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控策略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风控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风控策略

篇1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信息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存贷利益收益,据不完全统计,存贷利益收益约占至全国商业银行年度收益的70%左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风险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价基本各家银行自己的客观判断。

1.2市场风险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刚起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由于实行利率管制和相对固定好的汇率制度,我国商业银行比较侧重于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管理,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重视,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的进程的推进,存贷款计息方式也日益市场化,固定利率房贷以及其他特定利率计息方式日益普遍,利率缺口风险特逐渐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大更复杂。目前商业银行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风险日益增大的要求,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工具、系统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1.3操作风险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为银行业规避操作风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这些国家并没有大规模举债,只是通过证券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新兴市场国家不面临着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资金倒流导致本国证券市场价格大幅度缩水、本币贬值,从而使得本地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于衰退。操作风险虽然为近来管理的热点,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还未能有一个综合系统的理解,无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还是体系,或操作平段口,都有在很大缺陷,这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障碍。近年来的齐鲁银行票据案,中山银行行长潜逃案都说明了这一点。

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直接损失虽小,间接影响却不容低估。其中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在信用风险方面,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企业需求下降,纺织、钢铁出口企业导向型企业以周期性企业压力大幅下滑,东南沿海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不过目前来看,出口企业在银行信贷总量中占不高,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较低,对银行贷款质量的总体影响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现象十分突出,加之人民币值,外需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大量外资涌入,更加了大国内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房地产市场形成的泡沫经济,加之国内地产市场调控方敏存在问题等,这些对银行企业来说都是管理风险存在的隐患。

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3.1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金融机构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教训。因此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特别是随着外国商业银行的进入和我国商业银行相互间合作与竞争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领域不断深入,浓度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意识。

3.2全面贯彻《巴赛尔新资本协议》2000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风险和其他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指银行的客户或对于无力履约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缺陷以及公司治理控制失效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是由于人为错误,系统失灵,不正确的流程和无效的监督等原因形成,其他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在业务发展中是相互交叉的,并呈现出连锁态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一直很注重信用风险,而忽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实施《巴赛尔新资本协议》,将三类风险同时纳入监管统一框架,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因此,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把达到资本充足率与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和提高竞争力重要手段,这也是贯彻《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结果。

3.3严把信贷闸门加强贷款管理首先把还款来源作为首要考虑因此,除了注重自有流动性风险管理以外,银行对于客户现金流管理,还款来源关注永远摆在贷款管理首位。其次关注等二还款来源,是信贷投放过程中关注焦点。然而,银行信贷资产的长期性占市场强烈周期性往往难以匹配,市场上涨时繁荣和后跌的惨烈点让置身其中银行无所适从,要警惕经济周期出现拐点后,在紧缩政策下,市场资金绷紧给银行资产带来风险隐患。

4未来银行业会怎样?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前金融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在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了国民经济适度、健康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金融风险是金融与生俱来的属性,近年来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金融风险不仅制约着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很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因此,采取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策略是十分关键的,

1.金融风险的定义及危害性

1.1金融风险定义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金融风险是指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由于受到法律、政策、决策、市场、形势、操作等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而造成金融机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不相吻合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机构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由8种风险构成,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战略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国家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

1.2金融风险的危害性

金融风险不仅会对金融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使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被严重削弱和诋毁,其还会危及金融安全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一旦有系统风险的发生,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转就会失灵,从而混乱了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甚者,还会引发政治危机。一次严重的金融风暴可以瓦解一个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2.金融风险产生原因

2.1信息具有不完全性与非对称性

在进行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对交易信息的不完整,导致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利益出现失衡的现象。对于企业资金运用情况、资产、负债、现金流动情况、偿债能力、发展前途和规划等企业的全部信息是由企业筹资者所直接掌握。而对于企业的经营信息,作为债权人的金融机构通常知道得太少。此外,在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过程中,企业融资出现多元化,企业的资金流量不明显,较隐蔽,流向出现多变性,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对于企业信息的了解和掌握难度更大。这样一来,企业所有者和金融机构投入的所有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的运转状况信息被企业掌控。加上对于市场相关信息,企业掌握量大,而在目前条件下金融机构却无法掌握众多企业的市场相关信息,且市场信息是不断变化的,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确实具有很大的难度。

2.2金融体系具有内在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一是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金融体系不够完善,不具备较强的自身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二是金融体系治理结构以及控制机制不健全,具有长期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较为匮乏,市场违规炒作严重;三是在金融机构之间出现风险相互转嫁的现象,混业渗透现象严重;四是缺乏健全的相关的法律制度,在法律制度上存在法律空白以及法规过时等问题,社会信用意识不高,信用体系建设速度过慢,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

2.3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金融创新只是转移和分散部分金融风险,对于整体性的金融风险却无法消除。金融创新只是降低了金融系统中的风险,从宏观上来看,只是将风险由风险回避者转移给了风险偏好者。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未来的金融风险将会更加复杂。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得以不断的加强,从而促使以资金联系为基础的伙伴关系的形成,使得其联系更加紧密,如果其中的一家金融机构有问题产生,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最终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出现了新的投资手段,对投资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也会造成更大的风险与危害。此外,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了金融市场国际化,国外资金大量地涌入我国,这就会撞击我国银行体系资金的流动性,使得银行信贷规模缺乏稳定性,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风险。

3.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3.1加强完善金融市场的法制化建设

首先,要不断完善金融制度,健全服务体系,减少风险隐患。作为经济的核心内容的金融,金融体制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融体系要以国情需要为依据,确保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使金融风险得到合理分散,同时还要让人们感受到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其次,要加快金融业内的法律体系的完善,健全相关金融立法。金融立法的制定要以金融业的发展规律、特点及动态为依据来进行,制定出的金融法律必须是专业的、严谨的,树立其金融法律的权威。再次,加强金融执法及监管,对于金融犯罪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以确保金融秩序的顺利展开。最后,对于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要予以继续实行,以使经济得以稳定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确保国际收支的平衡,最终使得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冲击能力得以增强。

3.2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要尽快将一套高效、严密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建立起来,这对于金融危机的防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将健全的贷款档案建立起来,将贷款的发放、管理、回收情况做好真实、详细的记录;另一方面,将金融风险防范分析机制建立起来,对于风险早期的预警信号要投入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掌握金融风险。其次,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将完善的监管体系建立起来,强化监管,金融管理要尽快提升其当局的管理能力,使其有限理性降低,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再次,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确实使得行业自律组织发挥其应有的监督鉴证以及评价作用。最后,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力度,对于国际协调合作发展的管理要处理好,同时要保持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使其影响力有所提高。监管内容要包含所有从业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从机构的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过程的经营活动;要改变监管方式,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有效结合。

3.3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

防范银行经营不善首要条件就是要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管理。一是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审计程序,银行董事会对管理层要实行有效控制,要督促管理层高效地履行相应职责;二是提高银行全体员工内部控制的意识,每个员工要树立起自控的观念,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三是将完善的组织结构建立起来,这样内部控制才能得以实行;四是按照相关法律和政策,金融机构要严格对所有的贷款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以降低贷款风险;五是对于内部控制要加强定量分析以及过程控制,提升内控的科技水平;六是要根据相关原则,如授权分责原则、财务核对原则、规范化员额、监督制约原则以及谨慎性原则等,将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建立起来。

3.4重视金融创新,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和发展

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一方面,金融产品的品种要尽可能丰富,技术成熟、且市场需求大的产品及交易方式要大胆尝试。另一方面,在金融产品和市场不断创新发展的情况下,还要注重创新管理制度以及监管手段。在信息化时代,要改变传统银行监管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通过科技创新来不断使金融管理效率和管理精度得以提升,进而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更好地防范金融危机。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 防控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形式,是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有效结合所产生的一种金融融资模式。与传统的金融不同,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使互联网技术得到开放化,同时对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创造更多更大的商业价值。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的使用性,门槛低,而且跨地域性的服务等优点,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和效益。

一、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互联网金融带去更大更多利益的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近几年金融案件的频繁发生,使互联网金融面临着许多的风险和挑战。

(一)技术操作所产生的风险

对于互联网的操作,本身就存在一些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率就更高了。人们在进行互联网金融操作的时候,特别容易将个人的信息泄露出去,被黑客窃取信息,进行一些非法的活动,威胁个人的信息安全。同时,互联网病毒也层出不穷,它的扩散和传播速度之快,对人们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二)市场带去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各个行业都不可避免的。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便捷性更大,优惠性更多,交易的范围也更广,所以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交易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对于互联网资金的使用,往往存在第三方的支付,资金经常两天或者更久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挪用,在这期间,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监管,即将承担很大的风险。同时金融融资的期限也各不相同,系统比较混乱,一旦出现资金和负债的失衡,投资者和后方管理者都会各自自保,将会导致市场的紊乱,金融业的混乱。

(三)资金安全存在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每一位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资金的安全问题。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资金的投入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银行的存款,虽然这种方式的安全性比较高,但是一旦出现通货膨胀现象,这种资金的投入也将失去意义。证券回报率高,但是存在极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流程比较透明,但是资金的安全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也是存在极大的风险的。

(四)风险容易扩散

互联网金融发展多以实时的交易和兑付为主,缺乏一个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对于资金的稳定性准备不足,资金流动性较大,就会容易出现信用风险和管理风险。而且互联网金融行业特备容易受到行业负面信息的影响,给消费者带去精神上的压力和市场恐慌。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产生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主要体现为经营主体之间界限的不清晰、互联网金融法规监管的不健全和普通民众的盲目跟风这几个方面。

(一)经营主体界限不清晰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企业的融合也越来越频繁,这就使得互联网和金融之间的界限变得不清晰,很模糊。尤其是从第三方支付来看,第三方作为中介作用,却聚集了大量的虚拟货币,没有相关的法律支持,就会出现吸收存款的感觉,使得经营主体之间互相混乱,分不清具体的界限。

(二)互联网金融法规监管不健全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健全,出现许多法律漏洞,尤其是近几年金融案件频发,这就更说明了互联网金融在法律监管中的缺失,风险突出。互联网金融的法规监管起步比较晚,监管的制度得不到健全,导致部分人利用这一缺点,在利益的驱使下,非法的盗取个人的信息,进行一些非法的活动,因此为了维护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至关重要。

(三)群众的盲目跟风

许多群众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认识不足,也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就会盲目的进行互联网金融理财跟风,存在投机心理,这就会使市场服务和风险增加,引发一系列金融纠纷和问题。

三、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

互联网金融业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的去进行解决和防控。

(一)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各个主体责任

加快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同时在法律上明确的界定经营者主体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互联网金融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责任主体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打击和控制,以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消费者资金的安全。

(二)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

建立一个完善的互联网监管体系,同时明确监管的主体,设置相关的监管机构,做到监管有序,责任分明。同时,也要加强监管主体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这样对于处理跨地域和跨行业交易行为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管和保护。

(三)对资金进行追踪控制,预测风险,应对方案

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去向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严格控制网上交易资金,对每笔资金的去向进行追踪和控制,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同时,也要对未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积极的进行风险的解决方案研究,这也对风险的避免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总结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有着独特的创新性和吸引性,其发展潜力巨大,对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相关的法规不健全,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我们未来发展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经济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止。

参考文献

[1]李肖松.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防控《生产力研究》2016年3期.

[2]何虹.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应予以重视《华北金融》2013年8期.

篇4

[关键词]富邦金控;集团化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 F84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7-0090-04

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邦金控)是我国台湾地区具有主导地位的金融控股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其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同时在香港、大陆以及东南亚、北美等地区控股和参股了若干金融和保险机构。截至2009年末,富邦金控的分支机构数量超过300个,服务客户人数突破800万人,能够同时在开展金融服务活动。富邦金控的业务领域主要包括:财险与寿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投资、资产管理以及证券经纪等方面。至2009年末,富邦金控总资产规模达到3.06万亿新台币(约合6,820亿人民币),实现税后利润199.38亿新台币[1],成为台湾地区盈利最多的金控集团。

一、富邦金控的发展历程

富邦金控的前身是成立于1961年的台湾国泰产物保险公司。富邦从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起步,经历了国泰产物保险公司专业化经营的开创阶段、富邦集团初步综合化经营的成长阶段以及富邦金控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的加速发展阶段,经过40余年的发展,构建起了综合性的金融集团。

(一)国泰产物险公司的专业化经营阶段(1961~1982)

1961年,富邦金控的前身――国泰产物保险公司成立,国泰产物险公司是台湾地区第一家民营财产保险公司。受当时台湾金融管制政策影响,国泰产物保险公司在开创期采取了专业化发展战略,“深耕”财产保险市场。经过20余年的努力,富邦产物保险公司不但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财产保险公司,而且沉淀了一定规模的资本实力,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保险经营管理经验,这为此后富邦开展综合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富邦集团的综合化经营阶段(1983~1999)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相继开放商业银行、保险、信托、期货、票据金融等金融市场的管制,富邦集团顺势而为,采取了综合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富邦一方面不断扩大保险业务规模,另一方面不失时机把业务领域逐步扩展至证券投资、资产管理、商业银行等相关金融领域。1987年到1999年,富邦集团利用自有资金相继成立了富邦综合证券公司(1988)、富邦银行、富邦证券投资信托公司(1992)、富邦人寿(1993)、富邦创业投资公司(1996)、富邦票券金融公司和富邦直效营销顾问公司(1997)、富邦期货公司(1998)[2]。至此,富邦集团的服务领域已经囊括了保险、银行、证券、信托、期货、资产管理等金融业务,综合性金融服务框架基本成型。

(三)富邦金控的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以来,国际上大型金融机构的收购兼并行为接连发生,金融市场上形成了一批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全能型金融机构。在台湾当地政府放开金融市场管制以后,市场一拥而上,各类金融机构迅速涌现,形成了数量多、规模小、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面对台湾金融市场群龙无首的情况,富邦集团实施了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战略,通过一系列融资上市和收购兼并活动,迅速壮大公司资本实力,构建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台湾地区的具有市场领导力的金融机构。

在集团管理方面,富邦集团于2001年成立富邦金控公司,形成金融控股公司架构,并将富邦集团的金融机构陆续划归富邦金控管理,理顺公司组织架构。在企业经营方面,富邦集团一方面争取富邦金控及其下属子公司上市,扩展资本来源渠道,支持业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富邦金控及其子公司的业务规模。比如,在投资银行领域,2000年,富邦证券完成了七合一收购案;在商业银行领域,富邦金控先后合并了台北银行,控股了香港港基银行(75%),参股厦门商行(19.99%)[3];在保险业务方面,富邦金控并购了ING安泰人寿,使富邦寿险的保费收入规模跃居台湾地区第二位。

二、富邦金控的组织架构

富邦金控具有保险、银行、投资、资产管理等金融业务,具有集中统一的管控机构和分立的法人结构,属于典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富邦金控旗下的金融机构可分为保险、银行、投资三大类别。目前,富邦金控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一)富邦金控的保险类机构

富邦金控的保险类机构主要包括富邦产险和富邦人寿。富邦产险创立于1961年,为台湾第一家民营财险公司。富邦产险的业务主要包括:车险、水险、火险、工程险、意外险等。至今,富邦产险已连续27年居台湾产险市场首位,保费收入的市场占比超过20%。2009年末,富邦产险的保费收入达到213亿新台币,实现税后利润13.71亿新台币,综合成本率为84.67%,实现了较好的承保效益[4]。富邦人寿成立于1993年。富邦人寿的业务主要包括:寿险、健康险、年金保险、住院医疗保险等。2009年,富邦寿险的保费收入达到1,899亿新台币,实现税后利润108.70亿新台币。目前富邦人寿的保费规模居台湾寿险市场的第二位[5]。

(二)富邦金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

富邦金控的银行类机构主要由台湾富邦银行、富邦资产管理、富邦营销等机构组成。台北富邦银行,在2005年由台北银行与富邦银行合并建立。台北富邦银行主要提供企业金融、个人金融、理财、信用卡、信托及行政事业单位金融等服务,使客户获得“一站购足”的金融服务。2009年,台北富邦银行的税后利润为52.22亿新台币。富邦银行(香港)定位为富邦金控的区域平台。富邦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2004年,主要业务为收购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进行专业化的债务重组,化解不良债权。富邦营销成立于1997年,主要负责富邦集团的一体化营销业务,所销售商品与客户资源及金控各子公司紧密联系,依托富邦金控整合的客户数据库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提高富邦客户的留存度和满意度。

(三)富邦金控的投资类机构

富邦金控的投资类机构主要包括富邦证券、富邦信投、富邦期货。富邦证券成立于1988年,业务包括:证券承销发行、期货和证券经纪业务。富邦信投成立于1992年,主要受托从事基金管理业务,目前旗下共有海外型及商品型ETF、主题式基金等20个基金项目。至2008年末,富邦信投受托管理的富邦产寿险资金规模超过3,800亿新台币,当年获利131亿新台币,投资报酬率约为4%,增厚了富邦金控的整体盈利。富邦期货成立于1998年,经营范围包含期货经纪业务、顾问辅导业务、期货产品结算交割和代结算业务以及证券商合作交易辅助人经纪业务等。富邦金控创投成立于2004年,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直接投资、企业经营管理及咨询服务。

三、富邦金控的发展战略

富邦金控将综合性金融集团的优势概括为交叉销售(Cross Selling)、成本节约(Cost Saving)以及资产规模提升(Capital efficiency)的“3C目标”[6],实现金融控股公司增强综合销售能力、降低整体运营成本以及提高集团综合实力的战略目标。为此,台湾富邦金控先后采取了“一站购足”金融百货、以交叉销售为核心的整合营销、战略联盟、并购加速成长和构建事业群架构管理等经营策略。

(一)“一站购足”的金融百货策略

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金融市场开放以后,各种类型金融机构大量涌现,但金融机构过多过杂,使消费者难以选择;各类机构对客户和市场激烈竞争,也导致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普遍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富邦采取的策略是“争取更多的金融业务经营资格,使富邦的客户能够在富邦一次购足,即一个客户到富邦可以一次购足所需全部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7]富邦通过自建和收购并举的方式积极争取各类金融业务资格,相继获得证券、期货、信托、基金管理、商业银行等业务经营许可,实现了富邦集团“一站购足”金融服务的设想,完成了从专业保险公司向综合性保险金融集团的转型。

(二)以交叉销售为主要内容的整合营销策略

在实现初步综合经营之后,富邦就有能力利用客户资源数据,发挥业务协同优势进行整合营销,提高整体经营效益。富邦最初的整合营销就是进行银行业务之间、银行与保险业务之间以及产寿险业务之间的“交叉梢售”。例如,富邦银行在发行白金信用卡时,利用集团自有客户信息库,筛选出拥有一定资产规模的高价值客户群体作为白金卡的推广对象,很快就实现了超过50%的发卡成功率,交叉销售策略收得到较好效果。在2008年,富邦人寿的保费收入中有40%来自公司内部渠道,这些内部渠道包括银行、产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多个机构。

(三)战略联盟策略

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类型形式多样,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集团管理方面,新成立的富邦金控面临综合性金融业务管理难度大,管理经验不足的突出问题;在企业经营方面,富邦金控的市场知名度不高,下属子公司业务规模不大,企业经营面临市场压力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些挑战,富邦金控采取了战略联盟策略,与世界知名的金融机构结盟,借助战略联盟提高富邦金控的知名度,提高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在2000年,富邦与有着相似战略目标的花旗集团结成战略联盟。通过战略联盟,富邦借助花旗的品牌和影响力,提高自身在台湾地区市场和其他区域的知名度;通过战略联盟,富邦银行和花旗银行可以作为合作伙伴,提高抗风险能力,减轻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通过战略联盟,富邦和花旗相互交流沟通,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8]。

(四)并购加速成长策略

台湾地区的金融市场开放后,一些国际性金融集团也进入台湾市场,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富邦金控只有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市场优势地位,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富邦金控除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规模扩张以外,还积极采取并购手段加速自身成长。2000年到2009年,富邦金控先后并购6家证券公司、2家银行和1家寿险公司,集团总资产规模从30多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000多亿美元。

(五)事业群架构管理策略

富邦在完成一系列并购之后发现,并购公司与富邦原有的业务具有一定重叠,不能有效发挥规模效益,因此需要进行业务重组与整合。富邦打破原本以子公司为主的运作模式,依据客户导向原则,成立了类似战略业务单元(SBU)的事业群。富邦认为改革成客户导向的事业群管理模式,最主要就是在产品、渠道和客户管理方面进行整合营业。按照这一原则,富邦于2005年实施了“PROJECT ONE”计划,先后组建了企业金融事业群、消费金融事业群、财富管理(类似大陆“投资理财”)事业群、金融市场事业群、投资管理事业群和保险事业群[9]。事业群架构使富邦金控能够更为贴近客户金融保险服务需求,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客户满意度。

四、富邦金控发展历程对综合性保险集团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内八家大型保险集团的成立,保险行业竞争形势已经由单体公司的竞争朝着集团化竞争的方向迈进。台湾富邦金控是以财产险业务起步逐渐发展形成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富邦金控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对大陆大型保险集团的集团化建设,特别是对保险集团在组织架构、盈利能力、销售渠道、融资手段、战略发展等关键环节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是在组织结构方面,加快构建综合经营的组织架构。2000年以来,富邦金控为了推进“一站购足”的综合化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构建起包括保险、银行、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金融服务的综合经营组织架构,有力支持了富邦金控业务规模的扩大和集团整体效益的提升。国内保险集团可以借鉴富邦金控事业群管理构架的管理思路,加快集团下属分支机构同类型业务的重组整合,形成以保险业务(包括财险、寿险、健康险)、资产管理(包括资产管理公司、专业投资公司)和金融服务(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为核心的事业群,实现集团业务综合经营的新格局。

二是在盈利能力方面,着力打造保险、资产管理、金融服务的多支柱盈利格局。目前,保险业的整体盈利存在下降趋势,国外很多保险集团都是通过综合化经营,扩大集团盈利来源,降低集团整体经营成本,实现集团整体盈利的提高。富邦金控通过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手段并举,保持自身在台湾保险市场的优势地位;通过兼并收购获得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集团在银行业务方面的获利能力;通过集团下属投资银行、基金公司与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协同,降低集团整体经营成本,通过多轮驱动实现集团整体盈利能力提高。因此,国内保险集团应当充分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强化集团公司在投资方面的决策职能,充分利用旗下金融资源扩大盈利来源,构建集团多元盈利的新格局。

三是在销售渠道方面,整合集团销售资源,开展大规模的交叉销售。目前,国际上许多金融机构为了适应客户对金融服务多方面的需求,全力开发全能柜台服务体系。富邦金控非常注重集团内部的交叉销售,通过银行、保险、基金之间以及各业务内部的相互交叉销售,实现节约销售成本,提高销售收入的目标。国内保险集团可借鉴富邦金控的交叉销售策略,强化集团内部各类销售资源的交叉销售与联合展业,构建集团统一的客户数据库,实现各类客户信息共享,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险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集团营销渠道一体化的营销体系发展格局。

篇5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发展迅速,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所产生的新事物,包括创造新的金融理论、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目前,金融创新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但是金融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如何防范金融创新风险是当前金融创新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金融创新引发了经营的不稳定性、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以及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金融创新引发了经营的不稳定性

金融创新引发了经营的不稳定性,使得金融创新发展中存在着金融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在金融市场上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表外业务,从事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所从事的承兑、担保、期货和其他有价证券衍生工具买卖等,这种经营方式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不稳定性,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

(二)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

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削弱了风险控制能力。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的最大活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令商业银行的比重降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既是金融创新的受益者也是金融风险的制造者,它一方面加快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

(三)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

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也使得金融市场创新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金融风险构成也日趋复杂,增加了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就目前而言,金融创新的风险更为隐蔽,导致监控的难度加大,尤其是在金融创新工具帮助转移产品市场风险的同时,一旦被投机者利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破坏性极强的特点,使得金融创新的风险较大。

二、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能力,针对上述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可以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

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是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风险管理部门,设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二是金融机构要加强信息技术风险管理,防范信息技术危机。三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管理,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统计和核算,确保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

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也是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环境。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监管机构要严格审查金融创新工具,并进行风险评估。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建立健全金融信息披露制度,保证信息全面收集和及时。另外,还要逐步将分业监管模式转变为全业监管模式,调整金融监管的功能、组织结构及方法,使之适应金融创新发展的需要。

(三)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

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在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也不容忽视。对金融机构而言,金融机构也转变理念,重新找准法律框架内的定位。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对于规范金融行为,修正金融产品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用法律而非行政的手段规范创新规则,在一定的规则下通过对以往金融工具的变更逐步创新的,可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和金融体制的稳定,从而达到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金融创新风险的方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风险的防范应提高金融机构的管控能力、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和健全金融创新的相关法规,不断探索金融创新中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规避金融创新中的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防范体系的构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2] 时辰宙.现代金融创新风险研究――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视角[J].河北金融.2008(06).

[3] 詹国林,何唯.析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9(12).

篇6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

影子银行的全名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又称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ey)于2007年提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类银行”金融活动,即从储蓄人或投资者手中获取资金并最终向借款方融资,其中大多数金融活动不受监管或仅受轻度监管。美联储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业务,但无法享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众信用担保机制的中介机构。

以上定义主要强调影子银行的“类银行”性和监管缺失的特点。这也是该类金融主体或活动被冠以“影子”的真正原因。另外,以美国影子银行为代表的主体主要以投行为主,其依靠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规避监管,且采用高杠杆经营策略,并利用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风险较大。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尤其是发达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且我国影子银行活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因此这一定义不能准确地界定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

在界定中国影子银行之前,首先必须明确“银行”的概念。这里的银行是指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的传统商业银行,并可引申为进行资金的流动性、期限、信用转换的金融中介。“影子银行”至少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首先是“银行”,其次是“影子”。

影子银行的“银行”性质要求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中介从事的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类银行业务,即间接融资行为。这一特征直接排出了企业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鉴于目前影子银行多使用复杂的金融工具和结构设计,以间接融资的形式掩盖直接融资的实质,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是否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一标准界定我国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的“影子”性质是“银行”性质的有效拓展,强调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的区别,强调其不受或较少受到监管约束的特性。

综上,影子银行是一个中性名词,与任何金融业务一样都具有风险性,因而与其他金融业务一样需要引起监管方和市场的重视。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贷款(包括银信合作、政信合作类信托产品)、券商资管、委托贷款、地方融资平台、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

二、不完全信息动态监管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分析

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是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产物,是传统融资方式的有力补充,对各类企业的发展及社会资金融通产生的促进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因此,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影子银行业务,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细化、量化监管指标,而不应因噎废食,采取全面禁止的做法。另外,过分严格的监管也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合理控制市场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放松监管,有利于效率的提升。然而,在实务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监管方无法了解金融机构的真实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探求符合理论设计的监管方式。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1.博弈参与者:影子银行金融机构(I)、监管方(R)。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双方博弈的潜在动力都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虚拟变量“自然”(N)将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分为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H)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L)。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相对较差,且抗风险能力较低,业务创新灵活,但存在监管套利行为。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规范,注重风险控制和内部监控。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L)在所有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中所占比重为p,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所占比重为1-p,即:

P(L)=p ;P(H)=1-p (0≤x≤1)

3.两类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都有两种策略:从事影子银行业务(D)和不从事影子银行业务(D)。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影子银行业务获得的收益均为BI1,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该项业务的收益为BI2。

鉴于风险与收益往往呈正比,因此0≤BI1≤BI2。

4.监管当局有两种策略:加强监管(R)、放松监管(R),且

P(R)=r,P(R)=1-r

当当局采取加强监管策略时,监管当局所耗费的监管成本为CR1,金融机构为应对监管而耗费的内控成本为CI1。一旦监管当局采取严格的监管策略,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将受到影响,其利益损失为CI2。而监管当局则获得监管有效的正向激励BR2。当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时,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将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给监管当局带来危机处置成本CR2。且危机处置成本大于放松监管的收益(BR1),即0≤BR1≤CR2。

5.博弈双方都是有效率的:监管当局的监管是正当的,且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不会单纯因惧怕监管而停止开展业务。

(二)均衡分析

以上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树表明博弈双方不同策略选择的收益。在未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进行详尽调查之前,监管当局无法准确判断其风险类型,即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所属类型所具备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金融监管当局只能根据影子银行的行动判断其所属类型。在现实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均衡。

1.混同均衡

以上博弈模型的混同均衡是指,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混同均衡的条件是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的收益大于严格监管策略。

当观察到金融机构开展影子银行业务时,监管方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类型的判断依照以下后验概率:

P(L|D)=q P(H|D)=1-q

监管当局不同策略的期望收益如下:

E(R)> E(R),求得q>

当监管当局选择放松监管的策略时,由可知,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将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同理,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也将选择开展业务。

综上,当q>时,博弈最终得到混同均衡,即无论是低风险还是高风险的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选择开展业务,而监管当局则采取放松监管策略。

2.准分离均衡

影子银行监管博弈模型的准分离均衡是指,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即以1的概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监管当局也选择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决定采取加强监管策略或放松监管策略。

金融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风险程度的判断:

P(D|L)=1,P(D|H)=s

按照贝叶斯法则修正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程度的判断:

P(L|D)=[]

P(H|D)=[]

要实现准分离均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高风险影子银行采取混合策略,需满足条件:

E(D)=E(D),即(1-r)?BI2+r?(BI2-CI2)=0,求得,r=

同时,监管当局采取也采取混合策略,即E(R)=E()

P(L|D)?BR1+ P(H|D)?(-CR2)= P(L|D)(-CR1)+ P(H|D)?(BR2-CR1),解得

S=

综上,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以S=的概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当局以r=的概率加强监管。

三、模型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影响博弈行为的因素分析

1.混同均衡

在混同均衡中,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q越趋近于1,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机构是低风险影子银行的可能性就越大,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就越有效。由混同均衡条件q>可知,其越小,q越趋近于1。因此,当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内控成本较低时,如果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此时,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占比较高,对市场而言无疑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

2.准分离均衡

在准分离均衡中,监管机构采取严格监管策略的概率r=,即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收益B12越高,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大,监管当局采取严格监管策略的概率越大。而在此条件下,高风险影子银行冒险开展业务的激励也越小。因此,在此情况下,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效率较高。

篇7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直销银行;互联网金融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已经对人类经济生活产生颠覆性影响。其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业务发展策略十分重要。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商业银行提出互联网金融化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构建的互策略不仅包含城市商业银行直销银行的建设,还提出利用商业银行本身优势,同时依托直销银行尝试开展P2P、众筹和平台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业务。

一、文献综述

谢平、尹龙(2001)提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电子货币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传统的货币供求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电子货币的现象,进而导致了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等的一系列演进。金融体系当中主、客体的变化给金融行业的治理和监管带来了新的难题。

谢清河(2013)从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出发,认为信息处理是金融体系的核心,互联网金融借助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及组织模式方面的巨大优势,在融资与风险管理控制方面很大程度上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并且提高了金融功能的运行效率。但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对现有监管体系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宫晓林(2013)指出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战略、筹融资、客户渠道、定价以及脱离传统媒介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较为深远影响。作者认为商业银行应该合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从而赢得新的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业若想获得持久而健康发展,则还需要倚靠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起自身良性发展的基础,勇于创新,加强自身系统安全的建设。

二、城市商业银行直销银行业务模式方案

首先,明确业务定位。一是依托传统银行的高信誉特点,为顾客提供安全、优惠、及时的金融服务;二是要转变盈利的着眼点,业务要由传统的产品服务提供者转变为从产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连接点寻找盈利契机。

其次,丰富业务内容。其业务内容主要包含:一是传统银行产品的平台化,可在直销银行上直接销售传统银行产品,如存款、基金、理财等产品,方便用户;二是提供P2P金融服掌教ǎ与央行征信系统对接,快速评估贷款方的信用等级,提供无担保的平台金融服务;三是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资金众筹,对其开展信贷调查,为资金出借方提供担保等服务;四是加强同业的合作,借助直销银行平台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服务。

再次,拓宽业务收入。直销银行的业务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和直销银行平台中介收入。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与传统银行业务盈利模式基本相同,其拓宽业务收入表现在通过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更加优惠的手续费用吸引更为广阔的消费者群体,从而增加这两项收入。而直销银行平台业务收入则为直销银行的创新业务,例如P2P贷款、众筹业务等带来的额外收入,有助于多样化城市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可以增强银行抵御政策风险等风险的能力。

最后,保障业务实施。直销银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最基本组织架构设置、人员激励和信息技术支持等。具体表现如下。

(一)组织架构

为满足直销银行建设需要,成立直销银行部,按照独立银行的方式筹备,一旦监管部门发放牌照,直销银行部立即分拆,申请直销银行牌照。前期直销银行部可设立产品研发团队、市场营销团队和业务运营团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

(二)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需要注意:一是建立有利于直销银行发展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给予直销银行一定程度的财务权限;二是建立以利润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营销业务笔数、金额、客户使用频率和贡献度等为关键指标对直销银行团队人员进行考核,并根据年终利润完成情况予以一定比例的奖励。

(三)信息技术

直销银行部经营管理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支持和系统建设纳入信息科技应用总体规划。系统规划和建设由信息技术派出人员根据业务需要,协调信息技术部门的相关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不涉及银行业务的开发工作由直销银行部和信息科技部派驻人员具体组织,加快系统开发进度,抢占市场。

(四)风险管控

直销银行业务优势突出,但同时也存在包括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在内的多种风险。目前,国家已启动关于P2P业务的监管,多家P2P平台被关停;同时对贷款方的快速信用评价必然一定程度上牺牲信用评估的严谨细致。因此,管控相关业务的风险至关重要。本人建议可采取:①构建大数据平台或与拥有大数据来源的企业展开合作,为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奠定基础;②发挥传统银行授信部门的优势,展开部门间合作,进一步规避信用风险,这也是城市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势;③密切关注政策动态,贯彻中央精神,严格遵守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各项规定,不要存侥幸心理。

三、结论

本文提出城市商业银行应把直销银行业务作为互联网金融化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同时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开创性地在国内外直销银行业务功能基础上,建立了糅合互联网精神打造了直销银行业务的新模式,具体提出建立直销银行业务模式的组织架构、考核和技术和风险管控等保障措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9):29-36

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人们生活、学习等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互联网与金融行业进行融合也是当前讨论比较广泛的问题之一。在2013年以余额宝作为标志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式发展,随之也就出现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是结合当前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一种新型金融投资模式,当前人们比较熟悉的金融机构主要有蚂蚁花呗、人人贷等,以上都属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容。但就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而言,这种新型金融模式不但给传统的金融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风险,基于这样的发展形势,本文就如何将项目管理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进行相应的探究,希望以此能够为降低金融管控风险提供参考性意见,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顺利、健康发展。

1项目管理基础

所谓项目管理,具体而言就是管理学中的一项技术,而且是针对比较特殊的行业、产品等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和手段。一般来说,项目内容本身就具有模糊的性质特征,没有统一性的管理方式进行相应操作,一个项目从开发阶段直至结束都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因此这就需要将管理方式与手段两者融合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另外项目管理还具有目的性特征,因此要想切实实现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的预判,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操作情况来对项目环节的标准进行测试和评定,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对项目在不同管理阶段进行严格的监控。

2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

2.1构建计划立项审批工作制度。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这就需要对全过程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干预处理。同时还要针对项目发展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进行相应风险管控,以此提升互联网进行金融风险管控的工作力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扩大发展。基于以上,在进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项目管理时,首先应该将以往的金融项目进行有效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整理工作,以此作为项目管理的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符合下一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工作项目,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审批制度,这也是当前比较有效地干预方式。将过去的金融信息输入数据库中,然后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之前金融产品进行大概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来进一步增强后期金融产品的运行有序和规范。但就当前项目立项审批制度而言,需要建立在当前沟通管理、设备上进行,运用自动化的方式管理项目流程,进而完善项目审批制度,提升对项目进行审理的工作成效,在进行项目审批流程的构建和制定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信息以及凭证进行举证,另外还要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确定该方案的预期实施效果;在进行项目立项审批制度的建立时,应该结合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当前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制度制定,例如,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工作范围,对项目计划的制订,又或者是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进行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制定,这样才能够切实保证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于以上,将项目管理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一方面能够节约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在运用项目管理时进行细节上的监督和控制,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1]。2.2通过制订针对性应对方案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就互联网金融机构资金性质而言,具有流动性大的特征,而且这些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中吸纳的短期流动资金,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在于对需要借款的用户进行长期性的房贷业务,虽然这两种借贷业务之间不存在资金上的冲突问题,但从两者时间、成本等方面进行考虑,借贷双方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情况,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风险也有很大的差别,这种风险主要在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运营过程中,由于风险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方面的性质,具体体现在信用、市场、政治环境或者是金融领域本身的风险层面中,因此在运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时,需要从金融风险的种类进行区分,从而对金融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期和评价,结合风险实际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监控,对管理方法的运用是对金融风险的发展进行动态化监控,根据监控结果在适当时候进行风险管理干预工作,对风险进行管理干预的根本就在于对前期方案的制订。在项目管理的初始阶段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以及风险管理,不仅能够降低互联网金融资本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贷款风险,还能够切实减少管理过程中出现呆账、坏账等,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规避。2.3开阔金融业务市场,培养金融项目管理人才。传统金融市场辐射范围比较广泛,而互联网作为当前比较新型的金融形式,具有成本低、金融市场效率高等特征,因此这就需要人们运用迎合当前时展的角度来看待金融项目和产品,以此来提升金融机构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开阔金融业务市场,以此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有效性。在当前从事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通过运用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项目管理过程,尤其是对金融风险管控方面。基于此也就足以说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运用招聘等方式,向社会进行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招聘,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或企业内部培训方式进行金融方面人才的针对性培训,对于培训的安排可以通过定期进阶的方式级逆行,由互联网金融项目管理基础、金融风险管控、质量管理操作方式等对人才进行提升式的培训方式,使得人才能够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另外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具有共通性的特征,部分金融机构再进行与企业合作是对项目管理人才采用的方式为资源共享,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的顺利运营,同时还以金融技术作为支撑基础,进行相应的管理延伸,使项目管理工作逐渐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中,针对金融风险管控专门设立工作专员或工作部门,在提升人才专业性的前提下进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管理的自主性、自发性,从对相关项目管理方面的引进和培训而言,将人才机制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项目管理工作环节或工作部门中,切实提升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2]。2.4维护项目管理信息,切实完成项目管理指标。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在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将互联网金融发展建立在当前信息时代前提下进行的,基于此要想切实提升互联网金融项目工作的成效,就需要对相关的金融管理信息进行相应的维护管理,通过采取比较专业、高效的管理方式进行维护管理,并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的发展实际来进行决策和评估等,从评价指标的制定来达到互联网金融项目的管理成效,同时还能够及时对信息进行跟踪管理以及更新处理,进而控制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管理工作的落实,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联网金融环境进行相应的模拟,以此来分析互联网金融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存在的弊端。在进行互联网操作环境的模拟时,互联网金融产品由最开始的计划方案制订、对金融风险的管控、风险管控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细则、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等,以上都与互联网金融有很大的关联性,将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和应用,这样做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互联网金融项目进行相应的决策和分析,以此来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决策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进行集中性管理。一方面有助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运行中各个管理环节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将各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对称,切实降低对资源的多次应用,节约时间,提升管理工作成效,以便于更好地面对未来互联网金融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风险,从而规避风险。另外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信息管理时,还要注重对金融客户信息的保护工作,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项目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最终目标就是完善金融信息纰漏机制,切实保证金融客户的群体利益,对其中存在的违法行为等进行相应的监管和打击,从根本上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对金融信息进行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运用相应的征信方式。建立征信体系要确保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征信体系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政府与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互动,更进一步实现对金融数据信息的统一、有效管理,以此来推进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的顺利建立[3]。

篇9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利率化市场 影响 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173-02

2015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放开,取消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大额存单的推出等一系列措施,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意识到利率市场化已经越来越近。农村信用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只有调整经营策略,创新发展思路,对利率定价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特点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服务县域和“三农”经济的金融主力军。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客户面广量大,业务成本较高。农村信用社虽有点多面广、人熟、地熟、决策链短的优势,但也存在业务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人均收益率较低,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如存、贷款等业务笔数多、金额小、分布散,低端客户占比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拓展市场和维护客户,业务经营成本相对较高。

2.营销理念落后,经营规模较小。农村信用社主要服务县域经济、社区居民、当地农户,受市场范围的局限性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规模在县域范围内虽然具有比较优势,但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尚未彻底改变,坐等客户上门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危机意识不强,客户至上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与现代金融企业营销模式和经营规模相比,农村信用社仍存在不少差距。

3.业务品种单一,利润来源渠道狭窄。在当前金融业竞争白热化的格局中,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运用金融工具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各种类型客户的金融需求,然而农村信用社仍然以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手段不多,业务品种相对单一,中间业务、国际业务、托管业务等新业务收入占比较少或尚未涉足,经营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存贷利差收入。

4.贷款利率定价缺乏科学性,风险管控能力弱。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水平依然粗放,忽视第一还款来源,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管理模式尚未彻底改变,对行业走势的分析判断不科学或较为滞后,一般需等借款人出现贷款欠息或到期无法偿还贷款本金时才予以关注或警惕,时常错失风险处置的最佳时间。贷款利率一般都是采取“基准利率+浮动幅度”的简单定价方法,定价方式没有科学的浮动标准。

二、市场利率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1.存款、贷款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以往依靠资源拉存款的方式将难以维持,农村信用社因规模小、品牌知名度相对低,在竞争中常处于劣势,只能以价格取胜,常采用上浮存款利率的方式吸收存款,如西部G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利率一律上浮30%。随着利率市场化趋势加大,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兴起,县域、社区客户、农户的选择面拓宽,对农村信用社传统信贷营销理念及贷款利率定价形成巨大的挑战,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业务将受到巨大冲击。

2.利润来源的传统盈利模式将受到巨大冲击。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产品少、收入占比低,盈利绝大部分来源于利差收入,随着存款利率可自主上浮,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势必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收入减少,利润空间压缩,盈利能力下降,这种仅依靠存贷款利差收入提高利润的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要求。

3.风险管控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不再一成不变,而是向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利率的风险管控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风险管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信用社贷款“重发放、轻管理”的思想及“典当”式的贷款经营模式尚未彻底改变,风险管理基础薄弱,某些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部门都用来安置接近退休的老员工,风险管理部门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4.利率定价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目前,大部分县域农村信用社还没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做不到根据客户风险评级、贷款期限、担保方式以及本机构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等实现科学的逐笔定价。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贷款利率与客户的风险等级不相符,与贷款期限联系也不强,与经营和管理成本不匹配,贷款利率不能有效反映出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波动加大,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管理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5.对员工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每年农村信用社组织招聘大专学历以上的员工充实到农合队伍中,但农村信用社均未对新员工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员工的后续培训非常少,职业规划模糊,归宿感不强,业务水平仍然是停留在原地,绝大部分属于操作性员工,员工综合业务素质整体不高,能够为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提供理财、融资、资产规划、客户咨询等服务的专业人才非常少,难以维护或发展优质客户。

三、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转变经营理念,提高对利率市场化的敏感程度。利率市场化趋势已不可逆转,高管应高度重视,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提高对利率市场化敏感性,做好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准备,加强对筹资成本的测算,了解市场需求,合理安排信贷结构,而不是简单地提高贷款利率来保持利差收入。

2.挖掘市场潜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作为扎根“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必须减少“走读式”信贷员,充分发挥自身点多、面广、人熟、地熟、决策链短的优势,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深入农村、农户、商户、企业了解不同类型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依托现有客户市场,抓小不放大,按照农户、种养大户、外出务工人员、公职人员、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标准对客户进行分类,按类别推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针对性;同时在巩固原有客户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薄弱地区的营销力度,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寻求新的客户资源,培育新的客户群体,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3.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收入渠道。为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在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农村信用社应由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通过梳理操作流程,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业务处理的专业化、流程化、集中化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由单一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变,借助科技的支撑作用,推进电子化建设,提升网络运行质量和效率,加大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力度,充分挖掘县域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县域市场消费者心理,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符合县域消费者的中间业务产品,增加手续费收入,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减少依靠存贷利差增加收入的依赖性;创新担保方式,不断研发特色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新业务的推广,利用布设便民服务点,将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到村屯,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不断加大,同业竞争的加剧,还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

4.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加大对利率的监督和核算。利率市场化后会出现利率变动频繁,利率风险加大,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高度重视利率风险管理,不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提升自主定价能力,加强对利率定价的合理性的评估,改变过去不科学的利率定价方式;针对不同客户群和行业,实行差别化利率管理,培育可议价的优质客户群,对优质客户实行优惠利率,对高风险的客户持审慎态度,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寻求利润最大化,保证合理的经营利润。

5.加强培训力度、频度,提高员工综合业务素质。坚持“逢进必考”原则,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后,每年组织各类业务培训,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资格考试,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环境适应能力,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成长的设计,制定公平的用人机制和奖励措施,使每位员工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增加营销型、专业型员工数量,为金融创新,应对利率市场化筹备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吴.农商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N].金融时报,2013.10.31(12)

[2] 刘文杰.排斥还是普惠――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效果初探[J].银行家,2014(2)

[3] 张数民.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部金融,2014(6)

[4] 张兰.存贷利差趋小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6)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网络金融;利率市场化

一、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1. 利率市场化。2012年6月,我国迈出了利率市场化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措施主要是存款基准利率从3.5%下调到3.25%,但存款利率也可被各银行最高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转型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无疑将进一步加速,这将直接促使金融业价格竞争加剧,存贷利差收窄。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差盈利模式将难以维持银行的持续发展。

2. 民营资本准入的放松。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到了要“落实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实现“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金融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其中的主要措施就是中国牌照管制被放松,加快民营资本准入限制的改革。这一措施将对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影响,意味着将来会有不同类型的银行有效开展和壮大,对现有的商业银行的经营也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和威胁。

3.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较于门店式银行最大的便利在于快捷、方便。

以上几个方面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传统经营模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已经显得难以为继,改革银行的经营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发展的困境

1. 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

首先,在数量上的规模扩张。在《商业银行法》颁布之前,四大国有银行在全国扩张的程度使得各自都已经拥有了上万家银行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从2009年的2万增加到2013年末的2.4万,数量规模明显扩大了17%。建设银行的分支机构从2009年1.3万增加到2013年末的1.4万,数量规模也明显扩大了7%。交通银行则是从2009年营业网点2600左右,遍布全国190多个大中城市,到2013年末,有2695个营业网点,遍布全国203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规模扩大的速度快。工商银行发展更加迅速,从2009年的16,232家分支机构到2012年末,规模已经跨越全球六大洲,17,125个境内机构,383个境外机构。

其次,在资产上的规模扩张速度尤为惊人。表1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民生银行从2009年至2013年的资产规模情况表,其中工商银行资产2013年相比2009年同比增长60%,建设银行同比增长66%,农业银行同比增长79%,招商银行同比增长94%,华夏银行同比增长97%,民生银行同比增长126%。这些数字表明,这五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迅速。

2. 商业银行传统产品结构以信贷为主。

商业银行传统产品结构是以信贷为主要产品这是其特征之二。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其对应的资产占据了银行总资产的将近一半的比例。表2是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民生银行各自的信贷产品相对应的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为例进行的分析。

表3分别用英国、日本、美国与我国银行从2009年至2013年的利差进行对比。

从表3中的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利差在全球来说属于中上水平,甚至利差可以高达3.6%。

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绝大部分收入都是根据利差收入所得,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其中五大国有银行的利差收入到2013年占总收入的76.54%,11个股份制银行到2013年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84.28%。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主要还是是靠利差收入来获得主要的盈利。

4. 商业银行的传统客户结构是以大企业客户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惯性,追求大客户。根据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和其他一些行业一样存在“20∶80”的定理,即80%的利润靠20%的客户产生,而这20%的客户都是银行的大客户。能够在银行贷到款的客户,大部分是大企业,或者公务员一类稳定的客户,而对于急需融资的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则成了一道巨大的门槛,难以跨越。

5. 传统模式下,风控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不够重视。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类。其中利率风险日益成为重要的风险把控方向,中国为了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多次调控利率,也警示着商业银行不可忽视对市场风险的把控。

不管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还是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都需要形成风险控制系统,而不是只单纯强调其中的一个风险。

三、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的建议

1. 面对国家利率管制的放松,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势不可挡,而要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生存下来,就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经营模式,敢于走在前列。

首先,是要从产品结构上进行调整,改变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之间的比例。从我国的招商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型看出,他们最先从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面对如今中国金融市场的形势,转变业务的方式是最佳的选择。为了大大提升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中间业务,从传统信贷业务转型到其他中间业务发展来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通过业务的调整,可以更好地应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

其次,是产品策略的改变,可以发展零售产品与批发产品等非信贷产品,可以有效地转变对于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差收窄的不利情况。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转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同时根据人民银行的调息措施,制定好利率,从而更有利于竞争。

最后是要竖立海外扩展的目标,发展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对国内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影响,如若发展海外的市场,那么也是给商业银行一个新而大的生存空间。

2. 面对金融管制的变革,从招商银行的成功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的建议。

首先,最关键的是提高自身的风控能力,严格按照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进行风险控制。不单单是只关注信用风险,还要加强对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控制。招商银行对自身的风险体系有很好的把握,尤其是在后期加强了对其市场风险的重点把控。

其次,是改变经营策略,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得益于产品策略和经营策略的改变,不再是将目标放在信贷产品这一块,而是立足于非信贷的产品。

最后,是要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未来随着金融牌照的管制放松,国外资本的大量涌入,都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形,商业银行更要加快创新步伐。如招商银行跻身于P2P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在其他业务上的创新,都给招商银行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来说,既是一个大的危机也是一个大的机遇。商业银行要做出以下几点的转变。

首先,是在观念上要进行转变,不能停留在传统思维中,面对互联网金融日趋火热的势头,商业银行要敢于向前走,争取涉足这一领域,占领线上的数据和市场。最先发觉P2P模式的大好前景的是平安银行,陆金所的火速发展让其他的商业银行纷纷看到了机遇,不少银行都有跻身P2P领域的想法,只是由于承担的风险,各大银行都还是谨小慎微。而未来,商业银行很有可能会进行托管P2P平台资金,从而涉足这一领域。

商业银行转型已经成为迫在眉睫了,可以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平台,对各自网站、手机APP的维护做好,转变固有的以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方式,提高各自的非利差收入。

其次,是管理上的转变。不仅仅是人才的大力培养,还要在部门管理上进行协调,很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最后,是在业务经营上进行转型。显然原有的经营获利方式已经不再具有优势,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出调整,不再以信贷产品为主要产品,而是转向除信贷以外的其他产品上。努力做到专业化、综合化的经营发展。

从国外银行转型实践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转型的实践来看,一是要转变业务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保持原有传统业务的优势,重点发展其他业务,例如零售业务、批发业务等等。二是要转变盈利方式,提高自身盈利能力,而不是单纯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来盈利。通过不断缩小存贷款利差的空间,提高非利息收入从而提高其利润来源。三是提高银行差异化竞争能力,给自身的优势进行正确的定位,产品以及客户等都要有正确的定位,实现差异化,有利于降低由于业务雷同而造成的多余的成本的浪费。四是提高创新能力,改变其在创新方面严重滞后的问题。五是改变风险管理的模式,提高对风险的把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立中.我国银行业规模扩张的路径分析[J].新金融,2008(04).

[2]易茜.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2(07).

[3]齐凤君,王景会.浅议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2013(11).

[4]李国平.中国银行业:繁荣与危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