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要求范文

时间:2023-07-02 10:1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课程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课程要求

篇1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

新时代背景下,要落实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特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内涵

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专业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结构层次性等特征[1]。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就是指劳动教育教师所具有的稳定、持久而独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表现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是由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所决定的。根据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特点和符合的要求,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以下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如下。1爱岗敬业能够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高度认同劳动教育教师职业,热爱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2关爱学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全身心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牢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3]。劳动教育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扎实的教育知识

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知识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特别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规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学科知识

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主要指劳动教育教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劳动教育的途径与评价、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的相关知识等。它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要精准掌握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知识。

3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实践性、工作性、情境性、隐蔽性、综合性的特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最核心的表现。劳动教育教师要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掌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特点,然后将这些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及学生知识加以内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运用于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

(三)过硬的专业能力

1课程规划设计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那样,有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等可以依据和参考。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体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它只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那么如何确定校本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评价策略?这就需要劳动教育教师进行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能力就是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分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也包括对学年(学期)课程和具体劳动项目的规划设计。课程规划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二是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素养现状及需求,并能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确立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包括学校目标、学期目标、主题目标、活动目标等;四是能构建基于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科学安排、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和评价模式。

2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付诸行动,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劳动教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活动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因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活动和及时协调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劳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序有效开展劳动;三是能及时协调学科间、校内校外间,以及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确保劳动教育顺利进行。活动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在学生劳动中,能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及时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活动指导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即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做劳动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能指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实践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劳动素养的高低。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清晰地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的知识技能;二是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劳动工具;三是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即能熟练掌握所指导的劳动项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学规范,即能按照技术规范和流程进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学规范。

4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自身课程实施情况的诊断评价能力,包括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劳动教育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与发展结果的诊断评价能力。教师要能利用多种方式、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对评价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能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能制订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在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指导下,在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它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时发现课程资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条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课程实施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能力。教师要能善于发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转化为要研究的课题;能对研究课题进行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能进行文献综述与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优点与不足;能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

(四)强烈的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教师不愿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作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4]。劳动教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各种指导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等,积极探索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的使命,就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这就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参考文献:

[1]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和要求,学校必须积极创新实践育人的方法和途径,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提升育人工作成效。

一是要围绕三级课程,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北京市规定,各学科要拿出10%的课时用于实践,不管是语文数学也好,还是物理化学也好,都要有10%的课时在课外实践中完成。相应地,我们有了语文开放性学习计划,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是要依托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2008年启动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一个资源平台,吸纳了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实践需求。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资源单位都有相应的教育计划书,定期推出特色的教育活动,学校应该积极用好平台资源,既要集体组织做好“四个一”这样的活动,又要就近就便、创新形式用好平台资源,引导学生及其家长自行走进。

篇3

两年的培训中,我经历了人生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按照北师大硕士论文的要求写论文。在张增田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展以STEM课程融合的研究,经历了开题答辩,现场指导,论文修改,结题答辩的完整过程,每一次动笔,都让我有做学者的冲动。第一次全面学习现代学校新样态。从梳理完善学校文化、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张教授和李罡博士的到校指导,使我坚定了信心:办好一所学校,核心是凝练学校文化,并有属于学校独特的课程体系。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基地完备,理念先进,对我在东关小学利用好学校的一亩农田开展新劳动教育具的极强的借鉴意义。第一次走进中关村的教育科技产业孵化园,体验教育信息化前沿动态,第一次实地感受些全国名校风采,第一次体会管理和性格的关系,第一次见到顾明远教授和于丹老师……正是很多的第一次,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升华了思想。

我的几点体会:

1.学习是当好校长的前提。要不断学习,多读书,读教育专著,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更快捕捉新的教育观点,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

2.学校办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校长要知人善任,要以饱满的激情,健康的心态,敏锐的视角,不断在管理的实践中反思与总结,在自己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汲取专家和名校长的理论指导,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品牌,才能使学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校长要有宽阔的胸怀,要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必须要在领导班子的建设上下功夫,尤其是管好自己的中层领导,想法设法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多给他们创造成长的机会。

3.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校长要把校园安全、师生安全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位置,活动也好,课堂也好都要注重安全教育,把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和知识传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和自己的团队,要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明察秋毫,做好细节管理、过程管理。

4.文化和课程体系是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校长要高瞻远瞩,要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属于学校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发展特色课程。

5.要通过评价促进师生成长。作为校长,要多关注师生成长,制定科学的教师和学生发展规划,明确长期和近期发展方向,目标具体,过程具体,评价具体。让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享受职业幸福感,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校长要时刻自我加压,注重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提升办学品位,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师生个性得到张扬。

篇4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高中课堂教学;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99

新课程理念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程,并与同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制定,并于2003年1月6日审议通过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实现目标,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适应课程的要求,是信息技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模块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1. 归属于技术领域

过去一直用劳动技术作为技术课程的唯一形式,并且偏重劳动,轻视技术。实际上,技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一定的专门技术,而是培养学生合理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思维方法,了解技术本身的原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社会与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就是由过去的侧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转变为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 基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后,实行了高一阶段基础必修课程和高二阶段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这是一种新课程管理的具体体现。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普通高中课程管理权力逐步分散,从上到下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样,中央能统一调控课程,地方和学校又有很大的自由度、选择权,既可以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广泛而坚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全面、个性化地发展。

3. 课程内容上有很大的调整

新教材分为高一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高二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涉及面很广,又不失灵活性,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淡化了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的描述,转而提高了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科学现代化发展下产生的一门电子化技术,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其中,“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来体验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各方面的便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展其创造思维。自律是指学生能够自觉给自己施加准则,达到自我控制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控制和决定着课堂纪律,而且必须课前预先安排教学活动,课堂学习完全在教师的计划之中,这种规划的课堂学习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在自己操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解答和引导,而不是在强迫纪律下,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独特想法得不到教师的认可。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示例

第一章是信息技术入门;第二章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章是文字处理系统;第四章是网络基础与运用。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先学第二章,通过上机操作熟悉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而后学习第一章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均应开设计算机课,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小学、初中都未开设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一开设计算机课,学生既有新鲜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础知识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年级,利用上课的时间,讲授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基础知识,并向全校学生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多用举例对比,讲清基本概念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除讲清楚概念外,多采用举例对比。讲“信息技术的特点”时,为了讲清“信息的依附性”,笔者举了令狐冲在思过崖崖壁上学习剑法的事例,讲“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时,笔者将去年我军海、陆、空三军演习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做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自行讨论选择物品完成实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基本概念。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教育;角色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一般方法

(一)建立必要的家园联系表。在家园的相关联系表中主要作用是体现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做一些特定的需求,需要父母监督孩子严格执行鼓励孩子进步,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王周凯儿童最初不在家工作,依赖,宅基地的联系表单后,他变得更加勤奋,我母亲的这篇文章联系表格备注栏:王周锴今天学会了自己系鞋带,既认真又耐心,系出的鞋带非常好。妍妍的妈妈也反映原来孩子吃饭总是要人喂,有一次妍妍又不肯吃饭,要妈妈喂,妈妈说:“小朋友要自己吃饭,你自己吃饭,妈妈给你吃饭宝宝栏里打勾。”妍妍连忙低下了头把饭吃完了。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做好家园小憩。家园小憩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通信链路列,反映工作和教学的一个窗口,它是一个花园的教育交流,加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使他们形成凝聚力,共同实现幼儿教育质量。“家庭互动”、“回音廊”、“兴趣”专栏描述了一些父母教育信息,科学方法教育他们的孩子,所以,父母理解和掌握的幼儿园行为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需求和多做教育工作的老师,但家长可以把他们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回音廊是传递给老师。为了实现他们的家园,共同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目标,教育的整合为家里建一座桥。

(三)开展必要的家教论坛。家教论坛围绕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如:如何通过讨论儿童劳动教育的家庭,这样的父母知道孩子们喜欢的工作文化是道德高尚的情感内容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忽视这方面的教育,一切都为了孩子,努力为孩子们食物和衣服,所以,孩子们长大就“人我:“不要想,“我将住在一起。“父母学会了劳动教育的幼儿园,第一次自助服务劳动、教育、孩子做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穿的衣服,洗手帕,还为别人做点什么。如家里,照顾孩子帮助妈妈和爸爸拿拖鞋帮助父母把菜等。导师论坛内容组织也可能让经验丰富的父母谈论儿童早期教育的经验,或通过视听手段,请家长和孩子从幼儿礼仪规范的视频观看,利用各种形式,使孩子真正理解孩子们的父母恰恰好习惯帮助父母育儿科学的,一步一步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做好亲子活动。开展各种家庭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见证了孩子们在花园里的性能,了解他们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也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增加了乐趣。结合公开课活动,我们设计了橙皮活动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这样孩子在实践中锻炼手部运动,理解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的辛勤工作,做他们自己的事情要做,没有父亲,母亲担心,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父母做一些他们会做一些如:擦桌子、扫地、垃圾,等等,来提高孩子的道德意识,培养孩子们的感情,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的社会交互,使他们变得更爱集体,爱别人。在“新年节目爱孤儿院,”事件,孩子和父母共同努力把家里的书,玩具和其他物品去幼儿园,而且支付或直接购买的贡献,表达对孩子的爱,使孩子理解关心有困难的人,将会分享他们的快乐给别人,这是唯一真正快乐的人。

二、幼儿家长角色的新定位

(一)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参与者

1.材料的提供者。幼儿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家长这一重要的资源,鼓励家长与幼儿园合作,为幼儿园提供所需的材料。可请家长将家中的一些闲置物品、废弃物品提供给幼儿园重复使用。有的家长是开设玩具店的,可以请他们为班级推荐一些新颖、独特的玩教具;有的家长在家务农,也可以请他们帮助幼儿园提供适宜的植物和小动物在种植区、饲养角供幼儿观察和学习。家长往往拥有丰富多样的材料,可为幼儿园及班级的活动增添新内容。

2.环境的创设者。以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主要是由教师全权负责,而今很多幼儿园开始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让幼儿亲手去布置和设计自己的游戏与生活环境。在瑞吉欧家长中心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认为家长也应当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体之一,无论是班级主题墙、楼道走廊,还是幼儿园区角的布置,都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家长参与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参与主题的选择,开拓幼儿和教师的视野;参与材料的提供,丰富环创的内容;参与方案的制作,增加亲子互动;参与难题的讨论,寻求新的视点等。

3.经验的分享者。瑞吉欧学前教育机构实践的是一种“社区管理模式”,即幼儿、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相互协作、相互融合、相互分享、共同参与到学前机构的组织与管理中,141形成一种开放、互动、民主的管理氛围。在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机构“社区咨询委员会”,其融合了来自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的各种教育力量。家长通过这一机构来与教师、专家以及教育管理者交流互动、分享经验、提出建议,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和谐发展。

4.课程方案的选择者和协商者。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定期参观、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亲子合作会等途径来增强家长对于幼儿教育课程方案的选择、协商和制定。如果能将家长的经验、建议较好地融人到课程中,一方面能极大地丰富课程主题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一种开放式的民主,有助于增强家长自身主体教育意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家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可见,将家长的建议融人幼儿园课程,不仅拓宽了家长参与课程的途径,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做出正确的课程决策。

(二)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合作者。

1.活动的支持者。家长应为幼儿的教育活动提供全方位、宽角度、多层次的支持。从材料的提供到参与制作,从课程主题的选择协商到课程的实施、评价,从家庭教育延伸到幼儿园教育,从物质支持渗透到情感态度的支撑,期间的每次过渡都是家长育儿理念的一次飞跃,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一次提升。家长积极主动的参与、关心可以提高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促使幼儿更加大胆、勇敢地表现自己。家长与教师的积极交流,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对于孩子的关注,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还可以增强与孩子的互动与了解,拉近亲子关系。

2.幼儿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通过社区咨询委员会,与专家、教师交流沟通,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家长还应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和教师一起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成为引领幼儿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接第121页)

3.家园共建的联结者。幼儿教育并非是幼儿园和教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家园双方共同的责任。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不同需要生成多元化的家长参与方式,而并非只采用要求家长主动配合的单一模式。多元的参与方式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情境因素在儿童需要中的作用”,这有利于他们与教师一起帮助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因此,家长作为联结者,不是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就作罢,而要以各种方式增强家园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实践中,基于幼儿需要的差异,家长参与课程的方式有:参与式观察、倾听式参与、主动行动的参与。家长应学习与掌握这些有效的参与方式,并积极主动地加人到幼儿教育队伍中去,成为真正的家园联结者。

参考文献:

[1]华正宏,钟锐锋.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0)

[2]陈淑琼.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

[3]王新菊.浅谈家庭和幼儿园教育观念的转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

篇6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地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 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本单一的教学与课余活动课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 把活动课程落实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实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人课表;③活动课程由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

3 创设环境课程。例如: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刨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无论那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篇7

[关键词] 音乐教学 艺术素质 教学模式 课外活动 教学质量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各民族团结、兴旺,增强青年一代的艺术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增强青少年的艺术素质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根源抓起,那就要在学校里,重视音乐课,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明确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是:“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城市还是农村,音乐课大多都设置了,教材都订了,师资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中小学的音乐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基本不上;音乐课本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教学大纲束之高阁,基本不顾。这些现状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为了增强学生艺术素质,必须提高课堂音乐教学质量。

一、要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曲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二、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模式

许多教师,尤其是中年以上教师认为,只有尽快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从而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小学音乐课,教师通常擅长运用“情景模式”,就是创设情景,形象的学习。如教唱有关自然景色的歌曲时,教师结合特定的时间、环境内容,制作的大树、红花、绿叶、小草、蘑菇、飘落的雪花用银亮塑纸做成的小雨和小象、小狗、小兔等一些情景教具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音乐发展与音乐表现的记录是通过乐谱的方式来完成的。聆听阅读或演奏;演唱乐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识谱知识和乐理知识,往往低年级的孩子们还没有这种能力,那么,如何让孩子听懂音乐,记住音乐呢?“符号”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所谓“符号模式”就是将音乐旋律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速度、节拍、节奏、力度、音色等不同发展的音响效果用近似于的符号图形来表示,一段或一句或一个音型。这样可以简捷易行的认识音乐,记忆音乐和表现音乐。最后是“游戏模式”,游戏表演,愉快地学习。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将学习音乐与游戏结合起,使学生的学习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也就是“唱游”教学模式,其实唱游教学并不是一种新的形式,若干年以来孩子们就已经使用这样的方法了,如跳皮筋时,边唱边跳的活动,孩子们围坐一起玩“丢手娟”的游戏、边唱边用手击打节拍。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

音乐课为单纯的教唱课,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俗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或逃避学习。因此,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分析型、理解型、动手型和研究型转变;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也就是教老师爱好的、擅长的,利用学生喜欢的、易接受的,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视唱、听记能力、使用乐器和舞蹈训练的培养。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四、加强课外音乐活动

所谓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指学校组织的各种音乐业余演出学生团体,如合唱团、舞蹈队、鼓乐队等。一般这类学生业余音乐演出团体都是由学校内音乐爱好者组成,现在不少学校实际上是将招收的音乐特长生作为主要成员。他们利用课外的大量时间进行排练,然后参加学校或者社会等方面的演出活动。

抓好音乐课外活动,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促使他们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熟悉民间音乐,了解国外音乐,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嗓音的保护和转换他们大脑的兴奋中心,使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适当地调节,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育。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陶冶和培养他们具有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篇8

学校发展,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永远是学校的核心事件,那就是把研究课程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都应紧紧围绕课程建设和开发来运转,因为课程改变了,学校肯定会改变,课堂肯定会改变,学生也就肯定会

改变。

一、学校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育人目标可归纳为五个特点,一是强化“德育为先”,二是突出能力培养,三是创新课程内容,四是回归传统,五是培养创新。三级课程不是并列和递进关系,而是包含关系。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都是为了更优化的实施国家课程。由此可见,学校做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依据教情、学情、校情,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

二、对课程建设的师生“双主体”原则及其作用的理解

学校的发展实际就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总和,再好的教育都比不上人内心力量的觉醒。校长就是要通过课程建设这一载体,充分凝聚和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性,领导组织实施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促进学校师生的发展,进而彰显学校的发展。学校管理层对课程建设的推动流程,我觉得首先是解决教师对为什么要做课程建设,做到什么程度的理解问题,然后是和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一起解决具体怎么做课程建设的问题。

三、“一育三课”,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校课程体系

满树的花朵,只源于冰雪中的一粒种子。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可以理解为学校的课程范畴,通过学校大课程观的理念,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来统领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学校大课程观的内涵,包括德育、课堂、课程、课题四个方面。我们称之为“一育三课”,即以大课程观为指引,实施“德育增效、课堂提质、课程优化、课题驱动”四大行动计划,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潜质学生的多元发展需要,全面落实学校“有内涵的高质量”的发展诉求,为孩子实现梦想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1.德育增效:德育课程化,培养未来公民

在德育增效方面,我们提出了“五化”要求,即“养成教育规范化、劳动教育生活化、主题教育系列化、德育活动体验化、德育课程校本化”,在德育课程化探索和实践中增强德育实效性。

根据德育“五化”要求和德育课程化建设思路,学校围绕“行为习惯”和“清洁卫生”两大根本,实施“礼仪道德”和“劳动服务”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培养雅言雅行的素养,在劳动服务中习得技能,学会自律和合作,在志愿服务中展示风采。利用“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和“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项目学校”两大平台,编撰了《国际理解教育礼仪读本》校本教材,并以该读本为教材,每周在全校各班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以社会性活动为契机,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课程,实施自主育人,让孩子在自主管理中实现社会性成长。同时,优化学生评价,实施“棕北之星”评价体系,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发展。

2.课堂提质:深入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课堂建设

课堂,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近年来,我们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教方式变革”研究主课题,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少讲多练”的课堂教学原则,构建“一三三大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课堂,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3.课程优化: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有选择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如何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如何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需要,我们是这样做的,一是做强基础性课程,二是做实拓展性课程,三是做优特色课程。

关于对加强基础性课程的理解,我觉得学校教育重在让基础课程体现出高质量的育人功能。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要坚持给学生经营自信与希望。

另一方面,在做实拓展性课程,做优特色课程方面,棕北中学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组建了40多个学生社团,学生参与对社团实施学分制管理。为解决师资问题,我们整合家长资源,聘请了100多名家长导师,成立了学生社团家长导师团,以此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和发展。

4.课题驱动:推进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持续发展

处于研究状态是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最好的保鲜剂。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学校以“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教方式变革”龙头课题带动各学科微型课题研究模式,以此来带动教师的现代课程观念、对课程标准的执行能力、对课程内容的建设能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对课程建设未来发展的一点思考

在信息化和走向云端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孩子面对未来的三项必备技能,已悄然转变为:阅读、搜索、辨别真伪。新时代、新技术、新趋势使未来教育的学习资源极为丰富,以视频为载体,学生不再以年龄划分,不受空间时间限制,而是按需学习、终身学习,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将成为常态。

篇9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数学语言是利用一些数学的名词术语、关系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结论或说明解题思路的语言。

2.板书。板书是小学教师的第二基本功。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概念、系统掌握知识有极大的影响,并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应规范、有条理、重点突出、简练明确、布局合理。板书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纲式,有的边讲边板书,也有的在新课结束时系统板书。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一节好课的板书,在教学时犹如一幅具有整体结构的蓝图,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鲜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学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学具也成为小学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例如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低年级可多用大小、颜色不同的纸或其他材料剪几何图形;中年级可多用钉子板;高年级可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使用时要注意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直观的目的。教师还要具有操作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如收发作业本、使用学具、订正作业等都应有统一的常规,反映在教师敏锐的视察力、说话的感召力和行动的感染力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言语、气氛上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话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以教师自己谦虚好学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动来有效地组织学习。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

(2)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学校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例如: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素质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体现素质教育。

篇10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独生子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71-02

一些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生活与成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现实诸多问题在影响着独生子女的健康快乐与幸福成长,当下为数众多的父母在教育养独生子女方面,存在管得过严、过实、过死而致使子女童年应有的幸福荡然无存。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助于独生子女的父母做好培养及教育工作,通过灵活的“放手”——使盲目之爱转化为新鲜、和谐、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益爱,即“放生”,使独生子女得到新生。

一、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内涵

卢梭在《爱弥儿》中主张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个性,培养平等、自由、独立,能够适应时展的新人。”其自然教育的真谛主要有四点:一是解除束缚。解除人为束缚,还儿童本来面目。卢梭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而倡导尊重儿童的自由。二是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儿童及大人的自然天性。卢梭反对成人对儿童进行知识和理性的灌输,反对成人让儿童机械地学习和获取知识,主张教育者教育儿童是要让儿童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主动学习,让儿童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三是“消极教育”比“积极教育”来得重要。人为教育是“积极的”,自然教育是“消极的”。四是教育如果具有“约束”的意涵,则“自然”本身就带有制裁功能。是亚里士多德开创了“教育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但当这一教育思想招来人们参与漫长的探索与研究之后,人们又开始对夸美纽斯的客观化自然教育理论,卢梭的主观化自然教育理论,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第斯多惠与斯宾塞的心理化自然教育理论和杜威的成长论自然教育理论等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关注。最终催生了:面向自然界“秩序”的自然教育理论、面向儿童本性的自然教育理论、面向儿童心理特点的自然教育理论和面向儿童成长的自然教育理论的四种样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要更好地理解把握当下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要义与脉络,可以借助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哥白尼将传统的天动说改为地动说,已为世人所接受;而卢梭扭转成人本位立场,提倡儿童中心说的主张,犹如发动了教育界哥白尼式革命,但其自然教育理论主张至今仍是学者争辩不休的课题。当我们走过第八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个十年,经过困惑、思考与适应,进入调整、创新与发展的新课改的第二个十年;当我们静下心来思索,提倡全人教育的拉伯雷、孟登,全力专注主张“泛智”和终生教育的夸美纽斯,大加赞赏力主陶冶说、经验论与白板论的洛克之时,是否应该静心聆听高唱自然教育的卢梭?

二、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独生子女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太少。在城市中,我们不难看到:父母对独生子女寄予厚望,并为他们的成长想方设法;但却忽视了对独生子女的劳动教育,致使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什么城市那么多的父母不乐意要求孩子做些日常劳动呢?一是替代心理。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都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唯一任务,因为学习好是成材的唯一条件,而劳动是孩子的负担,参加劳动必然会影响学习;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学习,但父母可以代替孩子来劳动,哪怕是自理性劳动。二是补偿心理。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有的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有的可能因为各种名目的劳动锻炼,如下乡知青运动等占去了接受教育的大好时光,饱尝了知识欠缺的苦头,为了不让孩子再步后尘,而让他们远离劳动,一心一意投入学习之中。三是保守心理。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眼中,孩子永远是三岁的小孩,长不大,地扫得不干净,衣服洗的不干净,烧水怕烫着,搬煤怕累着,等等。自然教育的第一真谛就是解除束缚,解除人为束缚,还儿童本来面目。以上种种心理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危害呢?独生子女被束缚以后,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他们真正的兴趣、爱好以及宝贵的创造性极也有可能被压制,大大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自信心的建立,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作为家长,一要观察、了解孩子的真正兴趣和爱好,并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及其选择,不要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更不要以有利于竞争为由,给孩子施加关于“兴趣”的压力,使孩子失去宝贵的童年生活;二要以朋友式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平等对话,耐心聆听厌学孩子的心声,通过积极的引导教育,让孩子爱上学习;三要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让孩子通过自我服务、参与家务劳动、鼓励孩子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四要唤起孩子对劳动的热爱,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鼓励中让孩子爱上劳动,让孩子为“这是的”而感到自豪。作为老师,可以给劳动表现好的小朋友发五角星或大红花,让他们觉得“劳动很有意思”。小学阶段的可在班里实行劳动委员轮流制,让他们觉得“我就是主人”;五要掌握训练孩子的技巧及方法。在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中,精心计划合理安排,耐心交给孩子怎样做,不能急于求成,让孩子量力而行,体验成功的乐趣,还要注意别轻易付报酬,更不要用劳动惩罚孩子,免得让他们由此产生对劳动的厌恶感。

三、“放手”的意义

人们常说家是生活的港湾。每个人都会在这个港湾中得到庇护,避开狂风,躲过暴雨。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应该是温馨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家是一些孩子的港湾,却是另一些孩子的樊笼或战场。当代独生子女既是“皇帝”,也是“奴隶”,即在优先享受物质生活方面,他们更像一个“皇帝”,而在精神、创造力发展方面,他们更像一个“奴隶”。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庭中所采用的教养方式不同,家庭为孩子提供的发展空间则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环境使独生子女受到过分照顾和保护,有可能使儿童缺乏独立性、缺少经验、体弱、偏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孤独或早熟等,这些不是独生子女的天然特点;如果父母们能够实施正确的教育,给他们以正确的爱,那么“放手”即是“放生”,这样独生子女就会获得一个非常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空间,独生子女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人格特征、行为习惯和智力发展就会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M].台湾:九州出版社,2006.

[2]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6.

[3]黄勇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师的自我嬗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4]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