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村镇银行 经营现状 对策建议

一、山东省村镇银行机构人员情况

(一)机构设立情况

2008年11月,山东省首家村镇银行寿光张农商村镇银行挂牌开业。2012年末,山东省辖内的村镇银行达到52家,注册资本总额达人民币325070万元,平均注册资本额6251万元,其中注册资本额在10000万元以上(含10000万元)的村镇银行11家,注册资本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8家,注册资本额最低的2000万元。截至2012年末,山东省17个市除聊城外,各市都已设立村镇银行,绝大多数没有设立分支机构,服务范围有限。

(二)从业人员情况

山东省2011年度34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022人,平均每家村镇银行30人。从业人员数量最少的村镇银行只有20名员工,充分体现了村镇银行属于小银行的典型特点。本文对6家样本村镇银行195名员工的年龄、学历和从业来源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员工年龄结构分析,在20—25岁的104人、占比53.33%,26—30岁的59人。从员工来源结构分析,大学毕业生91人、占比46.67%,企业财务人员等46人、占比23.59%,银行机构人员58人、占比29.74%。从员工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学历154人,专科学历32人,硕士研究生9人,从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较高。

二、山东省村镇银行业务情况分析

(一)存款组织情况

2011年,山东省32家村镇银行各类存款余额人民币704019万元,较2010年增加438123万元,平均每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2亿元。2011年,菏泽市的3家村镇银行平均存款规模6215万元,德州1家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5755.6万元,远低于平均存款规模,其中既有吸收存款能力弱也与当地金融资源不足有关。济南章丘齐鲁村镇银行开业时间较短,存款余额2619万元。总的来看,山东省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少数经济水平较低地市的村镇银行吸收存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贷款发放情况

山东省村镇银行的贷款投放力度逐年加大,2011年贷款余额533593.35万元,较2010年增加351061.15万元。2011年度山东省平均每家村镇银行贷款余额16674.79万元。

2011年山东省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为75.79%,已经达到了贷款投放规模的最高上限。山东各地市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不均衡,存贷比最高的103.31%,最低的只有19.98%。青岛、烟台、潍坊以及日照4个市村镇银行严重超存贷比,主要集中在山东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其中,村镇银行存贷比在50%以下的主要集中在山东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存贷比最低的淄博沂源博商村镇银行19.98%,除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外,主要原因是当年开业时间较短。

(三)业务种类分析

目前,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品种相对单一,只有简单的存款、贷款等基本业务品种,服务功能不完善,吸引客户能力有限。信贷业务则主要是农户个人贷款、个体工商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等,缺乏适合农村金融需求和村镇银行特点的贷款业务品种。同时,村镇银行没有开展银行卡业务,更未设立便捷的 ATM 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到村镇银行办理业务的便利程度。

三、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受限制,存款稳定性差

当前,村镇银行在当地广大群众中的信誉度不高,同时面临同行业竞争对手众多,导致客户不愿把资金存放在村镇银行,导致村镇银行的存款及存款以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存在严重障碍。截至2011年末,山东省辖内34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70.4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6.01亿元,占比仅22.74%。反映出,村镇银行存款结构不合理,吸收储蓄存款的难度较大。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主要为企业流动资金、个人活期存款资金,流动性存款占比较高,存款稳定性差,少数地市的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仅占各项存款5%左右,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结算手段不畅,业务创新不足

一是村镇银行的结算手段落后于其他银行机构,支付结算渠道狭窄,无法实现异地支取,不能满足客户即时支付结算的服务需求;二是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差别化贷款业务;三是中间业务等新业务开展缓慢,业务品种和业务创新存在不足。

(三)员工从业能力有待提高

从分析情况看,村镇银行员工总体素质不错,但大多数员工从事银行业时间较短,欠缺从业经验和实际业务操作知识。村镇银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和后备人才体系,特别是重要岗位缺乏人员,过度依赖发起行的少数业务骨干,员工整体从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对策建议

(一)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公信度

村镇银行要通过建立精品网点来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加大支农资金投放力度等措施,逐步获得广大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一是营造整洁的营业场所环境,提升村镇银行的正规银行形象;二是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三是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力度,实现扩大村镇银行的社会影响的目的。

(二)创新业务品种,扩展业务市场

一是实现产品多样化,村镇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创新适合当地情况的贷款模式,科学划分客户群体,并有针对性地开发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产品,开展以小额信贷为主的各类金融服务,设计适合当地特点的金融产品;二是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办并拓展中间业务,丰富服务产品种类,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进一步优化村镇银行营业收入结构,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

(三)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强化员工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员工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等综合能力;二是引进优秀人才,从社会上招聘具有金融机构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逐步提高村镇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三是留住人才,通过培养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员工树立视事业如家园的信念,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让员工享受到实实在在在的物质优惠。

参考文献

篇2

村镇银行的成立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符合村镇银行建立的初衷。但从其发展的现状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回顾了我国村镇银行成立前农村金融环境,分析村镇银行成立的必然性和其历史使命,然后分析近年来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城乡二元结构

一、村镇银行成立的必要性

中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以城市和农村为区域划分使我国经济形成了城市和农村分割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和助推器—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分布不合理。从地域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呈现出中西部分布较稀疏,东部地区较密集;农村地区分布较少,而城市地区分布较多。当然,各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已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格局。但这三家金融机构并没有撑起广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片天。农业银行已撤并了乡镇以下的分支机构,而县以上的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非常少;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不和农户直接开展信贷活动;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最主要也是具有垄断性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农村,特别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少。二是农村金融资源多数流向城市。一段时间以来,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总量呈增长趋势,但其增加的幅度却在减少。长期看,农业信贷资金存贷差在扩大,存贷比在下降。商业性金融机构逐利性特点决定了从农村吸收到的存款大多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城市重点行业和大集团、大企业,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三是农村金融需求增加与供给不足形成矛盾。农村经济格局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后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出现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户等组织形式。因此,对金融需求的主体过去只有种植户,而现在还包括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多种主体。农业生产上由粗放型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这些转变会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村镇银行成立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一是正规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发挥有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但它却很难承担起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重任。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不畅通,资金使用效率低,业务范围仅限于粮油棉流通领域,不涉足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等更多领域,因此已退化为“粮食银行”。

在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趋利性原则作用下,形成了农村资金流失的两大主要渠道: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它们在农业领域吸收了大量储蓄存款,但向农业、农民和农村发放的贷款却很少,不少地方的商业银行甚至不对涉农企业和农民发放贷款,从而使农业资金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主力,它的发展存在种种难题,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能力不强。尽管经过了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有所改观,但日益表现出银行化和商业化发展方向。改革后的农信社也显露出“嫌贫爱富”的本性,导致原本就因收入低、自有资金少、难以找到担保人等的农户被拒之门外,难以与农信社达成信贷协议。二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受抑制。由于正规金融在资金供给方面无法满足需求,催生了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个人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货币型借款融资,从而出现在农村中非正规金融中介组织形式,主要有:钱庄、农业合作基金会、民间借贷等。这些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它们的活动范围和经营规模上的劣势使其难以应对较高风险;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制度不规范,内部经营管理较混乱等原因,使其隐藏着较大的金融隐患,且基本游离于国家的监管之外。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受到压抑,如1999年关闭了当时农村各地广泛存在的农村合作基金会。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的金融环境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异,多数金融机构在“营利性”经营原则指导下减少了对农村的金融供给。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这些决定了,对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便缺少吸引力。中国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少技术含量较高、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优质项目,农村金融机构可投资的空间较小。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需要真正服务“三农”,扎根农村的专业银行出现。村镇银行成立的意义。为改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的局面,为解决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矛盾的状况。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下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这一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门,村镇银行应运而生。村镇银行作为全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肩负起了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使命。

一是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如前分析,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进城市,而资金回流渠道严重缺乏,从而农村金融供求不均衡问题突出。村镇银行建立初衷是贴近农民、服务农村专营小额贷款的机构,能够为农村金融供给注入新鲜血液。二是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局面,引入机构间竞争。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自1998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据统计,2006年底时,全国平均每乡镇的商业银行网点不到3个,有三千多个乡镇没有营业网点,从而使各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处于垄断地位,一家独大。村镇银行的建立受到中央银行经营许可,在银监局监管下的正规银行。从业务特点看,村镇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经营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为灵活。因此,虽然从业务总量上,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没有优势,但仍然对其形成竞争,这就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在细分市场、提供服务等方面更下功夫,当然最终受益的便是广大村镇客户。三是较低的准入门槛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高利贷信用在我国农村自古就有,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非正规金融随着经济活动的活跃仍然迅速发展。农研中心于2005年对农房信用与民间借贷调查中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高达95%。中央财经大学于2006年对中国地下金融进行调查表明,地下融资规模占比达到28.7%。可见,农村非正规金融作用的范围广、规模大,在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非正规金融交易圈子小、资金来源不稳定等弊端显而易见,因此其长期发展受到抑制。在2006年12月,银监会宣布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低准入门槛可以使大量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开办村镇银行,进而纳入规范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经营模式。村镇银行从其性质看,它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其成立必须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批准;并由境内或境外的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法人、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在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原则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并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从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看,可以经营存贷款、结算、票据、同业拆借等一般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可以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

村镇银行的建立对发起人的要求高及国家对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决定了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村镇银行因其管理层少、结构简单,因此运营机制灵活,业务手续简单,效率比其他很多金融机构更高。其次,村镇银行的发起人都是有实力的法人或自然人,成立之后还吸引投资者注资,从而使村镇银行普遍资本充足率较高。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优势。一是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2007年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后,村镇银行蓬勃发展,在全国开花。从表1看,村镇银行的增幅最快出现在2010~2011年,而2012年后其增幅逐渐下降。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在培育村镇银行的初期,银监会对各金融机构发起意愿有着非常乐观的估计,曾制定了到2011年发展1027家的计划,为此放松发起行资质要求。2011年7月,监管逐渐理性,下发《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将确定主发起行、村镇银行组建地点、数量的权限从地方银监局上收到银监会,并强调支持优质发起行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

二是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支农作用明显。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表现在资产总额连年快速增长,从2008年16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973亿元,增长48倍多。另外,至2014年底全国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62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05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111亿元,这两项贷款占比92.9%,存贷比83.7%高于75%存贷比的监管红线。这些数据说明: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其规模发展较快,业务经营较平衡,支农作用非常显著,说明其建立达到了当时的预期效果。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村镇银行地区分布不均衡。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立村镇银行1071家,遍布全国31个省,1083个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57.6%。另据统计,在1071家村镇银行当中,中西部省份达到665家,占比62.1%。从这些比例看中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数量不算少,但这些银行大多集中在西部比较发达的地区,而青海、宁夏和甘肃等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却非常少。可见,发起行更倾向到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而在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没太多积极性。至使其在地区分布上出现不均衡,这也就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政策初衷,农村对资金需求的状况没有实质上改善。二是服务条件不足,业务品种单一。根据银监会下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较广泛。但就目前村镇银行的软硬件条件看,远不具备完成这些业务的水平。第一,有些村镇银行没接入人民银行的实时支付系统,资金清算只能依靠手工操作,汇划到帐速度慢且易出错。第二,有些村镇银行尚未接入征信系统,这就制约了其发展信贷业务,也给其带来更大的风险。第三,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设备投入少、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这就使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在乡镇的广大农村居民,所处乡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村居民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居民收入等因素都限制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由于上述原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就是目前村镇银行办理最多的业务。三是村镇银行的知名度不够导致吸储困难。村镇银行与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一样,“存款是立行之本”,但村镇银行基础薄弱,与在农村已根深蒂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认可度和知名度都很低,不少群众仍然以为村镇银行属于私人银行,怀疑其安全性,而不愿将钱存在村镇银行。加之,村镇银行业务单一、网点少、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等原因导致存取不方便,因而吸纳存款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村镇银行有较充足的资本金率,但因吸储困难,也会使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存在着生存危机。

三、我国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对策

加大贫困地区政策支持,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贫困地区村镇银行分布稀少,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因贫困地区金融活动利润空间低而成本高,发起行参与不积极。政府部分可对这些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给予政策倾斜,例如央行可降低存款准备金、提供支农再贷款优惠等;地方政府可对其适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等。另外,还可以在一些贫困地区,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的条件,从而改善因发起人不足而导致的村镇银行区域分布不均的现象。

加大宣传并增设网点,吸收更多存款。村镇银行存在着营业网点少、知名度低、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间又互为因果。另外,村镇银行本身硬件设备技术落后进一步制约了其业务的开展。因此,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认可度;再有就是扩大建设的规模,增加经营网点,从而有利于村镇银行开展业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篇3

我国以为农为民为目的,以改善村镇经济为主旨推出了村镇银行。这是一种能够改善村镇地方区域经济的手段,让利农政策可以在统一金融机构支持下更好的实行到位。但村镇银行也有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没有信誉度,在受众群体当中支持者少,社会成本相对于老牌银行也比较高等。所以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保证村镇银行能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

高凌云、刘钟钦(2008)认为村镇银行面临着极其重大的信用风险,比如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农业、农村信用制度不完善、农村经济个体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的管理水平与实际需求不符等。并提出应该逐步完善信用制度、增强农村经济个体的信用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等预防信用风险的对策。国外学者对村镇银行的观点各不相同,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Hugh T.Patrick(1995)提出了两种金融模式:一是“需求先于供给”,农村经济主体有需求,这种需求便会引起相关金融机构的供给。二是“供给先于需求”,就是相关金融机构先向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供给,农村经济主体发现需求。

二、我国村镇银行现状

村镇银行成立于2006年,经由国家部门审批于2007年在内地试办6个试点进行村镇金融管理,在村镇地区发展目的在于以银行营运为管理办法,深入农村城镇改善金融体质,深化经济改革,以政府指导意见为核心,响应政府提出的村镇经济发展政策,服务村民,建设良好健康的金融市场。村镇银行作为农民的银行正在以良好的势头发展,通过分析,村镇银行的出现,使当地经济有了适当性的增加。村镇银行作为国家为农民谋福利政策的实施者,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金融机构都有积极意义。对农民群众,村镇银行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群众受益,农民群众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十分关键。对农业,农民群众可以从村镇银行进行贷款,进行更多的农作物种植,大棚搭建等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项目。

村镇银行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首先,村镇银行为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提供了保证。其次,村镇银行提供了独特的农村服务项目。综合来讲,村镇银行实现了村镇金融整体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服务大众,结合实际,增量带动全体的方案符合当代村镇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资金来源问题

村镇银行本身是新兴银行,面对的受众主体是广大农民、村镇以及无数小微企业,而村镇银行本身能受到国家以及各大银行的财政补助和资金注入并不多,这就造成了供少于求的局面。同时村镇银资金信用存款与贷款的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这就造成村镇银行进行信贷等业务的艰难。新兴村镇银行在存款吸收方面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存款吸收不够,贷款却与日俱增,时日久了便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可能。

(二)经营模式带来高风险问题

我国在建国后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努力,农村信用合作社便是那一时代的代表产物,农村信用社在建设中因各种问题,并未被重视,结果使得当时的信用体系不得不进入停滞。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并没有十分清晰的信用评定等级制度。二是农民本身经济信用意识淡薄。三是村镇中许多小微企业做的都是小本生意,所借款项如果无法按时归还不如逃之夭夭。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村镇银行对农村提供信贷的积极性。

(三)村镇银行管理制度仍有问题

村镇银行的管理层治理约束制度是和透明且较为统一的产权约束联系在一起的。村镇银行在金融机构层次的监督中,内部董事会成员一般是由发起行的商业银行和出资最多的私营企业的代表人出面担任,管理层主要是由发起行任命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董事会成员熟悉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可能使银行本身具有商业化趋势,管理层人员熟知城市银行内部运作规律以及业务,而对村镇地区经济形势和人民需求有着不深入的认知,对农村金融业务较为生疏,导致他们在开展村镇银行金融业务时表现的不尽人意。

(四)我国政府有利条件不足

尽管国家在村镇银行建立之初便对村镇银行大行便利之道,可是毕竟受众面太广,需求远远大于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国家所设想的那样。而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l展的时期,国家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需要巨额资金发展经济,尽管农村经济也急需解决,村镇银行发展项目在这么多扶持项目中也仅仅只是沧海一粟。

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具体实行策略

(一)扩展资金渠道

从上述问题可知,村镇银行本身能够受到国家以及各大银行的财政补助和资金注入并不多,使得其他各大银行不需要竞争便可吸收农村地区资金,而村镇银行只能陷入借贷无力的局面。村镇银行可以选择提升信誉度,以实际行动在农民群体心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与此同时,银行也可以采取发行金融衍生品等方式在村镇地区收集社会闲散资金,解决贷款存款不足的问题,发挥大中型企业的资金优势,通过优势互补,达到降低开展“三农”业务的工作成本,提高资金效率,缓解贷款压力,实现借款方和贷款方的双赢。

(二)改善信用环境

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村镇银行应摆正姿态,在获得借款人信任,保证到期偿还双方约定各项款项的同时,做到双方互利互信,降低交易成本,尽可能保证借贷人利益不受到额外损失。也可以联系保险公司,三方互通,增加交易的安全系数。也可建立有效长久的信贷机制,有明确的用户信息以及信贷记录,规范正规的信用评级也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将用户的信用资料录入公共系统与各大银行联网实现用户信贷信息共享。更可以通过对信贷记录良好,有着可发展空间的企业与个人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完善制度

从管理人员来说,一般合作社管理人员由国家人民,具有银行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而现在成为由资金扶持最多的金融机构人员担任村镇银行管理层要职人员,从工作资历和专业技能来讲都是不适合的。所以可以进一步优化银行管理模式和监督系统,深化改革模式从而解决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当地的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也需要配合村镇银行的实际人才需求,逐步降低村镇银行在招选人才方面的困难程度,使人才内流,增加银行工作效率,提高吸收资金能力。

(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做着不懈努力,为其扫清了许多障碍,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但尽管财政部对借贷比例较高的村镇银行实行了更加优惠的补贴政策,但相比较于庞大的借贷人群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村镇银行的财政补贴力度,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大力宣传支持各大银行开设各自旗下的村镇银行,积极推进村镇银行相关配套改革,建立详细的优惠政策,保险制度,金融体系。

篇4

一、拓展业务的优势

(一)决策链短。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属于一级法人机构,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且其机构规模小,决策链短,公司治理灵活,能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和现实需求科学地设置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二)现代零售银行。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是“村镇金融便利站”式的现代零售银行,是属于农民自己的“草根银行”,其建立和发展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矛盾,能有效解决农民、微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三)创新产品灵活。针对农村地区借款人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这一实际,村镇银行发挥了发起行的经营理念和传统优势,推出了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业务品种,深受客户欢迎。

二、村镇银行建立产生的效应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无疑是一个促进作用,增加了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还可以解决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较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二)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村镇银行的出现无疑拓宽了融资渠道,从而为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村镇银行的出现可开拓农村消费信贷需求,能有效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开拓。村镇银行构建了城乡金融资源互通互联的新桥梁,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城市资金有余,农村资金紧张和金融运行渠道少的问题,逐步可实现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的目的。

(三)强化对特色农业的资金支持。村镇银行加大了金融对“ 三农” 的投入力度,拓宽了特色农业的融资渠道,引导社会和金融资金流向特色农业,有效地满足农户和小企业的小额贷款需求,帮助从事特色农业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等突破资金瓶颈、扩大生产规模, 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一)面临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情况。从目前情况看,村镇银行总人数在20人左右,基本除一名董事长、一名行长、一名副行长外,其他部室并没有相应的配置,法人治理结构无从谈起。

(二)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在吸收存款方面,村镇银行一方面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另一方面受到农行及邮政储蓄银行在网点、网络、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吸收存款弱势明显。村镇银行放贷需求强烈,由此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三)面临一定的信用风险。目前,村镇银行面对的企业客户往往没有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也缺少相关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评估,而且这种状况短期内将难以改变。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

(四)面临一定的操作风险。从业务管理看,村镇银行沿用大股东发起行原有制度模式,业务流程上从原有的较大客户向农村客户调整,采取相对灵活的模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效率高,但也容易产生操作风险。

四、业务发展制约因素

(一)法人治理上的制约。村镇银行虽然按照公司法和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法人治理建设, 但由于发起行强大的资源支持和影响,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自主决策无法体现出来, 分支机构管理式的倾向明显。村镇银行法人治理建设中,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绝对性限制也有与村镇银行设立初衷不一致的地方。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就是要利用民营资本,要充分调动当地股东的积极性,追求责、权、利一致,而在村镇银行中,董事长、监事长、行长、副行长均由发起银行派任,这种法人治理是欠缺科学性的。

(二)业务开展上的制约。目前村镇银行由于结算系统不畅通,难以开展同业拆借业务,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致使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融资渠道受限。这些不仅影响村镇银行的形象,也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资金来源受阻,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就会受到较大制约。新业务如代销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理财产品销售,保险等没有得到开展,创收渠道单一,实现盈利困难重重。

(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制约。首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再则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奇缺,加之难以承受太高的人力资源成本,村镇银行即便招募到金融专业人才,也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长效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给予一定年限的免税期;建立涉农贷款补贴制度,对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信贷补贴。二是银监部门适当放宽对村镇银行存贷比例和最大单户贷款比例指标的监管限制,促进村镇银行扩大支持“三农”的经营规模和效益。三是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四是研究探索农村金融担保和保险制度,适时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健全必要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切实保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放得出、收得回。

(二)明确市场定位,加快发展步伐。目前“贷款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低端市场的空白以及中端市场的金融供给不足。由此可见,低端市场的主力以及弥补中端市场供给不足的任务将由村镇银行来承。在村镇银行成立初期,明确的市场定位不仅有助于其在农村地区形成自己的“区域”和“地盘”,加快发展的步伐,也有助于推动各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三)完善内控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确保村镇银行稳健经营的必要条件。必要时股东大会可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加强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纠正和完善,确保依法合规经营;要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基本制度下的各项具体业务管理办法、操作方法、操作流程等制度体系。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策略。从村镇银行自身来讲,必须研究并建立一套客观、科学有效、操作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业务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同时要评估农户及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根据农村生产周期、气候状况、供求状况、价格变化趋势、农村保险市场状况及抗风险能力,确定他们的经营风险,以此作为设计产品的依据。

篇5

摘要:随着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状况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地方银行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特点及其财务可持续性,进而阐释地方银行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经营低效和行业风险积聚的危险。

关键词:地方银行;风险;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农信社逐步完成全省票据兑付工作以及村镇银行在各市县陆续开业运营,地方银行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伴随改革发展的步步深入,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状况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地方银行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特点及其财务可持续性,进而阐释地方银行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经营低效和行业风险积聚的危险。

一、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海南省地方银行包括农信社和村镇银行两类机构。2011年末,地方银行资产规模667.9亿元,占全省银行的10.8%,负债618.3亿元,占10.2%。全年累计实现利润3.3亿元,占同业的4.3%。

(一)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差异明显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同业存放款,截至2011年末,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的同业存款占总负债比例分别为59.6%和82.4%,吸收存款仅占39.9%和15.9%。与之相较,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占总负债的75.6%,同业存款占18.0%,且主要为市县联社上存省联社的资金。受制于社会认知度低、网点单一,村镇银行很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以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其“同业”存款也主要是发起行的存放款。

从资金运用方式看,农信社生息资产种类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货币市场营运资产、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40.7%、15.7%、12.1%和24.7%。村镇银行生息资产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存放央行款项和存放同业款项,其中,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约占总资产的80.3%,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中来自发起行的转贴现占全部贷款82.7%。其它村镇银行均在去年9月后开始营运,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吸收的存款绝大多数存放同业,其存放同业款项占生息资产比重达82.4%。与村镇银行相比,农信社得益于存款和新募股金增加,除发放贷款外,通过货币市场运营的资产大幅增长,2011年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比分别增长265.8%和235.1%。

(二)村镇银行收入来源单一,农村信用社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

村镇银行是其发起行以存放同业形式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再以发起行资金发放贷款,且贷款中发起行给予的转贴现占绝对比重,可见村镇银行2011年度盈利绝大部分依赖发起行的支持。

农信社营业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和投资收益三部分,占比分别为84.2%、1.3%和14.3%。其中,利息收入除了贷款利息收入,还包括贴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且占比逐年提高,2011年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同比增长4个和11.7个百分点。农信社投资收益来自统筹运用市县联社上存资金,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规模,2011年该项目同比增长158.0%。

(三)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

2011年村镇银行存、贷款增长96.0%和392.1%,净利润增长了1217.5%;农信社存贷款增速分别为43.1%和57.5%,净利润增长2507.0%。与此相较,已步入稳健经营阶段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平均增长17%,净利润增长15%。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究其原因一是地方银行贷款议价能力较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国有企业,为维系大客户,议价能力相对受限,因此,地方银行能实现以价补量,使利息收入增速快于贷款增速;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倾向于总行集中运用资金的经营模式,其系统内往来利息收入占比明显高于贷款利息收入,而地方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经营灵活,不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如农信社可据货币市场情况买入返售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四)地方银行高议价能力难以抵补低成本控制能力,总体盈利能力偏低

2011年地方银行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68%,省内其他商业银行为7.30%,可见地方银行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但从成本控制看,一是地方银行存款结构中低成本活期存款比例较低,致使利差水平低于同业;二是每一单位收入需要支出的成本较高,村镇银行、农信社成本收入比分别为84.2%和49.7%,大幅高于同业38.1%的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地方银行的盈利能力,2011年地方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资产回报率分别为5.2%和0.5%,大幅低于同业8.1%和1.6%的平均水平。

二、地方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存贷比高位运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从已稳步推开各项业务发展的文昌村镇银行和琼海村镇银行看,2011年末其存贷比分别为552.2%和225.6%,意即除存款全部用来发放贷款外,发起行存放在村镇的“同业存款”也用于放贷。尽管监管部门“允许村镇银行存贷比在开业5年内逐步达到75%的监管标准”,但存贷比过高一方面反映县域贷款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就地媒介资金能力较强;另一面也反映村镇银行吸存困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来源于异地发起行,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有限,一旦存款出现异动会出现流动性危机,进一步影响村镇银行声誉,使其吸收存款更加困难。

篇6

关键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风险问题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一)村镇银行设立背景

过去几十年发展,我国银行体系在农村服务上气势不足,97年前后大多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取消县级分支向居民贷款,仅保留吸收存款功能,实际通过银行系统转移资金,造成农村资金流失。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不仅没有对农村金融市场输血,反而不断抽血,使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逼近边缘地带。

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平均贷款少,家庭储蓄少,资金盈利率低,农业生产周期季节性特征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农户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

在江苏省某县的一次调查中,选取245户农户2005-2007年的借贷情况。其中非正规借贷中主要来源于亲戚朋友,大多数的借款是无息或低息。所以在借贷中立有字据的比率较低,需要支付利息的比率也相应较低。

同时在贫困地区存在着一定的金融抑制。在调查样本中,2007年有借贷需要的农户有147户,能够从金融机构贷得所需金额的农户为72户,有16户贷款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其余农户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存在着明显的供给约束。

另外在农户借贷用途方面,得到贷款支持的农户中,35.2%的农户最优先用于建房、看病和教育等生活消费,53.9%的借贷农户最优先将贷款用于生产投资。以往农户现实的资金需求较多用于生活消费的现象有所改变,较多的农户在获得贷款之后不再优先选择满足其生活需要,而是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农民对金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贷款需求也越来越多,额度也在扩大。所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信贷模式也越来越重要。

(二)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底,政府为了抑制上述现象,对农村银行业准入规则作出重大调整,放宽准入资本范围,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各类金融机构。07年初,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区)开始试点。07年03月01日,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解决农村金融迈进第一步。10月,银监会扩大试点范围,由原来6省(区)扩大至全国31省(区、市)。截止2010年,共有300多家村镇银行成立,预计今年村镇银行的设立数目还会进一步提高。

如今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由主要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的正规部门;由农村扶贫社、农民互助储金会、国内非政府组织、国外NGOs和国际组织等组成的非正规部门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

村镇银行的兴起旨在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而村镇银行的发展中必然会面对众多机遇以及挑战。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问题

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市场,面临的风险很多。截至200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16.4%,其中农林牧渔贷款不良率27.1%,农户贷款不良率12.8%,均远高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7.5%的水平。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主要是存在以下风险:

(一)信用风险:金融机构的债务人无法如期支付利息或者偿还本金,造成金融机构损失。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信用风险,通常期限越长,面临的风险越大。

解决措施:加强银行对授信业务的政策性指导,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标准化的信贷管理流程,在贷款过程中仔细估计贷款人的盈利能力,从多方面深入评估其还款水平。同时深入群众,鼓励群众自我监督,互相监督。最后对关注类贷款客户进行有效监管,督促它们合理经营,努力还贷。

(二)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遇到突发大量现金需求,如存款人大量提取现金,必须以资产变现处理。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吸收存款有限而贷款需求无法满足,极易形成过高的存贷比,造成流动性风险。09年1月5日开业的双流诚民村镇银行,3月底的存贷比就达到97.35%,6月底进一步攀升到106.71%(其间向母行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拆借5000万元)。09年末,存贷比为74.83%,低于75%。但其实际存贷比为104.40%,因为有1亿元的存款是年末突击从其他银行转入,后迅速转走。

解决措施: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存贷款比例、备付率等流动性指标的检测,时刻关注各行流动性风险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适当增加自有资本,积极引导农村私人企业入股,扩大知名度,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过高的存贷比,村镇银行应该积极吸收存款,加强金融创新,以新颖的服务项目和高水平的服务能力赢得存款人的信赖。

(三)操作风险:由于刚刚兴起,并处中国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设立以来普遍面临着人员少、专业技能弱的问题,村镇银行大部分人员缺乏丰富的银行实务经验和业务知识,极易产生操作风险。

解决措施:进一步强化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密切监测风险变化情况,建立反洗钱制度,对接触和使用银行资产的记录进行安全监控,同时定期对交易和账户进行复核和对账。最后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操作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加优惠措施,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以外部资源扩充内部实力,也是村镇银行可选之道。

(四)政策性风险:农业作为弱势行业有很大风险。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能力弱,出现风险损失惨重。同时农村特殊性,很多企业技术落后却是地方的“香饽饽”,因为他们可以增加税收带动经济,地方政府会给予照顾,然而一旦出现风险,他们会惨不忍睹。

解决措施:农村脆弱性是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政府和银行的合作改善。从眼前来讲,最可行的是村镇银行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一旦国家政策严格实施,它们可能瞬间倒闭,风险很大。村镇银行必须保持高度的政策敏感性,严格把关,远离这类风险产业。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维风险,自成立以来在很多方面无法实现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有效竞争。目前在存贷款、政府政策倾向、系统建设金融创新和专业人员素质上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存贷款方面:我国村镇银行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存款有限而贷款需求无法满足,极易形成过高的存贷比,造成流动性风险。

一方面,村镇银行吸收储蓄有限。农民收入低,闲置资金少,而各大银行存款利率相近,农户常将钱存入大型金融机构;再者村镇银行刚刚起步,营业网点少,竞争力不足,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居民需要。

另一方面农村放贷需求较大。村镇银行的设立目标即为“三农”服务,所以很多在原有金融机构得不到贷款的企业和个人纷纷转向村镇银行,过大的资金需求量增加了村镇银行的负担。

2、政府政策倾向:自2006年来政府大力扶持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得以快速发展。但在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需要政府支持的地方。如:目前村镇银行营业税率为5%,企业所得税率25%,远远高于农村信用社的3%和12.5%。最后,当前村镇银行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自己的存款机制,无存款保险,也没有征信系统,很多方面都力不从心。

3、系统建设:村镇银行难以与其他金融机构抗衡的原因。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正处于运营初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网点少,设备有缺陷,甚至连ATM机和银行卡都没有。对于在外务工或求学人群,无论是向家里汇钱还是储存闲置资金,村镇银行都无优势。另外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也不能进行票据结算等,运行呈“孤岛”状。

4、金融创新:如果村镇银行一味遵循现在的经营模式,始终呆板进行现在的存贷款方针,那么村镇银行将难以担当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重任。就目前形势看,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很多制约因素限制了村镇与其他机构抗衡。

5、专业人员素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一直面临人才短缺的状况,但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它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执业经验的人才。由于当前农村金融环境欠佳,物质条件不如城市优越,金融资源也不如城市那么丰富,很多高素质人才会选择到城市发展,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人力资源的欠缺。

(二)综观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面对各大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过高存贷比,村镇银行设立时应当适当增加自有资本,同时政府应鼓励农村市场中的个人和企业参股。一般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等资金比较充裕,如果其村镇银行的投资定会给村镇银行注入新活力。

2、政府应当对村镇银行免征或者减征营业所得税。在边远地区,应实行差别准入制度,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形势的进入准则。最后政府应该辅助村镇银行完善相应制度,引入存款保险,巨灾保险等,对村镇银行申请加入银联网或者征信系统给予支持,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其健康发展。

3、村镇银行应合理利用周边资源,努力与政府或者监管机构沟通,在政策的扶持下逐渐完善系统建设,同时在能力范围内扩大机构影响力,在《阳光村镇银行:寻找“扶贫”与“盈利”的平衡点》中孔新忠行长在阳光村镇银行成立一年来,关注农户需求,努力掌握第一手信息,从而赢得大家的信任。最终建立与当地原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

4、村镇银行产生的特殊背景。努力办好职责内工作,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赞许,同时积极拓展自己的业务,设计出针对性的服务,如:对特困个人给予优惠,进而改善生活;对需要学费的贫困学生设置专门学生贷款,鼓励其好好学习。最后村镇银行可以设计出一些类似国际微金融机构的政策,实行小组联保,互相监督降低信息不对称,利用村镇邻居的软信息优势。

5、村镇银行在招收员工时应该适当给予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努力壮大员工资源。当然,村镇银行的员工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还应该熟悉农村市场。所以建议在招收专业人才的同时可以适当放一些名额,用于招收熟悉农村市场的个人,以“农民信贷员”的身份出现,这样有利于扩大在农村中的影响力,让农民对“村镇银行”这四个字更加熟识,方便后期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村镇银行门户省略/

[2]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0-2000,2001-2005,2008,2009,2010,2011年度

[3]中国地方金融网省略/

[4]南方报业新闻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J10版:专题《问诊村镇银行》

[5]李萌《村镇银行四年回顾及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村金融》

篇7

【关键词】 村镇银行; 风险; 控制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相比国外村镇银行现阶段发展情况,我国村镇银行尚且处于试点试验阶段。同为农业大国的印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建立健全本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措施,包括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力度、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财政补贴、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等。虽然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实践去验证,但我国已经迈出了社会主义新经济金融改革的一大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村镇银行生存营运模式。

(一)发展进程

村镇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最基层、最弱小、承担任务最具体的最小的法人机构。2006年12月我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放宽了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准入与设立的要求,标志着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在我国正式铺开。2007年3月我国首批三家村镇银行在四川、吉林两省设立,同年12月份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汇丰村镇银行在湖北随州设立。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26家,其中开业635家,筹建91家,共有24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了村镇银行。

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在税收方面,村镇银行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率分别为5%、25%,明显高于农信社3%、12.5%的水平。此外,政府在支付结算系统中没有为村镇银行制定统一的制度,使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因此它们面临一个困境:只能印制存折而不能发放银行卡,很多业务不方便办理,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国家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大对“三农”问题关注的同时,虽然承诺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实质上的资金支持。再加上村镇银行本身吸收存款的能力比一般商业银行要差,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资金短缺与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二)业务模式

同商业银行一样,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贷款业务,只是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小企业。村镇银行组建以来至2011年底,已累计向37.7万户农户发放贷款889亿元,累计向6.9万户小企业发放贷款1 570亿元。已开业村镇银行贷款余额中,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近年来对贷款业务的拓展和创新使村镇银行的贷款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但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该业务的形式,目前贷款的方式依然是抵押和联保方式。另外村镇银行的业务还有负债业务和担保业务。担保业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使农村资金需求者多了一条风险较小的融资渠道,从而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负债业务是开展贷款与担保两项业务的基础。目前村镇银行存在商业信誉较低、缺少国家政策扶持等问题,导致资金的注入不够。

村镇银行吸收储蓄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相比国有银行,村镇银行规模小、业务单一、资金少,面向的客户主要包括农村村民和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形式受限于贷款对象的信用水平和经济实力,大多是以担保贷款的形式开展业务的。担保贷款程序简单,节约成本,同时放贷金额有限,比较适合村镇银行对应的客户,但是村镇银行将担保贷款作为其主要业务,导致营运能力较差。再加上其资金底子薄,缺乏政策扶持,所以该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与扩大经营,进而减小其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推进步伐。

(三)经营创新

为了克服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少银行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大胆进行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比如大冶国开村镇银行率先在贷款种类上进行创新,推出了个人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回乡创业贷款等新品种贷款。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在系统和软件上进行创新,推出了具有智能化的加息转存系统“多得利”,使得该银行的一部分客户能够享受到利息调整时系统自动转存的服务,使同期的利息收益最大化。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于2012年下半年推出了该行手机银行iphone、Android客户端,相信将大大提高各类业务办理的效率。

村镇银行经营模式的合理创新有助于促进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帮助银行分散营运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二、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

同商业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然而村镇银行的信用评级制度相比商业银行而言很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所以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中大多是农户和小企业,相关地区没有信用环境体系,很容易由于借款人违约而形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国内整体金融环境中知名度不高,相比商业银行整体上信誉度较低,导致自身吸收资金的能力不强。因此,信用风险将是未来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处于试点实验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没有建立健全信用制度,这是其营运风险的主要来源。比如村镇银行的抵押贷款制度,农村虽然拥有比较充裕的土地使用权,但是拿该项权利去抵押贷款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一方面,现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无法对用户的信用进行评估,无法准确预计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放款的额度;另一方面,农村村民和小企业老板普遍认知水平有限,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所谓的“私人银行”,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国有银行”投资。所以进行村镇银行的创新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形成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评价制度。

(二)操作风险

银行内部控制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相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普遍不高,对业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了我国村镇银行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同时村镇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银行内部电子化、银行外部网络化程度也不高,使其操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但村镇银行人为因素较多,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其操作风险,所以该风险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容忽视。

村镇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操作要求难度不大,人为因素很突出,所以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村镇银行没有形成员工招聘、基层管理人员选拔体系,而是沿用商业银行的经验。村镇银行的人员控制制度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的实际环境挂钩,员工培训松散,使其难以在熟悉业务的同时加深对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理解。在信息控制方面,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各地村镇银行自成一体,没有同其他地区形成类似连锁企业或分公司的体系。同时银行内部管理层财务信息系统不发达,业务人员业务流程信息不透明等也让村镇银行对外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

(三)市场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参与较少,受国际汇率、国际收支、国际供需影响不大,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上。村镇银行由于其地域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存款与贷款环境。当地农民和小企业没有更多的渠道去进行投资,于是将现金存入银行是他们首要的选择。反过来看,村镇银行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当地农民和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这样一来村镇银行的资金注入与流出都比较稳定,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需要有成熟的信用环境作为基础,才能达到控制好其市场风险的目的。

(四)集群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的定位在于服务当地农民和中小企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该类银行存在明显的地域倾斜,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集群现象很明显。一旦出现地域性经济波动,整个地区内的村镇银行都将受到影响。我国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江西三省村镇银行的数量占到了整个地区的65%以上,东北地区的辽宁省村镇银行的数量甚至占到整个地区总数的56%左右。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联系相对不够紧密,但是同一地区的该类银行却如同唇亡齿寒般相互依存。因此,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对当地企业的扶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由农业生产的性质决定的,也可以称为行业风险。近几年“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造成了农业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可用作耕地的面积并不算多,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的生产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制约。农产品的损坏和歉收会导致农业经营收益减少,进而使村镇银行营运成本增加、利益减少。自然风险同样是村镇银行在风险控制中不可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按照风险的可能性大小和影响程度的排序,可以将以上5种风险归集到下面的风险坐标图中(见图1)。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策略

对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的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在宏观上要求建立管理框架,制定适应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监管体制,还要在微观上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对人员、资金、信息实施全面管理等。如何防范风险,保障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继续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村镇银行的建立本身就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一次革新,象征着农村经济日益复杂化、货币化和市场化。村镇银行建立的目的在于扶持农业,支持“三农”,它与农村的金融是密不可分的。村镇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加速发展,农民也更加富裕了。农村综合实力的提升反过来也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起到积极的作用,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农村科技的发展还可以降低村镇银行的自然风险,所以推进农村经济改革有利于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

2.加大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逐步构建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要提高社会对村镇银行的认知程度,必须重视宣传问题。要让社会群众了解到村镇银行的建立目的和特点,更要让农村村民理解村镇银行与国有银行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让农民认识到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为了促进农业增收、增加农民福利,农民才会将现金放心地放入银行。

村镇银行评级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控制降低其信用风险。现阶段主要靠担保贷款的形式发放贷款,可以先从担保体系入手,完善担保制度,再进一步丰富村镇银行贷款的抵押形式,辅之以多种适应当地农村居民的创新金融产品,达到分散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3.相关机构加强监管,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经营管理系统。由于地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对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统一监管的难度较大。在制定对应监管体制之前应该深入到当地村镇银行,做好调研工作,充分掌握该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信息,再制定符合国家总体大方针的、针对当地银行的管理办法。这样一来,各地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随着地域的差别而不尽相同,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有利于控制集群风险。同时监管力度的提升也规范了村镇银行的经营流程,规范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达到了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村镇银行提升自身生存能力。政府不仅可以直接给予营业税税收的减免,还可以加大对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帮助其建立完善的服务环境。当然,村镇银行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扶持,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准,创新金融产品,提高知名度与社会认可度。形成自己的品牌战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策。

【参考文献】

[1] 吴玉雨,唐意红.我国村镇银行风险与防范[J].求索,2009(9).

[2] 吴少新,许传华,张国亮,等.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村镇银行 问题 对策

目前,村镇银行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截至2013年3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903家,其中批准开业836家。中西部地区组建557家,占比62%。全国村镇银行共发放农户贷款974亿元,小微企业贷款1322亿元,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达87%,已累计向88万户农户发放贷款2364亿元,向21万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198亿元。这些优点使得村镇银行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村镇银行在其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我们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出解决村镇银行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利息率高低问题

客观上来说,村镇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没有多少自,利率的高低主要由人民银行确定。而且有很多与农业有关的贷款具有周转性比较强、期限比较短的特点,应当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利率,前提是不给贷款人增加负担,同时又调动了村镇银行的积极性,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筹集资金有很多困难

主要有三点原因:(1)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对很多农民来说,村镇银行是个新鲜事物,农民根本不知道村镇银行是做什么的,相比四大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农村居民持一种观望的态度,不太认可村镇银行;(2)村镇银行大多数设在农村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收入低,乡镇企业缺少资金,导致大多数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量太少,进而贷款受到一定限制,导致村镇银行生存艰难;(3)村镇银行处在边远地区,同时缺乏现代化技术,设置的网点比较少,很多农民把钱存在村镇银行主要是方便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可以说是一种“为贷款而储蓄”。

(三)“三农”信贷压力大

一般来说,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发展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农民对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不是很明显,大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对农民及乡镇企业的贷款,村镇银行也比较谨慎。同时,农业是第一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村镇银行在农业信贷方面有周期短,比较分散,风险较大等特点,而且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村镇银行在支持“三农”和盈利之间矛盾重重。导致村镇银行的信贷业务不能有效开展,村镇银行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

(四)信贷风险比较大

由于所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很多情况下要求变现能力强,但作为农民具有变现能力强的抵押品几乎没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民贷款后违约,执行贷款合同根本没有保障,对村镇银行来说,贷款就成了呆账。同时,有很多农民,抱着“反正是国家的钱,结果贷款到期后根本就不归还,使村镇银行作为一个盈利组织,盈利的目的根本就成了一纸空文。

(五)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1)国家对村镇银行等较小的农村金融机构,太多的政策倾斜,比如银联公司对村镇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门槛太高,要求入会费用达300万元,使得村镇银行没法开办信用卡业务,这样给农民存取款,支付结算带来很大的不方便,与其他金融机构比较,没有竞争力;(2)由于村镇银行在成立时负担比较重,国家没有明确的优惠政策,导致村镇银行经营步履维艰。而且,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不包括村镇银行,使人行的信用信息没有得到共享,使村镇银行好像“井底之蛙”,无法得知人行有关的征信信息,从而会加大信贷的风险。

(六)业务范围太广,没有体现特色

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机构,与其他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经营业务范围上没有明显区别,村镇银行不但经营一般的存贷款业务,也经营中间业务,没有体现出村镇银行为农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开发特色产品,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措施

(一)全面扩大村镇银行资金实力

作为村镇银行,一要深入农村的各个地方,快速了解农民的生产情况,了解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动员农民、乡镇企业把多余的资金存在银行;二要加快村镇银行的硬件建设,通过科学的金融手段和高效优质的服务吸引农民、农村、农业的闲置资金存在村镇银行;三是针对农村特点,在偏远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分支机构,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四是利用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实现盈利的目标。

(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1)从思想上,加强对员工金融法规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2)从技能上,开展全体员工从业技能的培训,同时严格考核过关,业务不过关的员工,一律辞退,从业人员必须达到思想先进,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要求;(3)大力引进专业人才,首先,从全国著名高校的引进一批与金融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其次,从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银行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使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三)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1)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农民不了解,所以要切实做好村镇银行有关的优惠政策的宣传,同时加大农民对基本金融知识的培训工作,让农民了解村镇银行,利用村镇银行的优势,参与村镇银行的建设与发展;(2)抓住村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使村镇银行立足农村,面向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特色服务;(3)学习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验,在每个网点建立健全农民的信用档案,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让农民相信村镇银行,依靠村镇银行存贷款,搞好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金融业务创新

村镇银行不同于四大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需要对症下药,开发有利于“三农”的金融产品,积极探索新的金融担保产品,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的范围;同时要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各种贷款手续,使农民真正得到村镇银行的实惠。除了常规的存贷业务外,可以适当地发展一定的中间业务,从而实现盈利渠道多样化。

(五)尽快建立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低,有关农村、农业、农民保险的险种发展比较落后,农村信用体系严重滞后,而且农民可以用于抵押的产品缺乏,村镇银行借贷风险太高,很大程度上由村镇银行本身来承担风险,对农民约束力不够,因此,建立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刻不容缓,而且在相关担保法条文中,增加对农村担保抵押品的规定,加快“三农”保险的建设力度,降低村镇银行有关“三农”信贷的风险,稳健开展新农村建设。

(六)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监管

由于村镇银行工作人员比较少,专门成立一个监管组织,难度比较大,我们可以共享银监局下设的分局资源,针对不同区域的村镇银行进行监管,对大小不同的村镇银行采用差别监管。促使村镇银行健康稳步发展。

总之,在村镇银行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多角度、多层次调动银行员工与管理层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采取激励措施形成合力,推动村镇银行快速、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时代金融,2011(05).

[2]蒲蓉.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 (10).

[3]张有.四川、吉林做先锋两村镇银行挂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3).

[4]静大祝,张国春.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05).

[5] 谢金楼,万解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6] 韩亚健,王玉锋. 少数民族山区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当代经济,2009(19).

[7]方伊舟.浅析中国村镇银行营运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10).

[8]杨舒.中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金融纵横,2010(10).

篇9

关键词:村镇银行 C-A-P 模型 发展定位

村镇银行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实行的是小额度、大范围以及商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提供的存贷款服务范围必须局限于县域经济圈内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事实上,我国的村镇银行目前处于初级发展探索阶段,并不和银监会的规定紧密相连,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其中,实际发展定位的偏离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中,本文采用“C-A-P” 模型进行分析,它揭示了市场定位战略及市场定位由三维要素决定,即客户(Client )、竞争地(Arena )和产品(Product )。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村镇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其中村镇银行799家。出台政策方面,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银监会专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但是村镇银行真正对农村经济服务的比例却达不到理论中的标准。如2012年4月中国金融网记者查阅相关数据显示,松江民生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69亿元,占比为26%。可见,一些村镇银行已经不符合其建设的初衷。服务的重心也从对农村经济的服务转向了对企业作贷款的服务,更有一些村镇银行完全不对“三农”作贷款服务。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定位分析

村镇银行建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农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金融供需矛盾,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但是现实经营状况表明由于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与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定位处于徘徊、犹豫不决之中,与当时建立的初衷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

(一)经营对象(C)偏差

村镇银行建立的原则是服务于三农发展需求,其发放的贷款必须首先满足区域内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要求,只有在满足了当地农业发展资金需要后才能将多余的资金贷款给其他产业。从安徽省的情况看,从2008年起成立首家村镇银行,几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截止2012年一季度已达到19家,资产总额达48.3亿元,所有权益10.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5192笔,累计金额48.2亿元。其中,发放农户及农业经济贷款2452笔、9.95亿元,发放非农产业贷款2501笔、35.3亿元。同时根据山西高平市太行村村镇银行的业务情况分析出:直至2012年3月末,该银行贷款给制造业、服务业、工商业的总额达到了57.7﹪。再分析山东枣庄和汇通村村镇银行的业务情况发现,其中2011年度枣庄村镇银行设立在地级市城市的80﹪的资金都流入了非农产业,其排在前三名的是批发行业、交通运输、服务业,汇通村村镇银行也大致一样。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村镇银行的经营对象出现了偏差,其贷款并未真正投放到农业经济发展。

(二)机构网点(A)远离农村

依据《规定》的条款得知: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设置应在农村,给“三农”发展提供便利。但是从目前已经成立运营的村镇银行的机构网点大多数都设置在各个地区的县城。只有极少数的村镇银行设置在乡镇,这已经完全偏离了真正对金融业务迫切需求的农村地带。乡镇客户只能到县城办理相关借贷款业务,这给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客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全国设立的村镇银行地理分布如下:东部地区250家,东北地区200家,中部地区188 家,西部地区161家。其中,辽宁省和浙江省分布最多,青海省则分布最少,自治区内村镇银行尚属空白。可以看出发达地区设立较多,贫困地区较少,这可能导致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村镇银行在县城设立的较多,纯粹在农村设立的较少,例如安徽省已经成立的19家村镇银行分析,仅仅只有长丰科源村镇银行设置在当地乡镇,其他银行都远离乡镇。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远离乡镇,在无形中已经偏离了“村镇”的设立理念,也脱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业务(P)趋同于其他银行

大部分村镇银行在市场地位时不注重自身服务宗旨、运营环境、资金实力,也不对市场进行科学、准确、仔细的分析判断,而是盲目的跟随农行、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这些银行竞争,使其偏离了本身的服务宗旨和方向,在业务上趋同于其他银行。根据调查显示,全国的村镇银行大量的资金涌入风险较小的县域中小工业项目、城镇化建设项目等项目。例如安徽省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其总注册资金为2.54亿元,但是从其贷款的业务情况分析出,2012年末其贷款总量为1.6亿元,其大多数贷款的方式为按揭贷款(房贷、汽车贷款、中小商业企业贷款、个体户经营贷款、美丽家园贷款),其中贷款的对象为当地农户和农业经济的业务只有“美丽家园”,贷款总额不足600万元,仅仅占3.7﹪。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未来展望

根据C-A-P模型的分析,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初始定位。如果村镇银行真正以服务三农为实际发展定位,未必无法盈利,但这需要村镇银行进行科学的经营和管理。同时,银监会需积极引导,审慎监管使村镇银行安全运营;金融管理部门要出台一定的倾斜政策支持[0],并通过农村征信系统等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等等。总之,村镇银行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亮.我国村镇银行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界,2012

[2]田光武.村镇银行的经营困境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金融,2008

篇10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发展

村镇银行作为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于一级法人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从2007年3月初首批3 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 年3 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截止2009 年底,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达到了100 多家,其中既有农行、建行、交行等中资银行发起,也有汇丰、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监管部门规划,目前已实现有效贷款40 多亿元,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 家。两年多的试点期,监管层在村镇银行的审批和牌照发放上一直坚持持审慎的原则,虽表示不限具体指标,但实际上给予每个省确定的试点地区非常有限,例如目前为止山东省就只有3 家村镇银行:即墨北农商村镇银行、寿光村镇银行和胶南村镇银行。

二、注重村镇银行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村镇银行是我国深化农村在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现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镇银行的建立与发展,有效改善了“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乡镇”的金融服务状况。在农村,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一直占据着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打破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的局面,同时也能增加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覆盖率。

2. 增加了农村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供给,缓解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村镇银行通过吸收各方面资金,增加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村镇银行利用一级法人机构贷款所拥有的审批灵活和资金借贷手续简便等优势,不仅部分弥补了原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不足,也部分替代了农村民间借贷。

3.改善农村金融组织正规化运营,初步形成了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存在和发展,对农村原有的金融机构形成了竞争压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原有农村金融机构主动去改善服务、创新业务、简化流程,坚持“服务农村”的方向,有利于推动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组织正规化,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而更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村镇银行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增量改革的重要成果,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诸多优势和机遇.也必然会遭遇种种障碍。

首先,吸引存款困难。村镇银行在开业初期因为缺乏公信力、公众对其认知需要时间、贷款需求量大的农户大多储蓄能力较差等原因,造成吸收存款困难。我国一些村镇银行的董事长反映,由于村镇银行网点少,经营业务单一,形成了“村镇银行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却在农村解决不了资金来源的问题”。其次,除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受限。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乡镇,吸收公众和企业的存款都很有限,村镇银行需要寻求存款以外的资金。目前村镇银行尚没有获得类似支农再贷款等优惠贷款的支持。由于结算系统不畅,同业拆借难以进行,村镇银行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融资渠道受限。再次,缺乏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受专业人员招聘难的影响,票据承兑与贴现这种专业要求较高且风险较大的业务,可能一时难以开展;受科技开发难度大和成本高的影响,办理银行卡业务也可能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且村镇银行的贴现、债券承销业务也不能办理。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村镇银行是我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构建了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但要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晰产权,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银行产权明晰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既是村镇银行经营效率的保证,长期而言也是其整体发展模式巩固与完善的源泉。对于我国村镇银行的设立,在起点上设计并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必须的。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监管与激励机制,保证

村镇银行经营行为的规范性与透明性,从而防止地方政府干预村镇银行的人权体系和事权体系,并进而防止地方势力操控村镇银行和利用关联交易侵蚀村镇银行的资产。

(二) 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扶持,提高认知度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金融企业,其运作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政府的扶持。一是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正面引导群众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将本级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财政政策配套资金优先

存入村镇银行,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等。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壮大自身实力

除国家应给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努力降低村镇银行操作成本,减轻风险损失等政策支持外,村镇银行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二是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或延伸金融服务,扩大服务半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