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养老问题及对策

篇1

关键词 老龄社会 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

作者简介:钟志根,东北师范大学学部社会学学院。

近些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长春市政府也开始引进并发展了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全新的养老模式。所谓社区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非政府组织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采取日托、上门、邻里合作等服务形式,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这种养老模式既能满足老年人对于传统家庭养老的需要,又能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因此,发展的速度较快。作为东北地区的第二大城市,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

如果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7%以上,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这个层面上说,长春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3年底,长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老少比已经达到78%。长春市正在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除此之外,长春市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第二,“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幅度;第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养老保障水平;第四,高龄失能老年人口比例高且抚养比大。可以说,养老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但是,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却较为缓慢且需求巨大。据调查,在全市老年人口中,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占到了80%,但是可以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却只有10%不到,长春市居家养老的供求极度不平衡。为此,近年来长春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一)政策体系的支持

(二)服务对象的和服务面的扩大

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面正在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增多。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对象由起初的针对80岁以上的“三无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到现在的针对所有有需求的老人。与此同时,对于老人提供的服务也从最初的简单的家政服务到目前的“以送餐为核心,融合了家政服务、医疗服务、义工关爱及社区驰援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尽可能的多方位地满足老人的需求。

二、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和许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的城市一样,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

(一)发展速度慢、地区不均衡、供求失调

长春市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政府无力支持居家养老的发展。此外又缺乏国家的支持,使得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据调查,长春市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不到10%,且由于缺少正规社会机构的参与,使得这些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运行困难。而长春市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却达到了80%,这就造成了供求的失调。由于这种现状在短时间难以解决,使得长春市政府只能集中优势重点发展一些社区,而这就必然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得到政府支持的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较好;而在一些缺少政府支持的地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二)资金缺乏且渠道单一

目前,受制于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春市政府在资金上的投入远远不够且呈现地区的差异,有些地区甚至没有资金的投入。究其原因除了政府财政的不足以外,还有就是资金的渠道单一。一般来说,社会组织在养老事业中应起到十分重要的的作用。所以,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应该由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家庭三方面组成同时辅助以社会公益基金等渠道。但是,目前长春市的社区居家养老仍然主要由政府主导,缺乏相关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时,由于老人的收入较低,大部分老人无法支撑社区居家养老的费用。

(三) 服务内容的单一与不足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归纳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也需要这些需求。据调查,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类型主要有:日常生活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精神生活需求、求知需求、交往需求、法律需求、安全需求。长春市目前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内容主要是以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为主,而对于其他的一些需求基本无法满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的服务以及医疗保健的服务也不够全面且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春市目前提供的日常生活服务主要是送餐服务以及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为主,对于一些特定的需求暂时无法满足;而医疗保健的服务由于医疗资源的短缺和有限也显得十分紧张。 (四)服务人员水平层次不齐且数量短缺

目前,长春市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服务技术差、专业知识的缺乏等问题。服务人员大部分是由社区行政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组成,由于缺少专业培训,因此,服务质量普遍较差。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社工知识和技能,在对于心理需求这种特殊的需求是会产生问题。与此同时,长春市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管理不足也加重了服务质量偏低这一现状。除此之外,服务人员的数量缺口也十分的巨大。一个服务人员需要负责上百户的居民,这使得服务的质量必然下降,而且由于人员的限制,使得发生突发状况时,不能及时应对。为了解决这一状况,许多社区开展了“以老助老”工程,但是,这种措施只能短期缓解人员短缺问题,从长期来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影响到整个长春市的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五)社区与老人之间的信息断层

社区居家养老想要发展顺利必须需要老年人的主动参与,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实现老年人的一种“自我增能”即挖掘老年人内部自身的潜能,促进其更好地发展,这对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想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要保障信息的流畅性即老年人可以充分理解社区有关信息和政策,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设并结合自身情况提供相关建议。但是,目前,由于长春市社区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断层使得老年人无法了解社区有关居家养老的相关信息和政策,有些老年人甚至都不知道。而这就造成了居家养老的主体即老年人自己无法参与到居家养老的建设之中,使得长春市目前大部分社区的居家养老并不能满足老年人,也阻碍了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随着长春市经济的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社区居家养老必定会成为长春市养老的趋势,因此,针对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寻求解决的方法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拓展资金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需要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在开始阶段,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单一投入肯定是无法满足的,想要促进长春市居家养老的更好发展必须要拓展资金的渠道。笔者认为,长春市后期的发展可以借鉴济宁市的发展经验:由政府单一投入转为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福彩公益金和慈善捐赠为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除此之外,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来对于社区居家养老会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养老事业的产业化也十分普遍,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养老服务完全依赖于市场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可以考虑引进一些社区和家庭无法提供,但是对于特定老年人群体有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例如:市场化的居家护理服务、市场化的居家医疗服务、市场化的临终关怀服务等。这不仅有利于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减少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有利于整个居家养老的发展。

(二)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我国社会长时期的行政化和官僚化,因此,在养老这一事业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及问题即“社区一把抓”什么都管,由于社区是行政机关,对于居家养老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这种行为必然会阻碍居家养老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参与。此外,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更多是以一种指令和命令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显然不利于居家养老的发展。所以,想要使得社区居家养老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改变社区的定位,社区必须要“放权”。在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中,社区更多的扮演的是一个监督者和中介的角色,社区需要把自己的权力下放给社会组织,相信社会组织,由他们来提供更为专业的居家养服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区就可以完全放手,社区要做的是接收和反馈老年人的信息,监督社会组织的服务,考察社会组织服务人员的同时也要调节老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促进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其次,转变政府的职能。政府应当调整自己的角色,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解决好政府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断层”问题,让老年人更多的了解相关信息和政策,充分调动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建言献策,为更好地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建议。同时,政府应该要积极引入社会组织,相信并依靠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力,让他们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导,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于他们的监督和指导,积极调解社会组织和老年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社区、社会组织以及老年人自己都积极参与的良好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三)加快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者,他们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决定着整个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因此,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建设显得十分的重要。而对于长春市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建设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丰富养老服务人员的招聘渠道,吸纳更多的专业的、有经验的服务人员。其次,提升现有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技能,从而提升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建立和完善对养老服务人员监督和考查以及反馈机制,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 对于优质服务人员给予鼓励和提拔,而对于未能达标的给予批评处罚甚至辞职以保障整个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水平,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满意的更优质的服务。

篇2

中国自从1999年年底进入中国老龄化社会之后,先后出现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三种养老模式,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有效地结合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势。但是,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仍然问题重重,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不完善,财务管理不健全等,其中,以财务管理不健全的问题体现地尤其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发展,因此,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并且过份依赖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及自身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投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等培训工作投入有限。

2、缺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有效监督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在财务监督的方式上面,主要以内部监督为主,缺乏外部监督,尤其是媒体监督、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家属、财务捐赠人监督方面;在监督的力量方面,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并没有全面地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内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专项监督,也没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监督的内容和监督做出明确要求与规定,内部监督层面,缺乏内部监督与岗位监督。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不完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组织管理不完善;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正是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财务管理组织与制度上的缺陷,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现金、物质、人等方面管理混乱。

4、缺乏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缺乏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这些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相关财务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如不能准确地编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相关财务报表等;另一方面,这些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不高,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等并不能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情况。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管理的优化对策

1、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来源渠道的构建工作与经费的基本保障工作,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实现资金筹集的社会化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第一个资金来源渠道,也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拨款应该在各级财政中单独列项,设置科目,注明使用方向,并依据当年的经济法发展情况,建立逐年增长的机制,财政拨款的资金主要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训以及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等。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第二个资金来源渠道来自于社会筹集,其主要形式是寻求社会各方力量的捐赠,这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融资的重要途径。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捐赠的数量,可以从二方面着手:第一,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公众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认可,以及作为社会公众的责任感,增加其捐赠的意识;第二,捐赠的形式多样化,一方面,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形式,定时、定地点的组织公共捐赠,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社会捐赠账户,并接受捐赠人及社会公众的监督,提高公信力。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第三个资金来源渠道是自身的经营收入,它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围绕其使命所开展的一系列的业务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如组织老年人开展的商业汇演、为部分老年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营所得,或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一定的有偿服务和低偿服务。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非营利性,因此,这部分的资金来源有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实现其社会使命的同时,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经营活动,如商业汇演,增加部分收费项目,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其更好地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经营性活动开展,务必把握两个基本原则:这些经营性活动的开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公益服务性质的宗旨,其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及其组织章程的,是不会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本身是不会造成声誉上的损失;加强对经营所得的管理,其经营所得最终必须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修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等非营利活动,不得用于组织内部分配。

2、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监督力度

要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资金使用的专款专用和透明化等,就必须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的监管力度,通常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监督来源于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两种。

第一种监督形式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内部监督。首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自身必须严格遵循DADS原则,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务公开工作,定时、定期地向社会公众全面、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运营管理纳入大众的监督之下;其次,岗位监督,依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会计岗位与出纳岗位相分离;最后,畅通内部财务信息监督通道,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利,并设立内部奖励制度。

第二种监督形式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外部监督。通常,外部监督包括政府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其中,社会监督又包括媒体监督、捐赠人监督、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家属监督等。在政府部门层面,政府部门要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财务监督的内容和监督要求,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预算编制以及预算编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专项检查,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财务监督与审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及时地提醒与纠正,令其限期整改,坚决杜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出现私自挪用、截留等严重问题,对于违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相关财务规定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养奸。在社会监督层面,既要提高媒体、捐赠人、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家属的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信息监督的意识,又要赋予其监督的合法性权利。

3、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

首先,要完善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组织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主管领导对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会计工作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其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各种制度,包括财务预算制度、固定资金管理制度、流动资金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以及财会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等,并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这些财务管理制度得以顺利执行。

4、培养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

做好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引导工作,引导财务工作人员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财务工作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在处理各项会计事务时,做到科目准确,数目真实,凭证完整,装订整齐,记载清晰,日清月结,报账及时,及时、正确地编制各类会计报表,保证对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准确、及时与完整,对违反相关财务制度的收付凭证,拒绝登帐,并及时向领导反映,管好会计档案。

四、结语

篇3

>> 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从人口结构变化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体系建构研究 完善我国居家养老的对策 论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完善 多维视角完善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居家养老方式探析 我国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研究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 我国开展老年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因分析 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研究 日本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对我国的启示 对我国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究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研究 推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 我国的居家养老发展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资料来源:同上

③资料来源:http:///jrzg/2007-05/28/content_628517.htm

④资料来源:http:///news_show.asp?id=503

⑤资料来源:同④

⑥资料来源: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http://.cn/policy/txt/2011-02/12/content_21903019_3.htm

⑦资料来源:同⑥

⑧资料来源:同⑥

⑨资料来源:同⑥

⑩资料来源:http:///wiki/Long-term_Care_Insurance

参考文献:

[1]程春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我国椒江区、田家庵区为例[D]. 浙江大学,2012.

[2]杜鹏.北京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挑战与对策[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4]黄聪,孙志,马金鸽.新型养老模式发展思考——基于部分城市的实例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11(5).

[5]胡建文.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J].时代金融,2013(3).

[6]刘丽萍,蒋升漠,陆发安.我国城市养老模式及其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7(12).

[7]王来华,约瑟夫·施耐德.论老年人家庭照顾的类型和照顾中的家庭关系——一项对老年人家庭照顾的“实地调查”[J].中国老年学,2000(4).

篇4

关键词: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阜新市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62-02

引 言

煤矿开采属于资源型产业,若矿区资源衰竭,将导致大批职工下岗。这部分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等原因较难实现再就业,从而收入减少,加之缺乏土地保障,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吴楠(2007)分析了我国下岗失业职工接续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下岗失业职工不能顺利接续养老保险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对策与建议;张世青(2008)针对我国下岗失业人员不能顺利接续养老保险的原因,提出采取制度激励的方式,如调节缴费分配比例、加强制度设计的灵活性、以费代税等方式来解决下岗失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接续问题;王艳春、张宏伟(2007)对煤炭职工养老保险行业统筹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等。本文以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问卷数据资料为基础,对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促进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解决。

一、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现状

1.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基本情况

阜新是一座因煤而立而兴的城市,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大批职工下岗,生活和社会保障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突出。为全面了解这个群体的养老保险现状等问题,笔者进行了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调查采用PPS抽样、似整群抽样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即把调查的太平区、海州区所有街道的社区作为一个抽样框,根据每个社区煤炭企业下岗职工规模的大小,按照PPS抽样方法,查随机数表抽出社区名称及被抽中社区的样本数目,最后从被抽中社区的全部下岗职工名单中随机抽取相应数目人员进行调查。最终抽取太平、海州、新邱三个区共14个社区的1 140名煤炭企业下岗职工构成样本。问卷的填答采取自填(集中填答)与结构式访问(当面访问)相结合的方式。所有问卷均为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实际发放问卷1 140份,回收问卷为1 092份,有效问卷为1 038份,有效率为95%。

2.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

调查发现(见表1),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43.1%,参加城市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有16.4%,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仅有1.0%,而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达到了39.5%。这个数目不仅低于2008年辽宁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69.4%,而且低于2008年全国城镇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75.8%。

3.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能力低

调查显示(见表2),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家庭平均月收入500元以下的比例达到了61.1%,501-1000元的占32.%,也就是说家庭平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高达93.2%。由此可见,大部分煤炭企业下岗职工的收入偏低。

二、 解决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

1.建立“一帮一”长效机制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平时交往对象中为政府官员的占1.3%,法制人员占2.1%,经商人员占7.1%,矿主占8.0%,矿工占41.5%,其他的占58.5%(见表3-1),估计其他的大部分为和他们生活状况相似的人员,说明煤炭企业下岗职工的人际关系网比较狭窄,社会资本缺乏。“一帮一”机制即针对特别困难的家庭,由合适的煤矿或政府等领导与之结成对子,资助其开小店、做小买卖,更重要的是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树立积极主动、自立自强的意识,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再就业,以此增加收入,提高他们的缴费能力,使他们走出困难的处境。

2. 解决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子女教育问题

调查得知(见表4),在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家庭支出中,最大的家庭支出为子女教育的占到了56.3%。这说明,家庭积蓄的一半以上花在了子女身上,不用说看病吃药,就是再加上日常生活开支,也可使家庭开支所剩无几。可见若能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养老保险缴费困难的问题。

3. 政府对录用年龄大的下岗职工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表5显示,有38.9%的煤炭企业下岗职工认为年龄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其次是技能水平(27.2%)和学历(12.1%),而其余诸如长相、性别等因素所占比例都不足10.0%,可见,年龄在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中成为主要阻碍因素,而他们年龄又普遍偏大。为促进这部分人员的再就业,政府可对录用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的企业应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如优先安排公益岗、提高政府缴费补贴等。

4.以工代缴加政府补贴

可以考虑为煤炭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工作岗位,如从事小区保安、物业管理、便民摊点、绿化保洁、家政服务等工作,直接从他们的劳动所得中扣除养老保险费,同时政府再给予适当补贴,以此来提高此群体养老保险缴费能力。此法有可行性:在调查中,当被问到“您对修鞋、买菜之类的工作怎么看”时,选择“能自食其力,普通人”和“很好,很值得尊敬”的比例高达96.6%(见表6),而且没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这两项的选择比例更是达到97.5%,这说明此群体需找工作的态度明显是积极的,若为他们提供小区保安等岗位,相信他们会接受。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调查资料,发现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存在参保率不高、缴费能力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这一群体的特点,提出了建立“一帮一”长效机制、努力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对企业录用年龄大的下岗职工给予政策优惠以及以工代缴等解决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解决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对策难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以上研究能对解决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有所帮助,并希望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给予重视,进而有效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国辉,王小丽,陈薇薇,温冠辉,陈德钦.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创业障碍及对策――基于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的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92-495.

篇5

中图分类号:F84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12-02

摘要: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养老问题也不断地凸显出新问题,解决好城市家庭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城市的发展进程。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通过对重庆市老年人口、城市家庭养老的价值取向、城市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重庆市城市家庭养老助老服务的对策,以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在城市养老中的作用,促进重庆市综合水平的快速提高。

关键词:城市家庭养老;养老取向;养老问题;养老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

2000年,重庆市老年人接近245万人,每100人有8人年龄超过65岁;2004年底,重庆市老年人增加了169万达到414万;目前,这种壮观的老龄化趋势不会停滞,未来几年还将逐年升级,到2010年,重庆市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500万,每6个重庆人里就有1位是老年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重庆市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8.8%,高于7%的全国平均水平,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1.2%,这表明重庆已开始进入老龄社会。市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因此预测,老年人的赡养、医疗保障、社会服务等问题的凸现,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和挑战。[1]由上述的一系列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重庆市正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养老问题都将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重庆市城市家庭养老助老服务的主要取向

从总体上来看,重庆市城市家庭养老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直接养老方式

父母退休以后,年轻人忙于上班,将父母接到家里,父母帮助照顾家里的小孩和料理一些家务。父母帮助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农村家庭里这种养老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在城市家庭里,这种养老方式并不占主导地位。

(二)周末照顾方式

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城市生活的节奏变的越来越快,年轻的一代都忙于为生活而紧张的工作着,结婚以后更是压力沉重,时间也变的很紧,无暇顾及父母。结婚之后基本上都买了新房子,并未跟父母住在一起。只在周末的时候回家看望父母,对父母的最多回报是给予金钱上的报答,很少有时间陪伴在父母的身边。

(三)机构养老介入下的周末照顾

为了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又使父母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将父母送到福利院能得到相对专业的照顾,让父母可以和更多的老年人接触,参加一些老年活动,使父母不觉得孤单,可以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的生活着。

(四)机构养老方式

父母完全在福利院内生活,子女和父母接触的时间不多,此种方式会导致有些老年人由于长期见不到子女,过分的想念亲人而导致老年人的性格孤僻,导致部分老年人产生心理障碍。

(五)社区养老方式

在各项设施相对健全的社区,社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定量的服务,年纪大而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在子女上班不在家的时间里,老年人遇到困难时,只需拨打社区的服务电话就可以及时得到帮助。社区养老服务是社会养老的重要载体,社区养老在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方面的养老功能,既可保持家庭养老的传统和优点,又能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六)钟点托老

子女在上班的时间里将家里的老年人托付给街道或小区的特殊服务机构或私人的专业机构,由服务机构为老年人在托管的时间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服务机构向老人们提供饮食、娱乐、图书等,老人们白天在此托管,儿女们也感觉到很放心。

(七)住家保姆照顾方式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城市家庭经济上都比较的宽裕。加之请保姆的费用仅每月几百元,很多家庭都能支付这笔费用。我国各大城市的保姆都很充足。因此在当今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许多的城市家庭选择了请保姆照顾服务顺带处理家务活。保姆业的兴起为城市家庭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三、重庆市城市家庭养老助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据市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重庆市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1%;其中城市老年人达120万。大量的老年人因儿女不在身边,独守空房成了“空巢老人”,同时还有部分孤寡老人。如此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使得重庆市城市家庭养老面临巨大的压力。[2]

(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 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出现危机

在重庆市城市家庭中“421”家庭非常的普遍。“421”家庭指的是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重庆市城市家庭中这种家庭模式正变得越来越多。据调查显示,在重庆市35%的城市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城市家庭要赡养2到3位老人。而从赡养费看,35.6%的城市家庭每年花费超过1万元。出于对医疗保险体系的担忧,家庭积极储蓄,不敢增加消费支出,是现在中年人的普遍心态。

(三)重庆市城市家庭结构趋向核心化,加之住房条件的改善,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

在重庆市城市家庭里,住房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的居住方式有着直接的影响。过去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和住房建设的滞后,城市住房的紧张使许多人婚后得不到独立的住房不得不与父母住在一起。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城市住房建设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家庭户居形式选择的自由度,老年人与青年人因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观念相异而分开居住,从而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上还面临着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与家庭实际能提供的帮助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四)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

目前,重庆市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已有31万,占老年人口的8.85%。此数据说明重庆市正处在一个人口迅速老龄化和高龄化的时期。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几率高,高龄老人自理能力差,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负担问题不仅体现于经济供养方面的问题,而且在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方面的问题也会日趋突出。

(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家庭养老提出新的挑战

重庆市的城市家庭养老既存在现实困难,又面临长期挑战。在经济转轨和产业调整过程中,重庆市大批职工下岗,停工、半停工企业的贫困职工形成当今城市最大的贫困群体。有些子女因身患重病,或生活中遭遇不幸,经济拮据。当他们自身收入尚无着落时,对其老年父母的赡养就更加无法保证。不少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发不出退休金,退休人员手中的医疗费报销有困难,使得这部分老年人不得不依靠家庭。

(六)传统观念的改变影响着家庭养老

传统上,妇女是家庭照料老人的主要承担者。妇女普遍就业后,在照料老人的传统职能上就失去了时间方面的必要保证。一些青年人思想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正在逐步淡化,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紧张,成年子女之间互相推诿养老责任,甚至有些人虐待、歧视、不赡养老年父母,致使他们在经济上无保障,生存条件受到威胁。落实、巩固家庭养老,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完善重庆市城市家庭养老助老服务的对策

(一)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

通过制定一系列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基本法规,明文规定老年人享有被赡养的权益,家庭具有其义务和责任,来保证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和得到社会的支持。还可以制定奖惩性的政策。

(二)倡导家庭养老和养老社会化相结合的观念

通过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之下,努力扩大社会宣传,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充分利用“老人节”等有利时机,开展尊老、爱老、助老宣传。在家庭养老为主的同时,加快养老机构的建设,使机构建设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把社会资源更多地吸引到老年福利设施建设中来,使养老社会化更加深入人心,以缓解城市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

(三)发挥社区养老在城市家庭养老中的作用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

重庆市各级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将之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以财政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还要明确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减少其行政职能,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2.要转变观念,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老年人照顾服务业,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在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福利性的同时,适当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将之作为一种产业加以发展,鼓励个人和社会各企事业团体走进社区兴办各类老年人服务机构,并对那些愿意在社区建立这种服务机构的投资者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此外,还应积极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和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尤其要善于发挥低龄老人的“余热”,创造一种“人人互助”的社区养老环境。

3.整合现有社区医疗资源,建立综合性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一方面要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主体的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医疗资源,包括政府创办的基层卫生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个体诊所等,将这些资源整合并改造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站,以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向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另一方面要根据各社区的实际需求,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创办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医疗服务机构,如老年护理中心、家庭保健指导机构、社区康复院等,并将之纳入社区医疗服务的范围进行统一管理。此外还要加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正规大医院的合作,建立起从医院到社区和家庭的连贯体系,使病人从发病到康复的全过程都能做得到方便、有效和连续性的医疗护理服务,并可减少医疗服务的中间环节,节约医疗资源。

4.积极鼓励社区老年人自治组织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性

首先,作为政府管理机构而言,要放开政策,简化老年人申办各类组织协会的程序,并在政策和财政上对老年人创办的一些社会组织给予支持;其次,作为社区管理者而言,应当正确认识老年人和他们的组织在社区福利和社区照顾中的积极作用。在目前各社区资金和人员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应重视积极开发社区现有资源,特别是那些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低龄老人,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工作潜力和活动能量,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性。

(四)加强机构养老在城市家庭养老中的作用

机构养老是随着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专业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机构养老包括私人的专业机构和由政府出资建立的社会福利院。机构养老可以充分的发挥市场养老的作用,充分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养老事业服务。

(五)提供社会服务

在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小范围的社区内组织一些专业的收费合理、服务周到的各种家务劳动服务站,担负照顾和方便老年人生活中的部分事务,减轻家庭成员的家务负担,帮助解决家庭养老中出现的困难,为家庭养老创造一些良好的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2]郭士征主编.社会保障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0.

[3]杨文忠.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5)

[4]肖云.我国城市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2(06):117-118.

[5]刘宝驹.城市家庭结构和养老问题[J].老年学杂志,1989,9(2):78.

[6]李斌,夏青.老龄社区-未来中国城市养老新模式[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01):91-92

[7]柏萍.论城市养老和社会福利体制的改革[J].广东社会科学,2001(2).

[8]阎安.论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新选择[J].科学q经济q社会,2007(2).

[9]包芳.论中国家庭养老的发展前景[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1).

[10]王辅贤.老年需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社会工作网,2004(9).

[11]王顺冬,张桂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2]郭士征主编.社会保障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0.

附注:

[1]重庆日益老龄化421家庭泛滥都市养老调查,新华网,2005-9-25

[2]重庆:老龄化全国第六、两年后老年人口将达500万,中国人口网,2007-10-19

[3]徐勤,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老年服务网,/

篇6

【关键词】城市社区 养老服务 日本 中国

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养老模式的退化,健全的社区养老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最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也是全球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同时它也与我国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因此,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和对策对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

1、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大规模的异质性居民聚居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空间地域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在我国,根据《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给出的定义,城市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见》把城市社区的范围界定为居民委员会辖区。而在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社区”最恰当的定位应该是街道和居委会两个层次,因为不同层次的社区老人规模不同,社区组织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及开展服务项目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2、社区服务及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其中,满足老年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服务,即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伴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的严重以及家庭养老模式的退化,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十分关注社区养老服务,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以及丰富的服务内容。

1、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从60年代初至今,日本先后共出台了有关社区养老的法律与政策近十部,构成了日本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系统。

1963年颁布的《老人福利法》被称为“老人”,它是日本推行社会化养老的开端。该法第一次对社区养老的服务的内容作出规定。随后的《老人保健法》又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作了更进一步的规定。1989年推行的《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年战略计划》,再次明确了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主体地位。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2000年4月实施的《介户保险法》,它规定年满40岁的公民都要交纳看护保险费以解决年老后的看护问题,地方政府充当承保人的角色。当公民希望得到社会护理时,首先要到当地政府呈交申请,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调查确认需要护理的程度,最终按规定批准相应的保险赔偿费。公民用这笔费用自由的选择服务机构。这是一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服务方式,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又引入了市场机制,促进了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另外,《福利人才确保法》作为社区养老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从法律上对福利人才的培养及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予以保障,保证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

2、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目前日本的社区养老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以政府力量为主,服务人员由政府与民政人员组成;二是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组织,如社会福利协会等;三是志愿者及其组织,主要由家庭主妇、大学生及健康的老人组成;四是企业式养老服务。其中后两条都属于NPO。

这里特别对志愿者组成的非营利组织加以介绍。1998年日本颁布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有利的推动了NPO的蓬勃发展,其中大部分都集中于对老年人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帮助。活跃在川崎市的“玲之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玲之会”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家庭主妇,它的主要活动包括“Mini-day service”和“Diamond club”,资金完全来源于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和社会捐助。“Mini-day service”是对“日托服务”的补充,其内容包括唱歌、做游戏、做手工、健康讲座等,通常还提供午饭。这一方面给了家庭主妇们一个“自我实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充实了他们的晚年生活。“Diamond club”是一个以信息交流为主的活动,它是联系不同社区的志愿者以及不同社区的老人的一个纽带。志愿者们在此交流服务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以便今后更好的服务,老人们在此认识新的朋友。同时,老人也可以向志愿者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使志愿者在今后的服务中能更好的满足老人的需要。志愿者也会把老人的需要传达至相关部门以弥补政府信息的不灵通。这一活动也是“玲之会”能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3、丰富的服务内容

在相关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下,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人才,汇集各方力量向老年人提供福利、保健、医疗等综合性的服务,以适应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的需要。主要包括上门服务、日托服务、短托服务、长期服务和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服务。这些丰富的服务使老年人在不脱离家庭和社区的情况下即可安度晚年。

综上所述,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构筑了相对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形成了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有着适应不同层次老年人需要的丰富的服务内容。这一切都使日本的老年人在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后能够无忧的度过晚年,享受社会对他们的回报。

三、日本社区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逐渐衰退。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居家养老模式的依托符合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然而,我国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存在资金不足、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内容单调等诸多问题。日本作为最先进入老龄社会的亚洲国家,它的经验与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健全支持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政策,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为数不多的法律和政策。从日本的经验中我们发现,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完善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策法律的支持,法律在日本的社区老年服务事业中起到了基础性、指引性的作用。这就提醒我国,应该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吸收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将较为成熟的部分用制度或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有助于明确社区养老事业的地位,使其得到推广与普及。

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不仅包括对服务内容和标准的规定,还要对政府责任加以明晰,对行政机构在社区养老方面的权责、职能加以界定,以明确责任主体,提高服务效率。另外,通过法律对除政府以外的其他服务主体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支持他们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作为一个法制化的国家,法律作为坚强的后盾是不容忽视的。

2、促进不同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行政的网络大而均一,不能照顾到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政府投资不足、政府失灵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服务的质量不高,效率也很低。因此,仅依靠政府的社区养老服务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应大力推进NPO、企业及个人等不同主体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使其从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首先,不同主体的参与能够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服务的质量。比如,政府可以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券”,老人可以拿着服务券自己选择为其提供服务的机构,这就促使各主体在良性竞争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其次,不同的主体能够从各方面、各层次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减轻政府负担,同时也可以在公民和政府间架起一座信息的桥梁,将老人的意愿和需要及时的传达给相关部门,完善政府的信息渠道。另外,不同主体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资金的来源,例如各种基金会和捐助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看到,我国蕴藏着巨大的志愿者力量。与日本不同,我国社区中没有庞大的家庭主妇队伍,但是我们却拥有大批的大、中、小学生以及许多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他们的参与将为社区养老服务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生力军。

总之,政府将不再直接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而是通过购买或其他形式交由第三方来提供,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提供社区服务主要资金和设施资助,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监督等。

3、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在年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其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就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构筑一个多层次的服务体系,针对身体状况不同的老人提供不同的卫生、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定期健康检查、上门医疗服务、家庭护理服务、机构护理或康复训练等。同时,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也应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是为老人提供身体和精神上的帮助,还应该满足他们发挥余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让有能力的老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4、完善老年服务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是优质养老服务的重要保证。我国应该加强专业养老服务的教育培养工作,设置并完善相关的专业体系以确保能够源源不断的为社区提供专业化的人才,并对这一群体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予以保障。

另外,还应加强对老人家属的教育培训工作,家属是与老人接触最多的人,普及护理知识,提高他们的护理水平对于社区养老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不能忽视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教育。这包括使每个志愿者在服务之前都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水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科学的为老人服务,同时还应该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四、总结

本文围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这一主题,对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从而构筑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暄:日本社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 西奥多・C・贝斯特:邻里东京[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 仝利民:社区老年服务: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管理,2004(6).

篇7

>> 机构养老的管理与需求供给分析 黑龙江省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南京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铜陵公办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山东农村老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意愿与需求分析 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城市老人对机构养老需求的研究 医护养老潜在服务对象入住医护养老机构需求及影响因素 辽宁省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护理服务满意度及需求的调查研究 机构养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精神需求与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影响社区养老需求的因素分析 浅议养老机构的消防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市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异地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社工实习生进入养老机构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综述 机构养老内部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社会学视角下福州养老机构老人需求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4-28.

[2]崔丽.老年社会工作中国化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李京芳.机构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篇8

本文调查分析了宁波市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借鉴日本成熟的社区养老模式,提出了基于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模式。要建立以就近就医为主,上门医疗为辅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以精神慰籍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教育体系。

关键词:

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0020老龄化日益严重以及我国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促使社区养老成为今后老年人养老的一大选择。民政部表示,将继续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嵌入式社区小型养老机构。[1]但是在目前的实际运作中,存在着老年服务形式化严重;缺乏专业的从业人员;医疗保健和护理设施不健全;提供的服务叫好不叫座等问题。[2-5]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不了解需求的情况下盲目运作的结果。本研究通过调查宁波城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影响其需求因素,在借鉴日本社区养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一、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基于需求分类的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课题组在宁波市鄞州区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是2015年12月,调查地点分布在宁波市鄞州区的4个社区。调查组共向社区60-75周岁的老年人发放问卷120份,经过筛选剔除不合格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7份。

1、基本情况被调查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受访者中男性28名,女性69名,平均年龄为64.8±3.4岁。从受教育情况来看,未接受过教育的老年人仅占10%,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占到了60%以上。说明城区的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人总体上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从居住情况来看,独居老人仅有4人,半数以上的老人与子女同住,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42%左右的老人与配偶同住,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照顾孙辈,如接送上下学、准备晚餐等。

2、养老需求56.7%的受访者希望自己或夫妻互助料理,24.7%的老人希望子女供养,16.5%的老人希望居家社区养老,仅有1%的老人倾向去养老机构。说明目前宁波城区的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大,对养老机构养老仍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本次调查中,作为最需要的养老保障需求,分别是医疗保健、精神慰藉、休闲娱乐、其他(生活照料、体育健身等),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6%、27.6%、19.7%、4.1%。可见,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同时,城市老年人随着物资生活的富裕,开始更多的关注精神生活质量。

二、日本的社区养老模式借鉴

日本政府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中心、以社区老年服务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模式。[6]其特点有:

1、各种完善的法律政策日本政府制定了为社区老年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的各种法律、政策。如《老人福利法》规定地方成为老年服务的主体,居家护理照料成为老年人的护理照料重点;《老人保健法》则全面推出老人保健设施;《介护看护保险制度》更是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加快了老年福利服务的市场化。[7]服务机构在竞争中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2、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上门服务社区服务人员定期排摸辖区内的孤寡独居及卧病在床的老人,并上门服务。要全面了解并评估他们的病因、康复手段、认知情况、甚至精神状况、生活自理程度等情况。同时在饮食、活动、康复锻炼、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对其家人进行指导。

3、广泛应用社会力量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组织,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征集家庭主妇、大学生或部分健康的低龄老人担任志愿者,陪伴聊天、送饭等一些轻体力服务。总之,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是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为主体,在社区内建立各种福利设施,由专业人员定期提供入户服务的模式。

三、基于需求的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1、基于需求的养老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和对日本社区养老模式的借鉴,本课题组提出了新的养老服务体系。首先,要建立以社区为主体,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制定各种法律政策,给予社区养老服务切实有力的保障。同时,探索市场化养老路径,提高市场参与度,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同步发展。其次,引导非营利企业和志愿者积极参与。非营利组织如社区医院和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也是社区养老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支持,这将会降低社区养老的成本。最后,应根据需求提供服务。根据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健康医疗、精神慰藉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

2、基于需求的养老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日本的社区照顾模式,可以发现他们的服务特点是住在家庭,养在社区。我们可以借鉴这个经验,在社区建设服务设施,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组织专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提供入户服务。首先,建立以就近就医为主,上门医疗为辅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发挥社区医院的辐射功能,在社区分块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点。针对出行困难的老年人,还可以推行“上门医疗”。由医疗机构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配送药等。其次,建设以精神慰籍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精神健康的追求比较迫切。所以,要开展相应的心理服务。可以在社区开设老年活动室等为老年人提供社交活动的平台;排查社区的独居或有抑郁倾向的老人,组织专业人员或志愿者上门,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等方式,消除心理方面的隐患。最后,建立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教育体系。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未来养老产业开发的方向。应在社区内开设老年人活动场所,开展各种棋类、球类、文艺晚会等老年人喜欢的活动。针对老年大学报名难的情况,还可以引入社会资金,开办老年兴趣班,丰富闲暇生活。

参考文献:

[2]曾昱.社区养老服务—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天府新论,2006(4).

[3]窦玉沛.建设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力推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J].社会福利,2012(6).

[4]罗遐,陈武.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3(3).

[5]敖妙.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2(11).

[6]仝利民.社区老年服务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管理,2004(6).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邻里互助” 社区养老

一、城市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

“邻里互助”模式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但是与二者存在着交叉。我们可以称其为社区化居家养老。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即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其次,从养老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顾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简而言之,社区化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委员会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他的存在有以下方面的优势及现实意义。

(一)邻里互助,助人助己,和谐社区。据榆林市老龄办贺主任介绍,参加服务的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低收入者,他们本身的经济负担就比较重,参加服务的人员在帮助独居在家的邻居老人解决了生活以及精神等方面需求问题的同时,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了自身生存的保障,其实质是种助人助己的活动,增进了社区居民间的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灵活方便,服务周全,满足多方需求。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由于参加服务的人员和需要帮扶的老人在同一社区,可随时服务上门,方便办事,能够及时解决老年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大家彼此熟悉,感觉亲切,便于情感的交流,能够满足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三)低成本,高质量,老年人满意程度高。榆林市老龄办主任贺和平介绍,老龄办会定期走访被服务老人,若发现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好,就会将其解聘。“这种养老方式融合了机构养老的优质服务和居家养老的温馨,老年人满意程度很高。”另一方面,因为处同一社区,服务人员与被照顾老人感情基础比较好,切实把老人需要当成自己问题。在资金运作方面,采取的是政府补贴的形式,即政府承担大部分的资金,老年人子女承担小部分资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观念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

观念认识不足,来自于政府部门和老年人自身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社区“邻里互助”照顾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地方政府和社区本身但是,受历史习惯及政治体制的影响,地方政府和社区对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到又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另一方面,受传统“养儿防老”的影响,老年家庭认为子女供养及照顾父母,是必然的道德标准,也是自己必须承担的义务。因此,在老人看来,靠政府、社会的照顾是给孩子丢脸,给自己丢面子,对此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另外在我们调研过程中,这一利民惠民的服务项目,同一社区的很多人并不了解,只有涉及到的相关人员表示热烈的支持与欢迎。这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一方面,发展社区“邻里互助”照顾的关键在于提高政府和社区的重视程度,改善和提高社会政策的决策和执行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力度,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得老人获得真正的心理慰藉,让老人明白养老问题不单单是自己的义务,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使他们放下心中的惶恐与不安。

第二,资金缺乏,筹资渠道单一,政府财政负担压力过重。

社区“邻里互助”养老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投入,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未富先老”,在现阶段,对于较发达地区而言,财政尚可承担,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如果想进一步扩大受惠面,势必会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压力过重。据老龄办贺主任介绍,实行邻里互助模式已经将近两年,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最终导致只能维持现状,不能进一步过大受惠人群。因此,不难发现,资金的缺乏最终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去完善相关制度、配置与之配套的社会资源。

要解决这一问题,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1、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发挥社会慈善机构的作用。设立相应的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收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来。2.加快社区养老的产业化。改变传统的认为养老主要是义务和福利的观念,社区养老要从行政性经营向市场化经营转变,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政府要做的就是严格把关,做好宏观调控,保证市场能够公平顺利进行。这样既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也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第三,管理体制不健全、权责不明,评估体系不完善。

由于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有限的社区公共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不能有效的整合相关资源。其具体表现在:l、各部门之间协调管理不畅。老龄工作的开展及民政、妇联、劳动保障及民间机构等多个部门。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沟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使得主管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工作的民政部门无法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从而很难提高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2、评估体系不完善。参加服务的人员的管理比较松散,缺乏相应的激励奖惩制度,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更多的是依靠道德的约束,长期以往,必然会使得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下降。部分试点社区虽然出台了相关的资金补贴办法,却没有出台与之相配套的评估制度。

要解决这一问题,1、政府应该健全法律法规及管理体制,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2、,加强行政协同,在社区内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服务管理,综合协调社区和各个部门的关系,使得各部门,共同制定今后开展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明确分工和各自的职责。3、为保证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完善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实现奖惩结合的规范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全国老龄办,2008

[2]王海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问题分析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陈卓颐.实用养老机构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及对策

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的称为老年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到2010年将增加到1.13亿,2020年为1.72亿,2050年为3.36亿。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型国家行列。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又称社区助老服务、社区老龄服务、社区老年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基本上都是指使老年人不脱离所生活的家庭、社区,同时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种服务。家庭养老功能有可能进一步弱化,纯老年人家庭、高龄老年人家庭将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经受更大的考验,这必然要求政府和社会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社区养老由于吸取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而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方式,被认为是符合我国老龄化发展现状的养老模式,因此,要努力探索社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以使老年人能安享幸福的晚年,真正做到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

一、瑞金北村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现状研究

(一)研究对象

老龄化社区: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瑞金北村社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至2012年底数据,瑞金北村社区总人口为一万零四百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两千余名,占总人口19%。其中80至90岁的老人有315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314人。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进行50份问卷的试调查后,根据实际情况对问卷进行微调整后,面向瑞金北村的老龄人共发放正式问卷300份,回收296份,有效率为98.7%。被调查者的最小年龄为53岁,最大年龄为97岁。平均年龄为72岁。并且对五位瑞金北村的老龄人和社区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

(三)瑞金北村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现状

1.对老龄化社区养老观念认识不到位。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高,很多老年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与社区关系密切性和社区服务对满足自身需求的重要性。在调查老人对社区医疗、家政、娱乐、法律等基本服务项目了解情况调查时,我们发现,76%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社区没有医务室,23%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社区有医务室。造成调查差异的原因是瑞金北村原来有社区医院,而早在半年前已经拆除。这表明了老年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社区与自身的相关程度,对社区养老认识不足。另外,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调查得知有52.5%的老人与配偶居住,21.7%的老人独居,21.7%的老人与子女居住,4%的老人与子女和老伴共同居住。绝大多数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能日常照料。这在客观上更需要社区和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和帮助。而无论是政府、社区还是老人需要对老龄化社区养老观念有着明确的认识。

2.社区服务总体水平低。(1)养老服务种类单一,设施不完善。通过访谈得知瑞金北村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的具体内容主要有:①过年过节时候上门慰问、发放尊老金;②社会志愿服务,上门陪老人家聊天、进行情绪疏导等;③安康通(应急服务热线);④居家养老家政服务;⑤低保劳保服务;⑥娱乐休闲活动等。社区养老服务对象面狭窄,对于那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老人,服务项目是极少的。缺乏专业化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大都集中在家政服务、娱乐休闲等方面,对于相对专业的医疗服务项目、临终关怀项目及心理疏导是很匮乏的。并且服务内容大多局限于物质照料方面,忽略老龄人精神保障,服务形式过于单一。(2)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供需不平衡。问卷显示约89%的老人认为社区医院是他们目前认为最需要的服务设施,而瑞金北村的社区医院在半年前就已经拆除,医疗设施不完善,老龄人在社区没有得到社区医疗设施的便利服务。其次,调查显示,瑞金北村的老龄人活动中心等娱乐设施也未完善,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老龄人零散地聚集在社区广场上开展娱乐活动。(3)社区养老服务未分层。老龄人有其特殊性,调查显示,独居老人所占比例为21.7%,不能自理老人占15%。调查显示,在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上,社区未为这些特殊老人提供的送饭上门、心理治疗等一系列特殊服务。

3.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缺少专业人员。调查得知,有超过大半数,即82.8%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社区没有提供聊天解闷服务,只有17.2%的人认为社区有这一服务。而瑞金北村居民服务中心是有提供志愿者进行的聊天解闷工作。但由于老人数量大,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教育及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弱,无法给予老人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所以造成了调查结果的差异性。社区提供的法律援助服务的情况并不容乐观,有85.5%的调查参与者表示社区没有法律援助服务,14.5%的调查参与者表示社区未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访谈得知,瑞金北村社区是通过与高校合作通过志愿者开展法律讲座的形式对老龄人宣传法律知识,缺少有相关学科背景的社会工作者。

4.社区服务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社区服务需要走产业化道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化水平低,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市场成分少,企业、第三方、个人等主体涉及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

5.资金来源匮乏。社区主任访谈透露目前有一名爱心人士向社区捐款一千元用于家政服务,社区用这项资金为社区内一位特别有需求的失独高龄老人聘请了一名家政人员进行服务,每周上门两次进行家政服务。资金来源有限随着特殊弱势老人群体日益增长,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筹集的渠道比较单一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投入于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去。

二、建构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议

(一)明确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定位

“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通过对社区的科学组织管理,以社区为中心,各种社会养老力量以社区为依托向老年人提供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以实现老年保障的目标的一种模式。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得到充分重视,社区应当明确自身的养老职能,并且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养老的宣传,使老龄人以及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社区在养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作用。

(二)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调查分析老龄人的需求,对老龄人的需求进行划分。针对年龄不同的老人提供不同的养老服务内容,针对身体情况不同的老人提供相应的医疗、家政服务内容,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定期上门检查,专门的家庭护理服务等服务内容。针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老人也开展相应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完善老年服务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建设,社区应当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政府应当重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扩大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覆盖面,从而为养老服务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同时,要重视对社会工作者等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制度。

重视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要利用媒体资源宣传社区养老服务优秀志愿者的典型,在社会中营造出以志愿为荣的风气,动员社会各界成员加入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中来。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跟高校建立长期的联系合作关系,加强志愿者服务的组织性,避免志愿服务的不连贯性。

(四)形成多渠道的社区养老资金来源

传统的社区养老资金来源于政府,但是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远远不够,社区养老服务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所以要发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筹集资金。一是政府拨款,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者是减免税收等为社区养老提供资金支持。二是社会集资,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单位或者是个人通过捐款和捐物的形式对社区养老作出资金支持。三是发行福利彩票。四个人出资。五是慈善捐助。

(五)增加养老服务的项目,扩宽服务内容和改进服务设施

1.社区提供生活照顾服务。这是最基本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对老年人生活的照料、家庭里卫生的保洁、生活用品代购、个人护理、喂饭换药、帮助洗澡等基本服务。建立托老所,老人日托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对老龄人的全方位照料。建设为高龄老龄人、不能自理的老龄人提供的无障碍设施,从而为老龄人的活动提供便利。

2.社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社区应当建立社区医院等基本的医疗卫生单位,针对老龄人开展医疗保健讲座。定期为社区老龄人开展体检服务,并且最好记录下老人的健康状况。开设医疗服务热线,使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出现身体状况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社区。

3.社区提供心理慰藉和文娱活动服务。社区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老龄人的心理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注意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老龄人的需求。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等供老龄人娱乐和相互交流的场所。注重老龄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办心理咨询室和上门咨询聊天解闷服务,为老龄人提供专门的全面的心理疏导。社区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部周边的空地、公园广场建设娱乐活动场所设施,方便老龄人在家门口就能开展娱乐活动。

(六)调动各方力量,促进不同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应当鼓励各方的力量参与到社区养老中来,包括非政府组织(NPO)、企业和个人等主体。第三方通过购买服务项目的形式来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而政府达到一个角色转变,从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监督和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

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走产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国家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资,改进社区的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实行收费制度,不再依赖国家,自负盈亏。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不断形成社区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郑莘.城市老龄化社区的研究:概念、特点及目标[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1(2)

[2] 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N].人民日报,2011-4-28.

[3] 陈元刚,谢金桃,王牧.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9).

[4] 高黎.社区服务走向何处一从契约到公共利益[J].社会, 2001(11).

[5] 李晓华.社区照顾模式与中国养老方式选择[J].理论学刊,2005(10).

[6] 文强.我国城市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西北大学,2008(6).

[7] 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

[8] 彭希哲,梁鸿,程远.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 李宗华,李伟峰,陈庆滨.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东岳论丛,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