多农经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即 必须改变当前狭小的农户生产现状,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土地规模大小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以及适度规模的量化标准等,却鲜有论述 或者论述很不深刻。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最终一般都要归结于数量关系, 才是明确的,具体的,才能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本文试图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以定量的方法,探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理论依据
规模,按照一般定义,是指事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量的聚集程度。一个生产单位的规模,是指在生产单位这一空间范围内各种经济数量的聚集程度。生产单位内的经济数量,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既包括投入量,也包括产出量。投入量中又可分为变投入量和固定投入量。因此,关于生产单位的规模,有许多不同的描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劳动力数量作为衡量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志;第二种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第三种以产量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规模定义的内涵不同,则有关规模经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现在的问题是:在农业这一特定的生产领域内,应当采取哪个“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 我们认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一般应当以固定投入的数量为衡量标准,在我国农业现代物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土地是农业的主要的固定投入,因而采用土地数量作为衡量农业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准,具有现实的意义。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农业,除个别集体农场或专业队经营外,绝大多数为农户家庭经营,即一个农户家庭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土地规模过于狭小。目前,许多专家学者所论述的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及其提出的各种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规模的措施,也是以农户经营土地数量为依据。因而,为保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的连续性,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经营规模标准,也是适合的。原因之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土地是农业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无论国家还是农户,为了获得最大收益,都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潜能。因此,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规模标准,研究土地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所谓规模经济,描述的是生产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关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下降到某一点,开始上升,如下图所示。生产单位的规模在Q之前,随着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只要小于Q的规模投入仍然处于规模经济区;规模扩大经过Q点继续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则随着规模扩大而不断上升,故大于Q的规模投入,则处于规模不经济区。而Q点的规模则为产品市场成本最低点,是最佳经济规模。 (附图 [图])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这种关系,是由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决定的。所谓内在经济是指生产单位的规模扩大时,可从其自身内部的经济资源配合与利用而引起其收益的增加。如规模扩大,可以使用更先进的 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副产品和原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劳动潜力或相对减少管理人员,可以减少一些共同生产费用等。但是,如果生产规模过大,则又会由自身内部资源配合不协调或利用不充分,而引起收益的减少,这叫做内在不经济。如,由于规模扩大而引起管理不便,或某种资源闲置,或某种费用增多,或某些效率减低等。所谓外在经济,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能给有关的生产单位带来收益的增加。如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相关的原材料供应、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等生产单位,得到较多的业务量,获得较高的收益。与外在经济相对的是外在不经济,这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而会给别的有关生产单位带来损失或损害,如引起竞争加剧、销售困难、运输紧张和环境污染等。 规模经济还可以用厂商理论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来说明。如下图所示。图中,SRAC表示短期平均 成本曲线,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生产规模状态,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具有相同的规模。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不同的规模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在开始阶段是下降的,即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随可变投入的增加而上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在开始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但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不断上升。在图中,SRAC这一规模状态下的实际成本是T[,1]所在点表示的成本C[,1],而这一规模下的最低成本在A点表示的成本C[,2],这表示SRAC[,1]这一规模不是最佳规模。生产者可以在长期内不断调整规模。随着规模沿LRAC继续扩大,直至SRAC[,3]这一规模此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重合,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最低,该规模即为最佳规模。这里需要说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下降至A。另一种是通过扩大规模(包括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降至T[,2]直至T[,3]。我们所说的规模经济指的是第二种方式,即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收益增加。与规模经济相类似的有一种叫做比例经济或比例报酬,实际研究中,二者往往混淆。比例经济是指所有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出变化。用生产函数表示,Y=f(x[,1],x[,2]),当投入按同一比例K(K>1)增加时,生产函数变为Y·K[n]=f(K[,x[,1]]K[,x[,2]])。n是一个指数,n=1表示比例报酬不变;n>1表示产出增加幅度大于投入增加幅度,比例报酬增加;n<1则表示比例报酬下降。下面用柯布——道路拉斯函数举例说明。Y=A[,x[α][,1]][,x[β][,2]],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K增加,上式变为:A(kx[α][,1])(kx[β][,2])=AK[α+β][,x[α][,1]][,x[β][,2]]=K[α+β]y。在这里n=α+β,根据α+β大于1、等于1、小于1,可判断比例报酬增加还是减少。(附图 [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应当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比例经济。实际上,可能有的单位也混有比例经济因素,但从规模经营的主体来讲,种植业主要是扩大土地规模,而不是土地、劳动力、资金同比例扩大。特别是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严重过剩,如果再增加劳动力,将使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更加失衡,更加不经济。所以,比例经济不是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而且实行规模经营,还必然导致投入生产要素比例 的变化。规模经济将会产生规模效益,但是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不是等同概念。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规模效益是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从表面文字来看,似乎没有 多大差别,但只要做点数量上的仔细分析,就可看出其区别和概念上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图示,来分析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区别。图中,P表示产品价格,LRAC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D点是单位成本最低点。在C点,单位产品成本为P′,高于价格P,总成本为P′OQ[,1]C;规模扩大至A点,单位产品成本与价格相等,总成本为CQ[,1]Q[,2]A,CQ[,1]Q[,2]A与P′OQ[,1]C相比较,减少的这部分即规模效益,是由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从Q[,2]至Q[*],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继续下降低于产品价格,总成本小于总收入,产生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从Q[*]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单位产品成本开始逐渐上升,进入规模不经济区域,但由于单位产品成本仍低于价格,扩大规模仍会增加收益,因此,规模扩大将持续到Q[,3],即单位产品成本上升至产品价格P为止。在Q[*]至Q[,3]这一阶段上,尽管已处于规模不经济区域,但却仍会产生规模效益。所以,规模经济只是考虑成本的下降,而不考虑价格因素。规模效益则是由成本和价格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规模经济未必产生规模效益,比如当前一些成本高,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规模不经济也可能有规模效益,比如成本低,价格比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同时,通过对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综合分析,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农户为了经济利益,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在最佳规模Q[*]以后,仍会继续扩大规模。但是,如果单位产品成本上升,是由于土地生产率下降的原因 造成,如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那么,这种扩大经营规模的行为将会导致社会总产量的下降。尽管农户会因 此而增加收入,但是不可取的。这就是说,在讲求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讲求宏观经济效益,讲求各种资源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篇8
一、要正确界定小农范畴
目前,理论界对小农的界定基本上是沿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小农的主要特征是:(1)是小块土地的所有者、经营者;(2)使用的是落后工具和传统技术,与机器、先进的农业技术无缘;(3)生产是自给性的,主要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4)生活水平是低下的。
对于上述关于小农范畴的认识笔者有不同看法,其中最关键的是上述界定没有分清小农一般和小农特殊两个不同的范畴。马恩所描述的小农是小农形态在封建社会或是在较为落后生产力水平下的小农表现形态,是小农的特殊形态。小农形态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水平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现实形态。在当达国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小农形态,但它已不具备马恩所描述的一些特征,他们不但大量应用着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技术,而且生活水平较高等。从历史长河中来考察,笔者认为,小农的一般特征应是:(1)是小块土地的经营者和所有者;(2)以家庭为经营单位;(3)生产有一定的自给性。这里第三个特征是由第一和第二个特征决定的。以上三个特征合起来构成了小农的一般特征。由于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小农形态也在不断发展,但在封建社会中,小农形态取得了广泛和普遍的形态,并且具有了小农的许多典型特征,但仍属于小农特殊范畴。我们决不能用小农特殊来代替小农一般,这是研究小农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小农演进的轨迹
在小农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一部分小农已分离于小农系统之外,不属于小农系统,但有一部分仍循着历史的长河而滞留于小农系统内,并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着质和量的改变。从历史过程来看,小农系统演进的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古典小农、宗法小农、商品小农、现代小农等几个阶段。目前世界上的小农基本处于商品小农阶段,其中某些发达国家的小农已具有现代小农的许多特征,但还不具备现代小农的全部特征。
在中国,古典小农的兴盛期大约为战国至东汉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宗族制度史上的一个“空白时期”,三代宗法已废,中古族权未兴,社会上几乎没有宗族组织。家庭之小而独立,在我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当时的小农,其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很高,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欧洲,古典小农大约存在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4世纪。在这期间,地中海地区曾产生了以希腊──罗马文明为代表的灿烂的西方古典文明。在这个时期的绝大部分时期和绝大部分地区,小农是主要的经济形式。1978年第七届国际经济史大会古代组绝大多数讨论者认为:“希腊──罗马社会中典型的劳动者是小农,而不是奴隶。”西方许多古史学家,如英国的克罗伊克斯等,也认为希腊──罗马世界总的来说满足“农民社会”的一般定义。
古典小农的主要特征是:首先,他们是商品生产者,与外部世界保持着频繁的“物的联系”。罗马农民的经济“基本上是货币经济,有关实物交换的很少”,“农民贷币持有者的普及是无庸证明的”。与封建时代的“伪商品经济”中商人凭“关系”致富而价值规律却了无作用的状况不同,古典时代的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与由它派生的平均利润率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是起作用的。其明显表现就是希腊──罗马经济中的地租率、借贷利率与一般生产利润率之间紧密相关,因此尽管古典时代土地租佃非常发达而且常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自由进行,但地租率却自然保持在很低水平,同样,借贷利率也处在一般利润率以下。
其次,他们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积极的自由公民,他们既摆脱了早期文明时代氏族共同体和贵族父家长的束缚,又尚未落入中世纪宗法共同体与“天然首长”的桎梏之中,因而个性与理性得到初步发展。
当然,古典小农毕竟不是资本主义的家庭农场主,古典经济的商品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从氏族共同体解体中形成的独立生产者──古典小家庭无法自给自足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低水平基础之上的。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很严重,人的个性的发展也受到很大限制。在多方面的能力体系与能力分化未形成的情况下,交换关系的发展不能使作为主体的人把自己的某种属性──劳动力变为商品,相反,却使劳动者自身变成了商品,从而造成古典“自由经济”与人的非自由化趋势间的矛盾日益发展,最终使古典经济走向自己的反面:作为古典商品经济基础且无法自给自足的独立家庭经济被包含众多依附者且可以自给自足的宗法共同体取代。这样,古典社会便异化为中世纪的宗法社会,而作为积极公民的古典自由农民也演化为中世纪的宗法依附农民。
宗法小农是小农演进的又一新阶段。在欧洲,宗法小农所属的时间区间大约为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在我国为大约为东汉以后至明清时期。宗法式小农的主要特征是,首先,它是建立在人的依附性上的经济形式。马克思谈到封建社会时,曾多次强调:“人身依附关系构成该社会的基础。”人们常常把这种依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些个人(农民)依附于另一些人(封建主),这显然是肤浅的。实际上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依附关系最深刻的本质在于交换的缺乏导致的“个人尚未成熟”、个人依附于共同体,亦即个人“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个人是“狭隘人群的附属物”等等。个人对共同体的依附导致了共同体一般成员对共同体人格化身的依附。共同体(通过其人格化身既“保护”其成员使之免受竞争,减少风险的打扰,又束缚其成员以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并赋予其不能自由摆脱的某种等级身份)。
其次,不同等级之间的不平等与同一等级内部的平均主义,构成这种依附关系之下的分配关系的二位一体的两个特征。这是一种“以个人之间的统治和服从关系(自然发生的或政治性的)为基础的分配”。只有在共同体解体,独立的个人所有权与“纯粹的私有财产”产生后,这种分配才会被以所有制关系和“一切劳动产品、能力与活动进行私人交换”为基础的分配所取代。于是“剥削者的公社与被剥削者的个人”间的对立,才能演变为两种“个人”(有产的剥削者与无产的被剥削者)间的对立。按权分配、按身份分配的不平等才能演变为按资分配的不平等,而等级壁垒内的“平均主义”(份地制等等)才能消灭,并为公民基本权利与竞争规则的平等所取代。
由宗法小农向商品小农演进,其实质就是从“不独立”的、“从属于一个较大整体”的人,演进为独立的个人,就是人摆脱了“公社”的“自然联系”,从“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变成了“单个的人”。这一过程也就是从自然经济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的过程,因为“交换手段拥有的社会力量越小,……把个人互相联系起来的共同体的力量就必定越大”。随着交换手段的社会力量,亦即市场力量的扩大,共同体解体为个人,同时伴随着所有制关系的变革,财产关系“抛弃一切共同体的外观”,成为“纯粹的私有财产”。于是自然经济中的人的依赖关系也就消失,而演变为市场经济下“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从而使宗法小农演变为商品小农。
商品小农形态是小农系统演进的又一新阶段。在欧洲,大约产生于十七、十八世纪;在中国大约产生于明清以后,但真正的开始时间应当是1978年以后。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小农大多数都是商品小农形态;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农正处在由商品小农向现代小农的过渡形态,有的已具有现代小农的许多特征。中国目前仍处在商品性小农阶段,而且以后可能需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由商品小农向现代小农的过渡。
商品小农的运行基础是商品经济。在这种经济形式下,一方面是“人的依赖性”在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是逐渐建立起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按权分配、按身份分配被普遍地以按资分配所代替。契约关系也逐渐成熟,竞争规则也日趋平等。同时,小农系统本身也在不断分化和分解。随着货币经济与交换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物的联系”取代了“人的依赖纽带”,从而把“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变成了“摆脱了自然联系”的“单个的人”。到这时,“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来说,才表现为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而财产关系才“抛弃一切共同体的外观”,而成为“纯粹的私有财产”。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所带来的人的个性的飞跃成长,正是近代文明得以冲破封建樊篱而造成人类历史上空前灿烂辉煌的工业文化的全部基础!
但是,商品经济虽然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创造了前提,但它的极端发展却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竞争”造成人的异化,亦即人的自由个性的异化,人们“自由地”成为资本的奴隶,“自由地”失去了自由。因此,马克思认为必须在进一步丰富人的社会联系和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变革,以“自由人联合体”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来克服异化,实现人的复归,即人的自由个性的复归,使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使人的自由个性得以真正地翱翔在广阔的天空。所以,商品小农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就是现代小农。现代小农虽然可能仍会具有规模小、家庭经营、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等特征,但现代小农是建立在自由人联合体基础上的小农。它彻底打破了宗法共同体的桎梏,彻底摆脱了“物的依赖”。现代小农可以是个体经营的但绝不会是孤立的;可以是联合起来的但决不是依附的。当代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农已具有现代小农的一些特征。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小农的现代化。至于未来中国的小农会具有什幺样的新特征,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实践会对此做出进一步的回答。
三、小农生产方式不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小农的命运,认为小农生产方式是一种落后和过时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货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所许的诺言使农民哪怕有一点借口设想我们是要长期保全小块土地所有制,那就不仅对于党而且对于小农本身也是最坏不过的帮倒忙。……我们党的任务是随时随地向农民解释:他们的处境在资本主义还统治着的时候是绝对没有希望的,要保全他们那样的小块土地所有制是绝对不可能的,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手推车压碎是毫无问题的。”
然而,历史发展的实践表明,小块土地所有和经营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灭,农民家庭经营的规模虽然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家庭小规模经营方式,这是为什幺?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小农有一般形态和特殊形态。过时的是小农特殊形态,而小农一般形态是一个较稳定的范畴。马克思所讲的是封建社会的小农的特殊形态,而这种特殊形态已被资本主义社会小农的特殊形态所代替,而小农的一般形态仍然存在着,并不断得到发展。
2、是由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的。资源禀赋状况对小农系统的演进起很大作用,尤其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关系最为重要。在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如果多余的人口不能得到有效地转移,其最后的落脚点便是土地。而土地资源又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要素便显的相对便宜,而土地要素就相对昂贵,根据西方经济学最优要素组合原则,只能是小规模的劳动密集性的经营方式最有效。所以,小农生产方式是在特定资源状况下经济系统自组织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随着资源状况的变化,小农系统也会变化和发展,有些小农会分离于小农系统,而有的则会仍留在小农系统内。
3、家庭经营是适合农业生产的较好形式。农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业,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农业的劳动过程只有获得了最终成果后,才有可能对生产者付出的劳动给予准确的评价。同时,由于农业中有所谓“农忙”与“农闲”之分,这就要求农民有更多地支配时间的自由。所以,农业选择家庭经营,绝非偶然。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改变的只是农业的运行环境,如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的市场体系、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体系等等,而农业的家庭经营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4、在多风险环境下产生的自组织结构一般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功能,小农系统便是如此。小农形态一般面临的风险较大,如自然风险、经济风险、人为风险等等,这些风险累计起来,使得小农系统较其它经济系统面临更多的风险。在多风险环境下,小农系统一方面增加了分化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小农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得到了加强;从而使小农系统更趋稳定性。所以,这种较强的自我保护功能使得小农系统能较好抵抗外来经济行为的侵袭,历尽千年沧桑而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四、小农如何现代化
1、什幺是小农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活生生的动态性概念。它与“现代性”不同,它不是指后者所象征的那个静态的文明结构,而是意味着一种连续,一个过程,一个当代世界正在持续着的历史演进。同理,小农现代化也就是小农持续不断地演进过程,它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生产技术的进步,它是小农系统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小农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各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
2、小农现代化的一般途径
(1)通过规模化、组织化来改造。这样改造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将会使一部分小农分离于小农系统之外而不再具有小农的特征,我们把这种途径故且称为非小农化方式;另一种结果是小农仍保留小农的分散、独立、小规模的外壳,但小农之间已通过某种共同体或经济联系形式将它们联系了起来。这两种方式都是改造小农的有效途径,到底选择那一种方式要考虑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较好的选择应当是后一种方式。
(2)土地制度建设是小农问题的核心变量。
为什幺说土地制度建设是小农问题的核心,原因是:①土地是小农最基本的生产资料;②土地是小农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③土地是小农生活的最主要保障;④不同的土地制度形态使小农具有不同的命运选择。所以,土地在小农经济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土地制度建设也就成为改造小农系统的关键变量。那幺,什幺样的土地制度是最有效率的?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土地产权的明晰和稳定是保证小农系统有效性的基础。首先,土地产权的明晰和稳定,有助于农民增加对土地进行中期和长期改进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土地生产率。土地权利在一个季节内一般是稳定的,因此,地权的不稳定对于农业短期投入(化肥)或创新(良种)来讲,还不是一个障碍,但对于土地的中长期投资而言,地权的明晰和稳定是极其重要的。对许多国家的实证研究都表明,只有当土地持有者确信他们投资所形成的全部收入能得到补偿时,他才会有改良土地的积极性。其次,比较明晰和稳定的土地权利将会提高农民贷款的机会。土地的固定性和不可磨灭性使得土地成为理想的贷款抵押品。稳定性表明权利的可转让性,会增加土地持有者的信用价值,对农业长期信贷尤其如此。再次,土地产权的明晰和稳定还有助于增加土地市场的流动性。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之间的技能没有太大差别和地区间的移民与非农业就业机会有限使得使用者之间的土地转让可能没有太大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专门化生产的出现和其它市场的有效运行,转让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的价值和重要性就会上升。地权的稳定和明晰通过提高使用者合同的稳定性和降低合同的执行成本,促使土地从生产率低的人手中转移到生产率高的人手中,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第四,土地产权的稳定性,还有助于减少土地纠纷,有助于减少土地流失和防止其它影响土质的环境恶化。第五,土地产权的明晰和稳定有助于提高小农经济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可提高农村社会的稳定性。
篇9
但在执法实践中,体会到,农药管理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性强,而农业部门管理农药所依靠的仅仅是一部《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效力不大,威慑性不强,并且存在农药管理处罚条款设置不严、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此列举,以资相关人士商榷,促进立法完善。
1农药管理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1有关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是《农药管理条例》中对农药经营的某些规定已不符合当前实际。《条例》第十八条写明“下列单位可以经营农药:”这一条款的制定是依据《条例》颁布时的国情,而在颁布后的10多年间,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条款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现状。目前,机构改革已经将企事分开,一切经营实体都已经脱离原事业单位,国家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已经不能开展经营活动。而供销合作社也早已解散。相反,近年发展起来的农资连锁企业却很多,经营范围则包含了种子、农药和肥料等。《条例》第十九条虽然明确了经营农药要求的几个条件,但是并没有明确由农业部门设置行政许可。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农业部门制定了农药经营资格证(事实上颁发农药经营资格证也多是变通的作法,经营者都是个体工商户),在国家许可法出台后,各地相继取消了这一做法。根据“法无明文禁止的不罚”原则,无法禁止其他单位经营农药。如不允许他人经营农药,则应在条例中明确:禁止《条例》第十八条中规定以外的一切单位和个人经营,并规定擅自经营的法律责任(处罚条款)。否则,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毫无意义。二是行政处罚法限额规定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罚法》颁布于1996年,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人均收入、工资水平与现在差别都很大,所以那时制定了50元、1000元这一门槛,时隔10多年之后仍用这一标准,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不符,给执法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大大增加了执法成本。
1.2《条例》基本条款与罚则条款不呼应,处罚引用条款难
一是对经营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农药行为,罚则中有明确条款,但无对应的基本条款。法律文书要求规范,逻辑性强,讲究证据确凿、违法明晰、处罚有依,但《条例》中对经营扩大登记范围、乱用名称这类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农药的违法行为,处罚条款清晰,但却没有对应的基本条款,当事人违反了哪一条却相当难写。《条例》罚则第四十条第三项:经营标签残缺不清或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农药产品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但在处罚决定中,当事人违反哪一条却无法写清,很明显,当事人违法了,当事人经营的产品是在生产阶段违反登记相关规定,对经营者,条例中《农药经营》这一章第二十条明确了“禁止收购、销售无登记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无质量标准和产品合格证的农药”,未提及“销售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农药产品”,处罚文书中写当事人违反哪一条就不好写。二是对经营者违法推荐使用导致的药害、损失、事故等罚则中没有作出处罚规定《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农药经营单位应当向使用农药的单位和个人正确说明农药的用途、使用方法、用量、中毒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但在罚则中却没有对应的条款,导致很多违法推荐使用后出现损失的投诉无法处罚。实践中,很多农药使用者是按照农药经营者的推荐购买和使用农药的,包括用什么农药、用多大剂量一般都是由经营者说了算。由于农药经营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部分经营者唯利是图,导致农药严重超量使用、超范围使用十分普遍,因此产生的纠纷也是层出不穷。而在处理这类投诉案件时,往往难以对经营当事人处以罚款。除非农药本身有问题,而即使农药有问题,因为导致事故的农药价值可能很小,处罚往往也很轻,没有给违法经营者造成威慑,也不便于保护受害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1.3《行政处罚法》中“其他经济组织”概念不明,对个体工商户处罚难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但《行政处罚法》并未对“其他组织”作出明确定义。根据行政处罚法,对公民处罚和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罚有明显不同。对公民处罚超过50元就不能适用简易程序,超过20元就不宜当场收缴。目前农药经营者多是家庭经营,营业执照多是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依照《条例》,一般违法者经营数额不大,罚款数额也就在数百元不等,如果以公民个人违法论处,显然程序不能采用简易程序,如果以其他组织论处,则又有不同意见,因为“其他经济组织”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定义。因此,只得按照一般程序查处,违法现象难以得到及时纠正,行政执法成本明显加大。实践中,国家工商局在对辽宁局的答复(工商个字[2000]第12号)中认为可以引用《劳动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依据这一规定,个体工商户应属“个体经济组织”。对依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当场处罚的个体工商户,应按“其他组织”处罚。但这种做法在农业部门还没有定论,政府的法治机构也不赞同。
1.4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的但需要管理的有关问题
一是经营者将农药与食品混置问题。在市场检查中经常发现农药经营者往往同时经营食品或饲料,但二者或三者往往又摆放在一处,有的是仅没有混放却同处一室相邻而置,有的是虽不在一室却二室相通,不同气味互串,甚至也有混放一处的现象。这些明显不符合安全规定的现象,虽然多次警告,但效果不佳。因为执法人员找不到任何处罚的法律依据。二是农药包装容器的处置问题在农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池塘、沟渠,甚至水井旁,经常看到使用过的农药容器随处乱扔。
如此乱相,给人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让人不寒而栗。毕竟农药大多是有毒的物品,农药容器也不可能被使用者清洗得绝对干净,随处拾起一只农药容器总是会闻到刺鼻的气味,给环境安全带来隐患。但是我国法律法规却没有对此作出规定,更没有处罚的条款。
2对策
2.1广泛征求意见,修改《条例》,完善未涉及的内容
《条例》的修改应建立在广泛征求执法者、管理相对人、环保领域、法律界等人士的意见,从加强农药管理对环境保护贡献的角度来看,最好将《条例》上升为“法”。这样可以突破《行政处罚法》对简易程序罚款数额的限制,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对不负责任将农药与食品或饲料混置的经营者,应处以较大幅度的罚款,以提高其违法成本,促进其责任意识的增强。很多国家农药容器都实行由生产者负责回收的规定,具体要求可由产品经营者负责,对于不按规定回收的可由对其有管辖权的省级农业部门直接处罚生产单位。在法规中须明确违法推荐使用农药的,由管理机关处以高额罚款,对推荐违法使用造成中毒、污染事故等后果的制定出相应更为严厉的罚则。
2.2设定较高的处罚底线,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律威慑力
法律法规应加大对违法经营农药处罚的力度,对违法经营行为应设定较高的处罚底线,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律震慑力。虽然《条例》罚则中对罚款的幅度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但执法讲究的是既要合法又要公平,在法规没有最低底线的情况下,不能按照自由裁量权的权限去处以高额罚款。因此,法律必须设置较大的处罚底线,便于处罚而又不利于说情,从而促进经营者自觉守法。如《农药管理条例》第七章(罚则)第四十条第三款规定:生产、经营产品包装上未附标签、标签残缺不清或者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农药产品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虽然规定很明确,但现实中往往查得当事人经营的一批农药数量少价值很小,如某人经营出售了10袋擅自修改标签的农药,价值10元,没收违法所得只能是10元,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罚款也就是30元,共计40元。这让管理者相当困难。对于没有销售也即没有违法所得的经营者无法处罚。如果对有销售行为的经营者罚款40元,而对没有违法所得的经营者罚款1000元,显然有悖公平。《农药管理条例》出台12年了,已经不符合现在的社会、经济状况,现在全社会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对于有损环境的一些滥用农药现象应从严打击。建议通过提案修改《农药管理条例》,将罚则条款中的规定修改并确立这样的条款:凡经营劣质、假冒农药产品、或擅自修改标签扩大使用范围的农药产品的,一经查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2000元以上罚款;违法所得高于2000元的,罚款不得低于1倍违法所得。对于擅自修改标签的罚款不超过违法所得的3倍,违法所得3倍在2000元以下的,罚款不得低于2000元。对于假冒的农药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10倍,违法所得10倍低于2000元的,罚款不得低于2000元。
篇10
一、农家乐的定义
关于农家乐旅游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购买者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而广义的农家乐旅游概念不仅包括狭义的农家乐旅游,还包括林家乐、渔家乐等形式这种旅游形式可以定位于休闲类,其旅游主题既是民俗旅游又是生态旅游,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结合它是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市民来此体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二、农家乐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
通过阅读国内外大量参考文献,关于农家乐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很多种,我国国内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模式各地也并不统一,本文归纳总结出四种现阶段在国内比较常见的经营管理模式,对它们进行阐述。
1.“自主、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农户在自主自发的基础上,以每个家庭为单位,分散地自主经营,农家乐旅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合一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当地农民可以利用很少的资金,改造自家的院落及屋舍,建起可供消费者游玩的旅游休闲“农家乐”,这部分所得的收入已经成为经营“农家乐”旅游的农民及其他经营者的主要家庭收入来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
质量。
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由于这种模式是完全由“农家乐”旅游经营者自主经营的,经营者中的大多数人又是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普遍存在小农经济那种封闭保守、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陈旧观念;并且由于资金的影响,大多“农家乐”属于“小作坊”式,条件差强人意,接待条件也一般。
2.农村经济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是由经营“农家乐”的各农户在当地采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方式成立的具有共同利益性的互助经济共同体。
农家乐合作社这种联营的模式首先有利于扩大农家乐旅游的影响力,由合作社统一宣传,拓展市场,合作社中的所有农家乐经营农户可共享客源信息,避免恶性竞争,形成“和谐、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并且提高了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其次,对原先自发、分散、不规范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合作化的改进之后,便于综合有效地利用农村及其周边的各种资源,这有利于合作社内部形成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氛围,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为合作社更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是农村经济合作社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第一,合作社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采用自愿联合、民主控制的方式成立的民间性互助经济组织。如果合作社没有预期发展的那么好,给成员没有带来预期的利益收入,那么各成员就会消极对待合作,不利于这种模式的健康发展;第二,合作社与公司一样是需要管理的,但是合作社的管理层一般也是农户本身,这相对于真正的管理人员来讲,其缺乏对合作社经营的经验,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层,也将直接影响到“农家乐”旅游合作社的发展;第三“农家乐”旅游合作社的主要参与成员是以本地村民为主的,如果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合作社的前途将不会很长远。
3.“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基本构成包括公司、“农家乐”旅游基地和农户家庭经营三个方面的经济联合体。此种模式是以公司牵头,吸纳当地农民参与“农家乐”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并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指导,实施统一管理,从而保证“农家乐”旅游的服务质量和规范性的经营管理。
在这一模式中,公司可以是规模较大的旅游公司,他们可以作为农家乐旅游合作的投资方,以其自身所拥有的财力、客物力等方面的优势,在距离城市不远的郊区建设“农家乐”基地。公司直接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并且明晰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及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基地内通过吸纳有意愿参与农家乐旅游的经营与管理的当地农民,在发农家乐旅游资源、建立“农家乐”基地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农业资源、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来充实“农家乐”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真实的乡村文化。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当地想经营农家乐的农民的积极性。并且公司可以通过协商按照一定的比例,向农户提供开发和经营管理所需的资金,农户采取作价入股的方式,将自己的房屋、田地和果园等个人财产入股,按股
分红。
但是,这种模式在实际运营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从公司和农户两者的自身条件来看,因为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雄厚经济实力、拥有较严密的组织和完善的管理与市场营销体系,并且熟知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与农户合作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而单个农户将会处于劣势的地位,因为单个农户的经营规模偏小,资金、技术都比较薄弱,对于市场和政策的变化敏感度不高,分散的农户各自独立,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作为依靠。这样,农户和公司无论在谈判过程中还是利益分配时必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其次,公司虽然可以在技术方面向农户提供培训、在服务方面订立标准,但是由于农户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质量也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公司和农户在出现问题后没有及时进行良好的沟通,势必引起两者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合作的失败。
4. “五体互动”模式
“五体互动”模式也称为“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模式,是充分考量了农家乐旅游所涉及的几个关键利益主体,即:政府、公司、农业旅游协会、旅行社和农民等主体在农家乐发展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优越性是很明显的:首先,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各个主体的作用,在实践中能挖掘出当地的农村文化特色以及本土的文化氛围,提高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其次,这种模式的分配方式也会相对公平,为模式中的各利益主体创造了经济利益,合理分配利益所得;第三,这种模式在发展旅游业,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通过地方艺术演出和当地特色工艺的制作和销售,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传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最后,“五体互动”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政府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为很多当地农民创造了就业的机会,从而解决了当地很多的剩余的劳动力。“五体互动”模式将为各种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结合,为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坏境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效应。
四、农家乐旅游经营模式的评价总结
通过对以上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五体互动”模式是一种比较完善且全面的经营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将各种生产力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关注到了各个利益相关者,努力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各地在具体运用“五体互动”经营模式时,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各相关利益者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而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在具体实践中要学会变通,高度关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重视提高农户自身水平素质。首先加大对农家乐旅游的相关科学知识宣传,张贴发展旅游教育的海报,定期进行农家乐旅游科普讲座;其次还要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农家乐旅游观念,使农户不排斥这种旅游模式,培养他们良好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接待能力,与游客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定期开展文化课堂,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农户的旅游市场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促进农户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
2.完善农家乐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快农村的电、路、水、气的建设,加强通往农家乐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以及各交通道路旅游交通标识建设和完善提高全景区标识,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二是在不破坏农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加强以三清、四改、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清理村庄的土堆、粪堆、改水、改河、改街、改圈,亮化、绿化、硬化、美化环境,极大的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三是提高农家乐旅游景区接待设施建设;规划农家乐旅游景区的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在保证原有农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保证游客住宿环境干净、整洁、舒适,保障饮食卫生、安全,娱乐休息室设备齐全。
3.鼓励农民旅游协会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由政府牵头,鼓励多方社会群体参与,提高农业旅游协会的整体素质;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摸清会员单位在想什么、做什么、需求什么。其次是举办当地农业旅游协会会员单位与外地旅游协会的深入交流,鼓励农民了才有协会组团参加当地统一组织以及推荐的促销活动,召开旅游合作洽谈会,制定和完善旅游协会行业自律公约,规范诚信经营活动。再次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旅游协会会员单位到外地市学习考察,借此在外地的旅游行业中宣传当地农家乐旅游的特色,力争签订互送客源协议,进一步拓展当地农家乐客源
市场。
4.积极发挥旅行社在农家乐旅游中的作用。首先当地政府要鼓励旅行社组团到农家乐存点休闲旅游,按照一定评定标准给予表现突出的旅行社以奖励;旅行社也要和农民积极沟通,结对帮扶农家乐农户,利用自身旅游专业知识指导农民从当地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遵循旅游市场经济规律,开发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帮助农民解决在发展农家乐旅游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旅行社也要参照农业旅游相关规定制定关于农家乐旅游的相关规章制度,诚信经营,不得随意侵害农户的利益,在农家乐旅游过程中破坏农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使得商业化氛围过度浓重,要最大限度的保持当地文化的真实性。政府也要在鼓励的同时给予强有了的监督,规范旅行社的操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