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劳动素养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与劳动素养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一些高职学生表现出职业责任淡薄、劳动意识缺失的特征。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专业,开展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了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学前教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劳动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现状还有待改进。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课程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得现阶段学生劳动能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弱、岗位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锻炼,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另外,在当前高职学生生活环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时滋生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实行餐厅花管理,学生吃完东西直接把餐盘往餐盘回收处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颇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不喜欢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把专业技能、文凭获得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和最终追求,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欢劳动或拒绝劳动,部分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刚毕业的一些高职学生找工作,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是以单位发展前途适不适合自己为标准,而是以“工作越清闲越好,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劳而获可耻”的劳动观念正面临挑战。
2.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呈现出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消极散漫,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意义;甚至一些教师未对劳动教育课程加以重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二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单一,没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教育方式过多靠学生在扫地、擦窗户中领悟。对于这种简单乏味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热情,更谈不上从参与中获得劳动素养。据问卷调查统计,69.8%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内容形式都过于单一,不能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50.2%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感到不太满意;58.6%的学生希望劳动课程内容向更丰富有趣的方向发展。甚至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为岗位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操作,这种单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使得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枯燥无味,长期发展下去难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尚未健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其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不足,使得很多劳动实践教学课程难以开展。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究――以贵阳幼高专为例
1.强化师生对于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劳动素质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课程体系之外,关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精神的教育则是散落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泛泛而谈,内容甚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贵阳幼高专按照要求,把劳动素质培养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并把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考核。规定学生在每年必须修够一定学时的劳动课学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贵阳幼高专开展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这一点工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教师要拟订相应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以具体教学目标的形式量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务处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阐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贵阳幼高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为两个部分――共同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和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贵阳幼高专共同劳动教育部分安排学生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活动(调查、志愿者等),通过这些公共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学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参加劳动课程学习,有专门的课程表、有专门的机构、有指导教师、有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并以必修课学分制进行规范。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规划好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以现场感受(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幼儿园,与幼儿亲密接触,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环境)、教育模拟(教师模拟幼儿环境,学生客串幼儿角色、家长角色等,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为主,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全日教学活动内容及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增加劳动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将劳动课程纳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范畴,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校方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义务,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全性。
3.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投入力度
高职劳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相关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贵阳幼高专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投入。学校相继建立蒙台梭利教学、儿童阅读等多个实训中心,建立系统、全面的操作平台,模拟相关专业的岗位操作模式,组织学习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拥有教学必需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综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加强其劳动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德育;构建;和谐教育;三位一体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1.和谐教育的特征
1.1和谐教育具有智育与他育相结合的特性。教育把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作为重要的目的之一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重申了教育方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德育是保障,智育是基础,体育是条件,心育是关键。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不少的学校是只抓智育而忽略其他的。抓好智育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抓好智育就要认真研究智育规律,遵循智育规律,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各类层次学生智慧水平的提高。此外,学校还应当抓好德育、体育、心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要通过教育使得学生积极向上、身心健康、能辨真假、能知善恶、能鉴美丑、热爱劳动,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1.2和谐教育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过程。教育是使学生获得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过程。科学加人文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我们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科学素养教育尚还做得不够,人文教育也亟待需要加强。和谐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或整合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更为完整和完善。
1.3和谐教育是方法和艺术的统一。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讲求艺术,艺术地进行教育,才能焕发师生的热情、师生的感受力、师生的创造力。单纯地讲求方法会走到技术至上的羊肠小道上去,单纯地讲求艺术会撇离科学育人的轨道,只有坚持方法加艺术,以方法为基础,艺术地实施教育,才能有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方法加艺术使教育不仅成为一门奥妙无穷的科学,更使教育成为一种魅力无穷的创造。这也是和谐教育美之所在。
1.4和谐教育是共性与个性共存的多元化格局。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个性要求。受教育个体除了遵循社会要求之外,又由于其在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和趋向。尊重这种要求和趋向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教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是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统一。
2.在德育工作中构建和谐教育美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想目的,只有通过“和谐发展”才能逐步达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当通过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将知识、能力、人格最大效率地转化给受教育者。和谐教育是重视整体性的教育,要做到和谐,应当坚持:①学校本位;②师生主体;③办学民主。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层次:①师生协同,生动主动;②整体优化,重视创新;③发展个性,五育并重;④三位一体,持续发展。其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关键。
2.1建立协同民主融合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良好、健康的人际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过程,其互动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水平,而师生互动的效果则是由师生关系和谐程度决定的。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2.2在创新的过程中寻找和谐教育美。处理好教育中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十分重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注重了继承,忽视了创新,或者是注重了创新,而忽视了继承。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说反对“应试教育”,有的学校干脆把严格的学业考核也统统看作是“应试教育”了,因而取消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评价,致使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被大为弱化,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没有了,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课堂开始混乱,学校管理开始混乱。这其实是忽视了继承,而创新思路也不正确。因此,在和谐教育中必须做到继承和创新二者的结合。
2.3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学生个体的发展层次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不应该存在一刀切的工作思想和作风,必须针对每一个学生采取有效的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否则既容易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也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精神生活能力与个性自由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其实质在于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谐德育就是要正确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强调德育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使德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传输、内化和巩固功能。“五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篇3
随着国力不断发展,人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国家政策不断变化,我们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得到了不断进步。
但现在出现的“421”家庭(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及一个子女),给八零、九零后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带来了很多不足,体现在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从小就有了很强的依赖性,独力生存能力较差,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教师遇到问题不太敢管,又不得不管。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困难,特别是给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要搞好教育,就要严加管理,在此笔者对班主任如何从严教育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一、严格制定班规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班学生做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在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规。
班规必须是由班委会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班主任再加以完善即可。由学生自己来制定班规,有助于今后班规的实施,有助于班主任的规范管理。
二、严格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这里讲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仪容仪表、卫生习惯、个人的语言和品行等方面的习惯养成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早读时笔者经常守在班级门口,对仪表仪容不符合学校规定的学生提出建议,对迟到的学生问清楚原因后给予提醒,平时和学生相处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给学生树立一个标准的形象和范例,在讲评作业、班会课时,灌输正确的意识和世界观。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体会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要用一些必要的手段,只要是对学生有良好发展的,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是可以的。
三、严厉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
在班级管理规范中对学生的违规行为班主任要严格监督执行。班委能处理的事情就让班委独自去处理,教师最好不要去参与,让班委会管理班级有一定的权利,否则班委的工作就难以开展,班规也难以实施。如果不听从班委会处理的,教师就亲自来处理,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严”,特别是对违规的处理要严格公正、以德服人,在学生心目中树起真正的威信,也给班委增强自信心。
四、对违纪学生严厉中还要注意批评的艺术
学生是否接受批评,跟教师批评艺术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教育者要学会“赞美中的批评”“个别批评”“启发式批评”“对事不对人的批评”“直接批评”等批评艺术的运用。
批评中还应注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管相结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从严教育要经过班主任认真细致的调查
笔者就遇到这样的一名学生张某,是个后进生,为了帮助他,笔者进行了家访才知道,他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一直跟着母亲过,母亲就把他当做全部,事情不让做,要啥就给啥,不问原因,到了高中阶段,他的母亲一点都管不了他了。他要钱就必须拿到,不然就不上学、不回家。当他们母子发生矛盾时,他母亲常常打电话给笔者,让笔者帮忙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叫他快回家,只要回家,什么条件都答应他。为人父母的到这样的地步的确可悲呀。经过详细了解,笔者决定从“心”下手,和他交朋友,不谈问题,只聊兴趣,在交流中慢慢地感化他,在班上让他当劳动委员,树立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最后他考上了大学,人也变好了。这可能就是平时所说的——爱孩子要用“心”去爱,否则不是爱而是“害”。
六、教师要注意以爱为从严教育的基础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有诚心、有爱心、有真心,才能换取学生的热心,赢得学生的信心。
所以,在此谈到的“严”必须是在爱的基础之上“严”,处罚手段也要注意以“爱”为基础。例如学生违纪除了批评教育外,还要处以写3000字的检查,要求检查必须写得有文采才行。此做法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还可以提高其写作能力。还有对于一些好逸恶劳,拈轻怕重,做值日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学生就应该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们在劳动中接受教育,直到改正坏毛病。
其实劳动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德育工作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我校定期组织大扫除目的就很明确,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靠他们自己来创造舒适整洁的校园环境。我们虽然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处罚,其实都是在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让学生能健康、快乐、良性地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班主任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而且要注意育人为先,用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爱,为社会培育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篇4
1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各个领域较之以往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当前与以往所采用的教学体制相比更能够同当下时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以往初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这便导致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不利因素,从目前来看,应试教育也难以同当前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学需求相适应,所以目前开始由原本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美术学科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基于此,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梳理好素质教育各个内容的要点,在梳理其各自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助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
2美术教育中美育同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
2.1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2.1.1优化学生心理结构若想提升初中生素质教育水平,势必要强化开展美育,美育的灵活开展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充分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思想品德通教育教学高质量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其自身的素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美育在实践中能够有效突破功利主义的狭隘性,用更为自由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便能够充分将其与各种教育形式互相渗透和融合起来。美育本身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其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美育规律同美术欣赏规律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其欣赏的重点内容便在于判断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思想道德能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和内化,进而作用到其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出发,事先做好系统的规划,更加高效地落实美育,并深化其与素质教育中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初中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鉴赏以及创造美,最终实现对于其人格的培养。2.1.2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对于美术作品来说,创新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本质上其实是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其审美能力、美术素养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始终都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来说,美术教育是学生形成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人类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两种方式认识事物,与此同时,上述两种思维是相互交融的。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于形象思维教育的重视。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修养以及知识水平和其个人思维能力水平有着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支撑道德和知识向智慧的进一步转化。2.1.3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中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需要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这样便能够切实调动起其创造意识以及创造精神,更好地作用在学生自身人格以及审美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上,这对于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来说,学生多以集体或者是个人的形式参与到美术活动当中,并使用相关美术材料和工具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对学生的美术欣赏和美术评述加以引导,尽可能强化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触觉感受以及视觉感受,在此过程中对美术活动本身的价值产生更为明确的了解,更有动力地展开后续的学习,同时,对美术语言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解读,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美术语言,阐述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以往在教育领域大多都是应试教育,尽管现如今应试教育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仍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了能够消除其负面影响,教师势必要通过美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切实展现出美术教育中美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动作用。2.1.4强化培养新型人才人的自身条件和其所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个性的形成,而良好的个性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所以若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势必要考虑到其个性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开展美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本身的个性,切实展现出其自身的引导作用,强化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来说,其最关键的内容便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并实现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智慧本身便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其自身情感、经验以及知识等的有机结合。在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学生有着良好的审美和美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其本职工作当中,所以,初中阶段的美育能够与时展对于人才的要求相适应。美育的重点便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塑造,与此同时,在进行美育的时候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美育可以充分将人的理想以及本质要求展现出来。而在当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层面有着较高的价值。
2.2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组成部分
美育主要指的是审美教育,是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具体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感性,并达到完善其人格的效果。在美术教育中落实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和创造美,并构建起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相对于劳动教育、智育以及德育教育来说,美育更加侧重于人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在鉴赏美的过程中实现其审美情趣的提升,同时,强化学生对于美的欣赏以及创造能力,美育本身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涉及到的德智体美劳,若想真正处理好素质教育的各项事宜,应当对其内在关系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分析美育与素质教育中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2.2.1德育美育和德育都是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美术教育中道德意义本身是比较重要的题材之一。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美术作品都需要采用相应的美术形式,对作品形式背后所具有的意义内容进行反映,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容大多都是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题材,而其背后的道德价值和意义便是其正面价值最基本的体现。例如:那些以红色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其本身仅仅是一件美术作品,但其中往往蕴含着更加深层次的历史和英雄事迹,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将美术作品作为载体。研究人员表示,在开展学校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需要实现对于当前社会上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渗透。在绝大多数的美术作品中都涉及到道德内容,针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所展开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利用美术作品形体美来进行感召的,真正展现出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通过对于学生的美感熏陶强化品德以及情操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于那些只进行思想道德内容灌输的方式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道德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和丰富。对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来说,若想真正实现德育和美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则应当加强对于自然景物之美的运用,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便包含着一些自然景观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2.2.2智育智育的开展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智力方面的开发,而美育的实施则能够起到对于智育的辅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一点也是受到人自身大脑特点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人的大脑主要分成两个半球,尽管二者都有着高级智力的功能,但其各自的功能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人所开展的活动对大脑的开发也各有不同,而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右脑功能的提供助力。大脑的左半球主要是对右侧肌体的运动和感觉进行控制,在人的计算、抽象以及分析等活动中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度。所以在人所开展的智力活动中,左半球主要是控制其理性思维,而右半球则是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控制。美术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其在右脑智力开发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并非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层面,更在于强化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事物产生更为全面的认知和解读,并采用美术作品的形式将其对于社会和事物的直观形象地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其创作潜能的激发和锻炼,进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效果。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够充分展现出其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具体涉及到创造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以及感受力等内容,而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所以无论是从人脑还是美术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都需要肯定美育对于学生智力开发和拓展的重要作用。2.2.3体育对于初中阶段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来说,美育和体育分属于各自的体系,但二者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美育主要是将美术教学最为其手段,体育的主要特征则是运动锻炼,二者在初中阶段所进行的素质教育中呈现出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上。一方面,体育对于美育来说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美育本质上是人体的心理活动,而生理结构式人心理结构的重要基础,所以在进行什么教育之前需要尽可能优化学生的身体条件,为审美教育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充足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大脑发育有着一定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可以支撑后续美育的高质量进行。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术教育主要是在于,对于学生技巧美、精神美以及身体美的培养,美术教育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强有的指导性作用。体育活动的优化开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审美思想作为指引,因此,美育思想需要实现在体育各个环节中的高效渗透。在体育活动中涉及到运动动作、运动造型、运动技巧以及成员之间的配合度等多方面内容,而美育的实施可以充分将其高难度性、艺术性、协调性以及默契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由此可见,美育同体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2.2.4劳育作为社会成员,热爱劳动本身便是一种美,这也是美育和劳育之间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于劳育的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这也充分展现出了劳动和美之间的关系,即人类的劳动不仅仅是将创造美作为目的,其实施过程也同样是创造美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以将美用一种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劳动的创造性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助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初中阶段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有着较强的培育作用,而美术课程则能够指导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将劳动课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对于初中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若想真正强化学生的上述能力,则应当加强但对于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确保美术课和劳动课之间的相互渗透,让二者的实施过程和目的都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切实发挥出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将其所学过的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提升初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3结论
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功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24-2人的智力水平的根本标志就是人的综合发展状况,其实就是人的综合素养,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又是一项重要内容。进入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关注。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应该对艺术教育进行深入分析,以便能更好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功用有哪些?
第一,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运用科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以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切实发挥自身天赋,发掘学生潜在能力,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的完整结合。艺术教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透过艺术教育,展现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让人们对它产生兴趣和爱好,具有对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其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新的生活,进而培育学生的优良品格与健康性格,最终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事实上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让施教者和受教者双方一同参与运作的活动,其全部功用和艺术紧密相关,准确地说,都受制于艺术本性。艺术教育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素质的陶冶和塑造,使个体素质走向全面协调而自由地发展;落实在群体素质的陶冶与建构,使社会群体和谐有序而自由地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才。就想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艺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起着规范之功用
艺术教育是一种柔性教育。它切实展现了人的主体性。艺术教育涵盖很多德育方面的内容,以艺术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于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
澳大利亚悉尼铁路局面对屡禁不止的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在6个火车站试点,不停播放古典音乐。让人没想到的是,损坏公物的行为降低很多,有3个车站基本不再出现损坏公物的现象。这6个火车站的修理费和原来相比大概下降了大致70%。所以可以这么说,这种教育和影响是“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使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受教育。
二、 艺术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重要作用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在不长的时间内获得、加工、贮存很多信息知识,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提出了很高要求。相关心理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有组织和分解之功用。相关心理学研究还显示,快乐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艺术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有助于培养他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听觉和视觉的综合感知能力、幻想性和创造性、信息记忆和反馈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等,进而提高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积极的影响。当他运用这些技巧来直接创作或二度创作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感情和心灵的体验。如歌咏比赛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一是培养歌唱者高度集中的整体意识、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情景交融的境界;二是身临其境地进行情感、思想的体验和表现,有助于情操意志的陶冶。若说艺术创作是把其实际生活体验运用语言、音响、颜色、线条等展现出来,则艺术鉴赏就是运用想象,把语言、音响、颜色、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原来有过的相近的生活感受。就是在和艺术家们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包括和艺术作品的相互交流),在对现实生活的再次感受中,获得艺术之美的享受。
艺术教育能够推动智力的提升,大致表现在对人大脑的右脑的开发方面,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调查显示,认为“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为“创造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我们知道,人的创造力源泉就是人脑。”左脑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数字计算,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概括,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自然风景、欣赏音乐、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艺术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艺术教育是通过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艺术教育涵盖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经验的内容,例如关于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等。艺术教育利用艺术这种媒介,把科学文化、知识经验传达给受教育者,极大地提高了受教育者的智力素质中的知识结构层面的质量和水平。艺术教育给予受教育者的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往往是很生动具体的,内化为知识后会长久不忘。
今天的中国,正在蓬勃发展。面对新的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已引起很高的重视。现在,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看重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都强调艺术教育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三、 艺术教育有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体质、体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体魄,而强壮的体魄通过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也可以说,健美的形式本身就是增强体质、体能的重要表现。因此,体质、体能教育的过程也是建立美的形式的过程。而美的形式的建立,离不开对美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其有意的追求涉及到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教育所提供的审美自由精神和超越境界的培育,会有助于体魄自由强劲发展,艺术教育中的审美创造,直接影响身体素质,使体质更趋于完善,使行动、坐姿、步伐、走势,都洋溢着一种美感,显示一种教养、一种精神的文明。如艺术化了的各种体育运动,艺术体操、剑术、太极拳、芭蕾等,都已经使两种教育的内容有所融合。艺术化的体质教育活动关系到体态、动作、行为、举止的自由和谐,关系到身体自由均衡的发展,使身体具有审美性质,这必然有助于身体富有活力的健康发展。
四、 艺术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我已接触到了苦难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这是托尔斯泰在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后潜然泪下时所说的。通过聆听,仿佛身临其境,在这欣赏的过程中,不仅有强烈的感情冲动,而且还包括了认识和理解,伦理判断和理性的丰富内涵。再如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中突出表现了拉卡尔这个有反抗精神的人物,整个画面表现了沉重的劳动和纤夫不甘忍受奴役的愤激情绪,同时也表达了画家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剥削阶级的强烈抗议。对现实的欣赏者来说,通过这画面可以“听到”那低沉压抑的《伏尔加船夫曲》……这聆听一感受一理解一认识的过程,就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人类在求真向善中表现出来的理性、道德、情操、意志、品格等,便会深深地感染启发着我们,这些优秀的艺术自然成了人生理想的教材。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主要依靠艺术教育,依靠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可见,音乐有利于人们净化环境、振奋精神和美化身心。艺术教育所给予的审美素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层面,培养一种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能力;二是精神层面,培养一种超越精神与情怀。这两层关系到性情塑造、人性建构、心灵、文化心理建构等。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审美素质的培养、建构是极为重要的。艺术教育是打动情感的教育,它深切真挚,陶冶性情,移风易俗,被视为改造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高雅的艺术可使学生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自己的艺术想象,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充分体验艺术美感,逐渐提高其鉴赏能力。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对美的惊讶、赞赏和崇爱―这是人性态度的基础,舍此,人的文明素养的真正培育和形成便不可思议。”
五、 艺术教育能够培育与提升人的劳动素养
劳动素质教育涵盖劳动精神状态、劳动技术能力、劳动操作技巧的培育,大部分都是要靠劳动教育来实现。艺术教育包含关于劳动精神品质、劳动知识技能及劳动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被教育的人能够从艺术教育中接受这方面的观念、知识、经验,为劳动素质打下某种知识观念基础,艺术教育十分重视艺术操作、训练,掌握某种艺术技巧方法融合贯通,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的提高。艺术教育给予受教者那种审美的、自由超越精神和自由创造。这种审美精神和审美能力融入受教育者的劳动素质里,会极大改善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质量和水平。艺术教育的活泼自由形式能够改善劳动环境,调节生产者的情绪。审美素质渗透融人劳动生产活动,可以为劳动技术注人新的观念和操作艺术,提高把握和创造形式的能力;可以促进技术与审美的融合,技术的艺术化,改变劳动技术的单一操作方式,引导劳动技术活动走上自由发展的道路。
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多元综合的教育形式,它关注、涉及每一单项教育形式,可以为任何一种素质教育提供支持。它的目标是综合多元教育因素走向素质教育目标的总体。艺术教育自身不能完成这一目标,它要靠德、智、体、美、劳等教育通力合作,而艺术恰恰在这种合作中起着一种支援、联通、融合的作用。这种多元综合性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综上所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师德;传统美德;巩固
谈起教育目标大家都知道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全面发展”是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因为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培养好做人,再学更多的学科知识,这样的教育才有发展,成功人士都必须具备这样高尚道德品质,因此从小就培养好学生的道德理念,并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好学生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乡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道德教育从教师自己开始做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学识水平、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进而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各种渠道进行育人的功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办学方针是德育为先、五育并养、全面发展、培养能力。
1、教师的师德最为关键。
乡村寄宿制小学里大部分生活都是师生一起度过的,偏远的乡下学校交通、信息等各方面都不太方便,教师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小学生本来喜欢模仿别人,也特别渴求和期待教师能带来更好的、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老师的日常行为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师德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乡下教师,要作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作为学生的好榜样,老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里不仅体现了自己的表现,又时时溶入了学生的心田。
2、应先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虽然是在偏远乡村,每年都有各方面的培训使老师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乡下也要努力地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3、教师要从小事做起,注重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从小事开始,从自己开始要注重良好的行为习惯,尽管是在乡下的小学里,但是我们还是要重视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从小事慢慢来培养。特别在乡下寄宿制学校里学生们长时间跟老师一起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老师就成了像他们的父母,时刻都不离开他们,有了这样的机会,老师的责任更大要保证学生学的好,吃的好,休息的好,还要安全管理好,自己看来这些都跟老师的爱是离不开的,因此,学生需要我们用真诚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指引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处事。教师在教学中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修养习惯做起,从自己的言行做起,一点一滴都影响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老师良好的职业心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堂是德育教学的主要渠道,老师在课堂里表现好自己的品德,需要具备一个与职业相匹配的态度与心境。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教师人格美德的展示。老师良好的职业心态是建设和谐学校的保证,是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证,是维护老师心理健康的保证。因此,老师首先要有愿教、善教、乐教忘我工作的心态,不断进取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加强思想品德课程意识,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
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诸如同情心、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热爱劳动、珍惜一切劳动创造等基本道德素养应当从小培养,并形成习惯。”上好思想品德课,首先这课是讲道德的课,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
2、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育人能力。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途径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
在乡村长大的孩子的家境比城市的孩子相对来说比较差,但在传统美德的影响下大部分孩子都爱劳动很勤劳,有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就会自觉地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劳动帮着做”、“集体劳动积极做”,在劳动中接受更深刻的教育。在劳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培养劳动习惯以及勤劳、节约、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和困难作斗争、助人为乐等思想品质等高劳动教育,这里有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很大的作用,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家庭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家庭和中华传统美德理性的呵护与教育,所以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3、组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动习惯,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的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组织各种活动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方面、交流和组织能力,在校集体生活的这小社会里学会爱护公物、合作、协作较好很多好朋友等方面的好习惯,搞活动让生生互学、师生互动,找回学生的兴趣让被动中找回主动,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培养小声点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倡导了“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情感,关注生命,关注个性,让每个学生的品德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全面发展。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基本途径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其整体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定义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但是作为一名当代的高中教师要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开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1.开展德育教学。开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创新性地将德育教学融入到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因为德育比较差的学生将来即使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也不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甚至比那些没有先进知识的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加大。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等,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能力提高。
3.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身素养;注重学生的智力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能力及其思考能力;注重学生的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内心世界;注重学生的美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为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三、开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确是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因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
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开展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源泉动力,因为只有高中语文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确保整个教学工作的教学理念发生本质的变化,从而使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发生变化,实现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其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以及道德素养。一方面,我们从教师的学科素养来说,教师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身怀高超的演讲技巧以及课堂驾驭能力,加上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才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输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另一方面,我们从教师的德育素养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甚至是学生终身的学习榜样。换言之,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培养出道德出众的学生。
2.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在语文教学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其课堂语言仅仅具有具体性、严谨性和精练性是不够的,因而我们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充足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包括了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等。新课程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新课程教学策略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篇8
作为班主任,就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要把一个班级带好,使它成为一个坚强的班级集体。班主任应有治班的长计划,短安排;为完成各种教育教学任务,要经常组织校内多种活动,培养小干部,发挥他们在班级管理以及教育教学上的助手作用。
班主任受学校委托,全面负责教育和管理一个班集体,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班主任的基本素养,特别是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于做好班主任工作关系重大。班主任的多种素养不是天生的,他来源于班主任对培养下一代的高度责任感;来源于自己对工作的无限热爱;来源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刻苦磨练;来源于与同行的协助和支持。
二、引领作用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条明确指出:班主任是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导师。一个好的榜样胜过千言千语,如果我们能以身作则,那么许多时候三其口,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规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苏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潜伏着某种才能素质,这种素质,这种素质犹如火药,为使他燃烧起来,必须有引火星。”
高尚的高的品质.正派的思想作风,以身作则.说明做到的务实精神,是做好一名班主任的基本素质,也是班主任人格魅力独特之处。当班主任很难,有老师怕它,其实难在班主任是不是勇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教师喜欢基础好.之上发达的学生。但教师不是企业家,是教育家,要倾注全部的爱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一个班级培育几个尖子不难,男的是要使每一位学生都提高,兴趣.爱好.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只有着眼与教育事业的未来,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教师才能跳出自我狭义的小圈子。
三、渗透作用
规范思维大家都知道,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主渠道。各学科教育是想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齐整重要作用。班主任要教书育人,要挖掘本书课内在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与教案值周和觉术过程各个环节之中,并把其渗透成为各聊教师课堂数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四、调整作用
改变后进生的过程,就是一个调整的过程。如果班级里有后进生,那就得班主任下功夫去使它们转后进,孩子很聪明,这也是大家肯定的,但是他就总靠要小聪明在小学五年级的学习根本就不下功夫。他的父母不在本地,k寄住在奶奶家,父母把希望托在这个孩子身上。可是,他根本就不能体会父母,每天得过且过,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找他谈几遍话。他很任性,不过有一个有点,那就是他也肯定别人,对自己看的比较透切,对自己的缺点认识得很清楚。
篇9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育人;真善美与自由;尊重和张扬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
1917年4月份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2012年6月19日,主席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示学校要致力于培养“厚重”的人才。“厚重”的内涵就包含体育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党的十提出了“建党百年,全面小康”,“建国百年,现代化中国”的“中国梦”。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是国家的需要,当今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学校教育要担负起培养青少年体育精神的重担。因为年轻一代的体魄、意志和品质就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事实上,随着当今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提出,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主要体现为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相互了解、友谊快乐的特征。体育精神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
体育精神的价值取向,是指体育运动中存在的人类所共有的兴趣、偏爱和倾向性。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完整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人的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是一切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特别关注人类自身。人不仅是体育项目的发明者,体育规则的制定者,而且也是体育活动的实践者和体育发展的指挥着。体育活动中,人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重点。不论从速度、力量、耐力的体能角度,从表现难度,优美程度的技能角度,或从情绪、情感、意志等人格完善的角度,多层面,深入持久的关注人类自身,希望借助体育使人的各方面能力获得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从而持续不断的全面提升人的价值。
顾拜旦指出:“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是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这是我们国际奥委会的指导思想。”可见,顾拜旦在创办现代奥运会时,不是以体育为目的,而是借体育这种手段,是人类在体格和品质上变得给健壮勇敢、谨慎大方。国际奥委会最终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这种价值取向源于“人是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也是“人类中心论”在体育中的反映。
2、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统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追求真善美。知识价值的真、道德价值的善、审美价值的美在体育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真”反映人同世界的认知关系,同“假”相对。外部世界、体育运动规律、人的自身自然,乃是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真”是人对客观事物、人的自身自然规律的正确反映。体育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荟萃之地。与体育相关的各门学科都是人类把握“真”的一把把钥匙。真是把握世界的基础。
“善”反映人同世界的价值关系,同“恶’相对。善以真为基础和前提。“善”通常被当作伦理学的概念,主要用于评价人的行为。体育既追求人的活力、健康、快乐、勇敢、高尚、团结、友谊的价值,也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竞争合作、和平进步的价值。体育在谋求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永远憧憬着人类的更快、更高、更强,追求永无止境的善。
“美”反映人同世界的情感关系,同“丑”相对。当人的身体活动及其成果直观显示出人类战胜自然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和力量的时候,体育就是美的,能引起人的美感。顾美的本质在于即合规律又合目的,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在审美活动中达到的主体和客体的高度统一。
人类追求真善美。实质上是追求自由。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和升华,真善美是自由在不同领域内的表现。自由是真善美的结晶,自由高于真善美。
3、尊重和张扬生命力的乐观态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篇10
一、“创新教育”及其特征
21世纪中国社会正在迅速进步,但是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而创新首先得从教育抓起,无论是从实现现代化的角度,还是从接受知识经济这个新时代挑战的角度,创新教育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1.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以培养人的能力为根本,把个体的地位、潜能、利益、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
2.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它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3.创新教育是一种交融性教育
创新教育能开发人的创新意识,活跃人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是培养学生的人性和灵性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风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教育。
二、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它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
知识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智能化
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依托于人的脑力劳动,技术和知识成为新的财富。知识经济时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智力资源。知识成为生产力竞争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2.信息化
信息化和网络化把世界连成一体。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疆域逐渐模糊。信息网络被广泛应用,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创造了必然的条件。
3.知识产业化和资产投入无形化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等智力成果为基础构成的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无形资产的核心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商品的属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资本,特别是在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有的比例将不断提高。
三、创新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教育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尤其是创新教育作为知识的生产过程,其发展水平、质量,既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知识总量的积聚能力,又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知识进步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的发展必将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做到以下两方面:
1.教师方面
(1)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学高为师,道高是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起到模范作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2)当代教师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完成各门课程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丰富的文化知识将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建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足够的教育科学知识有助于了解教学的客观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经济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更完善的规定: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等。
2.学生方面
(1)加强思想教育。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2)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由于教学专业分类越来越细,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完全对口的专业岗位。知识创新频率加快,专业淘汰速度必然加快,进行素质教育成为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宽阔的知识背景和更全面的素质。还需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课程结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需要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3)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两手抓。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传授理论知识,展开专题讨论,同时又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术素质和实践能力。
(4)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只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量身定做专门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才能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促成学生“人人成才”,真正称得上是在实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