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生产经营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厂生产经营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

篇1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组;装配工艺研究;精益生产

中图分类号:TM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5-0002-02

1 国内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从2012年起,中国风电建设模式从“大基地为主”走向“大基地+分布式齐头并进”,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风资源和消除“大基地”项目限电压力;虽然不利因素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电行业。但是,风电行业在2012年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2年12月末,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2733兆瓦。

2 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现状

目前,国内整机制造业存在着过多企业一哄而上的状况,截止到2011年底,国内风电整机生产企业达86家,超过全球其他地区风电设备厂商总和。

但事实上,真正具备规模化产销优势的企业也不过10家左右。其中年产销达到1500台以上的规模企业只有不到十家。其余绝大部分企业产销量较小,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大部分企业处于样机实验和调试阶段。现在国内投资风电设备总装厂资金门槛比较低,由于不会带来像钢铁、水泥等行业那样的沉淀资本投入,因此很容易导致供大于求的现象。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风力发电机组设计技术并没有实现独立自主。虽然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本掌握的风电机组的制造工艺,但是在装配质量上与国外老牌风电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风电设备的主要制造国,但是从整体风电机设计技术上将,仍处于落后水平。

3 精益生产应用情况现状

精益生产来源于日本的生产管理方法,包括看板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快速换模技术等。精益生产的关注点是从原材料到最终交付到用户的过程,其中包括原材料供应过程、备品备件供应过程、非生产供应过程、生产现场和产品销售过程,同时包括产品的设计过程。

精益生产在国内的应用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众多外资企业在将其制造工厂建立在国内,同时带来了外资企业先进的精益生产方式。但是,我国企业在消化和吸收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仅仅是模仿或借鉴的多,开发运用的少,缺少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同时,这些企业在引入精益生产时,注重纲领性文件,而在具体实施的工作方面准备不足,基层职工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不高,导致精益生产执行不畅,更加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更有一些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时背道而驰,不仅没有节约成本、没有提高效率,还给企业带来了危机。

我国的风力发电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面临的问题也较多。所以,本文在进行风电发电机组总装厂的精益生产分析研究时,可借鉴的相关经验与成功案例并不多。

4 问题分析

精益生产的目的就是优化生产布局,调整生产结构,消除浪费。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问题分析:降低质量缺陷,缩短周期时间,降低使用成本。

4.1 分析问题的准则

1)是否适合质量改进的方法和工具?

2)规模(Scope)是否适当?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区分为几个专案。

3)改进目标之数据搜集是否足够?

4)使用最小的资金投入。

5)公司是否具备此项专长?

6)视专案性质,至多3~6个月内需完成。

7)设定专案财务指标,以硬性节约(Hard Saving)为主。

4.2 存在的问题

1)零部件投运。目前装配车间零部件投运效率不高,6个零部件库房,零部件虽然按照工序的布置存放,但是投运的线路没有合理的规划,导致投运的效率偏低。

零部件使用的储料盒没有根据零部件大小、规格、类别进行分类,不方便投运。

零部件的投运数量没有规范,没有按照生产排班进行投运,管理比较混乱。

在零部件入场检验只有通用的检验规范,没有针对不同零部件的检验规范,致使存在缺陷等问题的零部件进入库房,进而进入装配。

2)物流线路。装配车间内部优化物流线路目前与工序位置一致,也是直线布置,一旦某一工序出现问题,将阻止整个工序进行,只能将有问题的半成品搁置在工序旁边。

没有按照零部件使用时序分类,没有规划零部件暂存区、中转区、大部件区和小部件区。个别工序运转车辆存在干扰。

装配车间内部与外部物流路线的衔接存在问题,运输不及时。只有一个成品库房,装配合格的产品不能够及时转运至成品库。

3)工装优化设计。目前机舱装配的大部件如机舱底座、偏航电机、扇热风机等部件的工装没有统一,每个大部件有好几种工装,工装数量较多,工装之间不能通用,利用率较低。

目前装配用的零部件在每个工序位置上都占据了大部分位置,没有单独的转运台车,没有转运通道,极易发生零部件转运磕碰。

4)现场管理。目前现场管理虽然实现了看板化管理,但是没有区分材料区和产品区,生产看板和取货看板数量不足,要求不够细致。

看板设计不合理,工序内容没有显示零部件数量、工序位置、工装等信息,看板的形式没有应体现企业文化。

现场文件管理按照文件的使用状态(如:在用、作废)进行了分别存放,但作废文件夹并未进行明确标识,存在误用的风险。

车间工具放置柜,标识为文件放置柜,但是工具放置柜上挂置大捆电缆,车间整洁度差。

查计量器具台账,计量器具没有分区标示,放置混乱。同时在计量器具室发现有作废的文件。

5)合理化建议。目前车间没有开展合理化建议制度,员工智慧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要充分发挥最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为公司献计献策,不断改善装配工艺。应该在零部件投运、物流线路、工序时间、工序位置、工装优化、人员配置等方面收集合理化建议。

5 结论

精益生产是消除浪费,纠错,持续改进,追求完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工业工程技术,各种专业技术等管理工具进行分析。涉及组织结构调整,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和其他领域,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改造工程。然而,与其他一些新的管理模式相比,精益生产的推行成本低,收益大,尤其是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风电制造业,精益生产可以消除浪费,降低库存,减少人员,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通过本文对风力发电机组总装厂现有问题的分析,下一步将设计出一套风电制造企业精益生产实施步骤,进一步优化工艺,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提高竞争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贾江丽.精益生产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初探[J].机械管理开发,2010(117).

[2]王仕卿,宋建林,李景元.精益生产方式在车间生产中的作用[J].车间管理,2005(01):4.

篇2

1.前 言

发电厂是人才、技术和设备密集的流程型生产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好。为了实现既定的企业生产和经济目标,发电厂对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同时为满足增加效益的需求,发电企业必须优化自己的生产要素,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而要使管理科学化,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达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这就需要有一套符合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2.发电企业行业背景和生产特点

2.1.行业背景

基于电力行业对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用,我国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 “电力是先行官”,“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当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为改变电力工业在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的一体化垄断体制,国务院于正式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此次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为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实现“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发电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直接改组或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5个全国性的独立发电公司,逐步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公平竞争。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力市场将更加开放,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发电企业也在逐渐由纯粹的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通过“增产节约”满足社会需求并增加企业效益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目的。由于规模经济的需求,电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生产和管理的信息量剧增,管理工作量日益繁重,为满足企业增加效益的需求,必须优化企业的生产要素,使企业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传统的管理方式如报表处理等已日益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而企业综合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的信息太少,信息集成度不高,成为管理的一大缺陷。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是今后发电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方向。

2.2.生产特点

发电企业的生产具有如下一些典型特征:

1) 生产工艺过程复杂;

2) 产、供、用同步完成,没有产品库存;

3) 设备可靠性要求高

4) 资产密集、多专业的集成;

5) 火力发电厂对燃煤消耗量大、煤质要求严格;

6) 水力发电厂的发电负荷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

7) 体制正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

3.中国发电企业信息化历程-从MIS到ERP

在未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前,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大量数据信息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 信息收集、处理、传递以手工为主,工作效率低下;

* 管理层次多,信息反馈不及时;

* 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员欠缺;

* 信息纵向传递滞后,横向交换不及时;

* 数据分散、冗余,信息共享性差。

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电力行业信息化,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各省市电力企业独立规划和运作,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加之复杂的专业应用使得同一企业各职能部门只根据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功能单一、开放性较差的专用系统,往往使一个电力公司内同时运行着成百上千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功能不同,开发工具不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不可兼容,最终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这种情况给企业领导的经营和决策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是一套统筹管理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集成式信息系统。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一出现就被称为企业竞争的“必要武器”。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全部采用ERP实现对生产经营的管理。

3.1.传统MIS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

传统的电厂MIS是根据电厂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的一种树状结构体系,它基本上与电厂的行政管理体系结构相符合,各部门将其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通过不同的方式录入计算机(数据库),通过一定的处理,供各类人员查询和统计,把用户的工作转移到计算机上,实现了无纸(或少纸)办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传统意义和功能上的电厂MIS只能起到比较单纯的数据收集的作用,实现生产、运行、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展现的功能,但存在几个主要的问题:

(1)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局限性,传统的MIS系统多处于单项应用或局部集成应用阶段,一般包括物资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政务管理系统等涉及电厂生产和经营的各个方面的多种分立系统,它们形成了“信息孤岛”和数据等信息的“截流”,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应用)整合,部分数据有冗余或二意性,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D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的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2)数据基本上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数据分析的功能很少,缺少有效的决策支持,电厂领导在决定申报电量和电价时,不可能亲自去查阅大量基本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可能散布在电厂各个部门,于是决策多依靠经验判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3)对设备的管理通常局限在设备的台帐、检修记录、消缺记录等单一静态的记录上,设备从发现缺陷到检修消缺的管理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流程以及对流程的监督考核管理。

(4)功能上缺乏与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接口和相关的辅助服务功能,只实现了单一的接收信息和报价的功能。

(5)信息编码标准不统一,缺乏接口技术和手段,子系统移植性较差,局部之间的数据接口并不能实现业务整体集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不能充分利用企业整体资源。

3.2.全局集成优化的ERP系统

在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电厂的生产和经营的数据,合理规划生产管理流程,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为电厂的经营目标服务”。从需求来看,要求电厂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企业内部网为依托,以经济分析、成本管理和报价辅助决策为目标,在对大量生产、经营、交易实时和历史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控制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电力经济分析方法和决策分析模型实现生产经营指标动态分析、投入产出比较、电价趋势分析、预报以及报价方案分析、评估等功能。这样,传统的电厂MIS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电厂需求,作为独立的发电企业,电厂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厂迫切需要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入电厂MIS,来强化管理流程。通过数据整合的技术,将电厂生产的实时系统数据引入到MIS中,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同时要求在传统电厂MIS系统的基础上,能完成根据设定的条件和数学模型,对生产和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非线形多元矩阵、人工神经元网络、决策树等辅助决策模型对数据流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各类优化目标下的辅助决策,甚至给出推荐的上网电量和电价。减少盲目性,提高竞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

方面,能通过灵活的流程定义,将设备检修、消缺等典型工作进行规范,增加设备资产管理方面的功能,加强对设备的监测和跟踪,通过项目管理、物料管理,采购管理、人员管理,来提高设备检修的效率,减少设备检修的时间,达到对设备资产运行状态的动态考核。

ERP的概念由美国 Gartner Group于90年代初首先提出,仅经过几年的时间,ERP已由概念发展到应用,并被认为是当前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最初ERP的思想主要应用于传统的制造业,它一般分为财务、仓库、采购、分销、制造等模块。从广义来讲,电厂也是一个生产企业,它同样存在原材料的采购、存储、消耗,产品的生产销售、财务的结算。即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在企业的流动。将ERP的管理思想和软件结构用于电厂MIS的建设中,是解决电力市场中发电企业的新需求的可行方法。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从技术层面上看,需要综合采用动态企业建模技术(DEM)技术、企业应用集成(EAI)技术、组件技术、工作流(Work Flow)技术、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企业资产管理(EAM)技术、决策分析模型等来架构,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将发电企业的全部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在ERP的思想指导下,运用可定义的工作流,对生产调度、设备运行等原子的业务模块进行规划;用采用合理的决策分析模型,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设备折旧、物资消耗、报价策略进行分析,完成一个发电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此外,还需要通过信息安全技术,来保证电力市场中的对手不能了解到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电成本、报价策略和报价信息等数据。

3.3.发电企业ERP系统的发展方向

发电企业的ERP系统实际上将信息、业务、人等全局资源进行有机集成。通过集成,使得流程得以疏通,效率得以提高,内部的各项管理控制程序得以真正贯彻。管理软件系统的技术焦点是集成,简单单一的系统容易实现,复杂系统需要解决系统内部之间、内外部之间的集成。随着应用环境的不同,需要解决异构系统间的集成,解决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集成,解决业务层面上的业务逻辑集成等。ERP是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的结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工具。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管理思想、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发电企业管理新需求的提出,电厂新一代ERP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大的发展方向。

基础业务平台:为了实现ERP系统的功能集成,应该使系统基于一个统一的业务基础平台,能够将具体业务功能与系统底层的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安全、权限、工作流、系统日志等)分离。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功能集成。

组件化:采用基于业务基础平台的组件化技术,实现业务功能的“封装”,建成组件库和企业业务模型库,以业务基础平台为基础,保证系统应用时可针对企业特点灵活构建,真正实现贴身化的服务。

篇3

关键词:水电厂;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理念;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制度

成本控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必须严抓企业成本控制意识,做到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都重视成本控制。成本控制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必须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目标出发,在企业内部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济管理体制,利用有效控制手段来对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成绩进行衡量,实施全方位成本控制,降低企业成本,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提高发电企业的竞争力。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的成本控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必须要加强成本控制,积极创新成本控制的方法,提高成本管控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成本控制概述

成本控制作为水电厂进行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其主要是在实际管理工作时对各项费用进行指导、调节和监督,将实际使用的费用有效控制在预算成本的范围内。成本的降低会提高效率、增加利润、节约资源,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因此水电厂可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有效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水电厂在进行成本控制工作时,必须要遵循相关的原则:一是节约原则。水电厂作为能源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应节约资源和能源,从物力、财力和人力等方面加以优化,并积极改进相关技术,从而减少浪费现象,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有效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二是目标管理原则。该原则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原则,其可行性对水电厂的工作计划提供了依据,有利于部门责任的迅速落实,便于问题的快速解决,实现成本控制的良性循环;三是全面控制原则。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将成本控制贯穿于全过程,强化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将成本与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相挂钩,确保相关部门的业绩中的成本控制具有全面性和实效性。

2水电厂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水电厂作为一项大型水电工程,主要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工农业供水等综合效益。近年来,很多水电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能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对“严抓严管”和“两个转变”加以全面深化与努力推进,稳步改革,有效实现了自身的协调稳定发展。但是在成本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本控制理念落后。在进行成本控制工作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观念,缺乏市场理念,没有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来控制成本,过于重视短期利益的实现,而忽视长远利益,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无法全面认识管理的范围,仅仅只对生产和办公环节的成本管理加以重视,而忽视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片面认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从而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实效性。此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全面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为成本控制属于财务部门的事务,无法协调好各部门的职能,缺乏成本意识,导致成本控制成效的降低;二是全过程控制不力。在实际的成本控制过程中,难以结合市场环境和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仅仅只借助以往的数据来制定成本控制方案,导致方案单一化和表面化,难以与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影响成本的核算;三是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经营管理费用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但是水电厂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仅仅只对相关项目的直接费用加以考虑,而忽略相关项目的经营管理费用,并且只要求财务部门进行成本控制,致使成本控制缺乏有效性。此外,水电厂难以落实相关的责任成本制度,导致该制度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差,出现项目受损时无人负责、成本降低时无奖励的现象,严重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3加强水电厂成本控制的有效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电厂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分析水电厂成本管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指出由整体成本管理结构的建立到具体账务处理流程严格按照准则要求执行,提出转变成本控制理念、加强会计核算、完善成本控制制度和引进市场机制并明确责任目标的应对措施,立足水电厂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完善成本管理体系,提高水电厂经营的效率效果。

3.1转变成本控制理念

水电厂要想强化成本控制,必须遵循“分级管理,统一预算”的原则,科学制定成本预算方案,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应提高战略成本理念。可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比较和分析成本预算,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成本,有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二是应利用“纵横沟通”的方式编制成本预算。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对话时,应对成本预算的相关要素加以及时修正,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应对成本预算定额的准确性加以强化。水电厂应科学预测投资效益最大化和成本费用的概算,对短期预算和长期滚动预算进行合理编制,从而有效控制成本费用、现金流量和资金等;四是应对预算和实际差异分析加以重视。在经营过程中,应重点分析实际与预算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调整,确保预算的准确性。

3.2加强会计核算

水电厂产生的费用都属于生产成本,根据其本身可控弹性及可预测性的特点,将成本项目划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其中可控成本是指根据多年的经验可做出预测、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受使用部门控制影响的成本,包括材料修理费、管理服务费等;不可控成本主要是按规定比例计提发生的成本,包括计提的各项税费。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可控成本的控制,可将可控成本根据费用类型和管理要求划分到部门责任成本。水电厂在强化会计核算时,有效设置费用辅助对象将费用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并严格遵循精细化的管理标准,保证核算工作的明确化、简单化和实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归集和分摊成本及费用时,必须要保证核算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3.3完善成本控制制度

水电厂在对成本控制制度加以完善时,可从三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加强控制机组维修费用。水电厂应对费用、工时和材料的消耗定额预算加以重视,采用“先技术鉴定后更换”的原则更换设备,并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从而降低维修费用。同时应对易损坏的设备进行科学储存,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促进库存积压的降低,并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促进维护费用的降低;二是加强采购成本管理。成本支出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物资采购,其对水电厂发电质量、成本降低、资源整合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可采用公开招标竞价的方式,实行阳光采购,保证采购过程的公正、公平和公开,促进采购成本的降低;三是强化管理费用的控制。应尽可能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对日常会议费、差旅费、招待费和办公费等支出加以合理控制,精简工作人员,降低人工费用,有效监控预算的具体执行状况,保证会计稽核审查工作的效率。同时应对财务检查工作纪要重视,对超支预警机制加以建立,定期分析成本预算执行情况,做好财务总结工作,保证成本的有效控制。

3.4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明确责任目标

水电厂可对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加以明确,在此基础上找准关键领域和业务重点的绩效指标,并将其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同时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定期组织奖惩兑现和绩效考核活动,并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控制成本。此外,相关部门应以成本控制为重点,以自身职能特征为依据对责任目标加以明确,有效划分审批程序及其权限,强化部门之间的联系,保证工作机制的高效性,有效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当然,水电厂应将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加以有效发挥,建立有效的预算考核机制,实现合同的全过程管理,加强预算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评估,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从而合理控制成本预算。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时,应积极参与到项目投入与规划的价格评审、经济评审和可行性论证中,保证全过程成本控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结语

综上所述,水电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控制理念落后、全过程控制不力、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等,导致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积极遵循节约原则、目标管理原则、全面控制原则,转变成本控制理念,加强会计核算,完善成本控制制度,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明确责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和健全成本控制体系,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胡军萍 单位:湖南省东江水力发电厂

参考文献:

[1]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曹明才,徐建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部分企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2,(12).

[2]胡东泉.关于新时期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解决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

[3]戴冀芳,欧阳,姚丽琼,李欣.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对策——以宁波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5,(10).

[4]苏扬.基于内部控制的凤滩水力发电厂成本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3.

[5]鲁斌.新时期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解决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5).

篇4

【关键词】新准则;发电厂;成本核算

一、引言

新时期,我国电力已经从发电厂垄断走向市场竞争,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发电厂必须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提高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效率,以实现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成本核算概述

发电厂会计的成本核算,指的是以会计核算作为基础,用货币作为计算的单位。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成本核算必须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进行相应的分配与归集整理,而且还需要对单位成本和总成本进行计算。在发电厂日常运营过程中,发电厂是否能够进行正确的成本核算,不仅与发电厂成本的计划、考核、预测、分析以及改进等诸多控制工作息息相关,而且还能够在发电厂成本决策、经营决策等一系列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成本核算,能够明确地反映出发电厂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消耗及成本。

三、新会计准则下发电厂会计成本核算对策

1.建立并完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在发电厂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发电厂财务管理中有效落实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发电厂经营效果。发电厂成本核算应该涉及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以及业务核算,同时还应该建立并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发电厂成本管理制度综合性较强,在建立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发电厂各个部门以及员工的日常工作情况,制度建立完成后,必须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强化内部管理,使得各个部门都能够相互协调控制,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促进发电厂经济效益的提升。

2.明确具体划分会计要素

与原有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增加了两个新的会计要素,具体而言指的是关于资产和收支方面的要素。在发电厂日常经营过程中,资产指的是发电厂可利用的工作资源和经营资源,而负债指的是发电厂从外界借入的资产以及未缴纳的费用,收入和支出是发电厂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得到的财政收入和消耗的资产。在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对各个会计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提高发电厂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3.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控制系统

建立健全的发电厂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供电发电厂会计成本核算制度,以此有效提升成本信息质量,规范目前的非单场产品成本核算行为。在建立健全的供电发电厂会计成本核算体系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发电厂实际运营情况,以此适应发电厂会计准则体系的需求。除此以外,还应该明确供电发电厂的成本管理思想,促进内部成本管理与发电厂的会计成本核算的结合,满足内部管理以及决策的相应需求。

4.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养

发电厂会计成本核算工作都是由会计核算人员完成的,因此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对此,发电厂应该定期组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参加职业培训,根据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状况,采用鼓励或者强制的方式进行培训,促进会计核算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另外,还应该积极吸引优秀的会计核算人员加入到发电厂中。

5.完善发电厂内部监督机制

(1)发电厂应该建立并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促使发电厂所有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能够更加的规范化、体系化和秩序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防范违规操作等现象的发生,确保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能够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下开展。(2)建立相应的监管惩处部门。在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相应的监督制度,对于专业性、综合性要求都较高的成本核算工作,还应该利用相应的惩处机制来更好的规范,树立起制度的权威性,全面提升发电厂会计人员的自觉性。

6.结合发电厂发展现状选择最佳的核算方式

会计成本核算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发电厂需要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正确的核算方式进行核算。大多数的发电厂会选择完全成本法,虽然没有制造、管理等营业费用,但有燃料费、购入电力费、税费、材料费等,综合来说其成本项目较多,所以选择完全成本法还是较为合适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电厂会计核算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发电厂财务管理水平,在新会计制度下,发电厂成本核算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对此,应该建立并完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明确具体划分会计要素、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控制系统、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完善发电厂内部监督机制,同时结合发电厂发展现状选择最佳的核算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发电厂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翔,王佳,杨程程.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59-64.

[2]周瑞闻.信息技术在电力发电厂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09,37(5):15-15.

[3]杨芳,王秀荣.电力发电厂财务集约化模式下的税务风险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36-37.

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煤电一体化;项目管理

一、W煤电一体化项目背景

W煤电一体化项目是2005年7月第二届泛珠“9+2”滇粤两省最大经贸合作项目,属云南省“十二五”“三个一百重点在建项目”,是云南省政府重点推进的火电建设项目之一,项目建设对打造滇东北能源基地建设意义重大。项目法人公司是由云南省属某能源集团、广东省属某能源集团等股东发起设立,对W项目实施煤电一体化开发,拟建装机容量为4×600MW燃煤火电机组和年产量500万吨配套煤矿。项目分二期建成,总投资约130亿元。

二、W煤电一体化项目建管模式

W煤电一体化项目实行二级管理,按照“总公司——分公司”的模式进行设立,即设立W公司作为W煤电一体化项目的法人单位,根据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下设第一、第二发电厂分公司和第一、第二煤矿分公司等所属分公司。W公司定位为W煤电一体化项目的重大决策实施主体、投资主体、经营管理主体和利润责任主体。主要负责W煤电一体化项目的战略规划、资源统筹、组织协调、资金筹划及拨付、投入产出考核、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基建等工作。W公司所属各电厂和煤矿分公司的主要职责为电力生产和煤矿生产的安全生产管理实施及责任主体,成本控制及核算主体。

三、W煤电一体化项目财务管理模式

W煤电一体化项目由于投资较大,总投资约130亿元,且建设周期较长,施工难度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项目基建和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将交叉进行,导致整个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极为复杂。因此要构建适合于W煤电一体化项目的财务管理模式,就要从深层次的方面来分析电力行业和煤矿行业的特点,并结合其行业特点搭建一套完善的总分公司的授权控制制度体系和平台。就W煤电一体化项目来说,电厂和煤矿分公司是W公司支柱业务和核心业务的经营者。因此W公司应让所属的电厂和煤矿分公司作为一个模拟法人独立运营,以较高程度的分权(授权)给所属分公司。通过授权控制、预算管理控制、会计核算控制、审计监督等方式建立对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控制。

(一)授权管控

W公司授权所属分公司对其生产经营所需的资产进行管理,其对应的责任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良好使用,使资产保值增值,通过运营资产创造利润。在资金收支管理方面,所属分公司资金收入全部由W公司进行归集,而在资金支付方面则经W公司年度、季度、月度资金平衡后拨付入所属公司开立的银行账户。所属分公司在授权范围内拥有正常情况下完全的资金支出审批权。通过这样的授权,使分公司拥有部分财务支配的能力,这有利于分公司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积极有效的组织好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管理。

(二)预算管控

W公司授权所属分公司管理其资产,对应的责任是通过经营所管理的资产实现利润,因此W公司应建立事前的预算管理控制制度,通过年度财务预算或签订目标责任考核书的形式向分公司协调确定利润考核目标,以量化规范W公司对所属分公司权责利安排,分公司应据此编定电力或煤炭销售、生产、成本、费用、采购等业务年度和各月预算,并把各业务预算分级归口落实到部门和工区、班组直至个人,形成有效的分公司内部各级责权利体系。

(三)会计核算管控

W公司对分公司应建立一套统一完善的对所属分公司实施事中的会计核算和控制制度,所属分公司具体的一些会计业务核算管理可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进行开展,这就保证核算基础的一体化,同时又充分体现出煤矿与电厂的不一样。W公司总部只负责项目基建核算和总部费用支出核算、投融资管理、利润核算、财务报表合并及对所属分公司财务部门业务指导等工作,所属分公司则以大车间模式进行独立核算经营。通过会计核算一体化让所属分公司的会计信息真实及时有效的传递上来,为W公司作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

(四)审计监督管控

W公司应建立健全对分公司的财务审计制度,形成对分公司事后的审计监督制度,对分公司的审计监督应包括工程审计、会计审计和预算审计三个方面。通过审计规范所属分公司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管理工作,确保项目管控有序高效。

四、结论

煤电一体化项目是指煤矿和电厂由同一投资方出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煤矿和电厂的相关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在项目建成之后,煤矿和电厂统一管理,燃料价格稳定,发电成本低,有利于竟价上网,电厂、煤矿运行更加可靠、高效。因此要如何体现出煤电一体一体化项目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来,就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建立一套适合于W煤电一体化项目所特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而让W公司和所属若干的分公司进行科学的逐级责权利安排,同时保证各级责、权、利安排的明确、有效,目标的尽可能量化,有效的权责利对等。进而使电厂、煤矿的生产运行更加安全可靠,经济效益良好,核心竞争力得到快速提高,最终实现电厂和煤矿双赢的局面。

财参考文献:

[1]孙立兵.关于循环经济的煤电一体化战略探索[Z].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3.

[2]锁良晨.煤电一体化项目评价方法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3.

[3]李沁.对煤电联营模式的初步分析和探讨[J].煤炭企业管理,2006,06.

篇6

关键词:电企;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发电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电力体制改革之前,厂网不分,发电企业只充当一个成本中心的角色,效益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工作滞后,发电厂的财务管理主要以追求核算的准确性为目标,偏重会计核算与监督,而不是效益增长目标。 这种偏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以记录反映作为电厂财务工作的基本目标,缺乏和效益相结合的机制。

在电力体制改革之前,发电企业以生产为中心,安全生产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厂网分开下的发电企业对财务的要求与厂网不分下完全不一样。 从厂网不分下的财务体制及其管理向厂网分开下的财务体制和管理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在厂网不分下电厂的财务工作主要是被动地充当了电厂经营过程的纪录员和报告者的角色。 仅仅对电、热能产品的消耗进行价值计量和费用记录,名义上为“成本中心”,实际上却起不到成本控制的作用。 财务会计工作没有对消耗和费用影响收益的评价环节和要求, 成本和效益没有具体地结合,甚至根本没有对效益的要求,成本管理也是服从于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而不讲成本耗费、费用的节约及对效益的影响。

(二)以准确核算为财务工作的主导思想或理念,缺乏参与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的主动和中心机制。

财务管理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有效的财务管理将会对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过程进行有力的约束与控制,促使企业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实现产出的最大化;或者在产出既定的情况下,实现投入的最小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 然而,在厂网不分的环境下,电厂的财务管理局限在会计核算上,以核算代替管理,片面地机械地强调核算的准确程序,并以此为财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根本不可能具有影响和参与企业效益管理的主动性,不可能起到经营管理中心的作用。 准确核算作为电厂财务工作的唯一主题,是一个传统的、习惯性的误区,使电厂的财务会计工作长期停留在会计的记账层面,抑制了财会人员开拓、挖掘自己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财务管理的职能在电厂管理中长期缺位, 这既不利于全体经营管理人员、全体职工确立全面财务管理的理念,更不利于财务管理在经营管理中中心地位的确立, 使财务管理与生产实际脱节,无法很好地发挥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参谋与决策的职能。

二、建立发电企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创新化管理

(一)扩充发电企业基本建设财务的管理内容,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拓展财务的管理范围,将财务管理落实到企业生产、运营的每个环节。

1、把财务管理落实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照生产指标找出差距,从技术性指标寻找产生差距的原因,做好从生产源头发现问题,把财务管理与生产过程相互结合,使财务管理发挥效应。

2、把财务管理落实到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包括企业的资金管理、电价管理、成本管理、市场管理等等全部与财务管理进行挂钩,全面运用财务的计划分析管理功能,从根本上实现财务管理对发电企业的决策作用。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能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制度基础。

1、健全财务部门体系,增设除财务、出纳和会计以外的财务岗位,如:财务数据分析员、电算信息管理员、预算决算编制员等。调动全部财务人员投入到财务管理中去,认真的进行预算、分析、控制和核算,制定科学细致的财务管理流程,细化管理方法,规范具体操作细则。

2、财务部门的领导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勇于打破传统的用人制度,支持创新式的财务管理变革。

3、.建立健全财务评价体系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已有业绩、诊断现在财务问题、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有效科学的手段。随着基层发电企业各种资本的增加,发电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财务管理的限制。构成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评估知识资本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的相关信息报告,揭示基层发电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顾客忠诚度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使利益相关群体了解基层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已成功加人WTO,国内市场不仅会对基层发电企业喇来激烈的竞争,国际市场也会对基层发电企业带来强有力的冲击。口此,基层发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立足,不仅要注重外部洲场环境,还要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基层发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基无发电企业缩小与国家管理水平差距,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关键。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基层发电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有据。财务管理作为基层发电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越来越受到基层发电企业的重视。而目前,我国基层发电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着利多不足,我们只有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基层发电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基层发电企业才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符定红,骆华.基层发电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探讨.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制度;成本管理

一、引言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发电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压力愈来愈大。煤炭价格上涨、环保排污收费标准提高等等导致发电成本的攀升;怎么样面对这些变化的环境造成成本加大,我们该怎么办?对此,笔者认为公司应该很狠抓内部管理:强化核算,挖潜增效,努力降低企业发电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挑战外部经营压力!

二、成本控制的主要思路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电力企业突破计划经济传统管理模式,转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创造经济效益上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企业成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都会受到企业各种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成本控制要从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措施以及战略抉择等方面来进行。现代企业管理不能忽视成本管理。如果一个企业缺少科学的成本管理,或者不规范成本管理行为,则不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2.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现代企业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追求的是低于社会平均成本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与成本管理涉及了许多内容,如人事、物资、生产、安全、质量、财务等,这些专业管理无不与成本管理息息相关,成本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伸入到每一个专业管理中的每一个过程。因此,企业离开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一整套科学的成本管理活动,就不能真正体现加强现代企业管理。

3.成本的控制有相对成本控制和绝对成本控制之分,绝对成本控制是把成本支出控制在一个绝对的金额中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相对成本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增加利润,要从产量、成本和收入三者的关系来控制成本。实行这种成本控制,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在多大的收入量下才会与生产成本平衡,甚至超过生产成本,做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在生产出多少产品后以在最经济管理方式下才可以产生最大的效益。

4.科学的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实行全面经济核算的工具。企业生产经营中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而成本是分析技术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物资消耗多少、设备使用好坏、资金周转快慢、投资收益大小都要通过成本反映出来。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1.全面预算管理(ComprehensiveBudgetManagement)是依据企业决策方案的要求,对销售、生产、分配等活动确定明确的目标,并表现为预计损益表、现金预算等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表,借以预计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全面预算管理按照“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思路,在模拟和预算的基础上,据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结合电厂和电厂所处电网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厂全年主要目标(利润、上缴、电量、费用、经济指标、燃料成本等),科学、合理地制定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生产经营中各种资源消耗指标和费用开支指标,并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直至落实到班组(或个人),实行目标责任考核。

3.全面预算管理包括量本利管理子系统、费用管理子系统、指标管理子系统、综合计划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燃料管理子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等七个子系统。它以全面预算为龙头,以成本管理与辅助决策为核心,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管理会计与数据挖掘技术为支撑;强调过程与控制,强调绩效度量与整体最优,强调企业信息实时共享。

四、现代企业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1.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成本管理科学化。要求企业市场化程度越高,成本管理领域越宽,就更要充分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方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使成本管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2.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各种规章制度,如何建立好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定,即使是同样性质的企业,由于地理环境、规模大小、人文环境、用户结构、经济发展的不同,规章制度的建立也应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适应企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

3.进行成本预测,确定成本目标。企业的成本预测是指对在一定时期内预计要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测算,是确定成本目标的前提。成本预测内容比较广泛,涉及设备老化、电煤价格上调等各方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重视调查,详细了解资料,进行反复测算,不断总结经验。

五、制订及修订各项成本考核办法

1.研究运动规律,科学管理企业成本。企业应结合实际,研究自身成本运动规律,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因地因时制宜,建立科学的各级成本管理办法。

2.发电成本按照成本和发电量的关系,同时根据发电生产流程,电厂建设成本来有效地理清哪些费用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然后有目的、有重点地通过各类渠道降低各类成本,降低财务费用,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将可控费用层层分解,严格考核。新晨

3.建立目标成本管理责任制,全过程的成本管理考核制度。将目标成本分解到每一个具体项目、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每一个职工,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完成既定成本目标从严从实进行考核。

4.加强管理,降低燃料成本。要确保入厂煤的质量关,确保到厂的数量到位。加强对运行人员管理,积极根据电网和机组负荷调整锅炉燃烧。

5.建立成本控制系统,确保成本指标的完成。在成本指标考核方面,以合理的消耗定额为前提,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部门、把成本管理的责、权、利落实到每个职工,把降低成本作为职工必须承担的经济责任和自觉履行的义务,成本指标与工作绩效挂钩,严格考核、奖罚,实行成本否决制。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要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为主要目的,结合分析财务结构,才会使财务成本费用降到最低。同时也要做到“没预算不花钱、有预算不超花”,严格进行控制,定期分析执行情况,这样才会在经济运行中起到真正的做用。

篇8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对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管理,及时发现可能对预定目标成本带来影响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确保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佳的效果,这即是企业的成本控制。电力企业与其他企业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其生产的产品具有特定性,在市场上不存在着产品上的差异,电力市场上产品具有较大的同质性,这就更需要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取得电力市场竞争上的优势。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下,对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采取一系列的经营、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并确保生产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确保利用最小的成本来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1.1成本控制的原则

企业成本控制应当遵循政策性原则、全面介入原则、例外管理原则及权、责利相结合原则。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好质量和成本、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而且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时需要全员参与,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工作中应侧重于非正常的金额较大的例外事项上,同时通过权、责、利的相互牵制,可以确保控制的成效。

1.2成本控制的作用

企业通过强化成本控制,可以有效的确保成本目标能够得到完成,确保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盈利的增加。而且在制度上确保了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可以在企业各控制系统中发挥综合性的控制作用。

1.3成本控制的特点

企业的成本控制需要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当中,对存在着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对象进行控制,在控制实施过程中,可以直接控制价值运动,而对非价值运动则可以进行间接控制,而且企业的各个部分需要对成本控制进行有效的配合,从而共同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二、发电企业成本控制具体策略

2.1降低燃料成本

煤炭是发电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重要的燃料资源,作为耗能大户,发电企业对煤炭的消耗量数量巨大。目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下,降低消耗已成为发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而从企业经营成本角度来讲,降低消耗也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发电企业需要加强对电煤的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有效的降低燃料的成本。因此,电力企业需要确保燃煤供应来源的稳定性,合理对燃煤供应点进行布局,从而确保燃料经济运行和成本管理的效能。不仅确保发电企业安全运行的可靠性,而且可以有效的控制好燃料的成本。

2.2加强物流管理,降低物资成本

发电企业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物流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成本具有直接的影响。物流承载着发电企业物资料的流动情况,其与库存、生产控制及设备状况都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物流管理可以也可间接的实现对这些管理信息流动情况的掌握,所以物流管理地企业的利润的实现具有较大的影响。发电企业应加强材料物资管理,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对备品配件、大宗消耗材料以及办公、劳保用品等物资采购,要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规范物资采购流程、推行物资采购招投标,推进物流管理,推行"零"库存管理。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大力压缩库存,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发电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新途径。发电企业加强物流管理,关键是要转变思路,依托集团化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物流程序、环节上寻求新的突破。

2.3强化检修费用的节约

每个电厂通常都设有检修部,但技术力量和人数分布极不平衡。遇到大小修时,检修人员加班加点,人手严重不足;日常巡检时,工作又过于轻闲,很多人无事可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的电厂,需要花费大量费用聘请外部检修人员,而系统内具备较高水平的检修力量,却得不到充分应用,技术资源严重闲置。公司可以借鉴华能上海检修公司的经验,充分发挥区域公司的优势,成立专门机构(如独立的检修公司或虚拟的大检修部),在区域内盘活现有检修力量。该机构技术力量要做到高、中、低全面搭配,统筹安排各电厂的检修计划,使检修人员的工作强度相对均衡。山东各电厂的设备问题具有很大的共性,检修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曲线的原理,凭借处理相似问题的经验,缩短问题诊断和处理时间。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的聘请外部检修人员的费用,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检修力量,提高检修人员的专业水平。

2.4缩减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

目前部分发电企业管理层次过多,这样不仅会导致信息传统的速度较慢,而且极易在信息上传下达过程中失真,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同时过多的管理层次也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给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所以发电企业需要从体制上下文章,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在体制管理上进行创新,缩减管理层次,从而实现节约管理成本的目的。2.5创新融资手段,节约财务费用一要调整贷款结构,灵活采用长贷、短贷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形成以中长期贷款为基础、用短期贷款做周转、短贷到期转中长期贷款的多层次结构,达到减少利息支出、降低财务费用的目的。二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资金预算,拟定资金使用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支出,做到用多少贷多少,随用随贷,努力实现"零存款"和"资金不落地"的管理模式,使资金得到高效利用。三要加大金融品种研究,努力拓展融资渠道。根据发电行业资金流动性大的特点,寻找适合自身的融资方式,建立以银行贷款为主,企业债券、融资租赁、信托资金等多种融资方式为辅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利用转换融资渠道达到降低财务费用的目的。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G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373-01

随着国家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也有着巨大的改变,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电厂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了技术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现代社会中,电厂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省生产劳动时间,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对电厂未来的可持续经营发展也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1 初探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主要内容构成

所谓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将电厂设备监控和设备检测以及设备的通讯保护等方面的功能综合统一起来的系统,目前我国电厂的电气自动化一般采用集散型的电气控制体系来完成,以往电厂使用的较为传统的、滞后的电气系统根本不能用集散型控制体系完成电厂电气自动化。通常情况下还是只能用水平较低的半自动相关硬件来和监测仪表进行连接后再进行监控,这种“低水平半自动化技术”只能监控相应的一台设备,并不能同时对多台电气设备进行同时的监控,也就是说不能“一对多”的监控。电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具体来说主要由三层内容构成:其一,“间隔层”中的设备通常是分层间隔,一般在开关层放置“电保护测控装置”从而减少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保证设备的使用独立性,减少“二次接线数”可以更高地保证节省电厂的实际成本,将设备的维护工作次数降到最低;其二,“网络通讯层”包括通讯装置以及网络交换装置和中继器装置等等,其主要的作用是将信息在各个设备系统之间进行良好的传递;其三,“站控层”一般采用“分布开放式”结构,其作用主要是能够对电厂的所有设备进行一定的监控,这种“监控能力”也是“站控层”的主要功能。

2 分析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实际意义

2.1 市场经济意义

众所周知,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价值,还能为电厂和电力市场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使电厂得到比较系统的规范,电力市场也形成比较完善的发展模式。在经济方面电厂对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可以对电厂的经营过程进行很好的监督和控制,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资料以及生产资源都能及时地监控,切实地保证了成本资源的合理应用,大大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价值,进而对电厂的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探析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3.1 两种监控模式

就目前来说,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采用两种监控模式:其一,“分层分布式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间隔层”实施电气阻隔分离的设计方式,在“开关柜和一次设备”之外设置“监控、保护单元”。在“网络层”要结合实际生产现场的总线安排设置生产活动的光纤电缆和电厂通信信息管理机器以及相关的一些电缆设备,然后将这些所有光纤电缆设备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集中分析,根据相关数学程序进行转换规约以及传达分析数据的命令指示。而“站控层”的主要任务是管理“网络层”和“间隔层”的相关信息;其二,“集中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直接链接方式”,通过自动技术将比较强的信号转变为较弱信号并以“电缆链接线”的方式直接接到控制管理系统中“端口模件柜”中,建立分布式的控制体制,进而对电厂中所有的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3.2 三种关键技术

所谓的三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具体是指“间隔层终端测控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监控主站技术”:其一,“间隔层终端测控技术”的实际应用是指为间隔层中的一次设备进行“检测保护单元”的配置。这个检测单元不仅保证了电厂的实际生产中相关用电系统的绝对安全,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证了电厂能够稳定高效的、健康的运行,是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技术。因此通常对此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拥有灵活性,该单元还要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其二,“通信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是指通过利用电缆光纤通信并且结合现场总线网络通信。其不仅影响着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有效运作,还影响着电厂监控管理的科学进行。就目前来看,我国绝大部分的电厂都采用了这种关键技术;其三,“监控主站技术”的实际应用是指电厂在生产活动中主要利用被安置在站级监控管理层的监控主站技术来实现对电厂所有电器设备的综合管理和有效监控。其中“主站配置”主要有“综合发电机组的容量”这个因素来决定。可以是单一的发电机组也可以是多个发电机组。

4 探析完善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4.1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应注意的三方面问题

在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中,总结来说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其一,电厂在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时,在电源设置上必须使用“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而在外部范围的监控管理系统以及电气自动化设备中采用“双电源”和“勿扰切电”,同时还要依据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进行监控管理系统中的设备安置,确保这些设备有效合理的使用;其二,电厂通常会在监控管理系统中实施“开关控制接口”方式,因而必须确保“接口相对应信号”;其三,在电厂使用自动化系统时一般会使用“事件事故记录分析法”,但是由于不同电机的不同内存的影响,因而记录的数据不能真正反映实际的波形的要求,所以必须避免信号重复采集的问题。

4.2 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未来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以“单元制”为基本内容的发展,对于现代电厂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强烈需求,导致现代电厂电气自动化正在向“机、炉、点一体化”的道路发展,电厂应该充分利用“单元制”的技术来提高“单元控制需求”,从而大大提高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综合监控管理能力。我国未来的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以“单元制”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策略。

5 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更新是电厂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不仅对电厂的技术资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电厂的高效生产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气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保证电厂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为电厂未来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姜丽娟.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J].科学致富向导,2014,11(25).

篇10

[关键字]风险;可控;不可控;分析;应对策略

1.引言

近年来,受煤价高、电价低等因素影响,电力行业利润大量向其他行业转移,经济效益下滑,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主营业务亏损面扩大,经营发展形势很不乐观。尽管国家推出了煤电价格联动政策,但实施过程中电价调整时间滞后、调整幅度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火电企业资不抵债、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明显增加。发电企业面临的不仅包括安全隐患风险,还有运营成本、投资决策、经济调度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日益加剧,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累积将严重制约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发电企业扭亏为盈,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分析发电企业风险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解决对策,可以有效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为发电企业的良好运行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2.发电企业风险分析

2.1.发电企业燃料管理风险

在实施煤电联动后,各发电公司由于所处位置及成本水平不同,受到的影响也将不同,发电公司在通过控制成本来消除煤价上涨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将更加注重通过竞价上网获得更多的利润来弥补上升的成本,因此,燃料价格变动的风险是发电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1)煤价不同变化下,保持收益率不变时的上网电价

在资产收益率保持10%不变的情况下,当煤价分别上涨20元/吨,40元/吨,60元/吨,80元/吨,100元/吨时,测算火电厂所希望达到的电价。假定销售税金及附加仍然按照总销售收入的10%计算(因为在进项税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电价的上涨,销项税也增加),由煤价变动对电价的影响分析可知,标准煤煤价每上涨20元电价大约应上升8厘钱。

(2)上网电价不变下,煤价变化对电厂收益的影响

当上网电价不变时,由于煤炭价格的上涨,直接造成火电厂经营成本的增加。同时,燃料费用的增加,将会使销售税金及附加减少(燃料费作为一进项费可以抵扣,增值税按17%计算),同时由于利润的减少,所得税也相应地少交。分别测算煤价上涨20元/吨,40元/吨,80元/吨,160元/吨,300元/吨时,在上网电价不变的情况下,火电厂利润的变化情况(其他参数同上)。测试结果显示了煤价变动对利润的影响(上网电价取第8年的含税电价:0.33元/kWh,按KW计算,收入和利润指标单位取值都是元)。

我们发现,当煤价上涨160元/吨时,电厂仍然具有4.62%的资产收益率。由于本文在计算电厂的财务指标时,没有考虑电厂的资本构成情况。实际上,不同的电厂自有资本的比率不同,银行贷款利率和期限不同.如果年全资本收益率小于银行贷款利率,则电厂可能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但煤炭价格的上涨引起火电厂上网价格的调整对于各地电网公司的影响则视各地电网公司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2.2.发电企业投资决策风险

未来的活动或事件,其后果有多种可能,各种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即概率也不一样。由于企业对于将来的活动或事件一般不能掌握全部信息,因此,事先不能确知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即后果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与企业认识与估计之间的一种差距,即使企业可以事先辨识事件或活动的各种可能结果,但仍然不能准确确定或估计它们发生的概率。如果企业对活动预期的后果不理想,甚至是失败,企业自然要想能否改变以往的行为方式或路线,把以后的活动做好,这样就会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发电企业投资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发电企业投资希望达到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如果没有实现,风险就发生了;根据形势的变化选择扩建电厂还是不扩建电厂;如果发电企业选择了扩建方案,能否保证电量上网。不同发电投资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可以计算出损益值,通从而就可以分析风险存在的大小,继而进行投资决策。但由于发电企业投资风险具有不可控性,所以不作具体分析。

2.3.发电企业经济调度风险

电力系统作为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系统,其运行效率只要提高一点,其经济效益就非常客观,对于一个发电企业来说,根据机组的启停速度和启停成本、爬坡速率、最小技术出力、最小连续运行时间等技术指标,按照随时变化的负荷,做好经济调度和负荷分配,既能快速做出反映,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据国内外电力系统的测算,搞好机组经济调度,能节省煤耗或降低成本达总耗量的0.5%—1.5%,很大程度地提升了经济收益。

2.4.发电企业竞价上网风险

网厂分开后,发电侧准备实行竞价上网,报价高的机组面临报价失败不能上网发电的可能,就产生了竞价风险。竞价风险主要受发电成本、各机组出力以及电力需求总量的影响,其中发电成本又受燃料价格、固定资产折旧、水费等影响。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关键指标分析精度不高,所以将其列为不可控风险,暂不作分析。

2.5.发电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风险来源主要有:企业家、多元化进入方式、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产业特点、财务能力等,其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1)企业家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作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者,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

2)多元化进入方式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多元化经营时,有些企(下转122页)(上接112页)业采取自主投资新建方式进入,有些企业采取外部兼并或收购的方式进入,这些不同的进入方式,产生的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也不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采用收购和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进入其他领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这种进入方式,尤其需要考虑新业务与旧业务整合和不同业务主体的企业文化整合的风险。采用内部方式进入的企业,则着重需要考虑新业务的产品周期、不同的市场拓展方法等方面的风险。

3)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包括产业的市场相关性和运作过程的相关性。贝蒂斯等研究认为,相关型多元化导致负的风险-收益关系,而不相关的多元化显示出正的风险-收益关系。可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从投资组合理论来看,产业市场的相关性与企业经营风险成反向关系,产业的运作相关性是不同产业运作中对企业资源或能力的共享程度,它与风险正向相关。

4)产业特点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产业特点与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关系,主要从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从产业的发展周期理论来看,任何产业发展都将经历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几个阶段。处于幼年期的产业,其风险大收益小,成长期的产业其风险大但其收益也相应较大,而成熟期内的产业,其经营风险小,收益较稳定,衰退期的产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小,风险较大。

5)财务能力与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行多元化投资,必须充分考虑并合理解决企业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有机协调、盈利性与流动性有机协调等财务问题。资产结构性管理的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即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又能在不减少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利润或流动资金水平。

3.结论及对策

通过对发电企业风险的分析评价后,我们发现风险主要存在于燃料管理、投资决策、经济调度、竞价上网和多元化经营五个方面,其中燃料管理风险、经济调度风险和多元化经营风险都是相对可控的,而投资决策风险和竞价上网风险由于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自身特性等原因,属于不可控风险。

经上述分析研究,发电企业完全有机会有能力找到相应对策去避免某些风险的存在,即便不能完全克服所有风险,也可以降低风险对企业运营的不利影响,提高其经济效益。例如,严格控制成本;注重通过竞价上网获得更多的利润来弥补成本的上升;准确预期上网电价和上网电量,对没把握的投资做充分的可操作性分析之后再做决策;做好经济调度和负荷分配,既能快速做出反映,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充分考虑多元化经营的利弊和产业特点,不盲目决策和投资等。发电企业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经过分析及时找到对策才能够实现经济收益和更好的行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喻文标.火电厂生产经营风险控制管理,

《电力技术经济》, 2006.

[2]丁伟,李星梅.电力市场中发电项目投资

风险研究,《现代电力》,2006年03期.

[3]樊铁钢,张勇传.电力市场中的不确定

性,《中国能源》,1999年10期.

[4]李笑野,马艳.《周易》的风险观及其现

代价值,《财经研究》,200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