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管理专业背景

篇1

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5个专业方向。如何体现具有能源与电力类背景的专业特色、适应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能源与电力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沈阳工程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组建的新建本科院校。2006年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为电力建设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专业应充分依托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科的优势,遵循学院“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管理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出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立足辽宁、面向东北、辐射全国,服务于电力行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电力工程、电力建设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领域,从事电力项目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1)政治素质与思想品德要求:

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

(2)基本素质要求:

①具备大学层次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

②具备实践、创业、创新的素质;

③具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积极探索、开拓进取的能力。

(3)专业素质要求:

①系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建筑制图与识图、工程经济、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等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

②具有电力工程建设全过程(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监理)的基本管理能力;

③具有从事工程造价的编制、评估、审核、控制及管理的能力;

④能够运用工程管理的方法解决基本的工程实际问题;

⑤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⑥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

⑦具有初步的工程管理研究工作的能力。

(4)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要求。具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继续学习及自主创业的能力;

(5)身体、心理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本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基础、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结构、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1)理论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概预算、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识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工程结构、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等。

(2)主要实践环节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实习(1周),专业认知实习(2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1周),工程结构课程设计(1周),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训(1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习(2周),工程估价课程实训(2周),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1周),专业认知实习(2周),专业综合实习(2周),毕业实习(10周),毕业设计(7周)。另外,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时,聘请工程界、实业界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进行专题研讨,以增强学生对相关专业实际发展状况的了解。

4.就业或发展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电力建设公司、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工程造价审核所等单位从事有关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电力工程全过程管理工程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可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评估师、注册招标师等相应注册执业资格,并从事相关工作。

5.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3~6年弹性学制;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二、培养方案的学时学分比例分配表

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分别设置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学和课外培养共六个课程平台,五个课程模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创新培养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别。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详见表1。

三、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及分析

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的专业培养方案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40学分,占总学分的22.6%,时间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共18个环节。其中设置了工程测量实训、工程结构实训、工程估价实训和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并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训、工程概预算软件实训、工程项目沙盘模拟实训、电力工程实训,从而更加有效地结合工程管理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详细设置见表2。

四、能源与电力类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

1.培养方案定位准确

即面向电力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相关领域,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充分体现能源电力类背景院校的学科特色

根据人才市场对同时具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突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方向专业特色,在开设电力工程基础、动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的基础实验室优势,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力度。如电力工程实训、发电厂动力设备实训。

3.增加专业方向、相应模块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分模块教学,增设两个专业方向,同时开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主要有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生产实习、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电力设备概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电力工程实训等课程。明确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专业课设置也没有方向性,课程设置比较杂,而工程管理专业涵盖范围较广。

依托我院的电力行业优势,利用我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增设电力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同时课程具有针对性。

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职业资格认证角度增设了造价师方向,并结合注册造价师的考试科目,合理地安排了课程,增加岗位适应能力。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实训等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华军.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2]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Z].2010.

篇2

(一)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依托土木工程背景院校,在工程技术基础上,培养是具有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导致不同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缺乏知识结构缺乏统一性,一些土木类背景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专业技能课,而忽视了人文社科类和哲学类课程的设置,导致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不够突出;在专业技能方面,重教学轻实践,从而导致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

(二)缺乏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是1992年基于“工业工程”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7年,“工程管理”专业学科才得到我国学委员会的确定,并正式增加进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宄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在2010年以前,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生源仅限于在职人员进行在职学习培养。2011年起,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大部分院校缺乏对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经验,参照工学类硕士,管理类硕士和国外高校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缺乏培养经验。

(三)培养体制尚未理顺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主要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应得到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比较混乱,大部分学生对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的的了解不足、对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满意度不高。一些培养院校出于利益考虑,在未达标准时盲目增设工程管理专业进行招生,导致工程管理硕士就业难和社会认同度底等问题。

(四)培养模式未突出工程管理专业性特点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够使用工程相关的技术手段和途径去解决管理相关问题的工程师,要求学生应具备实践操作技能,对企业、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有充足的认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工程相关的实践经验方面的内容。

二、提升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研究

(一)提升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认识

工程管理作为一门跨管理科学和技术技能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工程管理学科最显著的特点。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在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进行专业性教育和培养,以培养高层次管理型人才为目标。但是,在具体细化的培养目标方案中有一定的差异。

(二)构建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标准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是基于工程技术基础上,培养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和工程法律为基础,并且能够推动工程领域的发展、技术创新,正确进行工程决策,有效地完成组织、管理、实施等工程项目活动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需掌握牢固的技术知识,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能、并且能够推动工程领域的发展、技术创新,并能进行有效地完成组织、管理、实施等工程项目活动,并培养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监管机制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综合指导对培养学员的质量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因此,工程管理硕士导师的整体品质在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至关重要。因此,根据导师的职务、指导能力、科研方向以及对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方案对导师进行考核。实施“双导师”制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重视工程管理硕士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专业的知识,还能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技能及整体的综合技能。在“双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导师对学生具体的实践工作管理、工程项目的探索研究及论文选题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

(四)宽口径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与普通的技术、管理人员有所不同,结合财经类高校专业优势和特点,体现出财经类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特色,以宽口径的方式进行课程和培养方案设置,掌握建筑领域相关知识同时,还需掌握广范围的理论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类和社科人文类的相关知识,促进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的实践性。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7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项目和复杂项目的增加,对于工程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更加丰富,应运而生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如何提升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工程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讨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的定义

1.工程的定义。“工程”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最初是指军事目的的各项活动,后来广泛用于建筑、机械等领域。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工程是基于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有组织的进行造物或改变事物的集成性活动。

2.工程管理的定义及内涵。工程管理是指基于特定的目标,在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工程管理是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整体,工程科学作为载体,又离不开管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工程管理区别于其他行业或产业的管理,它是基于特定的产业环境下,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达到项目目标的工作。

二、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始于建筑工程的生产管理,主要指施工管理,对于管理的方法理论和阶段都比较狭义,主要针对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雏形包括1998年以前的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

随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面对众多高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青睐及工程管理人才的增多的现状,如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提出的,最初讨论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本文认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专业相对于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在招生、就业、研究等方面具有的其他院校不具备或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优势。

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和学生素质等。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条件能够在硬件上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优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师资队伍作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完成者,对于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言而喻。专业的竞争力从专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得以体现,而这些活动的完成过程离不开教师队伍。

学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个院校的生源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如何根据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做到以学生为本,是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可忽视的因素。

课程设置是综合考虑上述方面之后的一个影响因素,在考虑各校的教学条件、生源情况、师资队伍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即在设置过程中,是侧重工程技术还是经济管理;是针对建筑工程还是水利交通工程;是注重科学研究还是注重实践技巧。只有对上述问题准确把握,才能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最终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研究分析。

四、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各大专业院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并呈现出趋同的现象,没能将原有的优势和技术加以应用,盲目的进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上述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是综合了多个专业的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对原有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丰富和发展。

1.课程设置日益趋同,缺乏优势及特色。各院校跟风严重,没有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进行整合发展,使工程管理专业日益趋同的现象严重。各个大学没有自己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并且不利于我国对于各类工程项目的管理。

2.理论课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等课程都应该设置相应课时的实验及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很好的将学习与工作衔接起来。目前,仍有很多院校忽视了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学,使学生仍停留在理论知识上,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存在弱化经济管理课程现象。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定位模糊。因为工程管理是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综合的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使教学非常庞杂,没有内涵的提升。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院校,轻视经济、管理及法律方面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工科课程,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比如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项目融资等课程均未开设。这样不仅弱化了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及优势,又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使就业局限于施工管理,对于建设项目前期的一些工作知之甚少。

4.课程设置与学生素质不匹配。未结合本校的学生和师资状况,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学校应针对招收的学生基础及文理学生来进一步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做到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

五、增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科优势,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核心竞争力主要决定于优势与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如此。学校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时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学生及学科背景的特点。比如一些工科院校,可以侧重工程的技术管理;一些财经院校可以突出财经的优势,在经济管理的课程上进行突出。这样就容易形成专业优势。

2.注重实践教学,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比如在测量学中增加实地测量的学时数;在工程估价教学过程中,增加软件算量、套价的教学;在项目管理等课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参观,安排学生到事务所、房地产开发单位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3.尊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有机结合。强化工程管理的交叉学科特点,将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监理进行区分,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优势。工程管理专业不是土木工程,也不是结构设计或者建筑设计,它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结合,不能简单相加,也不能离开工程这个载体。

4.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强调工程管理的全生命期管理。各大院校专业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会影响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因此开设工程管理专业要适应现代社会大项目、复杂项目日益增多的趋势,提升工程管理的内涵。不仅仅是施工管理,其他管理方面也要强调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工程项目的建设期、运营期和拆除清理期。在此基础上,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毕业生才能够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从事管理工作。

六、结论

工程管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为工程管理提供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是问题的关键。各大专院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郑淑琴,杨昭宇.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J].现代营销,2011.

[3]李素宏,陈立文.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1.

[4]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

[5]祝亚辉,佘渝娟,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6]吴耀兴,王泽林.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特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

[7]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03).

篇4

一、我国工程造价学科发展概况

我国的工程造价本科教育主要是以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在1998年以前,我国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里并没有工程管理,其专业设置主要是专科层次。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和“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合并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下设“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和“物业管理”五个方向。此时工程造价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大多院校的工程造价专业都是以工程管理造价方向的形式存在。

2003年,天津理工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其后全国先后有几所高校申报了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并招生。

二、我国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各院校造价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按照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来进行设置的,即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和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

综观该专业全国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工程技术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依靠土木建筑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土木工程背景支撑,强调专业的“技术性”,其技术平台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二是管理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鲜明的管理工程背景支撑,其各平台课程相对较为均衡,但管理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三是财经类院校,在课程体系中,经济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着重投资和财务能力的培养,而技术平台课程则相对较弱。

由于我国工程造价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应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学科定位不够准确。学科定位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只有根据准确的学科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它是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部分院校由于缺乏准确的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简单的采用工程技术加管理加经济的模式,忽视各平台课程的有机融合。

2.专业能力培养欠缺。目前各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过多依托各院校的办学背景,课程结构不合理,或偏技术、或偏管理、或偏经济,而在与专业领域的职业要求对接上普遍存在不足,导致专业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无法满足行业学会对专业人士提出的专业能力标准。

3.实践性环节设置不合理,实践内容、实践手段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实践时间存在偏少现象。

三、国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程造价学科教育发展时间较长,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学科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实行行业学会对高校课程体系进行认证的专业教育评估制度,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要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以英国为例,英国的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是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团体。它负责工程造价、房地产管理等专业的教育评估,通过一定的课程评估标准和程序,保障课程设置能达到未来的执业资格要求。在英国,如果要获得造价执业资格(成为工料测量师),则必须获得通过该协会评估通过的专业学位,否则必须参加与通过评估的专业水平相对应的专业基础考试。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通过行业协会的评估,确保专业教学满足行业学会对专业人士提出的专业能力标准,有效实现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有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

在国际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对工程造价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起着指导作用,并和行业执业资格挂钩,专业教师大都有建筑行业的相关从业经验,从而有效保障了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要求之间的对接。

2.学科定位准确,课程设置合理。在工程造价学科定位上,都强调工程管理对工程技术的依赖,在课程设置上以工程技术类课程为基础,充分重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科目的整合。

以美国为例,根据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美国建筑教育委员会考察结果(表-1),其专业课程基本上是以工程学科内容为主,管理学科内容为辅,各校的工程学科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

F:Florida大学的房屋建筑学院G:Georgia技术学院的房屋建筑项目

3.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占了较大的比重,实习学分的比重也较大。以上表为例,在五所美国高校中,最高的占全部教学课时的36.1 7%(Georgia),最低的也达9.84%(Louisiana)。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工程管理;国际评估;专业建设;影响

中图分类号:TU;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2905工程管理是特定产业环境中对特定建设工程实施的技术性集成化管理活动过程,自人类开始进行工程建设起,就产生了对工程管理的需求和实际应用。现代体系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始于工业革命时期,而独立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则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1]。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最早起源于土木工程学科专业,1978年以后,随着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迅速增加,大量高校开始独立设置工程管理相关专业。据统计,2007年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国内高校有311所,2011年366所,2014年达到440所,招生人数年均增长12%。招生规模为高校土建类本科专业中的第二位[2]。

随着建筑业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工程管理专业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如何和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接轨,使毕业生在国际化的职业竞争与发展中具备优势与潜力,逐渐成为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保障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质量,英美等国家均实行了专业评估制度,通过行业协会评估的学校,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和行业承认,在求职、就业和今后的职业发展、继续教育培训中,都具有较大优势[3]。国外经验表明,专业评估和认证能推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其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为保障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质量,使毕业生符合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教育标准要求,并与国际教育标准相协调,中国于1999年设立了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NBCMA),对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进行五年一次的评估。截止到2015年6月,全国共37所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顺利通过评估。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专业学会之一,其会员资格在国际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认可,美国工程管理教育委员会(ACCE)是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认可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评估与认证机构。为更好地与国际工程管理教育接轨和学历互认,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NBCMA)分别于2002年和2006年起与CIOB和ACCE签订五年一期的工程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评估互认协议,对于双方直接评估通过的工程管理专业学位互相认可,确认对其毕业生申请中英美相应专业执业资格或会员时,享有对等的专业教育地位。

重庆大学是全国第三所设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具有30余年的历史,在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自1999年以来,4次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评估。 2007年通过了代表工料测量、评估等领域最高资质的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的教育评估,至此先后获得三家国际知名行业协会的评估认可。多年来,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在通过国际评估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国际行业协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不断调整、修订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力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前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变化,探讨国际评估对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各国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于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所制定的。表1列出了中英美三国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对比发现,英美两国的工程管理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其受到全面均衡教育,培养其专业意识及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强调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更重视学校教育与今后获取职业资格的衔接,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专业协会对行业准入的基本资质要求,为今后成为工程项目管理者奠定基础。

1999年学校首次接受评估时,CIOB曾经选派两位英国教授担任观察员全程参与。随着与CIOB和RICS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学校根据其人才培养标准和教育评估准则,多次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对比发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年细化,从最初的单纯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从事的工作领域的描述,逐渐开始强调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进一步细化了知识背景及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开放性。同时结合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新趋势对培养目标进行补充调整。例如:2014级的培养方案中,在详细的培养目标后,还单独成文列出对毕业生应具备的各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共计26条,作为培养规格对培养目标进行清楚的解释和说明。

培养目标的变化过程清晰地反映出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逐渐重视与引用参照国际行业协会对行业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准则及培养要求。例如2004年开始,将学生全面获得工程师训练列入培养目标,这一点与CIOB的培养项目经理和ACCE的服务行业及社会等目标相呼应,也开始强调与校外继续教育有机结合、保障学生职业生涯的顺利接轨。2014年的培养目标别强调了对专业道德、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一条是针对当前建筑业中出现的一些从业人员道德责任感缺失对行业社会造成损害和不良影响的问题,参照CIOB、RICS的会员《行为规则》和《职业道德》等拟订的。同时,也清楚反映出建筑工程行业国际化和多元化趋势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在最新的培养方案中就独立提出了“具备国际视野和宽广的工程视野”这一要求。

在国际行业协会评估的影响下,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渐细化,更加鲜明,更具有行业特色,更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变化

中国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都是根据中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方案进行设计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通常由基础课程、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3个模块组成,其中平台课程由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4个门类组成,帮助学生获取广泛丰富的知识面。技术是工程管理人员了解管理对象、 生产工艺、 技术流程的途径,因此在传统的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主干专业课程设置中,工程技术类课程比例较高,一般在50%以上[4]。

CIOB认为建筑管理是一个高要求的职业,行业与教育应充分互动,行业定位是建筑教育的标准,建筑教育的核心标准是为了确保其相关性和适用性以满足不断发展的行业需求。受到CIOB等协会对行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影响,学校多次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平台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如表3所示。在首次通过评估时,技术类课程占据绝对优势(53.1%),管理类课程虽然位居第二(35.5%),但是两者相差247学时。随着第二、第三轮复评,特别是2007年通过RICS评估之后,技术类课程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管理类课程开设数量和学时逐渐增加,到2014级达到46%,在平台课程中占比最高。

为了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一直重视工程管理实践性教学,集中实践环节一直以来在整个课程设置中都占据着较大的比重(22%左右)。根据国际行业协会对教育的定位与标准,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并且聘请长期从事工程管理的专家担任课程客座讲师,通过案例使其加深对工程实践的了解。为帮助学生掌握和熟悉现代工程技术,学校还建设了城市发展与建筑技术集成实验中心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研究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长期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士开设工程实践讲座。

三、国际评估对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影响

在建设行业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知名行业协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员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一直在影响着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前后的各级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际评估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行业导向和关注职业发展等方面影响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与建设。引导国内高校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对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逐渐重视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据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在建设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随着“一带一路”的全面落实铺开,建设行业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中国的工程管理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推行与国际工程管理教育接轨的培养方案,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因此通过国际评估,了解国际行业协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考核标准和要求,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未来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雪青,杨秋波,高若云.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3):140-143.

[2]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Z].2014年9月.

[3]刘贵文,彭瑶,吴博. 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2006(12):49-51.

[4]王雪青,杨秋波. 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10(6):36-39.

篇6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集工程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以实践性为其鲜明特色。本文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为例,从分析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入手,提出了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及新思路,以期在专业转型的背景下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

工程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按照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通知”(鄂教发〔2014〕5号)精神,基于自身发展情况及改革要求,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成为湖北省第二批转型整体试点高校。工程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改革与转型迫在眉睫。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我校于2005年正式申请并得到批准设置工程管理专业。该专业下设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近11个年头。其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尝试从未间断,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基于“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思路构建了六模块知识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六模块知识结构具体包括:理论教学模块、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个性发展模块、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模块、职业技能教育模块和综合教育模块。六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了基本架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的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体系设置上有待优化调整,专业特色及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偏软,校外实习难度较大,实习基地建设举步维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薄弱等。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围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发展目标,根据社会、地方、行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修订与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地方、行业的发展,凸显本专业的培养特色。

(1)成立专业委员会,引导人才培养计划的方向。人才培养计划是进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依据,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针对“适用、实用、会用、好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德国在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方面历史悠久,成效显著,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充分吸取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先进经验,由“企业+学校”共同成立专业委员会,企业直接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以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职责为指引,推导出学习领域,从而确定学习内容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

(2)建立“三大平台”课程体系,培养“三大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强调学生具备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在课程设置上,建立学科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及素质拓展平台“三大平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施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如图2所示。学科基础平台侧重于提供学科基本理论及专业理论的相关知识;应用能力平台侧重于以就业岗位为基础,提供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的职业课程、实践课程及技术操作性课程,可以尝试以工程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如报建专员、测量专员、投资专员、合同管理专员、造价专员、施工管理专员等)的岗位职责为基础,通过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调查,或者邀请企业人员参与等方式来确定每个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实施能力及职业行为能力,使课程的设置与实际的工作岗位相对接;素质拓展平台侧重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基本素质及职业素质,如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三大平台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齐头并进、互相促进,充分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调整,重点是不断探索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形成实践教学新机制,努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

(1)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突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特色的关键环节。以工程管理2016级培养计划为例,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表1所示。

(2)充分利用校内软件实训室的资源。在校内完善能衔接工程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平台课程实践环节的软件实训室,充分利用相关工程管理软件、沙盘等进行全程模拟。本专业现已拥有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室,在工程造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沙盘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拟建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增加招投标模拟软件,并适时引进目前行业最新的BIM软件,为专业提供一个前沿而集成的平台。

(3)以各项专业竞赛促进实践教学。通过开展结构设计大赛、CAD制图大赛、工程算量大赛、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大赛等,让学生在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个人努力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式、探究式学习。

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方式

(1)注重校企合作,共建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提出了创新学校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促进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对接,更好地为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供需双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找到校企合作的共赢点是实现紧密合作的根本。因此,应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实行“走出去”战略,开放办学,主动合作,加强高校技术转移,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这才是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合作企业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场所,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习指导,同时,高校教师带领学生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相应咨询服务,校企协作,共建共赢。

(2)实行“订单式”培养。加大与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协议(企业“订单式”培养)。用人单位根据自身需求与学校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认真选拔组建“定制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使学生尽早接触企业、了解社会,校企积极互动,培养既有较好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区域的发展要求。尝试“2+1”学期制,将寒暑假安排到教学进程中来,完成学校教育的“2”学期,直接与企业实践的“1”学期无缝对接,将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同时又与其他课程逻辑关系不紧密的实践性课程适当前置,让学生尽早开展职业化训练。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既有学术水平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大力培养现有教师,从根本上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速度。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认证考试。例如参加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等专业考试。二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

(2)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引进企业专家进课堂。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目前本专业已将《土木工程施工》、《建筑工程估价》两门课程列为校企合作课程,将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进课堂,丰富学生工程实践,更为深入的推动校企合作,加强校内教师的培养。

三、结语

在培养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的时代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转型。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教育改革的最佳切入点。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配套的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专业教育改革的最佳落脚点。因而,应当把切入点和落脚点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自身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特色的改革方案,适应社会、行业、企业对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这对于我国工程管理领域以及工程管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郭文莉.转型与建构: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工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2]刘武成,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1).

[3]曾德桁,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6).

[4]华小洋,王文奎,蒋胜永.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篇7

[关键词]工程管理 案例教学法 案例库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开始从商业领域的教学逐渐传播到更多领域的教学中。目前,已存在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进行案例教学的专门研究,相关文献主要涉及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等几门主干课程的案例教学研究,本文主要从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角度系统地研究工程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法。

1 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1.1 符合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1.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的实质是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解决教学案例中预先设置或制造的工程管理实践的问题,这种精心设置问题的情景教学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和协作解决问题。

1.3 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所展示的事件大多是真实的、典型的,反映了工程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矛盾、冲突和疑问,它把抽象的概念引向具体背景。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所面临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观点,而是工程管理中现实的问题。

2 案例式教学的体系构建

2.1 案例式教学方法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必要性与适用性分析,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并探讨案例式教学方法适用课程与内容。

2.2 工程管理专业案例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在借鉴已有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究、创新更多的更新颖的案例教学法,比如:情景模拟、案例启发等。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充分调动最广大同学的积极性。

2.3 工程管理专业案例式教学的案例选取与运用技巧。案例式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是关键的因素,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案例来源。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注意启发、总结等技巧与策略的运用。

2.4 工程管理专业案例式教学存在的困难及阻碍,鉴于目前的课时分配和学生人数,在实施案例教学时,会出现一些困难,要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2.5 工程管理专业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包括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教学评价的方法。

3 案例库的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涉及的课程主要有: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投融资管理和质量与安全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拟经历资料搜集、筛选、分类、讨论及教学实践一系列环节。其中,资料的搜集和讨论环节较为重要。资料来源渠道包括:书籍、期刊、相关资格考试资料、网络电子信息和学生的实地考察汇报。书籍和电子网络信息是传统的案例来源,努力扩大期刊和学生的实地考察来源,这两方面信息量大,数据新,且有实际的工程为背景,实用性强。筛选环节主要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不适合于教学的、存在较多错误的案例剔出,作为进一步整理的基础。分类指的是按课程来归类,把适合于不同课程教学的案例分别挑选出来,判断每一门课程案例的数量,以达到不同课程案例的数量相协调。讨论是决定案例库质量的关键,此环节是将分类选取的案例由教师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对案例进行评析,实质上是对案例的二级或高级筛选。讨论要做好准备工作,通知课程的相关教师,并且在讨论若干天以前要发放案例材料,并选择适当的讨论方式。最后,案例库的建设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检验,在教学中进一步丰富案例知识,发现问题和及时的改正问题,使案例库进一步优化。

4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使用

借鉴了河北科技大学的韩利红教授和陈爱祖教授提出的教师主导型、师生互动型和学生主导型的三种案例教学模式,另外,借鉴安徽汪文华老师提出“由例至理,由理至例”的案例教学模式和张民杰出版《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一书。进行了分析与整理,认为案例在教学中的使用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4.1 启发和指引型案例。此类案例通常在课程的开始即提出,但并不急于讨论和解答,而是留下悬念,待课程总结的时候在回顾总结或留作作业,他的作用是引出课程的主要内容,激起学生为解答问题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案例教学的应用设计中,当节课程复习完,开始讲新课是先利用“发射塔试验基地项目”的索赔案例,即是这种启发和指引型案例,通过案例,指引到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这种案例要少而短,不占用主体内容的时间、要典型,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直接联系,要难易适度,不宜过于复杂,否则会或导致学生的恐惧和压力。这类案例属于由例至理,倾向于教师主导型的讲授方式。

篇8

关键词:审计;工程审计;工程管理;本科教学

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是基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学科知识平台,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所谓工程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审计标准,运用审计技术,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活动和建设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签证的活动。近几年,随着我国工程审计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工程审计在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和突出,工程审计内容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和丰富,尤其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实施,对工程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懂工程又懂审计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设置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完善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工程审计的人才需求。

1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审计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我国国务院审计署及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政府审计机构所组织的审计,均属于国家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界定了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涵义,即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项目,未全部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50%以下,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项目,并要求审计机关对此类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本单位的专职审计机构针对单位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为主要目标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建设项目实现质量、速度、效益三项目标。社会审计是社会审计组织接受委托从事审计业务,为委托单位提供专业服务的审计活动。国家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尤其是需要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时,通常会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者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协助其完成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来从事建设工程审计活动,而由于建设工程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很强,没有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而仅仅具有审计知识的人员将无法胜任这一岗位,尤其是需要对建设投资项目开展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连续、全面、系统的审计、监督、分析和评价等跟踪审计时,缺乏工程背景的审计人员就显得尤为吃力。当前我国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多为工程造价等咨询类人员,也充分反映了工程管理知识在工程审计中的重要性。因此,工程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果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展开,在现行工程管理本科教学计划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接受审计方面的知识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国家审计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决算等。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过程的审查和评价。从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来看,课程设置既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等土木工程技术课程,包括管理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等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包括会计学、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等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还包括经济法、建设法规等法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很好的契合了工程审计业务的专业要求。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工程造价课程为例,目前我国高校通常开设72学时的课堂教学(含必修和选修)和两周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将为学生做好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等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由于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的契合度较高,因此,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再增设一门工程审计类课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审计的知识框架,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工程管理知识,起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此外,我国一些学者对工程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展开研究,并出版了一些工程审计方面的著作,如赵庆华主编的《工程审计》、朱红章主编的《工程项目审计》等,这将为工程审计课程的开设做了教材方面的准备。因此,在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是培养工程审计人才的一条可行且有效的捷径。

3工程审计课程的设置方式

鉴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合性,建议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此课程,即在学生在具备了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建设法规等专业知识之后,再开设本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对本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真正领悟工程审计的真谛,从而为未来从事工程审计业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工程审计内容点多面广,建议将本课程的教学课时设置为32学时(课时过少将无法有效的保证教学内容完备和教学质量),并注意将课时在各知识点上合理分配。由于工程审计是审计知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这就决定了工程审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置上,要注重审计知识和审计技术的讲授,并按照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来开展知识单元的教学工作,设置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审计、勘察设计阶段的审计、招标投标阶段的审计、合同审计、造价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知识单元。在教学时要注意突出本课程的“审计”特征,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审计知识、审计技术规范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明晰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审计依据、审计程序、主要审计内容、主要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文件的编写和审计人员的职责等。此外,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工程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将审计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组织起来编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置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按照提供资料、设计问题、启发思路、得出结论的路径展开讨论式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力图使课堂成为尊重、平等、信任和民主的课堂。教师在讲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审计方法之后,把学生们分成几个讨论小组(一般3至5人为宜),将教学材料发放给学生,让每组学生首先利用课外时间,根据已经掌握的工程管理知识和审计知识对工程审计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将精心设计的工程审计问题,逐一提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他们各组的研讨成果,重新研讨、梳理、剖析问题,形成一份新的成果。接着,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让学生在共享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来揭示工程审计的内涵和实质,教师可以适时的加以提纲挈领式的启发,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最后,教师对每次的案例教学进行总结,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通过案例式教学方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密切结合,在工程审计教学中将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的密切结合,还可以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

4结论

随着我国工程审计在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和突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均需要大量的工程审计人才,加上工程审计更为强调工程背景,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契合度较高,因此,在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是一条培养工程审计人才的可行且有效的捷径。对于工程审计课程设置,最好在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即在大学四年级开设32学时的选修课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置上,要注意突出本课程的“审计”和“实践”特征,按照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来开展知识单元的教学工作,并设置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利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

[2]赵庆华等.工程审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11-12.

[3]杨翠萍,代伟.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审计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煤炭工程,2010,(2):124-125.

[4]赵素琴.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理论架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83-85.

篇9

本文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从而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专业教育

0引言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凝练出各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本文主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专业教育,探索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1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始建于2004年,自2004年该专业成立以来,学院不断规范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工程类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却逐年降低,毕业生传统就业思维定势和落后的就业观念反映出我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缺乏。其中主要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1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单一。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只在公共必修课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虽然采取制定创新创业计划书的方式,但都流于形式。1.2“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分离,没能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嵌入”学科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认识,毕业生基本没有创业、自谋职业和自我雇佣的意识,未能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1.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师资配置优化不足,目前该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多由公共课教师担任。1.4目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单一,实践平台短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很难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性决策和创造性实验。1.5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普遍不足,学生因为接触的实际工程项目少,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中工艺做法,构造要求相结合。

2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发展及企业新材料、新技术、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的变化,建立一套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已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具有施工现场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技能和能力,同时具备国家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必需的知识和素质,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项目策划、工程全方面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3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有促进、强化的作用。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四个层面的体系架构,研究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深化专业教育的改革,不断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切实促进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素养,高质量就业创业。该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主要采取以下途径:

3.1构建学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依托“工程管理实验中心”、“校企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构建了以管理学学科为基础,贯穿专业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校企产学研用实践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大学不同时期学生自身的能力、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分阶段、有重点多维立体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中。阶段一:课堂理论教学。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此阶段由“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构成,安排在大一大二,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阶段二:实验实训教学。致力于学生创业能力能动性的建立,此阶段由“创新创业体验式学习、创新发明大赛、工程管理专业竞赛、校外导师报告、讲座”构成,安排在大三,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基于创新创业的体验式学习,将创新创业培训项目与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企业专家的互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阶段三:校企产学研用实践创新。致力于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由“团队遴选———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实践培训———科研创新实验———成果鉴定与应用”构成,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将专业学习、研究课题项目、各类科技活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依托校内实验室、工程实训基地、创新科技园,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商业化。

3.2将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以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和针对性强的项目为背景,构建了校企“产学研用”结合的多维立体化工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依托科研课题更新试验项目内容,设计教学计划的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实验内容,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工程化素质。比如,我们将建工新产品试制项目《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应用研究》设置为“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性能检测”系列创新型实验项目,主要包括“混凝土拌合用水含固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混凝土拌合用水硫酸盐含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混凝土拌合用水碱含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与饮用水进行水泥凝结时间对比试验”、“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与饮用水进行水泥胶砂强度对比试验”五个实验项目,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新增设建筑结构加固、建筑节能系列等创新型自主型实验项目。

3.3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本科生项目训练的自主性、个性化和研究性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升创新能力。学生在双导师的引导下,通过成立若干个创新小组,在校级实验示范中心“建筑工程实验中心”独立组织安排实验,打破传统的做实验、填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在启发、引导、监督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4和企业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校企建立共同完善学习资源的建设,对专业课程必须掌握的课程内容,论证和研究,合理设计知识模块,校企编写实用性强和符合工程实际的学习内容,建设符合个性化、多样化学习者需求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另外建立校企共享平台,实现工程信息的随时更新,建立共享资源机制,与不同部门创业者加强联系,彻底解决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另外,要通过校企之间在人员、岗位之间的双向流通,为学生创设更多上岗实践的机会,或者将企业的业务项目直接搬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不断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全面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具备有足够教育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该教育模块的教师不仅要掌握该课程模块的基础理论,而且必须有岗位实践经验。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教学人员进行培训,鼓励专业教师持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证书,同时从学院内部选调精干的教师深入企业或与其他兄弟院校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并从这些教师中选拔出一批在创业教育模块中有想法、有足够的教学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此外,也要从社会上聘任青年创业才俊、管理专家等来校兼职任教,真正使学生接触到行业一线的创业实践技能和相关经验。

3.6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

一是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把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等。二是修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意愿和创新创业需求跨院转入相关专业学习。三是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奖励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4结论

从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特征入手,整合校内外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嵌入实际上扩展了创业教育的实施平台和发力空间,使创业教育通过有效的结合,最终产生一个包括一般性创业课程、专业技术领域的课程、体验性创业课程三类创业型课程群,实现对本学科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创业教育,实施深层次创业教育,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龚正华,屈冉佳.地方院校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以大理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5(28).

[2]沈健.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江苏的理解、实践与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

篇10

[关键词]新工科;BIM;工程管理;课程改革

一、基于BIM教学发展现状

在BIM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中,高校充当着重要角色。BIM作为创新技术加入到教学中,最先于美国发展起来,据统计,美国101所大学的教学计划,工程管理类的院系占26%,其中60%的工程管理院系提供了BIM的课程或教学内容[3]。在国内,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传统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某些学科偏重理论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等问题。但由于缺乏BIM课程的专业人员,目前仅少数高校开设了与BIM相关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大部分高校在此方面的教学改革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导致BIM技术在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开展,不利于工程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基于BIM教改方向探讨

(一)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加快BIM技术在理论课程中的改革。将BIM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BIM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其主要介绍BIM发展背景及行业需求;高级BIM课程,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其主要讲授BIM各类软件操作及应用。BIM技术融入工程管理教学,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在已开设的课程中植入BIM相关知识或新增BIM课程。笔者认为应主要采取第一种方式,在部分相关课程中适量植入BIM教学。总体教学思路以原有专业知识为主,BIM培养能力为辅,实现“BIM+某一课程”的形式,由浅入深地使学生了解熟悉BIM,形成一个综合性、创新性的理论教学体系。工程管理专业中可植入BIM的技术类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等。例如,在CAD教学完成之后,用1到2个课时对BIM进行简单的介绍,使同学初步了解BIM,同时可以对比CAD的二维设计与BIM的三维设计,加强对BIM应用必要性的直观体验。此外,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二维平面教学,直观性较差,对于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如能基于BIM技术采用三维演示的方法,可增强学生的空间感性认识,有效提高部分理论课程抽象内容的教学效果。如建筑工程识图课中通过BIM模型三维展示,更便于学生观察建筑实体构造、理解平法标注中的数字、符号;建筑结构、房屋建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借助BIM技术中的结构设计和VR虚拟现实技术,增强学生的空间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专业知识[4]。

(二)实践与创新课程体系改革

“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1.增加案例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BIM教学应尽量结合工程案例开展,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案例场景中,了解项目全过程,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BIM技术以实际工程为驱动,通过虚拟施工和漫游检查,解决实习过程中由于安全隐患不能到达施工现场,实习时间较短等问题;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教师除了讲授手算方法外,可留一定学时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运用BIM相关软件,将案例的施工图纸、施工技术要求、工程造价信息等相结合,独立构建模型,完成造价计算。将课堂理论学习与工程实际案例结合,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可视化的的施工流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实践能力。2.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高校可基于现有的毕业设计模式,新增BIM研究项目,将BIM软件运用于毕业设计中,以案例为背景、团队为载体鼓励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学生可通过应用BIM系列软件,与其它专业学生结合,组成跨专业联合设计小组。从案例选取、方案设计到毕业答辩共同参与。以重庆大学为例,重庆大学建筑学部自2013年开始启动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联合教学控制体系,联合毕业设计所取得的成果也得到教师及学生的认可。这种跨越式的教学改革,打破原有学科间的壁垒,改变传统毕业设计中只重视本专业知识的训练,忽视相关专业知识拓展性学习的情况。以学科交叉及专业协同为目标,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效减少专业间的冲突和设计反复,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思维和全局观念。3.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建立“创意”-“创新“-“创业”相融合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如在传统课程讲授过程中,将BIM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学科发展动态带入课堂内容,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知识,采用科教融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高校还可先将BIM技术作为选修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中,如BIM技术发展课程、BIM软件应用课程等,通过多样化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此外,培养学生创业能力,BIM技术作为多专业集合、共享平台,其应用不仅局限于工程管理专业,鼓励学生探索BIM技术在其他学科领域的价值。形成以创意驱动创新,创新带动创业的培养模式。4.教学与竞赛结合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将竞赛与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BIM大赛,如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设计大赛等。一方面推动基于BIM的课程改革,另一方面,改变模仿与被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BIM知识和各类软件,提高自学能力。并且竞赛往往涉及多个专业且战线较长,可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跨专业知识整合能力。此外通过参加比赛,教师可以以最快捷的方式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带进课堂,反哺教学[5]。

(三)提高师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教师间要进行适当的教学对接,及时探讨BIM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学科交叉处的知识重复传授。教师还应确保知识的时效性,经常参加前沿的学术探讨会,把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一方面积极学习BIM的相关知识及软件操作,理清软件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搭建教学框架,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加强实践经验,亲身参与基于BIM建设的案例。

(四)完善相关教材

由于我国BIM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熟练操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科研能力,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教材短缺现象。对于高校而言,应重视工程管理专业BIM相关教材的搜集,及时关注行业中新出版的BIM教材。也可结合学校学科背景积极参与相关教材的编制,弥补教学需求的空缺,提高学校学术影响力。

(五)优化实训室

学校要实现BIM技术的应用型教学,必须重视BIM实训室的优化建设与使用。首先完善实训室基本硬件设施建设。由于BIM技术数据和信息量较大,对计算机及其他相关硬件条件要求较高,需提供高配置电脑才能满足软件正常运行。并且,实训室应安装BIM主流软件供学生使用,提高实训室使用率,开设上机操作课程,对学生及教师定期进行培训。

(六)加强校企合作

“新工科”建设特别强调要重视“产教结合”理念。因此学校应积极与BIM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合作,依据行业发展需求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广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利用企业优势资源,积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工程创新实践中心,定期安排学生实习实践,了解专业最新发展需求,实现校企双赢。

三、基于BIM的教学目标

基于BIM视角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基本目标。首先,使该专业学生了解建筑业BIM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途径,掌握BIM基本知识及主流软件的使用。其次,通过竞赛、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实践及协同工作能力,提升专业竞争力[6]。

四、结论

“新工科”建设对于传统工科专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工程管理专业与BIM技术紧密相连,应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提升BIM师资力量,将BIM技术嵌入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逐步将BIM教学成熟化,标准化。高校应积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从而培养出符合“新工科”建设目标要求,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勇峰.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20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