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心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者心理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商品销售变得愈来愈复杂。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消费者购买心理因素的影响,要使消费者购买行为成为可能,就必须认真分析消费者心理洞察,研究消费行为。本文就消费者心理洞察对消费购买行为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消费者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挑选余地越来越大,人们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在满足其使用功能上,而更大的取决于心理层次的满足。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使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受消费者青睐?如何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动机?如何使消费者产生具体消费行为后而继续忠实于自己的产品?我们的产品如何去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面对这一系列的消费问题,消费者心理洞察与消费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1.消费者的市场消费洞察
消费者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时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或者是以单位、公司形式出现,只要发生消费行为便成为我们所说的消费者。消费者有时是商品的购买者但不一定是使用者,有时既是商品的购买者又是使用者。从社会总体上看,在商品这个领域里企业是强者,消费者是弱者。企业之所以成为强者,消费者之所以成为弱者,其根源是信息不对称,也就是消费者拥有的信息量远远小于企业生产者。面对如此众多的商品,如此花样繁多的销售战略,作为买方的消费者就会越发感到信息不足,无法对商品价格做出准确的评估,难以对商品做出合理的选择。因此,商家在进行产品推广时应把该产品的性能、功效、以及会给消费者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一并宣传,使消费者在没有接触或使用过该产品的情况下对该产品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良好的印象,并在购买之前就对该产品有了很好的洞察使其产生消费动机,为下一步进行消费行为做好铺垫作用。
2.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洞察
在众多的产品中满足心理需求的产品和满足生理需求的产品是不同的,后者强调产品的物质实体本身,前者强调的却是附加在物质产品上的信息。当然,心理的满足也不能脱离对商品物质实体的消费,但这里强调的是物质实体本身并不能对心理满足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能够进入消费者头脑的信息,这些信息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当消费者洞察到该产品符合自己的各个方面需求,并感到非常满意时是就会产生消费行为。因此在消费者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新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就会产生。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消费者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爱、威望、自我实现。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各种需要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洞察,是支配消费者具体消费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当消费者需要某种需求,准备购买某种产品时,他会对同一种类的产品进行细致的洞察。通常,在同类产品中消费者最关心的有4个要素:即产品质量、价格、品牌、爱好,一般可表现为以下几个心理方面:
2.1品牌、求名心理
这类消费者的特点是追求名牌,以“显示”和“炫耀”自己的“地位”,他们崇拜和信任名牌,仰慕地方名优产品和世界名牌商品,很多消费者时常以名牌商品来显示自己地位,力求从中获得一种让人羡慕的荣誉感。当然品牌是要优良的质量和服务来铸就的,只有具有同行业中最优秀的品质才能成为名牌,于是拥有了名牌也就拥有了品质。同时商家会利用人们“追求名牌、品质”的心理“顺水推舟”相互作用使之最终产生消费行为。在这种心理倾向趋势下,有些消费者购买商品就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在赶超别人,证明自己,以求得精神上的平衡。例如,有一些消费者即便是物质基础不是很丰厚、个人也并非是体育爱好者,可是在选择衣着上一定要选择耐克,这样就满足了他拥有名牌拥有品质的心理需求。
2.2价格、求廉心理
我国相当多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特别注重价格,并以此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一般这些消费者喜欢购买处理价、优惠价的商品。而对商品的质量、外观、包装等却不大挑剔。很多商家根据这种消费洞察心理,往往在季末或节日期间采用打折销售的促销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3质量、求信心理
这类消费者以追求某一企业或某种商品信誉为主的消费心理倾向。例如,有些消费者喜欢到大型超市、质量、信得过的商场购买商品,认为这里的商品货真价实,质量有安全保障,售后有保证。例如有一些消费者就喜欢在大型超市购买蔬菜,他认为那里的蔬菜更绿色更环保无公害,吃起来更健康。
2.4爱好、个性心理
这类消费者常常专门购买某些商品,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特殊的爱好和兴趣。就像有人喜欢百花闹春、有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人喜爱高调排场、有人喜爱含苞待放。总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消费,希望从中得到特别的快慰和享受。具有这种心理倾向的消费者相对感性,喜欢追求个性,对所感兴趣的商品相对舍得花钱,喜欢附庸风雅的宁愿不惜重金博得一幅字画;喜欢饮酒作乐的愿意一掷千金换得一醉方休。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目前商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只有深刻把握消费者的消费洞察,准确地从各个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激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才能进行产品生产及定位等策略,使企业在市场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褚伶利. 从消费者心理需求倾向透视商品促销[j]. 商业研究. 2005.12. 总第320期.
篇2
【关键词】产品包装消费者心里策略
1.商品包装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俗话说,“货卖一张皮”。对于不同性质的产品来说,包装的作用大小不一。在科学进步和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商品包装设计已成为科学、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需要独特的创意、奇巧的构思以及和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商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高度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活动,在诱导消费、提高商品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包装对消费者心理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左右他们对产品的认识和感受。对此,企业要对商品包装的心理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1.1对少年、儿童心理的影响
少年、儿童是一种典型的感性消费,他们认为产品包装是最重要的因素,更注重对商品的直观印象。儿童在婴幼时期,主要是生理性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便从本能发展为有自我意识加入社会的需要。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模仿性消费逐渐被有个性特点的消费所代替。
1.2对青年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青年的自我意识是青年个性发展的最集中的表现之一,青年的独立意向非常强烈,内心丰富,热情奔放,富于幻想。为此,青年人对商品的需求是时尚和新颖,往往是新产品的尝试者,他们不愿落后于时代,追求新时代潮流是他们大部分人的共同心理。
1.3对老年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老年消费者心理稳定程度高,注重实际,较少幻想。购买动机以方便实用为主,在购买过程中,要求商家提供方便、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服务。消费中求方便是老年人生理变化促成消费生活变化的自然走向;大多数老年消费者是理智型的消费者,老年人消费心理受习惯的影响较大。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消费经验也不断增加。老年消费者是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第一目的性,至于包装等因素是放在第二位考虑的。
1.4对女性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女性消费群体的审美观影响着社会消费潮流。女性消费者还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具体效益,以及商品的便利性和生活中的创造性。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商品包装设计时应恰到好处地应用现代女性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使包装的色彩、款式能诱发女性的情感。商品包装图案、色彩要明朗、热烈;商品包装要注意宣传时尚,表现消费趋向;只要了解了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需求,以及决策的心理活动过程,就能随时把握住女性消费市场的新契机乃至整个消费市场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2.基于消费者心理的包装策略
商品包装是商品构成要素的一个组成部分,失之便会降低商品的价值,破坏商品的完美性。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商品包装被冠以“无声推销员”的美称,对企业销售和消费者行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2.1尊重习惯的包装策略
尊重消费习惯的商品包装策略以顺从消费者的习惯为出发点,它能方便消费者使用商品,而且消费者能通过包装识别商品和记住商品。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配套包装。即适应消费者对商品连带使用或匹配适用的习惯,将相关商品组合起来包装。如少儿文具盒,将相关的学习用具――铅笔、橡皮、小刀、尺等同时装入。再如,新生婴儿系列用品的“宝宝包”、女性的化妆品包等,均属于配套包装,这种包装既方便购买也方便使用。
(2)系列包装。即将用途相似、品质相近或者同一品牌的商品,采用同一图案、色彩、形状的包装。这种不同商品的同一包装,能强化人的视觉,同时也可以借用某一商品的知名度来打开其他商品的销路。因此,它能产生容易识别、便于记忆商品的心理效应。常用于食品、护肤品、洗涤用品等包装,如“大宝”牌化妆品系列包装等。
(3)分量包装。根据消费习惯、消费特点和家庭规模大小差异而设计不同容量的包装。如奶粉用大包装,内有小包装,一小包就是一天的食量。这种包装既能适应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又能给消费者一个比较精确的数量和价格信息,满足消费者追求方便使用的心理效应。
(4)惯用包装。即尊重消费者的传统观念,采用消费者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包装。例如各种酒类的包装大多数采用透明的高颈玻璃瓶等。一般来说,家喻户晓的包装不要轻易改变。
2.2个性需求包装策略
由于消费者年龄、性别、性格、气质等个性差异,就在生理和心理上形成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包装的设计上要突出个性特征,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包装策略。
(1)高档包装。对高档优质产品,采用高级的包装材料、设计精美的包装造型和漂亮的包装装潢,给人以产品质优高档的感觉,以利于提高产品的定价。
(2)华丽包装。对于贵重的商品,如全银首饰、钻石珠宝、高级服装、古董古玩、精致艺术品等。一般采用富丽堂皇极感高贵的包装,做到使商品的本体价与由包装装潢所显示出来的“身份价格”相匹配,这样的华丽包装,有利于促进消费者对贵重商品定价的认可。
(3)分装与改装。将产品原来的大包装改变为小包装,或改变原有的包装。分装与改装除了方便销售之外,还可提高原有产品的定价。
2.3情感性包装策略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能否满足他们的需要,都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消费者在长期的购买商品活动中接触各色各样的包装,相应也会产生一种较为定势的情感体验;因此企业根据消费者不同的情感心理需求选择和策划商品包装,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达到促销目的。
(1)礼品包装。这是一种用于馈赠他人商品的包装形式,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包装习惯上要求华丽、典雅、体面,赋予一定的情意和社会象征意义。
(2)趣味包装。即在包装上增加趣味性和幽默感的包装形式。为了满足人们对趣味、幽默的情感需要,企业在包装上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体现趣睐性和幽默感,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3)怀旧包装。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返璞归真、怀念过去的商品包装形式。现代商品发展是历史的进化和继承,因此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总有一种怀旧的习惯,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有名商品更是如此。企业可以利用消费者这种心态进行怀旧包装。
2.4错觉包装策略
错觉是人们感觉器官在感知事物中,偏离事物的本来面目产生的一种歪曲形象。企业可将色彩、线条、图形巧妙地组合使消费者产生各种错觉,以满足其某种心理需求。
(1)色彩错觉包装。色彩是商品包装中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生活在缤纷色彩之中会形成各种偏好和禁忌,而且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和联想,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错觉。利用这种现象,科学地选择色彩进行商品包装,有意识地掩饰商品的缺陷或突出商品的特点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2)形体错觉包装。包装形状用得恰当给消费者造成商品数量多、体积大等错觉。其中图案也会给人以错觉,如两个同样形状的包装盒,一个图案简单、色彩明快,另一个图案复杂、色彩深暗,给人看起来前者显得大,后者显得小。
因此,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微妙的,也是难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商品包装是保护功能和艺术美感的融合,是实用性和新颖性的创新结合。作为一个设计师必须了解市场,研究设计形式因素和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摸索到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提高包装设计的效果,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商品的行动。
篇3
关键词:国家形象 社会认同感 消费者 创新抵制理论
1.研究目的与方法
继Rogers在1962年提出创新采用理论之后,创新决策相关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随后Ram于1987年提出了创新抵制理论,认为在创新的生命周期中创新采用与抵制可能是同时并存的,即可能一部分人采用创新,另一部分人拒绝采用创新。因此探讨消费者为何不采用创新也是相当重要的议题。此外,Bagozzi和Lee(1999, 2002)对消费者抵抗和社会认同感的关系做过理论研究,但国家形象和社会认同感共同对消费者抵抗的实证研究还处在空白阶段。许多国家产品的竞争场所中,中国市场越来越得到关注,在消费者购买新产品的过程中国家形象这一要因值得重视的同时,也可以对社会认同感做出共同的推测。
因此本研究是带着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
首先,对于高科技产品的营销现象中出现在的创新抵制,Moriarty和 Kosnik(1989)曾指出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在高科技领域中这两种不确定性的指数很高,这也就是和传统营销的差别之处。这也就造成了消费者心中的恐惧,不确定和怀疑(Fear, Uncertainty, Doubt:FUD),进而对新产品产生抵制的情绪。
其次,本文从一个全球化营销的角度,阐述了国家形象在某个特定的国家中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产品时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市场充斥了各个国家的高科技产品以智能手机为例,如美国,韩国及一些欧洲国家,这时国家形象的好坏对消费者的抵制心理必定会有一些影响。
第三,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Hawkint和 Mothersbaugh(2010)指出消费者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对消费者的行为意图产生影响。自我概念包括个人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的研究可以和社会认同感相联系,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中发展出的社会认同感这一概念出发,对社会认同感和消费者抵制心理之间关系做出探讨。
2.理论考察
2.1消费者革新采用和抵制的现有研究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一部分来源于Rogers(1995)的《创新扩散理论》,所谓的创新扩散是指:“一项新事物透过特定管道,经过一段时间,传播至社会体系成员当中的过程” (Rogers,1995),对于创新抵制,开始学者们都认为是消费者被强加创新时的反应(Osgood&Tannenbaum, 1955; Heider, 1958),随后Gerald and Melanie Wallendorf等人在1983年提出创新抵制为“抗拒改变,是用于保持现状,尤其是当感受到有压力去改变现状时”。接着Ram于1985年提出“创新抵制是一个连续性的,由正向抵制或者习惯性抵制,一直到采取主动抵制,在同年又提出“创新抵制乃是消费者对于因为创新所导致的改变所做出的一种自然性回应”。最后Ram在1987年提出了“创新抵制是消费者所提供的一种对于创新的抵制,可能因为创新所千万的改变现状,或者因为和信念结构互相冲突”,这一定义一直较广泛的被研究创新抵制的学者所采用。
2.2 与国家形象相关的研究
国家形象是指商业人士和消费者对于某一个国家产品的印象、声誉和刻板印象。Bilkey和Nes将国家形象定义为消费者对某个国家的总括印象所衍生出来的对于该国的产品的一般认知。Roth和Romeo则认为国家形象是指消费者基于他们对某国产品和营销优势和劣势的知觉而对来自于该国产品的整体知觉。
2.3 社会认同感的相关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由Tajfel于1986年提出,后由Tunner加以完善,是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它说明了个体所获得的对所在的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影响个体的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以及社会行为。它还认为社会认同是一个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Makus & Kitayama(1991)提出了“独立我”(independent self)和“互依我” (interdependent self)两种不同的自我构念,分别用来解释北美和东亚人的文化心理。所以像中国这样的互依我意识比较强的国家,我们可以推测社会认同感也会随之而强。
3.定性研究
由于现在大学生是智能手机消费的主导力量,本研究对安徽省合肥市的五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了open-ended方式的面谈。定性研究首先在2012年5月-6月1个月中进行了面谈调查活动。在事先同面谈者约定好的场所,对每一位参加此次调查活动的面谈对象充分说明了本次研究的目的之后,采用自由对话的方法,对与面谈对象生活方式特性有关的人口统计学数据,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特点,经济情况,成长背景,价值观,对人关系,消费特点等情况,以及与智能手机消费活动有关的抵制动机,产品知识,产品情报取得方法,相关产品比较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收集。之后为保证面谈内容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还进行了个别的补充面谈调查。 定性研究的最终结果是根据对事前得到面谈对象同意,在面谈过程中获取的面谈录音以及笔记资料的整理所取得的。通过对面谈资料的整理,推断出国家形象及社会认同感共同影响了大学生消费群体在智能手机消费过程的抵制意识决定过程。根据定性研究和理论部分的考察,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假想:
前提1:国家形象对智能手机的抵制意图起消极(-)的影响。
前提2:社会认同感对智能手机的抵制意图起消极(-)的影响。
篇4
在我国游戏产业自主开发出产品之前,我国的游戏市场几乎被日本等外国产品完全占领,我们曾经感到日本游戏产业力量的强大。日本是游戏大国,是世界游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有着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游戏公司,同时也拥有消费力极强的国内和国外游戏玩家。日本游戏产业具有很强的国民性,到过日本的人会惊奇地发现,各类游戏厅遍及各地,甚至在公交车或火车上也可以看到专心于玩游戏的现象。消费者几乎涵盖所有的年龄段,女性玩家的比例较高。大多数日本人对于游戏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他们从小就浸泡在游戏中,将游戏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因此, 游戏业和日本动画一样成为象征日本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产品。一些由游戏改编的电影等衍生品及产品版权的授权给游戏开发厂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街机,到七十年代的家用游戏机,再到八、九十年代掌上游戏机,日本把游戏产业培养成为第一时尚娱乐产业,并垄断全球10余年。
中国游戏产品对日出口现状
中国的游戏企业一直把日本市场作为占领发达国家游戏市场的前沿阵地,出口日本发展速度很快。2004年12月10日,日本信永技术有限公司与网龙(中国)公司合作,把中国国产游戏《征服》引进日本,2005年开始正式运营。2006年7月28日,北京完美时空公司与日本著名网络游戏运营商C&C Media联合举办《完美世界》日文版版权签约会,签约金额为200万美元。这标志着中国网络游戏产品正式登陆日本。2007年出口到日本的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为2款,它们是北京完美时空开发的《完美世界》和《武林外传》。2008年猛增到10款,2009年中国游戏企业在日本成功并购日本企业,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到2010年,中国出口日本的游戏达23款,2012年出口日本游戏40余款。我国的网页游戏产品,2011、2012年度分别有17款产品进入到日本市场,分别占市场的22%和20%,在进口国中排行第1位。由此可见,我国自主研发的游戏对日本的出口,对日本的出口取得了很大成绩,游戏产业但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中国游戏产品对日出口存在的问题
出口日本的游戏发展不均衡。我国出口日本的游戏主要是网络游戏,手机游戏份额很少。但日本游戏市场的巨大规模主要是由手机游戏构成的,网络游戏在日本市场的地位并不是非常重要。中国市场与日本市场正好相反,网络游戏市场发展一日千里,手机游戏从2010年才开始发展,海外出口份额较少,但发展势头强劲。这要求我国的游戏产业加快开发手机游戏产品,争取更多的产品打入日本市场。我国对日出口的游戏主要是网页游戏,然后是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很少。
中国对日出口经营尚处初级阶段。我国对日本市场的出口经营方式以产品授权、运营为主,其次为独家授权加联合运营。产品授权、运营的出口经营方式是最简单的一种出口贸易方式,中国游戏开发商与日本的游戏运营商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出口方提供好的游戏产品,并参与技术层面的运营维护和版本升级。中方的收益可以包括一次性版权收益,以及运营的提成。这种方式不利于企业后期的发展。一方面,中方作为产品的研发端获得的利润较少,一般只能得到整体利润的30%或者更少,中方企业的利益无法得到最大的保障。另外,因为游戏运营由日方企业负责,国内游戏企业不能同国外用户直接交流,以了解客户需求,这不利于针对客户需求对游戏进行调整,更不利于后续产品的开发。虽然通过长期的合作,中方企业和日本商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商业信任,但产品运营的决策权却始终无法控制。在日本设立分公司进行独立运营的企业仍为少数。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通过其在日本设立的公司进行运营的,该经营模式可以完全掌握日本市场的各种信息,及时了解客户需要,并且独享海外收益。
中国的原创游戏与日本的原创游戏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国产游戏通常带有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情结,众多中国独有的文化概念不能被日本用户所理解,文化冲突或文化折扣时有发生;中日两国对游戏的需求有不少差异,中国人喜欢直率、日本人喜欢含蓄等民族性格的差异也表现在游戏上面;国产游戏在内容创新、表现的感染力、气氛场景的渲染等方面与日本的游戏产品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促进对日出口的对策
第一,加快移动网络游戏的研发和对日出口。2012年,日本游戏市场基本摆脱了连续五年下降的趋势。2012年日本社交游戏市场比2008年增加了2.5倍,市场规模高达2,794亿日元,加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社交游戏和移动网络游戏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游戏产业应该适应日本这种越来越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加大移动网络游戏的研发,扩大对日本移动网络游戏的出口份额。
第二,提高我国游戏出口日本的经营水平。我国游戏出口日本,有四个不同的层次,即第一阶段的“产品授权,运营”,第二阶段的“自建公司,独立运营”,第三阶段的“合作研发,联合运营”和第四阶段的“海外研发,全球运营”。我国的大部分游戏产业目前还处在四个层次的第一阶段。随着我国游戏产品研发企业实力的逐渐增强,应该加大日本市场的开拓力度,占领日本市场更大的份额,实现出口经营水平的升级。日本是全球游戏业市场的发展中心, 有着庞大的消费力极强的游戏玩家群体,日本是全球游戏产业的王者。在游戏产业最强大、市场运作最成熟、国民对本国产品忠诚度高、世界最大游戏出口国的日本,中国游戏产品登陆日本并迅速发展将能充分证明企业的产品得到世界顶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认可,具有出口到世界任何地方的巨大能力,对打开或扩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提高我国游戏产品的品位,打造面向日本的精品。我国的游戏产业在开拓日本市场时,应着眼于以高技术、高品位、高价格来占领日本市场,避免走中国传统制造业海外市场发展的旧路。从价格的角度来看,我国出口日本的游戏产品的价格要大大高于国内市场,运营收入远远高于国内市场,市场获利较大。以北京完美时空为例,据其的2013年度上半年财务报告,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已经占公司总收入的1/4,日本市场的收入占大量份额。北京完美时空的对日销售的产品,如《完美世界》是一部蕴含浓重中华文化色彩的大型传统创世奇幻客户端网络游戏精品,深受日本玩家喜欢。完美时空吸收日本文化新开发的供二人玩家玩的动作游戏《圣斗士星矢》,2013年10月在日本游戏市场上市价格为7,500日元,虽然远远高于同类日本产品的价格,但仍然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日本玩家强大的消费能力应该使我国的游戏厂家坚信“只要创造出精品,不愁没有买家”。
篇5
关键词:征信业;隐私保护;信息共享;立法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雪10-0027-03
一、征信立法对消费者隐私权保护国际比较
当今国际上,对个人信息收集、使用保护方面大致可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平衡保护立法模式和以欧洲大陆为代表的严格保护立法模式。美国认为牺牲一些隐私是融入并享受信息经济应付出的代价,平衡考虑了征信机构发展和个人权利保护两方面因素。欧洲大陆认为在充分保护隐私权的基础上才能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欧盟的数据保护法令只是设定了隐私保护的最低基本标准,并不阻止单个的欧盟国家对征信机构的活动实行更严格的限制。
在对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具体制度设计方面,美欧也有许多共性,多数国家均是通过对征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来实现隐私权保护的,具体体现在对征信范围、征信方法、信息的使用目的和公开范围、个人商业信用信息共享的限制等规定中。
(一)个人信息征集范围的立法比较
1.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信用信息可以分为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正面信息主要包括:提供贷款的日期、数量、到期日、担保、抵押类型、还款历史记录等等。正面信息可以在防止过度负债、提高信用报告预测能力等方面发挥很大作用。各国对正面信息是否在征信范围内有不同的法律规定。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允许个人征信局收集有关消费者行为的正、负面信息。在部分欧洲国家,如比利时和法国,金融机构只提供负面信息,在东南亚、澳大利亚、韩国、香港等地,个人征信局也只允许收集有关消费者信用的负面信息。
负面信息的披露可以使征信业发挥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但是负面信息不应永远对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人人都应该有改过自新、重建信誉和社会地位的机会。因此大多数国家对信用报告中历史数据的年限都做了限制性规定。如美国1971年颁布的《公平信用报告法》第605节规定,禁止征信机构向信用报告使用者提供10年以上的破产信息,7年以上的任何民事诉讼、民事判决、被捕记录、缴纳欠税滞纳金记录、被追收或被冲销坏账负面记录(刑事犯罪记录不受7年时限的限制)。
2.敏感信息。国际上普遍认为应当特别保护个人敏感信息,保护的手段有禁止或限制采集及禁止披露个人敏感信息。欧盟法令规定,除非当事人明确同意,不得披露有关种族、民族、政治观点、宗教或哲学信仰、健康或性取向等个人信息。美国虽然允许采集个人敏感信息,但规定这些信息不得用于信贷决策,同时也禁止在个人信用报告中披露个人的敏感信息。拉美国家对敏感信息也做出了特别的法律规定。如阿根廷规定,为法定公共安全的目的或出于统计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在不透露个人身份识别信息的情况下,才可以采集、分析个人敏感信息。
(二)个人信息采集方式的立法比较
为了尊重征信的数据主体的隐私权,大多数国家规定:除个别情况外,原则上征信机构采集信用信息应事先征得消费者本人同意。同意原则可以分为“明确同意”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
“明确同意”一般是指征信机构在采集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时必须获得数据主体的书面授权,这样做显然会增加数据采集的成本,并带来法律上的不确定性。因此,除了法国等少数国家以外,其他国家大多采用“知情同意”原则,即信息收集者在收集信息时,无须取得消费者同意,但会不断地向当事人通报有关他们的信息的主要用途和次要用途,使当事人有机会对其数据的使用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如果当事人在知情后的合理期限内没有反应,则视为同意。如美国的个人信用局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不需要取得消费者的同意,大多数授信机构也会将消费者的不良记录主动提供给信用局。在英国,其《数据保护法》只对敏感数据需要“明确表示同意”,而对一般数据只需简单同意,不要求获得事先的书面授权。
(三)个人信息使用限制的立法比较
在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上,多数国家都确立了“严格目的限制原则”。如英国《数据保护法》规定:只有为特定的合法的目的,才能持有个人数据,使用或透露个人数据的方式不能与持有数据的目的相冲突。但“严格目的限制原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征信机构合法提供信用报告或信用数据还必须经过“主体授权”,即取得数据主体的书面同意,这是各个国家比较通行的做法。
欧盟的《数据保护法令》规定,个人数据的使用仅限于合法的目的,需得到数据主体的明确同意,甚至有些欧盟各成员国的某些规定更加严格。在法国,不仅每次将个人数据录入数据库时必须经本人书面同意,而且每次信用报告时必须再次取得本人的书面授权,这不仅增加了征信机构采集成本,也严重阻碍了该国的私营征信局的发展。
美国倾向于通过提高消费者信息的透明度来减少银行体系的风险,维护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只要符合“许可目的”的人,如债权人、保险商、雇主和房东,即可购买信用报告,即隐含了可能会出现没有数据所有者明确允许的情况。宽松的信息数据保护环境极大促进了美国征信业的发展。
(四)启示
1.各国隐私保护立法的多样性,对征信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立法上对隐私给予充分、适度的考虑既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间接地服务于经济效率。过度的隐私保护则会限制数据采集和传播,增加信息采集和分析工作的成本,降低征信业的效率。
2.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隐私保护与信息对称的关系,对于征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虽然信息对称与隐私权的保护之间有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但通过周密、完善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协调两者的关系,在尊重和保护消费者隐私权的前提下,使征信业得到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征信立法应力争在个人信用信息公开和消费者隐私权保护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3.建立适度的失信惩戒机制。目前,我国征信系统中对负面信息的保留时限,以及贷款偿还后不良记录是否删除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征信系统需设置适当的存储记录时限,使系统对失信行为的“宽恕”空间恰到好处,即在约束借款人的同时又给他们提供纠偏的“第二次机会”。从国际经验看,征信系统对负面信息保存时限太短会影响征信系统的价值,降低征信系统促进按时还款的作用。较长时间的保留消费者信用历史,有助于加强“信用文化”的建设,增强偿还意愿。尤其是我国在对债权人的权利保护相对弱、执法不得力的情况下,对借款人的纪律约束的必要性就比其他国家显得更为迫切,在制度设计上建议我国征信系统的负面记录保留时限相对长一些,以促进大众信用意识的尽快提高。
二、我国个人征信中对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立法现状
近几年我国征信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但现行立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公民隐私保护意识尚淡薄,隐私权无法得到有效、全面保护。当前,信用报告查询、异议处理纠纷日益增多,征信诉讼案件频出,已经暴露出了立法滞后问题的严峻形势。我国发生了多起身份证被他人冒用办理贷款的案件,身份证件被冒用已经成为我国征信活动中身份盗窃案件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2008年对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调查,因信用报告不准确引发的诉讼案件从2005年开始逐渐增加,2005年至2008年发生的118讼案件中,涉嫌身份伪冒、办理虚假贷款或信用卡的案例占36%,是引讼的第一大原因。引发这类侵权事件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我国的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缺失及监管存在漏洞。
(一)现行相关法律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通信秘密权不受侵犯;《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其他一些行政性法律法规从刑事、民事、行政责任、程序等角度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做出了规定。对于商业、技术秘密的保护,《民法通则》、《商业银行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规定。但总体看,多数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中涉及隐私保护的内容还不完善、不具体,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
(二)征信立法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
1.征信法规。2002年我国启动了《征信管理条例》立法工作,经过几年艰难探索,目前《征信管理条例》已经列入了2009年国务院立法工作安排中的一档项目,有望出台。但是目前在我国,个人征信数据的采集和应用、界定个人信用数据的开放与保护个人隐私的关系等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地方性征信法规。部分地方出台了地方性征信法规,例如,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和2004年2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是国内两部最早以政府令形式的规定个人信用征信的政府规章,在一定范围内为个人征信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3.部门规章。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简称3号令,是目前关于个人信用信息管理较为权威的一部行业规章,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报送、查询、异议处理、安全管理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如第十三条规定,除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之外,商业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应当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但3号令属于部门规章,缺乏普遍的约束力。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征信立法,在保护消费者隐私权的前提下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
一是要明确政府机构信息公开的办法,明确其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和具体方式,为征信机构能够公平、方便地使用政府的信息资源创造制度保障;二是对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的信息内容进行明确的界定并制订出相关的保护措施。三是出台征信行业的管理规定,对征信机构,特别是个人征信机构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
(二)正确处理隐私权保护与信息共享的关系
在处理隐私保护与信息共享的关系上,建议遵循三个原则:1、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原则。个人隐私原则上受法律保护,但如果涉及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就要区别对待,以后者为先。2、权利协调原则。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进行适当协调。通过较小范围内公开隐私,满足知情权的需要。3、人格尊严原则。涉及某些个人隐私时以不伤害其人格尊严为目的。建议我国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设计详细而周密的个人信息公开和隐私权保护制度。
(三)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信息采集和披露制度
我国征信业尚出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征信机构信息来源渠道不畅,服务成本高,生存发展困难。为给予征信机构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降低采集、披露信息的成本,扶持民族征信机构做大做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议在信息的采集,除个别情况外,采用“知情同意”原则,信息披露方面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对数据的使用权根据是否具有“许可目的”而确定。
篇6
【关键词】 心理护理;手术室;非全身麻醉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148
Effect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pplied for non-general anesthesia patients in operating room ZHANG Yun-feng, LI Fei-fang, SONG Si-xian, et al. Operating Room, Guangdong Shenzhen City Longg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1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pplied for non-general anesthesia patients in operating room. Methods A total of 190 non-general anesthesi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with 9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related indicator chang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0.05). The indicators were all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had better improve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 Operating room; Non-general anesthesia
一直以来, 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极大。由于手术方式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创伤, 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 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将对手术治疗以及预后造成不良影响[1, 2]。所以, 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要积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努力纠正患者的不良心理, 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本院积极开展该项研究, 针对该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手术室收治的190例非全身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98例, 女92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5.6±7.8)岁;手术类型:外科手术70例, 妇产科手术66例, 五官科手术54例;麻醉类型:连续硬膜外麻醉76例, 神经阻滞麻醉52例, 局部麻醉6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治疗征象并经临床检查确定手术方案, 均无手术以及物应用禁忌证。已对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内科疾病、精神以及心理疾病者予以排除, 同时排除哺乳期以及妊娠期妇女。将19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9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①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对患者的脉搏、体温以及血压等体征情况进行严密检测, 引导患者完成相关术前检查。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遵医嘱提前准备好相关药物以及用品等。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摆放、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吸氧等相关操作, 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检测。完成手术后, 帮助患者进行调整, 协助医生包扎伤口并运送患者返回病房。术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指导, 要求其平衡膳食。积极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等。观察创口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②研究组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在进行手术前, 引导患者熟悉了解手术室的环境, 明确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的具体认知水平进行麻醉以及手术相关知识辅导。列举成功案例,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医生的治疗。在进行手术过程中, 由于患者未接受全身麻醉手术, 意识足够清醒, 护理人员要在手术时主动同患者交流,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有效缓解其紧张情绪。在患者接受麻醉后, 要积极给予其精神支持, 有效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手术过程中, 要对患者的表情进行观察, 及时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觉异常。针对感觉异常的患者积极进行讲解, 以消除其疑虑心理。引导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手术。积极满足患者的需求, 必要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等。完成手术后, 及时护送患者回病房, 告诉患者手术很成功, 帮助其树立信心, 积极投入康复治疗。术后主动回访患者, 接受患者的咨询, 引导患者明确术后相关注意事项。
1. 3 观察指标[3, 4] 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含心率变化、血压变化、VAS评分与SAS评分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等。以VAS评分表示疼痛情况, 满分为10分, 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情况越严重。以SAS评分表示焦虑抑郁程度, 评分越高表示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自设问卷调查表, 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压以及心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VAS及SAS评分情况比较 经不同护理后, 研究组VAS及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7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研究对象VAS及SAS评分情况比较( x-±s, 分)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SAS评分
对照组 95 5.7±2.2 62.9±3.3
研究组 95 3.2±1.9 50.9±3.8
t 8.3824 23.239
P
注:两组比较, P
3 讨论
近年来, 以人为本的理念越发受到重视, 所有的医疗服务都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可以直接对患者的病症组织进行处理, 能够迅速地实现治疗效果, 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方式也将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较强的刺激, 尤其是心理刺激, 导致患者的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一系列问题, 导致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机体抵抗能力降低[4-6]。临床手术中, 有部分患者不需要进行全身麻醉, 该类患者在意识较为清晰状态下接受外科手术, 极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 严重者甚至不配合手术。这些不良心理状态, 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 也对预后造成了隐患。针对该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对于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该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必须体现针对性。要针对患者在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护理。手术前, 对疾病的不了解以及手术医生的不信任等, 造成恐惧或紧张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要积极为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手术知识, 使患者明确自己面临的手术并非十分复杂, 医院的现有条件以及医生的技术完全是安全的,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在手术中, 患者可能由于异常感觉的出现而产生负面情绪。因此, 护士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让患者了解自己的感觉是正常的, 并对患者的需求及时进行满足。手术过程中, 要积极营造比较轻松的氛围, 在不影响手术医生进行手术的同时, 引导患者放松, 配合治疗。手术后, 患者可能出现一些创口感染等情况, 护士要引导患者合理保护创口, 防止发生感染, 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 促进其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 蔡建芬, 李晓丽.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效果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22):92-95.
[2] 王薇.意象对话技术应用于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中的效果.护理杂志, 2011, 28(3B):22-24.
[3] 蒉晓予.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4):142-143.
[4] 罗淑群.舒适护理在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26):96-97.
[5] 王华琴, 姚丽伟, 王静, 等.语言沟通在全身麻醉患者恢复期的应用.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3, 24(7):518-523.
篇7
关键词:广告策划;消费者;心理应用
对于广告活动而言,广告策划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人自身的消费行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如是否购买这一商品,或者什么时候购买等等都需要消费者做出及时的心理反应,对消费行为进行思考以及判断,此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就是消费心理活动。对于广告业来说,其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自身的专业性也比较强,这样就要求相关的广告从业者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掌握和广告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如心理学、市场学以及消费学等等。要真正将消费者当成是上帝,要用心和消费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得广告策划能够和消费者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总的来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往往是依据自身的消费心理进行的,因此研究消费者心理应用对于广告策划,乃至整个广告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1广告策划中消费者心理的作用
一方面,消费者心理是广告策划成功的心理基础。在广告传播过程中,广告中所传达的信息是否能够被起受众在心理上认可和接受,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广告策划以及广告活动的成败。众所周知,广告是对消费者进行的诉求艺术活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传播使得消费者能够对商品自身以及观念和服务加以接受,使得消费者自身产生购买的热情和欲望,发生购买的行为。所以说,广告活动应当从多个角度或者是层面来考量消费者心理。例如,在三元牛奶广告中,所涉及的“美丽谎言”这一广告案例中就是在对消费者心理进行研究和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策划的,三元牛奶不按照传统的广告宣传模式,不是从牛奶品质宣传入手,而是从牛奶之中找到涉及“关爱”的故事以及回忆,继而作为素材,有力打出“亲情牌”。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对广告活动中消费者心理进行研究能够使得消费者自身的消费效益得到提升,生产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此外,还有助于在广告活动中对广告战略进行制定和执行,使得商品更好销售,达到预定的效果,使得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若要使得受众对广告传播中的信息加以认可和接受,就需要引导受众先注意广告中的信息,在这样“注意”心理状态之中,才会使得消费者在意识层面进行心理加工。所以说,对于广告来说,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是广告成功的有效因素,同时也是广告成功的基础。另一方面,消费者心理是广告成功的依据。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方面也得到一定体现。因此,广告应当和时代同步,依据全媒体时代下消费心理所出现的变化,积极制定相应的广告策略,对广告受众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到定位方面的精准,继而制定出符合受众需求的广告战略。所以说,将消费心理作为依据,继而进行广告活动,能够真正提升广告活动自身的有效性,同时这也是对广告自身是否成功的一个有效衡量依据。
2广告策划中消费者心理应用
对于广告活动来说,其所面对的是广大的消费者,其所借助的形式也是媒体,通过恰当的媒体对服务或者是商品进行宣传以及推广,继而使得受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接受信息和产品。同时,对企业宣传理念也加以认可,这些往往能够更好地影响到消费者自身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为。这样就要求,在制定相关的广告策划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对消费心理进行综合考量,争取能够有效击中消费者心理,有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定。
2.1在分析消费者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定位
对于广告活动来说,其所涉及的所有环节都应当做到定位方面的准确无误,这些环节中广告策划是关键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相关的广告者在制定广告战略以及执行广告策划过程中都应当将消费者心理所存在的差异性作为依据,继而有效实现广告目的,对受众自身的消费心理以及购买决定进行影响,继而达到营销计划目标,有效实现销售的最终目的。
2.2应当遵守AIDA法则
1898年,里维斯提出AIDA模型,这一模型认为,人员销售对于消费者所带来的说服效果往往是具有层级性,其中有“注意”“兴趣”“欲求”“行动”这些层级。在1925年的时候,斯特朗在广告效果评价之中对其加以运用,继而出现广告心理效果的层级,在上层级的基础上多出“记忆”层级。我们能够看到,消费者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不一样的媒体环境之下所进行的购买活动中,消费者自身的心理接受过程有较大的不同。在对广告进行策划的时候,应当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进行考量,同时也应当积极应用心理战略。因为产品自身的特征以及属性有很大的不同,针对不一样的广告产品,要因地制宜,通过合适的媒体进行宣传,继而使得广告产品及服务自身的目标受众与目标受众有一定的一致性。所以说,在当前新媒体的环境下,在制定相应广告策略的时候,应当依据受众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广告心理层级加以制定。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时代,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做到“分享”,换句话说,受众在接收到广告信息之后,会对信息进行分享以及传播,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在这样的环境下,依据不一样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实施有差别的广告传播方式和策略,继而才能够使得广告自身的效果针对性得到增强,使得广告对整个市场所带来的冲击力真正体现出来。
2.3对消费者需求加以诱发
首先,对于消费者来说,其自身的消费动机以及消费需求往往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广告活动中应当使用合适的需求和动机。其次,消费者在对广告产品以及服务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自我满足感,所以说,要对广告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加以突出,尤其是突出广告主题,对其进行反复贯彻和不断执行。再次,对于广告策划来说,应当注意广告中的信息产品自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以及其中所具有的心理价值,继而使得广告消费者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此外,对消费者潜在心理需求进行发现,并在广告策划和活动中加以强调。最后,因为消费者自身所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异,继而就会对产品有不一样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这样就需要在广告策划中强调和激发和消费者自身生活和环境相一致的消费动机。最为典型的广告案例就是农夫山泉纯净水,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矿泉水往往是低卷入产品,消费者在进行购买的时候往往没有太多的考虑,很多都是依据矿泉水的包装、品牌、价格以及直觉等多种因素加以决定。所以说,广告诉求之中最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但是农夫山泉没有这样做,其广告策划另辟蹊径,通过宣传“农夫山泉有点甜”来对矿泉水自身的特征进行强调,将农夫山泉和其他的矿泉水加以明显区别。其自身的目标市场第一步是锁定中小学生群体,通过包装的设计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如“运动盖”。因为中小学生自身比较好动,对于新鲜事物有十足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这样一种新颖的瓶盖设计能够使得中小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继而就会有比较强的购买欲望和热情。
2.4站在消费者心理角度对广告战略加以设计
对于广告方案策划者来说,在意识到消费心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应当基于消费者心理角度对广告战略加以设计,对广告方案加以策划,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广告迎合心理战略、诱导心理战略以及广告猎奇的心理战略。通过对消费者自身的心理进行分析,继而引导消费者顺着广告走,使得广告宣传能够真正掌握主动权。对于所有的消费者来说,其自身是有需求的,而且这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消费者只有产生需求才会有购买的欲望和动机,可以说需求是第一位的。因此,广告方案策划过程中应当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加以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广告策划更加具有针对性。
2.5注意广告心理策略
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广告对于消费者而言,首先作用于消费者自身的感官,通过消费者的听觉、视觉以及嗅觉等多种方式对消费进行多种多样有目的的影响,继而使得消费者对广告宣传中的信息加以注意,继而更好地进行判断以及进行选择,甚至是达到记忆的目的,使得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继而产生购买行为。对广告受众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到定位方面的精准,继而制定出符合受众需求的广告战略。对消费者购买活动中所具有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所呈现出来的规律以及特征加以研究,能够更好地制定相应的广告战略,更好地实施相关的广告活动,同时还能够有效确保广告自身冲击力以及自身表现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些对于选择媒体以及投入预算资本等有重要影响,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是否可以获得最优的广告传播效果。
3结束语
广告作用的对象和落脚点是消费者,要想获得成功,广告应当符合消费者自身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广告界众所周知的是,优秀、科学的广告都是依据心理法则制定的。广告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难度,对于广告业来说,其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自身的专业性也比较强,这样就要求相关的广告从业者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掌握和广告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如心理学、市场学以及消费学等等。要真正将消费者当成是上帝,要用心和消费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得广告策划能够和消费者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及时的引导,对广告受众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到定位方面的精准,继而制定出符合受众需求的广告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得消费心理在广告策划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使得广告策划水平得到提升,确保广告传播的效果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占艺戈.消费者心理研究在广告策略中的运用[J].俪人:教师,2015(10):262.
[2]冯丽云.消费者心理研究在广告策略中的运用[J].美术观察,2002(3):44-46.
篇8
关键词:广告策划;消费者;心理应用
对于广告活动而言,广告策划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人自身的消费行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如是否购买这一商品,或者什么时候购买等等都需要消费者做出及时的心理反应,对消费行为进行思考以及判断,此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就是消费心理活动。
对于广告业来说,其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自身的专业性也比较强,这样就要求相关的广告从业者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掌握和广告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如心理学、市场学以及消费学等等。要真正将消费者当成是上帝,要用心和消费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得广告策划能够和消费者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总的来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往往是依据自身的消费心理进行的,因此研究消费者心理应用对于广告策划,乃至整个广告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1广告策划中消费者心理的作用
一方面,消费者心理是广告策划成功的心理基础。在广告传播过程中,广告中所传达的信息是否能够被起受众在心理上认可和接受,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广告策划以及广告活动的成败。
众所周知,广告是对消费者进行的诉求艺术活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传播使得消费者能够对商品自身以及观念和服务加以接受,使得消费者自身产生购买的热情和欲望,发生购买的行为。所以说,广告活动应当从多个角度或者是层面来考量消费者心理。例如,在三元牛奶广告中,所涉及的“美丽谎言”这一广告案例中就是在对消费者心理进行研究和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策划的,三元牛奶不按照传统的广告宣传模式,不是从牛奶品质宣传人手,而是从牛奶之中找到涉及“关爱”的故事以及回忆,继而作为素材,有力打出“亲情牌”。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对广告活动中消费者心理进行研究能够使得消费者自身的消费效益得到提升,生产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此外,还有助于在广告活动中对广告战略进行制定和执行,使得商品更好销售,达到预定的效果,使得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若要使得受众对广告传播中的信息加以认可和接受,就需要引导受众先注意广告中的信息,在这样“注意”心理状态之中,才会使得消费者在意识层面进行心理加工。所以说,对于广告来说,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是广告成功的有效因素,同时也是广告成功的基础。
另一方面,消费者心理是广告成功的依据。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方面也得到一定体现。因此,广告应当和时代同步,依据全媒体时代下消费心理所出现的变化,积极制定相应的广告策略,对广告受众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到定位方面的精准,继而制定出符合受众需求的广告战略。所以说,将消费心理作为依据,继而进行广告活动,能够真正提升广告活动自身的有效性,同时这也是对广告自身是否成功的一个有效衡量依据。
2广告策划中消费者心理应用
对于广告活动来说,其所面对的是广大的消费者,其所借助的形式也是媒体,通过恰当的媒体对服务或者是商品进行宣传以及推广,继而使得受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接受信息和产品。同时,对企业宣传理念也加以认可,这些往往能够更好地影响到消费者自身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为。这样就要求,在制定相关的广告策划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对消费心理进行综合考量,争取能够有效击中消费者心理,有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定。
2.1在分析消费者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定位
对于广告活动来说,其所涉及的所有环节都应当做到定位方面的准确无误,这些环节中广告策划是关键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相关的广告者在制定广告战略以及执行广告策划过程中都应当将消费者心理所存在的差异性作为依据,继而有效实现广告目的,对受众自身的消费心理以及购买决定进行影响,继而达到营销计划目标,有效实现销售的最终目的。
2.2应当遵守AIDA法则
1898年,里维斯提出AIDA模型,这一模型认为,人员销售对于消费者所带来的说服效果往往是具有层级性,其中有“注意”“兴趣”“欲求”“行动”这些层级。在1925年的时候,斯特朗在广告效果评价之中对其加以运用,继而出现广告心理效果的层级,在上层级的基础上多出“记忆”层级。
我们能够看到,消费者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不一样的媒体环境之下所进行的购买活动中,消费者自身的心理接受过程有较大的不同。在对广告进行策划的时候,应当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进行考量,同时也应当积极应用心理战略。因为产品自身的特征以及属性有很大的不同,针对不一样的广告产品,要因地制宜,通过合适的媒体进行宣传,继而使得广告产品及服务自身的目标受众与目标受众有一定的一致性。所以说,在当前新媒体的环境下,在制定相应广告策略的时候,应当依据受众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广告心理层级加以制定。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时代,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做到“分享”,换句话说,受众在接收到广告信息之后,会对信息进行分享以及传播,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在这样的环境下,依据不一样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实施有差别的广告传播方式和策略,继而才能够使得广告自身的效果针对性得到增强,使得广告对整个市场所带来的冲击力真正体现出来。
2.3对消费者需求加以诱发
首先,对于消费者来说,其自身的消费动机以及消费需求往往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广告活动中应当使用合适的需求和动机。其次,消费者在对广告产品以及服务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自我满足感,所以说,要对广告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加以突出,尤其是突出广告主题,对其进行反复贯彻和不断执行。再次,对于广告策划来说,应当注意广告中的信息产品自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以及其中所具有的心理价值,继而使得广告消费者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此外,对消费者潜在心理需求进行发现,并在广告策划和活动中加以强调。最后,因为消费者自身所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异,继而就会对产品有不一样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这样就需要在广告策划中强调和激发和消费者自身生活和环境相一致的消费动机。
最为典型的广告案例就是农夫山泉纯净水,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矿泉水往往是低卷入产品,消费者在进行购买的时候往往没有太多的考虑,很多都是依据矿泉水的包装、品牌、价格以及直觉等多种因素加以决定。所以说,广告诉求之中最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但是农夫山泉没有这样做,其广告策划另辟蹊径,通过宣传“农夫山泉有点甜”来对矿泉水自身的特征进行强调,将农夫山泉和其他的矿泉水加以明显区别。其自身的目标市场第一步是锁定中小学生群体,通过包装的设计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如“运动盖”。因为中小学生自身比较好动,对于新鲜事物有十足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这样一种新颖的瓶盖设计能够使得中小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继而就会有比较强的购买欲望和热情。
2.4站在消费者心理角度对广告战略加以设计
对于广告方案策划者来说,在意识到消费心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应当基于消费者心理角度对广告战略加以设计,对广告方案加以策划,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广告迎合心理战略、诱导心理战略以及广告猎奇的心理战略。通过对消费者自身的心理进行分析,继而引导消费者顺着广告走,使得广告宣传能够真正掌握主动权。对于所有的消费者来说,其自身是有需求的,而且这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消费者只有产生需求才会有购买的欲望和动机,可以说需求是第一位的。因此,广告方案策划过程中应当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加以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广告策划更加具有针对性。
2.5注意广告心理策略
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广告对于消费者而言,首先作用于消费者自身的感官,通过消费者的听觉、视觉以及嗅觉等多种方式对消费进行多种多样有目的的影响,继而使得消费者对广告宣传中的信息加以注意,继而更好地进行判断以及进行选择,甚至是达到记忆的目的,使得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继而产生购买行为。对广告受众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到定位方面的精准,继而制定出符合受众需求的广告战略。对消费者购买活动中所具有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所呈现出来的规律以及特征加以研究,能够更好地制定相应的广告战略,更好地实施相关的广告活动,同时还能够有效确保广告自身冲击力以及自身表现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些对于选择媒体以及投入预算资本等有重要影响,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是否可以获得最优的广告传播效果。
篇9
关键词:消费者 不诚信消费 心理
企业诚信营销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消费者的诚信消费对企业营销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研究不诚信消费显得非常重要,限于篇幅,本文仅对消费者的不诚信消费心理进行探讨。
从众心理
多数消费者从众心理比较严重,一些人买盗版软件,其他人也会跟着买盗版软件;一些人买仿冒名牌服装,其他人也跟着买,这就是从众心理。一方面是一些盗版软件和仿冒产品在质量上相差不大,据报道,深圳市警方侦办的一起假表案中,两家制假表的工厂系香港某公司在大陆设置的“三来一补”企业,几乎都能生产当时国际上所有的名牌手表,光模具就缴获了1265套,劳力士所有的款式都有,而且做工非常精细,几乎可以说假冒不伪劣,质量非常好。这种仿冒产品的造假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另一方面,消费者明明知道这些产品是仿冒产品仍然趋之若骛,这就是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
虚荣心理
我国现在依然是第三世界国家,多数消费者能够自由支配的资金还是十分有限的。消费者多有一些虚荣的心理,非常希望感觉一下名牌的价值,而名牌产品往往很贵,一些人通过省吃简用来达到目的,而另一些消费者通过购买仿冒名牌产品来实现显耀他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能力等。据报道美国海关和美国本土执法机构公布的查扣的仿冒品中大约有60%之多来源于我国,跨国公司的产品是仿冒的首选对象,因为它们在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市场,很多普通消费者会选择购买价格低廉的“名牌产品”。因此,不仅我国消费者有虚荣心理,同样,其他国家的消费者也有虚荣心理,仿冒名牌是他们的首选。
习惯心理
消费者长期习惯了消费不要发票的心理,比如,到肯德鸡、麦当劳去吃快餐,多数人不开发票,消费者感觉很麻烦,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到超市去买东西也是如此。首先消费者认为发票没有什么作用,个人所得税与购物要不要发票没有关系。其次发票在索赔时有用,但多数人感觉索赔非常麻烦,不值得。第三个别地方发票可以刮奖,但多数是谢谢惠顾,人们兴趣不大。因此,养成了习惯不要发票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企业有了偷税漏税、拒绝索赔的机会,这也是一种不诚信的消费心理。例如前不久查出肯德鸡,麦当劳的个别产品中有苏单红,好多人后悔没有索要发票,因为可能会失去一个索赔机会,给消费者的习惯心理敲了一个警钟,跨国公司的产品一样也有问题。
贪图便宜心理
有些消费者爱占小便宜,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产生不诚信消费的现象。例如恒源祥公司曾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展了“把诚信放在消费者手心里”的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填份表格就可免费领一件价值380元的羊毛衫,试用二天后,再决定是否购买。活动一开始,哈尔滨几大商场上演了一幕“天上掉馅饼”。但是本欲向消费者表示诚信的恒源祥却遭遇了消费者诚信缺失的尴尬:7天里发放的500件羊毛衫回收加购买的不足10%。这些都是因消费者占小便宜的心理产生的,可以这么说,占小便宜心理造成不诚信消费带有普遍性,或使国家利益受损失,或使企业利益受损失。
个别消费者会钻企业营销的空子,企业因为怕影响生意或为了息事宁人,可能会作出无原则地让步。
例如“十一”黄金周期间,南京各大商场的婚纱卖得比平常红火,然而到后来不少商家竟不敢再卖婚纱。其原因在于,一些买了婚纱的人,结婚当天穿上婚纱,拍拍照片,出席婚宴等,婚礼结束后就拿着婚纱到商场以各种理由要求退货,商家不退货,就大闹。因此,有无赖心理的顾客也不是极个别的现象。
诚信消费是每一个消费者的义务,不诚信消费对企业有巨大的影响,也会对消费者本身造成伤害,同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因此,研究消费者不诚信的消费心理,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行为,不仅有利于企业诚信营销,而且有利于消费者的长远利益,更有利于我们这个社会向着和谐、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品牌依恋;品牌至爱;品牌忠诚;消费者;品牌关系
当今是一个品牌的时代,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会经历由弱至强的不同层级及强度的变化过程。品牌能够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也愿意选择自己信赖的品牌简化决策过程和表达自我身份认同,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和依恋,更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和品牌资产的形成,因此,品牌忠诚、品牌依恋、品牌至爱等高级阶段是企业品牌关系管理期望的终极目的。品牌依恋(brand attachment)是联结品牌与消费者自我的认知和情感纽带的强度,是品牌情感和品牌关系领域的前沿课题。i鉴于品牌依恋理论的重要性,笔者在此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整合,为品牌关系和品牌忠诚的研究提供相关的新视角。
1、研究品牌依恋的作用
1.1对企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对他人依恋程度很高时,人们会甘愿做出牺牲和个人投资来维系关系。依恋会产生各种强烈的行为并通过产品线及品牌延伸实现企业的有效增长,提升品牌资产,形成竞争优势,一般来说消费者对品牌的依恋程度越高,就越乐于付出付出更多的自我形象和可自由支配的资源(货币、时间、精力等)来得到品牌,越愿意溢价来购买品牌。因此,让消费者形成强烈的品牌依恋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顶点和强势品牌资产形成的基础。
1.2对消费者个体。品牌依恋能帮助消费者快速、正确的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有效减少由于现在众多品牌选择和品牌之间高度的竞争导致的消费者决策疲劳,简化了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1.3对学术界。依恋理论可以为关系营销和消费者行为研究提供一种新颖的视角,为品牌关系和品牌忠诚研究尤其是推进心理学和营销学理论的交叉创新提供新鲜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2、品牌依恋的理论渊源
2.1依恋理论。依恋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心理学家Bowlby及Ainsworth在母婴关系领域完成的。Bowlby认为,依恋是个人(主要是婴儿)与特定对象(母亲或照料者)之间一种充满情感的独特的纽带关系。1989年,美国营销学者Schultz在辛辛那提大学完成了题为《个人-所有物依恋的实证研究》的博士论文,标志着依恋理论从心理学领域进入消费者行为研究之中。
2.2消费者—品牌关系理论。Fournier(1998)认为消费者—品牌关系研究建立在品牌拟人化基础上,消费者是把品牌比拟成人,比拟成伙伴的,研究也发现消费者通常会赋予产品某种人的特性,比如通过广告代言人的塑造,品牌就具有了与代言人匹配的人格特点。较高的依恋感会呈现品牌和消费者之间较亲密的伙伴或朋友关系。
2.3自我一致性理论。自我一致性是指消费者具有偏爱形象与其自我概念相吻合的产品或品牌的特性。。Ahuvia的研究证明了,消费者通常通过消费来维持自我身份和定义与他人的关系,即品牌形象越体现消费者自我身份认同的表达,消费者就越对品牌有依恋感。
3、品牌依恋的形成机制
Schultz等学者的研究表明:(1)依恋的形成和个体消费经历有关(2)依恋具有一种自我表达功能(3)依恋强弱与消费对象提供给消费者的个性化价值大小相关。Mugge、Schifferstein和Schoormans在设计心理学领域通过实验法研究了大学生对自行车进行精力投资,以及自我表达和产品依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精力投资对自我表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表达对产品依恋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研究指出,消费者通过对产品的精力投资,使产品个性化;个性化过程的结果是消费者获得了一个更具人格化的产品,满足了自我表达的需要,消费者使用这种产品向别人展示自我;自我表达又会对产品依恋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借鉴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Thomson提出了消费者对名人品牌(celebrity brand)依恋的A-R-C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如果某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自主(autonomy)、关联(relatedness)和发展能力(competence)的需要,人们就会对它形成较强的依恋。从已有对品牌依恋形成机理的研究看,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对品牌依恋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依恋对象成为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时,它就与消费者自身关联起来。
4、品牌依恋的行为特点
MacInnis和Park对品牌依恋量表的幅合效度进行检验,发现品牌依恋有四种行为特点:(1)接近保持原则(proximity maintenance),(2)接近能提供安全感并能促进成功应对环境,(3)环境应激事件诱发对依恋对象的搜寻,需要依恋对象作为庇护和应对应激,(4)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会产生焦虑。
5、相关概念比较分析
5.1品牌依恋与品牌忠诚。对品牌忠诚基本的定义现在仍没有定论,但大多数研究中都采用重复购买的行为或承诺作为操作性定义。它较强调情感和情绪之外的因素(特别是外显行为),而品牌依恋和品牌至爱则聚焦情感和情绪要素。另外,品牌依恋强调关系的强度,而品牌忠诚更注重关系的持久性,品牌忠诚是品牌依恋的一种结果。
5.2品牌依恋与品牌至爱。笔者认为品牌依恋和品牌至爱有很多相似之处,在Carroll和Ahuvia的品牌至爱定义中依恋也是很核心的概念。他们的不同可能就是程度上存在差别,依恋中包含爱,但并非仅仅包含喜爱这样一种情感。品牌至爱程度上可能会深于品牌依恋,关于这两个概念的区分现在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希望以后的研究可以涉足。
6、研究方向和建议
(1)科学界定品牌依恋的概念架构。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品牌依恋的概念定义尚不统一。而且对品牌依恋和品牌至爱等概念的区分也不是很明确。(2)开发中国本土化的品牌依恋测量工具。目前关于品牌依恋的研究和量表多是国外的,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情境性差异比较大(西方文化表现为低情境性,亚洲则呈现高情境性文化),因此需要开发适合中国本土的品牌依恋测量量表。(3)深入发掘品牌依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4)研究品牌依恋与品牌资产的相关关系。(5)对品牌依恋其他相关课题的研究。如,对品牌依恋弱化和品牌隔离的现象进行研究。
注释:
i 姜岩,董大海.品牌依恋的概念架构及其理论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06-617.
【参考文献】
[1]姜岩,董大海.品牌依恋的概念架构及其理论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06-617.
[2]张立荣,管益杰,王詠.品牌至爱的概念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7, 15(5):846-851.
[3]许晓勇,吕建红,文.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46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