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管理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配置优化;建设研究

我国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绝大部分固定资产都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形式或以事业经费形式形成的,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成效直接关联着科研经费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合理布局。因此,各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构成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特点,通过认真分析固定资产管理涉及的部门及职责,梳理出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构成的八个主要内容,分别是:固定资产采购管理环节、固定资产登记入账管理流程、精密仪器使用管理措施、精密仪器对外服务管理原则、固定资产调拨管理事项、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程序、固定资产清查管理实施、固定资产使用绩效考核管理要点。

2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建设

2.1固定资产采购管理环节

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采购需遵循确切的操作流程并执行规定。基本采购审批流程为:根据批复立项的科研计划,部门内部审核所需相关仪器设备等可确认为固定资产的仪器设备,核验已有或可内部调拨的固定资产,确定必须采购的固定资产,经部门主管审批后,报请单位领导批准,然后转财务预算,进入采购实施。所有固定资产购置时,由需要配置部门、科研项目组管理部门或者科室仪器设备采购办,填写《固定资产购置申请单》,由所在部门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后,上报单位项目管理部审核,审核同意后提交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议审批,审批后根据固定资产预算价格情况,分别执行采购。

2.2固定资产登记入账管理流程

固定资产购入后,必须及时登记入账,避免造成账实不符、账物不符、延迟入账等现象。需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入账程序,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台账、保管账、出入账等账簿的建立。建立固定资产入库有关制度、固定资产出库有关规定、固定资产验收核对事项、固定资产填卡入账事项、固定资产财务记账。

2.3精密仪器使用管理措施

科研单位仪器设备是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科研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仪器设备管理是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则是重中之重。其管理范围涉及: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的验收、安装和调试,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精密仪器设备的维修及保养。使用部门必须明定责任保管人、技术负责人和操作人员,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条例及管理、使用、操作、维护保养制度。须按国家技术监督局有关文件规定,定期对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指标进行校检和标定,对精度和性能出现降低的仪器设备要及时报请专业修理人员进行修复。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得外借,不得私自拆卸改装,不得将整套仪器设备分解为单体使用。如确实因为改造设备、新产品研制、维护维修、深入功能开发等需要拆卸解体的,须以书面形式上报单位领导并请专家组对方案论证后,由主管领导批准。如有人员擅自外借、拆卸、解体,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或处分。若造成损坏或经济损失的,应从严处理,并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

2.4精密仪器对外服务管理原则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专管共用、资源共享,为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实行专管共用、资源共享,除满足本单位科研使用外,鼓励开展各科研院所间和跨地区、跨行业的协作共用及对社会各单位进行咨询、培训、分析测试等技术服务,努力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管理人员要正确处理内部与外部、服务与创收、运行与养护等诸项关系,坚持原单位内科研测试优先的原则,保证基本任务的完成。

2.5固定资产调拨管理事项

固定资产调拨是指固定资产从某一部门调拨至另一部门,资产管理职责随着标的物的转移而转移。固定资产调拨要严格履行调拨手续。通过固定资产调拨功能可以将富余的资产调拨到紧缺的部门或机构,实现资源平衡和余缺调剂,减少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固定资产调拨需以书面形式提出转移调拨申请,报请单位领导审批,然后到主管部门办理调拨相关手续,经调出方、调入方核实签字及第三方确认后进行记账交接,最后到单位财务处备案,完成对调拨固定资产的账务转移。

2.6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程序

对有缺陷或故障且无法维修及维修失败需要报废的资产,或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到期的资产进行资产报废管理。报废时,可调用固定资产台账中的信息,资产报废后,从固定资产台账中消除该固定资产信息,转移到资产报废管理列表,按照报废流程及相关手续报废。

2.7固定资产清查管理实施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各管理部门必须定期进行清查工作及盘点工作,以便能够明确掌握固定资产的确有数量、存放地点、运行状态等,还可以查明资产有无缺失现象、毁损现象或者存在未列入资产台账的情况,保证账目与实物相符。科研单位每年应组织各处室对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账、物、卡的核对清查,对多余、闲置不用、长期积压、更新替换的淘汰固定资产应清点造册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调剂。损坏但可修复的资产应及时维修,无法修复的应申请报废。对固定资产的调剂、捐赠、调拨、报损和报废后的处理等实行归口管理。根据出现的问题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整改和管理措施,总结管理经验。

2.8固定资产使用绩效考核管理要点

固定资产购入后,应建立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对固定资产进行成本分析、效益分析及监督跟踪,切实加强资产管理,促进资产使用部门提高使用效率,实现科研目标及部分收益目标,防止资产重购入、轻管理,闲置空放,耗损浪费等现象的产生。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实行年度考核制度。每年资产所在部门要进行考核,由主管部门组织检查、核实并向全单位公布,同时实行奖惩制度。对年度评价中在验收、使用、管理维修、技术改造、报损报废等工作中成绩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经有关单位推荐,主管部门审核,报批,应予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在上述工作中严重失职者要分析原因,追究当事人及负责人的责任,给予必要的经济或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要作刑事处理。

3建立科学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应明确建设“科学管理工程”的管理思路,重点在于结合本单位的现状,按照科学管理的思路,找准管理问题关键,分析薄弱环节,切入实际工作,实现科学管理在资产管理中的功能、效果及作用。科学化管理是一个全面化、关联化、系统化的模式,科学化管理的思路要充分渗透到整个固定资产的全部管理活动中去,包含:科学化的操作、科学化的控制、科学化的核算、科学化的分析、科学化的规划。通过专注细节,化繁为简;控制细节,流程管理;入手细节,培养习惯的管理原则,采用科学化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取得切实有效的成绩,从而开创固定资产管理的新局面。

作者:王艳丽 单位:黑龙江省对俄工业技术合作中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广电行业;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管理策略分析

当前,广电行业的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构建一个稳定可靠、全开放、先进、可升级、可扩充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十分必要,是广电行业实现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国广电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节目的制作与播出规模不断扩大,数量、质量、水平也迅速攀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已经被提到广电行业发展的日程上来。因此,对广电行业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策略进行探讨,对于我国广电行业的稳步发展和效用发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内涵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一种“端到端”的对如音频、视频、图表、文本文件等各种多媒体及内容进行全面管理的解决总体方案,其工作架构如下图所示,具备收集、查找、保存、、编辑各种信息的功能,能够满足媒体资产拥有者的要求,为其提供了简便易行的访问方法,实现了完整、安全保存媒体资产和低成本、高效利用媒体资产的目的。

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

当前,我国广电行业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可简化视作一个节目平台,能够实现大部分的节目平台功能。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上载子系统。这一系统主要包含采集工作站、收录工作站等,实现了采集上载、制作上载、剪辑功能、卫星自动收入等功能,以用途、压缩格式为依据,来将不同格式、不同来源,来供多用户进行查询和浏览;第二,存储子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是对数据的储存和管理,是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最基础内容。一方面,该系统以需求为依据,来将不同格式的数据文件储存至相应储存介质中。另一方面,对数据的储存与迁移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调度,来保障系统稳定、高效地运用;第三,媒体内容管理子系统。这一系统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核心,其负责对数据库内所存储的大量媒体资料进行存储,并进行相应的内容审核、索引建立、审查编目、视频分段等,能够依据使用要求来对数据库进行自动的管理和更新;第四,下载子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通过对媒体资产共享平台的构建,来授权用户的查询、检索、浏览终端,当系在内容一旦确定,存储服务器的数据迁移即可自动完成。如图2所示。

三、广电行业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策略

(一)确定媒体资产类型,统一规划,分布进行

广电行业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应坚持“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基本原则。通常来讲规划应包含技术方案、资金投入、系统维护、人员培养等内容,同时应对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进行考虑,横向指的是跨领域的系统、行业、技术、部门等,纵跨指的是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媒体资产系统一般包括三类:生产型、混合型、资料型,其中资料型的媒体资产因资料上载和编目积累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投资―回报”周期也比较长。因此,广电行业在进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时,首先应对媒体资产类型加以确定,之后按照系统建设的紧迫级和优先级,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分布的实施。从而保障系统建设的连贯性和建设流程间过渡的平滑性。

(二)媒体内容管理、资产管理依次进行

媒体内容管理的要素主要包括节目资料和素材两个方面,是广电行业节目制作与播出的平台支撑。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就是在以此为基础的。一般意义上来讲,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并非是资源的共享系统,而是在这一平台上实现媒体资产拥有者对现有应用的有效结合,为新应用的开展和实现提供了便利途径。因此,广电行业在进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时,应将媒体的内容、资产管理分部进行,将内容管理放在基础地位,这一开展步骤保障了现有资产,使系统具备了可扩展、可升级的能力,与商业运作规律和技术发展趋势相符合。

(三)建立媒体资产管理制度,辅以数据共享管理中心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在媒体资产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这就要求广电行业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与推广,必须进行观念的转变,来将媒体资产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加以理顺。因此,进行媒体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就十分必要,对媒体资产的业务流程和相关规范加以明确,来避免无序、混乱管理问题的出现。节目管理部与节目使用部应相互配合,来对节目资产进行清点和统计,作出相应等级,以从源头上杜绝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就当前情况来看,节目内容与节目素材更多为在各个节目部门的分散存放,不利于管理。这一现实问题下,就要求广电行业在进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可考虑设计一个数据共享管理中心,指派专人来进行负责,并通过合理的权限分配来保障数据管理的统一性。建设一个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首先需要明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将为电视台提供一个信息交换平台,也是将来数字电视台运行的核心,它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提供包括素材、节目等资源在内的支持,使得网络应用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保证网络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为电视台宝贵的媒体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供系统平台保障,以实现媒体资源的保值与增值。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所管理的是电视台最有价值的财产,甚至其中很多珍贵的资料都是独一无二。如何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系统,保存和管理好这些宝贵的资料,使其可以为更多的人再利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避免在业务流程和组织流程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将系统进行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设计的弊端,需要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具有工作流的制定、管理、调整的功能。具体来说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工作流的定义、工作流的监控、工作流的统计等。

(四)强化人员技术培训,制定病毒防范措施

计算机病毒的存在,是当前制约广电行业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因素。因其网络化过程中,接触计算机病毒难以避免,因此,广电行业就应当强化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来使其对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此外,还应进行相应防范措施的制定,如通过应用内外网络隔离、数据传输安全检查、防火墙技术等,来从根本上预防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不受计算机病毒侵害,为广电行业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结语

媒体资产管理平台将是电视台的一个信息交换平台,是数字化网络电视台的核心,在电视台的运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建设将对电视台未来的运营和管理起到极大的主导作用。另外该平台的建设投资巨大、周期漫长,所以采取适当的建设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广电行业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相对复杂的过程,参考上述内容,与自身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为依据,来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广电行业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从而将广电行业纳入到现代化轨道上来,为其日后可观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创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在电视台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0(5)

[2]郑翔.广电行业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策略探讨[J].现代电视技术.2009(11)

[3]李细鹏.构建节目平台的需要―媒体资产管理系统[J].中国有线电视.2008(17)

篇3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工作对其整个业务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越来越重要,必须从后勤制度体系建设出发,对各种制度管理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提高水利行业后勤制度管理水平,为后勤制度体系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综合模式出发,推动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形成水利行业完善的后勤制度管理体系,提高水利行业制度管理水平。

关键词: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

水利行业在新的发展阶段,后勤管理面临资产增加、管理队伍壮大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在制度体系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协调和沟通,形成完善的后勤综合管理制度体系,为节约型后勤管理制度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后勤制度管理与制度建设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提高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各项工作的全面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行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节约型后勤制度体系建设,为后勤的全方位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水平,为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基本思想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

水利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不重视后勤管理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节约型后勤管理制度建设对整个水利行业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思想意识出发,提高水利行业后勤制度管理水平,为后勤制度的全面优化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后勤管理制度建设与整体管理意识提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利行业的制度体系建设水平,为制度的全面优化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1]19-20。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降低各种资产的维护成本,为资产的科学利用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办公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的配置标准出发,确保各项资产配置能够符合水利行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水利行业的全方位资产配置水平,为资产的全面优化和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稳妥的提高水利行业的发展水平,为水利行业全面构建制度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模式科学化与健全管理机制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模式在新的市场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确保各项后勤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水平。在不同的后勤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制度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后勤管理机制建设与后勤管理模式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后勤管理战略,为后勤管理的全面创新和综合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优化的过程中要从管理机制建设出发,通过全面协调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通过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形成良好的后勤协调管理机制,提高后勤的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2]16-17。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总结经验,在管理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管理制度,全面消除管理中的漏洞,为完善各项后勤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后勤管理要从节约型后勤管理的总体思想出发,确保后勤管理能够符合管理合同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提高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制度的全面优化提高良好的平台。

(三)解决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手段落后的局面

水利行业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通过优化各种管理方案,提高管理手段的整体水平,通过科技手段把各种后勤先进管理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为后勤各项管理制度的优化和综合管理模式的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面临水利行业庞大的后勤软硬件环境,必须从综合管理角度出发,管理手段需不断的改进,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平行业的后勤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手段只有不断地优化才能适应后勤管理科学性、先进性、精细性的要求。从不同的后勤管理制度出发,提高水利行业的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策略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队伍管理、软件管理、基建管理等方面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在管理机制优化的过程中要坚持节约型原则,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水平,为后勤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水利行业在整个制度体系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战略思路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水利综合管理机制建设,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质量和效率。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建设要加强组织管理,增强节约意识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组织管理,全面增强节约管理意识,为后勤管理全面创新和综合制度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后勤管理模式出发,对各种后勤管理要坚持总体战略,积极稳妥地进行水利行业的模式创新和全面优化,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战略管理水平,为其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节约意识,从大局意识出发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水利行业各项工作的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效率[3]2-3。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后勤管理网络体系建设出发,确保各项管理体系建设能够符合监督管理的要求,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和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在水利行业多层次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战略管理出发,提高水利行业的后勤管理质量,为后勤管理质量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后勤管理体系建设中要不断优化管理模式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地进行管理机制建设,为后勤各项管理制度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水利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理顺各种资产,对各种资源进行全面的优化,提高资源的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4]17-18。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水利设施、房产、办公设备、水电设备等资源控制管理出发,确保水利行业各项资源管理能够符合后勤管理的要求。从战略高度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科学合理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提高综合管理效益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管理效益出发,全面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水平,为后勤综合管理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出发,全面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质量。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制度设计的细节入手,根据资源消耗的管理办法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提高后勤节能化管理水平,为后勤合理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5]12-13。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入手,全面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效益,为水利行业各项管理模式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水利行业在科学规划后勤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全面布局,对各项管理模式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方位后勤管理,确保后勤管理能够在管理制度框架内发挥积极的作用。水利行业在新环境下面临发展的机遇,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框架入手,积极稳妥地实现水利行业的全面战略化管理,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的全面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数字化后勤管理体系建设是后勤管理步入高水平的重要条件,需要从后勤管理的重要支撑建设出发,全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提高水利后勤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先进的管理机制建设,积极稳妥地进行后勤管理优化,实现对后勤的全面战略化管理,提高后勤管理战略化水平,实现对水利行业后勤的全面优化管理。

三、结语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资源管理的标准出发,全面推进各项水利管理机制建设,为水利后勤管理机制的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面战略管理,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管理水平。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降低各种资产的维护成本,为资产的科学利用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的条件。数字化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是整个后勤水平提升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要抓住机遇,全面利用各种科技手段,为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改进创造积极的环境,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面优化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优化的过程中要从管理机制建设出发,通过全面协调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通过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形成良好的后勤协调管理机制,提高后勤的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后勤管理模式出发,对各种后勤管理要坚持总体战略,积极稳妥的进行水利行业的模式创新和全面优化,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战略管理水平,为其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从不同的管理战略出发,积极稳妥的对各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对后勤管理的全方位控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从节约型管理模式出发,全面推动后勤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为后勤管理全面创新和综合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作者:刘小花 单位:河南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杜红霞.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长沙大学学报,2013(04).

[2]陈国凤,庄栋良,李进西.高校后勤社会化过渡阶段探讨[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13(01).

[3]王凤珍.ISO9000标准框架下的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4(01).

篇4

一、海外企业境外资产管理现状

(一) 央企境外资产增长规模与管理水平不相适应

随着央企上市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央企境外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但与此相对应的企业境外资产管理制度和手段却仍较为缺乏,境外资产管理水准和境外资产监管力度都涵待加强,有的企业在资产管理和境外投资监管等方面甚至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潜在风险依然很大。

(二) 企业境外资产情况复杂,客观加大了管理难度

企业境外资产存续海外,受驻在国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经营环境差异的制约,一些企业境外机构需要以私人名义在境外注册公司、投资参股、购置资产或进行其它经营活动;还有一些境外机构在开拓市场阶段,由于规模小、人员少,难以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一些境外机构在工程项目完工后存在大量已提足折旧的施工机械设备,这些错综复杂的现象给企业境外资产监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 企业境外资产管理缺乏明确主责部门

目前企业境外资产的实物管理主要由境外机构负责,本部财务部负责对境外资产进行价值形态的管理,包括境外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和境外资产会计报表管理,而更多的资产实物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基本由境外机构自身承担。一些企业在管理制度中对境外资产的主责管理部门未明确,或模糊定位,给境外资产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深入开展带来一定影响。很多企业对境内资产管理、监督做的相对较好,境内资产财务管理制度较健全完善,但在如何管理和监督境外资产上,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尚在探索阶段,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管理经验,需要企业管理层、境外机构、项目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企业审计监察人员在实践中总结摸索。

(四) 境外机构权属、地产及房屋的产权管理不明晰

境外机构的土地及房屋取得方式各异,有的因历史原因以个人名义对外购买房产,有的房产系无偿转让形成但没有资产归属证明,还有一些境外机构以租赁方式取得,但租期各异,法律规定各异,境外机构的注册方式也因各国法律规定不同存在很大差别。一些企业疏于对境外机构注册文本、营业执照、地契、房产合同等重要资产文本的管理和监控,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规范,造成境外产权档案管理的漏洞。

(五) 境外机构产权变更登记不及时

企业境外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均周期性轮换,人员流动性较强。根据国资委新出台的境外资产管理办法规定,注册人员变更应及时在驻在国当地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并统一由央企向国资委履行产权登记手续。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影响,一些企业的境外机构并未及时履行境外机构产权变更登记,造成注册人与实际法人情况不符。国有产权关系没有及时进行变更,不仅会给企业后续经营带来隐患,也不符合境外资产管理要求,加大了境外资产流失风险。

二、企业境外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一) 企业境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境外机构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

目前,很多企业在境外资产管理方面已逐步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在海外投融资和财务资金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在境外人力方面采取本部直接派驻和人才属地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等,但受传统管理体制和缺乏境外机构管理经验的影响,很多境外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仍缺乏健全机制,机构设置极不健全,企业管理极不完善,造成一些境外投资行为和国有资产管理长期游离于国资监管之外,一些企业对其境外机构只要求其完成年度财务预算指标与年度经营任务即可,忽视对境外机构经营状况、资产管理、内控体系、风险管理的关注和控制。

很多企业的境外机构大多实行承包经营式的管理模式,在产权关系仍不明晰的情况下,这种管理模式很难保障国有企业出资人权益,容易使境外机构过度关注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对境外资产的环节管理和控制,造成境外国有资产流失。

(二) 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监管机制和风险防范、内控体系缺失

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属于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境外存续的特殊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又需要企业单独制定针对境外资产的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和过程监督。但目前很多企业的境外管理制度要么过于简单化形式化,没有风险防控点,要么执行措施乏力,没有形成管理、监督、防控的境外资产管理体系。一些企业甚至在境外资产制度建设上仍是盲区,制度和机制的空白不仅给境外资产管理和监督带来难度,也极容易造成境外国有资产失控甚至流失。

(三) 企业境外机构财务基础工作和财务管理仍不够规范

,目前,海外企业的境外机构大都建立内账、外账两套账务体系,外账应对当地法律、财务和税务的相关规定,内账则反应企业真实财务、资产状况,并保证与境内母公司财务核算体系口径一致。两套账目体系一定程度上给境外资产管理带来风险,加大了资产流失甚至出现违法现象的发生。一些企业境外机构利用两套账目违规设立“小金库”化公为私,或者以投资实体为名通过两套账非法、隐匿性转移境外资产;一些企业的境外机构甚至未设立专职财务人员,财务工作和报表汇总均定期由总部财务人员代为完成,总部仅以所属境外企业的财务报告和报表上的数字来了解其资产状况,造成境外机构的日常资产管理疏于管理和监督,企业总部亦无法有针对性对境外机构实施资产效益的考核和评价。

(四) 审计监察环节薄弱

受海外机构设置及人员的局限,大多数中国企业均未在境外机构设立专门审计监察部门,因此对海外机构及所属海外项目的审计监察均由总部审计部门行使,很多企业的审计任务繁重,真正对境外资产效益实施专门的审计较少;另外,由于企业管理链条长,实施企业境外资产监察的组织协调也较为复杂,造成企业财务审计和监察力度乏力,直至境外机构资产出现流失和海外经营出现重大漏洞或失误后,总部才开始介入现场审计监察及账务清理。因审计监察环节的薄弱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事例已经在很多企业中出现。

三、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 全面梳理企业境外资产真实情况,为后续管理和监督打下坚实基础

境外资产主要涉及产权归属、境外投资和固定资产,情况复杂,需要企业对境外资产进行一次彻底全面的海外清产核资,摸清企业境外资产的实物存

量和管理现状的真实状况,对做法不规范和制度建设缺失的情况及时进行纠正。

(二) 建立和完善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海外投资制度建设,构建企业“促进企业提高执行力、强化内部管控、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体系和操作规程

2011年6月,国资委公布了针对央企境外资产监管的两份重要文件,对央企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规定,表明维护境外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已纳入政府出资人的监管视角。央企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并结合企业实际,在全面梳理境外资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境外机构管理制度建设和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总部层面深化企业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梳理健全境外资产管理制度、境外资产责任追究制度、境外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境外资产文件归档制度等相关管理办法,办法应涉及产权、财务、风险、内控、投资等方面,从制度上规范和加强境外资产管理,在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既符合固定资产管理一般要求又符合境外资产管理特殊要求的管理体系;在境外机构层面,应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机构,加强内部制衡,保证境外投资决策程序的科学,从源头上加大风险防范力度,强化企业管理和风险管控。

(三) 建立起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和使用管理3个管理体系,切实履行和发挥对企业境外资产的管理职能

包括保障企业境外资产所有权,强化产权约束,控制产权变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等。企业境外资产管理部门应严格清晰部门管理权限,明确境外资产的主责部门,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和使用管理部门之间应建立日常联动、协商的工作机制,通过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和彼此控制,达到境外资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严格审批,责任到人,物尽其用,效益优先”的最终管理要求。

(四) 建立境外资产监管长效机制

央企在境外资产的监管方面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董事会进行监管,另一种就是内部监管。企业应加强两方面的监管力度,建立起境外资产监管的长效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及责任追究办法,并与惩防体系建设有效对接,重在预防,监督靠前,重点监督境外机构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情况,及时排查境外资产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及管理漏洞,及时纠正管理中的违规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通过监管机制和管理体系的健全完善努力使企业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同时,履行企业境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社会职责。

(五) 加大企业境外资产专项效能监察和专项审计力度

效能监察和专项审计是公司内部监督部门融入企业发展中心,全方位履行对企业的监管职能,因此企业应充分发挥效能监察和内部专项审计对境外资产的监督作用,把境外资产效能监察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对境外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审批、境外机构权属进行专项效能监察和内部审计,同时我们建议在对企业境外资产实施效能监察和内部审计时,应配备熟悉海外业务、熟悉财务、工程业务的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确保工作圆满完成。

(六) 国有出资人和政府管理部门层面加深监管触角

篇5

关键词:财务核算 商业地产 服务行业 管理会计体系

一、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

对于新兴行业的初创型公司来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一般会滞后于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体系构建需要有一个逐步认知和布局的过程,而财务核算体系一般会伴随业务的发展先行建立起来。为了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财务核算体系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本文以商业地产服务行业为例,强调用管理会计理念构建财务核算体系,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远景目标。

二、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商业地产服务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除了房地产开发商转型或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成立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以外,第三方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的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主要为自身开发的项目提供商业地产管理服务,一般不参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商业项目运作,而第三方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的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为多个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提供商业项目增值服务,其主要商业模式为轻资产、多项目运作。本文所探讨的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财务核算体系构建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经营管理模式有受托经营、承租经营、股权投资、商业策划服务等。受托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资产管理方,接受商业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方委托为商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资产管理服务,获取资产管理收益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承租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承租方,以租赁方式取得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经营权,通过对项目重新定位和改造以及后续运营管理,获得项目租金收入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股权投资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投资方,以直接购买或收购兼并方式获得商业地产项目股权,通过对项目的直接投资和直接管理,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获得股权投资收益。商业策划服务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专业咨询机构,为商业项目提供项目规划、市场定位、招商租赁等服务获取咨询收入。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多项目资产管理利润、承租经营利润、商业策划收益、物业增值收益以及股权投资收益等。由于其运营管理的服务对象为商业项目,核算体系设计中,所有的核算元素都必须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精益化核算。比如,核算细则要求所有的直接成本费用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总部层级发生的间接成本费用,凡是受益对象为项目的,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受益对象为项目,但无法明确到具体项目的,核算前需要与管理层沟通具体分配原则后核算至具体项目;对于受益对象不能归属于项目的,核算上需要记录为“非项目”成本费用。对于管理层来说,总部层级发生的成本费用受益对象不能最终归属于项目的并不多见,这些成本费用可能是项目的前置成本,也可能是潜在项目的拓展成本,核算上要求财务人员深入到业务前沿,跟踪这些成本的最终归属项目。

由于商业项目经营管理模式不同,财务核算上需要反映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项目运营状况。此外,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商业项目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管理服务阶段。比如,受托经营类和承租经营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预开业阶段、正式开业后运营管理阶段等。商业策划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等。财务核算方面,需要根据项目在业务上的多元化属性,对项目进行多维度核算,使经营分析既可以从项目整体又可以从不同维度方面反映项目的财务状况。

从以上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来看,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三、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需要实现共享,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连接商业物业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载了大量的外部资源。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品牌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商业地产服务商参与了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市场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动。

商业地产服务机构在商业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与众多外部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于商业资产的增值服务。比如,商业项目市场定位和规划阶段,商业地产服务机构需要与专注项目所属区域的市场调研机构紧密合作;商业项目工程改造阶段,需要与工程咨询供应商合作;招商阶段,需要与招商经纪服务商合作;市场推广和营运阶段,需要与媒体和市场运营供应商合作。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市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财务核算体系设计中必须考虑将外部市场资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底层数据库中,并实现企业内部各信息子系统数据共享。比如,OA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商户销售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租户结算系统等各信息子系统的底层数据库必须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换,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四、财务核算体系构建需要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轻资产、多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构架一般设计为集团管理公司、区域管理公司、项目公司三级。集团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团总部费用、集团直接管理的项目池;区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区域总部管理费用、区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池;项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项目。除了以上三类公司以外,集团公司还会通过持股方式控制专业公司,比如,为项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务的招商咨询公司等,这些专业公司既可以为集团内项目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市场上独立运作。

以集团直接管理的承租经营类项目为例,项目公司作为承租方,通过租赁方式取得项目整体经营权,会计核算主体为项目公司,主要核算项目租金收入和项目直接经营成本。集团层面对项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体现为集团专业管理部门为项目运营管理服务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集团集中招商职能为项目发生的招商成本、集团集中营销职能为项目发生的营销成本等,这些直接成本记录在集团管理公司的核算账套中。此外,集团内专业公司为项目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成本,比如,工程咨询服务成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等记录在专业公司的核算账套中。从集团母公司视角,对外报告需要抵消内部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内部服务结算收入与支出,反映公司整体经营成果;对内报告需要集合集团内各核算主体的经营数据分析各项目完整的投入产出情况,跟踪项目财务状况的变化。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集团化统一运营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特点,要求在财务核算体系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考虑统一集团内各公司核算科目体系、核算细则,统一集团内各公司财务对内和对外报告体系。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五、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要求财务核算体系随着行业的变革和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持续改善。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布局和时间节点,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

篇6

一、构建全面财务管理体系

(一)完善企业预算体系的建设当今社会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内容。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预算管理的能力。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财务目标要综合考量其所面对的各种因素,结合自身的财务计划和规则制度,编制出科学的财务预算。在此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预算管理,进而编制出全面的财务管理体系。首先,根据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其次,对财务预算要保持动态化的跟踪改进,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最后,要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严格的监督,保障预算能够得到切实的实行。(二)建设企业的财务控制体系资金管理无疑是企业财务控制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掌握企业资产耗费、运行情况和资产保全等内容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要对有关企业资金流动的各项业务进行严格的会计控制,并结合企业的实物资产管理机构对这些资产进行全面的监控。此外,对企业来说,其成本费用管理攸关其产品与服务的最终竞争力,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这类有形、无形资产损耗的控制,尽可能的降低各种成本。企业财务控制体系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管理的责任制,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完备,内部约束要强力有效,并得到切实的执行。(三)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市场环境的快速不定变化,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暴露于越来越多的风险之中。对于企业来说,其既无力控制客户需求的改变,也几乎不能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形势,竞争对手又处于不断的强大之中。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必须认识到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任务。企业要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培育和加强对风险进行分析的能力,制定出科学的防范和应对风险的策略,减少风险可能对企业带来的财务冲击和损失。具体来说,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建立一套能够涵盖大多数风险的识别系统,明确各种风险的发生可能和范围,能够利用系统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对各种风险建立一套必要的应对措施,使企业能够对市场的快速变化进行及时的反应。(四)完善财务监督和核查,加强财务培训体系的建设财务监督与核查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商务、法律和财务审计三者能够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监督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符合规定,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合规合法。为了完善财务监督与核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其信息处理系统,从而能够及时应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为了切实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要加强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建设。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体系建设要一丝不苟,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培训考核。财务工作人员的入职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确保其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在入职之后,要定时进行技能培训,不断完善其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对财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要持续进行,使其具备客观公正、依法办事等职业操守。(五)建立与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市场变化莫测,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用户需求变化和竞争对手策略改变等情况,对现代企业来说都是极难预料与控制的因素,所以财务管理还需要建立并逐步完善一个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分析风险性质、制定风险对策,减少和分散风险的冲击。如建立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风险预警系统,以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即损失的量化,为控制和化解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二、结论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必须构建现代化、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的标志。构建这种财务管理体系就要加强在财务预算、财务控制、风险管理、财务监督与核查以及培训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从而能够快速有效的建立一套符合需求的财务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邢志宏 单位:山西大同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物资采购分公司财务部

篇7

关键词:国际一流;电力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由于在非竞争性领域存在的特殊性,其资产担负的社会功能相对突出,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企业存在资产管理薄弱,家底不清等问题,影响电力企业向国际一流企业推进。

一、重视不够,责任心差。部分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国有资产反正是国家的财产,存在着不够重视的思想,对国有资产放任自流,导致国有资产闲置、废弃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管理不力,监督不够。有些企业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制度较为粗放,对国有资本的使用、操作和规定没有详细的说明,不够细化。电力企业出去运作资产时,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不够,风险防范不到位,管理上的粗放又容易导致风险的增大。

三、企业创新,发展乏力。部分电力企业属80年代的老企业,存在人员多、管理落后、设备老化等现象,企业新鲜力量补充不足,创新能力匮乏。企业不能创新和发展,就难以实现有效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013年,浙江省电力公司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提出了加快接轨国际,率先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和“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下面以该公司先进经验为例,介绍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全面推进并持续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2011 年以来,浙江省电力公司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在省公司系统内全面启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也即实现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 体系建设。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全面实施,该公司再造公司主要业务流程,重塑公司价值链条,实现组织架构与战略目标的协调统一,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实现了人、财、物核心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充分发挥了集团化运作优势,加快实现了管理集中高效、资源集约共享、业务集成贯通的业务流程,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只有继续深化“三集五大” 建设,以不懈的改革创新为引领,以国际对标为举措,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才能推动公司从传统企业到现代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电力监管内控制度体系

制度的健全是保证国有资金安全使用的有效手段,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保证电力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运作行为。制度健全的前提是要建立国有资产专职管理机构,浙江省电力公司在各市局、县局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体系,配备相应的财务、审计、监管人员,建立起一套“顶层设计,统一标准”的简明、实用、统一、规范的资产监管制度体系,启动资产管理平台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强日常管理,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体系,使国有资产在领用、借用、使用、交接等过程中全程受控在控能控。健全国有资产的购置管理体系,企业需要购置资产时要事先写出申请,做出预算,并经财务、审计、经济等部门审核签批,层层把关。已购置的资产建立完善齐全的管理台帐,台帐准确反映存量和增量动态。建立统一的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建成省公司、市级供电企业、县级供电企业三级一体的集体企业监管制度体系,将集体企业的经营预算、财务预算、投资预算和筹资预算融为一体,有效控制目标成本、规范经营行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建立资产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当资产风险达到预警界限时,及时发出预警报告,提醒管理层迅速做出反应。

三、开展清产核资等专项工作持续优化资产结构

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核实资产质量,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有利于企业对症下药、不断优化。下面以浙江省电力公司下属单位对集体企业开展的一次清产核资工作为例,阐述清产核资的重要性。为准备把握集体企业情况,进一步理顺资本纽带关系,该单位对下属集体企业开展了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通过此次核查,查明了该集体企业的资产总额、集体从业人员情况、固定资产情况等,查明该公司所属项下共有房屋建筑物18项,其中7项无产权证明,2项有实物但无帐资产,所涉建筑面积共403.87平方米,评估价值总额为1,500,770.00元。通过此次清产核资工作,暴露出企业在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核查结果,给出该企业“建议该公司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定期开展固定资产和库存物资的清点盘查工作,加强合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积极整改”的管理建议。建议的提出将促进企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有利于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的内部监管。通过此次核查,使该集体企业账账相符,确保了企业帐务的全面、准确和真实,厘清了各项资产的权属关系,全面核实了集体企业的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为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四、不断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考核力度

为将资产监管工作落到实处,浙江省电力公司大胆引入考核机制,建立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机制,将企业国有资产运营状况列入考核范围,量化国有资产管理目标,重点对经营决策、运营质量及收益分配等进行检查考核,检查结果与企业领导班子年终考核直接挂钩,促成企业领导重视资产监管工作。加强集体企业的考核监督力度,要求被考核单位制定企业资产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本单位集体资产运作情况,对单项投资在500万元至1000万的集体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并上报省公司备案;对单项投资在1000万以上的集体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核并出具意见,报省公司审批;对单项集体产权处置达100万元及以上,出具意见并报省公司审批:规范管理本单位对外借款及担保等等,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开展与国际先进单位的对标和经验交流

要落实公司接轨国际的统一部署,树立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就要以国际上先进单位为标杆,主动开展对标。管理水平有没有提升,创一流是否有成效,最终都落实在指标上。该公司自明确 “创建国际一流”的战略目标后,在每月的月度司务例会上,将汇总的各专项指标数据与国际上先进的电力公司,如东京电力公司、英国国家电力公司的指标进行同步对比,从数据上开展分析和研判,查找原因和不足,深入分析指标背后的管理链条,研究解决弱项指标的专项提升,落实整改完善责任部门,建立指标提升常态机制,推动公司经营管理均衡发展。

篇8

存在的问题

一是流动指标管理难。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比、流动性覆盖率、速动比例等关键流动性风险指标超标状况。

二是流动负债管理难。表现是资金来源缺乏,储蓄率下降,居民储蓄倾向降低,民间资金借贷造成“储蓄脱媒”现象,负债管理难度增加,存款集中度高,存款稳定性差等。

三是流动资产管理难。不良贷款占比高,信贷资产质量较差,部分流动性资产变现难,业务流动性成本高,与流动性风险敞口不匹配等。

四是流动应急管理难。存在流动性风险监管不足,缺少应急资金渠道,缺乏流动性指标监测工具,系统内未建立能够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系统,没有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等。

对策及建议

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加强信息化预警,完善流动性风险指标设置,县级联社定期组织风险管理培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建立流动性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等,建立流动性监测体系,制定监测流动性缺口指标、进行现金流分析等。

构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来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有效采集、处理相关数据,实施对资金流向、流量的变动情况实时监控,对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预警和应急预案等制度,明确内部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包括“三会一层”,风险管理部门的分工职责,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强化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减少信贷资产沉淀,增加有效资产的流动性。规范贷款操作、审批流程,加大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力度,执行不良贷款风险预警制度,改变轻放重管的管理模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清收不良贷款措施,将不良贷款压缩在规定比率之内,增大流动比率。

篇9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实施 策略

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不仅可以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对于实现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保障企业资产管理安全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内控体系也是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能否实现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只是内控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内控体系能否有效地运转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内控措施按照科学的方法开展实施,这也是企业内控管理工作迫切需要改革完善的方面。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并将其付诸实施,必须明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而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遵循合法性的原则。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治理的重要手段,内控工作开展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公司法》以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章程作为内控工作的指引。

2.具有目标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具有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即及时的开展内部控制管理,满足企业日常管理以及政府监管的需要。长期目标即以风险为导向,将内控工作涵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3.必须全面系统。内控工作如果需要取得实效,首先,必须具有全面性,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其次,内控系统应该相互协调,形成能够有序运转的系统。

4.适用性的原则。内部控制体系如果对于企业的适用性较差,在企业实施过程中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内部控制体系即使设计再完善也难以付诸实施,没有操作性就会造成措施缺乏实际使用价值。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实施策略

1.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组织保障措施。对于企业内控体系的实施,应该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组织内控实施的领导小组,内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中推进策略的制定、内控实施范围的选择以及重要决策的制定,并协调以及审阅内控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于企业内控工作的实施,应该由企业的财务监管核算部门、资金结算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经营部门以及审计监督部门负责实施,推进企业内控工作的开展。此外,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组织上,可以由企业负责聘请外部专业的咨询机构或者是律师事务所对企业内控组织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缺陷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水平。

2.企业内控的自我评价。通过开展内控评价工作,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以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进而总结内部控制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各种改进以及实施意见。首先,内控管理部门应该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范围、工作任务以及岗位情况,并重点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范围、制度架构情况重要的企业业务流程以及风险管理等内控管理重点环节制定评价工作计划。其次,对于内控工作自我评价的组织实施,应该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文件的要求,重点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内部控制设置的全面性进行评价分析。第三,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应该及时的汇总分析,并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对应的调整整改措施,并会同内控工作部门对整改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

3.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实施保障措施。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各项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实施,必须在内部控制管理开展过程中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保障措施。企业可以建立相应的通报制度以及激励管理制度,在将工作情况汇总之后通过通报制度向及时的向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通报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重点对于内控工作的落实进度以及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其次,应该采取激励制度,对企业内控开展较好的部门,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者是表彰,为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提供动力。

4.强化对于内部控制的审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评价以及确认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也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缺陷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以便于为企业内部控制的调整提供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主要包括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内部风险评估、控制管理活动、信息沟通以及内部监督制度进行的审计管理。在具体的实施上,首先应该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果,初步的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进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控制风险进行分析,并同时制定合理的审计方案。此外,企业可以采取整合审计的方式,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以节约审计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三、结语

内控管理工作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化与标准化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管理部门尤其是高层主管,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内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制定出具有企业特色的内控管理体系,结合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优化,确保制度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化内控管理制度措施的落实执行管理,通过内控管理的全员参与,提高内控管理措施的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内控制度体系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孟芳玲.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和完善[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篇10

节约型后勤后勤管理体系高校

高校后勤工作是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础,其工作范畴涵盖广大师生的衣食住行及对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等的维护等内容,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校尤其是后勤部门是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大户,在高校深入改革的过程中,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是全面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内涵。

一、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从实践角度讲,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涵盖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构建节约文化。在校园建设规划、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技术物资设备采购,水电气、饮食、公寓等日常的管理实行全过程的节约型管理。建立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既是高校后勤工作实现育人功能的需要,也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基础。为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人、财、物的节约管理,充分发挥资源效能。

二、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的建立基础

首先,节约型管理理念能够纳入到高校的工作大局当中,从学校的高度树立节约型后勤理念建设;其次,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能够通过宣传引导,达到实现节约办后勤的业务要求,能充分认识到节约后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节约意识充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再次,要有全过程管理和责任包干制度落实的土壤。能够通过制度改革,将节约型管理体系的责任细化到人,将节约任务下放到各个管理环节。有了这些建立的基础,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才有顺利落成的可能性。

三、后勤部门建立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的途径

1.深入宣传动员,增强节约意识

后勤员工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首先要将节约意识融入到后勤员工的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员工创建节约型校园工作的宣传动员和具体指导,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交流、业务指导、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员工真正接受和认可节约意识,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促进合理采购、勤俭节约、节能减排等工作的落实。

2.推广先进技术设备,形成流程管控

对高校内高耗能的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进行升级、撤换和改造,积极推广使用耗能低、节能效果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例如,在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等安装使用节水节电设施。与此同时,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加快后勤办公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实现耗能信息实时监控,信息资源及时共享,使后勤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

3.加强科学管理,量化分解目标

高校后勤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后勤部门要通过全成本核算、经济核算和效益审计,制定节约的量化指标,实行量化考核。要将节约成本细化到具体的数字上,细化至各个方面。从水、电、气等基础性资源的减能增效,到各个项目的开销,确立明确的节约时间表。对经费使用实行全程跟踪,定期做出效益评价,明确经济责任。物资储备实行计价挂账,物资供应实行计价核算,实现对物资的价值管理。对庞大的工作内容可以考虑引入相关数据库,通过对数据上的体现,建立赏罚分明的管理制度。

4.优化后勤结构,节约资源人力

高校后勤部门结构庞大,人员较多,一旦结构、职能未确立清楚,就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因此,后勤部门要优化结构,理顺职能,落实责任,做到按岗定人、按需用人。加强对后勤部门和员工的节约工作的监督、评估和考核,制订导向政策和激励机制,尽量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5.加强制度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建立严格的管理体系,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后勤管理要高度重视保障服务的制度化建设,要合理配置并有效使用后勤资产,做到统一管理、调配和使用,以提高后勤部门资产使用效率。制度的建设、落实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自我培养和引入,专业人才能够帮助有效减少开支、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通过在改革中培养,在引进中学习的双重模式,来破解当前的制度和人才引进难题。

四、建立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1.适应移动互联网趋势,探索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高校应重视将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融入到后勤的服务和管理中,促进学校大数据的有效利用和校园服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支持引入移动客户端、一卡通等技术,考虑搭建后勤办公、财务、人事、饮食、公寓、物业、节能、维修等管理平台,实现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转型。

2.倡导勤俭节约办后勤,自主推进节约型校园创建

在引导后勤部门及其员工树立可持续的理念和节约意识后,可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执行层面入手,构建有利于后勤清洁生产、健康服务、生态环保、低碳生活、节能降耗、合理利用资源的精细化服务管理新体系。可在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推进如“绿色食堂”、“节约公寓”、“节能减排标兵部门”等的创建工作,努力营造绿色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绿色健康的后勤服务。

3.加强宣传树新风,全面推进节约型后勤建立

学校各单位、各学院可围绕建设高校节约型后勤,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书画比赛、语言节目表演以及文艺活动来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增强节约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到人人崇尚节俭,树立“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 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程道光.高校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的构建.时代教育,2016(02):73.

[2]邓双渊.高校节能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科技与企业,2016(02):30-31.

[3]吴民.论如何使高校资产管理不再成为高校发瓶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