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诉讼案件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诉讼案件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总体评价
201X年,XX市分公司合规工作情况总体良好,市分公司及各分支机构、员工和营销员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规定、行业自律规则、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未发生违法违规事件,未出现由于不合规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而引发法律责任、监管处罚、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情况,有力保证了公司业务的较快发展和效益的稳步提升。
(二)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合规管理组织机构,配备合规管理人员。明确市分公司分管总经理为合规负责人,本部各部门负责人为部门合规负责人,并将市分公司理赔部/法律部/合规部作为合规管理部门,在理赔部/法律部/合规部设合规岗,在本部各部门设合规联络人,在各支公司设合规岗,落实到具体人员,建立合规工作网络,进一步明确各自合规管理职责,保证全市系统合规工作组织有序、整体推进、有效开展。
二是打造作业流程标准化平台构建企业合规经营系统。
近年来,面对财产险市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司始终高度重视合规经营工作,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练好内功,以作业流程标准化(流程再造项目)为突破口,通过搭建标准化流程管理平台,初步实现了公司全辖各个岗位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有效防范了因不合规的经营管理行为引发法律责任、监管处罚、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三是深抓统一授权经营。人保财险公司统一法人授权经营制度是人保财险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纲领性制度。201X年4月中旬,我司根据省公司的授权,认真编制分公司转授权书下发各支公司并派发到本部各职能部门,以确保分公司的各项工作均在授权范围内开展,避免滥用授权或超越授权。今年来,分公司及所辖各支公司始终严格按照总、省公司的授权开展业务经营活动和各项工作,没有发生任何超权限经营行为。
四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积极引导全市系统转变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保险业规律办事,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努力做到转变经营理念求发展,强化内控制度防风险,严格执行授权经营制度,加强关键风险点管控,认真落实业务、承保、财务、理赔等工作的管控要求,研究制定市、县两级公司《权责规范手册》,确保公司各项经营活动依法合规进行。
五是加强执行力建设,强化合规评价和监督制度。根据保监会《指引》和集团公司《意见》的要求,保险公司应当提高制度执行意识,强化执行力建设,把合规工作落到实处。我司按照总、省公司的要求,提高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及时评估各项制度和流程,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修订,同时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
六是以推行依法合规经营承诺制度为重点,在系统内形成依法合规、信守承诺的良好合规文化氛围,筑牢合规经营第一道防线。为推进合规经营“三道防线”建设,为加大合规文化宣传力度,规范公司经营管理行为,提升公司合规管控水平,我司于201X年3月,推行依法合规经营承诺制度,由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依法合规经营承诺书》,向市分公司作出承诺,承诺本人及所在机构及下属分支机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监管规定和公司规章制度,信守行业自律规则,恪守职业道德准则,在经营过程中做到依法合规经营。
七是加强法律诉讼工作。实行诉讼案件归口管理,制定了诉讼案件集中管理办法,由理赔部/法律部/合规部负责城区诉讼案件的登记、录入、聘请律师、赔案处理等,四个县(市)支公司的诉讼案件也实行了集中管理。诉讼中,严格把关,从严要求,对不实证据进行认真调查,对涉嫌保险诈骗的案件进行初查后及时移送理赔侦查中心由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处理。
八是加强反洗钱工作。落实反洗钱工作要求,并做好XX人民银行每季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报表的报送工作。201X年,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反洗钱工作实效和效率,分公司设立了反洗钱联络人制度,在分公司各职能部门、各支公司分别设立一名反洗钱联络人,责任到人,避免了工作相互推诿,无人落实。
九是加强学习教育。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合规经营教育,学会在经营发展中懂法、守法、用法。认真组织学习新《保险法》、《侵权责任法》等,并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组织的广场宣传活动。
(三)存在不足
一是合规工作职能有待进一步发挥,上下协调一致、共同防范合规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是合规岗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三是合规检查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督考核力度。
二、201X年工作思路
(一)把握重点环节,提高合规工作效率
合规工作要以合规风险防范为重点,加强对承保、理赔、财务、单证等重要环节的监控与督查,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合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查找不足。
(二)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合规要求落实
要强化制度执行力,推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合规工作落到实处。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定期通报公司在合规经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建立定期反馈制度,促进业务部门加以改进。
(三)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合规文化形成
篇2
[论文关键词]合规经营;保险公司;发展
在保险公司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合规”主要是指公司以及相关的员工行为与国家相关标准、法律法规、监督规定、公司内部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等相符合,并且,公司在运营发展的时候还要对一些与相关规范相违背的行为进行纠正,从而对声誉损失、法律责任、行政处罚以及财产损失处罚进行有效避免。在我国金融保险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合规经营的重要性一直无法正确的认识,对它的建设力度也达不到相关的标准,因此,在我国保险行业实际运行发展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合规风险问题。作为一个与风险时常相伴的行业,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对合规经营的建设力度进行强化。
一、合规经营在保险公司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保险公司实际运行发展的时候,对其进行合规经营的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内部的合规管理中存在的滞后性进行改善,对合规意识进行有效的增强。
(一)推动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
在保险公司运行的时候,对合规经营的合理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保险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其相关的合规经营机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不仅导致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经营风险的增加,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险行业的经营形象造成了损害,导致保险行业在发展的时候公信力普遍较低,从而使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想要促使保险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公司的合规经营建设力度进行加强,促使一些经营风险得到有效地避免和化解,为保险行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从而使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
(二)培养工作人员的合规意识
保险公司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合规经营机制进行强有力的构建。另外,还要注意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促使他们对内控要求以及监管规定进行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对工作人员的合规自觉性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以及增强,促使他们能够对公司中的合规责任进行自觉主动的承担,在相关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对违规过失等情况进行有效避免,促使主动违规的事件的发生频率得到一定的下降,从而做到对公司从业人员合规意识的培养。
(三)促使监管政策的落实
在保险公司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对合规经营机制进行合理构建,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相关的监管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相关的政策宣传进行开展,重点关注监督检查工作的实行力度,对相关的监管标准、要求以及内容进行有效地提高。另外,在保险公司经营开展的时候,还要注意对监管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促使公司在对合规经营机制进行建立的时候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四)促使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保险公司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对合规经营机制进行合理构建,还可以促使公司内部高层管理者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保险公司内部对合规经营机制进行实际开展的时候,在公司内部出现的一些违规事项需要公司的合规部门直接上报到公司的董事会以及高层管理者。但是,他没有直接否决的权利,从而使一些相关的逃避责任现象得到有效避免。
二、合规经营在保险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前进,我国保险行业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合规经营中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许多保险公司为了促使自身快速良好的发展,在经营的过程中对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进行引进,在公司内部对合规部门进行设立,由此可知,合规经营机制在保险公司的发展中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度。另外,在一些相关的管理制度出台后,保险公司在建设合规经营机制的时候得到了一定的指导,但是,在其实际建设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的表现
在我国保险公司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违规事件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其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风险也相对较高。近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相关的保险投诉、保险诉讼案件以及保险行政处罚一直处在上升的状态,因为违法违规而被处罚的保险公司较多,因而被吊销资格证以及行业许可证的人员更是大有人在。这一系列事情的发展大多是由保险公司的违规经营以及不规范操作而引起的,在其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合规经营机制中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因此,对保险公司进行合规经营机制的建设成为目前我国保险行业的重要任务。
(二)对相关职能没有明确划分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在对合规管理制度的建设依旧处在初级阶段,在职能方面没有相对较为明确的划分。在保险公司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将保费作为公司上下最为重要的,而且还在业务的基础上对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主线进行设置,这种行为就在一定情况下造成了公司业务的发展和合规制度的建设出现严重失衡的情况。其中,还有少数的保险公司将公司的经营效益放到了合规经营机制建设的对立面。
另外,在一部分保险公司中,其在对合规管理职能进行建立的时候大多将其分散在了公司内的各个部门职能中,还不足形成体系,从而导致公司在合规经营机制方面没有较好的合力以及协调力。除此之外,保险公司在合规管理资源方面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司内部相关的合规风险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以及数量上都不能对其体系进行良好的支持,无法满足公司合规风险管理在实际建设运转过程中的需要。
三、合规经营在保险公司中有效构建的措施
在保险公司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关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是其合规经营机制在实际建立过程中的载体以及基础,其中,在保险公司中对合规经营机制进行建立的时候,主要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在保险公司实际经营发展的时候,在其公司内部进行独立的合规部门的设立。其中,公司的合规部门在保险公司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具有合规管理职能的部门,还可以将它称为是内部合规部门或是法律合规部门等,它是公司在合规经营机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规部门在实际运转的时候,其主要负责的是对公司内部合规制度的制定以及实施,还有相关的检查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公司的经营风险进行防范,对其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沟通以及公司监管部门进行相应的加强等。
另外,因为合规部门在公司内部具有特殊的职责以及职能,所以,为了促使其在实际运转的时候自身的有效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将公司内部的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合规等相关的部门进行分离,确保合规部门在工作过程中的独立性。
二是,在保险公司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加强对其内部合规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在保险公司对合规经营机制进行合理构建的时候,要对内部工作人员中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在工作的过程中拥有相对较高的实践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反驳专家,敢于质疑,拥有直言勇气的工作人员进行重用和提拔,将其合规人员,保证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一些问题的应对方案及时提出。
三是,在保险公司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合规经营体系进行建立以及健全,促使公司中的合规文化得到有效培养。在保险公司对合规经营体系进行建立以及完善的时候,还要注意对公司内所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讲师队伍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在这个基础之上,还可以对外部法律专家以及监管专家进行聘请,让他们为公司的工作人员开展的合规意识的教育以及培训,促使公司内部工作人员合规意识的不断提高,并将其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和管理中。
另外,还要注意促使公司内部合规培训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公司全体工作人员的日常自觉行为中融入合规意识,促使他们对合规制度自觉严格遵守,从而使合规机制的作用的得到充分地发挥。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保险公司中合规文化的培养,促使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得到持续良好的发展。
篇3
作者:王焱 单位:天津传染病医院病案室
首先,它是医保病人要求取得应有医疗保障的法律效力的原始凭证,其次,它是医务人员对疾病诊疗的真实记录,是医院向医保中心兑现医疗费用的原始依据。第三,它是医保中心监督医院是否按协议对社保病人进行诊疗的重要依据,是医保中心对医保病人医疗费用全额支付或拒绝支付的重要依据[10]。保险公司经营的是人身保险,保险范围是人的身体和生命。因为在出售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时,被保险人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家族史、性情嗜好等只有被保险人本人清楚,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结果迫使人寿保险公司加大对医院病案等相关信息的搜寻,以弥补这种知识差,进而采取最优行动,获得最大的预期收益。在保险事故发生(即被保险人生病住院或死亡)后,病案信息如治疗项目、费用情况等又是保险理赔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降低保险欺诈的风险,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加预期收益[11]。病案信息资源在病人、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应用 病案在处理医疗纠纷、工伤鉴定,司法鉴定、诉讼案件中起着重要的凭证作用,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始记录。近些年随着各种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各阶层人士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医患双方对于病案都非常重视。医务工作者应提高病案质量,使病案记录规范化、标准化,保证病案的真实可靠性。维护患者、医务工作者和医院三方的利益。
医院要制定好病案信息质量管理方案,包括病历书写规范,病历质量标准,病历质量管理制度和病案室工作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同时要完善病案信息质量三级控制体系,医院的质量管理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病案信息质量管理方案,奖罚分明。要经常性地针对病案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方式开展病案信息质量教育,提高病案信息质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 应用高科技积极开发病案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以实现病案资源共享。建立病案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病案电子化、病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提供利用一体化。最终通过病案信息收藏数字化、传递网络化,达到广泛应用病案信息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大中型医院利用科技产品解决病案的储存、信息的加工和管理。例如,采用计算机磁盘、光盘或缩微胶片来代替病案架,保存纸张病案。如光盘扫描仪、光笔扫描阅读器、与微缩技术相配的微缩拍照机、激光打印机、复制病案信息资料的复印机等现代输出复制设备,这些现代化的传输设备,都大大地提高了传输速度,便于病案信息的快速提取[14];同时,利用电子病案信息进行异地专家远程会诊、提供技术指导等[15]解决医疗信息共享,有利于患者的保健与医疗。改变服务模式 新时期的病案管理无论从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内涵及服务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6]。为适应新时期要求,无疑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认识到保管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要求病案管理由劳动型服务向智能型转化,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由应接式服务向参与式服务转化。由滞后服务向超前服务转化,由零散服务向系统服务转化[17]。创造性的开展病案管理编研服务,即通过对病案内容的分析研究,按专题加工编纂出新的知识产品。这种摘编方式具有浓缩精华,指导利用的优点,是对病案信息的再创作[18]。在病案信息服务和利用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利用者实行人文关怀,树立用户第一、方便用户、服务用户的思想,要懂得用户的需求或懂得如何帮助用户获取病案信息,从满足利用者的需求和期望出发,根据利用者的类型以及对信息需求的内容、特点、心理等进行研究,真正做到全方位的服务,提高服务的满意度,使病案信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19]。
病案管理必然具有档案工作最基本的特性—保密性。一份完整的病案,它准确记载了病人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所有医疗活动及病人的各项基本信息,例如病人的年龄、地址、婚姻状况、既往病史、家族遗传病史等,甚至包含一些生活史在内,这些必然涉及到保护病人的隐私权[21]。另一方面,病案全过程记载了医疗人员对病人整个就医过程中的各项治疗方案、治疗项目,是其知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要注意保护医疗人员的知识产权[22,23]。其次,病案信息中各种疾病的发病率、疾病谱的变化,尤其是传染病的发病率、分布情况等信息的泄露,会影响到国家利益。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病案的开放和利用问题,既方便使用,做到资源共享,又能防止非法泄露,给集体及个人造成不利影响。电子病案是医院病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电子病案正在逐步取代纸质病案。我国的电子病案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李伟明等[24-26]认为电子病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效力的确认、信息标准的制定、病案信息的安全问题、电子病案的质量问题。电子病案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的书写习惯,挑战临床思维。尽管还存在着不足,但电子病案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必然产物,是医院综合信息系统的核心。与传统的纸质病案相比,电子病案绝不只是介质的变化,还具有纸病案所不具备的种种服务功能。它实质上是医疗全过程的信息化。2010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指出[27],医疗卫生信息化是新医改方案的一项核心内容,今后的建设重点应定位于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国家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建立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字典。这就意味着电子病案建设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综上所述,病案信息资源是医院的宝贵财富,病案信息的应用范畴越来越广泛,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是实现病案信息价值的重要途径。病案信息系统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必将极大地提高医院信息现代化程度,对医疗卫生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 高校管理 责任认定
近年来,高校中伤害事故逐渐增多,严重的有去年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2.23”凶杀案。在司法机关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被害人家属提出附带民事赔偿请示的同时,对发生在大学里、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均为该高校学生的案件,作为该高校是否应承担责任?应承担什么责任?这些问题不仅是被害学生家属要求学校回答并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各高校、高校师生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9月1日生效施行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对大学、中学、小学没有作分别规定,在适用过程中对高校学生伤亡事故中学校责任的认定尤其是对高校不承担法律责任的认定还有待于具体分析研究。因此,本文将仅就高校学生伤亡事故中学校法律责任的认定作如下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高校与高校学生的法律关系
所谓高校学生,是指在高校注册的具有学籍的大专生、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高校是指前述学生就读的国办或民办学校。对发生在高校学生的伤亡事故,人们必然会将其与该高校是否承担责任联系起来,高校与高校学生关系的定性直接决定了对发生学生伤亡事故高校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认定。因此,首先我们应清楚地界定高校与高校学生的法律关系。
在界定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上,有学者认为,学校与在校学生是一种监护关系,将在校学生的人身伤害问题适用于《民法通则》第133条的规定[1]。有学者认为,未成年学生监护人与学校之间实质是一种委托教育管理关系,这种关系不能等同于或代替监护关系[2]。也有学者认为,学生若为成年人,那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由双方当事人经由平等协商自愿谪结的,这当然是一种合同关系[3]。本人认为高校与高校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法定与约定相结合的教育管理关系,即高校履行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职责的特殊合同关系,即教育合同关系。他既不是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也不是委托教育管理关系,也不同于一般民事合同关系。
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监护分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法定监护人即由法律直接规定的监护人;指定监护即对法定监护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的单位或未成年人所在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近亲属;第二类是近亲属以外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第三类是有关单位和组织,如居委会、村委会和民政部门等。根据法律规定,监护人的职责主要是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其合法权益,约束被监护人的行为等等。对未成年的学生而言,学校依法不是其监护人;那么对高校学生来,高校当然就更不是其监护人。
高校与学生不是委托教育管理关系。委托教育管理关系是一种平等懂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承认是委托教育管理关系,实际上就是确认了学生监护权转移给学校。就我国目前而言,国办高校与少数民办高校,不信纸是公费高校生或自费高校生,他们与高校的法律关系不是委托人与被委托人关系。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不能视为平等懂事主体之间的权利权利义务关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28条规定的九项权利来看,其中第2项规定,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第4项规定,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第29条规定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6项义务。从这些规定中说明,高校不论其是国办或私立,他们都必须遵守《教育法》规定的义务。高校是国家法定的教学场所,他的职责就是实施和管理教学活动,高校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教育管理。这些法定的权利义务使其区别于一般民事委托法律关系。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特殊合同,即教育合同关系。众所周知,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就我国目前的高校而言,高校学生为成年人与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由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自愿谛结的协议是一种合同关系,即从形式上看是民事合同关系,然而,高校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特殊性,因为在高校实施教学和管理教学活动中,他既要履行《教育法》规定的义务,又要发行合同约定的义务。高校所承担的双重义务使其与高校学生的合同关系有别于一般的民事合同。结合本文研究高校学生伤亡事故中学校责任的认定,在此应该分清教育合同中高校对学生安全保障义务的二种不同情形。其一,如果在教育合同或者专项协议中以书面形式明文约定高校对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此义务是教育合同主要义务的一部分,如果有学生伤亡发生则高校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的规定负严格责任,即不以高效有过错为承担责任的前提,即使是由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所致,高校的违约责任不能排除。其二,如果教育合同中双方当事人事先没有就学生安全保障事宜作约定,事实上双方对于安全保障的具体情况是无法作出详尽预见的,实践中也是没有约定的。教育合同中的高校对学生的安全保障是负附随义务。合同附随义务不同于合同主要义务,合同附随义务是一种因过错而产生的责任,合同主要义务是严格责任即无过错责任。在高校与高校学生的法律关系是教育合同关系前提下,学生伤亡事故中学校的责任认定,必须坚持过错责任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二、高校学生伤亡事故的归责原则
高校的性质和教育合同中高校对学生的安全保障承担附随义务,根据《教育法》第81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对学生伤亡事故的归责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归责应坚持过错责任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0条规定,对学校实行的是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所谓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造成他人财产权和人身权等方面的损害而承担民事责任。所谓过错推定,是介于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之间的一种责任方式,既指法律规定侵害人就其所致的损害结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就应当负赔偿责任。从本质看是将过错证明责任倒置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人权益。学生伤亡事故发生对于高校法律责任认定而方,要看学校是否有过错。
分析高校是否有过错,首先,从高校是否有过错行为来看,就高校的职责来考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有关法规规章对学生实施教育和管理,如果学校在履行教育管理职责中有不当之处,例如在学校设施或教学活动安排中有过错,且这过错之处是造成学生伤亡的因果关系的原因,学校就应该承担过错责任。其次,学校过错行为造成了学生伤亡的危害结果。再次,高校实施过错行为主观是否有过失,在高校履行教育管理职责过程中学校是否尽了相当注意义务,即依照通常预见水平和能力,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没有采取避免伤亡结果产生的措施,就是学校未尽相当注意义务,如果学校尽了相当义务就可以免除法律责任。
三、高校学生伤亡事故学校法律责任范围的分类
根据教育部2002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办法》第2条的规定,对高校学生伤亡事故的范围可归纳为三个必备条件:第一,学生伤亡事故必须是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体是指校园内外和由学校提供并管理的校舍、场地和设施内的活动中造成的伤亡。第二,学生伤亡事故必须是在校学生发生的伤亡事故。在校学生是指在学校注册具有学籍的在读学生。第三,学生伤亡事故必须是人身损害事故、即伤或死亡。单纯的精神损害,如精神障碍性疾病则不属于该范围。
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学生来到高校,在高校发生的任何伤亡事故不管事故发生的原因,一律归责高校,都要求高校负责。从媒体报道中知悉,被马加爵杀害的四名同学中的家长对云南大学处理该起命案的态度很不满意,必要时将把云南大学告上法庭。而云南大学则表示,命案属于刑事案件,校方没有责任,而且校方已对受害人家属进行了“一次性补偿”。那么高校对学生伤亡事故该承担什么责任?本文将具体从学生伤亡事故发生的主要类型来分析高校的法律责任,可以将高校承担责任分别认定为三种情形:高校全部责任、高校部分责任、高校无责任。
(一)高校全部责任。也可称为高校直接责任,是指学生伤亡事故的发生与学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对此学校要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具体在以下情形:①学校有关人员渎职致使校舍倒塌、脱落、坠落造成学生伤亡的;②学校的校舍、场地、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③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的;④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食品、饮用水、药品、学习用品等不符合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的;⑤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教学活动未按规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或者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的;⑥在体育课或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学校未落实安全保护措施或教师违反教学大纲的;⑦在教学实验中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实施了错误指导的;⑧在正常教学时间内,教育人员撤离工作岗位的;⑨因学校环境污染造成的;⑩学校饲养的动物致学生伤亡,受害人没有过错或第三人没有过错的。如果上述情形按法律责任的性质分析,既可能涉及刑事责任。例如《刑法》第138条规定的明知校舍和教学设施有危险不采取措施或不及时报告的公共安全罪等等。除此之外就是因学校违约或侵权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
(二)高校部分责任。也可称为高校间接责任,是指学生伤亡事故发生在校外,在本校同学之间或学生本人,或其他一些非学校因素,但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学校存在某些过失或措施明显不当,客观上对伤亡事故的发生或伤害程度的加重起着一定的条件作用。例如,①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事故的直接责任为校外部门,但学校组织管理措施有不完善之处;②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某些过失,但不会导致学生伤害;③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由此导致病情加重或死亡;④学校相关人员对学生间的打斗事件没有及时制止,致使伤害程度加重。这类伤亡事故学校承担次要责任,行为人承担主要责任。对学校承担间接责任一般是指民事赔偿责任。
(三)高校无责任。这类情形是指学生伤亡事故的发生完全由于学生自身、学生之间的原因,学校在事故发生过程中没有任何过错,因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主要情形有以下几种。①学校不能预见、无法避免的意外事件或不能克服的危险;②学生伤亡事故发生在校内,但是完全是学生违反规定引起,但此过程中学校能证明没有任何过失;③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引发伤亡事故的原因与学校无关,且学校组织措施得当,有关人员完整履行职责;④学生身体体质特异或疾病复发,学校事先得到家长通知;⑤学校和有关教育人员工作无不当,学生在校内自残或自杀;⑥学生在校内遭到校外人员入校伤害,在学校无法事先预警,同时学校保卫措施得当情况下的伤亡事故学校不承担法律责任。
四、高校法律责任认定的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的确定,是校方与学生方在诉讼或非诉讼过程中认定高校在学生伤亡事故中承担法律责任的关键问题。对上述在学生伤亡事故中学校三种不同程度的责任,由谁负举证责任。如果涉及刑事责任,由由公安、检察机关负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或非诉讼(主要是双方协调、谈判等)过程 ,从诉讼公平的原则和举证责任能力的角度,原则上由受害学生对被害事实和结果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同时对学校的过错也负举证责任;由学校对自己无过错负举证责任。
在民事诉讼和非诉讼中,一般情形下是谁主张举证,举证责任的倒置或分配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或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对学校民事赔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没有相关的规定或司法解释,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条确定了举证责任分配的司法裁量,即有法官按照公平正义的观念对个案举证责任的分配进行裁量。
在处理学校民事赔偿诉讼中,对损害事实及结果的存在的证据应由学生方提出,因为受害学生占有或接近证据,同时也能够收集到该类证据。对学校的过错举证从法定的举证责任来看也应该归受害学生方。在诉讼中学校原则上只对自己无过错负举证责任。然而,受害学生方对学校过错举证证明时,受害学生或其家长时常无法提出有力的证据,有时出现举证困难。造成受害学生方举证困难的原因有:受害学生的陈述作为证据的证明力不及其他法定证据,在校学生迫于学校或教师的压力不敢作证;学生或家长对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及具体落实情况难以收集等等。因此,从诉讼公平的角度出发,在具体的诉讼案件中,上受害学生方向法庭申请,法官可以将部分学校过错的举证责任倒置给学校。在处理高校民事赔偿的非诉讼中,可以按照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由双方各自承担举证责任。
五、减少或避免高校学生伤亡事故的建议
①对高校学生伤亡事故处理进行具体直接立法。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对有关校内伤亡的责任问题没有规定。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9月1日生效实施行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大学生伤亡事故的处理没有单列规定,而现行的《民法通则》对审理此类案件又缺乏操作性。②为学生向保险公司投责任保险,学校可按学生人数缴纳保险费,保险费也可分等级投保,多投多赔。我国的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建议保险公司完善保险种类,对高校学生的生命、健康保险。有关部门可设立专项基金,为处理事故解决赔偿费用提供来源,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不受影响。③建立健全学校的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等安全管理制度。④保证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合理的范围内排除上述设施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⑤增强高校学生自律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培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⑥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完善教育合同条款。高校为了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或明确在校园伤害事故中的高校与学生的地位和责任,在新生入校时便与之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在住校期间应注意的事故以及学校在何种情形下不承担责任,即学校的免责条款,使高校与学生在教育管理关系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彭万林,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663。
2、万世容,刘剑云,析在校未成人人身损害赔偿[N],人民法院报,1999-08-31。
3、罗思荣,张国华,论学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的民事责任,2003.12.26。
4、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9-0050-03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经济建设的一支决定性的增长力量。但目前在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问题中,“贷款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难,金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乏力。“贷款难”问题成了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结症”。因此,笔者就所在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辖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制约因素。
一、制约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金融因素
(一)间接的金融制约因素:对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
1.缺乏统一的规范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标准。目前,笔者所在旗县各金融机构开展的信贷业务,除联社发放部分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他主要是保证、抵押或质押贷款。由于中小企业以抵押获得贷款的资产大多为不动产,这些资产的抵押都需要对其市价进行评估、登记、公证、保险。而笔者所在旗县的房地产部门、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各部门,各自都有自己的评估体系。在资信评估中对中小企业的各项资产评估不一。很难形成准确的估价,严重影响了对企业资信客观公正地评定,失去了金融机构对评估结论的参考价值。
2.担保机构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据调查,笔者所在旗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担保公司只有1家,担保贷款1990万元。由于担保公司的运作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风险防范和服务企业之间很难求得平衡,担保公司由于业务开展过于谨慎,反担保条件苛刻,收费也比较高,失去了应有的担保服务功能。而银行又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人这一要素要求相当严格。据抽样调查显示,去年未获批准的40笔贷款申请中,有21笔主要原因在于“抵押担保”不符合要求,占比近50%。
3.司法部门对金融机构的权益保障不够充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地方政府对信用环境建设重视不够,有的中小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导致银行部分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有的中小企业生产的项目是地方政府所支持的项目,一旦经营不善,就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并且银行常常在信贷维权中,出现难、判决难、执行难的现象,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办理贷款中难以得到法律保障。不能够及时处置中小企业所形成的不良贷款。所以银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办理贷款业务。
(二)直接的金融制约因素:对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1.金融市场不够发达。一是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不够健全。笔者所在旗县只有工、农2家国有商业银行,1家信用联社,1家农发行,而小额贷款公司、邮储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刚刚起步。尤其在农村牧区的一些乡镇企业中的农畜加工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服务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太少:二是目前市场融资工具不够丰富,贷款渠道少。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手段缺乏,融资渠道十分有限,主要从银行获得贷款。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坎相对较高,笔者所在旗县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向农村信用社贷款,被调查的中小企业2009年获得贷款的39户中,有36户从农村信用社贷款4049万元,有3户从农业银行贷款1280万元,农村信用社贷款所占份额近92%。可见,其他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额度偏小。
2.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过分上收,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普遍采取了集约化经营方式,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基层行经营自严重弱化,影响了信贷营销的积极性。而省级行、二级分行信贷审批权限过于集中,造成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效率低,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材料,审批通过相当困难。同时这也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核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错位,一些中小企业在等待信贷资金的过程中丧失了最佳投资经营机会。这种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信贷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不相适应,而且商业银行过于重视自身利益。抓大放小,忽视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
3.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分配失衡,对中小企业贷款意愿不强,且额度小、期限短。近年来,从宏观上适度收缩银根以后,银行信贷资金向中长期贷款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目前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与大企业基本相同,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不仅意味着其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同时还涉及大量的贷后管理工作。从成本、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角度考虑,客观上使得中小企业贷款供给趋紧。笔者所在旗县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一般额度都较小,期限多为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几乎没有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周期来确定贷款期限。同时由于有的中小企业没有真正明晰的财务制度。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信息,所以金融机构为防止信贷风险,在实际的信贷操作过程中,刚性地确定企业要想继续使用该笔到期贷款,必须做到先还后贷,客观上增加了中小企业到期还款压力和资金使用上的浪费。
4.利率上浮幅度太小。在金融机构的经营中。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并注重风险性与收益性相对应,只有高利息收入才能够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但目前实行的利率政策仍未彻底放开,而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又比较高,利率上浮的幅度却很小,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一年期内的贷款利率执行6.903%,利率浮动幅度不大,收益与风险不对称,限制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热情。
5.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级办法不符合实际。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级办法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标准过高,不能客观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真实状况。从笔者所在的旗县的情况来看,除供电、烟草、电信等几个系统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信用等级都在2B以下。
二、缓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导向作用,对中小企业实施区域信贷支持
1.当地人民银行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区域性信贷支持政策。按照中小企业的不同类别,确定金融扶持项目、贷款规模和方式,重点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并且能够增加就业、还本付息的中小企业,开创银企双赢的局面。
2.当地人民银行要帮助协调、解决好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在信贷需求、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要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组织体系,经常与政府有关部门(服务中介部门)沟通,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区中小企业特点的发展环境。
3.当地人民银行要充分利用再贴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国有商业银行持有的中小企业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优先办理再贴现。可以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通过高风险、高收益
的利率政策促使金融机构在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时,获得满意的利息收入,以调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支持的积极性。
(二)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地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1.国有商业银行要改进贷款的授权授信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来规定旗县级支行的信贷权限,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允许县支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报上级行备案,对超过授信额度的实行逐笔报批。
2.金融机构要灵活掌握中小企业贷款期限,改进贷款操作程序。金融机构可根据各类型中小企业的不同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及资金需求,合理确定其贷款期限,也可将短期贷款调整为长期贷款进行尝试;同时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科学改进贷款收回再贷操作管理模式,不能单纯地坚持贷款到期必须无条件收回后才能续贷的这一标准,要根据需要调整和放宽借贷条件。并对信用好的企业票据,银行要办理相应的承兑、贴现业务,加速资金周转,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3.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产品创新,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当前,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开展“信用一证通”工作,扩大发放面和覆盖面,增加授信额度。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可以根据需要推出“创业通”贷款品种,选择由中小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承贷或者由入股成员家庭资产作为抵押物。同时,要配合人民银行“利率杠杆”的作用,提高信贷资金供给弹性,促进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上建立“双向选择”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
4.金融机构要完善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管理制度。进一步拓宽抵押物和质押物的范围,切实改变目前只认可房地产和通用设备抵押的做法,加快开发符合中小企业资产状况的抵押和质押金融产品,将存货、原材料、应收账款、摊位证、股权证等纳入抵押物和质押物的范畴,并尽可能使抵押物的实际价值更加接近抵押价值,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融资作用,不断扩大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发放规模。
5.金融机构应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部门,并设立还贷付息专用账户。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客户经理制度,强化贷款营销意识,定期深入中小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帮助中小企业搞好项目立项、生产、销售、回收贷款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设立中小企业还贷付息专用账户,按照银、企签订的协议,规定金融机构在每笔销售收入回笼后按一定比例存入还贷付息专户,并约定违约责任,促进中小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政府要创造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的外部环境
1.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资信评估组织,统一评估标准。建议从房地产部门、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保险公司等部门抽出骨干力量组建中小企业资信评估部门。专门对中小企业以抵押获得贷款的资产市价进行评估、登记、公证、保险,统一评估标准,保证评估质量的科学性、公正性、通用性,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成为银行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使金融机构认可对中小企业贷款抵押资产的评估结论,
2.政府要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及时协调解决金融部门、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制止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依法行政,切实解决当前金融诉讼案件中难、判决难、执行难的问题,增强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办理贷款的信心。
3.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激励和补偿机制。由财政出资,对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总量的,视情况给予奖励: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而产生的风险给予一定补偿,鼓励、支持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要指令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绩优中小企业帮扶名录,供金融机构贷款时参考,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
4.全方位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地方政府要提高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依托人民银行建设的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以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为基础,组织有关部门对辖区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现状进行调研,归集掌握的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形成包括各行业信用体系、覆盖辖区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真实、全面地反映中小企业信用情况,为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搭建平台。
5.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力度。建立信用担保机制是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有效手段,是扩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款规模的有效方法。要支持民间资本出资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资金来源。要探索以产业、行业协会或乡镇、社区等为单位,组建支持中小企业会员制互担保机构,提供互融资担保服务。同时,建立跨地市由旗县、地市、省(区)三级机构分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业务以地市为主,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使之运营市场化。
主持人:孙志忠
成 员:冯振辑汤丽梅张春燕马莉华
执笔人:冯振辑
(责任编辑 钟辉)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制约因素探析
课题组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经济发展中的常态问题。本文在对扎鲁特旗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制约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因素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9-0050-03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经济建设的一支决定性的增长力量。但目前在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问题中,“贷款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难,金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乏力。“贷款难”问题成了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结症”。因此,笔者就所在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辖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制约因素。
一、制约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金融因素
(一)间接的金融制约因素:对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
1.缺乏统一的规范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标准。目前,笔者所在旗县各金融机构开展的信贷业务,除联社发放部分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他主要是保证、抵押或质押贷款。由于中小企业以抵押获得贷款的资产大多为不动产,这些资产的抵押都需要对其市价进行评估、登记、公证、保险。而笔者所在旗县的房地产部门、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各部门,各自都有自己的评估体系。在资信评估中对中小企业的各项资产评估不一。很难形成准确的估价,严重影响了对企业资信客观公正地评定,失去了金融机构对评估结论的参考价值。
2.担保机构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据调查,笔者所在旗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担保公司只有1家,担保贷款1990万元。由于担保公司的运作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风险防范和服务企业之间很难求得平衡,担保公司由于业务开展过于谨慎,反担保条件苛刻,收费也比较高,失去了应有的担保服务功能。而银行又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人这一要素要求相当严格。据抽样调查显示,去年未获批准的40笔贷款申请中,有21笔主要原因在于“抵押担保”不符合要求,占比近50%。
3.司法部门对金融机构的权益保障不够充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地方政府对信用环境建设重视不
够,有的中小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导致银行部分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有的中小企业生产的项目是地方政府所支持的项目,一旦经营不善,就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并且银行常常在信贷维权中,出现难、判决难、执行难的现象,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办理贷款中难以得到法律保障。不能够及时处置中小企业所形成的不良贷款。所以银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办理贷款业务。
(二)直接的金融制约因素:对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1.金融市场不够发达。一是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不够健全。笔者所在旗县只有工、农2家国有商业银行,1家信用联社,1家农发行,而小额贷款公司、邮储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刚刚起步。尤其在农村牧区的一些乡镇企业中的农畜加工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服务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太少:二是目前市场融资工具不够丰富,贷款渠道少。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手段缺乏,融资渠道十分有限,主要从银行获得贷款。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坎相对较高,笔者所在旗县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向农村信用社贷款,被调查的中小企业2009年获得贷款的39户中,有36户从农村信用社贷款4049万元,有3户从农业银行贷款1280万元,农村信用社贷款所占份额近92%。可见,其他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额度偏小。
2.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过分上收,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普遍采取了集约化经营方式,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基层行经营自严重弱化,影响了信贷营销的积极性。而省级行、二级分行信贷审批权限过于集中,造成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效率低,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材料,审批通过相当困难。同时这也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核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错位,一些中小企业在等待信贷资金的过程中丧失了最佳投资经营机会。这种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信贷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不相适应,而且商业银行过于重视自身利益。抓大放小,忽视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
3.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分配失衡,对中小企业贷款意愿不强,且额度小、期限短。近年来,从宏观上适度收缩银根以后,银行信贷资金向中长期贷款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目前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与大企业基本相同,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不仅意味着其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同时还涉及大量的贷后管理工作。从成本、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角度考虑,客观上使得中小企业贷款供给趋紧。笔者所在旗县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一般额度都较小,期限多为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几乎没有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周期来确定贷款期限。同时由于有的中小企业没有真正明晰的财务制度。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信息,所以金融机构为防止信贷风险,在实际的信贷操作过程中,刚性地确定企业要想继续使用该笔到期贷款,必须做到先还后贷,客观上增加了中小企业到期还款压力和资金使用上的浪费。
4.利率上浮幅度太小。在金融机构的经营中。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并注重风险性与收益性相对应,只有高利息收入才能够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但目前实行的利率政策仍未彻底放开,而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又比较高,利率上浮的幅度却很小,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一年期内的贷款利率执行6.903%,利率浮动幅度不大,收益与风险不对称,限制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热情。
5.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级办法不符合实际。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级办法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标准过高,不能客观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真实状况。从笔者所在的旗县的情况来看,除供电、烟草、电信等几个系统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信用等级都在2B以下。
二、缓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导向作用,对中小企业实施区域信贷支持
1.当地人民银行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区域性信贷支持政策。按照中小企业的不同类别,确定金融扶持项目、贷款规模和方式,重点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并且能够增加就业、还本付息的中小企业,开创银企双赢的局面。
2.当地人民银行要帮助协调、解决好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在信贷需求、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要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组织体系,经常与政府有关部门(服务中介部门)沟通,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区中小企业特点的发展环境。
3.当地人民银行要充分利用再贴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国有商业银行持有的中小企业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优先办理再贴现。可以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通过高风险、高收益的利率政策促使金融机构在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时,获得满意的利息收入,以调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支持的积极性。
(二)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地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1.国有商业银行要改进贷款的授权授信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来规定旗县级支行的信贷权限,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允许县支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报上级行备案,对超过授信额度的实行逐笔报批。
2.金融机构要灵活掌握中小企业贷款期限,改进贷款操作程序。金融机构可根据各类型中小企业的不同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及资金需求,合理确定其贷款期限,也可将短期贷款调整为长期贷款进行尝试;同时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科学改进贷款收回再贷操作管理模式,不能单纯地坚持贷款到期必须无条件收回后才能续贷的这一标准,要根据需要调整和放宽借贷条件。并对信用好的企业票据,银行要办理相应的承兑、贴现业务,加速资金周转,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3.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产品创新,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当前,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开展“信用一证通”工作,扩大发放面和覆盖面,增加授信额度。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可以根据需要推出“创业通”贷款品种,选择由中小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承贷或者由入股成员家庭资产作为抵押物。同时,要配合人民银行“利率杠杆”的作用,提高信贷资金供给弹性,促进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上建立“双向选择”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
4.金融机构要完善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管理制度。进一步拓宽抵押物和质押物的范围,切实改变目前只认可房地产和通用设备抵押的做法,加快开发符合中小企业资产状况的抵押和质押金融产品,将存货、原材料、应收账款、摊位证、股权证等纳入抵押物和质押物的范畴,并尽可能使抵押物的实际价值更加接近抵押价值,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融资作用,不断扩大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发放规模。
5.金融机构应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部门,并设立还贷付息专用账户。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客户经理制度,强化贷款营销意识,定期深入中小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帮助中小企业搞好项目立项、生产、销售、回收贷款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设立中小企业还贷付息专用账户,按照银、企签
订的协议,规定金融机构在每笔销售收入回笼后按一定比例存入还贷付息专户,并约定违约责任,促进中小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政府要创造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的外部环境
1.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资信评估组织,统一评估标准。建议从房地产部门、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保险公司等部门抽出骨干力量组建中小企业资信评估部门。专门对中小企业以抵押获得贷款的资产市价进行评估、登记、公证、保险,统一评估标准,保证评估质量的科学性、公正性、通用性,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成为银行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使金融机构认可对中小企业贷款抵押资产的评估结论,
2.政府要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及时协调解决金融部门、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制止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依法行政,切实解决当前金融诉讼案件中难、判决难、执行难的问题,增强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办理贷款的信心。
3.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激励和补偿机制。由财政出资,对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总量的,视情况给予奖励: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而产生的风险给予一定补偿,鼓励、支持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要指令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绩优中小企业帮扶名录,供金融机构贷款时参考,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
4.全方位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地方政府要提高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依托人民银行建设的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以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为基础,组织有关部门对辖区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现状进行调研,归集掌握的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形成包括各行业信用体系、覆盖辖区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真实、全面地反映中小企业信用情况,为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搭建平台。
5.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力度。建立信用担保机制是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有效手段,是扩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款规模的有效方法。要支持民间资本出资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资金来源。要探索以产业、行业协会或乡镇、社区等为单位,组建支持中小企业会员制互担保机构,提供互融资担保服务。同时,建立跨地市由旗县、地市、省(区)三级机构分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业务以地市为主,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使之运营市场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