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学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学基本知识

篇1

关键词: 中医高职方剂学 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是中医临证处方的基础,也是中医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院校方剂学课程放置在第二学期开设,其中部分同学学习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下,课后综合运用能力偏差,而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加之目前高职教学中《方剂学》实训课时低于总课时40%、学校配置的教学资源综合使用率不高,且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故急于探求一套适合当下教学的方法。目前有学者在中医方药教育领域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本教研室在多年中医高职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索出方剂学标本教学法,通过课堂讲授过的《中药学》及《方剂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结合我校中医药标本馆、中药植物园等教学资源及相应实训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能够较好地将“教学做”教育理念融入职业技能培训中,现总结如下。

1.方剂标本教学法的探索

1.1课前引导,感性认识方剂学标本,夯实中药学基础。

课前引导环节分为《方歌导读》学习阶段、课前标本馆参观及学生自我预习三部分,教学目的主要是积极引导学生复习好《中药学》知识,打牢学习《方剂学》的基础,同时感性认识组成方剂的各种中药。《方剂学》和《中药学》一样,知识点较多、较繁琐,学生学习一般采用明辨方药差别,综合施用多种抗遗忘,强化记忆,这种方法缺少形象性思维,短期内较好,但是容易遗忘。随着课程优化改革开展,近年来本教研室尝试在新生中第一学期学习《中药学》阶段,增加18学时的《方歌导读》课程内容,同时该课程都是在中医药标本馆实训讲授,主要目的是便于学生将“药物”与“方剂”有机结合,更好用药、记药。该课程主要是围绕中药学知识延伸展开相关方剂内容阐述,每周开设2学时,隔周一次,以出勤率作为考核标准,期末不参加卷考。虽然增加课时,起初不被学生及老师接受,但长期实施来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强化了中药学记忆能力,逐渐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有效完成了第二学期《方剂学》教学任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药学》实训课时不足的缺点。

1.2课堂启发,结合方剂学标本,授议结合,提升职教水平。

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应围绕常用方剂的基础知识展开阐述,要求学生明确学习方剂学方法,养成勤动手、勤读勤背的习惯。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录像、动物药理实验教学等方法,尽可能地引入方剂临床应用最新研究成果,采用案例式探索开放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疾病特点,临证运用方剂的能力。标本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当学生初步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知识与学习方法之后,则采用边讲边议,诱导启发的方法。临证案例式教学方法,搜集患者所述症状,四诊资料综合分析,明确病机、确定治法,结合幻灯片中展示组成方剂的中药图片或者文字表述性味功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单独处方。然后讲授古代医家创立此方的初衷及配伍要领,在比较之中找差距,继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1.3课后答疑,运用方剂学标本,强化记忆。

当学生具备了一般自学能力,方剂学标本教学法能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课外生活,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增加临证处方经验。近年来,我校相继投入中医药标本馆、中药植物园等中医实训基地,并成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这不但增强了中医高职学生自我意识,更锻炼了专业规划管理及自主学习能力。我校中医药标本馆陈列国内及本地临床常用中药饮片、中成药800余种,尤其是以药物组成分类展出了六味地黄丸、地黄饮子、八珍汤、金锁固精丸、四神丸等100多种常用方剂,这为方剂学标本教学法的开展及学生日常课外活动、参观学习提供了实践基地。

职业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3]。方剂学标本教学法实践阶段,是以每章作业以开放性问题为主,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与答案,侧重考查学生在标本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散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最后由老师针对普遍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结,精讲解决方法,阐明科学见解。教师讲解的时间约占1/4,3/4为学生自学时间,使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不同章节的重点方剂的重点、难点内容,对大纲规定的100首一级方剂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配伍、主治及其加减变化,主要使学生懂得如何用、怎么用。

1.4见习演练,实践方剂学标本,培养临证组方能力,提高职教素质。

方剂学标本教学法是“强化临床,拓宽视野”的主要方法。近年来,我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此基础上的临床教学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师带徒”教学模式,这无疑为方剂学教学改革起到指导作用。学生学完方剂学理论,掌握了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在此情况之下,方剂学标本教学法应用于《方剂临证模拟实战课》、《怎样开好中药处方》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疑是巩固方剂学理论知识,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临证化,并为临床各科奠定基础的必要途径。在此阶段,给学生布置典型病案,同学辩证分析,辨识药物,立刻处方。同时,在老师指导下煎煮,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感同身受,体验方剂临床功效,提高职业素质。

2.方剂学标本教学法教学实践研究

2.1研究对象

我校2013级、2014级三年制高职中医学专业各2个班学生,共计168名,性别不限,年龄为18~21岁。

2.2研究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将其中2013级83人纳入教改组,2014级85人纳入对照组。教改组采用方剂标本教学方法,对照组施用传统教学法,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两组学生之间不能互相交流,为期1年。

2.3观察指标

观察并分析两组学生方药辨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及师生满意度情况。①选择高职教学方剂教材中解表剂、清热剂、温里剂及补益剂常用方剂作为评价内容,在第二学期末考查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药物选择、动手组方能力的熟练程度及准群率,将其作以分数形式记录,作为方药辨认应用能力量化考核标准;②按照出勤率(10%)、课前引导完成情况(30%)、作业检查分数(10%)、理论课期末考试成绩(20%)、方药辨识应用能力(30%),权重后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考评结果;③设计量表,调查师生分别对于教学考核满意度。

2.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2.5结果及其分析

2.5.1两组基线比较

分别从年龄、性别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5.2两组方药辨识应用能力比较

2.5.3两组综合素质能力比较

2.5.4两组师生满意度互评比较

3.讨论

由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与传统方剂学学习方法相比,我校推行的方剂学标本教学法,可有效提高中医高职学生在《方剂学》学习过程中的方药辨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及师生满意程度,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大部分章节方剂的药物组方记识及运用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本教学法符合中医“理―法―方―药”辨证思维,也使学生深刻领悟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的基本中医组方思维方式。

与此同时,本研究中温里剂方药的辨识能力、作业检查考核环节,方剂学标本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差异不大,这可能与温里剂章节药物偏多,容易混淆,学生记忆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课堂教育布置作业难易程度不当、教学方法未综合娴熟运用,或者评价时间过长,应该采用中间节点及时评估、正向反馈有一定的关系。这提示下一阶段在《方剂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更应该积极加强师生交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全国中医高职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增添无限活力,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爱威,温宝阳,宋慧斌.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探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24(8):121-122.

篇2

一、通过语文、品德等课堂教育树立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而言,语文和思想品德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对于树立学生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些课程的教授,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人文教育中的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不断成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孔融让梨》这节课的讲解时,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孔融让梨中孔融那种尊老爱幼、懂得谦让的美德,帮助学生培养相关情操。又如在语文课上,教师讲授《云南的歌会》这节课时,通过对云南这个具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省份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河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了解到中国各民族中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的这些内容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开阔了知识和眼界,促进了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在中小学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更加真实,学生学习也获得很大的视野。人文素质教育配合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通过引入纪录片中的图片和视频将整个史完全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相关方面的学习真正了解到的原貌,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通过评比和表彰等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表彰、评比等活动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促进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所谓评比,指的是学校通过多种活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学习进行评比,推选出在这一方面优秀的学生。所谓表彰,指的是在日常的教?W和工作中对学生的一些优秀行为进行评比和表彰。比如,对于助人为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等行为进行评比,加大对好人好事的宣传,让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贯彻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被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所感染。通过宣传,学生了解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理念、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笔者曾经所在的一所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文明星”“学习星”“劳动星”等模范星活动,被评为模范星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后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

篇3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的要素;《汤姆・索亚历险记》

―.生态翻译学基本思想

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这一翻译学新术语是近年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其《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它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该理论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译者“适应”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比如,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读者因素比较突出,译者就必需适应该以读者对象为要素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选择的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度和对译本的最终行文,比如直译还是意译。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而译者如果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全部和所有因素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能够体现翻译适应选择论基本思想的翻译只能是一种多维度的适,即所谓多维度适应,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做出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不同选择,即所谓适应性选择,只有尽可能的做到多维度适应,才能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较高的译品。(胡庚申, 2004)

该理论以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和选择学说为指导,探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相互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方法―“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和译评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论证和构建了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得出了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这样的结论,为翻译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汤姆・索亚历险记》及其翻译生态环境要素

明确该小说的翻译生态环境尤其是要素并适应它们才能做出适应性的选择。本文选择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刁克利教授的译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成时的译本(以下译文1代表刁译,译文2代表成译)。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作者与译者都是要愉悦读者,大量的幽默语言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可以判断该小说属于祈使型文本“vocative text(reader-oriented)”,因此,该书的读者对象比较突出,是生态环境的要素。

根据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祈使类文本三维的排序应该是交际,文化,语言等等。但是,一个文本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往往交叉重合,只是有一种占主导地位。(Peter Newark, 2001) 因此翻译此小说时应该特别注重交际意图的转换, 选择译语读者接受和喜闻乐见的词语,从儿童的心理去体会原文。当代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把信息型文本和祈使型文本都归类于交际翻译,他还指出,交际翻译要求源语服从目标语言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 当信息内容和效果发生矛盾时,交际翻译重效果而不重内容。(谭载喜,2009)因此,译者必须尽最大努力适应原作者的意图以及生态环境中的读者因素和其它因素才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胡庚申,2008)那么在具体操作译文的过程中,哪个译文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更高一些?哪个译文更适应了读者这一环境中的要素?下面从交际维和文化维两方面的转换来说明两个译本在选择过程中的不同适应度。

三.译者的不同选择适应度

1.交际维

“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除了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08)

例1:…Aunt Polly entered in time to see him throw a few double summersets, deliver a final mighty hurrah, and sail through the open window, carrying the rest of the flower-pots with him.

译文1:…波丽阿姨走进屋来,整好赶上它连翻几个大跟头,发出最后一声欢叫,然后,“嗖”地一下蹿出了开着的窗户,捎带着把仅剩的几个花盆撞翻在地。

译文2:…包莉姨妈进来正好赶上它翻了几个双筋斗,发出最后一声有力的欢呼,从开着的窗户蹿出去,稍带着剩下的花盆也跟着它一块儿飞出去。

汤姆淘气顽皮,把人吃的止痛药喂给了猫吃,结果发生了这场闹剧,According to Longman Dictionary, “sail through”means“to move quickly and smoothly through the air”两位译者都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语义,但是译文1选择“嗖”这个形象的象声词更加生动活泼的转换了原语的交际效果,为读者带来了幽默的语境效果,同时适应了原文与读者。

2.文化维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胡庚申,2008)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存在着一定差异,属于不同的体系,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应该特别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让读者能理解并接受,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愉悦读者。

例2: "Now I know you'll tell me," said the lady. "The names of the first two disciples were --"

"DAVID AND GOLIAH!"

Let us draw the curtain of charity over the rest of the scene.

译文1: “我想你会告诉我,”那位女士说,“最早那两位门徒的名字是―”

“大卫和歌利亚!”

让我们慈悲为怀,拉下帷幕,别让闹剧再演下去了吧。

Note:大卫:古以色列国王。非利士族巨人,为大卫所杀。耶稣首先选定的门徒是彼得和安得鲁。见《圣经》。汤姆是所答非所问,热闹的圣经故事记得清楚,真正的宗教知识却很差。

译文2:“我想你会告诉我的,”那位太太开了口,“最早的两个门徒的名字是―”

“大卫和歌利亚!”

让我们慈悲为怀,赶紧放下帷幕,遮盖住剩下的场面吧。

大卫和歌利亚不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因为交际翻译要求源语服从目标语言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译文2选择不加脚注会使读者感到困惑,而且达不到应有的语境效果,相反,译文1选择加脚注能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达到幽默的效果,较好的适应了读者这一要素。

四.结论

通过两译文的对比,本研究发现,刁克利的译本于成时的译本而言,前者很好地传达了愉悦读者的意图,多维的适应了生态环境,尤其适应了这一环境中的要素―读者,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较高。因此,在翻译儿童小说时,译者应特别关注交际意图的转换,为读者带来愉悦,希望本研究能为以后的畅销儿童小说翻译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成时译, 汤姆索亚历险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 [J]. 中国翻译,2008

篇4

1.1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不统一

国家明确了大专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执业医师为主要目标,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在目前专科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教材使用不一,教师各执其教。其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讲解,忽视技能提高。目前各专科院校针灸部分安排少量的实验或见习课外,基础部分无实训课,临床部分无见习和实习机会。再次,重点难点不突出。许多院校教师对中医学教学重视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毕业生在今后的临床应用。

1.2教学目标与教学时数不匹配

按照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专科层次中医学强调“三基”、“五性”、“三特定”、“必需、够用”原则。随着各院校近年来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计划不断修改,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课时数多少不一,最多72学时,最少36学时。而中医学包含中医基础、中药、方剂、中医诊断、针灸、中医内科、其他临床各科等7门主干课程为一体,要完成如此大量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显然不够,篇幅与课时不相吻合,教师只能走马观花式教学,大大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1.3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一

各院校担任中医学教学的教师基本由老中青三个梯队组成。由于从教时间不同,教学经验及职称、学历有所不同,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不断补充,教学经验不足,教法欠佳,对教材的着眼点和把握能力不同,在具体授课时对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深度把握、技能突出上理解不一,教材内容取舍处理不当,由此产生了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不一,教学内容不一,没有起到真正培养技能的目标作用。

1.4学生层次不同致掌握知识不一

以平凉医专为例,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学生分高中起点普通大专和中职起点三校生两类,前者没有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后者虽然经历了中职医学教育,但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参差不齐,加之使用教材不同,教师教学水平差异,最终导致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出现偏差,对下一步进入临床开展中医诊疗造成差距。

2.改革课程结构

以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为先导,以注重提高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按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将中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中医学总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按照1:2:3的比例安排计划、学时及进度,是理论与技能教学基本保持1:1。通过总论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思维特点,中华医药的伟大渊源和杰出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通过中医学基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医认知及思辨理论的核心,为下一步临床技能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中医学临床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完全掌握中/!/医基本技能,为临床中西结合诊疗常见病、多发病做铺垫。要求每部分内容依据教学时数精细编写,详略得当,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服务。

3.改进教学模式

3.1明确定位目标

根据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统一规划教材内容,明确层次目标、专业目标、技能目标,确定授课内容,以便更好的指导教师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2加大授课时数

许多院校对中医学重视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轻视中医,偏颇中医,安排学时时只是为了完成部颁大纲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毕业生在今后的临床应用,对教学时数能减则减。按照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专科层次中医学强调“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即特定目标、特定对象、特定限制)、“必需、够用”原则,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教学,应当至少安排96(理论60学时,实践36学时)学时数来完成整个教学内容,方能达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

3.3加强实践教学

3.3.1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在中医学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多媒体教学法(课件或影像资料)、病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抽象的中医理论简单化,转化为学生易懂、易学、易记的实际技能训练。对于绪论、中医学发展史等章节的内容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对于中医学基本特点、病因病机可采取问题教学法;对于治则可采取讨论教学法;对于辩证、方药知识可采取病案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

;对于四诊、针灸基本知识等可采取实验实训教学。 3.3.2多开展在校实训

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四诊、针灸基本知识、毫针刺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手法可采取实验实训教学,利用中医实体脉象仪、舌诊模型、针灸模拟人等诸多实训器材反复进行实训,也可同学之间模拟四诊诊疗。

3.3.3加强临床见习

中医的实践性教学,只有通过早临床、常临床、多实践,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加强中医基本诊疗技能的临床锻炼和培养,才能对疾病有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对疾病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根据不同的临床见习特点,采用参观法、实践法、病例讨论法和精讲复习法等不同教学方法,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不断提升临床见习效果。

篇5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篇6

1、熟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四大基础课程,掌握临床医学理论。

2、掌握中药的功效是学好中医学的关键,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

3、认真学习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4、进行实际的练习,通过临床的实际疗效,判断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否正确。要具有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其根本宗旨就是为基层地区输送合格的、实用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因此审时度势,如何提高中医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我们中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明确优势、突出应用

中医学注重“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特色。针灸、拔罐、刮痧、熏洗、温熨等临床操作技术具有廉价、高效、易学、易普及推广等优点,这种方便性和实用性是其他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国家加大民生投入,注重基层卫生建设,这是我们高职中医教育争取发展的好机遇。目前,国外市场对拥有中医诊疗技术的人才亦颇为青睐。

高职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现代社会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为了使高职临床专业学生更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有必要开展好《中医学》课程,培养学生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关键所在,发扬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中医临床教育和现代临床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2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注重临床思维培养

摒弃传统观念,建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遵循高职临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中医学》课程安排情况,突出中医诊疗思维和技能培养,序化教学内容,整合为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诊疗程序与方法、中医临床技能三大块,构建“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模式,注重特色中医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习环的第一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中医诊疗必备基本理论和知识,渗透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传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第二步,深入学习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教师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中医临床诊疗的实际应用优势,编写病案,采用以PBL为主的多种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中医临床思维。第三步,教师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模拟培训系统,进行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初步的技能操作印象。第四步,把学生带入模拟的临床环境中,采用“病案情景剧”表演的方法,以及课间见习的标准化病人,实行“讲-演-练-评”的步骤,实现技能操作的反复训练和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的应用,为应对临床打下基础。最后一步,临床实习,教师临床带教,指导现场操作,进行真实医疗环境下的思维和技能训练。

通过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循序渐进地将中医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消化吸收,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获得坚实的职业能力。

3因材施教、合理教学法应用

学生虽然高中毕业,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但是中医学理论抽象、深奥,其中相当部分内容难以在完全理解之后进行记忆。其次,中医学课程相对教学时间短,老师要想讲清楚,学生要想听明白,难度很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带徒是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启蒙无不是从大量的背诵开始,因此,我们在上述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病案情景剧”等教学法应用的同时,融入“给出预习任务-突出重要知识点-检验记忆结果-再次突出知识点”的“强化记忆”教学法,更好地完成《中医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学习。

经过实践应用,在“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满足感,认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教师也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真正的“教学相长”。

4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篇8

[关键词] 吲哒帕胺; 硝苯地平; 高血压病;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036-01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病人数量不断攀升,基层医院中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数量亦不断增多[1]。我院以临床常用降压药物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吲哒帕胺,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0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112例,均参照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及2005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进行诊断,即:收缩压≥140 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0mmHg;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肿瘤及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其中男58例,女54例;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54.7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5年。将上述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1周停止使用任何降压药物,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160)30mg,口服,1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吲哒帕胺(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80019)1.25mg,口服,1次/日。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及以上,并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20mmHg及以上,但未降至正常范围;有效:舒张压下降少于10mmHg,但已降至正常,或舒张压下降10-20mmHg,或收缩压值下降30mmHg以上;无效:血压下降不明显,未达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33例,有效18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1.07%,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0.36%,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血压改善情况比较 经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指标(舒张压、收缩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比较(x±S,n=56)

注:与用药前比较,*P

3 讨论 吲哒帕胺属非噻嗪类的二氢吲哚类利尿剂,既可发挥利尿作用,又可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Ca2+内流,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此外,该药尚可刺激PGE2和PGI2的合成,降低血管对血管加压胺等升压物质的敏感性、抑制血管收缩,进而产生降压作用[3]。

硝苯地平属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选择性抑制Ca2+跨膜转运至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引起心肌收缩性降低和动脉血管扩张,从而使血压下降。硝苯地平控释片是采用现代制剂技术,使硝苯地平在24h内以恒定速度缓慢释放,维持稳态血药浓度,平稳降压,昼夜降压幅度相似[4]。

在基层医院中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治疗,除考虑药物的疗效外,还应权衡药物成本的高低。吲哒帕胺与硝苯地平控释片均为临床常用药物,降压效果明确,从成本-效益分析,比较适合于在基层医院对中、低收入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层医院中以吲哒帕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显著,该联合用药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苏锦兴.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63-64.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

篇9

目的探讨西医院校如何改进中医学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选择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两届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组采用教改方法教学;课程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理论考核及成绩评价。结果研究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显示:改革教学方法后,学生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结论改革教学方法能在有限课时内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关键词: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史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的一门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卫生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西医院校都把中医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求西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在教学中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又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学生认同感差等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2]。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尝试着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于2013年9月~2014年6月选择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两届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升本科1~6班(1~3班为研究组142人,4~6班为对照组140人)、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3~6班(3、4班为研究组123人,5、6班为对照组125人)两届学生分两个学期进行中医学教学改革研究。学生均为统招生,并按填报志愿随机分班,两组在年龄、性别、学习成绩等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教学内容以21世纪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高鹏翔主编的第八版《中医学》教材为蓝本,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标准讲授主要内容。教学时数均为48学时。

1.2.2授课方式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规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逐章进行教学。研究组:针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调整章节先后次序,合并教学内容,以PBL模式教学[2]。教学过程大体分为4个阶段。①2学时(教学大纲计划1学时)讲授绪论部分内容,介绍中医学的发展史,重点介绍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特别是中医学的学科优势和展望,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认同和学习的热情。②12学时讲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其核心理论藏象学说,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③提出病案,以讨论形式讲解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五章诊法述要、第六章辨证、第七章防治原则、第九章方剂等知识,大约22学时。首先案例引入,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设计病案,所提出的病案教师在课前3天发到学生大学城空间,并附上2~3个思考题,让学生以病案和思考题为重点思考、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学生分组(一般10名同学1组)准备,要结合第四~七章及第九章内容。然后课堂讨论,学生讨论时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四诊资料的整理,辨证的依据、步骤,主诉的归纳,机理分析,八纲、气血津液或脏腑辨证的结论以及治疗原则和用药,讨论以小组辨论的形式进行,各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他组若有不同意见可以质疑,并阐明理由。在讨论过程中要把握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包括哪些临床极易忽视的轻微表现或次要症状,作出辨证的依据,治疗计划如何实施及实施时间,哪一种辨证最适宜,如何进行整体评价。老师对重要的内容应预先准备好一系列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对随时提出来的问题有充分估计,并拟定对策。最后总结概括,全部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肯定学生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创见解,指出其中的不足,布置学生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安排临床见习4学时,在临床见习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指导辨证的中医思维模式。④简化针灸教学:用2学时重点介绍经络学说及腧穴的取穴方法及常用配穴原则等。对具体腧穴采用挂图形式自主学习,并于课后进行手法练习,然后4学时实践,重点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1.2.3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先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学生对中医学学习的必要性、认同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难易度等,然后采用考核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最后将考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试卷总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

1.2.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两组频数表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四格表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评价2010级临床医学专升本班对照组140例,期末考试成绩优良43例(30.7%),研究组142例,期末考试成绩优良61例(43.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2,P=0.032);对照组不及格7例(5.0%),研究组不及格1例(0.7%),两组不及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4,P=0.033)(表1)。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班对照组125例,期末考试成绩优良24例(19.2%),研究组123例,期末考试成绩优良40例(32.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P=0.017);对照组不及格19例(15.2%),研究组不及格3例(24.4%),两组不及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9,P<0.001)(表1)。

2.2问卷调查结果课程结束,对530名学生(对照组265人,实验组26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30份。调查显示:专升本班学生中247人(87.6%)认为学习中医学有必要,35(12.4%)人认为无必要;本科班学生230人(92.7%)认为学习中医学有必要,18人(7.3%)认为无必要的;研究组学生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多数同学不再觉得中医学深奥难懂。

3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逐章讲解,有利于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但在西医院校中,中医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一般只有50学时左右,老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完一整套完整的中医学理论,多采用“填鸭式”“灌注式”的方法讲授,学生感觉内容多,听不懂,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更谈不上学以致用[3]。改革教学方法后,首先增加了导论部分的课时,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医学的认同感与学习的热情,然后讲述中医学核心理论藏象的知识,再结合PBL教学法提出病案,让学生以病案和思考题为重点从四诊、辨证、论治等方面分组进行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课堂再进行充分的讨论、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等,通过师生的互问互答,沟通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多数同学不再认为中医学深奥难懂,部分同学能够以辨证论治为主线,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逐步具备中医思维方法。而且从研究结果也可看出,改革教学法有效提高了学生考试成绩的优良率,降低了不及格率,说明改革教学方法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实现了教学相长,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解决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广伟,李炜,陈泽奇.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及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43-1244.

[2]张亚兵,张莹雯.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之思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80-81.

[3]权红.中医课程教改的思考[J].中国病案,2012,13(2):39-40.

[4]张梅霞.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医学教育,2008,4:23-24.

篇10

【关键词】中医;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The university Chinese medicine educat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innova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practice

Song Jian DongZhenghua SiChuandao Ciu Xiaoping ZhaoXiang

【Abstract】The medicine is Chinese nation several thousand years makes the struggle experience's crystallization with disease, has made the extraordinary contribution prosperously for Chinese nation's multiplication, because the medical pattern, the medicine development and the education transform the multiple impacts, the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has received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How can train the qualified Chinese medicine higher talented person, 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Chinese medicine enterprise, improves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we have conducted the massive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regard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through revises the consummation only then to raise the plan, the optimiz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urse content, the reform raise pattern, the teaching way and the method and so on a series of measures, explores positively is suitable for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Higher education; Raise patter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R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84-01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实践经验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中医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但是,由于医疗模式、医学发展和教育变革的多重冲击,中医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2]。我们对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 中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取得成绩

人才培养是中医学术传承与事业发展的根本,如何能培养合格的中医高等人才,传承和发扬中医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通过长期的调研和论证,经过的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创新方面并取得一些的成绩,我们学校经陕西省教育厅2007年批准设立陕西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函[2009]16号),我校中医学专业荣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中医教育必须遵从“诵经典、跟名师、早临床”的成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育模式,我们以“夯实中医基础,强化临床技能”为目的,培养具备“理论宽、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医临床实用人才。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医学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突出中医特色,取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之长,修定完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积极探索适用于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中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1 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院校教育具有群体性教育的优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系统;师承教育是中医的传统教育方式,通过老师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以及长期随师应诊,更易于掌握临床实践技能,提高临床水平。我们有效的把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汲取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两者的优势,形成新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2 优化课程体系,夯实中医基本功基:以强化中医理念、加强临床技能培养为切入点,要求中医相关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启发和引导学生,建立起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模式,树立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心。优化课程体系,采取先中后西,早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强调课堂正确引导,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强化学生对中医经典医著的学习和掌握,夯实中医基础知识[3~4]。

2.3 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汲取师承教育和70年代“开门办学”经验,采用1、2、2三阶段教育方式,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溶入PBL教学法、启发式、讨论式、换位式、病案切入式等教学方法,通过传统教学方法系统介绍基本知识,加入其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4 加强校园中医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注重中医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大力发挥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离退休教师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名医名师系列讲座”,先后邀请到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杜雨茂、张登本等多位知名教授进行学术讲座,是学生能够领略名师风范,聆听名师教导。同时组织本校博士进行“博士-本科生互动交流”活动,以博士为学习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参观药王圣地,使得同学亲身感受到“《千金方》使万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的气氛,学习孙思邈“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充分利用陕西深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底蕴,加强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校园中医药文化氛围,参观学校国医博览园、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馆。巩固了学生中医学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活跃了校园学术气氛。我们先后成立了“国医大师张学文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所”和“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室”,积极做好中医学术的传承工作。

2.5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施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中医高等院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一项具体措施。在本科二年级时采取导师与学生自愿相结合的形式组成指导结对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模式逐渐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养成探索中医药知识学术内涵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5]。

2.6 坚持实施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制度,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本科教学水平的体现。强化过程管理,建立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激发学生的科研动力。通过重建并逐步完善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制度,学生的论文质量与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同步提高[1]。

2.7 遴选名医临床带教,实习基地建设正在加强:后期临床教学是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的关键环节。加强教学医院及实习基地建设,在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遴选中医基本功底扎实、临床能力强、具有较深中医学术造诣的高年资名老中医作为学生的临床导师,对学生进行临床指导,切实提高临床带教水平。同时扩大学校“国医堂”的规模,在附属医院建立 “名医工作室”,充分利用“国医大师张学文”和“陕西省名老中医”的示范作用,以保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

3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周期长,远期效果难以在短期内客观评判: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工作,而且效果显现需在长远以后,目前难以完整评估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效果,仅只能对于前期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3.2 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断缺,制约工作的广泛开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投入。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断缺,以及诸多环节协调配合,制约工作的长久深入开展。

3.3 加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负担:在医学院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习任务十分繁重。通过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对于教师要求更高;学生的学习任务同时也在加重,如开设《难经选读》、《疑难病辨治思路》、《中医思维方法》、《中医文化导论》、《伤寒论思维与辨析》等课程就是在修订培养方案中新增加的,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等都大大增加了老师和学生负担。

参考文献

[1] 崔晓萍,董正华,史传道,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医教育,2007,26(6)32-33

[2] 王新陆,实施基因工程 培养传统型中医人才,中医教育,2010,29(3):1-4

[3] 董正华,强化经典课程教学 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9-11

[4] 赵娴,董正华,崔晓萍。培植中医文化根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54转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