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诊法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学基础诊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目标 实施方式 评估
PBL 的全称“Problem -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医学教育中是指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它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相比,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均有着根本区别。目前 PBL 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也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近年来我们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应用 PBL 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 中医诊断学 PBL 教学法的目标
PBL 是克服传统医学教育弊端、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医诊断学 PBL 教学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对中医诊断学及相关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保持力,让学生学会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从而形成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对自身能力和他人工作成果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作为团体成员与其他伙伴协作的能力等。
2 中医诊断学 PBL 教学法的实施方式
2.1 提出问题PBL 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问题解决,问题本身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结果。所以中医诊断学 PBL 的问题必须设计得很巧妙。主要问题的设计应由中医诊断教研室教师及研究生组成的问题设计小组进行。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再通过教师及研究生讨论后进一步修改和整理得出。由此得出的问题既有一定深度、广度,又可以预测其解决的途径,而且问题的提出真正出自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知识结构和动机态度等因素,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问题应当与学生学过的中医知识水平相适应,以前学过知识的“激活”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有利条件。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开放的,真实临床中的具体情景往往具有结构不良的特征。这样,学生原有的知识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这就使得多途径收集信息和资源成为必要,也使得小组的分工和协作成为必要。问题应该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这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地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的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确保在将来的中医临床工作和学习中学习者的能力有效地迁移到问题的解决中。问题应该是实际问题,来自于临床或与临床密切相关,比如真实的病例等,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在呈现问题时要注意使学生投入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2.2 检索资料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 8~10 人,分组时应注意按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心理进行均衡分配,每组各指定一名学生做负责人,学生们要互相介绍、互相认识,为合作学习建立基本的规则,创设和谐的气氛。每个小组针对一组开放性的中医诊断学问题,列出并分析已提供的资料,并结合原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一定的假设;列出待解决的问题和待收集的资料,通过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获取信息或向网友咨询、向专家请教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收集信息和资源以完善假设;经过一 至两周的学习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承担责任和任务,任务中有个人独立进行的部分,也有需要协同作业的部分,彼此在知识建构上是紧密相连的。在此过程中,小组内的合作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学生不再和以往那样只重视自己与教师的交流而不重视与同学的交流。因此,学习不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
2.3 集中谈论查找资料后,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各小组全体学生的集中讨论,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基于他们新学习的东西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假设。学生要选一个人做记录员,负责记录集中讨论的情况。集中讨论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要评价自己的信息以及他人的信息,看信息是怎样得来的,来源是否可靠等,要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问题的主人,真正从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满足和成就感。教师则作为学习的帮助者,对讨论进行指导,掌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不直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供有关的信息,尽量不利用自己关于这一内容的知识去问一些能把学生“引到”正确答案上的问题。由于分组较多,为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可以发动教研室的硕士研究生分散到各组,从而保证每一小组都有教师进行指导。
2.4 表述学习成果PBL 的特点之一是问题解决及学习成果表述的多样化,如可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表达,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成就感得以满足。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采取每个小组分别制作多媒体课件、推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进行多媒体授课的方式来表述各自的学习成果。这不仅可以充分展示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而且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另外,笔者对学生讲课还用数码摄像机进行了录像,并将制作好的光碟发给每一组的学生,不仅可以保存资料,还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 中医诊断学 PBL 教学的评估
教师在学生讲课完毕后,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学习评价不限于课题结束时进行,而是贯穿于问题解决过程的每一步骤。中医诊断法 PBL 对学生的评鉴可采取多元评量法,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团队学习精神、常规测验、课题了解能力等等来评定学生的能力。评价方式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在学生们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的思维技能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篇2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是运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新型学科。不同于西医的实验室医学,中医历来重视临床实践,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往往强调“读经典,做临床”。毫无疑问,中医的优势就是在独特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所以,长期以来,中医院校比较强调后期临床教学,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临床教学阶段,但对基础阶段的实验教学相对比较忽视。从相关的中医基础学科实际教学来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往往被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或认为实验教学可有可无[1]。
但是实验教学作为现代教育中广泛运用并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能适应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借助科学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通过设立中医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1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2种教学模式比较
目前,中医学基础实验的教学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依附于不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二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专设中医基础实验课程[2],两者比较,各有所长。
1.1 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中
依附于理论教学中者,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如中医诊断学中,在脉诊理论学习之后,及时开设脉诊实验课,运用脉象模拟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会脉诊方法,并在短时间内就能强化“脉诊”指感的训练,很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的诊脉技术;又如在中药学教学中,在学习了延胡索功效主治之后,及时加入延胡索活血止痛作用的实验观察,从而强化理论教学效果;再如方剂学教学中,学习解表药之后,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麻黄及麻桂相须配伍之后的发汗作用,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因此,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中,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实验,不但巩固课堂效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不足之处是,因为知识结构有限,所以实验内容也较为局限,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也趋向于单一,实验过程也是按照实验指导所规定的方法和步骤来进行,致使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训练的地位,还是难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1.2 独立于理论教学内容外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将各项中医学基础实验从原有的理论课程中剥离,合并重组成新的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打破各学科之间界限,把整个实验课程连贯起来,从而实现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
但是囿于课时安排所限,很难保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授课内容上的完全同步,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2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因其能够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而被广泛重视,成为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新举施。首都医科大学众多中医学基础课均已独立设实验课程,但因为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尚在寻找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2.1 理论与实验教学分而不离、相辅相成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等,如果实验课程独立,那么从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是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但是从教学实际效果考虑,某些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却并不适宜脱离实验课程或实践。比如中医四诊的基本技能训练,就是理论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所以,即便是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也不能完全脱离于理论教学,这就需要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理论与实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联系。
2.2 实验课程设置虽合不并、循序渐进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之后,虽然有一部分实验内容必须依附于理论教学,但更多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的综合运用和自主创新。由于教学目的不同,可以考虑将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分为2个部分,为理论教学服务为目的的基础性实验和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设计、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尽量与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密切联系、配合;综合设计及创新性实验则应安排在相关课程结束之后,着重于体现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灵活地设计、安排实验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包括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设置实验步骤等,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可行性论证后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等。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动手、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置并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科研等实验项目,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有益补充。
3 结语
将实验课程独立出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要兼顾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独立进行实验研究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篇3
摘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学课程,旨在使西医专门人才了解中医学科的基本思想,熟悉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为实现中西医结合奠定基础。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旨在为中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以便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中医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中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界中显示其神奇的魅力。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发展和规模出现明显的滞后和萎缩。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疾病谱的变迁,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理疗、养生等方面独具优势,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西医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中西医又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周期短,加上中医理论本来就抽象深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和探讨。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安排少的矛盾
西医院校开设的《中医学》课程大体相当于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多门课程的合编或精简,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成了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版,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600学时;而大多西医院校缩减到48-74学时,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尤显突出;教学中许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大多数学生对中医理论感觉接受与理解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时安排少,通常理论讲完后,留给临床教学的时间就很少了,这样就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也会产生反正学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习兴趣浓厚与精力投入少的矛盾
学习兴趣浓厚但精力投入较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医是有兴趣的,认为学习中医是必要的,下课休息时间,经常有学生咨询中医理论及治疗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中医学抽象难懂,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一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并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值过高。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使学生遭到挫折,进而灰心丧气,出现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缺课。
1.3 教学方法滞后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遵循“灌注式”教学模式。缺乏课堂的活跃性,缺乏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过程,缺乏学生的积极性。而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来,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并认为天人相应。同时在讲授中医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深深印上了西医理论基础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讲授中医学,这样学生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会产生逆反、拒绝心理,甚则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
1.4 校园内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薄弱
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故有“医道同源、医儒同源”之说、“济民之术”之称,学好中医,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等多种功能。然而,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文化氛围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教育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的重大课题[1]。
2.教学改革探讨
2.1 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比较系统地获得中医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中医学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中医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应针对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注重中医诊丙思路的讲解,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改如何去诊断和用药,提高学生辨证论治的本领[2]。应加强中医思维能力的培训,以辨证论治为主线,理法方药一条龙,使其成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课程综合的轴心,以较好地反映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体现临床思维,展示临床过程。应加强案例教学,以常见病症的临床思维与临床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反映中西医理论及技能的综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医互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课时、临床教学特点,选编、重组、加工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用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经济、最实用有效的知识;我校中医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将经络与针灸学合为一章讲授,仅安排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4个学时的见习课;将中药和方剂两章化整为零,分为2部分讲授。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方剂的基础知识合为一章讲授,时间为2学时;同时将中药、方剂各论的内容融入治法中讲授,安排2个学时;将四诊和辨证合为一章讲授,其中四诊讲授理论课2学时,主要讲授四诊的主要内容望舌和切脉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项。辨证主要讲授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各占理论课2学时;再安排2次见习课共4学时。
2.2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中医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彻底改变以往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临床资料和信息,了解医学动态[3]。
病案分析法:就是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的教学方法。利用病案分析法进行中医学的教学,较大幅度提高了中医学临床教学效果,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系统的回顾,以及中医临床的深入了解。
直观教学法:可采取病例讨论分析,录像教学,专题讨论,综述报告,多媒体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形象思维法:即建立在宏观自然观察、表象观察的基础上,并以哲学为核心,注重整体联系和感悟、推理、推测自然,高度概括、高度抽象;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枯燥的名词术语。
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法:即倡导学生自主、交叉、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究问题所在;交叉性学习是综合多门学科,把知识交叉融合在一起;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参与对问题的共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法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在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教授学生在中医学学习方面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改善远期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注重专业知识更新和加强教学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适合医学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牛彩琴,刘浩,张团笑.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8):751
篇4
实验教学,师生互动
通常80学时《中医学》涵盖五门课程内容很难再开设实验课,但我们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互补为用,开设了5学时实验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模块:中基中诊—方药—针灸,充分利用中医药实验室、中医技能操作示教室和中药方剂标本室,对学生进行诊法、中药材识别、针灸方法等三方面知识内容的强化训练,冀以提高学生运用中医知识处理疾病的综合诊治技能。中基中诊技能模块中医技能操作示教室里备有电子脉诊仪和各类舌诊模型,可供学生进行四诊技能训练。脉诊技能训练:学生2人一组练习相互诊脉,再交替用脉象仪观测比较28脉模型的脉象特征;舌诊技能训练:学生观摩各类舌诊模型,并相互进行实体舌质舌苔综合诊察训练。带教老师主动参与舌诊、脉诊,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针灸技能模块中医技能操作示教室里备有仿真经穴模型、经络诊察仪、耳穴探测仪等。由带教老师先进行总体示教,再将同性别学生2人一组,相互划出十四经脉的分布及三种取穴方法,相互或自身点穴。针灸操作同样由带教老师先示教,在模特身体上演示各种针灸方法和操作手法。学生亦分2人一组,相互或自身在“足三里”试针体会“得气”感觉。通过这两个实训为学生今后临床针灸科实习打下基础。中药辨识技能模块医学院中药标本室陈列了原生态中草药(浸泡在保鲜固定剂中)、风干定形的草药标本、中药饮片、方剂组合标本、常用中成药等,标本瓶上分别用三种文字(中文、英文、拉丁文,更方便外国留学生观摩)标记了药名、功能、产地、摘采时间。带教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宏观辨识,比较各类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饮片的基本特征,通过微观辨识各类中药饮片的鉴别特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记忆中药归经、功能的效率。
临床见习,情景体验
利用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的教学资源,中药房观摩1学时,让学生浏览各类临床常用中草药、中成药,大致了解临床常用中药饮片各种加工、泡制方法,亲历中药师如何进行临床配方,并了解全自动煎药机的工作流程。临证阶段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在中医技能操作示教室设立模拟诊室。我们聘请了有示教意义的门诊病人,先让学生试诊,师生在互动过程中评议、提问、解答,特别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异同点、四诊内容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理论学习的效果。二是利用临床医学院的教学资源,在中医门诊部名老中医的诊室里,让学生分组随诊,通过直接观摩名老中医的整个辨证施治过程,真实感受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训练学生的中医基本诊疗技能。因为根据对已毕业就业医学生应用中医药情况的调查反馈发现,临床上95%的西医都在开中成药。所以我们期望临床医学生学习《中医学》,通过中医学课程的临床见习能喜欢中医,会用中医[1]。
结语
篇5
中医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是两个不同的思维体系。中医学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和想象。现代医学注重的是探明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探明病灶的化学变化及其物理表象等,习惯于运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方法偏重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缺少临床实用性内容;教学手段偏重于课堂理论讲解与多媒体演示,学生被动听课,缺少动手实践体验与临床观察。因此,模糊、抽象的中医知识及思维方式常常使学生难以适应,加上中医理论深奥,学生感到难懂、难学、难记。若以常规的“填鸭式”、“粗线条”式教学方法,学生就无法理解中医理论和诊疗特点。虽然目前一些新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医基础知识,但教学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目前西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中医学的教学时间短的问题,多数院校现行使用的《中医学》教材,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堪称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而总教学学时一般只有四十学时左右,更谈不上临床见习。因此,授课教师只是单纯地为应付教学而完成任务;而学生由于对中医学的不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或者失去兴趣,这势必与开设中医课的初衷相悖。笔者对我校临床医学八年制中医学的教学进行了调查问卷,总结发现存在问题主要有:①内容繁多,教学课时短,临床见习少;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③目前仍套用七年制的培养计划,启发性不够;④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大。另外,我国目前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导致课程设置有别。再加上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起步时间较短,中医学教学尚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因此,必须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与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与传统中医院校中医教学相比,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是长期在西医院校从事中医学教学的教师们需要探索的问题。目前我国尚无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统编教材,尚无规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研室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2.1增加中医临床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
目前,我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课时数为42学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庞大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知识一一介绍给学生,显然是不现实的,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完全失调,教师总感到讲不完,学生感到内容繁多且听不懂,根本谈不上学以致用,因此必须调整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教研室在了解五年制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八年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中医诊疗思路和辨证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教学大纲,在《中医学》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合理使用中成药、现代中医中药研究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等内容,以增强学生对中医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兴趣。
2.2培养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西医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可以通过模型、教具、实验等直观的方法进行,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但中医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教师在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精髓的同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改革教学方式,用自己归纳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最实用、最有效的知识,适当增加病例讨论,注重课堂启发式设问、讨论等教学技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横向联系。
2.2.1灵活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通过对文本、图形、图画、音频、视频等方面的处理,或者借助现代的各种仪器、脉象仪、舌诊模具等,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把中医理论中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节省教学时间,学生也易理解及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2.2.2增加临床带教学习安排一定的课时数,组织学生参加中医临床,见习舌诊、脉诊、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诊治方式,了解并体会中医诊断与治疗过程。带领学生参观中药房、煎药室或制剂室、中药博物馆,通过讲解与见习,了解中药的种植、生产、炮制、功效、性能等内容,增强直观印象。
2.2.3启发式教学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校园的现代化设施,如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以及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中医学自助教学、自学思考和相互讨论。在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一些有争议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动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2.2.4增加病案讨论对于中医常见病症,采用病案讨论形式,体验中医诊疗疾病的过程,运用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西医背景,让学生在中西医知识体系中,体会认识疾病的角度和治疗方法是多样的,认识到中西医各有优势和不足,深化对复杂人体生命活动的分析能力,有利于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法则的理解。
2.2.5加强中医信息化教育课堂教学鉴于时间和形式相对少,传授的中医学知识相应较少,学生仅通过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尚不能满足其对中医学知识的全面了解,这使医学院校非中医专业学生中医信息化教育,成为传授中医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信息化教育途径可通过建设网络,设立公共的中医学习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搭配进行学习,了解最新的中医药科研动态,传播更多的中医知识,同时开设教师网上答疑辅导专栏、师生讨论区、专题讨论、中医中药知识介绍等内容,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更丰富的中医学知识。
2.3编写专用教材西医院校医疗专业现行《中医学》教材仍沿用高等医学通用教材(五年制),要求掌握许多中医基本理论、中药、方剂、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针灸等,很显然让西医学生根据四诊,开一贴理法方药具 备的汤剂是不现实的。根据八年制培养计划,有必要对现行《中医学》教材进行优化与修改,把现代的医学理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去,增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食疗、合理使用中成药等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对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中医基本知识有重要作用,为医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
2.4探索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目前学校对学生常用的考核评价标一般皆为百分制的考试。但对于八年制的医学生,应该以灵活、学到知识为主,以考卷形式的考试不必为唯一的模式,可适当改变考核评价方式与标准。对于八年制临床医学生中医学知识的考核,不是以掌握多少中医知识为主,而是要通过考核,考察其对中医学思维方式、理论特点、文化内涵等的理解程度。因此需改变一贯的出考题以试卷为主的考试形式,运用病例分析、撰写学习心得、总结性论文等形式,调整评价考核标准,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中医知识。
篇6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探讨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而历数千年不衰。千年来,中医学充分显示了其存在的科学性和价值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号召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工程,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其中的理论内容较深奥,鉴于这门课程涉及到临床、护理等非中医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大多数对中医学的认识比较粗浅。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突出中医理论特色,并不断扩展其内涵,以便于非中医专业学生对中医理论感兴趣,并能较好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
一、调整教学的内容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对教学内容进行三级分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每章内容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级别。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重点全面讲授,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理解的内容,教师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并要求同学们熟悉其中的医学道理;而了解的内容,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整个教学过程要力求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修订了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 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不同,修订了教学大纲并随之调整了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中医护理学》这三门课程中医基础课程的内容之间存在交叉、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将这三门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思路,力求通过重新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这三门课程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现已完成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3.坚持对于集体教学内容的研究 多年来,我们中医教研室一直坚持集体教学研究,尤其是近年学生班次、专业的转变频繁,教材的更新,学术的不断发展,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集体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教研室每周集体备课一至二次。坚持学术讨论、相互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了各种教学工作制度、教学档案,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已经成为习惯。
二、教学思维的拓展
近几年,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学术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的碰撞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二者孰优孰劣的讨论相当的激烈。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阐述中医理论知识之外,可适当拓展开来,比较中医西医学在医学理论、疾病诊断和用药治疗中的差异。不回避差异,正视各自的优缺点,科学的对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的方式方法。
三、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参与临床医疗诊治工作,认真收集病例及症状资料,以照片、影像等形式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并将临床病案充分结合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能通过实际理解中医理论知识,改变对中医理论晦涩难懂的印象。
四、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对传统的一讲到底的理论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在多年教学方法积累基础上,总结“多元化教学方式”。将启发式、讨论式、归纳式、联系式、自学式、寓教于乐式、中西医参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这种多元化教学法,对于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多元化教学法将教学方法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符合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新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五、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在过去,中医学基础是一门传统的理论课,在授课过程中也没有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教研室向学校申请开设了多门辅助课程,让学生能较全面了解中医学知识,课程包括:《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食疗学》等。
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
1.主要应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适当运用国内较好的教学课件 我校现已制作出了本科《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中医护理学》等课程的教学课件,均已应用于教学当中,且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校内外专家的好评。
篇7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观察病情、判断病情及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其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诊断学不仅作为中医学专业所有课程中的主干课程,而且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科目,其对于临床的学习及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增加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改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传授知识外,增加现代化辩证训练软件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辩证训练软件对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等的训练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对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辩证训练软件开发意义
对于医学生来说,在临床上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临床技能的训练上,医学生所面对的都是真实存在的病人,而不是书本中所出现的文字和图片,常常会因为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面对病人紧张、不能将理论准确运用到实践中等种种原因对病人造成伤害,使病人不愿意配合治疗,对临床教学造成影响。近年来,因医学生而出现的医患纠纷时常发生,很多病人认为医学生对其造成了伤害,在心理上对见习及实习的医学生均有抵触的心理,不愿意配合治疗。随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我国的《执业医师法》禁止了在临床上将病人作为临床教学中的“道具”的做法,使医学生们实践机会越来越少,使其在初次进入到临床时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差。通过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进行培训,使医学生能在四诊诊断能力上得到提高。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色、神、形、舌象、五官、皮肤等,以发现异常的表现。“闻诊”中医生可运用听觉诊断病人的呼吸、语言、呕吐、咳嗽等声音,也可运用嗅觉对病人排出物的气味、发出的异常气味进行诊察。通过“问诊”询问病人与疾病相关的情况,如病人的既往史、自觉症状等,从而可了解病人疾病的发展史、诊疗等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轻触病人的脉搏和轻按病人的手足、腹部等部位,通过脉象的变化及相关异象,了解到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通过四诊方法可收集病人的症状、病史和体征。但中医诊断的技能教学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和四诊诊断能力两部分,而“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只能提高医学生四诊诊断的能力,对中医诊断中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具体针对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上还是以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举例分析为主。由于在课堂中的时间有限,老师不能对每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举例分析,更不能通过对多个病例的比较分析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们的认识。由于在课堂上都是通过老师对案例进行授讲,且案例的分析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分析,这样便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性,很难达到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目的,所以,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改中需要能提高学生们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中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便是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除了在实验课上可供学生使用外,还可在适当的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由于临床实践机会的缺乏造成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到临床上的情况,使学生在临床上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方法探讨
目前已推向市场及正在研究的能够为医学提供辩证结果分析的软件有很多,但却没有一种是对临床教学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软件。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软件均是针对临床医生为其提供诊断及治疗方法,而没有一种软件是针对基础教学的。因此,此类软件不能适用于基础教学,主要原因有:①此软件中没有大量与书本相关的病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更多的案例可供分析。学生可通过自行输入的方式对病案进行输入解决,但由于在中医术语表达上可能会出现不统一性及软件开发设计者自身的原因等多种因素,会导致此类软件所给出的辩证结果不止一种,且在用语上与教材相差甚远。因此,开发针对基础教学的软件需提供较多的典型案例且要满足辩证结果与教材的表述一致,这样才能使学生反复训练加深对知识的认知。②目前市面上的辩证软件均是直接就给出辩证结果,并没有具体的思维分析过程。此类软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因此可以直接给出诊断结果。由于思维分析过程这个对训练学生的辩证能力最重要的环节省略了,因此此类软件不能用于基础教学。用于基础教学的软件还应加强针对性,能提供具体病案辩证分析和思维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在教学质量上得到提高。
开发具有人机对话的辩证训练软件应用到中医诊断学的教改中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医教改中切实可行的辩证训练的方法之一,达到为社会培养优质医学人才的目的。
篇8
1、熟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四大基础课程,掌握临床医学理论。
2、掌握中药的功效是学好中医学的关键,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
3、认真学习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4、进行实际的练习,通过临床的实际疗效,判断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否正确。要具有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一、临床诊治整体观与气血变化恒动观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认为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学哲学;医学哲学思想史;医学人文精神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盛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医学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知识相融合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易经》、《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形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有理论准备和积淀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时期的扁鹊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标志巫医相混的时代结束,不科学的巫术开始从医学剥离出去。古人还认为疾病产生于人类“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还认为“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才有了中医中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即只有伏羲、神农、黄帝的书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许多医学史书籍也都普遍认为“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而《黄帝内经》问世前,医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当医生,许多文献所谈都过于粗疏。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奠定中国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来自于“六经”之一的《易经》,其充当医生的人也多来自于早期“儒”的社会职业之中。
“六经”之一的《易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而且在思维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这一医学的行为上则更为重要。例如:在思维模式上,《易经》提出了"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的道器论,在由“器”(物)升华为“道”(意)的过程中,《易经》主张要经过“观物取像”、“立像尽意”、“以像喻意”的过程,这里的“像”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之处,作为哲学体系,在取譬中,它也成为医学的思维模式。在方法上,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也是中医学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国先民的重要思维方式,并被《易经》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医学形成的过程中,吸纳了这一重大命题,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的对应关系。古人把物质世界的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的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们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此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建立了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气为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的精气理论,并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养生防治理论的构建具有方法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等运动规律和形式,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认为人体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并贯穿于其中的各个方面,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
五行学说,既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辨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可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5类,整个宇宙是由此5类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所构成的整体。中医学以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分归于五行之中,构筑以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规律阐释此5个生理病理系统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帮助中医学建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思想,构筑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系统模型,并用于解释疾病的病理传变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虽是我国古代富含唯物辨证法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限制,仍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尚有许多深层次的规律和机制需要去探索、去揭示,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尚不能全面和从深层次来阐释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和机制。因此,我们对精气、阴阳和五行诸哲学思想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原始朴素的阶段,应该结合现代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成果,提高一个层次;对人体复杂的生命过程的研究,也不能仅用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来阐释,而应该在中医学整体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吸收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精华,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细微层次的研究,以逐渐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三、天人相应、心身统
一、临床诊治整体观与气血变化恒动观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
3.1天人相应整体观人与自然界有着相类相通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阴阳与天之阴阳的相通相应:“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自然界阴阳五形之气的运动,贯通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于天气”(《素问》)。
3.2心身统一整体观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整体性,人体的各种脏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地维持着生命活动;生理与心理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理状态决定着心理状态:“黄帝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歧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素问》)。心理状态影响着人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
3.3临床诊治整体观《内经》在对病因、病机、局部病变和整体状况的关系、各种治疗方法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鲜明地表达了整体思维的特
征。如认为局部病变是脏腑病变的整体反映,因此在诊治局部病症时,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素问》);强调将各种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使病人得到适宜治疗:“古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
3.4疾病转化恒动观《内经》借用哲学“恒动观”的概念﹑原理,认识人体生命过程的永恒运动及其伴随发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过程。它认为世界是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事物与现象运动的化与变,以及事物和现象量与质的状态为基本内容。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在论述脏腑功能之后总结谓:“恍惚之数,生之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此外《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灵枢·天年》篇关于人体生长发育的论述,《素问·热论篇》关于热病传变过程的记载,都是以恒动观为思想基础的。
四、传统医学哲学思想的现实人文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易经》、《黄帝内经》阐述了医学人文观念、医生思维素质和医学职业品格等方面宝贵思想。为医学人文思想教育提供具体要求。
4.1医学人文观念第一,以生命为本的医学本质观。《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医家当以病人的生命为本。因此,在为病人诊治的时候,如同面临万丈深渊,极其谨慎;同时要象手擒猛虎一般坚定有力,全神贯注,决无分心:“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第二,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医学目的观。《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疗病救伤,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爱:“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内经·灵枢》)。《内经》认为,医者应关爱病人的生命,对病人满怀同情和仁爱之心,以尊重和珍爱病人的生命为出发点考虑问题:“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
4.2医者思维素质第一,完善的知识结构。《内经》从整体论的观点和医学的复杂性出发,对医者的知识结构有着独特的见解:医者不仅要具有医学知识,而且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内经·素问》),这样的医者,《内经》称之为“上工”。第二,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医者的诊断属于主观认识,病人病情属于客观事实。《内经》认为病人的病情是第一性的,“病为本”,医者的诊断是第二性的,“工为标”。医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而主观背离客观,治疗就将失败。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内经》认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医者才能掌握医学的规律而不迷惑;对事物的要领了解极其透彻,才是所谓明事达理的人。
4.3医生的职业品格第一,接诊疗病有方。《内经》认为,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特殊的职业品格。在接诊的时候,医生应该注意起坐有常,举止得体,思维敏捷,头脑清醒:“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内经》要求医者诊病时要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观察,全面分析:“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素问》),《内经》对“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素问》)的不良职业作风予以了严肃的批评。第二,医患交往有礼。《内经》对医患交往的的方法和礼节作了首创性的阐述,首先提出“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的医患交往的一般礼节,突出强调了“临病人问所便”的重要性(《灵枢》)。
【参考文献】
[1]唐·孔志约.新修本草序[A].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11.
[2]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3.
篇10
1.教学目标与目的不明确
在我国当下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与目的不明确的情况极为常见,选修与必修的难以把握、课时数量不足、教材内容混乱缺乏明确目标、中医学学术特征与优势难以在教学中实现传达、教学内容难以与学生未来工作实际相结合都属于这一情况的具体表现,而在这些表现的影响下,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1]。
2.教学形式单一
除了教学目标与目的不明确外,教学形式单一同样广泛存在于我国很多院校的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中。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很多院校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仍旧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这种简单地配合PPT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实现中医学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中医相关能力培养也将由此受到较为负面的影响。
3.教材过于陈旧枯燥
在笔者对多家院校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使用教材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教材内容的陈旧枯燥问题几乎广泛存在于中医学课程教学中,很多近几年出版的教材未能在内容上实现突破,教材的写作手法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教材中的体例较为枯燥乏味,这些都属于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在这类教材的作用下,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自然难以得到保证。
二、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实现教材改革
想要真正扭转我国多数院校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实现中医学课程教材的改革,而为了保证这一教材改革与乡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实现较高程度的契合,我们就必须打破原有中医学教材框架,结合乡村医学专业需要建立新的中医学教材体系,而参考我国乡村医学职业岗位需求,笔者建议新的中医学教材体系划分为基础理论、诊法、中药、中成药、中医技术五部分,而通过这一教材体系划分就能够保证乡村医学专业学生通过中医学课程的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这对于学生的就业、未来在医学领域的发展都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2]。
2.注重理实结合
除了教材改革外,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将重点集中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具体来说,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基础理论开展大量临床实践,学生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将由此得到有力巩固,而结合中医药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进行教学,则能够使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入,这对于学生日后更好地运用中医学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工作也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3.运用现代技术
想要保证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得以更好实现,结合现代技术进行的教学改革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笔者建议相关院校建立中医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结合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开展微课支持下的中医学课程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辅助学习的手段,教师与学生也能够在网络的支持下实现更好沟通,這将为学生更高质量地进行中医学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带来较为积极影响。
三、结语
本文详细论述了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现状、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等内容,结合这一系列内容我们能够对我国当下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希望这一了解能够为相关院校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黄显章,王旭,张超云,等.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中药学》教学改革探索[J].光明中医,2016(17).
[2]李飞,赵黎.《中医学》教学改革思路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6):544.
- 上一篇:经营管理活动
- 下一篇: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