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数据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数据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公司数据管理

篇1

关键词:保险公司;数据大集中;实现原则;管理模式

一、前言

金融行业一直是信息化运用的先行者,而数据大集中对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对而言,保险业在信息化程度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当然,近年来这种滞后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作为信息化工作的热点,保险公司的数据大集中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可以这样说,数据大集中对保险公司增强管控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保险公司数据大集中的概念和意义

1.数据大集中的概念

所谓保险公司的数据大集中是指将相关数据进行物理和逻辑上的集中,这些数据反映了保险公司各分支机构在业务、财务、资金运用和客服等方面的状况,通过信息化联网的手段将所有与经营有关的数据在集中服务器上进行无缝融合,以便于决策者对保险公司包括财务、业务数据在内的一切经营活动进行集中管理。保险公司数据大集中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传统的分散式处理已经难以满足客户对理赔速度等服务质量的要求,可以这样说,数据大集中是保险公司管理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数据大集中的意义

(1)利于保险公司打破地域限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客户的经济活动方式和地域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这样说,客户的流动性空前增强,以地域划分为基础的分散式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客户的需求。而依照集中管理模式而建立起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帮助许多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将触手延伸至了全世界,所以数据大集中对提高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打破自己的地域限制乃至于实现国际化具有重要作用。

(2)提高了管理效率。数据大集中优化了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减少了管理层级,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因为大量的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被削减,总公司管理层对整个公司各部门以及各地方分支机构的管控力度得到了强化。

(3)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得到了强化。数据大集中提高了总公司和地方各分支机构应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总公司可以实时动态的把握各个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脉搏,各地方的分支机构也能够同时了解总公司的决策意图,这有助于保险公司对市场做出积极回应。

(4)提高了服务质量。数据大集中打破了客户只能在当地办理投保和理赔等保险业务的局限性,支持客户在公司的任何一个分支机构办理相应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同时也利于挖掘客户价值。

(5)有助于实现风险管控。保险作为一个特殊的风险行业,对风险的检测、预测和规避往往有着较高的要求。数据大集中有利于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例如保监会)建立各种风险监控模型,这对公司业务和财务的风险检测,公司未来发展可能会遇到的风险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数据大集中的实现原则

1.战略性

数据大集中不能单纯地作为一个的数据汇总问题看待,在进行具体的系统设计时,要把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考虑在内,换言之,数据大集中应该是保险公司业务流程的改革和创新,具有一定的战略目标性。

2.长期性

数据大集中并不等同于数据的合理应用,不能单纯地为了集中而集中,在进行数据集中的过程中,必须同步考虑配套制度以及业务规范的跟进。集中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而不是实现数据堆积,保险公司在建设数据大集中的管理模式时要尊重企业实际,做长远规划。

3.经济性

数据大集中的管理模式应该有利于保险公司节约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在进行数据大集中管理系统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公司已有的资源,尽量实现新老系统的整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4.可靠性

数据大集中的管理模式一定要确保集中中心的可靠性。因为各地分支机构和运营网点都依赖于集中中心的数据进行具体业务,一旦集中中心发生瘫痪,会使整个保险公司陷入业务停顿,严重时甚至有可能丢失重要数据。

四、对实现数据大集中的建议

1.制定可行的数据发展规划。数据的集中不应该是单纯的数据汇总,应该包含有更丰富的内涵,例如保险业务流程的集中,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集中等。

2.建立业务与数据的标准。标准化是实现数据集中的前提,因为数据集中大都依赖信息网络来实现,如果各分支机构的数据类型和业务标准存在不一致,则会为集中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

3.坚持持续性的投入。数据集中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和配套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例如对集中服务器的不断扩容和升级),需要公司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长期投入。

4.培养公司的数据管理文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再好的系统和制度都必须落实到人来执行,只有保险公司具备优良的数据管理文化并且拥有一支过硬的技术团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所构造的数据集中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数据集中的管理模式既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资源损耗,又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人为干扰,促进了保险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是提升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田立环:新的开端 新的超越——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数据大集中的思考[J].中国金融电脑,2006, (2):9-11

[2]李喜军:大集中环境下的财产保险公司管理创新[J].经济视角(下), 2011, (3) :52-53.

篇2

1、太平保险成立91年了。太平保险,即中国太平保险有限公司的简称。太平保险是我国第一家跨国金融保险集团公司,其品牌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1929年创立的太平水火保险公司、1931年创立的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1949年成立的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

2、中国太平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框架已初步形成。集团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整合起集团内出单、两核作业、IT、客户数据管理和服务、呼叫中心、财务作业等各类资源,实现了客户数据集中管理、保险运营服务集中和金融信息数据处理集中,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和保险产品综合服务。质量效益优先,风险管理先行。中国太平实行全集团统一垂直的稽核和全面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和全面风险管控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3、业务范围。中国太平业务范围涵盖寿险、财险、养老保险、再保险、再保险经纪及保险、互联网保险、资产管理、证券经纪、金融租赁、不动产投资、养老产业投资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保险服务。

4、集团组成。中国太平旗下管理的子公司24家,境内外子公司各达12家,各级营业机构2000余家,经营区域涉及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北美、欧洲、大洋洲、东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风险;解决方案

互联网的发展为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保险行业不断经受着冲击与挑战,其线下运行的模式已经逐步被互联网保险的运行模式所替代。

1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特点

顾名思义,保险是一种为个人、单位提供的一种付费交换服务保障的形式,通常情况下由个人或单位付出一定费用,由国家或大型企业银行做背景的保险公司为个人或单位承担风险赔付的业务。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创新,保险也由原有的线下操作模式向互联网形式转变。这种保险方式的转变更大程度上提高了保险行业的普及程度,加大了保险行业的受众群体,拓宽了保险行业的业务范围。在《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中,把互联网保险界定为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中介运用网络技术来为消费者们进行相应的服务,从而在网上开展相关业务;在网上销售有关方面的产品,并经过第三方来收取相应的费用。从运行特点来看,互联网保险具有以下几方面基本特征。互联网保险依然需要依托于保险机构本身,是基于第三方支付及线上申请与线下办理相结合的运营方式。线上申请主要通过电子商务公司、公司及其他类型的融资公司或融资机构通过利用大数据、信息传输技术等来实现。大部分互联网保险采用的方式是在互联网上吸收资金的同时,又将资金应用于互联网投资,因而互联网保险的资金链与互联网金融存在共生关系,这一共生关系导致了互联网保险在承担传统保险业风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互联网金融的部分或全部风险。互联网保险从其本质而言,依然是一种保障服务的运营方式。与传统保险企业的业务形式大致相同,互联网保险同样也是在收纳保险金的同时,为个人或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保障服务。互联网保险行业与客户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P2P模式,而是一种基于保险公司自身长期的服务保障体系,与其他类型的网上金融业务相比,保险公司的信誉度尤为重要。从受众客户角度来看,互联网保险是保险行业发展与网络金融业发展相结合的一个必然趋势和重要补充。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保险扩展了保险公司的地域优势,对于保险客户而言,空间上的距离已经不能成为互联网保险行业业务投保的阻碍,互联网保险可以让客户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通过上传相关证件、提交相应材料,接受保险服务。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又依托不同产品和不同服务的独有特点,整合互联网保险业务,将互联网保险的业务风险调整为一种可控的状态。网络大数据的运用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风险的控制有着极大的帮助,并且该模式也使得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比如,通过购车渠道的大数据管理、交通信息的大数据管理可以促进互联网保险行业在进行车辆保险的同时,对车辆的情况进行综合了解,进而降低互联网保险的风险。毫无疑问,互联网保险是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保险为传统保险业提供了更广大的市场范围,让传统保险在互联网模式下获得了新生。

2互联网保险面临的风险

互联网保险发展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导致了互联网保险所面临风险的加剧。

2.1信息数据的真伪性风险

保险公司办理业务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业务员与客户之间直接签订保险合同,客户则需当面提供相关佐证材料,比如体检证明、车辆相关证明等。在此过程中,客户提供的相关证明存在造假的可能,且保险及公司核验证件真伪的能力也有待加强。在互联网保险时代,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信息数据来源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信息。但是,大数据信息由于信息孤岛等各方面原因从而导致数据信息不完善、不准确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互联网保险的相关产品决策,增大了互联网保险业务面临的风险。

2.2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风险

保险作为一种商品服务,摸不到也看不着,没有任何实体,具有无形特性。保险产品所提供的往往是一个较长时间段内的保障服务,具有长期可持续性。由于某些特殊情况下很难界定所保险产品的完好程度,保险产品同样也具有模糊性。以上的多种特性直接导致了保险产品本身的复杂性特点。再加上通过公司在互联网上进行发售,就使得互联网保险业务在网上的销售具有极大的不可测控性,而这种不可测控性又同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会伴随着一个较长的周期过程中逐渐显现。在这些情况下,如何规避潜在风险,如何合理设定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服务内容与定价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2.3互联网保险的服务风险

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段、任何地点申请想要的互联网保险服务。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而言,逐步扩增的网络用户直接导致了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增加;业务量的增加也同时会面临着业务理赔数量及投诉数量的增加。互联网保险理赔同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极大地挑战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业务拓展能力、现场勘查能力及实际理赔结算能力等一系列的工作能力。在理赔工作量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客户对保险公司的投诉量也随之激增,给保险业务的开展带来更多风险困扰。从客户角度而言,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业务开展直接体现为申请保险服务与原先相比容易许多,可以依据自身的需要随时申请,并且会有网络保险服务人员进行全天候一对一的主动服务,方便快捷。但是当客户提出理赔的时候,往往将会耗时很长,手续十分烦琐。同时受限于时间和地域,保险理赔业务往往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与赔付,进而严重影响了客户对互联网保险乃至整个保险行业信任度。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而言,由于其过于注重保险业务的销售量,为提高销售业绩从而对业务开展尽可能简化业务办理流程;又或者通过有意无意拖延甚至拒绝保险理赔的手段来降低风险,是国内所有保险公司的不可言说的通病。

2.4互联网保险的概念混淆风险

互联网保险从本质上是一种保险活动,也就是由客户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间断地付出合适的费用,互联网保险行业或者保险公司对其提供风险赔付。传统保险或者互联网保险开展的前提是客户付出购买服务的费用,保险公司则提供风险赔付服务,这是一项正常的商业业务往来,与慈善扯不上任何关系。它既不是所谓互助,也不是所谓众筹。以某宝的互助宝为例,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保险,充其量是互联网上的互助关系。这种概念上的混淆直接导致了真正的互联网保险的客户群体受到了冲击的同时,互助宝的受众又认为自己已经投了保险,而理应享受保险服务,在需要赔付的时候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2.5理财风险与法律风险

最原始的保险行业并不存在理财问题。直到十几年前,保险公司在出售保险服务的同时,开始增添了理财服务。由于投保客户经常会有保险服务周期过长,如未发生风险可能就浪费了持续投保费的顾虑,最初的理财服务由此应时而生,主要目的是为了安抚客户的顾虑。后续发展中,理财的收益随之越来越高,甚至出现理财服务成为主打,保险则成为其附加功能。互联网保险是兴起于理财之后,承袭了理财与保险相结合的方式。与传统保险业相比,互联网保险更加注重理财,往往能够提供更大的收益。同时,理财服务的投资属性也直接导致了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的投资风险。为了实现向客户许诺的理财收益,互联网保险行业更加注重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运营,从而造成互联网保险行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在现阶段,我国并没有正式的投资理财相关法律,只是通过一些暂行办法来进行约束,整个互联网金融很不规范。同时,我国保险方面的相关法律只是针对传统保险公司相关业务方面建立的,而对于互联网保险理财则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以至于当前互联网保险行业及互联网金融业的乱象频出,严重制约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

3互联网保险行业的风险解决对策

互联网保险是传统保险行业的一个良性补充,从广义上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为传统保险行业开辟的新领域和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互联网保险也为保险行业开辟了新的战场,增添了更多风险点。从我国当前的互联网保险发展态势来看,互联网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风险还很严峻。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如下对策来规避相应风险,保持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经营活力。

3.1提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从互联网技术角度来看,大数据的完善与安全性是保障互联网保险行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的不断完善直接影响到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数据的安全性的发展在保障了客户信息安全的同时,也增强了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数据支持,互联网保险行业最珍贵的发展积累也是数据。

3.2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目前来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产品设计无外乎一个模式和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模式显然是其收费模式;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理财计划,另一个则是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保险计划。互联网保险行业必须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不同社会群体,同时结合客户群体的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的组合方式,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更。

3.3强化互联网保险的概念

要将互联网保险与其他的网络众筹等模式区分开来,全面提升互联网保险的赔付能力、赔付效率和赔付力度。从法律的角度保障互联网保险客户的利益,在保障互联网保险行业及其他补充行业发展的同时,让客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区分保险与公益的差别,做到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篇4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营销;运营优化;风险管理

一、引言

保险是一种无形的商品或服务,是一种契约和承诺。保险中的咨询、营销、投保、核保、支付、理赔、客户关系管理等都离不开信息。目前,保险行业在大数据战略和运营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截至目前,我国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有网上业务。中国人寿在2015年就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国人寿大数据应用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中国人寿大数据应用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力图全面实施大数据战略,构建全新的数据驱动经营管理新模式。平安与百度联手研究车险用户基于互联网的行为漠式。泰康人寿利用微博数据、社交网站等途径优化品牌管理,加强客户关系等。

二、大数据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不少保险公司开始尝试通过大数据来驱动业务运营,包括精准营销、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主要有以下场景。

(一)精准营销

客户营销包括:实时营销、社交网络营销和事件式营销三种。实时营销是根据客户的实时状态来进行营销,比如:客户当时的所在地、客户最近一次消费等信息来有针对地进行营销。社交网络营销目前主要是微博营销,这主要是捕捉用户的言论和行为,并有针对地开展相关营销活动。事件式营销:将改变生活的事件视为营销机会,比如:换工作、改变婚姻状况、置业等。在大数据时代,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精准营销成为营销的新模式。在保险行业市场营销工作中,无论是产品、渠道还是价格,每一项工作都与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息息相关。保险公司需要通过获取数据并加以分析来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进行产品市场定位。保险公司通过积累和深入挖掘客户的消费者的基础信息和消费、服务信息,有助于分析顾客的消费行为和价值趣向,便于更好地为挖掘和开拓市场。因此,大数据中蕴含着出奇制胜的力量,如果企业管理者善于在市场营销中加以运用,将成为保险行业市场竞争立于有利地位。

(二)产品设计

保险产品开发是指保险公司基于自身发展和保险市场需求而创新产品或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良、组合,以适应市场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过程或行为。产品设计主要以客户需求为基础,保险公司需要不断动态的了解用户需求,只有不断的贴合用户需求,研发具有吸引力的产品,才可能有效引导用户,发掘新用户,留存老用户,持续拓展保险市场。当今世界,用户需求日趋多样化,更倾向个性化的服务,保险产品将更加多元化,保险公司只有推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的产品才能有竞争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保险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APP和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些客户端可以获取与传统保险数据有差别的、大量的受众网络行为数据,丰富了保险数据分析维度,如:用户在网站的浏览偏好、浏览时间、浏览时长、浏览频率等: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用户特征,保险企业在广泛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数据的融合,实现各方数据的拉通,以形成丰富、立体化的用户画像化。根据用户画像有效描绘受众群体属性、兴趣图谱、偏好等各类特征,设计出个性化保险产品,既丰富了产品,又降低成本,同时提升业务效率。

(三)运营优化

通过多渠道、多维度的动态大数据运算,保险公司可以对业务进行优化。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运营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分析运行情况,依托采集、分析数据,形成量化运营指标,指导业务。比如通过监控不同市场推广渠道尤其是网络渠道推广的质量,从而进行合作渠道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大数据,还可以优化产品和服务,将客户行为转化为信息流,并从中分析客户的个性特征和风险偏好,更深层次地挖掘客户需求,提高客户体验。

当前保险公司线上业务占有了很大的比例,网络平台有官网,APP,微信公众号。针对不同的运营平台其分析指标也有所差异。保险公司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了解受众特点,对客户行为进行全周期管理。保险公司需要监测保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时找出问题,调整运营策略,提升运营能力。

(四)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保险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保险自从诞生就伴随着风险。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反欺诈等。随着保险业务的多样化,潜在的风险业就增多,保险公司需要能够有效的防范潜在的风险。利用大数据可以基于大量的线上和线下数据实现综合分析,在风险防控的各个环节把关,及早发现风险,及时规避风险,例如,投保前,结合投保人和被保人的各种信息及线上行为(寿险可跟踪被保人各种线上行为、体检信息等;车险可监测车辆传感器数据、违章数据等),以及与保险责任对象相关的信息,综合评估保单风险,辅助个性化定价;承保中,实时跟踪监控投保人、被保人及保险责任对象的各种状况,为风险预警提供信息输入;理赔中,通过投保人、被保人及保险责任对象的数据信息,综合分析保险欺诈风险,辅助理赔案件减损。

三、提升大数据在保险行业应用的措施

(一)变革运营模式

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原材料,是一种资产。保险公司需要转变思路,重视数据,实现数据化运营。首先需要重视数据的收集,包括自身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用户的各类社交平台产生的数据、其他来源的数据,这些数据有结构化的,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其次保险公司要重视数据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全方位洞察受众,构建用户360度画像信息,通过对受众的多维度分析,实现对特征用户群需求的深度挖掘,促进保险企业在产品设计、个性化服务、风险控制、新客户获取等各方面业务的优化创新。图1描述了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的一个过程,包括分析、策划、执行、评估四个环节,实现精准营销、闭环管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大数据支撑。

(二)加强能力建设

保险公司需要从获取、应用和组织三方面,构建包括开拓数据来源、建立许可和信任、商业应用场景构建、数据分析与建模、数据存储和整合、组织建设、专注的数据人才、治理和文化在内的八项专业能力,以驾驭大数据时代的创新要求。随着大数据业务的不断发展,国际上越来越多保险公司选择引入首席数据官角色角色(CDO),以应对日益繁重的数据处理任务。CDO主要负责为企业设立并执行大数据战略,建立数据使用规范及政策,评价或监督数据管理质量,维护数据供应商关系或与CTO/CIO共同合作管理IT架构,为企业运营及发展提供相应建议。CDO可根据需求组建专业化的数据团队。

篇5

1.银保合作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国际上按照双方融合程度的不同分为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建立合资企业及金融集团四种。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没有建立长期共同的利益关系,银行保险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银保合作仍是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合作的空间和潜力还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

2.银保产品的同质化,保险产品创新能力差。各家保险公司在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款产品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这很难适应客户的个性化、差别化需求。银保产品注重储蓄和投资功能,是银行储蓄产品的替代品,轻视了保障功能。银保产品销售受柜台和渠道的限制只能营销与储蓄相类似的趸缴产品。目前。期缴产品在银行的柜台上得到了逐步销售。

3.银保市场上的业务合作模式还需提升档次。目前银保市场上的业务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巡点模式、驻点模式及理财顾问模式。巡点模式是保险公司根据网点的客流及业务开展情况配备相应的客户经理,保险公司的客户经理主要负责对网点销售人员的培训,网点单证的交接,保单后续的服务,而对客户的保险销售是由网点人员完成的。这就便于掌控销售环节。控制误导销售的风险。驻点销售就是保险公司的客户经理直接进驻银行销售产品。这一销售模式已引发了大量的客户投诉,对银行的信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模式已不被看好。理财顾问是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培养的销售团队来营销,大多以期缴保障型产品为主。这种模式在我国还很少见到。

4.银保合作的信息技术落后,制约了银保合作的步伐。保险公司需要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及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业务处理系统,将保险公司的信息网络纳入到银行的信息网络里。出于保密性和安全性考虑银行还无法实现与保险公司网络的联网操作。保单的后续维护、保单的查询及保单的退保都无法在银行实现。这就影响了客户购买保险产品的热情和积极性,银保产品在风险防范上也存在着隐患,不利于银行保险的健康发展。

5.保险人才培养相对落后,用人制度上存在缺陷。随着保险主体的陆续进入。保险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保险人才队伍素质偏低,资源有限,后备储量不足,机构扩大与专业人才储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还处于较低层次,缺乏科学系统地培养人才体系。受考核激励、资源分配上的影响,保险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市场营销人员短缺,整体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银行保险业的有序发展。

6.银保监管滞后。风险管控不健全。随着银保合作的进一步加深,银行保险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政策风险,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银行保险的管理,现行还是分业监管,存在着重复管理和管理脱解的现象。健全企业内控、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势在必行。

7.保险公司为扩大销售渠道,往往采取恶性竞争。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仍以分销协议为主流,合作层次较低,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广泛使用多对多的合作模式,即一家保险公司可以在多家银行销售产品,一家银行也可以多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这种松散的合作模式随意性强,约束力弱,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增加了保单的成本,使投保人的利益缩水。

二、基于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出现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1.产品创新。由于趸缴型产品与银行的储蓄产品相似又利于简单营销有利于客户的理解,所以趸缴产品一直是银行保险的主流。由于趸缴产品内涵价值较低,促使银行保险业产品的战略转型,逐渐形成趸缴与期缴并举的局面,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财富状况年龄情况,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不同的保险公司就要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出差异性的保险产品,丰富银行保险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2.渠道创新。目前,仅靠柜台营销发展理财中心、电话直销、网店保险人网上保险,对公客户经理多种渠道参与营销。大力推广涵盖电话销售、短信、邮件等新型的销售渠道,加强售后服务。对保单进行动态管理,提高客户对银行保险的满意度。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实现银保合作的长期稳定。目前,银行与保险公司没有建立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银保合作还是停留在较浅层次上。银行更看重的手续费的提高,销售成本的提高,缩小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投保人的利益缩水。银行处于合作的主导地位,银行与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也不对称等,这就造成了银保合作的不稳定性,必须建立起对等的约束机制,合理分配收益,分担风险。充分体现竞争主体平等,竞争规则公正,竞争过程透明,竞争结构有效,市场效率提高,长期稳定的市场。

4.加强保险队伍的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加强银行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银行保险销售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培养专业的理财顾问,实现设计、推销和售后服务一条龙的服务模式。从各大专院校招收保险专业人才,充实到市场营销中去,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和新产品的培训计划,加强营销人员的考核力度,除对营销业绩量化考核外,还要对职业素养、道德准则进行考核,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

篇6

关键词:保险外汇;外汇业务;保险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2.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雪10-0048-02

一、保险外汇发展的概况

(一)保险外汇管理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为改革统收统支的外汇分配制度,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办法,外汇留成的对象和比例由国家规定。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改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一家经营为设立多家商业银行和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随着保险外汇业务的逐步展开,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出台、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各项管理政策顺应不同时期保险外汇业务的发展,为保险公司外汇业务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1.经济转型时期的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对保险公司外汇管理的规定,最早见于国家外汇管理局1993年颁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其中对保险公司开展外汇保险业务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进行了规定。由于这一时期保险公司外汇业务品种单一,规模较小,因此保险公司外汇管理的内容相对较少。1994年我国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并于1996年12月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同时对资本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

2.现阶段的保险公司外汇管理。2002年以来,为促进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规范保险市场外汇收支,国家外汇管理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险外汇管理的法规,不仅规范了业务操作,而且便利了保险机构的业务发展。一是放宽部分保险外汇业务的限制,如:取消对保险外汇业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取消外汇保险必须以外汇缴纳保费的规定;二是简化保险公司外汇业务经营相关申请事项的审核程序;三是拓宽保险公司外汇资金的运用渠道,增强保险公司外汇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四是,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进行交易。

二、现行的保险外汇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主要按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进行分类,因此,保险外汇管理也是根据交易活动的性质,对外汇收支实行结汇、售汇和付汇的汇兑管理。同时,对保险公司从事外汇收付活动的保险业务等实行特殊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对其外汇资金的流动实行专门监管。

(一)对外汇保险活动涉及到的外汇收支的汇兑管理

主要包括:对境内从事外币计价结算的保险活动实行监管;对缴纳保险费、支付保险赔偿和给付的外汇收支实行真实性审核;对保险费或保险赔偿的售汇和结汇进行真实性审核等等。

(二)对保险公司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和资金管理

主要包括:审批保险公司经营外汇业务的资格;对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或营运资金的币种调整进行管理;对保险公司的外汇账户使用和合规性进行管理;对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运用活动进行管理等等。

三、保险外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外汇相关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以下简称〈操作规程〉)在结汇审核的具体业务程序上有可操作性,但在资本金结汇真实性审核方面却不具操作性,没有对保险公司资本金结汇的必要条件做出明确规定,如:保险公司哪些方面的结汇申请可以核准没有明确,保险公司提供的报表哪些项目、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办理结汇没有说明。增加了分支局在真实性审核中的工作难度,也容易造成保险公司在结汇过程中对外汇局工作的误解。

(二)保险外汇统计监测的手段落后,监管难以真正到位

一是保险经营机构外汇账户没有纳入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不利于保险外汇资金的风险防控。现行政策规定,取得《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的保险经营机构,可以在境内银行直接开立外汇经营账户,并应在开户后10个工作日内到所在地外汇局备案。由于保险公司外汇账户没有纳入总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外汇局只是被动接受纸质开户资料,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保险公司外汇收支情况和外汇账户的使用情况,不能对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

二是保险外汇业务管理基本为手工操作,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实施有效监管。外汇局对保险公司相关业务的核准,仍停留在一笔一单的手工操作上,使之不能发挥外汇局非现场监管理的能效,影响了保险外汇的监管水平和质量。

(三)保险各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影响监管效率

作为保险公司外汇业务的管理部门,只侧重在外汇资金方面与其行业主管部门的配合,凸显管理手段单一的弊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保险各管理部门的监管重点各有侧重,且不能及时了解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因而外汇局对涉及保险公司经营状况、信用情况的信息来源甚少。由于相关职能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比较少,缺乏协同监管措施,极易形成监管盲区或重复管理情况。

四、构建保险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体系的设想

(一)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提出

为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推进便利化,同时为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外汇业务的经营活动,营造一个既有管理,又适度宽松的有序氛围,促使其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建立保险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体系,一方面,可以提高监管工作力度,增强保险公司守法合规经营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外汇局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管理人员不足的境况,降低监管成本。因此,完善的保险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体系,首先,应有一个以外汇局相关数据信息为主的非现场信息监管系统;其次,建立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机制,实现协同管理;第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和监管人员操作守则,实现非现场监管为主体的有效管理。

(二)构建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体系框架

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体系的建立,主要依托保险公司和外汇指定银行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辅之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数据管理信息等。

1.外汇局利用技术手段建立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并开展主动性监管。建立并运用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外汇局监管人员利用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中的监测模块,对保险外汇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建立定期数据分析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找出重点监管目标,使得保险外汇管理有的放矢,实现管理目标,为提高保险外汇监管工作效率和水平提供保障,这也是整个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核心部分。

2.建立外汇指定银行报送保险外汇异常变动信息的风险预警体系。设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警量化指标,建立外汇指定银行异常交易信息报送制度。外汇指定银行是保险外汇前沿监管部门,能掌握第一手交易信息,并能及时发现异常保险外汇收支的情况。为充分发挥外汇指定银行独特的优势,外汇局应建立并充分运用这些指标进行分析与监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发出警告,防患于未然,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从一定程度来讲为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体系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篇7

[关键词]大数据 风险识别 风险定价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07-02

当今,数据正逐渐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并带来全新的创业方向、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国内外IT及互联网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加快制定大数据战略发展规划。IBM公司在2012年5月了智慧分析洞察的大数据战略研究路线,微软公司开发并了大数据技术产品,Google、FaceBook、Amazon等国外互联网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地应用大数据技术,推进业务创新和发展,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国内互联网公司通过大数据应用研究,积极探索运营模式的创新。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将成为未来的一大竞争优势。因此,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是中国保险业产业升级、效率提高尤其是风险识别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一、大数据时代的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随着移动通信、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数据规模指数级别扩大、数据结构日趋复杂,与此同时,数据存储、交换的成本迅速降低,分析、应用的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真正的革命并不在于数据由TB到PB量级所造成的爆炸性增长,而在于大数据时代下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方式有可能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从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开始,几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科学、理性的手段观察世界、描述世界和预测世界,并沾沾自喜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上,认为一切尽在掌握。然而,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带有天然的局限性:第一,观察通常基于采样数据,不可避免地带来采样数据的片面性;第二,无论是数据选取的手段(采样方式)还是模型的建立都带有主观性,无法客观、全面地得到事物的本来面貌;第三,采用解释世界的方式观察世界,反而限制了对世界的观察。

大数据则是“让数据说话”,借助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自然界、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被充分挖掘出来,人类有能力获得真实世界完整的海量信息。量变引发质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得到空前提升,“海量数据”最大限度解决了人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难题。“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从上述意义上来看,大数据并非大量的数据,而是一种方法论。

二、保险业的数据特征

正如互联网、移动技术所带来的行业与社会变革一样,大数据将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并不一样。在所有行业中,对数据依赖度较高同时可能获得大量基础数据支持的行业最有可能面临改变,保险行业正是其中之一。

一方面,保险经营的理论基础是大数法则,只有承保大量的风险标的,才能使风险发生的实际情形更接近预先计算的风险损失概率,保证保险人经营的稳定性。保险公司经营着承保、理赔、再保、精算、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的数据,涉及企业、个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数据量大、信息量全、复杂多样,构成了大数据分析的天然基础。

另一方面,保险业的成本具有不确定性,经营的核心是基于预测,即由过去的成本产生现时的价格,并按现时的价格收取保费来补偿将来的成本,对数据的分析与计算决定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而大数据的本质也是要解决预测问题。保险原理和保险经营的特点与数据密不可分,尤其需要对大数据予以关注。

此外,我国保险业处于由粗放型发展阶段向精细化管理阶段转型的时期,若要继续维持目前较快的增长速度,下一步必须精细化管理,在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要做到这一点,数据管理水平是关键。大数据方法正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三、大数据对保险公司风险识别能力的提升

大数据将对保险公司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例如通过对购买产品的交叉分析更加精确地定位客户需求,通过与电商网络的合作挖掘客户潜在保险需求等,这些尽管都是大数据的影响并有助于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但并非是针对保险公司这一企业属性带来的最核心的影响,不足以带来本质性变化,而且在这些方面的著述已经很多。本文则主要着眼于大数据对保险公司的风险识别能力的提升及其影响。

美国《外交》杂志曾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纽约市政府一个分析专家小组建立了一个市内全部90万座建筑物的数据库,并在其中加入建筑、税务、电力、卫生、警察等19个部门所收集到的数据。他们将这一数据库与过去5年中按严重程度排列的建筑物着火记录进行比较,希望找出相关性。果然,建筑物类型和建造年份是与火灾相关的因素。出乎意料的是,获得外砖墙施工许可的建筑物与较低的严重火灾发生率之间存在相关性。“他们所记录的建筑物的各种特征数据都不是导致火灾的直接原因,但这些数据与火灾隐患的增加或降低存在相关性。”

火灾是财产保险界定的基本风险要素之一,当前保险公司精算通过划分数据维度建立风险定价模型。例如,对一栋大楼进行风险定价时,要考虑行业、区域、周边环境、风险分散程度、防雷避雷措施、风险管理水平、建筑物结构、场所占用性质、消防设施情况、标的物耐水性情况等风险要素,对每项风险要素赋予一定的风险等级或风险评分(通常由人工完成),然后假设这些风险要素是相互独立的,通过相乘或相加就得到了最终风险系数,并以此为基础衡量风险程度并进行风险定价。这种风险维度划分和评分方式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确定了几个指标维度评分显然无法全面准确衡量标的的风险,更何况一些评分还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尽管建立了看似复杂的精算模型,但对同质化风险的识别有限。

而在大数据时代,不必非得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因果关系),而是相关性。因为:一方面由于数据获取成本大大降低,可以很容易获取成百上千个指标数据;另一方面由于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大幅增强,可以轻易得出这些指标和风险的相关性。尽管从旧的观点来看,这些指标数据并非某个精确模型的数据维度,与风险未必构成直接因果关系,有些甚至是混乱的、不够精确的“垃圾数据”。但当数据规模变大的时候,个体数据的精确性反而不那么重要了。纷繁复杂大数据的简单算法会获得比小数据复杂算法更有效的结果,这就是大数据时代获取更加准确结果的标准途径。

于是,在大数据时代,对一栋建筑物进行火灾风险定价的过程可能变为:在海量数据基础上分析建筑物各类风险因素与出险记录的相关性,进而对发生火灾的可能性给出全面客观评价。这些数据当然会包括建筑物结构、消防设施情况、风险分散程度等指标,但与前述的风险定价模型的显著区别在于:

1.以海量数据为基础。数据指标由目前的几个迅速扩张至成百上千个。这些数据指标不仅来自建筑物本身(包括建筑详细结构、各个部分材质、各类设施分布等),也来自建筑物使用情况记录(可能包括水电消耗量、人流密集程度、维修记录等)。海量数据不仅采集自相邻区域、相似类型建筑,也包括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建筑的指标数据。

2.不再依靠事先建立模型,而是通过对大量数据指标的分析得到相关性。用传统的线性或非线性模型描述分析如此庞杂的数据既不可能也非必要,相关性分析则是务实的手段。

3.主观评价的影响将被降低至最低程度。遍布建筑物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将会对建筑物占用性质、风险控制措施、风险管理水平等给出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

四、由此对保险业可能带来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保险业风险识别水平的提升将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风控水平提升。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更容易发现潜在风险点,从而对标的实施精准风控。二是客户定制服务。大数据实现了对投保客户消费偏好、风险水平等的精确细分,更有利于定制个性化服务。三是标准化产品销售。大数据对保险标的实现精准定价,使得一些传统意义上需要人工核保的保险产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销售。

(一)当前中国保险业数据现状

以上提到的每一项都足以提升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足以令业界欢欣鼓舞。然而,基于以下几点原因,我们必须承认,保险业还远没有准备好进入大数据时代。

1.数据数量问题。目前保险公司缺乏统一的信息规划,各系统之间相对独立,这就出现了数据孤岛的现象,很难整合、统一到一起。因而看似是“大数据”,事实上却是无法有效利用的分散性“小数据”。

2.数据质量问题。大数据允许不够精确的混杂数据“噪声”存在,但并不代表可以忽视数据质量问题。这些数据质量问题通常源于数据生成和管理流程缺陷,当数据量迅速扩大的时候,“好数据”不会同比例增加,而“坏数据”只会变成“大的坏数据”,最终对决策造成影响。当前保险业数据质量不高已是共识,由于中介渠道的存在,致使保单客户信息的准确性都难以保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建立数据质量清洗规则和工具进行数据检查、修改、监控,更要从数据生成源头对管理流程予以完善。

3.数据化工具和手段的欠缺。尽管多数保险公司已经具备了数据存储和处理的能力,但数据化的工具和手段还局限于保单数据分析,目前逐渐扩展到依托电商网站获取客户消费行为,未来则有赖于遍布城市建筑的传感器和摄像头,有赖于对汽车行驶数据的全方位的获取和记录。

(二)未来大数据可能对保险业态产生深远影响

尽管存在以上种种不足,但正如此前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一样,大数据时代改变保险业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未来,谁掌握了数据,就掌握了客户,数据化资产将与机构或渠道资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资产和竞争力。对保险公司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整个保险业态有可能因此而发生深刻变化,不妨大胆预测:

1.未来,掌握了大数据(不仅限于客户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并实现与业务很好的契合关联,能够从中获取价值的保险公司将脱颖而出,掌握从上游到下游的资源。

2.更多的中小保险公司将发生蜕变,凸显其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的能力,甚至依附于金融机构,作为其一个风险控制部门。

3.将诞生一批与其说是IT公司、不如说是“数据中间商”,基于统计的数据科学家会逐步取代行业专家,因为大数据发现的新的真实联系,可能会颠覆传统行业专家。

【参考文献】

[1]张静波.大数据时代的保险业创新[N].金融时报,2013.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篇8

NetApp ReplicatorX企业级复制软件面向异构存储环境,主要功能包括灾难恢复、数据迁移、测试和开发数据克隆。该产品可以帮助数据中心的客户降低购买和部署成本。NetApp存储管理软件SnapDrive和企业级文件数据管理软件Virtual File Manager(VFM)都扩展了对Unix平台的支持。此外,NetApp还了SnapManager for SAP和SnapManager for SharePoint 2007。上述这些软件都属于NetApp易管理性软件家族,可以简化系统管理员的工作,提高应用的灵活性。

非对称式容灾更简便

2006年底,NetApp公司以1.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数据复制厂商Topio,ReplicatorX企业级数据复制软件就是收购后对产品进行整合后的最新成果。ReplicatorX允许客户把数据从EMC、HDS或惠普等非NetApp系统复制到NetApp系统上,使得异构存储环境中的灾难恢复变得更容易。

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传统的容灾应用通常采用对称方式,即主数据中心采用什么样的存储设备,容灾中心也必须采用相同品牌和档次的存储设备,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由于不同品牌的存储设备拥有各自独立的容灾系统,运行不同的软件,需要不同的管理员进行管理,因此造成了管理上的复杂性。ReplicatorX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在任何站点、任何SAN环境中进行数据复制,不仅适用于NetApp自己的平台,也适用于多厂商设备混合的环境。不论企业的主数据中心采用何种品牌、档次的存储设备,包括FC SAN、IP SAN、DAS或内置硬盘,采用ReplicatorX,容灾中心的存储设备只要在容量、性能等方面满足容灾的要求即可,而不必采用与主数据中心完全相同的设备。这就是所谓的非对称式容灾。

图1 NetApp ReplicatorX可以简化开发、测试与决策支持

采用非对称式容灾方式,容灾中心的存储设备选择不受限制,从而降低了设备购买成本,也利于企业的投资保护。采用ReplicatorX,用户可以使用统一容灾工具和同一个管理员,从而简化了容灾应用。ReplicatorX采用近似同步的数据复制方式,既可以保证复制数据的一致性,也不会对主机的性能产生影响。

除了可以满足企业客户对混合存储环境的特殊业务需求,ReplicatorX还能提供数据迁移、测试和开发数据克隆以及业务可持续。ReplicatorX与NetApp FlexClone软件配合,可以对复制后的数据进行快速克隆,为测试和开发提供支持。采用ReplicatorX,主数据中心的数据经压缩后被复制到NetApp的存储设备上,再利用NetApp FlexClone软件,将复制后的生产数据进行多次拷贝,分别用于系统测试、产品开发或数据挖掘。NetApp FlexClone不会占用很大存储空间,对系统的应用性能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精简配置提高存储利用率

2007年,自动精简配置(Thin Provisioning)技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Thin Provisioning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使资源随需分配,从而大幅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采用Thin Provisioning技术,企业不必一开始就购买大量存储设备,不仅节省了购买成本,还能省电。3PAR、LeftHand Networks、Cloverleaf、DataCore、Pillar Data等公司已经具备或正在开发此项技术。NetApp SnapDrive软件除了能简化Windows、Unix、Linux服务器的LUN配置,最大的改变就是增加了Thin Provisioning的功能(NetApp称之为小储量预备功能),将存储空间的利用率提高到60%~70%。

NetApp SnapDrive软件还具备强大的空间回收功能。以前,当用户删除了一个文件系统,分配给这个文件系统的LUN就会闲置,也不能被其他文件系统利用。由于NetApp SnapDrive软件具备空间回收功能,可以在文件系统被删除后回收LUN空间,然后根据需求再分配给其他文件系统使用,从而提高了存储空间利用率。

2007年上半年,NetApp的一系列易管理软件覆盖了存储、服务器和应用等多个层面,为简化IT系统的管理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工具。NetApp中国北方区技术部经理岑广海表示:“以应用为中心和简化数据管理是NetApp存储管理软件的发展策略。ReplicatorX扩展了以应用程序为中心的数据管理能力,可以应用于混合多厂商产品的存储环境,为企业级的数据复制提供了理想的选择。”

图2 对称式与非对称式容灾解决方案的对比

链 接:NetApp管理软件的应用

NetApp ReplicatorX解决方案使数据复制变得更加容易,在确保数据完整性的同时增强了应用的灵活性。

篇9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银行保险也有了较好的发展,并有效推动了寿险市场的扩张进程。但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可知,银行保险业务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本文结合银保合作市场的发展情况,对现存于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从客户关系管理、合作模式、业务定位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银保合作;战略发展;措施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银保合作在欧洲兴起。在我国,银保合作起步较晚,但却获得了飞速发展。受国情以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分业监管以及分业经营仍旧是我国金融业的主要运营模式。当前,我国的银保合作模式还处于低级阶段,即协议为主要的合作模式。另外,在银保合作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例如技术水平低下、产品结构不够完善以及市场恶性竞争等等。因此,为了对现存于银保合作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继而推动其稳步飞速发展,我们就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行探究。

1 现存于银保合作市场中的主要问题

1.1银保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银保双方地位不具平等性。当前,“协议”模式依旧为银保合作的主要模式,因此,在签订协议的时候,银行往往凭借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拒绝加入相关条款规范,或是拒绝签订相关协议,面对这种情况,保险公司只能被迫接受。其次,银保合作的时间较短,短期化现象十分严重。银行和保险公司平均一年签一次协议,并且存在着签约多、合作少的问题。不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都将对方当成了短期合作对象,并都试图在短时期内对对方的利用价值进行挖掘,最终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再次,银保合作不具深度性。在银保产品的开发方面,银保双方并未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也没有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因而就导致了银行产品和银保产品无法实现互补。最后是小型保险公司和银行缺乏参与积极性。一般而言,大型保险公司和大型商业银行为银保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受人员物资少、市场占有份额低以及网店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小型银行和保险公司就不具备参与银保合作的优势和能力,因而他们只能依靠手续费率的提高、给予合作银行优惠来完成银保合作。

1.2银邮成为了保险退保的主要方法

对福建省的各个人身险公司提供的预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在2013年,全省通过银代渠道退保的金额大约占据了总退保金的70.4%。在2013年上半年,在寿险总退保金额中,银邮渠道退保约占74.6%,而在全年银代渠道预测退保额则占有45.9%。通过银代渠道退保的概率达到31%,已严重超出了11.7%的行业累计简单退保率的2倍。人们的退保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受资本市场数年持续低迷的影响,消费者并未从保险投资中得到可观的收益,因此他们就选择了退保,并将资金投入到其他渠道中去;第二种情况是一些银保产品短期化,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销售渠道对一两期的产品进行推出,而这就导致了客户资金的快进快出。第三,营销员存在不合理的销售行为,使得客户对保费缴纳存在意见,继而导致退保情况的产生。

1.3产品结构的不合理

首先,是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当前,简易型寿险是银保产品的主要部分,产品侧重于分红型以及储蓄型,保障性产品较为缺乏,这就导致了客户的多样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在和银行的储蓄产品进行竞争时,银保产品也不具优势。其次,缴费结构会给保险公司的稳步运营带来不利影响。当保险公司面临利差损失以及退保损失时,相较于夏缴保费业务,期缴保费业务所承担的风险会小很多。但对当前的银保业务进行分析可知,夏缴依旧是最为主要的缴费方式,夏缴一方面会使保险公司得不到充足的现金流入,另一方面还会使保险公司的手续费支出得到增加。另外,银行希望能从中间业务中一次性获得收益,而保险公司为了提高资金收益率则希望获得更充足的可运营资金,而这就造成了新单缴交业务比重的提高。

1.4售后服务有待完善

首先,保险公司的网店覆盖范围不够全面。银行仅仅充当了销售保险产品的角色,客户在进行索赔进而退保时,还是需和保险公司进行联系。其次,银保业务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升。在对承保流程进行处理时,一些保险公司还存在处理时效低的问题;在进行电话回访时,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也较差。另外,客户信息校验功能的不合理、银保业务系统的不完善也是阻碍银保合作业务得到稳步发展的因素。

2 促进银保合作市场发展的相关措施

2.1对银保业务进行合理定位

在我国,许多大型的保险公司都拥有完善的网络体系、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产品线、大量的客户资源以及多元化的销售渠道等。因此,保险公司就具有丰厚的条件在客户、资金以及网络等方面和银行进行合作,并完成协同效应,进而在和银行的合作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但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下,中小保险公司要想在银保合作中取得平等地位,继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就需先进行自我定位,并从产品设计、客户需求、售后服务等方面着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自我提升。

2.2对银保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进行深化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客户对金融产品也随之有了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国内许多大型保险公司和银行都十分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工作。但对当前银保合作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知,数据管理机制缺失、业务系统不完善以及客户信息散乱等问题依旧存在。所以,在对银保客户关系管理机制进行重新建立时,就需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险公司一方面需对自身的管理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还需对银行客户信息管理机制的相关模式进行关注。其次,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银保双方客户细分的模式将会出现变化。因此,保险公司就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细分模式里面对结合点、相同点进行找出,进而对相关的产品进行设计。最后,为了使客户细分模式能满足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共同需求,使科学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得到建立,保险公司就需对银行进行协助,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促进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协同营销的完成。

基于自身的商业价值保密工作以及监管准则,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十分注重客户的信息保密工作,但合作发展的经营模式却决定了保险公司和银行需在客户需求分析工作上进行通力合作。然而,银保之间的合作机制却依旧不具科学合理性,因此,双方就需在严格依据规章准则的基础之上对有效的管理方法进行制定,并对消费者的隐私进行维护。

2.3注重产品创新、调整业务结构

当前,协定合作关系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主要合作关系,所以在客户资源共享方面,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还很难达成共识。另外,在银保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和保险公司也缺乏密切合作,主要表现在未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完成市场种类细分,使银保产品市场同质化问题出现。所以,银行和保险公司就需加强合作,并对银保产品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对新产品进行创新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需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在欧洲,银保产品十分发达,不仅涵盖了财产银保产品,还包括了人身保险产品。另外,银行保险产品也极具多元化,即寿险品种除了投资型寿险产品以及理财型储蓄以外,还包括了保障型寿险产品,例如住房抵押信货、储蓄账户、信用卡、消费信货、意外险、终生寿险、养老金保险以及健康险等险种。与此同时,财产保险的品种也多种多样,主要涵盖了信用保证保险、财产损失保险等险种。所以,我们就需对国外的薪金经验进行学习、借鉴,并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对我国保险产品的种类和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其次,需从市场需求出发,对产品多样性进行注重。对国外的银行保险产品种类以及我国的主要银行保险产品类型进行分析可知,我们还可对与银行业务相关的险种进行创新开发,进一步使银行保险产品的各种功能,例如投资、保障以及储蓄等功能进行开发,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和选择。一般而言,市场需求就是银保产品进行创新开发的内在动力。因此,对银行保险产品进行开发之前,就需先进行市场调查、确定市场目标、细分客户,进一步使银行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得到满足。

2.4金融控股公司是银保合作的最终选择

一般而言,银保合作的发展特点是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受我国现行分业经营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协议合作模式依旧是银保合作的主要模式。但对当前银保合作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知,传统的合作模式已无法对金融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满足了。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一方面可依靠优化资源配置对银行、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进行提升,另一方面还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并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所以,在具有合作关系的金融机构之间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建立,可帮助我国金融业完成转型,由分业经营变为混业经营,最终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一体化的联合驱动下,实现银保合作是必然趋势,而且银保合作满足了金融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加强创新合作仍是我国银保合作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实现双赢是银保合作的最终目的;而实现利益共享是银保合作的本质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扩大盈利范围,推动银保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银保合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覃宇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综合经营模式评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11(41) .

篇10

[关键词]旅行社责任保险;无过错责任;旅游立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15―05

1 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概述

根据我国《旅行社管理条例》和《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国家旅游局于2001年5月《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在总则中将旅行社责任保险定义为:“旅行社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保险公司对旅行社在从事旅游业务经营活动中,致使旅游者人身、财产遭受损害应由旅行社承担的责任,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行为。”世界各国的民法都有类似的规定,即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人应对其所造成的伤害承担经济责任,正是法律上的这一规定构成了责任保险的基础。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就是旅行社对旅游者应负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根据《规定》,旅行社应当对依法承担的旅游者人身伤亡、治疗支出、遗体遣返费用、施救费用、行李物品损失、诉讼费用及其他约定赔偿责任等7项责任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同时明确了基于旅游者行为的除外责任、保险金额与保险期限、投保与索赔、监管与罚则等事项。

《规定》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旅行社从事旅游业务活动,必须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该规定自2001年9月1日起实施,2002年3月26日,国务院法制办对《旅行社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含意解释为:“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为旅游者办理旅行社责任保险。”我国的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由此确立。

1.1 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的作用

与旅游意外保险制度相比,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转嫁了旅行社的责任风险,避免旅游者双向索赔

国家旅游局1997年5月《旅行社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暂行规定》,该规定的实施在一段时间内从经济上保证了旅游事故纠纷善后处理的顺利进行。但由于旅游意外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都是旅游者,旅行社只是充当了人的角色,发生事故后,旅游者除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外,还可以继续向旅行社索赔。实际上,旅游意外保险仅仅转嫁了旅游者的风险,却无法免除旅行社的责任,可以说这种“双向索赔”是旅游意外保险制度最大的缺陷。

而旅行社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和受益人都是旅行社。根据《规定》,旅行社应当对依法承担的7项责任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在保险合同期限内,一旦发生意外,依法应由旅行社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代其向旅游者赔付。该险种直接转嫁了旅行社的责任风险,避免了旅游者的双向索赔。

1.1.2 扩大了风险保障的范围

《规定》从两方面扩大了风险保障的范围,一是保险责任覆盖面扩大。不仅包括旅游者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及由此发生的相关费用的赔偿,同时,也包括了由于旅行社责任争议引起的诉讼费用和必要的施救费用等。二是保险对象覆盖面扩大。《规定》要求组团社和地接社均要投保责任保险,有效地改变了以前发生事故后,组团社和地接社因为各自的利益关系而互相扯皮、旅游者索赔无门的状况,切实保障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1.1.3 与保险惯例及《保险法》接轨

从国内外的保险惯例来看,人身保险都是自愿的,关系到公众利益和安全的责任保险才是可以强制的。《规定》把强制旅行社为旅游者投保旅游意外保险,改为强制旅行社为自己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旅游者自愿投保人身意外保险,符合保险惯例。

1995年我国新的《保险法》颁布,规定保险业实行财险、寿险分业经营,从1999年12月起,寿险公司提供的旅游意外保险条款中只包含人身赔偿责任,不再承保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因此,旅行社实际上不能在一家保险公司投保足额保险,也不能随意分比例投保,旅游者的利益无法得到全面保障。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是“责任”,既可以包括死亡、伤残、医疗等人身赔偿责任,也含有行李物品丢失、损坏等财产赔偿责任,因此旅行社可以在经营责任保险的财产保险公司一次投保就获得全面保障,符合《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同时,《规定》还制定了最低保险金额标准、每次事故和每年累计责任赔偿限额,有利于法律实践。

1.2 世界旅游强国(地区)的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

由于旅游活动风险发生率高,旅行社抵抗风险的能力却普遍较低,旅行社与旅游者的交易又不是“银货两讫”的普通商品交易形式,因此世界各国都对旅行社投保相关保险产品有强制规定。

1.2.1 台湾地区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内地的行政法制结构和文化风俗习惯与台湾地区的情况比较相似,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一下台湾地区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1981年台湾地区“交通部观光局”建立了旅行平安保险制度,以法令规定旅行社代旅游者付费投保旅行平安险,保险赔偿限于死亡和重伤。随着保险观念在台湾地区的逐渐普及,1995年6月旅行平安险改由旅游者自行购买,“观光局”另行建立旅行社投保责任保险的制度。“观光局”与产险公会共同订立了“旅行业综合责任保险共同条款”,将保险责任归为三大类,包括(1)法定责任,指旅行社或领队、导游安排旅游者前往禁止或非法地区活动发生意外事故,导致旅游者人身财产损失,旅行社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2)契约责任,指旅游者参团旅游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导致死亡或残废,旅行社的赔偿责任;(3)履约责任,指旅行社因财务问题无法按约履行旅游合同时,应赔付旅游者的费用。2004年,考虑到一张保单中涵盖了旅行社和旅游者两种被保险人的不合理现象,原旅行业综合责任险依据被保险人的不同拆分为“履约保证保险”和“责任保险”两张保单。根据台湾地区《观光发展条例》第三十一条和《旅行业管理规则》第五十三条,旅行社开办团体旅游业务必须投保责任保险和履约保证保险。

1.2.2 欧美旅游销售商责任风险保障制度

在欧美,旅游产品销售由旅游批发商和旅游商形成一个“垂直”的分工体系,但旅游销售者同样被认为是旅游市场体系中最不稳定的因素。虽然欧美的企业和个人保险意识和投保率都比较高,但各国仍以不同方式对旅游销售商的责任风险保障作出规定。

如法国法律规定:旅游销售商必须取得保险覆盖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对消费者的义务,以及由其 任。居间条款被我国的旅行社经营者奉为免责的“法宝”,但许多专家学者却认为由于地域遥远等原因,旅游者对处于外地的履约辅助人提讼索赔,困难很大。相对而言,旅行社与履约辅助人订有合同,较旅游者寻求救济的方式、地位均要优越,因此不应当用居间条款将这种困难转嫁给旅游者。

而如前文所述,我国《合同法》规定所有合同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当然也包括旅游合同。在德国民法典第651条c第1项规定:“旅行社有义务,按保证的品质提供旅游,而不具有取消或者减少其价值或者通常效用或者合同约定的效用的瑕疵。”根据本条,德国对旅行社明确规定了更加严格的瑕疵担保责任,即只要是非旅游者的因素引起的给付障碍,都得让旅行社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西方多国共同通过的布鲁塞尔《旅行契约国际公约》第十二条规定:“旅游组织者应该按照合同约定提出旅游给付,对于自己的雇佣人员或人,在其雇佣期间或授权范围之内的行为与过失,承担与自己的行为或过失相同的责任。”

3.1.2 对旅行社责任作合理限制

考虑到旅行社对履约辅助人事实上缺乏必要的影响力,防止旅行社无过错责任被无限扩大,应当对旅行社无过错责任有减免或限制的规定。如德国民法典第651条h规定:在旅行社应该对其给付提供人的过失承担责任的时候,旅行社可以与旅游者约定其赔偿限额,最高不得超过旅游费用的3倍。《旅行契约国际公约》也规定了旅游组织者对具体给付提供人所提供的服务比自己提供的服务有较轻的责任。同时,《公约》为平衡旅游组织者的利益,在第13条第2项规定了对每位旅客个人伤害、财产损害和其他损害3项的赔偿限额。

3.2 保监会参与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

我国《保险法》第五章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险、依法实行的强制保险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其他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备案”。而根据人保、平安等保险公司公布的信息,现行的旅行社责任保险条款都是“报保监会备案”的,显然就不属于强制险种。纯商业化运作的旅行社责任保险不可能过多地考虑社会公益性,国家旅游局的《规定》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发展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保监会的支持也必不可少。2006年,国家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先生将责任保险定位为保险业重点开拓的四类市场之一,以“通过责任保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2006年3月28日,国务院颁布《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它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立法予以强制实施的险种。旅行社业各界人士也呼吁保监会和旅游局加紧合作,早日推出旅行社责任强制保险,实行统一的保险条款和基础保险费率,由保监会按总体上不盈利不亏损的原则审批保险费率,以期解决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实施中的诸多问题。

3.3 关于新险种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数据管理工作。我国各保险公司经营的旅行社责任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条款、费率制定所需大数法则的数据基础非常薄弱,因此加强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保监会与旅游局的合作等多种途径加强对我国旅游事故的总结分析,为新险种的开办提供数据基础。

其次要细化保险条款,推出新型险种。如适当地运用免赔额和无赔款优待等条款设计,促使旅行社提高自身经营质量,降低“道德风险”;明确适用的法律规范,避免理赔时的“拉锯战”;设计菜单式一揽子责任保险计划,让旅行社选择投保的项目;推出综合责任保险、履约保证保险等新型险种,为旅行社提供更多的风险保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