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银行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30 17:5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手机银行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手机银行 商业银行 对策
一、问题提出
随着电子商务“十一五”规划完成,电子商务行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在我国金融业、农业、工商业、旅游业等许多行业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张,与其他行业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国内外电子商务合作逐渐加强,根据工信部发表的《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网络零售交易额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00.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不断上升,第三方支付的规模增长了近60倍,2010年达到1.01万亿元。2010年我国网络零售用户规模达1.61亿,交易额达到513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3.3%。互联网用户人均每月消费达260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7%。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那么,手机银行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其发展又存在什么问题,商业银行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在电子商务市场的迅速发展中斩获自己的利益呢?
二、手机银行简介
手机银行,也称为移动银行,是电子钱包的一种。电子钱包是电子商务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支付工具,就像现实中的钱包一样,我们用它存放零钱和完成交易,只不过这里的零钱是我们事先存进银行或者相关的第三方交易商家的账户里的,而交易一般来说是在网上或其他地方完成的。手机银行则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银行业务的简称。手机卡通常会和开户行的银行卡绑定,使交易更加安全可靠。
三、手机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一)使用不够便捷。
目前手机银行业务还不够便捷,并没有真正达到3A(Anywhere,Anytime,Anyhow)式服务标准,最多算实现了前两个。毕竟目前手机银行的支付方式主要还是局限于WAP和短信这两种,距离5A(Anywhere,Anytime,Anyhow,Anyone,Anyservice)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二)手机银行业务范畴过窄。
我们不防来看看建设银行当前的手机银行业务。建行手机银行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服务:查询、转账、理财、缴费。其中,转账业务仅有高级客户享受,并且付账的还必须是签约客户,非签约客户只能享受查询、缴费业务,理财业务也只能享受到查询功能,要进行手机银行股票交易等行为还须先成为签约客户。
(三)使用成本过高。
使用手机银行会让客户花费高额成本,以建行手机银行为例,使用建行手机银行要花费三个方面的费用,银行结算手续费(0.15%的跨行、跨地转账手续费,最低1元,最高15元)、信息服务费(若仅使用账户余额查询功能则不收取服务费,其它的收取服务费,“移动梦网”用户,普通版1元/月,高级版3元/月;电信“互动视界”用户6元/月;联通“神奇宝典”用户10元/月)、数据流量费(即手机上网费用,还有短信费)。
(四)监管问题。
对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监管措施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仍需完善。手机银行产业链较长,除了商业银行以外,还涉及到移动通信业务运营商、设备生产厂家等,多家监管的话监管主体不明确,容易造成行业的混乱,一家监管又有越权的嫌疑,建议建立以某一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的行业监管体系。
(五)技术问题。
由于目前技术还不够完善,各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比较猖獗,手机银行刚刚起步,各种技术上的漏洞也在所难免。对此应该完善手机银行的技术,减少风险,使手机银行成为最安全的支付方式。
四、关于银行利用手机银行的发展增长利润的想法
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好,手机银行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信手机银行必将引领新的支付潮流。但是,商业银行当前的收费模式似乎并不能将手机银行带来的利润最大化。
经济学中有一种定价模式叫做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利用其市场势力,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商品价格,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其中,二级价格歧视(即按销售量定价,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品,一个垄断的卖方可以根据买方购买量的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最为常见。受这一思想的启发,笔者认为,手机银行服务费用可以按照客户月交易额的一定比率来计算,类似于手续费用的收取,而且可以更进一步,如果使用单一的比率会略显死板,借鉴个税征收模式,使用累进的比率,划分不同的收费等级。这么做有个明显好处,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符合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原则,对客户来说,愿意使用并且有能力使用这项服务,那么就能将手机银行的月服务费用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不愿意或能力不足的用户则不存在这一负担,实现了客户的效用最大化。对商业银行自身来讲,对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的服务费用,也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这种收费模式可以说是符合社会利益的,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具体的征收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因为之前的讨论并没有涉及到使用这一模式自身的运营成本,如果按照个税的征收模式来,计算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成本较高。而且服务费用的收取应该有一个最高的额度,不能无限制的增加。所以需要搭建一个定价模型,来实现合理的服务收费。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手机银行的发展及其背景的介绍,突出了当前商业银行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无论从我国的国际化接轨的任务,还是自身的发展来说,让商业银行积极融入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背景,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手机银行在未来必将被广泛应用,其实用性很有可能赶超网上银行等支付形式,并且笔者认为,银行和各商家可以利用这个好时机来获取更多的利润,相信手机银行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篇2
关键词:零售银行业务;金融业务;业务发展
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国际先进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而且也成为我国亚洲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我国11家银行为实证,选择2012年二季度末影响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相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我国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提供对策建议。
一、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水平定量分析。
1.指标选取
笔者借鉴国内研究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影响的重要程度,选取如下指标评价指标体系。
2.样本、数据来源
3.实证分析
4.实证结论。
实证结果显示:一是每个银行零售银行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四大行和招行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二是最大的公共因子F1与营业收入占比、利息收入占比、营业利润占比和客户数的相关性高,说明要推动零售银行业务可从这三方面入手。
二、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思路
1.强化零售银行业务风险控制。目前,我国零售银行业务正处在全面起步阶段,各家银行争相发展,因而存在着盲目扩张、放松风险管理的不足。要不断健全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使零售银行业务健康发展。
2.加强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创新的方向应主要是致力于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进行整合性、前瞻性产品的研发。
3.加快渠道建设,提高网点销售。分支机构建设和电子化并重,并逐渐转向电子化服务。各家银行应对各种渠道进行有效整合,使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小宪.零售银行业务———中小股份制银行的战略支点[J].银行家,2006(12):46-49.
篇3
[关键词]手机银行;差异化;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28-03
1引言
“手机银行”,也被称为“移动的银行”,是利用手机开展银行业务,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银行,手机银行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把用户通过手机连接到银行,完成各种移动的金融服务。在今天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时代,手机银行业务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提高金融企业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制造较好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是提高银行整体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业务。因此,如何突破现有业务的发展瓶颈,发挥手机银行差异化优势,提高客户的认识和利用手机银行的效率成为各方的手机银行应该关注的焦点。由美国的波特第一次提出差异化战略,作为著名的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波特提出,企业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在产品性能和生产的过程中,对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比现有的产品有所创新,以提高该企业的市场占有水平,创新的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其实质是追求垄断或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差异化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产品的设计,技术特点,知名的品牌形象,较好的客户服务,丰富业务网络和其他方面的独特等特点与同类产品进行区分。差异化发展战略也是广泛应用于银行业的,国内银行面向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定位准确,国内银行找到自己的优势,才能走差异化战略,才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手机银行现状分析
2.1安全问题
信息传输的安全性问题是手机银行客户使用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手机黑客或手机病毒感染都会引起手机银行使用者财产权利的损失。最让人担心的是手机银行用户的信息丢失,这些问题可能对用户的账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据一项调查显示,超过1/3的受访者担心因为手机银行不安全而不选择手机银行。可见,安全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2技术发展带来新机遇
手机银行发展是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中物联网的发展就是手机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物联网是一个现代的信息技术产品,通过该产品,互联网的项目可以在协议约定的连接系统,完成信息交换,实现货物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管理,监测。物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和机器,人与人,机和机之间的信息交互。2010年中国将物联网的发展列入我国五个新的国家战略产业之一,物联网的发展对手机银行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它为手机银行变为金融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2.3专业人才缺乏
手机银行,手机为载体,通过通信平台进行操作,但它仍然属于金融流通领域,与财务相关。对其他电信增值业务运营商、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具有一定的考验和挑战。手机银行开业初期完成基本的硬件配置倒不难,但要确保其稳定持久的操作,增加对手机银行熟悉的专业人员是必需的。这些专业人员成员需要有金融,法律,设备采购,客户服务管理,技术和其他多方面知识交叉的多领域的复合人才,但目前该领域人才缺失。要支持国家和区域的业务系统,需要一个大型的专业团队,相关人才的缺口将阻碍手机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2.4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中间业务的发展,银行,运营商,多媒体第三方支付平台,三者之间的合作,需要一定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在国外,手机银行相关法律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但在中国,由于国家政策和法规尚不完善,手机银行涉及金融监管和非金融企业监管,在这种方式中,需要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如果只是完善银行方面的法规,只监管银行也存在一些问题,银行需要移动运营商租用网络,还需要从第三方运营商获得客户网络。这个利润共享过程,涉及许多环节,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法规不完善。从目前看,广大消费者不想看到的是银行对自己的手机银行的移动用户提供服务,但是不同银行的服务是不相同的。因此,银行部门不能单独领导这方面的业务法规。由于涉及通信与银行业务操作,两个强大的垄断集团相互制约,使移动支付业务陷入尴尬的境地,这需要更多的成熟法规界定这些问题,这阻碍了手机银行的快速发展。
3手机银行差异化策略
3.1与客户之间的定位差异
没有一家银行能为所有客户提供所有服务,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定位客户群体。例如,中国招商银行一个向零售银行转型,通过一大批高端高质量的客户资源积累,招商银行着眼于个人客户。私人银行客户平均余额300万元,远超其他银行,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促进了中国招商银行的差异化战略。中国招商银行根据高端客户的较高比例的特点。为高端客户定制了手机版的掌上银行,而不需要的用户可以方便的开放和取消,只要手机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金融功能,免费下载该程序可以通过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完成,根据不同的登录程序输入相应的密码,高端用户可以使用商业银行iPhone版手机银行终端集成卡,它集成了银行卡和移动电话卡的特点,使得移动电话用户终端真正成为便携式的POS机和自动取款机。对于高端用户具有较高的实时性财务需求,中国招商银行的iPhone版手机银行提供资金(基金交易,基金的账户管理,查询,财务账目核对,证券交易机票价格,银行证券转让),外汇管理(管理,外汇转账,购买外汇)等功能。因为在高端客户中,iPhone手机的使用比例远高于客户的其他群体。招商银行的iPhone版手机银行为这部分的客户群体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目前大部分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市场定位不清、发展道路是不明确的,大多数属于简单的将部分金融活动转移到移动电话上,但在具体用户体验方面,促进手机银行发展的战略思想与服务理念不成熟。数据显示,互联网用户中开通手机银行的有90.2%,但实际使用的只有35.4%,在手机银行的集中使用中,短信需求超过50%,是目前手机银行的主流。因此,手机银行对广大网民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银行应增加彼此之间的合作,加强宣传,寻找潜在客户群体,追求时尚的客户和喜欢现代多媒体的客户成为商家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在宣传中应强调手机银行方便服务的特点和功能。当然,除了这些银行应主动与合作运营商协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借助他们对移动电话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向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宣传,提高手机银行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对手机银行感兴趣,愿意尝试。
3.2注重安全性
由于目前客户不接受手机银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担心手机银行用户会使得信息丢失,这些问题可能对用户的账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客户进行必要的安全性宣传,银行与运营商联合向客户进行风险意识宣传,使得客户提高安全性,银行与运营商应该注重技术提升,使安全性技术进行不断地升级,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银行也可以以此作为宣传点,通过技术升级保障自己手机银行安全,使客户感到放心。
3.3健全法律法规
手机银行的推广不能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此规范市场环境,从主体资格,业务范围,风险监管等方面进行规范整合。一方面,中央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有关部委建立一个规范的移动银行系统;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和移动银行法规,可以加强政府监管,消费者协会作为消费者常用的维权组织,负责对消费者进行维权,但由于手机银行的复杂性,而且也牵扯了许多部门,因此政府应考虑目前监管部门单方面难以对手机银行进行规范,建议在消费者协会设立专门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分支,从事消费者权益保护。针对金融领域的消费者利益受损害的问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用户反馈,以及投诉系统,让手机银行管理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获得推广。
3.4渠道差异化的发展
根据2012年调查显示,有关部门对手机银行用户的调查,“3G门户报告”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手机用户市场份额比其他银行更高,达到15.1%和13.9%,分别列前两位。与此同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资手机银行比例较大,获得市场份额也较多,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中信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数量分别占到总体用户数量的4.4%,4.2%,明显低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但更多的由于大型银行与中小型股份制银行间的总体用户数量差距。这两个国有商业拥有网络银行巨大优势,扩大手机银行业务可以使用跨渠道推广业务。原来他们主要通过实体柜台服务模式,成本很高,收益率可能很低。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通过实体渠道和移动电话银行渠道整合模式的发展,通过实体渠道优势迅速加快对手机银行客户加速扩张,并通过手机银行,更好地为广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大大降低了渠道成本、降低了服务客户的成本。
3.5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
手机银行目前已经被各大银行所关注,因此竞争比较激烈,而且目前手机银行产品有趋同化趋势,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必须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比如工商银行向用户加强“E动态银行”品牌。在同一时间,银行也有一些服务紧跟数字时展的潮流。比如,银行纷纷与运营商联手推出分别适合在安卓、苹果、三星等不同手机使用的手机银行,使客户可以自由选择,通过贴心的用户服务来树立自己的形象,使得用户随时随地的可以使用手机银行。只有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服务,才能逐步积累客户的信任,在客户的不断信任中形成良好口碑,在形成良好口碑之后银行专业的品牌形象才可以实现。
3.6银行加强与运营商合作
目前,在手机银行客户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处于领先地位,但他们更多的是借助自己比较广泛的渠道来实现市场份额,相比中小银行,它们的渠道遍布全国,营销网络原本就稀缺的中小规模的商业银行与之相比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2011年,中国移动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实现交叉持股的战略合作。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将自己的金融服务用于移动的手机银行,这样通过二者的合作使得他们与其他银行的手机银行进行区别,中国移动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实力进行系统开发,而且利用自己同样具有广阔促销推广渠道的特点进行客户促销,中国移动的促销渠道包括客户经理,实体办公大厅,移动的服务大厅,网上办理和社会推广手机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移动渠道业务交叉推荐给客户,这可以大大的补充其实体网络。虽然目前的手机银行业务主要是针对个人客户,但移动业务加银行业务对那些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广发银行和一些城市商业银行首先注意到客户的需求。广发银行就在国内较早推出了针对企业用户的手机银行,这对小企业尤其适用,私有企业规模有限度,控制系统是不完善的,往往一大笔钱支付需要一定的企业高管批准,移动手机银行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企业版可以是特别的付费客户。企业精力长时间的主要业务放在私有企业移动操控关键账户。由企业关键人员完成远程控制,由会计人员负责日常的现金流管理,管理小额出纳账户。企业关键人员负责大额的支付,即企业在主营业务方面,可以立即经过企业关键人员批准,出纳员在批准后把钱付到相关账户,完成会计支付。避免企业关键人员出差或不在企业而耽误付款的麻烦。
银行与营运商的合作不能只限于技术合作,而且还可以考虑共同出资培养既熟悉金融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来改善我国目前手机银行相关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的局面。良好的人才储备也是银行在激烈的竞争领域获胜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金融行业更是如此,掌握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可以完成最终的市场胜利。
参考文献:
[1]邓华锋.3G时代的手机银行[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7(3).
[2]成浩.3G时代下的手机银行发展[J].金融观察,2010(5).
篇4
一家大型物流公司的业务经理王先生和助理到外地出差,一日中午在餐厅饭后闲聊时,王先生得知当日大盘上涨,当时就特想看看自己养的几只“基”表现如何,打算趁大盘高点时赎回一只业绩比较差的基金。但是行程匆忙没带笔记本,餐厅附近上网又不方便,真是于着急没有办法。然而,年轻的助理却并不着急,掏出新买的联通3G手机,翻出银行卡,轻松搞定了赎回。
王先生向助理询问,才知道助理使用的是最近几年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缴费,还能买卖基金玩投资。
网银功能的延展
网银是王先生最经常使用的。相比较电话银行,网银页面丰富、直观,交互性强。但是,在王先生看来,网银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受终端限制,必须有能上网的计算机。而这对于“空中飞人”王先生来讲,是最大的不方便,他想了解手机银行是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手机银行是继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之后又一种方便银行用户的金融业务服务方式,有贴身“电子钱包”之称。作为一种崭新的银行服务渠道,更加突出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贴身、快捷、方便”的独特性,真正实现了“whenever、Wherever(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银行业务的办理。
随着3G手机的推出,3G高速稳定的网络,将使手机银行功能更丰富、界面更美观、速度更迅捷、安全更有保障。3G是支撑手机银行未来发展的网络基础,在这方面,中国联通的优势显而易见,其WCDMA技术全球漫游能力最强,技术成熟性最佳,终端也最丰富。
主流手机都能开通
接下来,王先生关心的事情就是手机银行业务对使用的手机有无特殊要求,自己手中的这款手机能否开通这项业务。
从2002年中国联通和建行合作首先推出基于短信的手机银行业务以来,手机银行主要分为几种:一种是基于短信的手机银行,主要通过发短信操作,比如要手机查询银行卡账户余额,银行会给你一个代码,发送代码短信,然后银行会回复你金额。这种手机银行业务对于手机的输出性能要求不高,只需能发送短信即可。第二种是基于SIM卡的手机银行,定制sIM卡里集中了手机银行的一些功能,需要把它安装在手机里面,这类手机银行要求手机必须是彩屏的。第三种也就是现在通用的手机银行是基于手机WAP协议(无线访问协议)。这类手机银行要求手机有WAP上网功能,现在大部分主流手机都已具备这种功能。
现在,推出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一般会有一张识配手机列表,就是说,哪些型号的手机银行已经做过识配,可以开通手机银行业务。
业内人士提醒,现在一些人图便宜买山寨手机,但山寨机是不能开通手机银行功能的。
基本覆盖网银功能
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纷纷都推出手机银行服务,手机银行基本实现了银行的各类基础业务,可基本覆盖常用的网银功能,且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具体来讲,手机银行用户可通过手机银行查询账户、缴费、转账、汇款、分期付款,同时还可以实现投资理财功能,比如买卖基金、黄金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家银行的业务发展定位不同,手机银行具体的功能实现在各家银行会因此有所不同。比如中国联通和大部分银行都开展了手机银行业务的合作,但进展程度有所不同。中国工商银行的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其手机银行服务已经能够覆盖所有中国联通和移动手机用户,客户可以获得7×2 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查询账户、转账,汇款资金瞬间到账、进行捐款、缴纳电话费和手机话费、网上消费实时支付等。
暂时免费使用
明确了手机银行的功能后,王先生对手机银行的兴趣更加浓厚,进一步,他需要了解的就是关于手机银行的收费问题。
首先是移动通讯运营商方面,因为王先生使用的是联通网络,因此他关注开通手机银行业务后,中国联通会不会再向自己收取一笔费用。为此,他特意致电联通公司,联通的相关工作人员给他的答复是:手机银行是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合作的业务,目前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暂时不单独收取额外费用。
业内人士介绍,手机银行业务涉及到移动运营商这一块的费用主要是数据流量费,也就是手机上网产生的费用,但是这项收费不高,2元可以包10兆流量,而进行一次交易只需要2K左右的流量。
至于银行方面,由于整个业界还处于手机银行推广阶段,绝大部分银行暂时免收服务费,或者,虽然部分银行已经制订出手机银行业务服务费的收费标准,但事实上截至目前还未开始收费。比如,工商银行手机银行(WAP)年服务费标准为60元/年,但到目前为止暂时免费。至于未来,银行可能会向手机银行用户收取一定的年(或月)服务费,这也将成为手机银行的一个重要收费项目。
虽然,目前大部分银行对于手机银行业务暂不收费,但手机用户在使用手机银行的转账功能时,银行内部的费用,也就是转账手续费是和柜台服务一样要收取的。而通过手机银行进行申购基金等理财业务,客户只需要向基金公司支付申购费、赎回费等,不向银行支付任何费用。
未来会有大发展
在充分了解手机银行后,王先生对手机银行“随时随地”可以操作这一特性非常满意,已经决定要为自己的联通手机开通手机银行业务。与此同时,他特别关注手机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
纵观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解决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人们处理信息的方便性和信息沟通的及时性问题。手机银行把通讯领域技术优势和银行金融服务功能结合起来,既解决了方便性问题,手机可以随时随身携带,也解决了及时性的问题,即需要时拿起手机即可操作。
篇5
【关键词】手机银行安全 威胁分析 安全评估
1 前言
随着移动终端的研发,手机早已经不仅是为通信而存在,智能手机也已经不再是奢侈品,更加成为娱乐和商务功能的主要应用对象,同时也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有力助手。2013年1月15日,国内手机市场整体规模达2.6亿台,相比2012年同期增长20.6%。随着快速发展的无线网络技术,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更重要的是带有WiFi和3G或4G功能,使得上网速度,安全性和稳定性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手机研发技术的发展给手机银行的使用带来了巨大的契机,银行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银行柜台服务经常是长队如龙,排队浪费人们大量的时间。
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和手机连接到手机银行的用户可以直接完成各种银行交易。伴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通信速率和功能的拓展以及手机存储技术的进步,促使手机应用愈加广泛。同样,这也造成手机保留越来越多的重要数据信息, 使手机上的各种数据成为攻击者的新目标,手机的信息安全将从最初的用户隐私上升到数字内容安全,以及支付安全等各个方面。移动互联网与业务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的安全性,是关系到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基础,如何保障手机银行相关系统的安全,安全评估必须作为系统建设的基础,也是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
2 手机银行主要使用的技术探究
手机银行现阶段主要使用的技术有以下三种:
2.1 SMS方式
SMS(short message service)即短信服务方式,该实现方式主要是由手机银行系统,短信中心以及手机终端组成。客户使用SIM卡上的菜单用加密短信方式向银行系统发出短信指令,然后通过GSM网络发出短信;GSM短信中心系统收到短信之后,转发给银行系统,银行系统接着对短信内容执行处理。银行主机处理客户请求后,系统将处理结果转换成短信格式再把需要的结果短息信发给客户。该方式的优点就是客户很容易接入手机银行系统,缺点则是较复杂的银行业务交互性差,完成一次业务也可能需要发送多条短信。
2.2 STK(Sim Tool Kit) 方式
手机银行卡系统的客户端使用的贴片式SIM扩展卡,是标准的CPU智能卡。采用STK技术实现相关功能,通过加密短信和柜面端进行交互,因此,只要支持STK功能、能够收发短信的手机都可以使用。而STK功能是GSM/CDMA规范的标准功能,绝大部分手机都支持该功能,因此手机银行卡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2.3 WAP方式
WAP(Wirelessa Application Protoeol)即通过WAP的方式使用手机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办理银行业务。WAP方式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全球性的开放协议。手机银行客户端无需安装任何软件,绝大部分手机都内置WAP浏览器。使用WAP浏览器来处理银行业务的在线服务很早就已成为国内外手机银行的主流技术。
2.4 客户端方式
客户端方式就是指在手机上面通过下载安装客户端软件,利用Client方式实现访问手机银行功能的软件技术,目前流行的主要有KJAVA、BREW(Binary Runtim Environment for Wireless)、iPhone等不同平台的版本。客户端软件对手机终端要求较高,需要对指定的手机开发客户端软件,优点是客户端软件针对性更强,更多的功能都集成在客户端软件中,访问速度加快,缺点就是各种版本的手机操作系统的能力和特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增加了开发的难度,维护成本也比较高。
3 手机银行安全机制分析
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推出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的安全产品可分为两类:
3.1 独立于手机终端的安全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静态密码:客户预先留存的密码,每次使用银行服务帐户时使用此密码登录,密码发送到银行,服务器提取银行系统的密码进行比较保留,使客户身份验证得以实现。静态密码安全性较低,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易受到暴力破解、钓鱼网站诈骗、键盘记录、在线篡改等攻击,其优点体现在易用性方面,用户在初次使用以及交易时的易用性较好。
电子银行口令卡:以矩阵形式印有若干字符串的卡片,每个字符串对应一个唯一的坐标。在验证身份时,用户将系统指定坐标所对应的字符串作为密码输入,系统校验密码字符的正确性。在使用上,用户不需要安装程序,初次使用时的易用性较好,但在交易时易用性较差,且使用过程比较繁琐。
动态口令牌:是一个有显示屏的专用硬件,类似电子表,内部有电源,有显示芯片,一般以一分钟为一个显示周期,用此设备产生的动态口令输入到手机终端设备让银行系统进行核对,至此就实现了客户的身份认证。安全性较好,不容易被复制,不需要在手机或电脑安装程序。缺点就是完成一次交易较复杂。
证书密码器:也是一种内置电源和芯片,能够随机产生密码,有外显示屏以及数字键盘。客户可以依靠数字键盘把拟交易的金额还有账号名称等信息手工输入到证书密码器中去。密码器经过一定的安全算法对交易要素进行签字,产生安全密码。其优点在于安全性高于动态口令牌,能够有效地预防病毒篡改交易信息,而且还能够依靠签名防止交易抵赖。不足之处是使用较为复杂,需要输入一些用户的交易信息。
3.2 基于手机终端的安全产品
手机银行尤盾:其技术原理与在普通电脑使用的网上银行尤盾类似,手机银行盾是以存储卡的方式,使用它之前需要银行系统事先为客户签发证书。证书一般会存在于移动终端的内存卡中,用户通过专门的浏览器来登陆手机银行网站。当客户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需要安全认证的时候,专用的浏览器会自动调用存储于内存卡安全认证,当客户输入密码后完成签名认证。还有一种方式是在SIM卡上贴膜。这两种手机银行尤盾的优点就是便于携带,不需要额外的设备支持。缺点是容易受到病毒攻击。
手机证书密码器:原理与证书密码器类型,它只需要把安全认证模块预先装入到手机内存卡或者SIM卡膜片上,不再需要额外的设备。用移动终端的数字键输入密码和一些交易信息。缺点是初次使用需要购买专用的装在有安全认证模块的内存卡或者SIM卡膜片。
4 移动终端面临的安全威胁
4.1 威胁分析
客户使用网上银行最关注的一件事情就是安全问题,在普通电脑网络环境中面临的安全威胁种类繁多,在移动网络环境下要想实现一个安全性高的需求是极其复杂的。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相应的移动网络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在互联网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逐步开始向移动网络延伸。在移动终端中也出现了各种病毒和攻击。因而,手机银行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手机银行与互联网网上银行类似,遇到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手机钓鱼网站、在线篡改个人信息、暴力破解用户密码、键盘输入信息记录、远程控制等。
(1)移动网络对手机银行安全的主要影响有如下情况:最主要的就是移动网络本身的安全机制存在着较大的漏洞,运行在移动网络上面的各种实体会面临到一些威胁。比如手机比较容易遗失,一般在移动终端设置的密码都不是特别复杂,这就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容易让不法分子利用密码破解软件对密码进行破解。
(2)手机本身也有许多安全威胁存在,移动终端的主频越来越高,内外存越来越大,但是各个厂商对其设计时的安全性考虑很有限。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产生影响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病毒攻击威胁,主要是通过手机本身的漏洞程序或者是手机操作系统的漏洞进行下载和传播,使手机上面的信息和各种资源受到严重的威胁;木马威胁,主要是进行自身的复制,窃取终端上的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漏洞威胁,手机操作系统的系统漏洞比PC机操作系统漏洞还多,操作系统上的各个应用程序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潜在漏洞;窃听威胁,在移动通信的信道中,个人重要信息很容易被各种监听设备捕捉到。最严重的威胁是由于客户个人疏忽造成手机的丢失或者个人信息的泄露,所以我们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引起重视,防范手机银行中的各种威胁。
4.2 手机银行安全性评估的需求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针对手机银行安全的评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智能手机终端是手机银行发展的主要趋势,我们需要重视手机银行的安全问题。
4.2.1 提高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的安全意识
手机银行用户需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防止自己的手机丢失,积极参加银行的安全风险意识宣传等活动,在用手机银行交易的时候时刻提高自己的安全警惕性。
4.2.2 手机终端的认证技术有待提高
手机接入移动网络的身份认证、手机终端与手机银行业务服务器的身份认证以及交易平台的认证,我们需要从这些方面来提高手机认证方式,实现手机银行的安全性。
4.2.3 利用指纹识别技术提高手机银行安全
指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当用户需要支付的时候,只有本人使用指纹才能完成一次支付,而且安全防伪技术高,即使被复制也不能使用。
5 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利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也渐渐体会到了手机银行带来的便利,同时人们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手机银行和移动网络发展的趋势,接着对目前主要的手机银行的几种安全机制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总结,然后讨论了手机银行主要的面临的威胁,最后总结了一些提高手机银行安全的方法和经验。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带动移动网络安全的相关研究,并且能够带动电子商务和手机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昱光,张雪梅.信息技术与金融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5).
[2]戴宏,移动支付系统安全风险评估[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3]张应丰.手机银行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田[J].中国金融电脑,2010(05).
[4]周春晓,吕东芳.手机银行业务安全分析及解决方案田.电信技术,2010(02).
[5]张婷,张辉极.智能手机安全问题及防护技术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1(12).
[6]郇凤悦.基于安全视角的网络银行的技术风险研究[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02).
作者简介
徐立杰(1980-),男(汉),河北沙河人,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信息安全。
篇6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 手机银行业务 技术风险 信用风险 法律风险
一、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概述
手机银行又被称作为移动银行,是当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借助网络通信平台连接客户手机和银行,向客户提供信息和金融交易服务的银行业务方式。手机银行的发展给我国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手机银行业务最早在捷克出现,此后席卷欧美和亚洲,手机银行已在欧洲以发展为较为完善的手机银行体系。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发展较晚,但是手机用户群体增长非常快,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奠定发展基础,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二、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一)技术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窄带无线链路提供信息传输通道,这使得手机银行的稳定性和速度难以得到保障。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需要以通讯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造成用户损失,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的技术方案由不同的技术提供商提供,存在不同的技术规则和技术标准,这使得手机银行业务存在技术选择风险,以及信息泄露、丢失和被篡改等等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中小金融机构负面舆论影响而引发客户或资金流失的风险,这将严重损害银行利益和发展,一旦客户对金融机构丧失信心,再建立信用将变得非常难,因此必须重视防范信用风险,保证服务质量。
(三)法律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风险。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较晚,消费者权利义务没有具体规范,给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法律障碍。手机银行业务在保护客户隐私和信息披露上也存在法律风险,需要重点防范。
三、中小金融机构防范手机银行业务风险的建议
(一)选择特定的技术支撑方案。
手机银行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网络具有风险较高的特点,致使依靠信息网络技术的手机银行业务运行环境较为特殊,这要求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选择特定的技术支撑方案,保障银行业务系统安全。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技术方案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或漏洞,对于这些技术方案的不足,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中必须采取安全防范技术方案来确保其正常运行。一般来说,中小金融机构可用于手机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技术风险防范方案具备数据完整性、保密性、操作的确定性等等,同时要配备防火墙侵入窃密检测系统、监视控制系统和快速恢复机制等安全措施,来禁止未经授权的软件和硬件被篡改,对登陆系统的身份进行重复鉴定,实行灾难恢复和系统灾难恢复,为手机银行业务安全保驾护航。
(二)防范操作风险与金融欺诈。
对于中小金融的手机银行业务来说,其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与金融欺诈)的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计的,严重的时候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重视防范手机银行业务中的信用风险。一般来说,手机银行业务信用风险造成的负面效应主要在于造作风险和金融欺诈,因此在防范手机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的重点也在于防范操作风险和利用手机银行进行金融欺诈的行为。手机银行业务操作风险一般来自于金融机构内部,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尽快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操作规范和内部制约制度建设,做到权责分明。对金融欺诈风险,则要求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强对银行手机重点客户的监控,防范其进行可疑资金操作,全面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监控作用。
(三)完善手机银行业务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起步较晚,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基础相比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要薄弱很多,经验存在欠缺,我国规范手机银行的法律制度建设也比较欠缺,较为落后。所以,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势必会遭遇一定的法律风险。这是我国当前手机银行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原因导致的。从手机银行业务的实际来看,导致手机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该业务的开放式服务和非实体的虚拟经营的特殊性。因此,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我国当前已有的法律规范,做好防范法律风险的工作。可以说,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来看,规范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银行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律规范,此外因手机银行业务还涉及银行业务的技术管理条例,如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法律规定还不足以保护我国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业务,需要不断加强手机银行法律制度建设,防范手机银行的法律风险。
四、结语
手机银行业务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利润增长点,虽然在发展中起步较晚,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起来,发展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恰恰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我国手机将银行潜在的客户群体非常庞大,市场前景广阔,中小机构机构要牢牢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做好防范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措施,积极预防和应对手机银行业务处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让手机银行业务成为中小金融机构的新兴金融服务工具和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灵活和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扩大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季爱东.银行新中间业务与法律问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7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2013年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用户研究报告显示,手机银行目前仍处于不断变革的初创时期,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银行会成为下一个银行业绩增长点。
银行卡已逐渐普及
数字100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银行卡普及率高,87.4%的网民拥有银行卡;其中60.9%的用户持有银行卡不超过3张,大部分被访者的持卡集中度较高。从持卡数量上来看,持卡数量与年龄和收入成正比,年龄越大、收入越高的人群持卡数量越多,各银行对高收入人群的争夺激烈。从年龄分析,80后人群银行卡使用频率最高,15.5%的用户平均每月使用银行卡15次或更多;从收入分析,月收入800-10000元人群用卡频率最高。另外,网购和商超购物是持卡人用卡的主要渠道,分别占比71%和66.9%,这也可以看出,在购物消费领域进行营销推广,可以有效影响、拉拢用户。
手机银行蓄势待发
手机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中国乃至全球银行服务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一种结合移动通信与货币电子化的全新服务,目前它仍处于不断变革的初创时期。从本次调研中可以发现,手机银行的市场占有率较低,超过7成的受访者没有手机银行,仅有28%的受访者有手机银行,其中14.4%的受访者拥有1家手机银行,拥有2家手机银行的受访者占6.7%,只有6.6%的受访者拥有2家以上的手机银行,相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银行会成为下一个银行业绩增长点。
根据受访者手机银行的使用情况,手机银行市场可以划分为三大梯队;工行和建行处于第一梯队,其中工商银行手机银行用户占比最高35.3%,建设银行紧随其后,占比30.3%;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位列第二梯队,分别占比21.1%、19.5%以及18.7%;而其他股份制银行则处于第三梯队。
虽然目前手机银行的使用率较低,但随着外在环境在变,拇指经济时代已来临。从手机银行的用户使用频率上看,80后人群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成为手机银行的主力人群;从收入上看,月收入8000-15000元的人群平均每月使用手机银行的次数达到15次及以上的比例最高,达到11.3%。
在问及受访者是否认同“我会越来越多通过手机支付相关费用”这一观点时,53%的人认为自己会越来越多通过手机支付相关费用;从细分城市上看,一线和二线城市受访者的认同度分别达到56%和53%,值得注意的是,四线城市的受访者认为会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也高达49%,这说明其市场潜力巨大。可以看出,电子银行将是“动”“静”的有机结合,“动”为移动支付和与用户的互动。
数字100数据显示,手机银行用户交易金额方面,8成用户使用手机银行交易金额在500元以内;仅有2成的用户会用手机银行交易达到500元以上。由此可见,银行应在小额交易领域重点推广、营销手机银行。
对于已经开通手机银行的用户中,90后人群未来增加使用次数和增加消费金额的意愿尤为明显,达到39%和19.9%,其次是80后人群,增加使用次数的占比达到35.9%,而增加消费金额的占比同样达到18.1%,80、90后将成为移动支付应用的主体。从受访者的个人月收入数据来看,月收10001-15000元的受访者愿意增加使用次数的比例最高,达到43%的,但在增加消费金额方面则比月收15001元以上的受访人群低2.9个百分点。
目前手机银行的使用渠道主要包括网购购物、缴纳手机或电话费及商超购物等,分别占比32.4%、25.8%以及15.2%,在手机银行业务使用方面,22.2%的受访者是由于手机缴费使用手机银行,19.8%的受访者使用手机对自己的账户查询,另有14.6%的受访者则使用手机进行购物。数字100分析师认为银行可以在网购,缴费、查询等功能上优化流程、提升客户体验,进而吸引用户开通手机银行。
篇8
关键词:金融创新 移动互联网 移动金融 产业链 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9-037-06
一、 引言
互联网浪潮给传统的银行业带来了创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今,一波更大的浪潮正在袭来,这就是移动互联网。作为50年来的第5个新技术周期,移动互联网周期才刚刚开始。每个周期的赢家通常都会创造比之前更多的市值。新的赢家将浮现,一些公司将生存或繁荣,而很多此前的胜利者将会消亡。
移动金融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有关金融服务的总称。它将金融服务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特点,能够使人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享受优质的金融服务。相对传统的网点服务和日渐成熟的网上服务,移动金融的触角将会深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
二、特点与发展趋势
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2.88亿人,比2009年增长40.5%,预计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桌面互联网用户数。图1给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规模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移动金融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手机银行是移动金融的主要工具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方便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国外手机银行起步较早,1996年捷克斯洛伐克率先推出手机银行业务,目前手机银行在欧美和日韩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以美国为例, 2009年美国手机银行用户占其手机用户的比例为10.8%,到2013年将增长至44.4%。
我国手机银行起步相对较晚,但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手机用户规模已达8.42亿用户,覆盖了超过60%的人口。截至2010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达2.77亿,已经接近PC互联网3亿多的用户基础。3G门户的调查结果显示,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有显著提高,2010年7月的调查结果为36.8%,2011年2月已经升至52.2%,见图2。同时,手机银行业务开始逐渐向中年人群扩散,人群结构的优化,预示着手机银行业务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对用户对手机银行使用的情况分析来看(图3),工商银行手机银行的使用率最高,达35.1%,建设银行35.0%的使用率紧随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所有建设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中,经常使用的比例达到37.4%,略高于工商银行的36.0%,这表明建设银行的用户相对养成了使用手机银行的习惯。
调查显示(图4),除了查询、转账、金融产品销售等基本业务功能,超过一半的用户希望手机银行能够提供完善的商城购物服务,这表明用户对商城购物有较大的潜在需求。另外,手机银行用户也对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移动金融增值业务等有较明显的需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手机银行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坚持完善在线客服功能。
(二)技术变革是移动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
技术的更新换代是推动移动金融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移动金融用户规模都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移动终端的不断改进,商业银行将围绕移动金融开展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
1.手机银行的技术发展路线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及客户端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目前主流的手机银行技术实现方式有两种:WAP方式和客户端方式。
WAP方式是指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手机银行网站的一种。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近期,针对使用iPhone的高端用户,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纷纷推出基于iPhone的手机银行客户端以抢占市场。
2.丰富的移动终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长期来看,“智能手机”一词将被“智能移动终端”取代,市场将出现更多的产品,带有更丰富的功能,并可以运行在多个不同的网络上。智能移动终端将包含以下功能:运行操作系统;可接入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服务;为应用开发者提供标准的界面和平台;支持音乐、视频、游戏、照片、互联网浏览和消息发送等高级数据功能。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金融服务将进一步拓展,例如,交通银行近期推出基于Ipad的客户端软件,是典型的非手机移动金融服务。
3.信息安全是移动金融最重要的技术要求
对于移动金融来说,转账和支付环节对信息安全技术的要求最高。以手机银行为例,用户在关注手机银行业务给自己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更关注它的安全性。
多数用户担心信息传输不安全,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民众中,仅有38%的人表示开通了手机银行,53%的人表示计划开通,而另外9%的人明确表示不会开通。不管是否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受访人大多担心手机银行的安全。一个数据足以说明这一情况,担心信息传输不安全的受访用户达到72.1%。为了保证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相关举措,三大手段捍卫手机银行安全性。
手机银行业务都客户身份信息与手机号码建立唯一绑定关系,只有绑定的手机号码才能登录手机银行,用户每次退出手机银行之后,手机内存中关于卡号、密码等关键信息将会被自动清除,这样避免了手机丢失而影响用户的资金安全。
登录手机银行,要进行支付、转账操作时,银行也做了防护。比如,浦发银行实行的是动态密码,当用户进行转账、支付等操作时,银行将会发送动态密码到绑定的手机上,每次操作,发送的密码是不一样的。而招行实行的是图形验证码机制,防止程序自动试探密码。
保护手机银行安全性的第三种做法是实行“操作超时保护”。工行、建行、交行等都对密码错误次数有限制,登录、转账等设计密码验证的操作中,如果连续输错密码达到一定次数,系统会在当天自动锁定账户。工行和建行规定错误次数不得超过3次,其他银行规定错误次数不得多于5次。
(三)复杂的产业链是移动金融发展的主要载体
由于采用移动设备作为交易终端,涉及到移动通信技术及与移动终端适配的问题,所以移动金融产业链除银行及第三方支付外,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和系统制造商都被纳入其中,产业链更为复杂(见图5)。
以产业链前端为例,作为世界第一大移动设备供应商的爱立信,近日宣布成立提供移动金融服务的全新业务部门:爱立信金融服务部,旨在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打造全球移动金融生态系统。目前,爱立信已开发出端到端解决方案以及相关业务和运营模式,并与运营商客户和金融界具有创新意识的机构合作,满足了所有必需的监管、法律和安全要求。
移动支付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中心,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与业务发展运营相关的主体主要是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银联)以及第三方支付业务提供商,目前这三类业务主体竞争与合作的格局正在形成,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商业模式。
一是基于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模式。中国移动在2009―2010年推出了手机钱包、世博门票、手机一卡通三大移动支付业务,并在上海、重庆、湖南、北京等10余省开始了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化商用的推广。中国电信在2010年正式推出基于天翼3G业务的融合支付业务“翼支付”,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翼机通”行业版应用,在上海、内蒙、南京、成都等地实现商用。中国联通在2009年推出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并在上海进行试点,主要开展公交、积分兑换等业务。
二是基于金融机构的移动支付模式。目前,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均推出手机银行类业务,手机银行模式产生的数据流量费用由运营商收取,账户业务费用由银行收取。2009年开始,银联推广新一代采用13.56MHz频段的现场支付业务(采用SIMPass技术),并在上海、山东、宁波、湖南、四川、深圳、云南等7省市进行了试点。
三是基于第三方支付提供商的移动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提供商主要是借助手机的移动上网功能实现随时随地无线支付,目前,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均已推出移动客户端软件,以推进其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与电信运营商展开合作,发力移动金融领域,移动金融产业链的形势将会变得更加丰富。2010年11月25日,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中国电信企业和商业银行首次实现的股权上的深入合作,此次中国移动和浦发银行的联手,也成为电信业和金融业的首次战略合作尝试。双方的“联姻”将对通信行业和金融行业均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有望推进移动金融、移动电子商务、手机汇款等多项移动通信与金融产品的融合创新业务加快面市。
三、存在的问题与危机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移动金融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可观的发展速度。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服务领域,其发展的机遇和危机并存。因此,有必要对移动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危机加以分析。
(一) 农村市场覆盖率很低
目前,移动金融业务在农村市场的覆盖率很低,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消费者还不了解移动金融服务优越性,没有使用移动金融业务的迫切需求;二是农村人口和农民工群里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新兴的移动金融服务认同和接受度低;三是金融机构基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农村市场的推广,在客户端软件设计方面,也没有专门针对低端用户的简介设计。这些都阻碍了移动金融业务的推广,将会导致城乡金融服务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二) 移动支付产业链和服务功能存在不足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与电信运营商的直接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行业尚未统一标准。移动支付应用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参与主体之间的精诚合作,但是目前,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均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为了实现控制产业链的目的,利用资金优势双向渗透,并建立了各自的行业标准。这种行业的多标准化既不利于用户的使用,也不利于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从支付业务的功能来看,我国移动金融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个性化增值业务相对较少。多年来,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仅以手机钱包、二维码扫描等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虽然使一些用户得到了业务体验,但就其发展情况而言,由于一直是运营商独家主导,移动支付业务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并没有得到用户的追捧。
但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在韩国,消费者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近两年,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在远程移动支付领域发力,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达到了710亿元人民币。但是,由于现场移动支付仍处于试点阶段,市场需要进一步发掘和完善。随着现场移动支付的不断推进,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将进一步加快,预计2011年的增长率将会达到50%,2012年将会达到66%,见图6。
(三) 用户对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还存有疑虑
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地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四) 企业移动金融服务受到制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人士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对自由商务空间的需求日益强烈,商务人士期待能够充分利用出差、外出等在途时间,处理商业事务,以提高办公效率,同时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移动商务能够使用户摆脱物理空间及设备的束缚,享有自由的商务空间,因此移动办公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财务管理等金融相关业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命脉,是企业商务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在移动商务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移动金融需要先行。企业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金融的必备工具,能够让客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财务操作,方便快捷,符合企业发展诉求,极具发展空间。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手机银行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推出专门针对企业的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屈指可数。艾瑞网联合招商银行对阻碍企业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的因素进行了调研,数据显示,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有二个,一是安全性,毕竟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机密财务信息和账户资金安全,如果安全性没有保障,将直接导致企业陷入危机,危及整个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二是易用性,如果手机银行使用不方便,将极大降低用户使用的积极性。
(五) 其他问题
目前,银行业和电信行业分属不同的监管体系。根据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无法借助移动运营商的网点向客户提供手机汇款、手机取现等业务。政策的掣肘将会影响我国移动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成功的经验表明,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有利于促进移动金融业务快速普及发展。
另外,我国与移动金融发展相关的应用环境和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目前,移动金融在交通、教育、水电煤气缴款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普及范围还不能达到预期要求;接受移动金融服务的厂家商户尚待培养,终端POS机投放严重不足;广大民众对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还存有疑虑等都严重制约着移动金融便民惠民作用的发挥。
四、应对策略研究
银行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战略要从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出发,品牌和安全是贯穿整个应用构成的两个要素,应用上分别从营销、渠道、产品、服务、运营、商业模式这几个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基于上述移动金融的问题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一) 重视农村市场拓展
农村范围广阔、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移动金融,能够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国外成功实践也表明,发展移动金融能够向广大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提供可以负担的现代金融服务,从而提升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推动并参与农村地区移动金融业务推广,降低移动金融服务价格,让低收入者用得起、用得省。同时采取加大财政补贴、政府统一采购等有效措施,实施“手机下乡”,推出适合农民消费群体且带有移动金融服务定制内容的低价格手机终端。在乡村网点建立移动金融服务体验站和流动宣传车巡回下乡等方式,方便农村用户熟悉、办理业务等。
(二) 建立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金融产业链
由于银行是金融机构,而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目前均未获得相关牌照,因此针对整体金融服务来说,银行必然是主导者。而只就移动支付这一细分领域来说,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由于也涉及资金账户管理功能,因此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但通过分析可以得知,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首先,银行拥有金融服务牌照,无论从提供金融服务的全面性还是安全性来说,相对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更为突出;其次,运营商的优势在小额支付,购买商品的种类受到限制,而大额的账户管理则需由银行来管理,对购买商品的种类限制较小,故能带给用户更大的效用。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心支付。
因此,建立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金融产业链将有利于产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以推进移动金融、移动电子商务等移动通信与金融产品的融合业务的创新。
(三)注重移动金融安全性体验,培养客户信心和认同度
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要求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从用户层面来看,移动支付是一种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之一,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对此类业务的使用信心尚未建立。一方面是需要行业参与者完善支付安全技术,建立行业规范;另一方面需要长期加强对用户的安全教育;此外,需要解决行业诚信问题,培养用户的认同感与可信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用户的消费习惯。
为了推广移动金融业务,促进移动金融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移动金融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移动金融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
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方面,也可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Secure Socket Layer)及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以此保护网页安全。此外,银行还应要求客户设定ID号码、密码和确认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本人确认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系数。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四) 积极推进企业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
移动金融作为商务活动中的最主要环节,例如财务管理、资金支付等,必须先行,才能为移动商务的发展打好基础。而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金融的基础工具,能够降低成本、将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带入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备受企业青睐。艾瑞网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有65%的企业客户希望通过手机银行来处理财务事务。
同时,对于银行来说,手机银行是其拓宽远程服务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用户黏性,因此亦会加大推广力度。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企业手机银行都将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目前已针对企业用户的需求,适时推出了企业手机银行服务。诸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极少数银行率先启动了企业手机银行业务。以招商银行为例,其企业手机银行涵盖全时账户管理、移动支付结算、移动投融资、全时电子商务和贴身金融助理五大业务板块,能够实现企业支付、内部转账、代扣、自助贷款、外汇买卖、商务卡和黄金交易等20余项业务的移动化处理和实时查询。
(五) 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从“互联网时代”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环境的改变使人们对于移动金融工具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单纯地提供金融相关服务已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成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方向。银行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营销和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进行金融产品的交易,还能汇集各类特约商户,提供他们的位置信息、商品优惠信息等。移动金融+社交网络+电子商务这一模式,对于移动金融的创新和持续发展必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区别于其他互联网工具,社交网站具有成本低、互动性特别强、信息的、反馈和传播特别快等特点,比公司网站、搜索引擎或者其他的广告方式效果更好。目前,主流社交网站主要是基于Facebook和Twitter两种模式。
银行要用好社交网站,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在社交网站上建立银行的公共主页或者官方微博,并让银行的员工建立自己的微博,通过多个渠道宣传金融品牌与服务;二是通过社交网站的反馈及时掌握客户对银行的批评和建议,从而尽快地改进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流程简化等;三是当银行出现一些危机事件的时候,特别是公共危机的时候,社交网络是很好的社会沟通渠道,便于控制舆论导向;最后,通过社交网络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引发粉丝的讨论,进而引发他们购买的欲望,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
从客户体验方面来看,移动金融的使用不够便捷和缺乏个性化将大大降低用户体验。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以招行信用卡的“掌上生活”为例,其界面设计友好,除了增加客户黏性,随时随地提供贴身服务之外,还通过对互联网运营商、各行业商户优势资源的整合,将各类信息及时触达手机用户,让消费者真正在手指滑动中享受潮流生活。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
除了以上五点策略,移动金融未来广阔的前景还需要打破传统定势和政策限制,积极改善移动金融发展相关的应用环境和配套设施。
五、结束语
银行业正在经历重要的变革期,移动金融是银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适应产业发展的特点,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才能永远走在行业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吉晓辉.移动金融代表未来方向(两会提案).2011年3月
2.摩根斯丹利.移动互联网报告.2009年12月
3,3G门户.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2011年3月
4.张权.机遇价值链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3月
5.清科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互联网投资研究报告.2010年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移动客户端 现状 功能优化
一、引言
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也就是日常所说的手机银行,满足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办理各种银行业务的需要。像是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交通银行、光大银行都开设了有关的手机银行,客户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进行账户余额查询、转账、缴费支付等一系列业务。此种移动客户端对原有的传统银行窗口业务办理产生了冲击,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一步。通过有关的商业银行手机客户端,客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银行进行各种交易,不再受到终端的制约,打破了原有的单一业务办理模式。众所周知,在传统金融领域,人的身份是通过在银行等实地的人员办理来完成的,而有关的手机客户端则打破了这种格局,将人的身份以及银行可的各种信息和客户所需要的各种业务录入电脑,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增加了我国有关商业银行的业务量。但是,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很多网站都支持第三方支付,这无疑是对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的冲击,使得很多客户纷纷选择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而忽略了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的作用,面对这个情况,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和功能优化,让更多的客户选择使用移动客户端来办理各方面的业务。[1]
二、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的发展现状
根据有关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银行移动客户端最先是从商业银行开始发展的,最初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了第一次移动客户端的“试水”。最初,我国的工商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其他六个银行和中国移动进行合作,推出了我国第一个手机银行。但是因为技术方面的不成熟以及客户信息的不健全,此项客户端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在2004年,经过了一系列的修复和创新,推出了基于JAVA、短信等不同方式的手机银行,从此,我国的移动客户端正式起步,逐渐被广大的客户所接受。在2012年,我国招商银行和知名手机品牌HTC合作,推出了一款“手机钱包”,这也是在新标准下的我国商业银行第一款移动支付产品的诞生,标志着手机支付市场的大门正式打开。同时期,我国的很多商场以及航空公司,都推出了和有关银行的合作项目,全面支持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付款和购买,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的发展。根据《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上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在2010年一年的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网上支付客户数达2.5亿户,发生业务84.99亿笔,金额522.39万亿元,业务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70%和48%。移动支付业务客户数达0.9亿户,发生业务1.18亿笔、成交金额0.57万亿元,业务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77%和102%。可以见得,虽然使用移动客户端支付的金额在电子银行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增速要快于同时期的网上支付和电话支付。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移动客户端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2011年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用户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在2011年,有更多的用户开始使用手机银行进行各种各样的业务,使用率在2010年的36%上升到了2012年的52%,在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还有30%的用户表示对手机客户端很有兴趣,想要学习如何使用。[2]
图1 2010、2011我国银行客户的移动客户端使用情况
通过图1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移动客户端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是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手机客户端的崛起,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QQ钱包等也在以迅猛之势发展,并且迅速占领了我国互联网支付平台的一席之地。据统计,在2012年,支付宝携手众多商家,进军网上购物支付领域,用户通过扫码的方式就可以进行付款,这种付款方式深深吸引了众多手机用户。同时期,财付通和微信、QQ等软件合作,开展了“摇一摇转账”、“扫码支付”、“网上会员卡”等业务,可以让众多的用户使用手机来进行支付和业务办理,很多的手机用户开始转向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平台软件的使用,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冲击。针对这个情况,商业银行旗下的移动客户端必须要进行功能优化,才能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三、如何对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进行功能优化
(一)提高服务质量
很多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的使用量逐渐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用户体验性不高。这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服务质量低下这个方面的问题。很多移动客户端用户密切需要的业务项目没有,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在相同情况下,用户当然会选择服务质量更好的诸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应该提升相应的服务质量,积极开展用户需要的业务项目。
(二)加大产品研发
因为商业银行对移动客户端的研发资金投入过少,所以相应的产品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经过反映,很多移动客户端都有“闪退”、“闪离”的情况,并且如果用户过多,还会出现客户端崩溃的现象,这就是产品研发的不成熟。针对此问题,商业银行应该增加投入比重,进行客户端的创新和产品开发,只要是用户需要的服务都可以进行开发,同时融入更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摇一摇付款”、“指纹转账”等等,这样,才能提高相应的竞争力。[3]
(三)推广手机银行业务
很多商业银行因为缺失了推广业务这一环,很多用户不知道有移动客户端这一个项目,所以更不要提进行手机银行的操作了。银行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推广很有必要,这样可以拓展业务规模,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用户了解移动客户端,并且乐于使用。
四、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移动客户端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只有不断的对功能和用户体验进行优化,才能提高其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显峰.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10
由于近场支付长期缺乏统一标准且产业链条复杂,市场上有很多参与者和产品,例如:第三方支付公司基于二维码的产品,中国银联早期的短信识别支付产品、13.56Mhz的SD卡产品,中国移动2.4GHzRF-SIM卡产品以及银行业的联名贴片卡产品等等。随着业务的发展,近期国家标准已基本确定,发展基于NFC(13.56MHz)技术的手机模式的近场支付已逐渐获得行业共识。目前,移动运营商为控制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主导权,取得先发优势,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启动了TSM平台建设,提出基于TSM平台的NFC-SWP的手机支付业务发展规划。这为想通过手机支付业务实现战略转型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就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提出相关想法,以供讨论。
手机支付发展的新模式——TSM
TSM概念。TSM是可信服务管理平台(Trusted Service Manager)的简称,是一个提供应用发行管理和安全模块管理等功能的系统。这个系统必须由实体运营机构负责运营,并根据业务特性配套有应用标准、商务模式以及相关管理办法,以实现市场拓展、机构间关系协调和其他延伸服务,该系统具有公信力和开放性等特点。
TSM功能。根据TSM的定义,其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应用发行管理、安全模块管理和标准的制订。应用发行管理包括:根据应用发行者的委托,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安全加密要求制作支付应用数据和配套的账户数据;审核应用发行者提交支付应用的安全性、合法性和规范性;面向客户承担应用数据的查询、备份、挂失和补办等职责。安全模块管理包括:控制和管理安全模块的主控密钥;通过空中下载(OTA)等技术方式在安全模块中新增、变更或删除支付应用数据和配套的账户数据。标准的制订包括:制订应用发行标准和安全模块的标准。
TSM的应用对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意义。其一,利用空中下载技术实现手机支付业务中多应用的加载,充分发挥IC卡的功能。TSM的核心技术空中下载可为用户提供最大限度的自有下载应用服务,真正摆脱银行柜面服务的约束。就传统金融卡而言,用户必须前往银行柜面办理卡片信息个人化和身份认证,即使目前现有的一些手机支付产品,也需要在用卡首次在柜面通过专用设备开通服务。TSM平台则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银行卡密钥信息和客户个人化信息,从后台直接发送至手机的SE芯片中,完成传统的柜面发卡功能。其他手机支付远程应用也可通过TSM平台实现下载。其二,TSM应用成为手机支业务发展跨行业整合的纽带,进一步完善了手机支付业务的产业链结构。TSM应用的产生为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传统银行业与通信运营业的合作门槛降低,信息成本迅速下降。TSM应用也将成为手机支付业务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其三,给客户带来全新的银行卡销售体验,给银行卡市场营销模式带来根本性变革。TSM应用的出现将推动传统银行卡产业的变革,其创新的开卡、刷卡模式,将对银行卡产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以卡片为载体的支付、结算,甚至储蓄、理财等金融服务,将全部通过TSM下载至客户手机中,真正实现移动金融服务。客户也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也不会再面临柜面排队的压力和很多银行卡的烦恼。
电信运营商基于TSM的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策略
针对手机支付业务,发展基于SIM卡的手机支付模式,利用垄断优势奠定成为TSM运营平台的基础。电信运营商发展手机支付有其独有的优势,庞大的客户资源,先天的技术博弈优势以及相对的寡头垄断优势,使得其在与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产业控制中占据了优势地位,TSM应用的出现,更为运营商提供了控制产业链的有力工具。目前,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手机支付发展主导运营商,已经强势启动TSM平台建设工作,并与中国银联启动手机支付业务TSM建设的战略合作,通过自身SIM卡空间出租先后与浦发银行、建设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启动手机支付合作,而中国移动则牢牢控制住TSM平台建设的地位。可见,TSM应用在电信运营商发展手机支付业务战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构建由自身担当TSM运营平台的手机支付发展规划,定位管理和标准制定者。分析近期中国移动与各大金融机构的合作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移动抢占了TSM平台的运营主导者,抢先制定了TSM运营管理标准,并利用其技术优势提出了银行卡空中开卡的解决方案。2012年9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的合作中,中国银联面向中小型银行卡应用的TSM平台,也只能通过中国移动的TSM运营平台下载,这也代表着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以控制TSM标准和平台运营的策略正逐步实施。
采取开放式合作发展策略,整合金融机构资源,发展手机支付业务,坐享收益。回顾近两年电信运营商在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进程,各运营商均采取开放式的合作策略,利用自身客户规模和技术优势,与中国银联以及多家银行合作,其目的就是想利用TSM平台成为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综合平台。这也让我们想到了在互联网领域迅速发展且已壮大的支付宝公司的发展策略。
调整手机支付业务收费策略,利用自身客户规模和平台身份,选择后向收费策略。早在手机支付业务发展初期,电信运营商们就已经在思考到底是向客户收取费用还是向产业链后端收费。由于手机支付业务是全新的支付模式,客户使用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受理市场发展也会随着客户使用习惯而逐步发展,故向客户收取费用的可行性非常低。以中国移动为例,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早期的2.4GHz的RF-SIM卡的发展,其通过将支付功能整合至SIM上,垄断了企业服务通向客户需求的渠道通路。目前,由于手机支付国家标准的确定,该产品已经停止发展。TSM应用的出现,使得被金融行业牢牢控制的13.56MHz标准的手机支付业务领域出现了变化,中国移动迅速占据TSM平台运营者身份,结合自身客户资源优势,重新成为行业主导者,并表现出强烈的后向收费的发展思路。
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针对电信运营商在手机支付业务上采取的新发展策略,各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规模、技术开发实力、市场营销意愿以及产业影响力等不同因素,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总的来说,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
合作策略
在手机支付领域新技术条件下,部分商业银行可通过与运营商的合作,实现共赢。商业银行在与运营商的合作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考虑怎样合作。
从客户规模来看,大型商业银行拥有较多的个人客户,其在同业竞争中处于防守状态,它们的主要目标是维系老客户,稳定现有的客户规模。大型商业银行可通过与运营商合作,实现对自身老客户的服务增值,也可以消除其他商业银行通过支付领域的新兴产品抢夺客户的威胁。大型商业银行也最受运营商青睐,双方有相对较多的共有客户,可以非常容易的普及移动支付的概念,加之双方强大的品牌效应,可以迅速提升产品影响力。在我国,中型商业银行在个人客户市场、网点服务能力以及品牌影响力方面较弱,因此,往往以通过推出新产品,蚕食银行卡市场,并获取客户为目标。中型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公司银行业务,而其弱势正好是运营商的强项。以子之长,补吾之短,对于中型商业银行来说,选择合作策略是最佳的。但要考虑到运营商的想法,它们也有自身的业务发展目标,能否找到双方满意的整合点,是合作能达到共赢的关键。从现有市场合作情况来看,运营商不一定关注手机支付业务能带来多大的利润,而更看重与商业银行一起打造与其他同业相比有绝对优势的服务。小型商业银行是通过服务来细分市场而产生的,比如某区域、某行业等。它们的发展策略非常灵活,动作也很快,但由于资产规模、市场均较小,无法自行搭建业务运行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小型商业银行只能发挥自己的细分市场上的优势,与运营商开展区域性合作或特定行业合作。近期,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开展了战略合作,并通过中国移动的TSM可下载商业银行的金融应用,这也为小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合作模式。
合作策略中的重要环节就是银行与运营商的商务模式。商务模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是否适合双方业务发展的模式。根据TSM平台的特点和运营商采取的发展策略来看,商业银行可选择以下三种商务模式:
纯SIM卡空间租赁模式。纯SIM卡空间租赁就是运营商定制大容量的SIM或USIM卡,商业银行通过租赁卡片空间用于加载金融应用开展合作。该模式是双方合作最简单的方式,商业银行仅向运营商支付空间租赁费,其支付所得全部归自己所有。这种模式不能发挥运营商在营销中的作用,也无法借助运营商的客户规模和渠道规模。
SIM卡空间租赁+手续费激励模式。在纯SIM卡空间租赁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以选择支付业务佣金的方式来激励运营商发展支付客户。这种模式可以通过激励费用促使运营商对其客户进行营销,中小型商业银行也可通过跨行业的方式实现客户获取的目标。
利润共享模式。利润共享也就意味着成本和收入的共享,这种模式也是银行和运营商合作最紧密的一种。双方共同承担SIM卡成本,共同制定渠道激励政策,也共同分享收入。基于TSM平台的手机支付业务在金融应用中,商业银行有两种选择方式:一种是通过中国移动话费形式收取,另一种是银行卡运营收益分享。第一种形式,在手机支付业务发展初期推广较困难,但可以通过特色服务来吸引,比如公交应用、优惠商户应用等;第二种形式,商业银行应该考虑哪些费用可以共享,哪些不能共享。根据手机支付产品结构来分析,可以包括:借记账户的沉淀资金、刷卡手续费,贷记账户的刷卡手续费、信用收益,电子现金的沉淀资金等。
竞争策略
手机支付市场将是继互联网支付以来的又一次革命性创新,他的替代效应等同于现在网上支付对于传统支付领域的替代。商业银行也应提早准备,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纳入战略发展规划中,在未来的支付市场中占的一席之地。
客户竞争。我国商业银行众多,个人客户相对运营商而言比较分散,通过客户规模竞争并不占优势。但是,由于银行业务的独特性,各银行的客户信息相比运营商要完善许多,客户与商业银行的亲密度、信赖度要远高于运营商的。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效率要高于运营商。从支付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提供了客户的基本需求,这是运营商无法替代的。
商户竞争。我国支付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金融支付到行业支付应用都已形成稳定的价值链。目前,我国手机支付标准已基本确定为以13.56MHz为近场交互频率的PBOC2.0标准,市场上刷卡POS及收单市场仍在银行业的控制中,这也为商业银行的渠道竞争提供了有力武器。商业银行对于商户的掌控拥有先天优势,可以通过银行传统业务的整合,提升商户掌控力度,比如企业的融资,现金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手段。
平台竞争。大型商业银行也可发展自有的TSM平台。虽然运营商抢占了TSM的先发优势,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并没有排他性,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利用技术优势和人力优势发展构建自己的TSM平台。商业银行发挥商户优势,创建新的线上线下的业务交互平台。商业银行业与电信运营商相比,在手机远程支付上拥有产品领先和客户规模优势,可以强化手机银行客户端功能,整合手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通过向客户提供强大的内容服务,占据竞争优势。
- 上一篇: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 下一篇:保险公司理赔管理