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

篇1

针对我国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完善手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构建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入手,采取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切实规范手机银行业务,降低业务风险。同时要突破制约,加大业务推广力度,促进手机银行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强化手机银行业务管理

一是进一步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银行机构应制订有效的业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移动通信运营商应为手机银行业务提供可靠、稳定、及时的移动通信网络服务。

二是进一步明确具体业务的交易规则。要规范手机银行业务开办环节操作,规定银行机构与客户签订协议的具体内容,要求客户在开办手机银行业务时,必须将账号与手机号码进行绑定。要明确规定手机银行支付指令的发起规则和效力范围,统一制定银行机构与特约商户之间的资金结算规则,银行结算账户的资金划转要遵循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管理的有关规定。

三是建立跨部门的协作监管机制。人民银行、银监、工信、公安等管理部门要密切沟通联系,加强手机银行业务的监管合作。对不同规模和管理水平的银行机构、不同类型的业务实施差别化监管。要规范银行机构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创新行为,明确其在技术开发、终端受理、统一标准等方面合作要求。

强化手机银行的安全保障

一是严格银行机构内部控制。银行机构应按照“内控优先”的要求,将内部控制渗透到手机银行业务全过程,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要针对手机银行业务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要对手机银行业务的安全性风险、业务中断风险、欺诈风险等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对本机构业务开展、系统运营、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

二是增强手机银行业务技术安全性。银行机构要采取数字签名、指纹识别、动态口令等方式,对访问系统、发出交易指令的客户进行身份识别,确保业务指令是账户所有人真实意图的体现。要在手机用户端安装相应的安全控制软件,实现储存在手机上的重要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自动加密功能,减少因手机丢失而产生的信息泄露风险。移动通信运营商应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网络的防攻击性,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完整。要加强手机银行业务注销环节的风险管理,确保账号注销与业务功能关闭同步进行。

三是加强手机银行应急管理。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人民银行、政府部门、银监等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组织突发事件会商和情况通报,指导银行机构应急管理工作。银行机构应建立数据灾难恢复备份中心,进行数据异地备份,确保业务的连续性。银行机构还应定期组织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评价,强化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和处置能力。

统一手机银行技术标准

一是实行受理终端标准化,方便业务通用。统一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关键在于统一手机银行支付功能受理终端的射频标准。人民银行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和手机支付受理终端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支付清算组织、移动通信运营商和银行机构等各相关参与方应加强合作,共建共享受理环境,实现互联互通,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支付服务。

二是实行支付终端标准化,方便业务普及。针对我国手机型号、通信制式、操作系统全球最复杂的基本国情,人民银行应联合工信等部门制订手机的电子支付标准,增强手机支付所涉及的芯片、天线、SIM卡等硬件的适配性,统一信息存储、传输和安全等技术标准,引导手机厂商将具备支付功能作为今后手机的标准配置,通过手机的自然更换,实现手机银行支付业务的普及应用。

加大业务推广力度

一是强化手机技术创新。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普及,苹果和安卓系统成为主流。在这一技术条件下,以软件下载的方式,把银行的业务植入手机,成为用户手机中的一种应用模块,是各大手机银行争相抢夺的市场。但是,用户或许需要下载多个不同银行机构的手机银行客户端,才能满足实际消费时的需要。因此,银行机构、手机设备厂商要加强研发,创新出能够集大成的包含所有需要的手机银行客户端,方便用户使用。

二是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银行机构要将手机银行功能定位在满足客户在零碎时间、移动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上,将转账汇款、小额支付及投资理财作为应用的主要方向。在提供好基础功能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与移动通信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手机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特别是近场支付功能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时支付,无卡消费。

篇2

[关键词]助农取款业务;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59 — 02

促进“三农”发展历来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各项支农补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惠农政策,但受目前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制约,农民取款、消费极为不便,使国家惠农政策效能的发挥陷入瓶颈。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依托银行卡及其受理终端向农村借记卡持卡人提供小额取款和余额查询等服务。调查发现,随着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的发展,其积极成效逐步显现,突出表现在:

一是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联系。助农取款服务满足了农村居民尤其是金融服务长期处于空白状态的村屯最基层农村居民的小额现金需求,国家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得以快速、有效落实,在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密切联系的桥梁。

二是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助农取款服务使银行机构扩大了服务半径,延伸了服务触角,广大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即可实现小额现金支取,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在留守老人、儿童集中的乡村,其积极作用尤为明显。

三是为银行机构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城市银行竞争趋于饱和的今天,推广助农取款服务无疑成为银行机构创新产品、拓展市场、优化服务的有利契机,不仅减轻了银行柜面服务压力,也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助农取款业务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助农取款业务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点建设与管理方面

1.服务点布局缺乏统筹管理。按照文件规定,单个行政村的服务点数量最多不超过3个。从目前的服务点设立情况来看,一方面,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各地区行政村撤并现象较为频繁,按照行政村设置对服务点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较难实施;另一方面,在助农取款服务推广过程中,收单机构往往把距离城区较远但经济状况较好的行政村作为设立服务点的重点地区,各自为营地进行布点,造成助农取款服务点设置的无序和不均衡,从而导致少数行政村的助农取款服务点设置超限额或不足现象的发生。

2.对服务点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农村地域广阔,农民居住地不集中,行政村助农取款服务点数量多、布局分散,对相关银行机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调查发现,个别银行机构重建设、轻管理,对服务点后续管理不到位,开展巡检工作质量较差,业务检查和辅导不够,不能积极帮助服务点解决业务问题。

3.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对助农取款服务收单机构来说,由于服务点商户有别于普通商户,其监管和服务的要求更高、更细。但从目前助农取款服务收单机构对服务点的管理情况来看,管理模式与其他商户基本相同,尚未建立一套针对助农取款服务特点更为高效、细致的监管机制和服务流程。由于多数服务点是村镇的便利店、小超市,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其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较弱,难以对助农取款服务实施规范化管理。

4.服务点商户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些银行机构在服务点商户选取时不够慎重,少数服务点商户素质较低,服务意识较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加之银行机构缺乏后续培训、督导力度,导致受理终端使用率、交易量、查询量长期偏低,服务点作用发挥不明显。

5.服务点利益缺失,影响了助农取款服务的长效发展。由于银行开展助农取款业务采取有限收费的政策,与商户进行利润分成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一些银行对商户采取了一定的奖励措施但没有明确的代办费用,只能做到有限的补偿。而商户则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替银行办事却没有收益,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属于“出力不讨好”,影响了商户的积极性。

(二)业务开展方面

1.未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调查发现,由于各银行开发的业务平台目前只能受理本行发行的银行卡,银行卡受理范围单一、业务办理具有排他性,一方面造成持有他行银行卡的农民无法享受到取款便利,另一方面无法避免服务点重复建设或受理终端重复投入,造成资源的浪费。

2.服务点现金支付能力有限。根据文件规定,助农取款服务每卡每日累计最高取款金额不超过1000元(含)人民币,现金来源,主要是商户的营业款和备付金。由于助农取款服务点主要设在无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ATM机的乡村,这些地方经济环境较差,商户的日均营业额有限,仅靠服务点日常营业收入和自身的备付金显然不够,尤其是对集中取现的需求无法满足,存在因为现金不足拒绝持卡人取现的情况。

3.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多数农村地区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或手机业务,农村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民生保障工程也在快速推进,相关缴费业务成为农民的现实结算服务需求,而多数服务点只能办理取款、余额查询业务,制约了其支付服务优势的发挥。

4.业务风险控制措施薄弱。调查发现,多数服务点均未使用点(验)钞机、保险柜,更未配备监控报警设施,服务点人员大多没有经过银行专门人民币反假识假、安全防卫培训,平时接触的也仅仅是银行宣传所发放的资料,商户和农户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薄弱。

5.业务发展存在行际不平衡和机具不平衡问题。目前,辖区开展助农取款业务的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其他银行基本未涉足这一业务领域。农业银行主要依托转账电话,农村信用社主要依托金融自助服务终端,邮政储蓄银行主要依托商易通,很少使用POS机开展助农取款业务,限制了银行卡受理范围。

(三)宣传培训方面

目前,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多数是老人和儿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金融知识较匮乏,受金融服务环境制约,多数居民还没有养成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习惯,也没有安全使用银行卡的金融常识。同时,由于地域限制,多数农民与外界接触较少,对银行卡等新型支付工具和结算方式了解较少,现代支付结算意识不强。而银行由于农村地区营业网点少、从业人员少,在支付结算宣传方面内容较为单一,宣传面窄,针对性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对银行卡应用知识了解得甚少,对商户的信任度也不够。

二、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服务点的管理和风险评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一是相关银行机构既要重视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更要重视服务点的规范化管理。把对服务点的管理、业务辅导职责落实到基层网点、基层部门、基层员工,建立服务点管理问责机制,纳入年度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做到定期开展对服务点业务巡查、定期账务核对等,及时、妥善处理在业务办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服务点商户按照规范流程正确处理助农取款业务,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假币风险、道德风险、现金管理风险等。二是要从方便农民办理业务出发,优化服务点建设布局,避免服务点无序、重复建设,有效消除服务点覆盖空白区域,推动服务点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发挥服务点的金融网点部分替代功能,促进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三是要按照人民银行对服务点的管理要求,慎重选择服务点商户。重点考察和选取经营场所地理位置好、有一定经济实力、有一定文化基础、有较好信用记录、与周边群众关系好、有为群众服务愿望的商户作为行政村服务点商。四是银行机构内部稽核、审计等部门按年开展对助农取款业务的整体效果评估、业务风险评估,指导业务部门、基层网点改进工作、强化管理、防范风险、增强效能,进一步健全助农取款服务发展长效机制。五是各级人民银行会同当地政府和银行三方面统一安排对参与“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商户给予补贴和奖励政策,建立和明确利益补偿和正向激励机制,从而从根本上打消合作商户的疑虑。六是尽快出台助农取款相关优惠措施以降低银行和商户费用支出。如联合电信部门为服务点商户在刷卡交易费用方面提供优惠套餐,减少商户和银行的通讯费支出。

(二)积极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推动助农取款业务更好发挥社会效应。助农取款业务要充分发挥作用,就要同农民的支付服务需求、金融服务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助农取款才能取得持久、稳定、良好的效果。涉农银行机构要积极地方政府新农合、新农保以及各类农业补贴的发放业务,主动同政府部门协调各种补贴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发放形式和发放渠道,让各项惠农政策、民生政策补贴款通过银行结算渠道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助推助农取款业务的发展,助推银行卡在农村地区使用普及,提高农村居民领卡用卡积极性,实现政府、农民、金融机构“三盈”局面。此次调查发现,国家发放的养老金对于农村老年居民,每月养老金发放后,多数老年居民愿意就近在村上服务点办理取款、查询等业务,服务点的刷卡、查询业务交易笔数较多,服务商积极性较高,养老金领取人对快捷的金融服务感到满意。近期,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工作逐步在农村地区推广,农村地区银行IC卡持卡量不断增多,必将促进行政村助农取款POS机业务取得更好的发展,促进偏远农村地区银行卡用卡环境的改善。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

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经央行审批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内探索投资银行业务拥有了巨大的实践空间和发展空间。

一、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大意义

1.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更好满足客户的需要

近年来,人民银行、银监会相继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也稳步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为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

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大型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提高自身实力;另一方面,这些大型企业又需要更多和更好的金融需求,需要有实力的银行对其给予帮助和支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2.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增强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完全打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对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造成不小的冲击。

随着外资银行的逐渐进入,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从事投行业务有利于增强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通过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实现收入多元化,提高风险规避能力;通过对客户提供存贷款传统服务的同时,满足客户融资、并购重组、上市财务顾问等多种需求,提高银行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能力;通过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为商业银行的定价、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等。

3.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需要调整其业务结构,实施业务转型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业务转型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符合未来综合经营的中间业务、增值服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来实现,而投资银行业务则是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具有占用资本少、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实现业务转型、盈利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分析

1.平衡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和传统业务的关系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业务,其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取得顾问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形成新的收入来源;其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占领新兴市场、竞争高端客户、营销优质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化解不良贷款和保全信贷资产等,带动并促进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

因此,在兼顾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促进,实现各项业务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将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主体业务,注重和追求投资银行业务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依托传统业务促进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带动传统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初衷。

2.以投资银行部为核心,建立与行内和行外机构的有效合作

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需要与公司业务、同业业务、资金业务等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综合优势,在竞争中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大多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在保证自身权利的同时,应该多向外资银行学习这方面业务,多开展一些相互交流学习的活动,借鉴他人的技术和经验来发展自己。

另外,投资银行部可与行外金融机构建立策略联盟,并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渠道和交易资格使客户能够间接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交易,以满足客户对综合性投行业务的需求。

3.提高投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塑造一支优秀的专业的投资银行家团队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智力密集型金融中介业务,需要一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所以,商业银行既要培养一批精通金融、财务、企业管理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又要引进证券、法律、营销、IT通讯、房地产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因此,塑造一个具有“能力纵深”并具有合作精神的业务团队,是实现投资银行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新晨

4.金融主管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但目前国内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仍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金融主管部门应尽快予以完善,商业银行也应该规范自身业务,积极参与相关法规的讨论与建设。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融合,需要有效隔离风险。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根据其主要业务范围确定具体监管部门,负责对整个控股公司的监管,同时各个子公司监管部门负责对其范围内的监管责任,明确其业务范围,禁止一些风险大的业务。建立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注意培养员工职业道德和风险防范意识,在业务流程上建立健全风险约束机制、建立内部防火墙,规范内核制度,积极研究创新改善和转换风险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金融论坛,2004.12

篇4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 手机银行业务 技术风险 信用风险 法律风险

一、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概述

手机银行又被称作为移动银行,是当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借助网络通信平台连接客户手机和银行,向客户提供信息和金融交易服务的银行业务方式。手机银行的发展给我国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手机银行业务最早在捷克出现,此后席卷欧美和亚洲,手机银行已在欧洲以发展为较为完善的手机银行体系。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发展较晚,但是手机用户群体增长非常快,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奠定发展基础,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二、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一)技术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窄带无线链路提供信息传输通道,这使得手机银行的稳定性和速度难以得到保障。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需要以通讯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造成用户损失,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的技术方案由不同的技术提供商提供,存在不同的技术规则和技术标准,这使得手机银行业务存在技术选择风险,以及信息泄露、丢失和被篡改等等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中小金融机构负面舆论影响而引发客户或资金流失的风险,这将严重损害银行利益和发展,一旦客户对金融机构丧失信心,再建立信用将变得非常难,因此必须重视防范信用风险,保证服务质量。

(三)法律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风险。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较晚,消费者权利义务没有具体规范,给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法律障碍。手机银行业务在保护客户隐私和信息披露上也存在法律风险,需要重点防范。

三、中小金融机构防范手机银行业务风险的建议

(一)选择特定的技术支撑方案。

手机银行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网络具有风险较高的特点,致使依靠信息网络技术的手机银行业务运行环境较为特殊,这要求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选择特定的技术支撑方案,保障银行业务系统安全。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技术方案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或漏洞,对于这些技术方案的不足,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中必须采取安全防范技术方案来确保其正常运行。一般来说,中小金融机构可用于手机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技术风险防范方案具备数据完整性、保密性、操作的确定性等等,同时要配备防火墙侵入窃密检测系统、监视控制系统和快速恢复机制等安全措施,来禁止未经授权的软件和硬件被篡改,对登陆系统的身份进行重复鉴定,实行灾难恢复和系统灾难恢复,为手机银行业务安全保驾护航。

(二)防范操作风险与金融欺诈。

对于中小金融的手机银行业务来说,其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与金融欺诈)的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计的,严重的时候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重视防范手机银行业务中的信用风险。一般来说,手机银行业务信用风险造成的负面效应主要在于造作风险和金融欺诈,因此在防范手机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的重点也在于防范操作风险和利用手机银行进行金融欺诈的行为。手机银行业务操作风险一般来自于金融机构内部,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尽快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操作规范和内部制约制度建设,做到权责分明。对金融欺诈风险,则要求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强对银行手机重点客户的监控,防范其进行可疑资金操作,全面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监控作用。

(三)完善手机银行业务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起步较晚,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基础相比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要薄弱很多,经验存在欠缺,我国规范手机银行的法律制度建设也比较欠缺,较为落后。所以,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势必会遭遇一定的法律风险。这是我国当前手机银行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原因导致的。从手机银行业务的实际来看,导致手机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该业务的开放式服务和非实体的虚拟经营的特殊性。因此,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我国当前已有的法律规范,做好防范法律风险的工作。可以说,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来看,规范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银行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律规范,此外因手机银行业务还涉及银行业务的技术管理条例,如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法律规定还不足以保护我国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业务,需要不断加强手机银行法律制度建设,防范手机银行的法律风险。

四、结语

手机银行业务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利润增长点,虽然在发展中起步较晚,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起来,发展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恰恰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我国手机将银行潜在的客户群体非常庞大,市场前景广阔,中小机构机构要牢牢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做好防范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措施,积极预防和应对手机银行业务处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让手机银行业务成为中小金融机构的新兴金融服务工具和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灵活和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扩大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季爱东.银行新中间业务与法律问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私人银行;内部审计;重点;策略

近年来,私人银行业务迅猛发展,我国高端财富市场释放出的可观增长潜力和巨大市场价值使得私人银行业务备受各家金融机构青睐,纷纷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私人银行业务凭借对接高端资产和财富人群的独特优势,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银行业业绩增速趋缓的背景下逆势上扬,持续发力,成为商业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在私人银行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其隐藏的风险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2015年,面对剧烈波动的投资环境,横跨资本、债券、货币、商品市场的私人银行理财面临严峻的市场风险。作为高端财富人群的私人银行客户大额套现、资金用途违规的道德风险事件时有发生;跨境投资面临着反洗钱等合规风险及越来越严格的监管;私人银行理财产品未按期兑付引发客户投诉事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声誉风险。本文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现状、风险进行分析和梳理,探析其内部审计重点和策略,以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客观评价和前瞻参考。

一、私人银行业务概述

私人银行是一项古老的金融服务,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因其私密、专享、安全、专业的特性,受到贵族和富人阶层的追捧,并在400多年的成长中不断完善,已从少数贵族的财富管理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各国高端富裕群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私人银行进入中国较晚,2007年3月,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设立,自此拉开了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序幕,因而2007年也被称为中国私人银行的元年。伴随着中国富裕人群的高速增长,私人银行在中国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十年蓬勃发展时期。“顺天时”——经营转型。近年来,面对公司业务营业贡献减少、不良贷款爆发的困境,商业银行开启了从“大公司、大投行”到“大零售、大资管”的经营转型,私人银行业务便是转型的突破口和利器。“借地利”——财富爆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家庭可投资资产(包括离岸资产,但不包括房地产、奢侈品等)大于600万元的高净值人群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至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0%。随着中国经济减速换档,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私人财富将保持12%的年均增长率。“应人和”——需求旺盛。伴随着财富的迅速积累,高净值人群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升级,由追求财富升值转向增值保值、资产配置、家族信托、财富传承等。私人银行专业、高端、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满足了高净值人群的需求。(一)私人银行业务概念私人银行业务是指以私人银行客户(指金融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客户,各家商业银行定义口径略有不同)本人、家族及其企业为对象,围绕投资、融资和非金融服务开展的涵盖财富管理、资产配置、顾问咨询、跨境金融、财富传承、增值服务等的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近年来,私人银行业务服务范围不断发展,扩展至子女教育、医疗、税务、保险、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二)私人银行业务特点对于客户而言,相较于普通零售金融服务,私人银行业务具有高端、专业、个性、私密的特点。私人银行客户拥有专属理财产品、一对一专业财富顾问及高端、私享、安全的业务办理环境,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服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相较于传统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具有轻资产、高流通、重回报的特点,因此也被誉为“财富管理皇冠上的明珠”。私人银行业务信用风险小、经济资本占用水平低、资本回报率高,而且高整合度和强渗透力在商业银行内部资源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经过近十年的快速、稳健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依托在客户、渠道、资源、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其市场领军地位进一步凸显。1.私人银行客户高速增长。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的私人银行客户超过50.1万户,较2015年末增长12.44%。工商银行以22.16%的增速占据第一位,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以两位数的增速保持高速增长(见图1)。2.管理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超过7.1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13.15%。招商银行发挥零售银行优势,私人银行客户管理资产达14,237亿元、户均资产2638万元,在商业银行中占据领先地位,工商银行以12,329亿元管户资产排名第二位。各家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管理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增速明显,见图2。3.中间业务收入逐年提高。从公布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的三家上市银行年报中可以看出,随着私人银行业务的推进,其为商业银行创造的中间业务收入逐年提高,但是利润贡献率还是较低,远低于全球私人银行领域巨头瑞银集团对整个集团25%的利润贡献率,见表1。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风险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私人银行业务开展了业务、流程、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多项创新,在提高竞争优势、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一)市场风险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产品涉及范围广泛,横跨货币、债券、股票、基金、保险、外汇、金融衍生品、商品等多个市场。随着市场间联系日趋紧密,同质性增强,私人银行业务除了面临单个市场波动风险,更面临着风险跨市场传播所造成的“蝶变效应”影响。2016年,国内资本市场经历了年初股票熔断、年末债灾,固定收益市场平均回报率仅1.28%,权益市场平均回报-11%的极端环境,各家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产品收益率回撤明显。(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而使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私人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配置标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二是私人银行客户发生银行融资业务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为失误、科技系统缺陷和不利事件等造成损失的风险。作为一项新兴业务,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私人银行业务的运营和管理中。例如,以不实言论诱导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向客户推荐不符合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夸大理财收益,违规代客交易等。(四)道德风险私人银行业务的道德风险涉及相关从业人员和私行客户。为获取不当利益,从业人员推荐客户购买非本银行发行或的产品,引发道德风险。私人银行客户递交虚假资产资料,利用银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的信用卡和融资便利等进行大额套现,资金用途违规流向房地产、资本市场等。(五)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客户、同业、股东、投资者或监管层等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例如,“累计期权合约”所导致的私人银行理财亏损事件给星展银行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收益率下行,私人银行理财产品未按期兑付或未达到预期收益率,引发多起客户投诉,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声誉风险。

三、私人银行业务的内部审计重点

结合近年来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审计实践,组织与机制、流程与控制、系统与安全、挑战与机遇是私人银行业务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的领域。(一)组织与机制1.组织架构。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组织模式和机构设立的清晰性与合理性。重点关注:组织模式和机构设立是否满足总(行)机构战略发展规划;机构间发展规划、制度执行和落实是否协调统一;分(行)机构是否从业务培训、人员配置、工作安排等层面有效落实总(行)机构政策。2.制度体系。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重点关注:是否制定私人银行业务制度体系;制度是否符合私人银行战略发展;制度是否覆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全流程。3.职责分工。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职责分工的明确性和合理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机构、部门、人员间的职责分工和协作配合情况;前中后台岗位分离和制衡情况;是否存在多头管理和管理盲区。4.人员队伍。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人员配备的合理性和专业性。重点关注:总分(行)机构是否配置了专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关从业资质;是否制定相应的人员考核激励办法。(二)流程与控制1.产品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管理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自营产品管理资金投资决策、交易运作、风险监测情况;产品合作机构遴选、准入、评价、退出等管理情况。2.客户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客户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客户准入、维护、退出等管理情况;私人银行客户反洗钱、尽职调查情况;私人银行客户质量、结构、贡献度、满意度等客户发展和服务情况。3.销售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销售管理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产品销售、信息披露的合规性;销售人员资质、业务处理的合规性;是否存在因违规销售导致客户投诉甚至诉讼的事件。4.运营管理。关注私人银行业务运营管理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全流程管理情况;私人银行自营与产品在内部交易和存在潜在利益冲突领域的风险隔离控制情况;私人银行产品增值服务的运营情况。(三)系统与安全1.系统支持。关注私人银行业务系统支持的有效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现有系统是否涵盖全部业务领域和流程,是否满足产品和客户管理及业务发展的需要;是否存在对重要业务风险控制环节监测、预警、硬控制和报告的功能。2.资金安全。关注私人银行业务投资品管理和客户资金管理的安全性。重点关注:私人银行投资品运作表现的监测机制;面对市场波动,是否存在实时预警和回撤机制;私人银行融资资金用途的合规性。3.信息安全。关注私人银行业务信息安全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客户签约、交易、投融资及服务信息的保密性;私人银行业务相关从业人员保密管理和检查情况;系统连接、交易传输的安全控制情况;业务办理场所的私密性。(四)挑战与机遇1.优势与机遇。关注商业银数据来源:公司网站,公司年报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优势所在和未来机遇。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在产品收益、增值服务、客户发展、资产提升等方面在同业中的优势;私人银行业务未来发展的契机、条件和利好因素。2.瓶颈与挑战。关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困难瓶颈和未来挑战。重点关注:私人银行业务在产品收益、增值服务、客户发展、资产提升等方面在同业中的劣势;私人银行业务目前发展的困难瓶颈和未来面临的压力挑战。

四、私人银行业务的内部审计策略

篇6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AHP

1.引言

随着2013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我国银行业面临日益刚性的监管约束,资本约束压力逐步加大;同时政府推动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也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覆盖。优秀的城市商业银行愈来愈重视对自身战略定位的研究,其中电子银行的发展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发展是进步的,但是不能盲目。电子银行业务繁多,纵然是强大的国有银行业也不能平均使力,将每一项业务做得至善至美,更何况弱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为能顺利解决这一发展策略问题,我们不妨建立一个指标评价体系,规定评价原则,选择合理指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将这定性问题用定量的方法优化处理。

2.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AHP模型的构建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最根本的是需要资金,如果没有资金的供给,要发展业务,特别是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业务则更是无从谈起。但是资金的使用是有机会成本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的各项子业务具有替代性,不可能对每一项都花费相同的成本而同时发展,而是需要分轻重缓急,分别对待。笔者认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资金需求原则

保证开展业务所需的资金,能够满足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一目标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电子银行业务启动时的基本建设资金需求,电子银行日常运营所需费用,保证电子银行业务正常维护的资金需求。

(2)低风险原则

电子银行各项子业务的资金数量不尽相同,其所带来的成本和回报也不同,因此风险不可能相同。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在选择发展策略时,不能仅仅只关注资金成本,而是要同时兼顾发展的风险,这是两个方向不一致的目标,因此,综合考虑两个目标是能够给银行带来最大效益的路径,也是选择最后策略的有力支撑。

(3)效用原则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份额,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得增强所开展业务的效用,能够赢得持续的竞争力,而增强竞争力也是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间业务比重的扩大需要电子银行业务的贡献。

(4)技术可行性原则

通过调查,城市商业银行中从事电子银行业务的员工人数和质量不如国有银行,设备也无法媲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在技术含量要求极高的电子银行业务中,能否满足技术性的要求,能否给目标群体一个满意的服务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故在发展中必须保障技术的可行性和完备性。

(5)市场需求原则

市场的需求是引领银行创新开展业务的路标。在任何一项业务开战前需要调查市场对于业务的预期和反应,市场的预期越高,反应越强烈,全新的业务投入市场的才会有更多的消费者使用。

3.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的模型分析

(1)层次分析结构的确立

本文分析了基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最优策略。最优策略的选择关键在于准则层和子准则层的指标因素,而APH层次分析法的评级是根据指标的相对强弱由小到大排列而得出结果的,本文层级分为1-9等。城商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策略的评价体系如下:

目标层A:电子银行发展策略目标A

准则层B:业务成本B1;建设成本C1;运营成本C1;维护成本C3;业务效用B2;盈利能力C4;宣传效用C5;替代效用C6;市场状况B3;市场门槛C7;市场需求C8;市场竞争程度C9;银行资源B4;人力资源C10;技术资源C11;机器设备C12;风险控制B5;操作风险C13;声誉风险C14;内部管理风险C15

待选方案P:网上银行P1;电话银行P2;手机银行P3;自助银行P4

(2)选择AHP模型的准则层的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了AHP分析方法,对有关专家,教授和银行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向他们请教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观点,征询了最优发展策略的层次分析结构的意见及建议,最后请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所列的各级指标按照1-9等打分。本文的问卷共计发出100份,并最终收回80份有效调查问卷。本文通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的软件,对各层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权重,所得结果即权重分别为:自助银行0.3444;手机银行0.1564;电话银行0.2064;网上银行0.2928。

4.结论

从上面的权重可以判断,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四项子业务的排序结果依次为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选择电子银行发展策略时首先发展网上银行,其次展开自助银行的布局,再次开展电话银行业务,最后完成手机银行的建设。但随着科技的飞跃和客户需求的丰富,电子银行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子业务,譬如现在在讨论的远程银行就是一个典型针对企业级客户的电子银行新概念,故发展策略也会略有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1):

83-84.

[2]周虹.电子银行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5:54-58.

[3]徐林意.电子金融服务发展方向探析[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09:15-17.

篇7

【关键词】农信社;电子银行;安全性

1.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第一家农信社建立以来,其业务网络已遍布城乡各地,在我国城镇化的新形势下,农信社扩大业务领域继续服务于城市居民。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必将为农信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国金融体制的完善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信用合作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同时,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也凸显出了农信社在这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电子银行业务没有得到服务群体的普遍认可

由于农信社服务的群体主要是农民群众,农民群众对电子银行业务一是了解不深,二是对于电子网络便可完成的金融服务交易信心不足,三是农村电子网络以及自助服务终端等设施配备不足。这使得农信社在农村领域开展电子业务遇到了意识形态和使用习惯的阻力。同样地,在城市开展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农信社明显处于劣势。而且城市居民往往更加倾向于和大型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往来,对于农信社的信心不足。所以,农信社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尚需很长的路要走。

1.2服务群体信用体系建设尚需完善

农信社服务群体主要是农村居民,对于该群体的征信体系建设尚需完善。我国建立完善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以来,其发展便遇到了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差别性的问题。对于城市居民与企业信息收集较为容易,而对于农村居民和企业,其信息收集相对比较滞后。而且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早于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电子银行业务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征信体系之间需要一个磨合期。

1.3群众对电子银行安全性信任度低

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对于电子银行业务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信任,原因在于自产生电子银行业务以来,针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犯罪案例有增无减,犯罪分子频频盯住电子银行业务进行诈骗、伪造等行为,给广大群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致使人民群众对于电子银行业务心存余悸,宁可使用传统的方式也不愿意接触新生事物。目前进行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的主体还是集中在年轻人和金融相关专业人士领域,市场潜力广阔。对于农信社而言,具有天然的广大服务群体,缺点是该服务群体对于风险的规避意识普遍较高,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信任度不够。此外,在城市业务开展中,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又是信用社面临的另一挑战。

1.4电子银行相关法规滞后

针对电子银行业务,我国相继出台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为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然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法律法规的制定速度。特别是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实施的犯罪行为进行处罚的法律法规欠缺,往往是发现一例侦办一例,缺乏统一的处罚标准。具体到农信社,其电子银行业务刚刚起步不久,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内部规定尚需完善。再加上农信社为了保证安全性,其办理电子银行业务的程序相对繁琐,使得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失去了不少有价值的客户。

2.相关政策建议

2.1有针对性的营销模式

拓展电子银行业务离不开必要的产品营销,农信社服务区域主要是县域经济。需要农信社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居民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农信社“服务三农、合作共赢”的企业定位出发,为农民群众提供快捷、简便、安全的电子银行产品,方便其识别和应用。针对县域内的个体经济、工商企业提供更加完善高效的电子银行服务,突出其进行大额资金流转的优势。可以考虑适当采取提供电子银行业务宣传讲座、增值服务、有奖销售等活动,提高广大客户办理业务的积极性。

2.2健全服务体系,实现售后服务创新

针对信用社服务群体的特殊性,积极健全完善我国县域范围内的征信体系建设。通过征信体系的建设,保证农信社开展电子银行业务以及未来信用卡业务的安全性。通过进行积极选宣传、培训等工作,一方面使客户了解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一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简化客户办理电子银行业务的程序。同时,还需要做好售前、售后服务,一方面改进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可以考虑上门办理、业务答疑、提供对账单等服务; 一方面做好售后服务,实行实时业务咨询服务、定期举行高端客户答谢会等等。当然,发展县域内的电子银行业务,还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完善县域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

2.3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性

电子银行业务使用的安全问题一直影响着该类业务的普及、发展。有些客户不愿意用电子银行处理业务,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使用传统业务已经形成习惯,且银行业务人员营销工作不到位,使客户没有认识到电子银行业务的便捷性。另一重要方面是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使用过程中的资金账户安全缺乏信任。该方面大部分是由于对电子银行业务处理安全措施不了解造成的心理恐慌,所以农信社需要把客户在交易过程中的资金账户安全问题,作为推广电子银行业务产品首要考虑的问题,要在加强技术手段和安全使用宣传上做足功夫,把安全使用的信心传达给产品客户,让客户了解到电子银行产品的安全、快捷之处,增强对电子银行业务安全使用的信心,让他们能够放心地使用电子银行渠道进行业务处理。

2.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要根据农信社发展的实际制定电子银行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不仅对于整个行业,更应考虑到农信社的服务群体主要是农民群体的特点,建立健全符合地方特点的规章制度。对于违规操作影响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的行为进行严格惩罚,并积极鼓励在该领域开拓创新的人员与部门。同时也要促动国家在电子银行业务领域的相关立法,制定统一的行为规范,为电子银行业务的标准化操作制定统一的标准。

2.5加强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

网络购物的迅速发展将使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那些原来具有传统业务优势的银行将被具有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平台的银行所取代。为了能在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站稳根基取得长足的发展,农信社要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网上购物商城和物流网络合作,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构建一个能够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结算支付平台,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被纳入到央行的管理之下,农信社和第三方支付平等互利开展全面合作时机已经成熟。农信社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必然需要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

3.结论

总之,电子银行业务是信用合作社未来能否长足发展的重要战略要地。农信社在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时,应时时主要防范风险、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农信社的发展离不开电子银行业务的大力推广与应用,有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助力,农信社必将取得更大的辉煌成就。

篇8

基层网上银行业务运行现状

内蒙古二连浩特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于2003年相继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但到目前为止各行均没有设置专职的网上银行业务人员,只配备了兼职的工作人员。

网上银行可实现以下功能:查询、转账、漫游汇款、贷记卡还款、记账式债券、开放式基金、个人信息管理等。截至2006年年末,共有注册客户自然人385户,企业客户24户,网上交易笔数435O笔,网上交易量33489万元。

基层网上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网络发展速度加快,但发展很不均衡,大中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小城市和边远地区发展缓慢,有的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基层金融机构由于资金、设备、人员、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影响了银行电子化业务的发展。

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目前基层金融机构中从事网上银行业务的职工大多只是经过短期培训直接上岗,并且都是兼职,缺乏金融创新的条件和动力.加上基层银行对员工的再教育和培训重视不够,人力资源基础整体比较薄弱,制约了网上银行的发展。

消费习惯的制约。网上银行又称为“虚拟银行”,而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使客户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更放心.而对”虚拟银行”心存疑虑,宁愿到网点柜台排队进行交易,也不愿尝试新事物。

宣传不到位,社会影响力弱。网上银行是新业务,基层金融机构对这一业务的宣传不够广泛。新闻媒体对网上银行的反面案例报道较多,造成许多居民对网上银行的不信任,影响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推进基层网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大力建设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高速通信网的基础上,重点建立功能强大的金融通信网络。二是要加快各类银行卡的发行和功能拓展.更新完善电子网络系统,增加金融电子设备投入。三是应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网络连接,逐步建立集中统一的信息中心,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益和质量。

加快网上银行人才的培养。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网上银行需要具备金融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当前,要通过银行内部培训和国内外著名高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员工熟悉并掌握网上银行的知识。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动基层网上银行建设。

篇9

[关键词]私人银行建议策略发展趋势

一、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的现状

随着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相继启动私人银行业务,国内商业银行进军私人银行领域又掀起了一个。从今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对这一市场的争夺有望步入全面竞争时代。据介绍,私人银行业务以高端客户为服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当中层次最高的个人金融服务。根据欧美市场经验,私人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能达到零售客户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去年3月中国银行在中资银行中率先推出了私人银行服务,其后招行、中信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宣布成立各自的私人银行中心,服务对象大都是个人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或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客户。今年以来,在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启动满周年之际,中资银行布局私人银行市场明显提速。此外,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也有望在上半年推出这项业务。“相比去年,今年国内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的提速,表明各家银行已经对这项业务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达成了共识,意味着国内银行对这一市场的争夺开始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国内银行加速开办私人银行业务原因有三:一是这项业务本身利润率高、回报优厚,有助于银行实现盈利的快速增长。二是出于自身战略转型的考虑,特别是在今年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以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减少银行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三是布局业务空白点,目前中国大片的高端财富市场仍未被开垦,而与外资银行相比,这一领域也是中资银行的短腿,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中资银行的必然选择。私人银行业务其实是银行服务中高端市场的一种延续,是对个人银行服务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近期私人银行业务的竞相开办,也标志着中资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需要指出的是,私人银行业务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除了对客户财富进行合理的投资规划之外,往往还涉及法律、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非金融类的增值服务,这对中资银行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发展私人银行需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国内银行可参考起步、扩张、创新三阶段的发展路径,在客户、产品或服务、渠道、流程、信息系统等方面逐步实现目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1.私人银行专业人才短缺

当前国内私人银行团队中年轻人较多,虽然专业背景、个人综合能力都不错,但是缺乏经验,很多国外的私人银行家,都是在行业中工作了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经历了长期工作的历练和几轮经济周期,经验、阅历都十分丰富,而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还刚刚起步,人员的认证体系、培训体系都不完善,客户经理经验有待积累。人才缺乏成了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2.银行产品研发和创新不够

当前私人银行产品创新机制并不完善。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要求金融企业分业经营,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产品综合化水平很低。银行除了提供各类标准化产品之外,难以适应复杂的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只能更多专注于服务形式上,如服务团队配备、专属场所、亲情服务等等。但服务的改善有时并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也很难为客户的资金起到分散风险的效果,这成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3.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监管制度,由于私人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普通理财业务所提供的服务有很多不同,原有的一些管理办法已经不适用于私人银行的业务,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监管政策,私人银行的业务很难完全开展。

三、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对策建议

1.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及客户关系,争取潜在客户由于长期的经营,国内银行已经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在庞大的个人业务及理财业务之中蕴藏着大量的富裕人士。国内银行必须付出努力去发掘这些私人银行业务的潜在客户,尤其是在我国富裕人士比较集中的大城市,国内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在这几座城市的经营网络重点发掘高端客户群。2.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针对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局面,国内银行在紧跟国际潮流。加大对相关员工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同时,还可以大胆引进国外高级管理专业人才,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服务水平。商业银行要精心挑选具备一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私人银行业务人才,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和开发力度。3.重视风险管理,建立监控框架私人银行业务对于国内银行是一项全新的业务,在业务开展初期就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三大风险的管理要以防范为主,立足于完善且严格执行的定性管理基础。国内银行应该着重建立一个风险监控环境以此管理操作风险,制定一套识别与评估、监控、缓释、度量及报告操作风险的完整流程,并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内部控制部门负责监测整个流程的执行。对于流程之中的每一个程序及风险易发点,都要制定专门的操作准则加以预防。一个规范的操作风险监控框架可以同时防范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的发生。4.提供高效优质人性化服务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以零售业务为基础的私人银行而言,核心竞争力拼的就是服务水平的高低。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对服务更为注重。由于政策的限制,目前国内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由此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应在充分认识到私人银行客户需求复杂性、多样性的前提下,尽快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文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对于私人银行客户,应专门为其设定一套快速、方便、高度人性化的服务流程,并且要有足够的安全性,将其与普通地银行客户区别开来。

参考文献:

[1]郭田勇,邓伟.中资银行如何拓展私人银行业务[J].西部论丛,2007.(1).

篇10

景浩(1985—今),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投资。

摘要:2007年,中国银行在国内率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各商业银行紧随其后,经过六、七年的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多项研究表明,私人银行业最大的增长潜力将来自中国,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水平较低,存在诸多束缚,在当前金融深化改革加速进行的背景下,私银业务的生存方式收到了挑战,急需调整发展战略和运行机制。本文从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现状出发,对其风险特点与瓶颈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给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私人银行;风险特点;战略谋划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私人银行业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近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数百倍,涌现出一大批富裕人士,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麦肯锡预测,中国高净值人士到2015年将达到200万,超高净值人士人数量将达13万,接近2012年的2倍。富裕人士群体逐渐建立起成熟的理财理念,这部分客户在财富保值、增值以及金融服务需求方面与一般零售客户有较大差异,传统的理财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私人银行业务以其专业化、定制化、全面化的特点,受到了富裕阶层的青睐。同时,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增大,业务模式亟待转型,理财业务是现代化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商业银行视为转型的突破口,另外,私人银行业务的年均利润率可达到35%,远高于其他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之一,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对该业务领域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潜力最大、增长最快、机会最多的市场之一。积极探索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中国金融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概念与发展现状

私人银行业务(Private Banking)是一种专门面向高净值客户及其家庭和企业,为其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的系统财富管理业务,业务范围涵盖财富规划、资产配置、投资管理、信托、保险规划、税务筹划、咨询、大宗商品、离岸金融等类型。

私人银行业务属于混业业务,与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具有鲜明地特点:首先,私人银行业务的进入门槛较高,服务对象通常都是高额净财富的富裕阶层客户,并且范围还延伸到客户的家庭与企业;其次,业务的设计以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极具灵活性和隐秘性,能够满足较高的财产保值、增值要求;第三,私人银行业务涉及的专业领域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税收、会计、法律和投资管理,在投资管理中还会涉及到房地产、收藏品等领域;第四,由于客户要求较高且业务复杂程度较大,商业银行通常会向私人银行部配给经验较为丰富的专业人才。因此,服务质量高出普通零售业务部门;第五,私人银行服务通常以收取资产管理费、咨询顾问费等中间业务收入为主,较贵宾理财和普通零售银行业务有更高的收益率,因此很受商业银行的重视。

2007年3月,中国银行率先成立私人银行部,拉开了中资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大幕,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也步其后尘。2009 年7 月,我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针对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开展私人银行服务,为私银业务的开展扫清了政策障碍,之后私银业务加速发展。2012年底,共有18家中资银行涉足私银业务领域,在国内成立的私人银行服务中心或分部共计217家。客户数量与管理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13年6月30日,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是工行,管理资产5538亿元,私银客户达3.13万户;其次是中行超过5000亿元,私银客户突破5万户;农行管理资产4790亿元,私银客户4.3万户。股份行零售业务龙头的招行私人银行管理客户资产为5098亿,客户数为2.26万户。与此同时,私人银行所投资的产品范围也逐渐扩大,除了金融衍生产品、艺术品投资等传统渠道之外,TOT理财产品、私募股权产品等新兴产品已成为高端收入人群关注的焦点。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前景十分广阔,据估计中国内地约有32万名超级富豪,占亚太地区富人总数29.1%,平均净资产约500万美元,远高于亚太地区富裕人士平均资产的330万美元,全球富裕人士平均资产的390万美元。且无论人数还是资产金额都在快速增加,到2015年高端富裕人群拥有的财富净值规模将超过30万亿元,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是,透过表面数字可以发现,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水平仍较为初级,存在很大上升空间。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瓶颈

私人银行于16世纪起源于瑞士,2005至2006年,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向外资金融机构逐步开放,国际知名银行如瑞士友邦、花旗等开始在中国成立私人银行部,拉开了中国内地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帷幕。本土商业银行于2007年经营私银业务,至今已有六年时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这期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逐年大幅攀升,但是,由于体制、环境等原因的制约,加之缺乏经验,私银业务在业务定位、盈利模式、人才培养、监督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市场的深化和成熟,这些问题开始束缚业务可持续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与业务创新不足

私人银行业务是否成熟的标志是其能不能很好地承担起“财富管家”的职能,不仅要满足客户对高端资产管理服务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咨询、保险、公司业务等多元化一揽子服务。在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环境中,国内的私人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受到诸多限制。从实际经营模式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私银业务更像是商业银行传统零售业务的延伸,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与普通银行理财业务差异化不大。在其提供的各类产品中,自主设计品类有限,大多局限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等传统业务领域,辅助以销售公募基金、信托理财、阳光私募和 PE 等,属于高层次理财产品。体制束缚导致私人银行创新动力不足,各家银行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化服务,这就导致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处于不能深入到核心竞争力层次。银行更多地是重视客户数量与管理资产规模增长,往往忽视创新能力提高。

(二)专业人才短缺

私人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很广泛,决定了其对客户经理素质的要求要高于普通商业银行业务。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除精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业基本领域,熟悉房地产、艺术品、大宗商品等市场,并对宏观经济、会计、法律、心理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专业的判断,同时具备个人财富管理、公司理财方面的实战经验。而我国私人银行发展之初,私银客户经理普遍都是从银行一线抽调的个人客户经理或对公客户经理,与合格私银客户经理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业务模式处于探索阶段

从目前来看,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主流的两种模式有“大零售”模式和事业部制模式。“大零售”模式指在银行总行的零售业务部内设立私人银行部门,专门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的管理和运作。这种模式有利于深度开发银行现有的优质客户,促进私人银行业务在各分行所属地域的发展。但是不利于业务的定位和专属运营平台的构建,也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事业部制指设置独立于总行零售业务部的私人银行部门或中心,实行独立事业部制管理,有利于私人银行业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并通过业务运营考核模式的创新,激励经营和决策效率的提高,该模式的缺点是不能依靠现有零售网络优势维持存量客户,不利于协调零售业务部门与私银部门的关系,容易加剧内部竞争。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且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国私人银行在以上两种模式之间徘徊探索。这不仅有损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私银业务的长远发展。

(四)海外市场有待拓展

为了适应业务的拓展和客户的要求,部分商业银行已经率先动作,尝试开展海外业务。中信银行已经在香港设立私人银行分部,并与瑞士BBVA Swiss的私人银行机构建立了海外合作关系,协助其开发海外市场。其他一些在香港设有分部和机构的银行也纷纷试水海外私银业务,但是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海外拓展刚刚开始,并且国内和海外体制和监管差异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限制也给海外市场的拓展造成了制约。

三、私人银行业务风险剖析

私人银行业务与资产、负债等商业银行业务的差别决定了两者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虽然都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但是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涉及领域更广、要求更高,因此,相同的风险具有更为复杂的表现。 现阶段,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

(一)法律风险

私人银行的法律风险主要源自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目前,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落后于私人银行业务的进展,作为一项独立性极大的业务,监管部门并未设立针对私人银行的专门性法律。部分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和产品的法律法规(如《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曾提及“私人银行”,但是并未明确阐述其概念,更没有规范私银业务的相关条款。私人银行在业务运行和监管标准上大多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和框架,不适用私人银行的运行理念、管理体制和业务范围,甚至有的环节只是依靠行业自律,这不仅为风险的发生留下了隐患,而且不利于私人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声誉风险

声誉是商业银行宝贵的无形资产,由于涉及的资金量庞大,业务类型繁多,客户对隐私性、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客户往往对银行和客户经理是否值得信任更为重视。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声誉更是私人银行业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声誉风险主要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日常生活中声誉风险与其他事件密切相关,违规操作、故意欺诈、客户投诉、卷入洗钱事件等行为和事项都会转化为声誉风险,影响私银部门业务的开展。当今社会网络发达,网络频频爆出的不利消息影响银行整体形象和业绩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私人银行部门要格外重视声誉风险。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错误、技术缺陷或不利的外部事件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是主要的风险来源。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中,资产管理、信托和服务性收费业务则被视为操作风险主导的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汇集了以上三种业务,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隐患。私人银行的业务特点也加剧了操作风险的严重性,一方面,由于资金量庞大,涉及范围广泛,一步细小的错误都将造成相当大范围的影响;另一方面,操作风险还会对银行的声誉产生不利影响,削弱市场信心,这种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因此对操作风险的防范格外重要。

四、发展战略谋划

从监管角度来说,健全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规范是当务之急。监管部门必须重视相关法律的制定,加快建设良好的法律环境。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框架和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特点,对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范围的明确界定,并将其纳入到监管体系内。

从私人银行业务部门来说,必须从风险防控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两个基本点出发进行战略规划。第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突破现有的同质化竞争模式。私人银行必须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将各种资源向研究开发领域倾斜,重点研发特色业务和产品,提高产品研发效率和质量,形成自身的研发机制,构建核心竞争力。第二,要给予风险控制环节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借鉴国际上私人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事件,针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细分风险领域构建风险防控框架,力求从源头上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必须具备对风险的预见性和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第三,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快建立人才储备体系。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建立起专业人才的选取和培养机制,适时引进国外的成熟人才,组建精通金融知识、会计知识、法律知识等多元化知识的专家队伍。(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乔雪丽.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研究[J].新金融.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